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30 10:35:16

学思践悟心得体会

学思践悟心得体会篇1

“学思践悟守初心”心得体会观后感有哪些?在不断重温历史的前提下,我们才更加觉得身上的使命和担当越发沉重,才能更好地履行我们的使命。一起和来看看2020年“学思践悟守初心”心得体会观后感5篇,欢迎查阅

“学思践悟守初心”心得体会观后感1

作为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的重要部署,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是市委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紧迫而又深远的意义。

学习“四史”教育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法宝。现在大多数的党员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没有遇到过艰难险阻,为更好地了解那段峥嵘岁月,体会到革命奋斗的艰难历程,只有认真学习“四史”才能真正懂得其中蕴含的意义。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应当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引导,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定力,在新时代担起新使命,实现新作为。

学习“四史”教育是提升党性修养的重要方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有着不计其数奋不顾身、鞠躬尽瘁,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南仁东、黄文秀、张富清……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也涌现了一大批战疫英雄,开展“四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习优秀人物的优秀事迹、高尚品格,在现实中自觉提升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

学习“四史”教育是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中,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过程。学习“四史”可以汲取智慧和力量,在研读学习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综合分析、科学判断、灵活运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以理论指导实践,最终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

“学思践悟守初心”心得体会观后感2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修好这门必修课,不是无的放矢,而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要把“四史”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

历史无不沉淀为精神,精神又无不是历史的。党的精神建设与党共同发展,融汇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并成为一种独特政治优势。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精神力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真正学好历史精神,用历史精神感召人、陶冶人、教育人,激发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担当、情怀、责任、信念,让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这正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精髓所在。

“四史”学习教育要把握正确方向、创新内容形式,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灵活运用各种载体方法,做到有声有色、入脑入心。我们要把“四史”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更好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更好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学思践悟守初心”心得体会观后感3

曾给广大青年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近些年来,网上不时就会出现了讨论“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王伟”等革命英雄事迹真伪的事件。很多网民纷纷发言力挺英雄,为英雄“点赞”,同时也有少数人怀疑英雄,以致网上各种评论沸沸扬扬。那些造谣者为什么能够有听众、有“市场”?归根结底是有部分人特别是部分年轻人对党史、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史实了解不够造成的。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党员,我认为更应该认真学习。下面是我在学史中的几点感想。一、学习党史、国史,人民教师应走在前列。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主要引领者。学习党史国史,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本质和主流,不但是提升自身素质和党性修养的主要途径,也是寻根溯源、以理服人加强对学生党的理论教育,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补足精神之“钙”的必由之路,做时代的“逆行者”。二、学习党史、国史,学校教育须大力加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孩子党史、国史直接关系到做人立国的根本。学生的求学期,也是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在学校教育中,增加党史、国史在德育教育中的课程量,加强相关课程打磨和安排部分专家型教师讲授这一课程,对加强学生三观培育,特别是理想信念培育具有重要作用。三、学习党史、国史,方法手段需与时俱进。应积极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形式,大力利用网络资源、游戏动漫、儿童读物、仪式庆典、讨论交流等教育载体或教育形式,促进相关教育更加生动、更有时代感,更具吸引力,从根本上解决人们没兴趣、不想学等问题,使红色基因得到更好传承与弘扬

“学思践悟守初心”心得体会观后感4

近日,市委专题召开“四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会上,李强书记指出要通过学习“四史”,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做到理论上清醒和政治上坚定。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四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继续向前的一门“必修课”,这门功课每个广大党员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学习四史是对宝贵初心的回望。“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了解党史、新中国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任务,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了解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我们党_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了解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真正了解了这些,才能追根溯源,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才能坚守住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历尽沧桑而不曾改变的宝贵初心,才能更深地爱国爱党,更加明确新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所有的使命和担当。

