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评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3 12:19:18

药学评职称论文

药学评职称论文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称;晋升;成果;评审

职称是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与成就的等级称号,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标志,是教师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衡量教师工资待遇、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教师的待遇相差较大,因而教师比较看重职称晋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其不同于一般的高等学校,其教育教学具有特殊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本质上对教师的要求更严格。高职院校教师既要追踪学术前沿,又要留意企业行业发展动态,而且还要能够解决实际生产岗位中的技术难题,这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在职称晋升中并没有单独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晋升条例,他们大多数也是按照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资格条例中的要求来完成职称的晋升,这与高职院校教师的实际状况存在着较大差距,而且当前教师职称比例受到严格限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本文旨在介绍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晋升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希望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晋升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引导高职院校教师早日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1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职称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主要职称系列(专业)设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助理级4个级别,基本和高校一样,即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如卫生类职业院校参考卫生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条件,分为主任医师(药师)、副主任医师(药师)、主管医师(药师)、医师(药师)、医士(药士)等,农业类高职院校可以教授级高级农艺师、高级农艺师、农艺师、助理农艺师、农业技术员等。少数特殊专业,如工艺美术专业人员一般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级职称。高职院校和社会行业企业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总体上对4个级别的职称级别现状还是认可的。

2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晋升的若干问题

2.1 教师资格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

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高职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可,表明高职教育不是所谓的“二流教育”,“差生教育”,是考不上本科大学的末流教育,而是培养大批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不存在身份、地位的高低差异,只是目标定位的不同。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来,高职院教师资格认定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执行的仍然是高校教师资格认定的有关条例。而事实上高职教师有其特殊的要求,尤其是高职教育是具有“高等”和“职业”双重属性的教育,其教育教学任务需要一大批 “双师型”教师来承担完成,而目前尚无相关的指导性文件。长久以往,势必造成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趋同化与一体化,甚至将高职教师“矮化”为低一个层次的高等教育,对高职教育自身的地位和健康发展不利,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化发展不利。有悖于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当前高职教育顺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需求,是培养“大国工匠”的呼唤。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需要一大批既具有一定理论学识,又追求精益求精的能工巧匠,这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制定合理、可行、统一的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条例)也需要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尽快付诸行动。

2.2 职称晋升没有对应的评审条件

目前尚无高职院校单独的教师系列职称晋升或评审条例,大多数高职院采用高效教师系列职称评审的条件或略加改动,职称评审中未考虑到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未能突出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特色,未能发挥该政策的“指挥棒”作用,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利。如:对教师专业实践和技能操作能力未做硬性规定,这与高职院培养技能型人才不相匹配;在职称晋升中对教育教学实绩的要求不足,导致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对教育教学不重视,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出工不出力,混够课时即可,对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漠不关心,甚至出现有些教师不担任课时,或担任课时不足而仍然成功申报并晋升了高一级别的职称的现象,大大影响了广大专任教师尤其是专心致力于教育教学和教改研究的H谓淌Α8为普遍的现象是职称评审或晋升中脱离实际的对专业论文的评审要求,一直沿用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学术代表作评价体系,副高要求送审2篇代表作,正高要求5篇以上核心,送审3份代表作。这种做法脱离了高职院校的“职业”特性,对专业课的教师而言或许不算太高要求,而对另外一些专业的老师则意味着一辈子上不来正高,尤其是某些基础课的专任老师,如数学、语文、英语、音乐等。同时,专家在代表作评审过程中的评价机制与体系的不完善或不健全,导致了学术代表作的评价误差。如:由于评价专家个人学术特点、学术生态状况和不良社会风气影响而引起的评价误差,具体表现为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每个专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兴趣、爱好、偏向、视野以及思维方式等,导致对相同或相近研究方向的学术成果评价较高;由于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未能公平、公正、客观的进行学术评价;或者评审专家自身浮躁、缺乏严肃、求实的学术态度而导致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不高等[1]。同一代表作在不同评审专家的评价中出现天壤之别的现象由此而生。

药学评职称论文篇2

1教学实施

1.1学情分析。本课程教学对象为药学专业一年级学生,通过之前课程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医药相关知识,但知识掌握得不牢固;能运用相关技术获取信息,但用于专业学习的不多。药理学药物种类多、名称难记,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倦怠。我们对照专业、行业标准,基于岗位需求,参考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等,确定了抗高血压药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抗高血压药的分类,市售一线抗高血压药的商品名、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熟悉抗高血压药的常见剂型、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技能目标:能够正确使用血压计;能够正确介绍抗高血压药,指导合理用药;能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素质目标:树立关爱生命、安全合理用药意识;培养细致严谨、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提高人际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1.2教学策略。基于认知规律,对接岗位要求,从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到岗位实践,构建递进式的教学模式(见图1),并把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融入其中,分步实施,逐级递进,全程评价,全面提升。充分利用云课堂、用药助手、微课资源、H5游戏、XMIND等进行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实地调研、情景模拟、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训练,实现能力逐级提升(见图2)。1.3教学过程。将教学过程分为访、析、研、练、践5个环节。课前一周调研走访;课中(6学时)从疾病解析、研习药物到情景训练,进行课后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源于实践、归于实践,在不断实践中提升学生专业技能。(1)调研走访。教师提前发布学习任务,即调研市售常见抗高血压药的分类、名称等,学生分组到社区、药店调研,通过与高血压患者交流,学会关爱、感恩。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完成课前任务,制作PPT并上传至云平台。(2)疾病解析。学生通过云课堂了解什么是高血压。师生共同梳理高血压病相关知识,加深对高血压的认识。学生分组讨论“高血压患者如何控制血压”,利用网站自主学习,绘制抗高血压常用药物分类思维导图,为下一步研习药物奠定基础。(3)研习药物。引导学生学习抗高血压常用药物的名称及特点。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药物,汇报调研成果,展示市售常用抗高血压药,通过分类陈列、品名识记大PK、通关测试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抗高血压药的分类、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完善思维导图,掌握一线抗高血压药的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打下基础。(4)情景训练。针对高血压病进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开展用药指导训练,突破教学难点。学生通过项目教学,进行血压测量,针对高血压患者用药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增强职业认同感。现场连线企业专家,进行讨论,强化教学效果。(5)实践提升。课后,学生分组制作高血压健康教育宣传海报,到社区进行健康教育宣讲,到合作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意识与吃苦耐劳精神。1.4多元评价。以群众满意度作为教学考核的重要依据,学生通过云课堂分享学习经验,实现课堂延续。基于云课堂建立过程化评价体系,使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手段、评价结果多样化,从知识、技能、素养几方面考核学生,全面评价学生。

