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企业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6 23:50:33

海尔企业文化论文

海尔企业文化论文篇1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广大企业的重视。然而,仍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众多中小型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介绍了海尔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形成市场竞争力的精神支撑,越来越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但有人认为,只有大企业才需要有文化,中小型企业不需要文化。其实,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应该有文化,如同人在孩提时代就有思想一样,只是这个思想还不够成熟、不够系统罢了。在海尔集团的发展史上,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验证。海尔公司在1984年成立时仅有员工800人、负债147万元,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在上海证劵交易所成功上市。1996年,海尔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30位、销售收入162亿元、利润4.3亿元、品牌价值118亿元。是什么让这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成为世界知名品牌?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先生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玄机:用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只有先盘活人,才能盘活资产,而盘活人的关键是文化先行,文化力先行。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说,海尔员工需要企业文化,它时时赋予员工新的观念,更激发起他们无穷的创造力。海尔的成功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启示,研究、学习海尔文化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不够重视

中小企业普遍侧重于关注企业自身的赢利能力,精神领域建设受到忽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虽然很多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发展和文化建设关系的重要性,但是并不完全掌握其内涵和精髓。企业家忙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去思考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制定与落实。

(二)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内涵

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本来就是表面的、虚无飘渺的东西,目的仅仅停留于对外宣传企业的形象,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着重于偏向口号、标志、员工服饰等有形的东西,而忽略了企业文化内涵的打造。

(三)家族式管理制约了企业文化的发展,使企业文化等同于老板文化

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实行家族式管理。由于注资方式等方面的原因,这样的企业通常都打上了深厚的家族烙印。家族文化的局限性在于受到了企业主自身素质的限制,没有员工的广泛参与,缺乏民主决策和科学论证,实际上造成企业文化的相对封闭性。

(四)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企业口号中有“创新”与“开拓”的使用率超过了30%,“团结”高达40%,模仿已经成为了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通病。文化口号照搬照套,没有考虑不同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差异,没有考虑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等,把这些高度雷同的词汇作为企业口号不仅没有新意,不能被企业员工认同、被社会公众所接受,也不能达到凝聚人心、团结斗志的效果。

二、加强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企业领导者要提高自身素质,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倡导者、建设者,具有总揽全局的作用,企业文化又体现着领导者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和领导风格,因此,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认真学习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知识,全面深刻地理解企业文化内涵,积极主动地践行企业文化建设活动,身先示范地带动企业全员参与进来,做企业文化建设强有力的推动者。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先生就是海尔集团企业文化的总设计师,他在创业之初就高举企业文化的大旗,通过日以继夜的辛勤耕耘,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海尔文化。

(二)科学设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丰富企业文化内容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必须明确,目标明确了之后,才能在一定时期内围绕目标开展活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2个系统。企业内部主要是调整好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产品质量,保持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序进行。企业外部主要是调整好与客户的关系,不断满足客户新的需求,搜集反馈市场信息,扩大市场占有率。此外,还需要考虑生产环境、工作环境、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与定位等。在海尔集团的文化战略系统中有三个子系统。一是内部系统,即用海尔的核心价值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外部系统,即用海尔的营销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三是用海尔的战略观念,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时抓住机遇发展企业。

(三)坚持以人为本,让员工成为企业文化的设计师

离开了广大员工的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只能变成空洞的口号。建设企业文化,要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员工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让其真正成为企业文化的设计师。广大员工既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又是企业文化的践行者,通过广大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寻求大家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让大家结合自身工作,讨论懂得企业为什么要确立这些理念,如何在以后的工作中实践这些理念,通过日积月累的修炼,这些理念就会成为企业的核心文化,得到企业员工的广泛认同,从而形成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海尔集团确立了自身的价值观“个人生涯计划与海尔事业规划的统一”,它的核心思想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体价值;共同协作的价值高于独立单干的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的价值。

(四)融合中西文化精髓,不断创新企业文化

建设企业文化,应该放眼世界,在立足本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世界优秀文化,将本国与世界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融合起来,创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同时,任何企业的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也必须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不断改进和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制度、精神内涵,使其始终引领和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海尔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爱国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了美日企业推崇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海尔文化。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再到“人单合一”的发展模式,从“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到“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开拓国际市场的理念;从“用户永远是对的”服务观到“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的市场观念,海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全新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王吉鹏.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05

[2] 郭鑫.海尔精髓企业文化与海尔业绩[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01

[3] 周施恩.企业文化理论与实务[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01

[4] 周霞.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对策[J].社科论坛,2010.09

[5] 崔元丽,董瑞兴.论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构建自身的企业文化[J].改革与开放,2010.07

海尔企业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企业文化 激励 科学管理 国际化经营 创新

制度重于技术。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它的管理制度至关重要。笔者认为管理制度应包含:企业的文化;员工激励制度;科学的管理;全球视角的战略眼光;对创新的重视。本文将从介绍海尔成功的经验中讨论管理制度的这些问题。

企业的文化

从企业生态学的理论来看,企业可分为两大类:经济型企业和生命型企业。经济型企业是指始终以追求经济目标为根本宗旨,把获得投入资本的最高回报率、最高销售额和最大市场占有率作为企业成功的最高标准,结果使其成为一部循环运转的赚钱机器,其寿命会很快衰竭。生命型企业是超越经济利益的生命组织,它是一个生命的机体,它是为生命意义而发展,而不是只为赚取利润而存在,其生存的能力和发展的潜力将伴随机体的健康成长而不断延续。可见,生命型企业具有持续优势,而经济型企业则容易夭折。企业文化的建设正是塑造生命型的企业的有利工具。海尔集团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它独特的文化。张瑞敏总裁用简单的话对海尔文化作了概括:“我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一种企业的价值观。我们海尔的企业文化就是营造一种氛围,这个氛围是指,把个人奋斗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你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的价值。”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海尔文化分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如下图所示)。这个目标使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海尔文化不但得到国内专家和舆论的高度评价,还被美国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收入MBA案例库。

良好的员工激励制度

企业首先是人的集合体,企业经营的各种要素是在主动参与经营的人的利用下才发挥作用的;企业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通过人的管理。因此,只有使参与企业活动的人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高昂的热情,企业经营才能实现较好的效绩。激励制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发挥作用。海尔集团的用人理念:“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你能够翻多大跟头,给你搭建多大舞台”。根据需要层次理论,人们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海尔的用人理念体现了对员工的尊重和促使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说是从较高的层次实现员工的需要。这种激励是与效绩息息相关的。

科学管理

企业的科学管理使产品质量保持恒久,这是企业决胜市场应具备的基本功。海尔的管理发展经历了三个平台,第一个管理平台是包括“十三条”管理规则的最基础的管理内容。随着企业的发展,海尔努力构筑了以强化质量管理为内容的第二个平台,海尔从质量管理入手,以人本管理为中心,形成了全方位动态优化管理即“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法。由于严格而科学的管理,使海尔创造了产品质量的“零缺陷”,用户使用的“零抱怨、零投诉”,零距离服务。OEC管理法是海尔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而今海尔搭建了第三个平台,步入自主管理阶段即形成PTC管理法。其内涵是让职工自我管理、自我强化,充分发挥自己的活力和创造性。海尔所搭建的自主管理平台是科学管理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最高境界。正是由于高质量的产品和科学管理,孕育和保证了青岛海尔企业取得了名牌创业的成功,并为名牌的扩张之路奠定了基础。

全球视角的战略眼光

企业在本土化经营成功之后,将会考虑将企业的经营范围拓展到全球。即所谓的国际化。国际化经营要求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和实力,到国际市场上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营造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海尔从1998年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目标是实现由“海尔的国际化”升华为“国际化的海尔”。“国际化的海尔”就是要把中国名牌转变为国际名牌,把中国海尔变成国际的海尔,在国际市场上融资、融智、融文化,创世界名牌。海尔的国际化战略经过三个阶段:一是播种阶段,即通过出口产品,创海尔国际市场知名度。海尔采取了“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先打下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其他市场则不攻自破。二是扎根阶段,即通过“三位一体”本土化实现扎根,创海尔国际市场信誉度。“三位一体”,即产品的设计、制造、营销都做到当地化。目前海尔在欧美等主要市场都实现了“三位一体”的本土化。三是结果阶段,即通过“三融一创”,创海尔国际市场美誉度。“三融一创”,即通过融资、融智、融文化,创本土化名牌,是国际化海尔的最终体现。美国海尔就是海尔集团从“海尔的国际化”升华为“国际化的海尔”的重要标志。

对创新的重视

创新是企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管理制度中的创新制度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方法创新和企业文化的创新。

技术引进和技术研发创新。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这是海尔创名牌、争市场、打天下成功的关键。企业组织形式与组织结构创新。海尔在组织形式和结构创新中开创出了一套全新的模式。

