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班级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9 15:59:29

我班级管理论文

我班级管理论文篇1

班级管理 三维聚焦 六点汇文 班集体

班级常规管理是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进行有效的班级常规管理是值得班主任探索的一个永恒话题。常规管理既繁且杂,如何做到四两拨千斤,既牢牢地把握班级的发展方向,又能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多年来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效果良好。

一、三维聚焦

所谓三维聚焦,就是对学生从时间、空间和做什么三个维度来把握,并且把工作重点聚焦于课堂的管理方式。

1.把好时间这个度

一方面,作为班主任要踩准时间这个点。一天中的几个时间节点是要把握好的,那就是:早晨学生到班的时间、中午学生午休的时间、晚自习开始的时间……在这几个时间节点,我们就要准时地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这不仅仅是以身作则,更是对学生的一个心理安慰。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学生在校的时间节点,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这是班主任应该搞清楚的。

2.把好空间这个度

教室是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因此,班级环境和班级文化的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又一个重点,目的是为师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如要求宣传委员装点好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劳动委员每天开窗通风三次,随时保持好地面、桌面、墙面和黑板的干净;生活委员负责的读书角、资料架、花盆等应和谐生辉,相得益彰。这样就能给学生一个想学习的渴望,给教师有一个想上课、上好课的心境。

3.把好“活动”这个度

如果想让你的学生发展得更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适合发展的舞台是必不可少的一点。我们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去做好的事情,让他们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更多的“过剩精力”用在一些好的事情上。学习、作业是一些很好的事情,学生会做,但学生不会满足于仅有这些活动,他们还会期待其他活动来填充、扩展自己的生活空间。我们工作要有前瞻性,把工作做到前面,有意地为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活动供其选择,供其消化。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创造一些有益的活动,以达到学生快乐发展的效果。

通过以上三个维度聚焦课堂。课堂是学校最基本、最主要的单位,教师每天都在课堂中生活,学生每天也都在课堂上度过。然而正是这种“习以为常”使得我们常常有意无意地忽略课堂,忽略对课堂的管理,甚至许多看似普通平常、而事实上有悖于现代教育理念的现象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对班级管理负有主要责任的班主任,应要求本班师生必须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学生必须认真听讲、记笔记,勤于思考,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加强教学管理,认真对待每一节课。

二、六点汇文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舆论等方面。抓好以下六点可以巧妙汇成健康而有力的“班级文化”。

1.抓好班干

一个班级由几十名学生组成,要培养好这些学生,必须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内在潜力。班主任要策划好班干组织,并明确分工,让他们各司其职。良好的班干组织一般具有榜样、同化功能,激励和约束功能,其他同学会在他们的榜样和激励下,自发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自己的行为。班主任要注意优化班干部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2.抓住典型

班级学生很多,班主任要提高管理效果,树立典型是关键。首先要树立正面典型,以班级中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学生为典型,表扬他们的闪光点,要求他们在集体中发挥带头作用。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需要树立不同的典型,始终让学生有模仿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其次,抓住思想暂时落后的转变典型。一般来说,每个班级总有一些“问题学生”,班级的风气往往受这些学生的负面影响最大,抓牢抓好“问题学生”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位班主任都有应对这类问题学生的有效手段,但应该明白,治标固然不错,但能治本却是首选,见招拆招只能加重我们的负担。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所谓“问题学生”的问题所在,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要求他们从点滴做起,辅以一定时间的引导,“作之不止,乃成君子”,这是学生、家长、教师都希望看到的双赢结果。

3.强化自身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设计师和操盘手,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班级,班主任应是班级的“精神领袖”。班主任的精神面貌、心理态度和形象气质都会直接感染整个班级的集体气氛,班主任的形象也是班级文化的重要内涵。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时,尤其要注意自身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换句话说,班主任的师表形象是班级文化的重要资源,一种强势的班级文化的建设往往是在班主任的言传身教下形成的。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就是一位教育家,他能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创新的能力、无私的奉献精神,发挥着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无数事实证明,学生人生观的确立、思想品德的完善、智能的开发、学识的进步以致将来道路的选择,都离不开班集体环境的陶冶和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和帮助。班主任在对班集体的管理、引领中,必须平等地对待班级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尊重学生集体的意愿、发展需求和成长节奏,并通过与集体对话、协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还学生自主管理和创造班级生活的权力。在以身作则中,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无论大节小节,无论课内课外,无论校内校外都要始终如一。这样,班主任在学生中间就会形成强烈的道德感化力。要求学生言必信,行必果,我们就要带头做到;就要求学生穿着整洁、大方、注重形象,我们就要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诚信,一诺千金,我们就要带头做到;要求学生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我们就要带头做到。

4.明确目标

班级目标是班级成员共同的期望、追求和达到的成果,是班级发展的导向,也是全班学生人生的导向。运用目标激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共同奋斗的目标激励全班学生,使大家产生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目标制定中,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心理、爱好、特长等实际情况,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目标的设置;在目标实施中,要使目标具体化,目标小组化或个人化,及时评定和反馈,尽可能做到量化和等第化;当一个目标实现以后及时制定新的目标,从一个周期转入下一个周期,从低级阶段转入高级阶段,从近期目标转入中期或长期目标。以此循环往复、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5.建立制度

班主任的权威不是以权力生威而应是以理服人,这个理就是道理、情理和事理。不管开展什么活动、不管对学生提出什么要求,不要简单地要求大家怎样去做,而应首先让大家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他们才会心服口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是班级管理的基础,是班集体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为此,首先要根据班级特点,在班主任的引领下,经班委会讨论,再由全班学生民主商量共同制定有效的各项班级规章,如《班级公约》等。其次,把着眼点放在各种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上,班级制度,只有内化为全体师生的共同准则,变成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时才能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成为班级制度文化。在制度实施中,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考核与检查制度,把学校的常规检评工作纳入《班级公约》中,并建立班级学生档案,详细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这样,在学生参与管理的同时,也保证了制度实施的有效性。班级的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使每名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全体利益,符合教育目标的方向发展。

