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督导整改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12 10:05:54

疫情防控督导整改报告

疫情防控督导整改报告篇1

一、疫情防控督察工作安排情况

及时传达和学习了省市县新冠新冠防疫工作相关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强化八家驻在单位新冠防控落实责任和疫苗接种情况排查,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二、疫情防控督察工作开展情况

1、及时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台账。通过精准摸底,各单位应接种疫苗人员1634人,目前已接种新冠疫苗人员共1595人,占比97.61%;因妊娠或有其它禁忌开具证明未能接种的人员共计39人,占比2.39%;剔除有接种禁忌暂不能接种疫苗的人员,接种工作整体完成率已达100%。

2、采取多种形式广泛走访、督察单位及二级机构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工作。期间多次前往县各单位进行防疫情况督察,对县基层财政所服务大厅进行督察,对所发现的问题,现场提出现场整改;监督商务局对城区商超、农贸市场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要求整改。8月5日,商务局对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不力的XX等6家超市进行集体约谈。次日,我组联合商务局对6家超市整改情况进行再督查,确保整改落实到位;对XX集团管理的建筑工地、景点、公交公司站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督查,要求各单位做好从业人员体温登记、行程报告、进出消毒等工作;要求景点做好游客预约、扫码、体温测量、登记等工作;要求公交公司驾驶员体温正常佩戴口罩上岗作业,所有乘客必须佩戴口罩、扫安康码方可乘车。

3、对于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门的通告、工作指南等文件和知识,通过网络转载、座谈学习等形式对全体干部和帮扶包联的单位进行了宣传教育,动员60岁以上、12至17岁等更广泛的群众参与疫苗接种工作中来。

三、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1、对各单位工作人员和来访人员,落实了测体温、查验健康码、疫苗接种标识码、戴口罩、1米线距离等防控措施,每天开展单位区域消毒消杀和卫生清理工作,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记录。

2、积极组织倡导各驻在单位开展了疫情防控及疫苗接种知识培训。

3、提示各单位积极、合理储备防疫物资,确保防控物资充足。

疫情防控督导整改报告篇2

按照XX和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的工作部署,我科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抓好全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现将半年年工作情况小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抓好XXXX等动物疫病防控。落实专人持续做好XXXX紧急疫情排查日报告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加强养殖、屠宰、调运等重点环节的监管,督促指导落实XXXX防控措施。加强人畜共患病等防控指导,兼顾做好本地区动物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控指导工作。

(二)抓好春季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行动。拟定下发春季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行动通知,及时安排部署工作。加强春防行动期间跟踪检查指导,规范技术操作。做好春季集中免疫信息录入,推进免疫工作进度。组织开展春季防控行动督导,确保以“强制免疫、圈舍消毒、牲畜驱虫、疫病普查”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实现全区应免动物免疫密度、圈舍消毒面、牲畜驱虫面、疫情排查面均达100%。及时收集、汇总春防行动相关信息,按时报送春防工作总结。

(三)抓好规模养殖场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完善动物防疫条件、严格兽药饲料的管理和使用。半年来,出动执法人员47(人次),检查规模养殖场25家(次),对1家规模养殖场下达了整改通知书。

(四)抓好动物产地和屠宰检疫。全力推行“基于监(检)测报告或风险分析评估报告”的产地检疫制度,对8个动物检疫申报点开展了检查;督促镇街落实屠宰企业官方兽医派驻制度,结合屠宰监管检查,对3家屠宰企业驻场检疫监督组开展了检查;指导官方兽医规范开展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半年来,全区产地检疫生猪1.2799万头、牛0.0124万头、家禽11.0801万只;屠宰检疫生猪7.5909万头、牛0.6373万头、羊0.1192万只、家禽18.5882万只。

(五)抓好动物调运监管。落实专人做好动物调运备案工作。半年来,全区动物调运备案1605批次、282228头(只),其中:生猪1080批次、75808头,牛412批次、5966头,羊5批次、654只,家禽108批次、154800只;动物产品调运备案807批次、292.1498万公斤,其中:猪肉产品388批次、276.9626万公斤。同时,强化生猪运输车辆备案管理,已对全区88台生猪运输车辆进行了备案登记。

(六)抓好畜禽屠宰监管。加大对区内3家生猪屠宰企业的监管力度,督促落实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和疫病防控主体责任。半年来,出动执法人员49人(次),检查屠宰企业28家(次)。

(七)抓好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监督检查。强化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半年来,出动执法人员71人(次),检查饲料生产企业18家(次)、兽药饲料经营企业22家(次),对3家兽药经营企业和5家饲料经营企业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并督促完成整改。

(八)抓好动物诊疗机构监督检查。加强动物诊疗活动监管,规范动物诊疗行为,半年来,出动执法人员24人(次),检查动物诊疗机构16家(次),对1家动物诊疗机构下达了整改通知书,并督促完成整改。

(九)抓好养殖和屠宰环节无害化处理监管。加强养殖、屠宰环节病死及病害生猪无害化处理监管检查。落实专门人员分别做好养殖环节病死生猪、屠宰环节病害生猪及产品无害化处理数据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半年来,全区无害化处理生猪161.57头(其中:养殖环节727头,屠宰环节356.86 头)。

