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身份证明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2:04

法人身份证明

法人身份证明篇1

职务,是我     的法定代表人。 

特此证明。

 

附:上述法定代表人的国籍: 

住址: 

电话: 

电传: 

电报挂号: 

邮政编码: 

年 月 日 

(公章) 

法人身份证明篇2

关键词:身份证 核查 立法

核查是指通过证件上的公开信息核实身份的正确性与否,但核查部门并无权留存身份证上涉及到的信息,复印或扣押证件。而目前我国法律并未对核查人员以及核查部门进行相应规定,立法上的空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严重。因此,如何尽快完善我国有关身份证核查的立法已迫在眉睫。本文试通过对我国身份证核查立法的不足进行分析,针对我国身份证核查立法中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身份证核查立法的几点建议,以期对完善我国身份证核查立法有所裨益。

一、我国现行身份证核查立法的不足

与每一个公民的个人权利密切相关的身份证核查立法方面,我国的相关立法规定几乎是空白的,使得身份证核查缺乏基本的程序制约,严重影响了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我国现行身份证核查立法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 身份证核查立法中的主体与对象不明确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对身份证核查的主体未进行明确的规定。现行《居民身份证法》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对身份证核查的主体进行规定,但也仅是对行政权力(警察)查验身份证设定了明确的权限,而对其他主体核查身份证的行为未作出任何的相应规定。而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除公安机关外,学校、银行、电信、旅馆等部门或机构在一定程度上都在进行着核查身份证信息的行为。由于立法的缺失,这些部门或机构的核查行为缺乏法律的依据和有效的监督管理。

(二)身份证核查信息程序无立法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身份证核查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除了传统的公安等行政机构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外,其他一些社会主体也开始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而经常性地对公民进行身份证信息核查活动。例如,在日常交易中身份证作为身份证明的方式越来越普及,其证明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电子商务中,交易往往需要输入身份证号来确认身份。又例如,公民在报装电话、购买保险、购买机票、住宿旅店等等场合,也必须向有关的商业机构出具身份证并登记相关信息。但与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要求核查身份证信息不相对称的是,谁可以要求公民提供身份证信息,核查程序如何,公民是否可以拒绝,身份信息安全如何保障?等等这些问题,由于均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致使现实生活中这种核查行为是混乱的,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缺乏监督的状态,与身份证有关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也因此时有发生。

(三)身份证核查主体侵权的责任制度不完善

我国现行身份证核查主体侵权责任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身份证核查主体的侵权行为缺乏问责机制。我国现行法律中对核查主体的侵权行为缺乏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1尽管我国《居民身份证法》第17、19条对身份证侵权主体规定了行政、刑事责任,但是并未规定侵权主体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而且该法第19条第5款也仅规定了人民警察,而并未对其他行政主体或个人泄露公民个人信息而侵害公民合法权益应承担的相应的法律责任。而且,我国《居民身份证法》第19条规定了人民警察因违法行政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时,却并未对其所属行政主体是否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予以规定。然而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诉讼只能以行政机关为被告,由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在我国《居民身份证法》中仅将公务员作为责任的承担主体,不仅有悖行政立法精神,也不利于公务人员积极行政。

二是对身份证核查时遭遇侵权的救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无救济即无权利”。公民在身份证核查过程中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居民可以何种方式寻求法律救济?如属于行政机关的侵权,是否可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进行救济的程序、期限等是否可以适用我国其他行政立法的相关规定?此外,由于我国其他法律中并没有对“隐私”作出明确的界定,也没有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条例,2如属于行政机关以外的其他机构或个人的侵权,公民又应以何种程序或途径寻求法律救济?对此,我国有关身份证的立法均未作出相应的规定,这也成为了现实生活中公民在身份证核查过程中的侵权事件屡有发生,但公民能有效维权的事例却相当罕见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 核查后对居民身份信息的保密规范不够明确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居民身份证的用途十分广泛,除法律列举的之外,公民办理求职、购房、就医、存取款、购买手机等等,都需要出示、登记公民的身份号码、居住地址等信息,多数单位和部门还要求交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然而,由于我国现行法律缺乏对于核查主体对居民身份信息的保存与处理方式的规定,尤其是缺乏对于身份证复印件的保存、使用等问题没有作出应有的规定,造成了公民的个人信息轻易就流散于社会,有的甚至被人非法利用,这不仅侵犯公民的隐私权,而且也带来了可能侵害公民的人身、财产权利的其他严重问题。

