项脊轩志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07 08:43:33

项脊轩志教案篇1

近年来,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成为促进国内课堂教学变革的一个契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翻转课堂”的变革进程。“翻转课堂”在理科的教学中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而在语文教学中还未有比较成型的案例。我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以《项脊轩志》为例来浅谈一下。

一、《项脊轩志》自主学习学案设计

(一)使用说明

本学案内容同学们可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完成。

(二)教材自学

1.大声朗读了解作者、背景、“志”文体特征;2.对照注解朗读课文,将字音和重点词标注在课文中;3.借助工具书订正下列字音(字音略);4.边读课文边读课下注解,进一步理解文意;5.跟随平台视频有感情朗读课文,体味作者“多可悲”的情感;6.完成下列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知识略);7.能力提升(1)解释加点词的活用(略);8.能力提升(2)一词多义“顾”“置”“而”“之”;9.整体感知:《项脊轩志》作者围绕“项脊轩”写了哪些家庭琐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10.微课助学:微课1,微课2,微课3;11.合作互学(要求略);12.在线测学:完成网络平台1―7题。

二、学案解读

1.题目1―9是这一课的知识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自由的选则,没有必要全部完成。这样的要求首先减掉了学生的思想包袱,可以轻松地投入学习;再者,学生完成自己有能力完成的内容后,更愿意尝试一些对他而言可能有挑战的题目,从而在自学内容的完成质量上有了保证和提高。

2.题目10是老师精心录制的三个微课。这三个微课适用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所完成的内容来有选择地观看视频,并可以对不理解的反复看,也可以看更高一层次的视频,提高自己的能力层次。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模式下,这样多个不同层次微课的设计,实现了同一时间和空间内多层次学生的分层次教学,这是传统的PPT屏幕教学所不能实现的。

3.题目11是学生在自习课堂上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后,就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实现了不同层次学生间的合作互学,共同提高。

4.题目12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一个在线检测,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在线检测是电子表格的形式,学生的答题数、正确数、错误数、连续正确数以及答题总时长都记录在单元格中。这样,电子表格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且直观的数据,让我们了解到哪名学生遇到了困难,以及在哪里遇到了困难,这样一张电子表格从根本上改变了课堂的实质。科技再次让课堂变得更为人性化,让老师能够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互动,并关注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学生。

三、文学素养的培养

语文是语言类学科,具有交际和人文熏陶的作用。翻转课堂如何不失文学味?如何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这也是语文科实行翻转课堂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的探索。

1.文学诵读。自学教案设计1―5这些环节的设置都是以诵读的形式进行的。在读的形式上有朗读、视频听读、跟读、文本研读、品读各种形式。另外,在正课课时,还安排学生有感情朗读。在学生朗读时,老师精心选择了背景音乐和相关的图片联播,这样能营造出更浓厚的意境。老师也给学生范读,课堂上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情感和美学的培养上让学生得到良好的熏陶。

2.微课制作。网络微课视频的设计不仅要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作为语文学科,最重要的是文学情景的营造。这三个微视频在内容上涉及作者身世、有关亲情、爱情、细节描写的诗词、作者文中词句的解读等;在形式上,视频、音乐、图片、动画并存,有作者简介视频截取、央视《项脊轩志》电视散文片段、石进钢琴曲,还有我自己制作的视频图片联播。充分营造意境,让学生融入到情景中来,耳濡目染地接受人文的熏陶。

3.阅读推荐。读书除了学习知识,接受精神陶冶外,还有对学生一生都重要的事就是爱上读书。在正课课时的安排上我还给学生推荐了一些阅读书目、文章和诗词名篇。如《民国风度》、胡适《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 》、岑参《逢入京使》、张籍《秋思》等。从而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读书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

项脊轩志教案篇2

【关键词】有效训练;教学目标;合理坡度;主体发展

语文学习不仅需要积累,需要感悟,同时也需要运用和训练;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是语文教学的必然途径,这已经成为共识。但高中语文教学训练活动中无序、无法以及无度,因而低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为此,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高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有效训练谈几点体会。

一、训练内容要瞄准教学目标

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目标不明的训练是机械的、无的放矢的训练。因此,语文教学的首要工作就是确定合适的训练目标。赞可夫就曾说过:“不要进行盲目的,互不联系的,大量机械的练习”。

