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老人协议书范文

时间:2023-09-28 17:14:00

赡养老人协议书

赡养老人协议书篇1

甲方:xxx(二人均系xx社区居民) 乙方:xxx(二人均系xx社区居民)

丙方:xx (xx系xx社区居民,xx的长子。经由已故居民xxx的原

配妻子xx同意,由xx承担赡养义务和合法继承财产)

甲方之一xx与原配妻子xx(已故)婚后生育两个女儿,长女xx,次女xx。

甲方之二xx与原配xx(已故)婚后生育一子,名为xx(已故)。 甲方xx和xxx在1954年结婚,婚后未生育子女。

甲方现有房产座落xxx新村16号楼一单元403号,房屋建筑面积为64.7平方米。甲方在该房屋居住。

甲方xxx,男、1921年1月10日生人,现年91岁。xxx,女、1926年12月14日生人,现年86岁。由于两位老人年迈,生活不能自理,经两位老人同意,乙方和丙方达成赡养老人和甲方身后财产处理协议如下:

1、根据甲方的意见和该家庭的特殊情况,乙方和丙方通过协商一致同意两位老人分别由乙方和丙方各自承担赡养责任,即乙方和丙方按月轮换负责老人的生活(包括雇保姆工资和生活费用)。

2、甲方xxx的医疗费用由乙方承担,xxx的医疗费用由丙方承担。

3、甲方两位老人全部故去后,对该房产进行作价出售,出售全部房款归乙方和丙方两方平分。

4、甲方_____的低保金、占地老人生活费和居民保险以及困难补助等收入,xxx的一切收入归乙方,xxx的一切收入归丙方。

5、甲方现有存款人民币肆仟元,该款归乙方和丙方两方平分。

6、未尽事宜,由乙方和丙方协商解决。

7、此协议一式五份,甲、乙、丙、见证单位和公证处各一份,该协议公证后生效。

甲 方:乙 方: 丙 方:

见证单位: xx社区居委会 见证人:

20xx年11月10日

赡养老人协议书范本二

被赡养人姓名

母亲:

赡养人姓名

大女儿: 二女儿: 三女儿:

长子: 次子:

为维护被赡养人合法权益,切实保障被赡养人的晚年生活,赡养人和被赡养人签订如下养协议。

第一条:赡养人的主要义务

1、赡养人不分男女都有赡养被赡养人的义务,各赡养人应积极履行对被赡养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义务。

2、赡养人不得要求被赡养人承担不愿意或力不能及的劳动。

3、被赡养人的房产权、房屋租赁权和居住权受法律保护,未经被赡养人同意,赡养人子女不得强占、出卖、出租、转让。

4、被赡养人有权依法平均继承父母遗产。

5、赡养人应妥善安排好被赡养人的膳食结构,保证被赡养人吃饱、吃好。

6、如被赡养人不能自行出行,赡养人应安排时间负责被赡养人出行,所需交通费由赡养人承担。

7、被赡养人生病,赡养人应及时给予医治,并负责生活照料与护理。被赡养人日常检查、就诊、买药由赡养人负责。被赡养人大病需住院治疗的,应就近治疗。被赡养人住院期间由各赡养人轮流护理,没有时间或条件亲自护理的,由当期赡养人聘请专人护理。

8、被赡养人生活不能自理时,赡养人自行护理应每 个月轮换一次,由赡养人护理。个别赡养人不能亲自照料被赡养人的,可以按照被赡养人的意愿,请人代为照料,并及时支付所需费用。赡养人之间可以协商由其中一个赡养人护理,其他赡养人应支付相应的补助,补助的数额由赡养人共同协商。

9、被赡养人体弱多病行走不便的,赡养人要及时给予医治、照顾和精心看护,在精神上关心被赡养人,不得用粗暴蛮横的语言对待被赡养人。

10、赡养人每年要为被赡养人庆祝生日,宴会费用由全体赡养人共同承担。庆祝期间赡养人尽可能创造轻松、愉悦的气氛,不得谈及伤害、侮辱被赡养人或其他赡养人的话题。

第二条 赡养的方式、周期

1、被赡养人单独居住的,赡养人应主动上门赡养,各赡养人每 个月轮换一次。

2、被赡养人同赡养人同住的,各赡养人按照长幼顺序每 个月轮换一次,下一顺序的赡养人负责上门接回被赡养人。

第三条 赡养费及共同承担的费用数额、给付方式、给付时间

1、被赡养人单独居住的,赡养人每月给付被赡养人赡养费 元。

2、赡养人应以现金方式支付赡养费,赡养人应填好相应凭证,赡养人应对支付赡养费或共同分担的费用承担举证责任。

3、赡养费或共同承担的费用,由赡养人承担。被赡养人有医疗保险不能报销的医疗、护理等费用,由被赡养人从存款中支取,不足部分,赡养人共同承担。

第四条 协议变更的条件和争议的解决方法

1、变更本协议应取得被赡养人、赡养人全部同意后方可变更、修改。

2、赡养人在协商、调解的过程中,各赡养人应本着实事求是、求同存异、最有利于维护被赡养人利益的原则进行协商,妥善处理好争议事宜。

第五条 违约责任

1、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其它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2、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被赡养人有要求赡养人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3、因赡养人不履行本协议而产生的诉讼费、律师费、交通费、赡养期间的护理人员费用由违约的赡养人承担。

4、赡养人不尽赡养义务的,在继承遗产时少分或不分。

5、部分赡养人不履行义务,其他赡养人按照长幼顺序由不尽赡养义务赡养人的下一顺序赡养人继续履行赡养协议约定的义务,任何赡养人不得以此作为自己不履行义务的理由。

本协议共 页,一式 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赡养人、被赡养人各执一份。

被赡养人

母亲:

赡养人

大女儿:

二女儿:

三女儿:

长子:

次子:

协议签订时间: 年 月 日

赡养老人协议书篇2

一、赡养人应当妥善安排老人的住房。

二、赡养人不得强求老年人承担体力过重的劳动。不得歧视、侮辱和虐待老年人。

三、赡养人不得干涉老年人的婚姻自由;不得阻拦老年人参加正当的社会活动;不得限制老年人的人身自由。

四、赡养人对老年人必须尊敬、孝顺、保证老年人精神愉快,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逢中秋节、春节、老人生日等节日,子女应同老人共同度过,每月看望和电话联系不少于4次,满足老年人心理需要,让老年人拥有高质量晚年生活。