实行分权事业部制。在上世纪80年代,海尔同其他企业一样实行的是纵向一体化的“工厂制”。集团成立后,海尔企业改造的做法是组织结构扁平化,组成“联合舰队”,包括四个层次:集团总部、集团事业本部、事业部和生产工厂。集团总部是旗舰,是投资决策中心,各事业本部是经营决策中心,各事业部是利润中心,生产工厂为成本控制中心。各个层次各负其责,允许各自为战但不许各自为政。海尔对兼并的企业,实行内部五级质量认证,通过认证才能打“海尔”品牌。这样既壮大了整个集团的力量,又不至于使品牌的含金量下降。

集团内部业务流程改造实行内部市场链。把外部市场竞争效应内部化。市场是每个人的上级,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市场,每个人、每道工序都对市场负责。市场链的操作采取“两索一跳”模式,即索酬、索赔、跳闸。索酬就是通过建立市场链为服务对象服好务,从市场中取得报酬;索赔体现出市场管理流程中部门与部门,上道工序与下道工序间互为咬合的关系,如果不能履约,就要被索赔。如果既不索酬也不索赔,第三方就会跳“闸”,就是发挥闸口的作用“闸”出问题来。市场链的实行大大激发了员工的活力和创造精神。

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创新。海尔管理创新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一套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体系。

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创新。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亦可以称它为企业文化力,它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导向力、激励力、约束力、纽带力的功能。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有非常灿烂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精神,就是企业灵魂,企业灵魂永远不衰则企业生命力永远旺盛。青岛海尔经过17年市场的磨练,随着海尔的发展壮大,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企业员工思想、意志、行为,符合本企业特点,广大员工认同的海尔企业文化。形成了“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价值观和海尔精神;锤炼出“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海尔作风;形成了“公平竞争,人尽其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树立了“工作创最佳,创新无止境,服务重信誉,真诚到永远”的海尔形象。

参考资料:

1.罗争玉,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思想发展的新阶段,湖南社会科学,2003

2.周三多、陈传明、鲁明鸿,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海尔企业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 有效管理 研究

一、当前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首先,从集权和分权角度来说,集权形式过于普遍。企业领导的集权表现为决策上的集权和经济上的集权,许多企业的重要决策缺乏民主性,多由领导一人决定。所谓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仅仅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妄想获得企业的全面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企业的发展不仅仅依靠领导的决策而走向壮大繁盛之路,而同样需要群众的大力配合和支持。时至今日,领导集权制仍然明显地表现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一些中小企业中,许多企业在集权和放权这二者之间仍然没有谋求到一个切合点,不能够完美地将集权和分权应用在企业管理中,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比如说在某企业中,其领导将企业的决策权大包大揽,几乎所有决策的事情都是亲力亲为,在进行日常办公的时候,总是觉得下属所做的工作不够完美,甚至是完全达不到他的要求,因此,在许多时候都将应该分发到下面的工作自己做,在工作时间上大大地延长了,工作效果也是比较符合领导自己的要求,但是,这种过分集权的效果真的就是那么理想吗?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可以说,集权是企业规范化的管理的一种重要表现,那么分权也是同样的道理。企业可以通过集权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增强部署性,但是,企业也可以通过分权来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企业的发展。

其次,从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来看,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出现过这样一批发家致富的人们,他们通过倒买倒卖、投机倒把等形式,获得了大量的资金,走上了商业之路。还有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摸爬滚打,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就,有了自己的企业队伍。无论是哪一种企业领导者,他们在科学文化素质上可能都有所欠缺,很多时候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对企业的综合部署。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他需要具备各个方面的素质,以适应企业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以及应对时代的更新和变迁。比如说,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要懂得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要具备不屈不挠的精神等等,这些素质都是一个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同样,只有具备了各种各样的素质,才能提升其综合素质,在企业改革和企业发展的时候才能够得心应手,避免出现急于改革,迫于发展而产生物极必反的现象。

第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待提高。人才的培养和重视是企业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伯乐才能够识得真正的千里马,只有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多符合本企业发展和进步的人才。以我国国有企业为例,在国有企业中存在着一种人才流失的现象,这种现象集中表现在国有企业工作人员老龄化严重,在知识掌握和知识运用上也有失先进,可以说,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导致了许多人才的流失,流向了一些其他大型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走向正规化规范化管理的一个基本点,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当前显得尤为迫切。

二、企业文化内涵的分析

一个企业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企业中,优秀对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整体来说,有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和进步,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性指引,促进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形成自己的特色,为企业进步和企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与此同时,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员工来说更为重要。

首先,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凝聚力的重要表现。在企业内部,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可以说是一种核心的力量,有利于员工行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一种共鸣,有利于促进企业员工以企业为中心,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在海尔集团内部,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19岁的女孩在海尔集团工作三年,三年后被检测出白血病,将不久于人世,而这位姑娘在临走之前最大的一个心愿就是再看一看海尔,看一眼她工作了三年的地方。试想,是什么样的一个力量让海尔集团有如此殊荣,让一位即将离开人世的姑娘如此的热爱,甚至将看一眼海尔集团定为自己的一个遗愿。无疑是企业文化,因为海尔集团具有那样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够使海尔集团的员工们将海尔视为家,增强了海尔集团的凝聚力。

其次,企业文化有利于为员工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处处为企业着想。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企业,要想发展,企业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企业文化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情绪,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同样以海尔集团为例子,在海尔集团中有这样一个人,他是海尔集团的质检处处长,他的工作就是检查产品的质量,使产品以最优的质量走出海尔,而他的经历也印证了海尔集团“少数的领导人要负大的责任”这一个规定。这位质检处处长在生产流水线的第一个环节将一个小纸条放在了冰箱的内侧,然后使其进入正常的生产环节,在检测的最后一关,这位质检处处长却没有检测出这个小纸条,因为此事,他被降职了,当有人问及原因时,他却说“只有这样做,才会使海尔集团每一个产品都是合格的、优秀的产品”。可想而知,海尔集团的企业文化是多么的强大。

企业文化是企业不竭的动力,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于员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优秀的企业需要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也需要一个优秀的企业才能得到发展,海尔集团正式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优秀的企业结合的一种表现。不仅仅是海尔集团,在我国仍然存在着许多这样的企业,从海尔集团的企业文化理念和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文化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伴随着企业的壮大而更加坚定的存在于企业中。

三、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有效管理的具体表现

企业管理的优化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的效益和企业的发展情况,做好企业管理工作能够有力地促进企业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然而,企业管理的优化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需要具备良好的企业文化根基,才能够形成企业稳固的管理模式。

(一)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战略管理优化

企业的战略化管理无疑是指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总结出来的,具有指导意义和部署功能的规划,其主要表现为整体性和全局性。企业的战略化管理必须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是企业发展和进步的指导力量,促进企业的优化管理。毋庸置疑,企业的战略管理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需要具备优秀的企业文化底蕴才能够构建出有效的企业战略管理。

一方面,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无论是任何一种形式或者性质的企业文化,其蕴含的都是企业全体工作人员的整体价值观念,是企业员工价值观念的一种诠释,更是企业发展方向的一种昭示。因此,制定特殊鲜明的、符合企业发展和工作人员思维方式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保障。同样以海尔集团为例,在当前,企业破产和企业兼并都不是非常新鲜的事物,有许多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环境而面临被兼并甚至是破产的局面,无论是兼并还是破产,追其根源都是企业战略管理不到位,缺乏良性的企业文化作支撑。海尔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厂之后的举动就是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海尔集团兼并了青岛红星电器厂之后,海尔集团向青岛红星电器厂注入的第一批人是拥有海尔集团核心文化的代表,将海尔集团的企业文化纳入到红星电器厂中,从而促进红星电器厂的战略调整。

另一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员工形成合力,并促进企业和员工之间形成平等对话的关系。在企业中,企业文化的存在形式能否被员工认可是企业与员工之间能否建立共鸣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和员工之间可以说是一种合作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这种关系持续稳定发展。在海尔集团中,“少数人承担多数人的责任”这一企业文化至今仍然存在,并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作用。海尔集团的柴永森曾经在红星电器厂被海尔集团兼并时,就向其传达了这样的一个企业文化精神。在一次检查不力的情况下,红星电器厂就“该谁承担责任”这一个问题展开了探讨,探讨围绕着是检查不力还是检测系统不力而展开,结果以当时的临时总经理柴永森自罚500元,其他各层相关人员罚款1元而告终,这样的结果也许会让人们不可思议,但是,这就是海尔集团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可以说,通过企业文化的引导,可以在海尔集团内部协调好责任归属的问题,也就是在解决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那么,通过合理的企业文化,促进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了企业战略化的管理的有效展开,推进了企业的战略化管理。

(二)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促进企业制度管理的优化

在企业中,企业管理的过程也可以被视为将企业制度具体落实的一个过程,将企业制度良好地应用于企业的日常管理,并取得相对稳定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使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一种共鸣,达成共识,从而形成稳固的企业管理思维和方法,那么,这种思维和方法又何尝不是一种企业文化呢?只有将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良好地融合起来,并通过企业文化来促进企业制度在企业日常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才能够做到企业的有效管理。可以说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是有重合部分的,但是,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制度的管理和应用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员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当企业推出某种符合企业内部管理的新型规章制度的时候,企业员工会在一定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很自然地接受,逐步适应新制度,并自发地推进新制度的实施,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保障。在郭梓林写的《企业游戏》这本书中,他通过自身的听闻、自身的经验在很多时候都阐述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制度的重要性,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之间的关系。只有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之间得到一种共识,才能够促进企业整体的进步。从实质上看,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从思想上为企业制度的构建和管理提供了思想的基础,促进了企业制度管理的进步。

