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4 12:03:34

闽台文化论文

闽台文化论文篇1

在我看来,相比其他学者的闽南文化研究,戴冠青教授的研究有三个特色。

情动闽南

闽南地区地处东南,历史渊源悠久,文化沉积多样,既保留了非常多的中国古代文化印迹,又有“大陆性”农耕中国非常罕见的海洋文化,其宗教流播、古汉语存留、宗族文化、民居建筑、商业传统、戏曲音乐等方面,既有特色又有丰富性,都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可以说,如果有众多学者致力于此,闽南文化研究完全可能成为国内地区文化研究中最有生发力的种类之一。然而,因为众所周知的政治隔离,原本只是福建省下属行政区划之一的台湾,一跃成为具有特殊政治地位的焦点;而因为先后几次文化变故,本来深受闽南文化影响的台湾,也成为一个五方杂处、潜流暗涌的文化复合体。国内研究界由此逐渐出现了一批专事台湾研究的学者,以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等专门研究机构为核心,形成了台湾研究这个颇具热度的专业。与此同时,闽南文化研究往往就被闽台文化研究这个题目所包容了,闽南文化研究从母体的地位跌落,反而经常成为附属台湾研究的一个子课题。这样的研究往往不能深入闽南文化的基质纹理,也往往难以深入地了解闽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存在,对于闽南文化的解释只能是肤浅的、浮光掠影式的,缺乏地区文化研究的厚实与敦诚。

戴冠青教授的研究则是我所见的最贴近闽南、扎根闽南的研究之一。

在《想象的狂欢》一书中,戴冠青教授坦陈自己的研究缘起于“对闽南文化的热爱”,并试图“在‘荆棘丛生的荒草地’上蹚出一条新路”,于是其花费了十年时间,选取了闽南民间故事这个文化沉积最为丰厚的角度进发,以历史传说与现实存在两个维度交互印证,来破解闽南文化的魅力密码。在研究过程中,戴冠青教授本着穷尽材料的原则,阅读了数量庞大的闽南民间故事材料。这些书籍大多属于民间故事系列,民间语言往往比较粗糙,条理性也不可能很强。而戴冠青教授这个出身文艺学、以“美”为本业、视文学语言为生命的作家协会主席,要潜心默志、埋头阅读这些民间故事,倘若没有强烈的本土之爱支撑着,那还真是不很容易做到的。至于说还要在对这些民间故事熟稔于心的基础上,寻其统绪,考其源流,明其本末,再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区隔定谳,那就更是不容易了。

正是基于如此认真的态度,在《想象的狂欢》等论著中,我们可以时时看到作者操控着各种闽南民间故事、闽南地区文献、闽台风俗人情,了若指掌,恢恢无间,行有余力,让人不禁慨叹于作者对于所研究对象“穷究本源”的治学态度。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陈益源教授在为《想象的狂欢》一书作序言的时候,谈到阅读本书的“一连串奇妙的景况”,“过去几个月内,仿佛无论我去哪里,《想象的狂欢》书里相关的篇章就会出现,如影随形”,并且慨叹“闽南民间故事实在太丰富了,丰富到不管我走到哪里都可以发现它们的无所不在,并且透过冠青教授的深入剖析,令人印象深刻,想忘都忘不了”。这种景况的出现,显然不是凭空而出,其实正是戴冠青教授的研究扎实而厚博的实证。

闽南文化的另一种暸望

闽南文化研究方面,经几十年积累,产生了不少论著。戴冠青教授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从闽南民间故事入手研究闽南文化,并把闽南民间故事作为闽南文化镜像进行观照,这个角度很新鲜,也很有针对性,目前还很少人做过。而且,戴冠青教授在研究中较好地把细部研究和总体观照结合起来,我认为其专著因此成为目前从一个独特角度对闽南文化进行总体把握的别开生面的论著。

从早期的单篇论文开始,到最近的专著成型,戴冠青教授的闽南文化研究逐步构建出一个非常严整的体系。《想象的狂欢》提出“文化想象与族群记忆”,既提出了“闽南民间故事是闽南地区民众根据闽南社会生活情状想象、创作出来并通过口头讲述的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或传说”,肯定了其“文化想象”的因素,又提出其文化想象中积淀了“闽南族群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包含有非常丰富的“族群记忆”,以此两种概念出发,提纲挈领。书中从各个角度各个方向对闽南民间故事进行了解读——内中其实不仅仅局限于民间故事,而且融汇了地理、历史、气候、俗语、戏曲等各种文化因素,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解读,可以说,就是一部关于闽南文化生态的整体研究史。

在章节内部,戴冠青教授的研究也能够做到事无巨细、穷发抉微却又高屋建瓴、分合有度。在“闽南民间故事的艺术形象”一章中,有一个十分独特的部分是介绍朱熹原型的民间想象,作者列举分析了《文昌鱼的传说》、《对天祝词显报应》、《计除恶僧》、《葬大林谷镇蟹精》等民间传说,注意到了闽南民间传说中的朱熹在闽南民众崇儒心理下往往形成法力强大、斩邪除妖的正义神祗形象,而武夷山以及江西庐山、铅山一带的朱熹却多是浪漫抒情、邂逅狐仙的书生形象。并且在此基础上,联系闽南地区历史,详尽地阐述了闽南文化中民众崇儒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形成。

温婉的理论沉淀

戴冠青教授做闽南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其文艺学出身的理论背景,与其他做民间文学或者地区文化研究的学者相比,出身文艺学的她,在操持各种理论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在《想象的狂欢》一书中,随处可见厚实的理论沉积。女性主义理论、列维-布留尔的神话学理论、弗莱的《批评的解剖》、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等合适合用的理论与观点不断被用来与研究对象相互印证、互相激发,使得本书在理论深度方面得到了极好的延伸。在“闽南民间故事的叙事特征”一文中,作者还参照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实际操作了一番,以叙事学理论分析闽南民间故事。在考察了大量闽南民间故事后,作者依据叙事功能的理论进行分析,概括出了几种叙事模式:(1)扬善惩恶式;(2)以智抗敌式;(3)自强不息式;(4)知恩必报式;(5)才子佳人式。并且在具体的模式研究中,提取归纳出几种重要的叙事功能加以分析,这样就化繁为简,对数量繁多的闽南民间故事进行了较好的归纳分类,有利于作者驾驭庞大的文本,也有利于作者从总体的历史源流与文化心理方面对这些民间故事进行总结。这一点,恰恰也是做闽南文化研究的学者们普遍比较缺乏的。

戴冠青教授的闽南文化研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其温婉有致的文笔,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民间故事,还必须有一支生花妙笔将其贯串起来,并且在理论分析的同时,保持文学教授的独特风味,《想象的狂欢》一书,做到了这一点,往往能在娓娓动人的学术分析中,不时透露出其平和雅正的文学韵味。相信这会成为闽南文化研究的学术风景中最吸引人的一个品格。

以我所见,戴冠青教授已经用其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心血之作,在闽南文化研究中,画出了一片独特的学术风景,其中既有其立足闽南专注乡土的激情与梦想,又有其包容古今、横跨多方的胸怀与视野,还有其深厚完整的文学理论背景支撑,更有其作为学者与作家、融智慧与文学为一体的平和雅正。可以说,这片风景足以厕身于当今闽南文化研究最为美丽的风光之中。“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希望这片风景的出现,能启发越来越多的学者进入闽南文化研究之中,也去描摹自己别具特色的风景,不断丰富充实这一片东南热土。

闽台文化论文篇2

1、闽台区域文化的传统。

闽台区域具有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文化渊源和文化积累。今天所说的闽台文化传统,它的形成既是本地文化、同质文化长期的继承、演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同外来文化、异质文化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历史上福建向台湾的移民以及闽南文化在此过程中的大量文化传播,可以说为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形成是在两岸社会历史的不断演进中实现的,在交流与融合,在内部各自演进中化连为一体,成为具有共同地方特色、同质性很高的区域文化。闽台文化的亲缘关系,不仅是总体意义上的同文同种、同宗共祖,而且在家族血缘、闽客方言、、民间习俗、歌舞技艺等方面有着更多直接的承递关系。