(十)积极做好兽医行政许可现场审查。落实工作人员,按时完成区农业农村委交办的兽医行政许可现场审查工作。半年来,出动工作人员 人(次),现场审查规模养殖场15家(次)、兽药经营企业8家(次)、动物诊疗机构5家(次)。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养殖环节监管在弱化。一是镇街从事兽医工作的人员减少,养殖环节日常监管力量不足,包片兽医包片包村、挂牌兽医包养殖场的巡查监管责任制度难以执行;二是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规模养殖场普遍实行封闭式管理,执法监管人员难以入场实施现场监管检查。

(二)畜禽屠宰监管有难度。一是个别镇街农贸市场“白板猪肉”时有发生,农村生猪“私屠滥宰”监管缺乏有力手段;二是家禽屠宰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环节禁止活禽交易和宰杀工作阻力大,家禽集中屠宰工作推进困难。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抓好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

二是抓好秋季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行动;

三是加强规模养殖场监督检查;

四是加强动物检疫监管;

五是加强畜禽屠宰监管;

六是加强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监督检查;

七是加强动物诊疗机构监管检查;

疫情防控督导整改报告篇3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的管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第三条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第四条疫苗的流通、预防接种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制定国家免疫规划;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拟订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根据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可以增加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种类,并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推行扩大免疫规划。

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受种;受种者为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应当配合有关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保证受种者及时受种。

第七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八条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称接种单位),承担预防接种工作。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接种单位时,应当明确其责任区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承担预防接种工作并作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接种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给予奖励。

第九条国家支持、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预防接种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有关制度,方便单位和个人参与预防接种工作的宣传、教育和捐赠等活动。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协助组织居民、村民受种第一类疫苗。

第二章疫苗流通

第十条药品批发企业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经批准后可以经营疫苗。药品零售企业不得从事疫苗经营活动。

药品批发企业申请从事疫苗经营活动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从事疫苗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具有保证疫苗质量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

(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管理制度。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批发企业是否符合上述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在其药品经营许可证上加注经营疫苗的业务。

取得疫苗经营资格的药品批发企业(以下称疫苗批发企业),应当对其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以确保其符合规定要求。

第十一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免疫规划和本地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的需要,制定本地区第一类疫苗的使用计划(以下称使用计划),并向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采购第一类疫苗的部门报告,同时报同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使用计划应当包括疫苗的品种、数量、供应渠道与供应方式等内容。

第十二条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采购第一类疫苗的部门应当依法与疫苗生产企业或者疫苗批发企业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约定疫苗的品种、数量、价格等内容。

第十三条疫苗生产企业或者疫苗批发企业应当按照政府采购合同的约定,向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其指定的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供应第一类疫苗,不得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供应。

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当在其供应的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最小外包装的显著位置,标明“免费”字样以及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免疫规划”专用标识。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做好分发第一类疫苗的组织工作,并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组织分发到设区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接种单位和乡级医疗卫生机构。乡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村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分发第一类疫苗;分发第一类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需要采取应急接种措施的,设区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直接向接种单位分发第一类疫苗。

第十五条疫苗生产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销售本企业生产的第二类疫苗。疫苗批发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其他疫苗批发企业销售第二类疫苗。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设区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得直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

第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当遵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保证疫苗质量。

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在销售疫苗时,应当提供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疫苗批发企业经营进口疫苗的,还应当提供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在接收或者购进疫苗时,应当向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索取前款规定的证明文件,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第十八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当依照药品管理法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购销记录,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分发、供应记录,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第三章疫苗接种

第十九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并根据疫苗的国家标准,结合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制定、公布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和其他疫苗的免疫程序或者使用指导原则。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结合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接种方案,并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照各自职责,根据国家免疫规划或者接种方案,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监测、评价、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并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作好记录。

第二十一条接种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

(二)具有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预防接种门诊。

第二十二条接种单位应当承担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并接受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

第二十三条接种单位接收第一类疫苗或者购进第二类疫苗,应当建立并保存真实、完整的接收、购进记录。

接种单位应当根据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制定第一类疫苗的需求计划和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并向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二十四条接种单位接种疫苗,应当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并在其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

第二十五条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应当了解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并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

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符合接种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并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录。

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

第二十六条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接种单位对儿童实施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作好记录。

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由现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

预防接种证的格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七条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第二十八条接种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对居住在其责任区域内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接种,并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向接种单位分发第一类疫苗。

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要求自费选择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同品种疫苗的,提供服务的接种单位应当告知费用承担、异常反应补偿方式以及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有关内容。

第二十九条接种单位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接种情况进行登记,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接种单位在完成国家免疫规划后剩余第一类疫苗的,应当向原疫苗分发单位报告,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条接种单位接种第一类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接种单位接种第二类疫苗可以收取服务费、接种耗材费,具体收费标准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核定。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据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部分地区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全部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需要在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决定。作出批准决定的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物资调用等工作。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

第三十二条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需要采取应急接种措施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建议信息,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

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建议信息应当包含所针对传染病的防治知识、相关的接种方案等内容,但不得涉及具体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与国家免疫规划有关的预防接种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预防接种工作所需经费予以保障,保证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确保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