6.营造舆论

舆论就是在集体中占优势,为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是控制个体或集体的一种力量。马卡连柯认为:学生集体里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触到的教育因素。正确的舆论是班集体不成文的行为规范,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物质”,也是形成和发展班集体巨大的正能量。班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比班主任个人的力量大得多,有效得多。经常见到很多犯过错误的学生并不怕班主任的批评,却很怕集体舆论的谴责。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优势,就可以战胜不健康的舆论,错误言行就站不住脚,一旦出现,也会立即遭到围攻和谴责。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坚持集体舆论导向,班级工作就会取得主动,就会事半功倍。有正确的舆论才能形成正气,有舆论阵地,正气就会在班级的发展中占主导统治地位。一个班级必须要有正气,并让正气主导班级的发展方向。大部分同学在重大事情上一般都有较强的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如果一个班级集体舆论健康正确,风气淳厚,那么正确的言行就会得到支持和发扬,错误的东西就能及时得到抵制。

优秀的班级文化在班集体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规范、暗示、熏陶、启迪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心理人格等方面,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可以促进班风、学风的形成和优化,从而推动班集体的整体发展。要打造班级文化,必须牢牢抓好以上六点。前三点是做好“人”的工作,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人力保证,后三点是厘清人的思想,形成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是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东西。

从“物化”管理到“制度”管理,再把制度化“物”的尺度转变为师生自主自觉的“心灵”的尺度,从而去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建设一个文化型的班集体,这是一个诱人的管理策略。三维聚焦,六点汇文,就是抓住班级管理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班主任工作中,如果我们长期坚持这一策略,无形之中,良好的班风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就会养成,良好的班级文化就会发展,班主任的任务也就能轻松而圆满地完成。

参考文献

[1] 班华,王正勇.高中班主任.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李学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学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倪敏.新时期怎样做好班主任.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4] 蒋盅.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班主任,2003(2)

我班级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班级管理 制度创新

1 问题的提出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7世纪率先倡导班级授课制,20世纪,以班级为基本教学单位的学校教育,即班级授课制出现并得到蓬勃发展,班级组织逐渐在世界各地确立下来,学校逐渐把班级管理视为其管理的核心。班级管理理论一直以来受到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尤其受“泰罗制”与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影响,强调管理的“控制性”。科技化、信息化的现代管理科学为班级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积极探索提供了新的视角,班级管理理论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而心理学则从认识的生理机制、认知过程、思维规律等多方面对传统班级管理的弊端予以了抨击,确立了各种班级管理的新观念,并试图寻找班级管理的心理学基础。因此,心理学的研究为班级管理制度的发展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目前我国有关班级管理的研究成果颇多,一般都是以教育学理论为依据,以德育为主线,论述班主任和班级工作,将班级管理局限于教育学的学科视野中,未免狭隘。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科技理念和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推进班级管理由“控制”到“服务”的转变,建设民主开放的、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优良品质和潜能、力量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研究值得重视的方向。

2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发展历程

作为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班级管理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心理学的支持。如,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确立了一种客观的研究精神。以行为主义为代表的心理学通过对行为的强化、消退、模仿观察学习等对人的行为进行科学研究,这一理论研究范式的确立被运用在班级管理中,使班级管理在科学化的轨道上走向深入。并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和人本心理学在教育理论和教育改革中的突出发展并获得了优势地位,班级管理产生了一种新的范式转换。认知心理学强调从对人的认知的分析人手,试图使学生了解班级管理的一般规范,理解教师班级管理行为的原因与方法,并由此形成积极的师生关系,维持与促进班级秩序。人本主义心理学则从对学生的需要、潜能的分析人手,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发生机制进行研究,进而将这种研究应用于班级,形成各种各样的行为控制方法和技术。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思路,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班级管理一方面有了其基本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另一方面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教育领域也掀起了一场积极教育运动,由赛格利曼提出并倡导的积极心理学日益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再次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尤其是将我们的视角转向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满足,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充分发挥其潜能。从而增强集体意识,建立一个更加彰显人性和民主开放的班集体。

3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思想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90年代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发起的。其研究对象是普通人,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它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质、公民的美德和使个体成为由责任感、正义、有礼貌、宽容和职业道德的社会组织,如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等等。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导致心理科学对有关人性的管理更科学、更有效,从而促进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的良性发展。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高瞻远瞩地指出:“人文关怀是21世纪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必由之路。”在班级管理科学化的过程中倡导积极心理学不仅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更是人性的体现、人文的关怀。

4 积极心理学在班级管理制度中的运用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层组织,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的最基本组织形式。作为学校实施教学的重要部分,班级管理既包括学校领导通过对教师实施对班级的管理、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对班级的管理,还包括家庭、学生和社会的参与管理,在此过程中涉及一系列的人和物的因素及其关系。下面我们主要从班级管理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环境因素、班级组织和管理等几个方面谈谈积极心理学的具体运用。

4.1两大主体

综观有关班级管理实践与研究,一贯认为班级教师是管理的主体,学生是管理的客体。随着学生在班级中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班级教师与学生同时构成了班级管理主体的两大要素。教师承担班级教育管理工作,是教育者、指导者和班级工作的组织管理者,在班级管理中居主导地位。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兼有双重角色:一方面是班级管理的对象和客体,履行作为学生的角色权利和义务,遵守班规,另一方面是班级管理的主体,要发挥作为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班级管理目标而献计献策。在班级管理的主体中把教师和学生结合为一股合力,体现了一种全员管理的理念,着力于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是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

控制论的提出,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仅被用于机器系统和动物系统中,更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系统中。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系统,有一定的组织性,存在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一定程度的控制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但如果不顾班级社会的特殊性,一味强调控制性,就会使班级管理趋向于控制主义,丧失生机与活力。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控制主义主要表现在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组织和纪律,因此,常常“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班干部,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思想与行为的控制,导致教师只关注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的错误行为与利己意识,学生只关注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长、班委会只从事监视活动,行使的是警察的职能”。现代意义上的班级管理,不再只关注对学生的控制与约束,而将焦点转向对学生的服务,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深层挖掘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此转变过程中,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支持。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建立一个服务型的班级,为学 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完善。教师关注的不仅是优秀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视学业一般学生,尤其是教师眼中的“差生”的学习进步;不仅关注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更没有忽视情感教育,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着眼于课堂之上。更将视角延伸到课堂之外更广阔的范围,开辟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并发掘潜能的机会,增强成功感和满足感;不仅鼓励学生的发展,更利用班集体这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要加强责任感教育和公民教育。学生应在学习中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4.2教育环境

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提出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B代表行为,F为函数,P为个体,E为环境),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的重要意义后,环境成为了班级管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环境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对于物理环境和制度环境,文化环境是一种软环境,它以底蕴的形式由内而外地弥漫在整个班级环境中,从而形成一种在班级中不成文但又心照不宣的更具人为性与主观性的价值倾向。本文暂不加以论述,着重分析积极心理学思想在前两种环境中的贯彻、体现。

