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30 08:54:58

揠苗助长教案篇1

在马路上开车,知道那句警语“十次车祸九次快”,是确确实实用血换来的道理。如果说这还是牵扯到个人或少数人的个别事故,那么,看看共产党夺取政权及建设新中国过程中的教训,就会更加清楚。

三十年代初,在共产党的力量还不太强大的情况下,党中央制定了在一省和数省建立红色政权的方针,急躁地企图占领中心城市,“毕其功于一役”。结果自然是失败,共产党好不容易积蓄起来的力量几乎消耗殆尽。

新中国建立后,有一次“”,堪称是欲速不达的典范。超英赶美,实现共产主义,到处放卫星,全民大炼钢铁,大办,吃大食堂。结果呢,是连续三年的饥荒灾害,饿死的人达到数千万人,新生的共和国元气大伤。

最近一个例子可以说北京7.21的那场大雨,一个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一个世界级的大都会,一场雨过后,竟然有77条人命在水中成为了孤魂野鬼,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却真真切切地发生了,为什么?看着这座城市以飞快的速度跑步前进,号称是三年一小变,五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日新月异是表面现象,面子光鲜,内瓤却惨不忍睹,下水道因为没有人看得见,于是就有不少的设计和施工问题,酿成大祸。

也是快之祸。

但是,就像马路上开车,明明知道危险,还是有人爱飙车,喜欢风驰电掣的感觉。

今天的社会像一条马路,上面疾驶着各式各样的车,在许多车身上,分明写着“急躁”两个字。

现在很多精英人士每每说起的改革,有悲观存在,也有盲目乐观存在,两者常常针尖对麦芒,但是在急躁和追求快速上,则有共同点。

急也正常。中国现阶段发展很快,成绩很大,但是,问题也非常多。常常描述的是,改革走进了死胡同,经济到了拐点。死胡同加上拐点,答案是什么?很多人,包括很多学问家和大领导,其实心里明白,只是找不到最佳方案。

于是,就会急,就会想尽快地、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欲速不达和揠苗助长这八个字,常常在此时就会被忘掉,急躁发展为激进。上海学者萧功秦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书名为《超越左右激进主义》。在这本书中,萧教授这样归纳了自己的观点:

“自从中国进入改革时代以来,就存在着两种激进主义思潮,一种是要回到时代的左翼激进主义,另一种是主张全盘西化的右翼激进主义。

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进一步深化的改革,化解社会矛盾,而是固步自封,一旦改革进入锁定状态,矛盾将进一步激化,长此以往,中国有可能在左与右的激进主义——民粹主义夹攻和冲击下,陷入严重的危机和陷阱。”

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而又落后的超大型国家的转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我也认同这个说法,近年来,改革的领导者在推动新的改革上,成效不大。原因很多,国际格局的改变、国情的复杂、利益集团的掣肘、领导集体的能力因素等等,促使生成了这样的现象。但是,是不是急躁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也许恰恰相反,急躁的情绪也许会使得领导者更加踟蹰于自己的步伐。

但是,有人会说,现在进了死胡同,如果不急,就更不可能推动中国这艘越来越慢的大船前行了。这话不是全无道理,但是,就说中国是一艘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船,船长和大副们发生了问题,是指着他们鼻子大骂一顿甚至把他们推下船去好呢,还是帮助他们,大家合力推动这艘船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呢?

揠苗助长教案篇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长期以来,这种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效率却并不理想。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足够的重视,继而影响了学生回答问题和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处理好“理答”这个问题造成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出有效“理答”呢?

一、品析中求完善,“理答”以至层进

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回答,就应做出有层次的“理答”。对优等生,要求他们的答案应接近完美,以促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对中等生,肯定他们的优点,指出不足,让他们及时改进;对后进生,降低要求,抓住闪光点进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揠苗助长》时,就非常巧妙地进行了分层“理答”。

师: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生1:禾苗种下去之后就不能拔起来,不然根须会断,禾苗会死。

师:非常好。植物需要根须输送养料,根须断了,植物就生长不了。还有其他答案吗?

生2:做事情不能太着急,得等。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也非常不错。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们都得顺其自然,有时候,太着急了反而坏事。

生3:我认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是,做事情不能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我们身边有“揠苗助长”这样的人和事吗?

生4:有。我妈妈看我作文写得好,天天逼我写作文,她巴不得我现在就成为大作家呢!

对于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回答都给予了适当的“理答”,有鼓励,有肯定,更有进一步的要求。

二、探问中求真知,“理答”以至深思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因为学生自身经验的欠缺和认知的肤浅,而无法一步到位地答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先抓住学生答案中的闪光点进行肯定,然后再进行追问,将问题或变换角度,或化难为易,或化大为小,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引到问题的关键中来。

这是一位教师在上五年级《师恩难忘》课文时的片段。

师:同学们,课文中有句话:“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生1:因为作者小的时候是不认识字的,后来是田老师教会了他认字,所以他要感谢田老师。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是对的。正因为田老师教会了他认字,所以作者要感谢他。

(可是,学生的这个回答毕竟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于是,教师再问)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说田老师在作者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呢?后半句话,又应该怎么理解?(学生沉默)

师:田老师真的可以把一粒种子播到作者的心里去吗?

