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料审查细则范文

时间:2023-09-20 07:51:53

调味料审查细则

调味料审查细则篇1

1审核前的准备工作

1.1审核资料的完整性及合法性

结算资料包括:工程结算书;施工合同;招标图纸、工程竣工图、设计变更通知及各种签证单;涉及费用及工期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材料单价确认单;施工联系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招标文件,施工单位的投标书及其附件等。资料审核主要要根据结算书目录,一一对应资料是否完整,尤其是注意变更通知单及签证单份数是否完整。审核结算资料的合法性,主要审核所有资料是否为原件或发包方认可的复印件,审核竣工图是否加盖竣工图章、监理工程师是否签字全,设计变更通知是否是由原设计单位下达的,是否有设计人员的签名和设计单位的印章。各种签证工作联系函资料,签字盖章手续是否完备等等。

1.2 熟悉合同、招投标文件及工程特点。

审核结算之前,一定要熟读合同及招标文件。在工程结算审核前期了解合同及项目特点有利于审核人员制定审核方案,细化审核程序,根据需要组织不同专业人员联合协作。对于重点内容,项目负责人反复强调,便于整个小组统一审核思路,提高审核效率。如果拿到审核文件,直接算量套价,会走很多弯路,或者根据结算文件直接修改内容,思路容易被送审者的编制思路带动,有时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1.3 深入现场,全面了解工程实际情况

在审核前,深入现场,可以对整个工程有个直观的印象,对节点部位及做法较复杂的部位可以拍照,便于审核时进行对比。当然,审核过程中,如遇图纸不清晰或有争议的地方也要深入到现场一一核对。

2审核方法

2.1全面审核法

目前,建设单位为了控制造价,最常用的仍是全面审核法。全面审核法基本是根据合同及定额等重新编制结算,再与承包方报审结算一一核对,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双方协商解决。此法比较全面, 经过审核的工程造价差错比较少、质量较高。

2.2 指标审核法

熟悉资料后,编制结算文件的造价指标分析表,通过相似类型工程造价指标或同一项目相似单体工程指标对比可以很快找出重点审核内容,再逐一进行审核。该方法的优点是找问题相对较快,审核效率高。

2.3重点审核法

重点审核法就是抓住工程结算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审核的方法。该方法就是先确定重点审核的项目,再对此项目进行详细审核,一般选择工程量大而且费用比较高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作为审核重点。其次重点核实与上述工程量相对应的定额单价,尤其重点审核定额子目容易混淆的单价。对费用的计取、材料的价格也应仔细核实。该方法的优点是工作量相对减少,效果较佳。

2.4 关联审查法

关联审查法就是把分部分项工程按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项目进行编组,利用同组中分项工程间具有相同或相近计算基数的关系,审查一个分项工程数量,就能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的准确程度。如建筑面积与地面面积之间比较、天棚抹灰面积与梁板模板面积比较,或利用标准层的数值推算整个项目的工程数量等。

2.5筛选法

建筑工程虽然有建筑面积和高度的不同,但是它们的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造价、用工量在每个单位面积上的数值变化不大,把过去审计积累的这些数据加以汇集、优选、归纳为工程量、造价(价值)、用工等几个单方基本值表,并注明其适用的建筑标准。这些基本值犹如“筛子孔”,用来筛选各分部分项工程,筛下去的就不予审计了,没有筛下去的就意味着此分部分项的单位建筑面积数值不在基本值范围之内,应对该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详细审计。此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便于掌握,审计速度和发现问题快。适用于住宅工程或不具备全面审计审查条件的工程。以上审核方法不是孤立的,一个结算审核根据项目特点可能会用到一种或多种方法。

3审核重点

3.1 施工界面的界定

审核结算,首先审核工程范围,如果合同划分的界面不清楚要和发包方逐一落实。避免不同单位重复计算工程量,或者查询相关合同包含的工作内容及清单列表。主体工程结算时要清楚主体单位交与豪装单位的交楼标准或毛坯交楼的交楼标准。结算时土建要与安装、园建结算核对,分清各专业之间的界面,避免专业之间重复结算。

3.2工程量的审核

主要审核工程量的计算是否有依据,计算规则是否按定额或合同规定严格执行,工程量的计算在价与量方面是否有重复;要注意看定额子目所包含的工作内容,套价子目是否合适等。对定额中没有完全对应套价子目的,要仔细分析情况,套一个相近的子目再做合理调整,千万不要生搬硬套。另要注意各实际工程量与定额子目中以“10m3、100m2等”为计量单位的换算有无错误,进入材料价差表的数量单位与定额单位是否相符也要核实。同时也要注意新增项目的计算有些变更表面看起来是新增的项目,实际上在投标文件中已经包含,这样的项目应不予计量。

3.3 定额子目选(套)用的审核

定额子目套用审查,是审查工程结算选用的定额子目与该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特征是否一致,代换是否合理,有无高套、错套、重套的现象。对于一个工程项目应该套用哪一个子目,有时可能产生很大争议,特别是对一些模棱两可的子目单价,施工方常用的办法是套高不套低地选套定额子目。在工程结算中,同样的工程量套入基价高或基价低的定额子目的造价差别较大,因此,审核人员应对定额子目套用是否正确进行认真的审核。对于单价包干的计价方式,要关注包干单价中所包含的施工内容,避免重复计价。对于总价包干的工程,审查的重点是合同包干的内容是否全面完成,有没有漏做、不做的内容。建议先找到施工单位投标时的施工图,并与竣工图做对比,以核查实际施工内容与原包干价中的工作内容是否一致。

3.4 材料价格和价差调整的审核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建材市场上材料的品种和价格差别较大,因此审核人员必须深入实际,进行市场询价,根据材料的品牌合理确定材料价格。材料价格的取定及材料价差的计算是否正确,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工程结算审核中不容忽视。审核重点在:1)安装工程材料的品牌、规格、型号和数量是否按设计的规定,建筑工程材料的数量是否按定额工料分析出来的材料数量计取;2)材料预算价格是否按规定计取;3)材料市场价格的取定是否符合当时的市场行情,其中应特别注意审核:一是当地定额站公布的材料市场预算价格,是否已包含安装费、管理费等费用,若包括,则不应再另外计取任何其他费用;二是建设工程复杂、施工期长,材料的价格随着市场供求情况而波动较大时,审核人员应认真审核工程结算中材料市场价格的取定,是否按合同约定的区间取费,如果合同无约定,应根据施工阶段或进料情况综合加权平均计算。

3.5取费及执行文件的审核

1)取费标准是否按合同约定严格执行,这里包括计费中各种费率的计取及取费基数是否正确,取费标准的取定与地区分类及工程类别是否相符人工、材料、机械的价格取定,工期奖罚,配合费、施工水费、电费、各种罚款、转扣签证等的扣除,总价下浮等。同时根据当地政府下发的造价法规、相关文件、定额解释、问题解答等,核对与本次工程结算计价、算量方面有无需要调整的地方,特别要关注政府已发文取消的相关费用是否已经扣减,关注税率在施工阶段是否有调整。2)审核措施项目费中,对于套定额子目部分,要注意看定额章节的编制说明,特别是“脚手架工程”,各地区定额有不同之处。对于按费率计算的项目,要核对其取费基数及费率是否正确,同时查对各按费率计算的项目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否另有列项。3)核对列入“独立费”中的各项目是否错放在了定额直接费中取费计算,同时对于合同中约定的综合单价包干项目不能计到卸车费及采保费。4) 结算中是否正确地按国家或地方有关调整文件规定收费。