就班级管理中物的因素而言,主要包括学校基础设施的大环境和班级管理的小环境两个方面。如物理条件、班级编制和座次安排。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投入逐步增多。在硬件设施方面越来越能综合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诸如光线、温度、桌椅的高矮等能符合学生的胜利发展规律的,尽量科学化、合理化。而对班级编制的讨论,目前对大班和小班两种上课方式,从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和个体的特殊差异性等多方面因素出发,应具体分析,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使其在班级环境中得到发展的可能。

班级管理的制度环境研究主要包括结构与规范两个方面。下面以班级结构为例说明。班级结构是以教师为中心形成的学生的地位、角色分配体系。这主要表现为处理好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多非正式群体的驾驭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指在班级中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有对抗性的、舆论性的、娱乐性的、老乡等多种形式,主要功能是满足个人在正式群体之外的一些心理需要,和正式群体相比,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更容易发挥组织对个人的影响作用。如果引导不善,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就具有一定的畸型性,因此,生活在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也会畸型发展。学校组织中许多成员价值观念畸变、行为失控、人际关系紧张等都源于学校中非正式群体的影响,是学校教育环境恶化产生的恶果。对待非正式群体,除了认识到他作为一种客观的现象必然存在外,还需要运用一系列政策实施管理,变被动为主动、消极为积极以达到班级管理的目的。如,避免对他们的消极对立情绪;加强对核心人物的思想了解,合理开导;发挥其良好的人际关系;注重采用多种渠道进行信息沟通等等。

4.3班级组织

在科学管理思想引导下,组织机构建设大多采用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层层分解,按管理目标将组织分为各个部门。这是一种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有明确意义的等级和规章制度的组织管理模式。与这种组织结构对应的是一种从上至下命令施放型的管理模式,注重规范管理及制度管理,即人们常说的“刚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在这种班级管理模式下,班主任是最高领导者,下设班长,再下一层设学习、生活、体育等各种委员,第三层是小组长,最下一层是普通同学。这样形成的班级组织中。班主任是绝对权威的拥有者,是班级的绝对领导者。班干部的选拔、班级制度及班级事物的处理都由班主任自己决定。班级干部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只能执行班主任的指示。在班级活动中,一切独立的个性与个人意志都是与班主任的权威与管理的方式格格不入的。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人格得不到健康发展,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也会被扼杀。这种层级制的班级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时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建议以积极心理的思想为指导,借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司运作模式的优越性,建立一种新的易于沟通的班级管理模式――班级“法人”治理结构。如图1所示,

在这个组织中。班级共同愿望是由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商讨制定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与学生是平等的管理主体,但由于学生还未成年,不具有完全的理智与丰富的阅历做班级管理工作最后的决定,因此,在制定及实现班级共同愿望的过程中,班主任应给予一定的督促与指导。如在班集体的组建过程中,可以由学生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定期竞选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确定他们的班干部,而不是由班主任指定,这样产生的班干部更容易使学生信服;制定班规时可以通过学生相互讨论,集体定出,对于学生自己制定的班规,他们更容易遵守;班内的事务可以通过班委会解决;在各项管理活动中,班主任处于辅导者的地位。而不是独裁者。

知识经济时代,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指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一,以“服务学生为本”,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依靠全体同学的参与来共同完成班级管理工作。如果把教师、学生都看成是重要资源的话。班级管理的过程实质上是开发人力资源、挖掘教学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配置,发挥资源的重要作用,最终达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取得最大的效益。现代的班级管理正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探索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采取人性管理的方式,建立一个自主的、协调的、发展的和谐班集体,让学生在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基础上培养积极品质,真正做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最终促进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焦春玲,杨海青孙玉洁.现代班级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与管理.2005.3.

[4]周夏禹,徐定仙.论民主开放型班级管理.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002.4.

[5]吴玉莲.论班级管理与非正式群体理论观察,2002.4.

[6]陈文平.略谈学生座位的安排.常州师专学报,2002.1.

[7]陈红燕.班级管理研究述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学与管理.2004.11.

我班级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

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潮流下,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班级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如何构建和谐班级,除要实施和谐的班级管理、发展和谐的学生个性、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外,加强和谐的班级文化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学习的革命》中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遣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马克思也讲过:“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性格的好坏,完全决定于环境与教育。”良好的班级文化对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影响。所有这些都提醒我们教师: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

到底什么是良好的班级文化呢?通过我们班主任的探讨,我们认为:良好的班级文化就是在班主任辅导员的带领下,班级成员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良好的班级文化就是对于大学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影响,并且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

因此建设高职院校良好的班级文化尤其要讲究其个性和策略。

一、加强高职院校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无声中接受熏陶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我们知道:在整洁、明丽、温馨的环境里,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性情、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于无声处彰内涵,于细节处显氛围。因此在建设班级物质文化过程中我始终把握两个性:一是思想性。我常常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寄语的征集、评比活动,并将获奖寄语装贴在教室前面。通过激励性的标语更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和上进心,从而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专业性。把握我所带班级的专业设计不同的标语,开辟专业栏,让学生时刻关注自身专业动向和专业精神,从而激励学生喜欢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投身于自己的专业。

在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中所突出的这两个特点既体现了专业特色、张扬了学生个性、注重了育人功能、辅之了艺术气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加强了对学生的引导与管理,收到了无声育人的效果。

二、加强高职院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让学生在规则中培养规范

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就是要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建设和谐班集体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的理想境界:采用民主的管理方法,从“保姆式”的班级管理中解脱出来。

1、构建学生自我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独立管理意识。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大学生自我教育为中心,培养大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性、自为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实施学生的主体性管理。通过大学生学习道德原则、学校规章制度,让学生作为管理实践活动的主体,作出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

2、建立班级理事会,努力构建学生自我监督模式。

在班级中总有一定的管理思想,有议政能力的同学,平时默默无闻、不声不响但有号召力的学生,但班干部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部分同学,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制定工作方案,没有顾及班级整体的情况,讨论班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设置“班级理事会”的组织机构,从而在班级管理上形成在教师指导下由班委负责,班级理事会督促、协调,学生自我管理的三级管理制度,让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努力使班级管理达到和谐、平衡状态。

3、构建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建立班干部用人机制。

我在班级管理中主要采用班级岗位轮换制、班干部轮换制、班干部竞争上岗制等方式来调动全班同学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既培养了大学生他们的个性和能力,而且又让学生自己知道当班干部不仅仅是荣誉、满足,更多的是责任、义务和锻炼机会;同时通过竞争,更能体现当代大学生个性和能力的价值。