二、国外有关身份证核查的立法借鉴

美国、日本都是世界上身份管理较为严格的国家,其在有关身份证核查的相关措施与技术方面的立法,均有值得借鉴之处。

(一)美国

以美国为例,严格的出生证明制度、社会安全卡和驾照管理制度,由三个看似相对独立实质相互关联的系统组成了一个严密的公民身份信息管理系统,其包括的内容之广泛和全面是很多国家难以比拟的。美国的法律将公权与私权鉴定的十分清晰,具体到身份证核查来说,公共机构需要确认公民身份时,公民只需要出示Photo DL(即带照片的驾照)即可,不需要提交相关材料复印件;而如果需要对个人信息进行核查,则需要通过公民的社安号登陆美国政府的电脑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个人金融、纳税、犯罪记录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而这种核查行为,只有被立法授权的公共服务机构才能进行,所以在美国,个人信息很少被滥用。在“9.11”事件后,为了应对复杂世界人员流动的环境,顶着世界各国的压力,2004年在特别时期立法的保护下,美国启动了“US-VISIT”,即美国政府对来美国的大多数国家的游客采取留取指纹并拍照的安检措施。3

(二)日本

在日本,由于立法强调保护个人隐私,日本一般机关不会轻易要求公民出事身份证明。日本与美国一样,没有一种单独的、全国通行的身份证,但是日本的身份核查机制也十分完善。日本通过健康保险证实现身份认证的功能,然而健康保险证上并没有本人照片,而是通过图章来表示个人特征。日本的图章分“认印”和“实印”两种,认印是一般用的,重要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场合一定要用“实印”。这枚“实印”还要先到政府机关去办理“印鉴登录”,使用时要出示“印鉴登录证明书”。如果没有这枚“实印”加上“印鉴登录证”,个人身份就无法确定。因此,与美国利用技术来核查身份的方式不同,日本更为注重对伪造身份行为的道德约束,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三、我国身份证核查立法的完善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的我国在身份证核查方面立法上的不足,本人对我国身份证核查立法从完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界定身份证核查的主体。

从法理上说,任何要求公民提供身份证或其复印件以验明个人身份真实性的主体都是身份证核查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身份证核查主体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为保障公民身份信息,防止对公民身份证核查行为的无序,建议在立法中明确规定,只有法律法规规定或公民直接授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才能查验居民身份证信息,从而防止行政机关权力及其他部门或商业组织对身份证核查的滥用。公民不得拒绝的核查主体主要是公安机关,因为身份证信息涉及到公共安全,公民有配合公安机关检查的义务。其他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如医院、银行、电信等机构在办理个人服务时要求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的,基于公共服务的特性,立法中可以有限度地允许公共服务机构进行公民身份证核查的行为。而除此以外的机构或个人需进行身份证核查的,应征得公民的同意。为此,立法应在明确界定核查主体的同时,明确规定公民正当拒绝非必要核查的权利,即公民对于一些非法定具有核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机构或个人的核查要求,可由公民自行决定是否予以提供以及如何提供。

2、明确身份证核查的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身份证也由普通的塑质制作只记载公民姓名、出生年月日、性别、住址等简单内容,不断发展为芯片方式记载公民个人身份电子信息,并且记录个人的生物特性的方向。为保护公民人身权利和个人私隐,公安、机场特特殊组织组织或机构,在法定授权下,可以对身份证上所反映记载的全部内容包括个人的生物特性等内容进行核查,但核查时应通过法定的如国家立法授权安装使用的电脑系统,使用授权的特殊代码等方式进行核查,且核查机构、执行核查的人员、核查时间等均应予以记录,以授权机构的工作人员对核查系统的滥用。同时,鉴于应对人员流动以及身份核实方面的现实需要,为了平衡公民身份信息保护与相关部门或商业组织办理有关事项的公民相关信息登记需要,公共机构或其他组织、个人需要确认公民身份时,公民只需要出示身份即可,不应强制要求公民必须提交相关材料复印件,更不得强制要求核查公民身份证上记载的生物特性等其他个人信息。对于确需留存登记的,登记信息只应包括:登记身份证本身所反映的个人信息,个人住所或联系方式和个人签名,且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做好信息的保存而不得不当使用或外泄。

