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05 09:34:50

抗生素调查报告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2005年6月~2007年6月我科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度下呼吸道感染病例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60~97岁,平均65.7±4.4岁,COPD平均病程13±6年。入选病例的病史、体检、胸部X线检查、肺功能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均符合COPD诊断标准,入院前部分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

分组方法:所有病例一旦确诊COPD重度下呼吸道感染,即采用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的年龄、性别、入科时APACHEⅡ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治疗方法:①抗生素治疗:治疗组采用抗生素降阶梯治疗。首先选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进行抗感染治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0.5g,每8小时后静脉注射,或1g每12小时后静脉注射,对于肾功能障碍者用0.5g每12小时后静脉注射,72小时后后根据细菌学检查和药敏结果,针对性的选用二线抗生素,若细菌学检查和药敏结果阴性,治疗5天后根据疗效再选用二线抗生素;对照组常规抗生素治疗:首先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抗感染治疗,72小时后根据细菌学检查和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若细菌学检查和药敏结果阴性,根据疗效继续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或改用其他抗生素治疗。②其他治疗:两组病例均予扩张支气管,祛痰,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营养支持治疗。对于在合理氧疗情况下氧分压(PaO2)<45mmHg的患者,予呼吸机面罩正压通气呼吸支持,其中治疗组8例,对照组7例。

结 果

50例患者治愈出院38例,放弃治疗4例,死亡8例,其中治疗组死亡3例, 病死率为6%,对照组死亡5例,病死率为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住院时间、平均呼吸支持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显著减少(P<0.01),继发二重感染发生率两组分别为20%和25%,无明显差异(P>0.05)。

讨 论

近年来,虽然采取各种治疗方法,但AECOPD患者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在入住重症病房的COPD伴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病死率达30%。下呼吸道感染已成为COP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COPD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时,呼吸道黏膜水肿加剧,痰液分泌增加且黏稠,气流阻塞加重,引起机体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易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重度感染亦可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易导致继发性多脏器功能障碍,极易致死;老年COPD患者病程多较长,常伴有营养不良和肝、肾、心功能等不全,机体的防御能力低下,病情易迅速恶化。但常规痰涂片革兰染色准确性欠佳,且不能进一步鉴别耐药菌或非耐药菌,而痰培养药敏试验至少72小时后才有结果,且部分患者入院前均已自行应用抗生素,为保障抗感染治疗的及时性和最佳疗效,避免抗生素的反复调试,故一开始时即选用广谱、高效的抗生素,以尽量覆盖可能导致感染的病菌,在之后72小时后根据细菌学检查药敏结果调整使用针对性抗生素,降低抗生素费用。而常规抗生素治疗往往在起始时未能覆盖致病菌,达不到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导致机体SIRS、呼吸衰竭加剧等恶性循环,再使用广谱、强效的抗生素,既缺乏足够的起作用时间,且病情已进一步恶化,导致病死率增加。国外报道重度感染的危重病人采用抗生素降阶梯治疗其病死率由47%下降至22%。本研究结果也提示,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策略不仅降低病死率,而且亦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平均呼吸支持时间,从而降低住院费用。

有报道AECOPD病原体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常见。老年COPD患者反复下呼吸道感染,使用抗生素及住院,在重度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多为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我院近3年AECOPD病人细菌学检查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大肠杆菌、板崎杆菌、阴沟杆菌。我们在本研究中选用亚胺培南作为降阶梯治疗的起始用药,阻断下呼吸道感染的进展和由此引起的多脏器功能障碍,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全国食物中毒死亡人数三季度比二季度增加

(记者钱峰)卫生部近日通报2008年第三季度全国食物中毒情况。第三季度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79起,中毒5220人,死亡61人,与去年同期相比,报告起数减少7.3%,中毒人数减少3.9%,死亡人数减少42.5%。与2008年第二季度相比,报告起数增加84.5%,中毒人数增加55.5%,死亡人数增加110.3%。

据分析,第三季度发生在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的食物中毒报告起数较去年同期均有较大增幅,分别上升了14.8%和37.0%。其中,食品污染或变质、熟食储存不当、加热温度不够等引起的微生物性中毒,是饮食服务单位发生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微生物性中毒和菜豆加热温度不够引起的有毒动植物中毒,是集体食堂发生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与第二季度相比,有毒动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增加140.9%、96.6%、135.3%。其中以毒蘑菇中毒为主,且其死亡人数占食物中毒总死亡人数的63.9%。主要因为公众缺乏鉴别毒蘑菇的能力,误采误食引起食物中毒。该季度发生于家庭的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报告死亡人数的83.6%,家庭中毒多发生于农村地区,由于大部分医疗救治条件有限,导致死亡人数较多。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2

为排查SARS和人禽流感病例,及时发现其它聚集性发生的呼吸道传染病,早期预警,早期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根据《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广东省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方案(试行)》、《广东省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报告和处理指引(试行)》,结合广东省前期工作经验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仅用于我省不明原因肺炎的监测、排查,一旦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为人禽流感或SARS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则按照我省人禽流感或SARS相关预案和技术方案执行。

一、目的

(一)排查SARS、人禽流感病例,及时发现其它聚集性的呼吸道传染病。

(二)了解门诊和住院流感样病例、发热肺炎病例、不明原因肺炎、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的诊断和病例数的动态变化情况。

(三)规范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报告和处理。

二、病例定义

(一)流感样病例:具备发热(≥38℃),伴有咳嗽、咽痛症状之一者。

(二)发热肺炎病例:呼吸系统疾病发热(≥38℃)病人,经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改变者。

(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同时具备以下4条,经医院专家小组会诊后仍然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病例:

1.发热(腋下体温≥38℃);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颁布的2006版“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详见附件2),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四)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及2例以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病例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其它情况,具体判断需由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三、监测点的设置

(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要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

(二)各地级市选择1间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作为省级监测医院,开展发热肺炎病例的监测。

四、监测方法

(一)不明原因肺炎的监测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简称“疾控机构”)负责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工作。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后,应立即报告医疗机构相关部门,由医疗机构在12小时内组织本单位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注明“不明原因肺炎”并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立即向当地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并于24小时内将填写完成的传染病报告卡寄出。县级疾控机构在接到电话报告后,应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县级疾控机构要将发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情况及时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医务人员在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医院应立即组织本院专家组进行会诊,并进行网络直报,同时向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县级疾控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不具备相应诊治条件的乡镇、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时,应立即将其转至县级及以上医院进行诊治,由接收病例的医院进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网络直报。

各级疾控机构在日常疫情监测中,要每日主动监视和分析网上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数据,分析是否有同一时间、空间或特定职业的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发生。

(二)发热肺炎哨点监测

各地级市选择1间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作为省级监测医院,开展发热肺炎的监测。

1.由发热门诊、内科门诊、内科急诊的医务人员按《医院门诊流感样病人就诊登记表》(附件6)进行病例登记,并每日汇总报告预防保健科(感染科或医务科)。

2.预防保健科医生每周进行流感样病例、发热肺炎病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统计汇总报告工作,每周二填写《发热肺炎病例监测周统计表》(附件7)和《发热肺炎病例出院诊断情况周统计表》(附件8),传真或通过E-mail上报市(地)级疾控中心,每周三市(地)级疾控中心通过E-mail(gdeis@)上报省级疾控中心。

3.各地级市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省级监测医院的监测工作内容,结合当地实际工作情况,组织开展发热肺炎的监测工作。

五、处理原则

(一)病例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后,应立即报告医疗机构相关部门,由医疗机构在12小时内组织本单位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注明“不明原因肺炎”并进行网络直报。

(二)流行病学调查

县级疾控机构接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对病例完成初步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见《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调查表》(附件9),并及时进行密切接触者登记。

县级疾控机构接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应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组织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追踪和医学观察。

县级疾控机构应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时向上级疾控中心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

(三)病例会诊和排查

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在进行网络直报的2小时内电话报告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填写《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申请单》(附件4)申请会诊。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组织组织县级专家组进行会诊。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应订正为已明确诊断疾病或“其他不明原因疾病”,并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记录单》(附件5)报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需要组织市(地)级专家组进行审核。县级专家组会诊后仍不能明确排除SARS或人禽流感的病例,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报告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组织专家组进行会诊。

市(地)级专家组会诊后,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应订正为明确诊断的疾病或“其它不明原因疾病”,并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记录单》(附件5)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需要组织省级专家组进行最终审核。市(地)级专家组无法排除SARS或人禽流感的,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省级专家组进行会诊。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要立即组织本级专家组进行会诊。

各级专家组要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人禽流感和SARS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在会诊结束后应提出书面会诊意见,如诊断为其它疾病或“其他不明原因疾病”,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将专家组会诊意见逐级通知到原报告单位,由原报告单位订正报告。

在各级专家组会诊的基础上,对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均应在发病后1个月内订正报告。

(五)病例管理

县级以上医院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时,应立即将病例收治入院,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治疗。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立即将病人转至县级及以上医院。

医务人员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诊治时,要采取基本个人防护措施(如穿工作服、佩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等)。当出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或有流行病学史(发生高度疑似病例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能暴露于SARS或人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接触野生动物和禽类的人员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情况时,应立即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六)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县级专家组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后,仍不能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时,县级疾控机构和收治病例的医疗机构要密切配合,采集病例的相关临床样本,尽快送至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SARS和人禽流感病原体检测。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应立即采集相关标本进行SARS、人禽流感以及其他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实验室检测。标本采集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并填写标本登记表。

采集的临床标本包括病人的鼻咽拭子、下呼吸道标本(如气管分泌物、气管吸取物)和血清标本等。如病人死亡,应尽可能说服家属同意尸检,及时进行尸体解剖,采集组织(如肺组织、气管、支气管组织)标本。临床标本应尽量采集病例发病早期的呼吸道标本(尤其是下呼吸道标本)和发病7天内急性期血清以及间隔2~4周的恢复期血清。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相关标本的采集、包装、运送和实验室检测要求详细见《广东省不明原因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附件10)。

经省级专家组会诊不能明确诊断的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省级疾控机构要将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必要时,省级疾控机构要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将省级及以下专家组会诊后已做出明确诊断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检测。

六、部门职责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的工作职责如下。

(一)卫生行政部门

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领导辖区内的发热肺炎、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及处理工作,保障工作经费,组织督导评估和监督检查。

2.组织专家组对医疗机构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会诊。

(1)接到医疗机构报告或下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会诊后,在接到报告后24小时内组织专家组进行会诊;

(2)专家组县级组成为临床专家3名,流行病学专家1名;市级组成为临床专家3名,病原检测和流行病学专家各1名;省级组成为呼吸科或感染科或传染科、放射科、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专家;

(3)各级专家会诊后均要填写《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记录单》,参加会诊的专家要签名,会诊记录要归档、列入病历。

(4)专家组会诊后,如仍不能明确诊断的不明原因肺炎,填写《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申请单》(附件5),报请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局组织专家会诊,并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会诊情况以文件形式上报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

3.将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病例的调查资料(《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记录单》(附件5)、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调查表(附件9))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并根据需要,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进行审核。

4.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二)医疗机构

1.各级医疗机构

(1)负责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诊治、排查工作。医务人员在采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病史时,应注意询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及其周围是否有聚集性发病现象;

