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学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4 16:36:52

院校学生论文

院校学生论文篇1

第一,要理顺学校与学生管理部门的关系。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学校的职责在于制定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使学生管理部门有章可循;学生管理部门在执行规章制度过程中,努力践行自己的责权利,切实履行学校赋予的管理职权,与此同时学校不宜过多干预学生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使其充分享有自。第二,要理顺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会、团组织的关系。学生会和团组织是学校两个比较重要的学生群众组织,是学生管理部门的好帮手。作为最重要的学生自治管理组织,学生会一直充当着学生管理部门的得力助手。理顺二者之间的关系,要点有二:首先,从各个班级选举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入学生会,从组织基础上确保学生自治管理。其次,从制度上保证学生会的自治职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学生会的积极性。学生管理部门要善于将自身的工作目标转变为学生会的实际行动。同时,对于团组织的管理要注意和学生会区分开来,二者虽然同属于学生群众组织,但分工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理顺学生会和团组织的关系也很重要。一是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注意保持协调配合;二是在体制上可以实行交叉任职,比如学生会主席兼任团委副书记,学生管理部门长兼任团委书记等。第三,要理顺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的关系。技工院校高年级学生部分以“老大哥”自居,自恃比低年级学生熟悉、适应学校环境、周边环境,低年级学生自然就有防备心理,甚至恐惧心理。有些低年级学生不服输、不服气,有时还会和高年级学生抗衡,轻则语言冲突,重则肢体冲突。因此,如何协调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理顺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心理教育,二是沟通交流,三是制度约束。

二、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若干建议

职责关系理顺后,笔者认为,做好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搞好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重视思想教育。大多数技工院校学生进校时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易失去信心,自尊心易受到伤害,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扬长避短,积极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及时肯定、及时鼓励,帮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新树立起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大多年龄偏小,对外面的世界和本专业了解甚少,因此对前途和未来常常充满了迷惘。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前途的观念,比如,向学生介绍本学校本专业当前的就业情况,介绍所学专业的前景,介绍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最新动态。请已毕业的学长向学弟学妹们介绍获得成功的真实事例,或就某些典型事例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组织或模拟各项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上进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择业观。第二,在学生管理中要注意开导性的“理”首先,发挥学生自治机制的作用,通过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学生会组织及成员结构,层层聘任,按期考核,建立起学生自治体系。在学生管理部门的领导下,由学生会将学校各时期的学生工作任务分块落实到有关部,再由各部将工作任务逐一落实到干事或各班的有关干部身上,并及时督促检查,将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及时向包括学生管理部门在内的相关部门反映,为有关部门及时提供广泛、可靠的信息,为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决策提供依据。这样,学校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就可以抓大事,及时调整工作重点了。学生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均由所属部进行考核,每学期期未根据整学期的考核情况进行评比表彰。其次,做好学生的课外教育工作。顾名思义,课外教育工作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课外教育工作开展得好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新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现实和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课外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活动的设计应符合技工院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遵循自主自愿的原则,结合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社会性,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除了学校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外,学校还应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动员家长努力教育和管理好学生,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联动机制,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第三,实施“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倡导“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其基本内涵就是为了学生、依靠学生、尊重学生,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教育管理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交流”的双向过程,技校学生大多还处于叛逆期,单向的交流和管理只会引起学生在接受上的对抗性。因此,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应以人为本,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入手,让学生不带负面情绪,自愿的接受管理。一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院、学生的管理,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学生骨干队伍;二是做好学生管理人员的选聘和岗前培训,明确学生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任务;三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样让学生以他人为镜,规范自己的行为。其次,要树立人本理念,强化服务意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管理者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随着职业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学生越来越成为特殊的教育消费群体,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要以“爱”为中心,转变工作作风,放下架子,以“老师”的形象影响人,以“服务生”的姿态服务人,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理念,给予学生人性化的关怀,为学生的成才保驾护航。最后,要构建和谐的技校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发展已成为技工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相较普通高中生而言,技工院校学生学习压力较小,而叛逆心理相对较强,因此,更有必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此阶段,技工院校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对老师的依赖减少;二是学生的感性色彩减弱,理性色彩增强;三是师生关系日益复杂,稳定性降低。针对师生关系特点,教师应做到

(:1)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信任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积极引导,把个体差异作为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工具。

(2)坚持学高为师,德育先行。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坚持“学高为师”的前提,视野开阔、知识渊博、专业基础扎实的技工院校老师更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信任,在情感上也易于被接受。教师要言传身教,坚持将德育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坚持以情动人,师生共同进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情动人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对于技校学生,教师应摒弃偏见,在学习和生活上真诚的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及时鼓励、及时表扬,以情动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而师生共同进步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最终目标,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淡化教育者、管理者的角色心理,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主动向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相长的双赢局面,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第四,改善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愉悦人的心灵,还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思想。技工院校应当经常性开展有关文体、公益活动,比如如专题班会、文化论坛、课外兴趣小组、无偿献血、助困救灾等,此外,适当适时地举行普法教育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人情化。同时,技工院校要加大投入,努力营造一流的育人环境。通过校园绿化可以美化校园,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舒适、美好的教育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保证学生有一个快乐的心情学习和生活,对学校产生情感。同时要建立宣传阵地,通过电视转播台、广播站、图书馆、阅览室等形式,让学生在优越的条件下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三、结束语

管是形式,理是内容。理,就是要理出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把学生放在首位,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生动活泼,使全校政通人和,积极向上。理,就是要把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理顺、理平,通过他理和互理达到自理。理,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作为主要内容,使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面对着充满活力和幻想的学生,要以人为本,倾注更多的人情味,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温暖,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这就是我们的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目标。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寻求新方法、开拓新思路,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才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