3、强化身份证核查主体的法律责任。

目前在身份证核查方面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情况比较严重,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对身份证核查核查后相关信息泄漏的法律责任缺乏。为此,立法必须尽快对此作出规定。鉴于公安机关以及机场等部门进行身份证核查是基于公共安全、侦察犯罪、反恐等方面的原因进行,而且核查的内容包括了公民生物特性在内的全部内容,因此,基于此程序而收集到的信息,应当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由专门的程序、系统和人员负责相关信息的保密工作。鉴于此种情况下公民身份证信息的汇总已实际上属于国家秘密,对于由此而发生的泄密行为应予以严厉打击,可比照《刑法》第398条中“故意和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规定予以惩处,对造成公民人身或财产权利受损的,还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对于其他商业组织或其他部门进行身份证核查的,立法中应明确规定商业组织或其他部门身份证核查权力的边界,即通过核查确定基本的身份信息,而不能利用身份信息从事其它用途或外泄。对此,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9月13日通过,2010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第9条规定:“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泄露旅游者个人信息或者未经旅游者同意公开其个人信息,旅游者请求其承担相应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该司法解释虽未进一步细化相关责任的认定、承担方式等问题,但毕竟在司法解释中首次确认了商业机构在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泄漏或未获同意公开的,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对强化身份证核查主体的法律责任是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的。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规定商业组织或其他部门对核查过程收集到的公民身份证信息要由专人负责保管,合理期间后应及时销毁,故意和过失泄露上述获取的信息的,情节严重可参照《刑法》第398条的规定处刑事处罚,对造成公民人身或财产权利受损的,也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4、保障公民对于核查信息的监督与管理权。

完善的立法应是权、责清晰的,故除了对核查主体法律责任的规定外,立法过程还应充分考虑公民对于核查信息的监督与管理权。对于身份证核查信息,公民有权知晓其利用与处理方式,防止信息的滥用与泄露。具体来说,相关立法中应明确规定相关部门及其负责人对于身份证信息使用情况的定期公开机制,另外还应规定核查收集信息的定时封存及过期资料的销毁程序。

参考文献:

[1]霍布斯.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美]玛格丽特・安・艾尔文,陈雪娇,王继远译.信息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民商法论丛.香港:金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

[3]方世荣.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4]苏林,左鹏.关于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J].北京观察.2009,(3).

[5]徐国栋.民法典与民法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王海燕.身份证收费标准探析.南国都市报,2007年1月20日.

[7]黄容.实施《居民身份证法》亟待明确的若干问题.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8]石慧芬.也谈身份证法.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7日

法人身份证明篇3

身份证明

同志,身份证号:,系我单位工作人员,在我单位任职务。

特此证明

单位 (盖章):年月日

第三篇:身份证明

法人身份证明书

职务,

系我单位法定代表人,特此证明。

身份证号码:

单位地址:

联系电话:

单位名称:(盖章)

年月日

第四篇:身份证明

身份证明

————系湖北————人,2014年9月 被我 ————学院录取,现就读于我校机电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现因身份证遗失,需参加英语四级考试(2014年06月19日)和湖北工业大学本科自考考试(2014年06月03.04日),无法及时补回身份证和临时身份证,特此证明。

证明单位:

时间:年月日

第五篇:身份证明

身份证明

张xx(身份证号:xxxxxxxxxxxxx)系我公司员工,因丢失身份证,现前往贵处申请办理临时身份证。

特此证明!

法人身份证明篇4

这段话出自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华山论剑时,欧阳锋横扫洪七公、黄药师和郭靖这三大高手,黄蓉急中生智,引诱一代武学宗师欧阳锋思考“我是谁”这样的哲学问题,终于把他给弄疯了。本文不准备讨论这个把人逼疯的形而上问题,只讨论一个非常现实非常具体的问题:怎么证明“我是我”?

从王二麻子到政府

在交通不方便、人员流动性弱的时代,一个人的活动半径可能也就几公里;与其交往的多半是同一村庄或者邻近村庄的熟人。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说“我是我”,是不需要什么证明的,他的社会关系和生物特征就是他天然的身份证。在那个时代,即便张三和李四距离稍远,互相不认识,只要他们都认识同一个王二麻子,并且王二麻子能够确认他们的身份,那么他们彼此的身份问题也能得到证明。

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人的活动半径越来越大,他所接触到的陌生人也越来越多,而且是八竿子也打不着的陌生人。这时他如何知道陌生人的身份,并且向陌生人表明自己的身份呢?这同样需要一个“王二麻子”,只不过这个“王二麻子”不是自然人,而是一个可信的权威的公共机构。这个公共机构给张三发一个证明他身份的文件,张三和李四在会面时,李四只要信任这个公共机构,并查阅张三的身份文件,就可以确认和相信他的身份,反之亦然。在我国80年代以前,人们出远门前普遍要到所在单位或者生产大队(有些地方还得是)开具介绍信或者证明信,原因就在这里。

