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型政府建设工作要点范文

时间:2023-11-16 09:22:36

五型政府建设工作要点

五型政府建设工作要点篇1

今年以来,我局全力落实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动‘法治’建设”目标任务,切实履行“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进一步加强对“法治”建设的谋划指导和组织协调,推动“法治”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结考核年“法治”建设集中推进年工作

按照《“法治”建设考核办法》和考核办的部署要求,牵头组织各协调指导组对各区县、市直各部门年“法治”建设集中推进年工作考核打分,并向市考核办报送了考核结果,纳入了全市目标管理考核。认真研究总结我市“五五”普法“四五”依法治理和“法治”建设工作经验,并已形成书面经验材料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审定,拟在7月份召开的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

二、进一步加强对“法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根据市领导和市直各部门领导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了“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积极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汇报“法治”建设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人大常委会将“法治”建设和有关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列为年重点执法检查和视察活动,市政府将“法治”建设列为重点督查项目。5月份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法治”建设视察活动,市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侯法生等领导亲自带队到区县和市直部门视察,对“法治”建设起到重要的影响和推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慧晏,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清利,市委副书记陈家金分别对视察活动作出重要批示,予以充分肯定。

三、加强对“法治”建设工作的谋划指导

围绕全市中心任务特别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工作,加强对“法治”建设和“六五”普法、“五五”依法治市规划的研究,按月份排出“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年的重点工作,增强工作的计划性。经报请市委、市政府同意,将年的法治建设主题确定为“法治”建设整体推进年,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法治”建设整体推进年工作的意见》,确定了“法治”建设整体推进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抓好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等30项重点工作,继续实行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

四、加大“法治”建设宣传力度

5月份,我市被、司法部表彰为“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这是我市自1986年“一五”普法以来,首次获得此项殊荣。以此为契机,组织全市进一步加大对“法治”建设的宣传力度。制定了专门的宣传方案,待送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审定后实施。协调全市各大新闻媒体积极报道“法治”建设工作进程,5月24日,分管副市长许建国专门在《日报》上发表题为《深入推进“法治”建设,为科学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的署名文章,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五、积极开展司法行政服务“法治”建设活动

制定《关于开展司法行政服务“法治”建设活动的意见》,在系统内确定了18项法治建设重点项目,要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典型培养,确保项目落实。特别是,为做好全市村“两委”换届工作的相关法律服务和保障,市司法局、市依法治市办公室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市村“两委”换届选举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组织指导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法律服务职能作用,组织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人员深入农村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和群众进一步增强民主法制观念,正确行使民利,促进了全市村“两委”换届工作依法顺利完成。认真落实市政府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实施意见,对局机关行政执法岗位职责及执法责任进行梳理和完善,研究制定市司法局《行政执法责任制规定》、《行政执法程序制度》等6项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司法行政执法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召开“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通报第七次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前段“法治”建设工作开展情况,部署今后法治建设工作任务。

二是做好“六五”普法规划和“五五”依法治市规划的论证出台工作。认真总结“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验,结合《“法治”建设纲要》、《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做好“六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的研究、起草、论证,使规划与“法治”建设第二阶段的行动进程和目标任务相适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三是高标准启动“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认真做好“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工作,召开新一轮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动员大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部署“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四是开展“法治”建设大培训。举办“法治”建设骨干培训班,从司法部、江苏、浙江、省厅或高等院校聘请法治建设专家,为市直各部门、各区县司法局分管领导和业务科长授课,提高对法治建设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继续举办“法治建设大讲堂”,协调各协调指导组牵头单位,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莅淄讲授有关法治知识。

五是召开“法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充分发挥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适时召开“法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典型,交流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法治”建设进程。

五型政府建设工作要点篇2

1转思维,促预算执行审计“五突出”。根据《江西省审计条例》把全部政府资金纳入审计视野,强化对取得财政资金的民办企业、私立医院、民办学校等民办非企业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摸清影响资金使用效益原因,提出改进建议,督促财政部门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为本级政府加强财务管理和县人大常委会加强对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监督服务。一是突出部门预算编制及预算执行的合理性。重点审查部门预算是否细化,是否将预算收入和上年结余等编入年初部门预算;二是突出县本级及下属单位非税收入、预算外资金管理使用的规范性。重点揭示和反映违规收费,将税转成费,将行政事业收费转为经营性收费等问题;三是突出预算支出及结余的真实性。重点揭示和反映“三公”消费、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违规支付费用、违规转移支出、滞留专项资金等问题;四是突出政府债务、部门资金、资产的安全性。揭示和反映当前政府债务的真实性,以及虚列支出、零余额账户提现、违规开户、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五是突出资金、资产管理和项目实施的效益性。重点揭示工程项目实施效益情况,促进政府降低成本、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

2转方式,促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六转变”。认真执行审计署颁布的《政府投资项目规定》和《江西省审计机关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严把审计政策关、审计程序关、审计质量关和审计复核关,形成“县重点办审核、审计小组复核、审计组长审理、审计业务会议审定、县政府主要领导把关”的五级审理机制。一是政府投资送审项目审计由业主单位直接送审向业主单位交重点办审核复核后送审计局审计转变;二是政府投资签证项目审计由事后审计向审计局派人到县重点办全程跟踪审核,经重点办、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审计特派员、监察特派员签证后送审计局审计转变;三是政府投资资金审计由以工程财务审计为主向工程财务、投资建设程序、制度管理、预决算审计并重转变;四是政府投资对象审计由以建设施工单位为主,向既审计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又注意延伸到设计、采购、管理等其他相关单位转变;五是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由真实、合法审计向真实、合法、效益审计兼顾并突出效益审计转变;六是政府投资问题审计由查违纪违法问题为主向查违规问题,最大限度地规范建设项目各参建单位的建设行为转变。

3转模式,促经济责任审计“四升级”。进一步完善乡镇、县直单位主要领导任中审计制度、村级农村集体组织审计制度、工作绩效审计制度、科学评价审计制度、档案管理审计制度,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促进经济责任审计转型升级。一是从微观监督向宏观监督与服务并举转变,促进审计理念转型升级。强化宏观监督与服务内容,关注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守法律法规、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等情况,促进建立健全财政、财务规范运行和领导干部依法履职的长效机制。二是从关注经济责任向关注责任与部门绩效并重转变,促进审计内容转型升级。从部门工作职能入手,深化审计内容,将职责划分、财政财务收支、重大经济事项决策与执行效果、工程项目实施、内部经济监督与管理绩效等纳入审计范围,促进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三是从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转变,促进审计技术转型升级。围绕部门职能的履行情况和业务工作开展情况,运用联网审计技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四是从查处违规违纪向促进领导防范提高能力转变,促进审计成效转型升级。立足“审、帮、促”,加强对审计成果的分析与转化,提高审计意见、建议的针对性与指导性,增强审计监督效能,更好地预防审计风险。