2讨论

(1)突出实用性。结合岗位要求,以“用”为主线,通过项目化教学强化学生对药物的理解、增强职业归属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五步教学,学做一体,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练,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2)通过五步教学达成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对接行业、企业标准,优化教学内容,系统学习各类药物,显著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增强职场竞争力,很多学生在实习时就成为店长、经理。(3)依托云课堂,利用通关游戏、思维导图等方法与手段,让药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直观化。建立“四结合”评价体系,让学校、行业、企业、社会机构多元评价主体,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效果。(4)对接岗位,建设教学资源库,整合优质企业资源,开发个性生动的微课、动画等;成立大师工作室,以岗位技能为根本,以技能比赛为契机,引进企业专家、行业能手等。

药学评职称论文篇3

学生学习天然药物学课程普遍反映内容枯燥、难学难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要求。该文在天然药物学的教学中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提出了教学改革措施,通过改革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及教学评价等关键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

职业教育;药学;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实践

天然药物学是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药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天然药物的采集加工鉴定等。本课程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天然药物的名称、来源、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医疗用途及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基础知识;具备对常用药材进行鉴定及品质评价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鉴别药材的真伪优劣、消除品种的混杂,从而为制药生产企业、药材流通领域和临床安全用药等提供保障作用。传统的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满堂灌,但天然药物学这门课程具有专业术语多、显微构造内容抽象难懂、药材鉴定知识繁琐难记等特点。传统的教学非但难以达到教学效果,而且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本教学组进行了充分地思考及探索,现将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报道如下。

1教改设计思路

目前,本课程选用由艾继周[1]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该教材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内容。总论部分涉及药用植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采收加工和质量控制等,为各论中具体药材品种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各论部分收载了114种药材,主要对其名称、来源、性状、显微结构、理化鉴定、功效应用等进行介绍,并配有相应的药材性状和显微结构图,加强学生对药材的感官认识。针对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课时少等问题,且贴近高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教学中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坚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对学生就业的职业领域和岗位进行分析,按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并结合药材鉴定工作过程,将课程内容归纳为药用植物基础知识、天然药物学质量保证和常用天然药物的鉴定[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感性知识的引导,注重整体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2教改实践

2.1案例典故教学用药材鉴定的案例引入新课内容,不仅让学生耳目一新,增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授名贵药材冬虫夏草时,先导入案例:2007年7月在湖南桃江某村一村民这几天胃比较难受,头晕、恶心呕吐。该村民前思后想,最终把怀疑的目光放到了这几天吃的滋补品“虫草”上。10d前,他从地表挖到了几十根似虫似草的东西,村里老年人说是虫草,遂与鸡鸭炖食,吃了2次便出现了上述症状。并把冬虫夏草及案例中村民挖到的“虫草”图片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时学生会不自觉地以鉴定工作者的角色参与其中,从而轻松掌握冬虫夏草的来源、生长环境及鉴别要点,同时课堂气氛变得活跃。除了采用案例外,也可穿插与药材相关的民间典故及传说。如:丁香被称为“古代的口香糖”,是因为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相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既认识了丁香,又了解了其功效[3]。

2.2直观教学法在课堂上把生药标本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仔细地观察,直观地感受到药材及饮片的鉴定特征,并与教材中记载的内容进行比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易混淆的品种,如北沙参与南沙参、粉防己与广防己、大血藤与鸡血藤、白前与白薇、川贝母与浙贝母等,鼓励学生运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鉴定方法对相似品种进行分析比较,获知真实的性状特征,自己归纳出异同点,加深理解。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也培养了他们多留心观察的学习习惯。

2.3课题研讨教学学生以课题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由教师事先确定问题,布置作业,学生通过分工协作,在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查阅参考资料,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讨论和分析,精心制作PPT,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答辩,教师点评指导。每名学生任务明确、分工合作、群策群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应用、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2.4网络辅助教学通过课程网站提供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录像、案例库(如药材真伪鉴定)、操作技能题库、模拟试卷库、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图片库等丰富教学资源,并开展网上答疑、在线测试、论坛留言等,与学生在课后建立多种形式的广泛联系。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性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2.5实践教学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达到本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学生须掌握天然药物的鉴定方法和操作技能,因此,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可验证学生已学过的内容,巩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5]。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课外实践和综合实训三部分。课内实验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2名学生一组,鉴别后相互说出实验药材的名称、特征、药用部位、采收加工方法等。小组间进行比赛,要求准确快速,多说多练,强化鉴定技能的掌握。课外实践则分批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药材标本,一边采集一边讲授所采集标本的属种、拉丁名及容易混淆植物的鉴别特征,并要求学生把采集的标本做好标签、分类装好。学生通过野外采集标本实践对药材原植物的鉴别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带领学生去扬州众成堂连锁药房、百信缘大药房、红太阳药业等地参观学习,让学生观察药材饮片的品种、陈列、包装、销售情况和常见真伪药材的区别,加强学生对药材应用方面的感性认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6]。综合实训则通过几个大型实验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加深本课程与其他课程间的联系,促进专业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2.6教学评价改革“一张试卷定乾坤”的传统评价方式,采用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7]。本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实践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出勤、课堂回答问题、作业等,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40%,考试题型涵盖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和分析比较等,在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方面题型所占比例较多,并结合药学专业岗位职业技能考试和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的标准;实践考核成绩占30%,包括学生的实践态度及掌握的技能,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有效改善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搞突击,考后全忘记”的不良学风[8]。

总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教学效果,核心是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教师只有不断地研究与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与时俱进地组织课堂,使得原本枯燥呆板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作者将进一步优化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药学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艾继周.天然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

[2]申海进.高职“天然药物学”课程教改实践探索[J].职教通讯,2013(33):39-40.

