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好词好句摘抄范文

时间:2023-10-10 23:05:32

傅雷家书好词好句摘抄篇1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文学名著,可以感悟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砥砺人的意志,净化人的情感;阅读文学名著,亦能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提升人生的境界。

读一本文学名著就是一次精神之旅,让你充分感悟大千世界的斑斓,生活的多彩。

你可以和鲁滨逊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坚强地生活;可以和凡尔纳塑造的尼摩船长一起去历险,漫游那《海底两万里》;可以到《三国演义》中去看那依然耀眼的刀光剑影;可以在巴金的《家》中,与觉新一起感受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在含英咀嚼中,你的情感与大师一同浮沉。

读一本名著就是和大师的一次精神对话,让你的心灵为之震撼,让你的精神与之共鸣。

读《红楼梦》,于其中鲜活的人物形象中,你会感受到曹雪芹思想的深邃;读《哈姆雷特》,你会触摸到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脉搏的律动;读《女神》,你会点燃郭沫若火一样的创造激情……在与大师的对话里品味思考,发现世界,完善自我。

读一本名著就是一次精神洗涤,让你在精神的食粮中重塑自己的灵魂,启迪心智。

从简爱的“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从白朗宁的“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我懂得了为他人奉献爱心是多么重要; 从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懂得了自由的价值;从鲁迅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懂得了反抗精神的可贵……在精神洗涤中,你的思想与大师一样深邃。

初中生正是丰富着自己的知识和阅历的时候,尤其在假期,同学们更应该多阅读一些古典文化经典著作、现代名著、外国名篇等,以更好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和内涵。古人云: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让我们一起捧起充满智慧的书本,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溢满书香的寒假。

《傅雷家书》是一本洋溢着父子深情的家书,一定有许多地方会引起你强烈的共鸣。静下心来,细细阅读,用心体会傅雷望子成才的良苦用心,其中许多教诲,或许也能对你有所启迪。另外,这本书谈论艺术的内容也比较多,有条件的话,不妨趁机多了解一点中外艺术史方面的知识,以开阔视野,培养审美情趣。

傅雷家书好词好句摘抄篇2

一、重视积累的好习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兴趣的培养,都要从积累中来。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积累,而“语文主题学习”正为语文知识积累提供了便利。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把同类素材融会贯通,要求学生人人准备语文素材笔记本,不论字、词、句、段,还是诗词、佳句、优美文段,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就记录下来,并注意分类汇编。为了鼓励他们,我们还安排了定期展览、评比,并且让学生把各自的精华本相互传阅,相互借鉴学习。后来不光摘抄了,我们还引导他们在摘抄内容后面写出自己的感受。少则几个词、几句话,多则一个片段、一小篇文章。或者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推荐给大家阅读。时间长了,他们往往按捺不住内心的想法有感而发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积累,不仅荟萃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也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兴趣,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重视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

二、熟读成诵的习惯

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古时要求学子要熟背“四书五经”,“胸中藏有诗百篇”。如今要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进写作,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都有赖于背诵。除此以外,背诵还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等多种功能。通过背诵,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以此来不断充实他们的语言库存,并让其从中领悟和体味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引导学生多读、熟读,直至背诵,坚持不懈,学生各个方面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都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三、以思维导图为索引,回顾、贯穿、整合、提升的习惯

引导学生画出相同主题、同一作者或诠释某种表达规律的作品的思维导图,做到单元课文、主题学习丛书及歌曲、名言、名著等课内外比较阅读,通过整体回顾来进行知识和思想的系统整理,使教学过程成为融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于一体、融语文学习与人生教育于一体的系列化综合活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单元学习主题进行探究的欲望,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母爱和父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莫怀戚的《散步》时,我们首先让学生齐背孟郊的《游子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忆小学时学过的《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丛书中的《母亲的目光》《母亲的“存折”》《母亲的羽衣》《妈妈的味道》《母爱夜无眠》,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深情歌唱《烛光里的妈妈》《懂你》《白发亲娘》《妈妈的吻》《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妈妈我爱你》,积累有关母爱的名言。广泛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爸爸的花儿落了》《台阶》《背影》《柔软的父爱》《父爱的高度》《父亲给我的世界》《父亲是我一生的时钟》等文章。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学习都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感受母爱的细腻与温柔、父爱的深沉与伟大,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回报。为此,我布置了特殊的作业:给父母洗洗脚,谈谈你的感受;记住父母的生日,不忘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通过开发和整合课内外学习活动资源,课内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在课外迁移的过程中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学习活动,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际感知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老师学生家长同阅读、共提高的习惯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个体人性上,还是在课堂阅读层面上,双方的地位应该没有高下之分,教师能理解的,学生并非不能理解,学生不明白的教师也不一定就能明白,教师的优势在于只是首先占据了教学资源和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平等的阅读气氛能够开出创造之花,反之,则会压抑个性,只能制造出装知识的袋子。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许多文章和名著如《爱的教育》《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可让家长自由选读,也可给家长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家长的参与,有助于自身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时也为孩子树立了榜样。

老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进行阅读理解和感悟体验,并利用闲暇时间写出心得、随笔、告子书,然后开展“读经典谈感悟”“开讲堂当讲师”“写感受表真情”“办小报促交流”等活动,以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傅雷家书好词好句摘抄篇3

关键词:岳飞故事;《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精忠录》

中图分类号:1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02-0109-05

明代是岳飞故事作品的繁荣时期。以数量而论,产生了戏曲《宋大将岳飞精忠》、《岳飞破虏东窗记》、《精忠记》、《精忠旗》、《续精忠》等,短篇小说《续东窗事犯》、《游酆都胡毋迪吟诗》等,长篇小说《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岳武穆精忠传》、《岳武穆尽忠报国传》,存目戏曲《关岳交待》、《救精忠》、《后岳记》、《阴抉记》、《金牌记》等,数目之多,约占岳飞作品故事一半。以质量而论,《精忠旗》当之无愧占据岳飞戏曲首位,并以其精湛文艺、深厚内蕴而入选中国古典戏曲十大悲剧。熊大木所纂《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以史为纲,兼采野史传闻,创建“熊大木模式”,昭示一个以书商为中心的小说时代的到来。上述二作,不管是在岳飞故事系统中,还是在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品数量之众多、质量之提升皆说明在明代岳飞故事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代。

一、《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题署熊大木撰。熊氏名福镇,字大木,号钟谷,福建建阳人。此书现存最早刊本为明嘉靖三十一年杨氏清白堂刊本,首有熊氏自序,末附李春芳编辑“精忠录”后集三卷。正文共八卷八十四则。此书版本众多,有万历问周氏万卷楼刊本,万历间余氏双峰堂刊本,万历间余氏三台馆刊本,万历间仁寿堂刊本,明内府抄本,明天德堂精刊本,吴门萃锦堂刊本,清初映秀堂刊本等,名称亦不一,实为一书。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初刊本:“卷一第一行题: 新刊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其余七卷俱作:‘新刊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笔者所见日本内阁文库藏万历问周氏万卷楼本之影印本,诸卷端皆题:“新刊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第一卷卷端题署:“鳌峰熊大木编辑”、“书林双峰堂刊行”,第二卷卷端题署:“鳌峰熊大木编辑”、“书林万卷楼刊行”,第七卷同二卷,其余各卷同一卷。孙楷第先生认为:“此书自余氏双峰堂本出。”共八卷八十则,其中卷一第四则“许翰请用种师道”、第五则“师中大战杀熊岭”、卷二第十则“宗泽大捷兀术兵”、卷七第九则“周三畏鞫勘岳飞”则目列于目录,正文中却未单列,而是与前则相联,实际正文七十六则。卷末附“附会纂大宋岳鄂武穆王精忠录卷之九”、“之十”二卷,题署“赐进士巡按浙江监察御史海阳李春芳编辑”、“书林余氏双峰堂刊行”。卷九为各种“古今褒典、古今论述、墓志、庙记、碑记、序言、古今赋咏(古风、绝句、词、歌行)”,卷十为“律诗”共计一百五十七首。从内容可见,李氏所编之《精忠录》为宋以来至明初的有关岳飞题咏的资料汇编。书末附序言“叙岳鄂武穆王精忠录后”,题署“正德五年岁次庚午秋八月哉生明”,“赐进士巡按浙江清戎监察御史海阳李春芳谨序”。

