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雪的散文范文

时间:2023-10-11 09:46:57

写雪的散文

写雪的散文篇1

一、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花图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表面看,这确实是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在几次观摩课中,发现作课的老师引导学生辨认其中的几个拟人和比喻,最多也只是分析到它们写的生动形象而已。其实作者这里依次写的是:花的竞相开放,花色的鲜艳,花香的浓甜,野花的繁多闪亮。这幅春花图不仅是五彩缤纷,更主要的是春花中的勃勃生机,作者借春花图书写的是对春天活力的赞美。而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春花图中的蓬勃生机,为春花图整个意象的完整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不正突出了百花竞放的生机吗?“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固然写出了五彩的颜色,但这里突出的却是鲜丽色彩中的无限生机。写花香由春花想到秋实,也是突出花香的浓郁――气味中的生机。写野花,一是突出繁多,二是突出闪亮,尤其写闪亮,赞叹它们“还眨呀眨的”这不也是写其生机吗?真正的理解了这几个拟人、比喻,就能准确地体会到:作者描写的是一幅百花竞放、色彩浓艳、花香浓郁、充满生机的春花图,这春花图洋溢着对春的活力的热情赞美。

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雪后山景的描写

老舍所用的比喻和拟人极富创造性,想象奇特,而且正是这极富创造性的修辞,写出了“雪后山景”的春天般的温情。“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用这个比喻描写雪后矮松的形象,生动贴切,但更让人玩味的是,“看护妇”是病人极感温暖的形象。雪后矮松形色确实很美,可作者更加要突出的是这形象中的温暖。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一令人叫绝的拟人,把雪后的山坡白的雪色和草的黄色相间的特点写出来了――带水纹的花衣,这是其一;雪后的山坡给人温暖的感受让人觉得山穿了花衣,这是其二;风中的雪后的山坡,不但不让人感到寒冷,反而让人想到春天来临后的温暖,山的更美的肌肤都要露出来了,这是其三。在这里,雪作为冬天的景色,一点不让人感到冬天的严寒,而使雪后山景显出浓浓温情的,正是那极富创造性的比喻和拟人。

写雪的散文篇2

前不久,在谢有顺的评论集《从俗世里来,到灵魂中去》看到这么一句话,说散文写作,其实就是在想象中与人交流,其中最高的境界是自言自语:其次是在想象中对一个人诉说:再次是对两三个知心朋友诉说;最末的散文,才是对所有人发表宏论。我非常认同这话。看赵同学的《小忧伤》,让我想起了那个傻阿甘。傻阿甘去看他心爱的女人珍妮,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就独自一人在路旁的一条长凳上自言自语起来。不管长凳的那一头有听众也好。没听众也好,那情景非常感人。《阿甘正传》之所以成功,我想跟那个情景不无关系。赵瑜回忆自己的乡土童年,字里行间那股闲散的气息,那种漫不经心的状态,跟阿甘独自在长凳上自言自语差不多。像黄昏时一只孤独的蝈蝈,在地球的某个角落小声哼歌,一下子就把路人给感染了,禁不住也要追问一下自己乡关何处,然后。小片小片的忧伤,便在心底暗涌。

现在,好些作家都在写乡土的东西。可不知为什么。很多作家写起乡土来,就像手上粘着泥巴,舌头尖上含着泥巴,毛细血管里流着泥巴,连头脑意识中也装着泥巴,写出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土太土了,好端端的文字,像被他们一个一个用镊子夹着,在泥汤里滚了一下似的。这样的乡土,过于做作,缺少性灵。而相比之下,赵瑜就非常懂得包装。即使写乡土,用的也是一支轻灵的笔,那些进入视线的小片段,像一个电影导演随意捕捉的花絮,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我们的心里慢镜放映,再配上赵瑜自言自语的旁白,让观众轻易地被忧伤击中。

以我看。赵瑜的这批散文。还不仅仅是以上这些优点。这些年我自己也在写散文,所以对目前国内文坛的散文创作状态也有了解。目前国内很多的青年散文作家,他们不是在写散文呢,他们是在比炒菜,看谁的文字佐料加得多:他们是在比巫法,看谁的文字更云遮雾罩,更玄乎诡谲,更能唬住读者;同时他们也是在比谁的色彩艳丽,谁的气势压人,谁的才华横溢。比来比去,结果如几只爱打架的雀儿。从地上打到枝头,从枝头打到天空,越斗越高,一直飞到九霄,消失在云层了。赵瑜的这批散文,完全没有与人争一己之长短的心态,他写作这一小节一小节文字,是心无旁鹜的,像一个削面馆的师傅,小心、专注、精巧地把一团面灰,削得片片如飞,准确插入沸水之中。那些忧伤的片言只语已经浸透到了赵瑜所有的童年里,他完全不需要靠艳词丽句来为他的文章添光增彩。他甚至都不怎么用形容词,就把散文的纯朴之质诠释得淋漓尽致。偏偏就有这么怪,这种纯朴比那些张牙舞爪的文字更有感染力。从这个方面来说,他已经用这种小篇幅、类似于散文诗的文体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散文之道,以轻盈的姿势写出了生命的厚重感。

初读赵同学一小节散文,你会觉得有一种小幽默小智慧在里面,忍不住就要笑一下。再读一小节,又笑一下……笑着笑着,你的内心会在某种不知觉的状态下变得空空落落,随后,忧伤的风,便在你心野吹起来。这种情景可以这么比喻:好像阴冷天突然下雪了,一片,一片,你伸出手去接,接住了,就乐呵一下,接住了,又乐呵一下。可随着雪越下越大,越下越猛,漫山遍野,竟全是它们的影子,这时你一个人站在雪野,心中能不忧伤吗?