五、赡养人必须每年为老年人组织健康查体,有病及时就诊治疗陪护,医疗费用由赡养人分担。

六、赡养人要确保老人日常生活消费,保证生活质量,定期向老人提供生活日常必需品或生活费用。

七、以上各条由村委会、养老敬老理事会监督实施。对不执行上述协议规定者,按村规民约相关条款予以处理。

赡养老人协议书篇3

老人再婚,

与子女缺乏充分沟通

王老先生今年65岁了,非常喜欢绘画。一年前,老伴去世后,王老先生经常和朋友一起到各地旅游写生。王老先生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在外地工作,照顾老人的机会相对较少。2011年春天,一位热心的朋友给王老先生牵红线,介绍一位张阿姨认识。张阿姨早年丧夫,一直孤身,退休后开始学习绘画,王老先生经常给张阿姨指导,通过几个月的交往,两人互生好感。经过一段时间相处,两位老人彼此满意,自定婚期,准备于2012年“十一”国庆领取结婚证。然而万万没想到,王老先生的子女闹意见,不仅在家里闹,还跑到张阿姨家中闹。子女们威胁说:如果王老先生坚持结婚,他们将和老人划清界限,拒绝赡养老人……

调查发现,生活中,诸如王老先生这样的案例不少。在此问题上一旦出现矛盾时,一些老人比较固执,缺乏与子女的充分沟通,一意孤行选择再婚,导致与子女间的关系异常紧张,使得部分子女拒绝赡养,甚至引发诉讼。

老人们的“固执”自有道理。因为,老人再婚是其应有的权利,《婚姻法》也明确规定: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法律法规在向子女们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父母有婚姻自由的权利,父母再婚与否,子女不得干涉,不论父母的婚姻关系如何变化,子女都必须履行其应尽的赡养义务。

为了避免与子女的关系恶化,为了能够安享晚年,建议老人再婚前,尽量与子女进行及时充分沟通,特别是将有关的财产事宜和子女讲清楚,尽可能取得儿女的理解和支持,避免一意孤行,与子女形成矛盾,为以后的多种纠纷埋下隐患。

老人偏心,

析产不均致子女反目

陈老太今年73岁,老伴刚刚过世。2010年,陈老太因血管堵塞不得已截去右腿,行动不便。陈老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由于生活不能自理,小女儿一直在身边服侍,陈老太决定将居住的一套房子赠给小女儿,期望靠她养老送终。由于此举并未与其他子女商量,首先引起儿子的不满,认为母亲太偏心了。儿子直言不讳地说:如果将房子给他,他也愿意承担全部的赡养义务。陈老太认为房子是自己的,自己愿意给谁就给谁。接下来,儿子遂不再与老人来往。而小女儿得到房子一年后,种种表现也并不能让陈老太满意。2013年2月,陈老太琢磨着,想把房子要回来,重新分给其他子女,以获得他们的赡养。目前,陈老太已委托相关律师,想要更改当年的赠与协议……

目前,老人因财产分配不均导致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案例较多。集中表现为老人因各种原因,将财产特别是不动产所有权赠与特定子女后,受赠子女未能很好满足老人要求,而其余子女又因未获得财产不愿尽赡养义务,致老人老无所养。

虽然从法律意义上说,赡养老人是理所应当的,不论是否获得财产,分了多少财产,赡养父母都是每个子女应尽的法定义务。如果子女以其他理由拒绝赡养老人,其行为可能构成遗弃罪。事实上,赡养老人和分家产是各自不同的法律关系,赡养是子女对父母履行的法定义务,不涉及财产问题;分家产是分割家庭共同财产,是纯粹的财产关系,不涉及人身关系。子女以父母偏心眼儿、分家不公为由拒不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是与法律相悖的。

老人对自己的财产有处分权,子女无权利要求老人如何分配。但是作为老人,不妨从儿女的角度考虑一下问题,因为从情理上说,大家往往都希望老人在分配家产时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子女。对此,法学人士提醒,在分家析产的过程中,老人们尤其要注意权衡利益,在适当考虑贡献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持公平,避免因此埋下矛盾,使子女不和,对老人产生不满,从而导致在赡养问题上的分歧。

老年人处理财产要格外谨慎,不宜过早地将全部财产的所有权分配给子女。如果要分家产,可以用书面遗嘱形式约定自己百年之后再进行财产处分,或者分家时订立书面协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果是赠与,则可通过公证的方式约定财产的分配和子女应履行的义务。

此外,建议多子女老人在分配财产时,宜采用公证遗嘱等形式处理,确保受赠子女尽赡养义务在先,获得财产所有权在后,以保护有生之年权益不受侵害。

分别赡养,

此类协议易致矛盾纠纷

郭大爷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到了尽享天伦的年纪,郭大爷却打起了官司,把两个儿子告上了法庭。原来,1989年,郭大爷的几个子女与父母签订了一份“分别赡养协议”,约定大儿子负责赡养母亲,老二、老三负责赡养父亲。因为当时女儿已出嫁,分家时没有将财产分给女儿,所以协议中并没有约定女儿应该承担的赡养义务。接下来,郭大爷的老伴儿去世了,根据协议约定,负责赡养母亲的大儿子对父亲的拮据生活不闻不问,可经济能力有限的二儿子只能给郭大爷少量的生活费。无奈之下,郭大爷将老大、老二告上了法庭,要求支付每月250元的生活费,并承担其医疗费用的三分之一。法庭上,大儿子明确表示,按照分家协议,自己仅负责母亲的养老,母亲去世赡养义务自然尽完了。二儿子虽并不否定对父亲应尽赡养义务,却表示拿不出那么多钱。法院经审理后,最终判定老大、老二每月分别支付150元生活费给老人,并分别承担老人四分之一的医疗费。

一家人明明签订了“分别赡养协议”,法院仍支持了老人的诉讼请求?对此法官解释说,从法律意义上说,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即使签订了分别赡养协议,也并不能免除对老人的赡养义务。至于郭大爷的女儿,她虽已出嫁,但根据法律相关规定,作为子女一样具有赡养的义务,因此在医疗费用的分摊上,法院判令两被告各自承担四分之一的份额。

法学人士称,分别赡养协议很容易使老年人和子女产生对抗情绪,或使原本存在的矛盾恶化和升级,子女通常认为与老人签订分别赡养协议后,就没有义务赡养另一位老人。为了避免这一矛盾的产生和激化,建议老人们最好不要和子女签订类似的协议。如果要订立有关赡养条款,应当明确每个子女都有赡养的义务,具体的赡养方式可以协商确定,总之要避免将两位老人分别确定子女赡养的情形。