至于熊大木序言中所提及清白堂主人杨子素带来的“浙之刊本”《武穆王精忠录》小说,究竟是什么,学界有不同意见。研究者或认为《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卷后所附李春芳重编之《精忠录》后集即是,但《精忠录》后集的资料汇编性质实在与“小说”相去甚远。或认为石昌渝先生近年于日本发现的朝鲜古铜活字《精忠录》较近似。朝鲜古铜活字《精忠录》共五卷,其中也仅有二卷为叙事性文字,其余三卷“武穆著述”、“古今褒典”、“古今论述”、“古今赋咏”为相关的资料汇编。并与《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后附李春芳重编《精忠录》后集极相似。笔者未见朝鲜古铜活字《精忠录》,但据石昌渝先生的介绍文字,推测李春芳重编《精忠录》后集与朝鲜古铜活字《精忠录》,二者所依据的本子应为同一底本,即有弘治十四年陈诠序、赵宽后序,依据旧本翻刻的重刊本《精忠录》。只不过《大宋中兴通俗演义》附李氏重编本,既署“后”集,只收录了五卷中后二卷。今存朝鲜古铜活字《精忠录》题署“会纂宋岳武穆王精忠录”,《大宋中兴通俗演义》附李氏重编本题署“附会纂大宋岳鄂武穆王精忠录”,二者名称的相似也证明,二书似由一书改编翻刻而来。而熊氏所见之“浙之刊本”,根据其序言中讲述的既为“小说”,又“著述王之事实,甚得其悉”的特征,应不是仅仅有“古今褒典”、“古今论述”、“古今赋咏”之类赋赞内容的李氏重编二卷本《精忠录》“后”集,而是包括“宋史本传”、“武穆事实”、“武穆御军六术”等叙事内容的五卷本《精忠录》,或为弘治本,或为弘治本之其它翻刻本。但也不应该排除另一种可能,即熊氏所依之“浙之刊本”即海阳李春芳重编之《精忠录》,该本亦为包括叙事内容的五卷本,而熊氏在刊刻《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之时,为了避免《精忠录》的事实叙述与自己正文内容重复,故只采纳五卷中二卷诗文赋咏部分作为附录,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文后所附《精忠录》“后”集。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的编写原则,如熊氏自序所言:“以王本传行状之实迹,按《通鉴纲目》而取义。”熊氏以史书为纲,采取史书编年的体例架构作品。第一卷卷首题:“起靖康元年丙午岁。止建炎元年丁未岁,首尾凡一年事实”,之后每卷卷首皆类似,明显模仿《通鉴纲目》的体例。既以史书为据,且以史书为模仿对象,《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处处显现“崇实”的痕迹。书中的大部分人物和情节都有史书来历。

熊氏作为一位文化水平不高的书坊主和通俗文学编纂者,在写作方式上最大的特点是模仿。编纂体例模仿《通鉴纲目》,写作方法模仿《三国演义》、《水浒传》,甚至宋元话本,他模仿《三国演义》收录诏旨、奏章、书信等历史文献,模仿《水浒传》运用成段韵语作形容渲染,模仿宋元话本二句韵语运用。不管模仿的结果是否成功,但模仿在使小说快速成篇方面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熊氏另一编纂成书的快捷法宝是广泛杂录他书文字。《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卷一第二则“李纲措置御金人”的后半部至第六则“宋康王泥马渡江”之间的长篇文字,几乎完全抄录自《大宋宣和遗事》。而最后两则“效颦集东窗事犯”、“阴司中报应秦桧”则基本抄录自明宣德年间赵弼《效颦集》中卷之《续东窗事犯传》。书中另有许多情节来源于史书,如关于岳飞出生与少年时学射周同事,岳飞破杨么事,岳飞孝亲事,岳飞婉拒美人事,岳飞责子事,高宗御赐“精忠”旗事,岳飞对高宗“良马对”事,以及大小诸次征战,皆据《宋史・岳飞传》加以铺叙繁衍而成。该书初版本序言题署“《武穆王演义》”,实际上岳飞事迹只占全书二分之一多,书中夹杂大量南渡初期其它将领,如韩世忠、杨沂中、刘、李世辅、王德、吴玢、刘子羽等人的征战事迹,其内容基本以《宋史》各人本传为基础,稍加铺叙而成。而熊氏既以《精忠录》为改编底本,自然《精忠录》辑录的大量有关岳飞的文献资料――奏章、题记、檄文、书信、诗词也被作者收录进作品。作品中的一些断语抄录自《续资治通鉴纲目》。一些情节如岳飞访道月长老、周三畏挂冠来源于戏曲《东窗记》、《精忠记》,东窗事犯、疯僧扫秦来源于此前的笔记、小说、戏曲。总之,只要是相关的材料,不管是史书文字,还是小道轶闻,熊氏都将其收为己用。在以史实为基础的原则下,旁收许多野史传闻。全如其序言所称:“至于小说与本传互有同异者,两存之以备参考。或谓小说不可紊之以正史,余深服其论。然而稗官野史实记正史之未备,若使的以事迹显然不泯者得录,则是书竟难以成野史之余意矣。”

经过这样的综合杂糅,整部作品显得情节松散、枝蔓杂芜,加之以史实为主,趣味性、文学性都较弱,情节平淡寡味,难以引人入胜。然而,经过这样的大综合,有关岳飞的情节事迹基本被网罗殆尽,《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也成了第一部以岳飞为主、情节完备、篇幅巨大的长篇小说。

二、《岳武穆尽忠报国传》

《岳武穆尽忠报国传》,于华玉撰,七卷二十八则。现存明末友益斋刻本,封面题“重订按鉴通俗演义精忠传”,版心题“尽忠报国传”。卷首有金世俊序言,及于华玉“凡例”六则,首卷卷端题:“卧治轩评。”从序言和凡例得知,“卧治轩”即于华玉的号,于华玉为书之实际编纂者。于氏字辉山,金坛人,明崇祯十三年进士,崇祯十五年任义乌知县。本书当为其义乌县任内所刻。

于华玉此书,实为熊氏《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的改编之作。熊氏之书,内容已基本近实,而于华玉仍嫌其“俗裁支语,无当大体,间于正史,多戾繇来,几以稗家畜之”,而进行“特正厥体制,芟其繁芜”的工作,以期达到“与正史相符”的效果。在此编写原则下,于氏大加删改。熊氏原著共八卷,每卷十则。第八卷主要为岳飞死后的一系列传说故事,包括何立寻道月长老、疯僧扫秦、秦桧冥报、胡迪骂阎游历地狱等情节。于氏认为这些都属齐东野语、鄙俚不堪,而加以删节。所以于氏所编本为七卷。且每卷被压缩为四则。基本上熊氏本每十则在于氏本中节略为四则,具体的办法通常是两、三则合并为一则,如卷三之“苗傅作乱立新君”、“张浚传檄讨苗傅”、“韩世忠大破苗傅”三则合并为一则“张韩剿讨苗傅”,卷五之“诏岳飞征讨湖寇”、“岳飞定计破杨么”、“牛皋大战洞庭湖”三则合并为一则“岳飞计破杨么”,卷六“金熙宗废谪刘豫”、“议求和王伦使金”二则合并为一则“秦桧主和误国”,等等。而一些则目和情节,如卷一“金粘罕邀求誓书”、“宋徽钦北狩沙漠”等可能被作者认为是枝蔓之节而直接删除。

大的章节如此,细部改编办法则主要是删除细节描写。小说与史传的一个重要分别,即是细节描写、夸饰语言的增多。于氏为了突出自己的“雅驯”,于“正史”有征,故将熊氏本中稍具文饰的细节与语言删除殆尽,只留下叙述事实的情节枝干。试举简单一例说明。熊氏本卷二“宗泽定计破兀术”一则,有兀术与宋将刘衍对阵描写,于氏本同卷“宗泽任用岳飞”一则亦有此情节。试将二本文字比较如下:

言未毕,忽滑州路口一彪军马,旌旗展卷,枪刀密布。为首一员大将,口方面圆,金盔银甲,乃东京有名将家刘衍是也。大骂:“逆天臊奴,不识时势,屡次侵扰中华,今日先将这匹夫试吾利刀。”兀术靠定阵脚,手持长枪,跃骏骑而出。大叫:“今日早早献了东京城池,驻吾人马,令尔大朝皇帝尊我金国为主,割地与吾,讲和则休。若不允,教尔中华寸草难留。”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忽滑州路口一彪军马,乃东京名将刘衍。大骂:“逆天臊奴,不识时势,屡次侵扰。今来决一死战。”兀术持枪跃骑而出。大叫:“令尔大朝皇帝尊我金国为主,割地与我讲和。”

――《岳武穆尽忠报国传》可以看出,后文较之前文,情节丝毫不少,可字数少了一半。有关军队仪仗、将领外貌的描写被删去,人物语言有所节略。如此硬性删除,使人物语言显得残缺不全,词不达意,文气不通。环境之鲜明,气焰之热烈,已大打折扣。总体来说,后文简单,干瘪枯燥,大不如前文气韵生动。同卷还有关于梁山好汉“大刀关胜”的故事情节。熊编本写此,铺垫既多。情节又细,写关胜无辜被奸贼刘豫杀害。悲壮慷慨,令人动容。而于氏改编本东截两删,连情节的介绍也未完备,读者甚至不明白事情原委,更不要说感人至深了。于氏类似的改编贯穿全文,可见其所谓的“驯雅”是多么枯燥无味。

熊氏模仿《三国演义》写法,文中夹杂大量历史文献和诗赞,于氏亦嫌其“赘琐”,或简言概括,或一一删除。如卷二“李纲奏陈开国计”中引用李纲奏陈札子,洋洋洒洒近千言,于氏只择要摘取,总共用了四十字。卷三“胡寅前后陈七策”引录胡寅疏谏七策,篇幅巨大,近三千言,于氏亦用几十字概括。卷三“张浚传檄讨苗傅”,引录苗傅伪诏一、檄文一、张浚檄文一,皆被删掉,同则引用吕颐浩书一、张浚书二,被简言概括。另有少量历史文献,如宗泽上书请车驾北征的表疏,岳飞给周三畏出具的招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烘托作品感人气氛,而被存留下来。可见于氏对于插入文献的处理,还是有着自己的考虑,是经过了一番比较和梳理的。诗赞类文字也多被芟除。如李纲谏车驾南行,被罢相位,“后人有诗叹云”;宗泽出师未捷身先死,“刘后村《咏史》诗云”;关胜无辜被戮。“后人有诗赞云”等处,插入的诗赞文字于氏本一律不录。其中关于宗泽和关胜的诗极能烘托其悲壮惨烈气氛,被删去未免可惜。

熊氏本中,亦有模仿《水浒传》使用渲染性韵语的文字。如卷二“岳飞计画河北策”一则,有岳飞越职言事被罢职回家事,叙岳飞归家途中景色:“时值秋天光景,车碾尘高,马衔衰草,丝鞭袅袅。穿红叶之孤林;骏马迟迟,越野桥之碧水。”忙中闲笔,颇有韵致,这样的语言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中本不多见,于氏本却一字未留。而于氏对自己做法的解释则为:“旧传沿习俗编,惟求通畅。句复而长,字俚而赘。……兹痛为剪剔,务期简雅。”熊氏本则目为较整齐的七字句,于氏本改为六字、七字不等,也与其自诩的“简雅”相去甚远。

于氏之所以选择岳飞小说加以改编,有其明确目的:

国朝于忠肃公有传,止称御虏之略。正德中平寇有传,亦惟弭盗之书。独兹传,御虏弭盗兼载成谋。而武穆以一身百战,虏破寇平,尤冠绝于从来诸将之上,可谓凌孙轹吴,极古今之罕俪者矣。《传》中李忠定公纲有曰:“朝廷外有大敌,而盗贼乃敢乘间势。非先靖内寇,则无以御外侮。”韪哉斯言,今日时事之龟鉴也。有志于御外靖内者,尚有意于斯编。

――于华玉《岳武穆尽忠报国传》“凡例”

于氏进士出身,身为朝廷命官,又生逢明末乱世,内有李白成之流反叛,“盗贼”乱起;外有异族满清觊觎中原,挑衅边关。内忧外患交加,国势日衰。而历史上兼御外靖内二功于一身者,莫过于岳飞。于氏此编,即是以岳飞事迹为例,为“有志于御外靖内者”编一谋略教科书,一鼓舞士气书。

既以教科书自居,于氏在正文叙述事实的间隙,插入大量评语,以更好地贯彻“以史为鉴”的原则。在“岳飞计画河北策”情节后,于氏评日:“硕言至计,可勒金石。且鉴往卜来,昭烛无余。合前表疏,皆绝大文字。”强调岳飞的胆识谋略,可为后来者学习;“李纲罢相”情节后,于氏评曰:“昔朱夫子谓:‘李纲人来,方成朝廷。’然则李纲出去,不成国家矣。南北之分,不在用兵,而在用人。君子于此,叹否泰之交云。”总结历史经验,议论国家强盛之本。议论虽有高下之分,而于氏之用心良苦历历可见。评语的加入。还有另外一种功能,即作者自谓:“旧传每目数事缀连,累牍难竞,读者遑遑厌去。兹一事自为一,起讫以评语间之。”以议论性评语插入正文,以评语为标志,以分段落结构,不失为一种创新。然议论性评语强插于叙事文字之间,对于小说作品来说,则有损文字通畅与情节趣味。

经过于氏“缮较凡七易丹墨”的一番苦心改造,

《岳武穆尽忠报国传》呈现于人前的是一个剔除血肉、仅存主干的于瘪躯体。郑振铎先生论此极精辟:

虽改旧观,却失去了活的精神,传奇的面目,他使《岳传》离开了民间通俗读物而逼近于正史传记的复述了,……其实他的“简雅”,较旧传的鄙俚尤为使人不快。传奇的著作是与其枯燥而无趣,不如鄙俚而生动。尽管于氏认为自己对于作品有“脱胎换骨之功”,但《岳武穆尽忠报国传》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承载了于氏本人的历史观念与救世理想。其在国势衰颓时所进发的政治理想、济世抱负,令人钦佩,然而就其作品来说,却并非成功的文学实践。

三、《岳武穆精忠传》

《岳武穆精忠传》,题署“吉水邹元标编订”。六卷六十八回。有明天启七年宝旭斋刻本,乾隆三十六年宝仁堂刊本,乾隆四十一年文光堂刊本,大文堂刊本,题署“玉茗堂原本”刊本,清初刊本。郑振铎、孙楷第均认为,此书实为明代无名氏所编,署名“邹元标”者,乃伪托。

题署“玉茗堂原本”本,卷首有“岳武穆王精忠传”序,题署“吉水邹元标”撰。目录下题署“吉水邹元标编订”。每卷回数不等,卷一为十回,卷二、卷五各十一回,卷三、卷四、卷六各十二回。此本亦当据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删节归并、改编而成。熊本每则则目为七字单句,邹本改为每回七字偶句。熊本为八十则,邹本为六十八回。比之熊本的则目,邹本在回目中,或根据文中内容凭空增加一句,如熊本卷一“斡离不举兵南寇”,邹本作“斡离不举兵南寇宋徽宗让位太子”,熊本“宋徽钦北狩沙漠”,邹本作“宋徽钦北狩沙漠宋皇后自经驿中”,卷三熊本“洪皓持节使金国”,邹本作“洪皓奉旨使金国崔纵持节卒冷山”,卷八“秦桧矫诏杀岳飞”,邹本作“王氏画宇教秦桧秦桧矫诏杀岳飞”,熊本“效颦集东窗事犯”,邹本作“读经书小轩独酌效颦集东窗事犯”等等。或者邹本将熊本的两则合并为一回,如熊本“宋康王泥马渡江”、“岳鹏举辞家应募”两则在邹本中为一回,熊本“岳统制楚州解围”、“刘子羽议守四川”两则在邹本中为一回,熊本“岳飞访道月长老”、“下岳飞大理寺狱”并附属“周三畏鞫勘岳飞”共三则在邹本中为一回等等。经过如此改编,原本的八十则并为六十八回。