[3]毕琳琳,缪珊,王剑波,等.生药学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3):461-462.

[4]王玉霞,胡娟娟.中药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中医药,2013,11(2):84-85.

[5]汪荣斌,石青,王宁,等.高职高专天然药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7):115-116.

[6]马菁菁,罗跃娥,刘斌.高职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3):119-120.

[7]孙敏.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改革与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11):101-103.

[8]车韦莹.天然药物学课程改革的探索[J].南方论坛,2015(8):102.

药学评职称论文篇4

1参加培训的学员情况

1.1基本情况参加实践培训的学员共65例,从年龄结构上看趋于合理,小于30岁的17例、30 - 40岁的32例、40 - 50岁的12例,大于50岁的4例;从专业结构来看,学习药学专业的60例,护理2例、医疗2例,其他1例。

1.2学历和职称情况65例学员有中专学历21例、大专学历26例、本科学历16例、研究生学历2例;职称以初(47例其中1例护师取得药师职称)、中级(14例)为主,非药学专业职称4例,没有高级职称。

1.3日常工作情况日常工作主要是药品调剂,制定购药计划、网上集中采购药品、药品字典维护等药品管理工作,兼顾公共卫生档案、慢性病管理,有时还兼做挂号、收费、上门帮助社区老年人体检等社区卫生机构的其他工作。基本没有开展药物咨询、用药教育以及ADR/ADE收集上报、处方点评等工作。至今未参加过系统的药学专业岗位技能培训和继续学习。

2岗位技能培训的内容

第一阶段为理论集中学习,涵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社区药学服务、优良药品调剂规范、药学信息服务、社区药事管理、临床药理学、社区药剂学知识、社区常见病药物治疗学相关知识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缺血性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呼吸、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治疗呼吸、消化、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常用中成药介绍,以及药品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特殊人群合理用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分级管理等课程,来自市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医院计69个单位的70余人参加了两期11 d共112学时的集中学习。

在完成理论培训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当前社区药学人员岗位从业现状、工作现状和实际工作需要、社区卫生服务对药学专业人员岗位技能的客观要求,制定并实施社区药学服务具体实践培训方案,较圆满地完成第二阶段的岗位技能实践培训工作。

根据项日实施方案和卫生局的要求药学部成立实践带教组,各部门由组长和一名责任带教老师具体负责,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实事求是的进行考评;要求学员在实践期间要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做到有事请假,不能无故旷工,不能独立调配处方等。

在每批学员到院培训的第1天(含双休日)上午7:50分,安排专人(带教组长)负责迎接并送至各部门。由各部门组长向学员作20 min左右部门人员配备、岗位设置、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的情况简介,有针对性、有重点的确定各部门详细实践培训计划和具体内容;如急诊药房要求熟悉急诊特殊管理药品的管理细则,夜班期间住院病人临时医嘱的调配流程等,重点介绍高危药品的定义和适用范围、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日录、急诊药房现有的高危药品分级管理日录等。库房侧重点为药品采购、供应的流程,药品的人库验收、出库发放,储存与养护,盘点与结算,以及药品退药、报损、缺药的处理等。西药房侧重于药品定位存放、请领、归类整理工作,药品效期管理,易混淆药品应有明显标识如听似、看似、一品多规等,同时,培训ADR/ADE报表的填写上报。中药房侧重于介绍在院品种(中药)使用情况,规范化药品调剂流程,本院处方管理制度等。中心药房侧重麻精药品的使用管理、处方点评、出院带药、病区小处方、长期医嘱和临时医嘱发放的具体流程、规范和注意事项,电脑系统操作方法等。

3集中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带教组将ADR/ADE填报和处方点评培训,安排半天时间统一集中学习。65名学员分九批每批6~7人参加了10天/批的实践培训学习。

3.1 ADR/ADE填报(1)理论学习。精选国家ADR监测中心培训课件,结合我院多年填报经验制作PPT,每位学员发一张国家ADR中心制作的纸质ADR/ADE报告表,按照报表顺序逐条将每个项日应填写的内容、具体要求、注意事项、看见的错误等方面作详细讲解。强调报表填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带教老师边讲课边提问边讨论与学员互动,使学员都能真正掌握培训内容。(2)模拟填写纸质报表。给学员提供不同怀疑药品及ADR/ADE病例相关信息,如典型或发生率较高的钙离子拮抗剂导致的牙酿增生(尼群地平)、失眠心悸(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非体抗炎药导致的胃肠道损害(布洛芬缓释胶囊);降糖药导致的低血糖(二甲双肌一内酞胺类导致的过敏样反应(头抱孟多醋钠)等,部分病例还配有并用药品,以增强学员对发生ADR药品的分析能力;让学员现场填写纸质报表,老师点评并指出错误与不妥之处;重点查看不良反应/事件过程描述及处理情况对关联性评价项日,要求学员讲出自己评价的理由,对评价有误的学员,再复习评价原则,对自己填写的报告表作正确评价。(3)现场虚拟网络上报。我院为省ADR监测中心一级网络监测单位。利用我院上报网络为每个学员提供实际操作机会,将各自填写的纸质报表通过网络填报暂存但不提交。学员们真切感受到纸质报表填写完整与正确的重要性。(4)经验交流。针对学员提出的如何在几种同时或先后使用的药品中确定怀疑药品问题、如何开通网络上报、担忧医、护、患者不支持、不理解,有ADR/ADE病例却苦于无处上报与不敢上报等问题,分别解释清楚,提出处理意见=。