语文教学既有模块的、专题的、板块的和课时的教学目标,更有总体的目标。模块的、专题的、板块的以及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多种多样的,而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和最基本的任务又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平时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练习设计应该瞄准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力求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寡人之于国也》一课是高中语文传统教材,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方法是其教学重点之一,整篇文章的组织教学和设计训练都应该瞄准这一教学重点。在组织课文第二段的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如下总体要求:在认真阅读、质疑讨论的基础上,翻译“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事实证明,凸出这一句的翻译训练也就抓住了第二段的关键,因为翻译好这一重点句不仅落实了掌握“或”和“以”等重点虚词的基础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一句前后内容的钩连,使学生逐步体会了孟子诱使梁惠王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圈套,并进而意识到“移民移粟”的做法“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这种比喻说理方法的鲜明特点及其突出的效果。一句翻译训练以点带面,瞄准了教学目标,举重若轻地突破了教学重点。

二、训练设计要有合理坡度

有目标不一定能达成,一方面是因为目标太高远,学生难以一下子达到;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老师未能提供必要的铺垫,指引合适的途径,设置合理的坡度,实行有坡度的教学。

温故知新是有坡度的教学,它是通过对旧知的回顾为新知的掌握作有意识的铺垫,使本来高而远的教学目标变得触手可及;拓展巩固也是有坡度的教学,它是用新掌握的知识作为迁移的基础,并通过适量的拓展训练对新知识作即时巩固;架设阶梯更是常用的有坡度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将大而难的问题进行分解,形成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在步步推进,层层提高的过程中逐步逼近教学重点。

《项脊轩志》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笔者以往的教例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一般都能够较轻易地看出,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对母亲、奶奶以及妻子日常生活片断的回忆来抒写感情的。看起来教学目标轻易便能落实,但实际上这只是虚假的达成,因为学生对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并不了了,无论如何都只是感觉是作者对她们的深切怀念之情。看来想一步达成目标实在是太为难学生了,老师应该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方面助他们一臂之力,将大难题分解成小难题,降低问题的难度,减缓问题的坡度,以便学生逐步、逐级地抵达目标。

最近再次执教《项脊轩志》,笔者做了一点改进尝试,在组织教学回忆祖母片断时,作了必要的铺垫,设置了两级过渡的小台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先设置第一级台阶,方法是联系前文。问题是:作者回忆母亲时的反应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回忆祖母时的反应是“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这表明了什么?学生普遍认为“长号不自禁”比“余泣,妪亦泣”更为伤心。笔者追问:回忆祖母时比回忆亲生母亲更加伤心,是否显得不太正常?经过讨论,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可能是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印象已不太真切,而对祖母的感情更深。

笔者趁势设置了第二级台阶,方法是提供背景,共两段。背景一的主要内容为: 归有光虽少年好学,但35岁时,才乡试中举,以后8次会试都未及第,直到60岁时,才中进士;背景二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八岁丧母,13岁左右祖母去世,19岁作《项脊轩志》,35岁左右作《项脊轩志》补记。经过充分的合作探究,同学们基本上陆续体会到,当时19岁的作者作《项脊轩志》追念祖母以至“长号不自禁”,并非表明对祖母更加情深,而是借祖母慈祥的关爱、谆谆的嘱咐、殷切的期望等真挚感人的情景深蕴自己怀才不遇、功名未就、愧对亲人的无限沉痛的内心情怀。正是两级台阶的设置,使原来学生力所不及的目标变得跳一跳够得到了。

三、训练结果要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语文课堂训练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都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更是为了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训练不能只顾及部分学生的进步,还要兼顾全体学生的发展;不能紧盯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更应留意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程度;不能仅偏重于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能力的形成,情感的体验,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情感深沉而激越,语言精辟而含蓄,对其重点语句含义的理解并进而体会强烈的情感当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笔者在组织“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一句探究教学时,由于注重全程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不仅使学生迅速理解了语句的含义,还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向了深入。

一开始,笔者并未急于催问学生语句的含义,而是将其设计成单句成分分析训练,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限时画出句子的主干成分。经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学生终于形成了共识:主语是“伟绩”和“武功”,谓语是“抹杀”。

因为发现学生对这里“抹杀”的含义理解有偏差,笔者紧接着又进行了谓语“抹杀”一词的替换练习。先是有学生说替换为“掩藏”、“埋藏”,笔者就顺势说,看来反动政府觉得“中国军队”、“八国联军”的罪恶滔天,见不得人了,应该将之掩藏起来,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替换的不合理。接着就有学生认为替换为“超越”,甚至还有更形象的“刷新”,使绝大部分学生迅速理解了段政府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行无出其右、盖世无双,反动政府暴行创历史最好成绩的深刻含义。