邹本基本沿袭熊编原本的情节内容,惟字句有些出入。像秦桧遇疯魔行者、何立访道月长老、秦桧冥报、胡迪游历地狱等情节,于华玉编《岳武穆尽忠报国传》尽行删除,邹本却一一保留。与前述于本相比,邹本与熊本更接近。甚至可以说。邹本与熊本实为一本。邹本对熊本最大的改动为章节回目的调整。而前文说过,熊本在流传过程中,曾出现过诸多不同版本,各版本间亦有回数不一的情况。邹本明显脱胎于熊氏《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甚至名字《岳武穆精忠传》与《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后期版本――天德堂本《岳武穆王精忠传》、萃锦堂本《武穆精忠传》、映秀堂本《岳鄂武穆王精忠传》的名字类似,相比起来,于华玉的《岳武穆尽忠报国传》与熊本的任何名字相去较远。从另一角度讲,邹本也可被视为单独一书。一来,邹本章节回目的调整幅度较大;二来,邹氏重新撰写序言,对岳飞之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说明编纂此书有其主导思路在内。二者都体现了编订者付出了精力和智慧,进行了再次创作。因此,将邹本《岳武穆精忠传》单列为一书,亦有一定合理性。

明代另有岳飞故事短篇文言小说《续东窗事犯传》,分别被赵弼《效颦集》、《国色天香》收录,二本文字稍有出入。该文讲述士人胡迪不满秦桧享禄、岳飞冤死史实,指责阎王不公,后亲历地狱,眼见秦桧之流受尽阴惩、果报不爽事。此文后被熊大木收入《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并被邹元标《岳武穆精忠传》袭用。明末冯梦龙《古今小说》所录短篇白话小说《游酆都胡毋迪吟诗》演述同一题材。胡迪故事明代成型,为民众喜爱,后来成为说唱作品的热门题材。

四、余论

明前期深痛的“土木堡之变”和于谦身死败亡的政治局势与南宋初年时局颇为相似。于谦命运、性格与岳飞相似,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而最相似的还是二人功高名重、无故被戮的事实。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成化间,于谦冤案。弘治二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赐祠于其墓日旌功,有司岁时致祭。辑录岳飞事迹的《精忠录》本已有“旧板行”,弘治十四年又由镇守浙江的太监麦公重新刊刻,考虑到第一部演述岳飞生平的长篇传奇《东窗记》同样产生于弘治年间,时间之相近,应不完全是巧合。

“土木堡之变”后,为激励人心,景泰元年,徐有贞请立汤阴岳飞庙,次年庙成,朝廷赐额:“精忠之庙”。建庙主管人汤阴教谕袁纯,搜辑有关岳飞及岳庙祀事文字,征集悼念岳飞诗文,类编成书,名日《精忠录》。笔者未见袁氏所编之本,但推测该本极有可能是弘治本《精忠录》与正德间李春芳重编《精忠录》的祖本。因为弘治本赵宽“后序”中曾提及该本乃据一旧刊本厘正而成,从题名雷同和内容相似可见,弘治本可能是从景泰间袁本而来。官方的提倡鼓励促成了《精忠录》的最初成型,此后,《精忠录》不断再版,并最终影响了熊氏《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的成书,进而促成了于氏《岳武穆尽忠报国传》、托名邹氏《岳武穆精忠传》成书。上述作品流变可被表示为:景泰本《精忠录》一弘治本《精忠录》一正德本《精忠录》~嘉靖本熊氏《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一于氏《岳武穆尽忠报国传》、托名邹氏《岳武穆精忠传》。从上述作品流变的蛛丝马迹可以见出,政治时局、官方褒扬对作品产生起到直接促进作用。

傅雷家书好词好句摘抄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口,课外阅读也是推动学生成长的“助推器”。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本就狭窄的阅读空间遭到严重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着学生的阅读冲动。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多推荐一些好的书籍供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教学上以兴趣为基点,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关于同学们的课外阅读,新课程标准的建议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故此,教学时要抓住学生好奇心理,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出对阅读的热情。如学了笛福的《荒岛余生》就会激学生们去读《鲁滨孙漂流记》的渴望。青少年正处在成长的时期,需要很多方面的精神食量,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多读一些文学名著,如小说、诗歌、散文等,还要读些名人传记、历史故事和有益的科普著作。每一部书都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教益与人生启迪,对他们自身的想象力、理解力与独立思考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让他们在阅读世界里自由飞翔,享受阅读的成功感和喜悦感。

2改善自身的阅读方法

初中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少,所以,教师正确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大家知道,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向学生传授浏览、略读、选读、跳读、精读等诸多阅读技巧与方法。这些技巧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也同样需要。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做到掌握文章主要思想,还要能充分理解关键的信息,没有合适的阅读技巧是无法达成的。除了基本的阅读技巧以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平时摘抄好词好句,时间久了无形中就会提高自己遣词造句的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除此之外,叙述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向他人转述自己所看的故事也是一种锻炼自己口才的有效手段。

3拓展自身的阅读文本,反复质疑,扩展迁移

对书的理解掌握程度的反馈,可借鉴查阅一些资料,及时检验自己阅读程度和其他别同学的异同,或者自我评价测试,设计一些“词语的乐园”、“语法邀请赛”等娱乐性题目,与其他伙伴一起讨论。宋代张载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怀疑既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辨伪去妄,也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课外阅读时,学生就书中的字、词、句、篇、章等产生疑问,也可对书中的写法、结构,或人物言行、思想性格,甚至是社会风貌等产生质疑,产生的疑问越多,也就会越积极主动去阅读。如读《三国演义》时,很多学生会质疑这些问题:赤壁之战为何称为“鏖战”?书中的曹操如此“奸诈”,为什么在课文中却读到他的“日月之行,苦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如此胸襟博大的诗句呢?历史中的曹操是否就如书中所写这般呢?作者又为什么要这样写他呢?通过质疑,进而主动探究,学到的知识远比阅读这本书得到的要多。

4开展多彩的知识讲座,拓宽语文课外阅读的视野

为更好地履行阅读,教师每周可用两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观看一些经典著作相配套的视频。多播放一些诸如《百家讲坛》类型的栏目,比如说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品读《水浒》等。又如,待学生读完经典名著后,播放一些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中的精彩片段,如《城南旧事》、《茶馆》、《雷雨》、《乱世佳人》等。观影结束后,指导学生及时整理思路,提出疑问,或者点评感悟,教师再与学生一起交流碰撞……然后再及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观点与感悟写在本子上。引导学生主动走进经典著作,并且领略经典的韵味,能更好地把握经典的现实意义。

5选择适合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书籍

初中生的求知欲很高,自身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很强,但是缺乏相关的辨别能力。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思想情况、阅读水平、兴趣爱好等,认真负责地去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言辞规范的读物;同时,还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们推荐对自身有益的图书,除《自读课本》和大纲上推荐的中外名著以外,可以向学生们推荐由大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古诗文精读》一书,它把大纲上要求阅读的古诗文进行分类编辑,每篇都有作者简介,对照古文的译文,还有一些赏析,很适合学生去品读。这些诗文形神俱备,规定学生们每天熟读成诵一到两篇,让他们品味词句意蕴,思考鉴赏角度,既赏心悦目,又拓宽思路,也提高了古文修养。同时,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名篇,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要多激发学生的阅读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并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通过阅读激励学生展开思考,在阅读中思考生命的价值,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影响,吸收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等,再经过自我过滤,实现心灵的转变,在吸收中促进自我发展。

作者:刘喜春 单位:河北省任丘市长丰中学

参考文献:

[1]潘海生.浅谈如何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8).

[2]傅国亮.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丛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3(10).

