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突发事件预案范文

时间:2023-10-26 05:03:00

处置突发事件预案篇1

一、成立教体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县教育和体育局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和组织我县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要求,领导小组可以随时调集人员,调用物资及交通工具,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全力配合。突发公共事件报告联系电话:。

二、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种类

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含学校重大火灾公共事件,学校重大交通公共事件,学校重大危险药品公共事件,学校工程建设、危房公共事件,学校重大特种设备公共事件,学校大型活动公共事件,学校外来暴力侵害公共事件,学校突发自然灾害公共事件。(公共事件造成1人以上死亡、重伤两人以上的属重大安全事故)。

三、公共事件报告及处理程序

1.报告制度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2.学校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立即启动相应类型的应急预案,立即向县教育和体育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6小时内书面报告),并及时向事发地公安、卫生、应急等相关部门报案请求援助。学校本着“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果断处理,积极抢救,指导现场师生离开危险区域,保卫好学校贵重物品,维护现场秩序,做好事件现场保护工作,上交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有关材料,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3.县教育和体育局接到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后,根据事件情况立即向县应急管理局和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并在最短时间内到达事件现场,组织抢救和善后处置工作。

4.对缓报、瞒报、延误有效抢救时间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四、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一)重大火灾公共事件

1.学校指挥学生紧急集合疏散,迅速将事件信息报县应急管理局、县教育和体育局和当地政府。

2.学校利用校园播音系统或钟声发出紧急集合信号,组织教师到班级指挥学生按顺序疏散,楼道间要有专人组织疏散,及时将学生带至远离火源的安全区域。

3.严禁组织学生参与救火,教师可利用一切救火设备救火,及时报告119、120、110请求援助。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二)重大交通公共事件

1.学校指挥学生紧急集合,疏散至安全地段,迅速将事件信息报县教育和体育局、县公安交警部门和当地政府。

2.学校要迅速抢救受伤师生,在最短时间内将受伤师生送至医院救治,及时报告122、110、119、120请求援助,保护好事件现场。

3.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三)危险药品公共事件

1.学校危险药品要求专柜存放,专人管理。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公共事件,学校要及时将师生疏散至安全区域,迅速将情况报告县教育和体育局、县应急管理局和当地政府。

3.在最短时间内将受伤师生送到医院抢救,及时报告119、120、110请求援助,保护好事件现场。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四)工程建设、危房公共事件

1.学校在建或改建的建筑物要树立警示牌,设置隔离栏。

2.学校D级危房一律不允许使用,封闭的D级危房要树立警示牌,设置隔离栏。

3.学校发生建筑物、危房公共事件,迅速组织师生疏散至安全地段,及时将事件信息报告县教育和体育局、县住建局和当地政府。

4.对受伤师生组织抢救,及时报告110、119、120请求援助,封闭事件现场。

5.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五)特种设备公共事件

1.学校要定期检查电梯、锅炉、液化气等特种设备使用情况,做好锅炉工、食堂等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购买特种行业保险。

2.事件发生后,及时抢救受伤师生,及时报告县教育和体育局、县市场监管局和当地政府,拨打110、119、120请求援助,封闭事件现场。

3.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六)大型活动公共事件

1.学校组织校内或外出大型活动必须按规定报县教育和体育局,经同意后才能实施,学校组织校内或外出大型活动要根据《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内集体活动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和《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外集体活动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县教育和体育局关于中小学幼儿园研学旅行活动组织及报备的行为规范》要求制订安全应急预案。

2.事件发生后,学校迅速抢救受伤师生,及时将事件信息报县教育和体育局和当地政府。

3.及时报告110、120、119请求援助,保护好事件现场。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七)外来暴力侵害公共事件

1.学校外来的未经允许强行闯入校园者,学校门卫或保安人员不得放行,应及时将闯入者驱逐出学校,并由门卫或保安人员向其发出警告。

2.学校内发现不良分子袭击、行凶等暴力侵害时,应先及时发出警报疏散学生,安保人员负责稳定事态,同时及时报告110、120请求援助,报告县教育和体育局、县公安局和当地政府。

3.对受伤师生及时救治。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八)自然灾害类公共事件

1.根据有关规定,在人民政府自然灾害预报后,县教育和体育局即可宣布预报区进入预备应急期。预报区学校的预备应急反应主要包括:

A.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统一部署,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并检查、落实预案的执行情况。

B.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统一部署,躲避通知,必要时组织避灾疏散。

C.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灾情监测工作。

D.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救援、抢救和医疗救助等应急准备工作。

E.督促检查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

F.防止自然灾害谣传或误传,防范衍生灾害发生,保持社会安定。

2.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反应破坏性自然灾害发生后,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县教育和体育局负责领导区域内教育系统的应急工作,并根据灾害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县教育和体育局及学校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指挥下,首先做好本系统、本单位的抢险救灾及自救、互救,同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人员抢救与工程抢险、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灾民转移与安置等各项工作。

3.善后和恢复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完成后,工作重点应从应急转向善后和恢复,及时开展补救和善后工作,降低自然灾害损失,使学校尽早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处置突发事件预案篇2

为及时、妥善处置突发性群众上访事件,维护我局正常工作秩序,根据《条例》,参照《邮政局突发性群体上访事件处置预案》,结合我局实际制订本预案。 一、本预案所称突发性群体上访系指5人以上(含5人)集体越级上访事件。 二、我局成立处置突发性群体上访事件领导小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成 员:XXX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我局办公室, 三、处置原则 ㈠坚持认真对待、实事求是、依法解决问题和思想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依法办事,依据相关政策法规进行说服劝导,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积极化解矛盾,维护稳定,防止事态扩大和蔓延,尽力把矛盾化解在本级。 ㈡领导小组各成员要认真负责,高度重视突发性群体上访工作,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工作。 ㈢及时沟通,把握事态动向。一旦发生突发性群体上访,应立即按照处置预案进行处置,成员间要互通情况并及时向组长、副组长报告,以便进一步采取措施。 ㈣一旦发生突发性群体上访事件,要将上访群众安置在宾馆,按突发性群体上访事件处置小组组长批示(组长不在,经副组长批示)意见接访。 四、工作职责 ㈠突发性群体上访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工作的具体领导,密切关注动态,要突出做好预防工作;负责与相关股室一起做好接待工作,参与研究答复意见、解释有关政策法规,做好来访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将上访事件总体情况上报领导,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负责落实领导指示精神,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处理上访事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及时通知所涉及部门做好调查处理工作;负责对事件解决的跟踪、催办、反馈工作。 ㈡保卫部门要加强前门值班人员的管理,做好应对复杂局面的准备,必要时可调动全部力量,确保我局安全。 ㈢办公室负责上访群众的食宿安排、车辆及返程车票等服务性工作。 ㈣相关股室接到接访通知后,股长或副股长要立即到达指定地点参与接访工作。接待时要态度和蔼,做到耐心解释,避免激化矛盾。 ㈤各股室要密切关注本部门动态,做好预防工作。一旦接到支行通知,部门负责人要迅速赶往现场参加接待和劝返工作。 五、处置程序 ㈠发生紧急情况时,前门值班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向办公室和保卫股报告。 ㈡办公室和保卫部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向局领导报告,并迅速赶往现场,做来访群众的思想工作,将上访群众安置在宾馆,等待领导接见。如领导有指示,则按指示办理。 ㈢受理上访事件后,要对上访人员进行劝返,办公室可视具体情况帮助购买返程车票。 ㈣对下列非正常上访行为,可商请公安机关采取必要措施: 1、纠缠、侮辱、殴打接待人员的; 2、严重损坏接待场所公共财物的; 3、已经接待处理或已结案,不返回原单位仍来支行找领导纠缠的; 4、威胁领导或其他接待工作人员,要以武力或暴力进行滋事的; 5、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精神不正常的; 6、在接待过程中发生人自杀、自残或急病发作的,在场接待工作人员要立即拨打110、120电话,以最快速度将其送往医院抢救; 7、其他违反《条例》和扰乱公共秩序、需要强制带离的。

处置突发事件预案篇3

一、 方案制定依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押运安全管理规定;

2、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发行库、发行基金调运和供应危急处置预案;(长银发[]13号)

二、 处置原则

1、及时报告原则。一是迅速向市公安局“110”报警,请求支援;二是向中支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领导报告;

2、快速反应的原则。货币押运人员接到指挥员的命令后按方案要求迅速到位。

3、统一指挥原则。货币押运人员应坚决服从押运指挥员的指挥应,沉着有序地开展处置工作。

4、坚决打击的原则。运用一切手段,严厉打击犯罪分子抢劫发行基金的行为,遏制犯罪事态的发展。

5、确保职工生命安全优先的原则。在处置突发事件中,首先要把确保职工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严密组织,指挥恰当,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

三、 安全应急处置领导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中支设货币押运应急领导小组

组 长:贺阳广

副组长:易建民 韩怡

成 员:赵建军、邓勇革、谭铝

押运途中组织指挥递进顺序:贺阳广、易建民、韩怡、赵建军、邓勇革、谭铝

(二)职责

长途押运大宗头寸时,成立临时指挥小组。

1、主管行领导或委托的其他行领导为指挥长。

职责:(1)组织召开行前准备会;(2)负责头寸押运全过程的指挥和应急情况的处置。

2、货金科负责人担任调运指挥员。

职责:(1)负责组织安排办理调拨出入库手续和账务核算,清点验收出入库免检物品;(2)协助押运指挥员押运途中应急情况的处置。

3、保卫科负责人担任押运指挥员。

职责:(1)负责组织免检物品从出库装车到卸货入库、损伤券销毁现场的安全警戒和押运途中的安全保卫;(2)负责运钞途中应急情况的处置。

4、后勤服务中心负责人组织后勤保障工作。

职责:负责押运途中的生活安排和运钞车辆的安全保障和调度。

5、其他参加押运的保卫、货金、运钞车驾驶人员为押运小组成员。

职责:(1)保卫人员按规定携带武器、护卫装备和通讯器材,着制式服装,负责免检物品从出库装车到卸货入库、损伤券销毁现场的安全警戒和押运途中的安全保卫,负责应急情况的处置。(2)货金人员负责办理调拨出入库手续和账务核算,清点验收出入库免检物品。(3)驾驶员行前作好车辆的检查工作,备足油料。