那些如梦如烟的童年往事,其实一直如雪般珍藏在我们每个人心灵上空的云层,是赵瑜的《小忧伤》变作了一个小“挠手”,挠得我们的心空飞雪纷纷。让我们在回忆的忧伤中。又一次净化了自己的俗身。

写雪的散文篇3

“新人文散文”当然不算是发明。在有些学者眼里,它指向的是一种不同于起源于十四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期白璧德式的新人文主义。因此,在他们那里,“新人文散文”其实是“新人文主义散文”的简称。

这其实是一个硕大的框,举凡二十世纪以来的大多散文都差不多可以归入此类,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散文。我这里所说的“新人文散文”,并非这种带“主义”的流派或思潮,而是简简单单的一种很纯净的、有着浓郁的人文旋律的新散文。一句话,“新人文散文”,就是一种跳动的新人文旋律,没有“主义”,不是流派。

在湖南作家“新人文散文”创作中,有三个女性作家值得特别关注。她们便是方雪梅、奉荣梅、彭晓玲。她们三个人,基本上可以称之为一个完整的组合:“湘军三才女”。

她们有着很多的共性:其一,都是女性,她们是三个纯粹的女人,而且都属于六零后,是文坛湘军中女性散文作家的代表;其二,她们都是“从故园出发”,关注的领域都是人,具体说来都是与故园发生关系的那些历史上的人物,从她们的心灵深处映射出一片天地人文给人以审美的震撼;其三,都表露出共同的人文情趣和思想旋律,给人以诗意的启思。当然,除了共性以外,她们的散文创作又充分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个性和艺术性。

一、地气、时气和人气的融合

“从故园出发”,这是作家贾兴安先生为彭晓玲散文集《红石头的舞蹈》作序时说的,这句话恰好也都适合于方雪梅、奉荣梅。

巧合的是,方雪梅是岳阳人,奉荣梅是永州道县人,道县古称营阳,彭晓玲是浏阳人。这“三阳”——三个地方,都可以称得上是湖湘文脉荟聚之地。岳阳的文脉系于一楼一湖一记,乃至于直到如今,岳阳都有一个传统,爱好文学的政府官员特别多。方雪梅也因此“从小就对美好的文字,生出了一份葵藿向阳之心”①,三人中,她出道最早,20世纪80年代就是湖南诗坛上一个有名的才女,从早年的诗歌到后来那些自称“小女人文字”,再到如今摆在读者面前的新人文散文,方雪梅一个又一个超越,都“表达了我对生活的点滴温情与敬意,是一堆小小的内心的篝火”。道县(古营阳)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故乡,也是奉荣梅用来喂养她笔下那一条“文化的鱼”的养分,奉荣梅从道县这处“故园”出发,不仅走出了自己的风景,而且走出了自己的韵味。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零公里处”,也是她新人文散文的标杆。至于浏阳的文脉用不着多费笔墨,一曲《浏阳河》足矣!彭晓玲生活和工作于斯,让自己的文字伴随着浏阳河流淌于笔端,向着故园历史的深处走去,寻找着心灵的息壤。

从她们各自的“故园”出发,三才女的散文就都接通了地气。任何一个初读她们散文的读者,都会被她们文字里那股充沛的地气所吸引,而这“地气”,就是将视角深深地切入到本土的湖湘文化,用她们各自穿透心灵的文字传递出湖湘文化那种生生不息的特质。如奉荣梅自1998年开始创作的“道州旧影”系列,2001年策划组织由作家、文物专家参与的“湖湘文化溯源”文化考察活动,并在《长沙晚报》推出专版,其中关于周敦颐的《楼田故里濂溪荷》就引起很大反响,散文《道州,零公里处》(刊《湖南文学》)、《右溪歌长吟》、《在长沙跑江湖》(刊《人民日报》)、《一洞三月明千载》(刊《人民日报》)等等笔触始终不离她的故园永州和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物,《生与死的气场》更是将灵魂拉回现实,将生与死、灵与肉、人生的本性与价值作切肤的拷问,更接地气;彭晓玲的《孤傲的呐喊》(写谭嗣同,刊《山东文学》)、《遥望贾谊》、《忧时君子心》等30多篇写人的系列散文,对象都与湖南密不可分。相较而言,方雪梅的视野则更宏阔一些,她散文中的人气更具有女性味,更多的将湖南与湖南之外的女性人物纳入其中,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如《唐诗烟柳》、《诗礼簪缨的庭院》、《汪静宜的梨花》等等。而与众不同的是,她们三人的新人文散文毫无疑问地都继承了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所谓文化散文的一些可贵传统,然而却又将时代气息与人气紧紧融合于地气当中,突破了文化散文强调文化批判而过于掉书袋的樊篱。