学习四史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成为执政党之后,我们党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78年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在这其中沉淀积累了丰富的改革发展的经验,也走过了不少的险滩和弯路。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挫折的教训,这些都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史鉴今,以史资政,成为今后改革发展前进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学习四史是对精神力量的传承。_年的党史,70年的新中国史是一部精神上的史诗。像无数英雄先烈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像钱学森、邓稼先这样的科学家心怀祖国,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像“铁人”王进喜,时传祥这样的劳动者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像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人民干部心系群众,造福一方的无私奉献精神。像黄文秀、王继才这样淡漠名利,爱岗敬业,牺牲自我的奋斗精神。这些英雄先烈和时代楷模用生命和汗水所谱写的精神史诗是注入心灵的一汪清泉,学好用好这笔“精神营养”,传承“红色基因”,传递精神力量,能够激励感召一代代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广大党员要把四史学习作为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养料。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这门四史的“必修课”中修心、修德、修身,坚定地走好中国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奋斗之路。

“学思践悟守初心”心得体会观后感5

党史、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和发展史,其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政治灵魂和精神瑰宝,是先行者们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立国、兴国智慧。作为财政党员干部,我们要珍惜这份遗产,认真学习和传承党史、国史,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此,才能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为此曾多次发表重要论述,为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指明了方向。要按照党中央部署和部党组要求,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我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要在学思践悟中,知史而爱党,知史而爱国,做到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

学习党史就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必然。重温党史、新中国史,要深刻认识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改变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走上了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方面走在前、做表率,自觉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对标对表,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态度,严守政治纪律,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对财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学习党史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学习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之以恒地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学习党史就是要树牢宗旨意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论在什么年代、什么时期,共产党人始终秉持心中有民。群众利益无小事,学习共产党人的为民真心,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学习党史就是要积极履职尽责。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担当意识就深深烙在每一位党员心中,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内外环境如何变化,共产党人的担当意识始终未变。学党史、新中国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切实增强斗争意识,时刻保持斗争精神,困难面前不低头、挑战面前不退缩、失败面前不屈服,不断积累斗争经验,增强斗争本领。

学思践悟心得体会篇2

—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运筹帷幄,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侨这个特殊窗口的党员干部,要坚决以党的指导思想为侨联的指导思想,以党的中心任务作为侨联的奋斗目标,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业务工作全过程和事业发展各方面。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侨联机关必须始终牢记这一重要目标,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自觉践行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事业凝聚侨心侨力侨智的初心和使命,自觉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到本职工作中。优化思维和工作方式,进一步增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承担起事业重任,忠诚党的事业、心系侨界人民群众、专心做好工作、不断完善自己。认真思考侨联组织如何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推进“党建带侨建、侨建服务党建”。紧密联系侨联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广大侨界群众的思想实际,坚持学以致用。认真总结侨联工作经验,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目标,振奋精神,强化措施,统筹兼顾,狠抓落实,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国内海外并重、老侨新侨并重”和“积极拓展海外工作、积极拓展新侨工作”,全面履行服务经济发展、依法维护侨益、拓展海外联谊、积极参政议政、弘扬中华文化、参与社会建设职能,锐意进取,真抓实干。

岁月铭刻奋斗的艰辛,时代印证铿锵的脚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历程。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进一步坚定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四个自信”,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不懈奋斗。