四、 运钞车辆的编队和押运人员乘坐位置。

(一)一号车为押运指挥车 (前导车),乘坐行领导、保卫科负责人、货金科负责人。

1、行领导或委托的其他行领导为指挥长,乘坐驾驶员后,负责整个押运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

2、保卫科负责人乘坐1号车副驾驶员位置,负责整个押运途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向公安部门报警,请求公安警察支援,组织运钞车撤离险区。

3、货金科负责人乘坐1号车副驾驶员位置后,协助押运总指挥工作,负责向公安“110”报警、向中支领导报告案情,做犯罪分子的宣传策反工作。

4、1号车驾驶员不得将车辆息火,听从总指挥的指挥。

(二)二号车为运钞车(在编队的中间)。乘坐1号武装押运员(靠门坐)、①号解款员(坐中间)。

1、1号武装押运员:负责阻击运钞车车前部位置的歹徒和运钞车周边情况的观察和警戒,根据指挥员的要求负责指挥运钞车的撤退和转移。

2、①号解款员:利用车载喇叭负责做犯罪分子的策反工作,协助押运员对运钞车周边情况的观察和警戒。

3、驾驶员不得离开运钞车,车辆不得息火,服从押运员的指挥,注意观察周边情况,根据押运员的命令及时将运钞车开出险区。

(三)三号车为护卫车,乘坐2号武装押运员(副驾驶位置)、3号武装押运员(在驾驶员后排靠车门处)、②③④解款员(坐驾驶员后第二、三排),负责运钞车后部位置和护卫车后方的警戒。

五、 武装押运人员在突发事件中的警戒位置

运钞车上(1)号押运员位置在运钞车驾驶室内负责运钞车车前部位置周边情况的观察和警戒;后护卫车(2)号押运员位置在后护卫车副驾驶位置,负责运钞车后部位置和护卫车后方的警戒;后护卫车(3)号押运员位置是背靠运钞车周边巡视和警戒。

六、 几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

(一)防抢劫应急处置措施

1、当头寸调运车队遭遇劫匪抢劫运钞车时,带队行领导立即组织应急处置,并向中支行长报告案情。

2、押运现场指挥员保卫科负责人利用无线对讲向运钞车和后护卫车押运人员通报情况,并下达了战斗命令,并鸣枪警告犯罪分子;

3、货金科负责人迅速向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报警,利用车载高音喇叭向犯罪分子进行宣传心理攻势,阻吓犯罪分子行动。

4、2号运钞车押运员在运钞车驾驶室内利用防弹车掩护用冲锋枪的火力优势对抢劫犯罪分子实施火力压制;

5、2号车解款员利用车载喇叭做犯罪分子的策反工作,协助押运员对运钞车周边情况的观察和警戒,但不得离开运钞车;运钞车驾驶员根据押运员的命令随时将运钞车开出险区。

6、3号护卫车的一名持冲锋枪的押运员迅速运动到前运钞车旁进行火力支援,压制犯罪分子的进攻和逍涨气焰,在强大的火力和心理攻势的双重压力下犯罪分子交枪投降。

7、乘坐3号护卫车的押运兼副指挥负责护卫车的警戒,并指挥3号护卫车两名解款员在犯罪分子投降时手拿警棍,协助擒拿、制伏犯罪分子。

8、若歹徒势众,我方难以制服 且后援未到时,歹徒进攻运钞车,抢劫运钞车后准备逃离时,我方应全力还击,并果断射击运钞车轮胎,迫其停驶。

9、当运钞车的司机受伤时,指挥员应及时指挥护卫车司机接应运钞车驾驶。

10、伤员抢救,参加押运的人员受伤时,应立即组织指挥抢救伤员并送至安全地带。

11、要控制好手中武器,防止武器落入歹徒手中。

12、当警察赶到后,向警察汇报案情,协助警方打击罪犯和将擒获的犯罪分子移交警方,将头寸处理后由保卫部门写出案情报告。

(二)发生交通事故时的应急处置措施

1、一般交通事故处置措施。

1、1、指挥员组织随车人员保护好事故现场,设置警戒线;

1、2、武装押运人员做好运钞车的警戒工作,严防歹徒乘机抢劫运钞车,货金人员负责劝阻群众不要围观。

1、3、如果是轻型事故,押运负责人应和发生交通事故的另一方当事人协商及时现场处理事故。

1、4、如一时无法协商的事故,应及时报告交警部门协调处理事故。

1、5、若短时解决不了的,请交警部门及时拍照、绘制事故现场图,使事故运钞车及时脱离事故现场后,另择时处理。

2、运钞车发生严重交通事故造成车辆严重损坏和人员伤亡时的处置措施。

2、1、运钞车发生严重交通事故,押运负责人组织随车人员保护好事故现场,设置警戒线;组织武装押运人员做好运钞车的警戒工作,严防歹徒乘机抢劫运钞车;组织其他随车人员抢救受伤人员。

2、2、押运负责人应迅速报告中支,中支应立即组织车辆和人员赶赴事故现场,如果事故发生在辖区之外的,应请求当地人民银行支援,及时转移头寸。

2、3、押运保卫部门负责人应迅速报告交通警察部门和“110”报警指挥中心,请求处理交通事故和保护发行基金安全。

2、4、当事故造成人员受伤时,押运货金部门负责人立即组织人员和车辆就近医院抢救受伤人员。

3、护卫车发生严重交通事故时造成车辆严重损坏和人员伤亡时的处置措施。

3、1、押运负责人组织随车人员保护好事故现场,设置警戒线;组织武装押运人员做好运钞车的警戒工作,严防歹徒乘机抢劫运钞车;组织其他随车人员抢救受伤人员。

3、2、押运负责人应迅速报告中支,中支应立即组织护卫车辆、人员和后勤部门负责人赶赴事故现场,将运钞车撤离事故现场,负责处理交通事故;如果事故发生在辖区之外的,应请求当地人民银行支援,将运钞车撤离事故现场存放当地人民银行。

3、3、押运保卫部门负责人应迅速报告交通警察部门和“110”报警指挥中心,请求处理交通事故和保护发行基金安全。

3、4、当事故造成人员受伤时,押运货金部门负责人立即组织人员和车辆就近医院抢救受伤人员。

3、5、事故车驾驶员和一名货金人员具体负责协助与交警处理交通事故的相关事项,在后勤部门负责人赶到由后勤部门负责人具体负责处理交通事故。

(三)发生车辆故障时的应急处置措施

1、运钞车发生车辆故障时的应急处置措施

1、1、押运负责人选择好安全停车地点停车。组织武装押运人员做好运钞车的警戒工作,严防歹徒乘机抢劫运钞车;组织驾驶员迅速抢修车辆排除故障。

1、2、在车辆维修时应打开故障灯或警灯对外示警。

1、3、运钞车一时无法修复时,押运负责人应迅速报告中支,中支应立即组织车辆和维修人员赶赴现场;如果事故发生在辖区之外的,应请求当地人民银行支援;不管在辖内或辖区外都应及时转移头寸,确保发行基金安全。

1、4、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组织对运钞车的安全保卫。

2、护卫车发生车辆故障时的应急处置措施

2、1、押运负责人选择好安全停车地点停车。组织武装押运人员做好运钞车的警戒工作,严防歹徒乘机抢劫运钞车;组织驾驶员迅速抢修车辆排除故障。

2、2、在车辆维修时应打开故障灯或警灯对外示警。

2、3、车辆一时无法修复时,押运负责人应迅速报告中支,中支应立即组织车辆和维修人员赶赴现场;如果事故发生在辖区之外的,应请求当地人民银行支援。

2、4、车辆一时无法修复时,不管在辖内或辖区外运钞车在另一部护卫车的护卫下都应驶回中支或当地人民银行,以确保发行基金安全。

(四)运钞车在途中遇到严重塞车时的应急处置措施

1、如果发生严重塞车时,如另有其它道路时押运负责人及时组织车队绕道。

2、如无法绕道时,运钞车队应保持车距,防止其它车辆插队,不得熄火,打开警示灯。有交警在现场指挥的情况下,押运指挥员应下车与交警协商,请求优先通行。

3、车上所有押运人员保持高度的警惕,严禁在车上打瞌睡,应注意观察周边情况,严防歹徒乘机抢劫运钞车。

4、车上人员尽量避免下车,不要与过往路人闲唠,下车方便时每次只能1至2人的进行。

5、押运指挥员应时刻保卫与中支政务值班室的联系,武装押运人员不得玩弄手中武器。

七、要求

1、加强组织纪律性。在运钞途中绝对服从领导,团结一致,同心协力,要有全局观念,要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得在中途随意下车或单人行动;不得在执行任务时饮酒。

2、加强保密性。押运人员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押运工作的有关情况;不得在公开场合和用外部电话谈论押运工作的有关情况。

处置突发事件预案篇4

一、组织指挥机构和处置原则

(一)组织指挥机构。成立市预防处置打私突发事件指挥组(简称“指挥组”),负责打私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工作。组长由市主管打私工作的市委常委担任,副组长由市府办分管打私工作的副主任、海关副关长担任,成员由市打私办、海关缉私中队、市工商局、市*局、市边检站、市海事处、市烟草专卖局、市检验检疫局等部门的领导以及重点镇反走私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组成。