傅雷家书好词好句摘抄篇5

我想起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上所作的《反对党八股》的讲演中列举的党八被的罪状。其中的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语言无味,象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倒是言中了我们当今公文中的一个十分严重,却又末被充分认识的问题。这就是缺少文采,甚至根本没有文采,成了当今公文的一个通病。

为什么55年前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问题,今天重又出现呢?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历史的原因。古人写文章是很讲究文采的,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十分中肯的意见。一部《论语》,不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思想和学问体现,其语言的精炼、优美、含蓄,也是古代文章的典范。后世的学者也都很注重文章的文采,人们所以爱读司马迁的《史记》,不只是为了了解历史,还常常是出于欣赏文章的文采。至于诸葛亮的《出师表》、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文》等虽属公文,也是很有文采的。但是,自从文学与其他学科显着地分途以来,有些非文学作品的作者对于文章,特别是对公文的文采便有所忽视。宋代以后,甚至有作文害道之说。清代某些主张经世致用的学者,更有轻视文采的倾向。到了本世纪40年代则有党八股的出现。以上可以说是历史的原因。

二是认识上的原因。不少人对公文语言必须庄重、朴实的要求作了片面的理解,以为庄重就不能抒发情感,朴实就不能使用华丽的词句。于是公文语言在运用上便越来越枯燥乏味,在表情达意上便越来越平淡浮浅,好似患了贫血病和营养不良症。又有不少人认为公文属于应用文,又不是文学作品,只要通俗、明白、易懂就行了,要什么文采?于是不少公文便只有抽象的道理,缺少具体的形象;便只有一二三四的叙述,没有生动鲜明的论证。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种不生动,不形象,使人看了头痛的文章。还有一些人则死守着公文的既定框框和固有程式,不敢超越雷池一步。所以,如今虽说谁都认为毛泽东的文稿很有文采,也常以他的《湖南农****动考察报告》作为范文。可要是谁真的象毛泽东那样撰写调查报告,恐怕十个有十个要以不合规范,没有章法被毙掉。而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些调查报告,虽然是既合规范,又有章法,却是没了生气,没了个性,形式呆板,语言枯燥,不要说群众不愿意看,就连自己读起来也味同嚼蜡。

傅雷家书好词好句摘抄篇6

为什么55年前同志指出的问题,今天重又出现呢?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历史的原因。古人写文章是很讲究文采的,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十分中肯的意见。一部《论语》,不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思想和学问体现,其语言的精炼、优美、含蓄,也是古代文章的典范。后世的学者也都很注重文章的文采,人们所以爱读司马迁的《史记》,不只是为了了解历史,还常常是出于欣赏文章的文采。至于诸葛亮的《出师表》、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文》等虽属公文,也是很有文采的。但是,自从文学与其他学科显著地分途以来,有些非文学作品的作者对于文章,特别是对公文的文采便有所忽视。宋代以后,甚至有“作文害道”之说。清代某些主张经世致用的学者,更有轻视文采的倾向。到了本世纪40年代则有“党八股”的出现。以上可以说是历史的原因。

二是认识上的原因。不少人对公文语言必须庄重、朴实的要求作了片面的理解,以为庄重就不能抒感,朴实就不能使用华丽的词句。于是公文语言在运用上便越来越枯燥乏味,在表情达意上便越来越平淡浮浅,好似患了“贫血”病和营养不良症。又有不少人认为公文属于应用文,又不是文学作品,只要通俗、明白、易懂就行了,要什么文采?于是不少公文便只有抽象的道理,缺少具体的形象;便只有一二三四的叙述,没有生动鲜明的论证。这就是同志所说的那种“不生动,不形象,使人看了头痛”的文章。还有一些人则死守着公文的既定框框和固有程式,不敢超越雷池一步。所以,如今虽说谁都认为的文稿很有文采,也常以他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作为范文。可要是谁真的象那样撰写调查报告,恐怕十个有十个要以“不合规范,没有章法”被“毙”掉。而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些调查报告,虽然是既合规范,又有章法,却是没了生气,没了个性,形式呆板,语言枯燥,不要说群众不愿意看,就连自己读起来也味同嚼蜡。

三是作者的原因。领导懒于动笔是其一。领导在办文上如何使用秘书,同志对此讲得最多,最尖

锐,也最深刻。他历来主张领导自己动手,不要秘书代劳。可是现在又有多少领导亲自动手写文章呢7有的同

志原本是写文章的,文笔也不错,但一当了领导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如今,大领导不写,小领导也不写,甚至不写文章的办公室主任也大有人在。曹操、王安石等古代将相的文章为什么很有文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文章为什么很有文采,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自己动手,不要秘书代劳,是一个重要原因。领导着一个方面的工作,甚至是领导着一项伟大事业的领导干部,其呕心沥血的辛劳,其屡经挫折的感慨,其运筹帷幄的灵感,其百战百胜的激情,绝非秘书所能感受,更非秘书所能写出。唯有领导亲自动笔,才能情感洋溢,异彩纷呈。缺乏真情实感是其二。公文虽属受命之作,但若没有真挚的情怀,实际的感受,也是不可能写出文采的,更不可能以这样的文章去感染、感动他人。如《转发××××通知的通知的通知》之类的“接力”文;既无新内容,也无新举措,更无新精神,年年如此的“季节”文;照顾方方面面,大段摘抄引证,不能不发的“应景”文。还有一些要求下级令行禁止的公文,需要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写好的公文,本人却不令行禁止,自己从不下去,又让秘书闭门造车,又怎能写出文采呢?素质太差勉为其难是其三。多数机关工作人员,包括秘书原本文学功底就浅,进入机关这个门后,又从没遇上个本领高强的“师傅”,如此一代传一代,文通字顺已经很不简单了,哪有文采之说。加之,今天晚上布置的文,明天早上就必须交卷,只好“萝卜快了不洗泥”,质量服从速度,还讲什么文采?

综上所述,可见公文缺少文采并非一时之问题,也并非一个部门的问题,乃是长期以来并不以为是问题的问题。笔者只见过起草了不合规范的公文要被清却从未见过写了没有文采的公文要挨批评。那么,什么是公文的文采呢?所谓公文的文采公文中经过选择、加工后,能够增强公文表现力的词藻。但它不一定是华美的语言词藻,因为华美语藻的堆砌,并不能产生文采。正如巴尔扎克所说:“是来自思想而不是来自词藻”,所以华美的语言词然可以使公文增添文采,就是很朴实的俗言哩语使公文顿生文采。那种能激起人们思想活力和高操的语言词藻是文采,那种质朴无华、情真意切能浅中见深、平中见奇效果的语言词藻也是文采。其就在于对语言词藻的选择与加工的艺术如何。公文为什么要讲究文采呢?首先公文的文采是增强公文实用性的需要。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公文对象对公文的认识、理角受、执行程度上,这里除了公文的客观内容外,公作上的表现力、说服力、感染力,即公文的文采,也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公文的文采,可以增强公文的生动性。毛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是这样解释

最后,公文的文采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二要加强学习。有针对性地学一点古代公文中的范文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公文,还要读点

文学作品,学点文言文知识,不断从中吸取营养,充实写作功底。

三要端正写作态度。以高度的责任感、爱憎分明的激情、勤奋踏实的精神从事公文写作,敬业爱岗而淡泊

名利,做到反复推敲,字斟句酌。

四要开展优秀公文评选,把有无文采作为评定优秀公文的重要标准,改变重公文格式,轻公文文采的倾问。

五要提倡领导亲自撰写公文和提拔一批秀才担任领导,把写作能力作为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把亲自拟写文章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傅雷家书好词好句摘抄篇7

关键词:《太平广记》;《云溪友议》;选编

《云溪友议》,晚唐范摅撰。它主要记载中晚唐文人的异闻趣事,涉及到诗、诗话、传说、历史等,具有文献价值、诗话价值和文学价值,被后代各种具有影响力的类书、小说总集、笔记小说、丛书等广泛地或选编或摘录,《太平广记》即是其重要的选编本之一。

《太平广记》[1]是北宋初年李?P等奉敕编纂的大型类书,专门收集自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等,对所引之文大多注明出处。其注明选编自《云溪友议》的有四十九条,用人名为题,分为二十三类,分别是:(1)异僧:卷九六《鸱鸠和尚》、卷九八《兴元上座》。(2)报应:卷一一七《刘轲》。(3)定数:卷一五六《石雄》。(4)感应:卷一六二《胡生》。(5)气义:卷一六七《廖有方》。(6)知人:卷一七《苗夫人》、《吕温》、《韩愈》。(7)器量:卷一七七《于?》。(8)贡举:卷一八一《章孝标》、《李肱》。(9)文章:卷一九八《卢渥》、《戎昱》、《王建》、《白居易》、卷一九九《杜牧》、《天峤游人》《谭铢》、《朱庆馀》、《唐宣宗》。(10)卜筮:卷二一七《邹生》。(11)相:卷二二三《娄千宝》。(12)谄佞:卷二三九《冯道明》。(13)嘲诮:卷二五六《陆畅》、《平曾》《僧灵彻》、《崔涯》、《李宣古》、《杜牧》、《陆岩梦》、卷二五七《朱泽》。(14)无赖:卷二《李令》。(15)酷暴:卷二六九《李绅》。(16)妇人:卷二七一《慎氏》、《薛媛》、卷二七三《刘禹锡》、《蔡京》。(17)情感:卷二七四《韦皋》。(18)童仆:卷二七五《捧剑》。(19)梦:卷二七八《宋言》。(20)巫:卷二八三《韦觐》。(21)神:卷三七《乐坤》。(22)蛮异:卷四八一《新罗》。(23)杂录:卷四九三《李义琛》、卷四九五《杨志坚》、卷四九七《刘禹锡》、《滕迈》、卷四九八《李群玉》。