三、加强高职院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让学生在精神引领下成长。

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体现在班级师生的精神面貌、班风学风、集体舆论和班级精神等方面,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层次要求。

1、班级目标的确立。

班集体的每个同学共同憧憬的愿景就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每个同学的积极向上的目标是实现理想与目标的动力;在一个和谐的班集体里,只有每一个同学有一个共同憧憬的愿景和积极向上的目标,努力发挥出自己全身心的力量,才能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才能实现大学生个体的目标和群体的愿景。实践证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让集体中每个同学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是共同的班级目标。

2、班级舆论的形成。

形成和发展班集体凝聚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形成积极的、健康向上的班级舆论,并对班级每个同学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并且能够聚成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

3、班级精神的凝聚。

大量的研究表明:要想把规范的道德准则变成学生的道德行为如果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经历和体验是不可能的。我班经常以多彩活动为载体,拓展德育教育空间,凝聚班级精神。如我经常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市内、省内组织的各项比赛、活动,还在班内精心设计各项比赛、文体娱乐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在动与静的结合中增强感性认识;在活动中丰富积累自己的道德素养;在活动中唤醒自己反思自己;在活动中感悟领会运用。通过绚多彩的活动,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提升和发展和谐的班级精神,并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充分展示了班级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

在长期的班级管理实践中,在和谐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收获了一点小小的成绩,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景安琪.浅谈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亚太教育,2016,21:209-210.

我班级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创新,班集体

 

伴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日益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此同时,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肩负着家庭的期望,更承载着建设国家、服务民族的历史使命,因此,无论是于教育自身发展而言,还是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言,高校的教育与管理都必然的成为一个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重要命题。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是高校学生的基层单位,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班集体的管理与建设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探索一种能适应新形势变化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创新型班集体构建方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崭新课题。

一、高校班集体建设力求创新的必要性

1、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推进、多种信息通讯方式的不断填充,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教育的教育对象在包括价值观在内的多元化意识形态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对于现代教育而言,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三大要素之一。因而,高校在校大学生们思想观念上的不断变化,必然要求高校的教育者对于高校特别是高校中的班集体的管理模式要不断适应变化,不断开拓创新。

2、教育体制的不断变化

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一次又一次面向高校教育而进行的改革实施,使得后勤社会化、学分制、选课制等一系列新兴体制不断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高校的学习氛围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模式。这些变革使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和活动形式难以适应不断变化工作形势,导致班集体建设更加困难,新型的创新式班级管理模式有待出台。

3、社会需求导致的教育影响的变化

随着社会就业需求、供给和供求匹配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因此,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高校在面对当下社会需求变化而实施的在教育影响方面的必要调整举措。针对调整的一系列举措,高校的班集体作为高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必然地承担起应变与创新的使命。

二、高校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内容及实质

面对多元化的高校班集体建设方法,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创新既是诸法之综合,同时又是一种在原有各种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上述变化而进行的创新式的建设理念。针对班集体建设中的诸多现象,应从“管理模式”和“班风建设”两方面进行改革。依托高校学生工作和高校行政班级管理,对班级管理模式和班风建设及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型实践。

三、高校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具体措施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工作者的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迎合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正确的学生观应是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帮助下都能学有所成;把学生当朋友看待。,班集体。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养成互动的学习习惯。

2、关注学生需要,进行和谐的师生情感沟通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重要的是情感交流。,班集体。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这五种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于班级管理中学生精神待遇的高低及其满意度,因此,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有助于班级建设的亲情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情感沟通的良好效果,也更有助于班级的建设和学生的发展,也是创新型班级建设的基础。

3、以制度建设为班级建设的有效载体

推行制度化建设,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仅是集体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形成并向优秀班集体发展的有力保障。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了行为标准和行为调控的依据,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班集体。但是在制度“管”学生的环节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制度跟着学生走。学生到哪,制度跟到哪,置班级于制度控制下,使班级目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二是制度有操作性。班级制度要在形式上精确、具体可行、便于操作。三是班级制度的制订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学校要求,要具有科学性、教育性以及相对的稳定性。

4、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句话阐明了教育的真谛: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因此,在实行创新型班级建设模式中,需要明确一个观念:和学生一起营造一个漫溢亲情、温馨荡漾的人性空间,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所谓“自主”是指个体通过意识与能力表现出来的认识、支配自身与认识、支配外界环境的主体状态。自主管理是自主意识与能力内化为自导自控行为,是达到自我理性成长的活动过程。,班集体。

创新型班级建设模式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善于把握时机,以人为本,各施其能,各尽其材,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班级要实现自主管理,主要把握以下两点:一是要有信心,二是具有三元意识,掌握自主管理的思维要素。

5、确立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系级管理者、辅导员老师、学生干部共同进行班级管理的模式。系级管理者是所在系各班级的总负责人,负责把握班级管理建设的方向,负责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指导、检查,制定和完善班级管理目标的评价机制。辅导员老师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完成班级管理工作目标的责任者;而学生干部是联系辅导员老师,进行班级管理的桥梁,三者缺一不可。采取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以学生为本,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班集体。

6、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

所谓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长期积累所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和行为准则。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力的。,班集体。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能激发班级成员的进取精神,使每一位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也是班级建设创新的重要的手段。

要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一是可以通过班歌、班徽、班级生日等形式强化班集体概念,形成班级的主流精神导向,使学生认同班级,产生对班级的归属感。二是对班干部职责进行合理配置,可以推选同学担任班级相关负责人、带头人,负责班级聚会、同学生日、节日团聚、探望生病同学、帮助困难学生等集体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三是创造条件形成班级“宽容和接纳”的氛围。班级中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有文化,在班级亲情化管理中,要尊重不同的学生文化。四是利用便利的网络条件建立班级博客、QQ群等加强班级同学间的交流,构筑班级学生的网上精神家园。五是采取班干部换届、述职及考评活动,使每名同学都有当选班干部的可能,明白班级的荣辱与每个成员息息相关,强化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其能更自觉地投入到班级建设中来。

7、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自高校扩招以来,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能在学校范围内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和实践的机会,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创新型班级管理正是结合了师范院校的学科特色,学生在创新型班级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相关教育教学理念,将所在班级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好,将所学的理论和技能与日常的班级管理以及班级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活动相结合,既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一种实践和锻炼,同时也是对自身职业技能以及就业竞争力的一种提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面对日新月异的生活,面对时代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培养当代青年,面向民族未来的朝阳产业,高校管理模式、高校班级建设的创新已不仅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责任,一项使命,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发初.关于新时期大学班级管理的几点思考[D].科技信息,2006(11).

