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纳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03 04:52:00

出纳心得体会

出纳心得体会篇1

二、筹备期间产生的费用本应计入待摊费用的开办费,但往往我们可以在计入开办费之前,还照正常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分类计入,最后转入开办费。这样可以让业主更好的了解所发生的业务内容。

三、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会计实体根据业主实际要求结合实际情况重新定义书本上会计理念的范围。比如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等的取值范围;比如自定义费用的子栏目(不按常规命名,可以规为某项不同经济活动内容,按经济活动内容命名)。这样可以让业主更好地了解经济活动的进展情况。

四、会计职责不仅仅在于处理好账务,更重要在于管理,这就是核算和监督的两个重要体现。账务处理的密与疏能体现一个会计人员考虑和观察问题的全面性和严密性(制定一个完整的内容相互关联的表格:吧台、技术部、顾问部、后勤部、人事部)。从会计账务处理的密与疏出发,制定出与会计内容密切相关并且起着制约作用的各种规定来,从而保证会计内容的真实性、科学可行性。只有让有关的人员了解了相关的指示和规定,才会按步就班做好各自相关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当天相关的会计基础工作。

五、仓库管理是个头疼指数最高的烂摊子,如果一开始就没有做好这方面的管理工作的话。一个办法:划分一个时间点,以点为界,做到点后有规可循,点前有序可查。仓库管理严格分类,先大类: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耗材、原材料。后小类:固定资产暂时按办公家具、软装家具、工艺品、灯饰、办公电器、设备等划分,低值易耗品可按用途如清洁用品、工程用具、美容用具、办公用具、厨房用具、五金等划分。耗材同理可按相关内容分类,也可不分,大多为办公耗材。原材料可按主材、辅材、购买部门等划分。以上这几大类划分小类后均应按品名单个页面逐个进行登记。

六、给前台制定出的营业日报表受顾问、技术、后勤部门制约,起到监核的作用。前台营业日报表在月末时应汇总上报。人事部根据前台提供的营业日报表营业内容按相关计薪标准进行统计工作,与各部门上交的部门薪金进行对比核算。

七、在营业期间发生的券类抵扣、折扣、储值赠送可计入待摊费用,公司买单可自行设定个管理费用类公关费用。

八、仓库和水吧配料部门之间要做好原材料领用和实际用料以及报损的日报表,月末仓库管理员统计核算汇总上报财务部门进行成本核算、盘库。

出纳心得体会篇2

(一)宗教价值观的多元性云南纳西族聚居地在宗教价值观方面呈现出多元性特色,主要体现在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方面。云南纳西族独有的宗教是东巴教,东巴教中规模较大的祭祀仪式主要包含祭风、祭天、祭丁巴什罗等仪式,其中,东巴绘画、音乐也属于宗教文化范畴。音乐主要是在开展祭祀活动中,所吟唱的曲调音乐,还伴随有一定的器乐,音乐唱腔高达50种。每当春节、端午等重大节日活动,都要开展祭祀活动,最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活动。祭天活动属于纳西族重要的民族文化,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云南纳西族是以宗教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民俗风情与文化等都和宗教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也充分说明了力量的强大,有些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是相左的,必须在充分尊重民俗多元性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二)传统文化中存在的消极成分云南纳西族的传统文化,是生活在丽江地区的纳西族祖先生产、生活实践中经验的累积,是纳西族的文化瑰宝,是纳西族民众的精神信仰和家园。这一传统文化对纳西族群众生活、生产等多个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纳西族文化中依旧存在着一些消极成分。这些消极文化的存在对纳西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推进,对当地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都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如纳西族中存在殉情风俗。当情侣决定殉情后,他们将这一消息告诉自己的好朋友,女方则告诉自己的母亲,而朋友和其母亲则要为他们保守秘密,随后,会选择高山险峻之处自缢身亡。其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陋习,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相背离,而且会阻碍民族地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时,也不利于当地民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文化大环境的制约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转型期,不同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比较突出,各地经济文化环境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民族地区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相对落后。发展中所面对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也相对较差,这些差异的存在势必会影响民族地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和支持度。首先,经济环境方面,云南丽江纳西族地区目前正开展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食品安全、假冒伪劣、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纳西族群众原有的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冲击。如何认识经济的发展和由此引发的道德问题依然是纳西族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应当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其次,民生建设方面,部分民族地区民生建设滞后。如纳西族在针对少数民族的教育、医疗卫生和就业等方面仍存在公共服务不到位的现象。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合理有效地解决,将直接影响民族地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也必将减缓民族地区的思想道德建设进程。最后,在文化建设方面,纳西族正致力于将其“东巴文化”做大做强,但同时需要处理和面对文化的娱乐化和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文化的娱乐化和世俗化对纳西族原有的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针对民族地区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现象,若任其发展,民族地区民众的思想价值观念就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背道而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3]。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云南纳西族地区思政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实现纳西族宗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衔接宗教文化是云南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当地民众的价值观和日常的价值取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挖掘和利用纳西族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通的地方,构建宗教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链接体系,是民族地区开展思政工作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任务。首先,要全面发挥爱国宗教人士的正能量。在云南纳西族地区存在大批的爱国宗教人士,这些宗教人士是联系党、纳西族信教群众的纽带,是号召广大信教群众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力量。[4]。与此同时,爱国宗教人士也勇于同那些打着宗教的幌子搞阴谋破坏的犯罪分子进行强有力的抗争,对维护国家统一、和谐安定都发挥了作用。纳西族爱国宗教人士的行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相一致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所以,要全面发挥好爱国宗教人士的正能量,积极与其展开全面的合作,带动更多的纳西族宗教信众发展成为爱国人士,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决同那些打着宗教幌子用来搞破坏的分裂分子作斗争。其次,要引导纳西族宗教文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方向。纳西族宗教文化中提倡惩恶扬善、造福群众、服务社会,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它宣扬的爱心、慈善、公德等价值观念,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相通之处。当然,我们也要正视宗教文化中存在的不科学方面。因此,在云南纳西族地区的宗教文化建设中,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利用纳西族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通之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在保护并全面弘扬纳西族宗教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基础上,摒弃糟粕,进一步推进当地宗教文化改革,确保纳西族宗教文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方向。

(二)尊重并规范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尊重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这是倡导包容、尊重差异的具体发展要求,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具体来讲,一是从纳西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规划出发,进一步宣扬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亮点,以纳西族传统文化作为发力点,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快纳西族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全面满足纳西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加快纳西族传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互动与交流,让纳西族文化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一方面,让纳西族文化逐渐走出去,逐步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可和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纳西族人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推动纳西族地区的文化发展和创新[5]。三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做好纳西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工作。在全面尊重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引导当地群众认识其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并及时进行改造或删除,对其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则要进行引导并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积极加快纳西族地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广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成为推进纳西族民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工作,不断满足纳西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纳西族民族精神的培育工作,逐步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进而成为推进纳西族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三)构筑转型期纳西族发展的良好环境云南纳西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在一个良好的经济、文化环境中进行,这样才能为实现纳西族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营造好的条件[6]。首先,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针对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的实际,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要认真落实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充分保障民族地区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繁荣成果。其次,营造良好的政治发展环境。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规定的各项政策,保障民族地区民众获得民利。科学有效地处理民族地区民众之间的矛盾,积极营造良好的民主法制氛围,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和推广进程[7]。再次,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深化纳西族地区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反对文化建设中的低俗化和媚俗化现象。同时,纳西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应与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和社会风尚的建立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如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在社会中树立和传播主流的价值观,宣传社会中传递正能量的人和事,使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的时代风尚。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建立能够有效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最后,营造文明、祥和的纳西族生产与生活环境。丽江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要在聚居地中倡导文明,发挥好当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文明建设,传播积极上进的先进文化。加强纳西族地区的医疗、教育和生态环境建设,让纳西族民众在享受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成果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认同,并把内在认同转化为自觉行动,进而推进民族地区的整体建设。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落实的重要保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实现全社会思想的有机统一,展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又有利于加强大众群体的意识,展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与当地的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既要考虑到民族地区自身文化的特殊性,又要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先进性要求。为此,需要构建纳西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衔接体系,需要尊重并规范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对转型期纳西族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出纳心得体会篇3

西双版纳是一个神秘而迷人的地方,那里是傣族人民的主要居住地。有着丰富的热带植被和水果。在我们去热带植物园的路上,沿途全是郁郁葱葱茂密的植物,有成片成片的香蕉林,也有密密麻麻的棕榈树,更有不计其数叫不上名的其它物种……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初中生西双版纳旅游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参阅。

初中生西双版纳旅游心得体会范文1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的南端,与缅甸相邻,那里景色宜人、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

西双版纳四季如春,还有一片片美丽的热带雨林。走进热带雨林一棵棵高大的树木葱葱茏茏、密密层层,挡住了强烈的阳光,林子里空气清新,让我感到神清气爽。那里还有我不相识的花草树木,千奇百怪、各种各样。

如果你想与动物亲密接触,那就来野象谷吧!到那里可以看到大象庞大的身体、柱子似的腿、扇子似的耳朵、长刀似的大牙,什么都给人一种大得出奇的感觉。大象为我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有大象骑车、大象踢球等等。我还喂大象吃香蕉了呢!大象用它的鼻子轻轻一吸就把我手里的香蕉拿走,送进自己的口中,你别看大象那么笨重,其实它很灵活的。

西双版纳美丽的风光吸引着五洲四海的游客朋友们前来观光浏览!