有学者认为,九十年代文化散文依靠文化叙事使得理性和感互溶融,使其获得了基于文化底蕴之上的深刻理性追求和独特诗性光辉这一整体性的审美风范,文化在文化散文当中以人文精神的面貌呈现出来,并且从三个方面构成了文化散文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些文化散文大家们标榜的自由精神是其核心,科学精神是其思维方式,投身现实、批判现实则成为其价值实现方式。诚然,这正是文化散文能引人关注的三个方面,或者成就,不仅表现九十年代散文对文体自由肯定与突破,也表现出强烈的作家个人风格,体现了对个性自由的热情肯定;再加上文化散文作家以其自身的丰富学识,将专业知识和逻辑思维熔铸在其文本之中,体现出文化散文的知识性和逻辑性,凸显出文化散文的理论色彩和理性气势。然而,这也正是构成文化散文所不可避免的模式化弊端。因此,有人指出,文化散文其实不过是此前“学者散文”的延伸或学术散文化,有些无病式的故作高深与高高在上。而湘军三才女的新人文散文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相反,她们彰显的不是理性气势或专业知识,而很巧妙地将时代与人气轻描淡写地化于厚重的地气之中,消解了那种所谓的批判现实色彩。如方雪梅所说,“现实生活里,总是听到人心的算盘珠拨出的劈啪之声,听到七情六欲迸溅发出的爆裂声,看到为利、为权,博取上悦,邀功讨宠,东讨西伐的人与事,让我鄙恶之余,深郁难掩。”②而非常宝贵的是,方雪梅并没有把这种鄙恶、深郁书写到她的文章之中,她并非不知道,借她诗意且自性的文笔去大张旗鼓地挞伐之,一定能赢得喝彩声,但她没有。奉荣梅、彭晓玲也一样没有。奉荣梅近年来的文章中多了一种“痛感”,彭晓玲的散文中掩不住一种“忧伤”,但她们都没有去张扬这种情绪。或许,纯粹的散文真的不该去担当这种批判现实的功能,担当得起吗?古人言“文以载道”,批判当然是一种“道”,但并非“道”的真义。“道”是看不见,摸不着,道可道而非常道。湘军三才女似乎有一种心灵相通,她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承载着道的真义。或许她们明白,批判不是目的,触及社会人生,穷究精神世界的奥秘,在对社会世态人心的批判中重塑道德与良知,这才是根本之“道”。方雪梅的话或许揭示了新人文散文的独特之处:“因为想把自己活成自己,便常常在书房里洗涤、晾晒一下心魂,以求自自在在,谦冲怡然。”③

是的,经过了“洗涤”、“晾晒”之后的心魂,自然就澄明透彻,心灵过滤了现实中一切喧嚣与欲求,文字也自然具有自在谦冲的特质,让读者从阅读中也获得这种品格。这或许正是散文应当具有的品性,也是现代散文“载道”的真正体现。

湘军三才女毫无例外地摆脱了二十多年来女性散文所定义的阀阈,这就是学界所指称的女性散文的三大母题:爱情话语中的女性自我形象塑造,母性形象与母性书写,文化反思与文化超越。然而她们既没有去关注身体与爱的关系或爱情神话,也没有浸淫在母性的光辉或自我关怀当中,更没有去做一般女性散文所难以担当的那种刻意的文化反思或文化批判。她们创出了自己的散文天空。文化散文的出现本来对散文侏儒化的一种有力的扭转和反制,但是,随着文化散文越做越大,越写越长,原本得到张扬的那种崇高伟力却反而使得散文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呆气。

她们以一种女性特有的眼光来观照过去的天地人文,又能沿着女性心灵中的真实感触来展开对现实世界的观望,做到了地气、时气和人气的有机融合,彻底摆脱了一般女性那种常为人们所诟病的俗气、小气和呆气。

二、性情、才情和诗情的共趣

湘军三才女的新人文散文继承了九十年代文化散文的诗性光辉。有学者曾经分析,体现在九十年代文化散文当中的,有一种浸润了创作主体感性意识的诗性特质。具体来说,从创作主体的感性空间和情境来看,文化散文作家以主体心灵映射审美客体,体现为一种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而从创作主体的感性符号和表达方式来看,文化散文作家是置身特定文化语境的个体,其文本的诗性表达就体现为特有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同时,对于精神家园的追寻是人类永久的命题,文化散文以自身的感性体悟和诗性情怀,孜孜关心着彼岸存在,诗意地描摹出终极关怀的色彩。三个不同的女性作家,在对这种传统的继承之中,还发展出性情、才情和诗情的有机融合,做到了诗化表达、诗意境界、诗趣追求的共同旨趣,这是很出人意料的。

如今,网络时代的写作呈现出要么滥情煽情,要么干脆无情的趋势,有人干脆把网络写作时代称之为职业写作时代,或许正是看到了散文发展的危机。自古以来,诗言志,散文言情,“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黄宗羲语)方雪梅、奉荣梅、彭晓玲三位才女的散文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同样关注历史人物(特别是与本土发生关联的历史人物),同样是对那些隐而不彰的历史人物本身进行重建,三人“身之所历”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情自然也有所不同。