(三)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

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才是事物真正的发展,只有量变而缺乏质变的过程并非是实质性的进步和发展,企业管理亦是一样,企业其在管理上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够适应当前千变万化的发展形势。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为企业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础,促进了企业管理的创新。许多企业在不停地引进其他企业的优秀管理经验和管理手段,试图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使企业自身的管理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试想,如果没有一定的企业文化作为铺垫,那么,在企业中,要想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进行企业管理的创新又怎么会被企业员工所接受?因此,只有在建立一定稳固的企业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不断地进行企业管理的创新,而在创新的基础上不仅要考虑到企业文化的制度、利益化要求,还要考虑到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接受和坚信程度,即企业文化的人性化要求,才能够使员工和企业管理者适应企业管理的创新,并在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

可以说,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具备符合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企业文化就像企业的灵魂和精髓一样,它支撑着企业的发展和改革,促进着企业管理的创新,同时也为企业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为企业的有效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环境。与此同时,只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才是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企业有效管理万万离不开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支持,将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力求通过企业文化的优化促进企业管理的优化,使企业管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制定出新型的战略化企业发展是企业领导人的明智之选。

参考文献:

[1]许援朝.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几个环节[J].党政干部学刊,2006(10)

[2]杜宏波.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J].企业文化,2010(11)

[3]赵亮.浅析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

[4]黄凤铃,杨徽.文化,成功企业的坚实支撑[J].中外企业文化,2004(10)

[5]郭晓君,马骁,刘思.关于企业创新文化的几点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4)

[6]张黎.企业文化信息传播的异地诊断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1)

[7]王正斌.企业管理创新:从利润到责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2)

[8]金清子.企业文化差异对中外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8(33)

作者简介:

海尔企业文化论文篇4

海尔历来重视质量工作,“第一是质量、第二是质量、第三还是质量”的观念,始终贯穿海尔的各个发展阶段,可以说,没有质量就没有海尔品牌的今天。经过多年实践,六西格玛管理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海尔的运营体系,其理念已融入到企业文化基因中。

海尔的六西格玛管理有三个特点。首先是模式融合,海尔在推进中将六西格玛与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做到有机融合,形成了“自运转、自驱动、自创新”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六西格玛与企业运营模式的相辅相成;其次是端到端,六西格玛在海尔不仅仅是事后的质量改善,而是从前端企划、研发开始,到服务、营销等全流程节点参与推广;第三是机制保障,海尔构筑了六西格玛运营体系,通过信息化日清,实现项目落地和组织有效运营。通过六西格玛的推进有效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海尔品牌美誉度和用户口碑。

海尔的六西格玛管理之所以能够持续开展,主要还是海尔在六西格玛的导入中由最初的被动接收到后来的主动适应,企业文化发生了转变。

导入背景

六西格玛管理作为一种系统的流程改进方法体系在国外一些著名企业中已经取得了卓著成效。海尔是中国白色家电领军企业,要想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位置,必须要知己知彼,管理方法必须推陈出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引入六西格玛管理定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变革。

海尔成立29年来,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从建厂初期砸冰箱事件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从此以后海尔从普及全面质量管理开始、引入ISO9000体系、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全面推进六西格玛管理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

海尔为适应发展需要,在集团范围内结合自身情况自上而下贯穿全流程节点、全员、全面的推行六西格玛管理。按照六西格玛方法结合产品生产的流程进行不断的变革,打破壁垒形成团队合作机制,正面应对国际市场风云变幻,提高海尔产品的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海尔集团发展壮大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每个海尔人都知道自己的使命和职责,海尔的企业文化伴随海尔的每一步发展已融入到每个人的骨髓中。尤其是在六西格玛管理如此严谨的方法论中更清楚,也更能显示出企业文化的力量。如果说六西格玛的力量是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为企业提高利润,帮助企业持续发展的话,那么海尔企业文化和质量文化的力量就是使六西格玛管理决策得以有效地实行。海尔人以开放的心态向外界学习,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将六西格玛管理应用到业务流程中。

实施方法

导入阶段 2002年11月23日至25日中国质量协会与摩托罗拉大学联合举办的“企业领导人六西格玛管理高级研修班”在中国质量协会开课。海尔人通过此次培训接触到六西格玛管理。同时在国际知名企业的影响下,海尔看到了六西格玛管理在企业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和巨大潜力。经过1年多的调研,海尔从2004年6月开始导入六西格玛管理,2005年5月在洗衣机产品进行第一批试点,2006年初洗衣机推进六西格玛取得阶段性成绩,项目带来了可观的财务收益,而后开始全面导入和推广六西格玛管理。

战略承接 企业从其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顾客需求角度提出了“零缺陷、精细化、强黏度”质量战略;采用了SWOT战略分析方法确保战略制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零缺陷”战略目标的制定基于组织的愿景、方针、战略目标和顾客需求;同时对组织的愿景、方针和目标的实现具有明显的支撑作用, 是产品质量的必要条件;“精细化”通过打造干不错的可视化的精细化标准,保证产品外观精细化的第一竞争力;“强黏度”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而实现和消费者的“强黏度”,和用户之间零距离,六西格玛管理正式承接企业质量战略的目标。

绩效考核 六西格玛推进建立以市场绩效为主的战略目标考核体系,主指标为质量损失额、质量损失率、六西格玛项目、基础质量革新等项目。绩效指标与顾客满意直接挂靠,同时绩效指标的实现对组织提升核心竞争力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项目实施 海尔导入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后,通过OEC(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日清日高)机制加速六西格玛质量革新活动,在项目选择上进行了创新,明确了项目分级体系,便于区分不同类别和等级。六西格玛推进的战略流程以项目经营为中心,以六西格玛方法论为指导,进行循环式的推进。

培训体系 经过多年的实践,海尔结合自身现状总结出一套具有海尔特色的六西格玛人才培育模式,建立了面向不同层次的培训体系,开发出具有海尔特色的六西格玛普及教材。同时,也建立出自己的讲师体系,讲师培养对海尔的六西格玛普及起到很大推进作用,使用六西格玛工具方法已成为海尔人的行为习惯。

管理平台 为了更深入地实施和推进六西格玛,开发了基于OA系统的六西格玛管理平台,根据六西格玛方法论,结合集团推进思路,从项目选择-项目承认-项目注册-财务效果确认-倡导者认可等流程节点控制。六西格玛管理平台根据DMAIC五个阶段进行推进,对六西格玛项目进行差异化管理,六西格玛平台建立使海尔六西格玛管理锦上添花。

主要成果

海尔推进六西格玛多年来,累计推进2000个黑绿带项目,财务收益约5亿元;经营培养黑绿带人员2000多人,其中绿带1700多人,黑带300多人,黑带大师33人;有101个项目被中国质量协会评为“全国优秀六西格玛项目”称号,是全国获奖最多的企业之一;连续多次被评为“全国六西格玛管理推进先进企业”称号和“全国六西格玛管理推进十周年优秀企业”称号,2012年度首次被工信部评为“六西格玛管理标杆企业”称号,是家电行业唯一入选的企业。

经过多年实施六西格玛管理,企业的用户口碑大幅度提升,2012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631亿元。2012年9月17日,第18届中国品牌价值研究结果在英国伦敦揭晓,海尔集团以962.8亿(人民币)的品牌价值位居榜首,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根据欧洲透视统计,2012年海尔白电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第一。

经验总结

中国企业在六西格玛实施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海尔实践六西格玛管理有八年多的时间,克服了困难和挫折,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企业高层领导要学习并理解六西格玛。国内外的研究及实践均表明,高层领导的支持和参与是六西格玛成功的最关键因素。高层领导要从组织的战略层面将六西格玛作为企业持续改进的模式。要从企业战略和顾客需求出发,梳理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建立六西格玛管理的组织架构,通过采用平衡记分卡等方法,建立企业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明确主要的业务改进机会和方向。通过组建六西格玛项目团队,明确业务改进的内容和目标,给项目团队以必要的资源支持和培训,通过严谨和严格的项目管理保证项目的实效。高层领导对六西格玛管理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积极参与到六西格玛推进的过程,包括项目选择、项目评审及表彰环节,有的企业高层领导还亲自倡导六西格玛项目,通过积极参与六西格玛活动来倡导企业六西格玛的文化。

企业要从实际出发,以六西格玛为抓手,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六西格玛管理固然是一套系统的业务改进方法体系,但是成功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企业,则不仅仅把六西格玛作为一套方法论,而是一种旨在变革企业文化的管理模式。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每时每刻都为企业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而系统地解决问题就需要一套科学方法论和与方法论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企业通过实施六西格玛,就是建立持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机制和模式,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和产品的竞争力。因此,企业实施六西格玛也是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