初中生西双版纳旅游心得体会范文2“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到西双版纳去,是我的一个梦。

神奇的热带雨林中,有很多縢状植物,像蛇一样地缠在大树上。雨林很幽深,溪水清澈、冰凉。快乐的小鸟在密林深处歌唱。

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野象谷。据说,一般不会遇见野象,但可以看见一场表演。如果你拿一块菠萝,大象就会向你冲来。你狼狈撤退时,要把菠萝给它做贿赂。看着他把牙签拔掉,得意洋洋的吃菠萝,你会感到哭笑不得。如果你大方一点,给他一块钱,它会冲你点头一叫表示感谢,然后踱到水果摊去买香蕉。

更值得一提的是神奇别致的泼水节。傣族人天生对水有一种崇敬感。在盛大的节日里,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尽情挥洒水的柔情和友谊。在青山绿水和夕阳映衬下,更显出几分美丽与多情。

我真喜欢美丽的西双版纳!真希望能够早日踏上那块神奇而多情的土地。

初中生西双版纳旅游心得体会范文3大清早,我们就醒来,整理好东西,吃过饭,就坐大巴车去西双版纳美丽的野象谷游玩。

大巴车用最快的速度向野象谷驶去,不一会儿,我就和爸妈一起下车了,我把眼睛睁的大大的,哇!好美啊!美丽的不可思议!有山有水,有一些美丽可爱的花蝴蝶,正围着一丛丛花花草草旋转着跳起舞来!我们坐着缆车来到山顶,山顶的风景也很美,我们一边走一边参观,我看到一种黑黑的猴子,叫做“长臂猿猴”,看,它爬的多高呀!我们继续向前走,上了观象台,可是一直没有野象出现,我想:“大象一定是去找吃的了吧!”这时,我看到了一所小房子,窗口居然露出了一只金色皮毛的长臂猿猴来!

吃过午饭,我们就去看大象表演。只见四只体形粗壮的大象走上表演场地。看呀!它们做出了各种动作,观众们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看完表演之后,我们就前往森林公园,去看放飞孔雀。不一会儿,就到了森林公园,这时“呼啦”一下子,一群美丽的孔雀从一棵大树上飞下来,好看极了!几位漂亮的姑娘提着一个小小的篮子,撒下孔雀们喜欢吃的食物。有一只可怜的小孔雀,它漂亮的羽毛全都没了,但是它却还是努力地开屏。

西双版纳真美丽,我爱美丽的西双版纳!

初中生西双版纳旅游心得体会范文4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它虽然面积不大,却被人们称作是美食天堂和旅游胜地。

去年暑假,妈妈带着我还有我的一个好朋友和她妈妈,我们四人一起去了西双版纳。走出西双版纳机场,我们俩个小朋友就像出笼的小鸟,东蹦蹦,西跳跳,开心极了,我们眼前的西双版纳阳光明媚,是跟我们家乡完全不一样的风景。

我们先入住了酒店,然后便急忙跑到商场去买了傣族衣裙,准备第二天的行程。

西双版纳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就是野象谷,我们来到野象谷,坐着观光车一路前行,到了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跑过去一看,是大象表演,一头头大象在园子里笨拙的转着圈,做着一些简单的坐立动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解说人员说大象是吉祥的动物,去摸摸会有好运,我们便买了食物去喂大象,还有两头大象的长鼻子缠在一起,就形成一个秋千,我们便坐在象鼻子上荡起了秋千,我们开始还有点害怕,手摸在象鼻子上,粗粗的皮肤好扎手啊,不过一会就不怕了。很多人在那排着队等着坐象鼻秋千呢,所以我们也没能尽兴只好让别人了。我们继续往前,来到了孔雀湖边,看到一群群孔雀从湖对面的.山上,随着音乐的节奏飞下来落在湖边,阳光照在孔雀美丽的羽毛上面,发出五颜六色的光,漂亮极了。看着这么漂亮的孔雀,我们真是喜欢得不得了,跑去抱着它们照了很多照片留作纪念呢。接着我们还参加了泼水节活动,全身被水淋得湿透了,但特别有意思。

西双版纳的傣味烧烤是很有特色的,一条街全都是卖烧烤的,走在街上,扑鼻的香味让我们都快流口水了,我们找了家烧烤店,烤了一大桌的菜,有烤豆腐、烤土豆,还有好多叫不上名字的美味,好吃极了。

西双版纳每天天气都十分好,还有生长很多我们叫不上名字的水果,真的叫人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

初中生西双版纳旅游心得体会范文5我从小生在西双版纳,那里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西双版纳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旅游圣地,这里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闻名的澜沧江由北到南穿境而过。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

西双版纳是个动物的王国,你会看到白水牛在一起打架,一群群白蚂蚁在往洞里运粮食,一只只小鱼在水里欢快的嬉戏。你还会看到一群群大象在悠闲地吃树叶,身旁的几只小象挨着妈妈做游戏。还有一群群美丽的孔雀,将它们最美丽的样子展现在人们面前,孔雀的颜色有多种,就像天上的彩虹。

西双版纳也是植物的王国,那里有恐怖的绞杀者,它们常从树干上长出枝条,像胳膊一样缠住其他树木向上爬,最后导致对方因缺少阳光和空气而死。那里还有一种树木叫箭毒木,人称见血封喉,只要有谁受伤了,就要小心树里的白色毒汁,如果碰到伤口就会中毒身亡。还有耸立云霄的望天树,它可真够高大的!笔直挺拔地耸立在茂密的草丛里,活像一位高大的绅士,还真的很高!不是开玩笑。高的简直可以突破白云。你看扁长的扁担藤,它绕在一棵高大的棕榈树上可以流出源源不断、清甜可口的水。再看那结着美味可口、清甜多汁的椰子的椰子树,使人禁不住流下了嘴馋的口水。这里的植物种类繁多,千奇百怪,四季常绿。

西双版纳的人更美,美丽的傣家姑娘,好看的傣家竹楼,欢乐的泼水节热闹的赛龙舟,哈尼族的夹脚竹竿舞,云南的十八怪都会给你留下美好的记忆。

出纳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技术创新采纳;知识适配关系;促进策略

一、技术创新采纳行为的知识基础

作为技术扩散的微观基础,个体的技术创新采纳行为包括初步了解创新、形成态度、达成采纳决策等一系列步骤或过程(roger,1962),而研究顾客创新采纳行为则有助于创新企业将新产品和服务准确定位于关键的创新采纳者,并通过这些采纳者与其他类型采纳者的进一步沟通来开启整个技术扩散过程。

有关技术创新采纳行为的早期研究力图揭示采纳者个人品格和其他先决条件对创新采纳行为的影响。创新采纳行为的个人品格理论从主观视角出发把创新定义为采纳者个体或其他采纳主体所感知到的新思想、新实践或者新事物,将创新采纳者个人品格概括为冒险精神、年轻、具有广泛社会关系和自身具有创新倾向等,并把创新采纳者进一步划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纳者、早期大多数、晚期大多数和落伍者等五种类型(roger,1962),此种采纳者细分方式所依赖的关键概念是创新倾向,即采纳者相对其他人员较早采纳新思想的积极程度,其中首先采纳一项创新的采纳者往往具有最高水平的创新倾向,随后是早期采纳者,早期大多数、晚期大多数和落伍者。然而,这里的创新倾向概念内涵并不明确,现实中的采纳者往往具有不同类型的创新倾向,用这种抽象的人格特征来描述技术创新采纳者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准确(goldsminth and hofacker,1991)。例如,一些实证研究发现,与个人品格理论根据创新倾向对采纳者应该是高度社会化并见识广博的主体的基本判断截然相反,许多家庭计算机的早期采纳者常常表现出逻辑内省的理性思维品格(dickerson and gentry,1983),更有不少研究发现这些人格特征对创新采纳行为的影响甚微(lockett and little,1997),创新企业将创新产品和服务定位于这样的创新者采纳者收益并不理想(boyd and mason,1999)。