方雪梅的散文更多的在意“人伦的温暖”,她对她笔下那些女性人物命运的格外关注,或许正是基于此。读者可以发现,她的笔下,不管是“停在《全唐诗》某页的烟花女子,环佩叮当地走过来”(《唐诗烟柳》),还是那个“揣着玲珑心,身影淡淡的,若有若无地站在李叔同背后”(《雪子飘落》)的女人;也无论是“那个乌发堆云,满脸含羞的青春女子”,或者是那个“以文字为器,排风布雨,发出裂谷穿云之声的女人”(《庐隐不隐》);也包括那些个“要宋词里,度柳穿花,破空而来”(《独自唱酬》)婚前爱过别的男人的女子……方雪梅细心地从“历史书卷最壮丽的地方寻她”开始,寻尽了人间从热烈到素白的人伦之思,寻尽了万千气象,她要寻找的正是渴慕已久的“人伦的温暖”,寻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一切都倚仗文字而活着,一切在文化的幽谷里才能不枯不谢”(《长安啊长安》)。那些文化史上动人的女子,不正是方雪梅“身之所历”的复活么?这种情,有一种“历史苍茫的古意”,却更多的是亘古不绝的生命涟漪。读这样的散文,人心不也会随之澄明谦冲起来么?因此,她的散文,性情、才情和诗情几乎融为一炉,是可以揣在袖里不时地拿出来品味的。

奉荣梅的散文,从“零公里处”的道州写起,写到濂溪河畔,写到右溪边上,再写到寇公楼前,并由此延展出更宽的人文视野,其中都有一道分明的线索,更有一股浓郁的人文亲情。仿佛其时其刻的她早已化身为一条文化的鱼,在故园那条文脉畅通的河流里自由的游走。读者惊讶于她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的深切的文化体悟。一如著名学者阎真所言,“在她的笔下,一切历史人物有了生命的体温,濂溪先生周敦颐,道州刺史大诗人元结,旅游家徐霞客,道州司马寇准,近代大书法家何绍基……穿过了时空的阻隔,面目生动地向我们走来。”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份?我以为,她简直把这些家乡人文中的人都看成是自家的亲人,伴随着她“身之所历”,甚至可以说是附着在她的身上,和她一起成长,一起喜怒哀乐。正是这样一种人文亲情,使她笔下的文字更具有诗情。很多论者都喜欢整段引用她的文字,似乎不这样,不能充分展露出对她文笔的赞美,不能表现出她的玲珑心思。性情、才情和诗情在奉荣梅身上的融合还体现在结构上,能“将历史与现实交错,让读者从纯粹的史料中见出有生命、有血肉、有灵魂、有情趣的人物;同时,将叙事、抒情、概叹、哲理相交融,让读者跟着作者的笔触了解史实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慰藉、史识的启发和哲理的升华”⑤。

彭晓玲的散文,和奉荣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人的散文都具有一种大气,相比之下,彭晓玲的笔触甚或略有一种忧伤,“她语言的色彩呢,似乎更多的是黑色,一丝丝的忧伤,一点点的乡愁,一丁点的禅意,混和着,构成为其语言的色彩基调。”⑥不知是不是湘女多情的又一例证呢。但这并没有掩盖她笔下那性情、才情和诗情的融合。同样是书写湖湘历史人物,彭晓玲身上更多的表现出一种湖湘儿女特有的乡情。尤其是那30余篇长篇巨制,一如湖湘文化那部绵长壮丽的史诗。这种构架,似乎不脱“文化大散文”的框架,但却有她自己的新意。她从那个从大夫第走出去,走过浏阳河,走到紫禁城的谭嗣同写起,几乎遍及在湖湘大地上留下过足迹的历史文化人物,一个“情”字贯穿始终。如她写谭嗣同与浏阳,写到昔人虽逝,“但他的精神气韵却依然浸润着小城的山山水水”,整个城市都“于静默中透着隐隐的威严”(《孤傲的呐喊》)。写朱熹与岳麓书院之间的感情,“倘漫步于岳麓书院之时,恍惚间便能看到许多大师飘逸而清瘦的身影,而看得最清楚的应是朱熹,尽管他离开此地已有800多年。”(《忧时君子心》)写辛弃疾与长沙,写到“我漫步营盘街头,有凉凉的风,一抬头,便看到在听橘园昔日的位置上,建起了一座辛弃疾市民文化广场:一座石壁之上,刻着兵士们抬石垒壁建造军营的情形;石壁之前,一匹矫健的战马颔首敛蹄,像聆听战鼓准备奋起,也似激战之后载誉归来;而辛弃疾腰倚宝剑,手握诗书,面容沉郁,壮怀激烈,却无诉说之地,更无用武之地。”“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脉脉此情谁诉》)彭晓玲书写的这种情,在场感更强,她笔下的人物看上去已消逝于历史的黑洞当中,而经她的笔一书写,似乎又突现在我们面前,这不是去唤起我们的记忆,而是这些记忆仿佛变成了当下。这种在场感本身就是一种诗情。

贾兴安先生说得好,“故园”不再是自然的故园,而是带有生存意识形态的栖息之地。一个写作者的“营养源”或“资源库”在哪里?那就是,从故园出发,从个人成长历史的底色中凸现出来。⑦奉荣梅也表达过同样的发现:“故乡,是一个人‘零公里’处,那里雪藏了我们曾经的笑和泪,惶惑与无奈,希望与梦想。地图上的那个小圆点,是我们的起点,梦想是半径,梦想有多大,半径就有多长……”( 奉荣梅:《道州,零公里处》)

