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继承公证书范文

时间:2023-10-26 06:58:51

遗产继承公证书篇1

针对该案例,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小吴的申请,不符合公证法对公证事项和事务的规定。理由在于:(1)小吴不符合公证申请人的条件。本案中吴某某虽然终身未婚,无子女,但尚有第二顺序继承人健在,小吴系被继承人的侄子,即不是法定继承人又不是遗嘱继承人,不应当由其提起公证申请;(2)小吴申请获得吴某某的遗产不在法定的公证事项范围之内。公证法规定的公证事项共计十一大项,没有公证事项与小吴的申请相对应;(3)公证书格式法定。《公证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公证书应当按照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规定的格式制作”,司法部经过数年来对公证文书的改革,已经形成三十五式定式公证书和五大类要素式公证书。纵观定式公证书和要素式公证书的格式内容,没有公证书格式涉及小吴申请的公证事项。 

第二种观点认为公证处应当受理小吴的申请,理由在于:(1)小吴申请取得遗产可以适用公证法所规定的十一类公证事项中的第十一类,根据自然人的申请,公证机构可以办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自愿申请办理的其他公证事项”;(2)小吴的情况符合继承法的规定,公证机构具有受理此项公证的法律依据。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公证机构应当受理继承人之外的遗产取得人申请的取得遗产公证。 

第一,继承人之外的遗产取得人取得遗产公证符合《继承法》和《公证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首先, 继承人之外的遗产取得人取得遗产公证的证明对象是酌分遗产权。我国《继承法》第十四条规定: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或者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他们适当的遗产。对此,学界通常称之为酌给遗产制度,是继承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继承人之外的遗产取得人所享有的权利被称为酌分遗产权。继承人之外的遗产取得人取得遗产的民事法律行为应当成为公证的证明对象。其次,继承人之外的遗产取得人取得遗产公证符合《公证程序规则》关于公证事项受理条件的规定。根据《公证程序规则》第十九条的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申请,公证机构可以受理:(一)申请人与申请公证的事项有利害关系;(二)申请人之间对申请公证的事项无争议;(三)申请公证的事项符合《公证法》第十一条规定的范围;(四)申请公证的事项符合《公证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和该公证机构在其执业区域内可以受理公证业务的范围。根据《公证程序规则》第十九条的规定,遗产取得人提出公证申请须符合:(1)遗产取得人与其所申请取得的遗产存在利害关系;(2)其他继承人对取得遗产没有争椋、自愿向公证机构申请办理公证取得遗产。《公证法》第十一条规定了十一大项的公证事项,第一至第十大项有明确的法定公证事项名称,第十一大项规定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愿申请办理的其他公证事项”,由此可以看出,《公证法》的立法目的并不是将公证事项限定为已确定的事项名称,而是相对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公证机构没有理由拒绝遗产取得人的申请。 

第二,继承人之外的遗产取得人取得遗产公证可以成为遗产取得人取得遗产的有效途径。多年实践已经让房地产管理部门,金融部门等相关部门认可了继承公证书的效力,继承公证为这些部门厘清了继承法律关系,确定了继承权利义务,化解了法律风险,公证书成为了继承人继承遗产的重要法律文书依据。根据《房屋登记办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申请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应当提交证明房屋所有权转移的材料。继承人之外的遗产取得人想要实现酌分遗产权,就应当向有关部门提交证明自己享有权利的材料。取得遗产公证完全可以为遗产取得人提供证明其取得遗产的公证文书,帮助其实现权利。 

第三,通过公证确定继承人之外的遗产取得人取得遗产的权利,即符合中华民族数千来的厌诉心理,也符合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继承法第十四条的规定旨在鼓励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扶助,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应当有付出就有回报,如果将诉讼设计为取得遗产的唯一途径,将人民法院生效法律文书作为唯一的证明酌分遗产权的法律文件,势必阻碍遗产取得人实现其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伤害其取得遗产的积极性。 

继承人之外的遗产取得人取得遗产公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好遗产取得人取得遗产公证: 

遗产继承公证书篇2

论文关键词 继承公证 审查 实践

继承是指当某个人在死亡或者宣告死亡过后,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将自己在生前所获得的所有财产转赠给继承人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当某个人死以后,他在生前所拥有的全部个人财产的主人称之为被继承人,在法律上接受这份遗留财产的人称之为继承人,而我国现阶段的继承制度是一种能够保证死亡者在将生前地所有财产能够全部交由给继承人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继承公证所包含的内容主要为依照法律规定与继承人特定的申请,通过法律法规来表明继承人的继承行为属于有效的、真实的、合法的一项公证行为,公证机构在工作中完成继承公证都是要参照我国颁布的《继承法》、《婚姻法》与其他法律法规制度为基准的。

一、继承公证审查的相关内容

对于这里的申请继承权公证而言,应该对继承人本人进行身份验证,被继承人已经死亡的相关凭证、说明等,还应该出示被继承人生前所留下来的对整个财产的拥有权产权证明,倘若被继承人在活着的时候已经根据自己的意愿留下了遗嘱,那么所有人都应该按照遗嘱原件的内容执行,并继承财产,当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时,还应该提供被继承人与继承人之间的关系证明,另外,还要到继承公证处上交作为继承人需要呈交的其他证明,当所需要上交的资料齐全之后,公证人员就应该对继承人所呈交的资料等进行审查,所需要审查的内容较多,涉及到的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1)被继承人的具体死亡时间、死亡位置以及造成被继承人死亡的原因,被继承人在生前已经遗留的各类财产的来源、数量等进行清理,另外,还要确定被继承人的死亡是否合法、正常,继承人在继承财产之前是否对被继承人施以暴力、迫害等,倘若继承人为了得到被继承人的财产而蓄意谋杀或者对被继承人进行虐待、迫害,继承公证机构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来剥夺继承人的继承权。当然,被继承人生前所拥有的所有财产的渠道、来源是否合法,被继承人的所有遗产一定要是被继承人与他人的全部财产中分离出来的少部分财产,被继承人在活着之时有负债、欠税的,务必要从遗产中扣除部分资产来偿还所有的债务。(2)被继承人活着时有无定遗嘱,倘若被继承人立了遗嘱,那么被继承人则应该依靠按照程序规定政治办理遗嘱继承权公证。此外,办理的过程中还应该参照法定继承办理公证。(3)公证机构还应该确定法定继承人是否是继承人范围内的合法公民,当法定继承程序开始以后,就应该按照继承顺序依法继承,来确定第一顺序继承人与第二顺序继承人,对于遗嘱中第一继承人继承的财产,第二继承人则不应该继承,对于遗嘱中未提到的人群,则不应该继承相应的财产。(4)确定当事人的继承性质,也就是会所属于代位继承还是转继承人,这里所说的代位继承主要是指倘若被继承人制定的继承人先死亡,那么本继承人的财产则由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为继承。转继承人主要是指,倘若被继承人制定的继承人先死亡,但是被继承人是在继承人还未能够遗产前先死亡,那么被继承人的财产则由继承人的法定继承人来继承应得的遗产份额,公证人员则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办理上述公证。(5)对于被继承人的财产,继承人表示接受与放弃的各个情况,都应该是来自继承人的真实意愿,尤其是继承人放弃应该继承的财产的状况,更应该查明放弃的缘由,并查清楚这时候是被继承人甘愿放弃的,有无受到威胁、控制等。最后,还应该认真审核遗嘱,避免因为不慎而漏掉部分继承人继承遗产。