也有不少学者提出,创新采纳者必须具备的外部条件是拥有一定的财务资源来吸收不成功创新采纳造成的损失(roger,1995)。然而,在现代融资环境下,只要能够降低在购买新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涉及到的风险,创新采纳者通常能够获得必要的财物资源(moore,1991)。与此同时,由于采纳者本身常常能够协助创新者完成新产品测试以尽量减少创新可能存在的失误,创新采纳者就由此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大量的免费产品和服务。为此,购买技术创新的决策通常与上述财务投资能力的相关度并不高。以互联网为例,许多采纳者最先就是在办公场所认识和接触到互联网技术和服务,在购买互联网服务之前就已经使用和能够对其做出评价。因此,他们在实际购买和为创新产品和服务支付费用之前就已经是采纳者。另外,易于接触到创新对于创新采纳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但接触到创新并不一定会使个体成为创新的采纳者。实际上,创新采纳是指对创新产品和服务全面连续的自愿使用(rogers,1995),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新产品和服务的购买都并不意味着一定构成对技术创新的使用和采纳(venkatraman,1991)。

本质上,个体对创新的采纳与其对创新的感知有关(eastlick and lotz,1999)。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通常较短,新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很快就会被更新的产品和服务替代,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通常也更为复杂,创新采纳者采纳决策的风险较高。而潜在创新采纳者的知识基础和状态,在实现创新的确定性结果和抑减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roders,1995)。

依据创新采纳者把握和运用复杂技术知识的能力,可以进一步将原先抽象的采纳者创新倾向进一步划分为先天的创新倾向和知识专有的创新倾向两个组成部分(goldsmith and hofacker,1991)。前者常常与创新采纳者的先天认知模式有关(kirton,1976),而后者则是个体在特定的知识领域内认识和采纳创新的倾向,由采纳者自身的属性要素和行为要素两方面构成(goldsmith and hofacker,1991),其中采纳者创新倾向的属性要素表现为个体对一定范围内的新产品持有的积极态度,而行为要素则表现为从上述态度导引出的行为结果(goldsmith and hofacker,1991;wixom and todd, 2005)。总体上,个体的创新倾向与个体引导自身认识新产品并对新产品形成积极态度,以及依据这一积极态度而采纳新产品的意愿紧密相关。

在属性要素的背后,还可能进一步包含采纳者个体努力成为技术市场中的创意领导者和技术先锋的信念和价值取向(parasuraman,2000),以及独立运用新技术的信心和学习技术创新的意愿等诸多因素(parasuraman and colby,2000),但其根本还是个体的知识基础(moreau,2001)。即创新倾向通常需要具有广泛而牢固的技术知识基础,同时也包括对于技术持有的态度以及在运用新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对拓展自身技术知识并实现知识自足的信心等一般化的创新倾向要素(parasuraman and colby,2001),这是因为在技术上具备一定知识能力的潜在采纳者往往比生手更可能对获取相关知识感兴趣(mitchell and dacin,1996; yangweiyu1968),因此具有广泛和牢固的技术知识基础的潜在采纳者通常更具创新倾向。

这里的知识基础是指采纳者头脑中的知识存量和状态,通常包括基于关于创新的知识而对创新产品和技术本身的熟悉程度,以及个体累积的使用创新产品和服务的相关经验和成功完成相关任务的经历(alba and hutchinson,1987),涉及创新采纳者关于相关产品技术性能和使用程序的知识,以及对有关创新带来的产品和服务改进及其由此带来的利益的理解和认识;在使用以往的创新产品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技能,创新采纳者对创新产品和服务对采纳者自身运营状况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的知识,即关于创新如何有助于采纳者解决自身问题、满足需要和实现特定绩效的知识;创新产品和服务可能给采纳者技术经济和制度系统带来的变化,包括对其运营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和规模经济效应产生的影响,以及对采纳者自身战略定位和运营策略带来的影响等。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关于创新的知识常常与使用创新的知识存在很大差别,而单独一种知识本身并不足以作为决定采纳的依据,潜在创新采纳者需要将不同层面和维度的知识综合起来对创新加以评价和考虑(rogers,1995)。

二、技术创新采纳决策中的知识适配关系

事实上,依托一定的知识基础,潜在采纳者基于一定创新倾向而感知到的,创新与其现有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往经历和现实需求的匹配程度,即适配性(compatibility)才是决定创新采纳决策评价阶段决定采纳者态度形成的关键变量(rogers,1995),其能够强化各类潜在采纳者的采纳倾向,并由此成为决定个体创新采纳行为的决定因素(eastlick,1996; zhu and kraemer,2005)。创新的潜在采纳者在考虑是否做出采纳决策时,不仅关注创新的运行和使用,以及感知到的在使用功能和利益方面的相对优势,也关注创新与自身在物理条件、外部形象和生活方式方面的适配性(holak and lehmann,1988)。

不少实证研究表明,这种综合性的适配性在采纳过程的态度形成阶段具有重要作用,创新采纳者相对非采纳者通常具有更多接受相关技术产品服务方面的经验(roders,1995;zhu and kraemer,2005),例如,过去使用扫描设备向互联网发送大量图片的摄影专家,就可能发现数码相机比常规相机更为适合它们使用,从而认识到数码相机可以实现节省时间、简化工作,优化图片质量等各种利益。而关于数码相机的适配性则是引导摄影专家为了能够全面运用这一创新而进行学习,最终使得其知识状态更加趋于做出采纳决策的重要因素。又如,适配性引发人们使用自助银行,是因为有些人在银行开门办公期间无法去银行办理业务,或者感觉到使用电子手段可以更好地控制财务交易。在这种情形下,人们更可能感知到自助银行比银行的柜台服务更适合其现有需求和生活方式(greco and fields,1991)。

个体基于以往经历、价值观念和需求满足等方面的知识,常常会拒绝接纳或者不予理睬与其现有需求、信念和态度相抵触的创新。而且感知到的适配和不适配会立即产生影响,有过某些不适配经历的主体会毫不犹豫地拒绝接纳相同和相似的创新(olshavsky and spreng,1996),甚至不愿再去重新评价这些创新的优势和效用,主体与这些创新相关的知识在采纳过程中也就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而是停留在原初状态。总体上,低水平的适配性或不适配会以消极方式导致潜在采纳者拒绝采纳,因为个体认为创新无法满足需要或者适合其生存和发展方式及现有状况。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静态适配概念对创新采纳决策过程的描述还不够全面,静态的知识适配对于采纳行为只具有有限的作用(roders,1995)。创新采纳者使用已有知识认识创新产品和服务,往往要涉及到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yamauchi markman,2001;waarts, e.,van everdingen, y.m. and van hilligersberg, j.,2002),其中涉及到的潜在采纳者原初的核心知识,后期通过学习获得的辅助知识和动态的适配性才是共同决定创新采纳行为的重要因素。个体认识和评价创新产品和服务,是依据事先接触的某种近似事物来完成信息从核心知识基础到目标评价结论的转化的,既涉及个体的理性知识基础,又涉及个体的属性知识基础(gentner and toupin,1996),而学习过程要在知识基础与评价目标之间建立其的关联关系既可以是技术经济基础的也可以是功能属性基础的关联关系,诸如有形的产品属性等(mckeinthen et al.,1981),这取决于个体所拥有的知识基础的结构(medinet al.,1993; luchetti and sterlacchine, 2004)。

具有核心和补充知识的潜在采纳者侧重于建立技术经济基础的关联关系,而不具备上述知识的外行则常常倾向于建立功能属性基础的关联关系(gregan-paxton and roedder john,1997),这是因为后者往往在技术经济方面不具有足够的知识来认知知识基础与评价目标之间的逻辑相关性(grentner,1983)。另外,在评价新产品和服务时,创新采纳者通常需要使用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并加以综合才能对创新做出评价,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则往往要尽量依托自己熟悉的知识来加以理解和认识(roehm and sternthal,2001),即需要使用来自熟悉领域的基本信息并将其转化到不熟悉的目标领域。但对于非连续创新而言,即使是拥有某种核心知识的专家通常也无法将现有产品和服务与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起关联关系,为了全面理解这一创新就需要从其他领域获取知识,需要引入全新的技术和知识结构(gregan-paxton and roedder john,1997),开展集中的学习过程。但其原先拥有的知识主域仍然可以以某种方式作为分析性学习过程的依据发挥作用,这是因为掌握一定核心知识的专家会比不掌握核心知识的外行更善于识别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新特征,并能够意识到自己缺乏哪些知识(gentner et al.,1993)。潜在采纳者能够面向陌生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发展出新的知识结构,而旨在从其他领域获得补充知识的学习活动对于弥补潜在采纳者的知识缺口则是必要过程(moreau et al.,2001)。

