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当选主任述职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15 05:53:29

已经当选主任述职报告

已经当选主任述职报告篇1

当前,述职述廉报告已成为经常写作的应用文,写好个人述职述廉报告,应当明确以下几点。

1.什么是述职述廉报告

述职述廉报告就是把自己履行职责是否称职的情况写成书面文字所构成的文体。具体一点是,机关负责人就任职一定时期内所做工作向任命机关或机关群众进行汇报并接受审查和监督的陈述性文案。 个人述职述廉报告是随着人事管理制度和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它是考察干部履行职责情况,以及是否称职的一种手段。

2.述职述廉报告与总结的异同点 个人述职述廉报告和个人总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述职述廉报告与总结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可以谈经验、教训,都要求事实材料和观点紧密结合,从某种程度上说,个人述职述廉报告可以借鉴总结的某些写作方法。

(2)述职述廉报告与总结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三点: 一是要回答的问题不同。总结要回答的是做了什么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有什么不足,有何经验、教训等。述职述廉报告要回答的则是什么职责,履行职责的能力如何,是怎样履行职责的,称职与否等; 二是写作重点不同。个人总结的重点在于全面归纳工作情况,体现工作实迹。个人的工作述职述廉报告则必须以履行职责方面的情况为重点,突出表现德、才、能、绩,表现履行职责的能力; 三是表述方式不同。总结主要运用叙述的方式和概括的语言,归纳工作结果。工作述职述廉报告则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既表述履行职责的有关情况,又说明履行职责的出发点和思路,还要申述处理问题的依据和理由。 根据现实情况,工作述职述廉报告可以分为现任职务的述职述廉报告和竞争上一级职务的述职述廉报告。

3.怎样写述职述廉报告

述职述廉报告的格式,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组成: (1)述职述廉报告的标题 可简单标明“述职述廉报告”。也可以根据正文内容另行拟制。 (2)述职述廉报告的称呼 工作述职述廉报告一般要当众宣读,所以应选择好恰当的称呼,一般写“领导、同志们”。 (3)述职述廉报告的正文 述职述廉报告的正文一般要有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述职述廉报告的开头:述职述廉报告的开头要以简洁的文字,说明所担负的具体职责,表明自己对本职责的认识,并阐明任职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还要概述所取得的成绩。 述职述廉报告的主体:述职述廉报告的主体要选择几项主要工作,细致地将过程、效果或失误及认识表述出来。这一部分要写详细,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对棘手事件的处理思路,对群众迫切关心的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要交代清楚。要对履行职责的情况和对履行职责的事迹进行深人的分析研究,做出具有一定理论层次的概括。要回答称职与否的问题,应从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理论素质,开拓进取精神,政策法律水平,处事决断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廉洁模范作用,上下左右关系,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等方面,描述自己的形象,回答好称职与否的问题。述职述廉报告的主体还要说明履行职责过程中得与失。竞争上一级职务的述职述廉报告,要注意紧扣上一级职务的有关要求来写,以说明自己有充分的理由担当上一级的职务。这部分是述职述廉报告的关键部分,一定要精心构思,写出特色。 述职述廉报告的结尾。在述职述廉报告的结尾可简述一下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并表明自己的态度,最后以“谢谢大家”的语言结束。 4.述职述廉报告写作要求 写好述职述廉报告,要注意下面几点写作要求: (1)实事求是。述职述廉报告要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以诚感人。无论称职与否都要与事实相符。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要分清功过是非。承担责任要恰如其分,既不争功,也不必揽过。 (2)写“述职述廉报告”要形成制度,不仅在离任前要述职,而且在任期中也应定期述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述职和鞭策的作用。 (3)内容要周详,述职述廉报告要重点突出。在全面汇报任职期间所做各项工作 的基础上, 要突出任职期间的重大成绩和创造性业绩, 以表明自己的胜任和事业 心。应当明确,述职述廉报告必须围绕“职责”二字做文章。它的写作目的,不是评 功摆好,而是为了说明是否称职。 (4)情理相宜。述职述廉报告在叙事说理过程中,要有适度的感情色彩。 (5)态度要诚恳。述职,是向机关和群众汇报工作。写作述职述廉报告之前,应 对自己进行认真的全面的反思, 并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 弄清群众的不满和要求, 对群众意见较大的问题

已经当选主任述职报告篇2

一、简况

1.历史发展

法定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尤其是各国各级政府等都有。这里主要指负责人的述职。人代会上司法部门负责人担心。广州各部门述职。

2.定义

报告是向上级机关陈述事项的上行文,属于行政公文中三个上行文(议案、报告和请示)之一。《办法》规定“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而述职报告是社会组织负责人向上级管理机关陈述自身某一阶段工作进行总的回顾,找出内在规律,以指导未来实践的履行职务情况的口头报告。作为普通公文,属于报告的一种,与总结相似。

述职报告可以说是工作报告中的总结性报告。总结性报告多用于提交大会进行讨论,如各级政府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正文结构有基本情况、成绩经验、教训不足和今后计划等部分。述职报告要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回顾,包括做过些什么工作,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没有,达到了目的后有什么样的经验值得以后借鉴,如果没有完成预期的目标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今后要什么打算。

述职报告是推动社会组织工作的重要因素,对于促进和监督社会组织负责人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瓦希德不述职,通不过就弹劾。司法为通过和应对人大代表的质问而费尽心机。

述职报告

一、述职报告的性质和特征

近几年来,我国进行干部体制改革,实行了岗位责任制和干部聘任制。受聘的干部或由选举出任的干部,在一定时期内,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其在任期内的工作实绩,于是逐步形成一种新的应用文体,称为述职报告。

述职报告是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向主管领导部门、人事部门或选区的选民,或本单位的职工群众,陈述自己在一定时期内工作实绩、问题和设想的自我述评性的报告社会。这是促进和监督干部忠于职守,组织、人事部门正确选拔任用干部,考核干部,克服用人上、看人上的主观主义、,提高干部的政策、思想水平的有效工具。

述职报告,最初曾用“总结”或“汇报”的形式出现,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式,其主要特点是:自述性、自评性、报告性。

所谓自述性,就是要求报告人,自己述说自己在一定时期内履行职责的情况。因此,必须使用第一人称,采用自述的方式,向有关方面报告自己的工作实绩。这里的所谓实绩,是指报告人在一定时期内,按照岗位规范的要求,为国家做了些什么事情,完成了什么指标,取得了什么效益,有些什么成就和贡献,工作责任心如何,工作效率怎样,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来。但是,要特别强调:所写的内容必须真实,是实实在在已经进行了的工作和活动,事实确凿无误,切忌弄虚作假。

所谓自评性,就是要求报告人,依据岗位规范和职责目标,对自己任期内的德、能、勤、绩等方面的情况,作自我评估、自我鉴定、自我定性。述职人必须持严肃、认真、慎重的态度,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组织负责,对群众负责。对工作的走向,前因后果,要叙述清楚,评得恰当;所叙述的事情,要概叙,让人一目了然,并从中引出自评。但要强调:切忌浮泛的空谈,切勿引经据典的论证,定性分析必须在定量证明的基础上进行。

所谓报告性,就是要求报告人,明白自己的“身份”,放下官架子,以被考核、要接受评议、监督的人民公仆的身份,履行职责做报告。要认识到,自己是在向上级汇报工作,是严肃的、庄重的、正式的汇报,是让组织了解自己,评审自己工作的过程,因此,语言必须得体,应有礼貌、谦逊、诚恳、朴实、掌握尺寸,切不可傲慢,盛气凌人,不可夸夸其谈,浮华夸饰。报告内容必须实在、准确,而且要用叙述的方式,将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二、述职报告的种类

述职报告的分类,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因而存在着交叉现象。

(一)从内容上划分

1.综合性述职报告:是指报告内容是一个时期所做工作的全面、综合的反映。

2.专题性述职报告:是指报告内容是对某一方面的工作的专题反映。

3.单项工作述职报告:是指报告内容是对某项具体工作的汇报。这往往临时性的工作,又是专项性的工作。

(二)从时间上划分

1.任期述职报告:这是指从任现职以来的总体工作进行报告。一般来说,时间较长,涉及面较广,要写出一届任期的情况。

2.年度述职报告:这是一年一度的述职报告,写本年度的履职情况。

3.临时性述职报告:是指担任某一项临时性的职务,写出其任职情况。比如,负责了一期的招生工作,或主持一项科学实验,或组织了一项体育竞赛,写出其履职情况。

(三)从表达形式上划分

1.口头述职报告:这是指需要向选区选民述职,或向本单位职工群众述职的,用口语化的语言写成的述职报告。

2.书面述职报告:是指向上级领导机关或人事部门报告的书面述职报告。

要注意将“工作总结”同述职报告区别开来。工作总结,可以是单位的、集体的、也可以是个人的,其写作角度是全方位的,即凡属重大的工作业绩,出现的问题,经验教训,今后工作设想等都可以写,而述职报告却不同,它要求侧重写个人执行职守方面的有关情况,往往不与本部门、本单位的总体业绩、问题相掺杂。三、述职报告的写作要求

(一)要充分反映出自己在任期内的工作实绩和问题

述职是民主考评干部的重要一环,也是干部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干部作述职报告,是为了让组织和群众了解和掌握干部德才状况和履行职责的情况。因此,述职报告应该充分反映出自己任期内的工作实绩和问题,也即写出自身在岗位上为国家和人民办了什么实事,结果怎么样,有哪些贡献还有哪些不足,包括工作效率、完成任务的指标、取得的效益等等。工作实绩如何,是检验干部称职与否的主要标志,述职人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实事求是地把自己的工作实绩和问题反映出来。