二、继承公证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继承公证实践中涉及到的内容也较多,主要就包括了遗产分割协议中的合法性问题、遗产的分割与债务问题、公证遗嘱的撤销问题,以下对其两点做出简要介绍:

(一)遗产分割协议中的合法性问题

公证处依照继承人提交的遗产继承申请,并注明被继承人的遗产分割协议的真实合法性,也就是所谓的遗产分割协议公证,这份公证到被继承人所遗留的遗产最集中的公证机构办理,并将自身的各种信息准确的提交上去,公证处就应该验证被继承人的遗产是否具有合法性,遗嘱是否真实、合法,遗产分割协议是否真实、合法等,但是在进行遗产公证时,往往由于某些原因,对这些合法性的证件进行鉴定与审核需要时间,严格审核之后才能给公证书。

(二)遗产的分割与债务问题

当被继承人死亡以后,继承人到公证机构提交遗产继承申请,公证机构就应该审核该被继承人在生前是否有债务,倘若被继承人在生前有债务,且被继承人指定的遗产继承人较多时,则应该由继承人达成协议,将被继承人的遗产用来偿还清债务以后在开始继承遗产,或者是将债务平均分给继承人,由继承人来分别偿还相应的债务,倘若继承人不愿意偿还被继承人的债务,那么公证机构就可以依法不出具继承公证书。对于被继承人死后无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拒绝继承遗产的,公证机构就可根据被继承人的身份性质来定妥,农民的遗产则由他生前所在村集体组织来继承,其他部分公民的遗产将归国家所有,对于这类型人群的债务,则应该由遗产继承的单位或者机构来偿还。另外,国家还规定,针对以下几种情况,倘若不属于法定继承人,也能够适当分割遗产:

首先,丧偶儿媳对公公、婆婆进了赡养义务,应该依法作为第一继承人的身份继承遗产。

其次,受到被继承人照顾的,无生存能力的人员可以继承遗产。

最后,不属于遗产直接继承人,但是所尽得赡养义务较多的人员可继承遗产。

三、办理继承公证的对策

(一)遗嘱的检验和效力的确认

我国《继承法》表明:遗嘱继承与法定继承相比,更具有优先权。所以,(1)公证机构在遗产公证在审核继承公证相关程序时,对于被继承人有无事先立下遗嘱或者是有无确立遗赠扶养协议。(2)对于公证机构已经找到的遗嘱或遗赠扶养协议进行验证,并确认其真实性,被继承人在写遗嘱时精神是否正常,有无受到他人的威胁、强迫等。(3)弄清楚遗嘱或遗赠扶养协议所具备的效力所在,依照《继承法》相关内容,遗赠扶养协议与遗嘱相比,更具有优先权,当确定了被继承人有立下遗赠扶养协议时,首先应该确定其真实性,在根据其协议具备的效力来办理公证,倘若遗赠扶养协议以无效。那么公证机构则应该依照《继承法》相关规定,“当被继承人立了多份遗嘱的,多份遗嘱里的内容相互抵触,那么则应该以被继承人最后所立遗嘱为准,而自书、代书、录音、口头遗嘱是无效的,一律以公证遗嘱为准,公证机构还应该赋予最后一份遗嘱特定的法律效力,我国的公证机构还应该为继承人办理继承在其他国家或者是港澳地区的部分人群的遗产继承公证书的,需要经过我国的外交部领事司一级其他国家的驻华使馆来签订相应的继承手续。另一方面,居住在其他国家的遗产继承人倘若要办理涉外继承公证,应该让国内的亲友帮助办理。但是继承人的相关信息还需要经过继承人所在国公证机构的公证,在经过我国的驻外使领馆确定认证后,才具有法律效力。

(二)确认材料合法性与完整性的审核

当事人在办理继承公证时,还应该带起相关的证件到被继承人活着时居住地的遗产公证处提交申请,对于被继承人所拥有的不动产继承,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到不动产所在地的公证机构初递交申请,倘若遗产的继承人较多,需要一起递交申请的,应该一起到有管辖权的公证处办理申请,倘若被继承人活着时居住地与遗产所在地距离很远,处在两个或者若干个不同的公证处辖区范围内,则应该与继承人商讨,在遗产所在地的某一个公证处提交申请,遗产继承人递交申请后,将公证申请表填写完整,并连同下列文件一并上交:第一,继承人的身份验证。第二,被继承人死亡原因报告、死亡证明。第三,被继承人所拥有的遗产的产权资格证明。第四,被继承人在活着时立下了遗嘱的,应当尽快将遗嘱原件递交到公证处。第五,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存在关系证明书。第六,代为继承人应该上交继承人比被继承人先死亡的相关证件。第七,递交公证机构要求递交的其他证件。所递交的资料,经过公证机构审核,复合实际情况的,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给予其公证书。

在继承方面适用的法律法规较多,也显得较为复杂,依照我国的《继承法》内容可知:中国公民在 继承其他国家的遗产以及外国人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遗产或者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公民的遗产等,那么遗产的动产则应该按照继承人生前所居住地区、国家的法律为准,不动产也按照不动产地区的法律为准,倘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之前就已经与他国签订了相关条例的,则应该按照条例内容办理,在继承公证实践方面,办理涉外继承权公证的程序与内容各个国家基本无多大差异。

(三)应加大与有关部门的联系

第一,倘若申请继承公证的继承人属于我国的港澳台同胞,倘若经过公证机构审核无误的,应该及时的为其办理,并依法维护其的合法继承权,对于目前因为各种原因暂时未能够回到大陆地区的台湾同胞,继承人未能够出示证件或者要求他人帮忙办理继承遗产要求的,对于被继承人的遗产,公证机构应对其遗产进行确认,并为其台湾同胞妥善保管其应拥有的遗产份额。

第二,倘若被继承人所拥有的遗产分布在其他国家,且需要继承这份遗产的人员较复杂,居住较为分散,部分遗产继承人的具体情况以不明确,对于居住在我国的继承人,公证机构还应该在公证书中标注上该继承人是被继承人的合法继承人之一,以便其他继承人他日能够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第三,因为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所以,他们在对继承这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规制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对我国公证书的要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那么,在满足我国法律的原则内,公证可以依照实际情况为继承者办理公证书,不要只限于一种形式。