按照学者们的观点,个体认识到创新的存在并设法理解其功能何价值时,关于知识的学习过程就已经发生,个体要努力获取信息降低采纳有关创新解决自身问题时涉及到的因果关系上的不确定性(rogers,1995)。潜在创新采纳者要对创新属性与创新收益做出解释和评价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身的态度(bettman and park,1980),不同创新倾向的潜在采纳者可能对感知到的创新利益做出不同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已有认知和适配性就会发挥重要作用。拥有核心和补充知识的个体相对不具备上述知识的个体能够以更为恰当的方式使用其专业才能来评价较为复杂的创新(parasuraman and colby,2001)。

另外,采纳者一旦学会了如何使用某一项创新产品或服务,只有在感觉到适配的情况下,才可能引导自己学习新的逻辑和过程。具有核心知识的主体会发现学习补充知识的意义重大,有助于完善其现有得知识结构,并倾向于努力获取核心领域的知识以学会如何使用这一创新,由于这些知识本身具有是多维的结构,个体需要将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综合起来才能够全面理解和认识技术创新(alba and hutchinson,1987),随着大量复杂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引入,个体能够使用的补充知识的数量就会增加,例如在评价数字机顶盒产品时,个体就需要将来有关数字录像、cd,dvd、mp3音乐播放器和互联网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理解这一创新。潜在采纳者要全面理解创新产品和服务,就不会局限于有限的补充知识领域。以数码照相机的采纳为例,如果拥有某些核心知识的潜在采纳者认识到先前的关联关系不再有效,诸如有关曝光胶片的化学药品和暗室等方面的知识不再能够用于解释数码相机的图像处理过程,采纳者做出关于创新的评价,需要将来自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打印等其它知识域的信息进行组合(moreau et al.,2001),个体对创新做出的评价由此取决于其在核心知识领域和补充知识领域具备的知识水平。如此,大部分的潜在创新采纳者大多是在补充知识领域,或者在核心和补充知识领域具备多方面知识的个体,而不是单一核心知识域的专家(moreau et al.,2001)。

另外,作为潜在采纳者的学习过程,拥有补充知识的个体作为一类潜在的创新采纳者,具有将其自身知识应用于创新产品和服务领域的优势(moreau et al.,2001),例如,在相机领域具有较低核心知识水平的个体却可能在计算机知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的补充知识,他们最可能采用数字照相机。而且他们的知识在其运行主域外并不受具体产品和服务的限制。当然,创新产品和服务本身必然要求这一类型的潜在创新采纳者进行额外的学习活动,例如,在无线电技术方面具备一定知识的个体能够理解卫星定位功能背后的技术逻辑,但却不可能在没有其它帮助的情况下使用卫星电话,相对具有使用同类产品经历而知识结构局限于核心知识的个体,这些具有补充知识的潜在采纳者的柔性知识结构能使其更为积极地评价创新。

同时应该看到,既不具有核心知识也不具有补充知识的个体,往往对创新持有更为开放的态度,因为新手并不受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关联结构的限制,他们又可能比具有核心知识的个体更加积极地评价创新(moreau et al.,2001),但他们通常尚未建立起一定的方式或者只具有较少的参照标准来对创新产品和服务做出比较和评价,且无法在同样透彻的水平上全面理解使用创新的收益和成本(alba and hutchinson,1987)。而具有核心知识的个体,其知识结构虽然有助于其理解连续创新,但对于非连续创新而言,由于自身知识结构所存在的刚性(moreau et al.,2001),在认识到无法与创新产品和服务建立起一定关联关系的情况下,他们自身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就会产生某种惰性来抵触创新,从而阻碍了采纳创新可能带来的净收益的全面充分的理解和感知(peracchio and tybout,1996; wixom, b.h. and todd, p.a.,2005)。认为创新产品和服务与其现有需求、生活方式和以往经历不适配的具有核心知识的个体,就会执着于他们能够建立较全面关联关系的产品和服务。例如,有些个体不购买数码相机,就会选择具有易于理解的新特性并能够提供相关功效和收益的传统胶片照相机。

三、技术创新采纳的促进策略

(一)全面的价值提供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技术创新采纳者的决策是围绕多种价值展开的,这些价值至少包含产出价值和过程价值两个基本方面。创新的产出价值,即其技术功效只是采纳者关注的价值的一个方面,应该说一般的产出价值相对易于获得客观的评价,它决定了采纳者能够获得什么,直接满足采纳者解决问题的需要,但只是潜在采纳者体验到的实际价值的一部分。作为采纳者感知价值内容和过程两个维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与采纳者接受和运用创新的方式有关,采纳者采纳创新的过程价值涉及采纳者在运用创新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的便利性和支援性条件。涉及运用创新实现既定目标需要的各种环境和条件,包括技术条件、经济条件、组织制度,甚至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态等方面。创新的产出价值直接决定着采纳者可能获得的利益,但并没有说明使这些价值得以充分发挥的过程和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是采纳者经历和评价整个创新产品和服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采纳者对过程价值的认识也不能脱离基本的产出价值。

全面价值提供策略就是把创新的运用过程结合到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整体价值中去,在创新采纳的前前后后甚至使用和消费过程中提供一系列支援,实现从创新产品和服务的产出效用向采纳者总体效用和全面价值的策略性转变,这就要求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生产和提供不只单纯面向孤立的产出价值,而是要涵盖采纳者接受和运用时的价值生产过程,考虑到新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可能给采纳者生活、学习、工作,及其所在组织的管理和运营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并通过及时便利的互动有效地帮助采纳者认识和把握创新,解决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潜在采纳者对创新的感知还可以进一步被视为产出价值、过程价值组成的整体价值与购买价格与使用成本组成的感知代价之比。在此基础上,提供全面价值的意义就不仅仅在于能够扩大创新采纳者能够感知到的产出价值和过程价值,而且还在于能够有效降低采纳者的感知代价。即通过改善和管理已有的创新产出和服务来降低采纳者的感知代价,使采纳者的整体感知价值得到提高,而不是单纯增加产出和过程价值的提供。

另外,面向创新采纳者全面感知价值的构成要素,创新企业要改善潜在采纳者感知价值应该致力于消除在生产销售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上可能存在的差距。这包括认知差距、价值标准差距和价值提供差距。其中认知差距源于创新者对个体期望价值认识不准确,缺乏需求分析、市场研究或需求分析不准,企业联系层向主要创新者传递的信息失真,以及多重的组织层次阻碍或改变了市场接触中获得的信息。要缩短和消除这一差距,就需要创新者加强对个体需求的认识,同时开展深入的调研工作,疏通信息渠道。价值标准差距源于创新计划失误或管理混乱、目标不明确,或者创新得不到相关人员的合作,没有形成各部门人员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缩小或消除价值标准差距就要努力使所有参与创新的人员对潜在采纳者的价值达成共识;价值提供差距源于在创新产品和服务生产和交易过程中,员工的行为不符合价值标准,这可能是由于价值标准太复杂或苛刻,员工对价值标准有不同理解,技术和系统没有按标准为工作提供支持,要缩短或消除这一差距就要通过培训员工,使员工的工作业绩符合价值标准。

(二)关系导向的互动策略

创新采纳决策的适配过程表明,创新企业的采纳促进策略应由单一创新产品和服务的交易导向向长期关系导向的交互过程转变,创新企业应在双方之间创造更加紧密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发展与采纳者的连续往,在各方之间创造一种值得信赖的关系,不仅要赢得潜在采纳者,达成对创新的一次采纳,而且还要维护和加强关系,促进潜在采纳者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持续采纳。而企业的创新活动围绕与采纳者的关系展开,不仅是在一次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纳中达成各方的目的,而且还要通过关系的承诺效应,促使采纳者形成对创新企业连续提供最优,甚至超乎采纳者想象的创新产品的服务的能力的预期。而在与采纳者发展关系的各个阶段,某些涉及采纳者的与创新企业的产品、服务、资源和运营方式相遇的情形,对采纳者的价值感知来说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决定着采纳者对产出价值和过程价值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创新企业的人员、技术、系统、实体产品和服务与潜在创新采纳者发生接触,一次成功的接触可以加强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成功的接触可能迅速地结束关系,而创新企业和采纳者在交互和接触过程中通过提出和履行承诺,为关系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从对某一方面创新的了解程度和以往创新采纳过程的经历角度看,创新采纳者都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这些区别在各种接触过程中影响着潜在采纳者,采纳者完成一次采纳决策就要经历一系列与创新企业不同类型的接触和交互过程,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人与机器或系统之间的接触,必然要涉及对产品、服务等价值要素的感知,因此,这些接触和交互过程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采纳者和创新企业之间完成了产品、服务信息和知识的转移。其中如果某些交互和接触过程处理不当,就会引起采纳者不满,给予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评价就会下降。特别是潜在采纳者的期望受价值观、受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难以控制的变量,使创新企业在关系导向的互动过程中必然面临采纳者抱怨这一事实,但如果创新企业能够为履行诺言而无偿地做一些必要的补救或补偿,同时对自己的不佳表现和失误进行分析,了解采纳者希望的改进方向并勇于承担责任,从抱怨中发现新的商业机会,及时融新产品服务设计或老产品服务改进于关系拯救活动之中,创新企业甚至仍然能够使采纳者调整自己的期望并重新建立起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关系导向的互动策略要求创新企业在设计、生产和提供具有某一特定价值水平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时使用的资源,必须直接有利于潜在采纳者对交互和接触过程的认识,这不仅涉及直接参与交互过程的人员和资源,同时还有依赖于其它资源和职能所提供的支持,因此对企业的交互过程进行计划和管理时,就必须深入组织内部。其中与采纳者直接接触的资源包括采纳者所接触的物质资源和设备、员工、系统与规程,而创新企业内部的支持部分则包括管理支持,即在日常工作中,管理人员在各部门之间建立的价值观念、思维和工作方式;物质支持,即企业职能部门提供的建筑设施、办公室、汽车、工具文件档案等物质支持;系统支持,如技术投资分析、计算机系统等。