在此基础之上,笔者进一步要求学生进行替换朗读,即分别读成“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超越了。”和“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刷新了。”从而使学生逐渐加深了鲁迅运用反语手法,对反动政府罪恶昭彰又之尤的行径深沉愤怒的强烈情感。

项脊轩志教案篇3

一、考什么

《考试大纲》对文学常识的考查重点是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著名作家,且中外有别:中国作家要记住其生活时代及代表作,外国作家要记住的是其国别及代表作。对文学体裁而言,重点应是高中毕业生应该了解的一般常识。

历年高考的文学常识题和这一要求是相吻合的:试题中涉及的都是不同时期(或国别)的著名作家和作品,以教材中出现的文学常识为主,并适当向课外延伸,其衡量标准就是“重要”与否。

二、怎么考

文学常识题的考查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常常把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多种文体常识放在一起综合考查。从题型来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题型:

1 表述性单项选择题

即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中国古代、现代、当代作家,外国作家等相关的文学常识合理组合为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表述正确的或表述错误的一项。

例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的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 《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c 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 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镑》和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答案】b《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家,而桐城派是清代的一个散文流派,其代表作家是方苞、姚鼐等。

2 连线型单项选择题

即把作家、作品、作品的时代、作品的体裁(或主人公)等用横线搭配连接,构成单项选择题,要求选出对应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例,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秋浦歌》——杜牧——唐代——诗歌

b 《北京人》——曹禺——现代——话剧

c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英国——小说

d 《欧根·奥涅金》——歌德——德国——诗体小说

[答案]b a中《秋浦歌》的作者是李白,c中《哈姆莱特》是戏剧作品,d中《欧根-奥涅金》的作者是诗人普希金。

3 填空题

例,按要求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它运用了

的创作手法。

(2)雨果,_____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它的著名作品有_____、_____等。

[答案](1)《诗经》赋、比、兴(2)法《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这种填空题是单一的文学常识填空题,也有可能和名句名篇的考查相结合。

此外还有判断题等题型,近年来一些新的题型也在层出不穷地出现。

三、怎么办

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

1 粗读原著,加深记忆。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在备考时考生往往只凭一些简单的复习资料来识记,其结果往往是基础薄弱,识记模糊,答题时会“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

2 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作为恢复该考点的第一年,想必不会太难,肯定会以课本内容为主。因此,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对单元知识短文及课本后的附录绝不能等闲视之。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后以“重要”为标准,适当向课外拓展。

3 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网络。如我国古代小说可构建如下知识网络:

上古先秦两汉:神话传说,它是我国古代小说的起源。主要保存在《山海经》中,“精卫填海”“夸父逐

转贴于

日”“大禹治水”都是其中耳熟能详的名篇。

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分别以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

唐:主要是传奇,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的成熟。代表作品有陈鸿的《长恨歌传》、白行简的《女娃传》、元稹的《莺莺传》等。

宋:话本小说,它的出现标着我国白话小说的成型。代表作有《错崭崔宁》《碾玉观音》等。

明清:有拟话本小说和章回小说。拟话本小说代表作是“三言”“二拍”,“三言”指冯梦龙编的《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指凌蒙初写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长篇章回小说又分演义小说和世情小说。演义小说有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等。这些演义小说基本上是由文人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世情小说有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等。《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长篇世情小说,也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辉煌顶点。此外。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李汝珍的《镜花缘》等均是清代小说精品。

文学常识看似头绪繁多,“山重水复”,但只要明确“考什么”“怎么考”,再辅以正确的备考方法,相信定会“柳暗花明”。

项脊轩志教案篇4

(1)阅读下面这则新闻,给其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

北京时间2016年4月4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于第53届博洛尼亚儿童书展开幕日当天公布了2016年度“国际安徒生奖”获奖者名单。最终,来自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不负众望,顺利摘得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实现了华人在该奖上零的突破!继莫言2012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的文学力量再次在世界面前展现了蓬勃的生机与无限的希望!