院校学生论文篇2

1医学高职学生主要特点

目前医学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很复杂,主要分为: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三是3+2等招收的中专、职中生。医学的特殊性使医学高职院校学生不但有高职院校学生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学习上,医学学科课程专业性强,科目繁多,学习过程更为艰辛,而且医学对实践要求较高,必须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些客观的条件对学生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医学高职院校学生薄弱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素质更容易使其产生心理落差,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在未来规划上,绝大部分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将自己的职业方向定位在医院,并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以至于很多学生毕业后在家待业,这种僵化的就业思路为学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医德教育上,医学高职院校学生受自身的素质所限,对于这项教育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也对医德教育的深化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2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概述

2.1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对于医学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管理工作除了配合学校完成班级建设、学生的知识技能教育、学生的基本德育教育、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日常行为的正确引导等多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医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医德水平,是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2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对医学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问题,利于学生的安全稳定;其次,对于医学生来说,有效的学生管理更易于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就业打好基础;再次,学生管理过程中加强医德教育,可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责任感转化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最后,探讨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相关问题,是提高此类院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为规划此类院校未来发展道路提供有效途径。

3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存的问题

3.1管理过程中缺乏医德教育

医德是促使医术发展的原动力,医德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现象,一直被社会广泛关注。传统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注重医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及实操训练,而忽略了医德教育的强化及深化。这就很容易造成医学生医德感缺失,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产生逆反心理,对未来没有目标与规划。医学生是未来从事医疗活动的主要力量,他们德术双馨的素质如何,不仅显示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而且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进步程度。

3.2管理思想僵化

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主张服从与严苛,医学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在这种管理思想下,学生缺乏活力与创新能力,严重的压抑了现代大学生应有的激情,严重背离了高等教育本来的方向。重压下,医学生不但不容易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反而对繁重的医学知识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恶性循环。院校过于注重招生和就业,盲目追求名声,也是造成学生管理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保障的主要原因。

3.3学生管理工作比重失衡

学生管理工作应包括学校管理、家庭管理及社会管理,而学校管理应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但在高职院校,所有的管理工作都集中于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很多任课老师也将维持课堂秩序的责任推给辅导员老师,而其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不深入学生中间也造成管理脱节现象。由此造成了学校管理存在很大弊端:学生在辅导员老师面前一个样子上课时一个样子、学校的活动组织不起来、辅导员老师精力有限学生问题不能及时发现等。而在家庭管理方面,家长认为学生教育管理应是学校的责任,将学生送到学校就不管不问,一旦出现问题就质疑学校。而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偏见,从而造成了社会管理缺失。对于医学类的高职院校,这种工作比重失衡还导致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学生自我医德约束能力差,缺乏仁爱之心。

4针对现存问题可采取的策略

4.1加强医德教育采取灵活方式

在思政及法律教育的基础上,可单独将医德教育设立为一门课程。在保证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教师需从教学设计下手,将教材活用渗透医德教育。例如:可进行角色扮演,设立特定场景,将医患关系、医生拿回扣等实例搬上课堂,进行情景剧复现,让学生在角色中感受现实医德问题;或者采用一些调查问卷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直观的面对医德缺失所造成的社会问题等,从而做到理解和重视医德教育。

4.2管理模式全面化、分配方式合理化

采用全面的管理模式即学校要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然后将学校管理作为主力、家庭管理和社会管理进行辅助督促。由此要求学校尽量将一些管理权下放至学生,多成立一些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辅导员及学校要经常通过电话、网络等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家长参与学生管理,并提高家长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学校还需定期将本校管理工作的成果进行对外公布,积极参与社会性活动,通过活动向社会展示学生的高素质,改变社会偏见。对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健全的心理、博爱的情怀,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我国的医学事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周文雅 常艳 徐萍萍 单位: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郑州市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施远洋.当前医学高职生医德教育问题剖析及应对[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4(2):93-94.

[2]杨友松.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2014(6):225-227.

院校学生论文篇3

1.1医学院校教学设施和教学方式落后

医学院校中很多教师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投入甚微,主要表现在建设资金少、实验室空间不够、仪器设备不足以支配学生使用,仪器设备更新缓慢以及设备管理不规范。近年来很多院校都在扩招学生,实验人数过多、仪器设备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无法保证高质量的实验教学,难以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在学校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举步维艰,现在很多高等医学院校仍以传统的灌输式授课为主,引导探究和启发式教学甚少。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缺少交流互动,使得学生无法带着实验中的疑问和兴趣去完成实验,进而削弱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教学内容量大,各院校从事生物化学教学的教师很少有时间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也就无法借鉴各院校之间先进的教学方法,不能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好的方法也难以推广。

1.2现有的课时量不足以支撑实验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当今,对于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而言,实验教学内容多而不精,探索性和综合性实验为辅,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内容是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的主流方式。这种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把握,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时量不变的情况下,教学内容的增多使得教师对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课之间很难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既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完成课时规定的实验教学内容。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教师经常删除那些比较耗时但又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探索性和综合性实验,在一些验证性实验的操作中,教师也会要求学生免去一些不必要的操作环节。或增加理论知识学习的课时量而削减实验教学的课时量和内容。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反而使学生丧失对生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最终不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1.3医学生不重视仪器或设备的规范化操作

对于学生来说,一味追求结果的准确性而不重视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方法和步骤的规范化属于普遍现象。教师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导致学生操作方法和仪器使用不规范、药品或试剂称量不准确等。例如,有的学生在吸取30μL的液体时选择量程100μL移液器而不选择量程为50μL移液器,结果会造成实验误差,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加以指导和纠正,久而久之便成为不良习惯。其他一些精密仪器如PCR仪、精密天平、气相色谱仪等的操作方法不规范,不仅降低了实验数据的可靠性,而且还大大缩短了仪器的使用寿命。