面向交互过程的关系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开发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和协调这些资源的相互作用,将创新产品服务概念转变为理想的价值水平。为了强化内部职能和员工的关系导向,创新企业就要采取方法确保企业各个阶层的员工,包括管理者,在有利于强化关系导向的环境中,理解和体验业务及有关活动,通过创建关系导向的文化,让员工能够理解和接受企业使命、战略、战术以及产品、服务和营销活动,通过工作说明书、招聘程序、职业生涯规划、薪金、分红制度、奖金激励方案等人事管理手段,将其转变为企业中每个人的责任,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过程反馈信息,向员工传授关系导向的接触和交互技巧,并确保管理者、一线员工和支持人员获得充分的有关规章制度、产品服务性质的信息来圆满完成各自的任务。

(三)一体化的沟通策略

创新采纳决策的学习过程意味着创新企业要努力创造与潜在采纳个体之间的双向甚至多维的沟通。保持创新企业与潜在采纳者之间的经常性联系,关键是建立起能够实现信息交换和分享共同价值的对话机制。这个过程涉及一系列方式,如大众沟通、直接沟通和公共关系,其中大众沟通包括传统的广告、宣传手册等,是不寻求直接回应的沟通活动。直接沟通则包括含有特殊信息和已经发生交互的个人信件往来和会谈等,它要求得到对方的具体信息,寻求从以往交互中得到某种形式的反馈。后一类沟通与采纳者感知到的创新属性和价值有紧密的联系,沟通内容是创新采纳者所真正关心的,影响其实际体验到的价值。前一类沟通如广告等,对采纳者而言,沟通的有效性还有待验证,主要影响潜在采纳者的期望价值,期望价值与实际体验价值的比较决定了创新采纳者的感知价值,因此创新企业所有对自身及其业绩的宣传和几乎所有在交互和接触过程中实际所作的一切,都对采纳者具有影响,与采纳者的所有接触和交互都具有沟通效应。其中大多数交互的沟通效应是因潜在采纳者接触到创新的有形方面而产生的,包括与实体产品、制度规程和管理系统的接触,绝大部分带有个人性质,它们都在向采纳者传递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某种信息。

一体化的沟通策略要求统筹安排各种类型的沟通,杜绝不同的沟通渠道传递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信息,包括个人沟通、直接沟通和交互沟通效应,以强化整体沟通效果。否则,如果广告包括一些不可能兑现的承诺,它可能会对潜在采纳者在短期内产生积极效应,但在较长的时期内,当采纳者与创新企业发生实际的交互和接触后,他们对广告活动的认识就会发生变化。他们会意识到实际情况与他们的期望和广告许下的诺言相距甚远,广告活动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一体化沟通策略要将一切沟通活动以统一的信息传播给潜在采纳者,就要尽可能充分地计划潜在的沟通来源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降低不利沟通的影响,取得全面沟通的成功。

作为双向对话过程,创新企业实施一体化沟通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有关潜在采纳者的知识和信息,这些知识对设计和实施创新并促成个体采纳决策具有重要作用。散在于高度职能化的组织中的信息的收集和整合工作,涉及市场营销部门,也涉及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辅助服务部门。这就要求创新企业在众多环节上建立起针对采纳者的信息收集渠道,而且要有一个把众多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的系统,建立潜在创新采纳者知识库。为此,企业也需要开发谈话联系、网络联系、人员联系、合作联系等各种联系技术来满足对潜在采纳者信息的即时要求。特别是应该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各种方式提供必要的工具,让潜在采纳者积极参与到技术创新过程中来,促进潜在采纳者向企业传递最有价值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dananher,p.j., hardie,b.g. and putsis jr, w.p. marketing-mix variable and the diffusion of successive generations of 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1(38):14-501.

[2] kim,n., srivastava, r.k. and han, j.k., consumer decision-making in a multi-generational choice set context[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1(53):56-123.

[3] moreau,c.p., lehmann, d.r. and markman, a.b., entrenched knowledge structures and consumer response to new product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1(38):14-29.

[4] roehm,m.l. and stemthal, b.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knowledge and resource on the persuasive impact of analogie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1(28):72-257.

[5] parasuraman, a., technology readiness index(tri): a multiple-item scale to measure readiness to embracenew technology[j].journal ofserviceresearch,2001,2(4):20-307.

[6] rogers, e.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4th ed.,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ny.,1995.

[7] peracchio, l.a. and tybout,a.m., the moderating role prior knowledge in schema-based product evaluation[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6(23):92-177.

[8] olshavsky, r.w. and spreng, r.a.,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innovation evalu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6(13):92-177.

[9] mahajan, v. and muller,e., when is it worthwhile targeting the majority instead of the innovators in a new product launch?[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8.

[10]wixom, b.h. and todd, p.a.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of user satisfaction and technologyacceptance”[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5,16(1):85-102.

出纳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全纳教育;和谐社会;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300-01

全纳教育是一种接纳所有的学生 ,反对歧视和排斥 ,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注重集体合作 ,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兴起于 20世纪 90年代 , 1994年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 " 拉开了全纳教育的序幕。目前 ,全纳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领域。

1.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权的重要保障体系, 发展特殊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虽然迟于欧洲, 但对残疾人的认识却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色彩和人道主义倾向, 其发展变化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特殊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 同时特殊教育对象也由原来的聋、盲教育扩大到各类残障儿童以及学习障碍儿童和超常儿童。然而, 受社会主流文化和经济水平的影响,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学校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如办学条件很差、办学水平很低; 数量不足, 布局不够合理; 投入严重不足; 办学经费严重短缺、许多地方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投入机制; 不少地方特教学校的管理滞后。同时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现行的特殊教育教学忽视了学校与环境作用的机制,忽视了学生与社会群体的关系, 教师的教学思想及人才观念比较陈旧, 考虑学生接受的多, 实际需要的少;考虑教师怎样教的多, 学生怎样学的少; 考虑学生先天不足的多, 康复潜因的少; 考虑知识传授的多, 考虑能力培养的少。这种状况表明特殊教育学校现行教育模式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特殊教育的使命是面向未来, 适应社会发展, 培养出能够和正常人平等竞争的合格公民。这就意味着特殊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应该更深入、更扎实、更科学, 因为特殊教学对象更具有特殊性。然而, 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由于生理上的缺陷, 不仅导致了其心理、认知、思维等方面的缺陷, 而且判断、概括、理解、自控、评价等能力也略低于正常儿童。同时, 由于特殊儿童缺乏与人的语言交流, 沟通交往甚少, 他们接受的信息, 了解的事理就少, 因而导致他们容易出现认识偏激, 理解片面, 自卑、猜疑心重, 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属性, 观察能力敏锐而不深刻, 注意力难以持久, 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缓慢, 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等问题。另外, 盲聋哑学校学生年龄差异较大, 刚入学的年龄大多为八九岁, 而九年级学生年龄在十九岁左右, 这些特殊学生群体各方面的差异就更大。因此, 如何对特殊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克服现行教育模式的弊端, 使特殊学生具有能独立生活、工作、学习、交往的正常人素质, 正日益显示出它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早期干预

2.1 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弱智儿童问题在世界上很常见,在我国发病率也很高。弱智主要表现为智力发育迟滞。患儿表现为在语言、运动发育、学习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均落后于正常儿童,其智商比正常儿童落后两个标准差以上。对弱智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即进行特殊教育,可帮助他们发展、提高智商,获得生活能力。

2.2 早期干预的具体内容。

2.2.1 早期干预的内涵。早期干预,是指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提供刺激)的教育训练活动。它适用于发展略偏离(或落后)于或可能偏离(或落后)于政策智力水平的五、六岁以前(主要是三岁以前)的儿童。通过实施这种教育,可使这部分儿童提高智力,更好地接受特殊教育或政策儿童的教育;这些儿童在长大成人之后,能够获得一定的生活能力。