(2)曹文轩的获奖词是:“作品读起来很美,书写了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假如曹文轩来到活动现场,针对该获奖词的内容,你会提什么样的问题?(至少提一个问题)

(3)“国际安徒生奖”被u为“小诺贝尔文学奖”。得知曹文轩教授获奖后,请你给他发一条祝贺短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7日7时49分,执行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送上太空。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阅读下面的新闻,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

本报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温庆生 见习记者章文 通讯员杨欣)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二号自9月15日发射入轨以来,与神舟飞船开展的首次交会对接。

据了解,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于19日1时11分转入自主控制状态,向天宫二号逐步靠近,完成一系列技术动作后,两个飞行器建立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

自动交会对接实施期间,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值守,密切监视飞船仪表盘各类数据和对接过程,执行各种指令发送操作,并向地面报告交会对接实施情况。

6时32分,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先后进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选自2016年10月20日《光明日报》)

A.根据这则新闻的导语,在横线上为其拟写标题。(不超过25个字)

B.请你根据新闻的内容拟写一副对联,寄托祝福之情。

(2)为庆祝“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某同学撰写了下面的宣传语,请你把它补充完整。

笑看长征一箭穿云驰骋宇宙,

________________约会嫦娥。

(3)学校准备举办“走近中国载人航天”科普宣传活动,请你帮助设计两个活动项目。

项目一:_________________

项目二: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以“科学”为话题,写一句赞美“科学”的话。(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3.公元2017年是农历丁酉年,也就是十二生肖的鸡年。班级拟组织以“鸡年话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有关鸡的成语很多,请打开你的“积累库”,点击含有“鸡”的四个成语。

(2)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每条横线限填四个汉字)

鸡常常出现在案几的墨色里,却没有固定的情志,可以随着诗人的志趣抒发多种意趣。“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李白借鸡抒发青云之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借鸡表达________;“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陶渊明借鸡描画闲逸的心境;“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借鸡状写________的悲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借鸡勉励青少年________。

(3)《丁酉年》生肖邮票将“国”和“家”的概念作为整套邮票的创作理念,全套邮票蕴含着“合家欢”主题。请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分别写出其寓意。

(4)阅读下面的文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

雄鸡头戴高高的、火红的鸡冠,给人文质彬彬的感觉,是为文德;鸡脚后面有突出的足趾,是天生的进攻武器,是为武德;在强敌面前,鸡敢于一拼,是为勇敢;鸡找到食物后不独自占有,会呼唤同伴一同啄食,母鸡对子女更是关爱有加,是为仁爱;雄鸡每天准时报晓,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即使在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鸡依然啼叫不止,所以《说文解字》说鸡是“知时畜也”,鸡是大自然的闹钟,是为守信。

4.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传递着超越时间和地域的力量,请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阅读下面新闻,在横线上为其拟写标题。(不超过21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

本报北京2月8日电(记者苏丽萍)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8日揭晓。科学家孙家栋、潘建伟榜上有名。

这10个人分别是: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三进火海舍己救人的王锋、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36年的支月英、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扎根农村的秦h飞、训练中壮烈牺牲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电焊工李万军、让众多患者挺直脊梁的好医生梁益建、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量子通信的领跑者潘建伟、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此外,“感动中国”还向中国女排特别致敬。

其中87岁的孙家栋是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46岁的潘建伟是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2016年8月16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

(选自2017年2月9日《光明日报》)

(2)当“感动中国”特别致敬奖颁给中国女排的刹那,不知让多少人再次感慨“女排精神”的回归。请你根据下联内容,以中国女排为中心,拟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

下联:华夏健儿,顽强拼搏,世界扬美名。

【参考答案】

1.(1)示例:曹文轩教授获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 (2)示例:曹老师,您好!您塑造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青少年形象,您认为哪些人物形象可以作为我们面对艰难生活时学习的榜样呢?可以给我们举些例子吗? (3)示例:曹教授,您好!祝贺您荣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您的获奖,犹如火炬,让中国的儿童文学为世界所瞩目!不仅让国人自豪,也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

2.(1)A.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 B.示例:神舟赴星河举世瞩目,英雄游太空万众盼归 (2)示例:喜见神舟再度问天 (3)示例一:举行“我的飞天梦”作文大赛;示例二:举行航模制作比赛 (4)示例:科学像一粒种子,孕育了巨大的生产力;科学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文明创新思维的大门。

3.(1)示例:闻鸡起舞、牝鸡司晨、鹤立鸡群、呆若木鸡、杀鸡取卵、金鸡独立、鸡犬相闻、鸡零狗碎、鸡飞蛋打、小肚鸡肠、鸡犬升天、手无缚鸡之力、鸡毛蒜皮。 (2)示例:坚定信念;远离故乡;勤学向上 (3)示例:邮票第一图画面表现一只奋进奔跑的公鸡形象,象征国家的快速发展,寓意“国”之概念;第二图画面表现母鸡带小鸡的场景,象征家庭幸福美满,寓意“家”之概念。 (4)示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鸡有“德禽”之誉,被赋予文、武、勇、仁、信五种美德。