《太平广记》对《云溪友议》的选编存在着以下四个问题:

(一)《太平广记》中注明出自《云溪友议》的条文,现存《云溪友议》中没有记载。此类有两条:

1、卷一七《韩愈》:

李贺以歌诗谒吏部韩愈,时为国子博士分司。时送客出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插带,急命邀之。

汪绍楹点校为:“明钞本作出《幽闲鼓吹》。”[2]《幽闲鼓吹》原文为:

李贺以歌诗谒韩吏部,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援带邀之。

对比两条叙述所用的文词基本相同,可以肯定《太平广记·韩愈》条出自《幽闲鼓吹》,而非出自《云溪友议》。

2、卷四九三《李义琛》:

李义琛,陇西人。居于魏。自咸阳主簿拜监察。少孤贫。唐初草创,无复生业。与再从弟义琰、三从弟上德同居。事从姑,定省如亲焉。武德中,俱进士。共有一驴,赴京。次潼关,大雨,投逆旅。主人鄙其贫,辞以客多,不纳。进退无所舍,徙倚门旁。有咸阳商客见而引之,同舍多喑呜。商客曰:“此三人游学者,今无所止,奈何睹其狼狈?”乃引与同寝处。数日方晴,道开,义琛等议鬻驴以一醉,商客窃知,固止之,仍资以道粮。琛既擢第,历任咸阳,召商客,与之抗礼。商客不复识,但悚惧逊退。琛语其由,乃悟。因引升堂,后任监察。[3]

五代王定宝撰的《唐摭言》卷七亦记有李义琛的故事,原文如下:

武德五年,李义琛与弟义琰、从弟上德三人同举进士。义琛等陇西人,世居邺城。国初,草创未定,家素贫乏,与上德同居,事从姑,定省如亲焉。随计至潼关,遇大雪,逆旅不容。有咸阳商人见而怜之,延与同寝处。居数日,雪霁而去。琛等议鬻驴,以一醉酬之。商人窃知,不辞而去。义琛后宰咸阳,召商人,与之抗礼。义琛位至刑部侍郎、雍州长史,义琰相高宗皇帝,上德司门郎中。[4]

在此两条记载中,李义琛“孝”与“知恩必报”的品质,以及他得到咸阳商人帮助的主线是相同的,但是关键性细节却相差很大,特别是《太平广记》中,当商人暗中知道李家兄弟要卖掉唯一的驴,换酒报答他的收留之恩时,“固止之,仍资以道粮”,这样一个“固”字,既显出李家兄弟的报恩真心,也写出商人的高义之举,是一笔双写,而且,商人还资助了“道粮”。后一则,此处的描写则逊色多了。叙述的次序也有明显的优劣之分。从《太平广记》对《云溪友议》和《幽闲鼓吹》的征引看,对原文的文序和关键性情节是不改变的。傅增湘曾据《太平广记》的征录文字校勘过《云溪友议》,有跋云:“《太平广记》引此书凡四十七条,偶取谈刻本手勘一过,视原书已得三分有二。其中引李贺以诗谒韩吏部、李义琛赴京遇商客二则,本书乃遍检不得,是所存恐亦非全本也。” 傅增湘因此对现存的《云溪友议》是否是足本产生疑问。实际上,是《太平广记》将它书条文误归为《云溪友议》名下。

(二)《太平广记》在注明出自《云溪友议》的条目中,加入了它书的内容。此类有两条。

1、卷一九八《白居易》条

唐白居易有妓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年既高迈,而小蛮方丰艳,因《杨柳词》以托意曰:“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及宣宗朝,国乐唱是词,上问谁词,永丰在何处,左右具以对。遂因东使,命取永丰柳两枝,植于禁中。自感上知其名,且好尚风雅,又为诗一章,其末句云:“定知此后天文里,柳宿光中添两星。”后除苏州才子,自峡沿流赴郡,时秭归县繁知一,闻居易将过巫山,先于神女祠粉壁大署之曰:“苏州刺史今才子,行到巫山必有诗。为报高唐神女道,速排云雨候清词。”居易睹题处畅然,邀知一至曰:“历阳刘郎中禹锡,三年理白帝,欲作一诗于此,怯而不为。罢郡经过,悉去千余诗,但留四章而已。此四章者,乃千古之绝唱也,而人造次不合为之。沈?缙谑?唬骸?咨礁卟患埃?享匙葱缕妗i?谷疑风雨,幽崖若鬼神。月明三峡曙,潮满九江春。为问阳台客,应知入梦人。’王无竞诗曰:‘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徘徊作行雨,婉娈逐荆王。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霁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李端诗曰:‘巫山十二重,皆在碧空中。?h合云藏处,霏微雨带风。猿声寒渡水,树色暮连空。愁向高唐去,千秋见楚宫。’皇甫冉诗曰:‘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白居易吟四篇诗,与繁生同济,而竟不为。[5]

此条记有两事,前半部分记白居易与宠妓樊素、小蛮事;后半部分记白居易与繁知一之间吟咏前人巫山诗事。咏巫山诗之事节选自《云溪友议·巫咏难》,而为樊素、小蛮题诗所诱发的故事见于《本事诗·事感》,原文如下:

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年既高迈,而小蛮方丰艳,因为《杨柳枝词》以托意曰:“一树春风万万条,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及宣宗朝,国乐唱是词,上问:“谁词?永丰在何处?”左右具以对之,遂因东使命取永丰柳两枝,植于禁中。白感上知其名且好尚风雅,又为诗一章,其末句云:“定知此后天文里,柳宿光中添两枝。”[6]

可见,《太平广记》因为《本事诗·事感》和《云溪友议·巫咏难》都是写白居易的咏诗作诗事,将之并为一条。

2、卷一九九《杜牧》条

此条选自《云溪友议·钱塘论》。其中删去张祜重游甘露寺与卢肇相知事,增加杜牧为张祜声屈而谴责元白之论。增文如下:

此为祜得意之语也,李杜已下,盛言其美者,欲以苟异于白而曲成于张也。故牧又著论,言:“近有元白者,喜为淫言?r语,鼓扇浮嚣。吾恨方在下位,未能以法治之。”斯亦敷佐于祜耳。

杜牧此语源于《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原文如下:

所著文数百篇,外于仁义,一不关笔。尝曰:“诗者可以歌,可以流于竹,鼓于丝。妇人小儿,皆欲讽诵。国俗薄厚,扇之于诗,如风之疾远。尝痛自元和以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r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欲使后代知有发愤者,因集国朝以来类于古诗,得若干首,编为三卷,目为唐诗,为序以导其志。”[7]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一于《樊川文集》条已经说明此材料的来源,并对此说进行了一定的推测:“然则此论乃戡之说,非牧之说。或牧尝有是语,及为戡志墓,乃借以发之,故摅以为牧之言欤!”。墓志铭显示对元白诗的谴责是出自李戡处士口,但也说明了杜牧自己的观点。四库馆臣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㈢《太平广记》因为其自身版本的不同而出现了所选的条文不同,这样,《太平广记》有的版本选录了《云溪友议》的相关条文,而有的版本却无。[8]此类一条,《太平广记》卷二六九《李绅》:

李绅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凡戳有罪,犹待秋分。永宁吴尉弟湘,无辜盛夏被杀。崔元藻衔德裕斥己,即翻其辞,因言御史覆狱还,皆对天子,别白是非,权轧天下,使不得对,具狱不付有司,但用绅奏而置湘死。是时德裕已失权,而宗闵故党令狐?、崔铉、白敏中,皆当路。因是逞憾,以利诱动元藻等,使三司结绅,杖钺作藩,虐杀良平。准神龙诏书:“酷吏殁者,官爵皆夺,子孙不得进宦。”绅虽亡,请从春秋戮死者之比,诏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贬德裕等。擢汝纳左拾遗、元藻武功令。始绅以文艺节操见用,然所至务为威烈,或陷暴刻,故卒坐湘冤云。