第三十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传染病流行趋势,在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确定的传染病预防、控制项目范围内,确定本行政区域与预防接种相关的项目,并保证项目的实施。

第三十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对购买、运输第一类疫苗所需经费予以保障,并保证本行政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冷链系统的建设、运转。

国家根据需要对贫困地区的预防接种工作给予适当支持。

第三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保证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预防接种所需经费,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乡村医生和其他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给予适当补助。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困难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疫苗和有关物资的储备,以备调用。

第三十九条各级财政安排用于预防接种的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挤占。有关单位和个人使用用于预防接种的经费应当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

第五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

第四十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第四十一条下列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第四十二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医疗卫生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组织调查处理。

第四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在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其处理的情况,分别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四十四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争议发生后,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可以请求接种单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

因预防接种导致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请求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的,接到处理请求的卫生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移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

第四十五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四十六条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

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具体补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七条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对疫苗在储存、运输、供应、销售、分发和使用等环节中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主管部门通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监督检查需要对疫苗进行抽查检验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

第四十九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疫苗及其有关材料可以采取查封、扣押的措施,并在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疫苗需要检验的,应当自检验报告书发出之日起15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发现假劣或者质量可疑的疫苗,应当立即停止接种、分发、供应、销售,并立即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不得自行处理。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立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同时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假劣或者质量可疑的疫苗依法采取查封、扣押等措施。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下列监督检查职责:

(一)对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三)对医疗卫生机构分发和购买疫苗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主要通过对医疗卫生机构依照本条例规定所作的疫苗分发、储存、运输和接种等记录进行检查,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必要时,可以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卫生主管部门对监督检查情况应当予以记录,发现违法行为的,应当责令有关单位立即改正。

第五十一条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不得少于2人,并出示证明文件;对被检查人的商业秘密应当保密。

第五十二条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疫苗质量问题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以及其他情况时,应当及时互相通报。

第五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举报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未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情况。接到举报的有关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有关举报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受种者人身损害,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的;

(二)未及时核实、处理对下级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举报的;

(三)接到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相关报告,未立即组织调查处理的;

(四)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

(五)违反本条例的其他失职、渎职行为。

第五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预防接种保障职责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

(一)未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乡级医疗卫生机构的;

(二)设区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直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的;

(三)未依照规定建立并保存疫苗购进、分发、供应记录的。

乡级医疗卫生机构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依照前款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五十七条接种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对负有责任的医疗卫生人员责令暂停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的执业活动:

(一)未依照规定建立并保存真实、完整的疫苗接收或者购进记录的;

(二)未在其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的;

(三)医疗卫生人员在接种前,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告知、询问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有关情况的;

(四)实施预防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未依照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录的;

(五)未依照规定对接种疫苗的情况进行登记并报告的。

第五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造成受种者人身损害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负有责任的医疗卫生人员的执业证书:

(一)从不具有疫苗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购进第二类疫苗的;

(二)接种疫苗未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的;

(三)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未依照规定及时处理或者报告的;

(四)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

第五十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在疫苗分发、供应和接种过程中违反本条例规定收取费用的,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监督其将违法收取的费用退还给原缴费的单位或者个人,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六十条药品检验机构出具虚假的疫苗检验报告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一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未依照规定建立并保存疫苗销售或者购销记录的,分别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第八十五条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二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未依照规定在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最小外包装上标明“免费”字样以及“免疫规划”专用标识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封存相关的疫苗。

第六十三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销售第二类疫苗,或者疫苗批发企业从不具有疫苗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购进第二类疫苗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销售的疫苗,并处违法销售的疫苗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疫苗生产资格、疫苗经营资格。

第六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未在规定的冷藏条件下储存、运输疫苗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所储存、运输的疫苗予以销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拒不改正的,由卫生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卫生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吊销接种单位的接种资格;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拒不改正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吊销疫苗生产资格、疫苗经营资格。

第六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建议信息的,由所在地或者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通过大众媒体消除影响,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未经卫生主管部门依法指定擅自从事接种工作的,由所在地或者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有违法持有的疫苗的,没收违法持有的疫苗;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

第六十七条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未依照规定查验预防接种证,或者发现未依照规定受种的儿童后未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八条不具有疫苗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经营疫苗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九条卫生主管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立即改正,没收违法持有的疫苗,并处违法持有的疫苗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七十条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给受种者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七十一条以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为由,寻衅滋事,扰乱接种单位的正常医疗秩序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七十二条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国家免疫规划,是指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冷链,是指为保证疫苗从疫苗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储存、运输冷藏设施、设备。

一般反应,是指在免疫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疫情防控督导整改报告篇4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的管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第三条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第四条疫苗的流通、预防接种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制定国家免疫规划;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拟订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根据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可以增加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种类,并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推行扩大免疫规划。

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受种;受种者为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应当配合有关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保证受种者及时受种。

第七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八条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称接种单位),承担预防接种工作。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接种单位时,应当明确其责任区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承担预防接种工作并作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接种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给予奖励。

第九条国家支持、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预防接种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有关制度,方便单位和个人参与预防接种工作的宣传、教育和捐赠等活动。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协助组织居民、村民受种第一类疫苗。