项脊轩志教案篇5

这里。对“学做导合一”教学策略谈一点学习的体会与认识。

一、理论基础较全面

本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听课,可以感受到“学做导合一”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较全面。文学荣校长在构建这一教学策略时,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教学理论,辩证地吸收了古代《学记》中“教学相长”的思想,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并运用这些理论于实际之中,提出了“学做导合一”的教学策略,强调“学做导”三者的整体性,也就是三者是互动的、互长的,以此达到“在一种主动、平等、对话、互惠、愉快的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目标。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构建较为高效的课堂模式。

二、突现学生主体性

笔者根据文学荣校长构建的“学做导合一”教学策略的理念,深入课堂,发现学生在整个课堂中,能主动学习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学生主体地位明显提高。如高一(1)班语文科刘老师在讲授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一课中,师生双方十分活跃,学生积极参与程度很高,学生不仅仅主动回答问题,还主动思考提出新问题。整节课共有6个学生提出8个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呈现多向性、多层次特点。有个别问题还颇有新意。难能可贵的是不少新老师的公开汇报课也能够展示出“学做导合一”的韵味,学生的主体性较为突出。

三、呈现生成性

“学做导合一”教学策略。提倡“学”中“做”, “做”中“学”,“学”中“导”,“导”中“学”,“做”中“导”,“导”中“做”,三者合为一体,有效地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的“单一”和“静态”,形成“多元”和“动态”的生态课堂。这样的生态课堂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各项学习活动:十分有利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拓宽思路。去思索更多更新的问题,生成系列新的质疑和析疑,呈现生成性的特点。笔者听了20多节课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学生“生成”新的问题。

项脊轩志教案篇6

例1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般把“美我”解释成“以我为美”,说“美”是“意动”用法。下面与此相关的一句是: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这里的“以”,一般解为“以为,认为”,句译为“认为 (我)比徐公美。”

这样的解释是有悖于事理的。如果说邹忌之妻偏爱他,从内心里“认为”他美(情人眼里出西施之谓),是可以的;而其妾“畏”之,其客欲“求”之,“美”之,实在是不得已或别有用心,怎么可以说“认为”他美呢?邹忌心如明镜,也不会(实际上也没有)自我陶醉至此。

其实,这个“美”字只是一般动词用法。“美”做为一般动词,并不罕见。如 《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谷梁传·僖公元年》:“齐师、宋师、曹师城邢。是向之师也,使之如改事然,美齐侯之功也。”问题是,这里的“美”还不好直释为“赞美”,因为这里的话题很具体,就是说长得漂亮不漂亮。所以,合理的解释应是“说漂亮”或“说长得美”,“美我”,即“说我长得美”。与此相关的那个“以”字,自然也不解释为“以为”“认为”,而只解为“说”。王引之 《经传释词》曾引此句,释“以”为“谓”,是很有道理的。

例2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末之尝闻。(贾谊 《论积贮疏》)

对于管子的话,一般这样解释:粮仓充实(百姓生活富裕了),就懂得礼节。我们承认物质可以转化为精神,但这样的“转化”也未免过于简单,过于机械了,无论从道理上说还是从实践中看,这种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这里的关键对“知”字的理解。“知”,可释作“为”,而“为”作动词,在古汉语中意义相当广泛。如 《易·系辞上》:“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王念孙说:“知犹为也,为亦作也”,“乾知大始,谓天之所为是创始万物。”《吕氏春秋·长见》:“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高诱注:“知,犹为也。”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主持”,“执掌”。“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知”,也应讲成“为”,讲成“作”:老百姓吃饱穿暖了,才有可能遵守礼仪,讲究节操。这样理解,有三个层次不同于一般的解释。一是“礼节”不同于今日之“礼节”,这是两个词,“礼”即礼仪,“节”是节操、气节;二是“知”

不是“懂得”,而是“为”、“作”,即遵守、讲究;三是“仓廪实”只是“知礼节”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足条件。想一想当时的社会(从管子时代到贾谊的时代),老百姓“不知礼节”,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礼节”吗?他们饥寒交迫,不得已去做一些苟且之事,甚或揭竿而起,实在是无法去“遵”那个“礼”“守”那个“节”呀。

例3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归有光 《项脊轩志》)

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对“借”字不注,而“教参”则句译为“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偃仰”,注曰:“安居,休息。指生活悠然自得”。“啸歌”,注曰:“长啸或吟唱。这是显示豪放自若。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冥然兀坐”,注曰“静静地独自端坐着”。这可算是语文教材中最匪夷所思的几处注解。