(二)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对自己的评价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要准确恰当,有分寸,不说过头话、大话、假话、套话、空话。要做到这样,应注意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成绩和问题的关系,就是理直气壮摆成绩,诚恳大胆讲失误。

2.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不能把集体之功归于个人,也不要抹杀了个人的作用,必须分清个人实绩和集体实绩。

3.在表述上要处理好叙和议的关系,就是以叙述为主,把自己做过的工作实绩写出来,不要大发议论,旁征博引,议论也只是对照岗位规范,根据叙述的事实,引出评价,不能拔高。

(三)要抓住重点,突出个性

述职报告,如果用口头报告表述。一般宜占用30分钟,如果用书面报告表述,一般以3000字以内为宜。因此,表述的内容应抓住重点,抓住最能显示工作实绩的大事件或关键事写入述职报告。凡重点工作、经验、体会或问题等,一定要有理有据,充实具体,而对一般性、事务性工作,宜概括说明,不必面面俱到。抓住重点,突出中心,还应突出自己的特色,突出自己独有的气质,独有的风格,独有的贡献,让人能分辨出自己在具体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四、述职报告的写法

述职报告没有固定的写作模式,根据不同类型和主旨,可灵活安排结构。一般由标题、抬头、正文、落款四部分组成。

1.标题

述职报告的标题,常见的写法有三种:

①文种式标题,只写《述职报告》。

②公文式标题,姓名+时限+事由+文种名称,如《××19××至19××试聘期述职报告》、《19××年至19××年任商业局长职务的述职报告》。

③文章式标题

用正题,或正副题配合,如《19××年述职报告》、《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经济工作一起抓——××造纸厂厂长王××的述职报告》。

2.抬头

①书面报告的抬头,写主送单位名称“如××党委”、“××组织部”或“××人事处”等。

②口述报告的抬头,写对听者的称谓如“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各位同志”,或“各位领导,同志们”。

3.正文

述职报告的正文,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

①开头

开头,又叫引语,一般交代任职的自然情况,包括何时任何职,变动情况及背景;岗位职责和考核期内的目标任务情况及个人认识;对自己工作尽职的整体估价,确定述职范围和基调。这部分要写得简明扼要,给听者予一个大体印象。

②主体

主体,是述职报告的中心内容,主要写实绩、做法、经验、体会或教训、问题,要强调写好以下几个方面:

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纪和指示的贯彻执行情况;对上级交办事项的完成情况;对分管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在工作中出了哪些主意,采取了哪些措施,作出哪些决策,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纠正了哪些偏差,做了哪些实际工作,取得了哪些业绩;个人的思想作风、职业道德,廉洁从政和关心群众等情况;写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今后改进的意见和措施。

这部分,要写得具体、充实、有理有据、条理清楚。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面广,量多,所以宜分条列项写出。“条”、“项”要注意内在逻辑关系安排好。

③结尾

已经当选主任述职报告篇3

遗产管理制度,是指在继承开始后遗产交付前,有关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或有权机关的指定,以维护遗产价值和遗产权利人合法利益为宗旨,对被继承人的遗产实施管理、清算的制度[1]。我国构建遗产管理制度,必须考察设立该制度的社会基础,认识遗产管理制度的功能,了解我国社会的现实需要,知晓民众在处理遗产管理问题上的传统习惯。

(一)遗产管理制度的功能

遗产管理制度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功能:第一,管理和保全遗产。根据遗产管理制度,遗产管理人接管遗产,对遗产进行清点、盘存,编制清册,确认遗产的范围和价值。并且对遗产的使用或改良,遗产管理人应尽善良管理人的义务,对不宜保存的遗产进行变卖,使遗产免受侵害和损毁,达到保全遗产的目的;第二,维护遗产权利人的利益。根据遗产管理制度,遗产管理人在接管遗产后,负责通知遗产的债务人和债权人在规定的期间内偿还债务和申报遗产利益,可以维护遗产权利人的利益。遗产管理人负责清理遗产、编写清册,确定遗产的范围和价值,可以避免部分遗产继承人对遗产进行藏匿或转移[2];第三,实现遗产公平分配。根据遗产管理制度,遗产管理人负责接管遗产、编制清册、追偿遗产债务、催告遗产权利人申报权利等行为,可以在管理和保全遗产的基础上,对遗产债权人和遗赠人的遗产债务进行优先清偿,然后就剩余的遗产在继承人间分配。这样既能保护遗产继承人的利益,又能实现其他遗产权利人的利益,确保遗产分配的公平[3];第四,保障交易安全。根据遗产管理制度,遗产管理人承担接管遗产、编制清册、追偿遗产债权、清偿遗产债务、分配剩余遗产等行为,使被继承人的生前债权、遗产债权人的利益以及继承人的继承利益得以顺利实现。这不仅保障了被继承人与其他民事主体间的交易安全,也维护了继承人的利益以及与继承人交易的第三人之利益和交易安全。

(二)我国社会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地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的数量逐渐增加,遗产继承案件也随之增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民个人财富的种类和数额的逐渐增多,遗产的范围与数量也越来越大,不仅种类纷繁复杂,而且表现形式各异,既有有形的财产,也有无形的财产。由于缺乏遗产管理制度,在被继承人死亡后遗产交付前,很可能使遗产处于无人管理的状况,继承人在难以知晓遗产的实际范围和价值的情况下,会损害遗产价值,影响继承人的遗产继承权益。如果在继承人掌握和控制遗产的情况下,由于其往往不具备管理和分配遗产的能力或者精力,或者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很难妥善地管理遗产。此外,还可能会发生一些继承人转移、隐藏遗产,侵害共同继承人和遗产债权人利益的情况[4]。在实践中,因为缺乏遗产管理制度,当事人争夺遗产控制权以及遗产债权人诉求利益保护的继承纠纷时有发生,典型的如侯耀文遗产继承案①。面对我国社会的现实和当前的国情,设置遗产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已日益突显。

(三)我国民众的继承习惯

根据近年我国学者对当代中国民众继承习惯的调查,我国被调查的民众对于遗产管理人实际情况反映如下,在“对于父母双亡后留下来的财产,在子女继承前,你认为应该由谁来管理”的6个选项中,对第一、第二位的选择分别是“遗嘱所指定的遗嘱执行人”和“子女”的最多;第三位的选择是“找一个懂法律的人”;第四位的选择是“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第五位的选择是“村委会或居委会”;第六位的选择是“其他”②。由此可知,在被调查的民众中遗产由专人管理能为民众接受,并且对于死亡父母的遗产,各被调查地区的民众都普遍认同遗嘱执行人和子女可作为遗产管理人。究其原因,是因为遗嘱执行人是遗嘱人指定的,其意愿须尊重;而子女是被继承人的近亲属,更值得信赖;在必要的情况下,被调查民众也接受由法院指定懂法律的人、德高望重的人或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管理待继承遗产,但这三个选择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因为他们与死者没有近亲属关系,故信任感较差,因而选择比例较小。此外,根据我国学者对我国被调查的民众分年龄阶段关于遗产管理人选择的统计数据表明,年龄较小的被调查者比年龄稍长的被调查者更能够接受遗产由专人管理。在29岁以下的被调查者中,重庆地区和山东地区分别有63.3%和81.4%的人选择了由专人管理遗产。此外,北京市和武汉市,也有低年龄段的被调查者比高年龄段的被调查者倾向于选择由专人管理遗产的现象[5]。这表明,由专人管理遗产的方式能为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综上所述,通过分析设立我国遗产管理制度的社会基础,阐述遗产管理制度的功能,考察当前我国社会的现实需要以及民众的继承习惯和观念,均反映出我国具备设立遗产管理制度的需求和土壤,遗产管理制度的设立在我国具有社会基础,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

二、国外遗产管理制度之考察与评析

本文以下将考察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四国遗产管理制度的立法例,主要从遗产管理人的资格、产生、职责、法律责任、遗产管理的费用和报酬以及遗产管理的终止原因六个方面进行考察和评析③。

(一)外国遗产管理制度之考察

1.遗产管理人的资格

《法国民法典》规定,遗嘱执行人和被继承人委托的人作为遗产管理人须为完全民事能力人④。《德国民法典》规定,遗产执行人在就职时不能为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者,或为处理自己财产事务需有保佐人者①。《日本民法典》规定,无能力人及破产人,不得为遗嘱执行人②。《意大利民法典》规定,遗嘱执行人应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③。

2.遗产管理人的产生

《法国民法典》规定,遗产管理人的产生有三种方式:遗嘱指定、继承人担任或推选及法院指定。被继承人可以经过委托人管理遗产或指定遗嘱执行人管理遗产,没有遗嘱执行人的,由概括继承人或限定继承人承担遗产管理的责任。概括继承人经一致同意的协议,可指定他们中的一人或者第三人管理遗产,如至少有一人是限定继承人的,应由法院指定遗产管理人。继承人怠于管理遗产、缺乏管理或者管理中有过错,或者由于继承人之间不和、利益相抵触或者遗产的状况比较复杂,经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指定遗产管理人④。《德国民法典》规定,遗产管理人的产生有三种方式:遗嘱指定、继承人担任、法院选任。如有被继承人的指定,由遗嘱执行人担任遗产管理人。没有遗嘱执行人的,继承人如无因管理人般对遗产享有权利和负担义务,多个继承人则共同享有管理遗产的权利。德国遗产法院可根据继承人或遗产债权人的申请,遗产管理命令,指定遗产管理人管理遗产,在继承人不明或不能肯定其是否已接受遗产的情况下,依法为待继承遗产选任遗产管理人⑤。《日本民法典》规定,遗产管理人的产生有三种方式:遗嘱指定、继承人担任、法院选任。被继承人可以遗嘱指定遗嘱执行人管理遗产,没有遗嘱执行人的,继承人或限定遗产继承人以对其固有财产相同的注意管理遗产。继承人为数人时,家庭法院须从继承人中选任遗产管理人。在继承人有不明时,家庭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或检察官的请求,须为遗产选任管理人⑥。《意大利民法典》规定,遗产管理人的产生有三种方式:遗嘱指定、继承人担任、法院指定。遗嘱指定遗嘱执行人的,除遗嘱人有相反愿望外,由其管理遗产。没有遗嘱执行人的,在继承人接受继承前,主要由继承开始地的初审法院经利害关系人申请,指定遗产保佐人负责管理遗产,没有指定遗产保佐人的,有权取得遗产的人在接受继承前可以保管、监管及临时管理遗产。继承人表示接受继承的,由继承人担任遗产管理人,如果继承人向债权人或受遗赠人交出全部遗产、丧失遗产管理权、或者不接受继承并且未对遗产实行占有的情况下,则由继承开始地的初审法院指定遗产保佐人担任遗产管理人的职责⑦。