[3]唐忠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冉慨实思考[J].湖南民族职业学报,2006(4)

[4]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M].海南出版社,2004.

[5]探索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6]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

[7]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九州出版社,2003.

[8]李文成.大学生特殊群体行为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4.

[9]徐应隆.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与教育方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1]邓杰&张洁&高娜.人本、文化、亲情──论亲情化模式与当前高校班级管理[D]

 

我班级管理论文篇5

目前,我国的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班主任缺乏一些班级管理理论知识,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班级规模太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从班主任应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注重班级管理方法缩小班级规模等方面进行探讨,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班级管理;问题;措施

近年来,我国的中学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班级管理作为学校基础管理的核心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目前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措施,对我国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 当前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班主任缺乏班级管理的理论知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班主任仍被认为是学生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具有较大的职责和权威。当前,一些中学班主任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理论知识指导。主要原因是:一是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班主任培训工作。学校认为从学校毕业就自然能胜任中学班主任工作,因此,有些班主任没有进行过班主任上岗前培训。另外,学校对已担任班级管理工作的班主任没有组织或组织次数不够相应的培训工作,一些班主任的理论知识未能有效得到扩充和更新。二是班主任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班级管理和理论教育知识。在“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的今天,班主任最关心的话题是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因为教育部门以及整个社会把它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质量的标准。班主任不仅要上好课,还得管理和处理班级的各项事务,导致班主任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学习班级管理各种知识。

1.2管理内容不够全面。当今,社会一直提倡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班主任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智育即“考试分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班主任会更偏向于要求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取得高分,却往往不重视一系列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其他因素,如作息时间、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同时也忽视了德、体、美、劳的管理教育。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各种不良现象影响着学生,许多班主任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当前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又得不到相应的缓解和发泄,造成部分学生出现了心理扭曲,家长、学校、老师非常着急担心。

1.3重视“优生”,忽视“差生”。长久以来,很多老师都喜欢“优生”,不仅是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好,而且行为规规矩矩,做事认真负责。而对一些学习成绩、日常行为表现不好的所谓“差生”便完全不一样,主要表现在班级座位安排上。“优生”不管个子高矮都坐前几排,而“差生”不管近视还是个子矮都会坐到最后几排。这样做无疑是把“差生”和“优生”隔离。另外,对“差生”和“优生”的评价上不一样。“优生”和“差生”犯了同样的错误,班主任会首先原谅“优生”,但是对差生往往处理地步公平。事实上,所谓的“差生”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差生。只是由于没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没有取得好成绩而成为了所谓的“差生”。他们学习成绩不好,但或许在其他方面比较擅长,所以班主任不应忽视差生,要公平对待他们。

1.4班级规模太大。随着国家人口的发展,中学生数量比较庞大,许多中学班级出现了“学生扎堆”现象。有效的班级管理与班级规模有关,目前许多中学人数在六十人以上的班级大量存在,尤其出现在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几十个学生拥挤在一间狭小的教室里,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教室的空气也不流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影响。过多的人数导致班主任不可能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健康等问题,更不可能细心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 优化中学班级管理的措施

2.1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班主任想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不但要有较高的业务管理水平而且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使自己的思想意识发生转换,并将新的教育理论观念转变成为自己的班级管理信念。同时,班主任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总结提炼,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还应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上要体现民主决策,发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建设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严格要求自己,大胆负责,做同学的知心朋友,使每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这个班集体的主人,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2.2强化班级管理目标。组织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四方讨论会,集体明确了班级管理的目标,才能更好的判断什么事情应该鼓励,什么事情应该控制和禁止,也才能进行全面的管理。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想、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强化班级管理目标,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有文化、有纪律、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材。

2.3加强系统管理,全面育人。班主任必须在班级工作中改变“单打一”、孤军奋战的局面,优化班级内部结构,运用“平行教育”原则,发挥班级的整体功能,以集体的力量来教育和影响班级的学生,还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形成“四结合”的班级管理合力系统,使班级管理由“封闭”向“开放”转化,实现科学化。

2.4注重管理方法。班主任应言传身教,做好表率,努力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处处以身作则,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欣赏学生、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还要要管放结合,管大放小,管主放次,分层管理,正确把握好严格管理的尺度,要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持之以恒,受到学校、老师及家长的好评。

2.5正确对待“优生”和“差生”。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应懂得公共公正对待任何学生。要进行赏识教育,适时给以肯定和赞扬,常鼓励、勤交谈。同时应每天尽可能抽出一点时间和学生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看法,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另外,针对部分“差生”会存在逆反心理,应采取“冷处理”方式,巧妙灵活地收到理想的效果。还要协调好与任课教师的关系,取得任课教师的支持,促进每名学生成绩提升。

2.6缩小班级规模。研究表明缩小班级规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当然,这不是班主任能独自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如能缩小班级规模,班主任能集中时间和精力,分配更多时间辅导每个学生,能更好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管理和教学,提高教育质量。

3 结语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者以严格的科学管理,培养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综上所述,针对当前中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班级管理者有必要从以上几方面着手,提高管理效果,提升管理艺术和管理水平,赶上时代的潮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杜中兰,甘岸献.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之我见[J].管理观察,2009(9).

[2]雷建兰.初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09(11).