生2:当然不能。

师:是的,绝对不能。那么,课文中所说的“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到底应该怎样去理解?课文前面到底有没有内容涉及文学方面的?

生3:(很兴奋的样子)老师,我知道了,那是因为田老师口才好,文笔好,他上课的时候编的故事很好听,作者常常听得入迷。所以,作者长大之后会写文章,并且喜欢写文章,都是因为田老师的影响。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这说明你已经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你真聪明!

面对学生的肤浅回答,教师先是找到答案中的闪光点进行肯定,然后再利用探问的形式一步步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到问题的关键中来。可以说,这位教师的课堂“理答”是非常成功的。

三、引领中促表达,“理答”以成实学

教师的“理答”语言,在课堂的对话教学中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对学生所给出的答案能够抓住切入点进行肯定和赞美,就一定能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进而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去学好语文。

我在《蒲公英》一课的教学中,是这样为学生示范的。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句古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可是,课文中的蒲公英的所有种子都按照太阳公公的嘱咐去做了吗?

生1:没有。有两颗种子不听话。一颗种子落到沙漠去了,另外一颗种子落到湖泊里去了。

师:你见过沙漠、湖泊吗?沙漠“金光闪闪”,为什么小种子却不能去?为什么湖泊“银花朵朵”,小种子还是不能去?而泥土是“黑黝黝”的,为什么小种子反而应该去呢?

生2:因为沙漠没有水,小种子去了之后会干死,湖泊里水太多,小种子去了之后会被淹死,而黑黝黝的泥土比较肥沃,能让小种子生根发牙,茁壮成长。

师:这个回答真好。是的。太阳公公的话多重要啊!跟上学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亲切嘱咐似的。

在这个课堂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理答”的时候,力求做到语言严谨规范,给学生做好榜样,促使他们勤学语文,使他们在今后的各种表达中能够做得更好。

总之,智慧的“理答”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作为教师一定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积极“理答”,让“理答”成为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引擎。

揠苗助长教案篇3

关键字:减负;双边活动;探索;构建课堂活动;快乐学习

教学活动的精彩与否在于双边的活跃程度,而教学活动的双边是极具积极思维的生命个体,教学过程应该是最具活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一堂生动活泼具有魅力的好课,犹如一首婉转悠扬的乐曲,设计这样的课,需要教师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堂。

(案例)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是《揠苗助长》。看到这篇课文,笔者很困惑: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懂得了多少,会明白这则寓言的深刻含义吗?怎样才能让他们轻松明白其中的道理呢?突然,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先不讲课文,先带着学生到校外走一走,实际做一做,让学生自己感悟课文——随即我把38名学生分成五组,然后带到校园后面的空地上,那里长满了杂草,是我教学课文最理想的地方。活动开始了:我让每组同学自行选一小块地方(要求有草),首先观察这些植物的生长状况(包括长势、高矮、枝叶等)。随后,我拍拍手示意大家注意:同学们,你们现在想一种办法,能让你眼前的植物马上长高一截(强调是马上),什么方法都可以。“要长高多少为准?”,“比原来高就算完成任务了。”顿时,同学们炸开了锅,议论不断:“不行呀”、“怎么办呢”、“施肥也不能马上长高呀”……凑近看,用手摸,就是找不到方法……我借此提议到:如果用拔的方法看行不行?我随手提了一下身旁的杂草,泥和草便向上松动了一下,的确比原来长高了。大家一看,都来试试(用泥土垒高等),都高兴地叫嚷起来,这个办法真好。活动也在此结束。我总结说:用“拔”的方法的确可以让植物马上长高一些,但后果怎样呢?下午我们再来看看吧。我带着快乐的同学们回到了教室。时值夏天,太阳当空照,被同学们拔高的植物经过太阳的洗礼,全部焉倒了,没了生机。现在是我总结的大好时机了。我带着学生来到上午上课的地方,让同学们自己观察自己的“杰作”。顿时,惊呼声四起,惊讶与伤心同在。我趁势大声说:“同学们,帮助植物生长行不行呀,后果会怎么样?”同学们齐声说:“不行,会死亡。”“是的,我们帮助植物生长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要投机取巧、急功近利,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然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或更严重的后果”,我接着说,“这也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揠’就是‘拔’的意思。”我们回到教室,轻松而快活地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领悟了其间的教育意义,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设语文课堂活动,更能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重难点。

“亲其师,信其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的组织魅力决不可忽视。人们常常评课说:这堂课非常活跃,学生积极性高。为什么?就在于老师的语言魅力与精妙的文本设计,让课堂充满生气,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当然,这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好动的性格。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巧设课堂活动,如学生字就可以用“找朋友、猜谜语、开火车等多种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上面在教学寓言《拔苗助长》时,就采用课外活动的形式,让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活泼有效,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课文的重难点,更好实现教学目标。

二、巧设语文课堂活动,更能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面更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年龄小,好胜心强,更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尤其在比赛中都想自己获胜。基于这一点我们在语文课中,巧设课堂活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如教学《回声》可以通过播放大量的影响资料来展示不同的回声效果,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回声产生的原因。如教学《我是什么》可以通过做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手操作,自己观察,自己总结。通过构建课堂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获知。

