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假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13 21:55:45

度假行业调研报告

度假行业调研报告篇1

事情的起因源于1月20日,格力电器制冷空调领域的技术标准研究人员陈进,在微博上实名举报美的集团2014年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项目《房间空气调节器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在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项中造假。陈进在举报信中称,美的忽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下称“国家奖励办”),欺骗消费者,所谓节能效果不可信,存在学术造假行为!

两天之后,美的采用相同手段反击。美的“空调专业工程师李猛”在自己的微博上实名举报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格力变频技术严重造假”。

1月29日,格力电器宣布,为维护名誉,已在总部所在地珠海香洲区法院美的工程师李猛。不久之后,美的也宣布,在佛山市顺德区法院对格力举报人陈进提讼。

陈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称,美的此举是对格力进行报复。“美的在我们获奖5年以后再来告我们造假,那之前干吗去了?”他说,相反,“我们在国家奖励办没颁奖之前就告他们了。”

按陈进的说法,格力电器早于2014年便先后两次写信向国家奖励办举报美的造假,但一直未有结果。2015年,作为标准技术研究的科技人员,陈进开始以个人名义再度举报,然而仍然未有处理结果。“无奈之下,为了捍卫科技的严肃性,呼吁更多的技术专家关注此事,我才通过微博实名公开举报了美的。”陈进说。

据悉,美的获奖的空调节能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成果,正是支撑美的空调“一晚1度电”(后改为“一晚低至1度电”)节能效果的核心支撑技术。

格力电器方面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抨击美的空调“‘一晚1度电’是欺骗消费者”。《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悉,这也是格力方面投诉美的的主要依据之一。

之前,也曾有媒体报道称,有购买美的“一晚1度电”空调的消费者以美的空调广告涉嫌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为由向北京市工商局投诉举报,同时到法院要求美的赔偿。后经法院审理认定,“一晚1度电”广告属于虚假宣传,构成欺诈,判令支付原告空调价款一倍的赔偿金3459 元。北京市工商局也认定“一晚1度电”广告构成虚假宣传,罚款10000 元。

格力电器方面表示,格力投诉美的不是随意性的,而是请了专家做评估后才进行了投诉。

针对格力的举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联系美的采访,美的方面发来统一回应声明,称美的严格遵循评奖程序申报和评选。“2014年12月,该项目先后两次被投诉,美的空调均组织材料回复,并由推荐机构组织专家论证后上报评奖机构。最终,评奖机构综合评估后于2015年1月8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正式颁奖给美的空调。”

美的方面表示:在科技奖项举报的最终结论之前,不再就此系列事件接受媒体采访。

美的究竟有没有造假,最终需由国家奖励办来认定。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试图联系国家奖励办进行采访,但该办相关负责人以未经科技部同意为由拒绝采访。《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给科技部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前未获回复。

近日,格力电器副总裁望靖东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强调,他们此举的目的是希望能够维护国家奖励项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捍卫中国科技的尊严。

不过,对于此事件,更多的人还是将其看做两家企业为争夺市场而进行的又一次口水战。

度假行业调研报告篇2

【关键词】东北三省;年度报告;披露及时性

一、研究设计

(1)被解释变量界定。通过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本文选用年报时滞(Report Lag)作为年报披露及时性替代变量。RLAG=上市公司上一年度报告实际披露日期(数值)-上一会计年度结束日(数值)(一般为12月31日),同时不考虑样本公司在年报披露之后由新补充公告、更正报告或者是调整报告等情况。(2)解释变量界定和假设提出:第一,公司经营状况。一是是否被特别处理(IST)。在321个样本数据中,共有44个样本被特别处理,即经营情况或财务状况存在较大风险。根据“好消息早,坏消息晚”理论,这些被特别处理上市公司为了减小不利消息对股价波动影响通常愿意较晚披露年报信息。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0 =上市公司是否被特别处理与年报披露时滞无关;H1 =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对其年报披露时滞有影响。二是盈利状况(RNA)。盈利状况是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另一重要方面,本文以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作为盈利状况替代变量,以便于衡量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仍然根据“好消息早,坏消息晚”理论,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则年报时滞越短;反之则越长。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0 =盈利状况对年报披露时滞无影响;H1 =盈利状况对年报时滞有影响。第二,公司基本情况。一是国有法人持股比例(变动后)(SSP)。根据东北三省独特经济环境,上市公司国有法人持股情况比较多,尤其是国有股一股独大情况较多,披露年度报告需要经过层层提交、协调、调整、申报等过程,这将可能影响年报披露及时性。即国有法人持股比例越大,则年报披露时滞越长;反之则越短。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0 =法人持股比例对年报披露时滞无影响;H1 =法人持股比例对年报披露时滞有影响。二是公司规模(LNA)。本文以上市公司资产总额自然对数作为衡量公司规模大小替代变量。公司规模大小对年报信息披露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公司规模可能对年报信息披露有正向影响。另一方面,公司规模越大,审计难度越大,审计时间可能越长,即直接影响到公司年报信息披露。因此,公司规模可能对上市公司年报时滞产生双重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0 =公司规模越大,年报披露时滞越短;H1 =公司规模越大,年报披露时滞越长。第三,审计意见(AP)。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代表着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信息质量认定。在审计实务当中,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也会尽量避免出具非标意见。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要增加在审计过程中和注册会计师进行协商尽量避免非标审计意见出具。因此非标审计意见出具就很有可能晚于标准审计意见。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0=出具非标意见时滞不会长于出具标准意见;H1=出具非标意见时滞要长于出具标准意见。变量界定:AP=0,表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AP=1,表示带强调短无保留审计意见;AP=2,表示保留审计意见;AP=3表示无法表示审计意见;AP=4,表示否定审计意见。经过上述综合分析,笔者整理出本文研究所设计变量(见表1)。

表1 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及时性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样本与数据来源。本文样本是2008~2010年在沪深两市A股上市东北三省上市公司,删除了一些数据不全样本之后,共321家。这些数据来源于上交所和深交所官方网站。本文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

二、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1)年报披露时滞描述性统计。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论:2008~2010年,东北三省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时滞最小值为8天,最大值为120天,平均值为94.45天;且所有上市公司中超过50%企业与年度报告截止日前最后一个月披露年报信息,也即东北三省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及时性普遍较差。(2)年报披露时滞与相关因素间相关性分析。本文采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对年报时滞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测定。结果如下:年报时滞与前文分析各因素均不相关;而该企业是否被特别处理与审计意见在1%水平上正相关,这说明被特别处理上市公司更容易被出具非标准意见。(3)模型构建。根据上述分析及其假设,本文建立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RLAG=b+a1IST+a2RNA+

a3SSP+a4LNA+a5AP。(4)回归结果及分析。运用上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参数如下:F值为2.608,重要性水平为.027a。这说明该模型整体是显著,即模型中各因素对年报时滞有显著影响。调整R方=0.070,F值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方程整体拟合效果一般。一是IST回归系数证实了假设1,即被特别处理上市公司通常年报披露时滞较长。二是RNA与RLAG成负相关,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符合笔者最初预期,即若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较好则倾向于较早披露年报信息。这也验证了“好消息早,坏消息晚”理论。三是SSP与RLAG正相关,即国有法人持股比重越大,年报披露时间越晚。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四是LNA与RLAG正相关,且通过了10%水平显著性检验,即公司规模越大则信息披露越不及时,这验证了笔者对于公司规模与年报时滞第二种推断。这说明东北三省上市公司中,规模较大公司对年报信息及时性问题不够重视,也从侧面体现出这部分上市公司披露年报主要目仍是体现受托责任,而对于年报信息发挥决策有用作用认识不足。五是AP回归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这验证了假设5,即审计意见对年报时滞有显著性影响。进一步可以解释为若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标准审计意见即无保留审计意见则会使上市公司年报较早披露。

三、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1)研究结论。通过以上实证研究发现,东北三省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信息披露普遍较差,有着明显“集中披露”现象,信息披露环境较差。(2)政策建议。第一,加强对东北三省上市公司预约制度管理,改善“集中披露”现状。第二,对于ST公司加强年度报告审计工作质量于效率。在确保年报信息真实和公允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基础上尽快出具审计报告,以提高年报信息披露及时性。第三,应加强东北三省资本市场运行有效性。这一方面有助于东北三省上市公司融资渠道畅通,提升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强资本市场有效运行,上市公司可以更充分通过年报信息向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等多方面信息,这将有助于投资者进行正确决策判断,保护投资者利益。

参 考 文 献

度假行业调研报告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真实性;企业;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13日