未尽“义务”,

子女拒绝赡养老人

老人未尽的“义务”有很多,诸如未尽抚养义务,未尽“照顾子孙义务”,未尽“帮扶”义务等。这些,均与老人的个性及经济条件等相关。所有的“义务”中,有不少是子女的“借口”,我们先不评说该行为的合理性,仅从家庭和谐一方面探讨,希望给老年朋友有所借鉴。

几十年前,张老太在孩子刚出生不久,她就嫌家里穷而改嫁他人,并从此与两个孩子断了联系。因为改嫁后没有再生孩子,张老太一直是靠第二任丈夫生活。2011年丈夫过世后,她回来找到两个孩子,找了好多次,想团聚并让孩子尽赡养义务。可是,两个孩子并没有答应她的要求,称年幼时老人没有尽到抚养义务,现在也不可能赡养她。张老太无奈地说,如果不把她养起来,就到法院告孩子……

老吴今年66岁,2011年3月,老吴病发住院,两个女儿忙前忙后照顾,儿子却毫不关心,更没有支付任何医药费。老吴一气之下将儿子诉至法院。庭审中很多人纳闷,儿子为何对老父亲不管不问?原来老吴的三个孩子中,就儿子的工作薪水少,儿媳又下岗了,但老吴并没有帮儿子一把,却在两个女儿身上花了不少钱。还有老吴夫妇也不照顾年幼的孙子,就算是有时间,也是打打麻将消遣一下。矛盾一步步激化,直至父子不相往来。自然,老吴今天年老生病了,儿子也是不管不问。

法庭上,儿子说父亲有房产,有稳定的退休工资,能支付医疗费,他不应承担赡养义务。再说父亲患的是老年疾病,只要康复治疗就行,自己没能力赡养。好在法院为老吴讨回了“公道”。最近,法院审结了此案,认为老吴患多种疾病,且生活自理能力差,需要有专人护理,儿子有义务承担父亲的医疗费和护理费,依法判决儿子支付老吴医疗费和护理费的三分之一,同时承担今后直至老吴逝世前的医疗费、护理费的三分之一。

对此,法官解释说,赡养义务不能附加任何条件,子女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比如说,父母有房有退休金不能成为子女拒绝赡养的挡箭牌,子女生活困难不能成为拒绝赡养父母的理由,父母不给看孩子也不能成为拒绝赡养的理由……

有社会学家提出,在类似老吴这样的案例背后,亲情问题令人深思。老吴最终赢了官司,他能得到儿女的亲情吗?如果在当初,父母经济条件好一点,主动帮扶孩子一下,如果说,老人有时间,帮儿子照管一下孙子,两代人互相迁就,互相替对方多考虑一下,一个家庭其乐融融,充满和谐美满,也就不会发生闹上法庭之类的不快了。

赡养老人协议书篇4

    被告:丁振康

    原告施宝英与其夫丁克明(已故)共生育两子两女,被告丁振康为其长子。1989年,丁克明去世后,被告丁振康与其弟丁正其订立协议书一份,约定:从1990年正月15起,原告施宝英每月的一切费用计人民币40元,由兄弟两人各半负担;原告施宝英今后的医疗费用也由两人共同负担;原告现有财产由原告自行保管,待原告去世后,由两人各半所有。1998年12月,被告丁振康与丁正其又订立补充协议一份,约定从1999年正月起两人每月给付原告施宝英生活费增加到人民币30元。嗣后,被告丁振康按约给付原告施宝英生活费至2002年6月。2002年12月31日,原告施宝英突发脑梗塞并住院治疗,为此花去医疗费用15000多元。被告丁振康在原告施宝英住院期间未予照顾,也未承担相应费用。2003年2月,原告施宝英诉至法院,要求被告丁振康从2002年7月起给付生活费每月30元,承担10000元的医疗费用及今后的生活照料、患病护理和治病所需费用。

    被告丁振康辩称,其无能力按协议履行赡养义务,原告的医疗等费用应依法由原告施宝英四子女共同负担。

    [审判]

    一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被告及原告的其他子女均应向原告履行赡养义务。原告要求被告每月给付30元生活费符合法律规定。被告自2002年7月后未给付原告生活费,但原告并未因此举债,故原告要求被告补付2002年7月至起诉时的生活费不予支持。原告的医疗等费用应由原告的四个子女共同负担。据此,法院判决:被告自2003年2月起每月给付原告生活费人民币30元;原告为治病已花医疗等费用由被告承担四分之一;原告今后的医疗、护理等费用也由被告负担四分之一。

    宣判后,原告不服提起上诉,但在二审开庭审理前,其不幸去世,本案终结诉讼。

    [评析]

    对本案的一审判决,笔者认为有三点值得思考:

    1、被告丁振康与丁正其关于原告赡养事宜的约定是否有效?

    1989年,丁氏二兄弟为原告的赡养事宜订立了协议,在1998年又订立了补充协议,将原告的每月生活费20元增加为每月30元,两份协议均在现行合同法实施前成立,因此对协议效力应依据民法通则中有关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来判断。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对于无效民事行为,民法通则也有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等民事行为为无效民事行为。丁氏二兄弟在订立协议时均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协议内容也系两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协议中有关原告的赡养事宜的约定都得到了原告的认可,丁氏兄弟二人通过订立协议的方式,主动承担起赡养原告的责任,不仅合乎公民道德规范,也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法律规定。那么,协议中未约定原告其他两位女儿向原告尽赡养义务,是否会导致协议无效呢?众所周知,赡养对被赡养人来说是一种法律权利,对赡养人来说则是一种法定义务,作为被赡养人可以要求赡养人承担赡养义务,也可以放弃要求赡养人赡养的权利,因此在原告认可由丁氏兄弟二人尽赡养义务前提下,协议约定的内容并未侵害被赡养人的合法权利;丁氏二兄弟主动承担起赡养原告的责任,减轻原告两位女儿的负担,与法律规定并不违背,并不侵害原告两位女儿的合法权益,因此丁氏二兄弟关于原告赡养事宜的约定应为有效,两人就赡养原告的合意行为即是民事法律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被告丁振康应按约承担起自己赡养原告的责任。

    至于丁氏兄弟二人在协议中约定,原告去世之后,原告的财产由两人各半所有,因未征得原告的同意,事后原告也未予追认,且法律对无权处分他人财产也未规定可以适用不作为的默示,因此丁氏二兄弟的该约定,因侵犯原告的财产所有权及原告两位女儿的财产继承权利,应为无效约定,但这不影响关于原告赡养事宜约定的效力。