学思践悟心得体会篇3

德育实践活动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抓住学生中的焦点问题,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一种教育途径。如果能注重“体验”和“感悟”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参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德育实践活动就可成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体验是指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去亲历各种实际现象,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人、事、物、境中所含的各种因素,再通过情感催化达到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实施行为教育的目的。俗话说得好,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唯有体验过的才难以忘记。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现场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完成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在兴趣、求知、探索中实践体验,变枯燥的说教为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变深奥的教育内容为无形的渗透与正面的激励,在浓郁的教育氛围中,使学生心灵有所感悟,使思想道德教育的丰富内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外化为相应的行为规范。如“关爱残疾人”主题班会课,课中教师带学生做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大家把教科书拿出来,翻到指定的页数。学生们很快就做到了。这时教师要求大家不能用手,把书翻到指定的页数,学生尝试着各种办法,有的用嘴来翻书,有的用下颌,还有的用胳膊肘儿,学生累得满头是汗,快的要几分钟,慢的要十几分钟。这时教师相机说,翻书是一个非常容易的动作,大家几秒钟就可以做到。可是在失去双手的情况下,我们却用了十分钟左右。大家思考一下,生活中对于我们来说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肢体不健全了,还会那么容易吗?残疾人都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体验过后你的感觉如何?一名学生这样说,以前我没有感觉到残疾人生活会很困难,以为不就是缺个胳膊少个腿儿吗,有什么难的呀!今天的体验活动让我体会到了失去双手的结果有多可怕。今后我一定尽力帮助那些残疾人,也要保护好自己。通过体验,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残疾人的困难;实际的体验比语言要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容易。

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的领悟,有的则是瞬间的开悟。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常常出现“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现象。原因是我们更多地关注了看得见的显性的行为活动,如让学生去调查、访谈、查找资料、考察、社会宣传、公益劳动等,而忽略了学生隐性的思维活动,导致活动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出现“活动”后无思考的现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营造安静的空间来思考,要给学生提供思辨的机会,促成他们的静思、质疑、灵感和相互间思想的交流、碰撞;要引导学生适时地反思、评价自己的活动,促进学生由“感”而“悟”。如“团结就是力量”主题班会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南极大冒险》中的片段。影片中雪橇犬为了救同伴,分工明确,统一行动,成功捕获小鸟,在都很饥饿的情况下,把食物让给受伤的雪橇犬,最后使同伴一起获救。教师在观看影片的同时给学生必要的语言引导,学生不只被雪橇犬的行为而感动,而且有所感悟。于是,教师提出了思考的问题:如果我是那条受伤的雪橇犬感受是什么样的?如果我是它们当中的一员我会做什么?放弃同伴可能是最好的办法,你同意吗?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讲出了自己成长中的经历,一步步意识到影片中的情节是实际生活的升华,深刻地感悟到:雪橇犬能做得那么好,何况人呢!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支持,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学生的感悟使活动获得了提升,达到思辨层面的境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思想境界等方面得到发展,让活动达到了较高境界。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过程中的体验目标和感悟目标的实现。关注那些在过程中非预设性、不确定性、动态性的体验、顿悟、灵感和不断产生的新的体验、新的观念、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不断丰富和深化学生的认知程度,启发和引导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道理,这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学生才会更喜欢。

学思践悟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感知;教学策略

语感是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原有知识的一种心理体验和感悟过程,是对语言的感受、认识的一种拓展延伸。这种学习心理体验来源于学习过程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运用。新课程语文所倡导的多样化学习途径和方法其实就是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深人研读文本,积累丰富的理解感悟,从而内化生成属于自己的认知心理体验,以形成真正敏锐的、准确的、深刻的理解和鉴别语言的能力。

1 注重朗读训练,鼓励学生读出感受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这种读书方法,是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意蕴,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只有在反复朗读中潜心涵咏,才能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久之,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语言运用的规律,形成灵敏的语感。朱光潜谈到读书时说:“精选几篇经得起推敲的文章作品,把它们懂透背熟,真正消化成为自己的营养,这样就会培养起敏锐的语感。”从名家的言谈道出了朗读背诵对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总之,语感与语言运用能力紧密相关。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要想真正地学好语文,掌握语言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朗读训练,鼓励学生读出感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特色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朗读;②注重文本语言的文字信息,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③建议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理解,并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更深入思考文章的思想情感,以便能够引起自身的阅读思考共鸣。

例如,当学生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那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丛间直串向云霄“一”时,定会勾起他们的儿时玩耍时欢乐的回忆。对此,我们不妨鼓励学生进行多次的朗读,以此来体味作者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丰富真挚的感情。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另一方面能够让朗读成为他们接受理解语言知识的一种有效学习途径和方法。