1.4探索性和综合性实验较少

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主要以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提纯与测定为主,涉及各种实验技术的综合。重点突出学生对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熟悉掌握生物化学实验中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是验证性实验的教学目标。而探索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如今很多高等医学院校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经费投入不够,学校对生物化学教学实验课的支持力度有限,教师对实验内容的革新较慢,导致现有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大部分仍然以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为主,例如蛋白质的双缩脲反应实验、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含量、DNA的提取等,探索性和综合性实验偏少。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系统及全面的掌握,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开设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实验基础,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教学目标上却很难实现。

1.5成绩考核不合理

让学生掌握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以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重视实验,认真操作和规范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考核实验成绩的最终目的。生物化学实验课成绩的考核要比其他科目纯粹的理论课程考核更为细化和复杂,在传统的实验课考核模式中分2部分来考核,实验成绩占30%,理论成绩占70%,这种不合理的考核方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不重视实验课,而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用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实验课只要出勤率好,按时完成实验报告,做实验对学生来说只是走走过程。而且医学生认为,其课程有临床试验这一环节,根本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在生物化学实验上,生物化学实验可以通过临床试验得以补充。可医学生忘了临床试验和生化实验室是完全不同的2个概念,从最小生物化学实验都做不好,怎么能去胜任更复杂更具有挑战性的临床实验。总之,这种考核方式曲解了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推行的改革措施

2.1加大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力度的支持,改革教学模式

如今各高校对学生的扩招是不争的事实,教学设施和仪器等硬件条件的更新远远跟不上人数扩招的速度。因此加大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力度的支持,完善教学设备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在实验室建设中提高实验设备的购置力度,加大资金投入,购买先进的实验设备,普及层析技术、PCR技术、核酸和蛋白电泳技术、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技术、气相和液相色谱技术等实验工作。保证实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及时反映生命科学领域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最新科技成果,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在加大实验教学力度的支持下引进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真正落实开展病例式、讨论式和启发式等先进教学模式。任课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跟踪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学习和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将其引入到日常实验教学中来传授给学生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此外,与同类院校广大师生就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经验进行交流,学习彼此间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或推广先进的实验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整个教学的综合实力。

2.2精选实验内容,合理安排课时量

俗话说“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中,以探索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的原则对其内容进行精心挑选,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教材,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精简实验内容,秉承求精不求多的教学原则,保证在有限的课时之内,在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前提下完成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是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首要任务。例如在实验教学中删除一些验证性实验,开设一些具有探索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如《大豆中A基因的提取,鉴定与生物学功能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此外,合理安排实验教学课时量是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合理的课时量应包括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的准备工作(如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以及基本操作流程),让学生再动手之前做到心中有数,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问题讨论等时间。因此,精选实验内容,合理安排课时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2.3生物化学实验与临床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和社会责任感

医生的选拔主要来自于全国各医学院校,而培养优秀、职业和社会责任感强的医生是医学教育的主要目标。通过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教学的训练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医学生面对各种化验结果能做出合理的解释,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一名医生必备的基本素质。生物化学实验中涉及很多临床现象,医学生根据检验结果将其与生化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将理论真正用到实践中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糖尿病患者血糖含量测定”,首先从采血到后续的后续化验结果分析,提出治疗方法等。这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病例分析,需要医学生有很好的实验技能,可是在实验课上作者发现很多同学连基本的采血操作都不规范,不能正确使用采血工具,对出现的问题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等。这种现象反映了医学生平时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不过关,没有认识到实验结果对临床疾病诊断会造成什么影响,职业感不强。因此,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针对性地指导、规范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职业和社会责任感。

2.4通过增加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设计性实验是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条件下自行设计实验,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活动。为了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载体选择性地为医学生提供实验平台,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以保证其能顺利完成实验内容。在医学生的生物化学专业基础课学习中,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出发点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和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资料收集,寻找感兴趣的与医学相关的项目为实验立题,指导教师通过对实验方案设计、技术离线、实验项目可行性分析进行讨论,给出建议并修改后确立实施方案。学生在实验项目结束后会写1份感想,并对这个项目提出一些后续的研究设想。这种以医学生为主体的自我训练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性和综合性实验对学生来说既是挑战又是尝试,给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

2.5优化实验教学考核机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系统评价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建立一套成熟、公平、公正合理的实验教学考核机制是高等院校首要解决的问题。将课程总成绩与实验课挂钩(实验前的预习情况、试剂准备、课堂表现等),可以改变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学习态度。作为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外,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全面的查阅相关资料给学生一个明确、合理的答案。这样一来可以加强师生互动,积极调动授课方式,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提高教学质量指日可待。

3结语

总之,针对现阶段高等院校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些建设性改革措施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如何培养具有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是每一位教师应思考的问题,是每一所高等医学院校为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院校学生论文篇4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八所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将大学的智力优势和无形资产与适应市场体制的筹资优势相结合,是当前中国高校规模扩张的一种有效的形势,将成为一种很具特色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学生作为一个新的学生群体,目前国内对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甚少,仅有的一些也多以粗放性概括为主,各说法之间出入较大。与母体大学相比,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收费机制、生源质量、社会认同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他们的学习心理、需要、动机等也随之发生变化,表现出独特的形态针对这种情况,作者通过研究试图把握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并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教育管理试作初步探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重点以河北省保定市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河北省保定市其他三所独立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北京市四所独立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调查问卷、走访、个别深度访问的方式来研究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1000份,收回率为90.9%。

学生类型:北京大一、大二的独立学院学生(北京四所独立学院均成立于2005年,没有大三大四的学生)共640人,收回600份。保定一到四年级的独立学院学生共460人,收回400份。