三、巧设语文课堂活动,更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很多公开课在最后结束课文时,总会安排一些思想教育或拓展学习的内容。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机械性或无效的安排,学生没有真正达到提高或拓展的目的,只是形式而已。如淮南市谢区第二小学校钮维老师执教《丑小鸭》一课是时,以“为丑小鸭设计一张名片(选择哪张图)”的活动,使整堂课顿时流光溢彩,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如教学《神笔马良》时,课文结尾可以设想,我们每一位同学也有一支神笔,你们会画什么呢?让学生得到创新发展,拓展整个课堂教学活动。

实践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生活化,更有利于低年级学生轻松快活地理解课文文意,接受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教育。当然,这种感受及教育是最直接的,最难忘的,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笔者认为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多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近生活,多让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生活化,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轻松愉快地学习与探索。让知识学习转换成形象活动,让死板的模式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由难学到易学,由苦学到乐学。让“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的主旨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注入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四川教育》,2011年第10期,总第477期。

2.《小学生心理学》,李晓东主编。

揠苗助长教案篇4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经典故事有启迪学生德智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经典故事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将教材中一些文章与经典故事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故事的学习,让学生汲取成长的营养,能够健康、全面的发展。本文就教学中穿插经典故事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措施,旨在提升中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基于文本落点,链接教学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经典故事,在备课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预设,寻找故事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要基于文本落脚点来链接教学内容,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论语》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用一些寓言故事来启发学生,可引入《掩耳盗铃》和《揠苗助长》两则寓言。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的短小故事,引出《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够办事成功,不能够只凭借自己的主观愿望来办事情这一深刻的道理。同样,《论语》是以简短的对话来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的。然后教学活动就自然的过渡到《论语》学习,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简单的对话中体悟出深刻的道理。再如,在教学鲁迅的《阿Q正传》时,教师在教学中引入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典故事,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并对鲁迅的弃医从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当学生体会到鲁迅先生思想的伟大时,也就能够真正的读懂《阿Q正传》,体会到那个时代国民的灵魂,感悟到麻木的国民的“精神胜利法”,也就能够明白鲁迅为什么要“呐喊”和“仿徨”,加深对中国历史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对人性的体会和感悟。

实践证明,根据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链接经典故事,能够有效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挖掘故事内涵,深化教学内容

经典的故事不仅具有经典的故事情节,也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挖掘经典故事的深刻内涵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升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发挥语文的工具性,更为重要的是发挥语文的人文性,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富足丰满,让学生体会到真、善、美。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这篇经典的寓言故事时,可以引入《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愚公移山这篇寓言故事内涵的深刻理解。教授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复述这两个神话故事,然后根据故事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会从这两个短小的神话中体会到夸父和精卫的坚强的毅力。接着引导学生读愚公移山的故事。通过提问加深学生对这则寓言故事的理解,可以问学生:“愚公是否真的‘愚’?智叟是否真的‘智’?”“愚公移山的故事和精卫填海的故事有什么区别?”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来触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让同学们进行积极的发言,然后进行科学的点评:我们能够在前人的故事中汲取自己成长的营养,那就是毅力、恒心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只要拥有这些武器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才能够无畏挫折,勇往直前。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有效地挖掘了故事内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就不再是孤立化的,而是整体化的,自然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续写经典故事,延伸教学内容

每个人对同一个故事都有自己的独特体会。学生也是如此,他们的遗传、成长环境以及之前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对于同一个故事的理解和体会也会大相径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自己内心对这一内容的独特的认识和体会。对于一些学生独特的有创造性的见解不能够彻底的否定,而是要认真的倾听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真正的受到启发。

例如,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故事题材,让学生续写一个行军作战的故事,学生就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续写故事,只要是情节合理,都是学生学习后的启发与感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都是可贵的。续写经典的故事,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也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加入故事,推动故事的发展,理解故事,进而真正的读懂故事。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故事类的课文留有文本空白,对于这些具有文本空白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续写的形式就能够有效地对其进行拓展与延伸,从而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

揠苗助长教案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问题;对策

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笔者结合对重庆市凤鸣山中学的调研,探讨了课改前后生物课堂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一、课改前存在的问题

课改前生物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忙着教,很少关注如何教;忙着讲课,很少提问;忙着“指手画脚”,很少“等待聆听”。教师以考试大纲上的考点为中心,学生以听讲为主。教师在课堂鼓励学生“寻求正确答案”“寻找题眼”,而非“提出问题”,妨碍了学生思维开化。这样的课堂模式造成了很少甚至没有学生参与课堂,看书、听讲、记笔记成为了课堂上学生常见的动作习惯。学生的积极性、思考性、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使得教学低效、无效,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环境下对多面型人才的要求。

二、课改后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后的生物课堂,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作为设计者、引路人,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师课堂准备简单化