2 注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取语感来源

新课程初中语文在教学编排上尤其注重实践活动的教学。这种语文实践活动的运用能够充分激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运用水平。这样的教学思维模式,一方面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技能,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使他们的语感获得更为广阔。

注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取语感来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设计实践探究活动的方案,特别是学生语言运用技能的培养方法和途径;②注重语言的表达交流,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增长知识和技能;③建议学生对语文实践活动能够进行有效的归纳总结.特别是自己的理解感悟;④鼓励学生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学习,以此来帮助他们获取更为丰富和全面的语言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

例如,在“汉字的魅力专题”教学中,我就通过设计教学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认识。这些实践活动主要有:①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料等方式搜集有关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要求他们能够配以必要的解说;②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让他们自己观察社区中一些语言文字表达不规范之处,并提出解决的策略;③要求学生就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通过写文章的形式表达出语言学习感知;④建议学生就自己的此次活动写一份调查报告,尤其是他们在活动中的学习感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能力,而且为学生获取语感提供了途径来源。

3 注重学习思维培养,帮助学生提升语感的层次

语感是存在于个体学习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活动离不开一定的语言学习思维。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提高自身的思维敏锐性和条理性。这不仅是他们未来学习发展不可缺少的知识,更是形成语感的重要依据。因此,注重学习思维培养,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学习理解过程和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的语感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敏锐性。

注重学习思维培养,帮助学生提升语感的层次,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学生在各自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以体现学习思维的差异性;②鼓励学生运用多样性的学习思维方式思考文章内容,以取得更为全面和合理的语言认知感悟知识;③注重语言思维的暴露过程,让学生在思维的学习和感悟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从而促进他们语言感知的内华生成。这样,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的语言学习得到充分思维体现,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和合理的思维发展空间,提升他们的语言理解深度。

4 生活中的积累,是积累语感的基础

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的各种活动,更能积累语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组织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低段重在词语的积累,简单内容的事件的描述。中段重在对事件过程的描述,且能抓住要点。在大量的活动中,建立词语与生活的联系。我们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他们为每一天的生活都会留下美好、愉快的回忆。热爱生活,才会追求美好的生活。

学思践悟心得体会篇5

一、对数学教学的新认识

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源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和发展。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在教学中,尽量把教学内容同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问题相联系,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发现、应用和理解。

2.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美。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不能再让学生一味的在枯燥的题海中沉浮,而要让学生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

二、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新课标建议我们“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基本技能、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我认为: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又能动地促进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进步与发展。二是精神功能。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开启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大众数学”的教育理念,“大众数学”的实质是指对数学教学进行再创造,使之顺应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需要。在理解大众数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下列理念:①数学对任何人都有价值。②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大量的数学。③数学教学应鼓励各种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④学校数学不仅限于算术、代数、几何,在各个阶段都应扩充内容。⑤课堂不应脱离现实世界。⑥问题的主要根源在课程。⑦教师应提高对数学教学的责任心。

我们认为,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三、新课程下教师该怎么办?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新课标提出的教学建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学科价值,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注重学生的数学体验,使学生能自悟自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三)加强学生的数学实践,使学生能深化感悟

悟性的高低,标志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数学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悟性,让学生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撞击产生的“智慧”火花,因势利导去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多给学生数学实践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梳理自己的思路,敏于捕捉有用信息,善于合作共享学习成果,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为此,我们数学教师应做到:

1.不断更新教学形式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关于数学活动课国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扩大知识视野,增长数学才干,发挥数学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2.不断更新教学材料

生动的教学素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前提,而教材的编写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针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历,选择最适当的素材,补充到教材中,做好教材整合,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为数学教学资源共享和形象、直观演示提供了可能。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通过图片、影像、动画等多媒体展示,使原本很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直观,刺激了学生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需要教师太多的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学思践悟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小学语文 策略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总感到学生有很大潜力可挖。但是,小学生阅读感悟乃至自主创新阅读感悟,口号都喊得比较响,实践性的操作却很少给学生以时空,也很少为学生搭建平台。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小学生遨游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都是些空话,缺乏实在的行动。我感到不去思索与实践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因为学生的名字叫“今天”。