当然,每一个人的“零公里处”都不一样,正如每个人成长历史的底色都不相同,这就需我们用性情、才情和诗情去书写。

三、自性、诗性、知性的分野

董桥说:“我深信不论中文不论英文,文词清淡可读最是关键。然后是说故事的本领。年轻的时候我效颦,很高眉,认定文章须学、须识、须情。岁数大了渐渐看出‘故事’才是文章的命脉。……阅世一深,处处是‘事’,顺手一拈,尽得风流,那是境界!”⑧当我读到湘军三才女的新人文散文,似乎才明白董桥所说不无道理,于董桥,于三才女,于我都算是一种“觉悟”。

文词清淡可读,对于三位才女来说,早已达到这种境界,不是可读,是好读。在我看来,虽然湘军三才女有着共同的品味甚至相近的情趣,但如果细思起来,这并不能掩饰她们的个性风格,为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她们的作品,笔者在这里对三位才女三种风格进行稍加阐述。比较起来,于方雪梅,是一种自性的风格;于奉荣梅,是一种诗性的风格;于彭晓玲,是一种知性的风格。

所谓自性,其实就是一种佛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⑨佛家的说法很玄妙,直白地说,就是自生、自成。读方雪梅的散文,有如风吹海面自起浪。风、海、浪自然天成,浑然一体。这就是自性之美。我不知道方雪梅是不是对佛有兴趣,但我从她的散文中随处可以读出一种佛性来。无论是被她自己称之为“小女子文字”的《寂寞的香水》,还是近年来发表的新人文散文,品其文如悟佛理。如《寂寞的香水》中,她写道:“香水是揉了千朵万朵花的魂做成的吧,所以女人爱它,像爱野外的春天,香水一沾女人的衣裙,花的魂就活了,人也就有了花的气韵”。这香水便是佛了。《阳光的味道》一文中,她写道:“一切沾着阳光的事物,都是让人安心的。一切温暖的东西,都使人心柔软。”《不动烟火》中又写到“阳光是安静的,历史却不”。这阳光便是佛了。《长安啊长安》中写到“历史,不是光鲜的锦缎,而是一堵时光斑驳的老墙。”“在这些驳杂的光晕背后,总感到有什么东西明显地腾越于真相之上。”(《半点落花舞长安》)她的文字,随性,琐碎,却满是迭生相续的日常情怀,“如尘烟扑地”。一如董桥如言,佛也是事,顺手拈来,尽得风流。因此,方雪梅的散文,有点令人想起纪伯伦。就是同样是汉字,不知何故,它们一旦进入到方雪梅的笔下,从她的心灵里倾泻出来之后,就感觉那么美,那么生动,那么漂亮。

所谓诗性,不是指西方符号学里面那种概念,虽然也包括了韵律美,而是指中国传统美学范畴里的诗性,是指中华民族元典中诗、思、史合一的传统,情感与智慧相结合,便产生一种独特的诗性美。奉荣梅散文的这种诗性风格正是这一传统的继承。读奉荣梅的散文,我曾用过一句诗“一面风情深有韵”来形容,即指她散文的诗性审美风格。如《在长沙跑江湖》中,她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叙写了二十年来在江湖的点点滴滴,将诗性的感触穿透生活的细部,短短的文字却能刺穿一个城市的心脏。而后用“江湖”这个中国传统的精神图腾来比拟。“春雨霏霏,擎一把花伞,高跟鞋敲打在太平街、化龙池、潮宗街幽深的麻石路上,在太傅里、磻石山房寻觅贾谊、何绍基的诗魂书魄;夏日炎炎,极目天心古阁,瞰阁万家,在喧嚣的市井是独享别有洞天的宁静致远,琢磨天心,追思怀远;大雪纷纷,叩开岳麓书院山门,踏雪寻梅,爱晚亭下听雪私语;新年日薰,拜麓山古寺,钟声唱经梵音袅袅,慵懒地在草地上打个盹,与佛主隔空对话莲花台……”阎真先生说得好,她善于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题材,在不起眼的细部感受生活,在别人毫无感觉的地方,她触摸到了生命的肌理、弹性和温度。她的文笔细腻而不小气,跟小女人散文完全不搭界,在历史的血脉、文化的气韵和生活的品味方面,表现出了优雅、从容和大气。是的,无论是写她故园里的“亲人”还是写生活中的亲人,奉荣梅那一种诗、思、史三位一体的古典诗性,人文气息格外浓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恰好也说明,现代散文应当从古典诗性中获取营养,让自己精神饱满起来,才能进行新的出发。