3. 2处方点评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门诊、急诊抗菌药物处方使用合理性进行评价。(1)随机抽取上月任意一天(节假日除外)门、急诊处方各100张,抗菌药物处方急诊抽取上月任意一周内100张、门诊是抽取上月任意一天所有抗菌药物处方;(2)首先让学员抽取10张不同处方自己点评并说明,再由我们点评小组老师进行初步指导,结合制作PPT对点评处方进行集体讨论。带教老师详细介绍了点评处方的抽样方法、点评依据、点评结果的分类和点评资料汇总方法及点评总结的书写。(3)为每一位学员提供纸质(电子)表格及相关资料,指导他们根据相关法规、技术规范等,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药时机、用药疗程、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评价,重点介绍了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点评。(4)结合实际工作展开讨论,如:社区老年病人不合理用药情况多见,如高血压患者处方酚酞片(酚酞片说明书:高血压患者禁用);感冒药多为复方制剂同时服用,存在相同成分的重复用药;抗菌药物无指征联合使用情况较多(如临床诊断为皮肤感染,处方注射用头抱他和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临床诊断为泌尿道梗阻,处方左氧氟沙星片和头抱克洛分散片;临床诊断非感染性腹泻处方蒙脱石散和盐酸左氧氟沙星等);糖皮质激素的不合理使用(如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常规使用地塞米松用作解热);处方书写不规范如临床诊断模糊涂改等。就日前基层医院普遍存在药师不审方、不点评,抗菌药物随意使用的现象;大家集思广益探讨基层医院如何开展处方点评工作模式。

3. 3临床药学组集中教学我院为卫计委临床药师培训基地,根据学员的意见反馈和建议,带教组让学员和临床药师学员一起学习临床药学组的住院医嘱审核、住院病例分析、文献阅读汇报的集中教学。参加培训的学员对临床药师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社区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明确了思路。

4讨论

4.1实践培训成果多数药学人员较好地掌握了规范化药品调剂、处方点评和ADR/ADE报表填写上报的基本技能,了解临床药师的住院医嘱审核、住院病例分析、查阅文献的方法,能够进行常用药物咨询、宣教工作;日前已有铁四局、义城等社区中心在省ADR监测中心申请单位注册号,可以直接向国家ADR中心上报ADR;可以开展简单的处方点评尤其是基层抗菌药物专项点评。为了与学员保持长期沟通交流和随时联系,我们还建立了基层药学QQ群。

4. 2学员意见反馈为及时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更加合理的安排实践技能培训,我们还设计了学员意见反馈表,从而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增加的临床药学组集中教学就是第一批学员建议的。反馈表统计显示92%以上的学员认为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对实际工作很有帮助,95%以上的学员认为很有必要继续深人的学习集中培训的内容,回去后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取长补短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药学评职称论文篇5

[关键词]静脉用药;安全隐患;对策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hidden dangers of intravenous medication in the outpatient transfusion room, and seek the countermeasures suitable for the safe intravenous medication in order to help the nurses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afe nursing.Methods:A total of 235 nurses in 9 hospitals above the county level were divided according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professional title separatel.All were interviewed with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 on the main insecurity factors of current intravenous medication in the outpatient transfusion room currently. Results:On the aspect to overall merit of hidden dangers existing in intravenous medication,there i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professional title.Conclusions:The nursing staff with diplomas and high professional titles do better than those with low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itles on the aspect to safety of intravenous medication . The nursing staff must reinforce learning intravenous medication, and execute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strictly. The approach and system on safe intravenous medic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nursing errors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patient.

[Key words]intravenous medication;hidden dangers ;countermeasures

门诊输液室汇集了医院各科门诊输液病人,每天要接待大量的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病人以及不同的医师、数十种的静脉用药,护理工作量非常大,护士人力资源又相对紧张,有时静脉用药中难免存在着安全隐患。为了解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寻求适用于安全静脉用药的对策,帮助护士及护理管理人员提高安全护理的应对能力,本文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法,以目前门诊输液室护理队伍中存在的静脉用药不安全因素为内容,抽样调查山东滨州县级以上9所医院门诊输液室235名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统计学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滨州县级以上9所医院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共抽取235人,年龄22~49岁,平均年龄(34.0±8.8)岁,工作年限1~29年,平均(12.5±7.8)年。学历构成:中专35名,大专155名,本科45名。职称构成:护士121名,护师67名,主管护师42名,副主任护师5名。

1.2方法参考有关文献,结合目前护理队伍中存在的静脉用药安全隐患问题,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为多因素等级评分表,由护士长填写调查表,派3名护士发放,发出235份,全部收回,且全部为有效问卷。问卷的内容包括:(1)查对制度;(2)查看配伍禁忌;(3)药物作用掌握;(4)药物输注顺序;(5)用药知识指导;(6)用药中病情观察;(7)不良反应处理措施;(8)副作用预防知识;(9)用药前评估病人情况;(10)治疗前有无询问过敏史;(11)药物用量换算的准确率;(12)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血管;(13)执行医嘱的准确率;(14)微粒污染知识;(15)无菌技术观念;(16)自我防护意识;(17)法律意识。调查表内容分为2部分:(1)护士的背景资料,包括护理人员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2)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中安全隐患的项目及分值,按不同程度分为3个分值(良好3分,一般2分,差1分)。调查结束后,选择45名研究对象进行重测,调查表重测可信度为0.93。合理设计调查表,操作过程严格质控,尽量减少组内误差,避免主观性。