一、小学生遨游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是一种需要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感悟提出多方面要求:有文本表达顺序上的要求,有文本不同体裁方面的要求,有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区别要求。要达到如此之多的要求,其首要和根本是学生必须以遨游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为前提。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在平时教学中,大家也许会见到如此之多的情形,当学生在比较津津有味地感悟文学作品时,学生便会表达得口若悬河,学生的面容会显得那样灿烂。反之教学活动中诸多学生的不配合,又能够说明什么?也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让小学生遨游于文学作品,他们所能够获取的感悟根本不是自己遨游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由此,可以比较充分地说明的问题是小学生遨游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广泛而又全面的需要。譬如教学一代伟人的《七律・长征》,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长征艰险壮阔的场面,刻画了红军不怕困难的心理状态,集中地表现了红军英雄豪迈的气概。其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结合的杰出典范,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时,学生无论是阅读还是感悟,总感到言犹未尽,也感到不少学生遨游于诗歌的信心不减,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一些平素对文学作品还不完全感到有兴趣的孩子,也是那样遨游于其中。这就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诗歌有让学生遨游的价值,学生有积极遨游的信心和决心,当学生遨游于诗歌乃至于其他任何文学作品时,将产生积极效果。

二、小学生遨游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有可能

平时的阅读教学,学生的阅读感悟,或者是让学生做创造性的感悟,人们似乎都有这样的思考,小学生能够自主遨游于文学作品并做出比较积极而又成功探究感悟的可能性不大。多数人存有这样的思考,如果真正让学生遨游于文学作品,则可以获取一定探求价值,但那课堂显得比较乱糟糟,教学时间不允许,很多教学任务都不能完成。其实这些思考是不尽科学的,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他们的兴趣、爱好乃至需求都应当受到老师的保护,他们有可能自己阅读感悟甚至是创新阅读感悟,教师应当积极创造条件由他们自己积极完成,即使暂时多花了一些时间,也必须让大家看到的现实是,这完全是一种不误砍柴工的磨刀。这样的磨刀是教学中必须永远实施的策略。譬如和四年级学生一起学习《但愿人长久》,这是一首文包诗的作品,是作者通过联想写出苏轼创作《水调歌头》的具体原因和细节。小学生虽然对苏轼不是那么熟悉,对苏轼的际遇也不是那样了解,但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小学生还是体现出遨游于这作品之劲头的。学生便从开篇的叙写中,在对开篇所叙写内容的阅读感悟中,看到苏轼的深情。学生在比较深刻地阅读这文包诗后,既理解了苏轼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情怀,又悟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一些道理。虽然学生的感悟不是那样到位,但基本能够表达一定的意思,足以说明学生能够遨游于文学作品。

三、小学生遨游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需切实实践

语文教学的诸多实践告诉人们,语文课程就是小学语文课程应当是实践课程,也需要小学生进行普遍而又广泛意义上的实践,这是由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决定的。该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主要途径应当是语文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生遨游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就必须切实地让学生进行遨游意义上的实践。教师有责任帮助小学生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遨游兴趣,如何建立?现在丰富的教学资源及课堂教学中所形成的资源足以让学生产生兴趣。如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的应用,是目前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遨游于文学作品的理想手段。教学时,比较合理地应用这样的手段,可以让学生在声情并茂及图文并茂的基础上,得到优秀文化的比较理想的熏陶感染,让学生能够获取更理想的遨游于文学作品的感悟实践。再如,现在课堂气氛已经越发活跃,这活跃不是那样简单热闹,而是实质意义上学生的探究所生成的资源。教学时如果能够相当充分地利用人力资源,那么学生将生发出遨游文学作品之阅读感悟的实践智慧。对学生的实践,必须奉行的原则是求真、求善和求美。如让学生能够在具体遨游的实践活动中问难质疑,在咀嚼语言文字上问难质疑。如教学古诗词时,必须让学生在古诗词的遨游中,得到比较真实意义上的实践,让学生能够真正领悟古诗词是那样言志。如古诗人陆游征战一生,壮志未酬,如果教学时能够让学生在了解陆游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前提下遨游于《冬夜读书示子聿》,那么小学生完全可以感悟出陆游的爱国主义者的情怀。