一、引言

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中的最终产品,它的真实性直接反映社会的经济活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它是整个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是会计工作的生命力。目前,在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普遍不高、会计造假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所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关系到企业能否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势在必行。

二、真实财务数据的理论基础

(一)会计及审计相关概念。会计是企业的语言,是将企业杂乱无序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会计工作的严谨要求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即能够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大量存在,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制约效应。

审计是由专门机构授权,对国家和各个组织的经济材料进行审查,并发表审计意见。正确的审计结果,可以为审计单位提供有用且及时的决策,正确运用审计结果可以规范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经济行为。审计工作对腐败的惩治和预防起到很大的作用,降低企业各项经济损失,维护企业利益,还能够促进企业管理体系的改善。

(二)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会计信息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首先,会计信息能帮助投资者和贷款人进行合理决策;其次,会计信息有助于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最后,会计信息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三、真实财务数据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一)虚假的财务报告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李红艳(2010)在《上市公司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剖析》中指出上市门槛过高是导致公司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根源。公司为了达到上市标准就千方百计地进行造假以达到上市筹资的目的。已上市的公司为了在当前证券市场中树立良好形象,在披露会计信息时,有意夸大或缩小客观事实,甚至粉饰绩效,虚构利润,给投资者带来误导信息。张新红(2010)通过对近几年有财务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进行调查总结出,现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主要流行的手段之一是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舞弊。如选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不当的折旧方法、不当的减值准备计提方法等;二是关联方交易舞弊中国上市公司通常采用关联购销舞弊、受托经营舞弊、资金往来舞弊、费用分担舞弊等方式;三是资金重组舞弊。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虚假财务报告的危害体现在:(1)给各级投资者带来利益损失、扰乱资本市场。由于虚假财务报告导致投资者决策失误;(2)严重破坏了企业发展的经济秩序。虚假财务报告造成证券市场虚假繁荣,投资过热,扰乱金融秩序,破坏了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3)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削弱市场竞争力,加大了公司高管人员的风险和法律责任。

(二)会计信息失真对企业经营的不良影响。任功俊(2010)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给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带来了危害。它主要根源于利益驱使、企业产权制度不明、会计准则运用存在问题和对信息提供者的监督不力。为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会计制度和准则、加强企业的内外部监督以及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亓红(2010)认为在会计实务中不符合会计准则精神、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真实性是会计信息最根本的要求,会计制度不完善及会计监控制度缺失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严格会计人员管理、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及体制、加大经济监督和执法力度,对会计信息失真行为形成威慑和制约,是预防和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措施。会计信息失真,会给利用信息的各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破坏投资环境,影响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2)破坏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3)会计信息失真,失去诚信,最终受害者是整个社会成员。职工生存的依托是企业,企业生存的依托是市场,当企业依托市场失去诚信时,企业无疑将会失去市场竞争能力。最终导致企业衰败,甚至破产倒闭,职工下岗,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四、真实财务数据下企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利益冲突。会计信息的本质是要满足会计信息需求主体的决策需要,主要的需求主体包括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的管理决策者、政府调控部门、企业员工等。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有着不同的目标行为和经济特征,他们各自从自身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角度出发对财务报告的生成提供与财务报告的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只有需求者才会利用或操纵会计信息为自己或集团谋利,也只有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方能够产生防止其他利益相关者操纵会计信息的监督机制。林宁(2014)通过对中山市产业集群企业案例的研究,总结出财务欺诈基本表现形式,并从制度、管理、技术、法律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刘娟娟(2015)针对如今有些企业出现的财务报表粉饰行为进行简要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从人员素质、企业内外部监督、企业内控等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以企业投资人(上市公司股东)角度分析,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控股股东和一般股东需要真实的财务报告,但这部分股东中可能有很多是企业的管理层,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扮演着内部人的角色,他们拥有真实的会计信息,但信息不对称加之缺乏相关民事赔偿制度的制约为他们提供编制虚假财务报告的契机。

(二)内外监管约束机制不完善

第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导致企业经营者易于造假。当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复杂化,董事长和总经理角色日趋混杂,有研究报告揭示,董事长总经理一人兼任的公司占调查样本的47.7%,这样的治理结构给管理者提供了造假的便利条件。

第二,公司监事会形同虚设,致使虚假财务报告畅通无阻。目前,上市公司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几乎微乎其微,据深交所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上市公司52%的监事会没有检查过公司的财务,94%的监事会没有明示过董事会的违规行为。

第三,由于体制、机制和执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注册会计师不得不接受造假的事实。首先,注册会计师的聘任制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其次,注册会计师执业内容的多重性对执业的公正性产生重大影响;最后,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不到位为上市公司造假埋下隐患。

(三)上市公司环境因素

首先,造假的收益大于成本。事实上,收益与造假的成本相比要高出很多。收益与造假的成本严重不对称,使得上市公司敢于造假。

其次,会计制度落后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矛盾被造假者充分利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主要用于反映企I运营状况,而在新形势下,大量的企业重组涉及无形资产、融资业务和金融衍生业务,现行的会计报表很难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的实质和全貌,使企业在不抵触现行会计制度的情况下,对外隐瞒一些重大的事项。

最后,会计核算环境不稳定客观上导致财务信息失真。在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中,历史成本与企业资产真实价值之间存在矛盾,会影响资产的真实性。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中,会计确实存在较多的主观因素,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五、企业虚假会计信息治理对策

(一)改善企业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企业虚假会计信息屡禁不止的一大原因就是由于利益驱动,要防止企业管理者或个人为了个人利益而进行会计造假就应该改善企业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企业应该建立利益分配均衡机制,兼顾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的利益,做到公平公正分配利益。企业还应该改善激励机制,防止经营者做出违背投资者愿景的行为,对员工的考评和奖励,都应该做到公平公正,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员工的满意度增加,从而可以防止会计信息造假。

(二)规范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企业内部有效约束制度

1、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第一,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与理解,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第二,建立统一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2、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以“协调”作为双元控制主体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以“约束+激励”作为引导经营者行为的主要方法。奖励与惩罚分明,并计入职位升迁与绩效考核中,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加大外部监督力度。在会计监督中单纯强调内部监督是不够的,也必须加强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也就是加强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根据有关规定,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是提高会计监督力度的外部基础。

(四)完善中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

1、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强化会计基础工作。要规范企业内部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例如具备条件的企业引入作业成本计算方法。改进方法如下:一是区分各种不同的制造费用,分别采用不同的分配标准;二是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分配方法,对具备条件的企业引入作业成本核算。

2、贯彻落实《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认真学习《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政部门应定期检查各企业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执行情况,并对违反法律法规的企业进行惩处,对会计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及职业道德教育。

(五)完善法律制度,加大造假处罚力度。我国应该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者的惩处力度。对于造假行为,不仅要对企业进行经济处罚,还要进行行政处罚,造假行为一旦被发现,一定要向社会公开,让造假企业暴露在阳光下,这样才能够使企业感受到造假带来的代价是相当大的,才会真正做到遵守法律法规,才能够减少虚假会计信息。

(六)加强会计人才教育。国家和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素质的检查,促进会计人员思想水平不断提高,使其能自觉抵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以不断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可通过会计学历教育、职称考试教育、自我教育等方式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会计人员的内在品质。

主要参考文献:

[1]Zabihollah Rezaee.Causes,consequences and deterence of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2005.

[2]李红艳.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剖析[J].中国商界,2010.2.

[3]张新红.市公司财务舞弊原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21.

[4]任功俊.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根源和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0.