所谓知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指智慧:“美周武之知性,谋人神以动作。”当然,如今,这个词常用来指称女性,如知性美女。彭晓玲的散文便正是那种内在的文化涵养自然发出的外在气质的具体体现。如《忧时君子心》的结尾中她写道:“千年之后,这座千年学府静幽幽,先贤曾经探讨学问的地方,已‘藏之名山,纳于大麓’了。山下却热闹非凡,一溜子小吃摊点,现代学子们拿着冰糖葫芦、烤羊肉串四处逛悠。身边呼啦一下穿过新潮的自行车、小轿车,再听不见朗朗诵读声了。如今学生还在,书生却化为历史的尘土了。曾经有书生聚于书院,俯首听讲,执疑而问,赞服其学说者则以师称之,疑而辩者则以友称之,学问不怕有争议,其情其景亦消失在浩瀚的历史时空里。好在在喧嚣淹没一切之时,一缕圣贤的叹息便会划过城市上空,让蠢蠢欲动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镇定下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而朱熹却始终念念不忘岳麓书院,在《怀岳麓》如此写道:风月平生意,江湖自有身。年华供转徒,眼界得清新。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悠然一长笑,妙绝两无伦。”读到这里,每每让人会心一笑。朱熹要是知道他念兹在兹的书院今天,会不会还能发出悠然一长笑呢?有感于这个女子文笔的俏皮和隐隐的辣味,便钦佩起她的修炼和智慧起来。在大量作品向“后”看,在逝去的历史甚至远古洪荒中驰骋想象的今天,一些作者对观照对象既没有深入的情感体验,又没有充分的理性认识,只能肤浅地罗列地名景观、风俗事件、传统思想等知识元素。由于缺少当代意识的烛照,过分依赖于文化意识,他们建构的文化空间常常人气稀薄,异常空泛,疏离了具体现实和当下心灵,结果自然是曲高和寡。而彭晓玲的散文,却能以一种知性的语言,借助于如诗如幻的梦境,让文字又披上一层朦胧与诗意,不论是写谭嗣同、朱熹、辛弃疾,还是写风雨中的芙蓉楼、千古绝唱琴台知音。作者身抵其现场,更多地从精神世界中去解读人物,品味风景。甚至她还有意识地摒弃了女性的性别主体意识,以期更亲切地去接近她笔下的人和物。

风格上自性、诗性和知性的分野,充分彰显了湘军三才女新人文散文的创造意识。

湘军三才女的新人文散文给近年来湖南文坛带来了一股新的气象,极大地张扬了创作的主旋律,是湖南作家“自识旨归”的文化自觉充分体现。她们的创作能力正如她们的年龄一样,处于一个旺盛时期。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三才女的散文创作明显地体现出散文创作难得的两种能力。

一是洞悉心灵的能力,这是三位女性散文作家共有的品格。而且在文字表达上都相当精准,这或许是女性的优势和长处,但这种女性的优势和长处在别的女性散文作家中似乎不会有那么明显。这是对别人心灵的洞悉,一般女性散文作家注重对自己心灵的表达或捕捉那一瞬间的感悟。三位女性作家笔下的对象往往都是过去天地人文中的历史人物,从未谋面,仅仅从他们的文字中就能把他们的心灵描述得非常清晰,这恐怕不是能用超凡想像能力来概括的,更多的是她们对人物心灵的准确的判断。

二是还原生活的能力,她们对人物的把握,有一种很生活化的处理,而不是某种单纯的情感化的处理或戏剧化的处理。这可能与他们并不热衷于追求纵横捭阖,文思阔达,不刻意营造文化氛围,而注重内在的品格有关。今后,不管她们创作题材如何变化,随着她们“身之所历”的更加丰富,当有更多更高品味的作品面世,我们期待吧。

注释:

①②方雪梅:《从心所欲》,《寂寞的香水》自序,海南出版社2012年版。

③方雪梅,《寂寞的香水》,海南出版社2012年版。

④阎真:《意料之外的文字——读奉荣梅》,《湖南日报》2010年8月25日。

⑤余三定:《当下人生态的真切表现》,《湖南文学》2012年第3期。

⑥梁瑞郴:《寻找心灵的息壤》,《湖南日报》2011年5月27日。

⑦贾兴安:《从故园出发——序》,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⑧董桥:《青玉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⑨惠能:《坛经》,中华书局2010年版。

写雪的散文篇4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象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写雪的散文篇5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有效预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学生的预习缺口很严重,影响了课堂的高效教学。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预习能促进课堂的高效率已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有效预习对课堂效率的重要性

有效预习是高效课堂的第一步,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知识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即预习。预习只需粗略的阅读,了解知识的概况,做到心中有数或者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听讲。

二、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多次强调了预习的重要性,然而,学生在预习习惯养成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具体的表现有:

1.学生不能主动预习。大部分学生不能按时按质地完成预习作业;不自觉预习,依赖他人督促的比较多,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意识不强。

2.学生自主预习能力低。主要表现在:(1)学生对辅导书的选用存在障碍。(2)部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3)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等媒介搜集学习资料方面总体表现较差。

三、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1.布置多样性的预习作业。形式多样的预习作业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直接提高预习的实效。

2.预习也要循序渐进。在学生预习的开始阶段,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花一定的时间针对学生的预习进行专门的、阶梯性的指导,接下来必须及时督促学生按要求进行预习,一旦发现学生在预习上出现问题,应立即纠正,还应经常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预习的重视,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外认真预习。

3.定期抽查预习作业本。教师可以在学生早读或傍读时浏览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可以请课代表检查并汇报预习出现的问题,根据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4.在课堂上及时反馈。教师要结合教学对预习进行有效的评价,课后解疑,强化预习效果。

5.课后,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回答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巩固强化,自我完善。也可以要求学生及时补充、修正预习提纲上的内容,从而不断提高水平。

下面以《雪》为例,说说如何预习。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明朗的抒情篇章之一。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1.知识能力目标。①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②学习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

2.过程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合作探究,流利地表达自己的阅读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情感态度目标: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二、预习内容、模式及设置原因

1.用普通话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和文章中优美的句子,然后查、写、记生字词,摘抄本上积累划出的句子。――扫清字词障碍,积累词汇,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默读方法。用圈点批注法,勾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地方,美美地读一读,然后用句式说话:我觉得( )写得好,好在它写出了( )特点。

(教师应在师生对话中,围绕教学重点,结合课后练,补充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探究领会,从而更深地品味文章内涵,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上网或者在书本上查找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鲁迅的生平,以便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本文的主旨。