3.遗产管理人的职责

《法国民法典》规定,遗产管理人的职责包括:制作遗产清单、公示催告遗产债权人、保全和管理遗产、追偿遗产债务、制定清偿方案和清偿遗产、提交与公示管理账目等。除无条件接受继承的继承人外,遗产管理人在承担遗产管理任务后,应对净资产估价盘点制作遗产清单,清册交予法院后进行公示,其他继承人、遗产债权人与受遗赠人可以查阅遗产清册并取得复印件。遗产管理人占有遗产并追偿遗产债务,接受遗产债权人的债权申报,在必要的情况下对遗产实施适当的保全和管理行为。制定遗产清偿方案并进行公示,遗产管理人在制定清偿方案后,按照清偿顺序对遗产债权人进行清偿,受遗赠人在债权人获得清偿之后再行支付。此外,在对无人继承和承认的遗产管理中,遗产管理人还得向法院提交并公示遗产管理账目,任何债权人或继承人都可要求其提交管理账目⑧。《德国民法典》规定,遗产管理人的职责包括:编制遗产清册、公示催告遗产债权人、答复遗产债权人的询问、申请支付不能程序(破产程序)、清偿遗产债务、交付遗产等。遗产管理人对遗产的管理如无因管理人般享有权利和负有义务,其有编制遗产清册的义务。遗产管理人对遗产债权人进行公示催告并对其就遗产状态的询问进行答复,其在遗产支付不能或负债过度的情况下,应申请遗产支付不能程序。从遗产中清偿遗产债务,并向遗产债权人对遗产管理负责,在清偿遗产债务后,遗产管理人得将遗产移交给继承人①。《日本民法典》规定,遗产管理人的职责包括:制作清单目录、适当管理和处分遗产、公示催告遗产债权人、公告搜素继承人、报告遗产处理状况、清偿债务等。在选任为遗产管理人后,须向遗产债权人和受遗赠人就已选任为遗产管理人和在一定期间内要求其请求申报权利等内容进行公告,限定继承人还需对其已作出限定承认的事项进行公告。遗产管理人以对其固有财产同样的注意义务妥善管理遗产。因遗产之保管或清偿债务需要,可以对遗产进行适当的处分或变卖,在管理期间收取的金钱和孳息等物应作为遗产。遗产管理人在继承人和遗产权利人请求时,有报告遗产状况的义务。遗产管理人首先对在催告期间内提出申报的债权人以及其他已知的继承债权人进行债务清偿,然后,再对受遗赠人进行清偿,未在公告期内申报的遗产债权人和受遗赠人,仅可以就剩余的遗产行使其权利。在无继承人的情况下,遗产管理人还得搜索继承人的公告,继承人承认继承后,其权消灭②。《意大利民法典》规定,遗产管理人的职责包括:编制遗产清册、适当的处分和管理遗产、公示催告遗产债权人、报告管理账目、提起或参加遗产诉讼、编制债务清偿表并清偿债务;公示催告遗产债权人和受遗赠人,如知道债权人和受遗赠人的住所或居所的,申报债权的通知应当用挂号信直接送达,同时还应当将申报债权的通知刊登在省级法律公报;对债权人和受遗赠人承担报告管理遗产账目的义务,债权人和受遗赠人还可以为其指定一个报告账目的期限;作为原告提起与遗产相关的诉讼,或者作为被告参加与遗产相关的诉讼,将遗产中的现金或出售所得现金存放在指定的金融机构;在公证人的协助下编制清偿顺序表并进行公示,按照债权人各自享有的先取特权顺序进行清偿,债权人先于受遗赠人清偿③。

4.遗产管理人的法律责任

《法国民法典》规定,限定继承人担任遗产管理人的,其对遗产管理过程中的严重过错承担责任,明知而恶意将属于遗产的某些资产与负债项目不计入遗产清册或者不将所保留或者转让的财产的价值或价金用于清偿遗产的债权人的债权,得承担被视为自开始即是无条件接受继承的责任④。《德国民法典》规定,在遗产支付不能或负债过度的情况下,遗产管理人没有申请遗产支付不能程序的,对因此而发生的损害向债权人负责任。继承人在编制遗产清册时有法定不当行为的,对遗产债务负无限责任⑤。《日本民法典》规定,遗产管理人怠于实施公告或催告,或者违反法律的规定不当清偿的,对因此所产生的损害负赔偿责任⑥。《意大利民法典》规定,享有遗产清单利益的继承人在遗产管理中只对重过失承担责任。继承人在遗产清单中故意隐瞒属于被继承的财产或者谎报实际不存在债务的、未遵循提出遗产清单异议情况下的法律规定、未在法定期限内完成清算或编制清偿顺序表的,其丧失遗产清单利益。遗嘱执行人有过失的应当向继承人和受遗赠人承担赔偿损失,有数名遗嘱执行人的应承担连带责任⑦。

5.遗产管理的费用和报酬

《法国民法典》规定,遗产管理费用由遗产负担并有优先受偿权①。在没有相反约定时,遗嘱执行人和身后遗产的委托管理人不取得报酬,法官在指定遗产委托管理人时,确定管理人的报酬②。《德国民法典》规定,管理费用从遗产中支付,遗产管理人可以为其职务的执行而请求适当的报酬,遗嘱人另作规定的除外③。《日本民法典》规定,遗产管理费用从遗产中负担,家庭法院可以从死者的财产中付给遗产管理人相当的报酬,遗嘱已经确定报酬的除外④。《意大利民法典》规定,遗产管理产生的费用均由遗产承担,遗嘱执行人之职是无偿的,但遗嘱人可以为遗嘱执行人确定报酬,该项酬金由遗产承担⑤。

6.遗产管理终止的原因

《法国民法典》规定,遗产管理因以下事由而终止:资产已全数用于清偿债务和遗赠;资产已全数变现并且净收入已经寄存;遗产已归还给继承人;国家已经对遗产实行占有;受托人放弃管理;被法院解除委托;受托人死亡或不存在⑥。《德国民法典》规定,在遗产支付不能程序开始时,或者显见不存在与费用相当的财产的,遗产管理终止。遗嘱执行人自行辞任、因重大原因被免职、死亡或其任命不生效的,其管理职务终止⑦。《日本民法典》规定,在对无人继承遗产的管理下,遗产管理人的权因继承人承认继承而消灭。遗嘱执行人怠于执行任务或有其他正当事由时,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家庭法院将其解任,遗嘱执行人经家庭法院的许可,也可以辞去管理职位⑧。《意大利民法典》规定,对待继承遗产的管理,遗产保佐人的职务因继承人接受继承而终止。遗嘱执行人违反法律规定,司法机构经利害关系人请求可解除其管理职务⑨。

(二)外国遗产管理制度之评析

根据前述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的立法例,可见该四国对遗产管理都有较为系统、全面的制度设计,目的在于保全遗产,保护遗产权利人的合法利益,但在具体制度内容的设定上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1.遗产管理人的资格

上述四国的立法有共同处,也有不同处。四国立法的相同点是都要求遗嘱执行人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虽德国和日本采取禁止性规定的方式,但其实质内容是相同的。四国立法的不同处在于,德国和日本还分别规定处理自己财产事务需有保佐人者或无能力人及破产人不得为遗嘱执行人。此外,除法国外,其他三国对遗产管理人的资格都没有规定。我们认为,管理遗产的行为需要管理者具备妥善管理遗产的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者由于年龄或智力状况的限制,缺乏独立的意思能力,对行为的后果难以预测,难以完成管理任务。因此,国外有关遗嘱执行人应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者的规定,值得我国借鉴。此外,德国和日本有关处理自己财产事务需有保佐人者或无能力人及破产人不得担任遗产管理的,是以法律设立了禁治产人和破产人制度为前提,由于我国没有这两项制度,可不予以借鉴。