(2)医务人员在做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后,应立即向医疗机构相关部门报告;医院应在12小时内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填写《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记录单》(见附件5)。参加会诊人员须包括呼吸科、感染科、影像科和检验科专业人员,参加会诊的专家要在会诊单上签名。如果医院专家组会诊后,仍然经院内专家组会诊后,如仍不能明确诊断,必须及时登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明原因肺炎”(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立即电话报告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网络直报);

(3)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应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4)负责对聚集性病例所在医院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医学观察及资料上报;

(5)为流行病学调查及各级专家组会诊提供相关临床资料;

(6)医疗机构预防保健或院内感染控制部门按相关规定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及后续的订正报告;

(7)协助疾控机构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8)隔离治疗病人,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及院内消毒等相关工作,防止院内感染;

(9)负责采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临床标本,并妥善保存,以备送检;

(10)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与疾控机构配合进行标本转运。

2.发热肺炎监测医院

(1)由医院预防保健科(院内感染控制科)组织内科(呼吸)儿科、传染科、门诊、急诊、发热门诊等相关科室按照监测方案的要求登记病例、统计数据、在每周二前将附件7、8上报市(地)疾控中心。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县(区)级疾控机构

(1)对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对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

(3)指导医疗机构对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采取隔离措施,指导有关单位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4)指导医疗机构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标本采集;

(5)将采集到的病例标本及时运送到有条件的市(地)级或省级实验室;

(6)及时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反馈至报告病例的医疗机构;

(7)定期分析、汇总辖区内的监测数据并报告监测结果。

(8)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将其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备案。

2.市(地)级疾控机构

(1)定期分析、汇总、上报辖区内的监测数据并反馈监测结果,每周三前将附件7、8通过电子邮件(Email)上报给省疾控中心流研所。

(2)指导县级疾控机构对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3)有条件的实验室开展SARS、禽流感病毒(H5N1)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的相关检测;

(4)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督导、检查和质量控制。

(5)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将其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备案。

3.省级疾控机构

(1)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实验室检测工作并报告、反馈实验检测结果;

(2)定期分析、汇总、上报、反馈本省的监测结果;

(3)定期对市(地)级和县级疾控中心业务人员进行培训;

(4)对全省监测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和质量控制。

(5)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将其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备案。

(四)卫生监督机构

按有关规定及本方案要求对医疗机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相关工作制度落实情况开展日常性监督检查。

七、信息收集、分析与反馈

(一)信息收集内容

监测系统收集的信息内容包括发热肺炎监测报表、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卡、个案调查表、会诊记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送检表和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表等。

(二)定期报告、反馈

1.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应由医疗机构保存,相关资料及时录入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2.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个案调查表应由县级疾控机构存档,根据需要将复印件逐级上报至省疾控中心。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个案调查表及调查处理报告应逐级上报至省疾控中心。

3.医院组织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记录原件保存在病历中,并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专家会诊记录原件作为部门工作文件归档。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会诊记录的复印件应逐级上报至省卫生厅和省疾控中心。

4.病例标本送检表应由医疗机构或疾控机构填写。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送检单位。

5.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表应由县级疾控机构负责填写、汇总,并及时逐级报告至省疾控中心。

6.发热肺炎监测报表由监测医院填写,由市疾控中心上报至省疾控中心.

7.各级疾控机构定期将监测系统的分析结果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并反馈给辖区内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

八、附件

附件1.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报告、处理流程

附件2.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附件3.临床医生接诊不明原因肺炎指导原则

附件4.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申请单

附件5.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记录单

附件6.医院门诊流感样病人就诊登记表

附件7.发热肺炎病例监测周统计表

附件8.发热肺炎病例出院诊断情况周统计表

附件9.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调查表

附件10.广东省不明原因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

九、本方案自之日起实施,我厅于2005年8月下发的《广东省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方案(试行)》(粤卫办〔2005〕62号)和2007年2月下发的《广东省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报告和处理指引(试行)》(粤卫办〔2007〕10号)同时废止。

附件1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报告、处理流程

附件2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CAP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其致病原的组成和耐药特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迁。近年来,由于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免疫损害宿主增加、病原体变迁和抗生素耐药率上升等原因,CAP的诊治面临许多新问题。最近,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完成了两项较大样本的全国性CAP流行病学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CAP诊治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对1999年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进行了适当修改,旨在指导临床建立可靠的诊断,全面评估病情,确定处理方针,改善预后,尽量避免不恰当的经验性治疗,减少抗生素选择的压力,延缓耐药,节约医药卫生资源。

一、CAP的临床诊断依据

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后,可建立临床诊断。

二、CAP的病原学诊断

1.病原体检测标本和方法:见表1。

2.痰细菌学检查标本的采集、送检和实验室处理:痰是最方便且无创伤性的病原学诊断标本,但痰易被口咽部细菌污染。因此痰标本质量的好坏、送检及时与否、实验室质控如何将直接影响细菌的分离率和结果解释,必须加以规范:(1)采集:尽量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标本。嘱患者先行漱口,并指导或辅助其深咳嗽,留取脓性痰送检。无痰患者检查分枝杆菌和肺孢子菌可用高渗盐水雾化吸人导痰。真菌和分枝杆菌检查应收集3次清晨痰标本;对于通常细菌,要先将标本进行细胞学筛选。对于厌氧菌、肺孢子菌,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进行检查的阳性率可能更高。(2)送检:尽快送检,不得超过2h。延迟送检或待处理标本应置于4℃保存(疑为肺炎链球菌感染不在此列),保存的标本应在24h内处理。(3)实验室处理:挑取脓性部分涂片作革兰染色,镜检筛选合格标本(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多核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或二者比例<1:2.5)。以合格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和巧克力平板两种培养基,必要时加用选择性培养基或其他培养基。用标准4区划线法接种作半定量培养。涂片油镜检查见到典型形态肺炎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有诊断价值。

3.血清学标本的采集:采集间隔2~4周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双份血清标本,主要用于非典型病原体或呼吸道病毒特异性抗体滴度的测定。

4.检测结果诊断意义的判断:(1)确定:①血或胸液培养到病原菌;②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标本培养的病原菌浓度≥105CFU/ml(半定量培养++),BALF标本≥104CFU/ml(+~++),防污染毛刷或防污染BALF标本≥103CFU/ml(+);③呼吸道标本培养到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④血清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变化(增高或降低),同时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补体结合试验)≥1:64,肺炎衣原体抗体滴度(微量免疫荧光试验)≥1:32,嗜肺军团菌抗体滴度(间接荧光抗体法)≥1:128;⑤嗜肺军团菌I型尿抗原检测(酶联免疫测定法)阳性;⑥血清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变化(增高或降低);⑦肺炎链球菌尿抗原检测(免疫层析法)阳性(儿童除外)。(2)有意义:①合格痰标本培养优势菌中度以上生长(≥+++);②合格痰标本细菌少量生长,但与涂片镜检结果一致(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③3d内多次培养到相同细菌;④血清肺炎衣原体IgG抗体滴度≥1:512或IgM抗体滴度≥1:16(微量免疫荧光法);⑤血清嗜肺军团菌试管凝集试验抗体滴度升高达1:320或间接荧光试验IgG抗体≥1:1024。(3)无意义:①痰培养有上呼吸道正常菌群的细菌(如草绿色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非致病奈瑟菌、类白喉杆菌等);②痰培养为多种病原菌少量(<+++)生长;③不符合(1)、(2)中的任何1项。

表1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病原体检测标本和方法

病原体标本来源显微镜检查培养血清学其他

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痰液、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下呼吸道标本、BALF、经PSB采集的下呼吸道标本、血液、胸腔积液、肺活肺活检标本、尿液革兰染色+-免疫层析法检测肺炎链球菌抗原(针对成人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

厌氧菌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下呼吸道标本、BALF、经PSB采集的下呼吸道标本、血液、胸腔积液革兰染色+-

分枝杆菌痰液、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下呼吸道标本、BALF、经PSB采集的下呼吸道标本、肺活检标本萋尼染色++PPD试验、组织病理

军团菌属痰液、肺活检标本、胸腔积液、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下呼吸道标本、BALF、经PSB采集的下呼吸道标本、双份血清、尿液FA(嗜肺军团菌)+IFA、EIA尿抗原(主要针对嗜肺军团菌Ⅰ型)

衣原体属鼻咽拭子、双份血清-+(有条件时)肺炎衣原体

MIF、CF、EIA鼻咽拭子的PCR仅限于临床研究

支原体属鼻咽拭子、双份血清-+(有条件时)颗粒凝集、EIA、CF鼻咽拭子的PCR仅限于临床研究

病毒鼻腔冲洗液、鼻咽吸引物或拭子、BALF、肺活检标本、血清FA(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条件时)CF、EIA、LA、FA组织病理(检测病毒)

真菌痰液、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下呼吸道标本、BALF、经PSB采集的下呼吸道标本、肺活检标本、血清KOH浮载剂镜检、HE、GMS染色、黏蛋白卡红染色(隐球菌)+1-3-β-D葡聚糖(接合菌、隐球菌除外),ELISA法检测半乳甘露聚糖(适用于曲霉菌)组织病理

肺孢子菌导痰、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下呼吸道标本、BALF、经PSB采集的下呼吸道标本、肺活检标本姬姆萨染色、甲苯胺蓝染色、GMS、FA--组织病理

注:BALF:支气管肺泡灌洗液;PSB:防污染毛刷;PPD:结核茵素纯蛋白衍化物;PCR:聚合酶链反应;FA:荧光抗体染色;IFA:间接荧光抗体法;EIA:酶免疫测定法;KOH;氢氧化钾;HE:苏木精-伊红染色;GMS:Gomori乌洛托品银染色;CF:补体结合试验;MIF:微量免疫荧光试验;LA:乳胶凝集试验。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当痰培养分离的细菌与大多数痰涂片白细胞中的微生物形态一致时,痰培养的结果将更可靠。尿抗原检测是诊断I型嗜肺军团菌感染最迅速有效的方法,常应用EIA法或免疫层析法;+:阳性;-:阴性

5.病原学诊断方法的选择:(1)门诊治疗的轻、中度患者不必普遍进行病原学检查,只有当初始经验性治疗无效时才需进行病原学检查。(2)住院患者应同时进行常规血培养和呼吸道标本的病原学检查。凡合并胸腔积液并能够进行穿刺者,均应进行诊断性胸腔穿刺,抽取胸腔积液行胸液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3)侵袭性诊断技术仅选择性地适用于以下CAP患者:①经验性治疗无效或病情仍然进展者,特别是已经更换抗菌药物1次以上仍无效时;②怀疑特殊病原体感染,而采用常规方法获得的呼吸道标本无法明确致病原时;③免疫抑制宿主罹患CAP经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时;④需要与非感染性肺部浸润性病变鉴别诊断者。