历史上,由于闽台区域远离儒家中心文化,带有边缘文化的色彩,较具开放性、商品性。开放性意指率先收纳域外文化,表现出更大的融摄力与兼容性,商品性则指商业活动的频繁,使之催生了与中原传统的重官抑商相抵牾的商品意识和商贸文化的活跃,历经荷据、日治,中西文化在台湾汇合、碰撞、交流,也使闽台文化原有的商品性得到了深化。开放性、商品性、形态的多元性成为闽台文化的传统与特色,闽台区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拓展,形成了等价交换、诚信经营的理念和农商并重,义利兼顾特点。作为一种地域文化,一方面,闽台文化吸收和保持了中华大地上深深扎根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意识和内涵,也具有学习、兼容西方文明的特点,形成了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胸襟和敢为人先、务实奉献、富于开拓精神。具有灵活善变、开拓创新和自觉参与竞争的区域文化性格特征。

2、闽台文化的现实――文化产业发展与合作的必然性。

我们今天所谓的闽台文化是个联系古今的概念,既承袭了传统的性格,又在两岸社会的不断演进中发展、变迁着。在闽台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中,闽台文化交流曾于1949年退居台湾后而中断,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大陆实施改革开放后,闽台文化交流才逐渐恢复。到了20世纪90年代,闽台文化交流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闽台区域文化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为闽台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发达,文化的作用越突出,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强力的经济增长极。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流的深入,物质生活的丰裕,消费需求出现个性化、高级化的新趋势,人们购买商品时已不再单纯追求其使用功能,而是日益注重商品与服务背后的观念价值,提高了文化消费力,区域内人们的文化视野变得开阔起来。与此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文化因素的渗透而引发产品的革新和附加值的提高,经济价值越来越取决于以文化为底蕴的价值观念,市场竞争已从产品之间转向文化之间,或者说越来越依托于文化的辐射力,文化价值越来越显示出资本价值。这一新形势无疑也为闽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市场,也是促成闽台文化资本得以形成的社会和时代背景。而面对闽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福建)的现实压力,变之为激发闽台区域文化产业奋起直追与发展的动力,乃顺应了闽台文化交流不断紧密深入与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和趋势。

文化产业应成为激活闽台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逐渐获得了共识,区域综合实力的增长、区域经济的振兴,对区域内的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文化竞争力已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台文化产业合作理应成为未来闽台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加强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促进闽台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高它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是闽台区域现实发展的需要和必然选择。一方面,就福建而言,正逢大陆开始实施“十一五”国民经济计划,正处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扭转粗放增长方式,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为福建经济发展指出了良好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就台湾而言,近年台湾经济增长趋缓,国际竞争力下滑,台湾亦处于以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台湾有比福建丰富的资金、国际竞争经验和高附加值生产能力、市场策划能力,但市场规模相对狭小,人力成本高昂,而福建以及与之相连的广阔的大陆市场,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本,闽台区域产业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另外,当下台商投资出现了从传统劳动密集产业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产业转变的趋势,也给闽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总之,源远流长的闽台关系和文化传统,丰富的合作经验以及在世界新的发展形势下,文化发展的新理念诉求、文化的资本价值,都决定了闽台文化产业发展与合作是闽台文化现实发展的必然选择。闽台区域文化资源从纵向讲,积淀丰厚,是中国文化版图形成过程中的一支非常重要的缔造力量,蕴藏着巨大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资源一旦转化成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资本,就会在现有的中国文化产业版图中异军突起。

二、闽台文化资本的形成

1、文化资本的理论分析。

文化资本(culturalcapital)是法国文化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理论术语。这个概念不仅描述文化与(经济)资本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且甩来表示本身即作为一种资本形式的文化。某些文化资源,不论是文化实践还是文化产品,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稀有资源,成为不同社会主体和社会阶级的争夺对象,占有这类资源可以获取一定的物质的和象征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资源就开始成为文化资本,这同时也意味着资本的概念正在向更宽广的领域延伸。

澳大利亚麦考里大学经济学教授戴维・思罗斯比根据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经济意义上的“文化资本”的定义:“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这种积累引起了物品和服务的不断流动,与此同时,也形成了本身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商品。不难理解,文化资本具有传统形式资本的基本特征,即能带来增值的价值,指与物质再生产过程密切联系的一种能够带来增值的生产要素。将文化资本看做是一种经济现象,是基于文化资本被认为是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而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文化资本这一概念的提出,足以构成一个新的问题空间,而且是比经济资本更举足轻重的一种资本。文化资本理论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特别是在文化日益被视为一种产业,更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区域文化资本表现为区域文化资源积累的厚度和文化资源开发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区域文化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区域的文化资本问题越来越具有突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闽台文化与资本的融合。

文化资本和所有的资本形式一样,具有顽强的再生产(乃至扩大再生产)能力,它们共

同维持着社会的再生产。如何将丰厚的文化资源转为文化资本,文化资源的优势要真正转化为文化资本的优势,需要一个对文化资源深入发掘、科学配置和恰当转换的运作过程,要形成文化资本必须实现文化和资本的融合(是一种内在的结合)。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文化与资本的结合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其一,文化当然要由资本来支撑,没有资本支撑的文化自然要萎缩,甚至消亡,这种文化与资本的结合方式只是浅层次的、外在的,资本与文化的这种结合,只是在浅层次上履行了资本的社会责任。在这种方式中,资本还是资本,文化还是文化,它们之间只是实现了机械的结合,而没有实现真正的融合。其二,通过资本把文化引入企业,使企业人与文化人全面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双方共同感兴趣并长期追求的事业。其三,是通过资本和文化的融合,两者相互间的渗透,提供了具有丰富、独特文化内涵的产品或服务。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把文化融入产品和服务是创造财富的最有效方式,提高了商品附加价值和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的可能性。这种方式实现了资本与文化的内在结合,而资本与文化的这种深入结合可以创造出让人意想不到的财富。

闽台作为一个区域,有着不同特色的文化资源,构造了不同的文化空间,代表异质景观,这种文化差异的存在使流动与交换有了可能,也恰恰构成了自身的文化资本,使得闽台文化产品及其生产,具地理性特征,在市场里自然也就拥有了社会注意力和吸引力。而闽台文化资本最终形成与否,就决定于资本与文化的内在结合,其主要途径有三:一是对闽台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资本化改造。最具地域性、原创性的闽台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本的形成的基础性资源条件,这些资源的经营权、开发、利用权等,若向民营资本、外资、台资开放,便形成多元化投资经营的生动局面,实现了文化资源的资本化。二是在文化资本的形成当中,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主要在于创新,创新是从资源潜力走向产业实力的关键性环节,包括内容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三是促进交换,交换是文化资本得以转换生成的条件,文化资本只有在进入流通环节、在可交换的基础上才成为一种资本的。在没有进入交换之前,文化资本往往只以资源的形式存在着,正是交换过程把文化资源资本化,成为可以在文化产品中积淀和传递的象征资本。因而,应促进闽台文化之特色产品与其他区域文化产品进行交换,闽台文化资源只有借助经济资本把闽台文化融入产品和服务,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价值,得以转换成文化商品,又通过以过去所没有的深度和广度,把闽台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在进入流通环节之后,文化资本又通过接受者的文化消费再次转换成经济资本的收益,并最终在交换之后获取资本的收益。

闽台文化资本的形成便是要实现这个意义上文化与资本的融合,我们今天发展闽台文化产业,不仅要面向闽台、面向全国,而且必须面向世界,要把闽台丰富的、独特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加以合理开发、包装,通过市场化发展的途径,使之转化为全世界亿万人都能享受的文化商品,扩大闽台文化在中国、在世界的影响。整合和推动开发闽台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这不仅用智慧和美感来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而且将有助于推动我们经济的增长,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还需提及的是,如上所述,最具地域性、原创性的闽台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本的形成的基础性资源条件,而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也为闽台文化资本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物质基础,如消费的大众性及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消费社会的来临及其所导致的大众对于娱乐性、消费性、益智性、消遣性文化产品的需求,也是促进闽台文化资本形成的不容忽视的社会条件之一,而新的传媒技术的发展(印刷技术的进步,广播、电视、网络空间等的诞生与拓展,则使之具备了技术的条件。总之,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在于它是智能、知识及文化力量的集结与发挥,是整合文化形象与文化艺术生命力,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情境环境塑造及文化艺术的“知识”传递,透过文化资本不断的积累,进而形成一股强而有力的经济力量。闽台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将越来越倚重于文化资本,发展与否取决于所掌握的文化资本的量及其运作。