度假行业调研报告篇4

关键词:商业广告;公信力;媒介;信任危机

一、 商业广告公信力现状分析

近年来,有关于虚假广告、问题广告的案例经常见诸于各大媒体报道,商业广告的公信力普遍受到大众的质疑。中国消费者协会和搜狐财经频道于2006年6月21日―8月18日共同举办了“广告公信度网上问卷调查活动”,从调查结果来分析,广告公信度受到普遍质疑,超过2/3的网民对商业广告不信任,近1/4的网民认为小广告最不可信,其中医疗、保健品和药品广告相对严重,街头小广告泛滥。华中科技大学舒永平教授主持的《广告社会效果与公信力状况的调查》课题数据显示,“虚假”和“低俗”是广告社会效果不佳的主要表现。调查显示:有高达41.7%选择“虚假”,其次21.3%认为是“低俗”。其中认为广告“虚假”的比例最高,达47.1%。虽然两组调查的数据不一致,但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商业广告呈虚假化和低俗化趋势,商业广告的公信力令人担忧。古人云:“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如果商业广告已经到了大多数人不信任的程度,那么其生存价值必然降低。

二、 影响商业广告公信力的因素分析

第一,虚假的商业广告直接影响了广告的公信力。商业广告信息虚假一直是影响广告业正常发展的问题之一。各项调查显示,商业广告信息虚假的重灾区主要是医疗药品、房地产开发以及保健品行业,其他行业也有不同程度的问题。下面两组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6年1―7月,对181份报纸的药品广告进行了监测,违法药品广告率达91.3%;对1―6月全国113家平面媒体(报纸、杂志)的1608份医疗器械广告进行了监测发现,1576份均为违法,违法率高达98%。2006年8月,北京市消协公布对186条“减肥、美容、保健品”类广告的评议结果,评议的标准是“夸大其词、内容离谱、编造谎言、无中生有、假称科学、误导消费”,结果是上述6种问题普遍存在。理性分析,国内绝大多数商业广告是真实的,但是由于部分行业虚假广告投放量大,对社会的影响深远,使得社会大众对商业广告普遍持不信任态度。

第二,广告媒介的公信力影响了广告的公信力。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主持的教育部重大课题《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成果之一的《中国广播电视公信力测评报告》一文中指出,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电视的相对公信力是最高的,其次是报纸和网络新闻,广播的相对公信力较低。在城市里,电视获选率占81.55%,报纸获选率占9.74%,网络新闻获选率占5.38%。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的徐凤兰和李灵革所主持的《影响媒体公信力因素调查》一文中反映,青年人对传统媒介的信任度高,对新兴媒介的信任度偏低,具体数据如下:电视44.7%,报纸30%,杂志2.8%,广播9%,网络1.9%。这两组数据都反映出这样一个规律:电视媒介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最高,其次是报纸,广播、杂志和网络等媒介的公信力相对较低。

第三,广告形象代言人公信力影响了广告的公信力。广告形象代言人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名人代言,第二种是一般群众代言,第三种是虚拟形象代言。这里着重研究名人形象代言人。名人作为社会知名人士,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一定的权威性,如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学术专家等。由于名人往往是公众和传媒关注的焦点,因此名人代言对商品的销售与推广起到一般群众起不到的作用,所以一些较有实力的企业都乐意聘用名人作为品牌的形象代言人。但是,由于名人的公信力参差不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广告的公信力。名人缺乏公信力主要是因为:第一,“名人非名人”,一些人只是在短期内因某一事件被公众知晓,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这些人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较低。如网络红人等;第二,名人缺乏社会责任感而失信于民,一些名人只要企业给钱,什么产品都敢做,什么牛都敢吹,对所代言的产品缺乏应有的了解。网上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名人所代言的产品中,超过70%的产品名人本人从未使用过。由于一些名人缺乏足够的社会公信力,其作为广告形象代言人事实上并不能提高广告的公信力。

第四,权威机构的公信力影响了广告公信力。用权威机构的认证来提高广告的说服力是广告表现的主要方式之一。权威机构应当是非营利组织,也就是说权威机构以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或提供公益服务为使命,不以获利为目的,具有“二政府”背景。权威机构的公信力主要有两种产生途径:一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但这种竞争应当受到政府和舆论的监督,其信息应当充分的透明和公开;另外就是在事关百姓基本利益的问题上,承担起权威的职责,从专业的角度告诉公众真相,而不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不停地向消费者“推荐”和“认证”。

第五,企业缺乏公信力影响了广告的公信力。近年来企业的信任危机案频频出现。如SK-II事件、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光明回锅奶事件、银广厦事件、肯德基苏丹红事件以及不断出现的假酒和假奶粉事件,等等。从上述事件中我们发现,其中相当数量的企业都是国际著名企业和著名品牌,这一现象反映出,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公信力不仅仅是国内企业的问题,而是全球企业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

三、提升商业广告公信力的途径

1.提高企业自身公信力

企业公信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所提供的优质产品、良好的服务、科学理性的广告宣传,以及所体现出积极的社会责任意识等,都是提高企业自身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自身的公信力,企业应该以诚信为本,在为市场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人性化的服务的同时,不做虚假的广告宣传和商业促销活动,积极组织和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来提高企业的亲和力。

2.提升媒体公信力

提升媒体公信力可以从以下两个环节思考:一是传承优秀文化提升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大众传媒存在价值在于“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以及娱乐表演功能”,传媒刊播广告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其四大社会功能。媒体只有做好自己的主业,提升自身的社会公信力,才能使所设放的广告为大众所接受和信任。二是媒体做好商业广告信息的“守门人”。媒体受经济利益驱动导致广告审查职能的缺位,是问题广告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媒体公信力受损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对待广告审查这个问题上,媒体应当做好“守门人”,不能因为自身的利益趋动而放松对广告的审查,作为媒体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要保持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3.规范商业广告的审查制度

广告公信力不高的重要原因是虚假广告的影响,而虚假广告之所以屡禁不止,很重要的原因是现行商业广告审查制度的缺陷。我国现行的广告审查分为行政审查和广告经营者、者对自己所设计、制作、、的广告自我审查两种。这种审查制度存在三方面的缺陷:对于一般商品的自查制度,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审查者往往为同一利益体,广告经营者因为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使广告自查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由于现有审查制度对媒体审查环节没有太多的规范,媒体往往因为利益趋动,对所投放的广告不审不查,这也是目前一些违法广告泛滥的原因之一;第三方面,行政审查主要针对一些特殊商品进行审查,但这一环节同样也在一些问题,一些不法广告主经常采取“偷梁换柱”的手法,以合法的广告脚本送审获得许可证,然后再换上违法广告脚本送交媒体投放。因此,必须对我国现行的广告审查制度进行改革,建立独立的广告审查制度,由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相关的广告审查机构,对本地企业送审的广告作品进行独立审查,审查的产品包括一般商品和特殊商品。

4.建立广告连带责任制度

影响商业广告公信力的因素除了广告主、广告媒体以及审查制度的缺陷外,在广告活动中,广告代言人以及所谓的权威机构的问题也是影响广告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建立广告连带责任制度,如果出现了虚假广告,承担责任的不仅仅是广告主和媒体,还应该将广告代言人以及那些权威机构同时作为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晓春,贺,卜小燕.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6:45-47.

[2]舒永平,雷蕾.关于广告公信力的媒体调查报告[J].中国广告,2007,5:29-31.

[3]刘珊珊.试论媒介公信力的缺失与重塑―媒介商业化的伦理反思[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7,1:68-70.

[4]徐凤兰,李灵革.影响媒体公信力因素调查[J].新闻实践,2006,12:85-87.

[5]谈晓燕,袁婷婷,刘亚兰.现代企业公信力初探[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99-101.

度假行业调研报告篇5

2011年以来,包括浑水研究在内,这些让中概股损失惨重的做空者在中国备受争议,甚至被形容为以恶意诽谤从中牟取暴利的“流氓公司”,但也有观点认为,靠唱空获利本身并无可指责,浑水公司的存在有助于让市场变得清澈。

连续做空7家中概股

浑水研究在2011年11月21日的研究报告中称:分众传媒过度夸大了其网络中的LCD屏幕数量;因收购价格过高,导致自2005年以来16亿美元的收购减计达11亿美元,其中一些收购甚至子虚乌有;公司内部人士通过买入和卖出子公司好耶获利7010万美元,导致股东亏损1.596亿美元,而自分众传媒IPO以来,公司内部人士已抛售至少价值17亿美元股票。

11月29日,浑水又抛出了第二份针对分众传媒的做空报告,内容仍然是质疑其核心LCD商业模式、存在内部交易等,并维持对分众的“强烈卖出”评级。

分众传媒为此逐一反驳,或指其计算有误,或称其不了解企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但难阻二级市场股价应声大跌。据悉,分众正筹备启动第三方独立调查,并不排除将发起对浑水的诉讼。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至少有包括美国银行、高盛等在内10家投行机构曾给予分众传媒“买入”评级。11月22日,摩根士丹利在其最新报告中也重申维持“增持”评级。

截至目前,这已是浑水公司第八次发报告做空中国概念股,其“攻击”过包括分众传媒在内的7家中概股,4家惨遭退市或暂停交易,东方纸业尽管还在交易但股价跌去六成。取自中国成语浑水摸鱼的这家做空机构,也因最近一年多连续成功“猎杀”中概股而在资本市场声名大噪。

浑水的“处女作”是对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东方纸业发出责难。2010年6月28日,浑水公司在香港成立当天,就了一份有关东方纸业的长达30页的卖空报告,明确指出其存在严重欺诈行为。虽然东方纸业迅速予以否认,并随后以2010年全年营业收入同比增21%、净利润同比增22%的业绩作出回应,但该股股价至今仍未回到被做空前的位置。

浑水的标志性战役则是“猎杀”中国的新能源企业绿诺科技。它曾报告详述绿诺财报中有不存在的客户以及伪造数据,随后绿诺股价从15美元左右开始跳水,直至被纳斯达克摘牌,前后只有23天。

在盯上分众传媒之前,这家调查机构最大的质疑对象是在加拿大多伦多主板上市的嘉汉林业。其调查宣称嘉汉林业存在夸大资产、伪造销售交易,诈骗了数十亿美元资金等劣迹,并给予“强烈卖出”评级。报告面世当日,以对冲基金巨头保尔森(Paulson & Co.)为大股东的嘉汉林业股价下跌64%,公司市值在两个交易日中蒸发了32.5亿美元,标准普尔也于2011年8月调低其信用评级。

从那些以反向并购赴美上市的小辈,到分众传媒这样在主板上市的市值数十亿美元的企业,浑水狙击的对象体量在不断提升。而类似浑水的做空机构还有香橼研究(Citron Research),它曾让中阀科技、斯凯网络和双金生物等中概股光环不再,东南融通等甚至因此退市。

内幕交易还是打假?