三、CAP入院治疗标准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

1.住院治疗标准:满足下列标准之一,尤其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并存时,建议住院治疗;(1)年龄≥65岁。(2)存在以下基础疾病或相关因素之一: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糖尿病;3)慢性心、肾功能不全;4)恶性实体肿瘤或血液病;5)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6)吸入性肺炎或存在容易发生吸入的因素;7)近1年内曾因CAP住院;8)精神状态异常;9)脾切除术后;10)器官移植术后;11)慢性酗酒或营养不良;12)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3)存在以下异常体征之一:①呼吸频率≥30次/min;②脉搏≥120次/min;③动脉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④体温≥40℃或<35℃;⑤意识障碍;⑥存在肺外感染病灶如败血症、脑膜炎。(4)存在以下实验室和影像学异常之一:①WBC>20×109/L或<4×109/L,或中性粒细胞计数<1×109/L;②呼吸空气时Pa02<60mmHg,Pa02/Fi02<300,或PaC02>50mmHg;③血肌酐(SCr)>106μmol/L或血尿素氮(BUN)>7.1mmol/L;④血红蛋白<90g/L或红细胞压积(HCT)<30%;⑤血浆白蛋白<25g/L;⑥有败血症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证据,如血培养阳性、代谢性酸中毒、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血小板减少;⑦X线胸片显示病变累及1个肺叶以上、出现空洞、病灶迅速扩散或出现胸腔积液。

2.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出现下列征象中1项或以上者可诊断为重症肺炎,需密切观察,积极救治,有条件时,建议收住ICU治疗:(1)意识障碍。(2)呼吸频率≥30次/min。(3)Pa02<60mmHg,Pa02/Fi02<300,需行机械通气治疗。(4)动脉收缩压<90mmHg,(5)并发脓毒性休克。(6)X线胸片显示双侧或多肺叶受累,或入院48h内病变扩大≥50%。(7)少尿:尿量<20ml/h,或<80ml/4h,或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治疗。

四、CAP感染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与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建议

1.易感染某些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如果患者合并某些危险因素(表2)或存在某些合并症(表3),将有感染某种特定病原体的可能,治疗时应予考虑。

2.CAP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建议: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CAP病原体流行病学分布和抗生素耐药率并不一致,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积累资料,表4的治疗建议仅是原则性的,须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几点说明和注意事项:(1)对于既往健康的轻症且胃肠道功能正常的患者应尽量推荐用生物利用度良好的口服抗感染药物治疗。(2)我国成人CAP致病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不敏感率(包括中介与耐药)在20%左右,青霉素中介水平(MIC0.1-1.0mg/L)耐药肺炎链球菌肺炎仍可选择青霉素,但需提高剂量,如青霉素G240万U静脉滴注,1次/4~6h。高水平耐药或存在耐药高危险因素时应选择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厄他培南、呼吸喹诺酮类或万古霉素。(3)我国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率普遍在60%以上,且多呈高水平耐药,因此,在怀疑为肺炎链球菌所致CAP时不宜单独应用大环内酯类,但大环内酯类对非典型致病原仍有良好疗效。(4)支气管扩张症并发肺炎,铜绿假单胞菌是常见病原体,经验性治疗药物选择应兼顾及此。除上述推荐药物外,亦有人提倡联合喹诺酮类或大环内酯类,据认为此类药物易穿透或破坏细菌的生物被膜。(5)疑有吸入因素时应优先选择氨苄西林/舒巴坦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有抗厌氧菌作用的药物,或联合应用甲硝唑、克林霉素等,也可选用莫昔沙星等对厌氧菌有效的呼吸喹诺酮类药物。(6)对怀疑感染流感病毒的患者一般并不推荐联合应用经验性抗病毒治疗,只有对于有典型流感症状(发热、肌痛、全身不适和呼吸道症状)、发病时间<2d的高危患者及处于流感流行期时,才考虑联合应用抗病毒治疗。(7)对于危及生命的重症肺炎,建议早期采用广谱强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可根据病原学进行针对性治疗,或降阶梯治疗。抗生素治疗要尽早开始,首剂抗生素治疗争取在诊断CAP后4h内使用,以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8)抗感染治疗一般可于热退和主要呼吸道症状明显改善后3-5d停药,但疗程视不同病原体、病情严重程度而异,不宜将肺部阴影完全吸收作为停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对于普通细菌性感染,如肺炎链球菌,用药至患者热退后72h即可;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属或厌氧菌等容易导致肺组织坏死的致病菌所致的感染,建议抗菌药物疗程≥2周。对于非典型病原体,疗程应略长,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建议疗程为10~14d,军团菌属感染的疗程建议为10~21d。(9)重症肺炎除有效抗感染治疗外,营养支持治疗和呼吸道分泌物引流亦十分重要。

表2增加特定细菌感染风险的危险因素

特定细菌危险因素

耐药肺炎链球菌

年龄<65岁;近3个月内应用过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酗酒;多种临床合并症;免疫抑制性疾病(包括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接触日托中心的儿童

军团菌属

吸烟;细胞免疫缺陷:如器官移植患者;肾功能衰竭或肝功能衰竭;糖尿病;恶性肿瘤

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居住在养老院;心、肺基础病;多种临床合并症;近期应用过抗生素治疗

铜绿假单胞菌

结构性肺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囊肿、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等);应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mg/d);过去1个月中广谱抗生素应用>7d;营养不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1×109/L

表3某些特定状态下CAP患者易感染的病原体

状态或合并症易感染的特定病原体

酗酒肺炎链球菌(包括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厌氧菌、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军团菌属

COPD/吸烟者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

居住在养老院肺炎链球菌、肠道革兰阴性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肺炎衣原体

患流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接触鸟类鹦鹉热衣原体、新型隐球菌

疑有吸入因素厌氧菌

结构性肺病(支气管扩张、肺囊肿、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等)铜绿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近期应用抗生素耐药肺炎链球菌、肠道革兰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表4不同人群CAP患者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建议

不同人群常见病原体初始经验性治疗的抗菌药物选择

青壮年、无基础疾病患者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原体等(1)青霉素类(青霉素、阿莫西林等);(2)多西环素(强力霉素);(3)大环内酯类;(4)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5)呼吸喹诺酮类(如左旋氧氟沙星、莫昔沙星等)

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患者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等(1)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丙烯、头孢克洛等)单用或联用大环内酯类;(2)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单用或联用大环内酯类;(3)呼吸喹诺酮类

需人院治疗、但不必收住ICU的患者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混合感染(包括厌氧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呼吸道病毒等(1)静脉注射第二代头孢菌素单用或联用静脉注射大环内酯类;(2)静脉注射呼吸喹诺酮类;(3)静脉注射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单用或联用注射大环内酯类;(4)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单用或联用注射大环内酯类

需入住ICU的重症患者

A组: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肺炎链球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1)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联合静脉注射大环内酯类;(2)静脉注射呼吸喹诺酮类联合氨基糖苷类;(3)静脉注射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联合静脉注射大环内酯类;(4)厄他培南联合静脉注射大环内酯类

B组: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A组常见病原体+铜绿假单胞菌(1)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联合静脉注射大环内酯类,必要时还可同时联用氨基糖苷类;(2)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静脉注射喹诺酮类;(3)静脉注射环丙沙星或左旋氧氟沙星联合氨基糖苷类

五、CAP初始治疗后评价、处理与住院患者出院时机的掌握

1.初始治疗后48~72h应对病情和诊断进行评价。有效治疗反应首先表现为体温下降,呼吸道症状亦可以有改善,白细胞恢复和X线胸片病灶吸收一般出现较迟。凡症状明显改善,不一定考虑痰病原学检查结果如何,仍可维持原有治疗。症状显著改善后,胃肠外给药者可改用同类或抗菌谱相近、或对致病原敏感的制剂口服给药,采用序贯治疗。

2.初始治疗72h后症状无改善或一度改善又恶化,视为治疗无效,其常见原因和处理如下:(1)药物未能覆盖致病菌或细菌耐药,结合实验室痰培养结果并评价其意义,审慎调整抗感染药物,并重复病原学检查。(2)特殊病原体感染,如分枝杆菌、真菌、肺抱子菌、包括SARS和人禽流感在内的病毒或地方性感染性疾病。应重新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应检查,包括对通常细菌的进一步检测,必要时采用侵袭性检查技术,明确病原学诊断并调整治疗方案。(3)出现并发症(脓胸、迁徙性病灶等)或存在影响疗效的宿主因素(如免疫损害),应进一步检查和确认,进行相应处理。(4)CAP诊断有误时,应重新核实CAP的诊断,明确是否为非感染性疾病。

3.出院标准:经有效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同时满足以下6项标准时,可以出院(原有基础疾病可影响到以下标准判断者除外):(1)体温正常超过24h。(2)平静时心率≤100次/min,(3)平静时呼吸≤24次/min,(4)收缩压≥90mmHg,(5)不吸氧情况下,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6)可以接受口服药物治疗,无精神障碍等情况。

六、预防

戒烟、避免酗酒有助于预防肺炎的发生。预防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和(或)流感疫苗可减少某些特定人群罹患肺炎的机会。目前应用的多价肺炎链球菌疫苗是从多种血清型中提取的多糖荚膜抗原,可有效预防85%~90%的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的感染。建议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的人员:体弱的儿童和成年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包括鼻窦炎、中耳炎)的儿童和成年人;具有肺、心脏、肝脏或肾脏慢性基础疾病者;糖尿病患者;癌症患者;镰状细胞性贫血患者;霍奇金病患者;免疫系统功能失常者;脾切除者;需要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长期居住在养老院或其他护理机构者。灭活流感疫苗的接种范围较肺炎链球菌疫苗广泛一些,建议接种的人员包括: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养老院、老年人护理中心、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出租汽车司机,民航、铁路、公路交通的司乘人员,商业及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等;经常出差或到国内外旅行的人员。

附件3临床医生接诊不明原因肺炎指导原则

一、治疗原则

根据《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临床医生接诊病例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时,应该:

(一)规范抗生素治疗。

1.单用抗肺炎链球菌喹诺酮;

2.广谱ß-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大环内酯或强力霉素治疗;

3.对收入重症监护室的患者,若无绿脓杆菌感染危险,推荐使用广谱ß-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阿奇霉素或氟喹诺酮;

注:绿脓杆菌为院内感染的主要菌种,社区感染中并不多见,若患者高度怀疑该菌感染,建议选用:(1)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静脉注射大环内酯类,必要时可同时联用氨基糖苷类;(2)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静脉注射喹诺酮类;(3)静脉用环丙沙星或左旋氧氟沙星联合用氨基糖苷类。

(二)初始治疗72小时后,对病情和诊断进行评价,复查血常规和胸片。

(三)对复诊和转诊病例,临床医生要详细询问入院前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如符合规范抗菌素治疗的,则规范抗生素的治疗时间应加上入院前的治疗时间,该时间可以作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报告的依据之一。

二、询问流行病史

临床医生对所有肺炎病例均要详细询问以下流行病学史并记录入病历(包括门诊病历),其目的在于尽早发现传染病,避免引起进一步的传播。包括下列内容:

(一)病人发病前是否有外出史(如是否到过鼠疫疫区?SARS疫区?禽流感疫区?)?

(二)病人是否有明确同类病人接触史或其接触者也出现肺炎或为肺炎群体发病者之一?

(三)病人发病前是否接触野生动物?禽鸟类?是否属于野生动物或禽鸟类从业人员(饲养、贩卖、屠宰、加工野生动物或禽鸟类的人员,兽医,捕杀、处理病、死禽及疫点消毒的人员等)?