性别分布:男生563人,占56.3%;女生437人,占43.7%。此人数为有效问卷的统计人数。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的形式,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调查,题目的设置一部分来源于相关论文中对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特点及现状的描述,另一部分源于同学之中存在的心理现象。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级,是否复读过,是否是独生子女。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有七道选择题,如“高考成绩与你的预期有什么差别”“选择独立学院的原因”、“考研的原因”、“家人对你上独立学院的态度”、“家庭对你学费的支付能力”、“你常常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让你感到有很大压力的事”,每个问题后面附有不同量的选择答案。两道主观题,如“你觉得别人对你的态度是怎样的”、“你认为独立学院对你在哪方面的培养较为欠缺”,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个问题做出自己的选择或做答,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深度访问,并结合网络贴吧、博客深入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结果与分析

调查发现,独立学院学生存在着许多新的情况,与普通高校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1.产生高考的失败感及其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在问及“你出于什么原因选择了独立学院”时,勾选情况如图l所示。

笔者通过个人深度访问,对图2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了解到认为自己高考失利的同学具有以下几点原因:

(1)理想与实力的偏差

对于每一个考生来说,都希望考一个好的大学,都怀有一个很美丽的大学梦。但这部分同学并没有很好地根据自己的实力给自己制定一个准确的目标,而是一味地追求高目标,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造成了高考失败感,为进入独立学院之后的学习生活埋下了心理困境的根源。

(2)父母的期望与自身的实力导致高考的失败感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独立学院的学生的压力来源与其它本科院校有着明显的不同,既有就业竞争、学习能力、个人实力等普通大学生所共有的压力,也呈现出一些特有的压力,如“同学之间的对比”、“社会的态度”等,而其中最大的一项就是家人的期望。

(3)潜在原因的思考

现阶段80后大学生的父母已经走过了不惑之年,他们大多都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改革开放、下岗,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体味了太多的艰苦与辛酸,他们会为孩童时的一块糖、一个苹果甚至是一顿饱饭而高兴好长时间,之后读书又成为了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在工作岗位上为了家里的老人、孩子苦苦地奋斗着。也许正是那无法言喻的艰苦与辛酸,使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将很多“爱”强加在了孩子身上,使80后的大学生们在这种“爱”的关怀下,成为了温室里的花朵。

2.独立学院复读生比例较大

调查显示,保定市四所独立学院复读生比例约为58.7%,北京四所独立学院复读生比例约为63.8%。笔者就这一问题对部分同学进行了个别深度访问时发现:由于独立学院在发展之初存在着学费高、社会认知度低等原因,使广大考生及家长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学校的教学质量持怀疑态度,希望通过复读使自己有更多选择学校的机会,而经过复读之后更多的考生认清了自己的高考实力,加之年龄的增长,他们不愿意把更多的时间浪费在高中,希望在大学中好好学习,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并且坚信从独立学院也照样能走出成功之路。

3.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条件呈枣核分布

所收回的1000份有效问卷中,在回答“你家庭对你学费的支付能力”的问题时勾选结果是:负担不起的占21.4%,勉强负担的占45.3%,比较轻松的占24.1%,轻松的占7.6%,很轻松的占1.6%。

与48名同学就这一问题进行个别深度访问,调查结果表明,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并不像社会普遍认为的那样普遍较好,家长出于对孩子前途的考虑,认为独立学院是本科教育,又有母体大学作为依托,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都优于专科院校,只要孩子能在大学中好好学,再苦再累都心甘情愿。

四独立学院学生的对比优势

独立学院对比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良好的专业教育,得益于独立学院与母体大学共享部分优秀的教师;潜在的深厚的大学文化,母体大学深厚的大学文化、治学态度通过老师平时的授课,两校同学问的交流,在母体大学学习、做实验、泡图书馆等可以在独立学院学生的身上得到传承、发展;潜在的就业机会,就业市场通过母体大学了解其独立学院的发展情况,在母体大学很好的就业机会面前,为一些很有能力的独立学院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平台;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模式可以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适当调整专业教育,加大学生的专业基础、应用能力、实地操作能力的教学比重,这需要学校方面的工作计划要一切以学生为本。

五.独立学院与母体大学的学生之间对比的弱势

1.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的相同点

(1)与高等院校内部的专业二级学院相同,都是一所公办高校领导之下的二级学院。

(2)原则上设置与母体相同的专业。

(3)办学母体对其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4)可以与母体大学共享部分教育资源。

(5)目前独立院校颁发办学母体的学位。

2.不同点

(1)与母体内部的专业二级学院不同,独立学院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2)独立学院的办学资金由具有法人资格的集团或个人筹措,财务独立核算。

(3)拥有独立校区,初创时期教学设施和校园文化氖围与母体校区有着较大的差距。

(4)独立招生并颁发自己的学历文凭。

(5)由于适当降分录取,生源质量与母体相同专业学生有一定差距。

(6)实行按教育成本(或准教育成本)收取学费,学费比母体相同专业要高得多。

由上述政策性的规定可知,独立学院最直接的比较对象就是母体大学。而在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硬件设施、社会认可度、就业等方面,独立学院往往处于比较弱势的境地。这就很容易使独立学院的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比较弱势,导致一种错误的心理暗示,独立学院学生的素质比母体大学学生的素质要差。

六建议

1.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

通过班会、团课、社团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己的优势、劣势,需要努力的方向。辅导员老师及时地收集同学中反映出的问题,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通过社团活动的联系,为独立学院学生提供更多的与母体大学沟通的机会,从而弥补独立学院自身大学文化的缺失与不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母体大学的优势资源(如:图书馆、实验设备、优秀的同学、专家等)发掘出自己高品位的兴趣点,为自己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大量开展并支持学生进行小型课题研究、研制、话题讨论,激发学生对深层次问题、有价值问题的探讨;增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邀请各学校在某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重视宿舍文化的建设,宿舍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通过学校辅导员的强化监督得以纠正;提高对基础课程(如高数、英语)的要求,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的客观事实,适当地增加课时,增加学分来敦促学生打好基础。