3.6关于变更签证单的审核

审核签证主要看签证手续是否完备,签证是否真实特别是一些隐蔽部位的签证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签证现场零星工作量的签证与原合同内容是否重复,同时要留意不同签证的内容是否有重复,签证是否与已计价的设计变更重复。不同签证单的内容是否有前后矛盾的地方,签证内容与签证原始记录单是否相符、签证工作内容是否已含在主体工程安全文明施工费中而不应单独计费等。签证的工程量如有计算式或图示的一定要计算核对,不能直接利用签证单上的结果。

3.7 注重谈判技巧

对于核减的内容,一定要有理有据,对于有争议的定额计算规则,一定要以协商的态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计价,如果认为自己是审核人,强势压人,非常不利于谈判。造价咨询人员在核对工作中,要掌握谈判技巧,可先约定核对顺序,讲好规则,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先定量再定性,不可因一些争议事项争执不下而影响结算工作的进行。应把争议事项先放一放,推动核对工作继续,最后形成征求意见稿。将争议事项及双方的立场逐一罗列清单,举行审核工作会议,会同委托方、施工方双方对争议事项会审,必要时可寻求造价管理部门解释,达成共识后,及时形成审核工作会议纪要,可作为结算的存档依据。

3.8注重总结

结算完成后,一定要做造价指标分析,为以后的审核积累经验。这是提高个人及公司水平必不可少的环节。

4 结束语

调味料审查细则篇2

 

公司领导:

现有档案管理工作已远超公司现有人员及档案室存储空间的负荷。为提升业务处理效率,缓解档案管理压力,配合公司2008年业务目标,风险控制部对公司现有档案管理情况进行了梳理,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一、纸质档案管理现状

目前,公司的业务档案仍是以纸质为主。截至2018年01月05日,公司在保项目 笔,按照目前的档案管理要求,也就意味着已有 笔项目的纸质档案需逐笔进行归档。

(一)人员问题。区域办事处人员尚未完全到位,风险控制部档案管理人员目前仅有一人,目前的档案管理工作已超现有人员负荷。前期卢氏金融扶贫等资料尚未归档到位,小额绿色通道业务、粮食收购贷业务等也未能完全归档到位。由于缺乏专业档案管理设备、系统及人员,未来即便相应档案全部归档到位,后续查阅单笔项目的纸质档案也无异于大海捞针。

(二)存储空间问题。

(三)未来业务量压力

二、电子档案进展情况

2017年10月1日,公司担保业务系统正式启用,所有业务基本实现了线上处理。但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转变的现实条件尚不具备,主要受限于四个方面:

(一)担保业务系统电子印章尚未启用,审批流程类的资料仍需从系统打印纸质资料、加盖印章,并保留纸质档案;

(二)担保业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模块尚未开发,无法实现审批流程类电子文档的归档、查阅等功能;

三、业务档案管理优化建议

(一)尽快在业务系统中开发档案管理模块,实现电子文档的归档、查阅等功能。目前,担保业务系统中缺乏档案管理模块,导致审批流程类资料(如提请放款通知书)仅存储在服务器中,无法在系统中查阅,仅当前任务处理人员可见,一旦任务处理完毕,经办人员无法查阅已出具文件;

(二)配备专业的存储设备,提升担保业务系统运行效率,确保电子文档的存储空间,进行灾难备份,确保电子文档的存储安全。依照目前的业务发展速度,担保业务系统很快就将出现超负荷运转的情况,担保业务系统不时也会出现卡顿情况,运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适时逐步启用担保业务系统的电子印章。1.优先启用审批流程类资料(如提请放款通知书)的电子印章,并授权审批流程类的资料均以电子档案形式存储,在提升业务处理效率的同时,减轻审批类纸质档案的存储压力;2.为各区域办事处配备专业扫描设备,提升电子档案的成像质量,减轻相关人员的扫描和审查压力;3.梳理客户核保类合同签署环节的流程,逐步启用客户核保类合同的电子印章,实现客户核保类合同以电子档案存储为主,纸质档案存储为辅,以解决区域办事处人员与省公司的距离问题,并减轻合同类纸质档案的存储压力;

(四)适当调整业务档案管理方式,梳理完善担保业务系统相关流程。1.小额批量类业务,合作机构之间正式往来函件(含推荐确认表、待核保贷款客户表、待核保借款客户确认函、已放款客户明细表、解除担保责任通知书、履行担保责任通知书、代偿证明等)以纸质档案方式存储,借款人基础资料(如身份证、营业执照、审批单页、缴费凭证、借款合同、放款凭证、保险单、贷后检查报告)、公司审批流程类资料均以电子档案形式存储于系统各个审批、收费、放款、保后等流程中,方便随时调阅;2.独立调查审批类业务,基础资料中除了必要证件,其他基础资料均已电子档案方式存储,审批类资料均以电子档案方式存储,客户核保类合同逐步以电子档案方式存储,合作机构类合同及往来函件等均以纸质档案方式存储。

这样操作的理由,是考虑到小额批量类业务的本质是公司基于对合作银行的信任,将小额项目的调查审批工作委托给合作银行,合作银行若勤勉尽职,公司将为其分担风险。合作机构之间的函件代表了各方对于风险分担责任事项的确认结果,需以纸质形式严格保管;借款人基础资料仅代表了合作银行的调查审批过程,公司仅是形式审查,无需过多要求,且部分资料已在前期项目受理阶段在系统中提交过电子档案,借款人基础资料多数为复印件,效力与扫描件基本相当;

调味料审查细则篇3

太王镇高台子村是吉林省集安市人大常委会包保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今年,他们在“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中,深入实施“党群连心工程”,加大了联系和服务该村的力度,帮民所需,帮民所急,帮助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协调解决发展资金10余万元。通过帮扶,该村的五味子项目已经推广发展到1000余亩,桥梁工程正在施工建设,食用菌和村部维修所需木材问题正在帮助协调解决。(董宪武)

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作为讨论

为发挥代表职能,提高人大代表参与乡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近日,通化市二道江区二道江乡人大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开展了“我为乡域经济发展做什么”大讨论活动。重点讨论当前二道江乡经济面临的形势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找出解决困难和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引导人大代表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本次活动中,各位代表结合二道江乡实际和本职工作分别提出了今后二道江乡的发展方向和工作举措,共梳理出各方面工作意见和建议36条。(宋振平)

吉林市龙潭区人大常委会议事有新规

在日前闭会的吉林市龙潭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吉林市龙潭区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从此龙潭区人大常委会议事有了新规。新的议事规则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体现了监督法的精神。新规则以宪法、组织法、监督法和省人大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流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依据,结合龙潭区实际进一步细化了人大常委会各项工作的流程,更具有操作性。