第二章疫苗流通

第十条药品批发企业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经批准后可以经营疫苗。药品零售企业不得从事疫苗经营活动。

药品批发企业申请从事疫苗经营活动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从事疫苗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具有保证疫苗质量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

(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管理制度。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批发企业是否符合上述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在其药品经营许可证上加注经营疫苗的业务。

取得疫苗经营资格的药品批发企业(以下称疫苗批发企业),应当对其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以确保其符合规定要求。

第十一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免疫规划和本地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的需要,制定本地区第一类疫苗的使用计划(以下称使用计划),并向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采购第一类疫苗的部门报告,同时报同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使用计划应当包括疫苗的品种、数量、供应渠道与供应方式等内容。

第十二条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采购第一类疫苗的部门应当依法与疫苗生产企业或者疫苗批发企业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约定疫苗的品种、数量、价格等内容。

第十三条疫苗生产企业或者疫苗批发企业应当按照政府采购合同的约定,向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其指定的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供应第一类疫苗,不得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供应。

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当在其供应的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最小外包装的显著位置,标明“免费”字样以及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免疫规划”专用标识。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做好分发第一类疫苗的组织工作,并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组织分发到设区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接种单位和乡级医疗卫生机构。乡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村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分发第一类疫苗;分发第一类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需要采取应急接种措施的,设区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直接向接种单位分发第一类疫苗。

第十五条疫苗生产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销售本企业生产的第二类疫苗。疫苗批发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其他疫苗批发企业销售第二类疫苗。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设区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得直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

第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当遵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保证疫苗质量。

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在销售疫苗时,应当提供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疫苗批发企业经营进口疫苗的,还应当提供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在接收或者购进疫苗时,应当向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索取前款规定的证明文件,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第十八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当依照药品管理法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购销记录,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分发、供应记录,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第三章疫苗接种

第十九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并根据疫苗的国家标准,结合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制定、公布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和其他疫苗的免疫程序或者使用指导原则。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结合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接种方案,并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照各自职责,根据国家免疫规划或者接种方案,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监测、评价、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并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作好记录。

第二十一条接种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

(二)具有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预防接种门诊。

第二十二条接种单位应当承担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并接受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

第二十三条接种单位接收第一类疫苗或者购进第二类疫苗,应当建立并保存真实、完整的接收、购进记录。

接种单位应当根据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制定第一类疫苗的需求计划和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并向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二十四条接种单位接种疫苗,应当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并在其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

第二十五条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应当了解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并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

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符合接种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并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录。

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

第二十六条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接种单位对儿童实施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作好记录。

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由现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

预防接种证的格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七条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第二十八条接种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对居住在其责任区域内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接种,并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向接种单位分发第一类疫苗。

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要求自费选择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同品种疫苗的,提供服务的接种单位应当告知费用承担、异常反应补偿方式以及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有关内容。

第二十九条接种单位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接种情况进行登记,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接种单位在完成国家免疫规划后剩余第一类疫苗的,应当向原疫苗分发单位报告,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条接种单位接种第一类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接种单位接种第二类疫苗可以收取服务费、接种耗材费,具体收费标准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核定。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据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部分地区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全部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需要在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决定。作出批准决定的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物资调用等工作。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

第三十二条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需要采取应急接种措施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建议信息,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

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建议信息应当包含所针对传染病的防治知识、相关的接种方案等内容,但不得涉及具体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与国家免疫规划有关的预防接种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预防接种工作所需经费予以保障,保证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确保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

第三十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传染病流行趋势,在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确定的传染病预防、控制项目范围内,确定本行政区域与预防接种相关的项目,并保证项目的实施。

第三十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对购买、运输第一类疫苗所需经费予以保障,并保证本行政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冷链系统的建设、运转。

国家根据需要对贫困地区的预防接种工作给予适当支持。

第三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保证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预防接种所需经费,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乡村医生和其他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给予适当补助。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困难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疫苗和有关物资的储备,以备调用。

第三十九条各级财政安排用于预防接种的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挤占。有关单位和个人使用用于预防接种的经费应当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

第五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

第四十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第四十一条下列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第四十二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医疗卫生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组织调查处理。

第四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在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其处理的情况,分别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四十四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争议发生后,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可以请求接种单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

因预防接种导致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请求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的,接到处理请求的卫生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移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

第四十五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四十六条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

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具体补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七条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对疫苗在储存、运输、供应、销售、分发和使用等环节中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主管部门通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监督检查需要对疫苗进行抽查检验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

第四十九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疫苗及其有关材料可以采取查封、扣押的措施,并在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疫苗需要检验的,应当自检验报告书发出之日起15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发现假劣或者质量可疑的疫苗,应当立即停止接种、分发、供应、销售,并立即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不得自行处理。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立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同时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假劣或者质量可疑的疫苗依法采取查封、扣押等措施。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下列监督检查职责:

(一)对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三)对医疗卫生机构分发和购买疫苗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主要通过对医疗卫生机构依照本条例规定所作的疫苗分发、储存、运输和接种等记录进行检查,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必要时,可以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卫生主管部门对监督检查情况应当予以记录,发现违法行为的,应当责令有关单位立即改正。