不过这样做有一个前提,就是颁发身份证明文件的机构要足够权威和可信。一个谁都不知道的小破单位开出去的介绍信,其证明力是很弱的,使用范围也有限;同时,发出去的介绍信,肯定要比生产大队发出去的介绍信可靠;县里面发出去的证明信,肯定要比公社发出去的证明信权威。最权威最可信覆盖面最广的,自然就是国家了。所以在现代国家,一般是由国家出面来充当这个“王二麻子”,给其公民统一颁发身份证明文件,这个身份证明文件在我国就是身份证,全称叫“居民身份证”。1984年4月6日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开始给全国年满16岁的公民颁发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北京市当时是试点城市,歌唱家单秀荣是全国第一个领取身份证的人。从那儿以后,介绍信和证明信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魔道较量

但问题跟着就来了,1.怎么知道持有身份证的人是本人?我们称之为“人、证合一问题”;2.怎么知道身份证是真的?我们称之为“证件真伪问题”。

先说问题1。在照相术发明之前,通常是在身份证明文件上用文字注明持有人的长相特征。例如下图:

签发于1882年10月12日的清朝护照,持证人是华侨黄华饶。护照上没有照片,但记录了持照人的体貌特征:身材五尺六寸半,面貌紫,异相无。

我们知道,文字描述这东西很不靠谱。清记《履园丛话》中记录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视学官胡希吕到江苏巡视考务,把所有考生中有“须”而相貌册里填“微须”的考生,统统认定是冒名顶替。结果一个脸有“微须”的考生被驱逐后不服,与胡视学据理力争,视学官大人振振有词地说:“汝读书竟不知‘微’作‘无’解耶?”考生应声而道:“那孔子曾微服外出,该解释为孔子把衣裤脱个精光而外出,倘若如此成何体统?”

正因为文字描述模糊性太强,在照相术发明和完善之后,发证机关一般都会要求在证件上贴上持有人的照片。有趣的是,因为长期适应性进化的缘故,人类的大脑对人脸的识别能力非常强悍——脸盲症患者除外——所以证件照往往都是清晰反映面部特征的照片,俗称“大头照”。通常我们会通过鉴别证件上的照片与持证人面貌是否相符,来确定持证人是否本人。通过这个办法,人、证合一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

但是,照片是本人照片,并不代表所持证件就是真实有效的证件,因为自古以来伪造物品就是一门屡禁不绝、长盛不衰的生意。发证机关只能在制作技术上大做文章,例如使用特殊的印刷技术、工艺或者纸张,而且最重要的是,要用印章在证件上留下官方认证的明显痕迹。遗憾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伪造政府印章的难度并不高,起码不比伪造货币的难度高。唯一的办法,就是拿着证件去颁发机构查证,但在以前这非常困难。且不说浩如烟海的底卡人工翻检极为不便,就是来回跑这一趟很多时候也够喝一壶了。

信息时代来临之后,人们想到了一个鉴别身份证真伪的好办法:远程识别。首先要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存储每张身份证的登记信息。如果你要到银行去办事,窗口工作人员拿到你的身份证之后,会先上网把你的身份证号和姓名输入一个系统,系统在数据库里查找,然后返回查找结果和持证人的照片,供工作人员识别身份证的真伪。

数字技术显神威

看起来还不错,但远程查证一代身份证有两个问题:1.这需要验证的时候能够接入互联网,在2008年3G时代来临之前,随时随地高速上网是难以实现的事,这就大大限制了这种查证模式的使用范围(需要说明一下,在线验证方式本身的可靠性没问题,很多领域例如银行卡现在还在应用);2.不便机读,也就是不方便通过电子设备获取身份证信息,不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那能不能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离线查证真伪呢?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现在使用的第二代身份证,是一种非接触性的射频IC卡,它内置加解密模块,制证时能够把身份证卡面信息包括照片加密存放在芯片内部的存储空间;我们使用特制的读卡器(身份证阅读器)可以读出解密后的卡面信息,与真实的卡面信息一对比就知道真伪。

二代证阅读器,可以从芯片中读取卡面信息以便比对。

现在市面上已经很容易买到二代证的阅读器了,所用的密钥也很容易从相关技术文档获取。那么二代证是如何避免芯片遭到破解并被伪造的呢?