遗产继承公证书篇3

论文关键词 遗嘱 风险 防范措施 立法完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个人私有财产不断积累,为了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于一九八五年十月一日起正式施行。《继承法》第十六条规定:“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遗嘱,是指遗嘱人生前做出的财产处分,于其死亡后发生法律效力的要式单方法律行为,遗嘱是死者生前对其死后事务的安排和嘱托,或者说是自然人生前预先做出的对其财产的处分以及与此相关的事务安排而于死后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遗嘱人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遗嘱形式设定遗嘱,故其为要式法律行为。《继承法》确立了自书、代书、录音、口头、公证五类遗嘱形式,《继承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均赋予了公证遗嘱最高的法律效力,实践中公证遗嘱已经成为遗嘱人设立遗嘱的首选。遗嘱公证是公证机构按照法定程序证明遗嘱人设立遗嘱行为真实、合法的活动,经公证证明的遗嘱为公证遗嘱。公证遗嘱的效力高于其他形式的遗嘱,对保证遗嘱的真实、合法、有效,保护遗嘱人和继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民事流转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证遗嘱生效后,未获得继承权的继承人为了取得遗产的继承权,往往会以遗嘱人的行为能力、遗嘱内容违法及遗嘱公证的程序不合法等种种理由申请撤销公证遗嘱,从而达到继承遗产的目的,公证机构的风险随之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六条规定:“公证机构是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遗嘱公证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因公证人员过错造成错证的,公证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公证遗嘱被依法撤销,则公证机构可能面临着巨额的赔偿,对公证机构的公信力也将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就要求公证人员在办理遗嘱公证时对遗嘱人的行为能力、财产状况、家庭信息等情况要充分的了解,严格遗嘱公证的办理程序,从而使得公证遗嘱无懈可击,确保实现遗嘱人的真实意愿,保护继承人的合法权益,防范公证机构自身的执业风险。

一、对于遗嘱人的审查

公证机构在办理遗嘱公证时,对遗嘱人应对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进行审查:

(一)遗嘱人的身份,防止他人冒充遗嘱人身份冒立遗嘱处分财产

公证人员应严格审核遗嘱人所提供的身份证件,对于第二代公民身份证,可以通过二代证识别仪核实证件的真伪。对于第一代公民身份证及其他证件,可以通过相关的途径来核实真伪。如一代身份证可以通过公安部门的网络系统来核实身份证的真伪,对于有疑义的证件,必要时公证人员应当前往发证机关核实身份证件。

(二)遗嘱人的行为能力

遗嘱人是否有行为能力是关系到遗嘱是否有效的最为关键的问题,公证人员在接待当事人时应当通过与遗嘱人的交流,了解其基本的精神状况,认真观察遗嘱人行为、举止,判断其行为能力有无异常。对于某些特殊的遗嘱人,应当向其单位或居住地的群众了解其精神状况或要求其到有资质的医院进行精神健康检查并出具检查报告存入公证卷宗。

(三)设立遗嘱是否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愿

公证人员应通过与遗嘱人的谈话,确认遗嘱人设立遗嘱的行为是否受到他人的胁迫、欺骗等情况,如有则应当终止公证。

(四)遗嘱的内容是否详尽,是否能充分表达遗嘱人的真实意愿

公证机构现在办理遗嘱公证的遗嘱人绝大部分为年龄较大的当事人,且文化程度不高,自书遗嘱有一定的困难,一般均要求公证人员根据他们所述的情况代书一份遗嘱。对于有书写能力的当事人,公证人员应尽量要求其自书一份遗嘱,由遗嘱人签名后存入卷宗。因为自书遗嘱为遗嘱人本人书写,能够充分反映遗嘱人的真实意愿,即使公证遗嘱因公证程序方面的过错被撤销,自书遗嘱不会因为公证程序的过错而影响到其实体效力。在确认其自书遗嘱的效力后,遗产处理仍将按照自书遗嘱来执行,这样有利于充分体现遗嘱人的意志,保护遗产继承人的合法权益,大大降低了公证机构的执业风险、减轻了赔偿责任。必须代书的,遗嘱人及公证人员均应在代书稿上签名,公证人员所代书的遗嘱应以遗嘱人的语言来代书,切不可以第三人称代书遗嘱,否则公证遗嘱生效后,遗嘱内容是否是遗嘱人真实意思的表示就可能产生疑义。遗嘱中应写明是何原因指定继承人继承遗产,为什么不指定其他继承人继承的原因,以防范遗嘱生效后,其他继承人对遗嘱的内容提出疑义。遗嘱中还应尽量写明遗嘱人的家庭情况,如其父母、配偶、子女的生存状况,有过几次婚姻等。这些内容虽不会直接影响到遗嘱的效力,但这些信息为将来遗嘱生效后办理遗嘱继承公证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为被继承人所述信息的可信度通常要大于继承人所述的信息,这样就为办理遗嘱继承公证的公证人员提供了一份反映被继承人家庭信息的真实度和可信度非常大的证据,可以大大降低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的执业风险。

(五)共同遗嘱问题

共同遗嘱通常为夫妻关系的遗嘱人所采用,公证实务中也经常可以遇见。如夫妻共同指定第三人为双方都死亡后的遗产继承人内容的遗嘱,虽具有设立效力,但遗嘱的生效、变更及撤销等问题比较复杂,可能出现很多新的情况使遗嘱很难予以执行,这种遗嘱一般应不予办理公证。如夫妻双方各指定对方为自己的遗产继承人的遗嘱,该遗嘱的主体是遗嘱人双方,客体是各自处分共同共有财产中的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财产。这种遗嘱实际上是夫妻单立遗嘱的合并,不论双方哪一方先死亡,后死亡方的就是先死亡方的遗嘱继承人,只要一方死亡,遗嘱就可以全部予以执行,可予以办理公证。本人认为该类遗嘱也应不予办理公证为妥,该类遗嘱经公证后,如果遗嘱人双方的夫妻关系解除或单方想要变更、撤销公证遗嘱,同样涉及到共同遗嘱的变更、撤销问题。共同遗嘱人之一死亡后,如果另一方变更、撤销遗嘱,公证机构对变更遗嘱再次予以公证,势必造成与前一份已经部分生效的公证遗嘱内容相违背,不但容易造成混乱,而且不易执行,这无疑是有背于公证的本质与目的,并严重损害公证形象,损害公证文书的严肃性。如共同遗嘱中未明确遗嘱变更、撤销的条件及公证人员未充分告知遗嘱人双方共同遗嘱的风险及变更、撤销问题,则可能面临着公证被撤销的风险。所以两个以上的遗嘱人申请办理共同遗嘱公证的,公证处应当引导他们分别设立遗嘱。遗嘱人坚持申请办理共同遗嘱公证的,共同遗嘱中应当明确遗嘱变更、撤销及生效的条件。公证人员还应对遗嘱人所立共同遗嘱应进行充分的告知,防范自身的风险。

二、遗嘱人或遗产具有涉外因素的法律适用

《继承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国公民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遗产或者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国人的遗产,动产适用被继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外国人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遗产或者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公民的遗产,动产适用被继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外国订有条约、协定的,按照条约、协定办理。”随着我国与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加,我国公民拥有境外财产及外国人拥有我国境内财产的情况已非常普遍,如遗嘱人具有上述情况而在我国公证机构办理遗嘱公证,公证人员应根据国际私法的冲突规范,确定遗嘱所应适用的准据法,使公证遗嘱不仅在国内具有最高的效力,在国外也得到普遍的认可。否则公证遗嘱有可能因为适用法律的错误而被撤销,效力得不到确认。