二是增强了常委会召开会议的灵活性。对主任会议在紧急情况下召集常委会会议进行了适当的授权,新规则规定:常委会每两个月至少举行一次会议,必要时,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临时召集会议。

三是细化了会前准备工作。新规则对会前视察、执法检查、专项调查、视察(执法检查、专项调查)报告的提出、“一府两院”工作报告的初审和正式文稿的提出、会议的通知、会议材料的下发等各项具体工作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调味料审查细则篇4

【关键词】证人出庭 到案经过 非法证据排除

【中图分类号】D915.3 【文献标识码】A

笔者通过走访座谈、开展问卷调查以及观摩庭审等多形式、多渠道深入了解我国现行刑事证据制度的适用情况。文章就一线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运用证据规则时遇到的共性困惑,结合其提出的针对性建议,以及笔者的后续思考进行论述,以期为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证人出庭作证依旧难

证人出庭作证作为法庭查明案件事实的重要手段,是诉讼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应当依法履行的一项基本法律义务。①之所以强调出庭作证是证人的义务,是因为:证人是诉讼活动中重要的参与者,证人出庭是当事人质证权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其作用在于为法庭审判查清和认定案件事实创造条件;证人具有不可替代性,证人的感知、记忆、表述能力以及是否诚实作证、是否存有偏见或利益关联等因素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具有直接的影响。②而强调其不可替代,即意味着证人必须亲自出庭作证。

当前,刑事案件审判中,证人出庭作证率依然较低,绝大多数案件中书面证言代替证人出庭作证的情形依旧普遍存在。如此,控辩双方无法对证人进行质证,证人证言的可信性也就无法得到充分检验,法官难以审查判断证据真伪,继而导致审判的公正性受到质疑。具体而言,人民法院在适用证人出庭作证规则时普遍存在如下困惑:

第一,强制证人到庭,强制方法不明。《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规定,对于那些应当出庭作证而不出庭的证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没有正当理由仍然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③强制证人出庭的,应当由院长签发强制证人出庭令。但是,如何强制?法律、司法解释都未明确。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规定,“强制”是保证证人出庭作证所采取的一种措施、手段。

第二,《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法院有权决定和通知证人出庭,并规定经通知后证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人民法院可强制其到庭。④殊不知,“通知”加“强制”依然难以有效执行(假设强制方法明确)。事实上,公诉机关提交的书面证言大多是侦查阶段由侦查人员制作的证人笔录,而证人并不同于被追诉人,证人的自由并未受限,其可以自由行动,可以更换住所、更改联系方式,在侦查机关对其询问完毕后,为避免麻烦或出于自身安全考虑,该证人甚至可能会选择“消失”。如此情形,通知“无门”。对此,我们认为,除法院依法通知外,控辩双方在收集证人证言的同时就有责任和义务确保该证人能够出庭作证。如果法院认为证人必须到庭接受质证才能查明证据真伪的,经依法通知后,控方证人不到庭,则控方承担不利后果,辩方证人不到庭,则辩方承担不利后果。

“到案经过(抓获经过)”的证据性瑕疵

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侦查机关一般会出具关于如何破案以及如何抓获犯罪嫌疑人的材料,其中的“到案经过”是侦查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如何到案的书面说明材料,也是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的重要材料。在审判实践中,“到案经过”是被作为证据使用的,案件的最终处理离不开对“到案经过”的采信,特别是其在对认定犯罪嫌疑人的自首等量刑情节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具体运用“到案经过”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立法中,“到案经过”的性质和地位规定不明。“到案经过”是不是证据?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及司法实践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但“到案经过”作为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并非如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鉴定意见等法定证据一样在《刑事诉讼法》中予以明确。而实践中“到案经过”却被单独作为证据使用,且一般是在八种法定证据出示完毕后单独进行出示。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章第九节“证据的综合审查与运用”中又对“到案经过、抓获经过”等说明材料的审查运用作了规定,俨然把“到案经过”直接作为法定证据加以适用。然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九章第二节也提及了“到案经过”,却只是将其列为“讯问笔录”的一部分。由此看出,“到案经过”在我国刑事证据规则中的性质和地位尚未明确。

第二,实践中,“到案经过”的形式和内容存在缺陷。“到案经过”格式化严重,几乎所有的“到案经过”都只是关于到案时间、地点、犯罪嫌疑人,以及办案人员内容的统一格式填空,而不管案情、犯罪嫌疑人以及到案的具体情况。⑥如此,很难反映犯罪嫌疑人到案经过的全貌。此外,“到案经过”的内容几乎都未对犯罪嫌疑人到案的详细情况加以描述,未对犯罪嫌疑人在到案过程中是否有逃跑的行为,其到案前侦查机关是否已经掌握案情和嫌疑人等情况进行详尽表述,导致很难区分是主动投案还是被动归案,是否具有自首、立功等表现行为。特别是在犯罪嫌疑人委托他人代为投案、亲友陪同投案、仅因形迹可疑被盘问即交代自己罪行、到案后主动交代侦查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同类犯罪事实或者其他罪行等情形中,如果“到案经过”不做详细说明,则会对被告人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的认定造成不利影响。

第三,职务犯罪案件中,侦查机关很少出具“到案经过”。在实践中,职务犯罪案件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各地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纪委)移送到检察机关的,对于纪委认定的证据材料,检察机关一般不作转换,而是直接作为证据材料移送至法院。就纪委所认定的证据材料而言,其在开始调查时究竟已掌握了被调查人哪些犯罪事实在案卷材料中难以体现,被调查人在纪委调查期间所交代的事实是否先前已被纪委掌握也不清楚,在移送的案卷材料中很少有纪委出具的情况说明和检察机关出具的到案经过材料。法院往往仅凭检察机关一张办案说明即认定被告人有无自首情节,没有自首证据的审查过程。

对于上述问题,立法部门应当将“到案经过”列入法定证据种类,以统一司法适用。并且“到案经过”不应拘泥于统一格式的限制,而应根据不同的案件类型适时调整内容要求,应对犯罪嫌疑人的到案情况做详细说明,做到客观真实的记录,以客观、全面、完整的内容反映“到案经过”原貌。而且,应明确规定由控诉方承担提供“到案经过”的举证责任,若控诉方不提供“到案经过”而辩护方又提出被告人构成自首或立功表现的,由于无法排除辩护方的合理辩解和辩护意见,应按照“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作出有利被告人的事实认定。

“非法证据排除”在实践中的多重困境

证据制度的首要价值是公正,证据的合法性是公正的基本要求。⑦证据的收集、审查和应用都应符合法定要求。通过非法方式获得的言词证据、违反法定程序获得的实物证据是通常意义上的“非法证据”,对于“非法证据”应当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⑧2012年《刑事诉讼法》延续了《排除非法证据规定》和《死刑证据规定》的精神,全面确立了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也进一步细化了规定。为了保证非法证据得以排除,《刑事诉讼法》设置了法庭审理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的排除程序,包括确立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启动模式和条件,规定人民检察院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承担证明责任,确立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等。但是,非法证据排除在司法实践中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仍然面临多重困境。