    2、原告未因被告不履行约定的给付赡养费及医疗等费用的义务而负债,是否就可以免除被告的责任?笔者认为,本案中原告有权依据协议约定,向被告主张给付生活费和医疗等费用。丁氏二兄弟就原告赡养事宜订立的协议,原告并未参加,因此本案中的协议属于涉他契约。在涉他契约中,若是权利涉及第三人,则为第三人利益合同;若是合同义务涉及第三人,则是第三人给付合同。在本案中,丁氏二兄弟约定了向原告支付一定的生活费并承担原告的医疗等费用,涉及到原告的权利,所以本案中的协议属于第三人利益合同。第三人利益合同以合同当事人间的基本合同有效及使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直接取得债权为成立要件,第三人利益合同成立后,毫无疑问,对合同双方当事人均产生约束力,对第三人来讲,其有权直接依据合同请求合同义务人履行义务。在本案中,关于原告赡养事宜的约定有效,原告据此就享有向协议的双方,即丁氏二兄弟,主张给付生活费和医疗等费用的权利,因此原告要求被告从2002年7月起支付生活费并承担一半的医疗等费用的诉讼请求应予支持。一审法院的判决认为原告未因被告未支付生活费而举债,对原告要求被告从2002年7月起补付生活费的请求不予支持,并判决被告承担原告四分之一的医疗费用,违背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是不正确的。

赡养老人协议书篇5

【案例】与养女交恶,老人财产赠侄儿行吗?

赵解元和妻子有个养女赵敏。几年前,老伴儿去世,赵老爷子沉浸在丧妻的悲痛之中,赵敏却从家中拿走了户口本、房产证,以防财产旁落。赵老爷子为此很是生气,最后闹上法庭,父女二人的关系就此恶化。

之后,赵老爷子与自己的侄子赵雷签订了遗赠扶养协议。由赵雷承担老人的医疗、饮食、出行、殡葬等生养死葬费用。赵老爷子去世后,由赵雷获得他的房产及存款。

几年后,赵老爷子因病住院,不久过世。赵敏在没通知任何亲属的情况下匆匆将父亲的遗体火化。赵雷去医院探望时才得知消息,连叔叔最后一眼也没看到。

随后,赵雷和赵敏为了老人的遗产闹上法院。庭审中,赵敏拿出一份赵老爷子自己写的遗嘱,内容是老爷子将家中一切财产都留给女儿赵敏。而写下这份遗嘱的时间就在赵老爷子和赵雷签订协议之后不久。

遗赠扶养协议约定财产给侄子,遗嘱却写明给女儿,两份文件到底以哪个为准?

法院最终认定,根据法律规定,赵老爷子的遗嘱和遗赠扶养协议有抵触,应按照协议处理。赵雷已经履行了赡养义务,赵老爷子的房产和存款属于其个人的部分归赵雷所有,赵敏协助办理房产过户手续。

【点评】遗赠扶养协议效力高于遗嘱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订立在后的遗嘱往往更反映了被继承人的最终想法,为什么签订在前的遗赠扶养协议比订立在后的自书遗嘱效力还大?

我国《继承法》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这表明,在财产继承中,如果各种继承方式并存,应首先执行遗赠扶养协议,其次是遗嘱继承和遗赠,最后才是法定继承。也就是说,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效力高于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也规定:“被继承人生前与他人订有遗赠扶养协议,同时又立有遗嘱的,继承开始后,如果遗赠扶养协议与遗嘱没有抵触,遗产分别按协议和遗嘱处理;如果有抵触,按协议处理,与协议抵触的遗嘱全部或部分无效。”

法官解释说,法律之所以赋予了遗赠扶养协议如此高的效力,也是要保障作为非法定继承人尽到了扶养义务之后所应该获得的权利。

【案例】签订过程存疑,遗赠扶养协议还算数吗?

冯德志老先生和妻子姜老太是一对再婚夫妻,各自带着自己的孩子组成家庭。几年前,姜老太被确认为智力残疾,此后,她便由自己的子女接走照顾。而冯德志独自居住,四个亲生儿子不在身边,他的日常饮食只好依靠侄子小冯夫妇料理。冯德志两次生病住院,也都是小冯夫妇照顾。

两年前,冯德志因癌症住院手术,时日无多。冯德志聘请了两名律师起草了一份《遗赠扶养协议》,由律师在ICU病房内向冯德志宣读一些内容并全程录像。协议中约定冯老先生夫妇的两套房产及几十万元存款中属于他自己的部分都留给侄子。

半个月后,冯德志去世。随后侄子小冯与叔叔的子女们就遗产继承问题打起官司。虽然侄子一直照顾老人是事实,但恰恰就是签订协议的过程出了纰漏。

签订协议的录像中显示,律师宣读协议时告诉老人如果认可事实就点头示意,老人当时插着呼吸饥,根本无法言语。而且在宣读过程中,老人还睡了过去,被叫醒后才继续宣读。最后,是律师代老人签了字,老人的手印也是别人扶着手在相应位置上按的。

法院认为,见证人宣读协议的过程中,冯老先生的状态无法使他人明确辨识其神志清醒,订立协议是其真实意思。按印的行为也并非其主动做出的,因此协议不符合形式要件,不能判定协议有效。

不过,法院也特别指出,作为老人的侄子,小冯确实对其进行了照顾,在其去世后安排了丧葬事宜,他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主张对老人的遗产权利。

【点评】子女的赡养义务不能免除

法官说,即便签订了遗赠扶养协议,遗赠人与其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不因此而解除。遗赠人的子女对遗赠人的赡养扶助义务,不因遗赠扶养协议而免除。同时,遗赠人的子女对其遗赠以外的财产也仍享有继承权。

同样的,作为扶养人,虽然负有为遗赠人养老送终的义务,但对自己的父母也仍然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享有互相继承遗产的权利。

【案例】儿女双全,老人财产赠侄儿媳为哪般?