秘密就在于加解密模块采用的是高强度的非对称加密技术。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早期的加密技术是对称加密,用来加密和用来解密的密钥是同一个,一旦密钥泄露,整个系统就无密可言了。上世纪70年代,随着密码学的进展,出现了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不同的非对称加密技术,这一对密钥一个叫公钥,一个叫私钥。用公钥加密的密文,只能用私钥解密,无法用公钥解密;反过来,用私钥加密的密文,也只能用公钥解密,而无法用私钥解密。更神奇的是,即便知道公钥,也很难推算出私钥,如果密钥长度足够长,用最强大的计算机破解也需要几千年、几万年。可以说是完全无法推算出私钥的,反之亦然。

面对强大的非对称加密技术,制假团伙根本就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嘴”。所以尽管最近几年制贩假二代身份证的案件屡有发生,但能骗过机读设备查证的假二代证一张都没发现。

小指纹大作用

解决了真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自然引起了重视,那就是如何鉴别持证人是否本人。前面我们说了,一般是利用人脑的人脸识别功能来鉴别,但信息时代了,我们肯定要想办法让电子设备来代替人脑。人、证合一,本质上就是要把持证人的生物学特征唯一化、数字化之后存储在身份证内。目前已知最精准的生物学特征识别技术是虹膜识别,但目前虹膜识别采集成本还非常高,而识别的效率相对也不是很高,只能用在一些特殊场合。面部识别和声音识别从采集成本和识别效率来说是比较好的,但相关技术还在飞速发展之中。分析来对比去,眼下的最佳方案是利用相对成熟和采集成本较低的指纹识别技术。

2011年10月29日,全国人大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公民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应当登记指纹信息。”这为在身份证中存储公民指纹信息提供了法律保障。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公安部门的技术说明,身份证芯片中存储的并不是公民指纹的完整图像,而是数字化的指纹特征点,无法还原出指纹的图像,所以没必要担心指纹被复原和盗用。

IC卡内的加密模块可以保证卡的真实性,存储的照片和指纹信息可以保证人证合一性,这样,携带指纹信息的二代身份证就是目前所能实现的、最好的、能够离线验证真假并且能够准确鉴别持证人是否本人的身份证方案。

二代身份证的成功,促使中国于2012年5月15日开始制发带有电子芯片的新版护照,毫无疑问,芯片中采用的依然是非对称加密技术。

新版电子护照内置具备加密存储功能的电子芯片

问题讨论

“公民身份证号终身不变,怎么识别补办的身份证?”

——身份证上印制的公民身份证号是公民终生不变的一个号码[1],即使遗失补办,新的身份证依然是同样的公民身份证号。曾经有人在网上发文章,要求在身份证内存储一个芯片唯一编号,并把这个唯一编号也印制在卡面上,那样的话补办的新证和老证会有不同的芯片唯一编号。他还认为自己发现了身份证方案的一个技术缺陷。其实,存储和印制芯片统一编号是不必要的,身份证上早有区别标志,那就是身份证的有效期限。补办的身份证号有效期限和老身份证是不同的,事实上有关部门是靠“身份证号”+“有效期限”来识别和区分一个人的新旧身份证的。

因为有效期限印制在身份证另一面,所以复印身份证时往往要同时复印两面。

“为什么银行卡可以做到电话挂失使其失效而身份证不行?”

——因为银行卡都是联网读取信息的,所有的信息都存储在银行的服务器上。而二代证设计的初衷就是要脱离数据库和服务器,只用便携的阅读器随时随地就能识别身份证真伪和是否人证合一,从而大大扩大了查验的应用范围。

“身份证无法注销,绝对是严重的设计错误”?

——理论上讲,身份证是可以“注销”的。因为身份证信息除了存储在卡片内,还存储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数据库服务器上。只要公民向公安部门申请挂失身份证,相关部门就可以在数据库中对身份证数据记录做出注销标志。验证单位在验证时联网,从公安部门的数据库中检索所查身份证(检索条件是身份证号+有效期限)的状态,是可以得知身份证是否已经被注销的。根据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在今年3月26日电话会议上公布的消息,年底前公安部门将建立丢失、被盗居民身份证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与金融、电信、交通、铁路、民航等社会应用部门、单位的联动机制,共同做好身份证查验核查工作”。[2]

法人身份证明篇5

1、自然人的身份证明,法人的资格证明及其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其他组织的资格证明及其负责人的身份证明;

2、受托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3、委托书文本;

4、申请公证的事项的证明材料,涉及财产关系的须提交有关财产权利证明。

【法律依据】

《公证程序规则》第十八条,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办理公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自然人的身份证明,法人的资格证明及其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其他组织的资格证明及其负责人的身份证明;

(二)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的,人须提交当事人的授权委托书,法定人或者其他人须提交有权的证明;