(一)遗嘱形式的法律适用

设立遗嘱必须符合一定的法定方式,遗嘱的形式是否合法将直接关系到遗嘱的效力。各个国家对遗嘱的形式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我国《继承法》规定了五种遗嘱形式,日本将遗嘱分为普通遗嘱和特殊遗嘱,法国、瑞士等国有代书遗嘱的规定,除我国和韩国外,几乎所有国家都无录音遗嘱的规定。所以公证人员在办理具有涉外因素的遗嘱公证时,要根据遗嘱人及遗嘱所处分的财产情况,确定遗嘱形式所应适用的准据法,确保遗嘱的形式符合准据法的规定。

(二)遗嘱人行为能力及遗嘱内容的法律适用

大多数国家规定了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具有设立遗嘱的能力,但各个国家对具有完全行为能力年龄的规定却不尽相同。例如法国,成年年龄是18岁,但是有能力立遗嘱的年龄却是16岁。而在美国、英国等国家,遗嘱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一致,如英国,21岁的成年人,具有遗嘱能力。在遗嘱内容方面,大陆法系国家对遗嘱的内容一般有一定的限制,如特留份制度、遗产处置比例的规定等,而英美法系国家则赋予遗嘱人较大的处分遗产的权利。公证人员应慎重办理涉外的遗嘱公证,充分查明相关的冲突规范及适用的准据法,切实维护公证书在国际上的效力。

三、遗嘱公证办理的技巧

公证人员办理遗嘱公证应严格遵照相关程序方面的规定办理,如遗嘱人亲自办理,两名公证人员共同办理,公证人员充分履行告知义务,遗嘱采用打印形式等等基本要求。本人认为在严格遵守基本程序办理遗嘱公证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谈话笔录和录音录像来固定相关证据,以防遗嘱生效发生纠纷时,证明公证人员履行了审慎的审查义务。

(一)谈话笔录的制作

谈话笔录是公证人员证明自己履行了告知、审查义务,防范执业风险最为有效的证明。但是一份内容不完善或有瑕疵的谈话笔录也很有可能是公证书被撤销的依据。这就要求公证人员对遗嘱人的谈话内容、谈话技巧要有一个总体上的思路。谈话笔录的制作要尽量详细。

公证机构指派公证员外出上门承办公证遗嘱时,承办公证员应当在询问笔录中首先记录是如何与立遗嘱人进行联系的。例如:承办公证员外出上门办证前,是当事人通过电话与公证机构进行联系的?还是通过其他利害关系人以外的人来公证机构传达立遗嘱人的意愿等形式进行联系的?应当记录存档。对于年龄较大遗嘱人,问明其来意后,可以不必立即询问其设立遗嘱的相关内容,可以与其拉拉家常,询问其日常生活的情况,如平时有何爱好、出门坐何公共汽车、国内外最近有哪些重大事件,通过这些询问基本可以判定在你面前的这位遗嘱人是否具有设立遗嘱的行为能力。接下来应当重点询问以下信息:(1)是否需要公证人员回避;(2)遗嘱人家庭状况,了解其家庭成员情况、婚姻情况,共同生活人员的情况,何人照料其日常起居;(3)设立遗嘱处分财产的来源情况,有无设定担保,所有权是否收到限制;(4)有无需要其抚养又无生活来源的人,并告知其叙述不实的法律后果;(5)指定何人继承遗产,并询问原因,为何不指定其他继承人继承遗产的原因,以防止日后其他继承人质疑;(6)所设立遗嘱是否是自愿的行为,有无到胁迫、蒙蔽的情况。是否指定执行人,以前是否立有公证遗嘱;(7)公证遗嘱的特殊效力及撤销(明示撤销、默示撤销)、变更方式。笔录中还应告知遗嘱人对所设立的遗嘱应当保密,否则其他继承人知晓后,容易造成家庭内部矛盾,影响其家庭和睦。在实践中,有的物权登记部门仅凭遗嘱人的死亡证明和公证遗嘱就给予办理了物权转移手续,公证人员可以在公证证词后附注告知:“遗嘱人有权随时撤销遗嘱,本公证书不作为过户凭证。”从而将公证机构的风险降到最低。

(二)录音录像的运用

根据《遗嘱公证细则》的规定,对四类人办理遗嘱公证应当录音或录像。在实务中,如有条件可以对所有遗嘱公证都进行录音录像,能录像的尽量不用录音,因为录像更能直观的反映遗嘱人设立遗嘱时的客观状况,而录音则需要辅助证据证明录音的真实性。在遗嘱公证中,办理过程不宜全部录像,因为在办理公证的过程中可能由于疏忽造成程序上的过错,也可能由于录像中的一句口误造成公证遗嘱的效力被否定。录像的内容应当做到少而精,只要能够充分反映遗嘱人的行为能力、设立遗嘱的原因和内容、遗嘱人签署遗嘱的状况,这份录像就是一份防范公证执业风险有力的证据。录像应在封闭的房间中进行,开始后公证人员可以将办理公证的房间进行360。全景拍摄,以反映在办理遗嘱公证时在场人员状况,没有其他第三人在场。

四、相关立法的完善

遗产继承公证书篇4

一、立房产遗嘱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我国《继承法》第十七条规定:遗嘱形式有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和公证遗嘱五种形式,其中公证遗嘱的法律效力最高。所以建议老年同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立公证遗嘱为最佳。

2、在立遗嘱时,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子女保留必要的房产份额,以保证其必须的居住场所,以免流浪街头或四处乞讨。

3、老年夫妻立房产遗嘱,应在征得夫(妻)方同意后再行立遗嘱事宜。若一方不同意,只能立遗嘱处分属于自己那部分的房产份额,如擅自处分属于他人的房产部分,依法无效。

4、在立房产遗嘱时,应考虑该房产的性质,是公房,还是私房;是商品房,还是房改房;自己是否取得了该房的房屋产权证书及其他相关的他项权证书(如土地使用权证、房屋共有权证等);自己的房产是否用以抵押等等。

5、立遗嘱时,语意表述要清楚,不要使人产生歧义;所涉及的房产应写明具体所坐落的位置,如什么路、什么街、多少号、几单元、几零几室;注明房产证号、所有权人姓名、建筑面积、房屋结构等。

6、立遗嘱必须是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在他人胁迫、指使或诱导下所作的行为无效。在房产遗嘱中应写明房产的分配意见和具体的分割份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否则与未立遗嘱无异。

二、房产遗嘱生效后如何办理过户手续

依我国《继承法》之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因此,遗嘱立好后,并未发生继承的法律后果。当被继承人死亡后,遗嘱继承人可以到房屋所在地的房产管理行政部门办理过户手续。

1、办理了公证遗嘱的,凭公证机关的《房产遗嘱公证书》到房产管理部门办理过户手续,同时带好如下证件:继承人的身份证或户口簿、继承人与被继承人的身份关系证明、被继承人死亡证明(如殡仪馆的火化证明和公安机关的证明)、房屋所有权证书、他项权证书等相关证件。