李红琼和老伴儿有3个儿女,但平时都不在身边。十多年来,都是侄儿媳妇刘女士一直住在老人家里,照顾二老饮食起居。没过几年,李老太的老伴儿去世了,快90岁的李老太日常生活就更仰仗刘女士了。

为了给侄儿媳妇一个交代,李老太与侄儿媳妇签订了一纸遗赠扶养协议,约定将还在老伴儿名下的一套位于市中心的房产的40%产权赠与刘女士。刘女士的义务是要继续细心照顾李老太的生活,并负责其送终安葬。

签订协议当天,刘女士找来两个证明人做见证,还录了像。见证人询问李老太,委托书和协议是不是她自愿的,李老太回答得很肯定。协议签订之后,李老太甚至把家里的房产证都交给刘女士保管。

李老太在刘女士的照料下,最终走完了自己的暮年。但老人去世后,麻烦事还是来了。

三个儿女操办了老人的后事,并很快做了继承公证,由长子王先生继承了父母的房产。由于房产证在刘女士手中,王先生瞒着刘女士又补办了一个房产证,拿着继承公证书,将房产过户到自己名下。

刘女士将王先生兄妹三人告上法院,要求确认自己的房产份额。

在诉讼中,兄妹三人对签订协议是否是母亲的真实意思提出质疑。老人的丧事也是他们兄妹三人操办的,他们尽到了赡养义务,而刘女士则没有履行义务。

最终,由于两名见证人都出庭作证,证明签订协议是老人的真实意思,老人签署协议时意识清楚,和现场录像也能对应。此外,法院认为,刘女士多年来一直履行了对李老太的照顾义务,没有履行安葬义务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因此刘女士基本履行了协议约定的内容,判决王先生已经过户到自己名下的房子有40%的份额归刘女士所有。

【点评】遗赠背后的隐情

赡养老人协议书篇6

山西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

第三条 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关爱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的领导,根据国家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健全保障老年人权益和优待老年人的政策措施,并将老龄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老龄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与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省、设区的市两级福利公益金每年留存部分,应当按照不低于百分之五十的比例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老龄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人员具体负责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定期组织城乡社区开展老年人预防诈骗知识宣传等活动,及时制止和举报针对老年人的恶意推销保健品、食品、药品、器材等行为,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为老年人服务。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等相关部门应当配合负责老龄工作的机构,做好老年人状况统计调查工作。

第二章 家庭赡养

第八条 赡养人应当依法履行赡养义务,不得以放弃继承权、老年人离婚或者再婚以及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赡养人的配偶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应当支持、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尊重、关心和照料老年人。

第九条 赡养人应当尊重老年人与配偶共同生活的意愿,不得强行分开赡养。

第十条 赡养人委托他人或者养老机构等照料老年人,所需费用老年人无力承担的,由赡养人承担。

第十一条 赡养人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尊重老年人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尽量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鼓励赡养人所在单位在老年节、老年人生日以及生病住院时,为赡养人探望老年人提供便利。

第十二条 赡养人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应当尊重老年人的婚姻自由,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涉。

提倡再婚老年人对婚前个人财产和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进行公证或者书面约定。

第十三条 老年人依法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或者签订遗赠扶养协议的,赡养人以及其他家庭成员不得干涉。

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给予资助的,老年人可以拒绝。

第十四条 老年人自有或者承租的住房,子女和其他亲属不得侵占,不得强迫、欺骗老年人抵押、改变产权或者租赁关系。

老年人与子女或者其他亲属共同购买、建造的房屋,按出资比例或者约定,依法享有相应的物权;共有房屋调换、拆迁、改建、出租后,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应当予以保障。

老年人原来承租或者居住的唯一住房,由其子女或者其他亲属出资购买后,老年人仍有继续居住的权利。

第十五条 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经劝导、调解拒不改正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老龄工作的机构可以帮助老年人申请法律援助,还可以向赡养人所在单位通报。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老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有权予以劝阻,经劝阻无效的,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第三章 社会保障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各类救助资源和救助资金,统筹安排救助生活困难的老年人。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条件的,应当纳入救助范围。

第十八条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和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由老年人户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给予补贴。

第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的失能老年人,按照本省有关标准发放补贴。

第二十条 鼓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逐步建立八十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补贴制度。

县级人民政府对一百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应当按照本省有关规定发放补贴。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流浪乞讨、遭受遗弃的老年人,给予临时食宿、急病救治、协助返回等救助。

任何人不得胁迫、诱骗或者利用老年人乞讨。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时,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应当优先安排。

第四章 养老服务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第二十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引导、支持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服务。

第二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完善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引导、支持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城乡社区开办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餐桌等养老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餐饮服务、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医疗康复、交通接送等服务。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高龄、失能以及独生子女伤残或者死亡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投入,采取民办公助、财政贴息、运营补贴、建设补助、信贷支持、以奖代补等措施,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部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应当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

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擅自拆除养老服务设施或者改变用途;经法定程序拆除或者改变用途的,应当按照不低于原有规模和面积的标准补建。

第二十八条 社会力量兴办的公益性养老机构与政府兴办的养老机构享有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可以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对经营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按照国家对经营性用地依法办理有偿用地手续的规定,优先保障土地供应。

第二十九条 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公益性养老机构建设免征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经营性养老机构建设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养老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使用电信、邮政、广播电视有线传输业务应当给予优惠。

第三十条 养老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安全、消防、卫生、财务、应急、值班、档案管理等制度,保障老年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养老机构应当在醒目位置公示服务项目、收费依据和标准。

第三十一条 养老机构应当规范和加强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技术水平。

养老机构应当改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作条件,加强劳动保护和职业防护,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三十二条 养老机构应当与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或者其人签订服务协议,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协议约定,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

养老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以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等行为侵犯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支持医疗机构依托自身优势兴办养老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

第三十四条 鼓励、支持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慈善救助和志愿服务。

提倡结对帮扶、邻里互助,关心、帮助有困难的老年人。

第三十五条 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针对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险、人身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相关业务。

第五章 社会优待

第三十六条 老年人享受下列优待:

(一)进入本省国有及国有控股的旅游景区免头道门票,进入其他旅游景区享受头道门票半价优惠;

(二)免费进入公园、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纪念性陵园等公共文化设施;

(三)优先购买车票、船票、飞机票,优先托运行李、物品;

(四)在各类医疗机构优先就诊、化验、检查、交费、取药、住院;

(五)免除乡村公益事业的劳务和出资义务;

(六)免费使用公共厕所;

(七)其他优待事项。

第三十七条 六十五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享受下列优待:

(一)免费进入旅游景区;

(二)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

(三)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电)车和市内轨道交通,具体办法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八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为辖区内六十五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免费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至少提供一次免费体格检查和健康指导,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第三十九条 旅游景区、医疗卫生机构、车站、机场和不实行对号入座的公共交通工具等为老年人提供优待服务的场所,应当设置老年人优待窗口、等候专区、老年人专座等助老设施,设置明显的优待服务标识,公示优待服务内容。

第四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办理老年人的房屋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知识产权等权属转移、变更登记时,应当核实是否为老年人真实意愿,依法优先办理。