首先,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难。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应当提供相关线索或者材料。所谓“相关线索或者材料”,是指有关非法取证的侦查人员身份信息(姓名或警号)、非法取证的时间、地点、方式、内容或者能够证明侦查人员非法取证的证据材料。⑨从常理来看,主张权利遭受侵害的当事人应具有提出相关线索或者材料的能力,但在主张侦查人员非法取证的事实上,当事人所处的境遇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就犯罪嫌疑人而言,其可能被辗转多部门,被不同侦查人员讯问,累计讯问可能多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加上侦查人员不会主动告知自己的姓名和所处部门,其也就无从知晓或记不清侦查人员的姓名或警号。被羁押的地点数次变动,被讯问的地点还可能是“另有别处”,即便有被刑讯,也无证可求。所以,在此情况下,要求当事人及其辩护人提供“相关线索或者材料”,实践中往往难以操作。

其次,检方承担举证责任,但是证明方式的有效性存疑。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现有证据材料不能证明证据收集合法性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请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这里所谓的“现有证据材料”主要是指案卷中的讯问笔录、讯问时的录音录像资料、看守所对在押人员的身体检查及工作日志等。⑩按照《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控方举证是有先后顺序的,即只有在讯问笔录、录音录像等现有证据材料未能说服法官的情况下,侦查人员才出庭作证。细究上述证明手段,讯问笔录因无中立第三方在场,笔录内容是否系犯罪嫌疑人自愿供述、取证过程是否被如实记录等都无法保障。录音录像虽然比一纸文书更具客观性,但从其本身所覆盖的事实来说,其只能证明在录音录像之时侦查人员的取证行为,而无法证实在未录音录像场合侦查人员的行为是否合法。而关于侦查人员出庭,其有效性更值得怀疑,《刑事诉讼法》在原则上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人员应当出庭”时,并没有对“应当出庭”而不出庭的法律后果作出规定。上述问题均关于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问题,就启动程序和检方举证责任而言,我们认为,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在刑事诉讼各环节,增加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排除非法证据的权利告知程序;第二,强化检方举证责任,若举证不能,则应作有利于被告人的判决;第三,落实侦查讯问期间律师在场权,对侦查讯问行为进行监督。落实好以上三点,不仅能够便于非法证据的排除,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非法言词证据的产生。

需特别提及的是,赋予辩护律师讯问在场权,不仅有利于加强对讯问行为的监督,防止刑讯逼供等违法取证现象的发生,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权益,同时,也将减少后续诉讼过程中,对于证据(主要是言词证据)取证合法性的纠结,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许多人权保障方面的根源性诟病也会迎刃而解。

最后,非法证据审查认定难。在调研期间,有刑事审判人员专门提及在排除非法证据时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主要有:在职务犯罪案件中,若被告人提出在纪委调查期间遭受“刑讯逼供”,要求排除非法证据的,如何审查排除的问题;控诉方提供了侦查机关制作的被告人在某个时间某份讯问笔录作为证据,被告人却提出另一时间的讯问存在刑讯逼供,请求法院排除的,对此是否需要审查处理的问题;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讯问笔录与实际讯问内容不符,如何审查排除的问题;被告人提出在侦查机关受到“刑讯逼供”,被迫做出有罪供述,但被告人改押在看守所后依旧做有罪供述,且内容相同,该如何审查处理的问题;如何协调排除程序与审限制度相冲突的问题。

对于法官在排除非法证据方面遇到的几个具体问题,我们建议应作如下处理:问题一,涉及的是纪委移送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案件,被告人提出在被纪委调查期间遭受刑讯,要求排除有罪供述的问题。实践中,纪委调查案件或独立办案或与检察机关联合办案,在调查过程中收集的被调查人陈述和谈话内容相当于刑事证据中的犯罪嫌疑人供述或辩解。区别不同的办案模式,对被调查人的陈述和谈话内容应做不同处理,如若纪委独立办案,除有“特殊情形”外,检察机关需要重新制作讯问笔录。如此,对于被告人提出在纪委调查期间遭受刑讯并要求排除有罪供述的请求可以不予处理。若纪委与检察机关联合办案,因检察机关直接参与,对于被调查人的陈述和谈话内容可以直接转化成刑事证据,但对于被调查人提出在纪委调查期间遭受刑讯,要求排除有罪供述的请求,则需要检察机关对证据的合法性负举证责任,并出庭作证。

问题二,控方所出示的讯问笔录与被告人提出遭受刑讯逼供的讯问时间不一致,是否需要审查处理?该问题的关键是要看两次讯问的时间先后,如果被告提出遭受刑讯的讯问时间在先,控方所出示讯问笔录的讯问时间在后,则要考虑被告人在后一次讯问中是否受到了前一次刑讯的影响。若后一次讯问与刑讯的供述一致,则需要审查处理(可能受到之前刑讯的影响);若不一致或者刑讯的时间在控方出示的讯问时间之后,则可无需审查。

问题三,应由控方举证,如录音录像、侦查人员出庭等证明讯问笔录乃是如实记录。若举证不能,则该讯问笔录不可被法庭采纳作为证据使用。

问题四,需要考虑两点:其一,是否刑讯阴影犹在,即犯罪嫌疑人只要被侦讯就做有罪供述以避免再次遭受刑讯;其二,侦讯主体是否为原实施刑讯的主体,如果是则需要考虑犯罪嫌疑人是否不敢翻供。如果没有前述两点存在,仅是犯罪嫌疑人自愿供述,则无需审查。

问题五,有效解决该问题需要设立一个证据采纳和排除的独立程序。我国应根据当前国情及司法资源现状逐步设立前置性独立程序以解决证据采纳和排除问题(如预审),这种独立程序应与案件实体部分的审理相分离,如此,既能避免非法证据排除问题与案件实体审理相混同,又能提高庭审质量和效率,继而避免因排除非法证据而拖延审理期限,与审限制度相冲突的问题。

(作者分别为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证据法学研究与应用创新团队”成员、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讲师,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0条第1款:“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②⑧张保生主编:《证据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46页,第245页。

③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88条。

④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87条、第188条。

⑤⑥邱陵,丁志鹏等:《“到案经过”的缺陷及其弥补》,载《中国检察官》,2012年第17期。

⑦张保生主编:《〈人民法院统一证据规定〉司法解释建议稿及论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代序言部分第8页、第13页。

⑨⑩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条文释义与点评》,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77页,第81页。

调味料审查细则篇5

关键词:工程预决算 审核 方法

工程造价是工程建设方及施工单位都十分重视的问题,假若工程造价低于成本价,施工企业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就会采用一些劣质廉价的施工材料或者减少施工工序来节省开支,这严重损害了工程质量;但工程造价太高的话,就会是工程建设方的费用超过实际所需,影响了建设方的利益。所以为了平衡保障双方的利益,进行工程造价的预决算审核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手段。