总之,让小学生能够真实地遨游于文学作品,还必须抓实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多让学生从一字一天地中形成感悟活力;必须抓实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创新创造,让学生能够真正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利用文字游戏促进儿童言语发展[J].小学教学参考,2015,1.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学思践悟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 体验式教学 语文课堂 感悟 实践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体验式教学,是教师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运用多种感官,自主感受、领悟、揣摩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和人文精神,从而感悟、实践和发展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把学到的新方法、新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尝试,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迁移积淀,形成体验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众所周知,生活实际是学生体验情感与认知事物的源泉,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人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课堂上教师可让孩子通过回忆想象、收集资料等方法,沟通孩子已有生活积淀与新的学习材料之间的联系。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学习一开始我就提问:通过课文预习,你感受最深刻的是哪部分的描写?你收集到了有关五壮士的哪些资料?你知道五壮士的哪些事?阅读了课文后,你想说什么?学生就在这样的语言活动中,逐步地将语言形象转化为自我感受,从而实现了对语文知识、情感、能力的融合,形成了新的情感体验。

二、注重朗读,升华体验

朗读之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描写五壮士的神态和动作的词语,并仔细揣摩和体会。然后请学生进行朗读,看看学生是否真正体会了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和高大形象。接着播放五壮士跳崖的视频,最后我带着激情对学生说:同学们,此景此情,难道不想对五壮士说点什么吗?此时,同学们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有的慢慢举起小手,泪流满面地说:“今天,我知道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一定要好好珍惜,努力学习。”有的同学捏着小拳头,非常愤怒地说:“日本鬼子太可恨啦!五壮士真伟大!……”学生的语言虽然童气十足,但他们的情感是强烈的,心灵是纯真的。课堂上,通过“朗读、思考、议论”,学生感悟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恨,这种“爱”与“恨”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朗读感悟到的。学生也就在这种读、思、议的过程中体验到了阅读分析的思维方法,积累了语言材料,丰富了语感经验。

三、尊重主体,创造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不放心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学、去说,有的学生也习惯于被动地学、被动地听,甚至养成了懒于思考、不愿实践的惰性。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课堂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习践中去,要舍得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去品味。《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小学九年义务六年制教科书的略读课文,文章描写优美,结构清晰,作者用活泼生动的语言、轻松流畅的笔调分别描述了索溪峪水的野、山的野、游人的野、动物的野,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索溪峪的野性美。在组织学生学习时,先请学生划出文章中描写优美的词、句;接着向学生提出: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一段描写?说说为什么;随后,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合作或独立进行读、说、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小组的力量,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通过主体式的体验性学习与情感交流,培养了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激发了思维的发展,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引导自学,感悟体验

自古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感受的过程,“见”就是领悟。引导自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进行学习、自主获取知识、自我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告诉我们:语文实践活动或以读写、表演、运用为主,不能脱离语言文字活动,必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这样有助于提高语文水平。

总之,体验意味着充实,意味着感受,意味着成长。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手动脑动心动,充分地得到技能体验和情感体验,让能力和知识双飞。体验性教学,学生在宽松民主、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中敢于探索、乐于交流,他们蕴藏的智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思维的火花得到了碰撞闪光。他们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动心,他们在“真情流露”中表现着自己,在不断地学习中产生了更多的感悟,积累着更多的体验,体验着快乐,品尝着成功!