(四)病人是否为可能暴露于禽流感或SARS病毒或其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如从事SARS或禽流感科研、检测、试剂和疫苗生产等相关工作人员)?

三、首诊医生负责的原则

县级及以上医院门诊临床医生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将病人收治入院治疗。如病人不同意住院,医生要详细记录病人的一般情况并要求病人签字为证。

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发现可疑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必须在24小时内将其转至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如在门诊发现重症病例,应建议患者立即到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就诊;如怀疑为传染病,应报告当地疾控机构。

县级及以上医院临床医生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2小时内填写《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申请单》(见附件4)并向本院提出专家会诊请求,同时采集病人血清、鼻咽拭子、气道分泌物等样本送检验科4℃冰箱保存待查,采样送检过程详见,《广东省不明原因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见附件10)。如医院专家组不能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时,则由首诊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传染病。

附件4

______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申请单

科别病室床号住院号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

工作单位现住址

初步诊断:

病历概要:

请求专家组会诊目的:

此致

申请人(单位)

联络人:电话:

申请日期年月日

附件5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记录单

医院:患者姓名:

会诊时间:会诊地点:

参加会诊人员:

病例情况汇报

病例诊治情况:

实验室检查结果:

影像学检查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会诊结论:

专家组意见:

专家组签名:

记录时间:年月日

附件6

广东省市医院门诊发热病人就诊登记表

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或联系电话发病日期体温℃有呼吸道症状之一者白细胞×109/L淋巴细胞×109/L胸片流行病学史初步诊断医生签名

填表说明:“症状”栏有则打“√”,“胸片”栏填写有无炎症改变,其余栏目填写相应内容。流行病学史填写:(0)无(1)接触者中有肺炎(2)从事非典、禽流感高危职业(3)接触野生动物(4)接触过高危人员或高危职业人员(5)有当前非典、禽流行区旅行史

附件7

广东省市医院发热肺炎病例监测周统计表

日期星期当日门诊当日医院住院

病例总数①

流感样病例数发热肺炎病例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数病例总数②

发热肺炎病例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数

周合计

注:注:①指大内科门诊、内科急诊、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的病例。②指大内科,儿科,感染性疾病科的入院病例。

此表由监测医院预防保健科医生填写,每周二将上周的资料进行统计后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病例定义:A流感样病例:具备发热(≥38℃),并伴有咳嗽、咽痛症状之一者。B发热肺炎病例:呼吸系统疾病发热(≥38℃)病人,经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改变者。C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具备以下4条:(1)发热(≥38℃);(2)具有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4)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且经过医院专家组会诊,尚不能作出明确诊断的病例。D.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或2例以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报告人报告日期单位盖章

附件8

广东省市医院发热肺炎病例出院诊断情况周统计表

住院病案号姓名年龄性别发病日期入院日期出院

日期入院诊断出院诊断*是否死亡备注

细菌性病毒性支原体衣原体原因

待查其它

注:*出院诊断请在相应选项划√,如诊断为“其它”,请注明。此表由监测医院预防保健科医生填写,要求每周二统计前一周的出院发热肺炎病例的诊断情况,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报告人报告日期报告单位(盖章)

附件9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调查表

一、病例一般情况

1.姓名:若为儿童,请填写家长姓名

2.性别:男女

3.民族:

4.出生日期:年月日(阳历)

(如出生日期不详,则实足年龄:岁或月)

5.职业:

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学生教师保育保姆餐饮业

商业服务工人民工农民牧民渔(船)民

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家务待业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其他

6.现住址:省市县(区)乡(街道)村(栋)组(单元)号

7.学习或工作单位:

8.联系电话:

(1)手机(2)家庭电话(3)其它联系人电话

二、病例的发病、就诊与报告经过

1.发病日期:年月日

2.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前,是否自行服药:是否不知道

2.1若自行服药,则服药种类:

3.请填写以下就诊情况:

就诊次数就诊单位就诊日期治疗天数诊断结果入住院时间门诊/住院病历号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4.病例的报告单位(具体到科室):

4.1联系方式:(1)电话:(2)传真:(3)E-mail:

4.2网络直报时间:年月日时分

三、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1.首发症状(描述):

2.流感样表现:

发热:体温(范围)℃持续时间:寒战咳嗽

咳痰咽痛头痛鼻塞流涕肌肉酸痛关节酸痛

乏力胸闷气促呼吸困难腹泻结膜炎

3.其它临床表现(描述):

4.血常规:

第1次:月日,WBC:×109/L;N%;L%检测单位:

第2次:月日,WBC:×109/L;N%;L%检测单位:

第3次:月日,WBC:×109/L;N%;L%检测单位:

5.X线检查(检查时间、结果、单位):

第1次:月日,检测单位:

第2次:月日,检测单位:

第3次:月日,检测单位:

6.CT检查(检查时间、结果、单位)

第1次:月日,检测单位:

第2次:月日,检测单位:

第3次:月日,检测单位:

7.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标本类型采集时间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检测时间检测单位

四、流行病学史

1.病人发病前14天是否有外出旅行史(指去过调查对象发病时居住地所在乡(镇)以外的其他地点)?是否(如否,请跳转至第2题)

地点1:国家省市县(区)乡(镇)村

地点2:国家省市县(区)乡(镇)村

地点3:国家省市县(区)乡(镇)村

所去地点是否为以下区域?

(1)动物禽流感疫情发生的疫区?是否

(2)SARS疫区?是否

(3)鼠疫疫区?是否

(4)其他传染病疫区是否

(由调查员询问旅行地点信息后判断是否为上述传染病疫区)

2.发病前14天内,是否有明确同类病例密切接触史,或其接触者也出现肺炎或为肺炎群体发病者之一?是否

注:密切接触是指治疗或护理、探视病例,与病例共同生活,通过其它方式直接接触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和/或排泄物(如粪便)等。

如果是,请提供这些病例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病例1:联系方式:

病例2:联系方式:

病例3:联系方式:

3.病例发病前14天接触动物的情况:

(1)发病前7天内,是否接触过病、死禽(包括家禽、野生水禽和候鸟),或其排泄物、分泌物,或暴露于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环境?是否

(2)发病前14天内,是否曾经到过有活禽交易、宰杀的农贸市场?是否

(3)发病前14天内,是否在出现异常病、死禽的地区居住、生活、工作过?是否

(4)发病前14天内是否有与果子狸等相关野生动物的接触史(如曾经到过饲养、贩卖、运输、加工、烹饪果子狸等野生动物的场所和环境,直接接触过其分泌物和/或排泄物(如粪便)等)?是否

(5)除此以外,发病前14天内是否直接用手接触过正常活禽(包括家禽、野生水禽和候鸟),或其排泄物、分泌物?(是否)是否与正常活禽有过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是否)

4.病例是否有下列高危职业史?

(1)是否为饲养、贩卖、屠宰、加工、诊治家禽的职业人员?是否

(2)是否为可能暴露于禽流感病毒或其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如从事禽流感科研、检测、试剂和疫苗生产等相关工作人员)?是否

(3)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处置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人员?是否

(4)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诊治、护理人禽流感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医护人员?是否

(5)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诊治、护理SARS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医护人员?是否

(6)是否为可能暴露于SARS病毒或其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如从事SARS科研、检测、试剂和疫苗生产等相关工作人员)?是否

五、密切接触者情况(可另附表)

姓名性别与患者关系联系电话

六、最终诊断情况

1.最终诊断:人禽流感: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SARS: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排除人禽流感和SARS,诊断为:(病名)

2.诊断单位:

调查单位:

调查者签名:

调查时间:年月日

附件10

广东省不明原因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

一、实验室条件及生物安全操作的要求

(一)实验生物安全要求。

1.非SARS临床观察病例可以在BSL-2级实验室进行有关SARS和禽流感的核酸和血清学检测;

2.SARS临床观察病例需在BSL-3级实验室开展灭活前的SARS核酸和血清学检测;

3.SARS和人禽流感病毒分离等涉及高浓度病毒的实验需在BSL-3级实验室进行;

4.开展核酸检测的实验室需参照《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划分实验区域。

(二)设备要求。

开展核酸检测的实验室需具备生物安全柜和荧光定量PCR仪。

二、各级CDC职责

(一)市CDC实验室职责。

1.开展不明原因肺炎中非SARS临床观察病例的H5N1禽流感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2.流感监测哨点市可开展禽流感病毒抗体血凝抑制试验;

3.开展病例密切接触者的监测检测。

(二)省CDC实验室职责。

1.协助开展H5N1禽流感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检测的地区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检测;

2.对各市报告的阳性结果进行复核、确认;

3.对人禽流感临床观察病例的阴性结果进行复核、确认;

4.对SARS临床观察病例进行SARS和人禽流感检测和排查。

三、标本采集

(一)标本采集人员。

医疗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负责标本采集,标本采集人员需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并填写标本登记表。

(二)标本采集种类和要求。

1.采集标本的种类:包括咽鼻拭子或含漱液、下呼吸道标本(如气道分泌物、气道吸取物)和血清,根据实际情况还可采集粪便以及死亡病例的心、肝、脾、肺、肾、脑和淋巴结等组织。所有采集的标本应立即分装,一式三份,如果不能立即送检,24小时内应冷藏保存。

2.采集标本时间。

咽、鼻拭子或含漱液应在发热后3天内采集。出现肺炎症状后尽可能采集下呼吸道标本。病人死亡后,如有必要应尽快采集尸体肺组织等标本。

急性期血清在发病后7天内采集越早越好,恢复期血清须在发病后2~4周采集。

3.标本登记表的填写。

标本登记表所有内容均对实验室的检测有重要意义,应在采集时由采集人员认真填写。

(三)标本的保存:采集的标本应在24小时内送到实验室检测,除一份用于检测外,其余则应尽快放在-70℃以下保存。无-70℃条件的需在-20℃冰箱短时间暂存,并尽快联系上送。

(四)标本采集的方法:参照《广东省非典型肺炎检测标本采集指南》和《广东省人禽流感防治应急预案》。

四、标本包装、运送与接收

(一)标本的包装。

1.标本必须放在大小适当的带螺旋盖内有橡胶圈的塑料管里,拧紧。

2.将密闭后的标本外包吸水物质,放入大小适当的塑料袋内密封;每袋装一份标本。

3.在塑料管上用油性记号笔写明样本的种类、采样时间、编号、姓名,同时也将标本有关信息填在标本送检登记表上。

4.将装标本的密封袋放入专用运输箱内,放入冰排,然后以柔软物质填充,内衬具缓冲能力的材料。同一患者2份以上的密封标本,可以放在同一个塑料袋内再次做密封。所有容器必须印有生物危险标识。

(二)标本运送。

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卫生部的有关规定进行标本的运送。

(三)标本的接收。

需送省CDC实验室检测的标本,在低温保存条件下,于24小时内送至省CDC进行复核,标本应一式两份。

五、不明原因肺炎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一)检测工作流程。

1.人禽流感临床观察病例应同时进行甲型流感、禽H5亚型流感病毒的核酸检测:

(1)检测结果任一项为阳性均需立即上送省CDC复查;

(2)结果均为阴性,但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断再次分析后仍无法排除的,应重新采样,连同前次标本一起上送省CDC复核;