2、未办理公证遗嘱的,需提供公安机关或当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关于证明继承人身份及与被继承人关系的证明;被继承人死亡证明;房屋所有权证书;他项权证书等相关证件。因遗嘱未办理公证,为安全起见,房产部门的审批时间较长,需等待是否有其他继承人对遗嘱提出异议。办理此类手续,继承人本人应亲自到场,不能委托他人办理。

以上是针对老年人立房产遗嘱应注意的问题及如何办理房屋过户手续提出的一点意见,供老年朋友参考。

遗产继承公证书篇5

香港回归后,内地与香港的联系日益紧密,涉及两地的遗产继承事项也不断增多,为更好地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规范涉港遗产公证业务,现将中国法律服务(香港)有限公司提供的《关于办理香港遗产继承的程序和应注意问题的介绍》印发给你们,请即转发各所属公证处,以供办理涉港遗产继承公证时参考。中国法律服务(香港)有限公司是司法部在香港设立的法律服务机构,有专门办理香港和内地遗产继承的机构和人员,公证部门办理有关涉港公证事宜可与其联系(中国法律服务〔香港〕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金钟道95号统一中心32楼B室电话:(852)28279700)。

关于办理香港遗产继承的程序和应注意问题的介绍

一、办理香港遗产继承的规定和程序

香港遗产继承是由高等法院遗产管理处负责处理。按以下程序办理:

1.领取死者的死亡证明。如果死者在内地死亡须提供经过公证的死亡公证书。

2.调查统计死者遗留的财产。包括死者名下的房地产物业记录及价值、在银行的存款本息和保险箱内的财物、所持有的上市公司及私人公司的股票和价值,以及死者所欠的债务。

3.申报和交纳遗产税。按照死者死亡日期向香港税务局遗产税署申报死者遗产情况。将遗产详细列表并由申请人宣誓呈报遗产署。根据香港法例规定,1982年初以后死亡的,其遗产未达二百万,不用纳税;

遗产二百万至二百五十万交纳10%的税金;

遗产三百万至三百五十万交纳14%的税金;

遗产三百五十万至四百万交纳16%的税金;

遗产四百万以上交纳18%的税金;

死者生前所住的寓所遗留给配偶的,可免交遗产税;

死者对公共慈善机构的捐赠也可以免税;

死者逝世前三年以内的全部馈赠(除海外馈赠外)都计算在其遗产内,需要交税;

死者生前与他人共管的物业,虽然在死者逝世前已自动转移给其共管人,都要交税,只不过以财产购买时的出资比例而决定交税数额;

死者已转移的财产,如果仍保留控制权,也列入遗产的范畴;

死者在香港的所有债务,都从财产中扣除,然后决定税额和税率。死者的丧葬费限于扣除一万港币。

不动产的遗产税,可以分八年缴纳,每半年交一次,如果死者去世后十二个月内承办人不向遗产税署申报税金和利息,可由遗产官视有无合理的拖延理由,而决定是否予以双倍缴纳的处罚。

如果死者和遗产受益人在五年内相继死亡,其物业及生意应缴的遗产税可酌情减少。

遗产额在豁免交税以下的,可获得遗产税署签发豁免遗产税证明书和明细表;如果遗产超过豁免交税额,遗产税署会发出缴税通知书,申请人交妥遗产税后,遗产税署会签发已交遗产税证明书和遗产清单。在任何情况下,遗产税署都可以向遗产管理人追收死者生前所欠的个人入息税或薪俸税。

4.向高等法院申请承办和验证。

(1)官方承办人申请承办遗产的条件:a.死者在香港既没有遗嘱,也没有继承人,但有遗产;b.死者在香港有遗产,但没有遗嘱,而继承人要求官方承办人承办;c.死者有遗产在香港,但没有遗嘱,而继承人在十二个月内未提出申请承办;d.死者没有遗嘱,但有遗产在香港,而居住在香港的继承人未成年;e.如死者有遗嘱,而执行人拒绝执行,也作为没有遗嘱处理;f.官方承办人需作完整遗产帐目,把文件的副本提供给当事人,并可收取酬金(首一千元按5%收取,次四千元按2.5%,其余部分按1%收取。)

(2)其他承办人的条件。承办人不得超过四人,如果由自然人申请办理时只需一人;如果所承办的遗产涉及未成年人的权益,或受益人只有在有生之年享有权益则承办人不得少于两人;但承办者如果属于信托公司,则可以单独执行。

遗嘱继承中,遗嘱执行人死亡,则由遗嘱执行人的遗嘱执行人继续执行其任务;如果没有指定遗嘱执行人,或执行人先于立遗嘱人死亡,或执行人拒绝执行,继承人可以申请承办,但需按遗嘱执行。

法院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委派承办人,或认可承办人。

(3)承办人的权力与责任:a.承办人有权代替死者起诉;b.承办人有权出售、转让、抵押死者的遗产;c.承办人在忠诚办事的情况下无需负责遗产的损失;d.承办人可以收取酬金;e.承办人为信托人的,如果购买遗产,受益人有权推翻,但如果所付价钱合理或受益人同意的除外;f.未领承办而擅自处理死者遗产,应负与承办人相同的法律责任。

(4)向法院申请承办的文件:a.申请人作为合法遗产管理人的宣誓,誓词应证明死者的身份、继承人是谁,死者有无遗嘱,并保证依法执行;b.一位证人证明申请人与死者的关系的宣誓,内地申请人需提供证明申请人与死者关系的公证书;c.死者的死亡证明书;d.遗产税已交纳或予以免税的证明原件,并附上经遗产税署核定的死者遗产清单;e.如果申请人不是唯一的遗产受益人,遗产官有权要求提供一位或多位保证人,以保证承办人按照法律办事。

(5)死者遗产总值不超过港币五万元,申请人可在申领遗产税署签发的免税证后,直接和高等法院申请简易承办。

5.提取死者遗产。承办人经过向高等法院申请领取了死者遗产管理证明书或遗嘱检定书后,凭这些文件向有关银行领取死者名下的存款本息和保险箱内遗物,向田土厅办理房产转名登记手续,向股票登记处办理有关股票、股息及红利事宜,而后,可以办理房产、股票、黄金的出售。

6.遗产的处理和分配。在清偿了死者生前所欠的债务,支付了丧葬费和承办费用等项开支后,依照死者的遗嘱或无遗嘱法定继承的规定,将遗产剩余部分分配给各合法受益人。

二、香港法例规定的无遗嘱合法继承人

1.死者只有配偶,而没有子女、父母和兄弟姐妹、侄儿侄女、甥儿甥女时,死者的遗产全部由配偶继承。

2.死者有配偶子女尚在,无论其父母兄弟姐妹是否在世,死者的遗产中首先划出五万连同年息以5%计算,从死者去世之日分割财产日止,由配偶继承;其余部分配偶占一半,子女平均分配另一半。

3.死者只有配偶,没有子女,配偶首先继承二十万连同利息以5%计算,从死者去世之日到分割财产时止;其余部分配偶占一半,另一半由死者的父母平均继承;死者父母均已死亡的,由死者的兄弟姐妹或他们的子女平均继承。