(二)处置原则。处置打私突发事件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快速反应、分级管理”的原则。一是注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护执法人员的人生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避免国家财产损失。二是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广泛收集情报信息,认真做好分析、评估和预警工作,对可能发生的打私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防范;各重点镇村要认真落实*府办〔20*〕109号文件要求,努力营造良好的打私执法环境,防止阻挠打私执法事件的发生。三是当打私突发事件发生时,现场负责人要正确判断形势,果断处置,立即启动应急方案,迅速控制事态发展。四是现场执法单位根据打私突发事件的性质、事态发展的具体情况,对突发事件实行分级管理,在指挥组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属地、就近、从快的原则开展应急工作。

二、事件分类和应急处置

第一类:当在案发现场、工作场所或执法途中等地点,发生执法人员被劫持、人身受到严重伤害、执法交通工具和装备被严重毁坏、涉案物品被大规模抢夺等暴力抗拒打私执法事件时,现场执法单位立即向110和当地派出所报警,向120请求救护,并向就近*、武警、缉私警察等部门请求支援,有关单位要给予积极配合,及时派出警力全力维护现场。同时向本单位领导报告,本单位领导向指挥组报告。指挥组应立即向市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由市应急管理办公室组织有关单位的警力,迅速赶往案发现场处理。

应到现场领导:指挥组组长、副组长、市打私办领导,案发所在镇反走私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现场执法单位主要领导等。

第二类:当发生打私执法人员被有组织的围攻、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执法交通工具和装备被围攻人员损坏、涉案物品被强行哄抢等阻挠打私执法事件时,现场执法单位负责人要根据事态发展情况,立即向110、当地派出所、驻地*武警报警请求支援,同时向本单位领导报告,本单位领导向指挥组报告。指挥组如认为事态发展严重,需要增派警力,应立即向市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

应到现场领导:指挥组副组长、市打私办领导,案发所在镇反走私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现场执法单位主要领导等。

第三类:当发生打私执法人员被围堵、执法交通工具被轻微损坏、部分涉案物品被群众哄抢等妨碍打私执法事件时,以现场执法单位为主,现场负责人迅速组织执法人员控制现场并向本单位领导报告,本单位领导向指挥组报告。当出现现场执法力量不足而本单位执法力量不能及时到达时,应向110报警,110按就近出警的原则给予支援,派出单位应接受现场执法单位负责人的指挥。

应到现场领导:现场执法单位领导,市打私办领导,案发所在镇反走私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组长。

三、应急行动要求

(一)各有关单位及有关人员要高度重视,预防和处置打私突发事件工作,认真执行本方案的规定,服从预防处置打私突发事件指挥组的统一指挥和调派。

(二)现场指挥由现场执法单位的负责人负责,待相关领导到达后再按层级顺序交接。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现场负责人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置,有关单位要迅速调动警力援助。

(三)在处置打私突发事件过程中,各单位要按照现场指挥员或临时负责人的分工履行职责,要讲究策略、把握政策、文明执法、确保安全,坚决控制事态的发展,尽量降低和减少事件造成的损失。

(四)根据现场情况的变化及应急处置的需要,现场指挥负责人可按程序协调有关单位增派人员及装备。有关单位必须服从和密切配合,保证足够的警力控制现场,维护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对预防处置打私突发事件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人员,市打私领导小组要给予表彰;对预防处置打私突发事件不力,或失职、渎职的单位及人员,市打私领导小组要视情况建议有关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党纪政纪处分,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处置突发事件预案篇5

第一条为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切实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效处置罗湖区发生的突发事件,将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依据《深圳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本预案遵循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以防为主,依法规范。

1、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

2、有效预防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是应急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建立综合信息支持体系,准确预测预警;采取得力的防范措施,尽一切可能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对无法防止或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尽可能避免其造成恶劣影响和灾难性后果。

3、以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为指导,与有关政策相衔接,全面规范突发公共事件预案,确立统一领导、责任到人、决策科学、反应及时的处置方式。

(二)分级负责,反应迅速,资源整合。

1、市一级负责处置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区一级负责处置一般、较大突发公共事件;街道办事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先期处置、基层动员等基础工作;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和社区综治办负责基层警情收集、应急宣传等工作。

2、健全我区信息报告体系,形成市、区、街道办事处、社区“上下结合、条块结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及时、迅速、有效收集和上报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确保相关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依法快速调动各项资源参与应急处置,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3、整合全区应急资源,构建功能完善、内容全面、覆盖面广、信息共享、决策科学的应急技术支持平台;建设统一管理、装备精良、技术熟练、反应迅速的专业救援队伍;必要时迅速要求市应急指挥中心调度全市的应急资源,以满足我区处置突发事件时的需要。

(三)平战结合,公众参与。

1、平时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和机制准备。通过平时的预防和演练,确保事发时能高效发挥作用。必要时充分发挥部队、武警和民兵的作用,切实做到军民结合。

2、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以群防、群控、群救为核心,建立社会动员体系。事发前开展公众有组织参与的潜在危害辨识、分析、预防和报警等工作;事发时准确预警、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进展信息,确保公众知情权。必要时动员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志愿者参与处置工作;事发后组织可动用的受灾区域及其他援助力量开展重建等善后工作。

第三条本预案适用于处置我区突发公共事件。

第四条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和分级。

(一)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和威胁本地区甚至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局面的,有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演变过程和发生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动植物疫情、食品安全与职业危害事件等。

4、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重大、重大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等。

(二)按照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突发公共事件原则上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四个等级。

1、一般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比较简单,仅对某辖区较小范围内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但只需要事发地区政府或区基层单位调度辖区内有关部门就能够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2、较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比较复杂,仅对辖区一定范围内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后果,但只需要事发地区政府调度辖区有关部门,必要时由市相关专业应急机构业务指导就能够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3、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复杂,对一定范围内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生态环境破坏等后果,需要市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调度市有关部门、区政府相关单位联合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4、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非常复杂,对深圳市的政治稳定、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后果,需要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统一协调、指挥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三)按照突发公共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可分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特别严重(Ⅰ级)四级预警,并以此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1、蓝色预警(Ⅳ级):预计将要发生一般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2、黄色预警(Ⅲ级):预计将要发生较大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

3、橙色预警(Ⅱ级):预计将要发生重大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发生,事态正在逐步扩大。

4、红色预警(Ⅰ级):预计将要发生特别重大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发生,事态正在蔓延。

(四)具体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和预警级别的量化标准,由相应专项预案或分预案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参照有关政策确定。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五条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是负责处置我区突发公共事件的领导机构,由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区政府有关工作部门负责人和各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组成,委员会主任由区委或区政府主要领导兼任。主要职责是:

(一)协调制定我区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法规、政策和实施办法;协调制定我区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总体预案;制定完善我区突发公共事件分预案、专项预案。

(二)组织指挥和协调各方面力量处置我区一般和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协调调查和处理我区一般和较大责任事故;协调配合市应急指挥中心处置在我区发生的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三)指导我区各单位开展基层应急工作;提供现场指挥部运作的相关保障;开展我区应急演习和应急宣传等工作。

(四)组织指导向上级党政领导机关报送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

(五)监督检查有关单位进行事故调查、善后处理以及恢复正常生活生产秩序的工作。

第六条区应急指挥中心是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主要职责是:

(一)草拟我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法规、规章和总体预案,规范专项预案。

(二)整合各项应急资源,汇总分析信息,提供应急决策服务。

(三)建立我区预警机制并统筹全区信息工作。

(四)组织综合应急演习,组织协调和指挥相关部门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第七条区安全管理委员会、区民防委员会、区三防指挥部、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军警民联防办公室等作为相应突发公共事件专业机构,是处置相应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指挥机构。突发公共事件未有专业机构管理的,由分管副区长牵头事件主管单位为具体指挥机构;主管单位不明确的,由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指定。各专业应急机构和事件主管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预案;及时确定突发公共事件的等级和预警级别,启动相关预案,组织指挥有关方面力量参与处置工作。

(二)开展专业应急演习和应急宣传教育等工作。

第八条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办公室。由区委(政府)办公室和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区委(政府)办公室主任兼任主任,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区应急指挥中心。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制定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具体实施预案,并负责组织预案的实施及演练。

(二)协调处置突发事件的工作组开展各项抢救工作。

(三)负责办理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交办的各项工作。

第九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指挥系统启动后,成立由分管区领导任总指挥、相关专业应急机构办公室负责人或事件主管单位负责人、区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任副总指挥的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吸纳事件涉及的有关单位负责人以及相关专家为成员。为提高处置效率,迅速展开工作,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环节的要求,成立14个基本应急小组。现场指挥部根据工作需要,启动若干相关应急行动组。

(一)综合协调组:由区政府分管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的副区长负责,区应急指挥中心牵头,相应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事件发生地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相关单位参与,具体协调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其职能是:

1、负责依据本预案编写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协调的具体实施预案,并负责组织预案的演练及实施。

2、综合信息,准确掌握事件动态。及时向上级部门和领导汇报,传达上级部门和领导指示精神。

3、协调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专家和专业救援队伍以及相关单位开展工作等。

4、负责办理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交办的各项工作。

(二)抢险拯救组: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负责,区武装部牵头,事件发生地街道办事处等有关单位参与,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区武装部。其职责是:

1、负责依据本预案编写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抢险拯救的具体实施预案,并负责组织预案的演练及实施。

2、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根据现场指挥部的要求,部署和组织救援力量,承担抢险救援任务和其他事项。必要时,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军队抢险救灾条例》的规定,组织、指挥、协调罗湖辖区部队、民兵增援。

3、负责办理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交办的各项工作。

(三)治安救助组(含消防、交通):由区政府分管公安工作的副区长负责,罗湖公安分局牵头,事件发生地街道办事处、有关单位、涉及的社会团体和企业参与,日常办事机构设在罗湖公安分局。其职责是:

1、负责依据本预案编写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治安救助的具体实施预案,并负责组织预案的演练及实施。

2、迅速组织警力对事件危害地区和危险源实施警戒,维持社会安定,疏散和撤离受灾人员。

3、负责组织力量对火灾、毒气和化学品爆炸等特种事故、地下设施及建筑倒塌事故进行抢险救援工作。

4、负责实行交通管制、维护交通秩序、疏导交通,确保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的车辆运行通畅。

5、负责办理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交办的各项工作。

(四)工程抢险组:由区政府分管建设工作的副区长负责,区建设局牵头,区城管办、事件发生地的街道办事处并协调市国土房产部门和驻区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燃气部门等相关单位参与,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区建设局。其职能是:

1、负责依据本预案编写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程抢险的具体实施预案,并负责组织预案的演练及实施。

2、负责组织工程抢险施工力量,对被损坏的公共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燃气等公用设施及市政工程、水利工程等设施进行抢修和维护,清理事故现场。

3、负责办理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交办的各项工作。

(五)医疗防疫救护组:由区政府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区长负责,区卫生局牵头,辖区内各医疗机构、事件发生地街道办事处等相关单位参与,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区卫生局。其职责是:

1、负责依据本预案编写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医疗防疫救护的具体实施预案,并负责组织预案的演练及实施。

2、负责组织医疗救援队、卫生防疫队进入事件现场及灾区,及时开展现场救护、卫生防疫等工作。

3、负责组织药品和医疗器械供事件发生地或灾区使用。

4、负责办理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交办的各项工作。

(六)接待组:由区政府分管工作的副区长负责,区局牵头,事件主管单位、事件发生地街道办事处等相关单位参与,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区局,其职责是:

1、负责依据本预案编写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的具体实施预案,并负责组织预案的演练及实施。

2、负责做好上访,特别是群体性上访的接待、说服和疏导工作。

3、负责办理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交办的各项工作。

(七)信息报送组:由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主任负责,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区应急指挥中心、相关专业应急机构、事件发生地街道办事处等相关单位参与,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区应急指挥中心。其职能是:

1、负责依据本预案编写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的具体实施预案,并负责组织预案的演练及实施。

2、实时记录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处置情况,组织起草文字材料,向上级有关部门报送信息;向突发公共事件涉及的毗邻地区及时通报有关信息,承担本区域和相关区域的联系、沟通和协调工作。

3、负责办理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交办的各项工作。

(八)物资保障组:由区政府分管经贸工作的副区长负责,区财政局、计划局、经贸局、机关事务管理局、各街道办事处等相关单位参与,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其职责是:

1、负责依据本预案编写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物资保障的具体实施预案,并负责组织预案的演练及实施。

2、根据现场指挥部、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的要求,组织生产、配送、调拨、征用、监管各类应急物资。

3、负责办理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交办的各项工作。

(九)新闻宣传组:由区委分管宣传工作的副书记负责,区委宣传部牵头,相应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区应急指挥中心、事件发生地街道办事处等相关单位参与。其职责是:

1、负责依据本预案制定处置突发事件宣传报道的具体实施方案,并负责组织预案的演练及实施。

2、组织有关单位起草新闻稿,开展新闻报道、分阶段新闻以及统筹协调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基本信息等工作。

3、负责办理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交办的各项工作。

(十)交通运输组:由区政府联系交通的副区长负责,协调市交通局,有关运输公司、事件发生地街道办事处等相关单位参与。其职责是:

1、负责依据本预案制定突发事件交通运输的具体实施方案,并负责组织预案的演练及实施。

2、组织运送救援人员、受灾人员、救助设备、救灾物资等。

3、负责办理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交办的各项工作。

(十一)涉外联络组:由区政府分管外事工作的副区长负责,区统战部牵头,区侨办台办等相关单位参与,其职责是:

1、负责依据本预案制定突发事件涉外联络的具体实施方案,并负责组织预案的演练及实施。

2、当突发公共事件涉及港、澳、台或外籍人员伤亡、失踪、被困,或者影响到港澳台或境外的以及处置过程中涉及港澳台或境外的,及时协助市外事办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机构或有关国家进行通报,协商或处理相关事宜等。

3、负责办理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交办的各项工作。

(十二)环境处理组:由区政府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区长负责,区环保局牵头,区公安、卫生、安监、城管、水务等相关单位参与,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区环保局。其职责是:

1、负责依据本预案制定处置突发事件环境处理的具体实施预案,并负责组织预案的演练及实施。

2、快速查明主要污染源、污染种类以及影响,及时控制污染的扩散,消除危害,并对潜在危害继续监察。

3、负责办理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交办的各项工作。

(十三)调查评估组:由区政府分管应急工作的副区长负责,区应急指挥中心牵头,相应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发生地街道办事处、事件相关单位、监察、民政等相关单位参与,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区应急指挥中心。其职责是:

1、负责依据本预案制定处置突发事件调查评估的具体实施预案,并负责组织预案的演练及实施。

2、根据具体突发公共事件性质及工作需要,及时跟进调查事故诱因,处置单位履行职责情况并提出奖惩,评估损失和救助范围等方面的意见。

3、负责办理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交办的各项工作。

(十四)善后处理组:由区政府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区长负责,区民政局牵头,相关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法律救助中心、红十字会、事件发生地街道办事处等相关单位参与,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区民政局。其职责是:

1、负责依据本预案制定处置突发事件善后处理的具体实施预案,并负责组织预案的演练及实施。

2、安置受灾人员生活、处理死难人员尸体、接受和管理社会各界捐赠、协调灾后重建等。

3、负责办理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交办的各项工作。

第十条参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单位应做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协调作战、高效联动。

第三章预测和预警

第十一条各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区应急指挥中心、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和社区综治办要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政务值班和信息报送的有关规定,对突发公共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第十二条各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区应急指挥中心、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和社区综治办应通过强化值班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监测人员、完善监测网络等途径,收集在本行政区域内和境外对本行政区域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

第十三条各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区应急指挥中心、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和社区综治办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各环节中要快速向有关主管单位报告事件动态信息。信息报告应及时、真实和规范。

(一)属于一般和较大突发事件必须在10分钟内报告区应急指挥中心,并在1小时内书面报告详细情况,常规静态信息可定期报告。

(二)属于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必须在事发30分钟内报告市应急指挥中心,并在2小时内书面报告详细情况。空难、恐怖事件、群体性堵塞主要干道等特别重大突发事件要立即报告,常规静态信息可定期报告。

第十四条突发公共事件所在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众一旦掌握事件征兆或情况,应迅速通过110、119、120等特服电话以及政府部门公布的专线电话等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

第十五条各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应通过预测预警支持系统,对报警事件的风险系数、发展趋势等及时分析,科学预测,提出一般处置或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的建议,按照职责向上级主管单位报告分析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向区应急指挥中心提出预警建议。

第十六条预警启动后,在区政府的统一协调指挥下,区应急指挥中心根据预警级别及时按照专项预案做出部署,迅速通知相关专业应急机构、事件主管单位和有关单位采取行动,防止事件的发生或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第四章应急响应

第十七条分级响应

(一)一般或较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由区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并组织指挥辖区各方面力量处置。

1、一般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由区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处置,相关专业应急机构、事件主管单位、事发地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全力配合处置工作。

2、较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由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负责处置,区应急指挥中心、相关专业应急机构、事件主管单位、事发地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全力配合处置工作。

(二)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由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上报市应急指挥中心处置,区相关单位全力配合市应急指挥中心的处置工作。

第十八条基本响应程序

(一)突发公共事件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等区政府机构作为第一响应责任单位,应在事发后10分钟内上报区应急指挥中心。区应急指挥中心在事发后15分钟内启动以街道办事处、公安、卫生及事件主管单位为主体的先期处置机制,30分种内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开展警戒、疏散群众、控制现场、救护、抢险等基础处置工作。

(二)第一响应责任单位应收集现场动态信息,对事件的严重程度进行初步判断,并在事发20分钟内分别向区应急指挥中心或相关专业应急机构、相关单位报告判断结果。

(三)区应急指挥中心、相应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对有关单位报送的初步判断应在10分钟内快速做出综合分析和判断。

1、判断为一般或较大级别突发公共事件的,由区应急指挥中心或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委员会负责通知相关单位,并成立现场指挥部立即开展处置工作。现场指挥部可根据突发公共事件需要,适时启动相关应急行动组。参与处置工作的行动组应在30分钟内赶到现场并开展工作。

2、判断为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经报请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批准后,及时上报市应急指挥中心。区各有关单位全力配合市应急指挥中心开展处置工作。

第十九条扩大应急

(一)因突发公共事件次生或衍生其它突发公共事件,目前采取的应急救援能力不足以控制发展形势,需由多家专业应急机构、事件主管单位同时参与处置的,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应及时上报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根据事态发展负责协调和指挥其它相关单位参与处置工作。

(二)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动态发展需要,可适时联系辖区内相关单位和部队、民兵参与处置工作。

第二十条应急结束

处置工作结束后,相应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应及时研判,适时决定应急工作结束。

(一)区应急指挥中心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其应急工作结束由区应急指挥中心决定。

(二)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其应急工作结束由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决定。

(三)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直接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其应急工作结束由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决定。

第五章后期处置

第二十一条善后处置

(一)应急工作宣告结束后,根据突发公共事件性质及工作需要,区应急指挥中心、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应及时启动处理组,指导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开展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收集污染物、清理现场、卫生防疫、法律援助等善后处置工作。

(二)善后处理组应做好安置场所设置、救济物质接收、使用和发放等政府救济工作。

第二十二条调查和总结

(一)区应急指挥中心、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应在善后处置阶段启动调查评估组,对事发原因、处置经过、损失、责任单位奖惩、援助需求等做出综合调查评估并及时将调查评估报告报送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