(3)复核结果仍为阴性的,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可以考虑进行SARS冠状病毒检测;

(4)采集病人恢复期血清通过微量中和试验或单扩溶血试验,以最终排除人禽流感。

2.SARS临床观察病例应由省CDC进行核酸、抗原和抗体检测,所有结果均为阴性,可报告阴性结果,必要时进行人禽流感病毒排查。

3.其余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需同时进行人禽流感病毒核酸、抗体和SARS冠状病毒核酸、抗原、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可报告未检出;市级疾控中心发现任一结果阳性均需将所有标本上送省CDC复查。

(二)人禽流感检测。

1.核酸检测采用real-timePCR方法,进行甲型流感、禽H5亚型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建议使用深圳科润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real-timePCR试剂盒;病毒RNA提取试剂盒,建议使用德国QIAGEN公司的ViralRNAMiniKit。

2.抗体检测采用血凝抑制试验,具体方法参见《广东省人禽流感防治应急预案》。

3.中和抗体检测:采用微量中和试验进行检测,具体方法参见《禽流感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三)SARS冠状病毒检测

1.SARS核酸检测可使用常规RT-PCR或深圳匹基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SARS病毒real-timePCR检测试剂盒。病毒核酸提取试剂建议使用德国QIAGEN的ViralRNAMiniKit。

2.抗体检测推荐使用北京华大吉比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SARS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ELISA),包括IgM和IgG抗体两种试剂盒。在进行IgM检测时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注意采集双相血清观察抗体滴度是否出现升高。

3.抗原检测推荐使用珠海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状病毒(N-蛋白)测定试剂盒。

(四)检测结果确认。

1.人禽流感检测结果的确认:

以下之一,均可确认为人禽流感病例H5感染。

(1)H5核酸检测结果阳性;

(2)双相血清H5抗体出现4倍以上升高;

(3)分离到H5N1病毒。

2.SARS检测结果确认:

(1)SARS核酸或抗原检测结果阳性;

(2)双相血清SARS抗体出现4倍以上增高;

(3)分离到SARS冠状病毒。

六、检测结果报告

实验室收到样本后应立即进行检测,并于收到标本后48小时内出具核酸和抗原抗体检测报告,28天出具病毒分离培养结果报告。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3

【关键词】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自1940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以来,目前已发现或发明的抗生素约5000―10000种,其中用于临床的约100种,之后又相继发现了多种新型高效抗生素[1]。我国是世界上滥用抗菌药物最为严重国家之一,每年有约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抗生素滥用[2]。目前国内外滥用抗生素的情况相当普遍,即使在美国,每天大约有1.5亿张处方是抗生素,而其中50%被认为是不必要的[1]。据国家发改委统计,中国人一年人均输液8瓶[3]。我国城市与乡镇贫富差距较大,乡村居民滥用抗生素情况更为严重。为深入了解广安市居民对抗生素认知及使用情况,对相关部门制定使用抗生素提供可靠信息,笔者采用自制调查对广安市前锋区居民进行现场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广安市前锋区一小镇及周边乡村常住居民,

1.2方法与内容:该调查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法,自制问卷以不记名方式填写调查表获得资料。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及对抗生素的认知和使用情况。

1.3统计学方法:采用 Excel和SAS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 统计处理主要方法有构成比描述9秩和检验9 X Z 检验和 Lo- g 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一般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278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2.67%。有效问卷中男性148份,女性130份。年龄分布情况最小者15岁,最大者65岁,16-20岁(23.00%),21-40岁(38.10%),41-60岁(23.70%),大于60岁(15.10%)。文化程度分布情况:小学及其以下94人(33.80%),初中106人(38.10%),高中60人(21.60%),大学以及以上18人(6.50%)

2.2居民对抗生素认知情况:在278名有效调查对象中,有22.30%的居民对抗生素不了解,15.80%的居民完全了解:有47.50%的人认为新药比老药好,52.50%的人不认为新药比老药好。另外,15.80%的人认为使用抗生素对人体没什么危害。47.80%的居民认为抗生素新药比老药好,52.50%的人不认为抗生素新药比老药好。

2.3 不同文化程度对抗生素知识了解情况的影响,通过表二可看出,文化程度越低的居民对抗生素知识的认知率越低(X2=45.56%)年龄和性别对认知情况无影响。

表二 认为抗生素的正确服用方法

2.4居民抗生素使用情况:数据分析显示,13.70%的居民服药用抗生素用来预防感染,41.70%的居民使用抗生素用来杀菌消炎,30.20%人可用来预防感染和杀菌消炎。61.20%的居民严格按照医嘱服药,28.10%的居民生病后会首先使用抗生素。

3 讨论

3.1广安市前锋区居民对抗生素了解程度较低 根据调查显示,28.10%居民是高中及其以上的文化水平,其中大学及其以上的学历仅有6.50%,44.60%的居民认为抗生素可以治愈大多数普通疾病,知识水平严重低下使得大部分居民不了解抗生素,就更无法了解抗生素正确使用情况。而居民了解抗生素的来源大多是医生介绍,对此,应鼓励医生多宣传这方面知识。同时,政府应加大力度宣传,通过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抗生素基本相关知识。

3.2居民使用抗生素频率高 调查数据显示,28.10%的居民会凭经验用药,并会首先选择抗生素。大部分居民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一些根据电视广告使用,电视广告存在部分只追求经济效应而不顾是否实事求是的进行宣传,乡镇经济情况以及追求廉价,对抗生素的使用愈加严重,同时也存在47.10%的居民在无处方情况下可以买到抗生素,79.10%的居民不知道需要凭借处方购买抗生素,使得抗生素滥用情况愈加严重。对此,有关部门应对药物流入市场进行管理,并改善随处可购买抗生素的现状。

综上所述,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居民对抗生素认知情况严重不足,使用频繁,同时药物购买不规范。其原因多与居民知识水平有限、家庭经济情况,当地乡镇医院个别医生追求业绩效应以及药物市场监管放松等有关。因此,应加大对抗生素基础知识宣传力度,可通过社区学习、海报、电视宣传等方式,同时应对抗生素相关药物可随处购买现状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 俞媛,张晓然,李春艳.滥用抗生素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35),

[2] 谭尹,唐皓璇,张晓庆,张志,马瑞杰,康泽良,张杰源,李景凤.川东北地区乡镇居民抗生素认知和使用情况调查. 北方药学, 2014(01).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 门诊;留查患儿;药物不良反应

[摘要] 目的:调查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门诊留察室上报的172例ADR报告分别从患儿年龄、性别、涉及药物种类及临床表现、联合用药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172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36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56.98%,抗感染中药占26.74%,临床表现以皮肤过敏反应最多占64.53%。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 门诊;留查患儿;药物不良反应

Analysis of 172 adverse drug reaction reports on underobservation children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in our hospital and to promote a rational clinical use of drugs. Methods: 172 ADR cases had been collected from observation room of outpatient department in our hospital. All cases were analyzed in respects of age, sex, drugs administrate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drug combination etc. Results: 36 kinds of drugs causing ADR were reported in these 172 cases, with βlactam antibiotics accounting for 56.98% and antiinfec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counting for 26.74%. Most were induced by skin anaphylaxis, which accounted for 64.53%. Conclusions: ADR monitor must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guide the clinically rational use of drugs.

[Key words] Outpatient department; Underobservation children; Adverse drug reaction

我院为一所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每天来院接受门诊治疗的患儿3000多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很多器官发育尚不健全,病情复杂多变,且口服用药比较困难,因此更多地需要静脉给药。笔者曾对本院2005年1~3月门诊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其中静脉用药处方占到门诊总处方数的29.6%。静脉给药更易引发药物不良反应(ADR)。为了减少和预防ADR的发生,了解引起ADR的药物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对本院2005年收集到的门诊留查患儿静脉给药不良反应报告172例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2005年1月~12月我院门诊留察室上报的ADR报告172例。

1.2 方法将搜集的ADR报告按患儿年龄、性别、涉及药物种类及临床表现、联合用药等情况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儿情况172例ADR中,男111例,女61例,年龄最大的14岁,最小的2个月,平均年龄5岁。

2.2 ADR所涉及药物及分布172例ADR涉及药物63种,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引起的ADR 98例,占56.98%,抗感染中药注射剂46例,占26.7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6例,占3.48%,见表1。

表1 ADR涉及的药品种类药品种类 略

2.3 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根据ADR统计分析,药物所致器官/系统损害主要表现在皮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64.53%(111/172),见表2。

表2 ADR临床表现ADR分类 略

3 讨论

从172例ADR报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引发ADR的药物主要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22个品种共98例,占总例数的56.98%,与相关报道一致[1],这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疗效确切、应用广泛、普遍联合用药等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时,不仅要重视其抗菌作用,还应高度重视其ADR的危害性,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减少和避免无明显指征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情况出现[2]。其次是抗感染中药4个品种共46例,占26.74%(植物药都是单独一组输液)。随着中药静脉制剂的发展,由此引发的ADR亦越来越多,主要是由于中药制剂成分复杂,不易提纯,在炮制、储存和运输等多个环节中容易出现理化性质的变化。为了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中药静脉制剂应尽量避免与西药注射剂配伍应用。ADR临床表现以全身皮肤过敏反应为多,共111例,占64.53%,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面部潮红、皮肤肿胀、瘙痒。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占10.5%,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还有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出现不良反应,未见其他较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以上不良反应经过停药、给氧、抗过敏、抗炎处理后,患儿均很快恢复正常。药物不良反应(ADR)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我院2005年门诊留查患儿达到30余万,相当一部分儿童需静脉给药才能控制疾病,而静脉给药相对于其它给药途径更容易引发ADR。其原因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受pH、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影响[3],且静脉给药引起的ADR除药物以外,还与输液器材质量、输液速度、输液环境、患者个人体质等因素有关[4]。国外,患者应用药物时多选择口服给药,仅在因急救时口服困难或无效的情况下才采用静脉给药方式。虽然儿童口服给药比较困难,但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静脉用药,提倡口服给药。必须静脉给药时,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选用药物,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尽量减少或避免药物因配伍不当、浓度过高、配制后放置时间过长、滴速过快或其它原因等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笔者建议医、药、护之间应加强协作,相互支持,重视ADR报告收集,共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蒋宇利, 冯 琳, 欧 宁. 2003年我院4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4, 13(6): 303.

[2] 何伟珍, 吴丽兰, 应小飞, 等. 浙江丽水市2004年5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房, 2005, 16(10): 455.

[3] 凌春燕, 张晋萍, 葛卫红. 我院2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房, 2005, 16(9): 455.