(三)申请公证的文书;

(四)申请公证的事项的证明材料,涉及财产关系的须提交有关财产权利证明;

(五)与申请公证的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法人身份证明篇6

法医临床鉴定报告书作为反映被鉴定人活体损伤等情况的证据,应当具有特定性、客观性和准确性三个基本特性。

特定性是指一份法医临床鉴定报告书是针对具体某一个被鉴定人所作出的活体损伤程度等情况的书面鉴定报告,即对象特定。

客观性是指法医临床鉴定报告书是根据被鉴定人客观存在的活体损伤等情况所作出的书面鉴定报告,也就是说,被鉴定人活体损伤等情况是客观事实。

准确性是指法医临床鉴定报告书应当准确反映被鉴定人的身份信息、活体损伤等情况,身份和结果不应有其它可能性。

现行的法医临床鉴定报告书对被鉴定人的个人基本情况设定了填写式的固定格式,被鉴定人的身份信息有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或住址,而反映被鉴定人身份最关键的信息之一——身份证号码却没有列入并成为其结构的组成部分。这是其结构设计的重大缺陷,使其在准确性方面存在明显瑕疵。

我院曾在审查逮捕工作中遇到这样一件案件:2011年11月13日,被害人刘某被犯罪嫌疑人艾某等人砍伤。为了防范犯罪嫌疑人艾某等人继续追砍,被害人刘某便化名姜某入住南昌某医院疗伤,医疗资料均以姜某之名建档。2011年11月16日,公安机关接被害人刘某报案并以故意伤害案立案侦查。2012年8月29日,法医依据被害人刘某以姜某的假身份信息住院治疗的医疗档案制作了一份法医临床鉴定报告书,该法医临床鉴定报告书记载被鉴定人为姜某,经鉴定其身体损伤程度为轻伤甲级。2012年12月13日,犯罪嫌疑人艾某被公安机关抓获。由于该案从案发至法医出具法医临床鉴定报告书及犯罪嫌疑人归案的时间跨度较大,到法医鉴定及犯罪嫌疑人归案时被害人所受体伤早已痊愈,而作为故意伤害案,法医临床鉴定报告书是一份必不可少的关键证据,但该案法医临床鉴定报告书记载的被鉴定人是姜某,与被害人真实身份不符,尽管伤情属实,但该证据并不具有证实被害人刘某受伤情况的法律效力。

由于公民身份证号码具有唯一性和永久性,即一号对应一人,不重号,且永久不变,因而,身份证号码与指纹一样成为公民身份最重要和最明显的标识,在司法活动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办案人员制作询问笔录和讯问笔录,在记录被问人个人基本情况时一般要求记录其身份证号码,就是缘于身份证号码对证明身份的重要作用。

法医临床鉴定报告书作为证据,必须在结构上进一步予以完善,使其具备应有的证明力和法律效力。与询问笔录和讯问笔录一样,在法医临床鉴定报告书中载入被鉴定人的身份证号码,以识别被鉴定人身份,保证被鉴定人身份的真实性,实在很有必要。

法医制作法医临床鉴定报告书,应要求被鉴定人提交本人身份证进行验证,并将其身份证复印件作为法医临床鉴定报告书的附件。办案人员应将法医临床鉴定报告书及被鉴定人身份证复印件一并附卷。未填写被鉴定人身份证号码或未附加被鉴定人身份证复印件,所制作的法医临床鉴定报告书应视为无效证据。

法人身份证明篇7

关键词:身份认证技术 分析 比较 运用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它正面临着如计算机病毒、人为的恶意攻击、网络软件的漏洞和“后门”、非授权访问等安全威胁。因此,网络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亦即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身份认证技术受到普遍关注。

一、基于秘密信息的身份认证方法

1、口令核对

口令核对是系统为每一个合法用户建立一个用户名/口令对,当用户登录系统或使用某项功能时,提示用户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和口令,系统通过核对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口令与系统内已有的合法用户的用户名/口令对(这些用户名/口令对在系统内是加密存储的)是否匹配,如与某一项用户名/口令对匹配,则该用户的身份得到了认证。

缺点:其安全性仅仅基于用户口令的保密性,而用户口令一般较短且是静态数据,容易猜测,且易被攻击,采用窥探、字典攻击、穷举尝试、网络数据流窃听、重放攻击等很容易攻破该认证系统。