一、审核前的准备

(1)对施工图纸进行深入了解。因为编制审核预决算各项数据都需要参照施工图纸进行,所以需要全面熟悉了解及核对全部图纸,细读每一份后就进行清点,确认没有问题。

(2)清楚预决算涵盖的范围。参照预决算相关的编制说明,熟悉预决算涵盖的所有工程内容。例如配套设备、室内外管线、室外道路和审核图纸之后的设计变更等。

(3)搞清楚所选取单位的计价表。不同专业的计价表或者预算定额都具有相对的适用范围,需要依据工程的性质,搜集和清楚相对应的材料的单价、定额资料。

二、审核的内容

参考过去的预决算审核经验来思考,因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各个施工单位在提交的工程预决算中通常都会超过实际造价15%左右,所以审核预决算时需要关注下面这些内容:

(1)工程量的审查

随着工程量的增多,建筑安装工程的造价也随之提高。参照设计图纸和工程量的计算规定,及专业设施材料表等,对预决算的工程量进行审查,审查的重点要放在对工程量的计算是否存在漏算、错算及重算,把握住要点,对容易发生问题的计算要进行详细的再次演算和核对,特别是要注意工程量计算依据及计算方法。

(2)通晓工程量的计算规则

决定工程预决算质量的关键就是确保工程量的计算精度,为此,需要对定额里各项说明及计算规则的意义进行详细的了解和熟悉,这样做,才能保障工程量的计算精度。施工单位进行工程预决算的编制时,总是喜欢利用各种遮掩手段在构造交接的部分尽享多次计算,假如审查时不了解清楚计算规则的话,就很容易忽视多算冒算的工程量。

(3)清楚定额里各分项工程的内容

审核人员必须清楚定额中所有项目里标明的基价里包含着哪些项目内容,尤其是里面的部分综合定额项目。可是某些施工单位在编制预决算中不是对前面已经存在的内容反复立项就是巧立名目,增加一些模糊的项目,审查人员不清楚定额内容的话,就会令这些项目蒙混过关,提高工程造价。

(4)审查定额子项目

在讨论一个工程项目需要套用哪些子项目时,很多情况下都会引发巨大的争议,尤其对于部分模糊不清的子项目单价,施工单位为了增加本身利益,通常都会在最大程度上选择单价最高的子项目。因此要对同类工程的子项目套用范围进行调查和确认,以方便审查。

(5)材料价格的审查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建材市场上的材料价格相差很大,假若建设方委托施工单位代为采办,而又没有进行实际的市场调研的话,就方便了施工单位以虚报价格来获取利益等此类不正行为的开展。所以,审查人员需要实际深入市场,对施工需要的各项材料价格进行调查比较,准确核实所用材料的价格。

(6)审查经济签证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调整的工程量及材料的差价就是经济签证。通常情况下,施工单位在进行预决算的编制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会对增加项目的内容进行重复或超量计算,而往往故意忽略被减少的项目内容。比如说,工程里某个项目是用砖砌墙体的,但是最后因为实际需要而改成了混凝土,但施工单位在制定预决算时,只对增加的混凝土工程量进行计取,却没有扣去原来设计的但实际并没有实施的砖砌部分的施工量。所以,对于签证项目的审查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谨慎进行。

(7)各项费用的审查

审查时要判断取费标准有没有满足定额及相关部门的规定要求,对于其他费用的计算则要清楚其是否和双方签订的工程合同里的相关内容(像安全文明施工费、赶工费、检测费、质优奖等等)相符合,还应该对各类计算规则及方法进行严格审查,保证没有发生超支现象。

三、工程预决算的审核方法

因为每个工程的规模大小、施工特点及要求的复杂度都不相同,施工单位的情况也不同,所以需要选取恰当的审查方法,保障完成审查的预期目标。下面是进行预决算的一些常见方法:

(1)全面审查法

根据施工图纸的设计要求,综合目前定额、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合同或协议及关于造价计算的规定及文件等,对工程量、综合单价组成计算等进行全面审查的的审查方法就是全面审查。此类方和编制施工图纸预决算时采用的办法及过程基本类似。此类办法通常适合用在初学者对施工图纸的审查;或一些比较简单,投资额较少的项目。

(2)重点审查法

所为重点审查法就是抓住工程预决算的重点进行审查的方法。此类方法基本与全面审查法一致,两者的差别只在于审查范围的不同而已。通常选择工程量比较大,而且投资费用相对较高及工程结构相对复杂的分项分项工程的工程量作为审点。像基础工程、混凝土及砖石工程、门窗幕墙工程等。还需要注意高层建筑中内外装饰工程量的审查。

(3)对比审查法

对比审查法就是将单位工程按直接费及间接费进行分解,再把直接费按分部分项进行分解,亦可将材料消耗量进行分解,进行细分之后,将其一一和审查标准预决算或者综合指标进行对比的方法。假若出现某一部分工程价格差之比较大的情况,就需要更进一步的仔细核对此分项的详细子项目,重点关注对工程量及综合单价的审查。这个方法的特点就是通常不用熟读设计图纸及对工程量进行重新计算,审查时只需要选取1~3种指标,不但节省时间而且准确度高。

(4)筛选法

筛选法属于统筹法的一种。相同类型的建筑工程,即使其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等各项指标均不相同,但是两者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单位建筑面的所有数据都相差不是很大,所以,能够对这些工程分部分项的数据进行搜集,然后再进一步优化。对同类工程单位面积上的工程量、金额和人工等基础数据进行归纳,用来做这类工程的预算标准。用这类基础数据来对拟建工程预算的分部分项工程数值进行筛选,假若工程数值落在基础数据的范围内就可以忽略审查,但若是超出了这个范围,就需要对此工程各分部分项目进行仔细的审查。假如审查的预算的建筑标准与基础数据的建筑标准不相同,那么就需要更换调整。审查迅速、发现问题速度快就是筛选审查的优势,多数应用于住宅工程或者无法全面审查条件的工程。

(5)用标准预算审查法

对那些全部根据标准图纸或通用图纸进行施工的工程,用事前编制好的标准预算为依据进行预算审查的方法就叫做用标准审查法。根据标准设计图纸或通用图纸进行施工的工程,在建筑结构及施工方法都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只有因现场施工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一些调整和改变。此类工程的预决算就不需要对所有项目都一一进行审查,应该把所有精力放在事前预算的编制及对标准图纸的预算审查上,身为标准预算,就意味着以后所有依据此标准图纸或通用图纸施工的工程,全部都以这个标准预算为基准,对照审查。

结语:

加强工程预决算审查,是控制工程成本,实现质量优化的有效手段。这里只简单介绍了一些审查方法,要做好预决算审查,还需要各位同行继续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程广为,工程预决算审核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11)

[2]朱爱云,对工程造价的预决算审核方法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6)

调味料审查细则篇6

—、财务审慎调查的概念及其与审计的区别

(一)什么是财务审慎调查。财务审博调查,是委托方委托独立的中介机构或者由其自身的专业部门,对某一拟进行并购或其它交易事项的对象的财务、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调查、分析。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常见的财务审慎调查有以下几种:

1、为融资目的而进行的财务审慎调查,企业举债往往采取担保、抵押或信用等方式,在信用方式下,金融机构一般要对企业的财务现状、财务前景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论证,以确保款项的收回。在担保方式下,担保方则要求被担保方提供诸多背景资料,以对其投资前景作出理性的判断。