教师课堂准备的简单化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教师认知出现偏差。部分教师认为生物课程内容简单、机械,重结构、轻分析,重记忆、轻理解,依然依赖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在教学情境设计、动画制作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会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第二种,部分教师已经按照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进行学案和教学设计,但放手程度低,偏重部分板块,教学设计不紧凑,问题设计不连贯,探究力度低。生物教师任教班级多,日常的教学已让教师感到十分疲惫,无法留出充分的时间备课、分析教学目标,造成了了解学生学情不到位,收集、整理、诊断学生知识和能力不及时的情况。第三种,部分教师在教法上逐渐尝试使用“生成性教学”的方法,但准备力度不足。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教师偏重设计课程的框架,细节方面设计不具体,难以做到环环相扣。

(二)教师心态焦虑化

课改后,教师思想有所转变,尝试使课堂更有生命力。但学生历经三年高中后,终要面临高考的检验,无法从根本上摆脱高考约束,教师时时刻刻都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线人数、双有效人数,仍为此感到焦虑。

(三)学生心理顽固化

学生本应快乐的高中生活,却被其头脑中的“知识主义”“前途主义”绑架,价值导向被框定在“知识世界”“考试测验”之中,“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所言非虚。笔者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得知,“知其然”比“知其所以然”在分数上更有优势,使得学生思维固化,具有死记硬背的能力,却只有薄弱的想象力。学生思维、心态未能及时调整,依然被标准答案、正确答案束缚。

(四)家长期待着急化

如今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为了能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教育方面,全然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喜好,横加干涉、霸道安排,给学生报培训班,不舍得给学生独立冷静、自由梳理的空间。家长诸如此揠苗助长的行为,使得孩子负荷重,不能勇敢也不懂勇敢。

(五)评价机制复杂化

高中是大学的预备机构,社会以某个数字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判,如升学率、重本上线率、双有效人数等,这些数字对学校声誉、生源、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先度都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后,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高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对高中办学理念的准确表述。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学校日常管理,也关注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引领学校树立正确的办学方向。高中教育质量评判标准总是在升学率和素质教育之间徘徊,在社会和家长的期盼中徘徊。这导致了评价体制复杂化,难以在升学率和素质教育之间获得平衡。

三、问题解决途径及策略

教师在思想上应充分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组织开展关于“重视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彰显学科育人价值”的学生活动,和班主任联手为宣传气候开展积极对话、成功对话工作。

(一)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打造“活”课堂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在一节课中呈现的知识,既不能超出又不能完全依赖学生经验。教师应借助生活实例、新闻热点、微信等方法,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在课堂中增加与学生互动频率,在互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可通过眼神交流、肢体动作、语言等方式,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打造“活”课堂。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打造“妙”课堂

于漪说,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课堂应有好的导入和过渡。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现状、分析教材、分析学情、设定三维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参考课程标准,再结合一定的教育观念,形成教学方案,打造“妙”课堂。

(三)形成良好师生关系,打造“和”课堂

教育实质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与交融,也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给养,需要每个人用生命去投入,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养料,汲取学习方法,培养学科能力。这就需要师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共生共荣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与教师争论,同时进行角色扮演、汇报演讲、游戏教学、设计模型等实践。即便学生犯错,教师也应表扬学生敢于犯错的精神,找出错误的根源,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赵占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中学生物教学,2007(11):4-8.

[2]郭江暖.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困难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93.

揠苗助长教案篇6

一、循言而悟意,“言”“意”相伴相生

寓言故事,“言”和“意”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寓言虽然语言简洁,情节简明,结构也相似,但其中的人物形象却往往鲜明、丰满且传神。在教学寓言时,如果学生对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尚未有具体的感受,教师就突兀地谈道理,那么学生的理解往往只会停留在肤浅、刻板的表层上。教师应当站在语文学习的角度,“言”“意”统一,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品读揣摩,展开想象,待到故事了然于心,理解寓意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一)聚焦文本,品读语言

1.品读人物的语言

人物对话的夸张恰是寓言语言生动的表现,这些对话往往彰显着人物的个性。如《郑人买履》一文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是这样的:“你买鞋时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呢?”“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的脚是不可靠,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段对话很好地揭示了此文的寓意。在教学中就应围绕这些对话进行师生对读、学生分角色朗读,在反复的诵读、品味、体会中一步步走进人物心里,为理解寓意做好准备。

2.关注人物的行动

寓言中除了丰富的人物语言外,对人物的行为描述也会非常细致,把握住人物的行为,并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是理解寓意的重要突破口。

在教学《纪昌学射》一文时,我们可以先设计这样一道填空题:“纪昌( )向飞卫学射。”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找:“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纪昌学射箭的态度?”学生自然会从“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等词句中读懂纪昌练得用心、持之以恒;从“睁大”“注视”的动作明白纪昌练得十分专心;从“躺”字体会到纪昌练得刻苦用心,然后再引导学生说说“相当到家”的意思,从结果再次看人物的行为,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的反复就把躲在行为背后的寓意呈现在了学生面前。

3.走入人物的内心

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心理,让故事中的人物和读者机智对话,也是一种好方法。笔者在教学《揠苗助长》一课时,引导学生思考――当那个人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时,他是怎么想的?如果你正好从田边走过,你会对他说什么?当这个人得知自己的禾苗都枯死了他又会怎么想呢?