2.以学生为本开展特色人生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良好的人生规划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将现实的心理困惑转化成一种内在的动力,使同学们能够积极地去探索,为着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去准备,摆脱影响自己的一些消极因素,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课程,激发同学们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解决同学们所面临的一些难以解决的心理疑虑,这样的课程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每学期都应让学生自由选修若干课时,自由讨论自己在不同年级时所存在的问题,老师提出建设性意见。

3.实施开放型教育

院校学生论文篇5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是由学院教务处、督导室、实践教学中心、系部组成的四级监控,并通过学院外部公司企业、内部职能部分和教师两条线进行评价,建立两线四级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二是采取院系两级管理,由辅导员、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对毕业设计过程与结果进行指导评价,建立两级三导师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这两种模式都有其优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质量监控力度不够。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后离开学校,投入到企业顶岗实习,部门学生提前进入就业单位相关岗位工作,学生去向分散,岗位多样化,毕业设计投入时间少,指导教师不能很好的进行专业指导和过程管理,只能通过通讯、网络进行适当的联系,导致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不够。二是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多注重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论文评阅表、答辩记录等表格,交由指导教师考核评价,企业的指导教师以及实习单位的领导没有过多时间参与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与考核,导致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没有平时的考核项目,没有对学生毕业设计的环节评价项目,当前的评价体系单向性,使得毕业设计的考核评价形成“结果性”评价,未能形成考核评价反馈机制,不利于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质量监控信息不全面。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主要是学院对指导教师完成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监控,监控信息仅仅停留在毕业设计选题审题表、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论文评阅表、答辩记录表等相关的文档表格中,这些报告表格的时效性和真实性都影响着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和评价。毕业设计中的工作状态、困难问题、技术攻关、心理状态、文献阅读、程序调试、实验测试等等过程信息不能得到监控和管理,影响着毕业设计最终的质量和效果。

2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构建思路

通过查阅资料、调研学习、研究分析、实践运行,借鉴高职院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成功经验和现代管理的先进理念,建立标准明确、过程控制、评价合理、持续改进的毕业设计设计质量保障体系。该保障体系是以戴明循环(PDCA循环)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PDCA是一种持续改进的一种方法,通过制定明确的毕业设计管理目标和计划(Plan),按制定的目标和计划去实施(Do),对目标和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Check),通过检查后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行动方案和控制方法(Action)四个基本过程构成的PDCA循环,内容包括毕业设计目标的确定、各主要毕业设计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毕业设计的实施、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统计与测量)、改进与提高四个主要环节。

3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

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由毕业设计制度和质量标准系统、毕业设计过程运行系统、毕业设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系统、毕业设计反馈与调控系统和毕业设计资源保障系统六个部分组成。毕业设计制度和质量标准系统主要由毕业设计教学文件、毕业设计规章制度、各毕业设计环节质量标准等方面组成;毕业设计过程运行系统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目标实现的基本过程、程序和手段,是各项毕业设计管理制度的集合;毕业设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是对毕业设计学生、指导教师、课题、论文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过程的集合,通过建立信息网络和处理系统,学生联系导师,导师追踪学生,对获得的毕业设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与统计,获得定性的结论和定量的数据,从而达到及时了解和描述毕业设计质量状态的目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系统是对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毕业设计反馈与调控系统是掌握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活动过程各因数在教学管理中的基本状况的组织系统;毕业设计资源保障系统是由指导教师队伍管理、毕业设计经费、顶岗实习企业、就业去向的管理、教学设施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组成。完善的毕业设计质量保障组织和队伍是毕业设计保障体系有效运作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应在分管教学副院长的领导下,教务处、督导室、实践教学中心和系部具体组织质量保障日常工作,建立“双导师”制的指导教师管理模式,校内由专业课教师指导和管理,校外由企业工程师指导和监控,按照戴明循环(PDCA循环)管理理论和方法,及时制定目标和任务计划,及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收集并反馈信息,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及时对毕业设计内容及问题进行改进梳理,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

4结束语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是直接关系到学院的声誉、地位乃至生存发展的大问题。教育部2006年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是为切实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而颁布的重要文件。文中九条意见的第八条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强化质量意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职院校应积极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建立比较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立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监控与管理,对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科研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院校学生论文篇6

高职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2014年,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对佛山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和佛山部分企业人才需求进行了实地调查与访谈。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整体职业素养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不能迅速融入企业的用人环境,高职院校学生到企业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一)职业意识差距——认知比较模糊,职业规划意识比较淡薄

职业意识是从业者对工作的认识与态度,它是职业素养养成的认知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对职业素养含义的了解,只有8.50%的学生表示很清楚地了解,有67.50%的学生知道一点。在问到职业素养对自身成长是否重要时,只有59%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还有22.5%的学生认为不重要或不清楚。可见,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比较模糊。另外,在访谈中了解到,企业大多认为学生应该从专业和实际情况出发,对自已的职业要有准确的定位,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但通过对高职院校的调查,只有33.5%的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方向、职业发展经常进行思考,有56.75%的学生只是偶尔思考过,还有9%的学生表示走一步看一步,0.75%的学生表示没思考过。这表明,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自我定位,职业规划意识比较淡薄。