浑水公司的一般“猎杀”流程是首先关于某公司的负面分析报告,造成股价大跌,吸引监管部门的注意、介入调查,后由投资人提起集体诉讼。

通常浑水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调查一家可疑的在美上市公司,然后在网站上看空报告。在调查嘉汉林业时,浑水就曾在2个月时间内成立包括会计、法律、财务和制造业背景的10人调查团队奔赴5个城市,聘请4家律所作为外部顾问,最终形成了长达39页的做空报告。

在做空机构提出质疑后,上市公司如果认为这是不对的,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无可辩驳的澄清,但如果做不到这点,做空的机会就出现了。

不过,中概股高管、一些中国业内人士及媒体纷纷质疑浑水公司报告及其背后的“利益链”。据报道,浑水等匿名调查机构通过中国境内的“人”(通常为国内财经类高等院校的在校生或准毕业生)或“机构”(一些不知名的小型商业咨询公司)进行相关调查,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但从来没有针对报告所含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作出任何承诺,而且也从没对外公布其公司的地址和股东信息,甚至也没有任何报告撰写作者的信息。同时,一般在公开报告的一至两个星期前,就会有合作的做空基金入场持有看空期权。一旦中国公司被做空,还有美国律师事务所随后提出负责集体诉讼索赔或发起调查。

就此,也有观点则认为,与中国资本市场不同,做空机制一直是存在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合法交易。早在1991年,就有25家只做空头的基金掌管了大约30亿美元的资产。只要分析报告不是违规,没有利益关联的问题,它们什么话都可以说。尽管针对做空者的诟病时常存在,甚至有分析认为不排除做空者发出不实信息,而市场依然照单全收的情况,但即便如此,美国在2010年出台的《多德-弗兰克金融改革法案》最终仍肯定了做空力量对资本市场的贡献。

美国资本市场拥有两个层面的监管: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各证券交易所的监管;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即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包括集体诉讼和做空两种方式。上市公司一旦作假而被那些做空机构窥破,杀伤力一般将大于SEC甚至法院。历史上,每当股市繁荣结束之时,做空者就会被证明是正确的。在1995年至2002年间,做空者发现的恶意会计手法比SEC发现的总和还要多。而最早质疑安然公司财务欺诈的James Chanoes,就是一位善于做空的对冲基金经理。

当然,绝大多数市场做空者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净化市场,而是为了从中牟利。浑水公司所有的报告首句都是“您应该认识到使用浑水研究的风险……浑水及其客户和雇员,在出版这个报告之时,已经对所述股票采取了做空策略,并将从股票下跌中获利。”这类公司获利的主要方式是卖空者借入公司股票,同时购买相关衍生品如认沽期权,可在股价下跌后以认沽价买入公司股票还给借贷者,从而获取市场差价。

每当带有负面消息的研究报告,市场投资者都会在价值判断上产生博弈,相信的选择退场,不相信的选择坚守。但不可否认,现实中影响大众投资群体对市场波动的想象力并非信息本身,而是它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做空者对可引发暗示的信息进行浓缩加工,形成令人瞠目结舌的惊人形象并在群体中的扩散和放大,往往能形成控制市场的主导舆论,最终将市场朝着所期望的方向推动。这时候,上市公司不得不重视这类报告对股价的影响,唯一能避免波动的办法只能是——不作恶。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在2010年中国以34家公司在美上市创下纪录后,涉嫌夸大业绩的中国高速频道、伪造合同的绿诺科技,以及管理层造假的中国生物等被做空机构曝光,愈演愈烈的信任危机引起了监管层关注。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前11月累计约28家中国公司从美国主板市场退市,这个数目几乎是中概股总数的十分之一。

在这场信任危机中,遭遇质疑的上市公司具有对市场义不容辞的举证义务,当然也可搜集做空机构涉嫌造谣等证据进行反击,因为做空机构如果涉嫌造谣或操纵股价,代价将是坐牢。但近期的中概股打假中,面对做空者的闪电攻击,猎物的反驳往往苍白无力,一般都倾向于申明以下几条:我们爱股东,我们是诚实的(虽然暂时不能直接逐条反驳攻击);我们会成立特别委员会进行调查;独立研究机构是空头,他们有利益,他们利用市场的恐慌和怀疑;我们可能会造谣者。相对于公司的闪烁其辞,浑水们则保持超高的斩杀率,做空阵营的声誉逐步放大。据媒体报道,在香橼研究10年的做空历史中,那些满腹委屈提出要香橼创始人安德鲁·莱福特(Andrew Left)的公司,只有4家最后动了手,但这家机构从来没有输掉诉讼。

有媒体评论称,要告浑水,几乎不可能赢。浑水公司质疑报告时,同时披露是否持有被报告公司的空仓。空头的看法可能对也可能错。但无论对错,要告它们,先要过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言论自由这一关。而如果能证明浑水与人合谋操纵股价,那就是另一回事。但极难。空头在市场中某种程度而言是“弱势”的,它们揭发一家公司却无人听也是常事,同时,专业空头投资者人数其实很少,做空风险收益不对称,潜在损失无限大,因为股价没有天花板,而潜在收益就是100%,因为股价的地板价是0。如果做空者没有公司基本面支撑(做假账之类),不能吸引市场合力,死得很惨的时候远多于做多。

而对于那些遭遇被做空的企业,要想真正避免做空者的袭击,除了熟悉和运用美国证券市场的游戏规则以保护自己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遵循规则,来不得半点虚假。展讯通信被浑水公司唱空后,股价一度跌幅超过30%,但最终以漂亮财报回击。浑水研究创办人卡森·布洛克(Carson Block)也承认失败:“是我们将该公司财报中的一些疑点误解为危险的信号”。2011年上半年,中国概念股集体被做空时,一周之内视频网站优酷曾经暴跌23.6%,当当网下跌超过24%,新浪下挫近30%。不过,此后这三家公司都没有曝出造假记录,股价也重新回升。

浑水做空中概股历程2010年6月28日

浑水研究列举东方纸业9桩罪,给予“强力卖出”评级,并声称自己持有大量东方纸业的空单,若股价下跌将获利。次日,东方纸业股价下跌13.2%。尽管此后,双方口水仗不断升级,东方纸业甚至为此展开独立调查,但股价再也没回到原来位置。

2010年11月10日

浑水出具对绿诺科技的报告,目标价为2.45美元,评级同样是“强力卖出”。10日开盘,绿诺股价大跌15.07%,管理层应对不当,更加速股价下滑,11月17日绿诺申请停盘,12月9日摘牌转至粉单市场。

2011年2月3日

浑水指责中国高速频道故意制造营收和利润虚高假象。中国高速5月被驳回复牌申请,清理至粉单市场。

2011年4月4日

浑水对多元水务的报告,后者跌27%,现已停牌交易。

2011年6月2日

浑水研究报告称,嘉汉林业夸大资产、伪造销售交易,诈骗数十亿美元,建议“强烈卖出”该股。嘉汉林业独立委员会调查报告显示,其现金结存、林木资产、账面价值和收入均为真实。调查驳斥浑水指控最大供应商裕达林业为其控制子公司等说法。

2011年6月28日

浑水对展讯通信业绩提出15个问题,主要集中在存货异常、税收异常等,指其可能存在财务造假。展讯通信当天股价盘中一度暴跌超过30%。但该公司最终以漂亮的财报给予明确的回击。浑水创始人布洛克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不得不承认失败。