[4] 曹双全. 输液反应2326例原因分析[J]. 中国药房, 2005, 14(4): 455.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5

完善港台产月饼检验检疫及后续管理 罗炬华,李益太,黄伟忠

乙酰丙酮-甲醛分光光度法测定肉与肉制品中挥发性盐基氮 张沛玲,李薇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与聚合酶链法(PCR)测定乙肝的比较 荆海强

一起由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胡亚雄,毕重铭

一起进境货物中携带可疑白色粉末的调查处理报告 孙超

深圳口岸传染病监测体检发现首例台胞HIV感染者处理方式的探讨 黄怡,李戈静

特殊人群颈椎病发病情况讨论 祁军,马立人

糖尿病实验室检验指标评价 何晨光,周沫

血液流变学标准化方法探讨不同种仪器不同测定方法引起正常值偏移 张伟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军团菌病监测标准 鹿侠

HACCP在外卖业食品卫生管理中的应用 张弘,张宜友

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和管理 朱光富

天津港1998~2000年鼠、蚊、蝇密度及种群构成调查 许庆华,李俊志,刘振江

重视心理障碍建立完善人格实现检验检疫的高质量 王永亮

乙型肝炎疫苗人群免疫研究进展 张维铭

汉氏巴尔通体研究进展 田宏,何晨光

人瘤病毒分子生物学及相关疫苗的研究 曾三武

毒饵除鼠剂及其安全使用 钱保元,张洪元

噪声对听力的影响 吴金凤

一例输入型霍乱的调查报告 阎静,钟和平,王福建

腹泻儿童输液治疗中发生的低钠综合征二例报告 张立凤

骨代谢生化指标对糖尿病骨量减少诊断价值的探讨 陈君,尹富华

过氧乙酸对物体表面和空气消毒作用的评估 魏丽萍,李凤荣,李华

前S1蛋白抗原(Pre S1)阳性与乙肝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关联性的分析 李洪娟,张金贤

微分电位溶出法同时测定陶瓷食品容器铅、镉溶出量 刘惠英,曾开路,徐言荣

果脯蜜饯中残留二氧化硫的检验与调查 杨超

Icp-MS在生物材料微量元素检测中的应用 孙玉岭,刘景振,孙悦波,范淑丽

正确使用卫生标准 王克利,李明元

ISO14001在酒饮行业的实施和认证 陈晓钧

天津市2000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特点分析 许婕

对一例外籍HTV感染者卫生检疫监管工作的探讨 吴迪,邱新明,闫护森

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监测结果分析 刘昱,李戈静

德化县HBsAg阳业人员HBV标志物及ALT测定结果分析 陈建财,许美凤,郑大成,吴素云

68例毒鼠强污染环境引起中毒的调查分析 张正尧,赵伟,鹿尘,孙明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次发现大麝鼬 丁鲁民,徐友祥

福州国际机场鼠类种群分布及鼠传疾病调查 张述铿,刘丽霞

国际航行船舶鼠患检查与确定除鼠依据 苑勇业

新疆阿拉山口地区媒介生物调查报告 王春国,韩佳成,陈兴华

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争议及所采取对策 张保华,来则民

西尼罗热 鹿侠

食源性李斯特氏菌的污染与预防 张宜友

裂谷热的预防与控制 孙超

二硫化碳的神经毒作用 王伟

动物皮毛与人畜共患病的关系 王东胜,安格日格

浅析二恶英与人体健康 邵景东,钱保元

反相TLC/光密度扫描分析法食品中虫胶色素和胭脂虫红色素的分析 李明元

残留农药试验方法参考资料 李明元

海港卫生检疫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刘云凯,秦军

中国检疫处理需要辐照技术 马以桂,徐力平

湖北口岸进出境集装箱卫生质量状况统计分析 杨健胜,索光华,钱昌文,江丽平,吕恒

盐城地区劳务输出人员出国前基本情况与知识调查分析 杨志勇,徐素荣,陈勇

甲型肝炎疫苗使用前后发病情况分析 张芳

208例劳务输出人员中检出的7例阴虱病病例分析 王永亮

天津口岸出入境人员HBsAg检测结果分析 李智慧,柴宏森

果脯蜜饯中二氧化硫残留的检验与分析 张娟

改进法快速测定餐洗剂中的甲醇 朱明明

拉米夫定对58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治疗效果分析 王胜启,王俊杰

食品抗氧化剂及其分析技术 王克利,李明元

亚洲虎蚊 马以桂,张楚菁

压舱水污染——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郑剑宁,方志强

埃博拉—马尔堡病毒性疾病监测标准 孙超

境外人员体检记录验证工作中的问题探讨 张明江,陆永昌

2002年天津开发区一企业麻疹爆发的调查报告 庄振荣,于浩,王克利

一起甲型肝炎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杨医军

标化合格率在食品卫生中的应用 殷红

实验室间比对试验的评价方法 王叔淳

理化实验室常见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徐文科

首都机场口岸媒介生物密度调查及控制 黄健华,曹建中,吴金禄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鼠类季节消长调查分析 何芝忠,李立,陈浪涛,高洁,唐靓靓

世界重要传染病传入我国的风险性与危害性分析 肖庆昕,吕智军,秦军,宋明昌,毕玉国

成人免疫前后乙肝抗体水平研究 曾文霞

甲乙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情况分析 郭素珍,常永超,孙宗立

传染病监测体检中查出一例开放性肺结核 任淑芬,李顺,郭继江

新疫苗的发展和应用展望 朱向军,张之伦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对孕妇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曹宏

人类埃利希体病 王奉新,孙超,吕智军

朊病毒的检测方法 刘伟,刘辉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监测标准--霍乱 唐侠

首都机场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工作探讨 吴金禄,苏小华,陈亦农

宁波口岸外供行业卫生监管方法初探 卢岳云,施惠祥

丙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学及防制策略研究进展 李旭

秃病蚤五亚种在中国的分布 黎唯,蒋卫,叶瑞玉,于心,关尽忠

远红外电温控热处理房的设计与应用 王福山,皮文祥,张晖

天津口岸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品名问题分析 刘志辉,任福皋,张瑞来,张晖,李智

如何加强对出口腐竹生产企业的检验检疫监管 戴应基,罗卓军

进口食品、化妆品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石长华

谈HACCP与SSOP的关系以及CCP的判定 朱光富

巴克图口岸食品卫生监督与霍乱预防实践 张振华,李降

建立口岸疫病疫情监控体系初探 陈方才,禹言华,招为国

对1例隐性梅毒感染者的调查处理报告 池昌,许振国,谢庚发,赵元新

归国劳务人员传染病监测模式的探讨 刘建国,朱平,冯进

3187例HBsAg阳性者e抗原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杨雪静,成英

梅毒患者血清学三项检测结果分析 陈建财,许美凤,吴素云

钦州口岸国际航行船舶上船员甲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分析 夏福明,刘星发

甘其毛道口岸面临的鼠疫威胁及检疫措施 李宏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对围产儿的影响 曹宏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监测标准——人类炭疽 鹿侠

黄骅港口岸船舶卫生状况调查分析 薛宁

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茶叶中铅含量 丁宇清

2003年上半年文锦渡口岸进口食品不合格情况分析 罗炬华,李益太,李筑艳,林蕙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虾酱中的铅 郭强

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餐巾纸和面巾纸中的铅镉含量 刘建,徐海芳

泉州防疫系统室间微生物考核质控报告 许美凤,陈建财,郑大成

两起食物中毒中检出致病性弧菌的结果分析 潘德军

鼠类对我国国境口岸危害与防制对策 苑勇业,孙文

呼和浩特机场鼠蚤调查报告 娅茹,李宏,张根全

河南口岸1112例出入境中老年人皮肤病检查结果分析 王胜启,王俊杰

出国劳务体检健康评估及参考建议 杨志俊

新疆口岸2001~2003年出入境人员HIV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关尽忠,柴树红,永生

樟木口岸从者中检出首例国内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 邱红,曾维艳,其美桑姆

从人类与疫病抗争的历史看抗击SARS将是人类的一项长期任务 王绪发

一起接种甲肝疫苗发生群体性癔病反应的调查报告 朱向军,吕杰,张之伦,高志刚,尔术俊

艾滋病的临床研究现状与未来 王胜启,王俊杰

信息2则

HPLC测定畜产品中左旋咪唑 刘淳,李明元

中国澳门的巨蚊属新种(又翅目:蚊科) 柯明剑,麦向真

流行性感冒--世界正蹒跚在能杀死大部分人类的传染病流行边缘 段悦

进出境集装箱场站登记及分类分级管理探讨 陈卫军,肖庆昕,林建辉

创建国际卫生海港的几点思考 钱保元,朱加叶,张培男

一起水型细菌性痢疾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孟昭远

河南口岸出境人员酒精性肝病的患病调查 王胜启,王俊杰,王静

40例氟桂利嗪不良反应分析 田梅,郑连群

进口废纸污染控制措施效果评估 吕恒,杨健胜,陈方才,招为国,索光华,刘耕华

进境大宗粮食、饲料中磷化铝熏蒸剂残留的监管及处理 孙建国,马祖玲,李玉亮,吕为宝

二连浩特市饮用水水质现状与改善措施 道斯琴

APDC-MIBK体系沉淀富集-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食品中铅 刘建,徐文科

出国劳务疾病监测和体检中的关键点及其控制 杨志俊

厦门口岸2002年出入境人员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陈珍,易秀清,张毅

厦门口岸蚊类调查报告 黄伟民,冯呈瑞,黄建河,蒋亚奇,杨承峰

层次分析法在防治SARS决策中的应用 许庆华,王奉新,孟东平

四川口岸2002年出入境人员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幺树娟,牛翠英,孙敏

国际旅行者传染病监测与基因诊断 张会孝

德宏口岸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结果分析 张勋,车红,车福有

口岸地区非典型肺炎的防治 刘云凯,章秀玲,罗茂凰,吕智军

防城港口岸1999~2002年出入境集装箱检验检疫情况分析 陈建欢,周婷,曾罗

关于参加在美国举办的用辐照技术确保食品微生物安全培训的报告 张伟

89株非O1群霍乱弧菌的实验研究 林修光,寇运同

前S1蛋白的检测在HBV感染者中的作用与意义 徐品

焦作地区984例进口皮革从业人员体检情况分析 王胜启,王俊杰

惠州口岸进出口食品现状与对策分析 温少优,蔡建绿

不同浓度溴甲烷灭蚊效果观察 万向阳,阎静,王福建,钟和平

西安咸阳空港口岸鼠类体外寄生螨类调查报告 吕强,刘复真,杜建彬

绥芬河公路口岸附近地区鼠类EHF IgG抗体调查报告 呼满霞,张少华,王军勇,杨军,胡德强,牟柏宇

厦门口岸2001年出入境人员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廖文婕,陈琼,张毅

旅途精神病 辛晓兰

论保健中心出入境人员健康体检与国际旅行医疗紧急救助定点门诊(IAMAT)的关系 刘湘民,于宏丽

阿克苏试剂进行HIV-Ab初筛的质量保证措施探讨 杨志俊,徐素荣

日本食品中动物用药残留量标准制定情况 张宇,李明元

丙型肝炎病毒致病机理研究的新进展 许哲荣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研究进展 孟昭远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6

【关键词】血型;错误;原因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1.091

临床输血要进行ABO及Rh血型鉴定,如果血型鉴定错误,将严重危及输血患者的生命安全。笔者在检验科工作多年,发生过不少血型报告错误的事例,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1血型报告错误原因

1.1操作错误

(1)用试管法行血型检测时,红细胞浓度与抗原抗体比例不适时,反应最明显。如红细胞悬液过浓,标准血清中抗体全部被吸收,呈后带现象不明显凝集或凝集;红细胞悬液太浅,抗体浓度相对太高,呈前带现象而不易凝集或凝集很弱,如未经显微镜检查很难被发现,造成定型报告错误。