2.遗产管理人的产生上述四国立法都规定,遗产管理人的产生有三种方式:遗嘱指定、继承人担任或推选、法院指定。对于遗产管理人产生方式的具体规定,上述四国既有相同处,亦有不同处。(1)遗嘱指定。该四国都规定,遗嘱已经指定遗嘱执行人的,由该指定的主体行使遗产管理的职责。这体现了法律尊重被继承人的意愿,保障根据其个人意愿处理遗产的意思自治权之实现;(2)继承人担任或推选。该四国都规定,遗嘱未指定遗嘱执行人或其不接受遗嘱指定的,可以由继承人担任遗产管理人。但如有多个继承人的,各国的规定则不一致,法国规定概括继承人可以协议指定他们中的一人或第三人管理遗产,如有至少一名限定继承人的,则只能由法院指定遗产管理人;德国规定由多个继承人共同享有管理遗产的权利;日本规定由法院从继承人中选任继承财产的管理人;意大利对此无规定。我们认为,在无遗嘱执行人的情况下,由被继承人的继承人来担任遗产管理人是合理的。在继承人有多人的情况下,应首先尊重继承人的意愿,可以由继承人协商实行共同管理或者推选管理人,如有异议而推选不出管理人的,再由法院指定;(3)法院指定。该四国都规定在继承人有无不明时,由法院指定遗产管理人。其他由法院指定的情形,各国有不同的规定:第一,继承人为数人的(日本和法国);第二,经相关利害关系人申请,证明管理人的管理行为或者有其他存在的事由危及遗产和遗产债务的(法国和德国);第三,继承人丧失遗产管理权的(意大利)。我们认为,上述国家为了保全遗产和维护遗产权利人的利益,让作为公权力机关的法院有条件地指定遗产管理人,值得我国借鉴。

3.遗产管理人的职责

对于遗产管理人的职责,上述四国的规定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四国立法的相同处:(1)清点遗产、编制遗产清单。法国和德国还规定,遗产清册应交予法院进行公示,遗产相关利益人可以查阅遗产清册。(2)适当的保全和管理遗产。(3)公示催告遗产债权人。逾期申报债权者得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4)报告遗产管理账目。(5)按法律规定的顺序清偿遗产债务。(6)向继承人交付遗产。四国立法的不同处:(1)追偿遗产债务(法国)。(2)制定遗产清偿方案(法国、意大利)。(3)申请遗产支付不能程序。违反该项义务的,对因此发生的损害向债权人负责(德国)。(4)提起或参加遗产诉讼。遗产管理人作为原告提起或者作为被告参加与遗产相关的诉讼(意大利)。(5)公示遗产债务清偿顺序表,按照债权人各自享有的先取特权顺序进行清偿(意大利)。(6)公告搜索继承人。在继承人有无不明时,遗产管理人须搜索继承人的公告(日本)。我们认为,前述国家对遗产管理职责的明确规定,有利于指导遗产管理人承担管理职责,对于保护继承人和其他遗产权利人的利益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我国借鉴。

4.遗产管理人的法律责任

对于遗产管理人的法律责任,上述国家的规定,既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1)继承人的责任。除日本规定继承人对损害负赔偿责任外,其他三国都规定承担有限清偿责任的继承人在管理遗产中有法定不当行为的,对遗产债务将承担无限责任。法国和意大利还规定须有重过失才承担赔偿责任。(2)遗产管理人致遗产损害的赔偿责任。四国均规定遗产管理人在管理过程中造成遗产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如遗产管理人对严重过错承担责任(法国)、没有申请遗产支付不能程序(德国)、怠于实施公告或催告和不当清偿的(日本),遗嘱执行人对因过失导致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意大利)。我们认为,对继承人的无限清偿责任之法定事由以及遗产管理人赔偿责任的规定,能促使其妥善地处理遗产管理事务,降低遗产损害率,顺利地完成遗产分配任务,值得我国借鉴。

5.遗产管理的费用和报酬

对于遗产管理产生的费用,上述国家都规定应由遗产负担并有优先受偿权。我们认为,由于遗产管理费用是为了保全遗产而产生的成本费用,属于遗产自身的损耗,理应由遗产支付,同时这也彰显了法律的效益价值理念。对于遗产管理的报酬,上述国家的规定既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1)遗嘱执行人的报酬。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原则上遗嘱执行人不能获得报酬,但有例外规定的除外(法国、意大利);其二,原则上遗嘱执行人可以获得适当报酬,但遗嘱人或遗嘱有例外规定的除外(德国、日本)。(2)遗产管理人的报酬(遗嘱执行人除外)。除意大利外,上述三个国家都规定其可以从遗产中获得管理报酬。我们认为,遗产管理人在管理遗产过程中付出了相应的劳动和时间,其有权利获得一定的报酬,这不仅是对遗产管理劳动价值的承认,也符合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能促使遗产管理人积极、妥善地管理遗产事务,故德国和日本的立法值得借鉴。

6.遗产管理终止的原因

对遗产管理终止的原因,前述国家主要有以下六种情形:(1)无遗产管理人。如受托人死亡或不存在(法国、德国)、任命遗产管理人不生效的(德国)。(2)自行辞任。除意大利外,前述其他国家都规定遗产管理人有正当理由的可自行辞任。(3)被撤销。上述四国都规定,遗产管理人有违法行为的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法院解除其职务。(4)资不抵债。遗产无法清偿遗产债务(德国和法国)、支付不能程序开始(德国),遗产管理终止。(5)国家占有遗产(法国)。(6)继承人承认。除德国外,上述国家都规定遗产管理人对无人继承遗产的管理,因继承人接受继承而终止。我们认为,前述四国家有关遗产管理人终止原因的立法,对我国立法具有参考价值。

三、遗产管理制度的立法价值取向分析

任何法律活动都应该以一定的法律价值作为行动依据,作为私法组成部分的《继承法》其法律规范应当彰显私法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公平、效益等法律价值[6]。

(一)法律之自由价值

自由是法律的核心价值。英国学者洛克认为,法律就其真正的含义而言,与其说是限制还不如说是指导一个自由而有智慧的人去追求他的正当利益……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7]。这意味着,自由是法律的基础,是法必须和必然追求的基本目标。继承法作为调整继承关系的法律,理应以自由为基本价值目标,保护继承关系中当事人的自由权利。前述四国都规定继承开始后,遗嘱已经指定遗嘱执行人的,由该指定的主体行使遗产管理的职责,遗嘱未指定遗嘱执行人或其不接受遗嘱指定的,可以由继承人担任遗产管理人。法国还规定继承人也可以选择概括继承和限定继承,如概括继承人有多人的,其可以协议指定他们中的一人或第三人管理遗产①。我们认为,赋予被继承人指定遗产管理人的权利,体现了法律对被继承人意愿的尊重,有利于保障根据其处理遗产的意思自治权的实现,彰显了法律的自由价值。在无遗嘱执行人的情况下,以尊重继承人的自由选择权为前提,由其担任遗产管理人,且赋予其在有多个继承人的情况下协商推选遗产管理人的权利,则体现了法律对继承人意思自治权利的保障,是法律自由原则的表现。并且,前述四国都规定遗产管理人应该公示催告遗产债权人于一定期限内申报遗产权利,这也意味着遗产债权人有是否申报遗产权利的自由,体现了法律对遗产债权人自由权的确认。对于遗产管理人的报酬,上述多数国家都有规定遗产管理人可以获得一定的管理报酬,这意味着遗产管理人有是否请求给予报酬的自由,符合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对于遗产管理人的自行辞任,除意大利外,上述其他国家都规定遗产管理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自行辞任,这是法律对遗产管理人自由权利的保障,是法律自由价值理念的体现。

(二)法律之平等价值

平等作为价值目标,是法律必不可少的价值追求。美国学者博登海默指出,“所谓平等就是指凡是被法律视为相同的人,都应当以法律所确定的方式对待”[8],任何法律都只有以必要的平等为条件才能够主持正义、维护正义,成为正义的法律[9]。继承法为平等保护继承人和遗产债权人的利益,对其职责进行分配时,应当以平等为指导原则,保障所有遗产权利人的利益。前述四国都规定遗产管理人有制作遗产清单、报告管理账目的职责,如日本规定,遗产管理人应制作遗产清册,其在继承人、遗产债权人或受遗赠人有请求时,须向提出请求的人报告继承财产的状况①。我们认为,遗产管理人负责编制遗产清册,向遗产权利人公示清册和遗产管理文件,不仅可以确定遗产原有的范围和价值,还能有效地防止继承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侵吞、转移或者隐匿遗产,以期平等地保护继承人和其他遗产权利人的利益,体现了法律的平等价值取向。并且,前述部分国家规定遗产债权人在继承人违法管理情况下,有向法院申请遗产管理人管理遗产的权利,如法国规定,由于一名或数名继承人怠于遗产管理、缺乏管理遗产或者管理中有过错、或者存在其他不利于遗产管理的情况,继承人或遗产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要求其指定有资格的自然人或者法人管理遗产②。即在继承人不当管理遗产的情况下,赋予其他继承人和遗产债权人向法院申请指定遗产管理人管理遗产的权利,这体现了法律平等地保护继承人和遗产债权人的利益,彰显了法律的平等价值理念。

(三)法律之公平价值

公平是法律的重要价值,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要以是否符合公平为标准。继承法在保障被继承人私有财产权和继承人权利实现的同时,又保护遗产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体现了法律的公平价值理念。在上述四国的遗产管理制度中,对遗产管理人的资格、产生、职责、法律责任、管理费用和报酬以及管理终止原因都进行了具体规定,其目的在于保障遗产免受侵害和损毁、保护继承人和其他遗产权利人的利益,公平地处理遗产分配问题。这对保障交易安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有着重要意义,彰显了法律的公平价值。对于限定继承人的无限清偿责任,除日本规定继承人对损害负赔偿责任外,其他三国都规定承担有限清偿责任的继承人在管理遗产过程中有法定不当行为的,对遗产债务将承担无限责任。法国和意大利还规定须有重过失才承担赔偿责任。遗产管理人致遗产损害的,该四国均规定其应对此承担赔偿责任。我们认为,对限定继承人有条件的无限清偿责任和其他遗产管理人的赔偿责任之规定,既能促使继承人依法、忠实地制作遗产清册,避免转移、隐藏遗产的行为发生,又能促使遗产管理人妥善地处理遗产管理事务,降低遗产损害率,顺利地完成遗产分配任务。这有利于对其他继承人和遗产权利人利益的保护,彰显了法律的公平原则。