4转重点,促进专项资金审计“五规范”。根据领导关心、群众关注和社会聚焦的热点问题,2014年重点抓好棚户区改造、中央苏区扶助资金、向莆铁路建设资金、计划生育抚养费、水利建设等专项资金审计。一是规范项目管理。从项目申报、立项、分类管理、可行性评价、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等环节入手,规范专项资金操作程序和标准,对专项资金的申请、使用、报销、结算全过程进行制度规范;二是规范预算执行。根据每个项目特点,按已建立的项目库进行分类管理,加大预算刚性约束,使专项资金的预算能全面反映资金的用途和结构;三是规范项目支出。实现项目资金集中核算,使专项资金直达用款单位和个人,为项目实施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四是规范会计核算。对各部门拨入的专项资金全部实行转账管理、专户核算,加强对项目主管部门的资金约束;五是规范票据管理。认真审查账本、账物、账票,揭露截留、挤占、挪用、套取、私分、贪污专项资金问题,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5转作风,促进机关建设“六提高”。按照“尚法求实,公正独立、无私无畏、忠诚为民”的要求,抓好“六提六比六建”活动,转变机关作风。一是提效能、比作风,建忠诚型机关。强化审整建制,建立完善日常管理制度,以制度管人、以事促人,局机关修改完善目标管理考评办法,涵盖改进作风、廉洁从审、财务管理、绩效管理、勤俭节约、档案管理等方面考核内容;二是提质量、比成果,建责任型机关。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健全审计质量考评机制,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开展项目讲评,对被评为市以上优秀审计项目给予重奖;三是提素质、比能力,建法治型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江西省审计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依规抓好审计业务工作;四是提地位、比作用,建求实型机关。切实抓好中心工作,积极投身招商引资、跑项争资、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建设和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等活动,不折不扣地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待的各项任务,在比奉献中求地位、在比作为中求地位,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五是提效能、比勤政,建廉洁型机关。按照干部提神、绩效提速要求,实现审计计划“零推诿”、审计方式“零距离”、审计项目“零积压”、审计评价“零差错”,着力解决“庸、散、懒、隋”问题,同时认真抓好机关廉政建设和岗位风险防控机制,形成以“思廉”促廉、以“讲廉”促廉、以“述廉”促廉、以“督廉”促廉、以“倡廉”促廉的良好风气,筑牢机关全体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六是提幸福指数,比凝聚力,建团结型机关。办好审计机关食堂,节约机关开支,在政治上关心干部、工作上支持干部、生活上照顾干部,形成文明、团结、上进的新风尚。

五型政府建设工作要点篇3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全省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实际,2009年我市审计工作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主题,牢牢把握“保增长、抓转型、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强保障”这一主线,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审计职责,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二、工作目标

要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把握审计“保障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的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加快推进审计转型的要求,关注风险、关注民生、关注绩效,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全面提升依法审计能力和工作水平,不断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和科学性,为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优质服务。

三、工作重点

根据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2009年的审计工作要着重围绕三大任务,在强化“五个环节”、突出“五个关注”、推进“五大建设”上狠下功夫,抓好落实。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充分发挥审计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功能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审计工作规律,认识和把握审计的本质,以保障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为第一要务,从“免疫系统论”的预防、揭露、抵御三大功能入手,强化五个环节,发挥好审计的职能作用。

1.前移关口,发挥审计的预警性作用。在审计工作中,全力关注当地经济发展和安全问题,通过前移审计关口,发现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后及时发出警示,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法规、政策、制度的落实和完善,推进深化改革,加强宏观管理,充分发挥审计在经济运行中的预警性作用。

2.突出绩效,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强化绩效审计理念,加大绩效审计力度,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基本取向,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突出对民生、民享、民用项目的审计,通过“五效”——体制的效率、管理的效能、资金的效益、工作的成效、政策的效用等方面的审计发挥建设性作用,不断丰富和完善绩效审计的实践形式,为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政府资源利用效率、效果提供审计支撑,为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优质服务。

3.提升成果,发挥审计的服务性作用。坚持开放性、公开性,树立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审计理念。及时提炼、分析、整合审计资源,强化成果运用,进一步加大审计专题报告和信息的报送力度,稳步推进审计公告制度,把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审计的服务性作用。

4.加强整改,发挥审计的促进性作用。在揭露和查处问题的同时,更多地从治本的角度去考虑经济社会问题成因及其后果,重点关注政策制度的缺失问题,从源头上和根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把促进整改作为审计的重要目标来对待,加强对审计决定执行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的跟踪检查,既要揭露问题,更要促进问题的解决,充分发挥审计在经济运行中的促进性作用。

5.推进内审,发挥被审计单位自身免疫力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内部审计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推进内生“免疫系统”的构建,促进内审制度的建立健全,加强内控,防范风险,将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健全作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并加以评价,标本兼治,积极探索国家审计指导内部审计、共享审计成果的新路子,更好地保障经济安全有效运行。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依法履职,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服务与监督并重,切实履行好审计职责。以“保增长、抓转型、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强保障”为己任,用发展的眼光发现和处理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从宏观层面提出对策和建议,推动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关注各种阻碍发展,影响全局,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关注经济安全和财政风险,全面提升财政审计的层次和水平。结合同级审,组织开展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与财政风险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摸清全部政府性资金收入及支出结构,评价收支结构的变动趋势,分析影响收入结构变动的内在因素,促进经济结构完善,重点关注金融危机对地方税收收入及结构的影响,对政府负债与土地出让金的影响。结合财政决算审计,组织开展财政体制结算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审计了解改革后财政体制执行情况,评价财政体制新政策是否有利于各地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为规范财政结算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组织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重点关注财政支出方向,促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继续做好对一级预算单位审计的基础上,加大对二三级预算单位延伸审计的力度,把部门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绩效水平。

2.关注权力责任和问责问效,深化和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领导作用,加强沟通与协作,整合资源,提高质量,不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重点围绕科学决策、依法行政、经济管理、检查监督、廉洁从政、资金使用绩效开展,强化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理念,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综合分析,实行审计结果报告制度,从管理层面提出对策建议,为推动领导干部勤政廉政打造长效机制。

3.关注民生安全和资金绩效,积极组织开展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以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维护民生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资金和政策的审计。组织开展粮食安全、社保基金五险同步及企业年金制度、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资金、政府新出台工业经济扶持政策落实情况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重点审查政策制定的合理性、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关注有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的突出问题,促进相关政策制度的落实和执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审计服务。