(2)用玻片法血型检测时,玻片清洗不彻底,或者反应时间不够(反应时间不得少于10 min),可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1]。

(3)忽略溶血现象,操作者不能正确识别和解释结果。这类为技术原因,经验不足检验者多见。

1.2检验人员责任性错误绝大多数为责任心不强、粗枝大叶造成鉴定错误。

(1)在工作中,由于精力不集中,比如要鉴定一号标本的,错拿2号或3号的标本,造成错误。或发报告时,将鉴定的血型结果输入电脑时,由于鼠标点击错误而造成血型输入错误。

(2)鉴定血型时,抗A、抗B试剂对调,结果A型跟B型结果也对调,造成错误。

(3)在用试管法血型鉴定时,经离心机离心后摇匀,直接目测鉴定血型,未做显微镜下检查,对小凝集的报告发生错漏。

(4)在用玻片法血型鉴定时,滴在玻片上的血液时间过久,被风干后再滴入血型试剂,出现大的血块,误认为是凝块。

(5)滴定血型试剂的时侯,少量滴到相邻试管,造成污染。

1.3护理人员采集标本的错误住院患者血液标本由护士采集,如果其责任心不强,精力不集中,就极容易将患者标本搞错,要采集这个床号患者标本的,变成采集到另外床号患者标本。还出现多人抽血未及时贴标签,或贴标签时贴错化验单,导致血标本混错现象。另一种可能就是送多个标本,粗心大意,将标本送错。

1.4试剂原因每天使用试剂过后,未及时放冰箱保存,长期放置在较高气温下,容易使血型试剂效价降低或失效;或使用已过期试剂,效价较低,如果使用前未做质控,可造成血型鉴定错误。

1.5红细胞串线状形成(假凝集)实验中温度过高或过低、时间太长、水分蒸发时容易出现串线状现象。某些肝肾疾病、传染病或红细胞沉降速度增快的患者,血中纤维蛋白原或球白原增高或输代血浆血中含大量高分子右旋糖酐,都能使红细胞形成串钱状,被误认为凝集。

1.6寒冷凝集健康人血清中冷凝集素效价一般不超过1:16,在0 ℃~5 ℃作用最强,在28 ℃通常下发生凝集,在肺炎、支原体肺炎、肝硬化等疾病患者血清中,冷凝集素很高,作用温度可升高到36 ℃[2-3],这时能够凝集自己的红细胞,严重干扰血型鉴定。类B抗原:某些受肠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患者(大肠杆菌O86败血症)红细胞获得了类B抗原,A型患者可误定为AB型,O型误定为B型。因此,感染体征患者配血不合时,应考虑类B。

1.7其它因素造成的错误

(1)婴儿尚未产生自己的抗体或有从母亲获得的血型抗体。

(2)老年人血型抗体水平下降。

(3)某些药物影响。

(4)试验温度过高或过低等。

2分析

人类ABO血型系统是由红细胞抗原和血清抗体共同决定,依据红细胞上是否存在抗A、抗B抗体,ABO血型系统可分为A、B、0、AB四种血型。血型是抗原抗体的遗传特征。血型鉴定对临床输血、器官移植等具有重要意义,应杜绝错误。

以上可以看出,造成血型错误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检验者在血型鉴定检测时造成的差错,这其中大部分是检验者的工作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责任心不强所致。虽然血型鉴定的检测工作操作简单,但责任重大,最容易发生输血造成危及生命的医疗事故。要避免此类事件发生,只有在工作中认真细致、精力集中、小心谨慎,才能避免血型鉴定的错误。

发生血型错误的原因还有较为多见的是,临床护士抽取标本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标本与患者不符。这类错误非常容易导致严重后果,例如临床护士一旦将两个或多个血液样本对换,在交叉配血过程是无法发现的,最后可能导致错误输血。为避免血型报告错误,要求临床医生、护士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和提高工作责任心。其它因素虽较少见,但也不可轻视。

总之,检验者在血型鉴定时必须认真细致,对有疑问的结果必须重新复查,对输血患者血型必须重复鉴定,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杜绝因血型鉴定错误造成的医疗事故发生,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一些疾病会使受检者红细胞上的抗原减弱或使血液中含有较高的冷凝集素,造成血型鉴定困难。此时应对受血者的红细胞进行洗涤和加温并做血型反定型检测。这样可避免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以确保血型结果的正确。为防止血型鉴定的错误,ABO标准血清的质量也很重要,用后应及时放冰箱保存,使用时应放置至室温再检测。

医务人员要保证输血者的安全,就一定要确保血型鉴定的万无一失,为了保证输血者的生命安全,一定不能出现以上错误的重复发生。

参考文献

[1] 戚子惠,张达衡,陈瑞林,等.导致玻片法ABO血型鉴定错误的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139-140.

[2] 俞善中.临床基础检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0-50.

[3] 夏代全.重庆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现状调查报道[J].重庆医学,2003,32(5):603.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7

重庆市1991-2002年儿童寄生虫病住院情况调查赖杰蒋诗国张可华晏维吴成果李继银鲁世忠(403)

杭州市余杭区慢性丝虫病病人关怀照料的效果分析沈根慧王来根张群勇唐爱奇刘群力姚立农(415)

淮安市人体肠道蠕虫感染现状调查杨文洲李发彬贾从英孙道宽桂如刚范建华(421)

云南省肠道蠕虫感染现状调查杜尊伟王学忠张再兴汪丽波董莹孙晓东姜进勇(425)

兰州地区高危人群弓形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张英李卉(432)

囊虫病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及改进措施刘书绵王艳赵明辉刘德惠(442)

976名大学入学新生肠道线虫感染情况调查朱名胜耿家荣(467)

DDIA筛查血吸虫感染结果分析陈永忠刘敬斌(472)

云南省民间治疗疟疾验方剂型调查夏敏张再兴吴超许建卫(476)

2004年浙江省15个疟疾重点县监测结果分析姚立农余可根夏生荣陈华良(477)

福建省将乐县基本消除丝虫病后22年监测结果分析黄锦源江天兵张良应郑爱珍(478)

宜昌市医学淡水贝类调查初报陈斌杨绍金陈连璋余凤苹刘建华(479)

大学生肠道线虫感染情况调查和阿苯哒唑驱虫效果观察刘德祥袁丽杰纪书婷(480)

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合并胆道疾病42例临床分析熊衍琨杨国瑛(F0002)

中华按蚊抗菌肽defensinA编码基因cDNA克隆与序列分析郑学礼陈晓光王春梅(404)

云南湄公河流域上游河谷地区疟疾媒介传疟作用研究周红宁张再兴李春富吴超王丕玉ChrisCurt(407)

日本血吸虫感染新模型小鼠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陈辉何立蒋明森杨孟祥张培喜(412)

Sj43B基因编码蛋白的日本血吸虫虫体组织定位蔡晓萍王勇苏川张兆松刘丰季旻珺吴观陵(416)

吡喹酮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魏屏罗端德熊莉娟曾令兰(419)

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蛋白质分析陈文碧张锡林王光西许颖张跃辉余俊萍杨兴友(422)

TSo联合IFN—γ鼻内免疫小鼠的抗弓形虫感染保护作用元海军殷国荣陈洁孟晓丽白丽萍(426)

弓形虫主要表膜抗原SAG2DNA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研究龙彩虹吴少庭翁亚彪高世同张仁利黄达娜(430)

弓形虫感染致实验动物体温异常的实验观察杨连第洛若愚鲁敏任为陈昌源张蔚魏敏(433)

南昌地区人群弓形虫血清流行病学研究陈海婴肖红茂曾小军熊昌辉葛军胡广汉(435)

口服甲硝唑治疗人芽囊原虫感染的临床研究金群馨姜海行唐国都唐连凤田春林卢作超(438)

1994-2003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尚乐园陈建设(440)

甲苯咪唑杀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的效果观察陈代雄沈浩贤陈晓光李华(443)

旋毛虫抗小鼠体内SP2/0肿瘤作用的研究吴涛张西臣李建华刘全尹继刚杨举(445)

云南省肠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分析董莹杜尊伟张再兴汪丽波王学忠郭晓芳李丽(448)

江苏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调查孙凤华钱益新曹汉钧沈明学徐祥珍(451)

河南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调查与分析许汴利赵旭东苏云普李辉贺丽君蔺西萌颜秋叶(454)

云南省大理市农村绦/囊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文甘子明邱宗林张海燕陈凤杨光怀张彦宏(458)

高光谱遥感技术及其在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监测中的应用李森(综述)李小钢(综述)伍卫平(审校)(461)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毒研究进展刘全(综述)张西臣(审校)(464)

医学昆虫微生物杀虫剂的研究进展顾金保(综述)彭鸿娟(审校)陈晓光(审校)(468)

三氯苯达唑治疗并殖吸虫病的研究进展严亚军(综述)王文林(审校)(471)

性传播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分析杨维平(473)

斯氏按蚊PPO1基因克隆及其与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关系的研究杨松黄复生段建华(321)

云南大理洱海周边地区小兽体表恙螨种类调查牛爱琴门兴元董文鸽钱体军包怀恩郭宪国(325)

云贵两省三地带绦虫的分子鉴定--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张朝云包怀恩杨明郎书源(330)

新疆家犬体内存在细粒棘球绦虫G1(羊)株和G6(骆驼)株的分子证据张亚楼Jean-MathieuBART温浩马旭东苗(333)

青蒿琥酯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的效果观察蒲秀英傅宣英王琪景涛(336)

亚精胺对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SDH的影响易同寅董惠芬蒋明森明珍平钟沁萍(339)

云南省主要感染季节不同阶段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观察杨慧李远林戴文新张剑平李芹翠赵义娟段玉春(342)

华支睾吸虫mGST新基因的克隆、表达与纯化伍忠銮吴德吴忠道徐劲余新炳(345)

广西人体华支睾吸虫感染现状调查分析张鸿满黎学铭蓝春庚谭裕光李树林林睿阮廷清(348)

人芽囊原虫病患者肠粘膜损伤及其粘膜细胞因子的测定金群馨唐国都俞开敏(352)

不同理化因素对人芽囊原虫体外存活的影响田春林刘登宇卢作超(355)

抗弓形虫重组SAG1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言慧李华陈晓光吴锦雅(357)

弓形虫SAG1可溶性融合蛋白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及纯化朱翔龚唯张惠琴陆惠民黃伟达(361)

云南恶性疟原虫氯喹抗药性基因76位点突变研究杨亚明IS.Adagu张再兴周升刘慧DavidWa(365)

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杨恒林杨品芳李兴亮高白荷张志勇杨亚明(368)

云南省澜沧县疟疾流行及其防治现状董莹胡继成吕时生周玉斌王兴荣郭晓芳李春富(371)

河南省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研究李辉许汴利张玉林赵旭东蔺西萌黄倩王士华(375)

茶毛虫生态特性及人群皮炎暴发的观察韩方岸胡云李世荣张联恒(378)

郧阳医学院大学入学新生蠕形螨感染调查朱名胜耿家荣(329)

博兴县残疾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小学生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李国强杜天月王兆芹(335)