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将六西格玛与其它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整合。当前很多企业在实施六西格玛的同时,也在推进其他一些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但是分属不同的部门负责推进,导致资源冲突,而企业员工也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实际上,六西格玛管理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其系统集成性,六西格玛管理与其他管理模式的整合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如图1所示。

企业要进行系统规划和建立六西格玛的基础架构。企业要成功实施六西格玛,高层领导必须在正确认识、理解六西格玛的基础上,对六西格玛管理的推进工作进行系统规划,明确六西格玛实施的中长期目标和年度目标,确定主要负责人(倡导者)、组建六西格玛推进团队、配备相应的资源、构筑六西格玛项目选择、评审和效果收益评价的流程和体系,制定六西格玛实施的激励制度和六西格玛带级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所有这些,都是六西格玛获得长期成功的必要支撑条件。

六西格玛管理的推进需要全员参与,要注意重心下移。不容否认,在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过程中,直接领导和参加六西格玛项目的黑带、绿带是企业实施六西格玛的关键人物,也是企业重要的人才储备,是促进企业实现管理变革的精英。但是六西格玛管理不是精英文化,不是只有少数人参与的活动,更不能把六西格玛管理的工具过分复杂化、理论化,让人感到高深莫测、望而生畏。随着六西格玛的推进,随着六西格玛项目的增加,一定要注意扩大参与面,让尽量多的一线员工参与培训、参加项目的实践。在注重自上而下整体推进的同时,要注意自下而上的参与,更多地鼓励一线员工融合精益和六西格玛的工具,解决他们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让企业一线员工体会到六西格玛的力量,看到六西格玛实施的效果,同时在实施六西格玛同时自己也得到职业上的升迁和薪资的变化。

要注意在供应链流程上推进六西格玛。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在单个企业间展开的,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虽然实施六西格玛的效果可以通过六西格玛项目财务成果来体现,但是企业要通过六西格玛管理实现关键绩效的根本变化和管理的变革,没有上下游的供应商的配合是难以实现的。国际上成功实施六西格玛的企业都非常注重将六西格玛管理经验在其供应链上或重要合作伙伴中推广,并给予免费的培训和指导。由于我国企业六西格玛实施的历史较短,大多数企业尚处于加速期和成长期,在供应链上协同推进六西格玛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要加强实施六西格玛企业之间的交流。六西格玛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虽然是同样的管理理念,但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共性模式,不同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有共性、也有个性的问题。通过企业之间的交流,可以总结和分享共性的经验,讨论六西格玛实施中遇到的一些个性的困难问题。企业内部的人对有些问题感到无法解决时,企业外部的同仁往往能给出一些好的建议。

海尔企业文化论文篇5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的大、中、小型企业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并正在市场经济的摸爬滚打中一步步走向成熟和成功。这些成功企业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们能够运用各自强大的企业文化来经营每个员工,让企业内每一个员工都能为办好企业而努力奋斗。笔者通过分析,发现这些企业自身所蕴含的企业文化具有若干的相似特征,本文以海尔企业为例对这些特征进行归纳,从七个方面分析了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特征,得出了笔者 自己的观点。

一、 企业文化的内涵分析及其具有的三重境界

1.企业文化的内涵分析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围绕员工你、我、他身边的事和行为、为其反映并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统称。价值观念是无形的东西,而受其价值观念支配的员工行为和行动却是看得见的。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总是在做“真活”,而不是一种摆设;笔者运用下面的封闭式、螺旋上升的图形来分析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在与员工的行为、行动的关系上是如何的“真”,又是如何的“活”:

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念这种无形 的东西在指导员工行为、行动时要生动活泼,而员工的行为、行动又要真实有效的反映他们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封闭式、螺旋上升而又不断提高的循环。这种循环能使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员工的行为、行动在有形和无形当中得到不断转化、修正,最终达到运用企业文化来经营每个员工,让其为企业真诚奉献的目的。

2.企业文化具有的三重境界

企业文化具有文字、文化和基因三重境界。文字是指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但员工未必真正记在心里,行为和行动中未必真正体现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它是企业文化的初级境界。

文化讲究“以文化人”、“攻心为上”、“制度束身”、“文化塑心”,就是通过企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别人,比如:企业的员工因为某种原因未按规定从员工的员工通道上下班,企业根据有关规定罚他 200块钱,他必须得交上 200块钱,但他未必对这种规章制度表示理解和认同,更谈不上自觉执行。

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基因,所谓基因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关键所在,它具有明显的遗传性。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往往已经成为一种基因,即:上层领导的观念、观点及做法已自然而然地为下级部门和员工认同和接受,并自觉贯彻执行,达到了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和成功企业具有的企业文化的典型特征。

二、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特征分析

1.一把手的重视

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内涵孕育着企业一把手的心血,一把手亲自参与、亲自制定、亲自监督文化的执行,企业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企业领导人的,并且与企业领导人的素质是息息相关的,因而文化的传播首先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企业领导人在制定 、传播和监督文化执行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方式、方法,领导善于讲故事、善于讲案例、善于讲神话,这样能保证在通俗易懂的前提下导出自己的观点,利于员工接受,这也正是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成功之处的关键所在。

2.员工的普遍参与和认同

企业文化制定的过程多与企业上层领导有关,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还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得到员工的普遍参与和认同,将员工的行为、表现及时地反馈给企业文化的制定者,因而文化的传播又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海尔企业从1998年开始让员工用自己的一只手、一张纸、一支笔、一个嘴巴将员工身边你、我、他身边的事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员工既亲自参与又对其认同,形成了海尔独特的“员工画与话”文化,充分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热情,是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典范。

3.继承与借鉴的特性相得益彰

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制定是一个继承与借鉴的过程并在继承与借鉴的过程中不断摒弃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创造出本企业内企业文化的独特内涵,本观点仍以海尔企业为例进行论述。

海尔企业文化的很多东西都是继承和借鉴来的,但又不是照搬照抄。海尔大学的正门假山上有两个字“谦园”,它取自《易经》里的第十五卦“谦卦”,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虚谨慎;整个海尔大学园区内有四个字“慎终如始”,它取自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这与海尔后来的生存理念“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是相符合的,由此衍生出海尔人要始终保持创业的激情而不是守业。

中国的成功企业在制定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不仅仅是“闭门造车”,它们善于借鉴西方各国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思想。海尔企业到上海肯德基总部学习人家的服务标准和规范;到天津丰田汽车总部学习它们的组织变革;到北京IBMHP学习它们的二次流程再造,这些都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体现。

4.组织是企业文化制定、实施的保障

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制定和传播的过程中都是以企业的组织、组织结构为保障的。在一般企业的组织结构中企业文化部是一个隶属于党委宣传部、工会等的三级部门但在海尔企业中它是一个直接隶属于总裁并同生产部、采购部、人事部并行的部门。

海尔领导出差都有企业文化部的成员,负责记录、整理企业领导人的讲话。领导人的讲话字字句句都是“味精”,但海尔人的“报纸”、“电视新闻”从来不整版登录领导人的讲话,而是主要做两件事情,即“听”和“做”:“听”就是听“一把手”的,“做”就是将企业员工当中发生的你、我、他身边的事情加上一颗“味精”变成一道“可口的菜”。可以看出,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以组织为保障,并善于从领导的讲话中提炼出主要观点形成具有理论高度的价值理念。

5.企业文化是与时俱进的

企业文化的与时俱进是指企业文化 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要及时地随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做法不一样,在企业发展之初需要做加法,集结众人之力去不断丰富和完善它;待企业成长、成熟后需要做减法,从众多的观点中提炼出精髓。

海尔企业的“6S”现场管理法就是企业文化与时俱进的典型体现。所谓“6S”是指 日文 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0(清扫)、SEIKETSU(清洁)、SHITSUKE(素养)和英文SAFETY(安全)这六个单词,由于这六个单词前面的发音都是“S”,所以简称为“6S”。海尔将 日本人最早提炼的前“5S”加上中国现实需要的第六个“S”(SAFETY)形成了海尔独特的“6S”现场管理理论,而且将“6S”的内涵提炼成了朗朗上口的顺口溜。

6.企业文化不离政治太近,与政治的交界降到最低

企业文化不能离政治太近,否则会给企业成本、社会成本带来增加。央视四套每晚八点半的“海峡两岸”栏目,有段时间民主进步党要去中国话,试图将“中正纪念馆”改成“民主纪念馆”,当然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点不容置疑;但设想民进党想法一旦得逞,所有在“中正纪念馆”周围包括公共汽车站牌做广告的企业都要改成与“民主纪念馆”有关的内容,无形当中增加了企业的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

海尔企业将“创新”作为自己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永远不会过时,不会因为政治的变化而变化。松下企业的企业精神概括为“把干毛巾再拧出一把水”,告诉大家松下企业是一个能将“不可能的事情做成可能而且能做得更好”的企业,它与政治的交集也是零,这正是其企业文化的独特和成功之处。

7.企业文化真正落地、真正执行到位

这一特点是考察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前面的若干特征能否真正贯彻关键在此,以海尔企业为代表的成功企业做到了。

三、结语

笔者通过查阅海尔、松下、IBM、HP和丰田汽车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相关资料,归纳概括和分析了这些成功企业在企业文化方面具有的若干相似特征,相信广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这些共性进行研究后,能对自己企业在企业文化制定和完善方面有所启发,加快各自企业向成功行列迈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海尔企业文化中心编.海尔企业文化手册[M].海尔企业内部印刷,2003.