1.3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结果

表1显示,学历组间在静脉用药安全隐患因素综合得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随着病人法制观念、自我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病人对医院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治病,而是更加重视就医过程的安全性,更加关注护士药物治疗全过程的正确性,病人一旦对过程中的某一方面不满或发现问题,就可能导致他们对过程中的某一方面不满或发现问题,就可能导致他们对整个就医过程的全盘否定[1]。因此,要保证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关的药理学知识和护理技术,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临床静脉用药的安全意识与护理人员的学历及职称高低相关。高学历及高职称者调查综合评分高,说明高学历者理论知识方面扎实,有更强的可塑性及临床适应能力,职称高者相对年资高,经验丰富,静脉用药安全意识强。但在具体指标中,查对制度、药物输注顺序、用药前评估病人情况等方面与学历和职称无关,说明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责任心以及敬业精神有待提高,也有助于加强提高护理人员静脉用药的安全意识。

4对策

4.1加强业务学习、培训,提高护理人员静脉用药的安全意识。培养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专业技术能力是护理工作依法管理的基础,只有精通护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临床工作静脉用药的安全知识,培养较强的安全意识,才能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减少导致不安全的隐患因素,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2]。护理管理者要有计划、有目的、并结合实际情况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用药安全知识的业务学习,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提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预见性及应对用药风险的能力。

4.2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落实岗位职责。加强查对制度,在药物配制过程中,认真查对药物的名称、用法、剂量、时间、浓度及有效期,并注意配伍禁忌,对新药要确知药物的性能、药理特性、使用方法、配制、注射时的注意事项等,防止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护理管理者要制订有关具体的考核标准,提高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加大执行力度,对在检查中发现的违规、隐患,及时进行反馈、查处,并加强监控,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发生[3]。

4.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护理人员的慎独精神。护理人员在临床用药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护理人员缺乏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而并非技术性的原因和业务水平问题,因此,要有效地使用药物,充分发挥药物效果,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强化自我管理,即慎独精神[4],严格掌握药物使用的适应证及用药方法,对不熟悉的药品在使用前认真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使医务人员能及时掌握药品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用药注意事项[5],对一些有过敏反应或其他危害的药物,应在实施前向患者及家属交待、解释清楚[6]。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静脉用药中的安全隐患问题。

4.4静脉输液专业化管理成立专业化组织可以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输液专业化管理,是提高输液质量的有效途径[7]。

综上所述,门诊输液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临床静脉用药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职业修养。管理者应建立健全安全静脉用药的应当遵循的工作常规、制度,有效防范护理差错事故,保障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王秀菊,刘雪松,马志新,等.我院强化门诊服务质量管理的实践与体会.中华护理杂志,2003,19(8):641.

[2]魏红梅.建立护理安全管理网络的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9A):68.

[3]李瑞兰,刘宜谦,潘宝玉,等.护理质量管理督导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5,5(8):27-29.

[4]吕利明.浅谈护士在药物治疗与护理中的慎独精神.实用护理杂志,2000,16(4):49-52.

[5]庄勤.南通市100例医疗事故争议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502-504.

[6]鸣笛.生命代价的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07,7(2):193.

[7]朱建英,张玲玲,韩文军,等.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方法及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54.

药学评职称论文篇6

一、勤奋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该同志坚持“终身工作终身学习”的理念,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高的党性修养和政策理论水平;刻苦钻研法学理论,熟悉行政法学和专业法律知识,熟练掌握了药监业务理论知识和执法实务。特别是她始终保持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进取精神,积极参与各类学习培训,努力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和服务能力,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具有较高的依法行政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二、勤奋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该同志200*年8月任市局政策法规科长以来,快速进行了由主要领导向科长的角色转换,淡薄名利,清正廉洁,履职尽责,工作卓有成效。市局连续三年被评为政府法制工作先进集体

(一)破解难题,沉着应对敏感的突发事件

20*年5月,一个自称的打假维权人士,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告上了法庭,诉该局在药品广告监管上行政不作为。这是关系本局形象和声誉的大事,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政策法规科承担了应诉任务。在学校,她学的是中药和药学专业,工作后又长期在领导岗位上,面对专业性极强而陌生棘手的行政诉讼业务工作,她努力克服法学理论知识的不足,边学边干边请教,查阅大量资料,仔细梳理法律法规赋予基层药监部门在药品广告监管方面的职能职责,调查收集本单位对本地媒体药品广告进行监测的录像、文字资料、给工商行政部门的违法药品广告监测移送文书、文件信函等,精心撰写、反复修改行政答辩状,以翔实的数据、确凿的证据,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切实履行了法律赋予的职责。因此,本案以原告撤诉终结,树立了良好的药监形象,这个行政诉讼案卷,也被评为全省药监系统20*年度十大优秀案卷之一。

(二)深入基层,创新法制机制建设

为了加强执法制度建设和有效防止执法中的腐败现象,有的执法部门开始进行查处分离的试点工作。*同志向局党组提出了“能不能在我局率先推行查处分离”的建议后?系统上下顿时议论纷纷……。面对议论和阻力,她先后走访了公安局、质监局、城管执法局等执法部门,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作出了试点方案。20*年初,由政策法规科牵头,在高坪、营山两局开展了查处分离试点工作。在法规科人少、事务性工作很多的情况下,她坚持下基层,与其他同志一道,多次深入两个局,了解执法人员的基本情况,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指导制定实施方案,及时解决试点中遇到的难题,总结交流试点经验,在全系统推广。同时,督促实施简易程序案件备案审查、听证和重大案件集体讨论等制度,经组织对已办理的200多个案卷的评查,发现案卷的瑕疵明显减少,案件办理质量明显提高。她还通过电话、网络、讲课和接待来访,热忱为基层执法人员解答执法难题150多起。几年来,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无一例行政复议和行政败诉案件发生。

(三)夯实基础,为科学监管决策提供依据

她十分注重制度建设质量。在通过深入调查,先后草拟、修改、完善、审查、收集整理了行政执法责任制、案卷评查制度、查处分离制度、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制度、政务中心行政许可工作制度、行政责任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效能建设制度、医药企业联系等60多个制度,对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强化机关管理奠定了制度基础。