第四十一条 老年人持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享受优待服务。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关部门对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查处不力的,同级人民政府负责老龄工作的机构有权督促;情节严重的,由同级人民政府予以通报,并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恢复或者补建,并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一)未经法定程序,擅自拆除养老服务设施、改变用途;

(二)经过法定程序拆除、改变用途后未按规定补建的。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养老机构未按规定在醒目位置公示服务项目、收费依据和标准的,由实施许可的民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养老机构未与老年人或者其人签订服务协议,或者未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提供服务的,养老机构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由实施许可的民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未提供优待服务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的老年人社会保障、社会优待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扩大范围、提高标准。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

老年人的权益如何保障一、老年人受赡养扶助权要得到较好落实。为落实好老年人受赡养扶助的权利,要积极倡导赡养人之间就履行赡养义务签订协议,明确约定赡养的具体内容和标准,由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赡养人所在组织监督协议的履行,可以大大减少赡养纠纷的发生,效果通常都比较好。对于已经形成的赡养纠纷,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人民法院等有关组织,首先要认真做好调解工作,化解矛盾,确保老年人受赡养权得到落实。

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在城镇,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基本建立。在农村,有些地方实行了社会养老保险和多种形式的退养、补贴制度,一些农村老年人已经开始领取养老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普遍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扶养能力的老年人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制度。但是,养老金覆盖面还比较狭窄,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占全国老年人总人口比重相当大的农村老年人还没有充分享受到社会性质的养老保障制度的优越性,他们常常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所以,在农村普遍建立养老保障制度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重要历史任务。

三、要推进老年医疗康复保险事业迅速发展。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要对离退休人员实行了政策倾斜,对参保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个人账户的计入金额和个人负担医疗费比例都要给予照顾。

赡养老人协议书篇7

为切实保障社会散居“三无对象”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依据省民政厅《关于开展全省城镇三无人员和城乡孤儿普查发证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做好社会散居城市“三无对象”保障工作通知如下:

一、明确认定标准

社会散居城市“三无对象”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人:(1)有区常住户口的城镇居民;(2)无法定抚养、赡养人,或者虽有法定抚养、赡养人,但法定抚养、赡养人无抚养、赡养能力的;(3)无劳动能力的;(4)无生活来源的(低保收入不计算在内)。

老年人原则上指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的;残疾人指持有二级以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证的残疾人。18周岁以下孤儿及18周岁以上仍在校就读的孤儿,依据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文件执行。

二、明确审批程序

社会散居城市“三无对象”资格申请审批,履行以下程序:

(一)申请。由本人向居住地社区居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因智力残疾等无法表达意愿的,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或者亲友等其他人员代为提出申请,并填写《区社会散居城市“三无对象”申请表》,同时提供下列证明材料:(1)户口簿、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3份,本人近照1寸免冠照片3张。(2)有残疾、疾病的提供残疾证及二级以上医院的诊断证明原件及复印件3份。(3)有住房的提供房产证或租赁合同原件及复印件3份。其中住房属私有房产的,需出具房管部门发给的私有房屋产权证;属租住公有住房的,需出具房管部门发给的房屋使用证。(4)申请人拥有其它个人财产的,需出具财产清单(或由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组成财产清理小组负责清查登记)。(5)申请人如有法定扶养、赡养或抚养义务人以外的非直系亲属,其非直系亲属需出具对申请人财产和赡养等事宜的处理意见书。(6)区民政局认为需要提供的其它证明材料。

经社区居民委员会入户调查,并与申请当事人见面,经社区民主评议,对符合条件的,在社区居民委员会公示;无异议的,由社区居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所在街道办事处审核。

下列人员不得申请:(1)将私有财产变卖并挥霍一空的;(2)各类服刑、劳动教养期内人员;(3)参与政府明令禁止的非法组织,从事影响社会稳定活动的;(4)参与盗窃、抢劫、破坏公共设施,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5)参与或组织各种形式、、、吸(贩)毒活动的;(6)拒绝配合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管理机关进行调查、核查的;(7)将私有财产赠予他人的(赠予市、区慈善总会除外)。

(二)审核。街道办事处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意见和相关材料报区民政局审批。

(三)审批。区民政局对符合条件的,与申请人签订区城市“三无对象”保障协议,申请人所在的社区、街道监证。协议签订后,发给《老年福利证》。因智力残疾等无法表达意愿的申请人,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或亲友代签保障协议。

各街道、社区要分别建立“三无对象”档案(纸质和电子),并报区民政局备案。“三无对象”档案是“三无对象”身份的原始凭证,作为永久档案保存。

三、明确“三无对象”基本生活费标准

自年起,为全区社会散居城市“三无对象”发放基本生活费。

(一)发放标准。经研究决定,我区社会散居城市“三无对象”基本生活费标准为每人每月不低于500元。同时建立基本生活费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二)资金发放。社会散居城市“三无对象”按季度发放基本生活费。

(三)动态管理。社会散居城市“三无对象”基本生活费发放实行动态管理,各街道要深入调查了解城区散居“三无对象”保障情况,及时上报区民政局,按程序和规定及时办理增发或停发手续。区民政局每年12月份将对城市“三无对象”进行审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收回《老年福利证》,终止保障:(1)有了法定抚养、赡养、扶养人且法定抚养、赡养、扶养人有抚养、赡养、扶养能力的;(2)重新获得生活来源的。

四、明确责任

(一)责任主体。区民政局主管全区的城市“三无对象”保障工作;各街道办事处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散居城市“三无对象”,社区居民委员会对辖区内的限制或丧失行为能力的城市“三无对象”有监护义务。

(二)社会监督。社会散居城市“三无对象”保障的申请条件、程序、民主评议、保障标准和资金使用情况等,各街道、社区要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赡养老人协议书篇8

【关键词】 农村社区 老年人 精神赡养 困境 对策

一、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困境的原因分析

所谓精神赡养是指在家庭生活中,赡养人(晚辈)对被赡养人(长辈)在感情、心理等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使被赡养人从家庭中得到更多的温暖,享受家庭特有的天伦之乐。它要求赡养人关心体贴被赡养人的生活,尊重被赡养人的人格和意愿,了解被赡养人的心理,与被赡养人沟通思想、交流感情以及在处理相互关系中对被赡养人采取诚悦的态度、恰当的方法等,其核心是尊老、敬老、爱老,保证老人们晚年的幸福。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赡养内容不断发生变化。在社会养老、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开始实行后,农村社区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他们对子女在经济供养方面的要求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少,他们开始更需要子女在精神上的慰藉。在实际生活中,因各种原因,漠视、侵犯老年人精神赡养权的行为大量存在,它们给老年人造成了一定的精神痛苦和心理困境。