[2]王峰.创新是海尔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R].青岛:中国海洋大学信息学院,2007.

[3]陈亭楠.现代企,3k~4Jc[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海尔企业文化论文篇6

[论文摘要]随着“海尔”、“联想”等实力雄厚的企业的迅速崛起,研究它们的企业文化专著也越来越多,但大都没有追根求源,这是一大缺憾。文章指出,海尔文化、联想文化等等,乃是中国企业一百多年来求发展的艰难探索的结晶。从洋务运动开始,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长期孕育,当今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根植于我们民族之中、承继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在吸收世界先进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中国式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的是极富生命力和爆发力的力量。

随着中国市场加速国际化的进程,大批发达国家强大企业已涌入中国,世界500强中,目前有超过60%的企业已落户我国,这个比例还将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经验丰富、技术装备先进,资金实力雄厚,大有鲸吞中国市场,淹没我民族工业之势,这对国内企业来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狼”来了,会不会被“狼”吃掉?成了每个有志向的企业家心目中的一大隐忧。

当20世纪——整个世界都产生了翻天覆地变革的伟大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寻常、然而并未引起轰动的事:一位与发达国家的庞大企业老总相比可称之为“土包子”的中国企业的老总——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应邀走进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圣殿——哈佛大学,为那些未来大企业的CEO们作海尔企业文化的演讲。这一旅程的深远意义恐怕是当时的组织者和演讲者所不能预想的。一次极为平凡的演讲竟是中国企业界向世界的宣言:中国的企业经过了一百多年曲折艰难的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将跻身于世界强企、能与“狼”共舞的道路——利用现代中国式企业文化,树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走向世界,振兴中华。就在2004年12月,联想集团又兼并了IBM公司的个人电脑部门,标志着这个时代已经到来。

企业文化这一概念是美国管理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对日本经济的崛起做了详细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但作为企业的一种文化,则是从企业诞生的时刻就存在的,正如人一出生就有思维和意识一样。美国哈佛教授特雷斯·E·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阿伦·A·肯尼迪认为:每一个存在的企业都有一种文化,只是文化有“强”、“弱”之别。在企业发展的初期,生产方式尚处于机械的时代,文化于企业的作用、影响并不显著,不被人们所注重,因而未上升到理论高度。[1](P12-14)按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来说,我国企业文化的历史是很短的,人们往往忽视了其发展历程,看不到它的根,因而也就往往不可能真正看清它的发展远景和巨大的潜能。笔者认为,我国企业文化带着深深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烙印经历了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长久和艰难的孕育过程。从企业发展的纵向来看,基本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近百年企业文化的孕育期

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中国,充分暴露了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19世纪60年代,亚洲出现了两件大事:一是日本的明治维新,自此日本开始走上富国强兵之路;二是满清的洋务运动。虽表面上看这两者都是“富国强兵”,然洋务运动代表了一种腐朽的官僚资本,再加上其买办性,完全排斥了自由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洋务运动一开始就决定了我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多舛。

洋务派办企业的目的,用李鸿章的话说就是“安内而制外”。制外办不到,就只有转为“依外”,靠买外国的枪炮、机器来维持大清的统治。为安内,就必然限制民间办企,如李鸿章在奏折中就明确指出:“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2](P91)即使织布业也严加限制:“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3](P110)这决定了中国民族工商业只能缓慢地发展,有据可考的最早的近代民营工业是1858年的上海甘章船厂和1863年成立的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4](P38)由于清政府的设禁,使民间兴办企业困难重重。至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才稍加放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满清倒台,西方殖民者无暇顾及中国市场,而成为这一阶段民族工商业的最佳发展时期,然其结果堪怜:工矿企业也仅增加470余个,资本接近9500万元而已。[5]随着大战结束,西方殖民者又卷土重来,我国工商业又处于饱受挤压的缓慢发展时期,至解放前夕,国内市场仍是洋货一统天下,充斥着洋枪、洋炮、洋油、洋火、洋伞等。正如电影“创业”中的一句对话:“没有美孚,你们只有一片黑暗。”就是当时旧中国工业的真实写照。

与这一阶段原始、弱小的企业现状相应的上层建筑——企业文化也处于一种原始的朦胧状态。占统治地位的官僚资本企业自不必细述,只是一种腐朽的官僚文化。而当时的民族工商业,为了原始资本的积累,虽然采用剥削手段,在管理上也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但终究建立了一些不够成熟的规章制度、营销方式和商业竞争策略。这在茅盾的小说《子夜》中已被剖析得淋漓尽致。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民族工商业受到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多重挤压,为求得市场生存空间,他们把握的最好武器就是广大民众——消费者的爱国情结,如1930年代席卷全国的抵制日货运动,这正是中华民族能生存五千年而不被淘汰并能复兴的核心文化底蕴。1925年创办民生轮船公司的卢作孚,就公开提出他的企业宗旨是“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这也是我国正式提出企业精神的第一家企业。“实业救国”成为当时多数民族资本家的口号,而这一精神恰恰代表了近一百年民族工商业孕育时期的精粹。

二、1950—1970年代企业文化的初创期

我们先从一个常识说起,人未满十八周岁是未成年期,他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因为他的大脑思维还未成熟,尚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行为。由此可见,企业在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的大脑——企业文化也不能正确指导企业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近代企业出现了几百年后,才能出现“企业文化”的理论,而现代企业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企业文化的创造性。

1950—1970年代这三十年,是我国企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三十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钢的产量由50万吨发展到2000万吨,工业门类齐全,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从一个一穷二白、文盲占一半的国家成为拥有“二弹一星”的大国。与此同时,所有制形式上也成为单一的国家或集体所有制形式。我国企业除生产产品、规模大小有所不同外,从接受生产指令,到机构设置、规章制度、管理方式可谓基本一致。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数量增长型,适合当时国家经济十分短缺的时代。从无到有,就是将当时国内没有的工业从国外移植过来,如汽车工业、飞机工业等等。当时我国的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因而只能照搬照抄,谈不上消化和创新。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主要是完成工艺流程的编制,以便于工人的操作,于是,科技人员自然成为工人阶级的附属部分。虽然我们能集中全国的精英力量搞起来“二弹一星”,也仅此而已,整个工业基础与国外相比,在质的层次上我们依然差了几个档次。从小到大,主要采用母鸡下蛋式的重复建设,如以鞍钢模式包建“包钢”、“攀钢”;“一汽”援建“二汽”等,就是一种质上没有产生变化的移地重复建设。解决供需矛盾是十分必要的,但忽略了质量层次上的再创造,逐步演变成一种僵化的机械模式,导致其后的工业处于停滞状态。

这种经济发展的机械模式,产生了一系列后果:企业建设、发展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工人群众的卖力程度,而不是受教育程度;工程技术人员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技术创新受到了忽视。企业只须按计委部门的指令完成某一计划指标,成了计委部门的“加工车间”而不是经济中的活细胞。

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一级级传达指令,政治动员成为企业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政治工作部门的机构一大套,各个企业都不能少。企业体制的一致性导致了相应的文化和管理方式的全国一致性,这在1950年代制定的以“二参一改三结合”为核心的“鞍钢宪法”中就已经初步成形,至1960年代初,就发展为“工业七十条”令全国企业遵照执行。尤其当大庆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拿下油田之后,“精神万能论”就成了企业的主宰思想,掩盖了我们企业缺乏创新能力的本质。试想,1950年代后期我们几乎同时与日本在半导体技术上起步,结果在日本导致了新的产业革命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然我国却失之交臂,固然原因很多,而我国的企业缺乏活力应是重要原因之一。再者,1970年代我们已正视到自己的落后,曾在全国强行推广应用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却收效甚微。因为那时,机械式的照搬照抄已经成为一种思维烙印束缚了企业的自主创新精神。直至二三十年后的现代企业如海尔彻底摆脱了旧思维,才能将之真正地消化吸收,发展成自己的6δ管理模式,推动海尔跨越式的发展。