三、 闽台文化资本的运作

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特点便是,不仅实物产品的生产可以推动经济车轮滚滚向前,也可以通过文化资本的运作来创造财富。文化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种关键性生产要素,如今已成为全球竞相争夺的宝贵资源和市场,文化产业的影响力,是与其掌握的文化资本直接相关的。闽台区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启动这些文化资本,使所有这些文化资产的增殖职能得以发挥。如果能在特有的文化资源基础上开发现代文化产业,形成大的文化力,在国内外文化市场竞争中发挥的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着眼于这一目标,闽台文化便不能再保留原本形态,而必须考虑如何通过文化资本运作来促进这种流动与交换;而且对文化资本的运作要有清醒的意识。闽台文化资本的形成后要真正发挥其文化资本的优势,需要一个科学配置和恰当转换的运作过程,这个运作的基本特点应该是如何把文化资本潜在的交换价值真正发掘出来和呈现出来,使它得以在观众那里变成可消费的符号,当然这个过程的演化本身将导致各种文化因素互相的渗透、冲突、依存和重组,反过来也推进区域文化更加复杂和多元的发展。目前闽台文化资源优势未能如愿以偿地转化为文化资本的优势,与缺乏缜密而有效的资本化运作不无关系,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因而在战略上、体制上、政策上等方面要有必要的调整与改革。 首先,对文化资源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对闽台区域文化资源做基本的梳理、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对之进行准确定位,科学扬弃,强化区域文化的个性和竞争力。要对文化资源的性质、层次分类,对转化的可能性进行分类,合理开发、配置、整合,这个转变过程是很复杂的,我们决不能用简单的经济思维、简单的市场思维来催生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而要把闽台文化含量、文化内容、文化价值最大、最优化的东西体现出来。如就福建而言,可规划和建设一批大型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若干与台湾关系密切的郑成功、施琅等历史人物的故居、宗祠、台胞祖籍地等重点历史文化景观,提高其中的历史文化含量,增强区域内外大众的消费意愿。

其次,要发挥闽台区域文化资本一体的整体效应、区域文化优秀精品荟萃的集聚效应、区域文化强强联合的联动效应、区域文化要素交融的互补效应以及区域文化交流和影响的辐射效应,让资源共享,区域既分工又协作,发挥资源的整合功能,一是同类文化资源的链接,即在文化理念,在文化人才之间,或者是在文化生产、经营活动之间,这种同类项的文

化资源新组合,如对闽南特色文化的整合,形成区域独特的文化资本,其合力应是强势之所在。张扬区域文化的特色,通俗地讲,特色就是个性品牌,特色就是错位竞争力。二是不同文化资源的链接。这是不同类项的文化资源整合,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近代史中,在荷兰人治下长达38年,在日本人的治下也有50年,又阻隔了近50年,所以,多元文化在台湾共存,从人们的思维、语言诸方面都有了台湾的特色,我们要认识并重视这一差异性,重视闽台文化在文化理念、文化人才、文化生产及经营活动之间的交叉整合,重视并促进区域内文化差异性的流动与交换。

第三,闽台文化资本运作更是需要长期深耕、布局。要充分了解文化资源的状况、文化供给能力、文化需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绝非一蹴可及,这里包括文化市场的培育功能,文化发展的引导功能,文化人才的交流功能和文化成果的共享功能,增强系统效应和整体优势,造就新的文化生长点,为闽台文化产业争取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带来深远的影响。要认真研究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文化投资的成功经验。

第四,建立闽台文化产业生产链,着眼于产业链经营,文化产业是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和广阔的文化周边产业开发空间,能否形成文化产业链是今后检验文化产业是否成熟的标志以及文化资本良性可持续运作的前提之一。

第五,文化资本运作的潜力也与借鉴和创新的能力成正比。从资源潜力走向资本实力的关键性环节是开发与创新。因此在发掘闽台资源的同时,不忘创新,创新是扩大影响力的必然选择,文化资本既靠历史的积累,也需要去发展和再造。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数字化趋势给文化产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培植、开发新兴文化内容产业,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文化内容产品,应是闽台后人努力的方向与追求。

闽台文化论文篇3

既有宏观概括,又有典型事例分析,是此书的特点之一。作者全书分上篇“舞台艺术”和下篇“造型艺术”。上篇主要论述了福建音乐,包括福建民歌、福建说唱音乐、福建器乐音乐;福建舞蹈,包括福建舞蹈的特点、福建舞蹈的种类和代表作、福建舞蹈的渊源、福建舞蹈的艺术魅力;福建戏曲,包括福建戏曲的形成和发展、福建的主要剧种、福建戏曲的艺术魅力、福建戏曲的特点;台湾音乐,包括台湾汉族音乐、台湾少数民族音乐、台湾佛教音乐;台湾舞蹈,包括台湾汉族舞蹈、台湾少数民族舞蹈、台湾佛教舞蹈;台湾戏曲,包括台湾闽南人戏曲、台湾客家人的戏曲、外省戏曲在台湾;闽台音乐源流,包括福建民歌对台湾民歌的影响、福建音乐对台湾传统主流音乐的影响、福建音乐对台湾其它音乐的影响、福建音乐在台湾;闽台舞蹈源流,包括直接从福建移植到台湾的舞蹈、从福建传入台湾后被改造的舞蹈;闽台戏曲源流,包括日据时期福建戏班对台湾戏曲的影响、福建戏曲对台湾戏曲的影响、闽台偶戏源流、解严后闽台戏曲交流。下篇主要论述了福建建筑,包括城市与城堡、福建民居、福建土楼、福建寺观、福建古塔、福建古桥;福建绘画,包括福建历代画家、福建画家特点;福建工艺,包括福建年画、福建木偶头、福建剪纸、福建陶瓷、福建石雕、福建木雕;台湾建筑,包括台湾民居的历史沿革和特点、台湾民居与台湾社会文化、台湾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台湾庭园、台湾传统民居的装饰、台湾寺庙建筑与台湾社会文化、台湾佛寺建筑、台湾宫庙建筑;台湾绘画,包括台湾绘画的历史、台湾著名画家、外省人在台湾的绘画;台湾工艺,包括台湾雕刻、台湾陶瓷、台湾编织、台湾漆器、台湾纸工艺、台湾玻璃工艺、台湾蚵贝艺术、台湾竹器、台湾刺绣、台湾版印、台湾戏偶、台湾少数民族工艺、台湾佛教造像;闽台建筑源流,包括福建民居对台湾传统民居的影响、福建寺庙建筑对台湾寺庙建筑的影响;闽台绘画源流,包括台湾美术发展与福建画家的关系、清代福建画家对台湾画家的影响、日据时期福建画家对台湾画家的影响;闽台工艺源流,包括福建年画对台湾年画的影响、福建雕塑对台湾雕塑的影响等。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在论述每个节点时,都尽可能选择最为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如在论述闽南民歌时,以《天乌乌》为例;在论述闽南舞蹈时,以《拍胸舞》为例;在论述福建民歌对台湾影响时,以《桃花搭渡》为例;在论述福建宗教建筑时,以福州华林寺、泉州开元寺、泉州清净寺为例;在论述福建木偶头时,以泉州木偶头为例。既有面的概括,又有点的开掘,使读者既有总体了解,又有具体印象,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将闽台艺术更全面、更生动地呈现出来。作者以一人之力,统揽所有内容,可看出作者具有较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广博的知识面,以及较为娴熟驾驭资料的能力。

从闽台艺术的最主要特点入手,是此书的特点之二。福建艺术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是“多元性”,作者在这方面做了深入的开掘,令人信服、准确表现了福建艺术特点,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福建“各种艺术难以交融,始终保持其鲜明地方色彩。以福建戏曲为例,福建的戏曲不像其它省市那样,有一种或几种为全省人民普遍接受的戏曲,如北京的京剧、浙江的越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四川的川剧、云南的滇剧、的藏剧、甘肃的陇剧等。福建历史上存在过的和现今仍保留的戏曲剧种达三十多种,占全国剧种总数的十分之一,为各省地方剧种之最,但却没有一个剧种能在全省流行,更没有一个剧种各能代表福建。即使其中最有影响的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这五大剧种,流行的地区也很有限。这五大剧演出的范围如果变换,即使演技再精湛,也不可能取得好效果”。再如福建音乐中的民歌,不仅各文化区因受方言影响而无法统一,就是流行于同一方言区域同一类型的民歌,也不会完全一样,如同样流行于闽南各县的民歌《天乌乌》,其曲词没有一首是完全相同的。再如舞蹈,主要用形体动作表达感情,它虽不用唱,不存在方言障碍,但福建不仅各地舞蹈风格各不相同,就是同一舞蹈,其内涵、风格也有不同。如同是闽南的《拍胸舞》,其由于跳法不同,风格也各不相同,有“酒后拍胸”、“乞丐拍胸”、“拍胸乐”等。福建艺术的多元性,正是福建文化多元性特点的反映。福建各区域特点鲜明,各区域在方言、民风、习俗、信仰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差异,由此造成福建各类艺术难以交融。如闽南人性格粗犷豪爽,拍胸舞极符合闽南人表达、宣泄感情方式;而闽北是理学的故乡,讲究克己谦恭,难以想象闽北人会上身沿街拍打。而闽北的采茶灯舞细腻,规范性强,其独特的采茶步轻盈细碎,当然也不可能在闽南流行。正因为福建任何一种艺术都难以在全省流传,所以福建艺术百花园因百花争妍而更加绚丽多姿。