2.2.2 早期干预的具体内容。早期干预具体包括康复训练领域、个别训练计划、康复训练过程以及对婴幼儿进行康复效果评估等内容。

2.2.3 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早起教育理论及其生物学理论鉴定了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弱智儿童犹豫某些生理缺陷导致他们生产文化发展与生物学发展的脱节,他们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会遭受到他们生理缺陷核心特征的局限,对弱智儿童进行早期培养教育,从早期教育林论及其生物学理论上都有依据。

2.3 全纳教育。

2.3.1 全纳教育的内涵。尽管" 全纳教育 " 一词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 ,但对于什么是全纳教育 ,人们的认识往往很不同。迄今为止对全纳教育还很难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即使是首次提出全纳教育的《萨曼卡宣言 》 中也只提出了全纳教育的基本原则 ,即"每个儿童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每个儿童都有各自的特性、 能力、 兴趣和学习要求;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不同特性和需求差异;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学生 " 。其中并没有对全纳教育做出明确的界定。美国全纳教育重建中心认为全纳教育是:"为学生提供均等的有效的受教育机会 ,为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来面对未来的生活 ,在就近的学校开展的一种给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帮助和支持的教育。 " 英国全纳教育中心将全纳教育定义为:" 在适当的帮助下 ,残疾和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里的共同学习。 " 另外 ,英国教育专家托尼布思教授对全纳教育的阐释影响较大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 ,全纳教育是要加强学生的参与的一种过程 ,主张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文化、 课程和社区的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的可能。根据以上对全纳教育的不同界定 ,我们可以把全纳教育普遍地理解为:" 一种接纳所有的学生 ,反对歧视和排斥 ,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注重集体合作 ,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 。之所以这样理解 ,主要是因为:第一 ,全纳教育的本义是学校要接纳所有的人 ,是针对其反义"排斥 " 的,所以第一层意思就要表达出"接纳所有的人 ,不排斥任何人 " 。第二 ,全纳教育要促进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主要是通过集体的合作和相互的帮助。第三 ,人是有差异的 ,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不用需求 ,而不是不同的儿童去适应固定的学习过程。因此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当作是全纳教育的主要目的。

2.3.2 全纳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全纳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不仅是物质生态、 制度结构的和谐 ,更是人的和谐。只有每个人不断地自我发展 ,不断自我完善 ,社会才能和谐发展。而全纳教育主要就是培养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其核心理念就是"加强学生的参与 ,减少学生被排斥 " ,其目标是形成一个全纳的、 和谐的社会 ,实现教育民主化。这与和谐社会的教育追求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制、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些特征蕴含着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体现了人的知识、 道德、 能力、 情感、 心态的统一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全纳教育尤其对于特殊群体来说 ,使他们在融入社会的同时感受到做人的价值 ,享受到和健全人同样的权利和乐趣 ,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今天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已被世界公认为是人权保证的重要内容之一。任何人都会承认 ,某个个体尽管身有残疾但他仍是一个人 ,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而能否平等地接受教育是他能否有质量地生存并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全纳教育已经认识到 ,给残疾人积极地创造教育与发展的机会 ,使他们的潜能得以最大的发挥 ,能最大体现他们的自身价值 ,这才是最科学、 最人道的态度和措施。" 在残疾人群中 ,人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 孤僻、 固执、甚至暴力的心理倾向 " ,全纳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已证明 ,让残疾人接受平等的教育 ,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些心理 ,优化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3.3 全纳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平 ,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经济发展 ,实现社会和谐展。全纳教育对实现社会公平 ,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 ,全纳教育是立足于全民的教育 ,他满足了全体学生各自特殊的需要,让包括特殊需要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在教育权利、 教育机会、 课程、 教学评价等各方面都有所满足。可以说它的核心就是教育公平 ,而教育公平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 ,从长远来看 ,全纳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人们经济、 社会地位、 自身情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的今天 ,全纳教育能够给人们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尤其是能够帮助特殊人群摆脱自身被排斥、 被隔离的境地 ,能够显著改善人的生存状态 ,减少社会的不公平。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 ,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经济上的贫富差距日益显著。经济上处于弱势的群体往往把扭转这一局面的希望寄托在培养自己或下一代的教育上 ,如果他们的希望得不到满足 ,就会觉得社会在排斥他们 ,从而会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心理。同时 ,我们也不能忽视特殊人群 ,如果不让这一部分人接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他们的心理也会受挫 ,对社会的和谐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 ,全纳教育的实施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技术功利主义学派也认为 ,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 社会变迁和个人发展的有效手段 ,教育能够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手段的熟练劳动力。全纳教育所引起的教育公平保证所有人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有利于培养更多数量、 更好质量的人才 ,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 ,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周扬.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M ]. 北京: 作家出版社,1984.

[2] 张庆林, 曹贵康. 创造性心理学[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美]艾里克.J.马施、大卫.A.沃尔夫著,孟宪璋等译,儿童异常心理学

[4] 张世慧、蓝玮琛著,特殊学生鉴定与评量,心理出版社,2003

出纳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 自我接纳;主观幸福感;农村大学生

Relationship of Self-accepta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Rural College Students. Cheng Wenwen, Zheng Xue, Sun Peizhe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accepta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rural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320 rural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Self-Acceptance Questionnaire(SAQ) and Index of Well-being Questionnaire. Results ①There exists difference among rural students in self-acceptance. Besid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rt students and science students in index of general affect is significant. ②The self-acceptance factor(SA) and self-evaluation factor(SE) are both related significantly to subjective well-being(SWB) among rural college students. ③The varianc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that can be explained by self-acceptance and self-evaluation is 0.234. Conclusion The self-acceptance and self-evaluation have some predictive validity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rural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Self-acceptance; Subjective well-being; Rural college students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1]。自我接纳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具有的所有特征,都乐意去了解、去面对,并且无条件的接纳。自我接纳是个体自我客观化的能力,也是获得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美国心理学家Ruff就认为,自我接纳是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的经济水平、生活学习环境等都有很大差异,其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接纳状况如何,是一个很值的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大的背景下,了解农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接纳的状况及关系意义重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曲阜师范大学农村大学生320名进行问卷测试,剔除不合格问卷,得到有效被试310名,其中文科学生173 人,理科学生137人。

1.2 测试工具

1.2.1 自我接纳量表(SAQ) 使用丛中、高文凤编制的自我接纳问卷。SAQ分为4个评分等级,包括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2个因子。SAQ及其自我接纳因子、自我评价因子均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2]。

1.2.2 幸福感指数量表 使用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Index of General Affect,Campbell et al,1976),测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它包括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2个分问卷。前者由8个项目组成,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而后者仅有一项。每个项目均为7级计分。计算总分时将总体情感指数表之平均得分与生活满意度问卷的得分(权重为1.1)相加。量表总分为总体幸福感指数的平均分与生活满意度的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表明幸福感水平越高。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一致性为0.55[3]。

2 结 果

2.1 农村大学生自我接纳、主观幸福感基本状况 农村大学生在总体自我接纳上的平均得分为41.11,标准差6.768,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2.378,P

农村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平均得分为10.293,标准差2.073,无性别差异。农村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和总体情感指数上的平均得分别是5.333和4.960,标准差分别为1.330和1.038。农村大学生的总体总体情感指数存在文理差异(t=2.092,P

2.2 农村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由表1可见,自我接纳及其2个因子(自我接纳因子与自我评价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及其2个因子(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具体来说,自我接纳因子与总体情感指数(r=0.362,P

2.3 主观幸福感在高低自我接纳组上的得分及差异 将310名大学生按总体自我接纳的得分从高到低排序,由高到低取总人数的27%作为高自我接纳组,由低到高取总人数的27%作为低分组,然后比较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在主观幸福感上得分的差异,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自我接纳高分组在生活满意度、总体情感指数,主观幸福感上的得分均高于低分组且差异显著(P

2.4 自我接纳因子、自我评价因子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 以自我接纳因子、自我评价因子为自变量,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回归方程。所得结果见表3。

研究结果表明,回归方程从总体上来说是显著的,可以解释23.4%的总体差异(R2=0.234,F=46.799;P

3 讨 论

3.1 农村大学生自我接纳、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大学生自我接纳与自我评价都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的自我接纳与自我评价要好于女生。研究者认为,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有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父子联名谱牒维系的诸多家支共同组合而成的男权社会。在这种尊卑有等、唯上是从的社会环境中,男性成为家庭、社会的主宰,女性所受的排挤、压抑、束缚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4]。在社会角色范畴中,女性一直担当着依附品的角色,女性地位比较低下。虽然随着民主化的进程女性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女性地位低下的意识还存在一些痕迹。尤其是在农村,传统重男轻女封建思想还有残余。这必然会对农村女性大学生的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此外,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与何瑛针对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的研究结果一致[5]。农村大学生的总体情感指数存在文理差异,理科生的总体情感指数显著高于文科生。原因恐怕与传统观点认为的理科内容相对文科内容而言更实用有关。理科专业要求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能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6]。文科学生接触的文学性浪漫性材料多,更易多愁善感。

