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与《傅雷家书》

时间:2022-09-08 11:24:39

――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流畅、传神,其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为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

――他的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有着非常渊博的知识,可谓多艺兼通,有着独特而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人坦荡,禀性刚毅。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他不能违背自己的心灵,不能忍受自己的思想被霸占,更不能让自己的灵魂被否定,终于在1966年9月3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饮愤弃世,悲壮地走完了本不该走完的一生。

然而,我对傅雷先生更深入的了解,却是在读了《傅雷家书》之后。这是一部在20世纪80年代即广为传阅、对世人印象最深、影响最为直接和广泛的家书,是最好的艺术学养的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书。

傅雷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其艺术修养得到了很大提高。回国后,他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也许是受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的影响,他不仅自己养成了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治学作风,而且对自己的两个孩子――傅聪、傅敏也是管教甚严,有时到了苛责的程度,例如吃饭时不得讲话,咀嚼时不准出声,饭菜不能掉在餐桌上,用餐后椅子要归位,等等。但从家书的字里行间,我感受更深的却是傅雷先生的另一面――父爱。

家书中的字字句句都充满着父亲对在外求学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私的关爱。在一封给大儿子傅聪的信中,傅雷甚至为自己曾经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道歉:“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对于一向性情耿直的傅雷先生来讲,这个道歉无疑是对其自身的一种超越!

傅雷先生自己没有从事过音乐实践,但他对于一位音乐家在艺术生活中所遭到的心灵的历程,体会却是极其细致、深刻的。儿子在数万里之外正准备一场重要的演奏,爸爸却好似对即将赴考的身边的孩子一般,设身处地预想他在要走去的道路上会遇到的各种可能的情景,并替他设计应该如何对待……父爱之伟大、之细腻,由此可见一斑。

贯穿着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正是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养料,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最终成为蜚声乐坛的著名钢琴大师。

也是在严父慈母的培育和关爱下,作为教师的二儿子傅敏认识到:“……传授知识比教人容易,如果只教书而不教人的话,书绝对教不好;而要教好人,把学生教育好,必须注意身教和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最终成为优秀的英语特级教师。而这样的结果,正是傅雷夫妇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我们看傅雷先生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也正和傅雷先生对待其他一切一般,可看出傅雷先生是怎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与心力,在对生活、祖国与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的。

家书充满了父爱,家书写满了真情。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溢于家书的字里行间,给天下的父母和子女以强烈的感染与启迪……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的规律。面对当今社会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和教育的软肋,对照傅雷夫妇对孩子的教育,着实有反思的必要!

(责编 晓舟)

上一篇:柳亚子“平生不二色” 下一篇:浅谈我国古建筑的彩绘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