4.关注促进内需和投资绩效,切实加强政府主导性重大建设项目审计。开展对新增政府主导性项目实施情况、支援四川省青川县马鹿乡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爱山广场(步行街区)改造项目、湖州中学弁山校区项目、市交通管理中心项目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投资项目和国家专项建设资金的审计。全面掌握我市政府主导性建设项目的总体情况,及时了解在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全面摸清我市对口支援四川青川县马鹿乡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总体情况,关注援建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继续加强政府重点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纠正虚报投资、侵占国家权益的行为,为政府节约资金;继续做好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加强巡查监督,由单纯的事后监督转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有选择地开展建设项目效益审计,评价投资项目的效益,重点关注投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主要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设性意见,为政府科学决策、加强宏观管理提供参考。

5.关注企业安全和金融风险,扎实推进企业金融审计。以维护企业安全、防范金融风险,促进中小企业和金融行业的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调控方针,按照“把握总体、揭露隐患、服务发展”的审计思路,组织开展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省中小企业影响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通过调查,关注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完善中小企业货款风险补偿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和建议;组织开展农信社系统经营风险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全面了解我市农信社经营风险总体情况,重点关注信贷资产质量、面临的风险和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及时提出防范金融风险和改进经营管理的审计建议。

(三)创新务实、固本强基,着力提升审计能力和水平

以“提高素质,加快转型年”活动为载体,加强“五项基础建设”,在坚持“人法技”三项建设基础上,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和审计理论建设,筑牢自身基础,使审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技能日益增强,为促进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夯实根基,为有效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提供有力保障。

1.大力推进审计队伍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领导班子建设为核心,以审计能力、执行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五项能力建设为重点,努力创建学习型机关,建设创新型团队。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构建,认真执行审计纪律“八不准”规定,加强监督检查,树立良好审计形象。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的审计队伍。

2.大力推进审计质量管理建设。把审计质量提高到关系审计事业生存和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强化审计质量管理。继续做好“五五”普法的宣传工作,不断提高依法审计意识和能力,切实在规范审计行为和审计程序上下功夫。不断优化审计计划管理、审计成果管理、审计现场管理,认真落实好质量控制的各项措施。认真开展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和评优,创新审计组织管理形式,实行项目的分层管理,对重点项目试行审理制度,打造精品项目。整合审计资源,发挥整体优势,逐步充实完善审计咨询专家库,充分发挥审计咨询专家组、高师调研组的参谋作用。

3.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计算机平台和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步伐,重点突出计算机审计的运用能力,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推进计算机审计的应用,尽快培养一批既精通计算机知识又熟悉审计业务的新型复合型审计人才,积极探索计算机技术与审计业务、审计管理的融合,大力推进数据式审计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计算机审计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全面推进审计工作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

4.大力推进审计理论建设。进一步强化审计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按照《浙江省审计厅审计理论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做好调研课题的组织申报工作,明确任务,责任到人。根据审计发展的步伐和审计创新转型的要求,针对全部政府性审计、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计算机审计等新的审计领域,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形成高质量的审计研究成果,为指导审计工作实践服务。

五型政府建设工作要点篇4

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经济综合实力

为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建设现代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我省从今年起实施高效农业百项工程,通过逐步整合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资源,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种养业、种子种苗业、精深加工业、现代营销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园艺业、畜牧业、水产业和林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高效、外向、生态、安全农业发展。3月底,省政府专门召开了全省高效外向农业工作会议,提出了全省高效农业(即亩效益2000元以上)规模每年扩大3―5%的目标,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高效外向农业的意见,省财政安排了高效外向农业发展专项资金。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我省从1999年起建立了省级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现已增加到8000万元,主要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和科技开发。同时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基地不断扩大,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民的带动力明显提升。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3657家,销售收入1823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1740家、1115 亿元。18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建设基地2000多万亩,直接带动农户达561.5万户,占全省农户数的37%,农户从龙头企业获得收入104.6亿元,户均获得收入1862元。实行利润返还的企业达82家,返利额为27166.8万元。同时龙头企业发挥其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的优势,年使用季节农工达39.4万人次,企业支出报酬11300万元,每人次获得报酬2868元。为进一步加快我省龙头企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在“九五”、“十五”规划的基础上制订了龙头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二、统筹城乡发展,切实加大对三农投入力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搞好城乡建设规划非常关键。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对城乡进行统一规划,全省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规划覆盖全省城乡整个空间。遵循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合理确定规划村的数量、布局,到2006年底全面完成全省镇村布局规划。进一步做好重点中心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加强中心镇建设,增强中心镇在县域经济中的带动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住宅集中布局,实施农民居住示范点建设工程。全省计划将20多万个自然村逐步优化为5万个左右的农民居住点。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落后于城市的状况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近年来,我省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展理念指导农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03―2005年,省级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分别达到72.8亿、113亿和150.4亿元,年均增长43.7%,是改革开放以来投入增加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重点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在国家的支持下,我省完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0多亿元,其中地方投资200多亿元,重点实施了大型商品粮基地、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山区水源工程、农业综合开发,以及治淮治太、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全省有效灌溉面积583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其中,节水工程灌溉面积1987万亩。为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我省提出了坚持存量适当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省、市、县各级财政都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确保做到“三个高于”,即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2006年,省财政将在去年投入150多亿元的基础上,对“三农”的投入再增加30亿元以上。

“十五”以来,我们认真组织实施了5个大型商品粮油基地项目、23个小城镇经济综合发展示范项目、7个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培育了一些农村经济发展亮点,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发改委农经系统监测农村经济运行、指导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基地,许多重点项目实施点成了我们的农村经济信息联系点。同时,在组织实施项目过程中我们注重与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如在大型商品粮油基地建设中充分考虑为项目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组织产销对接,发展订单农业,提高了粮农收入,在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示范项目选项目时尽量考虑以龙头企业为项目主体,既提高了资金配套能力,又能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三、实施农村实事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从2003年起,我省实施了惠及千家万户的农村五件实事,即农村公路建设、农村改水、草危房改造,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整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经过三年努力,全省新建农村公路4.1万公里,新增农村改水受益人口960万人,改造草危房15.2万户,所有县(市、区)建立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人均负担比农村税费改革前减少159元。据统计,三年来全省兴办农村五件实事的投入达到294.8亿元,其中省级投入114.5亿元。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推进农村新一轮五件实事工程。一是农村道路通达工程。按照新编制的镇村布局规划,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把乡村公路延伸到符合规划的自然村。“十一五”期间,再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万公里,改造大中型桥梁5000座。二是农村教育培训工程。从2006年秋季起,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收学杂费,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支持经济薄弱地区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职教中心建设。围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十一五”期间,农村劳动力输出技能培训150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00万人次、农村创业培训50万人。三是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提高到95%,政府提高对参保人员补助标准。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政府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扶持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卫生院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十一五”期间培训医务管理人员4000人、技术骨干1万名、乡村卫生技术人员5万名。建立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农村机制,鼓励和吸引医务人员到农村服务。四是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实施农村河道疏浚,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开展农村改厕,规划建设各种类型的农村居住示范点,进行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十一五”期间,疏浚县乡河道、村庄河道土方16.6亿方,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50万座,建设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20万处以及一批规模畜禽场沼气工程与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五是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扶持经济薄弱地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努力做到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继续实施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积极开展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为切实推进全省农村新五件实事, 2006年,省政府安排50亿元资金,对经济薄弱地区兴办新五件实事进行补助。“十一五”期间,将逐年增加对农村新五件实事的资金投入。

