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检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4 05:33:10

精神科检查报告

精神科检查报告范文第1篇

1.前言

精神科护理不安全事件难免发生,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痛苦,而且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还给医护人员的自信心带来危机。针对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不安全事件开展品管圈活动,精神科护理部的医护人员组成品管圈活动小组,以控制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目标开展品管圈活动。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我院2016年间精神科共有86名病患,病区共有护士23名,其中主任护师1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2名,护师5名,护士13名;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29.3±5.4)岁。

2.2 方法

2.2.1 组织团队并选定主题。由精神科护理部的23名护理人员组织品管圈活动,圈长由主任护师担任。针对2015年全年精神科护理质量报告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率较高的结果,确定以“控制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品管圈活动主题。

2.2.2 实施对策品管圈活动。每周由圈长安排进行1次,每次活动可由不同的品管圈成员主持,大家互相交流护理心得、工作过程中遇到难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法以及检验方法的实施效果、讨论方法改善措施。对2015年全年护理质量检查报告的总结中发现,精神科护理中精神卫生知识缺乏、安全防范工作不完善以及心理o理不到位这三个问题引起的不安全事件比较严重,特针对这三个方面制定改善措施。

2.2.2.1 加强学习,提高认知。虽然精神科护士都收到过专业知识、技术的教育与训练,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精神卫生知识的不足以及在精神病区工作的医护人员得不到社会正确的理解与支持,部分精神科护理人员难免会认为精神科护理只不过是简单的看管,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品管圈小组在每次活动时,专门预留30min至1个小时的时间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可由不同成员以PPT或书面报告的方式进行,讲解精神科护理的技巧、案例或行业进展等,不仅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认知,而且使大家保持工作积极性。

2.2.2.2 安全管理,防范风险。通过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具备意外事件的应急能力,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或严重后果。安全管理措施包括病房、病区内危险物品、各个病人精神状况特点等,向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安全宣传,让家属协助观察、发现病人的不安全行为。对精神科护士进行自身安全防护培训,对有攻击或严重自杀危险的患者应掌握接触技巧和防范技巧等。

2.2.2.3 重视心理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和关心的态度满足病患希望受到尊重的心理,容易克服患者紧张、情绪不稳定的心理状态。督促患者按时检查,向患者家属说明病情、疾病对身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等,希望患者及其家属对观察治疗和紧急处理能够积极配合。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注意倾听,学会有原则的妥协;保持温和的态度,不要频繁变动;注意沟通技巧,不要问敏感的话题。

2.3 效果评价

统计品管圈活动组织期间不安全事件的例数并计算发生率,与2015年护理质量报告中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

2.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P

3.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由于护理人员、护理设施或病患引起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由2015年的30.59%降低到2016年的5.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近年来,精神疾病诊疗水平不断提高,护理模式正朝着社会-医学-心理模式转变。品管圈即品质管理圈,成员可自发进行品质管理活动,从整体上提高工作质量。目前,品管圈活动已经在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的医疗机构广泛开展,并收获了满意的效果。

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精神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常规操作合格率、护士精神疾病知识考核优秀率、护患沟通合格率明显上升(P

品管圈活动可提高基层护理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激励护理人员释放潜能,提高集体凝聚力,也能提升护理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精神科服务质量,减少护理风险。本研究品管圈活动中,应用人性化应用沟通技巧,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精神病患者对护士的抵触感,降低护理难度;加强职业教育,强化查对制度可提高护士职业技能及应急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可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及综合护理,帮助提升精神科护理质量,最终帮助医院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5.结束语

精神科护理是一项比较特殊的护理工作,精神病人,特别是重症精神病患者由于其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常处于幻觉、妄想之中,加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有明显的药物副作用和镇静作用,导致某些行为不能自控也不计后果或因患者感觉迟钝,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品管圈护理重在调动成员积极性,强化各级护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护理质量,使护理工作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盛彩华.精神科护理安全论析[J].当代医学.2016(10):60-62.

[2] 刘秀珍.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7(01):115-116.

精神科检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阿立哌唑;肠梗阻;精神科

[中图分类号] R57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a)-156-01

精神科药物的安全性一直为广大精神科医生所关注。本文就阿立哌唑致肠梗阻1例进行分析,旨在对临床治疗提供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36岁,汉族,小学文化,贵州盘县农民。因自言自语,疑夫外遇,疑人迫害,外跑10个月,第1次住院。患者于2008年3月不明原因出现疑夫外遇,为此夫妻常吵架,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看到电视中有小男孩,就怪丈夫没本事不让她生儿子,常常失眠,渐出现自言自语,无故哭泣,向家人说“有人议论我,他们都嘲笑我”。病情时好时坏,称家中灰尘太多,味道太浓,常用水去泼洒灰尘。近来又称家中有煤气味,有人想害死她,常外出不归,曾跑到云南省宣威市被家人找回,整天带着女儿出去玩,不料理家务,易发脾气骂丈夫,打自己的妹妹,自言自语,无故痛哭,问其原因不回答,睡眠差,未诊治过,家人认为不正常送来我院就诊。既往史:1996年患“脊柱结核”,已治愈。2008年曾做“鼻窦炎手术”,已治愈。无消化道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个人史:无特殊。家族史:姨母患精神病已故;舅舅有精神病史,闲居不会劳作,未诊治过。