此条《太平广记》没有注明出处,文源阁四库全书本下注“阙”,更不见于《云溪友议》。汪绍楹点校时,在此条后附录了《云溪友议·江都事》中关于李绅治理淮南事部分,注“出《云溪友议》。据谈氏初印本附录。”[9]

(四)《太平广记》注出它书者,杂入《云溪友议》的内容。此类一条,卷九十《释宝志》,注“出《高僧传》及《洛阳伽蓝记》”。其中有宝志吃鱼事:

长于台城,对梁武帝吃?,昭明诸王子皆侍侧。食讫,武帝曰:“朕不知味二十余年矣。师何谓尔!”志公乃吐出小鱼,依依鳞尾,武帝深异之。如今秣陵尚有?残鱼也。

《云溪友议》卷下《金仙指》杂记得道僧人的异行与无道僧人道人的受罚,其中有同样的记载,录文如下:

宝志大师,尝于台城对梁武帝吃?,昭明诸王子皆侍侧。食讫,武帝曰:“朕不知味,二十余年矣。师何为尔!”志公乃吐出小鱼,依依鳞尾,帝深异之。如今秣陵有?残鱼也。[10]

此两段文字实出于一书。

鉴于上述,《太平广记》对《云溪友议》的选编应除去《韩愈》和《李义琛》两条,实际上是四十七条,依据上述的选编顺序,出自《云溪友议》的条目分别源于:(1)《金仙指》(2)《葬书生》(3)《赞皇勋》(4)《祝坟应》(5)《名义士》(6)《苗夫人》(7)《江都事》(8)《襄阳杰》(9)《巢燕词》(10)《古制兴》(11)《题红怨》(12)《和戎讽》(13)《琅琊忤》(14)《巫咏难》(15)《钱塘论》(16)《灵丘误》(17)《谭生刺》(18)《闺妇歌》(19)《贤君鉴》(20)《龟长证》(21)《彰术士》(22)《冯生佞》(23)《吴门秀》(24)《白马吟》(25)《思归隐》(26)《辞雍氏》(27)《澧阳宴》(28)《?萝遇》(29)《哀贫诫》(30)《毗陵出》(31)《真诗解》(32)《中山悔》(33)《买山谶》(34)《玉箫化》(35)《郭仆奇》(36)《去山泰》(37)《狂巫讪》(38)《讯岳灵》(39)《夷君诮》(40)《鲁公明》(41)《中山悔》(42)《宗兄悼》(43)《云中命》。

因为《太平广记》的编者所见到的本子是唐五代所流传的,与原书问世的年代距离近,引文比较完整,所以,清朝的《唐人说荟》(《唐代丛书》)、《龙威秘书》、《艺苑捃华》等中所选录的《云溪友议》是以《太平广记》本为依据的。傅增湘《云溪友议》跋文评价很中肯:“《广记》之文字与本书违异殊多,或甄取时有所删润,然舛谬之处,赖《广记》订正者固不少,知古书要为可贵耳。” 因此,《太平广记》是后人校勘《云溪友议》的一个重要本子。

通过《太平广记》的重新分类或删改,既可以让读者看到《云溪友议》原书文本的部分特征,也可以使读者知道《云溪友议》被保存和流传的途径,而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一方面说明了《云溪友议》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P《太平广记》(全十册),汪绍楹点校,中华书局 1961年版。

[2]李?P《太平广记》(全十册),汪绍楹点校,中华书局 1961年版,第1247页。

[3]李?P《太平广记》(全十册),汪绍楹点校,中华书局 1961年版,第4046页。

[4] 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起自寒苦”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035-744。

[5]李?P《太平广记》(全十册),汪绍楹点校,中华书局 1961年版,第1490页。

[6] 孟?ぁ侗臼率?な赂小罚?脑ǜ笏目馊?楸荆?478-238。

[7]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五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34页。

[8] 《太平广记》成书之后,因为“其为不急之书,仅成雕板,未付流传”(《玉海》卷五十四)。至明初,主要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所以缺误很多。到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无锡的谈恺根据传抄本加以校补,开始有雕版印行。此后出现过万历活字本、许自昌重刻谈本、清黄晟刻本等。

[9]李?P《太平广记》(全十册),汪绍楹点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111页。

傅雷家书好词好句摘抄篇8

关键词:翻译技巧;选词;

翻译技巧,即翻译方法,能使具有概括性、指导性、基础性的翻译原理具体化、条理化、实施化,利用各种翻译转换法准确、完整传达话语信息。它着重解决的是具体翻译转换上技术、技艺、艺术上的问题。翻译理论专著或教材中对技巧的处理一般按两条线索分别或结合进行归纳:一是按原语的词类、句型等语法范畴及惯用法系列等,梳理翻译表达的技巧、方法;另一是按对原文信息、形式进行翻译表达的方法,而在分合、增减、反正、顺逆、去留存变、直译形神等辨证关系上,对翻译手法进行分类。翻译是科学又是艺术,对于技巧,理论著作、教材不能囊括翻译实践中的所有情况,具体问题还须具体分析,翻译者不但要灵活运用已有的技巧,而且要善于创造新的技巧,以使译文传意达旨,形神兼备。

选词,即选义择词,贯穿于整个翻译的实际操作过程之中。这里的“词”指表达某一实体或整体性概念的单词、词组和短语。“选义”是由人类语言的一词多义现象决定的。任何一种发展完备的人类语言,其中的大部分词汇都是一词多义。例如单词charge: 动词含义有两个,在科技英语的环境下是“充电”,而在日常生活中是“索取(费用)”。名词通常是“电流”的含义。该如何措辞则要看具体语境了。此外,英语中有一些名词,同时有两个形容词,比如名词sun,它的形容词可以是sunny,也可以是solar,这里就有个辨义和确定词义的问题。另外,语言使用中还普遍存在着多词一义的现象,即同一意思对应不同的词语。在英语里,一词多义是非常常见的,这与英语的多源生有关。现代英语中不仅有许多词汇是从古英语演变而来,还有约80%的词汇从外国输入的,经过历史变迁,这些词汇并存和融合,使英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特别普遍。因此译者除了具有辨义这项本领外,还要具备“择词”这方面的技巧。

无论是“选义”,还是“择词”,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说,没有词是完全孤立的(No word is an island entire to itself.),词的意义必然受到前后相邻词句的影响。我国学者王佐良先生也说,上下文不只是语言问题,说话是一种社会行为,上下文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社会场合或情境,正是它决定了词义。他还指出,一个词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上的意义,还有内涵的、情感的、牵涉许多联想的意义;一个词的意义有时不是从本身看得很清楚的,而要通过整篇整段--亦即通过这个词在不同情境下的多次再现--才能确定。香港译界有句名言:词无定译,说的就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翻译。

从词语与语境的关系看,有些词基本不受语境影响(context-free),如意义相对固定单一的专有名词、科技术语、数量词等;有些词则受语境制约(context-bound),如那些含有感情色彩、价值判断且意义极为丰富的普通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等。对于这些词语,先利用各种手段确定其意,然后恰当措辞表达。下面介绍几种确定词义的方法。

一.根据上下文和汉语习惯搭配来确定词义

长句、难句、复杂句,句句难懂,这是大家都非常清楚的一点。如何看懂句子,而又不失精准的把译文写出来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首先,我们都知道:在动手翻译之前,必须要把英语原文看懂。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步。以下我们通过考研英语翻译实例来具体讲解在理解原文的前提下如何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

A.意群拆分确定词义:

e.g. “In short”, a leader of the new school contends,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s we call it, was largely the improvement and invention and use of a series of instruments that expanded the reach of science in innumerable directions.” (1994-72)

本句可以分四个意群来确定词义:

第一个意群:in short简言之school学派contend 坚持认为,争辩,讨论

第二个意群: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科学革命(不可译为“科技革命”)as we call it所谓的

第三个意群:largely 在很大程度上a series of一系列instruments器具、仪器

第四个意群:expand拓展reach影响范围innumerable无数的、数不清的direction方面

e.g. Social science is that branch of intellectual enquiry which seeks to study humans and their endeavors in the same reasoned, orderly, systematic, and dispassionate manner that natural scientists use for the study of natural phenomena.(2003-62)

本句可以分三个意群来确定词义。

第一个意群:social science社会科学 branch分支intellectual enquiry知识探索

第二个意群:seek力图reasoned理性的dispassionate冷静的,客观的in…manner以…方式

第三个意群:natural scientist自然科学家

在英译汉部分,确定词义可以说是最难的。前面所说的agree,很多人只会翻译成“同意”,而不知道根据上下文翻译成“认为”,这就是一个教训。

B.词语搭配构成词组小语境,可以藉此确定相互间的意义:

1) express the idea:表达e.g. He cannot express his ideas clearly in speaking.