四、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为促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组织实施“千村示范、千村帮扶”工程。即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为目标,与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同步,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化、服务社会化、居住社区化、环境生态化、农民知识化、乡风文明化、管理民主化进程,全省力争到2010年有1000个村达到“八化”要求。对苏北地区1011个经济薄弱村,以扶持项目为载体,加大帮扶力度,力争到2010年左右,努力达到有“双强”班子、科学规划、高效农田、特色产业、配套设施、保障机制、整洁村容、文明村风的“八有”要求。

在扶贫开发方式上实施“整村推进”计划。自2006年起,从苏南对口帮扶县(市、区)和省、市、县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分别到村帮扶,将干部锻炼与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有生产能力和发展潜能的贫困户列为扶贫对象,实行开发式帮扶,落实对特困和大龄贫困劳动力免费培训政策,确保每户都有1个以上的增收项目,都有1名以上的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并实现就业。逐年增加扶贫小额贷款规模,2006年贷款规模达到6亿元。

五、加强调查研究,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以后,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由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省农林厅分别牵头组成三个调查组赴苏南、苏中、苏北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由我委牵头的苏中组调查报告由于所提建议内容全面,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加之吸纳了“十一五”规划编制成果,宏观性、综合性对策措施比较实,得到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我们提出的关于加强统筹规划,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结合当前正在编制的“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专项规划,重新修改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项规划,“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交通能源发展、高新技术发展等各项专项规划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充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明确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加大投入,继续实施一批事关农村发展大局的新实事项目等建议都被省委省政府采纳。

五型政府建设工作要点篇5

一、继续贯彻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强化政府投资管理,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服务

2011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继续扩大投资规模,“十二五”年均投资1万亿以上,拉动经济快速发展。为此,要全力配合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项目资金对我省重点工程及重点项目建设的支持,配合有关部门筹集落实项目配套资金,确保中央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强化政府投资管理,就是要继续坚决贯彻执行2010年出台的四个办法(加强竣工财务决算、加强政府投资预算管理,加强政府投资资金管理和投资评审办法),落实制度的执行力。提高政府投资的质量和效益,要合理确定省级政府投资规模,科学界定省级政府投资范围,应该由市县管理的事项省级不参与,应该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项,政府资金一般不介入。要强化省本级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管理,加快省级政府投资预算执行,对基本建设历年结余资金的项目单位及主管部门进行约谈,查找、分析结余原因,对不具备条件和久拖未用的项目资金予以收回。市县各级财政要统筹财力,切实兑现自己在项目立项申报时的承诺,确保市县政府配套资金落实到位。要切实加强省本级政府投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项目单位按规定时限要求报送竣工财务决算,财政部门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程序,及时批复竣工决算。通过相关政策制度的贯彻执行,确保省级政府投资“集中财力办大事”。大力推动我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继续筹资支持引黄北干线、小型病险水库、中小河流、高速公路、铁路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2011年确保引黄北干10月份通水决战动员会议刚刚召开,我们要积极安排资金11.26亿元,根据工程进度及时拨付,同时要组织力量、研究办法,对水资源补偿费历年缴纳情况进行清理清算。大力支持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前一年完成2010-2012年规划的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支持省能源交通公司融资支持我省铁路工程建设,继续落实好铁路税收偿贷准备金政策。

二、大力支持节能及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为实现全省节能减排目标服务

一是继续大力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按照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规划,2011年的任务依然很重,财政部已初步决定对中央淘汰落后产能资金进行改革,总的思路是按因素法分配切块下达各省,由各省进行统筹安排,中央主要进行监督检查,这样省级的责任和任务将更重,我们也正在研究如何管好这块资金,确保2011年淘汰落后产能各项目标全面完成,真正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为“十二五”新上项目腾出较大空间。二是继续扎实推进节能工作。加快推进我省合同能源管理工作,完善配套措施及制度,搭建服务平台,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壮大;继续大力支持高耗能行业和千家企业重点节能工程;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争取国家对我省重点节能工程及项目的资金支持,并全面落实省级配套资金,确保节能项目顺利实施。三是大力支持我省交通节能减排工作。支持交通系统以公路运输节能装备、材料循环利用、污染防治、隧道节能照明和城市公共交通为重点,开展建设低碳交通运输试点工作,继续严格落实实载率低于70%不得新增运力的规定,促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四是继续加强差别电价管理工作。落实我省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抑制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五是支持社会领域节能,启动LED试点推广。我省为全国唯一半导体照明试点省,2010-1015年,将推广各类LED照明产品500万支(盏)以上。

三、整合筹措资金,创新投入方式,全力支持产业发展,为全省转型跨越服务

2011年,省本级新增产业发展资金5亿元,总规模达到8.5亿元,加上历年结余,同时还要整合部门资金和零散资金,有充足的资金用于支持产业发展。要探索利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两权价款、煤炭转产资金,不断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采取产业投资引导、重点产业培育发展引导基金和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风险投资、搭建融资平台、发现引进项目和人才奖励等形式,加大对产业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开拓金融市场,加大金融机构对产业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对我省产业转型支持大的银行,财政可给予一定的风险补贴,并提高财政资金的存放比例等。激活民间资本,落实鼓励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搭建民间资本转产项目服务平台,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事业、服务业、循环经济以及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贯彻落实“醋八条”,加大宣传、制定标准、提升档次、打击伪劣、促进营销、搭建平台、扩大影响,推动山西老陈醋产业做大做强。

四、继续支持交通事业发展,为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服务

一是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支持我省交通建设事业发展。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发行债券、融资租赁等形式,继续筹措交通建设资金,支持我省续建31条高速公路、新建11条高速公路以及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建设改造等工程;进一步研究完善治超经费使用管理,推进全省治超长效化。二是着手摸清交通债务底数,并逐步研究建立交通债务动态管理,加强财政对还贷资金的风险控制。三是积极着手研究制定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债务偿还方案,推进交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四是巩固成品油税费改革成果,完善成品油价格管理工作,推动我省渔业、林业、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岛际水路客运、城市出租车等六大行业的油价补贴工作。五是设立太原机场航空市场培育专项资金,鼓励、吸引航空公司在太原机场投放运力,开辟新航班、新航线,巩固培育太原机场航空运输市场。