(二)概括寓意,发展语言

不同的寓言其寓意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隐含在题目当中,有的蕴含于人物的语言对话中,还有的体现在人物的动作当中。寓言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文字内容,更要让他们理解蕴含的寓意,并用精练的语言自己概括出来,这就需要教师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

1.抓关键词句揭示寓意

寓言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一般都直接揭示寓言的寓意。如《守株待兔》这则寓言,要让学生理解“种田人是存在侥幸心理,把偶然当成了必然”的寓意,并能够把自己理解到的寓意精准地概括出来,似乎有些难度。在笔者听过的许多课中,有教师是请学生反复阅读,通过对人物的行为比较来找出错误,或者是在课的最后直接呈现出这样的寓意内容,而通过文本的关键词句来体会寓意的环节并不多。实践证明,如果我们能够抓住“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等有关时间的关键词来引导,那么学生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2.从分析现实揭示寓意

引导学生走出故事,与生活融通,在体会寓意中丰富自己的生活语言,应当也是寓言教学的目的。教学中,我们绝不能止于对语言的艺术形象的分析,而要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情境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事建立关联,加以比较类推,由此及彼,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寓意。如教学《南辕北辙》时,我们让学生领会方向的重要性。如果方向错了,努力就白费了,结果也适得其反,同时也说明了朋友的提醒忠告是很重要的。

3.从辩证关系揭示寓意

不少寓言故事中蕴含着辩证的思想,教师应加以合理的引导和感悟。如在教学《守株待兔》这类寓言故事时,要让学生懂得野兔撞树只是一种偶然,并非必然现象。在课堂中通过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感悟,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来评价农夫的行为,从而揭示出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复述内容,转化语言

寓言本身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且情节简单、篇幅短小,适合用复述的方式来进行有效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寓言故事,进一步理解课文,想象情境、拓展创造,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人物形象,更深刻地领悟寓意,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

首先可以借助多种媒介创设情境,如笔者在教学《亡羊补牢》时,通过课件展示故事的无声动画情节,再现当时“丢羊”“数羊”“邻居劝说”“及时补牢”等情节,通过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通过配音的方式来进行复述,同时请学生进行表演。其次进行角色体验,通过对故事中人物角色的扮演,还原当时的情境,让学生复述整个寓言。如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在分角色体验后,还可以创生出另外的角色和青蛙进行对话、劝说青蛙,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一种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得当而得法,思维特质的自然提升

寓言教学应该在简约与丰厚之间把握好尺度,一方面在详略处理上要得当,另一方面在发挥寓言故事的教育作用、提升学生思维特质方面更需得法,其基点就在于既要关注年段要求,又要联系文本特点。

(一)借比较读深文本

不同寓言故事中的不同人物角色常常会表现出相同的特点。通过“异中求同”来引导学生探索新的发现,深刻理解其中寓意。如寓言《南辕北辙》与《揠苗助长》,虽然编排在不同年段的课文中,内容不同,但是两则寓言在启示上也有相同点:揭示了生活中如果我们违背了事情发展的规律,结果会适得其反。这“异中求同”是对寓意的一种丰厚和深化。除此之外,我们也应鼓励学生“同中求异”,即使同一则寓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通过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寓言的理解,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 借联系读活文本

寓言故事选择的一般都是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反面现象,然后将其附着在一两个夸张的形象上。在阅读时,我们能够产生一种对寓言主人公反思性的认同。但是笔者认为,学习寓言的根本目的不应该仅仅受到一种警示,更应该产生一种对寓言的审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寓言。如笔者在教学寓言《亡羊补牢》时,就故事的寓意“认识自己的错误应该及时改正”再次创编,有学生认为,学习中的错题要及时订正才能避免再次犯错、家长和老师会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孩子等等,这个过程就是主动的建构,把寓言的智慧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学生有的创编出了《郑人失兔》,有的将《守株待兔》中的农夫和《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嫁接”在了一起,让他们进行一次跨时空的“对话”,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认知和生活,让寓言再次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适度而有效,阅读视野的合理拓展

那些淡化或游离寓言文本之外的“拓展”,只能是空中楼阁。无论是文本的解读还是文本之外的拓展,寓言教学同样应把握适度而有效的原则,由此,学生的阅读视野才能得以有效提升。

(一)尊重文本自身的价值

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所以在教学寓言的过程中,我们要珍视多元的解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但不容忽视的是,教师在珍视多元理解的同时,更要注意尊重文本自身的价值取向。当学生的自由发挥、自主感悟发生偏差时,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发挥主导作用。《扁鹊治病》中扁鹊的三次“拜见”充分说明了扁鹊的认真负责和一片真诚。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抓住扁鹊的三次拜见和蔡桓公的动作描写进行对比,然而有学生却会对扁鹊最后为何选择“逃跑”产生兴趣。如果让学生自由地去辩解,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甚至会有学生对扁鹊产生错误的认识。这里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对扁鹊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跑”是一种无奈却也是明智的选择。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中去找找真实的原因。教师只有恰到好处地正确引领,才能充分发挥文本自身存在的价值。