2、收购、兼并中的财务审慎调查。在并购正式实施之前,往往要求对被并购方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这种调查往往分为三个方面进行:(1)商业调查。即对收购对象的市场现状、市场前景的调查。商业谍查经常涉及到收购价的确定方式,一般由专业的咨询公司来做。(2)法律事务调查。法津事务调查涉及到被并购对象一切可能涉及到法律纠纷的方面,如并购对象的组织结构、正在进行的诉讼事项、潜在的法律隐患等,该项工作一般由律师事务所来进行,(3)财务方面的调查即财务审慎调查。财务审慎调查往往不会涉及到收购价的确定,但是,只要是并购方委托的事项,如了解被并购方的内部控制、或有负债、或有损失、关联交易、财务前景等,都可以成为财务审慎调查的范围。这些调查结果会对并购的进行与否有直接的影响。

3、由于出售目的而对自身进行的财务审慎调查。对于一家拟出售的企业,若买主尚不得而知,则为了让潜在的买方感兴趣,卖方一般会请专业机构进行财务审慎调查,以便在对方需要时提供调查结果。

(二)财务审慎调查与审计的区别。对受托进行财务审慎调查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说,虽然可能担负着并购对象的常年会计报表审计任务,或者可能在并购交易完成后对并购对象实施审计,但是这种审计很难满足委托人在进行并购交易时对财务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的需要,审计与财务审慎调查的主要区别在于:

1、目标不同。审计是一种鉴证服务,是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对象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的规定,会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以及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发表意见。而财务审慎调查则属非鉴证服务,是对委托人所指定的对象的财务及经营活动进行调查、分析。其工作的性质和程度取决于委托人的要求,调查的结果是出具一个财务审慎调查报告(在特殊情况下,财务审慎调查进行当中,如果委托人认为已经达到了目的,也可能不要求出具正式的报告),在该报告中,注册会计师需要从专业角度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但是不需要也不宜对交易的应否进行提出建议。

2、委托人的出发点不同,企业之所以进行审计,主要由于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是一种强制性行为。而之所以进行财务审慎调查,是自愿的,是出于了解交易中可能涉及到的事项,以减少变易风险、最大限度地从交易中获得利益的需要。

3、工作结果导致的后果不同。审计因其具有鉴证作用,故审计报告一发出,注册会计师便要对审计报告的真实件、合法性负责,对所有可能的报告使用者负责。而财务审慎调查报告只对委托人负责,并且,只对委托人指定的事项的调查、分析结果负责,如果由于调查结果严重失实,则要对由此导致的后果负责。但是,由于财务审慎调查并不对委托人所拟进行的交易应否进行提出明确的建议,故只是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做好所委托的事项,一般情况下很少会引起法律纠纷。

4、报告结果运用的范围不同,审计报告呈送给委托者后,后者要提供给投资者、债权入、税务机关等,公开上市的公司的审计报告还要公之与社会公众,而财务审慎调查报告则严格按照委托人指定的对象范围、只提供那些委托人认为应该了解调查结果的人士阅读。

二、委托方如何做好财务审慎调查

目前,在我国大陆的并购实践中,收购方很少在实施并购前对收购对象进行财务审慎调查。失败的并购案例中很多是因为收购方对收购对象的财务情况知之甚少,对其复杂性预计不足。本文以为,拟实施并购的企业(即委托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财务审慎调查:

(一)选择有实力的中介结构,并购方往往并无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去调有所需了解的财务事项。即使有,也很难保证独立、客观而带有某种倾向性。而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中介机构)属第三方,独立于交易双方,可最大限度地保证客观、公正,提供不带有倾向性的调查、分析结果。

在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应注意其专业胜任能力,财务审慎调查必竟不同于审计,它需要有专业经验的、高素质的人员,若受托人不能及时地完成,则有可能使交易贻误有利时机,而如果调查、分析结果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则由此而作出的决策可能会给委托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明确进行调查的范围、完成时间。在签订委托协议书时,必须明确调查的范围、完成时间,所委托的调查、分析事项,应是委托人尚不明确、但有可能对并购交易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有时,并购方可向其财务顾问或进行财务审慎调查的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拟调查的范围。不明确调查范围,受托的会计师事务所无法开展工作;调查范围过小,则可能不足以达到预定的目的,而调查范围过大,则必然意味着调查的工作量和成本的上升,并且可能会导致交易决策不能及时进行。事实上,会计师事务所在调查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发现委托人事先未考虑到的事项,根据其反馈意见随时调整财务审慎调查的重点,可能会对正确作出交易决策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三)正确运用财务审慎调查的结果,并购方必须将对并购对象财务审慎调查的结果与商业调查、法律审慎调查的结果综合起来考虑,以决定是否进行该项交易,不做调查或仅仅从其中某项调查的结果就作出决定难免有轻率之嫌,难以对股东作出负责任的交代。

三、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做好财务审馆调查

就接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委托的条款。在开始工作前,受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与委托方就双方的职责范围达成一致,签订委托协议书。协议书应包括调查范围及委托目的、委托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受托方的工作时间和人员安排、收费、财务审慎调查报告的使用责任,协议书的有效期间、约定事项的变更、违约责任等。

应该说明的是,受托方如一开始就确知己方并无足够的人力或专业能力、或者无法在委托方限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委托事项,则不应冒然签署委托协议书。

(二)选派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工作人员。与审计相比,财务审慎调查是一项高收入的业务,这是因为其报告与委托人所拟进行的交易有关。该交易可能导致收购或兼并的对象的所有权或资本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而给收购或兼并的一方或双方带来巨大的收益。按照西方惯例,从事财务审慎调查的会计师事务所,除正常收费外,还可收取一定比例的“成功费”。没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决不能胜任调查、分析任务的,所以应注意选择熟悉交易对象的行业特征、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工作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并应确定至少有一位事务所的高层领导负责该项业务,以保证工作的质量。

(三)及时、高效地完成委托事项。财务审慎调查一般分为计划、调查与分析,报告阶段。

1、计划阶段。在计划阶段,财务审慎调查的项目负责人应根据与调查对象的有关负责人的交谈、查阅有关介绍性的资料来制订书面的工作计划,并获得事务所相关负责人的批准。在此阶段,应特别注意要进行项目风险评估。对项目风险的评估一般会影响到工作人员的选派。项目风险越高,则越应派经验丰富的人员。通过项目风险的评估,还可能会建议委托人扩大或修订财务审慎调查的内容,从而涉及到委托协议书的有关条款的变更。

2、调查、分析阶段。此阶段实际上可细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事实调查。是指运用观察、查询等取证方法,来搜集充分、适当的资料。应尽量避免搜集的资料过多或者不完整、不准确,避免遗漏重要的资料。

第二、分析。会计师事务所在搜集了足够、相关的资料后,应运用专业手段、方法,将其整理成为委托人易于理解的形式。因为财务审慎调查报告的使用者往往并无足够的时间、精力去看会计师所搜集的所有资料。分析的重点应是财务数据、非财务数据,以突出数据之间的关系。如财务数据的分析,应让委托人了解到近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资金变动情况。