深入探究了闽台艺术之间的渊源关系,是此书的特点之三。作者深刻地揭示了闽台艺术之间的源流关系,如作者在梳理闽台音乐源流时,从福建民歌对台湾民歌的影响、福建音乐对台湾传统音乐的影响、福建音乐对台湾其他音乐的影响、福建音乐在台湾等方面进行揭示,基本囊括了闽台音乐源流的主要方面,在揭示福建民歌对台湾福佬系民歌、台湾客家系民歌的影响,福建音乐对台湾南管音乐、台湾北管音乐的影响同时,作者还特别对一些不为人注意的闽台音乐关系,如对福建音乐对台湾杂乐和说唱音乐、台湾宗教音乐、台湾仪式音乐的影响,都进行了研究,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作者特别注意对一些长期被忽略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闽台佛教音乐的交流往往被忽略,作者通过研究福建佛教梵呗传播台湾后指出:台湾佛教音乐主要由海潮音和鼓山音组成,而鼓山音传自福州鼓山涌泉寺,是日据前后台湾僧人到鼓山受戒后传回的。作者揭示了其“然”,更分析了其“所以然”,不仅使读者信服,也掘进了全书的深度。作者在揭示闽台绘画关系时,指出台湾早期画坛以临摹福建画家作品为主的原因为:处于开创时期的摸索、清代画坛临摹风气的影响、“闽派”画家的画风比较符合台湾画家的胃口、与台湾早期移民的有关、与移民冒险精神契合、当时的台湾画家较少从所处的环境中汲取题材。而台湾在清代没有出现杰出画家,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一味摹拟、缺少创新也是一个方面。

对一些似而非是、人云亦云或已成定论的问题进行重新思考,是此书的特点之四。作者对一些长期含混不清的问题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进行了重新定义。如作者通过日据时期闽台之间艺术的频繁交往,论证了当时闽台之间在日据中前期不仅并未阻隔,而且交流还十分活跃。作者以日据时期福建戏班对台湾戏曲的影响为例,指出了日据时期大量的福建戏班渡海来到台湾,这些具有鲜明特点的高水平的戏班,以持续的演出时间、强大的演出阵容、丰富的演出剧目、新颖的舞台美术、精湛的表演艺术、积极的传带精神,对台湾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还通过对台湾北管戏的研究,揭示了它在音乐上与福建的渊源关系,纠正了过去一般认为它是非闽乐系统的偏见。作者认识到互动在闽台艺术中的重要性,这也是事实,却从未被人提起过。作者认为并不只是闽对台产生影响,台对闽也产生了影响,如台湾“跳鼓”早期由福建移民带入台湾,后又由台湾传回福建,现南安诗山镇凤坡村的“凤坡跳鼓”,就是由台湾传入的。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研究还注重立足于当下。如在戏曲方面,作者分析了解严后闽台戏剧的交流的形式、特点,并提出解严后闽台戏曲交流中的发展趋势及建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闽台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ECFA;闽台;海峡;文化旅游;品牌

我国文化旅游业主要包括民族文化旅游业、红色文化旅游业、影视旅游业、民俗文化旅游业、宗教文化旅游业、茶文化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旅游业等。《福建省文化旅游产业2010-2012年规划》 指出“充分挖掘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闽茶文化、瓷艺文化等福建特色文化的内涵,围绕表现文化、延伸文化,积极整合、包装我省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多元文化旅游产品,有效发挥文化资源的最大价值”、 “深入挖掘闽南、闽北的茶文化内涵,将旅游与闽茶文化相结合,设计多样的茶文化专题旅游产品,打造一批以茶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参与采茶、制茶、泡茶、品茶等活动。加强保健茶、茶具、茶食、茶工艺品等开发,做大茶文化旅游业。”

闽台文化旅游产业合作,不论对于福建还是对于台湾,都是互利双赢的,不仅能使区域景区有机衔接,还能促进旅游企业的跨区域发展与旅游企业管理的合作,促进闽台两地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旅游集合体的发展,促进闽台成为一体的经济文化圈,还能借此为执政当局营造两岸进一步交流与互动的条件。

ECFA签订后,闽台应积极深化闽台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努力打造“海峡文化旅游”品牌。ECFA首先是建立架构,再充实其中的内容。虽然ECFA已经签署并生效,但全面落实还有个较长的过程。ECFA的后续协商将逐步推进,什么可以做,必须找到先行先试的试验区。福建应当充分与台湾一水之隔、同根同源的文化认同优势,使闽台文化旅游产业合作成为海西先行先试的重要载体。

一、加快制定闽台文化旅游合作先行先试的开放政策

闽台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先行先试首先重在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是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不同于大陆其他地区对台合作的主要特色,未来闽台文化旅游产业的合作方式,除了发挥海西区与台湾各自比较优势,加强一般性的交流与合作外,重在政策、机制、体制上的创新与探索。国务院支持海西的意见中提出“支持开拓对台旅游市场,适时扩大大陆居民从福建口岸赴台湾旅游。支持福建试行便利两岸人员往来的管理方法,包括为台湾本岛居民办理来往大陆通行证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证件等”。福建应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尽早落实,树立对台文化旅游合作的领先地位。

(1)争取福建居民赴台旅游“自由行”更加开放

以前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是以旅行团的形式进行,仍有各种限制。随着两岸直航,交通便利大大改善,“自由行”的条件逐渐成熟。特别是2011年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对台湾文化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台湾急需扩大旅游客源,因此台湾当局也在考虑进一步开放大陆游客“自由行”的相关政策。大陆居民赴台自由行于2011年6月28日正式启动,首批试点城市是北京、上海和厦门。6月底以来,自由行人数始冲不上来,表现不如预期。2011年10月13日,台湾海峡两岸光旅游协会、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在北京就扩大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相关事宜行磋商。台湾希望大陆能再开放五个城市,提出希望增加南京、天津、重庆、深圳及杭州等五个城市,希望在今年年底前,陆客来台自由行人数达每天500人上限。福建不应被边缘化,应主动与台湾当局协商,积极争取中央比照大陆居民赴香港自由行时广东省先行先试的做法,开放更多城市实现福建居民赴台旅游“自由行”。

(2)进一步放宽福建与“金马澎”的旅游政策

争取扩大福建的旅行团组团去金马澎的权限,除了福建居民,还可以组织异地旅游团的外省市居民赴金马澎旅游。特别是针对参加在福建举办的全国性会议或展览的外省市代表,允许其在福建办理相关证件和手续赴金马澎旅游。

(3)放宽旅游投资限制

率先允许台商在福建投资旅行社,经营中国内地居民出国旅游业务以及赴港澳台地区的旅游业务。允许台商在闽投资旅游项目,闽台合作提升旅游项目科技含量和服务品质。

二、注重闽台文化旅游资源整体规划

闽台应组织编写闽台旅游合作区规划,可以邀请内地和台港澳的旅游规划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编制。闽台两地要立足资源优势,整体规划,突出区域特色,以市场和竞争为导向,整体旅游规划要闽台“一盘棋”,两岸各市、县(区)以及重点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要与闽台文化旅游对接总体规划相衔接,避免各唱各的调,形成协调、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按照《海峡旅游区域协作备忘录》,充分发挥“闽台港澳”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共同协商、设计、编排连接四地的适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线路。推动闽台旅游文化的整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

闽台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尽快与国际接轨,拓展闽台文化旅游业务,鼓励台商在闽旅游投资,协作开发个性化旅游产品。要重视旅游的深度开发,突出文化和生态主题,多开发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兼备的旅游项目,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型旅游产品,优化闽台文化旅游产品结构。高标准规划和开发旅游产品,共同提升两岸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行业经营品质和服务水准,提高旅游经济的综合效益。加强景点景区、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之间的协作,做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还要借助旅游业与其它行业的相互合作、渗透,延长产业链,使各种资源产生叠加效应。