2011年11月21日、29日

度假行业调研报告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治理

一、虚假财务报告的概念界定

现代资本市场实质上是一个信息市场,根据委托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上市公司存在自愿性披露信息的动因。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主要有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临时报告。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根据企业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应决策,会计也藉此达到决策有用性的目的。要使会计信息具有决策有用性的价值,就必须使会计信息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这就要求财务报告的揭示应符合三个标准:适当、公正和充分。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要求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完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制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规定企业对外财务报表必须具备“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存在性”四个基本质量特征,并把“可靠性”作为四项质量要求的核心。在现实中,可靠性集中体现在“真实反映”。

虚假财务报告是指未能遵循财务报告准则,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歪曲地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不实陈述的财务报告,其后果必然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使会计在经济生活中应有的功能失效,进而危及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弱化各项改革措施政策效果,甚至动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整个基础。从虚假财务报告的内容看,有财务数据虚假的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数据虚假的财务报告。财务数据虚假的财务报告包括虚计资产、少列负债、虚增利润、少扣费用等;非财务数据虚假财务报告指对非财务数据进行虚假陈述,如对关联方关系的虚假陈述等,这类虚假陈述同样可以使企业达到造假的目的。从虚假财务报告形成的性质看,有错误型虚假财务报告和舞弊型虚假财务报告。错误型虚假财务报告是指无意识地对企业经营活动状况进行了虚假陈述,在主观上并不愿意使财务报告歪曲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主要由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引起的错误;舞弊型财务报告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的而有意识地偏离会计准则和其他会计法规对企业经营活动状况进行虚假陈述的财务报告,是一种利益集团或个人为了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而进行的一种有意作为。本文讨论的虚假财务报告指的是舞弊型虚假财务报告。

二、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历史考察

会计自从诞生起,作为一种由企业内部向外部传递经济信号的媒介,其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差异导向决定了其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现代公司制度建立以后,会计信息这种具有经济后果的特性日益凸现,诱发了具有决定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能力的主体按有利于实现其特定目的的方向生成和披露会计信息,从而导致上市公司操纵财务报告种种行为的发生。

虚假财务报告与现代公司制的建立和发展相伴而行,历史上每一次上市公司严重的虚假财务报告现象出现以后都会带来会计信息治理的改进,然而每一次改进无一例外地未能从根本上改善虚假财务报告泛滥的状况,200多年来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现象依旧,造假的程度有愈演愈烈之势,造假的空间和参与范围更加广泛,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问题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历史性痼疾。随着上市公司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作用的提升,挖掘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历史根源,明确其艰巨性对公司治理和健康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为早期股份公司发展迅速的英国,自然成为了虚假财务报告的发源地。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掀起了人们对虚假财务报告不良后果的重视。“南海公司”破产案孕育了世界第一位民间审计师的诞生,同时政府部门意识到了虚假会计信息的恶劣影响,于同年颁布了《泡沫公司取缔法》,并沿用了百余年。然而,该法案只是通过简单地禁止设立股份公司来保持资本市场的稳定,以及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却严重地影响了英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这显然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

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及大量股份公司倒闭,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市场的完整性和稳定性。1844年英国议会颁布了《股份公司法》,明确了董事登记账簿义务,以及监事对董事会计记录的审查权力。但由于早期的审计技术不熟练,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审计范围仅囿于审查全部支出是否编制了相应的支出凭证、资产负债表是否与总账余额相吻合等事项,这种简单朴素的会计信息形式的审计在当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难以遏制虚假财务报告现象的发生。

到了20世纪,由于世界经济的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国,虚假财务报告这一经济顽疾在美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1929年至1933年美国证券市场大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当时上市公司会计实务的混乱,缺乏正确可靠的财务报告。美国政府在1933年和1934年分别出台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明确了设立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作为会计与审计实务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以及上市公司具有法定审计义务,然而,这也同样没能阻止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案件的发生。

近五十年,世界各国由于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引发的案件仍然比比皆是。19世纪60年生的大陆自动售货机公司案,80年生的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倒闭案,90年代巴林银行理森舞弊案以及近年发生的朗讯、山登、安然、施乐、世通、环球电信、施贵宝等国际知名巨头企业的上市公司舞弊案,引发了新一轮的会计信任危机。为挽回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美国进行了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广泛调查和研究,开始了对会计更严格的监管,制定了《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Act),并以此为依据重塑会计信息的监管模式。其改革成效如何,尚需时间检验。

我国新兴的资本市场从开始就饱受虚假财务报告的困扰。1992年深圳原野公司案揭开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序幕,随后相继发生了北京“中诚”(1993)、海南“中水”(1994)、海南“琼民源”(1998)、成都“红光实业”(1998)、四川“东方锅炉”(1999)等上市公司恶性财务舞弊案件。2000年“郑百文”、“黎明股份”、“猴王股份”案件的余震还尚未完全消失,2001年爆发的“麦科特”、“银广夏”、“蓝田股份”风暴更是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推向顶峰。针对上市公司造假现状,尽管证券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并没有因此而停止。2004年作为中小企业板首批上市企业之一的“江苏琼花”,上市仅10个交易日即爆出中小企业板首例财务丑闻。该公司上市前隐瞒了三笔金额合计为3555万元的国债投资,而这三笔投资的合作方均为当时的问题公司。2006年初,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snaiFFRC)披露了以“科龙电器”为首的2005年度上市公司十大财务舞弊公司排行榜。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的不断曝光,会计信息造假性质之恶劣,使得我国股票市场自2000年后持续低迷,股价严重缩水,广大投资者损失惨重。在中国证券市场短短十几年中,尽管公司治理结构不断优化,监管制度和监管措施不断完善,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寄生”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挽救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寻求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根治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现象是我国会计理论、会计实务以及监管界面临的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三、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国际视角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2002年公布的一份资料显示,仅2002年第一季度就出现了64家会计和财务报告案子,比2001年全年的数量还多。根据美国《商业周刊》的统计,从1995年到2001年重新进行申报的公司从每年50家增加到超过150家,共有772家公司公开承认数字有重大错误,不得不重新申报。其中2001年11月的全球能源巨头“安然公司”破产案及随后出现的“世界通讯公司”案件等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震惊了整个世界资本市场。然而上述案件只是美国证券市场财务报告舞弊案的“冰山一角”,美国这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的曝光又改写了一个会计监管时代,新的包括《萨班斯法案》在内以加大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造假惩治力度保护投资者利益为主要特征的监管措施陆续出台,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具有一定震慑作用。

欧洲资本市场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扰。2003年2月24日,仅次于美国沃尔玛和法国家乐福的世界第三大零售商荷兰皇家阿霍尔德(Ahold)公司爆出震动全球的“假账丑闻”。阿霍尔德丑闻的发生,让投资者对欧洲上市公司的诚心度和欧洲公司及财务监管机制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并使欧洲在目前的会计标准之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可随处找到虚假财务报告的影子。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而是一个国际性难题,并已成为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瓶颈,世界经验发展的绊脚石,应引起全球会计界和审计界高度关注和研究。

四、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未来趋势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作为近代工业社会发展以来全球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迄今还未能找到有效治理虚假财务报告的良剂。可以预见,该难题仍将是困扰未来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如果仅仅认为会计认知的有限和会计监管的缺失,恐怕难以找到治理虚假财务报告的路径。会计信息的复杂性决定了虚假财务报告治理的艰巨性。会计信息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复杂性、信息披露的复杂性、信息监管的复杂性。(一)会计计量的复杂性

会计的学科属性决定了无论是会计理论还是会计实务,假设、估计、判断是会计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主观取向与会计计量结果密不可分,在多种理念交织情形下的会计信息难以简单的以“是非”或“对错”衡量。会计计量的复杂性表现在:第一,会计规范自身的弹性不可避免。准则和制度中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会计估计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professionaljudgment)。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国际会计准则“可比性改进项目”,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推行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等等,旨在削弱对会计实务的人为判断取舍,提高会计方法程序的可比性和会计信息的可信性。但对同一经济业务采用唯一的会计政策还只是理想。因为,一方面一些不同的会计政策有其各自理论依据,在理论上的争议澄清之前“统一”只是梦想;另一方面是会计政策具有经济后果,政策的选择将导致信息相关使用者决策的差异,信息相关使用者对有助于维持和改善自身效用的会计政策具有偏好,其结果是找到一种让所有各方都接受和满意的会计政策是不现实的。会计估计更为复杂,在经济业务不断创新的今天,会计计价中对现在和将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程度加强,计量中的估价问题是一个长期内难以解决的国际难题。第二,会计准则和制度运用中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动机效应和能力效应。如前所述,由于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准则和制度中自身的弹性扩大了其在运用中的选择空间。就不同的会计主体而言,对同一经济业务出于不同动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会计处理选择,对不同的经济业务出于特定动机也可能会有相同的会计处理选择。基于动机对会计处理的选择违背了会计“如实反映”的要求,对会计方法的滥用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能力效应是指会计人员准确地运用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能力。一方面会计人员受其自身专业素质水平的影响,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的理解、运用可能会产生偏差;另一方面机械性误差是客观存在的。