3.2 农村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自我接纳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都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高自我接纳者生活满意度更高,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其主观幸福感更高。低自我接纳者则相反。自我接纳得分高低组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得分出现了差异,并且在总体情感指数上的差异最大,这可能是因为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都有情感体验的成分,因此在情感因素上表现出更大的差异。回归分析结果近一步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接纳、自我评价对其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这些结果都与我们的假设一致。人类不仅寻求维护自我,而且要发展一个圆满的自我,一个能确实而有效地适应实际生活要求的自我。这种加强自己对本身价值的知觉作用,就是自我接纳,即个体能但然地接受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因无法改变的缺陷而苦恼,不会使其成为个人心理上挥之不去的阴影,更不会让它妨碍自己的生活,人生态度乐观、积极、向上。要提高农村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应先让其学会接纳自我。大学生只有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善待自己,接纳自我,超越自我,才能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

4 参考文献

[1]Diener E, Eunkook MS, Richard E, et al.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Progress. Psychology Bulletin, 1999,12(5):276-294

[2]丛中,高文风.自我接纳问卷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1):20-22

[3]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84~86

[4]李明杰.中国古代传统女性地位之我见――浅析道教对妇女的尊崇思想.引进与咨询,2004,2:16-17

[5]何瑛.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重庆师专学报,2000,19(2):35-38

[6]张积家.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成功恐惧研究.应用心理学,2002,8(2):18-22

出纳心得体会篇7

作者简介:王雪菲: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一学生

摘 要:《美丽心灵》是一部以199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纳什的独特生活经历为蓝本的人物传记影片,讲述了纳什作为一名孤独的天才患上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在经受了30多年毁灭性的疾病折磨后,他奇迹般康复,并在66岁时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几乎任何观众都能在男主角纳什的身上寻找到长久以来存在于生活中的真实的孤独感,而后又和纳什一起在三个幻觉人物所提供的被认可、被需要和被依赖中得到心理补偿的满足与契合。

关键词:《美丽心灵》约翰・纳什;幻觉人物

Abstract:“A Beautiful Mind”tells the story of John Nash who is the winner of 1994 nobel prize.He is a lonely genius,but he suffered from paranoid schizophrenia more than 30 years.When he was 66 years old,he and two other game theory scientists shared the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Almost any audience can find the same loneliness from Nash,then,all of them will feel valued,needed,psychological complement and satisfied from the phantoms.in economics

Keywords:“A Beautiful Mind”,John Nash,phantoms

一、综述

2002年,在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一部人物传记影片脱颖而出,一举摘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女配角四项大奖,不仅如此,该片几乎包揽了2002年电影类的全球最高奖项,这部影片就是电影《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2001)。该片改编自由西尔维雅・娜萨儿(Sylvia Nasar)所撰写的同名传记《美丽心灵》,由导演朗・霍华德(Ron Howard)执导,美国著名影星罗素・克洛(Russel Crowe)主演。

影片以美国著名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的独特生活经历为蓝本,约翰・纳什一直在努力寻找有关博弈论的原创理论,并在21岁――如此年轻的年纪就发表了博士论文“非合作的赛局”[1],在这篇仅仅28页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此后,他的理论被运用在市场经济、计算、演化生物学、人工智能、会计、政策和军事理论等诸多领域。虽从30岁起断断续续陷入精神分裂症的病痛之中,但在经受了30多年毁灭性的疾病折磨后,他奇迹般康复,并在66岁时(1994年),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约翰・C・海萨尼(John C.Harsanyi)、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约翰・纳什之所以一生广受关注,不仅由于他的天资聪颖和出众的数学天分,更是因为他盛名之时,饱受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摧残。正因如此,影片《美丽心灵》并没有把过多的焦点放在约翰・纳什的辉煌成就上,而是更多着墨于纳什患上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后游走于现实和虚幻之间的生活历程。

事实上,以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蓝本的影视作品并不少见,但为什么《美丽心灵》能够异军突起,与全世界观众产生共鸣,让纳什这个角色形象成功契合观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二、影片中,三个幻觉人物是纳什给自己的心理补偿;现实中,《美丽心灵》是对观众的心理补偿

真实生活中,纳什在与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擦肩而过后的很短时间内,精神失常的症状便显露出来。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期间,当时已经74岁的约翰・纳什接受了《东方时空・高端访问》主持人水均益的专访,纳什自己回忆说:“疯狂其实是一种逃避,当事实不那么美好时,在想象里你可以假设它很好,在疯狂的世界里,我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像罗马教皇那样的人,而我的敌人,他们正试图以某种方式迫害我。”他还说:“在疯狂的状态下,其实就像生活在梦境里,我知道我自己在哪里,我正在旁边观察着,但是我当时认为自己是一个阴谋的牺牲品。”[2]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通达意识层面的途径之一。由于某种心理因素被意识反对而遭受压抑,这就有可能造成病原。简单地说,梦或妄想是避开压抑作用的迂回之路,它是潜意识进行间接表白的主要手法之一,也是人在现实世界中被压抑的愿望的替代性满足。[3]

不同的是,普通人也许只在梦境中“逃避”和“迂回”,而作为脑细胞异常活跃的数学家,纳什将“梦境”移植到了真实的生活中来。不管在纳什本人的幻觉中是否真的有类似电影中的三个人物,随着对影片中所呈现三个幻觉人物的不断熟悉和深入了解,观众们已经像在梦境中一样,释放出了自己深埋在潜意识里的压抑。

三、三个幻觉人物分别满足了纳什和观众对包容的需要、支配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在1958年提出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认为人际关系的模式大致上可以通过三种人际需要来表示,即包容的需要,支配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舒茨认为,人际需要就是个体要求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建立的一种满意关系。[4]而在《美丽心灵》中,无论是男主角纳什还是观影的观众,都得到了这三种人际需要的满足。

电影观众观影过程中的动机有两种,其一是依恋自己,试图在电影影像中寻找自己熟悉且热爱的生活,另外一种则是通过眼睛接触影像,通过向电影角色的同化,在内心中重建自己失去的对象,在内心中拥有自己没有得到的客体。[5]现实生活中,即使世人眼中最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人,都一定会有不被理解、深感孤独的体验,因此,几乎任何观众都能在男主角纳什的身上寻找到长久以来存在于生活中的真实的孤独感,而后又和纳什一起在三个幻觉人物所提供的被认可、被需要和被依赖中得到心理补偿的满足与契合。

(一)第一个幻觉人物――室友查尔斯,满足了包容的需要

包容的需要是个体想要与别人建立并维持的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人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后总是希望融入集体,与他人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而感到自己被冷落就会产生退避的情绪,包容的需要就不能实现。[4]

影片一开始,纳什以一个博士生新生的身份来到普林斯顿大学,不过很显然,纳什并不太适应这个集体的环境。在第一组镜头中,和纳什同期进入普林斯顿的博士生新生和他们的教授们正在进行一场轻松的会面,学生们围坐在两张大方桌周围,有的学生甚至放松地吸着香烟,只有纳什一个人坐在整个房间的最后面,一直低着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而在其后的入学宴会上,纳什第一次与“不莱梅奖学金”得主马丁・汉森交谈,就直言不讳地说对方的两篇论文都不具有发展和创新性,并评价对方已经对误估习以为常。这样的人际沟通方式显然很难让纳什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然而就在这时,纳什幻觉中的第一个人物――室友查尔斯出现了。狂放不羁的查尔斯第一次出现就做出看似和纳什格格不入,但恐怕却是纳什渴望为之的事情,比如,在英文系举办的鸡尾酒会上狂欢宿醉,关掉纳什工作时总是开着的播放舒缓音乐的留声机,纵身一跃跳到纳什的书桌上;又比如,邀请纳什一起到屋顶喝酒聊天。两人第一次聊天时,查尔斯对纳什说的那些话,也似乎更像是纳什在对自己倾诉。查尔斯评价纳什是“一个从没出过家门的穷小孩,人与事比较起来,你恐怕比较会应付事”。纳什的辩驳,也更像是在补充查尔斯所说的话:“虽然我从小接受高等教育,但身心却很平衡,我的弱点是人际关系。我的小学老师说过,我有两个脑袋,却只有半颗心。”