三、多方面拓展文化旅游项目

两岸互设旅游办事处后,要加强旅游市场研究,倡导、推动闽台深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旅游市场向广度、深度发展。培育度假旅游、体验式旅游和各类主题旅游活动项目,增加旅游中的民俗文化吸引力。开发多元化的特色、专项文化旅游项目,如生态、文化、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和主题公园(乐园),美食、保健、修学、节庆、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专题旅游,以适应出游能力强的新一代旅游者的需求。

发挥闽台文化同质性强的优势,以文化传承为方向,加快闽台之间寻根谒祖、宗教朝圣、风俗民情等人文旅游项目建设

(1)向台湾推广“闽南文化寻根游”。比如办好中国闽南文化节、闽南文化论坛、客家文化论坛、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等。闽剧、梨园戏、提线木偶、布袋戏、歌仔戏、芗剧等地方剧中轮番在闽台两岸进行交流展演,促进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与台湾关系密切的旅游节、恳亲会等,加强姓氏宗亲社团的联络,通过开展族谱溯源旅游,吸引台湾民众到祖籍地旅游。

(2)组织宗教和民间信仰社团“朝圣游”。闽台宗教和民间信仰一脉相承,尤其是台湾的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主要是大陆先民从家乡分灵过去、设堂供奉的。开展宗教、民间信仰“朝圣游”,如妈祖朝圣、保生大帝朝圣、南普陀朝圣,吸引台湾游客到福建祖庙旅游。

推动闽台个性化深度旅游

(1)将台胞农业科技创业园区与文化旅游开发结合,推出“科技农家乐”。如结合地方土特产、工艺品、美食小吃、休闲购物等,开展专项营销,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体验。

(2)借鉴台湾经验,发展现代温泉休闲游。闽台的温泉资源都十分丰富,福建应向台湾学习,把温泉国际卫生标准和先进管理开发经验引进大陆,并把福州作为示范点,推动福建温泉旅游与国际温泉旅游的接轨。

3、增设直航航线,发展海峡邮轮旅游业

利用闽台一水之隔的优势,要大力培育、发展邮轮旅游业,闽台合作组建海峡邮轮旅游公司,开设专门航线,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开辟新的闽台文化旅游线路,提供多元化的旅游服务。

深度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

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台湾的茶文化主要由福建传入。台湾的茶文化已经逐步产业化,科技水平已经相当高。闽台两地应注重茶文化旅游氛围的营造,培育更为广阔的客源市场。闽台应联手将茶文化与文化旅游结合,整合闽台茶文化资源,以茶文化为主题,深度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多种形式的演艺活动,广泛进行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养生及休闲功能宣传, 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推出“闽台茶香游”,如:“铁观音茶文化游”、“武夷山岩茶――阿里山高山茶文化游”等特色项目。

(1)合作推广观光生态茶园,将茶文化与名胜景点相结合,推出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要积极推广生态茶园,实现茶业与观光旅游的有机结合。往往产名茶的地方就是风景名胜区,闽台两地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世界“双遗”武夷山、安溪、福鼎太姥山、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诸多名胜。闽台合作发展茶文化旅游,可以使传统的茶叶生产过程转变为人类观赏与体验茶事活动的全新过程, 使茶业具有生产和观光的双重属性, 同时将农事活动和旅游休闲融为一体, 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跨越式对接和优势互补,对实现茶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安溪开发了茶叶大观园、茶叶公园、茶叶生态探幽等旅游精品,天福在漳浦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茶博物院,中华武夷山茶博园等,把茶和旅游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福建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福建省文化旅游业2010~2012年发展规划》,明确我省将构建文化旅游片区,而闽南文化旅游区将成为片区的重中之重。安溪县感德一品茶都入选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重要项目。

(2)结合历史文化,多层面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

茶文化是一种蕴含文化理念的审美活动,对有些文化内涵的理解,还需要旅游者掌握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因此,对茶文化内涵进行发掘和外化并进行适度的推广和普及就成为必要。在茶文化旅游的宣传促销中应注意挖掘和介绍茶文化内涵,让潜在旅游者对福建茶文化的特色有一定了解,进而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闽台都处于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亚洲茶文化圈内,在饮茶习俗、茶道、茶艺方面,都有相通之处。重点推出以“茶乡访古游”为中心的茶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联手开发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演艺活动,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一方面,进一步规范两地茶艺表演,普及传统茶文化演艺项目。闽台乌龙茶的泡饮技艺都别具特色,通过闽台两地茶艺的交流和茶艺小姐的联合培训,规范和创新茶艺,普及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茶文化热潮。另一方面,联手茶文化文艺演出,打造精品茶文化演艺项目。2003年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专题栏目走进安溪,推动了铁观音的宣传。由当红影星范冰冰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婀娜公主》,剧中融入了厚重的闽南风土人情和茶文化,主人公吟诵茶诗信手拈来,乌龙茶的渊源娓娓道来,闽南生活风俗比比皆是,茶艺茶道成了该剧不可或缺的情节,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演绎了丰富多彩的安溪茶文化。目前,武夷山《印象大红袍》是全世界唯一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武夷山借助著名导演张艺谋等人的高水平创意策划,把悠远厚重的茶文化内涵用艺术形式予以再现,使之成为可触摸、可感受的茶文化旅游项目,和美丽的自然山水浓缩成以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打破了传统旅游方式与审美方式,不仅首次展示了夜色中的“双世遗”武夷山之美,同时还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今后闽台要联手推出更多高质量的茶文化文艺演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大型文化旅游演艺活动,不断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活动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扬军事网省略 ;

2、搜搜百科baike.省略;

3、《闽台旅游业合作透视》,省略.cn/haixia福建海峡文化研究会;

4、福建省人民政府网,fujian.省略;

闽台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新建;博物馆;发展方略

一、全国博物馆现状

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曾在2014年某新闻会上报告称,我国现有博物馆3866个,依照国家文物局提出的《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到2020年全国博物馆数量应达到每25万人拥有一座的水平,也就是说,在未来几年里,我国博物馆总量将每年平均新增200座左右。这些新建的博物馆有的是行业类博物馆,有的是县市级历史类博物馆,有的是民营博物馆,有的是专题博物馆,有的是政治背景下运应而生,有的是市场需要产生,有的则仅仅是因城市文化急需补充而存在,这些新建博物馆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姿态加入博物馆庞大的队伍中,展现着自身独特的风采。

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为例,该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一级对台专题博物馆,于2005年开始筹建,2006年5月隆重开馆,建设时间不足一年,成为现代博物馆界一个奇迹。

二、新建博物馆现状问题

博物馆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盲目地追求数量建设,往往会伴随一些负面现象产生,如建设规划过于仓促、建筑物快速完工质量无法保障、运营期间非专业化甚至是违规操作、行政多度干预、人才紧缺及流失、后期资金跟进相对滞后、文物保护工程相对滞后等诸多问题。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2006年开馆至今八年,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700万余人次,成为一张名副其实的“城市名片”。但是,作为新建博物馆,同样也面临诸多问题:

(一)目前馆藏文物展示相对不足,闽台关系(特别是台湾方面)的历史文物、文献征集相对滞后。

(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还亟需进一步拓展。

(三)文博文史、特别是闽台关系史课题的学术研究相对较弱。

(四)爱国主义基地建设有待完善。

(五)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功能定位

(一)负责征集、收藏、保管反映祖国大陆特别是福建与台湾关系的文物文献。

(二)组织闽台缘关系的陈列展览,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教育,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

(三)组织开展祖国大陆与台湾特别是闽台关系史等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

(四)发挥馆藏文物、资料的作用,为社会各界研究闽台关系提供咨询和服务。

(五)负责与国内其他研究机构进行联络协作,开展学术交流。

(六)组织开展与台湾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参与对台湾同胞的历史文化宣传工作。

四、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发展方向及策略

独特的定位,决定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主要发展方向,必须围绕中央宣传思想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功能,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调,以服务文化建设为主轴,以彰显闽台关系主题,以打造两岸交流平台为主线,以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为目的。

(一)努力打造开放的窗口,进一步完善基础建设

一是要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各项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软硬设施。加大涉台文物征集力度,整理涉台流散文物分布信息,联系相关单位、收藏家等,建立涉台文物征集信息网。将文物征集范围扩大到与闽台有较深历史渊源的河南等中原地区,并且多渠道加强两岸联系,搜集台湾历史文物。以更加充分的文物、更加翔实的史料、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示闽台“五缘”,凸显窗口形象。