1、子女离家打工,无暇照顾父母

由于现阶段城乡之间的差距,农村的中青年人向往大城市的现代工作与时尚生活,他们放下农具离开了自己祖祖辈辈的生养之地,携妻带子进城打工经商或就读,把父母丢在原籍变成了“留守老人”。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迫于岗位竞争压力,使得属于弱势群体的他们难以顾及在农村的父母,和老人相聚谈心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老人的孤独感也随之增强。据调查,外出子女9―12个月才回家一次的占59.4%,而1年以上才回家一次的达21.3%,有些人甚至几年都不回家。62.9%的外出子女回家停留的时间少于半个月,54.7%的老人与外出子女的通话时间通常不超过3分钟,46.9%的老人半个月以上才和子女通话一次,还有10.0%的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之间并无任何联系,代际情感沟通和互动彻底中断,这种状况对于老年人特别是老伴已经故去的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他们常常在孤独、寂寞、思念中忧郁成疾。许多空巢老人长年累月生活在“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状态,相对生活在繁荣市景、有良好生活与娱乐设施的都市老年人来说,他们的晚年更加落寞、单调、凄凉,更加需要社会、子女的关注与关心。

2、农村家庭小型化,“重小轻老”现象严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的普及和观念的改变,农村家庭人口在减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有越来越多的独立活动空间和自由,传统的大家庭聚居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我国农村的家庭正趋于小型化。儿女成家之后,离开父母到城镇、市区或国外去自立门户,只留下老人独守老宅。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情景基本上看不到了,在乡村,老人虽然住在宽敞的大房子里,但缺乏当年的快乐与幸福,没有儿孙们的喧闹,生活渐渐变得无聊、呆滞,老人们在岁月的流逝中慢慢变老。《婚姻法》等规定了父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与义务,这是一条十分人性化规定,探望可以加强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沟通,对于感情的培养十分有利,在爱的氛围里孩子能健康正常地成长;但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子女必须有探望父母的义务,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单向而不是双向的,一些中青年夫妇“重小轻老”思想严重,“厚幼而薄老”十分普遍,尊老不足,爱幼有余,他们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向子女倾斜,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关爱有加,但对老人的冷暖需求却往往不闻不问或敷衍了事。

3、家庭关系紧张,导致赡养出现障碍

现实家庭生活中,导致赡养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有的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间,因分家、土地承包等恩恩怨怨相互纠缠,怨恨父母偏心;有的家庭婆媳因一些家庭琐事引起纷争,产生摩擦冲突,儿媳妇拒不赡养甚至阻止丈夫履行赡养义务;有的家庭成员伦理素质低下,他们推卸责任,只知向父母索取,却不愿尽“反哺”义务。当年老体衰的父母连最低的收入也难以保证时,许多子女把他们当作“包袱”,产生嫌弃的心理,因而把老人当做家庭负担加以抛弃。

4、偏重物质赡养,对精神赡养重视不够

在现实生活中,“精神赡养权”为人们所忽视,农村子女普遍忽略了对父母的精神关怀,重物质而轻精神,把赡养义务片面理解为物质供养,却很少看望关心老人,严重忽略了老人们的“精神养生”。他们不屑与父母对话、沟通、安慰,代际情感交流缺乏,不愿回到落后的农村老家,只在逢年过节时才匆忙回家一趟,其他时候连人影都看不到。老人们感叹与子女们见面的时间越来越短暂,次数越来越少,他们有心里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高兴的事情没人与之分享,痛苦的事情没人与之分担,这样的老人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并产生悲观情绪,有的甚至会产生自杀行为。其实老人晚年生活中最缺乏是听众,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关注,最怕的也不是挨饿受冻,而是精神的寂寞孤单。子女应该加强父母交流与沟通,或“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点家务,让空巢老人感到亲情的温暖,防止产生被遗弃的感觉。

5、年轻一代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两代人共同语言减少

随着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子女到城市里生活,成为城市里暂住或永久居民。作为“城里人”,子女们接触了过去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事物,有了新交往圈子,视野开阔了许多,逐步接受了城里的生活方式,其心理、习惯、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变,在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工作目标、价值标准以及人生态度等各方面与乡村渐行渐远。而老人故土难离,不愿离开熟悉的乡土人情,仍生活在农村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没有适时调整自己,接受新事物慢甚至是原地踏步,其认知还停留在原先的阶段。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水平整体很低,57.5%的留守老人为文盲,34.5%的留守老人只有小学程度;又由于年老体衰,精力减退、活动大大范围减少,他们对社会上发生的新鲜事情知之甚少。老人与子女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中,两代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出现了较大的差异甚至冲突, 共同语言逐渐消失,无法倾听其心声,双方对彼此的内心世界知之甚少,对对方聊天的内容不感兴趣,子女和父母的理解与对话日趋减少。

6、社区文化生活匮乏,造成老年人心里郁闷无处排遣

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农村社区各种组织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重视不够,许多领导认为家庭赡养只是家务事,没有采取措施来弥补家庭赡养的不足,对缺乏能力的农村老年人没有建立法律援助制度,多数农村社区因缺乏资金等致使老人的活动设施很少甚至没有,针对农村老年人的服务项目日趋边缘化甚至于消失了。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没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人力支持力度远远不够。诸如能为老年人提供帮助的志愿者队伍等社会组织多活跃在城市,很少能深入农村社区开展工作,没人去组织农村老人开展娱乐、健身等形式多样的老年文体活动,也没有人鼓励、引导农村“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增加老人与社会的接触,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更没有人去疏通老人在子女外出时产生的孤独感、心理压力及其他消极情绪,其负面效应长期积郁于心,很难得到及时宣泄,其健康和幸福感因此受到损害,农村老人抑郁症已经开始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农村社区老年人解决精神赡养困境的方法

针对农村老年人在赡养中出现的新问题,国家、社会、家庭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策略和关爱行动,未雨绸缪,做好预防工作,提升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的质量。

1、加强立法,完善精神赡养的制度

精神赡养在我国法律中已有所体现,但在实践中,对精神赡养的支持还不够完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比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中,涉及到了精神赡养的条文与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但法律法规对于精神赡养是宽泛的原则性规定,远不够系统与完善,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具体配套实施细则基本是空缺,对于如何履行违背精神赡养的法律后果,以及司法审判之后的救济方式等方面,还都是空白。在人们看来,精神赡养更多地属于道德范畴而不是法律义务,我们应该加强对老年人精神赡养方面的立法工作,《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我国保护老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我们可以在这个法律中增加相应的内容,规定精神赡养的概念、内容、法律后果及其救济方式。重视法律对人们行为的引导功能以及判决的社会效果,将精神赡养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在将精神赡养从道德责任“硬化”为法律义务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进一步完善对老年人的权益保护。