第三、解释。如果说分析的目的是将所搜集的大量资料以分析的方法整理成委托人易于理解的形式,解释则更多的带有会计师的专业意见,以给委托人提供有意义的指引。其目的在于,使委托人对并购对象的业务性质、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思路、金融和市场背景、并购中可能会遇到的重大问题等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为此,需对拟并购的对象的总体情况发表意见,对拟进行的交易从正、反两方面发表意见(但不应比较正、反两方面说明交易应否进行,这应该由委托人管理层来决定),对交易双方在谈判期间可能会涉及到的问题发表意见;对拟进行的交易完成后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发表意见。解释工作一般由经验丰富的人员来承担。

3、报告阶段。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建立一套全而而灵活的报告制度,既能规范报告的内容,同时也能适应不同客户的需要。在提供报告时,要严格遵照委托协议书所明确的范围,未经委托人书面授权许可,不得向任何第三方发放财务审慎调查报告。在财务审慎调查报告中,要明确委托方和受托方所承担的责任。如果要向委托人提供报告初稿,应注意报告初稿中可能存在尚待更正或修改的地方,为此,要特别提醒委托人注意,以免其产生锗误的认识。对于向委托人提供过的每一份初稿,都应注明起草日期,并保留一份副本存档。

调味料审查细则篇7

论文关键词 瑕疵裁判 程序争议 补正程序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公正的裁判,对于当事人而言,意味着正义的实现;对于法院而言,意味着职权合理恰当的行使;它对于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司法公信力,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然而在民事审判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人民法院的民事裁判文书中常出现种类不同的各种瑕疵,由此带来诸多不良影响。本文希冀从我国现有关于瑕疵裁判的民事诉讼规范出发,探索瑕疵裁判的救济路径,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探索,从而促进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瑕疵裁判补正程序的完善。

二、概念的界定

瑕疵裁判,即民事裁判中小的缺陷。对于一份合格的民事裁判,我国法律要求“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适用法律正确”,并且是经合法的程序产生的。因此如果民事裁判出现问题,则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认定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不正确;未经合法程序。

而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中,出于对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追求,对于事实认定、适用法律和程序应用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一般通过上诉审程序或者审判监督程序予以处理。这一设置意味着类似的错误并不能算是民事裁判的"瑕疵",而是涉及民事裁判根本定位的问题。wWW.133229.coM

就此,瑕疵裁判应当是指技术性缺陷,一般是由于法官和当事人的过失,尤其是遗漏而产生的技术性错误,而以认识判断错误为例外。除了典型的文字笔误外,还包括诉讼费用的计算错误,在裁判文书中遗漏了已经宣判的裁判内容,表述模糊(但不至于引起双方的误解)等情形。这些情形虽未造成实质性损害,但是依旧会使得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削减裁判的拘束力和公信力,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法律效果。

这样瑕疵裁判便有了大致准确的定位。民事瑕疵裁判,又称为民事裁判瑕疵,系指民事审判过程中产生的失之精确的生效法律文书(包括判决、裁定和调解书等)。就此,民事裁判瑕疵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民事瑕疵裁判,是生效裁判。尚未生效的民事裁判,非瑕疵裁判。

2.民事瑕疵裁判是失之精确的裁判。因此它既非正确的裁判,也非错误的裁判,而是对裁判结果不具有重大影响的轻微错误;

三、规范现状分析

我国民事诉讼法律中,关于民事瑕疵裁判的规定主要集中在《民事诉讼法》第140条和《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6条。这两个条文仅仅规定了法律文书误写、误算的救济办法,对于其他的裁判瑕疵并无明确规定,客观上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生活需求。实务中,如果出现其他的瑕疵裁判行为,只能由各个法院自己视情况处理,这与我国的诉讼理念无疑是相悖的,也不符合民事诉讼的立法精神。

同时如前文所言,一个裁判所具有的实体意义和宣示意义也决定了,瑕疵裁判的补正需要有一个严谨合理的过程。就某个情形而言,一个合理的逻辑和实践顺序应该为:该补救的是何种情形;由谁来启动补救程序;该采取什么措施补救;补救错误的救济手段,即这些措施有没有相应的对抗措施;时限规定和特殊情况的安排。

由此来观照目前的规范,在这几个方面也是远远不符合要求。

首先,规范对于瑕疵的认定不仅内容狭窄,而且在规定的内容上,也缺乏精确性。现有规范以“笔误”为瑕疵的核心内容,这就容易引发一个疑惑:何为笔误?假如是书写内容与实际情况不同,那么其与认定事实错误有何区别?而这个区别,所导致的法律后果显然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不涉及重大问题的轻微错误,而后者则是事实认定不清的冤假错案,引发二审和再审程序!

因此,“笔误”界定的巨大模糊边界,理论和表述上的同义重复,带来的只能是实践过程的适用混乱,和选择性办案程序的出现。规范仅仅规定了情形与措施,对于程序性问题几乎毫无涉及。谁来启动程序?如果是法院的话,那么法院就需要一套自我的裁判审查机制;如果是当事人的话,那么当事人如何申请,也必须加以明确地规定。

程序启动之后,法院如何进行补正?是径直审查后裁判,还是需要双方当事人的见证?需不需要一个审查程序?这也是一大难题。程序正义的提出,其本质上便是为规制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任意破坏。一些瑕疵裁判对于当事人的实体权利无疑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缺乏规范的运行程序支持,对涉及当事人利益的内容进行随意的更改,那么这种补正行为将会沦为法院滥权的摇篮,程序的正当和严肃,当事人的权利实现,将成为一纸空话。

或许会有种设想:如果当前的二审和再审程序能够解决民事瑕疵裁判的问题,那么我们何需另设一个补救程序呢?而在审判实践中,也确实出现将民事瑕疵裁判,如当事人名称不正确、金额不正确等为由,提起二审或再审程序。

但实践中出现的情形,并不能成为民事瑕疵裁判能够适用二审和再审程序进行补正的正当理由。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二审和再审程序,其事由定位于事实认定、法律和程序适用方面的错误,而非法律瑕疵裁判,此为一;同时,民事瑕疵裁判适用二审或者再审程序的成本和效益仍然值得研究。最后,假设适用这些原有程序恰当,那么是应该适用二审还是再审程序呢?如果二者都用,无疑会造成程序适用的交叉和混乱;如果只适用其中一种,那么适用这种而不适用另外一种的原因何在呢?这些都是疑问。因此,民事瑕疵裁判适用二审和再审程序进行补正,其难度并不亚于增设一个补救程序。

但上述讨论也启发了我们:如果实践中以民事瑕疵裁判为由提起二审或再审程序,那么依据路径依赖,我们需要做的也许不是全盘否定,而是限定好不同的范围。哪些瑕疵由二审或再审程序承担,哪些需要增设补救程序。不同路径的并行不悖,也许才是符合现实和法理的最佳选择。