五、全力做好转型综改试验区各项工作,为统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主要是组织完成《山西省财税体制改革及机制创新研究》课题,组织完成《山西省财税体制改革及机制创新实施方案》的拟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好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编制。这项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大家集思广益,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如何申请中央增加对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如何争取煤炭资源税从价征收在我省先行先试,如何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如何完善省以下体制性的转移支付制度,如何完善省直管县体制,如何将主体功能区纳入财政体制等,特别是在制约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的具体措施。#p#分页标题#e#

六、强化价调基金管理,为稳定物价防止通胀预期服务

一是继续从价调基金中安排副食品、蔬菜、畜产品等基地建设项目,早建早管用,增加有效供给,缓解供求紧张,平抑市场价格。二是积极做好商品储备。主要包括粮、棉、油、糖、药、肥等。三是继续强化价调基金征收监管,凡是缴“三税”的企业均要缴,严格按比例入库,确保价调基金应收尽收。四是根据物价走势和经济发展变化,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保障低收入群体的政策建议,实施临时价格补贴,保障低收入群体利益。五是继续落实好国家近期出台的多项稳定消费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对于相互串通、恶意囤积、捏造散布涨价信息以哄抬价格、牟取暴利的行为,将给予严厉处罚。

七、继续支持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为促进安全发展服务

一是继续积极争取中央煤矿安全技改资金,支持我省煤炭企业重组整合工作。二是继续支持以煤矿、非煤矿山和尾矿库、危险化学品等为重点,覆盖各行业、各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治理行为,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大力规范安全生产秩序。三是支持加快推进我省“四气”产业一体化发展,配合相关部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中央煤层气补贴,争取中央把山西作为煤层气产业发展示范区,加快我省煤层气开采利用步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四是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抓紧将煤矿安全风险抵押金移交各级煤炭工业管理部门,不要拖、不要等、不要看。省安监部门要带头,而且要督促下面主动些。省煤炭局也要高姿态,主动协商去接管。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煤矿、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与保险融合的管理新模式,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更大限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八、实施财政精细化管理,为经营财政平衡财政绩效财政服务

一是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确保部门预算支出进度符合规定要求。省直各部门须继续重视预算细化和编制工作,做到编实编细。各部门4月底前向省财政报送的专项资金分配计划应不低于“待分配”项目总额的60%,5月底前,年初预算安排的“待分配”项目分配计划应当全部报送完毕。省财政年初预算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省发改委5月底向省财政报送的支出分配计划应不低于项目总额的50%,8月底前报送的支出分配计划应不低于项目总额的80%,10月底前应当全部报送完毕。省级部门预算支出进度,原则上6月底要达到年度预算的45%,9月底达到70%以上,12月底达到93%以上。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市、县财政局要切实加快预算资金下达,项目都是经过评审考核上报来的,项目资金下达后,市、县财政局不需要再考察论证,而应在规定时限内直接拨款,也不要等签目标责任书、入股协议等,各尽其职、各行其道、各做其事,“两条腿”走路。

二是强化项目库管理。在没有出台新的项目库管理办法之前,仍按照晋财建【2008】3号文件要求,遵循统一规划、分级建库、分级审核、合理排序、适时更新、滚动管理、共建共享的原则,规范全省经济建设项目申报,提高申报质量和效率。省直部门安排用于全省的各类经济建设项目,必须纳入项目库管理。各市、县也要建立项目库,所有项目申报要规范、及时、符合产业及财政相关政策;项目联合申报要以部门为主,财政重点把握方向、原则、范围和程序;严禁一个企业、一个项目多部门、多处室重复申报。

三是进一步做好项目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工作。要求各个部门都要选择一到两项资金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我们已经确定的有“十一五”时期我省交通债务分析及风险控制、“十一五”时期政府投资结构分析及建议、“十一五”时期我省交通站场建设绩效评估及建议、2009-2010年治超经费绩效评估及长效机制的建立、“十一五”时期中央淘汰落后产能项目奖补资金情况及政策建议。部分项目如淘汰落后产能项目将安排财政监督局进行专项核查,项目考评结果做为下一年度调整财政政策、安排预算资金和项目资金的参考依据,通过绩效评价促进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对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主要工作包括“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转型跨越发展项目、综改区财政配套政策、配合做好煤焦领域反腐败斗争资金拨付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四是继续强化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对部门预算限额以上的项目要科学合理安排投资评审,今后还将对列入基本建设的省级重点项目预算进行评审,确保提高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质量和效益。我们要按照财政部的投资评审管理规定(财建[2009]648号)文件要求,在财政评审业务中引入公开竞争、招标机制,委托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或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完成。要按照《财政投资评审质量控制办法》(晋财建【2006】116号)文件,规范财政评审质量控制,评审机构应当合理运用质量控制程序,选派能胜任评审工作的专业人员,搜集充分准确的评审证据,自身完成的工作量不应低于60%,编制详细完整的评审工作底稿,出具达到委托要求的评审报告,完善评审内部控制、复核体系,保证所有评审工作符合财政投资评审有关要求。

五是继续深化专项治理,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主要包括推进公务用车专项治理,认真纠正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和违规换车、借车、豪华装饰问题,积极推进公务用车改革;从严控制出国经费审核,厉行节约,履行管理职责,把好关口;深化“小金库”专项治理,坚持纠建并举,加强问题整改,建立长效机制;开展对财政性资金在商业银行存储情况的专项检查,一项资金只能在一个银行设,一年不动用的专户要取消。

五型政府建设工作要点篇6

“五大平台”是指依托现有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聚集效应,积极拓展集中服务的整体功能,将“中心”打造成集“审批服务平台、电子监察平台、资源交易平台、网络服务平台、政务公开平台”于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航母型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由单一服务功能中心向综合中心转变,由单体运作平台向多级联动平台转变。主要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改革创新,强化“审批服务平台”

1、进一步深化“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职能整合改革协调机制,继续贯彻执行《*县推进行政机关内设机构审批职能整合的实施意见》(盐政办发[20*]117号)精神,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内设机构职能整合改革。做好“进驻、规范、提效”等各项工作,完善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确保“四个到位”:即集中审批落实到位、窗口职能授权到位、工作人员进驻到位、审批网络衔接到位。