(二)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部门应对本部门应急处置工作及时进行总结并书面报区应急指挥中心。

(三)根据调查评估报告,区委区政府对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有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区监察部门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瞒报、漏报、迟报信息及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三条技术储备和保障

(一)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在市应急指挥中心指导协调下,建立相应的监控、指挥和决策技术支持平台以及应急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并依托大学或科研机构成立专家组,建立决策专家咨询制度。

(二)区应急指挥中心统一规划全区应急物资、人员、资金储备等资源,通过整合相关职能部门信息技术资源,组织编制全区各类应急资源分布图谱,搭建全区应急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和指挥平台,动态掌握应急保障信息。

第二十四条工程抢险装备保障

区建设部门负责建立工程抢险装备信息数据库,明确装备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建立相应的维护、保养和调用制度。

第二十五条应急队伍保障

(一)强化街道办事处、公安、医疗卫生等为主体的先期处置,区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为后续处置,、武警、民兵为增援,志愿者团体为辅助的应急队伍体系建设。

(二)区各职能部门应依据职能组建相关专业应急队伍,并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提高装备水平,增强队伍实战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志愿者团体等社会力量,做好供给保障等辅助工作。

第二十六条交通运输保障

明确各类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分布、功能、使用状态,制定交通运输调用方案,会同交警部门规划应急交通管制线路,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陆、海、空交通安全通畅。

第二十七条医疗卫生保障

区卫生部门要建立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资源动态数据库,明确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医疗急救队、卫生防疫队的分布以及救治能力、专业特长等基本情况,并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制定医疗卫生设备、物资调度方案。

第二十八条治安保障

区公安部门要建立警力分布动态数据库,制定维护治安秩序、实行警戒和交通管制的警力集结、布控、执勤等工作方案,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保护。

第二十九条经费保障

区财政部门要保障突发公共事件急需费用,优先用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同时,设立应急专项资金并建立应急经费快速拨付机制。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日常维护、队伍培训、演习等开支由相关主管部门纳入预算中申报解决。

第三十条社会动员保障

区政府、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要制定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动员工作方案,方案中应有社会动员条件、范围、程序、相关保障制度、各基层单位的作用以及动员前的必要准备工作等方面内容。

第七章宣传、培训和演习

第三十一条各有关部门、各街道办事处、专业应急机构、事件主管单位及媒体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公众广泛开展应急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公布报警电话,向公众提供技能培训和知识讲座,在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介开辟应急宣传公益栏目,在学校普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课程等方式,让公众掌握避险、互救、自救、逃生、减灾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三十二条各专业应急机构和事件主管单位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培训班;区政府应组织辖区内单位开展应急常识培训。

第三十三条区应急指挥中心要制定专项及辖区演习方案并组织演练,从实战角度出发,深入发动群众参与,达到普及应急知识和提高应急技能的目的。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本预案是深圳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与其构成预案文件体系。

第三十五条区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在本预案框架下,制定相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专项预案。

第三十六条区应急指挥中心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对本预案进行修订、完善和充实,并对各单位专项预案的制定、修改实行督促检查。

第三十七条本预案由区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负责解释。

处置突发事件预案篇6

【关键词】武警部队;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作为武警部队处置突发事件的计划,对于指导部队快速处理突发事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是武警部队面临的一项急迫的任务。

一、武警部队应急预案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005年4月17日国务院下发《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这标志着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大步伐。武警部队担负着执勤、处突、反恐、抢险救灾等任务。加强应急预案的体系建设与管理,对武警部队快速、有效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具有重要作用。从任务要求看,当前武警部队任务范围从传统意义上的执勤、处突,已扩展到执勤、处突、抢险救灾、反恐、国际维和和国际救援等多样化任务,每个任务的内涵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以执勤为例,任务范围已超越了传统勤务的范围,临时性勤务、海关监管勤务的用兵数量在不断增多,两看勤务在执勤环境、看押人犯数量和内部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完成好这些任务,必须要完善相应的预案。从部队组成上看,武警部队警种多,都有各自独立的任务范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的任务已经很难靠某一部门来独立完成。以新疆“7.5”事件为例,新疆总队就动用了新疆森林总队的几百名兵力,为事件的快速平息创造了条件。因此,提高诸警种联合处置能力,加强由多警种参加的预案的应急建设成为当前武警部队需要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当前武警部队应急预案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武警部队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总体要求,结合武警部队的任务实际,不断建设和完善应急预案。武警部队处突应急预案的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1)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要素不充分。应急预案由基本预案和应急功能设置、特殊风险管理、标准操作程序以及支持附件组成。虽然武警部队对预案制定比较重视,但是各级各类预案还不够完善。目前,武警部队现有应急预案中,不少存在要素不全的现象,主要针对具体任务制定预案,基本上没有制定综合预案;针对担负的任务中常见的情况,预案制定比较齐全,但是对于未发生的情况研究的比较少,没有覆盖所有可能担负的任务。例如武警部队虽然也有担负处置核生化突发事件任务,但是相对应的处置预案却基本没有。而且对于目前可能担负但目前没有明确任务没有制定相应的预案,例如抗雨雪冰冻、地震等大规模自然灾害救援应急预案制定不够完善,容易导致发生灾害,仓促上阵,不能高效处置。有的指挥编组不够明确,有的缺少情况设想或是有情况设想却没有处置方法,还有的涉及多个单位预案中缺少协同方法等等要素不完备,方案不完整,完成任务时,就会出现纰漏。(2)应急预案的针对性不强。没有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风险分析和应急资源调查;有些预案主要是参考其他同类预案,“闭门造车”编出来的。(3)应急预案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出现“盲点”、“重叠”、“矛盾”等现象。现有的应急预案有的相互之间缺乏衔接,协调性差,甚至内容前后矛盾,实用性不强;有的预案仅仅凭一、二个部门制定,没有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和经过相应论语,导致预案之间衔接不够,制定后部门之间职责交叉、意见不统一,产生矛盾的现象。(4)处置程序不清。有的预案通篇都是原则性用语,上下一般“粗”,没有可操作的实际内容;有的执行主体不明,职责分工不明确,预案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不能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发展情况自身关联有针对性的处置内容和方法,不能帮助决策者进行信息筛选和事例;有的预案情况设想不够全面,过于简单,处置情况程序不明确,文字冗长,拖沓繁琐,不切实际,操作性不强;甚至有的预案名称前后不一致,提法相互矛盾,附件过多过长,序号排列混乱。(5)应急预案演练不经常。有时过于强调预案的保密性,培训演练不够经常。有的预案制定后除了少数人知道外,其他人员基本不清楚,甚至有的涉及到参与处置成员自己都不清楚程序;有的只是简单开个会,把任务简单传达一下,对预案中规定的处置原则、要求、程序及技能等不进行培训,更没有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进行演练,使预案成为“摆设”和应付上级机关检查的“挡箭牌”;有的演练时,重点检查需要携带的物品,而对预案核心内容训练效果却不关注。(6)应急预案的管理还不规范。预案制定、修订程序不规范;内容不规范;评审、检验不规范;培训、演练不规范;、备案不规范。有的应急预案制定后就束之高阁。即使任务情况发生了变化,也没有对预案进行及时修改完善。有的对于不常用的预案,基本没有修改,而是到了需要使用的时候再修改、完善,甚至在检查中发现预案中的人员还是去年的转业干部或是退伍兵;有的在预案实施后发现有许多不适应之处,也不进行及时修订,完善,致使预案再次启动时出现问题。

三、优化武警部队处突预案的主要途径

围绕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的需求,编制部队实际和战备要求的应急预案,形成涵盖各层次、各级别、各要素的应急预案体系,是武警部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需要,也是提高武警部队履行职能使命能力的需要。

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预案的实用效益。编制应急预案的根本目的是要有效的指导部队行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武警部队在编制应急预案时要依据“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从主到附、由粗到细”的要求,依据可能担负的突发事件类型和现有编制体制,编制多个应急预案,形成全面的应急预案体系。(1)以任务为牵引,做全应急预案。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将突发公共事件划分为四种类型,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处置突发事件规定》中出将突发事件划分为四种类型:抢险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处置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体系、处置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处置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四类。各类预案体系根据任务地点、任务类型再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区分成同一预案体系内的多个针对性专项行动方案,如抢险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可分为应对泥石流、洪涝灾害、火灾等几个预案。(2)以体制为依托,练好应急预案。依据武警部队现行的编制体制,武警部队的应急预案可以从纵向和横向进行分类,纵向上可分为武警部队应急预案,各总队(机动师)应急预案,支队应急预案和大队、中队应急预案;横向上可分为内卫部队应急预案和各警种部队的应急预案。在纵向上要突出武警部队应急预案的导向性,总队应急预案的指导性,支队应急预案的规范性和中队应急预案的操作性要求,由上至下逐级细化任务区分、兵力编成;横向上要突出内卫总队的执行城市安全保卫任务的特性,机动师的处突任务的全面性和警种部队遂行抢险救灾任务的特性,在强调全面性的同时,突出各自的任务特点。