2、单向认证

如果通信的双方只需要一方被另一方鉴别身份,这样的认证过程就是一种单向认证,即前面所述口令核对法就算是一种单向认证,只是这咱简单的单向认证还没有与密?分发相结合。

与密?分发相结合的单向认证主要有两类方案:一类采用对密?加密体制,需要一个可信赖的第三方???通常称为kdc(密?分发中心)或as (认证服务器),同这个第三方来实现通信双方的身份认证和密?分发如des算法,优点运算量小、速度快、安全度高,但其密?的秘密分发难度大;另一类采用非对称密?加密体制,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sk,无需第三方参与,典型的公?加密算法有rsa。认证优点能适应网络的开放性要求,密?管理简单,并且可方便地实现数字签名和身份认证等功能,是目前电子商务等技术的核心基础。其缺点是算法复杂。

3、双向认证

双向认证中,通信双方需要互相鉴别各自的身分,然后交换会话密?,典型方案是needham/schroeder协议。优点保密性高但会遇到消息重放攻击。

4、身份的零知识证明

通常的身份认证都要求传输口令或身份信息,但如果能够不传输这些信息身份也得到认证就好了。零知识证明就是这样一种技术:被认证方a掌握某些秘密信息,a想设法让认证方b相信他确实掌握那些信息,但又不想让认证方b知道那些信息。

如著名的feige-fiat-shamir零知识身份认证协议的一个简化方案。

假设可信赖仲裁选定一个随机模数n,n为两个大素乘积,实际中至少为512位或长达1024位。仲裁方产生随机数v,使x2=v mod n,即v为模n的剩余,且有v-1mod n存在。以v作为证明者的公?,而后计算最小的整数s:s=sqrt(v-1)mod n作为被认证方的私?。实施身份证明的协议如下:被认证方a取随机数r,这里r<m,计算x=r2 mod m,把x送给认证方b;若b=1,则a将y=rs送给b;若b=0,则b验证x=r2 mod m,从而证实a知道sqrt(x);若b=1,则b验证x=y2.v mod m,从而证实a知道s。

这是一轮鉴定,a和b可将此协议重复t次,直到a相信b知道s为止。

二、基于物理安全性的身份认证方法

尽管前面提到的身份认证方法在原理上有很多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只依赖于用户知道的某个秘密的信息。与此对照,另一类身份认证方案是依赖于用户特有的某些生物学信息或用户持有的硬件。

基于生物学的方案包括基于指纹识别的身份认证、基于声音识别身份认证以及基于虹膜识别的身份认证等技术。该技术采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和网络技术进行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与传统的身份确认手段相比,无疑产生了质的飞跃。近几年来,全球的生物识别技术已从研究阶段转向应用阶段,对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火如茶,前景十分广阔。

三、身份认证的应用

1、kerberos是mit为分布式网络设计的可信第三方认证协议。网络上的kerberos服务起着可信仲裁者的作用,它可提供安全的网络认证,允许个人访问网络中不同的机器。kerberos基于对称密码技术(采用des进行数据加密,但也可用其他算法替代),它与网络上的每个实体分别共享一个不同的密?,是否知道该密?便是身份的证明。其设计目标是通过密?系统为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提供强大的认证服务。该认证过程的实现不依赖于主机操作系统的认证,无需基于主机地址的信任,不要求网络上所有主机的物理安全,并假定网络上传送的数据包可以被任意地读取、修改和插入数据。

kerberos也存在一些问题: kerberos服务服务器的损坏将使得整个安全系统无法工作;as在传输用户与tgs间的会话密?时是以用户密?加密的,而用户密?是由用户口令生成的,因此可能受到口令猜测的攻击;kerberos 使用了时间戳,因此存在时间同步问题;要将kerberos用于某一应用系统,则该系统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软件都要作一定的修改。

2、http中的身份认证

http提供了一个基于口令的基本认证方法,目前,所有的web服务器都可以通过“基本身份认证”支持访问控制。当用户请求某个页面或运行某个cgi程序时,被访问访问对象所在目录下有访问控制文件(如ncsa用.haaccess文件)规定那些用户可以访问该目录,web服务器读取该访问控制文件,从中获得访问控制信息并要求客户提交用户名和口令对经过一定的编码(一般是base64方式),付给服务方,在检验了用户身份和口令后,服务方才发送回所请求的页面或执行egi程序。所以,http采用的是一种明文传输的口令核对方式(传输过程中尽管进行了编码,但并没有加密),缺少安全性。用户可以先把使用ssi建立加密信道后再采用基本身份认证方式进行身份认证,而是基于ip地址的身份认证。