东阿县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孙玉山王新水(351)

杭州市疑似血吸虫病疫报制度探讨与输入病例分析徐卫民杨洋金行一王衡(354)

佛山市弼塘镇鼠类动物寄生虫感染调查吴军阴伟雄(367)

恙虫病4例治疗与护理体会陈建春(374)

济南市疟疾防治与监测张昌庆谢忠元孙启燕张明玉韩笃菊(381)

济南市市中区人体肠道线虫感染监测分析尼秋娟杨林(390)

大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分析刘亦苏杨雅平谢聃刘邵华赵倩缪慧慧陈姝君(396)

关于寄生虫学教学改革的一些认识王敏王光西詹伯林(397)

苏州地区集贸市场淡水鱼虾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调查袁红霞高姗何一平王鹏苏志红(399)

在校大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王少海施爱群庞红徐露(400)

丹东市60例输入性并殖吸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潘勇男张永刚尹长春戴东(F0003)

信阳市肠道线虫感染现状与分析沈大勇杨金杨改英邓艳(I0001)

仪征市江滩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观察田斌张正球陈前李定新唐明亮(I0002)

哮喘病人肺尘螨感染调查于平王凤(I0003)

云南肝片吸虫病首例报告张莉莉王会珍刘钢(344)

脑室与蛛网膜下腔囊虫感染1例报告山守章(347)

钩虫丝状蚴溃疡1例报告蒋俊芳(398)

呼吸道支原体感染患者痰液中检出鞭毛虫HtTp://和纤毛虫7例报告黎伟雄黎洁贞(I0004)

储藏干果中腐食酪螨孳生情况调查李朝品王慧勇贺骥江佳佳(382)

青海省东部地区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流行现状调查吴献洪何多龙刘巴睿张静宵刘培运刘海青马霄(384)

卡氏肺孢子虫基因的研究田喜凤(综述)卢思奇(审校)(387)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李洁诸欣平顾园(391)

伊维菌素治疗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人体寄生虫病的研究进展刘启真陈瑞杰郑晓云潘长旺(394)

对我国中部地区疟疾流行与控制的几点认识刘亦仁(241)

温度对丝光绿蝇寿命的影响赵胡圣爱冯晓勇(243)

上海市场新床席螨类污染情况调查周淑君周佳向俊陆贽吴威(254)

新疆喀什地区住院及门诊患者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情况分析陈长春龚天美牟小梅(261)

大学生外耳道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孙彦青于平(272)

西昌市郊区中小学生血吸虫病调查报告胡孝勇(274)

聊城市学生肠道蠕虫综合防治效果评价张泽玉孙玉山(289)

弱势群体致腹泻肠道原虫感染调查王赞鑫纪伟华程训佳邢杰邵红霞佟惠春(301)

医学院校学生人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王敏王光西毛樱逾杨兴友张跃辉(310)

两种药物治疗育龄妇女弓形虫感染的效果比较罗新萍罗新华王爱华(315)

大学生肠道线虫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胡英辉邓仕标郑金娥夏慧萍黄尾全王敏刘晓群(316)

驱虫后人群肠道线虫感染与家居环境土壤虫卵污染状况变化的连续观察陈兆义李安梅林广初王秀珍刘烜杜坤伍红霞(317)

三氯苯达唑治疗卫氏并殖吸虫病的疗效观察刘明达刘约翰(318)

河南省信阳市恶性疟防治效果评价陈旭东沈大勇刘淑华(319)

济宁市开发区幼儿园儿童蛲虫感染状况调查张红吴建巧边凤荣(320)

宁夏人群囊虫感染及患病现状调查王自存卢世堂陈晓梅张婷婷段明贤李淑红(I0001)

湟源县人体包虫病流行情况的调查马俊英马霄刘培运曾诚张静宵何多龙刘巴睿(I0002)

125例学生疥疮患者临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床分析路鸥高秀云刘海平(I0003)

微山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79~2003年监测报告严先增(I0004)

柔嫩艾美耳球虫srRNA部分序列测定与分析李建华张西臣尹继刚杨举(244)

含弓形虫复合抗原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江渊古钦民李瑛周怀瑜赵群力(247)

编码弓形虫致密颗粒抗原-1(GRA1)质粒DNA免疫小鼠诱导抗弓形虫感染的保护性蔡力汀舒衡平静蒋立平吴翔(250)

抗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王妍安桂珍(255)

鼠类动物与人类旋毛虫感染关系的研究申丽洁罗志勇李伟(259)

PCR及GMS染色法对肺孢子虫肺炎的临床诊断价值安亦军黄敏君郭增柱(262)

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特征的研究许礼发李朝品张荣波王晓秋(265)

我国不同地区马来丝虫DNA多态性的比较分析边春香李杰金伟(268)

亲和层析法纯化华支睾吸虫抗原的研究田春林胡文庆刘登宇卢作超(270)

免疫酶染色试验检测斯氏狸殖吸虫抗体的研究朱名胜刘文献(273)

河南省消除丝虫病的监测与审评蔺西萌许汴利赵旭东李辉邓艳黄倩王昊(275)

湖沼地区日本血吸虫病家庭聚集性的研究朱蓉林丹丹曹淳力祝红庆胡飞张慧娟郭爱钢(278)

日本血吸虫BBC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鉴定万志刚肖建华曾桥张愉快(282)

嗜人按蚊不同发育阶段溴氰菊酯敏感性分析李菊林高琪周华云金小林朱国鼎曹俊(285)

人体蠕形螨病的皮肤组织病理学研究陈秀春周世昌刘锦华李朝品(287)

湖北地区蚊类区系研究陈晓刘亦仁杨振琼文学明(290)

皮肤蝇蛆病2例包根书(258)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江西裂头蚴病1例报告尹东张燕衣方誉陈红根(306)

胸水中检出肺吸虫卵1例余小琴(F0003)

育龄妇女弓形虫感染的血清学调查陈昌源杨连第鲁敏骆若愚孔小玲陈双郧王冀鄂(293)

广西华支睾吸虫病分布及流行趋势阮廷清黎学铭蓝春庚谭裕光张鸿满林睿黄福明(295)

广东省阳山县丝虫病防治与监测黄新华钟文钊刘狄轩(297)

家蝇卵巢标本染色方法的探讨刘俊燕纪伟华(300)

媒介按蚊抗疟原虫感染的免疫相关基因研究进展陈继德(综述)何瑛(综述)张锡林(审校)(302)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8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检验

0.引言

经过调查发现:与许多医疗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存在着临床微生物质量检验方面的很大差距,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将严重影响中国的临床实验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在本文中,我们结合实证检验的课题研究,利用多年分析与临床微生物学质量相关性的问题,提出了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现状分析及要注意的事情,仅供临床检验人员参考。

1.临床微生物的检验现状分析

1.1 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直接导致耐药菌株的

出现和人体平衡的失调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株出现:抗生素的大量长时间使用、频繁更换,甚至一些社区门诊对患者不管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就认为抗生素越新越好。如近年来滥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导致高度耐药菌出现。

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导致人体平衡失调:人体表面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大量的正常菌群,由于抗菌药的滥用,使许多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变成了致病菌。以肠道菌群为例,大肠中细菌总数>10cfu /g,类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均占优势,而需氧菌仅占它们的1 /l000--10000,如果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均可导致机体患病,如我院收住1 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防治其感染,给患者用抗生素泰能,连用1 周后,病人出现了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调症状,大便5――6次/日,对尿及大便进行细菌培养为白色念珠菌,究其原因是“泰能”杀死了对其敏感的细菌后使对其耐药的真菌全身散播所致。事后给患者服用双歧杆菌制剂进行调理并停用抗生素,病情得以控制。

1.2 快速耐药菌的出现使得检验人员须不断更新知识

开检验单时及时提供有关病人的推测性诊断,以便使检验人员在药物浓度高于人类接受的治疗剂量,据此选择合理的检验程序和实验方法,并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量浓度下能生长繁殖的细菌,其耐药性常常为不可逆的。而当实验从开始有实验结果时,检验者应及时通知临床医生,以产科超广谱β - 内酰胺酶( ESBIs)的细菌为例,南于ESBIs 据来源使临床医生重新评价诊断和治疗方案。可见,只有保持二者之间不同,分为质粒介导和染色体介导两大类。染色体介导的ESBIs主这种互相依存。和谐统一的关系,才能真正使患者受益。要是AmpC 类,主要存在于大肠埃希菌中;质粒介导的ESBLsl主要规范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程序以适应临床需要类型有TEM 类和SHV类。TEM 类多见丁大肠埃希菌,SHV 类临床的需要就是我们医学微生物检验的努力方向。

21 世纪多见于肺炎克雷伯菌中。由质粒介导的ESBLs 能赋予细菌对头孢的医学将是循证医学,循证医学要求医师的任何医疗决策( 包括诊菌素、单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因此,当临断、治疗、手术指征、处方等所有医疗活动和措施) 都应有合理的、临床标本中出现产ESBLs 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茵时,就要体现充分的科学依据,这就要求临床微生物检验必须为临床提供及时药敏结果中涉及上述3类抗生素的药敏结果修正为“耐药”。而准确的循证资料因此,微生物检验就必须有十分规范的操作。对于产ESBLs 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的临床治疗可选“泰能”或“哌酮/舒巴坦”为好。

2.临床微生物检验应注意的事项

2.1 检验报告的质量控制

在临床微生物检验,加强检验报告的质量控制不但保证了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而且是减少医患纠纷的主要手段之一。很多检验人员在出具检验报告时,存在不负责的问题,并没有对于相关检验结果进行认真的复核,从而导致一些检验报告中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因此,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必须制定严格的检验报告质量控制制度,并且加强院内审核与管理。例如:本院构建了临床微生物检验的三级报告制度,即一级报告:标本培养中呈现阳性,应立即口头通知临床;二级报告:报告细菌种属的初步鉴定结果即直接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三级报告:报告细菌种的属名即标准抗菌药物的敏感结果。总之,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必须将质量控制置于重要的位置,不但要全面提升临床医生、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水平,而且要对于检验流程进行严格的监管,以保证检验质量的全面提升。

2.2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的配制必须符合相关操作标准与要求,否则将对检验质量产生较大影响。结合笔者多年临床检验经验,总结了以下培养基配制中需要注意的质量控制事项:①培养基的配制日期必须明确标记,保证固定培养基在接种前无菌落,并保持适宜的硬度,液体培养基则要清澈,倒管内的液体元气泡应充盈;②不定期对pH检查,对于有指示剂的培养基,必须保持其颜色正常,pH值在规定范围的±0.2之内;③琼脂平板倾注的体积应控制在15mL左右,倾注过程中斜面高度应为试管的2/3左右;④培养基必须在无菌生长的条件下才可以使用,而且要在温度恒定位36℃的培养箱内过夜,检验人员随机对培养基进行无菌实验,一般抽取5%――10%即可;⑤使用前要对培养基进行仔细的观察,看其是否出现变质现象,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

参考文献:

[1]骆燕萍.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71-71,72.

[2]于淑萍.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7736-7737.

[3]黄军垣,郑利平.加强住院患者临床微生物检验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影响观察[J].四川医学,2013,34(4):563-564.

上一篇:普通话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近代史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