(二)职业习惯差距——日常养成不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职业习惯是指人们在职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习惯有着良好的评估,但是在职业习惯的养成方面有所欠缺。当学生被问到如果进入一家企业能做到哪些方面时,有69.50%的学生表示可以清楚掌握公司的各种行为规范和流程,57.57%的学生表示能及时主动反馈工作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62%的学生表示会做定期的工作计划、工作笔录与工作总结,68%的学生表示能仔细听上级的工作布置并做到不懂就问。另外,在问到“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你是如何处事的”这个问题时,39.25%的学生选择“积极主动”,37.25%的学生选择“团结合作”,19.55%的学生选择“虚心低调”,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习惯有着良好的评估。而在问到“平时有没有常要求自己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问题时,42.25%的学生表示只是偶尔有,还有4.5%的学生表示没有,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不是很注重培养自己的职业习惯。因而,有的学生上岗时,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岗位不适应状况,出现频繁跳槽现象。另外,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在职业习惯方面最看重的是人才的吃苦耐劳精神。但在企业访谈时,有不少企业反映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不习惯企业及岗位的要求,不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上班迟到、工作消极,有些甚至实习期未满,就提前离开企业。企业的反馈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目前高职毕业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对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景缺少切身体会,不愿从基层干起,缺少实干和敬业精神,怕吃苦,依赖性过强。

(三)职业能力差距——基础不够扎实,沟通合作能力有待提高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时需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是对个人胜任工作岗位水准的衡量,包括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知识)能力。在专业(知识)能力方面,企业要求人才要熟练掌握、要扎实。但调查发现,企业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专业(知识)能力掌握不够,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需要在社会中锻炼多年才能逐渐掌握和运用。这与在调查高职院校时得到的结果比较一致。当学生被问到对所学专业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时,只有8.75%的学生表示掌握得好,掌握的一般的学生达到了78.25%,还有13%的学生表示掌握的不好。可见大部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力不够扎实。在综合(知识)能力方面,企业强调人才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但在访谈中发现,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反映,新入职员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常常不及时与同事沟通交流,等到领导过问时才汇报,耽误工作进展。可见,高职院校学生沟通合作能力有待提高。

(四)职业道德差距——缺乏行为上的养成

职业道德是“职业人”在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中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并在个人从业的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调查结果显示,82%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和很重要,只有2%的学生认为不重要。调查中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强调大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个人素养和思想品德,认为能力可以通过培养来提高,但个人的品德将决定其今后的发展能走多远。可见,在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认识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和企业的认知基本一致。但当学生被问到平时学习中是否会刻意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时,43.2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刻意提高,应顺其自然,5.75%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会刻意。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职业道德的认识上认为非常重要,但是在平时的学习中又不积极地加以提高。可见,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与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具体表现为口头上的重视,行为上的忽视。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错位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造成了企业求才难和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因此,需要对差距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探索有效的途径来缩短高职毕业生与企业员工的差距。人是环境的产物,教育环境直接影响着育人的质量,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环境。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说明高职院校的育人环境,即校园文化存在着较大问题,如与企业环境即企业文化错位。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理念与企业文化理念的错位

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大大加强,人们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只要有技术就行,有技术就能拿高薪。一些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出现了偏差,人才培养目标出现错位,“市场化”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校园中流行蔓延,校园文化的功利性、实用性色彩浓厚。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在理念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把职业技能等同于职业素养的误解。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缺少对企业文化的了解,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中缺少企业的某种氛围的熏陶,即企业文化的熏陶。学生在校期间只重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较少关注职业素养素质的培养,对未来的职业缺少合理的规划,对自身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深刻的理解。在调查中,当问到企业对高职职业素养培养的建议时,67%以上的企业认为,学生在职业尊严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是相对缺乏的。也就是说,具备从事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的“职业人”未得到有效培养。现实告诉我们,培养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是不能很好地立足于社会的。因而,直接面向企业就业的高职院校学生要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必须适应用人单位的组织文化——企业文化。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必然要在其培养人才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加入企业文化的某些东西。

(二)高职院校实际上的教育行动与企业需求的错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理念与企业文化理念的错位必然导致学校实际上的教育行动向与企业需求的错位。

1.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我国当前校企合作大多只是单纯让高职院校学生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已经不能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要求。学校和企业的硬件资源虽然实现了共享,但学生对企业的文化内涵、规章制度、运营战术,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等了解的较少,大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并未企业化,最终导致现有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2.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企业认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除了专业技能外,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综合能力等素质同样重要。但一些高职院校,在学业内容上仅局限于某一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某一专业技能的训练,而缺乏从整个专业角度去引导学生成长的意识,极少涉及培养其他方面的职业素养。例如:在问到专业老师是否在专业实训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有47%的学生认为专业老师很少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42%的学生认为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也有11%的学生认为专业老师没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3.教学方式与企业要求不一致

高职院校应坚持职业的价值导向,聘请知名的行业企业专家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或者到相关企业以及实习基地参观学习。但在问到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时,49%的学生表示学习职业道德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各专业老师在课堂的教学,20.25%的学生表示是通过政治理论课程,15.25%的学生表示是通过自学,而通过相关企业或实习基地的学习只占10.50%。而当问到“在学校,影响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效果的主要负面因素是什么”时,认为是教学方式不具备职业教育特色的比例占27.50%。

4.人才评价与企业要求不吻合

在问及学生“你认为自已最应具备的人才素养”时,学生认为专业技能排在第一位,而职业道德排在6个选项的最后一位。而用人单位聘用人才最先考虑的是职业道德排在第1位。企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而高职院校学生更倾向于“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够。这说明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缺少给学生灌输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在让学生清楚“自己通过高职院校的学习后要具备怎样的素养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方面做得还不够。

三、以“校企文化互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造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的原因主要是两者文化环境的差异。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将两者相互渗透、融合,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环境进行改造,形成一个高职教育输出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连接的育人文化场。只有这样,才能缩短高职院校学生与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的差距,培养出更好更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其中,企业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与实践平台、高职院校教师不断深入一线以获得直接的职业行业信息、企业参与对学生的评价等,都不失为有效途径。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职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企业和个人的能力合作,采取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也是高职院校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质量工程,需要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与企业结合本校、本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积极探索,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运作模式。