三、改革开放初期企业文化的磨合期

一个古老文明国家的复兴,必然会经历一段长期痛苦的过程。经过多年的反复教训,我们终于认识到一个真理:必须学习世界上一切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自己的国情,才能少走弯路赶上别人。于是,1980年代我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放眼看世界。尽管当时缺乏理论上的先行准备工作,且国家制度建设滞后,摸着石头过河,产生了一定的混乱,但终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给企业松绑,给企业正名,尽力恢复企业的活力,使其得以真正地得到健康发展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由于缺少必要准备,匆匆推行了“承包制”、“双轨制”,其意图是为了搞活企业,但却使相当一部分企业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加之我们的舆论界过度地宣传、吹捧,于是“企业家”纷纷出现,又纷纷倒台,真是“群雄崛起”,各领风骚一两年,如马胜利、步鑫生等,今日登场,明日就销声匿迹。加之在这一阶段强调企业分配方式的变革和给企业松绑的同时过分强调了“钱”的重要作用,甚至有些理论权威在报刊上竟大书“一切向钱看”的口号,鼓励社会上一部分人趁机捞取企业领导权,把企业变为私有财产,造成大批国有企业空壳化,一批批私营企业用制假获取高额暴利,屡禁不绝,为此,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但爱国是我们民族的主流思想。一大批先进的理论工作者和企业家真正看到了国家发展的机遇,把握开放造成的有利时机,如饥似渴地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理论和企业管理方法,并进行深入的东西方文化的对比研究,不断改造企业。于是,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企业文化”这一概念,并在1988年成立了“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在这里,我们要再次提到中国家电业领头羊——海尔集团。名牌战略阶段的海尔借鉴了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实现了管理从无序到体系化;多元化阶段的海尔制定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体系的延伸;而国际化阶段的海尔实行流程再造,以市场链为主的管理已经走出改良,实现管理学上颠覆式的创新:主体上员工由管理的客体变为主体,这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的颠覆;主线上以订单为主线,是对日本年工序列制的颠覆;主旨上SBU,是对韦伯层级理论的颠覆。正是基于连续创新海尔文化的支撑,才保持了海尔连续20年的高速增长,造就了如今受世人瞩目的世界极品牌。从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这十几年是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的探索时期,也是我们的企业文化与世界的企业文化磨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与1950—1970年代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在大量引进、学习世界上先进理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吸收、消化并加以创新的过程。创新取代了过去的照搬照抄,新的理论终于指导我们的企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真正使我国的一批企业获得了新生。

四、九十年代后期先进企业文化的发展期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重新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后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均为企业文化的大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经过十几年的大浪淘沙,真金终于发出闪闪光芒。19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张瑞敏、柳传志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和成功的企业文化。他们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消化掌握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有明确的创业思想,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加以贯彻和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先进的企业文化。而从这些优秀的、成功企业的共同特点可以看到中国先进企业文化的核心:“学习创新、奋发图强、团结强企、走向世界”。众所周知的“海尔”和“联想”是今日我国民族工业的两颗明珠,“海尔”的文化核心——“海纳百川、龙腾虎跃”和“联想”文化的核心——“求实、进取、创新、拼搏”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新时代、新企业中的新生。

“1000亿,世界的海尔”是1984年那个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的街道小厂20年后的今天。它的崛起进程似乎不可思议,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原因,张瑞敏曾对媒体记者分析海尔经验时说:“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创新是海尔文化的核心,海尔用创业创新的企业文化种植和培育世界级人才,把人才的竞争力转化为产品的竞争力,进而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海尔从1995年以来,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海尔以兼并求发展。企业文化的延展性在企业战略发展中得以充分展现。在兼并企业时,派去一个总经理、一个会计师、一位企业文化中心经理,他们把海尔的文化、海尔的管理体系带到被兼并企业,使被兼并企业的员工从思想上、观念上实现脱胎换骨的转换,连续兼并了18家企业,使一条条“休克鱼”(指硬件好但管理观念差的企业)苏醒,并在市场经济海洋中畅游。[6]可以说,海尔的扩张主要是一种文化的扩张。海尔以其独特的“休克鱼”理论实现了海尔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也搞活了“休克鱼”所在地的一方经济。

联想集团是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机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并由11名科技人员创办,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2004年12月8日,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事业部,这次收购标志着联想迈出了国际化发展的突破性的一步。当初以柳传志为代表的一批能人志士就曾定下“振兴民族工业,走向世界”的宏大目标,他们承继了祖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传统,艰苦奋斗,才取得了今日的辉煌。联想文化中的“入模子”(即联想文化要形成一个坚硬的模子,进入联想的职工必须进到联想的“模子”里来,凝成联想的理想、目标、精神、情操、行为所要求的形状)理论,可以说是中国特色企业文化中的一朵玫瑰。它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精忠报国”思想,有效地运用到处理个人、企业、国家三者的关系上来,并实现了个人利益、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有机紧密联系,因此,始终保持了高昂的士气、企业的创新活力,这从对高层领导的七条要求中可见一斑:①不计得失、不谋私利、有牺牲精神;②光明磊落,不许拉帮结派;③坚持公司的基本原则,坚决服从总裁的领导;④头脑清醒,应对自如;⑤安全带队伍,只讲功劳,不讲苦劳;⑥诚信为本;⑦要有为民族争光的理想。“入模子”理论不同于我国改革开放前实行的大锅饭“终身制”(是培养懒汉的绝对平均主义产物),它是治理我国“一朝天子一朝臣”、喜欢“窝里斗”的长期陋习的一剂猛药、良药,是联想文化对中国新式企业文化的贡献。[7](P272-274)

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艰苦探索,才真正迎来了新的春天——由中国的优秀文化哺育出了新一代能雄居世界强企之林的企业和企业家。他们以“自强不息”的气概、“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艰苦奋斗精神、“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胸怀,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巨大浪潮,与“狼”共舞,求得生存和发展,敢于面对挑战,走出国门,制造着新中国的旗舰。

[参考文献]

[1]特雷斯·E·迪尔,阿伦·A·肯尼迪.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叶世昌.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况浩林.简明中国近代经济史[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4]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58.

[5]姜人泽.略论旧中国三大财团[J].社会科学战线,1982,(3).

[6]张瑞敏.企业文化在海尔发展中起决定作用[J].中外企业文化,2004,(1).

海尔企业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 】 钻石模型 国际战略 人才第一 本土化 产业集群三融一创

1 波特“钻石模型 ”的基本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的波特提出竞争三部曲理论 ,并对国家竞争力这一主题构建了“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 ”是分析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宏观分析工具。该模型是主要由四个要素组成。它们分别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及其结构以及同业竞争这四个要素是构成“钻石模型 ”的基本要素。

“钻石模型 ”如下图所示:要素条件 需求条件 企业战

略 ,结构和竞争状 相关供应商和支持性产业 要素条件;要

素条件 企业战略 ,结构和竞争状;需求条件 相关供应商和

支持性产业。

生产要素: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在现代社会 ,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而高级生产要素则发挥着更加重要的角色。需求条件:在钻石模型中 ,需求条件主要是指国内市场的需求。内需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 ,主要包括需求的结构、需求的规模和需求的成长。相关支持性产业:波特认为 ,单独的一个企业以至单独一个产业 ,都很难保持竞争优势 ,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 ”,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才能使产业竞争优势持久发展。企业战略和结构: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和管理者对待竞争的态度 ,往往同国家环境 ,同产业差异相关。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 ,必须善用本国的历史文化资源 ,形成适应本国特殊环境的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 ,融入当地社会 ,并符合所处产业的特殊情况。

2 运用“钻石模型 ”解释海尔海外成功战略

2. 1 “人才第一 ”作为海尔人才管理的基本理念

在生产要素中高级生产要素起决定性作用 ,人本资源已经上升为企业资源的主导地位。在高级人才吸收及培养方面 ,海尔实施“人才是第一产品 ”战略 ,大量吸收高学历、高科技人才加入企业 ,使海尔高新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建立海尔大学 ,培训大量国外海尔科技与经营人才。人才是企业经营的“第一产品 ”,把人才和知识放到企业的核心位置 ,是海尔企业成功的经验。在科研水平方面 ,海尔具有国际化的科技开发水平。不仅拥有自己的中央研究院 ,而且与美国、日本、德国、瑞典和荷兰等国的国际大公司在多项高技术领域建立了多个技术联盟 ,使海尔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等方面同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保持同步。截止到2007年 ,海尔累计申请专利 7883项;仅 2007年 ,海尔申请专利 875项 ,平均每个工作日申请 2项发明专利。

2. 2 海尔实施“本土化 ”战略满足海外当地市场需求

在波特的“钻石模型 ”中需求条件是指国内市场的需求。包括

需求的结构、需求的规模和需求的成长以及预期需求。海尔正是很好地学习了该理论的精华 ,并变通的为其在海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提出“本土化 ”战略 ,开辟当地的市场需求 ,使其产品在国外形成当地的品牌 ,而并非是来自中国的产品。将开始提出的“海尔的国际化 ”现在称为“国际化的海尔 ”。这样 ,国外市场的需求此时则相对转变成 !国内 !市场需求。海尔在美国已经形成三位一体生产销售模式:营销中心设在纽约 ,设计中心设在洛杉机 ,制造中心设在南卡罗来纳州。按照美国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海尔不惜聘请美国专家在洛杉矶设计中心设计美国人喜爱的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要求技术标准符合美国规定 ,也符合美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如海尔冰箱已进入美国 1200多家商店。然后通过纽约直接向全美的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进行铺垫和控制 ,南卡罗来州就随时制造出来并及时运到全美各地 ,这种做法使海尔变成了一个美国本土化的海尔。海尔不仅是中国的海尔 ,也成为美国的海尔 ,在其他地区海尔也采取同样的做法。