(四)法律之效益价值

效益是法律的重要价值,美国学者波斯纳说,“法本身的规范、程序和制度极大的注重于促进经济效益”[10],法律必须以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方式分配资源,并以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11]。财产继承涉及继承人和其他遗产权利人的利益,依法有效地分配财产,实现遗产的价值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个人之资财,尤贵为适当之营运,方能发挥其价值”[12],根据前述四国的遗产管理制度,通过编制遗产清册和确定遗产债务的清偿顺序,可使遗产债权人的债务清偿更便捷有效,继承人取得继承份额更加顺畅,彰显了法律效益价值。此外,前述国家规定遗产管理人,应该尽快地公示摧告遗产债权人申报遗产债务,逾期申报的债权人只能对剩余财产主张权利。这能促使遗产债权人积极申报权利,提高遗产债务清偿工作的效率。

四、我国遗产管理制度之立法设想

针对我国现行《继承法》尚无全面、系统的遗产管理制度和社会的现实需要,我们建议,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结合我国民众继承习惯的实际,设立比较系统、全面的遗产管理制度,具体建议如下:以下有关遗产管理人的规定适用于遗嘱执行人,但遗嘱另有规定的除外。

1.遗产管理人的资格遗产管理人应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2.遗产管理人的产生继承开始后,遗嘱已经指定遗产管理人或遗嘱执行人的,由该指定的主体行使遗产管理的职责。遗嘱未指定或其不接受遗嘱指定的,可以由继承人担任,有多个继承人的,继承人可以协商推选遗产管理人。有下列情形的,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指定遗产管理人:(1)没有遗嘱执行人,继承人对遗产管理人的选任有争议的;(2)没有遗嘱执行人,继承人不存在或者下落不明的,或继承人丧失管理权的;(3)遗产债权人、受遗赠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有证据证明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的行为已经或可能损害其利益的。3.遗产管理人的职责(1)尽善良管理人的义务忠实、妥善地保护和管理遗产。(2)理清遗产、编写遗产清册,并应请求向相关遗产权利人公示清册。(3)公告或以其他方式通知遗产权利人申报权利。逾期申报的权利人只能对剩余财产主张权利。(4)追偿遗产债权。(5)制定遗产清偿方案并公示。相关权利人有异议的可在公示起一个月内向遗产管理人或法院提出异议。(6)清偿遗产债务。(7)作为原告提起或者作为被告参加与遗产相关的诉讼。(8)在继承人有无不明时,搜索继承人公告。(9)向继承人和相关权利人报告遗产的管理和清算等情况。(10)向继承人交付遗产。4.遗产管理人的法律责任继承人故意隐匿遗产或者谎报债务、违法编制遗产清册或清偿顺序表、不当清偿遗产债务的,得承担无限清偿责任。遗产管理人在遗产管理过程中,因其重大过失或不法履行遗产管理职责造成遗产损害或者遗产权利人损失的,对由所生损害承担赔偿责任。5.遗产管理费用和报酬遗产管理的费用应当优先由遗产负担。遗产管理人有请求报酬的权利,但遗嘱另有规定的除外。6.遗产管理终止的原因遗产管理职务,因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终止:(1)遗产管理人丧失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者死亡的;(2)遗产管理人以合法理由辞职的;(3)遗产管理人因怠于行使职责被继承人或法院解职的;(4)遗产资不抵债进入破产程序的;(5)国家对遗产实行占有的。

已经当选主任述职报告篇4

近几年来,我国进行干部体制改革,实行了岗位责任制和干部聘任制。受聘的干部或由选举出任的干部,在一定时期内,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其在任期内的工作实绩,于是逐步形成一种新的应用文体,称为述职报告。

述职报告是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向主管领导部门、人事部门或选区的选民,或本单位的职工群众,陈述自己在一定时期内工作实绩、问题和设想的自我述评性的报告社会。这是促进和监督干部忠于职守,组织、人事部门正确选拔任用干部,考核干部,克服用人上、看人上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提高干部的政策、思想水平的有效工具。述职报告,最初曾用“总结”或“汇报”的形式出现,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式,其主要特点是:自述性、自评性、报告性。

所谓自述性,就是要求报告人,自己述说自己在一定时期内履行职责的情况。因此,必须使用第一人称,采用自述的方式,向有关方面报告自己的工作实绩。这里的所谓实绩,是指报告人在一定时期内,按照岗位规范的要求,为国家做了些什么事情,完成了什么指标,取得了什么效益,有些什么成就和贡献,工作责任心如何,工作效率怎样,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来。但是,要特别强调:所写的内容必须真实,是实实在在已经进行了的工作和活动,事实确凿无误,切忌弄虚作假。

所谓自评性,就是要求报告人,依据岗位规范和职责目标,对自己任期内的德、能、勤、绩等方面的情况,作自我评估、自我鉴定、自我定性。述职人必须持严肃、认真、慎重的态度,既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组织负责,对群众负责。对工作的走向,前因后果,要叙述清楚,评得恰当;所叙述的事情,要概叙,让人一目了然,并从中引出自评。但要强调:切忌浮泛的空谈,切勿引经据典的论证,定性分析必须在定量证明的基础上进行。

所谓报告性,就是要求报告人,明白自己的“身份”,放下官架子,以被考核、要接受评议、监督的人民公仆的身份,履行职责做报告。要认识到,自己是在向上级汇报工作,是严肃的、庄重的、正式的汇报,是让组织了解自己,评审自己工作的过程,因此,语言必须得体,应有礼貌、谦逊、诚恳、朴实、掌握尺寸,切不可傲慢,盛气凌人,不可夸夸其谈,浮华夸饰。报告内容必须实在、准确,而且要用叙述的方式,将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二、述职报告的种类述职报告的分类,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因而存在着交叉现象。

(一)从内容上划分

1.综合性述职报告:是指报告内容是一个时期所做工作的全面、综合的反映。

2.专题性述职报告:是指报告内容是对某一方面的工作的专题反映。

3.单项工作述职报告:是指报告内容是对某项具体工作的汇报。这往往临时性的工作,又是专项性的工作。

(二)从时间上划分

1.任期述职报告:这是指从任现职以来的总体工作进行报告。一般来说,时间较长,涉及面较广,要写出一届任期的情况。

2.年度述职报告:这是一年一度的述职报告,写本年度的履职情况。

3.临时性述职报告:是指担任某一项临时性的职务,写出其任职情况。比如,负责了一期的招生工作,或主持一项科学实验,或组织了一项体育竞赛,写出其履职情况。

(三)从表达形式上划分

1.口头述职报告:这是指需要向选区选民述职,或向本单位职工群众述职的,用口语化的语言写成的述职报告。

2.书面述职报告:是指向上级领导机关或人事部门报告的书面述职报告。要注意将“工作总结”同述职报告区别开来。工作总结,可以是单位的、集体的、也可以是个人的,其写作角度是全方位的,即凡属重大的工作业绩,出现的问题,经验教训,今后工作设想等都可以写,而述职报告却不同,它要求侧重写个人执行职守方面的有关情况,往往不与本部门、本单位的总体业绩、问题相掺杂。

三、述职报告的写作要求

(一)要充分反映出自己在任期内的工作实绩和问题述职是民主考评干部的重要一环,也是干部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干部作述职报告,是为了让组织和群众了解和掌握干部德才状况和履行职责的情况。因此,述职报告应该充分反映出自己任期内的工作实绩和问题,也即写出自身在岗位上为国家和人民办了什么实事,结果怎么样,有哪些贡献还有哪些不足,包括工作效率、完成任务的指标、取得的效益等等。工作实绩如何,是检验干部称职与否的主要标志,述职人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实事求是地把自己的工作实绩和问题反映出来。

(二)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要准确恰当,有分寸,不说过头话、大话、假话、套话、空话。要做到这样,应注意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成绩和问题的关系,就是理直气壮摆成绩,诚恳大胆讲失误。

2.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不能把集体之功归于个人,也不要抹杀了个人的作用,必须分清个人实绩和集体实绩。

3.在表述上要处理好叙和议的关系,就是以叙述为主,把自己做过的工作实绩写出来,不要大发议论,旁征博引,议论也只是对照岗位规范,根据叙述的事实,引出评价,不能拔高。

(三)要抓住重点,突出个性述职报告,如果用口头报告表述。一般宜占用30分钟,如果用书面报告表述,一般以3000字以内为宜。因此,表述的内容应抓住重点,抓住最能显示工作实绩的大事件或关键事写入述职报告。凡重点工作、经验、体会或问题等,一定要有理有据,充实具体,而对一般性、事务性工作,宜概括说明,不必面面俱到。抓住重点,突出中心,还应突出自己的特色,突出自己独有的气质,独有的风格,独有的贡献,让人能分辨出自己在具体工作中所起的作用。

四、述职报告的写法述职报告没有固定的写作模式,根据不同类型和主旨,可灵活安排结构。一般由标题、抬头、正文、落款四部分组成。

1.标题述职报告的标题,常见的写法有三种:

①文种式标题,只写《述职报告》。

②公文式标题,姓名+时限+事由+文种名称,如《××19××至19××试聘期述职报告》、《19××年至19××年任商业局长职务的述职报告》。

③文章式标题用正题,或正副题配合,如《19××年述职报告》、《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经济工作一起抓——××造纸厂厂长王××的述职报告》。

2.抬头

①书面报告的抬头,写主送单位名称“如××党委”、“××组织部”或“××人事处”等。

②口述报告的抬头,写对听者的称谓如“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各位同志”,或“各位领导,同志们”。