归有光当时何人也?学童也。项脊轩何地也?书房也。所读何书也?绝非珍本秘本也。归家何家也?书香门第也。一个书香门第的学童,读的不过是启蒙应试的书籍,何需去“借”?即使要“借”,何能“满架”?这样从“理”字上稍加思索,即可知其不通。而还有不少人曲为之辩,如有人著文说:“所谓借书满架,也是散人闲趣,未必都是借来的。陆游的‘乞借春阴护海棠’,若写作‘我教春阴护海棠’,就几乎不成诗句了。”陆游写的是“诗”,用的是比拟手法,固然可以那么写,而 《项脊轩志》的这个“借”是写实,况且,说归有光(一个小小的学童)“散人闲趣”,不也太浪漫了吗?更不可思议的是,(家长)辛辛苦苦给他“借”来了满架的书,他却毫无学习的心思,一会儿“悠然自得”,一会儿“豪放自若”。果真如此,那么归有光仕途不利 (35岁才中举人,60岁才中进士)也是咎由自取了。

其实,“借”是个通假字。《康熙字典》上就有注:“音积义同。”“借”,就是“积”,就是码放、积聚,句译出来就是:书架上堆满了书。而“偃仰”,是说头之低昂,身之俯仰;“啸歌”是说吟诵诗文;连起来讲,这四个字是描写他非常“投入”地吟诵诗文的情景。“偃仰”同“俯仰”,不必再说。“啸歌”,也作“啸咏”、“歌啸",意义与“歌咏”、“吟咏”大体一致,一般是指对诗的吟诵——也可以说是“吟唱”,因为古人诵诗就是歌唱。如明唐顺之《书三章后》:“临流歌啸,渺然有千里江湖之思。”《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 《麦秀》之诗以歌咏之。”这都是明显的用例。“吟诵”既久,再静下来思索一番,这就是所谓“冥然兀坐”—— 他决不会无端地在那里“独自端坐”。

例4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史记·屈原列传》)

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注:“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这样解,粗粗一看也通了。但揆情度理,就感到有问题:起草宪令是楚王交给屈原的任务,上官大夫“强取”它干什么?这不是过于莽撞而又毫无意义的举动吗?一个要“强取”,一个又“不给”,这不类似小孩子的争吵吗?其实,在文言文中,“夺”与“与”都还有另外的常用义:“夺”即“削除”或“改变”,“与”即“赞成”,或“允许”。如 《左传·桓公五年》:“王夺郑伯歧,郑伯不朝。”韩愈 《唐正议大夫孔公墓志铭》:“[公]改给事中,言京兆尹阿纵罪人,诏夺京兆尹三月之俸。”此中之“夺”,都解作“削除”。李密《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此“夺”为“使……改变”。蒲松龄 《聊斋志异·乔女》:“母悦,自诣女所,固要之,女志终不夺。”此“夺”即“改变”。“与”作“允许”“赞成”讲的例子更是常见。《书·胤征》:“旧染汙俗,咸与惟新。”《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上句之“与”可译为“允许”,下句之“与”可译为“赞成”。再回看例文,屈原写的“宪令”是“未定”之草稿。上官大夫看了之后觉得与己意不合(或“争宠”而为之),要求删除(或“改变")某些条款,而屈原坚持己见,不赞成,不允许,于是上官大夫“谗之”。这样,两个人的斗争是一种政治的斗争,是有关国家方针政策的斗争。否则,屈原不也成了“争宠”者了吗?

例5

(信陵君)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史记·魏公子列传》)

对“举手”二字,一般不注(自然以为无可注),而译文则为“举起手来”。晋鄙为什么要“举起手来”呢?注者译者都末加思考。是一种“礼仪”吗?除了纳粹党和中国少先队有“举手”之礼外,还找不到古人有这种行礼的方式。是晋鄙要以手遮光以利望远吗?两个人又近在咫尺。这“手”举得实在没有道理。发现“无理”就会思考,就会去翻书。原来,“手”通“首”!《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陈知其罪,授手于我。”洪亮吉诂:“惠栋曰:‘手,古首字。’……今案《家语》作‘授首于我。’”原来,“举手”就是“抬头”!晋鄙“合符”,自然要低头看符;待到“合符”之后,心有所疑,于是“抬起头来”打量信陵君。——豁然贯通。

由此还可以进而说到 《孔雀东南飞》里的两个“举手”。一处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人教社编者注“举手”句为“举手告别,惆怅不止。”另一处是:“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编者末注。告别,人们用“挥手”表示。如刘琨 《扶风歌》:“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张来 《离黄州》: “扁舟发孤城,挥手谢送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以“举手”表示“告别”的例子吗?再看“举手长劳劳”一句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上文写“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在写完“耳语”之后,就是这“举手长劳劳”两句。这“举手”原是“耳语”之后的动作,亦即“抬头”之意,应该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境,与“告别”不相干。后一句的“举手”,亦应释为“抬头”。这几句写的是“故人”骑马而至,“新妇”蹑履相迎,未及“故人”下马,“新妇”是“仰首”视之,一边手拍马鞍,一面就开始诉说别后之情。“拍马鞍”原本就要有用“手”,再说“举手”岂不是叠床架屋?