2. 3 海尔“产业集群 ”战略思想

一个企业的上下游产业实际上是该企业最重要的供应商和客户。如果一个下游产业具有全球竞争力 ,则他通常对原材料供应等方面的要求特别苛刻。上游企业在努力满足下游这些客户需求的同时 ,也创造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同样 ,对下游企业而言 ,具有强势竞争力的上游产业能够为本企业提供先进的相关技术 ,高质量的原材料等 ,也成为下游产业加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说 ,“集群效应 ”类似于产业链 ,他们紧密相关 ,环环相扣只靠一个企业单打独斗想获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只有形成“集群效应 ”才能使企业拥有更长更强势的竞争力。

2. 3. 1 企业的上游是原材料供应方

海尔提出分供方必须具备可以参与其前端设计的能力。企业和上游的关系不只停留在我买你的部件 ,更是买他的设计。部件物美价廉的同时 ,还要满足用户的需求来设计产品。

2. 3. 2 企业的下游是客户

海尔的客户是沃尔玛及大的连锁超市。海尔与客户的关系不仅是卖给他们产品 ,而是买个他们一个解决方案。即:根据每个大连锁超市的目标客户群的不同来设计产品 ,以便更快更好的卖出去。

2. 4 “三融一创 ”是海尔的最终目标

波特指出 ,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 ,必须善用本国的历史文化资源 ,形成适应本国特殊环境的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 ,融入当地社会 ,并符合所处产业的特殊情况。

海尔的“三融一创 ”是指在当地融资 ,当地融智和当地融文化当地融资和当地融智如上所述 ,分别利用了海外的资金 ,聘用当地的技术设计销售管理人员。当地融文化是指 ,企业文化不应与当地文化相悖 ,企业文化的创新是不管那个国家的人都能接受。海尔在美国设立工厂时 ,一开始把在中国工厂的办法拿过去。管理方法是挂起三张表情各异的脸 ,干得好的为笑脸 ,干的一般是不哭也不笑 ,干得不好则是哭脸。这种方法在中国或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美国人并不能接受这样 ,笑脸可以 ,但哭脸不行 ,这让他们觉得这样可能侵犯人权。海尔根据这一情况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用两种玩具替代 ,一个是大熊 ,一个是猪。谁干得好就放一个熊 ,干得不好的就放个小猪。通过这样例子说明尊重当地文化 ,融入当地文化可以更好的现实“本土化 ”战略 ,从而进一步加强企业在海外的竞争力。

在海尔的组织结构中 ,企业改变了以前的上下级关系 ,将原来的金字塔式纵向信息流动机构变成横向信息流动。将职能关系变成了用户关系 ,服务关系。著名的 OEC管理法 ,即全方位优化管理法要求每天对每人每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清理。每天的工作要当天完成 ,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有所提高。SBU是海尔最重要的市场链管理法 ,即战略 -事业 -单位 ,是指不仅每个事业部且每个人都是一个单位 ,将集团总的战略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 ,而每一个员工的战略创新又会保证集团大战略的实现。正是这种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使海尔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稳步前进。

海尔的“三融一创 ”是指在当地融资 ,当地融智和当地融文化当地融资和当地融智如上所述 ,分别利用了海外的资金 ,聘用当地的技术设计销售管理人员。当地融文化是指 ,企业文化不应与当地文化相悖 ,企业文化的创新是不管那个国家的人都能接受。海尔在美国设立工厂时 ,一开始把在中国工厂的办法拿过去。管理方法是挂起三张表情各异的脸 ,干得好的为笑脸 ,干的一般是不哭也不笑 ,干得不好则是哭脸。这种方法在中国或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美国人并不能接受这样 ,笑脸可以 ,但哭脸不行 ,这让他们觉得这样可能侵犯人权。海尔根据这一情况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用两种玩具替代 ,一个是大熊 ,一个是猪。谁干得好就放一个熊 ,干得不好的就放个小猪。通过这样例子说明尊重当地文化 ,融入当地文化可以更好的现实“本土化 ”战略 ,从而进一步加强企业在海外的竞争力。

海尔企业文化论文篇8

[论文摘要]随着“海尔”、“联想”等实力雄厚的企业的迅速崛起,研究它们的企业文化专著也越来越多,但大都没有追根求源,这是一大缺憾。文章指出,海尔文化、联想文化等等,乃是中国企业一百多年来求发展的艰难探索的结晶。从洋务运动开始,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长期孕育,当今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根植于我们民族之中、承继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在吸收世界先进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中国式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的是极富生命力和爆发力的力量。

随着中国市场加速国际化的进程,大批发达国家强大企业已涌入中国,世界500强中,目前有超过60%的企业已落户我国,这个比例还将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经验丰富、技术装备先进,资金实力雄厚,大有鲸吞中国市场,淹没我民族工业之势,这对国内企业来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狼”来了,会不会被“狼”吃掉?成了每个有志向的企业家心目中的一大隐忧。

当20世纪——整个世界都产生了翻天覆地变革的伟大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寻常、然而并未引起轰动的事:一位与发达国家的庞大企业老总相比可称之为“土包子”的中国企业的老总——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应邀走进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圣殿——哈佛大学,为那些未来大企业的CEO们作海尔企业文化的演讲。这一旅程的深远意义恐怕是当时的组织者和演讲者所不能预想的。一次极为平凡的演讲竟是中国企业界向世界的宣言:中国的企业经过了一百多年曲折艰难的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将跻身于世界强企、能与“狼”共舞的道路——利用现代中国式企业文化,树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走向世界,振兴中华。就在2004年12月,联想集团又兼并了IBM公司的个人电脑部门,标志着这个时代已经到来。

企业文化这一概念是美国管理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对日本经济的崛起做了详细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但作为企业的一种文化,则是从企业诞生的时刻就存在的,正如人一出生就有思维和意识一样。美国哈佛教授特雷斯·E·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阿伦·A·肯尼迪认为:每一个存在的企业都有一种文化,只是文化有“强”、“弱”之别。在企业发展的初期,生产方式尚处于机械的时代,文化于企业的作用、影响并不显著,不被人们所注重,因而未上升到理论高度。(P12-14)按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来说,我国企业文化的历史是很短的,人们往往忽视了其发展历程,看不到它的根,因而也就往往不可能真正看清它的发展远景和巨大的潜能。笔者认为,我国企业文化带着深深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烙印经历了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长久和艰难的孕育过程。从企业发展的纵向来看,基本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近百年企业文化的孕育期

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中国,充分暴露了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19世纪60年代,亚洲出现了两件大事:一是日本的明治维新,自此日本开始走上富国强兵之路;二是满清的洋务运动。虽表面上看这两者都是“富国强兵”,然洋务运动代表了一种腐朽的官僚资本,再加上其买办性,完全排斥了自由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洋务运动一开始就决定了我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多舛。

洋务派办企业的目的,用李鸿章的话说就是“安内而制外”。制外办不到,就只有转为“依外”,靠买外国的枪炮、机器来维持大清的统治。为安内,就必然限制民间办企,如李鸿章在奏折中就明确指出:“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P91)即使织布业也严加限制:“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P110)这决定了中国民族工商业只能缓慢地发展,有据可考的最早的近代民营工业是1858年的上海甘章船厂和1863年成立的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P38)由于清政府的设禁,使民间兴办企业困难重重。至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才稍加放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满清倒台,西方殖民者无暇顾及中国市场,而成为这一阶段民族工商业的最佳发展时期,然其结果堪怜:工矿企业也仅增加470余个,资本接近9500万元而已。随着大战结束,西方殖民者又卷土重来,我国工商业又处于饱受挤压的缓慢发展时期,至解放前夕,国内市场仍是洋货一统天下,充斥着洋枪、洋炮、洋油、洋火、洋伞等。正如电影“创业”中的一句对话:“没有美孚,你们只有一片黑暗。”就是当时旧中国工业的真实写照。

与这一阶段原始、弱小的企业现状相应的上层建筑——企业文化也处于一种原始的朦胧状态。占统治地位的官僚资本企业自不必细述,只是一种腐朽的官僚文化。而当时的民族工商业,为了原始资本的积累,虽然采用剥削手段,在管理上也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但终究建立了一些不够成熟的规章制度、营销方式和商业竞争策略。这在茅盾的小说《子夜》中已被剖析得淋漓尽致。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民族工商业受到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多重挤压,为求得市场生存空间,他们把握的最好武器就是广大民众——消费者的爱国情结,如1930年代席卷全国的抵制日货运动,这正是中华民族能生存五千年而不被淘汰并能复兴的核心文化底蕴。1925年创办民生轮船公司的卢作孚,就公开提出他的企业宗旨是“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这也是我国正式提出企业精神的第一家企业。“实业救国”成为当时多数民族资本家的口号,而这一精神恰恰代表了近一百年民族工商业孕育时期的精粹。 