(二) 斟酌链接的语文价值

寓言的内容简明,往往留给读者许多创造的空间。我们可以根据学段特点和文本的特点,进行适度的拓展,链接相关的知识,链接时机的巧妙会使教学价值得到最大化。如《纪昌学射》是由古文《列子・汤问》改编而来的,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由课文来接触《列子》是对文化的回眸,为学生打开一扇古文化的学习之窗。课文中介绍了纪昌用两年时间才练得“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都不会眨一下”的功夫,但对于能把虱子看得像车轮一样大的本领练了几年却没有介绍。这个疑点就可以利用古文的链接――“昌以耗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月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用了三年练就了本领,纪昌“下功夫”的决心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寓言的“意”给予学生更多的文化积淀,以达到培养其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诚然,对寓言的教学并无定法,关键在于得法。对寓言这一特殊的文体,一定要抓住其文本特征,凸显其教学价值,并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揠苗助长教案篇7

《现汉》第1版《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商务印书馆,1978。除了郑先生指出的缺点外,还有不少毛病,比如,收录了“直升飞机” 〔1〕1470一词,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应是“直升机”,直升机根本不是飞机,只是一种航空器。又如“偿命”〔1〕119解释为“抵命”〔1〕229,而“抵命” 又解释为“偿命”,等于没解释嘛。还有不少的错别字,如把“一窍不通”错成“一窃不通”〔1〕1342,把“戴手表”错成“带手表”〔1〕1048,把“朝廷”错成“朝庭”〔1〕993,把“名字”错成“名子”〔1〕1057,把“大摊的血”错成“大滩的血”〔1〕1299,把“没精打采”错成“没精打彩”〔1〕665,等等刘配书:《大报大刊名家名作错别字例析》,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排序也有失误,“禁欲”〔1〕583应放在前,“禁苑”〔1〕583应放在后。本文限于篇幅,只谈《现汉》最新版本第5版的事儿。

《现汉》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6000余条词语〔3〕第5版说明,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漏收的新词仍数以千计(限于篇幅,不列)。我已经将其漏收的词条编成一本约50万字的书稿(有书证),希望有出版社愿意出版。

《现汉》第5版中值得商榷的词条很多,本文仅选22条加以分析探讨。

奔头儿〔3〕66:“名经过努力奋斗可以指望的前途:有~丨没~。”“努力”二字显属蛇足。“奋斗”的词义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 〔3〕404,前边没有必要再加修饰语“努力”,难道还有不“努力”的“奋斗”?生活中常有人说“胜利凯旋”、“集体会诊”、“悄悄秘捕”、“偶然邂逅”、“奋力拼搏”、“莘莘学子们”、“有益的贡献”、“不必要的浪费”等等,是不规范的,词典不应这么说。

波〔3〕101:“M波浪:~纹丨随~逐流。N名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波是振动形式的传播,介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前进。最常见的有机械波和电磁波。通常也可分为横波和纵波。O比喻事情的意外变化:风~丨一~未平,一~又起。P名姓。”漏收三义:一、球。骼“昨晚6点半,国安队来到工体进行适应场地训练,全队状态依然很好,杜文辉、王长庆等人的凌空射门脚脚都是世界~。”(陈赢《国安冲冠今晚起航》,载《北京晚报》2009年3月22日第16版)此处“波”是英语“ball”的音译(其实俄语、日语都是这个音)郑定欧:《香港粤语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42。二、喻指女性的。骼“她的~很大,将她身上那件水红色起白条纹的棉质休闲衫衬得老高;她的屁股也很大,以致身上的黑色短裙绷得紧紧的,像要胀破了一样。”(何顿《蒙娜丽莎的笑》,载《收获》2002年第2期第17页)这个词义可能用的是比喻义,因为饱满的女性像半个球。有人认为此义也是英语“ball”的音译,但在我的老家湖南,人们自古以来就把女性的叫做“波”。三、乳汁(湘语)。吃奶称为“呷波”,喂奶称为“喂波”,吐奶称为“悔波”,断奶称为“摘波”。

长明灯〔3〕152:“名昼夜不灭的大油灯,大多挂在佛像或神像前面。”太过老旧,新义为“长时间(如昼夜或彻夜)不关的电灯”。刘配书:《汉语新词新义》,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 50骼“当天晚上,四季就睡在韦北安的床上,这是一间不大的出租屋,里面却挤着6架上下床,住着清一色的西老广,晚上这里很热闹,谁都不想睡的样子,~开着,像个大车店。”(张欣《用一生去忘记》,载《北京晚报》2008年4月8日第46版)

糍粑〔3〕225:“名把糯米蒸熟捣碎后做成的食品。”不准确。在我的老家湖南,农人们每当过年或盖新房上梁时都要打糍粑,而原料不仅仅是糯米,黏的粟米、黏的高粱米也是常用的原料,而且糯粟米、糯高粱米做的糍粑别有风味。是否在“糯米”之后加上“糯粟米、糯高粱米”或“等”更合适一些呢?