第五十一条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不得少于2人,并出示证明文件;对被检查人的商业秘密应当保密。

第五十二条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疫苗质量问题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以及其他情况时,应当及时互相通报。

第五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举报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未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情况。接到举报的有关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有关举报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受种者人身损害,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的;

(二)未及时核实、处理对下级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举报的;

(三)接到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相关报告,未立即组织调查处理的;

(四)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

(五)违反本条例的其他失职、渎职行为。

第五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预防接种保障职责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

(一)未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乡级医疗卫生机构的;

(二)设区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直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的;

(三)未依照规定建立并保存疫苗购进、分发、供应记录的。

乡级医疗卫生机构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依照前款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五十七条接种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对负有责任的医疗卫生人员责令暂停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的执业活动:

(一)未依照规定建立并保存真实、完整的疫苗接收或者购进记录的;

(二)未在其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的;

(三)医疗卫生人员在接种前,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告知、询问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有关情况的;

(四)实施预防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未依照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录的;

(五)未依照规定对接种疫苗的情况进行登记并报告的。

第五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造成受种者人身损害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负有责任的医疗卫生人员的执业证书:

(一)从不具有疫苗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购进第二类疫苗的;

(二)接种疫苗未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的;

(三)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未依照规定及时处理或者报告的;

(四)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

第五十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在疫苗分发、供应和接种过程中违反本条例规定收取费用的,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监督其将违法收取的费用退还给原缴费的单位或者个人,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六十条药品检验机构出具虚假的疫苗检验报告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一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未依照规定建立并保存疫苗销售或者购销记录的,分别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第八十五条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二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未依照规定在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最小外包装上标明“免费”字样以及“免疫规划”专用标识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封存相关的疫苗。

第六十三条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销售第二类疫苗,或者疫苗批发企业从不具有疫苗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购进第二类疫苗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销售的疫苗,并处违法销售的疫苗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疫苗生产资格、疫苗经营资格。

第六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未在规定的冷藏条件下储存、运输疫苗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所储存、运输的疫苗予以销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拒不改正的,由卫生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卫生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吊销接种单位的接种资格;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拒不改正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吊销疫苗生产资格、疫苗经营资格。

第六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建议信息的,由所在地或者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通过大众媒体消除影响,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未经卫生主管部门依法指定擅自从事接种工作的,由所在地或者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有违法持有的疫苗的,没收违法持有的疫苗;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

第六十七条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未依照规定查验预防接种证,或者发现未依照规定受种的儿童后未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八条不具有疫苗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经营疫苗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九条卫生主管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立即改正,没收违法持有的疫苗,并处违法持有的疫苗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七十条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给受种者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疫情防控督导整改报告篇5

2021年8月3日,驻检察院纪检组2人按照上级纪委疫情督导的统一部署,对市检察院落实疫情防控情况开展了监督检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检察院根据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通告(2021年第5号)要求,加强对7月10日以来中高风险地区返回的干警排查力度,要求干警主动报备自己及家人的外出行程路线。检察院目前已恢复机关常态化疫情防控管理,工作人员进机关,需要扫出入码和行程码。另外,检察院根据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到乡镇检查督导防疫工作。派驻组和检察院开展联合督察,在疫情防控工作监督检查中,检察院设立哨点,配备酒精、手消等消毒用品,专人值守,如发现黄码或红码立即报告。检察院大厅工作人员加强防控意识,做好大厅消杀、群众监测体温、疏散等工作。

二、发现一个问题情况及整改情况

但在对单位出入人员进行检查时,发现一个问题,出入人员有人未按照防疫要求戴口罩,经派驻组提醒,出入人员能够做到出入佩戴口罩,不聚集。

驻检察院纪检组

疫情防控督导整改报告篇6

冬春季节是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高危期。为了切实做好今冬明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保护畜牧业健康发展,确保公共卫生安全,根据农业部和重庆市有关精神,现将有关事宜紧急通知如下:

一、认清疫情形势,增强做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前,我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防控任务依然艰巨。一是秋季集中防疫结束后,对口蹄疫、禽流感等疫病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其监测结果表明一些地方的畜禽免疫效果不好。随时间推移,已免疫畜禽抗体逐渐下降,发生疫情风险较大。二是元旦、春节将至,正值畜禽及其产品消费旺季,交易十分频繁,加大了疫情传播风险,增加了疫情防控难度。三是一部分新补栏畜禽未及时免疫,畜禽自身保护力低,存在一定数量的易感动物。四是面源污染严重,隐性感染较多。为此,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务必要保持高度警惕,务必要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和侥幸心理,切实增强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毫不松懈地加强“免疫、监测、消毒、检疫、堵疫、排查”等措施落实,务必打赢今冬明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战役。

二、扎实开展四项活动,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一)扎实开展冬季综合防控活动。在2011年12月20日至明年1月10日期间,各地要组织开展一次冬季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行动。对农村散户、规模养殖场所饲养的畜禽,要逐村、逐场、逐户、逐头(只)开展免疫情况、免疫标识填发、重大疫病等普查,发现漏免、新补栏和已过免疫保护期的畜禽及监测抗体保护率低于70%的规模场,要结合进行及时补免,加强重点地方场地消毒和疫情监测。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常年免疫制度,坚持免疫报告制,按防疫包片责任制做好每月定期补免,督促养殖场按程序落实强制免疫工作,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消除免疫空白和死角。