她积极参与立法调研。《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的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她结合实际,提出了多条具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她积极推行“两集中、两到位”的行政审批模式。亲自草拟修订工作制度

,清理行政审批项目,编制政务服务指南,审查工作流程,缩短办结时限,为本局行政审批改革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经验在全市交流推广。她严格对本局即将出台的文件进行了合法性审查,对已出台的文件,进行了合法性清理,提议废止了过时的规范性文件。她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文章,她撰写的《坐行政诉讼被告席的体会》、《从一起行政诉讼争执的焦点看规范执法行为》等多篇有关药品监管执法的文章在报刊、网站发表,《浅谈对药品边缘产品的监管》一文,被*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为“三型机关建设”优秀论文。她广泛深入普及法律知识,亲自撰写讲稿,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对系统新录用公务员进行岗前法律知识培训,给从药人员讲授法学基础和专业知识,参与对行政相对人和本系统公务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受到参学人员好评;她与有关部门配合,将法律”“六进”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编写的法律学习辅导资料,挂在本局网站上供大家参考;组织和参与了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7.1”安全合理用药宣传日、“12.4”法制宣传日等系列法制宣传活动,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0多万份;联合小西街社区和人民南路小学,设立食品药品法律宣传专栏,重点宣传了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和政务热线、标语、展板进行宣传。一系列的举措,为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三、勤奋钻研,积极投身学习实践活动

药学评职称论文篇7

关键词: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研究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演变,构建适合我国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促进我国医药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查阅文献和抽样调查,笔者对我国的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了研究。可以看出,建国后,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经验到科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在管理模式上,可以划分为两大时期,第1个时期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第2个时期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直至现在,是从对物的管理向对人的管理转变的时期,这里把它称为过渡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 计划型管理模式

建国后至1979年以前,我国的医药企业有600多家。这一时期我国医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我们称之为计划型管理模式,简称计划型模式。计划型模式的主要特点见表1。

1.1 计划刚性

在计划经济时期,医药企业在用工程序、人力资源数量、职能部门设置、管理人员的任命等方面完全由上级部门决定,员工之间缺乏竞争,没有危机意识。企业在用工上没有自,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医药企业没有选择员工和解雇员工的权利。员工的数量、职称的比例都是按计划设置的。而且生产的产品品种、数量和销售情况等各个方面也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确定的,企业只负责组织生产,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计划即可。

1.2 工资和福利实行平均主义

员工进入企业后,按学历高低、工龄长短确定相应级别。大多数员工的劳动报酬,一方面按工龄累计,由国家统一调整工资;另一方面是根据按工龄与工作业绩评定的职称来晋升工资,即劳动报酬主要取决于工作时间长短和每一个工龄应计的报酬额,基于员工所积累的劳动贡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医药企业员工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基本上是均衡的,即实行平均主义,企业多采取精神激励如表扬、荣誉称号、主人翁意识等形式激励员工,提倡员工的奉献精神。

1.3 员工依附于企业

在医药企业与在其它企业一样,员工属于该企业所有,很少向医药企业外部流动。企业保管着每个员工的档案,有时户口也迁到企业所在的地理区域内。医药企业实行就业、福利、保障一体化制度。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享有子女入托、住房、医疗等全部社会福利,并获得终身的社会保障,即退休、养老、丧葬及未成年子女的抚养、就业等。员工只要不出现触犯法律等情况,企业一般不会开除员工。

1.4 没有劳动力市场

国家没有劳动力市场,国家对劳动力进行统一的分配调动。医药企业的管理者由政府医药主管部门考核任命,绝大多数是由医药企业内部提拔到管理层或由医药主管部门委派。劳动者在就业方面没有自,医药企业在用人上也没有选择权。

1.5 员工是企业的主人

员工处于主人翁的地位。一个医药企业内设有一个工会,员工之间关系亲密,劳企关系融洽。我国医药企业内工会组织与企业之间关系协调,工会的领导者多为医药企业管理层的成员,即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由于有党、团组织的存在,员工的参与意识很强。

2 过渡型管理模式

1979年至今,我国医药企业发展到接近7000家。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医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开始转变。我们把这一时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称为过渡型管理模式,简称过渡型模式。过渡型模式与计划型模式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其特点见表2。

2.1 劳动力市场从无到有

自1979年至今,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得到较大的发展,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企业有了用人上的自和选择权。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与美国发达的劳动力市场相比,各项制度还需不断完善,但它在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仍起了很大作用。据调查,有44%的医药企业认为难以招聘到满意的员工,有31%的医药企业认为人才市场不健全。

2.2 招聘、选拔上由分配、任命向制度化、规范化转变

医药企业对员工的管理由原来的“人管人”走向“制度管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在用工制度上,由原来医药管理部门统一安排员工,转变为医药企业自主选择员工,企业也有了更大的选择范围和更多的选择渠道;第二,在晋升方面,医药企业可以通过招聘、考试等方式择优录用,改变了原来由领导考核指定的局面。据调查,有67%的医药企业在选拔中层干部时采取了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方法,并且选拔范围扩大,既可在企业内选拔,也可在社会上招聘。

2.3 报酬结构趋于多元化,分配上仍然存在平均主义

自1979年始,改变了工资制度结构单一化的状况。员工的货币工资中标准工资由原来所占的85%开始下降,奖金、津贴、补贴等收入所占比重明显上升。以职工的实际技能水平和劳动贡献的大小为参考来增、减工资,出现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1]。分配上增加了员工收入的弹性。据调查,有87%的医药企业利润波动与员工的收入挂钩。尽管如此,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奖金、津贴人人有份,而且奖金多为团体性的,缺乏针对性与个体性,尤其国有医药企业产生了新的平均主义;二是体制性收入差别悬殊,因为不同经济性质所导致的收入分配上的差别悬殊。从平均收入来看,国有医药企业员工收入明显低于合资或独资医药企业的员工收入;三是同一个医药企业内,不同岗位收入差距拉大。营销等岗位接触市场多,报酬机制改革得早,实行“工效挂钩”,因而与医药企业内其他岗位拉大了收入上的差距。