(二)财务报告能否有效地传递给信息使用者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拥有信息优势,在披露中占有主动地位。财务报告包含的会计信息的信号传递作用使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有自愿或主动披露好消息而隐藏或推迟披露坏消息的动机。从信息使用者看,信息使用者要将对其有用的会计信息从财务报告中甄别出来,还要对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的可信性做出判断。信息使用者要在信息的加工成本与期望在信息中获取的收益进行权衡,成本与收益显然取决于使用者对会计系统的熟识程度、特定的信息使用目的,以及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披露监管者看,披露监管者的监管对象为数量众多的公司,对每一个公司的财务报告做出虚假与否以及程度如何的判断是不现实的,而且信息披露监管者同样是会计信息的外部人士。然而,在监管内容、监管与惩罚力度方面同样面临来自信息使用者(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等)以及信息提供者之间的压力。会计信息披露的复杂性后果就是广大的信息使用者难以以合理的成本从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区分出会计信息的良莠,即哪些会计信息是虚假的,而哪些会计信息是可以信赖的。尤其在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市场秩序的混乱使得信息使用者无法对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做出有效评价并且监管制度对虚假财务报告的威慑与惩罚力不足时,财务报告提供者可以从虚假财务报告中获取额外收益,而且在道德约束弱化的情况下,“劣币驱逐良币”虚假财务报告充斥资本市场的现象随处可见。

(三)独立审计的复杂性

会计信息生产和披露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寄希望于能较多接触和了解内部信息的会计信息验证者——独立审计人员。然而会计信息鉴证中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职能发挥的不确定性。首先,审计师赖以工作的标准——独立审计准则如同会计准则一样存在弹性,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受到会计职业界、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公司或企业的挑战,审计准则本身也难以提供一个非对即错的绝对标准;其次,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在社会期望和自身价值取向中协调,审计质量高低是法律风险和利益激励权衡的结果;最后,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如审计人员对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理解,专业判断能力、职业敏感与洞察力等对审计质量,进而披露的财务报告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从现代审计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不论在详细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还是风险导向审计阶段,查错防弊始终是审计的基本职责。然而时至今日,审计师似乎并没有完全履行好这一基本职责。

会计信息的复杂性致使财务报告游离于“真实”和“虚假”之间,而财务报告的“逼真”程度最终取决于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主体的较量与均衡。在会计市场上,公司的差异性以及动态发展性决定了这种博弈的结果是:部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真实,而部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虚假的;财务报告真实和虚假是动态的,杜绝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的研究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

五、上市公司提供财务报告的框架与启示

对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和治理措施进行系统、深入研究,降低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比率和程度,寻求根治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途径,会计理论研究责无旁贷,且需要持之以恒。

度假行业调研报告篇7

(一)工作重点:坚持整顿与规范相结合,围绕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4个环节,突出重点品种及重点区域,严格准入管理,强化日常监管,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坚决打击制售假劣药械违法犯罪活动,查处失职渎职,推动行业自律,全面净化药械市场,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用械安全有效。

(二)总体目标:通过专项行动,查处一批大案要案,促进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明显好转,企业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监管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得到保障。

——规范药品注册申报秩序,严厉惩处弄虚作假违规申报行为,使药品、医疗器械注册申报秩序进一步规范,申报资料质量进一步提高。

——规范药品生产秩序,《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得到落实,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规范生产,产品质量得到保证。

——规范药品、医疗器械经营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整治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保证公众用药用械安全。

——规范医疗机构药品、医疗器械使用行为,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和监测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使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感普遍增强。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整顿和规范药品研制秩序

1.严厉打击药品注册申报弄虚作假的行为。组织药品注册申请人对20**年1月以来上报的药品注册申请自查自纠,重点审核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可行性和完整性。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全市申报药品注册申请的资料规范性、完整性进行审查和重点品种现场核查,依法严厉查处弄虚作假行为。对现有药品批准文号进行调查摸底,整顿药品批准文号。加强药物临床前研究开发机构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监督检查,对不能保证研究工作真实、不能保障受试者安全和权益、擅自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依法予以查处。

2.清理不符合规范的医疗器械产品。根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及相关文件,清理不属于医疗器械管理及其违规申报、违规审批的产品。组织生产企业对注册产品不规范的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对辖区内医疗器械注册申报全面清查,严格医疗器械产品在执行强制性标准、临床研究评价、说明书等重点环节的审批要求。对有投诉举报或审批中发现有问题及其他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资料进行核查,重点核查申报资料及临床研究的真实性。打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弄虚作假的行为。

(二)整顿和规范药品生产秩序

1.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配制行为。监督检查药品生产企业实施GMP情况,对近期被群众投诉举报的企业和药品抽验中有不合格产品的企业进行重点跟踪检查。加强对注射剂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对全市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制剂室的质量管理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人员配备和培训情况、原辅料供应商审核、原辅料购入和管理及质量检验情况、产品检验和产品审核放行等环节的控制情况,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生产、配制药品行为,对违反《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以及不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生产药品、配制制剂的,依法予以查处。

2.加强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督管理。组织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对质量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自查自纠,以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验收、生产加工过程、不合格品处理、出厂(周期)检验、产品说明书和标签及包装标识、不良事件监测等为重点,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对有投诉举报、存在安全隐患、生产重点监控品种的企业和生产橡胶等产品的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对医疗器械委托生产情况进行调查。进一步规范其生产秩序,纠正或查处产品标识的规格型号、适用范围与注册证界定的内容不符、一证多用的问题,打击生产未经注册产品行为。

(三)整顿和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1.突出整治严重扰乱流通秩序的违法行为。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后的跟踪检查,全面清理药品经营主体资格。组织对企业在行政许可中有关事项的变更情况进行检查,规范药品经营行为,有针对性地检查药品批发企业是否有出租出借许可证、挂靠经营以及零售企业出租出借柜台等违法违规行为,认真查处进货渠道混乱、购销记录不完备等违规经营行为。结合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日常监管,加强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纠正擅自降低经营条件、经营地址和质量管理人员等许可事项变动不办理变更等行为,打击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经营无注册证产品和从非法渠道购入医疗器械的行为。

2.深入开展药品、医疗器械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中药材、中药饮片的专项整治,规范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购销渠道,打击中药材掺杂掺假和非法销售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行为。开展疫苗流通的专项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企业的疫苗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设备运行状况和疫苗储存、运输中冷链记录管理等情况,打击违法经营疫苗行为。开展橡胶和国家明令禁止销售、使用的水凝胶、博士伦护理液、美容金丝等产品市场专项检查。加大对违法广告、群众投诉多的具有潜在质量隐患的品种的抽验力度,开展药品包装、标签、说明书的专项检查,严格药品包装、标签、说明书的备案制度。加强对品、、蛋白同化制剂和肽类激素药品销售渠道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大对具有一定成瘾性处方药的监督力度,加强含可待因成分止咳口服制剂和盐酸曲马多制剂的监督管理,确保特殊药品安全、合法流通。

3.加快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医药卫生资源,将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紧密结合,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紧密结合。继续完善农村药品监督体系,建立各级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大力开展对农村药品监督协管员和信息员的药品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工作,提高其工作能力。继续完善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鼓励有条件的药品连锁企业在农村偏远地区设置连锁门店,逐步填补农村“空白点”。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知识,提高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地方政府领导和各部门配合,将“两网”建设工作纳入当地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中,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的内容中,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监管责任制,推动“两网”建设向纵深发展。

(四)整顿和规范药品使用秩序

1.加强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组织医疗机构开展自查自纠,监督医疗机构规范进货渠道,建立健全供应商资质档案,完善仓储“五防”设施,确保购进药品安全。依法查处非法购进药品、擅自配制制剂、变相销售或违法使用制剂等违法违规行为。对医疗机构采购医疗器械渠道的合法性、产品使用的规范性、储存(环境)条件的符合性等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使用未经注册、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淘汰医疗器械违法行为。

2.规范医疗机构药品处方行为,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管理与监督,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实行按药品通用名处方,探索开展处方点评工作;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开展临床用药监控,指导医疗机构实施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的超常预警,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加大对医疗机构药房的基础建设,重点解决农村医疗机构药房设施简陋、管理不规范等薄弱环节,提高医疗机构药品规范管理水平。