(二)扎实开展养殖场疫病防控检查活动。结合冬季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行动,各地要组织开展一次养殖场疫病防控检查活动。是否执行了国家规定的强制免疫程序、消毒、隔离、无害化处理、环境卫生管理、封闭饲养管理等防疫制度,免疫耳标佩带和免疫证明填发是否规范,是否签订《养殖场动物防疫责任书》和落实了挂牌兽医及其职责。对发现的问题,要做好《巡查记录》,并提出书面整改意见。加大挂牌兽医负责,督促、指导养殖场落实好各项疫病防控措施,并做好相关记录记载。若因为挂牌兽医监督管理不到位或因养殖场防疫措施不到位而发生重大动物疫情被扑杀的,国家不予补偿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扎实开展屠宰检疫监督活动。至春节前,是动物食品的消费高期。区外生猪到我区屠宰数量较大,外疫传播疫情风险大。各地一定要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严把“入场动物关、待宰巡回检疫关、同步检疫关、无害化处理关”四关,对临床检查不合格的、检疫手续不齐全的动物,坚决不能入场屠宰。对发现疑似重大动物疫情的,严格按规定程序上报,并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能让不合格的动物产品上市销售,以确保动物食品安全。

(四)扎实开展动物食品安全检查活动。在元旦、春节前,各地要加强对屠宰、经营、加工、运输、储藏畜禽及其产品的监管,重点检查人员值班情况、检疫员是否按程序施检、屠场是否落实了消毒、隔离和坚持快进快宰等制度。要严厉查处逃避或抗拒检疫、贩卖病死畜禽及其产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强化区外调运动物监管,有效防止区外疫病传入

严格执行年市指挥部6号文件精神,区外调入动物必须实行申报制和隔离观察管理,做到“调入申报,入境报告,隔离观察,建立销售台帐”,强化引入动物全程监控。龙驹、分水和红溪河沟码头等3个边境检查站,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消毒。按照渝府发〔〕101号通告规定,认真落实“入市动物及动物产品指定道口”制度和检查站签章管理制度,坚绝杜绝区外疫病传入,力争保持辖区内清净无疫。

四、完善应急反应机制,规范处置突发疫情

各地要按照《动物防疫法》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要求,进一步强化应急防控工作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工作程序,加强应急预备队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切实做好“元旦”、“春节”节日期间的应急值守,严格24小时专人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一旦发生疑似重大动物疫情,一定要按程序上报,并严格核查可疑疫情,确保疫情信息畅通。同时,应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快速、果断、彻底处置疫情,防止疫情扩散。坚持责任追究制,对因免疫等防控措施不落实、人员不到位、处置不及时、不彻底而导致疫情发生和扩散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五、加强工作督促检查,确保防控措施到位

疫情防控督导整改报告篇7

疫情防控安全自查报告

为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坚决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落细落实,坚决做到“内防扩散、外防输入”,坚决防止校园聚集性疫情发生,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学校一方净土。根据新密市教育体育局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校园安全大检查的通

知新密教体明电〔2020〕29

号精神,牛店镇中心校各单位按照要求文件要求对我镇疫情防控期间安全工作进行排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合理安排

牛店镇中心校在接到教体局文件后,立即召开各中小学幼儿园会议,在会上中心校张东校长讲到在安全隐患排查中要做到“六到”。一是要走到,要把校园内全部区域都走到,确实摸清底数,掌握实情。二是要看到,经常查看校园安全管理现状,及时查找安全隐患,形成台账。三是要摸到,对校园内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要摸到,确认防护栏、门窗玻璃、桌椅、教学设施等是否松动,升旗杆、篮球架、足球门框等是否锈蚀、稳固。四是要判到,对学校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地方,要提前分析预判,及时制定预案。五是要改到,针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制定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制定专人,及时整改。六是要记到,要建立详实的安全隐患台账,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整改过程资料,形成安全隐患整改闭环式管理。杨帆副校长对中心校人员进行分工,要求3月27日到分包学校督促进行自查及档案整理。3月30日重新到分包单位进行督察,完不成任务的现场督促,直至完成才能离开分包单位,并把检查结果以微信形式上报给张东校长。

二、成立疫情领导小组,责任分工明确,制度制订完善。

组长:张东校长

(负责疫情的工作的组织、分工)

副组长:王俊伟副书记(具体负责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宣传、实施。环境卫生的整理,疫情学生信息的排查与收集,教师的体温检测)

成员:中心校其他人员和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

三、防控人员组织到位情况。

各学校建立有“学校、班级、师生、家长”四级联防联控机制,对校区各个场所、教职工及学生进行管理,领导小组管理教职工,班主任管理学生及家长,学校各功能室分包到人,班主任负责本班教室,校长负责校务处,教导主任负责资料室,总务主任负责观察室和临时隔离室,值班教师负责办公室,保安人员负责大门和门卫室。学校根据校情组织全体教师在正式开学前一周返校开展各项防控工作。假期间由值班教师具体负责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坚持每天对主要场所进行消毒。按照要求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假期间无关人员一律禁止进入学校,本校教师履行登记、测量体温、消毒程序进入校园。