这篇优美的散文,是鲁迅1925年元月创作的。作者以生花的彩笔,描绘了“江南”和“朔方”迥然不同的雪景,表现了对明媚春天的无限向往,对美好事物的缅怀,以及对冷酷现实奋勇抗争的精神。

《雪》中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渗透在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所创造的意境之中。作者描绘江南和朔方两幅雪景图,不是平板地一览无余地摹拟生活,而是张开想象的翅膀,由“朔方的雪花”联想到“暖国的雨”,由“雨”联想到“江南的雪”,由“雪”联想到山茶、梅花盛开的“雪野”,由“雪野”联想到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人情景;即使描写现实中的“朔方的雪花”,想象也“飞腾”起来,浮想联翩,神游宇宙。正由于作者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极其丰富,所以才创造了雄浑壮丽的意境,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通过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的再创造,既可以扩大和丰富《雪》这篇散文的内容,也可以使人更强烈地感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满足。

总之,这篇散文,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托物言志,寓意深刻,做到了形式和内容、文字的美和思想感情的美的高度统一,每读之,便觉得有一股浩然之气,荡人心胸,开人眼界,促人振奋。

4.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上,教师可下达如下问题:

(1)两幅雪景图为我们描绘出两种独特的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雪,你更喜欢哪个地方的雪?为什么?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

(2)你认为作者更倾向于赞美哪一个地方的雪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3)作者借朔方的雪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层层深入的话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深邃寓意。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投影补充有关鲁迅思想及写作背景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斗争精神,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然后引导学生明确并学习散文诗借景抒情的写法,突破难点。)

5.自由交流,解决疑难,多种艺术形式演绎文本。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检查题纸的完成情况,利用实物展台,抽查几个,在全班检测。并以提问的方式,介绍鲁迅生平,写作背景,及与鲁迅相关的小故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红旗评比。

五、预习内容与后续的课堂教学的关系

写雪的散文篇6

1.随性情自由写作:尤其刚进中学的学生,我尽力引导去写。或在日记、周记、作文本上,只要愿意动手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就为好,另外除了课本以外,还经常给学生介绍一些“适宜本地口味”的文章让他们写一些听(读)后感、杂记、随想等,充分让其有话可说,自由、随意地去表达,如我在《平凡的世界》、《延河》、《人生》、《西行漫记》、《安塞腰鼓》等中精选有关于陕北民风民俗等的片段供学生欣赏,然后鼓励学生写自己的家乡,自然有话可说,内容也丰富多彩。

2.巧设悬念,续写或改写开头或者结尾:有意将文章“藏头或不露尾”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尝试去写,既调动了兴趣,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乐在其中,趣在其后,如让学生给《项链》重写一个结尾,结果学生兴趣盎然,答案异彩纷呈。可见故设悬念激发学生,让其情感进发,奇迹总归会出现。

3.思维训练:其实无论哪一种学习,从根本上讲是培养学生思维,强化学生思维,在校期间无论多长,总有结束,但形成一种开拓性、敏感性、进取性的思维品质会受益终身,缘于此因,我在作文方面的教学也特别注重这一点,

(1) 发散思维: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由一个已知的信息生发出多个信息的思维,即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其方式就是演绎推理,发现特点,对同一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不善于求异,就永远也不能真正理解、驾驭多姿多彩的世界。给高年级学生布置较难写的题目时。也常给写提示。如我曾给九年级学生布置作文《雪》,暗示它可赞,为啥不可贬呢?结果大多数学生仍赞美雪的洁白无瑕,大公无私,进而联想到人,而只有田安安同学却“贬雪”。揭露雪的虚伪――以其洁白的外衣掩盖世间的污秽,见不得阳光:揭露雪的穷凶极恶――依附狂风,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揭露雪的残忍――雪压冰封,万木萧条;最后表白自己不畏风雪严寒,克服困难,立志有所作为,有益于社会。我对该生的独特见解特别欣赏,所以整整花了两节课评价此文,以创新求异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再如写《0的断想》,学生说像西瓜、像跑道、像车轮……后经我的启发,他们还从象征意义等方面去思考,达到了感性和理性的统一:0是一片空白,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0是一面镜子,可看到自己的“有”和“无”……久而久之,许多同学的文章思路广阔起来,内容丰富起来,思想深刻起来,当然平常的讲课对发散思维训练也不轻视,如此的训练,好些学生思维敏捷了,思路开阔了,思考周密了,认识深刻了。这正应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学生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

(2) 集中思维:也就是进行综合归纳、概括的思维。发散思维训练,学生有兴趣,因而能疯狂地、大胆地想,而集中思维要冷静、要理智,甚至要反复推敲、筛选、斟酌最终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如“绝对禁止学生上网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答案多种多样,然后让学生集中归纳,形成一个有自己的观点结论。

4,兴趣的重要: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作文教学,正是让学生个人思维有展示的空间,但也不容忽视学生课程多,作业繁重,所以要培养学生写作的原始的、永久的动力――兴趣。

(1) 激励自信:现在的学生太需要激励,而处在“转型”期的中学生更为突出。批改时优点有意夸张,评讲时精选3~5篇出色的文章。或让本人上台诵读,或由老师代读,点评自然多些“溢美”之词,这样受表扬者信心倍增,旁听者羡慕至极,也很容易使这些同学化羡慕为潜在的写作动力,如此思想先行了,行动自然也跟着来。