3.正文述职报告的正文,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

①开头开头,又叫引语,一般交代任职的自然情况,包括何时任何职,变动情况及背景;岗位职责和考核期内的目标任务情况及个人认识;对自己工作尽职的整体估价,确定述职范围和基调。这部分要写得简明扼要,给听者予一个大体印象。

②主体主体,是述职报告的中心内容,主要写实绩、做法、经验、体会或教训、问题,要强调写好以下几个方面: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纪和指示的贯彻执行情况;对上级交办事项的完成情况;对分管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在工作中出了哪些主意,采取了哪些措施,作出哪些决策,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纠正了哪些偏差,做了哪些实际工作,取得了哪些业绩;个人的思想作风、职业道德,廉洁从政和关心群众等情况;写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今后改进的意见和措施。这部分,要写得具体、充实、有理有据、条理清楚。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面广,量多,所以宜分条列项写出。“条”、“项”要注意内在逻辑关系安排好。

已经当选主任述职报告篇5

2007年9月21日上午,一场代表向选民述职的报告会在象山县东陈乡樟岙村会议室举行,县人大代表姜文武向选区的选民代表郑重地述职。

这是东陈乡人大自2006年实行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以来,组织举行的第二场述职报告会。樟岙等13个村、70余位选民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县人大代表姜文武,乡人大代表王春娟、鲍宏友、徐亚红分别向选民代表作述职报告。

真诚面对选民

2006年,象山县东陈乡人大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建立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乡人大召开主席团会议,要求8名县人大代表、55名乡人大代表任期内分别完成向选民述职的工作。还召开述职动员会,要求述职代表撰写书面述职报告,并于规定时间内送乡人大。东陈乡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还规定,代表述职的主要内容是:对代表工作的认识和重视情况;出席会议情况,包括参加人代会听取和审议乡人大、乡政府工作报告,审议表决各项决定、决议,依法选举地方国家机关组成人员等情况;闭会期间参加视察、检查、评议、座谈等活动情况;走访选民,联系群众,反映民意,为选民办实事情况;履行代表职责的体会,以及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打算,等等。

述职报告会气氛严肃认真。

乡人大代表徐亚红在2007年乡人代会上领衔提出关于要求解决乡中学生接送车问题、关于要求加大对水桶岙垃圾场治蝇治污治臭力度等建议,受到乡政府重视,被列入重点实事工程予以解决。徐亚红是民营企业的一名纺织女工,她经常利用休息日和晚上时间进村入户,深入到选民中去,听取选民意见,为解决选民的实际问题而奔走。她的述职报告事例充实,受到了选民代表的肯定。

乡十五届、十六届人大代表王春娟先后在乡人代会上领衔提出关于要求建造东陈自来水厂净化池、关于要求加强南盘水库水质污染整治力度、关于要求安装盛宁线沙岗到南堡段路灯等12件建议,都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真办理,赢得了选民的赞许。在述职报告会上,面对选民代表们的掌声,王春娟郑重地承诺:“选民给我的担子,我一定要继续挑好!”

与会选民代表充分肯定了姜文武等4位人大代表履行代表职务所取得的成绩,并当场就建造松岙水库、完善二轮土地承包等问题向人大代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选民代表还要求人大代表要多挤出些时间到选民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把老百姓的呼声反映到县、乡人代会上,多为选民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做一名“阳光人大代表”

能面对面地监督人大代表履行职责情况,选民代表陈瑞棉感到十分高兴。他认为,“人大代表为群众做了哪些事情,是否履行应尽的职责,为民代言的能力怎么样,这些问题以前对我们选民来说十分陌生。现在,通过代表向选民述职的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监督人大代表,这是对我们选民的尊重。”

选民代表励加强十分感慨地说:“今天,我们选民评议人大代表,真真切切成了主人翁。”他还说,“我以前也当过一届乡人大代表。从产生到届满,只有代表来监督政府及其部门,从来没有选民来监督代表履职。现在自己以选民的身份来评议监督人大代表,并把自己的诉求通过代表反映到人代会上去,反映到政府部门那里去,为我们选民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在监督代表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教育。”

4位述职的人大代表虽然获得了选民的充分肯定,但面对选民期盼的眼神,却并不轻松,感到自己肩上担子沉甸甸的。樟岙村村委会主任、乡人大代表鲍宏友表示:“这次代表向选民述职,对我触动很大。我进一步认识到当代表就要敢为民言、为民分忧、替民办事。”樟岙村由于历史遗留原因,二轮土地承包中还有20余户农民没有分到土地。他向选民代表郑重地表态:“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群众利益无小事。我将尽力解决这一问题。”

已经当选主任述职报告篇6

关键词:财务报表重述 管理层变更

财务重述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关注。我国财务重述主要是指对会计报表差错的更正,具体表现为补充公告和更正公告,国内学者将补充或更正公告形象的称为“补丁”公告。国外证券市场财务报表重述的信息披露制度已经比较成熟,我国在经历2002年至2003年补充更正公告高峰后,证监会也正式颁布相关规定,要求对财务报表的差错更正按照重大事项临时报告方式进行披露。以此为依据,本文对2008年我国沪市上市公司共的97份重述公告为研究对象,从公司治理效果角度对财务报表重述公告的管理层变更效应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现代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运作的基础,对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从内容上看公司治理包括内部治理机制、外部治理机制和相关法律环境,内部治理机制主要是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之间形成的一种制衡机制,外部治理机制包括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中介结构等通过价格、人才竞争等方式对公司产生约束和激励作用。对于合理的公司治理模式并无定论,不论是以内部监控,还是以外部监控为主的公司治理模式,都无法完全根除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不规范行为。但公司治理机制在企业信息披露中是不容置疑的,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对规范上市公司包括信息披露在内的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上市公司年报重述公告的通常与信息披露不当联系在一起,这种信息会直接传递到董事会、股东大会,作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内部监督部门,负有监控的责任和义务,对管理层的不当会计行为作出反应,如辞退、降职等。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1:

假设1:重述公告的影响管理层的任职

财务报表重述的内容从涉及会计科目到不涉及会计科目,重述原因从工作失误到受到外部压力,存在各种特征,从上市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角度,较多重要事项的重述可能说明管理层没有“克尽守职”。上市公司内部监管体系在考察管理层管理活动的效果时更加关注的企业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比如,可能承担的未来债务、对外担保等问题。基于此,建立假设2:

假设2:管理层变更与是否涉及重要事项重述、与重要重述事项的数量、与是否涉及重大对外担保重述均正相关

Hemang等(2006)的研究认为美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发生后管理层变更比例增加,内部董事持股比例与管理层变更负相关,但相关关系不显著。Shawver(2003)的研究得出董事持股有助于抑制公司财务舞弊,董事会持股比例的增加有助于提高董事会的监督积极性,从而更加关注管理层不当会计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对管理层不当会计行为进行变更惩罚的表决上起到推动作用。我国董事会内部董事在董事会中占有绝对优势,董事会持股比例与内部董事持股比例基本持平,董事会持股比例的增加有助于提高监督效率。基于此,建立假设3:

假设3:董事会持股比例与管理层变更正相关

国内学者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都肯定了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认为随着独立董事人数比例的增加,其监督作用不断增强,公正性提高(陈宏辉,2002),管理层不当重述会计行为发生后,独立董事通过加强后续监督力度的方式对管理层施加监督压力,同理,审计委员会的成立也在监督和约束管理层行为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杨忠莲,2006)。基于此,建立假设4、假设5:

假设4:独立董事比例与管理层变更正相关

假设5:审计委员会的成立于管理成变更正相关

(二)样本选取 按照上市年度、总资产、CSRC行业分类选择控制样本,排除数据缺失如(表1)。为了能够提供一个研究标尺,按照行业、规模、上市时间选择了相应的控制样本。首先按照CSRC行业分类标准,选择总资产在0.75到1.25倍之间,与上市公司同一年上市的控制样本,符合标准的有控制样本的重述公司合计38家,扩大上市年度差异到年后2年,最终的样本公司有67家。本文使用28个月的窗口期,低于Beneish(1999)的4年,高于Keren Hennes(2007)等的6个月,主要基于以下两点:首先,如果不选择相对较短的研究期间,那么变更很可能取决于其他因素,而不是重述;其次,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变更时间看,主要集中在重述后3-5、12-14、23-25个月之间,因此推断管理层变更可能与任职期限存在一定的关系,选择28个月有利于对任职期限进行考察;第三,国内外学者研究指出业绩与管理层变更之间的关系比较显著,因此相对较短的窗口期有助于减少业绩可能对变更造成的影响。

(三)变量选取 本文变量选取如下:(1)管理层变更效应变量选择。本文所定义的管理层变更是指董事长、总经理或者财务负责人变更情况。如果重述后24个月内董事长、总经理或者财务负责人中一人离开了公司,就算发生了变更,判断标准如下:离职后不再担任公司内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变更时年龄在60或60以内;如果为实际委派,不因实际控制人变动而变动;公司没有发生破产、重组;任期未满。(2)公司治理变量。国内外研究学者发现,公司治理对管理层变更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杨忠莲(2006)发现审计委员会的建立是董事会中增加的一支财务治理力量,能够对财务报表重述具有抑制作用。而且公司独立董事的建立在监督上市公司舞弊行为上起到积极作用。Erickson等(2003)和Richardson等(2003)发现与控制样本相比重述公司以股票为基础的补偿方式在CEO薪酬中占有更大的比重,说明管理层持股在不当会计行为上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基于以上相关研究文献,选择审计委员会、管理层持股比例、管理层两职状态、独立董事的比例作为公司治理指标的控制变量。(3)控制变量的选择。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本文选择的影响重述公告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第一,盈利能力:Hemang等(2006)的研究发现,发生重述的公司在重述后整体业绩表现都很差,他们的实证研究表明ROA与变更与否显著负相关。考虑到中国国情,企业盈利能力指标与管理层变更同样存在相关关系(吴春燕,2006),因此,选择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净利润指标作为控制变量。第二,财务杠杆:Karen等(2007)的研究发现财务杠杆在决定管理层去留的问题上影响力不大。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一定的高负债经营情况,董事会在考察决定管理层变更过程中很可能将这些指标考虑在内,本文采用总负债/总资产对财务杠杆进行衡量,该比率越高,企业风险越大,董事会因此辞退管理人员的可能性越大。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一)变更样本控制样本管理层变更多元逻辑回归 (表2)回归结果显示董事长变更受到其年龄和任期的影响,重述与否的影响力