我班级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班级文化;文化建设;艺术管理

班级文化反映的是班级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的理念与灵魂。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它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简单地说,所谓班级文化,就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级师生通过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创设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班级文化建设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从社会学角度看,任何文化都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班级文化当然也不例外。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班级集体运转过程中创造的有关成员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文化现象的总和。

从班级的物质文化看,它主要是班级集体所占有使用的各种基础设施和客观的学习、生活环境。它是班级文化中的表层形式,是其他层次文化的存在基础。如班级中的电视、墙报、图书角、多媒体等一切物质形式的教育措施。

从班级的制度文化看,它包含着班级内部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结构。它建立在物质文化基础上,有制约着精神文化,处于中间层。而最高层次的班级精神文化则是班级成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关的学习、文艺、体育、卫生等的文化活动,以及思想观念的文化综合。特别是班级的思想观念文化,如班集体的价值观、信念和目标等,构成了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二、建设积极班级文化的途径

无论从班级文化的作用来看,还是从班级建设的需要来看,建设积极的班级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意义。近年来,笔者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设置班级奋斗目标

班级集体的精神状态和学习风气,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灵魂”。作为班主任,心中应有十分明晰的“蓝图”:从德育工作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制订好三年工作计划,且每一阶段又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以利于操作和实践。而班级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奋斗目标的设置,对形成班级集体的精神状态,无疑是十分关键的。

开学初,向全体学生提出总体要求,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确立个人和集体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同时,结合校训和班级实际,明确提出自己的班训,作为学生长远目标与准则。其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一定时期的班级现状,确立短期目标,并设计班级标语和口号。

(二)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班级文化物质环境,包括教室卫生环境,电视、投影等教学设施,张贴在四周墙壁上的标语,学习园地、用于评比竞赛的各种图表、班级公约和班务栏等,以及班级集体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奖状等。

卫生环境状况既是班级管理水平的重要表现,也是班级文化的重要基础性内容。而那些精心设计的张贴在教室四周墙壁上的各种文字、图表,是班级文化的物质载体和表征,也构成了美好整洁环境的一道特殊文化风景。另外,发动学生布置教室,添置一些花草,从而美化学习环境,造就绿色氛围,愉悦了学生身心。在班级中,每一个学期我们还设立一个图书角,对于营造读书气氛,让学生感受“书香”,养成阅读习惯,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三)优化班级心理气氛

班级是通过教育和教学活动,把老师和学生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微型社会。它由两类基本的人际关系构成: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构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是老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一种开放性平等式的师生关系,随时发现并表扬赞赏学生中存在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荣誉意识和自信能力。我们采用了个别谈心、班会、E-mail、QQ等形式,加强师生交流,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暂时遇到的困难,疏导学生一时的困惑,允许学生行为的反复,在不断的反复和督促其改进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实施艺术管理

教育有法,教育更需要得法。教育是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我以为:只有把班级文化建设与管理相互结合起来才能规范学生的言行,又能感化学生的心灵,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教书育人。

(一)实行制度管理

班级管理缺乏力度,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放纵与随意。也会造成管理上的困难。所以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制定班规,提高学生的认识。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班级的规矩就是班级的班规,就是规章制度。

在制定班规之前,应该组织学生反复学习《校规校纪》、《日常行为规范》、《40分量化考核制度》章制度,使学生认识到没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就不可能有好的班风,学生在思想品德、文化、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就会落空,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定班规的必要性。制定班规时,应实行广泛的民主,先由班、团干部制定出讨论稿,印发给学生,组织大家反复讨论,收集、整理大家的建议和意见,然后定稿。班规的内容不应有损学生自尊心、体罚学生等。良好而严格的班规能使班级管理规范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能使班级管理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能使班级管理定量化、精确化、科学化,而要让学生明白他的量化分成绩是掌握在他自己手中,自己表现好就有高的量化分。

在执行班规时,一定要坚持“一个标准”,即是说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尤其是奖惩方面,对好学生和后进生应使用一个标准。通常好学生易受到偏爱,而后进生常使老师产生偏见,所以班主任执法,一定要公允,要一碗水端平,如处理偏颇,则会助长好学生的坏习惯,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一年来,我坚持了一个标准,对好学生和后进生的错误和缺点一视同仁,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扭转了班风。记得去年冬天,天气很不好,但早上除了家较远的班干部A,其他人已经开始晨读了。十分钟后他沮丧的站在班级门口,我平和地问了一下原因,之后当着大家的面,告诉他扣量化4分。当时我看出他的不满情绪,在E-mail中,我给他讲了严格要求自己好处和干部在班级所起的带头作用,他在回信中也表示了接受我的建议。

(二)建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

班级舆论是班级中占优势的为多数同学赞同的言论和意见。正确的班级舆论起着一种导向和激励约束作用,通过肯定和否定,鼓励和制止,可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纠正错误行为,在班级内部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激励每一个成员表现出努力向上、争取先进的积极态度,使班级呈现蓬勃的朝气。

利用学生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最丰富生动的事例和材料,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讲评、讨论,能有力地调动起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教育效果特别好。同时,通过班级内部的考核评比的激励机制,督促、鼓励学生不断上进,“见贤思齐”。这些考核评比必须全方位地涵盖德、智、体和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学校每学年配合德育和教学工作开展的各项竞赛活动,是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教育和倡导良好的班级舆论的最佳契机,因此,每次活动做好活动前的动员、活动时的组织、活动后的点评是非常重要的。

管理学的发展表明,由强制性的管理转向整合协调的民主化管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班级管理中扬弃传统的老师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管理模式,摒弃放任自流的非管理现象,重视培育和塑造积极的班级文化,以文化的聚合、激励、协调功能带动班级管理走向新境界,无疑是一种值得重视和探讨的新选择。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2008,《班主任工作漫谈》 漓江出版社

[2] 张万祥,2006,《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周娴华,2006,《走进学生的心灵:班主任工作案例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我班级管理论文篇7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而班主任则是这个单位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我每天早上和学生一块打扫环境卫生和教室清洁卫生;教育学生搞好团结,我首先做到和各位教师搞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在板书时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这种教育就是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种教育不同于课堂教育,它是无形的,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环境影响习惯。一个好的环境可以造就一批品质好的人,可以使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好的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习惯成自然。每当新学期开始,我总是亲自和几个小干部一起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学习用品、卫生工具放置到妥当的地方,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一种整洁的环境。因此,我班学生每次打扫清洁后都把工具摆放得整齐,教室里是窗明几净,地面无灰尘,学生无论如何都不会去吐上一口痰。这样,学生逐步形成了讲卫生、讲整洁的好习惯。

比如早上到班里后,我让先进教室的同学开始读书,后来的同学见教室里的同学在认真地早读,便悄悄地走进教室,很快拿出课本认真读起来,在这种环境里,同学们慢慢形成了一种早读的自觉行为,没有一个人说话,教室里是书声琅琅。我认为利用环境育人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环境育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无声教育,有时甚至比老师的唠叨要灵。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还有许多方面,如制定班级公约、班级奋斗目标、班级课间活动等。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双手来布置教室,根据本班实际制定各种管理制度,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班级文化建设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班主任合理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一教育功能。