2.4 评价方面以经验性为主

医药企业内工作岗位的评价系统多以经验性为主。除了营销岗位及部分

操作岗位有具体量化的评价体系,很多岗位都是采取语言差别性的评价,如分为好、中、坏或优秀、称职、一般、不合格等。大部分医药企业主要采取经验性考核方式,对于设置的岗位数量和岗位职责范围,考核标准缺乏科学性。

2.5 培训方面呈现出阶段性和零散性

医药企业在培训方面表现出3个特点:一是有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企业历史、宗旨、目标及所任岗位职责、任务等。调查发现,所有被调查企业都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二是岗前培训多为自我培训,培训者多为本岗位的领导者或者本企业培训机构。据调查,有66%的医药企业是由本企业的培训机构对员工进行培训的,外聘专家或专业培训机构对员工培训的医药企业仅占34%。三是医药企业对员工缺乏长远的培训计划。

3 构建现代型管理模式

针对我国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不足,扬长避短,注重实效,突出特色,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简称现代型模式,其特点见表3。

3.1 制度成刚性

应当建立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制度的规定力求面面俱到,实现用制度规范人、约束人,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以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应当改变只注重主观好恶及过于重视人情、关系、血统、出身、年资和特权的传统积习,转而重视人的能绩,坚持以能绩论英雄,积极推行“保护出头鸟,鞭打慢走牛”的用人机制。

3.2 人才内部提拔与外部招聘并重

在人才的晋升和选拔上,医药企业应倡导内部提拔与外部招聘并重。在晋升标准统一的情况下,填补基层以上职务空缺时,让员工在开放的生存环境下优胜劣汰。优秀的员工不妨采取美国企业“快车道”的提拔方式[2],即可以越级提拔,不一定需要一级一级地提拔。对于医药企业外部前来应聘的人才,要着重挖掘其比较优势,以弥补医药企业人才库之欠缺。在候选人条件相仿的情况下,优先选用内部员工,这样既可以激励在职员工,又可以节省开支。应始终坚持人才内部提拔与外部招聘并重,既不埋没人才,又以更广阔的视野选拔人才,从而可使人力资源达到合理配置。

3.3 年序工资和弹性工资相结合

应当把员工作为医药企业经营的合作者,建立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的工资管理方案。员工的薪酬可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年序工资,这部分是由学历、职称和员工为医药企业服务年限累计而确定的,随着资历和服役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这部分报酬是基础的,是刚性的,以达到稳定员工、减少流动的目的;另一部分为弹性的浮动工资,主要根据员工工作的技能高低和贡献大小来确定,即通过工作表现、努力程度、业绩多少等指标来拉开员工收入上的差距,以达到鼓励员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目的。

3.4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企业的作用,建立融洽的劳资关系

在处理好医药企业内部“老三会”、新三会”关系的过程中,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强工会的建设,加强医药企业内工会的职能。企业内工会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上,缓和由员工下岗等诸多因素带来的劳资关系紧张,一方面,要代表员工同资方交涉,争取员工的应得利益;另一方面,要发挥教育功能,倡导团队精神,不仅使劳资双方形成经济发展上的共同体,而且使劳资双方在情感上不断沟通,进行和谐的大家庭式的交流。

3.5 绩效评价细化[3]和量化

医药企业在明确了岗位职责和工作范畴的情况下,应按照岗位要求,遵循“对岗、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考核要注重工作表现和创造潜能,根据刚性的标准,用量化的手段,得出公开性的且有根据的考核评价报告,并把员工的考核评价结果“排名定位”。然后,根据考核评价结果择优晋升,对那些出类拔萃的能人,给予高工资、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具有挑战性的职位,以鼓励和带动其他员工。这种开发机制根据能绩用人,鼓励员工后天努力奋斗,淡化血统、先天出身、门第和人情关系,也是实行弹性工资制的一个重要前提。

3.6 注重员工培训

医药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包括内容上的完整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以及操作方法上的科学性。完整的培训内容包括人格训练、心理训练、能力训练。其中,人格训练是基础,对员工的训练首先要帮助他们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其次是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自信心、意志力、专注力、成就欲等;最后训练他做事的能力。三者之间密切结合,才能使培训真正有效,达到提升员工素质和能力的目的。除了内容完整外,训练方法的科学性也非常重要。好的训练方法集中反映在两点: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完成训练;训练的内容能极深刻地印在训练者的脑海里。

参考文献:

[1]李忠民人力资本[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82

[2]王一江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78~101

药学评职称论文篇8

关键词处方管理办法合理用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255

《处方管理办法》2007年5月1日正式实施,它规范处方的开具、调剂、使用和保管,对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法律支撑作用。我们广大医务人员要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办法》,明确处方主要具有法律性、技术性和经济性,最终达到给伤病员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目的。

执行《办法》中存在的不良情况

《办法》(试行)2004年9月1日起实施2年多后,《办法》2007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到现在已2年多,我查看了多家不同等级医院的处方的开具、调剂、使用和保管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合格率平均高达35%。存在情况有以下几种。

(1)处方书写字迹不清楚、有涂改,修改处没有签名、没有注明修改日期;处方中没有用规范的中文名称或英文名称书写药名;没有处方权的人有代他人签字开具处方。

(2)处方中没有注明科别、临床诊断;临床诊断与用药不当,药物配伍不合理。

(3)处方内容正文中,药品名称、剂型、规格、数量、用法用量书写不规范或不正确,用法中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的字句仍然在使用。