二是在原有陈列展览基础上增加中原等地区的涉台内容。并通过博物馆联盟,采取租展、借展、交换藏品等方式集中重要涉台文物,在充实博物馆专题展览之外,举办临时性展览,集中借展重要涉台文物,以翔实可信的文物、资料加强从法理上阐述“一个中国”的历史事实。

三是要继续坚持免费开放参观服务,做好参观接待工作,积极开拓参观服务业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安全保障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台湾乡亲参观。

四是要完善展览互动功能,建设展示“唐山过台湾”等历史场景以及展示闽台两地的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品、传统美食的4D影院。

(二)提高临时展览活动的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运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品牌影响,通过联合办展,探索与海峡两岸不同领域的合作方式和合作形式,并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同时,也加强与兄弟博物馆等社会各界的资源整合,合力拓展与台湾岛内文化交流的合作领域和规模、层级。

2007年,与台湾收藏界的合作举办《烽火映像--西洋版画与中法战争的闽台役》;2008年,与台湾基层县市联合主办《金门民俗风情展》等系列展览,与台湾文史工作室联合举办《纪念台湾光复63周年图片及实物特展》,并以动与静结合、观众与主办方互动的形式邀请台湾少数民族“飞鱼云豹”乐队献演;2009年,举办“情系闽台缘”征文活动,包括台湾在内23个省(市、区)的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在海峡两岸产生较好影响;2010年,以纪念台湾光复65周年为主题,集湾学者捐赠历史文献,联合推出《1946――1948:许寿裳在台湾》文物展;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与台湾文史工作室联合举办《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历史图像特展》;2012年,与台湾文物界联合举办《明清以来两岸百人书画扇面特展》。

(三)积极拓展交流平台,提升专业性研究水平

学术研究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采取聘请客座研究、合作课题、交换资料等方式,与海内外专家学者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开展研究,共享学术成果。

开馆以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先后举办了“泉台百家姓渊源学术报告会”、“纪念许寿裳先生殉难六十周年学术座谈会”、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闽南文化论坛”、“闽台宗教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澎湖考古与闽台关系座谈会”、“光复初期台湾的社会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等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

此外,与相关单位合作,举办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旨的谱牒展及其学术交流活动。2008年,承办“泉台百家族谱展暨泉台百家姓论坛”,共展出涉及泉州94个迁台姓氏的族谱;2009年,承办由国台办主办的海峡论坛之“闽台姓氏族谱和涉台文物展暨宗亲恳亲会”;2010年,承办台南市“两岸宗亲交流暨姓氏族谱展”;2011年,承办第三届海峡论坛活动之一的百姓论坛及“闽台族谱对接暨中华百家姓氏联墨展”,展出3000多册闽台对接族谱;2011年,与固始县联合举办“回望原乡――闽台百家姓氏源流巡展”,以谱牒文献印证了固始与闽台两地渊源关系;2013年,主办“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交流大会”,并赴台举办“闽台家族姓氏源流展”,引起很好的社会反响。数度族谱展,推陈出新,初步形成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为台湾同胞寻根溯源的服务品牌。

(四)强化社会教育功能,切实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将构筑两岸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重要工作,有效发挥对台专题博物馆的特点和博物馆社会教化功能,进一步开展与学校、团体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五缘”巡展活动到学校、社区、乡村、基层等,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把馆内陈列与流动展览结合,把参观展览与开展活动结合起来,深入省内外和台湾地区举办巡回展览,扩大教育基地的社会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2006年开馆以来,组织接待青少年参观人数近300万人次,约占参观总人数近半。先后举办“活力泉州・青春海峡”两岸青年欢乐行活动、首届两岸青年联欢节――“海峡西岸・泉州欢乐行”、“2007阳光海峡――两岸快乐小天使活动营”、第二届两岸青年联欢节“海峡西岸行”、“2008两岸少年联欢节――欢乐泉州行”、“海峡西岸2009年台胞青年夏令营”、首届海峡两岸少年儿童美术大展、百童百米长卷绘海峡等大型两岸青少年交流活动。

(五)加强队伍建设,创建学习型博物馆

一是根据政府统一安排,严格按规定程序、相关要求,向全国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并根据需要选拔任命行政领导干部。

二是通过开展“月荐一书”、学习先进典型和举办各种学习培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争先创优活动、创建学习型博物馆和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提高干部员工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博物馆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是通过外聘专家、与相关单位合作等方式,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的文物征集队伍,逐步培养一支以本馆人员为主的专业队伍,参与各类涉台考古项目的挖掘。

五、结语

随着近几年来博物馆建设飞速发展,城市文化水平评判已经从过去的量化向质化过渡,因此,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方向,重点也将由外部数量的扩张转变为内部质量的提高,相信今后博物馆的建设将会更合理、更科学、更专业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闽台文化论文篇6

大家早安!我是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传播协会负责人陈宗钰,爱拼敢赢、重乡崇祖的闽南人。闽南文化传播协会,成立于2010年4月1日。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传承闽南文化,服务校园师生”为己任,做有理想,有特色,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的社团。

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不能没有灵魂,不能没有理想,不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明确,那便是通过各种闽南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播的媒介,传播、弘扬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即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闽南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家乡、传承家乡;让非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泉州、爱上闽南、奉献海西,也就是让闽南的小伙伴乐意回报乡梓,让省外的小伙伴,愿意留下来建设我们福建。因此,我必须强调,社团的活动,从来都不只是闽南人的独角戏,从来都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个文明一旦灭绝了语言,便被宣布死亡,例如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因此,在闽南文化传播中,闽南方言文化就显得举足轻重。为此,我们设置了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三个活动。其中,闽南语歌曲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第六届将于5月8日母亲节当天以“爱要大声讲出来”为主题举行,每届的闽歌赛都得到非闽南地区的同学积极参与,2014年更是被入学前从未接触过闽南语的、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学员、来自新疆的小伙伴张伟同学夺得冠军;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于去年11月首次举办,共吸引了包括陕西、海南、贵州等在内的277人报名参与。足见,社团活动,绝不是闽南人的独角戏。

我们从来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每个项目的设置,都经过我们的调研、思考,并且进行可行性评估。例如,我们闽南语歌曲大赛及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的设置。有人说,读大学就是品读一座城市。但是,现实中,许多闽南籍同学,会唱国语、外语,甚至粤语,对于乡音却只停留于《爱拼才会赢》;许多非闽南籍同学,来了泉州四年,却只学会了公交车上提示注意安全的“开门请细腻,落车请行好”。这无疑将会是大学青春时期的遗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社团在汉语言方面的优势,开设了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举办了一届又一届结合不同时事、节庆的闽歌赛。

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有理想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的武装。市场营销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明确社团闽南文化传播的对象,设置有针对性的项目,才能真真切切地起到闽南文化传播的目的。从学生社团的性质来说,兴趣是社团成型的原因,因此对闽南文化抱有强烈兴趣的会员是我们的主要的文宣对象。但是,文化的传播也不能忽视潜在市场,立足社团,辐射全校,乃至全市,一直是我们的理想。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社团文宣活动分为对内(即会员、理事)、对外(即全校师生)两个部分。对内文宣活动由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两部分组成。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包含闽南语教学、闽南灯谜教学、闽南文化研讨会三个子项目。闽南文化研讨会是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项目中的亮点,能够引导会员深入了解闽南文化,近一年来,先后在社刊《一页刺桐》发表了《论闽南文化重乡崇祖的精神内涵》等近5篇学术论文。对外活动由闽南民间艺人进校园演出、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文化摄影大赛及摄影展、“中国灯谜之乡”灯谜展猜、戏曲小品表演等活动组成。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创新、淘汰、升级我们的活动。

闽南美食品鉴会是社团的特色项目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对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从一开始的单纯品尝,到讲解环节的加入,茶文化、闽南语歌曲表演的加入,到第六届的“自己动手做”。会员通过自制闽南美食,分组讲解美食蕴含的历史文化。既享受了美食和劳动的快乐,又学到了闽南文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活动得到了《海峡都市报》半版的专题报道和东南网、闽南网等媒体的报道或转载。

不仅如此,社团的许多活动在校内、泉州市内都具有影响力。首届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吸引了包括华侨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等近5所高校总计58部作品参赛。活动得到了泉州晚报社、泉州网等媒体的宣传和报道,4天网络点击超过4万人次。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等活动被列为中科院闽南文化研究基地社科普及计划项目。

打铁还需自身硬,传播习大大口中“大有可为的闽南文化”需要坚强的文宣队伍。社团现设决策团、顾问团,秘书处、财务处,组织部、实践部、文宣部等七大机构,及隶属文宣部的社刊工作组、闽南语教研组、灯谜教研组,拥有一间闽南文化学术研究室。值得一提的是,社团组织部由会长直接领导,负责社团理事凝聚力、向心力的建设工作,确保文宣队伍具有极强的战斗力。社团的顾问团,由社团离任理事自愿组成,负责监督社团,为社团发展献计献言、发挥余热。

泉谚:“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闽南文化传播协会一步一个脚印,做切切实实地闽南文化传播志愿工作。

谢谢!