2) advocate the idea:鼓吹、维护e.g. This organization advocated Hitler’s Nazi ideas.

3) borrow the idea:借用、抄袭e.g. This idea was borrowed from the West.

4) spread the idea:传播e.g. Democratic ideas are being spread throughout the world.

5) deepen the impression:(加深)e.g. He did that to deepen the impression that he was generous.

6) exercise/use the influence:使用e.g. He promised to use his influence to get me a job.

7) have the influence:具有e.g. This movie has an adverse influence on teenagers.

8) exert the influence:施加e.g.…you are expected to exert positive influence on your fellow schoolmates.

二、通过语篇语境确定词义

翻译过程中,语篇不论是对原文的理解还是对译文的构建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语篇是最基本的翻译单位,译者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合格的译者不仅要具备语篇分析的能力,还必须首先具备语篇意识。所谓语篇意识就是要求译者将语篇看作一个整体,而不局限于词、短语、句子,从语篇整体把握原文、理解原文、再现译文。

e.g. The man, who, in old age, 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 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 since the things he cares for will continue. And if, with the decay of vitality, weariness increases, the thought of rest will be not unwelcome. I should wish to die while still at work, knowing that others will carry on what I can no longer do (B. Russell).

译文:上了年纪而能这样看待生活的人就不会遭受怕死的痛苦,因为他所关怀的事物将继续下去。同时,如果精力衰竭了,疲乏增加了,休息的思想并非是要不得的。我倒愿意工作不息,死而后已,因为我知道别人会继续我未完成的事业(《新概念英语》第4册)。

如果只看到划线的这一句话,译文似乎没什么可挑剔。但是,如果考虑一下上下文,将整个句群看作一个整体,我们会发现译文与前文与后文都不相呼应。因为原文第一句“The man who, in old age, 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 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与最后一句“I should wish to die while still at work”都表明整篇的主题是死亡问题,“rest”的含义是“长眠”而非“休息”,但划线部分的译文却与“死亡”无关。而且,这里的“rest”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表示死亡的这类委婉语还有很多,如“silence”、“sleep”、“quietus”等,如果原文用的是“silence”,难道应该将其译为“沉默的思想并非是要不得的”?显然,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不顾文章的整体性,孤立地“理解”部分语句,忽略了篇章整体信息的参与。划线部分的合理译文应该是:而且,如果随着精力的衰竭,疲倦之感日渐增加,长眠并非是不受欢迎的念头。

杨绛先生在她的文章《记钱钟书与〈围城〉》中,多处用到了“痴气”及与“痴”相关的词组,来描绘钱种书先生异于常人的脾性,在不同语境下其意多有不同。凌原先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英语词汇来翻译“痴气”及相关词组,请看以下诸例:

1)

钟书写完《围城》,“痴气”依然旺盛,但是没有体现为第二部小说。

After Chung-shu finished writing Fortress Besieged, his “eccentric” bent was still going strong, but it failed to take form in a second novel.

2) 我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他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真事。

It was those charming mischievous quirks of his that made it possible for him to create the characters and plots for the novel and pass them off as real people and real deeds.

3) “高兴”也正是钱家所谓“痴气”的表现。

“Being funny” was another manifestation of his puckish bent in the eyes of the Ch’iens.

4) 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

Chung-shu’s sweet quirkiness is peculiarly his own.

5) 沦陷在上海的时候,他多余的“痴气”往往发泄在叔父的小儿小女、孙儿孙女和自己的女儿阿圆身上。

When he was stranded in Shanghai, he would take out his pent-up eccentric energy on Younger Uncle’s small children, grand children and Ah Yuan, his own daughter…

三、通过常识判断确定词义

常识(common sense /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around us)人人有,而且常识愈丰富对翻译理解愈有用。很多老翻译家如吕淑湘、傅雷、杨宪益都强调翻译需要“杂学”。我想,这“杂学”可以看作是比较“高级”的常识吧。请看下面一段关于铜质保温瓶结构的描述:

---Another type is a double-walled copper vessel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urface scrupulously cleaned to achieve the high intrinsic reflectivity of copper. A body of charcoal absorbent may be affixed to the outer wall of the fluid container, where it is kept cold and helps to condense any gases remaining in the vacuum space after it is evacuated and sealed off.

某译文:另一种类型是有双壁的铜容器,其相应表面洁净无疵以获得铜所固有的高反射率。在流体容器的外壁可以粘着一层木炭吸附剂,它保持着低温并在容器抽空和密封后帮助冷凝残留在真空空间的气味。

此句的翻译关键在于两个it的意思。根据上面的译文,两个it都指fluid container。这显然不对。从原文看,fluid container明显指铜质保温瓶盛装液体的内胆,而内胆怎么能抽空呢?根据生活常识,保温瓶中要抽空的是内外夹层之间的夹套,即原文中的the vacuum space,因此第二个it应指the vacuum space。再举一个简单一点的例子:She could knit when she was seven.。句中的knit,其基本意思是“编织”,但译文不能只说“织”或“编织”,必须把动词的宾语补上,因为汉语里说“她七岁时就会(编)织”显得不够自然。那么“织”什么呢?根据我们的生活经历,一般是织毛衣,而不是织麻袋什么的,因此原句可译为“她七岁时就会织毛衣”。常识也包括一些很简单的科普知识。如果科技知识为大众所共有,那就是利用科学背景知识来确定词义。

四、利用背景知识确定词义

理解一个词有时需要从文本以外去寻找相关信息,如上面的常识判断。在科学翻译中,时常需要运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或其他领域的背景知识来确定词义。如:

---Velocity changes if either the speed or direction changes.

velocity 和speed都可表示“速度”,前者具专技色彩,一般用于科技文献,后者语域较宽,可用于科技或日常生活领域。如果将velocity 和speed都理解为“速度”,原文表述将失去意义,因此这里velocity 和speed中必有一个词表示其他意义。物理学告诉我们,速率是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而速度是标量,有大小而没有方向。据此,velocity是速度,因为原文语境信息暗示它有方向(direction),speed是速率。这样确定词义后原句可译为:”如果(物体运动的)速率和方向有一个发生变化,则物体的运动速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五、利用逻辑判断和推理确定词义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还可以利用逻辑学的有关知识,如矛盾律等来确定词义。如:

---Automobiles and trucks would be powered by quickly replaceable electric batteries.

某译文:汽车和卡车则可以迅速替换的电池组作动力……

译文乍一看似乎没有问题,可是从逻辑的角度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汽车”和“卡车”两个概念是蕴涵与被蕴涵的从属关系,即“卡车”包含在“汽车”之中。“汽车”是属概念,“卡车”是种概念。译文犯了种属概念并列的逻辑错误。因此,必有一词的理解出了问题。查词典,Automobiles除了作“汽车”讲外,还可作“轿车”解。“轿车”与“卡车”是对立概念,可以并列。再看一类似的例子:

---It caused devastation by burrowing and by devouring the herbage which might have maintained millions of sheep and cattle.

它们在地下打洞,吞食掉本来可以维持数百万只牛羊的牧草,从而造成了破坏。

原文中的cattle有“牲畜”和“牛”二义,这里因与“羊”(sheep)对置,根据种属概念不能并列的逻辑规则,cattle只能作“牛”解。

王宗炎先生说,辨义为翻译之本。只有正确地理解原文的每一个字词,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当然,正确的理解只是正确翻译的前提,要做到表达的贴切与自然,还需要较高的译入语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泉水,1991,科技英语翻译技巧[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吴景荣、程镇球,2000,新时代汉英大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3]赵振才,1986(3),科技英语翻译与逻辑[J],中国翻译.

上一篇:中学生好段摘抄范文 下一篇:春天的句子摘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