打卦〔3〕244:“动根据卦象推算吉凶(迷信)。”在我的湖南老家有个世代相传的土话词汇叫做“打卦”,意为“到处说是非”。比如,“那个女子家爱~,讨厌死了!”派生词还有“打卦婆”,即“喜欢到处说是非的女人”。

大都〔3〕250:“副大多:杜甫的杰出诗篇~写于安史之乱前后。”注音为“ddū”,这恐怕有问题。“大都”如果念作“ddū”,应该是个历史地理名词,此处“都”是“都城”的意思。我们知道北京曾经做过元大都。具体经过是,金贞v三年(1215年)蒙古骑兵攻陷中都城,城毁于兵火。元至元三年(1266年)世祖放弃中都,决定以琼华岛为中心规划新的都城,次年开始动工兴建,至元九年正式命名大都。文化部文物局:《中国名胜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62而作为副词解释为“大多”的“大都”,应当念作“ddōu”,“都”表示总括。类似的词条有“全都”〔3〕1131,注音为“qundōu”,这就对了。一本词典总不能前后矛盾吧?

当选〔3〕272:“动选举时被选上:他再次~为工会主席。”漏收一义,即已经胜选正在等待履职的,为形容词。比如,奥巴马从2008年胜选到2009年1月20日宣誓就职这一段时间就称为“美国~总统”。

耳音〔3〕362:“〈方〉名听力:瞧你这~,连我的声音也听不出来了。”解释有点问题,我认为耳音的词义应为“耳朵识别口音的能力”。骼“陈(毅)问:‘韩军长,听你像是西北口音,怎么能在桂系带兵呢?’韩:‘陈司令员~很准,我的祖籍是甘肃省固原县……’”(韩兢《隐形将军》,载《啄木鸟》2007年第5期第30页)

反哺〔3〕377:“动传说雏乌长大后,衔食喂母乌(不喂父乌?待考――刘注),比喻子女长大奉养父母:~之情。”但是,2004年9月产生了一个新义,请看:“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人民日报理论部:《新农村建设简明读本》,红旗出版社,2006。91这里的“反哺”当然是引申义,2005年出版的第5版应该收入这个新义。

槁〔3〕455:“干枯:枯~。”值得讨论。我认为,“槁”的字义应为“蔫”。人们认识“槁”字,通常是从学习成语“揠苗助长”开始的。此成语来自《孟子•公孙丑上》,原话是:“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则苗槁矣。”你看,从宋人揠苗到其子趋而往视之,只不过是几小时之内的事,苗怎么会“干枯”呢?也就是打蔫罢了。“槁”和“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画等号。两个字都含有失去水分、植物生命受损的意思,但是,“槁”程度浅,“枯”程度深,“槁”是变枯的开始,“枯”是“槁”发展的结果,“槁”可以逆转,浇水后植物还能活过来,“枯”不能逆转,浇水也白搭,植物只能死亡。我们老家的百姓到今天为止,还把玉米、高粱、辣椒、茄子等的小苗打蔫称为“槁”,此外,菜叶、萝卜、苹果等打蔫也可叫做“槁”,甚至还有“槁萝卜辣死人”的说法。但是,人打蔫不叫“槁”,而叫“委”。

冠名权〔3〕506,只是一个派生词,应收基本词“冠名”。何况,收了“冠名权”,为何不收“冠名费”呢?骼“据知情人透露,一家意大利著名企业有望冠名09中超,而这家企业很可能是世界第五大轮胎制造商‘倍耐力’。”(肖赧《中超冠名谈判处于攻坚阶段》,载《北京青年报》2009年3月17日B12版)

近郊〔3〕713:“名城市附近的郊区:北京~。”不准确。北京是一个城市,它附近的郊区是哪儿呢?谁能说得清?说不定是指河北省的某些地方了呢!再看看与之相对的“远郊”〔3〕1679,释义为“离城区较远的郊区”,解释得就挺好。我看,可将“近郊”的解释比照“远郊”改为“离城区较近的郊区”。回头看了一下第1版,也解释为“城市附近的郊区”,可见这个毛病是几十年“一以贯之”了。

秘密〔3〕941:“M形有所隐蔽,不让人知道的(跟‘公开’相对):~文件丨~来往。N名秘密的事情:保守~丨军事~。”不确。任何密级的秘密都会让一些人知道,“不让人知道”根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办文的、相关领导人都会知道,否则事情谁去处理?可增加一个字,把“人”改为“外人”。

期末〔3〕1067:“名一学期末尾的一段时间。”此为传统概念,近年又有新义,即“一个时期末尾的一段时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就有“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的提法。〔7〕206

企稳〔3〕1074:“〈方〉动指在某一价位上趋于稳定:股指止跌~。”“企稳”的原义是(人)站稳,股市上用的只是引申义。“企”,在我们湖南老家的方言里就是站立的意思,并不是抬起脚后跟站着,常用词语除了“企稳”外,还有“企呒稳”(站不稳)、“企得稳”、“企到”(站着)、“企起”(站着)、“企当”(站的地方)、“企处”(站的地方)等。粤语中,“企”也是站立的意思,并有“企位”(公共汽车的站位)等词汇。〔4〕107“企稳”不仅能用于股市,说“经济企稳”也是可以的。