三、班级管理要充分发挥民主

班级管理过程要公开透明,让广大学生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因此,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实行全程公开,要通过建立民主、平等、公正的秩序,来推进班级工作,强化学生的民主意识,有益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也有益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1.在班干部选拔活动中,如果班主任仅凭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指派某个同学担任某一职务,其结果不大尽人意,同学之间的了解比老师细致,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如何,能否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学生心中比老师更为清楚。因此,班干部的产生宜采取“竞选”的办法。先把班级职位分开,让有意担任某一职位的同学发表“竞选”演说,当众介绍自己的优势,后由全班同学根据该生实际表现公开投票表决,这样产生的班干部,说服力强,威信高。对于不合格者及时撤换,班主任还应组织同学对班干部进行监督,定期评议,达到人人能管的班级管理理念。

2.一般情况下,学校每学期都选拔一批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作为表彰。这一选拔必须在班内公开评比,班主任不能一手包办指定,评比过程都应公开进行。全班同学公开表决,这样的评比,体现出学生的民主参与性,这样选出的优秀必须具有榜样作用,能让同学心服口服,班级重大活动的实施都应公开征求学生的意见。

班级工作是全方位的,也是复杂多变的,但只要班主任能始终以“公平、公正、公开”管理班级事务,那么,必将取得家长的信任,从而使班级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良好的班风也得以形成。

四、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在扶正压邪,奖善恶的过程中,舆论具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班内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记得我刚接一个新班的时候,班里学生的“傲”气很重,都看重“大事”,不注重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不屑于做小事.如:放学后窗户没关就走了,大白天六个管灯全开着却不以为然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开展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班会,会上对小事该不该管进行了辩论,还列举同学身边发生的小事造成的危害,最后得出结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实践证明:有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就会无形的支配集体成员的行为和集体生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我班级管理论文篇8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class culture is a subtle force. The establishment and remodeling of class culture will have a major impact for all aspects of the class. The research and design of class cultural management model, is the basis for college class work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This is established college class cultural pattern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 pattern presented the basic ideas and concept, as well as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Proved tha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search can play a huge role in class management.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大学班级;文化模式

Key word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college class;cultural pattern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57-03

0引言

班级文化的建立和重塑,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它是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运行和发展的系统工程。作为班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班级文化产生于班级自身,同时会对班级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尤其与“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研究设计班级文化管理模式,是富有成效地开展各项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大学班级管理的出发点。

1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大学班级文化模式建立

我们所倡导的大学班级文化模式,是从班级自我管理的角度,以班级为平台,以班级愿景、目标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文化渗透为目的,以班级活动为载体,通过班委会的领导,充分利用班级内部协调机制,而开展的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

大学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对班级价值的最大限度挖掘、对班级内涵的积极拓展和对班级功能的充分发挥。班委会是班级自我管理的组织者,其作用在于通过完善自身的服务功能,协调班级各方关系,调动班级各种资源来实现班级目标;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我们倡导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班级文化是有效地进行大学班级管理的软环境,要求班级以先进文化为共同追求,激发出班级成员对班级强烈的感情,形成管理模式中各个要素良性互动的氛围,为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班级活动和班级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班级文化为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班级活动为班级文化的塑造提供了载体;班级目标是班级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努力争取达到的理想状态或期望获得的成果,它包括班级的愿景、使命指导下的具体目标活动和指标,以及指标的时限。

2模式的内涵和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人本管理”为指导思想,以个人与岗位的合理配置为中心,追求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发展,在决策中强调战略性、系统性和未来性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应用于班级文化建设中极大地拓展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模式通过融合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建设共享型、学习型、信赖合作型的班级文化为目标,最终提高学生对班级组织生活的理解与适应能力,全面推进学生自身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就业的顺利实现。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有以下几个要求:

2.1 要把握班级文化的价值导向班级文化的核心应当是集体价值观,一定的班级文化活动总是蕴藏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由于各自的成长经历和环境的不同,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班级文化活动价值取向的基本要求。通过主题鲜明、思想性深刻的系列班级文化活动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2 文化价值理念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行为规范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当前,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少都是大而化之,较为空洞的,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这就使得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班级文化是有关大学生实际生活的微观文化,如果不能很好地联系大学生的微观生活,这种文化的教育作用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在设计班级行为规范时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使制定出的规范具有可操作性,同学们都能理解和接受。

2.3 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设计与管理自己的班级文化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填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现代教育讲究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让学生成为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个体。在班级文化中,辅导员与班主任是倡导者,通过讲解与分析,让学生明白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4 要结合当代大学生成才需要和学校特色、专业特点来开展活动开展班级文化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结合学生成才的需要开展活动,是活动开展的有效切入点。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要坚持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根据国家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来规划班级文化建设。例如,工业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原则,培养具有坚实的工程技术基础又掌握现代管理方法的、有一定创新能力和研究发展潜力的、以应用为主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在进行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应注意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3模式的基本思路与构想

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应用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因此,在模式中,体现了绩效管理、工作分析和岗位配置、目标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体现一是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体现学生管理主体的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班级管理制度与方法,体现人性化的管理特点;三是利用班级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通过知识性管理,进行观念引导,赢得学生的认同,提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3.2 班委选聘和岗位配置通过对班级管理岗位进行职责和需要的人的能力分析,将合适的人配置到适合的岗位。具体表现在通过班级管理组织架构重建、工作分析明确界定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以及各个岗位之间的衔接关系、为每个岗位所需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职责进行明确清晰的描述,同时制定明确的选聘程序,采用科学的招聘方法。(包括:①通过对应聘同学申请表的分析,关注同学个人的兴趣、态度、价值观、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②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参加应聘者进行面试,根据班级工作实际情况编写基于胜任力的面试题目;③采用情景模拟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应聘者进行评价。),最后选聘合适的人选担任班级管理工作。

3.3 班级的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以目标的设置和分解、目标的实施及完成情况的检查为手段,通过组织成员的自我管理来实现组织的经营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其核心思想在于运用目标来激励组织成员。班级目标管理的重点在于把班级的整体目标分解为各个分目标或个人的具体目标,通过设计一套程序使目标可操作化,并沿着组织结构把目标分解开来。

将个人成长与班级成长相融合,全体同学共同设定班级的目标,同时每个同学要分别设定自己的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总目标和单项目标,使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通过实现班级目标为同学们实现个人目标提供良好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鼓励同学们实现个人目标为实现班级目标提供动力和保证。通过班级建设将全班同学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体现了个人目标、班级目标、学校培养目标与国家人才教育目标的高度一致性。