院校学生论文篇7

(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现状。从2009开始,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大多数是90后,在他们刚出生时就被社会赋予了特殊的时代标签,他们的时代特征鲜明,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一批学生也的确有别于以前年代的学生。(1)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差。高职院校学生本属于专科层次,但由于很多家长学生对高职存有偏见,导致高职院校生源不足。在实际的录取工作进行时,从高考分数看300分即可录取,有的院校甚至更低。高职院校学生高中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也给高职院校教师组织上课带来很大挑战,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问题。(2)政治意识有所增强,但具有双重性。由于时代背景不同,现代90后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各种传媒途径获得新闻,和以往相比,他们的意识有所增强,而且政治敏感度也相对较高,通过互联网主动关心国内外动向。在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当下,高职院校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忧患意识就比较强,将重心放在了就业上。(3)价值观取向多元化。90后的高职院校学生智商情商都远超以前的同龄人,对于新鲜事物也能很快接受,他们了解中国当今主流思想与价值观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在文化方面的价值观取向也很多样化,他们中有人偏爱传统文化,有的崇尚欧美文化,有的“哈日”“、哈韩”。对于异于自己的价值观他们也都能理解,也要求老师能够理解接受他们的价值观。(4)综合素质有所提升,但有些行为偏颇。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有所提升,但是综合行为来看,整体评价不高,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大多数从小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怕吃苦受累,遇到挫折不会积极应对,只会怨天尤人;二是,功利性极强,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条件要好处;三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无法接受别人的批评教育,容易采取极端行为应对困难;四是,集体荣誉感不强,团队合作意识薄弱,比较自私自利。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1)学生管理人员年轻化。管理人员大都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他们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社会历练,只是在简单的岗前工作培训后,就开始进入学生管理工作,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就学生管理人员年轻化现象而言,有利有弊。年轻的学生管理人员,容易与学生沟通但缺乏管理经验。(2)学生管理力量薄弱不稳定。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除了数量不足以外,另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学生管理人员不稳定,流失现象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现有的管理人员队伍中很多辅导员由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繁琐,再加上学院根本不重视学生管理导致他们的学术与管理弱势地位,在学院管理中得到重视提升机会渺茫等等原因,有很多辅导员都只是将辅导员作为暂时过度岗位对待,等待时机加入行政或专任教师的行列。

二、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问题

(一)管理时效性差。我国高职院系学生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管理时效性差。一是,各系部学生管理制度和学院《学生手册》有些时候存在出入,大大降低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二是,很多高职院校具体的学生实习考核制度、奖助学金评定制度、德育工作制度并不完善,甚至根本还处于缺失状态。三是,管理制度只是一味强调条条框框,忽视了学生情感考虑。

(二)学生素质引起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背景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心理处于自豪感与自卑感相互纠结的状态,严重者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虽然说我国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十分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但很多高职院校在多年学生管理工作中也总结归纳了很多经验,并添加进入学生管理制度。

(三)管理人员问题。目前我国高职管理工作人员数量较少、综合素质较低,很多不是对口专业毕业,他们以本科毕业生为主,理论层次相对较低。走上理工作岗位后,显得手忙脚乱,在对学生思想、心理进行辅导时显得非常不专业,效果更是差强人意。据调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工作任务繁重,与其拿到的待遇严重不符,导致很多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干劲,以应付的心态完成工作任务。

三、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生源质量,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生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要想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严格把控招生这道关。高职院校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在提升自身办学品质方面多努力,把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提高,让学校本身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严格按照招生计划招生,决不能为了扩大招生规模,是破格录取文化基础较差的特长生;或者是因为招生形势不好,不能达到原先计划招生人数就随机降低录取分数线。

(二)科学配备管理人员。学校应抓紧时间根据自己学校的师生比配备足够的学生管理人员,以达到国家要求比例。这是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没有足够的管理人员一切都是空谈。高职院校相对本科院校来讲,本身就有其特殊性,这也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身上有很多坏习惯,但他们身上也有自己的发光点,需要管理人员耐心去发现,并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有点保持并发扬。学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往往会决定学生管理的效果,从长远可持续角度考虑,学校还应该对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或者定期外出学习先进管理理念与方式。为解决管理人员不稳定,学校应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岗位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学校应在岗位设置、奖励机制、薪金待遇、人文关怀等方面都给与学生管理工作人鱼更多照顾,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乐意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三)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时效。从三个方面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时效性,第一学生管理组织高效化,学生管理组织分为学校、系部及班级,学校层次的部门仅是宏观指导和监督服务,具体的管理工作应该交给系部和班级,必须要分工明确,做到避免机构膨胀,克服,提高工作效率。第二,学生管理方法科学化,寻找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科学方法,将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做到最优化、系统化、标准化。逐步建立管理评估体系,对学生管理实施学分制,让学生将在学校的行为表现数字化,以培养学生荣辱感。第三,学生管理技术信息化,建立完善的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系统,对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改善学生管理体制。高职院校应逐步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建立学生管理长效机制,建设良好健康的校风、系风、学风。第二,高职院校应把工作重心放在培养学生上,以此为办学的最终目标。第三,高职院校用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这是高校院校实现学生长效管理的根本保证。第四,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健全学生的安全管理机制。第五,高职院校必须保障良好的后勤服务。

院校学生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就业服务,通过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目前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高职的初次就业率56%,2004年为61%,2005年为62.1%。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不能适应就业的市场化形势,现状令人堪忧。