查尔斯无论是性格还是举止都与纳什格格不入,当谈到纳什为之沉醉着迷的数学时,查尔斯说“数学太枯燥无味”;当纳什饶有兴致地思考并和他谈论博弈论时,他却说“你多久没吃东西了”。但是,查尔斯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仅肯定了纳什的才能,还为纳什取得的成绩兴奋不已,无论纳什处于怎样的境地,查尔斯始终对他的学术、生活,甚至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抱以支持、鼓励的态度,这种被包容感弥补了纳什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纳什对自己天才的数学才能感到骄傲,而这种心理却在他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外化为了对他人的不友好,甚至是蔑视,可想而知,被蔑视的人们当然会在恶性循环的模式下又对纳什抱以冷落,甚至是奚落,因此在现实环境中,他无法得到正常的理解与包容。于是,这种渴望包容的人际需要最终以虚拟的形式存在于纳什的头脑中,他为自己设置了一个虚拟的室友,以满足自己对包容的需要。

(二)第二个幻觉人物――国防官员威廉・帕彻,满足了支配的需要

支配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利关系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满意关系的需要。[4]

成为惠勒研究室领导人物的纳什,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和骄傲与日俱增,这时的他开始向同事抱怨“苏俄已经制出氢弹,纳粹的魔爪已伸向南美,中国有两百八十万的常备军,而我却在替水坝做压力试验”。显然,四年中被五角大楼请去工作两次已经不足以让纳什感觉足够成功和荣耀,他渴望更重要的人物和任务肯定他、需要他、支配他。因此,当他在五角大楼成功破译由莫斯科发出的无线电密码时,国防部官员威廉・帕彻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当帕彻评价纳什“你在五角大楼的工作让人钦佩”时,纳什毫不谦虚地回答:“的确如此”,而帕彻在告诉纳什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计划正是在自己监督之下进行的同时,还交给纳什一项“最高机密”的任务,并解释说自己之所以需要纳什来完成这项任务,是因为纳什“与别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你是我所见过,最好的天生破码专家”。这不仅意味着纳什接到的这项任务是与原子弹之父的工作同样重要和伟大,同时也代表了纳什所渴望的在事业上至高的成功、无限的荣耀,以及被“big brother”支配和需要所带来的肯定和满足。

(三)第三个幻觉人物――小女孩玛西,满足了情感的需要

情感需要指的是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中建立并维持亲密的情绪联系的需要。[4]

电影中,纳什几乎没有朋友,更不懂得如何经营爱情,影片开始不久就有一段纳什在酒吧遇到金发美女的场景,见纳什木讷不说话,尴尬中女士只好先开口:你是不是要请我喝杯酒?可纳什却张口便说:为了想让你和我上床,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你干脆就当我把该说的都说过了,反正我们所谈的,是有关液体交流的事,所以何不立刻切入性的主题?……这样的开场白当然只会招来一记耳光。而后来,当纳什美丽、聪颖的学生――艾丽西亚主动向纳什表达爱慕之情时,纳什仍然感到很迷惑,正当这时,纳什幻觉中的第三个人物,查尔斯的侄女――玛西出现了――一个失去父母却又可爱、纯真的小女孩。纳什对查尔斯说:“我遇见了一个女孩,更叫人不敢相信的是,她居然很喜欢我,我该向她求婚吗?我现在过得还不错,工作稳定,也存了点钱,似乎已经万事俱备,可是,怎么才能确定呢?”查尔斯回答说:“天下没有打包票的事,这点我倒是非常确定。”这段仿佛纳什内心独白的对话,恰恰表明纳什希望用稳定的收入和稳固的家庭让艾丽西亚对他产生依赖感,也说明了他对情感的需要和渴望,而玛西正是纳什渴望得到艾丽西亚的依赖和眷恋的情感象征。

四、让观众借观影发泄内心压抑,是影片成功的奥秘

在孤独而不被理解的漫长岁月里,三个幻觉人物成为纳什赖以生存的信念支撑。虽然后来有了现实世界中艾丽西亚的相知相伴和学界的肯定,但他仍不愿抛弃曾经与他相濡以沫的幻觉世界里的人们,与其说纳什是无力醒来,不如说他是不愿醒来。影片最后,对于自己臆造出的三个幻觉人物,纳什从此前的指责谩骂到通过意志力战胜了自我,他对他的“浪子室友”说:查尔斯,你一直是我的好朋友,最好的朋友,但是我不会再和你讲话了,我真的不行。他已意识到病症带给自己和家人的痛苦,并且渴望回归正常状态,最终他不再逃避,而是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意志力结束了这段历时30多年的阴暗岁月。

这部影片绝不仅仅限于流畅地为观众讲述了一个故事,而是让观众和纳什一起经历了一段非凡的曲折与坎坷,和纳什一起与三个幻觉人物对话、神交,一起正视自己内心的孤独,一起通过“梦境”发泄心底的压抑,将自己与纳什契合的情绪或渴望,通过观影的形式借纳什的行为得以发泄。这也许就是《美丽心灵》这部影片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社会生活大背景下广受欢迎、好评如潮的奥秘所在。(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Nash,JF.Equilibrium Points in N-person Games[D].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DOI:10.1073/pnas.36.1.48,PMC 1063129,PMID 16588946,MR0031701),1950,36(36):4849

[2] 新浪播客:曦和景明.《高端访问》约翰纳什,《美丽心灵》原型[EB/OL].新浪视频,(2012-02-08)[2014-02-02].

[3]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高兴、成煜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127-144整理

[4]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41-344

出纳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 高职会计专业 《出纳实务》 教学方法

《出纳实务》这门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的职业技能课,其目的在于加强学习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使学生毕业后顺利适应出纳岗位要求。鉴于此,我们的教学方法就得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活动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操作为中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纳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是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基础,而且是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第一道“关卡”。它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出纳员担负着各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只有做好出纳工作,才能为整个会计工作的良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二是出纳工作范围包括负责办理现金收付和银行的结算业务,以及现金、票据、有价证券的保管,只有出纳人员拥有高度责任感、娴熟的技能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避免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三是出纳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单位财会管理水平和单位经营决策。出纳能否合理安排、调度资金,能否及时准确地提供单位货币资金活动信息,能否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与完整,这些都会对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经营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出纳人员尤其要重视和热爱本职工作。因此,高职院校的《出纳实务》教学就更需要适应现实工作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符合出纳岗位需要的人才。

一、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在学校,教师与学生是整个教育环境中的两大主体,而两者也是整个教育环境中占主体地位的关系。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具有教育者、管理者、成年人、长辈、知识拥有者等多种身份,具有权威性;学生则处于受教育、被管束的弱势地位,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这种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源自于客观的需求与传统文化沉淀的结合。在《出纳实务》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这种转变呢?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惊奇、疑惑、新鲜感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索、研究、独立思考,以及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情感空间;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从而增强自主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2.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效的出纳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出纳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包括学生在理解知识形成、建立概念的过程中所亲自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这种活动正是学习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自由获取知识。

3.提供时间空间,让学生进驻企业锻炼。《出纳实务》课程理论知识结束后,教师应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安排学生进驻企业实际观摩或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

二、由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学习《出纳实务》,教材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和发展的资源在新的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将会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另外,新的以建构取向的课程理念,正逐步告别程序化的设计,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课程内容不再是单纯的、事先预设的静态内容,而成为一系列动态的教学活动。在《出纳实务》教学中,教师应以出纳工作任务为主线,将出纳岗位的工作划分成如下具体的六个活动:1.出纳相关知识与会计基础知识;2.现金的管理制度与收支业务;3.银行存款的管理制度与收支业务;4.票据结算业务与非票据结算业务;5.现金的清查与银行存款的清查;6.外币业务。再将上述每个活动分解成具体任务,并将各任务进行程序化,以案例法为主体框架,各任务教学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模拟操作训练为主,先由知识点的操作训练,再到知识群的操作训练,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内容体系逐步形成,出纳岗位职业能力逐步增强,将教与学的过程设计成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活动,注重的不仅是最终的结果,更是完成活动的过程。

三、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操作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但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多不足: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将《出纳实务》教学中“以课堂为中心”和“以实际操作为中心”两种方式进行比较,学生在“以实际操作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下,更能吃透出纳知识的精髓,从实践中体验创新的艰辛和乐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以上面的六个活动为例,可以具体到下面的六个实际操作:1.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2.现金收、付、转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现金日记账薄的登记。3.银行存款收、付、转凭证的填制和审核,银行存款日记账薄的登记,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4.现金支票、转账支票、银行本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商业汇票等票据结算业务的填制和审核;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信用卡等非票据结算业务的填制和审核。5.现金的实地盘点,银行对账单的账实核对。6.进口、出口,以及其他以外币结算的收入和支出业务,进行期末调汇及其相关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高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大多是学习上的后进生,学习主动意识和学习能力较低,接受新方法能力不强,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和适应,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适合于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焦泽昌,李艳.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3,(4).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上一篇:摄影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研学旅行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