项脊轩志教案篇7

因此,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应成为所有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一堂语文课是否高效,就要看教学中有无“非预设性生成”教学。那么,我们如何实现动态生成性教学,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呢?

一、教学前做好预设

有些教师认为,生成性课堂是无须准备的,它是考查教师在无准备前提下的临场反应能力和教学机智。其实,非也。想想看,如果事先没有充分的预设,可能会在课堂上出现新的问题。如: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体验是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在语文教学中尊重的,而在实践中教师只肯花力气去寻找不同的答案,忽略了语文教授内容的价值方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推进新课程的一种非常流行的教学方式,所以完全依赖学生提出的问题来教学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法宝,学生问教师就回答,课堂很随意,根本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假如课堂没有预设或预设不足,生成难以控制,怎么获得“成功”呢?

1打有准备之仗,夯实预设

“落一子想十着,才能超越对手。”确实,要想打有备之仗,我们教师必须在上课之前,了解新课标理念,吃透教材教法,设定好教学目标。一段录音、几张图片加上互动的课件……足以告诉我们充分准备的预设就能使课堂教学预设好、生成好。否则就达不到预设的目标。我们知道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我们备课的根本是全面了解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提升学生素质。

如在讲《将进酒》时,我们可以先行收集许多李白的资料;在教《项链》一课时,我们可以事先备好各种对这篇小说理解的不同声音,当课堂上学生思辨对话之时,便可信手拈来,学生也可据此展开,这样课堂生成便水到渠成了。因此,尽可能吃透教材,夯实预设,从学生出发,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2把握突破口,灵活预设

面面俱到,等于不到。所以我们的预设最好把握突破口,“形散而神聚”,铺陈展开,必将使预设更有针对性、更富灵活性。我们知道文本的突破口是教学整体滚动的主轴,是课前预设的主线。只有把握突破口,灵活预设,才能使我们的教学重点突出。

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我们可以把“文中有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与蔺相如进行比较”这个突破口抛给学生研究,让学生提出的疑惑、创建的新情境来生成我们的课堂,这种预设能使课堂更易于调控。

3体验入情境,淡化预设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学是一种体验,一种阅历,一种感知,而不是单向的教授。”我们的语文教科书既有文学的高度,又有思想的深度,都包含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有让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淡化预设,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才会更深刻。

如讲《项脊轩志》时,学生通过朗读比较了项脊轩整修前后的不同特点,又通过角色的模拟感受归有光。此刻,预设已淡化,经过细细品读,学生对归有光对自己已故亲人的思念有了更深的感悟,在体验美领悟情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们都知道,教师先要有一大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但在实践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要比“杯”和“桶”的关系复杂得多。学生不只在情感的体验上与教师有所不同,他们得到的知识和体验也不只在课内,学生得到的教师未必会得到。教师应建立民主平等的观念,才能和学生在“对话”和“互动”的沟通中产生灵魂的共鸣,成为有效的“学习团体”。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角色,起到组织引导和合作的作用,创造一个自主、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引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敏度,让学生能快速地消化知识并把它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使动态生成变成现实。

1创设对话平台

传统的课堂是进行一种单向封闭的教学活动,即“填鸭式”教学,教师仅仅是一味地传授,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是“知识的容器”。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但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引领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进步,和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新型的教学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是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教师可成为学习者,学生可成为教授者。对学生而言,互动体现了主体性,发展了个性,解放了创造力。对教师来说,教师和学生能真诚地交流,互相沟通,分享忧喜,一同成长进步。

2倡导多元感悟

学生在课堂中,解读文本的过程不是静态的、简单的再现,常常是融合了自我的体验后的重新构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体验要得到教师的尊重,教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身份向学生宣布课文的意思和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明“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个体的阅读经验不能由教师分析来替代。要重视、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领悟”。如讲授《项链》一课时,玛蒂尔德的形象十分动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有学生认为她咎由自取,虚荣心害了她。有的认为她的勇气和诚信值得学习。在诚信与破产之间,她选择了诚信,体现了高尚的人性美。正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习惯、学习方法存在差异,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应承认并尊重学生对课文的多元理解。