2.做好形势预测,提高预案生命力。准确的预测能力是应急预案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在拟制应急预案时,就要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大量的内幕性的情报信息,对驻地的社会治安、、民族种类、重要目标的分布等事关公共安全的因素要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对目前的形势做出准确的预测,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促进与地方有关部门应急预案的衔接。(1)拓宽信息情报获取渠道。有效的信息情报是部队从事一切行动的前提。目前,武警部队的信息情报主要依托公安机关、目标单位和上级部门来进行获取,保卫部门人员编制较少,不足以完成极为繁杂的情报工作。处突行动的突然性、繁重性和不可完全预知性要求武警部队必须在现行体制的基础上,加强对信息情报获取渠道的建设。对此,一是可以探索将总队、支队、中队的接警电话分别接入省、地(市)、县的应急办公室,在地方政府接到应急报告的同时,武警部队也进入相应的战备等级,并加强对形势的分析,及时修订预案,做好应急准备。二是驻地武警部队可根据当地公共安全事件的特点有重点的与相关部门搞好情报互通,做到重点防范。(2)加强对情报信息的分析。在得到地方政府的通报后,武警部队要对相应的情报信息进行综合性的处理,对突发事件的引发诱因、涉及群体、时间区段、防控重点、主要形式等进行准确研判,对突发事件的可控范围、破坏程度、造成影响、发展趋势等进行预测评估,依据现有的应急预案结合实际情况,迅速形成能够指导部队快速行动的应急方案,切实为指挥员定下处突决心提供科学依据。

3.健全应急预案修定机制,确保预案动态更新。预案的动态更新是保证应急预案鲜活生命力的重要条件。武警部队在应急预案建设的过程中,就要树立动态变化的思想,使应急预案始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1)紧随任务变化。所面临的任务是拟制应急预案的根本指导和牵引。任何应急预案都有其适用的时间和空间。在时空快节奏变化的今天,武警部队就要充分的依据上级、联防单位的有关信息通报,结合每月的战备形势进行研判,对可能遂行的任务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对应急预案进行修定和完善,力争应急预案的情况预想与实际任务相吻合,提高预案的指导性。(2)着眼编制调整。编制体制是部队遂行处突任务的组织基础,武警部队拟制应急预案时要充分的考虑到部队的编制变化情况,合理分配人员。一是在新兵补入老兵复退和干部有重大调整等时节要及时对应急指挥机构成员、战斗小组人员做出调整,明确各自的责任,以及处突中的具体行为。二是在上级和友邻单位人员做出重大调整时要及时与联防单位进行沟通,通过召开联席会议、派出工作小组等形式,重新区分任务,明确相关责任。(3)依托演练充实完善。应急预案演练是部队为了有效的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训练。武警部队要针对各自的任务实际,在重大时节、敏感的地点,针对敏感的任务广泛的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演全情况设置,注意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不断的调整战法设置、兵力配置等内容,不断的充实应急预案。

参 考 文 献

[1]刘铁民.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预案编制[M].中国应急管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19(28)

[2]闪淳昌.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2):8~11

[3]吴宗之.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分级、分类体系及其基本内容[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1):15~18

[4]刘铁民.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平战结合[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5):3~8

处置突发事件预案篇7

1.1编制目的

提高全县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突破创新跨越科学发展。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3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森林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与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植物疫情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中毒,动物疫情,饮用水安全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等。

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省政府印发的《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突发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分级标准》),作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分级处置的依据。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指导全县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适用于全县范围内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需要由县政府负责处置的一般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全县范围内发生的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事件,依照本预案进行先期处置。

1.5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政府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确保应对突发事件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动员和依靠公众力量,发挥乡镇、社区(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应急救援队伍的作用,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依靠科技,提高素质。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公开透明,正确引导。及时、准确、客观、统一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及处置工作情况,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1.6应急预案体系

全县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

(1)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是全县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全县应对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突发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2)县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事件而制定的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应急预案,由县有关部门牵头制定,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3)县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是县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突发事件制定的应急预案,由县有关部门制定印发,报县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备案。

(4)突发事件地方应急预案。具体包括: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制定的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各乡镇(街道办)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报县政府备案。

(5)社区(村)和企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应急预案。

(6)重大活动应急预案。主办单位为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制定的应急预案。

各类预案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变化,按照有关规定,由制定单位及时修订;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构成种类要及时补充、完善。

2组织体系

2.1领导机构

县政府成立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县应急领导小组),作为全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决策机构。组长由县长担任,副组长分别由分管安全生产、民政、卫生、公安工作的副县长担任,成员由县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主要职责:(1)对全县行政区域内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施统一领导、统一协调。(2)指导编制、修订、全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3)决定和部署全县应急工作重大事项。副县长按照工作分工和在县相关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以下简称相关应急指挥机构)中兼任的职务,负责相关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必要时,派出专门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2.2办事机构

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县应急办),是县应急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和服务监督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承办县政府应急管理的专题会议,督促落实县政府有关决定事项和县政府领导批示、指示精神;指导全县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应急平台建设;组织编制、修订《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审核专项应急预案,指导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协调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调查评估、应急保障和宣传培训等工作。

2.3工作机构

县政府有关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行政法规和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自然灾害类由县民政局牵头;事故灾难类由县安监局和相关部门依据其职责牵头;公共卫生事件类由县卫生局牵头;社会安全事件类由县公安局牵头)。具体负责相关类别的突发事件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的起草与实施,贯彻落实县政府有关决定事项;及时向县政府报告重要情况和建议,指导和协助各乡镇(街道办)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

2.4地方机构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要设立或确定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本级突发事件领导机构的日常工作。

3运行机制

按照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各乡镇(街道办)要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要加强农村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指挥水平。

县政府会同有关部门,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城市应急体系建设,建立统一接报、分级分类处置的应急平台。

3.1预测与预警

各乡镇(街道办)、县有关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1.1预测预警系统

建立全县统一的突发事件预测预警系统。各乡镇(街道办)、县有关部门要综合分析可能引发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并及时上报。县应急办会同各乡镇(街道办)、县有关部门整合监测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测预警系统。

3.1.2预警级别及

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进行预警。

(1)预警级别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区域范围,从高到低可划分为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四个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予以表示。

(2)预警信息的。各乡镇(街道办)、县有关部门要及时、准确地向县政府报告可能引发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突发事件的有关情况,县政府将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和紧急程度,、调整和解除预警信息。

(3)预警通告的内容。包括突发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预警期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等。预警通告后,预警内容需变更或解除的,应当及时变更通告或解除通告。

(4)预警信息的渠道。建立防灾警报体系,充分利用人民防空警报、气象等各类灾害预警体系灾情警报。建立应急机构、灾情预测预报单位与县人防、气象等部门的联系,明确灾情警报的权限和程序。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宣传车、电子显示屏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通告,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通告方式。移动、电信、联通等电信运营企业要根据需求,升级改造手机短信平台,提高预警信息发送效率,并提供优先权限。

(5)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根据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启动相关应急响应和应急机制的准备。

3.2应急处置

3.2.1信息报告

报告责任主体:突发事件发生所在地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当地或上级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县政府、各乡镇(街道办)、县有关部门是受理报告和向上级报告突发事件的责任主体。

报告时限和程序: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应立即核实,并在1小时内向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事件,县政府及时上报市政府,上报到市政府的时间距事件发生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特殊情况下,可越级上报,但必须同时报告上一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报告内容: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县应急办要及时汇总上报突发事件的重要信息和情况,同时将县领导的批示或指示传达给有关乡镇(街道办)和部门,并跟踪反馈落实情况。

各乡镇(街道办)、县有关部门要及时掌握较大以上突发事件信息,对于一些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的报送,不受《分级标准》限制。

突发事件涉及港澳台、外籍人员,或者影响到境外,需要向有关地区或国家通报的,按照相关规定办理。

3.2.2先期处置

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并及时向上级政府报告。

发生或确认即将发生突发事件,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要迅速赶赴现场,视情成立现场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协调、动员当地有关专业应急力量和人民群众进行先期处置,及时对事件的性质、类别、危害程度、影响范围、防护措施、发展趋势等进行评估上报。当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县、乡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九条办理;当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县、乡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十条办理,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2.3应急响应

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或者需要省、市政府协调处置的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事件,县政府按规定程序逐级向市、省政府提出请求。

对于发生的一般突发事件,根据县政府领导指示或者实际需要提出,或者应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请求或县有关部门的建议,县应急办提出处置建议向县长、分管副县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报告,经县政府领导同志批准后启动相关应急响应,必要时提请县应急领导小组审议决定。

3.2.4指挥与协调

需要县政府处置的突发事件,由县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或县工作组统一指挥或指导有关乡镇(街道办)、县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处置工作。主要包括:

(1)需要由县政府组织处置的突发事件,由县应急领导小组派出工作组、专家组或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赶赴事发地进行指导和协调,调集应急队伍和应急物资开展应急处置。

(2)制定并组织实施抢险救援方案,防止引发次生、衍生事件。

(3)协调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应急保障,包括协调省、市驻庆单位与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关系和调度各方应急资源等。

(4)部署做好维护现场治安秩序和当地稳定工作。

(5)及时、准确向县政府报告应急处置工作进展情况。

(6)研究处理其他重大事项。

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成立现场应急指挥机构,在县政府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或县政府工作组的指挥或指导下,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必要时,县政府成立现场应急指挥机构。

需要多个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处置的突发事件,由该类突发事件的业务主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予以协助。

3.2.5应急联动

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根据应急处置的实际需要,可成立若干工作组,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

(1)技术专家组:由相关部门的技术专家组成,参与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的研究工作,鉴定和解答有关专业技术问题。

(2)抢险救援组:由相关主管部门和县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组成,组织专业抢险和现场救援力量,开展现场处置。

(3)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组:由县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畜牧等部门组成,负责医疗救护、疾病控制、卫生监督、药品监管、心理援助和人畜共患疫情控制工作。

(4)治安警戒组:由县公安部门负责,实施现场警戒,保护事件现场,加强交通管制,确保应急运输畅通,维护治安秩序。

(5)人员疏散和安置组:由县商务、住建、交通运输、人防、民政、公安、气象等部门组成,负责有关人员紧急疏散和安置工作,必要时采取强制疏散措施,并保证被疏散人员的基本生活。

(6)社会动员组:由县应急办负责和牵头,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参与,负责动员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志愿者等参与应急处置及家属的思想安抚工作。