二、1950—1970年代企业文化的初创期

我们先从一个常识说起,人未满十八周岁是未成年期,他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因为他的大脑思维还未成熟,尚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行为。由此可见,企业在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的大脑——企业文化也不能正确指导企业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近代企业出现了几百年后,才能出现“企业文化”的理论,而现代企业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企业文化的创造性。

1950—1970年代这三十年,是我国企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三十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钢的产量由50万吨发展到2000万吨,工业门类齐全,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从一个一穷二白、文盲占一半的国家成为拥有“二弹一星”的大国。与此同时,所有制形式上也成为单一的国家或集体所有制形式。我国企业除生产产品、规模大小有所不同外,从接受生产指令,到机构设置、规章制度、管理方式可谓基本一致。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数量增长型,适合当时国家经济十分短缺的时代。从无到有,就是将当时国内没有的工业从国外移植过来,如汽车工业、飞机工业等等。当时我国的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因而只能照搬照抄,谈不上消化和创新。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主要是完成工艺流程的编制,以便于工人的操作,于是,科技人员自然成为工人阶级的附属部分。虽然我们能集中全国的精英力量搞起来“二弹一星”,也仅此而已,整个工业基础与国外相比,在质的层次上我们依然差了几个档次。从小到大,主要采用母鸡下蛋式的重复建设,如以鞍钢模式包建“包钢”、“攀钢”;“一汽”援建“二汽”等,就是一种质上没有产生变化的移地重复建设。解决供需矛盾是十分必要的,但忽略了质量层次上的再创造,逐步演变成一种僵化的机械模式,导致其后的工业处于停滞状态。

这种经济发展的机械模式,产生了一系列后果:企业建设、发展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工人群众的卖力程度,而不是受教育程度;工程技术人员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技术创新受到了忽视。企业只须按计委部门的指令完成某一计划指标,成了计委部门的“加工车间”而不是经济中的活细胞。

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一级级传达指令,政治动员成为企业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政治工作部门的机构一大套,各个企业都不能少。企业体制的一致性导致了相应的文化和管理方式的全国一致性,这在1950年代制定的以“二参一改三结合”为核心的“鞍钢宪法”中就已经初步成形,至1960年代初,就发展为“工业七十条”令全国企业遵照执行。尤其当大庆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拿下油田之后,“精神万能论”就成了企业的主宰思想,掩盖了我们企业缺乏创新能力的本质。试想,1950年代后期我们几乎同时与日本在半导体技术上起步,结果在日本导致了新的产业革命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然我国却失之交臂,固然原因很多,而我国的企业缺乏活力应是重要原因之一。再者,1970年代我们已正视到自己的落后,曾在全国强行推广应用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却收效甚微。因为那时,机械式的照搬照抄已经成为一种思维烙印束缚了企业的自主创新精神。直至二三十年后的现代企业如海尔彻底摆脱了旧思维,才能将之真正地消化吸收,发展成自己的6δ管理模式,推动海尔跨越式的发展。

三、改革开放初期企业文化的磨合期

一个古老文明国家的复兴,必然会经历一段长期痛苦的过程。经过多年的反复教训,我们终于认识到一个真理:必须学习世界上一切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自己的国情,才能少走弯路赶上别人。于是,1980年代我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放眼看世界。尽管当时缺乏理论上的先行准备工作,且国家制度建设滞后,摸着石头过河,产生了一定的混乱,但终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给企业松绑,给企业正名,尽力恢复企业的活力,使其得以真正地得到健康发展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由于缺少必要准备,匆匆推行了“承包制”、“双轨制”,其意图是为了搞活企业,但却使相当一部分企业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加之我们的舆论界过度地宣传、吹捧,于是“企业家”纷纷出现,又纷纷倒台,真是“群雄崛起”,各领风骚一两年,如马胜利、步鑫生等,今日登场,明日就销声匿迹。加之在这一阶段强调企业分配方式的变革和给企业松绑的同时过分强调了“钱”的重要作用,甚至有些理论权威在报刊上竟大书“一切向钱看”的口号,鼓励社会上一部分人趁机捞取企业领导权,把企业变为私有财产,造成大批国有企业空壳化,一批批私营企业用制假获取高额暴利,屡禁不绝,为此,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但爱国是我们民族的主流思想。一大批先进的理论工作者和企业家真正看到了国家发展的机遇,把握开放造成的有利时机,如饥似渴地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理论和企业管理方法,并进行深入的东西方文化的对比研究,不断改造企业。于是,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企业文化”这一概念,并在1988年成立了“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在这里,我们要再次提到中国家电业领头羊——海尔集团。名牌战略阶段的海尔借鉴了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实现了管理从无序到体系化;多元化阶段的海尔制定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体系的延伸;而国际化阶段的海尔实行流程再造,以市场链为主的管理已经走出改良,实现管理学上颠覆式的创新:主体上员工由管理的客体变为主体,这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的颠覆;主线上以订单为主线,是对日本年工序列制的颠覆;主旨上SBU,是对韦伯层级理论的颠覆。正是基于连续创新海尔文化的支撑,才保持了海尔连续20年的高速增长,造就了如今受世人瞩目的世界极品牌。从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这十几年是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的探索时期,也是我们的企业文化与世界的企业文化磨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与1950—1970年代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在大量引进、学习世界上先进理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吸收、消化并加以创新的过程。创新取代了过去的照搬照抄,新的理论终于指导我们的企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真正使我国的一批企业获得了新生。 

四、九十年代后期先进企业文化的发展期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重新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后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均为企业文化的大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经过十几年的大浪淘沙,真金终于发出闪闪光芒。19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张瑞敏、柳传志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和成功的企业文化。他们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消化掌握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有明确的创业思想,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加以贯彻和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先进的企业文化。而从这些优秀的、成功企业的共同特点可以看到中国先进企业文化的核心:“学习创新、奋发图强、团结强企、走向世界”。众所周知的“海尔”和“联想”是今日我国民族工业的两颗明珠,“海尔”的文化核心——“海纳百川、龙腾虎跃”和“联想”文化的核心——“求实、进取、创新、拼搏”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新时代、新企业中的新生。

“1000亿,世界的海尔”是1984年那个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的街道小厂20年后的今天。它的崛起进程似乎不可思议,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原因,张瑞敏曾对媒体记者分析海尔经验时说:“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创新是海尔文化的核心,海尔用创业创新的企业文化种植和培育世界级人才,把人才的竞争力转化为产品的竞争力,进而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海尔从1995年以来,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海尔以兼并求发展。企业文化的延展性在企业战略发展中得以充分展现。在兼并企业时,派去一个总经理、一个会计师、一位企业文化中心经理,他们把海尔的文化、海尔的管理体系带到被兼并企业,使被兼并企业的员工从思想上、观念上实现脱胎换骨的转换,连续兼并了18家企业,使一条条“休克鱼”(指硬件好但管理观念差的企业)苏醒,并在市场经济海洋中畅游。可以说,海尔的扩张主要是一种文化的扩张。海尔以其独特的“休克鱼”理论实现了海尔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也搞活了“休克鱼”所在地的一方经济。

联想集团是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机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并由11名科技人员创办,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2004年12月8日,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事业部,这次收购标志着联想迈出了国际化发展的突破性的一步。当初以柳传志为代表的一批能人志士就曾定下“振兴民族工业,走向世界”的宏大目标,他们承继了祖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传统,艰苦奋斗,才取得了今日的辉煌。联想文化中的“入模子”(即联想文化要形成一个坚硬的模子,进入联想的职工必须进到联想的“模子”里来,凝成联想的理想、目标、精神、情操、行为所要求的形状)理论,可以说是中国特色企业文化中的一朵玫瑰。它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精忠报国”思想,有效地运用到处理个人、企业、国家三者的关系上来,并实现了个人利益、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有机紧密联系,因此,始终保持了高昂的士气、企业的创新活力,这从对高层领导的七条要求中可见一斑:①不计得失、不谋私利、有牺牲精神;②光明磊落,不许拉帮结派;③坚持公司的基本原则,坚决服从总裁的领导;④头脑清醒,应对自如;⑤安全带队伍,只讲功劳,不讲苦劳;⑥诚信为本;⑦要有为民族争光的理想。“入模子”理论不同于我国改革开放前实行的大锅饭“终身制”(是培养懒汉的绝对平均主义产物),它是治理我国“一朝天子一朝臣”、喜欢“窝里斗”的长期陋习的一剂猛药、良药,是联想文化对中国新式企业文化的贡献。(P272-274)

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艰苦探索,才真正迎来了新的春天——由中国的优秀文化哺育出了新一代能雄居世界强企之林的企业和企业家。他们以“自强不息”的气概、“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艰苦奋斗精神、“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胸怀,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巨大浪潮,与“狼”共舞,求得生存和发展,敢于面对挑战,走出国门,制造着新中国的旗舰。 

上一篇:泥塑艺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拼贴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