四、师生信息精准排查到位情况。

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天上报学生健康信息及是否外出,并且在开学前十四天,师生每天都要具体填报身体健康状况,每天进行两次测量体温,利用钉钉软件进行每天签到,准确掌握师生的位置上。对于在新密以外区域的师生重点关注,每天由班主任通过电话进行联系,掌握学生的健康信息。

学校已制定开学方案,安排学生开学时分时段进入校园,并有人员负责校门口的健康检测登记。开学当天学校邀请村医到校门口协助工作,副校长

负责教职工体温检测,并做好台账记录。体温测量时,要求人员间隔距离1米以上,发现体温异常或疑似症状人员,及时采取劝返居家隔离措施。为保证班级纪律,班主任进行班级内纪律维护。

五、防控制度及措施落实到位情况及防控物资储备到位情况。

学校根据郑州市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结合各校实际制定联防联控制度和应急预案,修订完善了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登记和病因追查跟踪制度、复学查验制度、通风消毒等制度。扎实落实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每天按时统计汇总上报师生健康信息。按照《河南省大中小学校、幼儿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物资配备建议清单》积极筹备防控物资,目前学校已经安排专用经费购置防疫物资。现在筹备储存有84消毒液、普通洗手液、免洗洗手液、玻璃体温计、75%酒精、乳胶手套、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移动式紫外线消毒灯、喷雾器、手持式红外额温仪、防水隔离衣、废物桶、长袖橡胶手套、胶靴、一次性工作帽等防控物资。防控所需设备已基本到位,相对独立隔离室、观察室基本准备到位,食堂、公共卫生间等区域水龙头和消杀设备数量已到达要求,已制定食堂错峰就餐。其它地方的防疫措施正在有序展开。

六、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到位情况。

学校修订完善了各种安全管理制度,监控设施完备,运营正常,校长每天对校舍进行监控。灭火器等消防设施都在有效期,校园周边没有网吧等娱乐场所,严格执行校园出入登记制度,无关人员严禁进入校园,坚持上好开学安全第一课,充分利用安全平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平台上各种安全专题教育学生都已经完成。

七、自查、督查及时反馈,限期定人进行整改

各单位经过自查,发现问题数十条,中心校要求及时进行整改。3月27日中心校人员到分包学校督促进行自查及档案整理。3月30日重新到分包单位进行督察,完不成任务的现场督促,直至完成才能离开分包单位,并把检查结果以微信形式上报给张东校长。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通过自查,针对我镇存在的不足之处,下阶段,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扎实开展各项防控工作,严肃工作纪律,克服各种厌倦、疲惫状态,坚决按照上级部署,充分完善各项防控管理细则和措施,多方筹措防控物资,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学、规范地做好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控制疫情,减轻疫情危害,保障全镇学生和教职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中心学校

疫情防控督导整改报告篇8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型的流行性感冒;我国于2009年5月1日将其列为法定乙类传染病,并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防控。截止到9月23日我国已经报告14581例确诊病例。目前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二、县卫生局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成立组织,认真安排布署防控工作。

进入5月份以来,县卫生局加强了对春季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安排布署。利用每月的防保例会对各基层卫生院提出了加强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监测报告的要求,并以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等呼吸道、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4月30日县卫生局成立了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领导组织和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及健康教育专家组。具体负责开展指导疫情报告、医疗救治、健康宣传等工作。县卫生局作为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牵头部门,5月2日以县政府名义制定了《××县防控甲型流感工作方案》。在方案中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卫生、交通、农业、牧业、旅游、商务等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同时成立了由政府一把手为组长的××县防控甲型流感工作领导组织。

(二)完善预案,加强监管,周密考虑可能发生的疫情。

4月30日县卫生局应急办制定并下发了《××县防治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卫生局医政科同时下发了医疗救治方案。在全县各医疗机构设立了门诊预检分诊处。进一步明确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治工作的原则、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疫情监测、报告、患者救治、转运、宣传、物资保障等措施和要求。同时调整了预防控制专家队,医疗救治专家队、健康教育物资保障队的部分成员,使这三支队伍人员防治知识更加合理,人员更加精炼,便于及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从5月1日早7:30起实行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零”病例报告制度,加强了应急值守,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保证联络畅通,反应迅速。同时严格实行首诊负责制,发生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要求做好登记、转诊、上报及消毒工作。除正常监管外,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疫情,一经发现立即采取流调、消毒、封园、随访等有效措施,及早进行干预。

(三)加强培训,开展演练总结,全面提高应对突发疫情的处置能力。

甲型流感疫情出现后,县卫生局防疫科多次组织对业务副院长、防保站长、门诊、儿科、院内感染科、社区医生、乡村医生、个体诊所医护人员及cdc、监督所相关人员进行了防治甲型h1n1流感疫情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相关人员进一步提高了甲型h1n1流感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防护措施、流调、疫情处置、现场消杀、个人防护等能力。5月9日,县疾控中心组织16名机动队员分三组针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的流调、消杀、现场采样等进行了模拟演练。6月29日又进一步召开了全系统直属单位一把手及各乡镇卫生院院长会议,学习了“市局防控甲型流感应急演练情况的通报”,对甲型流感防控工作进行了再部署、再落实。