(4)1张处方有超过5种药品的情况,甚至有超过7种的。

(5)药品用法用量没有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没有注明原因也没有再次签字。

(6)处方用药天数有超出规定,超出了没有注明理由。

(7)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调剂处方没有认真执行“四查十对”;发出的药品没有注明患者姓名和药品名称、用法、用量;处方调配人和审核人有签名不清楚和乱签名;未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在从事处方调剂工作。

(8)处方的四种颜色使用不正确,特别是对品、第一类、第二类的药品分类不清楚,导致用错处方颜色。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未划一斜线。

(9)同一通用名称的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即“一品”,没有严格执行其规定。

(10)处方的保管、销毁不规范、不科学。

(11)药品剂量与数量的书写没有用阿拉伯数字,剂量单位没有使用法定单位,剂型所对应的单位应用不正确。

(12)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品,处方医师没有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

执行《办法》中存在不良情况的主要原因:①广大的医务工作者,特别是有开具处方权的医生和调剂处方的药学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没有认真学习《办法》的有关内容,没有严格按照《办法》的规定执行。②有开具处方权的医生和有调剂处方权的药学人员对病人和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③有关部门对处方开具、调剂、使用和保管的单位和人员,监督、检查、处罚不得力。

认真执行《办法》的重要性

《办法》比较全面、完整的行业法规已颁布实施,它经历了过去各地不规范的处方制度和2004年9月1日起实施的《办法》(试行)修改过程。它的颁布实施为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办法》科学的阐述了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它给广大医务工作者指明了《办法》实施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1)规范处方开具、调剂、使用和管理,提高处方质量。

(2)规范与发挥医师、药师在促进合理用药方面的专业作用,尽力避免不合理用药,提升药物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

(3)认真执行“一品”的规定,限制购进药品的品种数,改变过去同一通用名称药品,通过多种商品名称或其他名称重复进入医疗机构,以及通过改变规格、剂型、增减复方制剂处方组成的方式冒充新药、新品种的混乱现象。

(4)规范处方药品名,推广采用通用药品名开具处方的国际规则,防止重复用药,有利于减少用药错误;推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自律,抵制商业贿赂,有利于整治目前不规范的医药市场。

(5)制定《办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安全、有效、经济用药,即合理用药,保护患者的用药利益,充分、合理使用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

在不断健全法制、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今天,为了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发生,医师、药师各司其职,认真贯彻执行《办法》,对处方要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

认真执行《办法》的几点建议

广大医务工作者增强法制观念,自身要进一步认真学习好《办法》,单位和有关部门组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竞赛,对学得好、成绩优秀的要予以表彰、奖励,使大家都成为学法、懂法、守法的模范和带头人。有开具处方的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就不要寄予药师是最后把关处方的,等到药师发现处方书写不正确时提出建议后再来纠正、更改处方的想法,在开始开具处方时就严格遵守处方书写规则。药师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药师在审查过程中发现处方中有不利于患者用药处或其他疑问时,应拒绝调配,并联系处方医师进行干预,经医师改正并签字确认后,方可调配。对发生严重药品滥用和用药失误的处方,应当按有关规定报告[2]。其实,书写正规清楚的处方病人也看得懂,当病人发现有错误,我们不能将错就错,要立即纠正,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是要负责任的,因此要严格按照《办法》规定执行。

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高专业知识和政治素质,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健康服务为宗旨,使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调剂处方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药物配伍要做到科学、合理,严格执行每张处方不超过5种药品的规定。“据有关的资料报道,7种药联合使用从理论上分析,其相互作用发生概率高达38.5%”[3]。May等人曾统计当合并用药种数从2~5种上升到11~15种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从4%上升到28%。说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随合并用药数量的增加而升高。因此,临床治疗中应掌握“少而精”的用药原则,尽可能减少合并用药的种数[4]。据WHO提供的资料表明,目前全球有1/3的患者死于用药不当,有1/7病死者是不合理用药。因此,医生要加强合理用药的意识,严格自律,医院要加强不合理用药的监管力度,提高医生的合理用药水平。认真执行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的规定,体现以人为本,切实做到合理用药。

医疗机构制定本院的基本药物手册和处方集,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填写处方评价表,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医院制定《基本药物手册》,制定适合本院要求的《处方集》,医生和药师人手一册,掌握药品通用名、剂型、规格、剂量、用法、价格、作用机制、临床应用、适用范围、相互作用、不良反应[5],使医务人员熟悉药品知识,做到合理用药。影响药物合理使用的因素很多,并且是互相关联的,如果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处方评价标准,不开展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及时干预不合理用药等工作,很难将《办法》落到实处,需要医院加强行政监管力度[6]。对违反《办法》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罚,在评优秀、评先进、发绩效工资时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对屡教不改的要加大处罚力度。

小结

2007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处方管理办法》包括总则、处方管理的一般规定、处方权的获得、处方的开具、处方的调剂、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部分。“通用名开处方、处方点评制度、设立基本用药供应目录和药品处方集”等新政策正式亮相。卫生部有关人士提出,希望该制度能为促进医院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缓解群众看病贵起到切实作用。

新版《处方管理办法》的最大“亮点”是推出了处方点评制度,并出台了处方评价表。处方评价表能对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处方管理、费用控制等情况实施综合评价。每个医疗机构都可以填写处方评价表,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这份处方评价表是卫生部在由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些处方指标和量表的基础上,组织了国内外的医院药学专业人士和统计学专家,结合我国的医疗状况实际修改形成的。在正式推出以前,卫生部选择了一些地区的医院试用2年,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总之,广大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认真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做到依法行医,维护患者和医院的合法权益,为患者用药遵循有效、安全、经济的原则,切实做到用药合理、科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2007]第53号.处方管理办法.

2孙利华.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2.

3王羽.《处方管理办法》答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45.

4翟所迪.药物治疗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38.

5祈丽华.我院处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改进.中国保健,2009,17(8):315.

上一篇:药学得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药学工作者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