3、ip中的身份认证

ip协议由于在网络层,无法理解更高层的信息,所以ip协议中的身份认证实际不可能是基于用户的身份认证,而是基于ip地址的身份认证。

四、身份认证技术讨论

在计算机网络中身份认证还有其他实现途径,如数字签名技术。传送的报文用数字签名来证明其真实性,简单实例就是直接利用rsa算法和发送方的秘密密?。

由于数字签名有一项功能是保证信息发出者的身份真实性,即信息确实是所声称的签名人签名的,别人不能仿造,这和身份认证的情形有些相似;身份认证的核心是要确认某人确实是他所声称的身份。那么,我想应该能借用数字签名机制实现身份认证,但这可能有一个困难,如果不预先进行密?分发(即使是公?,也要有一个机制将真实的公?信息传递给每一个用户)。可能数字签名也无从实现。

五、结语

在实际应用中,认证方案的选择应当从系统需求和认证机制的安全性能两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安全性能最高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如何减少身份认证机制和信息认证机制中的计算量和通信量,而同时又能提供较高的安全性能,也是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人员进一步需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美d.e.r.丹宁.密码学与数据安全,科学出版社.1991.11

法人身份证明篇8

统一身份证,是美国近百年来隐私风波中的中心话题之一。

在美国历史上,联邦政府从来没有发放过全国统一的身份证件。但在现实生活中,有3个证件,不同程度起到了身份证的作用。

一是驾驶证,二是护照,三是社会安全号。罗斯福新政期间,他为了建立社会保障系统,提出为每一个有工作的人员,建立一个社会安全账号。设想一出,立刻遭到了“隐私派”的激烈反对。最后,罗斯福向国会妥协并保证:这个号码仅仅用于社会保险,一定不会用于身份标识的领域,并且会被保密,这个提案才最终在国会通过。

严格地说,社会安全号还算不上统一的身份证件。因为它只记录姓名,性别、年龄、相片等基本信息都没有,公民也无需随身携带,该号码被明确规定为个人隐私。1974年的《隐私法》,有专门的条文写明:“要控制社会安全号对个人隐私造成的威胁。”

因为没有统一身份证,美国各种信息系统中用来标识、区分公民个体的方法五花八门,最核心的方法还是姓名。但不同的人可以拥有同样的名字,还容易出现拼写错误。毫无疑问,按照名字来查询个体信息的方法,检索效率和准确率都很低。当要把不同系统的数据库整合到一起时,要确定“谁”是“谁”,就变得非常困难。

当然,联邦政府未尝不想建立全国统一的身份证件。问题的关键在于:国会不同意。国会的问题又在于:大部分老百姓不答应。

曾发放的身份证都是暂时的

美国社会关于身份证话题的争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开始了。

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为了防止德裔美国人在境内从事谍报活动,联邦政府提出,要对这个特殊的群体颁发统一的身份证件。最后,国会同意了对德裔美国人加强管理,并在获准通过的法案中明确指出:当国际冲突一结束,这种证件就应该立即撤销。

战火熄灭后,对德裔群体发放的身份证果然被取消了。不过,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又因为类似的原因,对日裔、意大利裔、华裔群体发放过统一的身份证。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不久,盖洛普的民调表明,有69%的美国人支持统一身份证件的做法,明确反对的人降至25%。可这个数据只是昙花一现,没过多久,支持者就改变了念头,反对方又在民调中占据了主流。

“国家安全”并非充分理由

近几十年来,美国对统一身份证的问题做过多次民意调查,每次都是反对意见占绝对上风。1942年,民意调查的创始人乔治·盖洛普,曾在《纽约时报》上对统一身份证的利弊做过有代表性的总结。在他看来,统一身份证很像是警察国家的做法,是违反美国精神的。当然,盖洛普也承认,统一身份证有利于打击犯罪、加强国家的安全,特别是在应对恐怖袭击、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过程中,统一身份证将大大方便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

1974年,美国司法部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 FACFI),研究统一身份证问题。该委员会在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及商业领域进行综合调研后,认为政府有义务为私营领域提供一个统一的标识,以方便全社会各种电子交易行为的发生和管理,因此建议采纳统一身份证的做法。报告同时坦承:公众对这个建议的反应是非常负面的。

统一身份证多次成为总统大选的辩论话题。纽约前市长朱利安尼,曾是2008年大选期间知名度最高的候选人,表态支持全国统一身份证,遭到其他多位候选人的攻击;这些候选人都主张:没有任何理由去牺牲公民的自由,以换取“可能好一点”的国家安全。

(余 娟选自腾讯网)

上一篇:遗产继承公证书范文 下一篇:房屋所有权公证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