3.4 建设共享、信赖型的班级文化IBM的小托马斯q沃森认为,任何机构要生存和取得成功,必须有一套正确的信念,必须信守这些信念,以及在任何情况下这些信念都不容改变。由此可见作为一个组织,大学班级文化对班级的重要性。大学班级文化是参与班级教学活动的文化主题创造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4模式实施的具体措施及效果

笔者以能源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为例进行了此项研究,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班主任与班委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有余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班级中的具体运用,班级管理工作已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如下。

4.1 班级凝聚力建设

4.1.1 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创造全班同学接触与彼此了解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为提高同学关心、热爱班级、培养集体意识奠定基础。以工业工程2009级3班为例,2010年具体活动项目包括:①举办中秋节晚会,元宵节煮饺子,端午节吃粽子等温暖活动,每逢节假日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②组织班级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鼓励大家都有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③郊游活动,天气好的周末,大家集体到缝针山,神农山等进行春游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

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同学之间开始逐步了解并体验到班级团队活动的快乐,从开始的强制参加逐步过渡到自愿参加,集体意识在同学中开始得到强化。

4.1.2 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能源学院2010年12月份的班级文化建设大赛,以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为主题,即班旗、班歌、班徽、班训、班风和班委会管理制度、学习文化管理制度、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宿舍文化管理制度。让各个班级的同学选出自己班级的班歌,设计出代表自己班级风格的班风、制定出班训和班风。每个班级派出代表,做出ppt,进行比赛,选择出最佳的组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加了同学们的班级凝聚力和积极性。

4.1.3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引入,构建了个人与岗位相互匹配的班级管理班子,形成了以班主任指导为基础,班长与团支书为中心,党团与行政两套班子相互协作、各类兴趣小组互为支撑,覆盖全体同学的班级自主管理网络,最终改变了过去以地域为线、小团体为支撑的不良管理作风,实现了培养自主管理团队、全员参与、构建团结、向上、快乐班级的目标,实现了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的有机融合;班主任已经摆脱了对具体事务的管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同学专业学习的指导上来,班级管理进入了良性循环的时期。

4.1.4 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运用到班级干部选拔的过程中,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在短时间内用以了解有关工作信息与情况的一种科学手段,在组织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分析是权责明晰的具体体现。工作分析是组织成员绩效考评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做好工作分析是每个岗位必须和必不可少的基础和依据,因此,为了避免班干部职责不清给班级干部带来的诸多不便明确班级干部工作职责,为每个班干部制定工作岗位说明书。

4.1.5 对班干部的考核实行360度考核的办法。对于班委会成员来说,对其主要的考核目标是衡量这一学期对自己职责的履行程度,是否完成了岗位工作说明书的要求,是否达到了为同学服务的工作宗旨和工作目的。工业2007级3班为了全方位对干部考核,采用了360度考核法对班委会成员进行考核。取得了显著效果。

4.2 创建学习型班级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习型班级是一个可以熟练的获取、创造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善于修正自身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处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同学们来说,建立学习型班级并非易事,但是一些班级通过努力,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以工业工程2009级1班为例,采取的措施及结果如下。

4.2.1 组成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包括体育小组,主要负责组队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种比赛和运动会以及日常的体育锻炼;英语兴趣小组,负责四六级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专业兴趣小组,负责专业知识的收集、整理、讨论等;文娱兴趣小组,负责班级各种文艺活动与院系文娱活动的组织工作等;计算机兴趣小组,负责提高成员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能力,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计算机类的活动,同时负责督促大家参加计算机二级、三级考试。兴趣小组成立后,先后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体育比赛、开展各种英语、专业讲座、小组讨论等。

结果如下:①充分发挥班级中具有一定特长与兴趣的同学作用,引导每一个同学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本类型,有利于同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②对活跃班级氛围,引导同学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习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立与强化。

4.2.2 建立多种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了适合同学们年龄特点的同学录网页和QQ群以及飞信群等。通过QQ传输信息,为班委会和学生之间提供了有效的网上信息交流渠道,同时所有同学又可以在此沟通,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同学生活,雅到文学历史,俗到明星八卦,这些都加强了班级成员的沟通,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共享。

4.2.3 建立动态的激励机制在班级倡导突破学校教学计划限制的动态学习模式,延伸教学课堂,面向现代素质培养展开课余学习,面向社会就业要求,及早面向未来就业,引导同学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指导勤工俭学工作;鼓励同学们走出去,多参加社会培训;借助学校的综合测评的激励平台,设置班级附加分,鼓励同学们踊跃参加学院、学校以及省级的比赛。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素质,又提高了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4.3 实现从班级向班集体的蜕变班集体不同于班级。大学班级是校内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编班原则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专业编成的正式群体。大学班集体则是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心理共同体。班集体的形成需要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精神不是固有的,也不是虚无的,它需要培养并且也是可以培养的,关键在于有效地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要让每个学生都懂得什么是集体,懂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认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认清自己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自觉地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并把自己的言行与集体的荣誉联系起来,把自己融于集体之中,最终把集体目标内化为个体目标。经过我们的努力,能源学院2007级工业工程3班获得了校“十佳班级”称号,荣誉的获得是全班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

4.3.1 打造了班级核心价值观团队、协作、坚韧、超越,形成了统一的行为理念。在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工业工程2008级3班与过去相比,虽然具有相同的面孔,但却具有了不同的精神风貌和积极进取的价值观,明确的追求目标,共同的使命与愿景,团结、互助、超越自我、坚忍不拔的理念激励着同学们奋发向上,关注学习能力的培养,诚实信用、公平、公开、公正的班级风气已经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为工业工程2008级3班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再创佳绩奠定了坚实的成长基础。

4.3.2 确立了全班同学追求的使命通过大学四年的艰苦努力,使我们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工业工程毕业生。

4.3.3 构建了班级建设的愿景我们是最富竞争力的一群,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和极强的环境适应性使我们拥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未来的挑战。

5结束语

本文通过构建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大学班级文化模式,使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人本管理、工作分析、岗位配置以及目标管理等管理理念作为指导,使用班级活动作为班级文化塑造的载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相关理论成果的实践应用,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在班级管理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为同学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余妍霞.高校班级文化的多层次建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2):33-36.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8.

[3]马丽华.高校把你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79-81.

[4]沈雪妹,谢钢.试论当代大学生班级文化的特点及意义[J].江苏大学学报,2004,26(3):58-61.

[5]叶浩生.文化模式及其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4,27(5):1032-1036.

[6]冀丽.塑造班级文化,完善班级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120-121.

上一篇:初中生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阅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