3.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时填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深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对化学药品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多组分生化注射剂、疫苗等品种进行重点监测。加强市、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网络的建设,切实发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作用。及时处置群体性不良反应事件,迅速落实上级有关部门已决定采取的警示、公告、召回等措施。

(五)整顿和规范药品广告秩序

大力整治虚假违法的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严格执行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审查制度,建立新闻媒体违法广告责任追究制和行业自律机制;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的监测力度和对广告业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等广告活动主体的监管力度,尤其要加强对资讯服务类和电视购物类节目中有关广告内容的监管;建立违法广告公布制度和广告活动主体市场退出机制。

(六)依法查处重大案件

突出查处危害公众安全、涉及面广、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重点打击制假售假、无证经营、出租(借)许可证、出租柜台、非法渠道采购药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对重大典型案件及时予以曝光。建立健全药品打假治劣工作机制。严格假药案件上报制度,公布举报投诉电话,畅通群众举报和渠道,落实举报奖励政策,调动社会各界和公众参与专项整治行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强化各部门联合打假协作机制,建立重大药械案件的督察督办和事先通报制度,对符合移送条件的案件,依法及时移送司法机关或其他行政执法部门处理。把药械案件查处与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相结合,在药械案件查处过程中发现涉嫌商业贿赂的,应及时转交有关部门处理。

三、工作要求与保障措施

(一)提高对专项行动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科学监管理念,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工作的部署,将此次专项行动作为今明两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重要内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抓好落实,确保专项行动各项任务的完成。

(二)加强专项行动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专项行动的统一领导,做到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实施综合治理,形成“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工作格局。市政府成立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孙东克副市长任组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局、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等有关负责同志为组成人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负责专项行动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要确定专人参与办公室工作。各县(市)区政府也要相应成立专项行动组织机构,负责组织领导本辖区的专项行动。

(三)加强部门的协作配合。这次专项行动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为主,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与协作,增强工作的合力。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加强对专项行动的指导与督查。发展改革、卫生、工商等有关部门要围绕专项行动的主要任务,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公安机关要深挖制售假劣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犯罪网络,加大对制售假劣药品和医疗器械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监察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督,对拒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违法违规审批,以及制售假劣药品和医疗器械问题严重的地区和部门,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新闻宣传单位要配合做好相关宣传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四)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要建立药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确保责任落到实处,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要以规范企业行为、推动企业发展为目的,及时向被检查单位反馈检查结果,研究整改措施,防止检查工作的随意性。要严格按照廉洁勤政有关规定,严厉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严惩行政执法中、、等行为,确保专项行动全面完成。

(五)加快药品监管和卫生系统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相关药品监管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撑条件。加快市、县两级药品监管部门执法装备的建设步伐,加大对药品检验设备的投入力度,提高打击假劣药品的准确率。加大对医疗机构药房建设的投入,重点改善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所药房的条件,加大对民营医院、门诊部和诊所药品监管,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的药品管理。完善药品、医疗器械安全应急工作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推动药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五、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20**年10月)。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省政府专项行动方案和市政府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制定药品研制、生产、流通和医疗机构用药用械等各环节工作方案,市卫生局牵头制定促进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规范处方行为工作方案,市工商局牵头制定整治虚假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的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20**年11月—20**年6月)。一是组织自查自纠。采用各种形式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及有关要求告知本地区的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单位,要求他们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专项行动的具体要求,查找本单位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整改,并按要求提交自查整改报告。二是组织检查整改。组织对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的重点单位、重点品种进行检查,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对不符合条件和规定的,限期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三是组织重点督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对各地落实行动方案情况进行督查。

度假行业调研报告篇8

关键词:会计假设 局限 未来构想

会计假设(Accounting postules)又称会计假定(Accounting assumptions)是指会计人员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正确论证的经济事务和会计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做出的合乎情理的推断,而且是日,常会计处理的必要前提。会计假设是财务会计与报告的基础,表明财务会计的环境特征。

一、会计假设的历史演变

1922年会计学家佩顿在其《会计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会计假设名词,他认为现代会计必须有一些基本的前提和假定来支持会计人员对价值、成本、收益等作出特定结论。他提出了七项会计假设:经营主体、持续经营、资产负债表恒等式、财务状况与资产负债表、成本与账面价值、应计成本与收益、期后影响。虽然会计假设很早已经提出,但是在以后并没有得到普遍适用。1940年在佩顿和利特尔顿合著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对以上假设进行了重述,在此书中佩顿和利特尔顿把假设(Postules)改为假定(Assumpfions),认为会计上的基本概念或命题就其自身而言很大程度上就是假定。此书确立了会计假设在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95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第一号公告中提出了会计假设,直到此时,会计假设的研究在美国才获得很大进展,受到了会计理论界和职业界的高度重视。1961年会计研究部(ARD)的主任莫里斯,穆尼茨(Maurice Moonitz)发表了《会计的基本假设》(ARS No.1:The Basic Postulates of Accounting。1961)该研究文集提出了3类14项基本假设,把会计假设分为A类、B类和C类三项。尽管此文献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但仍不失为会计研究的集大成者,它系统详细地分析说明了三组不同的假设,建立起一个会计假设的完整体系,可以这样说ARs NO.1是会计假设研究的顶峰之作。此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国际会计教育与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基本会计假设与原则说明书》(AStatement of BasicPostulates andPrinciples)认为会计假设是普遍认可的基本概念,并提出了会计假设的五个基本特征。在以后的二十年里,美国会计文献中对会计假设的研究发展很快,但是由于受实证主义的影响,在概念使用上极为混乱,会计假设的描述方面很不一致。直到现在,国内外学术界对会计假设的认识以及它应包括的内容还有许多歧见。虽然世界各国对会计假设的认识及内容有很大不同,但是大家公认的会计假设的内容包括:会计主体(accounting entity),持续经营(going concern)、货币单位(money unit)和会计期间(accounting period)这四项会计基本假设是与“实体企业”经济环境基本适应的。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四项会计假设都面临挑战,它们将有新的内涵、新的发展。我国会计学界经过了广泛的讨论在1992年11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中采用了四项会计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并以会计前提的名义表达了会计假设的基本内容。这四项会计基本前提是人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无需证明便为人们接受的会计工作前提。现在,随着知识经济在我国的兴起,这四项传统假设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抨击。

二、会计假设的起源及面临的挑战

(一)会计主体(Accountingentity)会计主体又称为经济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主体假设(accounting postulate)认为。企业是一个有别于其所有者和其他企业的会计主体。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人员服务的范围,限定了财务报表的对象、事项以及事项属性的数量。会计主体假设的起源大约在15世纪左右,当时业主投资与企业投资开始分离,这种分离,客观上要求会计不仅记录和反映业主财产的变化。还要反映以组织为主体日常收支及经营成果,这就需要确定会计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假设由此产生。直到现今,传统的企业会计只核算企业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新的知识经济环境下会计主体假设表现出很多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方面:(1)知识经济下出现了与传统的会计主体不同的新的特殊主体。传统的会计主体包括:合伙独资公司、小型与大型各种经营与组织形式、企业内部的各环节、及不同使用者的经济利益。在知识经济下出现了更为特殊的主体组织形式:一种是网上公司(无实体公司)。是指利用网络卫星等高科技通信和流通技术组成的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经营性组织。网上公司可以根据工作任务或市场变化的需要,迅速的进行分合,重组。网络实体的出现对传统的会计实体假设是一个正面的挑战。如何正确、客观反映其资产负债及财务状况,是知识经济下会计假设应设法解决的问题。另一种是临时性项目组织。两个或多个企业因为业务的需要,通过协议成立临时生的组织,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待业务结束后很短的时间内解除这种联盟。(2)合并后的企业,随着跨国公司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空间范围无限地延伸和扩大。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是指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进行调整、归集和合并,体现出一个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主体的财务状况,引起会计主体的极大不确定性,这就使得会计主体的概念变的模糊,使得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3)知识经济下出现了更多的信息使用者和更多的用途。传统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财务报告的内容和边界,即为谁报告,报告谁的经营财务活动,会计为特定的主体服务。但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由于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增加,使得会计信息的提供不再单纯是基于会计主体的经济利益,而是根据信息使用者的目的。(4)知识经济下企业社会成本、社会绩效考核及人力资源信息。这些信息已不可能停留在传统的会计实体中,需要延伸到企业的外部。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以企业为主体编制的三大报表基本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但在知识经济下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原三大报表在提供会计信息时的不完整性、局限性。由于以上三个因素使得会计主体假设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使得会计主体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并使得会计主体的概念模糊,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