并不显著。(表3)在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总经理任职对变更没有显著的解释力,是否发生重述与变更与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多元回归模型显示资产负债率对总经理变更与否具有极强的解释力,说明在考虑是否继续留任总经理时,董事会可能会综合考虑几年总经理在任职期间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对企业可能的长期偿债压力关注较多。是否重述没有进入多元回归模型,净利润和总资产指标进入模型并且回归系数非常显著,但回归系数极小,因此这些对财务负责人变更的影响力有限。在(表4)按照是否涉及重要内容的重述进行分类,结果显示,涉及到重要内容重述的财务负责人变更情况受到每股收益和独立董事比例的显著影响,因此说明重述事件发生后,财务负责人行为可能受到了来自独立董事的压力。每股收益指标进入模型也说明,在上市公司中财务负责人任职情况受到财务状况的影响。通过董事长、总经理变更多元回归结果,发现任期情况对管理层变更有影响力,为了进一步证实重述公告的管理层变更效应的存在,进行了非参数检验,如(表5)所示。从统计结果上看,董事长、董事长/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变更均小于0.05,接受假设1,即财务报表重述公司在董事长变更、董事长/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变更显著大于未发生报表重述的公司,但是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单独变更情况没有通过检验。

(二)管理层变更与重述公告特征、公司治理、财务特征多元逻辑回归分析 管理层变更与重述公告特征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和(表7)。Forward逻辑回归显示,重要事项的数量、与是否涉及重大对外担保重述进入模型,虽然模型整体判别度并不高,近64.2%,说明重要事项的数量和重大对外担保事项重述对管理层变更具有相对显著的解释力,验证了假设2。(表8)显示了引入财务、治理控制变量的逻辑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董事会持股、资产负债回归系数都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董事会持股比例与变更与否显著正相关,持股比例越高变更可能性越大,验证了假设3,董事会持股比例越高越倾向于更换可能存在不当会计行为的管理层。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成立与否与管理层变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没有进入多元回归模型,假设4、5没有得到验证。

三、结论

已经当选主任述职报告篇7

为答好这一题,宁波市各级人大在不断创新中寻求新发展,通过搭建“全天候”代表联络站、评估倒逼建议办理、推行代表履职承诺制等方式,激发了各级人大代表的履职积极性,找到了基层代表工作的新途径。

海曙:见证代表联络站10年成长路

宁波市海曙区的人大代表联络站,从建立完善到深化拓展,已走过10年风雨历程,为我省全面推行代表联络站制度提供了“海曙经验”、发展样本,更成了当地人大代表闭会期间履职、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

海曙区白云街道2005年创建该区第一个代表联络站,2011年海曙区便实现各街道联络站全覆盖。

2008年3月,海曙区江厦街道率先建立网上值班制度,试水人大代表网上接待选民。2009年9月,白云街道又在不断完善“面联”的基础上,实践了“网联”模式。自此,海曙区的代表联络站走上了“面联”+“网联”的探索之路。

直至2014年,海曙区在全区范围内推广网上代表联络站,建立了市代表海曙中心组联络中心网站和全区统一的街道人大网站,内容涵盖代表信息、代表履职情况、联络站接待、网上接待、议案建议办理情况等各类信息。同时,这些网络平台以地理信息为载体,设置了联络站点地理定位、代表履职服务、公用信息查询等功能。比如,在“五水共治”专项工作监督中,为便于代表监督,该网络平台设置了河流基础数据,代表可以查询全区61条河流基本信息、治理监督和每月水质指标监测情况,切实提高了代表监督工作的针对性。

2015年6月,海曙区人大又开发了微信公众号,在及时相关人大信息的基础上,还实现了与联络站的数据对接,方便代表查阅,确保人大工作信息即时共享。

除了扩大“面联”覆盖面,构建网上联络平台,海曙区还不断完善代表联络站的制度建设和机制保障。2013年8月,海曙区委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人大代表联络站是闭会期间人大代表开展常态化活动的场所,是密切联系群众、依法规范履职的平台,并对其设置模式、工作任务、接待形式、处理机制、保障措施等作出统一规范。

根据意见要求,全区联络站以“站+点”,“面联+网联”、 “四有”(即有固定场所、有固定人员、有工作制度、有计划安排)的工作模式开展代表接待群众工作。同时,明确每名区人大代表年度参加联络站点和网上接待的次数和要求,并于每年初上网公布代表实体、网上接待排班表,其接待情况将作为代表述职的重要内容,评选先进代表小组、代表履职积极分子及代表连任的主要依据。对于群众反映的事项,遵循“谁接待,谁答复”的原则,负责接待的代表作为第一责任人。意见还对口头答复、书面答复、协调答复、提交答复等作出明确规范。此外,还制订《海曙区关于加强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建议督办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区“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人大工作联络员队伍,提高代表履职和政府相关部门解决问题的实效。

经过10年发展,海曙区“站+点”“面联+网联”的代表联络站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网上网下全天候、群众反映问题零距离、代表反馈答复高效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12月,全区8个街道联络站、27个联络点已累计组织省、市、区三级代表共5332人次,参加接待群众活动1765次,接待群众19019人次,促进解决各类事项3975件,使人大代表联络站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北仑:设立建议办理绩效评估制

2016年9月28日上午,宁波市北仑区人大常委会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区人大代表来到大\街道,就大\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建议办理情况进行绩效评估。

北仑区商务局作为该建议的主承办单位,副局长贺兆龙首先报告了建议办理情况。虽然经常上台发言,但这次报告他仍有些紧张,不仅因为接下来还要接受人大代表、选民代表的测评,还因为这已经是他们第二次办理该建议了。

据介绍,自区商务局确定为大\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建议主办单位后,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专题召开了市场改造研讨会,分管领导两次到街道进行面商座谈,并向代表及时进行了答复。结果,代表们虽对区商务局办理工作表示满意,但由于商务局没有明确农贸市场具体改造提升方案及改造时间,代表们对这一办理结果表示“不满意”。为此,该建议被要求重新办理,北仑区副区长刘文科亲自率区商务局、规划分局等部门领导实地调研了大\农贸市场,确定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改造提升方案,并将改造项目列入区“十三五”规划。同时,根据此次建议办理中发现的全区菜场运营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北仑区政府研究出台了《北仑区区属菜市场管理体制调整实施意见》,明确了管理体制、管理职责、人员调配、工作待遇和资产处理等问题。

听了区商务局的再次办理结果报告,以及区人大常委会对该建议办理情况的调查报告后,与会人大代表、选民代表分别结合自己了解的实际情况,对该建议的办理工作和办理结果给出了“满意”的评价。同时,他们也希望有关部门能按计划实施大\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真正从根源上解决这一民生问题。

据了解,为提高代表建议办理质量、建议提及问题的解决率和代表满意率,北仑区人大常委会于2013年8月27日通^了《宁波市北仑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绩效评估办法(试行)》,并于2015年、2016年分别对重点督办建议实施了绩效评估。上述现场,正是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人大代表、选民代表参与的重点建议绩效评估会。

按照绩效评估办法规定,每年下半年,北仑区人大常委会都会对该年度重点督办建议的办理实绩和效果进行评估,内容包括领导是否重视,责任是否明确;调研是否深入,面商是否真诚;工作程序是否规范,答复是否及时;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有力,成效是否明显等。

其间,区人大常委会成立由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选民代表组成的绩效评估小组,通过召开代表座谈会、走访代表和办理单位、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听取人大代表对建议办理工作的意见建议,了解区政府及相关承办单位的办理情况,并撰写调查报告。各代表小组在听取选民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书面评估意见。区政府各相关承办单位则开展自查,形成自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重点督办建议办理工作绩效双评估会议,邀请部分选民代表、人大代表、区府办分管领导及责任科室负责人、重点督办建议承办单位负责人和协办单位有关领导共同参加。最后,由区人大常委会综合各方评估结果,出具评估意见交区政府,并跟踪监督不满意件的再次办理情况。

在该制度的推动下,北仑区的代表建议办理过程中,既要“满意率”更要“解决率”的氛围越来越浓。2016年的北仑区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共收到124件代表建议,全部在规定时间内办结并书面答复代表,代表对办理工作满意率比上年提高了7.3%,对办理结果的满意率比上年提高了4.1%。

奉化:探索实施代表履职承诺制

2016年11月,宁波市奉化区裘村镇人大向每个选区发放了500份“征求意见表”,请选民对本选区人大代表履职情况进行“打分”。其“打分”依据,正是这些代表当选之前向选民作出的承诺事项。

据了解,为了让人大代表在任期内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履职时做到心中有数,也便于选民督促、检查,自2011年开始,奉化区人大尝试探索代表履职承诺制,在正式选举前,要求每位候选代表填写一份 “任职承诺书”,并通过选区公务栏进行张贴公开。