参考文献

[1]杨进红 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魏薇 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学思践悟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品读感悟;语文课堂;灵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098-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语言,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对于语言文字训练,朗读与感悟既是训练内容,又是训练手段;既是训练成果,又是训练桥梁。朗读与感悟是浑然一体的认知能动元素,应完整地提出,不可分割。

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在品读、感悟中变得更有灵气呢?笔者作了一些探索。

一 朗读实践,培养能力

学生的语言能力指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字、词、句的教学中,朗读感悟起着“在语言环境中感知词句、理解词句、鉴赏词句”的作用。在深情并茂的吟诵中,在抑扬顿挫的涵咏中,精湛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变为学生的语言素质。这些能力是以朗读感悟为基础的,也是在朗读与感悟中逐渐形成和提高的。如,在教学《搭石》一课时,我作了如下的教学安排:①听写词语——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言;②朗读与背诵精彩片断——让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规范的语言;③模仿课文的构段方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强化语言的运用。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实践应是活化的、优化的实践,不是那种单调枯燥的机械训练,而是在教师的教学情景创设下,融进了文章情感和内涵、包含着学习主体者对学习浓厚探究兴趣的语文实践,是充满着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的语文实践,是需要学生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的语文实践,它的目标指向童趣、简练和高效。

二 创设情境,读中悟情

在阅读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根据阅读的需要,创设适合学生想象、体验的情境,努力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从“情”入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课文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哪一处最美?你的眼里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学生通过朗读就会如临其境,兴奋不已,耐人寻味。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要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领悟真、善、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三 品味词句,评读升华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应抓住文本中传神的词句,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推敲揣摩,细读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理解和掌握作者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感悟重点词句在文本中的深刻内涵。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教师可请学生诵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一重点句,一位女同学饱含深情地朗读了这一段文字,教师借着学生精彩的朗读,顺势问学生“刚才很多同学都对她的朗读投来赞许的目光,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吗?”学生都纷纷夸赞“她读得很好”、“她读得很有感情”、“她把人们当时的心情都读出来了”……教师随即引导“你们认为她什么地方读得好?”,相机对“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进行处理,理解“三十万人”、“一齐”和“欢呼”,重点对“一齐”进行理解,说一说该学生的朗读究竟好在哪里,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重点词语,以帮助学生用心体会到三十万人的心情是一样的,三十万人都不约而同地在欢呼,群众都在用欢呼的举动来抒发自己对新中国的成立,对开国大典的期盼之情,急切之情,喜悦之情,表达人们共同的心声。通过对“一齐”的理解,帮助更多的学生读出对重点句的理解,为读出感受打好坚实的基础,从而为后边“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句的品读做好铺垫,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开国大典”的重要性,并为此而感动、自豪和骄傲。

边读边体会,边读边思考,然后经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归纳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并用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是品读的大致过程。运用评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品味,是一种很好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只要运用得当,对语文课堂实效性的体现一定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四 角色体验,深化感悟

教师在阅读课堂活动中要努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进行角色体验,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体验与感悟能力。教师应抓住文本里的人物对话,让学生以读促悟、以读促思,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角色里进行体验,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或利用文本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感悟去体验文本内容,解读文本思想;或采用再现文本内容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表演,把文本的语言演绎成直观、形象的语言,使学生再次体验、感悟文本内涵,促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和阅读情感获得协调发展。如,教学《唯一的听众》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演绎“我”在林子里与老人、在家里与妹妹对话的过程,学生为了演好自己扮演的角色,再次深入文本进行研读,抓住文本的重点词句加以体会,在演绎中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自己扮演的角色中,对文本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地填补,惟妙惟肖地再现文本描述的情境,把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表达得具体生动。又如,教学《灰雀》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文本中小男孩与列宁的对话,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读出列宁那种忧伤和试探的情感发展过程,也读出小男孩犹豫的内心历程和坚定放归灰雀的决心。教师在阅读课堂活动中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活动,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感悟文本的内涵,深化阅读体验效果,形成独特的阅读见解,生成个性化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获得全面地发展。

上一篇:岗位练兵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调查问卷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