(二)持续经营(Going concern)持续经营是指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回大规模削减业务。持续经营假设认为:企业主体在可预见的将来为实现其目标、承担其义务及从事未竟活动持续其经营。该假设假定,在可预见的将来,企业预期不会被清算,同时还将继续存在下去。17世纪以来股份公司的逐步创立导致了持续经营假设的形成。当时英国的海外贸易越来越频繁,连续不断的海外贸易大量需要永久性资本,把企业是为持续经营。起初的公司在每次航行时发行有限期的股票,结束后进行清算。后来公司开始出售为期四年的认股单,并逐步发展为拥有永久性资本的持续经营公司。可以说,股

份公司的出现使持续经营观念具有法律效力。18世纪产业革命的工业生产使这一观念得到发展,到19世纪被制造商们广泛采用后,持续性就以现代的形式出现了,成为构建会计理论的一大假设。这一假设引出了历史成本,一贯性等具体会计核算原则,知识经济时代下持续经营假设的局限性凸显出来,持续经营面临着更多的非持续经营的挑战:(1)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增加挑战持续经营假设。由于技术的更新周期缩短,市场需求的变化显得更为频繁,使得研究与开发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本身就蕴含着很大的风险。(2)对持续经营假设最直接的挑战是网上企业的兴起。虚拟企业具有流动性。灵活性的特点。诸企业出于共同的需要。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结盟,一旦合作目的达到,这种联盟便可能宣告结束,虚拟企业便可能消失。虚拟企业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突破了企业联合的地域界限,缩短了会计的时间间隔,使得历史成本计价、费用与收入的按期配比变得不切实际,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种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增加,凸显了持续经营假设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重新考虑这一假设的合理性。通过以上分析持续经营假设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网上经济使得非持续经营成为经济中的普遍现象,会计信息的失真使得持续经营假设更加受到非议。

(三)会计分期假设(Accounting period)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假设是本身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个补充。会计分期假设认为,描述企业财富变化的财务报告应当定期地予以披露。这一假设规定了会计对象的时间界限,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较短时期,以便于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是正确计算收入、费用和损益的前提。会计分期假设是基于持续经营假设产生的。在18世纪时期产业革命要求会计信息应及时上报,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编制报表,年终再编制年终报表。因此,公司的持续经营导致了会计报告的定期性。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从投资者对企业信息的及时需求,还是从加强对企业风险监控的角度看,传统的以年、季、月为时间长度划分的会计期间都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因而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分期的局限性更加的突显出来:(1)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及应用,为缩短会计分期在技术上提供了条件。每一时点的报告使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趋向于无穷小,变“历史信息”为“即时信息”,而各时点的报告连在一起,可以连续反映一个企业经营过程的全貌。(2)信息需求的及时性,对会计分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网络时代,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网络迅速的传输功能,克服了会计数据搜集和处理的障碍,以往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做出来的报表在瞬间即可形成,而且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查阅财务会计信息,会计分期已失去意义。(3)虚拟公司存续时间的长度冲击着会计分期。虚拟公司因为某种业务或交易而成立,因该种业务或交易完成而终止,其存续时间长度伸缩性很强,交易时间可能会长达数年,也可以只能是很短的时间,在存在时间长短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存在时间很短的情况下,己不符合传统的会计分期。通过以上分析会计分期假设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四)货币计量假设(Moneyunit)货币计量假设认为,会计是企业对可按货币计量的经营活动进行计量和传递的过程。这一假设规定了会计的计量手段,指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可以通过货币反映。它暗含了两层意思,即币种的唯一性和币值的不变性。古代会计只反映商品的变动,公元前630年,希腊人发明了铸币,开始采用货币作为通用的计算单位。11实际至14世纪随着西欧经济的发展、商业交易开始按货币单位来记帐,并延续到今天。货币计量以币值稳定或币值变化甚微或假定其变化不重要作为其附加条件(币值不变假设)是货币计量假设自身带有的局限性,随着新经济的到来,其局限性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来:(1)物价的频繁变动影响会计计量的科学性。由于20世纪初通货膨胀的出现,特别是二战后,持续的通货膨胀遍及全球,动摇了作为历史成本前提的“币值稳定”假设。因为会计报表上以现时价格计景收入,却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则不能正确地计量收益,由此产生了物价变动会计和现时成本会计。(2)以货币计量不能表现诸如企业员工素质、产品质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等信息,使会计信息局限于货币性和定量性。非财务信息在会计中没有的到应有的反映,导致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降低。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和企业员工越来越成为公司最重要的资产,因此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人力资源会计。(3)货币计量假设附带的币值稳定假设受到冲击。各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频繁,加之网上交易可以瞬间完成,加剧了会计主体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币值不变假设。电子货币的出现加快了国际间资本的流动速度,资本市场交易更活跃,资本决策可以在瞬间完成。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货币计量假设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三、会计假设的未来构想

(一)会计主体假设的构想 以“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代替“会计主体”。“经济利益联合体”是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由不同企业相互协作联合体,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在现代经济环境下关联经济不断发展,企业与其他的经济利益相关的方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根据现代契约理论的观点,可以将其定义为“经济利益相关联合体”。将经济利益的高度统一性作为衡量和判断会计主体的标准,对虚拟的空间主体和网络公司或实体的企业或企业间的兼并,破产及母子集团均可以加以界定。

(二)持续经营假设的未来构想 项目经营假设即为“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的存续期”的假设。这利于对一些业务如收益、费用等的处理,同时也避免跨期摊配等调整事项。将企业的经营活动的暂时性看成是绝对的,而企业的持续经营看成是相对的,是在相对的时间内的持续而不是传统持续经营假设规定的在可预见的将来持续经营。

(三)会计分期假设的未来构想 以会计分期为主并且以实时财务报告和短期项目以交易期作为会计报告有益的补充。实时财务报告及短期项目是以以交易期作为以会计期做报告的补充。实时财务报告者是实时按需求获取信息的非等距交易期间假设,即企业各业务部门以及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实时获得最新的信息,不必等到会计期结束;短期项目是对于一些完成交易后即行解散的I临时性组织即实施短期项目合作的网络企业可以不对其进行分期,而直接把交易期作为报表报告期。

(四)货币计量假设的未来构想 以货币计量为核心的多元计量体系代替货币计量。多元计量体系即除了货币计量体系外,还运用非货币性指标和定性而非定量指标来予以反映,如有关人力资源价值,知识资本,企业经营理念的社会认可程度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可在现行财务报表之外增加表格系统地予以反映,以提高财务报告的有用性。同时在汇率、利率波动比较大的期间,不应该继续坚持币值稳定的推论,而应同时采用名义货币和不变货币两种计量属性对信息进行多元化披露,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另外,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学者对会计假设的多年的探讨和研究,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可以考虑在

原来四大假设的基础上增加另外四项假设:暂时性假设、交易价格假设、宏观调控假设和权责发生制假设。

(五)暂时性假设

暂时性假设可作为会计分期假设的附带假设,以有助于说明财务会计信息本身固有的局限性,避免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效果存有过高期望值,增进其对财务报告的理解程度,以有助于更为合理有效的利用会计信息。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企业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市场的瞬息万变导致了对任何经济成果的估计都是相对的、都具有暂时性。这使得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的变动和经营业绩的信息,都是暂时的,只有到企业最终清算才是真实的。最终结果的产生只有等到企业经营活动结束。“因此,暂时性假设可以提醒信息使用者在作出决策时,要考虑到信息的不确定性,他并不带企业的最后结果,而只能是暂时的结果(葛家澍等,1999)。

(六)交易价格假设(或市场价格) 该假设认为会计数据是建立在过去、现在或未来交易价格的基础上,而非建基于人门所主观认为的内在价值基础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价格是初始记录的最佳基础。交易价格系指在一项交易中所获得的补偿或付出的牺牲,是初始记录的最佳基础。该假设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有足够活跃的市场来保证形成价格的代表性;介入交易的主体有理;交易是介于两个或多个独立主体之间的正常交易,或者有类似的证据表明符合正常交易的标准。这一假设的提出,更能适应当前的会计环境,与当前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发展趋势相吻合,能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七)宏观调控假设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有的基本假设,表明了政府对市场干预的经常性和具有很大力度,财务报告的框架和信息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这项基本假设决定了我国的财务会计既应为微观经济服务,又应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在我国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西方的市场经济,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会计核算及其规范。葛家澍教授认为,按照对我国经济环境的分析。把国家宏观调控列为我国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似乎是有根有据的。

上一篇:新零售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公司考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