“我如果当选为区人大代表,将作出如下承诺……以上将作为本人五年任期内的行动指南,敬请选民监督。”按照区人大常委会的要求,每份“承诺书”需包括五方面的硬性指标:一是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素质――每年要学习多少部法律法规和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知识;二是联系选民,依法履行职责――每年要开展多少次调研,提出多少件议案、建议;三是督政议政,认真履行监督职责――每年要开展多少次持证视察,监督政府工作;四是量力而行,为民办实事――每年力所能及为选民办几件实事,与多少户困难群众结对;五是接受监督,向选民述职――当选后,保证定期向选民进行述职汇报,并接受选民评议。

与“任职承诺书”配套的,是奉化区人大常委会建立的人大代表履职档案。每位当选人大代表都有一张“履职档案卡”,记录内容均与其任职承诺一一对应,主要包括学习、宣传,提出议案、建议,开展个人持证视察,为群众办实事及向选民述职等五方面履职情况。这张档案卡由代表小组组长责记录,一式两份,一份由代表小组保管,另一份交区人大常委会代工委。

虽有言在先,虽有档案记录,可代表履职是否称职?绩效如何?选民满不满意?还得选民说了算!为此,奉化区人大常委会除了要求代表届中结合“承诺”经常“回头看”外,还在代表述职评议阶段,增设了请选民给代表履职“打分”环节。

届时,代表除了向选民提供书面报告,还要在选民代表大会上进行当面述职,其述职内容经代表小组认定后,还将通过选区公告栏向全体选民进行公示。最后,由各代表中心组综合选民代表的评价情况和该人大代表的日常履职情况,对该代表履职给出满意、基本满意或不满意的评价,并正式记入履职档案卡。

2016年11月,裘村镇马头村党支部书记陈鹏飞代表刚经历过一次述职评议,“公开承诺后心里肯定有压力,白纸黑字写在那里,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这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就像担任人大代表是一种荣誉,更意味着责任。” 陈鹏飞认为,奉化区人大常委会实行的履职承诺,既是对代表负责,也是对选民负责,可以促使代表更加用心地去履职,更加用心地为民办实事。

参加述职评议会的选民代表听了陈鹏飞代表的述职报告后,感慨万分:“过去,代表干了什么,做得怎么样,我们都不知道。自从实行代表履职承诺制以来,代表履职好与不好,承诺有没有兑现,我们说了算,真正有了当主人的感觉。”

据介绍,这样的评议,奉化区的每位人大代表一届至少参加一次,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人代会之前。

“代表履职承诺制”是奉化区人大激励代表履职积极性的一种尝试和探索,督促人大代表用实际行动向选民作一个公开透明的交待。该制度实施5年多来,充分调动了代表联系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了人大代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职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已经当选主任述职报告篇8

    一、关于修订《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的说明

    (一)修订背景

    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以下简称“原审计报告准则”),对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保护社会公众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包括政府监管部门、投资者、社会公众在内的会计报表使用者对审计报告越来越重视。原审计报告准则施行六年来,本身暴露出一些缺陷,并在实务中产生一些问题。从近年来审计报告的质量看,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定性准确,用词规范,便于理解和使用。但也有一些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定性不准,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用词晦涩,令人难以理解和使用。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以拒绝表示意见或保留意见代替否定意见,以保留意见代替拒绝表示意见,以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代替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致使审计报告的有用性大为降低。

    此外,原审计报告准则规定的要素和格式与国际惯例存在一定差异,妨碍了审计报告的通用性。在审计报告国际协调方面,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审计实务委员会(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的前身)做了大量工作。1983年,审计实务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指南第13号——审计师对会计报表的报告》,对审计报告的要素、格式、报告类型等进行了规范,1989年和1994年又进行了两次修订。1994年的修订主要以1988年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58号一对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报告》及1993年英国修订后的审计报告准则为基础。最近一次修订是在2001年。在2001年6月召开的北京会议上,审计实务委员会批准对《国际审计准则第700号——审计师对财务报表的报告》(ISA700)修订稿。当前,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审计报告在要素和格式等方面,基本上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要求一致。为遵循国际惯例,并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急需对原审计报告准则进行修订。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

    1.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报告承担的责任更加明确

    原审计报告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并规定,审计报告的真实性是指审计报告应如实反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已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应发表的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的合法性是指审计报告的编制和出具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目前注册会计师职业界与法律界对审计报告真实性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相当部分的执业人士认为,如果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出具的审计报告就是真实的;法律界则认为,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应是审计结果的真实,不能说审计过程真实就是审计报告的真实。从国内外审计实践看,由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存在通同舞弊的可能,即使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并尽到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出具的审计报告仍然可能是失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外的法律通常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了免责条款。因此,修订后的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但不提及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以弥合注册会计师职业界与法律界的理解差异。此外,对审计报告合法性的定义过于空泛,因此也一并删除。

    2.标准审计报告格式由两段式改为三段式

    将原来的范围段分解为引言段和范围段,有助于审计报告使用人更加清楚地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范围和性质。引言段描述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对象以及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各自的责任,范围段描述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的、审计工作的范围和发表意见的基础,并强调了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提供的是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

    与原审计报告格式相比,修订后的准则要求,当注册会计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时,应删除引言段中对其责任的描述以及范围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通常受到了严重限制,未能完成重要的审计工作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不应在审计报告中出现审计责任、审计依据和已实施的主要程序等内容。

    3.明确了审计报告日期的含义

    原审计报告准则规定,审计报告日期是指注册会计师完成外勤审计工作的日期。由于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普遍将完成外勤审计工作的日期理解为撤离被审计单位审计现场的日期,而该日期往往早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签署会计报表的日期,这样就导致在会计责任尚未明确时注册会计师就已承担了审计责任,颠倒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因果关系和时间顺序。修订后的准则删除了“外勤”二字,将审计报告的日期明确为完成审计工作的日期,即注册会计师完成了所有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足以支持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的日期。注册会计师在界定审计工作完成日时,须考虑:(1)应当实施的程序已经完成;(2)要求被审计单位调整或披露的事项已经提出,被审计单位已经作出或拒绝作出调整或披露;(3)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已经正式签署会计报表。

    4.删除了审计报告意见段中的“一贯性”

    一贯性是指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符合一贯性原则。从审计理论和实务看,如果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不符合一贯性原则,注册会计师则视其重要程度,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符合一贯性原则,则不用提及。因此,修订后的准则将意见段中的“一贯性”删除。

    5.严格规范了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的具体情形

    原审计报告准则规定,当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时,如认为必要,可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这条规定给某些注册会计师随意操纵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留下了空间。近年来,在实务中存在着把应当发表意见的事项简单地放到意见段之后予以说明、以披露代替发表意见的行为,已经给会计报表使用人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严重降低了审计报告的有用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借鉴国际通行的作法,规定除特殊情况(持续经营问题和其他重大不确定事项)外,注册会计师不应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以免会计报表使用人产生误解。同时,准则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强调事项段中指明,该段内容仅用于提醒会计报表使用人关注,并不影响已发表的意见。我们认为,通过采取这样的措施,将进一步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有效遏制以强调事项段代替发表意见的行为,对规范审计报告,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6.将“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改为“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会计报表的编制要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这既符合我国国情,同时也符合国际惯例。但“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内涵尚需进一步明确,是否包括《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能否按照企业性质和规模明确为《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我们认为,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是企业编制会计报表的直接依据,也是注册会计师判断企业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和公允的直接依据和重要尺度,而且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已经体现了《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主要精神和重要原则。因此,我们将“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改为“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7.其他方面的修订

    (1)将“拒绝表示意见”改为“无法表示意见”,避免了原来用词的生硬和主观印象,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意见段之前披露发现的影响会计报表公允反映的重大事项,同时明确了在审计报告基本内容上与其他意见类型的区别。

    (2)删除了被审计单位的定义和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被审计单位”的定义已经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审计》中作了规定,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已经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号—审计业务约定书》中作了描述,因此删去。

    (3)删除了有关审计差异的调整、期后事项和或有损失的处理等内容,使审计报告准则的规范内容集中在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和意见类型上,而将上述内容放在《审计报告指南》或由其他审计准则项目来规范。

    (4)根据法律专家的意见,对结构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总则”和“一般原则”合并,将适用范围从“总则”移到“附则”。根据谁制定谁解释的法律原则,删除了原来的解释权条款。

    (5)将审计报告的收件人进一步明确为注册会计师按照业务约定书的要求致送审计报告的对象。

    (6)将原来的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条款进一步细化,分别表述了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7)将出具各种类型审计报告的前提条件进行了简化和完善,使其更加突出了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的运用。

    二、关于修订《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的说明

    (一)修订背景

    自1999年7月1日起施行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以下简称“原持续经营准则”);对注册会计师针对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恰当地发表意见具有明显的规范作用。但另一方面,原持续经营准则在规定的内容和执行效果上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从我们掌握的信息看,包括政府监管部门、投资者以及证券分析人士在内的许多会计报表使用人反映,一些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及其披露并不存在显着差异,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的表述(包括意见段之前的说明段和之后的强调事项段)也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审计报告类型却差异很大。总体上讲,某些注册会计师针对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发表的审计意见存在定性不准的问题,把持续经营能力问题简单地放在意见段之后,或等同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出具保留意见或拒绝意见的审计报告,致使审计报告的有用性受到影响,甚至产生误导。上述问题,既有审计准则方面的问题,也有注册会计师执业方面的问题,急需通过修订审计准则予以解决。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

    1.明确了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责任与注册会计师责任

上一篇:家校主任述职报告范文 下一篇:专职主任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