2、加快农民致富速度,从源头上治理赡养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关系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大局。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大量解决“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振兴“三农”,农业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但由于受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一些农村并没有完全摆脱贫困,而物质基础的薄弱往往制约精神赡养。许多农村老年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后无固定生活来源,只能靠儿女赡养,而子女本身生活都十分困难、自顾不暇,想要赡养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贫困的现实使物质赡养得不到保证,精神赡养更难以落实。因此,生产力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借以从源头上彻底化解赡养问题,彻底摆脱农村贫穷的面貌,为解决精神赡养打下良好基础。政府要做好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合法权益的维护工作,对于符合救助或低保条件的空巢老人,政府部门要及时把他们纳入救助对象,提高老人的经济水平,不给子女以沉重负担,从而减轻老人的心理压力。

3、扩展宣传深度与广度,提高群众精神赡养意识

要把精神赡养落到实处,就须在全社会特别是农村社区大力宣传、倡导精神赡养,多提倡符合时代要求的“孝道”,使精神赡养深入人心,唤起其儿女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并传承下去。目前迫切需要加强传统美德、家庭美德和法律法规的教育,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为老年人营造和谐、美好的晚年生活软环境。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应相互配合,采取多渠道多途径多层次的有力措施,广泛开展赡养知识宣传,将普法工作深入到广大农村,使农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让农村老年人明白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精神赡养的先进典型人物进行表彰,在诉讼活动中应加强对当事人的宣传、教育工作,使赡养人自觉自愿履行赡养义务。对精神赡养的判决和执行,确实比物质赡养的判决和执行要复杂的多,麻烦的多,在这方面,依靠法律的惩罚,也许远不如舆论的压力和赡养人所在居委会、单位的批评与教育更有效,它能在内心深处给子女一种道德钳制和心理省察,反省自己的行为,消除隔膜,理性处理好父母子女的关系,加强婆媳之间的沟通包容。

4、注重民间调解,让精神赡养落到实处

精神赡养,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沟通、慰藉,强制执行往往对于解决纠纷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民间调解是目前解决精神赡养纠纷的主要手段之一,当老人的精神赡养请求遭到拒绝时,他们根本不会去状告自己的子女,因为这样会损毁子女的名誉。老人们往往请求有关亲戚、左邻右舍做“和事佬”,或请求当事人所在单位或村委会予以调解。赡养案件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一般系亲子关系,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会走上诉讼路,解决此类纠纷的最好办法还是赡养人与被赡养人双方互谅互让,互相尊重、理解,以和为贵。因为一旦矛盾激化,判决下来老人胜诉,却有可能使本来就紧张的家庭关系变得更加不可调和,亲情遭到破坏,老人是赢了官司,却输了情感,精神上会受到更大的伤害,诉讼的最终目的并未实现。亲属、左邻右舍、单位、村委会往往对当事人间矛盾的前因后果有较多的了解,解决问题往往能对症下药,他们的居间调解,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双方当事人的对立情绪,缓和双方的矛盾,对精神赡养的实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赡养老年人有利。即使人民法院受理赡养案件时,也应当认真做好双方当事人的调解工作,尽量以调解方式结案,为农村老年人化解后顾之忧。金钱能执行,但感情执行不了,故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应体现人文关怀和亲情审判的特点,作出有利于改善当事人关系的裁判。

5、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更好保证精神赡养的实施

要解决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光靠家庭是不够的,还应当发挥当事人所在村委会等社区组织的作用。首先,他们可以引导村民在制定村规民约中加入精神赡养的内容,督促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有的地方已经走在前面,例如杭州市余杭镇中南村推出一种新型的农村家庭《赡养父母协议书》,将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和子女的赡养关系用协议的形式进行约定,并将“精神慰籍”写入了赡养协议。该协议书由村委会统一制定,上面明确了子女对老人的供粮方式、安排居住、医疗待遇、生活费用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赡养细则。“是否经常联系、看望或关心;是否节日团聚;是否参加各类活动”等,都写在赡养协议中。其次,有关社区组织要积极培训老年活动中心的组织者,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老年活动基地(中心)的投入,为老年人创造一个相互交流、娱乐休闲健身的场所和机会,增设各种文体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村老年人对文体活动的需求,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让干了一辈子农家活的老农们老有所用、老有所乐,从中寻找精神寄托。再次,组织老年人帮扶互助小组,大家坐在一起,说说心里话,增长知识,获得信息,相互慰藉,相互照料,遇到烦心事自行调解,出现紧急情况可以及时发觉。最后,有关组织要加强精神赡养纠纷的监督、引导、调解,加强对关系农村老年人切身利益案件的调研;并倡导志愿者以及其他个人、团体等社会力量走出城市,积极下乡,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心理服务等。

6、运用行政刑事处罚,监督精神赡养的实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地区尊老、敬老、孝顺父母等传统的伦理道德受到了一定冲击,子女不孝、不养、“重幼轻老”的现象逐渐增多,很多老人的权益受到侵害。在精神赡养方面出现的问题表现主要有:子女运用殴打、捆绑、禁闭等手段暴力干涉老年人的婚姻自由;经常以打骂、冻饿等方法,对老年人进行肉体或者精神上的摧残、折磨等虐待行为;负有赡养义务的子女对老人拒绝抚养,甚至遗弃。这些行为是严重与精神赡养相违背的,我们在教育、谴责的同时,公检法机关应当坚决通过法律程序予以纠正、制裁,追究屡教不改者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特别是人民法院要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扩大精神赡养案件的社会效应,基层法院应开通农村赡养案件的绿色通道,坚持优先受理、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并积极给予老人诉讼费减、免、缓等有力的司法救助。为扩大办理赡养案件的社会影响力,可选择赡养纠纷相对较多的行政村就地开庭,由村委会协助组织群众旁听。对那些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被赡养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应依法给予一定的刑事制裁,判处一个人,教育一村人。

(注:本文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农村社区老人精神赡养困境之原因及解决方法”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09B008。)

【参考文献】

[1] 汪汝学:老人也需要精神上的关爱[EB/OL].article.省略/a/2008-11-30/2952400.shtml.

[2] 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3] 毛洪波:诸城敬老发展到精神上赡养 农村老人住好房享晚年[N].潍坊日报,2006-08-14.

上一篇:就职演说稿范文 下一篇:在人间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