4.死者只有子女而无配偶的,由其子女平均继承。

5.死者只有父母没有子女的,由其父母平均继承。

6.死者没有配偶、子女、父母的,其遗产分配如下:首先由死者有兄弟姐妹或他们的子女继承;如无兄弟姐妹侄甥,由其祖父母继承;如无祖父母,由其父母的兄弟姐妹继承。

7.如果上述所有人都已去世,死者的遗产由政府没收;但如有任何依靠死者抚养的人,政府可视情况拨出部分遗产给此人。

三、按香港法例承办遗产的优先次序

无遗嘱死亡或有遗嘱死亡耽误指定遗嘱执行人时,香港法例规定了有权向香港高等法院申办死者遗产继承人士的优先次序:

1.死者的配偶或1971年10月7日以前在香港所纳的妾。

2.死者的合法子女(包括死者在1971年10月7日以前在香港纳妾所生的子女)或先于死者死亡子女的子女。

3.死者的父亲或母亲。

4.死者的兄弟姐妹或先于死者死亡的兄弟姐妹的子女。

四、在香港办理遗产继承应注意的问题

1.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出具公证书。近年来,在办理香港遗产继承中,发生了几起一个继承事项由内地几个公证处同时出具不同内容公证书的问题,有的为此导致了诉讼。为避免发生类似情况,继承人涉及两个以上公证处的,应由一个公证处为主办理,同时,公证处应加强与遗产承办人的联系,根据香港规定和承办人的要求,出具有关的公证书。

2.要及时全面地清理死者的财产。在香港办理遗产继承均有一个时限要求,向遗产税署申报遗产税,需在一年内完成,否则会视情况予以一倍的罚款或征收逾期的利息。

遗产继承公证书篇6

读一读下面两个案例,或许对您有帮助。

【案例1】

两份遗嘱内容相抵触,应以哪份为准?

松江区洪老伯去世,留下两份遗嘱,一份是1996年所立,明确将遗产八间房屋由他的两个儿子各继承四间,并办理了公证;另一份是2003年所立,洪老伯亲笔书写明八间房子全部由次子继承。洪老伯的两个儿子为此发生争执。次子认为遗嘱应以最后一份为准,应由他一人继承八间房屋;长子认为第一份遗嘱进行了公证,具有法律效力,八间房屋应由兄弟两人共同继承。双方无法协商解决,故诉至法院。

【法院判决】

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应以第一份公证遗嘱为准。分割洪老伯的财产时,兄弟二人应各分得四间房屋。

【律师分析】

该案涉及的是遗嘱人洪老伯立有数份内容不同的遗嘱,应该以哪份为准的问题。我国《继承法》第二十条规定:“遗嘱人可以撤销、变更自己所立遗嘱,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准。自书、代书、录音、口头遗嘱,不得撤销变更公证遗嘱。”

根据这一规定,如果遗嘱人立有数份遗嘱,均未办理公证,应以最后遗嘱为准。但是数份遗嘱中,如果有一份办理了公证,不论前后,应以公证遗嘱为准。

洪老伯若想变更他于1996年所立的公证遗嘱,第二份遗嘱也必须采取公证形式,否则无论第二份遗嘱是自书、代书、录音还是口头遗嘱,都不能变更第一份公证遗嘱。虽然第二份遗嘱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合法,但在这里为无效遗嘱,所以,长子的利益确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案例2】

扶养协议和遗嘱,该以哪份为准?

宝山区郝老伯年近7旬,老伴早已去世,生前生有一女丁某,在外地工作。

独居的郝老伯毕竟需要人照料,于是,通过居委会找到了沈某来照顾自己的起居。

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郝老伯觉得沈某心地善良,照顾周到,便于2006年5月20日与沈某签订了一份协议书:“由沈某照顾自己生活起居直至养老送终,死后自己所有的房产独家小院一座归沈某所有。”

2009年国庆节期间,丁某一家人回来看望父亲,郝老伯异常高兴。于是就于2009年10月10日和女儿丁某一起到公证部门亲自书写遗嘱,并进行了公证,遗嘱上写到“我死后房产独家小院一座由女儿丁某继承”。

2010年春节刚过,郝老伯因病抢救无效死亡,其丧事亦由沈某一手操办。随后,丁某、沈某开始争夺房产,并诉至法院。

【法院判决】

法院经审理判决,郝老伯的公证遗嘱全部无效,遗赠扶养协议有效,房屋应归沈某所有。

【律师分析】

2006年5月20日郝老伯与沈某签订了一份协议书实际上是一份遗赠扶养协议。

所谓遗赠扶养协议是指遗赠人与扶养人(包括组织)签订的,遗赠人的全部或部分财产在其死亡后,按协议规定转移给扶养人所有,扶养人承担对遗赠人生养死葬义务的协议。

该案中,沈某按照协议约定,承担了对郝老伯生养死葬的义务。

遗产继承公证书篇7

1.格式 继承公证书

()××字第××号

被继承人:×××(应写明姓名、性别、生前住址)

继承人:×××(写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住址、与被继承人的关系)

继承人:×××(同上,有几个继承人应当写明几个继承人)

经查明,被继承人×××于××××年×月×日因×××(死亡原因)在×××地(死亡地点)死亡。死后留有遗产计:×××(写明遗产的状况)。死者生前无遗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五条和第十条的规定,被继承人的遗产应当由其×××、×××(继承人名单)共同继承。(如果有代位继承的情况应当写明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情况;如果放弃继承,应当写明谁放弃了继承,放弃部分的遗产如何处理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县)公证处

公证员:×××(签名)

×年×月×日

2.说明

继承权的公证应注意的事项有:

(1)不动产继承,应到不动产所在地的公证处申请公证;如果是多个继承人的,则必须到同一个公证处申请公证。如果是几个公证处都有管辖权,当事人可以协商去一个公证处公证。

遗产继承公证书篇8

[关键词]继承权公证 困境 家庭事务登记制度 遗嘱查询制度 办证规则

[中图分类号]DF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023-03

继承权公证是我们公证行业的主要业务,也是执业风险最高的业务。其风险主要是被继承人虚假死亡、隐瞒遗漏合法继承人以及其他受益人。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缺乏完善的家庭和财产登记制度,公证机构的核实权受到限制。

一、继承权公证存在的困难

继承权公证是一项直接确定继承权,改变遗产归属的公证,也是最容易引发纠纷的一项公证业务,公证机构的责任十分重大。按照现有的登记制度和程序规则,公证机构办理该业务时往往面临许多困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当事人举证难,公证机构核实难。主要表现在:

(一)核查被继承人的全部合法继承人难

当事人一般都很难提供准确有效的被继承人全部合法继承人情况的证据。我国有关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系的法定证明是居民户口簿,户籍登记是继承人对被继承人的遗产享有继承权的法定证明。但是我国的户籍登记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公民继承遗产的需要。按照我国继承法的规定,第一顺序的继承人是配偶、父母、子女;第二顺序的继承人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因此,这些继承人都应该记载在被继承人的户籍登记信息上,这也是我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德国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通行做法。而我国的户籍登记非常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如果某家庭成员单独申报户口的,则在该户的户籍登记薄中没有该家庭成员的记载;二、子女单独立户后,该户的户籍登记薄中也没有该家庭成员的记载;三、大多数情况下,公民个人的户籍登记只能显示其本人或者配偶子女的情况,根本没有父母信息的记载,更不用说外祖父母、兄弟姐妹的记载;四、由于户口迁移或者单独申报户口等原因,公民个人的户籍登记中遗漏法定继承人的现象大量存在;五、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公安部门有义务出具这样的亲属关系证明,许多地方的公安部门拒绝出具证明或者提供被继承人户口登记清册,即使出具的证明也有时与事实不符。为此,公证机构大都不得不采用村委会、居委会或工作单位出具的证明。如果是村委会出具的证明,因为村民之间交往密切,各自情况都很熟悉,核实起来并不困难。但是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就存在有人没有工作单位或者工作单位已解散,只能由所在社区居委会出具证明的情况。由于社区人员结构复杂松散、居民之间交往不多、人口流动、户口迁移、社区组织撤并等原因,居委会很难掌握和了解被继承人的情况,所出具的证明可靠性最差,公证处很难找到被继承人生前的同事或邻居核实。如果由工作单位出具证明,又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除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部分国有企业招录工作人员需要政审外,其他企业一般没有这道程序,因此无法掌握该员工的家庭社会关系;二是现有人员流动性强,短暂的工作经历无法让人事部门或者同事了解其婚姻家庭状况;三是现在无工作单位的自由职业者增多,这些人无工作单位为其出具婚姻家庭社会关系的证明。

(二)判断被继承人婚姻状况难

婚姻登记机关无法有效证明婚姻情况。按照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在夫妻之间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夫或妻任何一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取得的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不管该财产登记在哪方名下,因此在办理继承权公证、房产抵押贷款、房产转让中,判断当事人或被继承人的婚姻情况之间关系到配偶的合法权益或者产权归属;稍有失误就会严重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的婚姻登记机关信息虽然已经联网,但是信息收集还不完整,无法查询当事人或被继承人的婚姻状态,主要表现在仅凭当事人持有的《结婚证》《离婚证》已无法全面准确反映当事人的婚姻状态。个人的婚姻状态是个动态的过程,存在着结婚、离婚、再婚、复婚等情况。在公证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夫妻离婚后,经过一段时间复婚或者再婚的,在办理结婚登记时离婚证未收回;有的夫妻经法院诉讼离婚后不需要去办理离婚登记手续;还有些当事人多次结婚离婚,按照现行的婚姻登记管理办法,婚姻登记机关无法出具证明准确反映当事人或被继承人的婚姻状况。

(三)确认遗嘱难

我国没有遗嘱登记和查询制度,要核实被继承人有无遗嘱以及继承人所提供遗嘱是否为最后一份有效遗嘱难度很大,公证机构现有的核查方式得出来的结果也是一种概然性的判断。目前,公证机构主要通过向被继承人的合法继承人询问的方式来确认有无遗嘱以及遗嘱的效力。这种做法的弊端也是明显的:一、其他继承人不肯配合,公证机构就无法确认有无其他遗嘱,也不敢贸然推定其他继承人未持有遗嘱;二、如果需要其他继承人一致确认,就失去了立遗嘱本身的意义;三、即使全体继承人一致确认被继承人无遗嘱或者该遗嘱是最后一份有效遗嘱,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他人持有被继承人的遗嘱,因为被继承人有权立遗嘱将财产遗赠给继承人以外的其他人。

(四)债务核实难

我国没有完善的财产登记制度和个人信用登记制度,要确认被继承人生前是否有债务或应缴纳的税款欠下非常困难。在办理继承权公证时,公证机构只能采取询问继承人的方式进行审查,这种方法作用十分有限,一是继承人也不一定能全部掌握被继承人的债务情况,二是继承人为转移遗产会故意隐瞒被继承人的债务情况,因此,公证机构无法也没有义务对被继承人的债务进行审查,司法部新颁布的继承类要素式公证书格式中将被继承人的债务情况作为选择要素也就是这个原因。

(五)认定继承人之外的受益人难

我国的《继承法》是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规定得比较原则,不少条文缺乏可操作性,公证行业缺乏相应的办证规则予以具体规范,公证机构在办理继承权公证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至今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除了遇到前文所述的困难外,在办理中遇到的困难有:一是如何认定形成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的关系;二是如何认定被继承人有无遗赠抚养协议;三是如何认定《继承法》第14条规定可以分给适当遗产的人,以及分给他们的份额如何确定;四是如何认定继承人丧失继承权;五是按照《继承法》第19条的规定,遗嘱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该份额如何确定。这些问题不解决,都会影响到公证书的效力。公证机构的传统做法是通过询问全体继承人和可以分到遗产(受益人)的人,征得他们的一致同意。这样的做法应该说是最保险的做法,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实践中经常遇到:一是无法查找和认定继承人以外的受益人范围;二是这些人不愿意配合继承人申请继承公证也不愿意放弃相关权利;三是在许多再婚家庭,尤其是再婚老年人家庭中继子女不配合情况特别多,比如女方与前夫所生子女均已成年,也未与继父共同生活,继父由自己的子女赡养,按照生活经验女方与前夫所生子女与继父未形成事实上扶养关系,在公证机构向他们核实或者征求意见时,许多情况下,他们要么索要补偿、要么不配合,公证机构也不敢出具公证书,其实公证机构的办证行为已不当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无法体现公证服务的价值。

二、办理继承权公证难的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先行的继承制度和登记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缺乏完善的家事登记制度和财产登记制度是继承权公证办理难的根本原因。

(一)缺乏完善的家事登记制度

传统掌握个人婚姻家庭情况的是工作单位、社区或村委会,如今自由职业者不断增多、人员流动频繁、人事档案功能弱化,我们正逐步进入“生人社会”,对于涉及人身重大权益如继承权的信息需要政府承担起登记责任来。我国没有专门的家事登记部门,户籍登记因其承担的社会功能和户籍管理自身需要原因无法承担准确详细登记所有家庭成员的关系。我国政府各登记部门的登记信息自我封闭和条块分割的现象严重,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以及各系统内部信息都无法实现共享。正是因为缺乏完善的登记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给经济交往和社会管理带来不便,也给不法分子转移隐瞒财产逃避债务以及偷逃税提供便利,法院判决执行难也和我国现行的家事和财产登记制度有关。在继承权公证中,也正是由于缺乏法定的家事登记部门,公安机关和其他政府部门经常以各种理由拒绝提供有关被继承人的亲属关系的证明,公证机构不得不采用工作单位(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部分国有企业除外)、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的证明。这些做法的弊端是很明显的:一是由于这些组织公章管理不规范,这种证明可靠性差,经常开具虚假证明;二是人员流动频繁,这些组织已经无法全面准确掌握辖区内的各人员的情况;三是出具这类证明不是其法定职责,如果让其承担虚假证明责任,这些组织将不会再开具这类证明,当事人举证更加困难;四是这些组织尤其是村委会和居委会本身即是自治组织,无独立的财产,一旦发生错证时公证机构无法进行追偿。