2、全面提高行政服务效率。以窗口充分授权为切入点,强化岗位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对过程的监督和考评,及时纠正不合格服务,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二)落实措施,完善“电子监察平台”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巩固“两集中、两到位”的体制优势,按照全省电子政务实时监察系统建设提出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的要求,继续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项目建设,发挥电子监察系统功效。

(三)创优创新,拓展“资源交易平台”

1、拓展统一平台进场交易范围。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凡是政府出资的项目都应进入统一的招投标平台,凡是公共资源的配置都应市场化运作,凡是公共资源出让的相关信息都应向社会公布”的要求。在巩固现有进场项目与交易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范围,吸引更多的自然性资源、资产性资源、公共性资源、服务性资源进入平台交易。

2、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综合监管体系建设。完善准入管理制度,严格遵守招投标各阶段的时限规定,统一进场交易程序。

3、加强统一平台软硬件建设。建立健全计算机管理系统和严格规范的服务操作流程,强化统一平台制度建设和权力制衡。加强对镇(区)招投标分中心人员的培训,完善镇(区)招投标分中心统一平台建设。加强对评标专家库的管理使用,完善评标专家考核制度,为招标投标活动提供规范的场所服务和及时完整的信息咨询服务。

(四)加大投入,优化“网络服务平台”

继续强化有形公共服务平台和“网上审批服务中心”、“网上招标投标统一平台”建设。努力建立横向汇总全部项目,纵向连接省、市、县、镇(区)四级平台的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

(五)整合资源,搭建“政务公开平台”

继续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完善县政府公开信息查询点建设,继续做好政府信息的现场咨询、疑难解答、意见建议收集录入以及依申请公开信息受理等服务,让群众享有知情、选择权,享有公平、公正的服务,使政府及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更加阳光、透明。

(六)规范管理,加强“中心”自身建设

1、围绕“中心”工作任务,开展机关党建工作。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结合“中心”党建工作特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以“五型机关”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推进“中心”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发挥新作用,作出新贡献。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妇委会等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提升“中心”文化内涵,增强中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完善惩防体系。制订《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2012年工作要点》,落实惩防体系工作计划,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和各条禁令。结合行政审批工作和招投标工作特点,加强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员、办事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为建立公开、透明、高效、廉洁的政务服务和公共交易平台打好基础。

五型政府建设工作要点篇7

[摘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论与现实依据,政府行为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关键作用,政府行为与公民社会的职责界限,创建节约型政府和规范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是我们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认清的几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政府行为;政府管理;公民社会

[中图分类号] D6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801(2006)02-0071-05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情、着眼未来做出的带有全局性、紧迫性和长期性的战略部署,它既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应有的内容之一。政府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第一责任人”,既有倡导推进义务,更应该承担率先垂范之责。节约型社会首先应有节约型政府行为。为此,本文试就政府在节约型社会建立中的行为以及与公民社会的关系做些探讨。

一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论实践与现实依据

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不难发现,人类总是按照节约的原则进行经济活动的。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人们总是寄希望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劳埃德・雷诺兹所说:“我们不得不节省,因为我们缺乏。”[1-1]

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古训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荀子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这个传统美德密切相关。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和践行者。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率先垂范,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的结果。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历史也给后人以足够的借鉴。唐朝诗人李商隐曾总结历史经验指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为此,全国革命胜利前夕,强调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一再告诫全党“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反复强调“我国底子薄,目前处在实现现代化的创业阶段,需要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建设,一定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提倡崇尚节约的社会风气。”[4]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的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又一次明确提出:“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5]总理也进一步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6-1]“迅速行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6-2]由此可见,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和行为。

由于种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对资源过度消耗的沉重代价。众所周知,目前我国虽早已走出了“短缺”经济时期,产品富足,但是浪费和资源枯竭也触目惊心。从现实看,我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加速增长阶段,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增大,而粗放式的增长使得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2002年以来,我国单位GDP能耗呈持续增长趋势,尤其是电力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资源约束的矛盾不断加大。据有关资料,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了40%以上,而这8个主要工业部门占全部工业GDP能效的73%;我国的粮食作物平均水分生产率仅是发达国家的50%;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25个百分点;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大概是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我国建筑节能、建筑高能耗问题十分突出,单位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7]。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尽快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模式,不尽快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目前世界性的资源枯竭与生态破坏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存,建设节约型社会已势在必行。为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这是时代的呼唤和逼迫,可持续利用资源、节制不合理消费和消除浪费,已成为当今社会比以前任何时期更加关注的首要问题。

二 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政府行为

亚当・斯密曾说:“地大物博的国家,固然不会因私人奢侈妄为,但政府的奢侈妄为,却有时可能把它弄得贫穷。”[1-2]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综合性革命,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各级政府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组织者、管理者,在创建节约型社会中负有重要责任。资源作为地球上的公共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那么,由谁来掌控、管理和分配这些稀缺的资源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强调指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转变职能不等于放弃管理,如果在政府转变职能过程中放弃了对社会的综合治理和管理,那么会导致很多产权不明的公共资源流失与浪费,或者前代人过度消耗后代人的资源。有学者认为,市场经济在6个方面的失灵,成为政府干预的依据:竞争的缺点,公共品的供给,外部效应的影响,不完善的市场,信息的不足,失业、通货膨胀及失衡。政府介入经济生活的领域包括邮政,电力,铁路,保险,银行,土地,资源等Iq。可见,市场经济需要政府行为。同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也需要发挥政府作用。资源作为人类社会的公共

产品,政府应该代表社会成员发挥组织和宏观管理作用,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历史使命,并把建设节约型政府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第一步。“十一五”规划建议要求,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2005年降低20%左右。深入开展创建节约型政府活动,不仅可以加强政府机关自身建设、提高行政效能、节能降耗、降低行政成本、密切干群关系、树立良好形象,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良好道德风气,而且还能发挥机关的示范作用,促进社会节约意识的提高和节约技术的推广,抓好消费治理,带动全社会节约行为的形成。

首先,规范政府行为。节约应该既包括“有形节约”,又包括“无形节约”。有形节约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变换过程中,通过有效选择,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使耗费最小,收益最大。无形节约相对于有形节约而言,是指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政府行为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方面经济活动进行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减少各种浪费和损失。这要求我们既要搞好经济核算与监督,又要坚持量入为出和厉行节约的原则,做到少花钱,多办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行为应该是一种全新的行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规定政府的职能是“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尽管我国经历了多次机构改革,但各级政府普遍存在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能较差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彻底解决。目前政府不少部门还存在着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和错位与越位等现象。对这些现象,邓小平曾指出:“它同我们长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管理制度必须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9],“这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所特有的的一个总病根。”这既增加了行政运行成本,又影响了工作效能的提高,同时还闲置了本该由社会中介组织(NGO)承担的职能。此外,由于机制不合理、制度不完善,增加了巨大的“决策成本”、“执行成本”、“安全成本”和“服务成本”。这些“无形资源”的消耗,可谓是最大的浪费。可见,节约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效率的提高,节制一切可以节制的政府用度,建立有限和高效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这是建立节约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基础。