失地〔3〕1227:“M动丧失国土:~千里。N名丧失的国土:收复~。”编纂者偏重古义,忽略今义。近年来新产生的一个现象,就是“农民失地”。这里的“失地”,意思大概是“丧失所承包的土地”。骼“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不能只要农民的土地而不要~的农民。”(李昌平《扩大农民地权及其制度建设》) 《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1期。12。

手榴弹〔3〕1255:“手榴弹”与“手令”的排序颠倒了,应该“手令”在前,“手榴弹”在后。

守活寡〔3〕1256:“已婚妇女因丈夫长期外出不归,一个人留在家里,叫守活寡。”解释不确。丈夫如果患了瘫痪或其他严重伤病,失去性能力,虽然留在家里,其妻也叫做守活寡。骼“你男人从腰以下全瘫了,你真肯跟他~?那种事你男人也不行了。”(《中篇小说选刊》1987年第4期第169页)我差不多20年前给出的释义为“指妻子长期不能跟丈夫过性生活”〔5〕87,虽然笼统,但至少能包括“长期外出”和“伤病”两个原因。

受宠若惊〔3〕1259 :“受到过分的宠爱待遇而感到意外的惊喜。”不确。《中国成语大辞典》解释为“因受到过分的宠爱而感到意外的惊喜和不安(多含贬义)” 〔9〕1163 ,准确到位。我认为改一个字就行,即把“惊喜”改为“惊恐”。

桃花运〔3〕1331:“名指男子在爱情方面的运气。”值得推敲。男人在爱情方面的运气有好有坏有一般,只有运气好、交到好女友、娶到好老婆才叫走桃花运。娶不到老婆的老光棍或娶的是母夜叉的男子能算走桃花运吗?因此,要在原释义中加一个字,改为“指男子在爱情方面的好运气”。骼“代偏花有~,铁门坎附近的女娃子都不愿嫁他,却从青牛沱娶了个脯大屁股的女娃子,叫同龄人好生眼红,认为是白活了。”(钟正林《人人偷盗》,载《小说选刊》2008年第11期第35页)

退兵〔3〕1386:“动M撤退军队:传令~。N迫使敌军撤退:~之计。”收了旧义,漏收新义:“入伍新兵在进行政审、体检复查后,因不适合服役而被退回原征兵单位”,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骼“江西余江县30年为部队输送义务兵6000多名,无一例~,成为我国第一个连续30年无~的县。”(《解放日报》1989年12月4日第1版) 〔5〕20

小数〔3〕1500:“名形式上不带分母的十进分数,是十进分数的特殊表现形式。如310可写作0.3(读作零点三),27100可写作0.27(读作零点二七),511000可写作5.001(读作五点零零一)。在小数中,符号‘.’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数是整数部分,右边的数是小数部分。”老百姓平时说的“小数”还有另外一种意思,即“较小的数目”。骼“那位老将军,也一夜没有入眠。看来武立这个老同学真想趁我喘息未定,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呢!8000发炮弹,这可不是个~!”(《新华文摘》1987年第9期第107页)〔5〕249评

揠苗助长教案篇8

暑期,能迅速提高孩子身高的医疗广告随处可见。家长们“揠苗助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盲目选择增高药物往往会适得其反。昨天,记者根据广告介绍来到北京王府井附近的一家医院,以患者身份走进该医院密设的“增高科”,想看看“秘方增高药”到底有多“高”?

记者暗访

医生不看病一心卖药

在该医院门诊大厅内,记者向护士询问有无增高门诊。护士要记者先挂号,再咨询。记者挂号后,她便热情地将记者领到一间挂有“内科”门牌的诊室内。

接待记者的是一名40多岁的女医生。搞清来意后,女医生马上向记者介绍药品功能:这种增高药是中草药制成,名叫“增高1号”,是医院的秘方,2004年就开始推向市场,效果很好。见记者详细询问药品成分,女医生则不耐烦地说:“我也不知道!就算我知道,可这是秘方也不会告诉你!”看记者有些怀疑,女医生立即从抽屉里拿出一摞档案袋,向记者展示其中的几个患者病历,并称目前已有近2000名患者用过“增高1号”了。至于该药的治疗效果,女医生很肯定地告诉记者:“不可能不管用,这药就是调解人体内分泌的,内分泌调理好了,个子自然就高了。”记者询问是否需要做一下检查再来判定能不能用药。女医生说,所有检查都不用做,现在就可以开药,并称记者“运气”不错,前天药就卖完了,这不刚刚药房才上货。据女医生介绍,这种药必须坚持服用半年才才能见效,一个月的药费是800元。记者提出看看样品,女医生带记者来到药房,药房工作人员拿出一袋约300克塑料袋包装的中草药煎剂,上面只印有“中草药”的字样,还贴有该医院的标签。女医生声称,这并不是“增高1号”的原药,原药和此药的包装一样,都是已加工好的中草药煎剂,如果记者要买,现在就可以从库房提药。

虽然女医生自称是全科大夫,但在整个“看病”过程中,她一心卖药、没有其他的举动,让记者觉得她更像是位药品推销员。

专家提醒

孩子个儿矮家长别急着增高

上一篇:分数除法教案范文 下一篇:小学音乐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