(二)缺乏遗嘱登记和查询制度

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遗嘱有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和公证遗嘱几种,同时公证遗嘱的效力最高,即立遗嘱人有几份不同遗嘱的,以最后一份公证遗嘱为准。这一规定为建立遗嘱登记和查询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试想,各公证机关办理遗嘱公证后,将该遗嘱及时送登记部门备案,那么在办理继承权公证时,公证机关只需要进入该系统查询有无公证遗嘱,如果有则只要按照最后一份公证遗嘱办理继承权公证,而无需经过其他继承人确认。如果该系统中没有公证过的遗嘱,则通过询问全体继承人有无自书遗嘱或其他遗嘱。这种遗嘱登记备案制度也是国外通行的做法。

(三)核实权得不到保障、提供虚假证明者很难受到法律的制裁

《公证法》只是规定了有关单位和个人配合公证机构核实的义务,而没有对不配合核实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做出明确规定,公证机构的核实权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公证机构的核实权存在的最大障碍就是有关单位和个人拒不配合公证机构的核实,其根源之一在于许多单位尤其是政府部门认为出具证明不是其法定职责或者某类证明不应该由其出具,公证机构收取公证费就应该自己去调查核实,许多部门以公证机构不是司法机关无权查询为由拒绝公证机构的查询。这也是公证机构不得不采用居(村)委会证明的原因。如果不是法定部门出具的虚假证明,公证机构无法依据公证法的规定追究证明出具单位的责任,《公证法》第44条有关当事人以及其他个人或者组织“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法律责任条款在现实社会中几乎成为一纸空文,继承权公证中暴露出来的丑闻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各类虚假陈述、证明大行其道引起的,公证机构和公证员被推到风口浪尖,往往成为最终的无辜受害者,而违法失信的当事人、出具虚假证明的单位几乎无一受到法律的制裁。由于违法成本低,当事人失信现象愈演愈烈,继承权公证的风险越来越大。

(四)缺乏有效的办证规则

公证机构不是司法机关,不具有相应的裁判权,在事关继承人或利害关系人权利的事实认定上必须慎之又慎,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剥夺了继承人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利。如在认定形成事实上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之间关系上,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形成事实上扶养关系的时间标准是什么,是一年、二年还是需要更长时间;二是扶养的标准是什么,是给付生活费还是共同生活;三是如何认定扶养关系形成的事实,是需要经过被继承人全体继承人(包括其他未形成事实扶养关系的继子女)一致确认,还是由有关部门或工作单位出具证明。公证行业缺少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也缺乏成熟的做法,未能制定统一的办证规则用行业标准来抵御执业风险。

三、继承权公证的出路

继承权公证是我们公证行业的支柱业务,也是核心证源,值得我们对该业务进行深入研究,减少风险隐患,提升公证书效力和公证服务价值。笔者认为,继承权公证所遇到的这些问题既有国家相关制度缺失的原因,也有公证行业自身缺少对该业务进行有效探索和讨论的原因。我们除了要尽量推动国家建立完善的家庭事务登记制度和财产登记制度外,我们公证行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统一的遗嘱登记查询制度

建立遗嘱登记查询系统不仅有利于办理继承权公证,而且也可以提升公证行业的影响力。我国还没有建立遗嘱登记查询制度,这就为我们公证行业建立统一的遗嘱登记查询系统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我们行业不抓紧建立这样的系统,那么等到国家成立了专门的遗嘱登记查询系统,我们公证行业又必将损失一个重要阵地。笔者认为,由中国公证协会负责建立这样的遗嘱登记查询系统无疑是最佳选择。各公证机构只要将办理遗嘱的公证机构名称、公证书编号、立遗嘱人的姓名和公民身份号码告知中国公证协会备案,协会收到遗嘱备案信息后并录入到遗嘱登记备案系统,出具备案证明告知遗嘱承办公证机构,而遗嘱内容则存放在承办公证机构;在查询遗嘱时,公证机构则需要凭该系统的账户和密码登陆系统进行查询,然后出具正式的查询函件向各遗嘱承办公证机构查询调取遗嘱公证书。既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建设和维护成本,又可以有效地保障遗嘱内容的保密和安全。

(二)修改公证程序规则,建议继承权公证由被继承人的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办理

根据公证程序规则第十四条的规定,涉及不动产的公证事项除遗嘱、声明、委托、赠与、遗嘱外,需由不动产所在地的公证机构办理。在继承权公证中,该条规定遇到了许多问题:一、被继承人遗留有几处不动产,但又分散在不同的公证机构执业区域,那么该继承权公证是由其中一处不动产所在地的公证机构办理还是需要每一不动产所在地的公证机构逐一办理?二、如果被继承人只留有位于外地的一处不动产,那么该继承权公证将毫无疑问地由该不动产所在地的公正机构办理,但这样又会产生这些问题:一是当事人举证难更加突出,由于继承权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各公证机构对证据采集要求不同,一般需要继承人亲自前往该公证机构咨询然后再去被继承人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开具各类证明材料,然后再和其他继承人一起去办理,如果提供的证明材料都不符合要求,还得再另行提供,无疑增加了当事人办证的成本;二是公证机构核实难更加突出,当事人提供证明材料后公证机构需要进行核实,此时承办公证机构要么委托被继承人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的公证机构进行核实,要么让继承人去被继承人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的公证机构申请办理亲属关系公证,鉴于委托核实或出具亲属关系公证书收费低而承担的风险大,许多公证机构不愿意接受委托核实或者出具亲属关系公证书。笔者认为,对于目前的继承权公证而言,公证机构的主要职责不是查清不动产的现状,而是要查清被继承人的继承人情况、被继承人有无遗嘱或遗赠抚养协议以及有无继承人之外的受益人。而要查清这些情况被继承人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所在公证机构无疑是最佳选择,因此,笔者建议取消不动产继承公证由不动产所在地公证机构办理的限制。

(三)对继承权公证进行深入研究,改善传统办证和核实方式,合理分配继承人或其他受益人的举证责任,逐步建立统一的办证规则

按照传统的办证模式,公证机构在查清全部继承人后,如果有任何一继承人不愿意申请公证或者不配合公证机构的核实,甚至继子女不配合核实,继承权公证将无法办理。笔者试想,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告知程序来解决。按照继承法规定,在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未明确表示放弃的,视为继承遗产,因此公证机构只需要将被继承人死亡的事实以及所申请继承的遗产情况告知其他继承人,其他继承人在接到通知后未明确表示放弃继承的,视为继承,公证机构即可出具公证书。按照继承法的规定,未形成事实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之间没有相互继承权,继子女如果已经成年且在外地工作,按照生活常识应该未与继父母形成事实扶养关系,以及离婚时归另一方扶养的子女与继父母之间也应视为未形成事实扶养关系等,对于与这些可视为未形成事实扶养关系的情况,公证机构是否可以通知该继子女限其在规定期限内举证证明其与继父母已形成事实扶养关系。公证行业应当加强这些办证方式的探索,形成行业共识,逐步完善办证规则,公证机构只要严格按照办证规则操作,可以有效预防或减轻这类公证的风险。

(四)加强核实权的理论研究,建立核实规则,明确不配合核实的法律后果

上一篇:工作收入证明范文 下一篇:法人身份证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