(2) 激趣自改互改:让学生在自改互改中找到写作、阅读、享受生活的乐趣。

我素来觉得教育中情感所占比例不容忽视,尤其是社会富裕了,多数孩子又是独生子女,对他们的教育更应该三思而后教,作文教育也如此,我在讲台上用心评讲分析,可少数学生似乎听而不闻,作文中的问题屡错屡犯,怎么办?我利用学生批改作文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对那些写作能力较弱,或态度不端正者进行“面改”,让学生坐在我面前,因为我已提前看过几遍,所以从题目到结尾,从标点符号到立意构思,抓住其最突出的问题,细心指点,耐心教育,巧妙疏导,真情感化,美言相赞,当然这种批改方式费时费力,所以选谁,怎样对症下药对其作文批改教育,事前都要有足够的考虑,这样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写雪的散文篇7

完了,我不小心把糖糖老师的桌子上的东西泼湿了!刚刚还笑眯眯的她,态度立马来了个360按笞洌阂а狼谐荩飞纤坪跤型帕一鹪谌忌眨悄抗庾阋园讶恕懊肷薄保∷杆俦枷蛭业淖唬蚜苁亩髅偷赝易郎弦凰ぃ吆叩嘏鸬溃骸罢馐峭钦饧父鲂瞧诘淖魑模衷谌僭谀闶掷锪耍酒鹄矗 痹懔耍庀抡嫒桥恕?

片段二:

头上戴着白色的警帽,手上套着纯白色的手套,身上穿着藏青色的警服,她是我们的女交警。她站在马路中央,认真地指挥着交通,脸冻得通红,目不转睛地盯着车辆往来的方向……这时,正下着鹅毛大雪,雪花飞扬,树上落满了雪花,树枝都压弯了,绿树变成了“雪树”。车子在马路上飞奔着,车身后面溅起了一排排白色的雪水。女交警的身上覆盖着少许的雪花,把蓝色的警服衬托得更美了……

片段三: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夕阳涨红了脸,散着金色的光,把一切的景色都涂成了金黄色,海浪一波一波地往上涌,拍打着沙滩,把美丽的贝壳、珊瑚遗忘在了沙滩上。沙滩上布满着星星点点的贝壳,沙子又细又软,踩在脚底,十分舒服。一个小海星,正沐浴着夕阳的光辉,缓缓地在沙滩上散着步。

一起来品读:

以上3个片段中的细节描写各具特色,增添了文章魅力,引人入胜。

第一个片段中,主要叙写了小作者自己不小心泼湿了老师桌上的东西,惹老师大发雷霆这件事。通过对老师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以小见大,活灵活现地刻画了老师爱惜学生作文的个性特征。

第二个片段中,主要通过对女交警外貌、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生动地刻画了雪中的一位爱岗敬业的女交警的形象。

第三个片段中,主要通过对夕阳、海浪、贝壳、小海星几个景物的描写,使夕阳下的海滩变得优美动人,非常惹人心醉。

同学们,这就是细节描写的妙处。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

写作小指导:

1.写事的文章。细节要“细”,要以小见大。描写时要紧扣全文,使细节描写和整个事情的情节紧密结合起来。

2.写人的文章。要扣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节刻画,完善人物形象。

写雪的散文篇8

-

云淡风轻忧伤了雨

晓风残月等待那一片云

星语心愿心已远游

水穷处边村石头( : )

石林闲散散步的星

梦天之蓝

-

无边潇潇今生依梦

仰望月色夕颜着墨

倚窗听雨暗雪萦

零下一度盼白莲

-

正听雨轩儿 神雨

方烟雨

忽见静静的雪在燃烧

赛飞

梦想

涅槃重生

-

孟杨带着《雪的思考》

寻找冰山雪莲

大生带着小孙女------时代的毕欣苗

堆起小雪人

可知小雪人《我要回家》

回到春暖花开山清水秀的家园

-

香姨顶着《雪儿》

趟过《我的岁月我的河》

文茉芬芳《小雪花》

在《冬日遐思》

-

古垒东边

那片富含诗意的柳树林

崇尚着《松树和白杨》

可谓是文学的乐树树

-

毛头笨小孩跟着落魄书生和谭学士

仰望清雅的竹

用画笔在雪地里

浅笔书写:

青天碧海夜夜心

-

剑客唱着《雪是一首晶莹的歌》

将茫茫白雪下的红秋叶呼唤

疯狂侠客红尘一笑

踏雪凝听梅花开的声音

-

乐啊兰那行者

踏过《无雪的冬日》

捡起一片映雪的枫叶

轻语:

红尘有你才幸福

-

王者归来了

披着云中月

在梧桐树下

找到雪中那株紫蔷薇

抬起头东月上西楼

向着《暮色里的那盏灯》

至诚

-

海之澜海涛阵阵

雪衬海虹海妍浪花奔涌

大海之子《放喉吟唱》

愿做沧海一粟

-

归来吧

随雁南飞之黑玫瑰

五十黑玫瑰

花纸伞下听风语

上善若水

惜缘在今生

......

-

朋友们

盛会这场岁末的雪

2012无所者玛雅预言

世界的毁灭与重生

像一次洗礼

感叹

生命无敌

泪花集!

上一篇:经典散文欣赏范文 下一篇:限行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