其次,树立节约意识。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曾经论证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与新教中所提倡的节俭与努力工作的资本主义精神分不开的。这种精神至今在西方发达国家仍可略见一斑,从家庭用车小型化、公共建筑智能化到宴请的分餐制、饭店剩餐打包化、中水利用重复化等种种行为都是节约意识和精神的再现。可见,意识事关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的沉淀就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经济尚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从能源利用方面看,我国能源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但单位产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主要工业产品能耗比国外平均高40%。相比而言,我国国民的节约意识却很淡薄。因此,建设节约型政府要从改变意识做起,节约意识的养成是节约型机关建设的重要前提。各级机关必须将节约意识变成真正的“节约意志”,切实开展好节约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真正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增强资源节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崇尚俭朴、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良好风尚和优良传统,营造建设节约型机关的氛围;同时,要教育、引导和规范机关全体工作人员,作为一条“铁的纪律”,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点滴事情做起,自觉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用实际行动做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模范,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示范。

第三,提高工作效率。讲究工作效率是现代西方理性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指出:“正像单个人的情况,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约。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10]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是创建节约型机关的重要内容。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把节约的意识、节约的口号,切实转变为节约的行动,确保政令顺畅有序,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对节约的计划、目标、责任和措施等要具体细化、落实到位,并建立严格考勤制度和考核制度。机关工作人员应在自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前提下,在领导和管理的岗位上,在日常的工作职责中,以“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紧迫感,不断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工作,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坚决纠正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等不良现象。

第四,加强各项经费管理。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高消费理念的影响下,企事业和机关各级管理部门放松了经费管理的节约原则,没有做到不该花的不花,不该做的不做。机关应严格管理各项经费,千方百计节约开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本着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的原则,对办公费、会议费、差旅费、招待费等严格把关,控制吃喝费用,除外事活动外,尽量取消宴请或者是采取份饭制。控制出国人员和费用。从严从紧配置办公设备,规范办公用品及设施的配备、采购、领用,坚持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减少库存积压,提倡修旧利废,在进行基础设施改造,购买和更新设备时,严格执行政府的有关规定,控制盲目进口,积极采用高效节能的新技术、新产品,节约能源。另外,要坚持少开会、开短会,精简参会人员及工作人员,除“党代会”、“人大政协会”、重要纪念活动、大型表彰活动、重大外事活动等重要会议外,坚持不发笔和笔记本,会场尽量不摆鲜花。严格纸张管理,高效利用电子政务,充分使用网络办文,控制纸质文件、信息、简报的印刷数量等,提倡双面用纸和采用再生纸,尽量少用碳素笔或一次性签字笔,提倡使用钢笔。

第五,节约利用资源。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各级政府要突出抓好节电、节水、节油、节材工作。一是在节约用电方面。我国能源生产供应紧张,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电力短缺日益加深。各级机关应逐步改造用电线路和设施,尽量推广安装节能灯具;办公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照明,杜绝白昼灯、长明灯;要养成用后及时关闭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的习惯;提倡三楼以下不搭乘电梯。对有空调设施的机关单位,要合理设置空调温度,提倡每天少开1小时空调;二是在节约用水方面。1997年联合国召开的“水”的大会,向全世界发出警告,石油危机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要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严禁跑冒滴漏,坚决避免长流水现象。提倡建立再生水利用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尽可能用废水养护绿地,尽量少用自来水冲洗拖布,可以利用收集隔夜茶水等;三是在节约用油方面。突出解决好公务用车管理问题。

节油是建设节约型机关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各级机关应严格执行公务用车配备标准,核定公务用车编制,控制车辆规模。优先选用节能环保车辆,实行车辆定点定车加油、维修和保养。提倡大范围公务车辆改制,实行交通补贴;四是在节约原材料方面。各部门、各单位要杜绝重复建设、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标志工程,对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用节能型建筑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大型建筑要进行系统化节能设计综合评审和节能全过程监管,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诊断,对不符合节能要求的尽可能采取无成本、低成本的节能改造措施,对耗能大的重点部位要实施节能改造。

三 节约型社会与政府管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全社会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提高发展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自主创新,建设和谐社会。可以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指出了具体途径,即政府与社会共建节约型社会,做到政府宏观管理和公民社会微观治理相结合,发挥政府和公民社会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双主体身份,实现政府管理和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使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和行为内化到每个社会成员心中,变为自觉行动,形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

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公民社会的治理,发挥公民社会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主体作用。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以家或者家族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小人群社会,他们的团结是在一元传统的伦理道德基础上维系的简单的机械团结。除了在民族生存危亡的情况下他们能聚集在“一元”伦理道德价值取向上外,平时绝大多数是处于“各扫自家门前雪”的分散状态。传统中国社会的成员只有“小家”的概念,没有“国家”的概念,更没有“社会”的概念。公民社会是近代西方的产物,它是介于国家和家庭之间的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它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社会,发挥好行会和民间组织的自治作用,使政府与公民社会双方良性合作,既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也使公民权益得到实现。同时,又降低了政府的社会治理成本。公民社会的形成与成熟,是伴随着民间自治组织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民间组织绝大多数是由政府创建,并受政府主导,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公民社会正在成长,但是,与西方国家的民间组织相比,其对政府机关的依赖程度要高于西方的民间组织,而其自主程度则要低于西方社会,缺乏参与治理社会的自主性和主体意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有赖于公民对节约型社会理念的自觉认同和自愿合作。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不会建成节约型社会。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不只是政府行为,而是全社会的行为。因此,政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应加强对公民社会的治理。治理不等同于管理,其理念要培育公民参与治理社会的意识,使国家的权力向社会回归,充分发挥公民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给公民权利,同时公民也要承担建设责任,最终使公民们享有自己的利益,而这种利益要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如果能使公民社会的自治早些成熟,使每个公民树立建设节约型社会我有责的意识,并且内化到每个人的行动上,就会形成全社会的节约意识与行为,我们的社会就会建设成为节约型社会。