附件:

答辩材料

1.     社团活动理论联系实践

文化的研究、传播离不开切身的体验,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做到切实地文化传播。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便是社团为此设立的活动项目。“闽台缘博物馆采风活动”是项目中的传统,其目的在于促使新一届会员了解闽台五缘,领略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对闽南文化形成初步认识。文化骑行是该项目的另一传统,也是社团活动中最受会员欢迎和好评的活动之一。2015年11月社团组织会员开展了新一届“蟳蜅-滨海”民俗调研骑行活动。在本次活动中,社团依托蟳蜅“王爷生”等重大民俗活动,结合蟳蜅村蚵壳厝及传统闽南“皇宫起,燕尾脊”建筑和宗法产物,结合“蟳蜅女”服饰、头饰,进行实地讲解,让会员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此外,社团的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也会结合时事热点和月份民俗,灵活增加项目。如,2014年因永春达埔镇获评“中国香都”而开展的“香都古韵、文传千里”暑期采风活动、泉州广播电视台“香恋?中国香都”文艺演出现场采风活动,结合泉州“海丝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举行的“源和1916”采风,2015年结合第14届泉州亚洲艺术节开展的泉州戏曲采风(含泉州南音、提线木偶戏),2016年4月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采风等。采风活动所征集的采风报告、诗歌、散文,都择优发表在社团《一页刺桐》宣传栏、微信公众号。

2.社团活动宣传:节俭实用原则、闽南文化同活动一并宣传原则。Eg.宣传书签、会员证钥匙扣。

3.社团文化宣传:敬畏传统,大胆创新。重视“大字报”,否定报纸与微博。开发微信功能。

闽台文化论文篇7

这是继6月18日“闽茶中国行”大型茶文化茶产业推广活动首站台湾行的完美落幕之后,主办方推出的又一力作。此次活动的主办方把作为闽茶代表之一的福鼎白茶带到了上海,为这个繁华都市的炎炎夏目送去阵阵清爽之风。

据悉,大型福建茶文化茶产业推广活动“闽茶中国行”上海站活动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福建省农业厅、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供销合作联合社、上海世博十大名茶组委会、宁德市人民政府、上海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由福建省福鼎市人民政府、《海峡茶道》杂志社、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上海豫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

“闽茶中国行”是大型福建茶文化茶产业系列推广活动,这项活动拟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一些重要省份的重点城市,每年根据推广地区的要求,策划组织2~3场大型推广交流活动,让闽茶在祖国各地展示风采,继而走向全球市场,本系列活动亦是近年来福建茶产业首次集体巡礼全国的推广活动,是福建茶业打响品牌之战的先锋之旅。

为了扩大“闽茶中国行”活动的影响力,提升活动的专业程度,组委会特别聘请行业内有名望的专家组建“闽茶中国行”专家顾问团。在此次上海站活动现场正式受聘的“闽茶中国行”专家顾问团成员有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骆少君女士、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陈郁榕女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黄汉庆先生和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舒曼先生,这4位专家在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影响力大,他们对“闽茶中国行”活动也是全力提倡和支持。仪式现场,主办方领导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蔡小伟先生,宁德市政协副主席王代忠先生,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吴建华先生和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协会常务副会长林义杰先生上台为这4位专家顾问颁发聘书。专家顾问团的建立让“闽茶中国行”活动有了更具权威的专家力量的支撑,他们的倾力加盟定能加大闽茶的推广力度和成效,扩大闽茶的影响面,进而把“闽茶中国行”打造成盛大而权威的公益品牌。

品白茶,话健康

8月7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尊贵宾客会聚上海豫园,共同领略福鼎白茶的独特魅力,一起见证“闽茶中国行”上海站的精彩揭幕。据主办方介绍,“闽茶中国行”是全国首创的由政府、媒体、企业联手共同打造的一场极具公益色彩的活动。活动提高了福建茶的品牌影响力,促进闽茶在行业内地位提升。上海站是继台湾站之后,作为“闽茶中国行”的内地活动的首发,成为各界人士的关注焦点。

福建素有“茶树品种宝库”之称,是茶叶生产最适宜地区之一,因此闽茶品类丰富,品质优良。其中,福鼎白茶和乌龙茶是福建特有的优势茶类,而福鼎白茶因其地域特殊、工艺天然和功效独特等特性被人们称作“茶叶的活化石”,成为闽茶的特色代表茶类之一。此次在“闽茶中国行”上海站的活动中。福鼎白茶作为闽茶代表“挑大梁,担主角”。之所以选择福鼎白茶,主办方介绍说,福鼎白茶是赫赫有名的世博十大名茶,特别在世博园联合馆中展出有些时日,对上海当地人及中外游客来说并不陌生。其次福鼎白茶口感清爽,解暑保健,适合作为夏季消暑茶饮,也更容易为广大的上海白领一族所接受和喜爱。

下午2点左右,“闽茶中国行”上海站的重头戏――主题为“感受白茶・共享健康”互动式论坛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此次论坛邀请到行业内重量级的专家学者,采用活泼生动的互动形式,为来宾们讲述关于福鼎白茶的精彩故事。

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骆少君女士从福鼎白茶的悠久历史和生态保健方面谈了她的看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张蕴女士则是针对不久前在西安“蓝田四吕”古墓考古中发现的针形茶残渣的所属茶类做出解疑,她从历史推断和物质成分鉴定,以及结合茶叶专家的判断,证实古墓中的茶渣是白茶茶叶残渣,极有可能是产自福鼎;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总策划、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舒曼先生讲述了福鼎白茶入选世博十大名茶的深远意义,用世博营销撑起中国茶的宣传理念;现场播放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研究员韩驰女士的演讲视频。她从医学角度具体而深入地讲解了福鼎白茶临床营养与药理功效;福建著名茶学专家陈金水先生从茶树品种的特殊性方面为来宾们介绍福鼎白茶的制作与创新;最后由福鼎白茶企业代表品品香茶业总经理林健先生畅谈其白茶营销之道,通过各种推广销售方式做大福鼎自茶品牌。

主持人与主讲嘉宾们一问一答的交流互动形式,让整个论坛过程显得生动有趣,台下的观众们也时不时为他们的精彩讲演热情鼓掌。论坛最后,每位主讲嘉宾分别用一句话总结了各自论点,并对福鼎白茶今后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致祝福,寄重望

福建茶产业历史悠久,茶文化内涵丰富。近年来,福建省着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特别是去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今年初,同志来闽视察,对加快福建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海西建设全面提速,海西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程中的一个亮点,变得空前突出、空前耀眼,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所属海峡茶道杂志社,根据集团总体要求,围绕大局,服务全局,提高站位,加强策划,隆重举办闽茶产业和闽茶文化推介活动,得到福建省政府相关部门、福建茶叶界、宁德市人民政府以及上海世博十大名茶组委会、上海豫园商场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积极响应和支持,这是很有意义的,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闽茶中国行”是一个很成功的策划活动。今年6月中旬,这一活动在福州举办启动仪式,紧接着又在台湾举办首站活动,并借助台湾南投县举办世界茶叶博览会的重要平台,成功举办“闽台茶叶高峰论坛”,有效地推动了海峡两岸茶文化的交流与茶产业的合作。本站活动在上海举办,以“感受白茶。共享健康”为主题,旨在借助世博会的舞台,向上海以及国内外前来上海看世博、观光旅游的朋友,展示闽茶文化,展示中国茶文化的非凡魅力,这是极有意义的。整个“闽茶中国行”活动,将用3至5年时间,每年举办3场活动。通过政府部门、相关单位、新闻媒体等紧密携手,把闽茶产业、闽茶文化系统地推向祖国各地,推向五洲四海。

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蔡小伟

一个产品在发展初期必须建立基础设施,而达到一定水平后,打造品牌形象抢占市场就成了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福鼎白茶已具有了拓展市场的实力,此次活动恰逢上海世博会,世博期间各地人们涌向上海,上海市是国际型的都市,不同于一般城市,其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全国人民的注意,在上海举办这场