(7)物资、经费和生活保障组:由县发改、经信、商务、交通运输、财政、民政、物价、粮食等部门组成,负责调集应急物资,必要时征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机构的物资、设备、房屋、场地等,适时动用粮食等储备物资,保证应急需要、市场供应和物价稳定。由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应急工作人员必需的食宿等生活保障工作。

(8)应急通信、气象组:由县经信、人防部门和电信运营企业负责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由县气象部门负责做好事发地的气象监测和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服务,必要时设立移动气象台,为现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气象服务。

(9)综合信息、新闻组:由县委宣传部、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抽调专门人员,负责综合文字、信息整理及报送工作。由新闻报道应急协调指挥机构负责,制定新闻报道方案,设立新闻发言人,适时向社会事件进展和处置情况,同时组织新闻媒体向公众宣传自救防护等知识。

(10)涉外工作组:由县委宣传部、县政府办公室、台办、商务、公安等部门组成,负责接待港澳台及境外新闻媒体,处理涉及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的有关事宜。

(11)特种应急组:由县环保、卫生、科技、金融、公安等部门组成,负责处置社会安全、经济安全、核与辐射、环境事故、金融风险和等突发事件。

(12)综合组:由县政府办公室及相关部门组成,负责综合协调以上各组的工作,作为现场应急指挥机构的办公室。

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有关部门,省、市驻庆有关单位,武警中队,企事业单位等应服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调配。

3.2.6区域合作

县政府指导、鼓励各乡镇(街道办)加强应急管理区域合作与联动,各乡镇(街道办)要加强应急管理区域合作,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联动机制。

3.2.7应急结束

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或事发地政府在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并确认危害因素消除后,向批准启动应急响应的政府或有关部门提出结束现场应急状态的报告。接到报告的政府或有关部门综合各方面情况和建议,作出终止执行相关应急响应的决定,宣布应急状态解除。

3.3恢复与重建

3.3.1善后处置

(1)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县有关部门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

(2)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县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开展突发事件损害调查核定工作,对突发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的各类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保险监管机构应当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保险责任内损失的理赔工作。

(3)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县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受灾群众的正常生活,所需救灾资金和物资由事发地政府安排,县有关部门按照规定及时给予补助,必要时申请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予以支持。

3.3.2社会救助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社会救助制度,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援助。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及慈善团体要积极开展捐赠、心理援助等社会救助活动。县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救助资金和物资分配、调拨、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3.3.3调查与评估

(1)县有关部门会同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成调查组,及时对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并提出防范和改进措施。属于责任事件的,应当对负有责任的部门和个人提出处理意见。对应急事件的受害者、救助者心理损伤进行评估与调查,提出善后处理措施。

(2)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县有关部门要及时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提出加强和改进同类事件应急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在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15天内,以书面形式报上级政府或有关部门。

3.3.4恢复重建

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突发事件的恢复重建工作分别由省、市政府统筹安排。省、市有关部门根据调查评估报告和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规划,提出恢复重建的建议和意见,按有关规定报经批准后,由县政府组织实施;需要省政府支持的,由市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向省政府和省有关部门提出请求。一般突发事件的恢复重建工作由县政府负责。

3.4信息

突发事件的信息应当遵循依法、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原则。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适时初步核实情况、事态进展、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安全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

突发事件信息,由县政府办公室或县有关部门会同新闻宣传主管部门负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

4应急保障

各乡镇(街道办)、县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4.1人力保障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分别是:依托公安消防队伍组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由武警中队、预备役等力量组成的骨干应急救援队伍;由相关部门组建的配备专业装备器材并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由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村)等群众自治组织组建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由各行业、各领域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专家人才组成的专家应急救援队伍;由各级政府及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职业学校以及其他组织建立的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

各乡镇(街道办)、县有关部门要加强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4.2财力保障

各乡镇(街道办)、县财政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当简化财政资金的审批和划拨程序,保证应急处置所需资金。对受突发事件影响较大的单位和个人,县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提出相应的补偿或救助政策,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对突发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和评估。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捐赠和援助。

4.3物资保障

县发改、经信、商务、住建、城管执法、交通运输、民政、水务、公安、消防、电业等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定期组织提供应急物资储备目录,会同有关部门统筹规划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并根据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采取商业储备、生产能力储备等方式,保障处置与救援所需物资的生产供给。专业应急部门负责储备处置突发事件专业应急物资。

建立县乡两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完善重要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更新、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鼓励和引导社区(村)、企事业单位和家庭储备基本的应急自救物资和生活必需品。

县政府依法实施应急征用,被征用的财产使用后,应当及时返还被征用人。财产被征用或者被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按照当时当地的市场平均价格给予补偿。

4.4基本生活保障

县卫生、民政、水务、电业等单位要会同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有水喝、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4.5医疗卫生保障

县卫生局负责组建县级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救援队伍,根据需要及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

县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请求,及时为受灾地区提供药品、器械等医疗卫生物资和设备。必要时,动员红十字会等社会卫生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救助工作。

4.6交通运输保障

县交通运输、公路等部门应当确保救援人员和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救灾物资、救援设备优先运输。处置突发事件期间配备有县政府制发的应急标志的应急处置工作人员和交通工具可以优先通行,免交路桥通行费。事后应当及时收回应急标志。交通设施受损时,有关部门或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抢修。事发地应急指挥机构要按照紧急情况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程序的规定,征用必要的交通工具,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送达。

根据应急处置需要,有关部门要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4.7治安维护

县公安、武警中队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应急处置和治安维护工作。制定不同类别、级别突发事件应急状态下维护治安、交通秩序的行动方案,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必要时,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施,控制事态,维护社会秩序。事发地相关单位和个人必须积极主动配合做好治安维护工作。

4.8人员防护

县有关部门要结合城市、农村人口密度,利用人防工程、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统筹规划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并设置明显标志。要完善紧急疏散管理办法和程序,明确各级责任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公众安全、有序地转移或疏散。

县有关部门要为涉险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4.9通信保障

县经信、人防、文广新等部门和电信运营企业负责建立健全应急通信、应急广播电视保障工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通信畅通。

4.10公共设施保障

县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煤、电、油、气、水的供给,以及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处理,确保应急状态下事发地居民和重要用户用电、用油、用气、用煤、用水的基本要求。

4.11科技支撑

县科技部门要积极开展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的科学研究工作,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将应急科学研究工作纳入全县科技发展计划,逐步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科技水平。

4.12法制保障

县司法部门负责应急法律服务和法制宣传,及时为受灾地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4.13气象水文信息服务

县气象部门要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测和预报,及时提供气象分析资料,为应急处置提供气象信息服务。

县水务部门要及时提供河道、水库水情的实报和预报,为应急处置提供水文资料和信息服务。

5监督管理

5.1预案演练

县应急办协助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或有关部门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并指导应急演练。各乡镇(街道办)、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专项、部门应急预案演练前的计划安排和演练后的总结报告,要报县应急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的综合性应急演练评估报告,应报上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

应急预案应当每两年至少举行一次演练,并根据演练情况、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按照有关规定适时修订完善。

5.2宣教培训

各乡镇(街道办)、各有关部门要经常组织开展面向社会的应急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应急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将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公务员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对象确定教育内容、考核标准,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决策和处置能力。

5.3考核奖惩

县应急办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组织对各专项应急预案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有关乡镇(街道办)和单位对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县政府将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工作纳入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负责人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对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对有关单位或者责任人给予处罚或处分;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6附则

6.1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县政府制定,由应急办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各乡镇(街道办)、县有关部门要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履行职责,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县政府将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修订本预案。

6.2实施

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县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同时废止。

7附件

7.1专项应急预案构成

7.2部门应急预案目录

7.3分级响应级别

针对紧急情况的严重程度,将响应级别划分为I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Ⅳ级(一般)四个级别:

(1)I级响应。逐级报告省政府应急办,省政府应急办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在1小时内,核实突发事件的性质、类别、危害程度、范围、等级和可控情况等,确认属于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立即提出启动相关预案的应急响应建议,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后实施。利用全省所有有关部门及一切资源进行应急处置。

(2)Ⅱ级响应。逐级报告省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由省相关应急指挥机构作出应急指令,启动省专项预案的应急响应,利用省政府多个有关部门及资源进行应急处置。

(3)Ⅲ级响应。由市政府为主处置并启动市政府预案的应急响应,必要时,由市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机构报省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由省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发出救援指令,启动省有关部门预案的应急响应,参与救援行动。

处置突发事件预案篇8

1.1编制目的

为迅速有效处置金融机构突发事件,预防和减少金融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维护全县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保证全县经济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所称金融机构突发事件是指金融媒介(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市场(如股票市场、证券市场等)和市场基础设施(如支付体系等)突然发生的、无法预期或难于预期的、严重影响或可能严重影响本行政区域金融稳定、需要立即处置的金融事件。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河北省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3适用范围

(1)国内或省、市内发生重大事件引发的危及本县行政区域内金融稳定的金融突发事件。

(2)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或社会安全事件引发的危及金融稳定的金融突发事件。

(3)因本县行政区域内一家金融机构出现大规模挤提、挤兑或退保,而引发该金融机构所属系统或全县金融系统挤提、挤兑情况的金融突发事件。

(4)因大规模非法集资、非法设立金融机构、非法开办金融业务以及金融机构违法违规经营和犯罪等引起的其他严重危害金融稳定的金融突发事件。

1.4工作原则

1.4.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由县政府统一领导,县人民政府和县有关部门按照市政府和本预案的要求,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及本系统突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处置工作。

1.4.2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县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筹划落实各项防范化解风险的措施,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做好金融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

1.4.3区别对待,分类处置。对各类金融机构的预期风险和总体风险进行具体分析与判断,针对不同成因、不同风险程度,研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1.4.4及早预警,及时处置。对金融突发风险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并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和化解,防止风险扩散和蔓延,尽可能将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4.5依法处置,稳妥缜密。要把一切金融风险处置工作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坚持依法有序处置、积极稳妥缜密的原则,力争避免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组织体系与职责分工