其次,政府要加强对公共服务的管理,实现政府与公民社会自治的良性互动。西方社会自现代以来,走的基本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在西方,由于公民社会的产生基本上是为了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有时是对抗与冲突。而我国,公民社会与政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关系应该是互补互助,共存共生,共荣共辱的。因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要发挥政府与公民社会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双主体作用。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政府,更离不开公民,政府与公民社会都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体,拥有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权利,同时必须承担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责任。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当在一方面放了权而在另一方面没有强化的时候,容易出现权力真空。因此政府应该对公民社会自治拥有监督与管理权力,公民社会也同样拥有对政府行为的舆论监督与社会监督权力。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否则其结果不是无为便是腐败。如果监督不利,便要承担政府或公民责任。在建设节约型社会过程中,政府工作与公民社会的治理一定要权责利分明,在目前我国公民社会还不十分成熟的情况下,政府要承担起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舆论宣称与号召作用,并加强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法律法规建设。一是要加强规划指导。通过政府指导、规划引导和政策法律规范,推动全社会向节约型社会的方向发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要健全法律法规。如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明确激励政策,规范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等。出台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完善回收体系,建立生产责任制。加强对包装物和废旧轮胎回收等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法律法规建设。完善节约标准。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三是要积极推进技术进步。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要依靠一个相对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政府要积极支持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的开发,尽快实现资源节约化、能源清洁化、废物资源化、环境无害化和城市生态化。

总之,建设节约型社会任重而道远,政府要起到率先垂范作用。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与行动,必须要形成“建设节约型社会我有责”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只有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成为理性的行为,才能形成理性的社会行为,从而形成理性的社会文化。节约型社会是全体社会成员社会行为的理性再现,节约型社会就是理性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黄铁苗.节约经济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433[-1],434[-2].

[2]著作选编[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36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0.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55.

[5]和中央书记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N].人民日报,2002―12―08,(1).

[6]建设节约型社会学习读本[C]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214[-1],22[-2].

[7]吴九占.节约型机关[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38.

[8]孔祥利.焦点问题中的政府经济行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1.

[9]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8.

五型政府建设工作要点篇8

__年是我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一年。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__乡工作实际,今年我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市委“五五”战略和县委、县政府加快发展,赶超发展,跨越发展的“六条路径”为引领,紧紧围绕“项目支撑、农业增效、民生改善”这条主线,努力创展良好的发展环境,全力招商强经济,稳步发展促农业,关注民生促和谐,切实做好事关全乡大局的大事实事,努力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努力推进__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快速发展。

今年重点抓好牵动全乡经济发展大局和群众生产生活 息息相关的 10 件大事实事: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两个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落地。2、继续服务好苗庄聚农农业生态观光园、下安庄五丰农牧生态农庄、庶纪荣生农业观光生态园三大项目的二期工程建设。3、积极引导农户土鸡散养,肉羊圈养上规模,力争土鸡散养达到5万只,肉羊养殖达到2万只。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完成土地流转 20__ 亩,发展有机玉米、谷子、高粱6000亩,发展各类中药材5000 亩。5、完成投资300万元的东风村肉牛育肥基地养的建设任务,力争年内出栏肉牛 300头。6、完成好全乡低保建房和移民房建设任务。7、力争完成榜口至高庄岭8公里的油路铺装任务,实现段宜线__段全线贯通。8、完成两所标准化 幼儿园建设。9、完成__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10、全面完善乡敬老院建设,力争实现85%的五保户入住。

为了 实现上述目标,完成好大事实事,我们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项”字做文章,用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发展。

__年的工作中我们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以赴上项目。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牢固树立全员招商、以商招商、亲情招商的工作理念,多渠道收集招商信息,确保 __ 年新上一个500万的农业项目落地。二是服务好现有三大生态农庄项目的二期工程建设。明确专门人员对苗庄聚农农业生态观光园、下安庄五丰农牧生态农庄、庶纪荣生农业观光生态园项目进行跟踪服务,及时协调处理在项目建设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早日达效。三是强化帮扶指导,提高农民调产积极性,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二)围绕“农”字做文章,用现代化的理念谋划农业。

紧紧围绕“美丽__、生态__”的生态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农业富民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有机种植、规模养殖和特色高效种植,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逐步树立__乡 特色农业经济品牌。一是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争取达到 土地流转 20__ 亩以上。二是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力争达到5000亩。三是全方位推进有机农作物种植,实现全乡种植玉米、谷子、高粱面积达6000亩的目标。四是做好东风村肉牛育肥基地建设,力争年内出栏达到300头,有效的带动全乡养牛户的发展。五是继续抓好农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和全乡科技示范户的扶持工作。六是重点抓紧抓好规模养殖户的资金政策扶持工作,力争全乡散养土鸡达到五万只,肉羊圈养达到2万只。七是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保持村容村貌整洁。

(三)围绕“民”字做文章,用公平有序的方法改善民生。

把改善民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认真落实好省、市、县的各项惠农政策,保证种粮直补、退耕还林等各项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户;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逐步改善 我乡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切实抓好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制度的巩固推广,进一步扩大参合范围,提高参保率,争取更多的群众能得到救助和实惠;抓好乡敬老院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五保老人入住率。做好农村低保工作,认真落实低保政策,争取让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得到补助,生活更加有保障;有序加快移民和低保户建房工程建设。加大乡综合文化中心建设投资。扎实开展计划生育服务活动,全面提高计生工作档次与水平;实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确保实行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加快道路基础建设,为经济发展打通命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打更巡逻长效机制,全力保障群众安居乐业;抓好安全生产和 稳定排查,防范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同时,做好科技、环保、卫生、统计、统战、武装、土地等工作,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四)围绕“政”字做文章,用最良好的工作姿态服务“三农”。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政府,政府创造环境的好坏、提供服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改善。面对竞争的新形势、发展的新任务、人民的新期待,我们将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政府 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政府公信力、决策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努力建设勤政、务实、高效、廉洁政府。一是突出开拓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改善民生民计、促进科学发展上。加强政务信息平台建设,为群众提供更优、更快、更便利的服务。二是突出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深化和扩大政务、村务公开,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全面开展“四规范一提升”(规范民主决策、规范招投标程序、规范“三资”管理、规范村务公开,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活动,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提升服务水平。把严格依法办事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高度重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三是突出务实高效,建设效能型政府。加强干部学习教育,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相关文件精神,以干部作风大转变,推动行政效能大提升。大力推行真抓实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坚持情况在一线掌握,决策在一线形成,问题在一线解决。深入开展“治假、治奢、治浮、治虚、治散、治懒”作风专项整顿,把精力集中在办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在促发展上。四是突出廉洁从政,建设廉洁型政府。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监督力度,切实加强工程招投标和资金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管,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加强乡村干部廉政教育和管理,从源头上加大预防腐败力度。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厉行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压缩行政开支,把有限的资源和财力更多地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政府机关干部要带头严格要求自己,做勤政廉政的表率,保持一心为民、忠于职守的正气,以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取信于民。

上一篇:乡镇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范文 下一篇:政府接待工作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