3发展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是能依据具体的情况,在课堂中不知不觉中做出变动,而不是预见课堂中的一切细节。教学机智是一种转化教师和学生矛盾的艺术,它建立在对教育理论的深刻领悟上,是一种能正确处理教学冲突的技巧,是一种有效地启发学生、沟通师生,灵活应变地处理教学中呈现的问题的能力。形成教学机智是靠日积月累的努力,我们教师必须要读更多书,继续扩大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反思和总结我们的课堂经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日趋成熟。

为了学生在每堂课上能愉悦、热烈、有效地学习,我们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思考问题要多角度,教学设计要创新,动态生成资源要把握住,以实现最大效率的生成。

项脊轩志教案篇8

有人说梁实秋将茅舍命名为“雅舍”,是自命清高,也有人认为是其甘于守贫、苦中作乐,这些理解都未免失之偏颇、止于肤浅。细品此文,拙以为中国文人之传统品性,才是梁先生在艰难苦涩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豁达、乐观、幽雅生活的力量源泉,《雅舍》一文折射出的,恰是中国文人传统品性强大而又可贵的光芒。

《雅舍》一文写于1938年,当时抗战爆发,国难当头,“雅舍”就是梁实秋那时在重庆北碚时的居所。关于它,梁实秋自己曾有过一个简要的介绍:“因为要在北碚定居,我和业雅(龚业雅)、景超(吴景超)便在江苏省立医院斜对面的山坡上合买了一栋新建的房子。六间房,可以分为三个单位,各有房门对外出入,是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刷灰,地板颤悠悠的吱吱作响。烽火连天之时有此亦可栖迟。没有门牌,邮递不便,因此我们商量,要给房屋起个名字,我建议用业雅的名字,名之为‘雅舍’。……雅舍命名之由来不过如此,后来我写的《雅舍小品》颇有一些读者,或以为我是自命风雅,那就不是事实了。”(《白猫王子及其它・北碚旧游》)

虽名为“雅舍”,但从客观情况来看,其物质条件实为寒碜、破旧、粗陋,名之为“陋室”也不为过。请看文中首段对“雅舍”的具体描述:“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此屋不仅结构简陋,下文中更是分条列举了它的诸多不足和缺点:地点荒凉、行走不便,“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蓖墙不固、门窗不严,“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老鼠肆虐,“使得人不得安枕”,蚊子猖獗,“聚蚊成雷”,“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对于这样一所“最是经济”、居住条件极差的房子,作者最初的要求也是“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但实际情况却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作者在居住两个月之后,对“能避风雨”这唯一的最低的要求都无法满足的“雅舍”,却是“好感油然而生”、“久而安之”,岂不怪哉?

原来,“雅舍”之“雅”,并不在于其物质丰富而在于其精神丰厚,身居简陋的“雅舍”,作者却享受到了精神层面的高雅、愉悦和自由,来自精神世界的温暖,化解了它物质层面的弱点和不足。这样的精神享受和愉悦,可以引用刘禹锡《陋室铭》中著名诗句来感受。请看文中描述的作者沉醉之“雅”:一是出入交游之文人学者的风流儒雅。“雅舍”筑在半山腰,“地点荒凉”,但“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梁实秋入住之后,曾经的陋室一时间宾客盈门,一批骚人墨客经常聚会于此,吟诗作画、弹琴对弈,偃仰啸歌、热闹非凡,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二是生活志趣高雅。尽管“雅舍”条件简朴,但却可以自由地张扬个性,任意陈设物件,“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对物质需求不存奢望的作者,在这块小小的空间里可以坚守独立的人格,不攀附权贵,不随意从俗。月明之夜,作者又可以在此“得月较先”,闲适地欣赏自然美景,“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此刻壮观之景与超脱之感,可与苏轼比肩:“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而“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的意境,又酷似归有光项脊轩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颇具“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之清淡神韵。三是学术和文学之所业清雅。“雅舍”地处偏僻,却正好可以躲避尘世之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最大程度地获得自由写作之趣,梁实秋在“雅舍”寓居了七年,期间精心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陋室铭》)一座房子一旦成为人的精神外现,那她就会充满性格和灵性。正因为以上所述之“三雅”,梁实秋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保持释然、达观的态度,面对逆境依然保持从容、平和的心态,生活艰难依然保持旷达超脱、温文尔雅的名士风度――虽是陋室却称“雅舍”,其意味也就不难理解了。

上一篇:老人与海教案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