活动不仅能将品牌形象打入上海市场,也能辐射全国地区,将造成良好的品牌印象,这是个宣传的黄金时期,应抓住时机策划出极具影响力的活动,做出最有效的宣传,以便更有利地去开拓和发展这一片大市场。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近几年与福鼎市保持着频繁的联系,我会多次参与主办中国白茶的高峰论坛,还在福鼎成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白茶研究中心”。今年,福鼎市又荣获我会命名的中国茶文化之乡。福鼎白毫银针也同时荣获“中华文化名茶”称号。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鸿道

茶业是闽东的传统主导产业,也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据统计,2009年全市拥有茶园面积80.1万亩、茶叶产量7.55万吨,茶园面积、产量均居全国产茶地(市)之首。全市在全国各地开设的茶庄、茶店、茶叶公司等共1万多家,并拥有10万多人的营销队伍。福安市、福鼎市分别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和“中国白茶之乡”,中国茶叶学会授予福鼎市为“中国名茶之乡”。同时,福鼎市又刚刚荣获“中国茶文化之乡”,白毫银针获“中国文化名茶称号”。

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举办以“感受白茶・共享健康”为主题的活动,让福鼎白茶在上海市场打响,让上海乃至全国人民都能饮上健康饮品――福鼎白茶,从而使白茶产业越做越大。

宁德政协副主席王代忠

近年来,福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尤其是白茶产业的发展。2009年全市茶园总面积20万亩,年产茶叶1.66万吨,总产值13.2亿元,其中白茶产量4100吨,产值5.6亿元。福鼎茶产业尤其是白茶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们相信,随着“闽茶中国行”上海站――“感受白茶・共享健康”活动的深入开展,白茶的宣传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白茶的市场份额将会全面提高,白茶产业的发展建设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本次活动的开展将更加有力促进白茶质量水平的提高,推动白茶产业健康和谐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繁荣,造福茶乡人民。

福鼎市委副书记陈兴华

共携手,助推广

论坛结束后,现场进行一系列的签约授牌颁奖仪式。

首先由福鼎市政府与上海豫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双方代表上台签署长期合作协议。这是福建产茶区政府和上海当地文化传媒公司的首次合作。上海豫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会针对福鼎茶文化茶产业制定一系列包装推广计划。这一签约是强强联手的见证,将共同推动福鼎茶文化茶产业在上海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促进闽茶文化更深更广地渗透、融入到上海的都市文明之中。

接着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领导向福鼎市政府授牌,评选福鼎市为“中国茶文化之乡”、福鼎白茶为“中华文化名茶”。早在2006年福鼎市就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白茶之乡”,这是部级的权威认定。这些烫金名片都有力证明了福建福鼎是一个拥有优良的茶树品种、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产茶历史的好地方,好山好水孕育出独步天下的福鼎白茶,它更成为闽茶大家族中的佼佼者。

福鼎市政府授权上海得和茶馆、友缘茶馆为白茶推广中心。对于这两家茶馆的选择,福鼎方面表示首先他们在上海有名气有影响力,其次也看中他们长期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他们有能力有热情向当地人推广福鼎白茶、传播闽茶文化。上海得和茶馆、友缘茶馆将会定期举办福鼎白茶品鉴会、新品推广活动等,上海茶客们也能在这两家茶馆里喝到正宗上品的福鼎白茶。

闽台文化论文篇8

关键词:校本课程 闽台溯“缘” 地方特色 时事热点

21世纪伊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理念、新的名词开始走进教师的视野。“校本课程”的概念就在这个时期为教师所认识、理解直至认同、参与实践。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相关教学,因此广大学校和教师都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之中,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当前实施新课标,推行新课改的新形势下,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历史蕴涵着人类文明的传统,蕴涵着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蕴涵着时展的经验与教训。以史为鉴,批判地继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在强化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的同时,加快开发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拓展、延伸和有益的补充的历史校本课程自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大浪潮中,笔者就此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现将历史校本课程《闽台溯“缘”》开发的选题、活动开展等方面所做的实践探索和反思做个总结,以供参考。

一、校本课程主题提出的背景及依据

福建,位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使得福建与台湾有着难以割舍的历史渊源。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闽台两地人员往来逐年增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两地间互补互利、相互促进的关系亦日益明显。闽台渊源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时事热点。

当然,校本课程强调的地方特色,也是笔者确定本课题的主要依据。泉州地处闽南三角洲,是大陆(福建)对台工作的重要窗口,也是闽台交流的重要平台,其所保存下来的大量史迹文物、文字史料充分证明了闽台间的历史渊源关系,为本课题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教研资源,如泉州天后宫、泉州花桥慈济宫、李氏族谱、闽台博物馆等。与此同时,2006年国家闽台缘博物馆的建立与开馆,为本课题的深入开发与研究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平台。

二、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框架设计

闽台两岸同源一脉,渊“缘”流长。本历史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共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闽台之间的“五缘”文化介绍,二是两岸关系(闽台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1.闽台“五缘”文化

第一章地缘相近

第一节地质变迁与闽台整体性认识

第二节考古发现与闽台统一性认识

第二章血缘相亲

第一节移民与闽台族源

第二节神话传说与闽台渊源关系

第三章文缘相承

第一节方言

第二节建筑

第三节教育

第四节艺术

第五节

第六节民俗

第四章法缘相循

第一节历代封建政府对台湾的行政管理

第二节近代闽台人民并肩作战与台湾光复

第五章商缘相连

第一节古代闽台贸易关系

第二节现代闽台经贸交流与发展

2.两岸关系历史回顾与展望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及教学评价模式

闽台关系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闽台溯“缘”》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闽台间的“地缘”“法缘”“商缘”“文缘”“血缘”等“五缘”文化,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展望,掌握、理解泉州在闽台交流中的作用。

本校本课程结合实地参观、社会调查等,加强学生对闽台渊源的感性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了解两岸关系的“一脉相承”,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提出自己的思考。

四、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与反思

历史校本课程《闽台溯“缘”》的成功开发与实践,在学校师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其中独具地方特色,新颖、紧扣时事热点的选题角度,丰富、全面的内容框架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极具创新的教学评价模式都被给予充分肯定。

1.充分挖掘地方教育资源,加强地方史教学,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热情。施琅故居、天后宫、李氏族谱、闽台缘博物馆……一个个地方教育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在深化本校本课程教学的同时,也推进了泉州地方史教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历史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意识,树立闽台间“同源一脉”的大一统思想。

2.力求历史与实际相结合,注重时事热点教学,激发学生学史的兴趣和关注时政的意识。无论是对历史教材内容的教学,还是历史校本课程《闽台溯“缘”》的教学,笔者的终极目的,都不是以学生的知识识记多少为标准的,不是让学生去记住多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是为了获得对历史的深入认识,掌握科学分析,正确看待历史的方法,能够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用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简言之,历史的教学,应该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代生活相结合,要充实以鲜活的时代内容,只有这样,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3.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课件、网络信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直观、生动地再现闽台渊源。近年来笔者一方面积累了福建各地特别是泉州地区反映闽台渊源的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古籍宗谱和民间故事等;采访了研究闽台区域文化的专家学者;把与闽台“五缘”文化有关的照片、回忆录、影像等集中起来,并公开展示讲解,反响强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对文物、族谱、照片的搜集以透视历史的缩影;对名胜、古迹、老人的探访以重温历史的踪迹;对歌曲、诗文、影视的鉴赏以解读历史的意趣。

4.促进教学评价模式的多元化。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的本质是自主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较好方法。因而在进行校本课程教学时,笔者特别注重对教学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完善,主要采取了撰写实地走访的参观心得、历史小论文、学习感悟、课件图片展播、朗诵、演讲等多种形式进行书面考评。

5.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不仅仅是变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过程,更是改变人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大大加快了教师的发展。笔者在开发历史校本课程《闽台溯“缘”》的过程中,运用多种知识与能力,如:资料收集与处理的能力、文字处理的能力都得以不断提高,还有地理学科的知识、考古学的基本知识、社会学的知识等等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总之,历史校本课程《闽台溯“缘”》的开发与建设,具有强大的时代意义和地方特色,彰显了积极的教育改革理念。但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在福建还不是很长,“校本课程”这一概念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广大教师对校本课程还存在认识的偏差。另外,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教科书的传统思维定式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着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阻力。这需要教师的课程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更新。最后,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还很缺乏,亟须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正确意识、知识储备、教学能力以及团队精神。

作者单位:

上一篇:景区营销论文范文 下一篇:汽车营销策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