(四)广泛宣传,正确引导,普及提高全民的科学防控水平。

为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县卫生局采取电视、宣传单(画)等有效手段,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先后二次印刷甲型h1n1流感宣传单16万张,下发给相关单位和居民,每户至少一张。并在各乡镇、村屯张贴了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宣传画。每个乡镇医院都出了宣传板报,在××电视台连续播放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长达100分钟,还制作了一期专家访谈,分别在卫生局网站和××电视台了一期预警公告。有效地提高了公众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水平。

(五)提前谋划,储备物资,积极做好疫区处理和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工作。

为更好应对突发疫情,县政府及时先行拨付资金10万元用于购买消毒药物、防护服等防护用品。到目前共储备含氯消毒剂1500kg、防护服150套、口罩500个、过氧乙酸30件、喷雾器24个、乳胶手套150副、防护眼罩150个、防护靴60双。

(六)密切关注疫情发展态势,做好重点场所的疫情防控工作。

根据近一段时期(学生开学返校之际)疫情的发展态势,县卫生局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相关工作方案,调整工作重点,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疫情防控制度。加大了对车站、学校、社区、商场、医院、电视场所等人群流动和聚集场所的监管力度,借助9月10日全国防控甲型h1n1流感电视电话会议之际,连续召开了××县防控甲型流感扩大会议,再次强调安排布署了各部门的职责,突出落实联络员责任制和联防联控制度。强电视校防控工作的主体责任,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学校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在8月14日与教育局联合下发了东教联发[2009]6号文件《关于做好学校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学校要全面落实晨检、通风、消毒、零病倒报告等防控措施,并将责任落实到每个班级、每个班主任。一旦发生疫情,按照专家建议,科学合理地实施停课等措施,严防聚集性疫情爆发。同时切实加强对农村和城镇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在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配合下,再次入户宣传,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另一方面,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医疗机构对甲型h1n1流感诊断、治疗、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了全体医疗卫生人员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防控能力。

(七)加强督导,落实责任,有效纠正防控工作中出现的漏洞和不足。

为使防控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卫生局先后多次组织召开会议,进一步明确疾控、监督、保健站及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5月卫生局分管医政、防病的副局长分别带领相关科室人员对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中小学校、托幼园所等76家单位的预检分诊措施落实情况;医疗垃圾的处理情况;控制院内感染措施落实情况;学校、托幼园所通风、消毒、晨检等项工作开展落实情况;24小时值班、值宿情况;疫情报告、应急处置等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了整改意见。为保证发现的问题整改落实到位,7月初卫生局再次对各医疗单位的预检分诊情况、值班值宿、医院感染控制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并以督导笔录的形式留存了指导意见书。近日按照省卫生厅吉防办[2009]17号文件要求,从9月22日起,由卫生局防控办牵头,抽调疾控中心和监督所相关业务人员协调教育部门组成专门督导组,对全县所有乡镇的中小学校(包括一高、二高和职业中学)和幼儿园进行传染病防控工作(包括对学校食品安全和学生生活饮用水)进行业务指导和督查。政府分管县长抽时间也亲自参与了对部分学校的检查。检查督导工作中,督导组详细制定了检查内容和通风、消毒等方面的统一标准,以确保学校、幼儿园两节期间的防病安全和饮食安全。目前督导检查工作正在进行中。

(八)高效反应,各方联动,快速行动,有效控制疫情。

9月26日我县××学校09.1班学生,被确诊为我县第一例甲型流感患者。接到通知后,我县立即启动了《甲型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卫生、交通、电视、广电、教育、渭津镇政府等部门迅速行动,分别采取消毒、居家医学隔离观察、随访、公告追踪查找密切接触者、加大力度宣传等措施,有效地控制疫情。

9月30日县政府再次组织召开全县甲型h1n1流感防控会议,各乡镇政府,县直各部门、卫生系统各单位共计100余人参加了会议。防控办连续转发、下发了“国庆节期间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向学校、托幼机构派驻防控监督指导员”、“××县联防联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相关部门职责”等六个文件加大了学校和节日期间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力度。节后辖区各部位、各部门分别对各自部门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进行了排查,卫生部门抽调30人派驻各学校,督导学校和托幼机构的防控工作,并对发热病例进行筛查。目前我县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以及密切接触者,全部实行居家医学观察,现居家观察者已全部解除隔离观察。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强培训,通过多层次培训使相关医务人员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甲型h1n1流感的诊疗、防护防治知识;

二是进一步加强疫情的监测报告工作,通过多种措施,认真搞好疫情排查;

三是进一步完善防控预案和各项工作制度;

四是组织医疗救治和疾控人员开展模拟演练,使相关人员进一步熟练工作要求及工作程序;

上一篇:疫情督察整改报告范文 下一篇:百日安全个人自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