四、原因分析

欲知去往何处,先看身在何方。探究瑕疵裁判的救济路径,首先应该找出规范如此制定的根源所在。同时,我们亦可以知晓设置瑕疵裁判的救济路径,其必要性与意义所在。

(一)程序正义观念淡薄

传统中国在法律结构形式上,诸法合体,诉讼法与实体法难辨,法礼相融;在诉讼方式上,主观臆断,“刑讯逼供”司空见惯,当事人口供是诉讼的惟一目的;在观念上,传统法律文化向来宣扬惩恶扬善,侧重正名定分的实体合法,追求“无讼”的理想境界。于是,重结果、轻过程,重实体、轻程序,重口供、轻手段便成为必然。

直至今日,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散见于我国法制建设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民事诉讼也不例外。首先,立法思想过分强调程序(法)的手段作用,忽视程序(法)的独立价值。其次,在立法内容中,不时闪现出重实体,轻程序的阴影。如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53条规定:“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消原判决,发回人民法院重审。”这意味着,原判决虽然违反法定程序,但未影响案件的正确判决(实体正义),那么上诉人所得到的结果极有可能是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只有党员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并影响到案件的正确判决(实体正义)时,法院才撤销原判决,发回重审。可见,在立法者眼中,实体判决的正确与否是最值得关注的,而程序违法问题并不是最根本的。同时在我国现行的程序法中并未规定违反诉讼程序规范的法律后果的规定。

(二)人民法院司法水平的低下,满足不了人们日益高涨的司法了需求

建国以来,司法人员的配备缺乏严格的民主程序,加之十年动乱,政法院校被关闭和停办,法律人才出现严重断层。八十年代以后,为适应法治建设的需要,国家将一部分非法律专业人员调配到司法系统,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别无他法的艰难选择。

然而“培训”工作未能跟上,结果形成相当一部分审判人员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几无程序意识的局面。司法人员滥用权力,违反法律程序的恶习并不鲜见。而像瑕疵裁判这样的“立法漏洞”,自然不会被想要利用来谋求私利的司法人员放过。目前公民对人民法院司法水平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可以说到了“依法求疵”甚至“不依法求疵”的程度。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瑕疵判决给予应有的重视,而且建立一支法律素质高、数量足的司法队伍。

(三)这是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的客观要求

实践中一直奉行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传统司法观念,不论大错小错、原则错误还是轻微错误、实体错误还是程序错误,当事人都有权利上诉,二审法院应该一律审查,这显然违背节约司法资源的原则,也不利于保护稳定的法律秩序。目前应该倡导的做法是“有错”不一定“必纠”,即使有错,当事人不上诉,人民法院没有必要主动追究。这种判决原则上应视为正确的判决。正如法谚云“ 判决不因正确而有效,却因有效而正确”所以,我们有必要参照其他国家的立法体例,上诉审和再审程序应侧重审查“大错”或“原则性错误” ,但“瑕疵”则是通过原审法院的补正程序予以纠正。

五、我国民事瑕疵裁判的补正程序设想

既然裁判出现瑕疵,那么就应该进行补充修改,对此我们可以称之为“补正”。处分原则作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意味着当事人对自己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可以自由支配;程序由当事人发动,当事人申请什么则法院审理什么请求;当事人可以变更、撤回和追加诉讼请求,可以承认、放弃请求,可以达成调解或者和解。

因此补正程序,当然可以因当事人提起请求而启动。同时,法院作为瑕疵裁判的行为主体,在发现裁判有瑕疵时,也应当进行自我纠正。但裁判毕竟涉及到当事人的双方利益,因此无论瑕疵大小,法院在依质权启动补正程序时,都应当告知双方当事人。

由于瑕疵的错误程序不大,为了节约裁判资源,应当本着对原审判组织审判权的尊重,充分发挥原审判组织对案件的熟悉,规定补正程序原则上由原审的审判组织主持。如原审裁判员或者合议庭人员已经调离岗位或者出现其他不适宜参加补正程序的事由,则可以由人民法院另行指定相关人员负责。

如果是当事人提起补正申请,那么法院应当在收到申请书3日内对申请进行形式审查。决定受理后3日内通知双方当事人;如果是法院启动补正程序,则应当及时告知双方当事人,避免给当事人带来损失。

补正程序启动后,法院应当告知双方当事人“瑕疵”所在,并且将修改意见和理由以书面形式送达双方当事人。双方当事人可以到法院说明情况,或者提交书面材料表明自己的意见和态度。法官应当认真审查双方的材料,听取双方意见,综合各方面因素做出补正决定。

对于补正决定,当事人认为需要复议的,可以提请上级法院进行复议。上级法院认为补正决定有问题的,应当撤销原决定,做出新的补正决定;如果复议被驳回,则补正决定立即生效,当事人不得上诉或者复议。

六、结语

调味料审查细则篇8

截至1月31日,有296家企业等候进入主板和中小板,还有220家企业正在排队进入创业板市场,虽然在过去的12个月中,上证指数下跌了17%,而深证下跌了28%。

此前通常是在发审委员审查过股票,出了结果后,才会公布一个名单,名单也没有现在这份完整。据称,证监会公布详细名单的原因在于郭树清希望证监会变得更为透明。等待审核的企业看起来充满考证趣味。

比如,里面包括了江西煌上煌与天津狗不理集团,它们是与小吃相关的企业。万达地产和富力地产也在谋求上市。尽管万达在近3年前就已递交上市申请,富力则在H股上市后回归A股,但最近这两家企业已证实被暂停审核。

由于这两家企业都是在国家出台房地产调控措施前上报的上市申请,在调控措施松动前,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可能难以重新启动。

还有8家城市银行也在等待审批,而在2007年以后就已经很少有城市银行再进行IPO了。城市银行上市需要经过的第一道关卡是银监会,后者通常会认为这些银行最好再等一等把业绩弄上去后再谋求上市。

中国的上市制度一直与发达国家不同。发达国家,比如美国,采取的是备案制。一家公司需要在美国正常的股票市场上市,那么则需要向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150页左右的招股说明书。先密交给SEC,没有问题后便可公开递表。在此之后,发行机构开始全球路演,企业决定上市时期。SEC只管严格审查递交的资料是否符合要求。

但中国则不同。中国是审批制。由社会专家组成的发审委审查企业的资质(据称这些社会专家互不认识,出于保密,通常都是在上市一个月前拿到企业资料开始审核),而企业是否可以上市并且何时上市的决定权在证监会的发行处手里。

中国股市一开始的职能是为国企改制。最早,A股还采取过额度制,由每个省和部委来划分自己属地的国有企业的上市配额。现在发展成审批制,除了担心不良企业进入股市外,还担心如果新股自己上市,发行过于集中是否会成为股市祸害。

但实际上,根本不管企业什么时候上市的SEC也并没有把多少祸害引入美国市场。这样做的好处却是可以避免寻租。让市场决定供需,也可以平抑新股发行的过高市盈率。市盈率过高则是供需被扭曲的佐证。证监会需要相信市场的纠错能力,并且明白即使自己再精于计算,它们也无法反映市场的本来面貌。

上一篇:灾区慰问信范文 下一篇:保险公司慰问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