1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1.1就业指导观念的短视性

高职院校很多是由中等职业教育升格转化而来,办学时间较短,尚处于“增容”阶段,学校的主要精力放在争取生源、扩大招生规模上,即重视“进口”;有些老牌高职院校也受到新升格高职院校抢夺生源形势所迫,也纷纷在招生工作上给予更多关注,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相对倾斜,但对于“出口”,即就业方面,重视程度则明显不够。俗话说:出口畅,进口才能旺。从学校长远发展看,对学生就业工作不重视,将最终制约高校自身的发展。

1.2就业指导模式的滞后性

2002年前一般院校就业指导模式是“纯就业中心模式”,只设学校一级就业工作机构和人员,直接对学生开展就业信息服务、指导与咨询工作。主要是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帮助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等。这种模式只能适用于毕业生很少、供不应求的情况。2002年以后,随着毕业生的增加,大多学校进行了改革,由“纯就业中心”模式改为“学校就业指导办+系部就业联络员”模式,校就业指导办负责为全校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与咨询等服务,而系部就业联络员则主要为毕业生提供教育、辅导、咨询等服务。这一模式较前虽有所改进,仍不能满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不断增加的服务需求,亟待创新。

1.3就业指导工作的低层次性

目前,就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来说,主要由辅导员及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兼代,这些人员流动性大,工作任务多头,就业指导能力不强,管理人员更换频繁,队伍不稳定,大多没有取得国家正规的职业指导资格证书,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状况。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原有管理机构的单纯控制管理职能已不能适应形势要求,就业市场走向、分析预测研究、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等方面的职能越来越重要,因而这种状况是很难适应的。

1.4就业指导内容的单一性

现有就业指导模式主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就业信息的等,就业指导缺乏总体规划,内容乏味,千人一面,没有结合专业特点和专业发展前景来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因而专业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够理想。从形式和手段上看,也是灌输多,互动少;请进来多,走出去少;一般化教育多,个性化指导少;坐等用人单位上门多,主动搜集用人单位信息少等,所有这些制约了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2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2.1强化实践技能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从表面上看,是历年扩招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的结果,实际上则是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结构、体制及就业途径不畅等诸多方面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必然结果。通过对用人单位及往届毕业生的调查,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是动手实践能力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高职提高竞争力的砝码。我们对扬州职业大学2007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有62.2%学生认为“就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技能、能力”,当问“毕业生目前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有48.7%人认为“没有过硬的技术、技能。”因此,就业指导应围绕实践技能这个核心,培养受社会欢迎的高职毕业生,可通过以下途径:

2.1.1围绕就业指导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例如,学习期间开展见习、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和职业体验活动,举办成功人士求职报告会、往届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追寻优秀毕业生成功轨迹的采风活动、开展招聘模拟活动等,增加毕业生对就业的感性认识和自信心,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

2.1.2增加就业实践体验性机会,提高实践技能

就业指导工作单纯依靠就业指导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全校各部门的配合,需要学校政策措施的配套。因此,一方面,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对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等进行改革并创新,特别是要改革目前高校专业设置过细过偏的弊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改变重传承轻创新、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要增加实践课课时比例,增加实践性环节的经费投入,提供学生充分的实践体验机会,提高实践技能。

2.1.3建立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完善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学生实践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放到相关的工厂企事业单位中去,充分发挥实验实训基地的优势互补,让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寻找毕业设计课题,熟悉生产流程,接受工厂技术人员指导,实现学生实践实习、毕业设计、学生就业三者统一。高职院校要正确处理职业性与学术性的关系,改变那种培养学生基础理论不如本科,实践技能不如中专,毫无高职特色的现状。通过建立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完善职业技能考核体系,鼓励学生参加技能考核鉴定,使之成为具有职业技能且被认可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体现高职特色,提高就业率。

2.2为地方经济服务

坚持紧密贴近地方支柱产业和发展需求,拓展学生的就业之路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向,以江苏扬州为例,从1978年至2006年,扬州产业结构呈现以下变化:第一产业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升有降,第三产业上升最为明显,从轻重工业的比例来看,重工业高于轻工业。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必须及时向学生介绍地方支柱产业的发展状况,公布招聘信息,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制订产学研、校企合作的长期计划,使高职毕业生成为地方经济主力军。同时积极向外拓展,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要建立联系,疏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做好毕业生推荐工作。

2.3加强正确的职业观、创业观、诚信观教育

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现状,关键是就业观念的问题。高职院校培养的应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广大的企业、基层是他们大显伸手的地方。学校必须围绕高职人才定位开展正确的职业观和创业观教育,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并把就业指导与“两课”课程相结合,与专业课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时间最多影响最深的专业教育渠道,全方位地渗透职业观特别是创业观教育。在对扬州职业大学2007届毕业生的调查中,有39.1%学生认为“创业风险太大,有勇气的人才能创业”,具有55.4%学生认为“先就业,积累经验后再创业”,其余学生认为“人不一定创业”。因此,创业观教育任重道远,是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将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诚信观教育也是毕业生教育中必须重视的方面,如“对毕业生毕业后频繁跳槽、任意毁约现象的看法”时,有10.7%的学生认为“很正常”,有l8.2%的学生认为“人向高处走,很正常,无须指责”。因此,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校树立良好的人才品牌信誉,保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4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学生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就业指导服务的方向,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宗旨。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我们对2007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83.7%学生认为“要加强就业指导”,有57.3%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阶段的始终,而不仅仅是毕业前进行”,有93.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由于受到经费、课时、人员等限制,目前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相对薄弱。毕业生就业不仅需要有形的物质准备,同时需要无形的精神、心理准备,如对就业政策、信息、技巧等方面的熟悉与了解程度。因此,要让就业指导工作上升到一个层次,必须把握学生需求动态,这样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2.5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素质

上一篇:学生厌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学校学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