2.1应急组织体系

成立*县金融稳定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的组织、协调和领导。

组长:县政府主管领导。

副组长:对口分管金融工作的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银监办事处主任、县人行行长。

成员单位:县银监办事处、县人行、县委宣传部、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司法局、县公安局、县农发行、县各国有商业银行、县农村信用联社。

各成员单位应指定联络员负责有关联络事宜。成员单位组成可根据事件情况做适当调整。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银监办。

2.2相关部门职责

2.2.1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1)决定启动、终止本预案;

(2)统一领导、指挥全县重大金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分析、研究全县金融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制订应急措施;

(4)确定全县有关部门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具体职责分工,并协调实施应急措施;

(5)针对被关闭金融机构的个人债权,根据有关规定制订具体的兑付和补偿措施;

(6)根据需要协调、指导有关金融机构的重组、关闭和破产事宜;

(7)及时向市政府报告事件动态及处置情况。

2.2.2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1)根据领导小组的决定组织召集相关会议;

(2)接收、整理、上报有关金融突发事件的信息资料,并向有关部门通报;

(3)督促、检查、指导全县有关部门落实应急措施情况;

(4)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保管和事后移交工作;

(5)提出修改预案的建议;

(6)组织有关部门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

(7)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2.2.3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

(1)县银监办事处对各金融机构通报的金融突发事件的风险程度做出评估,及时启动本部门处置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负责处理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向县政府报告有关信息,提出是否启动本预案的建议。

(2)县人行及时启动《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处置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负责处理人民银行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按照上级行授权,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满足风险处置工作的需要;向县政府报告有关信息,提出是否启动本预案的建议。

(3)县委宣传部协调有关部门制订有关新闻工作预案,协助有关监管部门制定宣传口径,组织全县媒体播发相关新闻;根据金融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或其他需要组织新闻会;及时搜集县内外舆论情况,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做好辟谣工作;加强全县媒体和互联网的管理和引导,防止有害信息传播。

(4)县公安局制订相关的工作预案,依法参与或指导、协调各派出机构参与金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对有关犯罪嫌疑人进行调查取证,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查处犯罪行为;协助县政府和金融突发事件发生单位维护运行秩序,防止风险扩散和出现,保证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5)其他成员单位按照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应急处置工作中的联动作用,履行各自的各种职责,配合金融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

3预防预警

3.1预防预警机制

3.1.1县银监办事处、县人行要建立本系统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的定性、定量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加强跟踪、监测、分析,及时向社会金融风险提示信息。

3.1.2县人行要加强对监管部门通报的有关信息的汇总和分析,注重对影响金融稳定的省内外、市内外、县内外金融突发事件的跟踪研究。重大事件要及时上报县政府和上级行。

3.1.3各金融部门之间应加强信息沟通。县银监办事处每季度向县政府通报本系统的金融风险状况,对全县金融体系的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3.2预防预警行动

3.2.1县银监办事处应将其监管职责范围内发生的重大金融突发事件及时(最迟不超过2小时)向县政府、本系统上级机关提出预警报告。

3.2.2各部门应对本部门的预警支持系统进行定期的演练和维护,定期对本部门的应急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4金融突发事件的分级

当金融突发事件等级指标有交叉,难以判定级别时,按较高一级突发事件处理,防止风险的扩散;当金融突发事件的等级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上升时,应按升级后的级别程序处理。

4.1特别重大金融突发事件(Ⅰ级)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Ⅰ级事件:

(1)国内、省内出现的,已经影响或极有可能影响邯郸市行政区域内金融稳定的金融突发事件;

(2)金融各行业已出现或将要出现连锁反应,需要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处置的金融突发事件;

(3)具有全市性影响的金融突发事件;

(4)其他需要按Ⅰ级事件对待的金融突发事件。

4.2重大金融突发事件(Ⅱ级)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Ⅱ级事件:

(1)对多个金融行业或多个县(市)区产生影响,但未造成全市性影响的金融突发事件;

(2)所涉及金融监管部门或县人民政府不能单独应对,需跨部门或跨县(市)协调的金融突发事件;

(3)其他需要按Ⅱ级事件对待的金融突发事件。

4.3较大金融突发事件(Ⅲ级)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Ⅲ级事件:

(1)所涉及金融监管部门能够单独应对,不需要跨部门协调的金融突发事件;

(2)所涉及县人民政府能够单独应对,不需要跨县(市)协调的金融突发事件;

(3)其他需要按Ⅲ级事件对待的金融突发事件。

5应急响应

5.1Ⅰ级响应

由邯郸市金融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启动预案开展处置工作,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5.2Ⅱ级响应

5.2.1由事件所涉及的部门和县人民政府共同协商制订处置方案。县人民政府负责县内的社会稳定工作。

5.2.2经协商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由各相关部门报请市政府,由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协调。

5.3Ⅲ级响应

5.3.1响应程序

(1)金融突发事件发生后,县有关部门要迅速核实情况,立即启动本部门的应急预案,开展本系统内的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报告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本系统上级部门。

(2)领导小组办公室报请领导小组决定启动本预案开展处置工作。

5.3.2决策及紧急措施

(1)各部门立即按照本部门应急预案要求,指导本部门处置工作,及时切断风险源,防止风险进一步扩散。

(2)领导小组召开成员单位会议,分析研究金融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性质、成因,提出处置方案,报县政府和本系统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处置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影响范围、成员单位会议的讨论意见以及协调处置方式、方法和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等。

(3)领导小组视情况设立专家咨询组、信息组、治安维护组、风险处置组、法律咨询组,分别负责各个专业范围内的工作事宜。

(4)在处置金融突发事件过程中,有关政府部门应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加强舆论引导。

(5)县银监办事处、县人行以及风险涉及部门应根据上级部门的授权和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维护金融秩序。

5.3.3落实措施

(1)正式处置方案经县政府和本系统上级机关批准后,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实施。

(2)对经批准给予人民银行再贷款支持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收购个人债权和弥补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缺口使用再贷款操作程序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紧急再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地方政府向中央专项借款管理规定》以及其他有关规定,由人民银行负责办理发放再贷款的有关手续、监督再贷款的使用和收回。

(3)对需要采取撤销(关闭)形式退出金融市场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金融机构撤销条例》的有关规定,由金融监管部门依据其监管职责和权限对外撤销(关闭)公告,并由有关部门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

(4)在处置金融突发事件过程中,对发现涉嫌犯罪的事实,公安机关应依法立案侦查,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严防犯罪嫌疑人潜逃,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对债权人、被保险人等的宣传、解释、说服工作,由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实施。

5.4信息报送

5.4.1金融突发事件发生时,发生事件的单位应立即(最迟不超过2小时)向其上级主管部门、相应的金融监管部门报告,同时通报县人民政府。

5.4.2特别重大(Ⅰ级)和重大(Ⅱ级)金融突发事件发生后,县银监办事处和县人民政府,在接到报告后最迟不超过2小时上报市政府和本系统上级机关,并在保密的原则下,根据情况需要与有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5.4.3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发生金融突发事件的机构名称、地点、时间;事件的原因、性质、等级、可能涉及的金额及人数、影响范围以及社会稳定情况;事态的发展趋势、可能造成的损失;已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拟进一步采取的措施;其他与本事件有关的内容。

6后期处置

6.1善后工作

按照分级响应程序的职责分工,分别由有关部门负责落实。具体包括:

6.1.1对被关闭的金融机构的印章、业务档案妥善保管并进行清理,对被关闭的金融机构的个人债权进行核实,落实兑付和补偿措施。

6.1.2对金融突发事件的全过程进行彻底调查,查清事件的原因,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6.1.3对因金融突发事件而发生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进行评估。

6.2评估与总结

6.2.1金融突发事件处置完毕后,参与处置的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应对处置工作进行总结,报县人民政府,同时抄送县人行。

6.2.2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对事件的发生、应急处置、处置结果及损失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将总结报告上报县人民政府和上级机关。

6.2.3金融监管部门应对处置工作进行总结,针对处置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变化,进一步完善有关监管措施、风险监测和预警指标体系、风险提示和防范手段及应急预案,提出修订地方相关法规的意见和建议。

6.2.4参与处置的有关部门应针对协同处置金融突发事件过程中暴露出的有关问题,提出修订本预案的意见和建议。

6.3奖励与处罚

6.3.1对参与处置工作表现突出的人员,有关单位可按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6.3.2对参与工作不负责任、办事不力、扯皮推诿,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员,有关单位应依法追究其责任。

6.4检查与审计

6.4.1审计部门依法对金融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中所动用的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6.4.2县人行根据有关规定对再贷款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7应急保障

7.1通信保障

7.1.1各成员单位之间应确保至少一种通信方式的稳定畅通。

7.1.2各成员单位与县人民政府要保持必要的联系。

7.1.3领导小组办公室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互通信息。

7.1.4所有通信及信息共享应符合有关保密规定。

7.2文电运转保障

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规定,确保文电运转的高效、迅速、准确,不得延误。

7.3技术保障

7.3.1各有关部门应确保本系统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系统有足够的软硬件技术支持保证,有关信息有计算机备份。

7.3.2核心账务数据应实现异地备份,建立数据备份中心。

7.3.3要害岗位,至少有两名人员备用、替换,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不因人员缺岗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7.3.4加强事故灾难备份中心的建设与完善,做好事故灾难备份中心的维护和管理。

7.4安全保障

各有关部门应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确保有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7.5人力资源保障

7.5.1县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应急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补充人员。

7.5.2各有关部门可根据实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并利用处置金融突发事件的具体案例,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培训干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不断提高监管水平。

上一篇:企业防汛应急预案范文 下一篇:企业应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