1.2 体格检查

脊柱先天畸形,向右侧弯曲,余无特殊。辅助检查:心电图正常,脑电图正常,B超腹部检查报告未见异常。

1.3 精神检查

意识清晰,定向准确,仪表普通,卫生稍差,接触交谈一般,否认病中异常表现,内心不愿暴露,有戒备心理,凭空闻到灰尘味、煤气味、药味等,引出幻嗅,其他幻觉未引出。疑人迫害,认为别人用煤气毒害她,疑夫外遇,认为有一股力量控制她,但说不清是什么力量。情感反应不协调,情感淡漠,对住院无所谓,意志要求减退,生活懒散,睡眠差,智能及记忆正常,无自知力。

诊断:精神分裂症。

1.4 方法

于2009年1月19日入院,用阿立哌唑(国产)5 mg,2次/d,劳拉西泮2 mg,每晚治疗,3 d时阿立哌唑加至10 mg,2次/d,9 d时加至15 mg,2次/d,因出现双手细颤,加用苯海索2 mg,2次/d,对症处理,精神症状有所改善。治疗36 d时患者出现发热、腹痛,解黄色稀便数次,腹部隐痛。查体:腹肌紧张,脐周及左下腹压痛、反跳痛,余无特殊,急查血细胞分析WBC为12.4×109/L,GRAN为10.8×109/L,LYM为0.9×109/L,B腹部超检查提示左下腹肠管轻度扩张,肠腔积液声像。给予抗菌及对症支持治疗,病情缓解不明显,第37天急查血生化提示: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心肌酶学(-),电解质:K+为2.91 mmol/L,Na+为133.0 mmol/L,Cl-为197.1 mmol/L,即给予静脉补钾及口服氯化钾缓释片补钾,减阿立哌唑为10 mg,2次/d,至下午患者呕吐胃内容物数次,未解大便。查体:T为37.4℃,HR为112次/min,Bp为100/75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心率为112次/min,律齐,腹软,无压痛,肠鸣音减少,麦氏点无压痛,墨菲征阴性,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膝反射及跟腱反射减弱。血生化报告示:K+为3.19 mmol/L,Na+为133.0 mmol/L,Cl-为l93.7 mmol/L,诊断为高位肠梗阻。

2 结果

经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改善,复查血象及血生化均较前有明显好转,由于精神病复发,因此第45天加阿立哌唑至15 mg,2次/d,第47天再次出现呕吐等上述症状,家属带患者到综合医院消化科诊治,诊断为高位肠梗阻,住院1周好转出院。出院后改用喹地平治疗精神病,随访1年未再出现呕吐等上述症状。

3 讨论

阿立哌唑为一种非典型的精神抑制药,通过对多巴胺D2和5-羟色胺1A受体的部分激动作用及对5-羟色胺2A受体的拮抗作用而产生抗精神分裂症作用[1]。阿立哌唑胃肠道不良反应常见的有便秘、畏食、恶心、呕吐。少见的不良反应中提到有肠梗阻[2-4]。本例患者用阿立哌唑在正常剂量治疗中,出现肠梗阻,减量和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减轻,加大剂量后肠梗阻加重,停用此药,对症治疗后肠梗阻消除。肠梗阻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临床工作应用阿立哌唑时要注意胃肠道不良反应,防止肠梗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8-413.

[2]四川美康医药软件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药物临床信息参考[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244-1245.

[3]梁小赤.精神科常用药物副反应及其处理[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 10(3):182-184.

[4]华于静.精神药物的副反应[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10(5):315-317.

精神科检查报告范文第3篇

79%的老年病房安装中心呼叫装置,21%的病房无中心呼叫装置,没有床头按铃,患者如需服务,依靠护工或身边人员的呼叫;另外,78%的老年护理病房未在卫生间安装紧急呼叫;10家老年护理病房的氧气瓶使用存在几个病区合用的状况,如需使用,病区和病区之间辗转推行,1家单位的氧气瓶存储于单独房间内,房门上锁,专人保管,存在着严重的管理问题。

2家老年护理病房收治的精神障碍者324例,按照精神科要求统一管理,但普通病房收治的的病人,没有按照精神科要求管理,时常出现患者的人身伤害、走失、甚至死亡等事件,造成医疗安全上的重大隐患,甚至影响整个病区的安全。

现场抽查病史资料580份。其中,68份病史的病程记录不及时、26份病史的上级医师修改无注明时间及签名、59份医嘱单修改后无医师签名、394份辅助检查报告单无报告人签名或盖章;15家老年护理病房的长期医嘱由护士排药后交护工发放,4家老年护理病房从不排药,整盒整瓶发放。

收治精神病患者的老年护理病房,对热水瓶等危险物品统一管理,其他老年护理病房对此类危险物品无统一管理,病房内热水瓶随意放置,有的放在门口、过道、床边、桌面边缘等等,曾发生过老年患者热水瓶打翻烫伤事件。有些患者自带电饭煲、电热毯、电扇、电水捂等等。

19家医疗机构均设有食堂,有证经营,食堂人员均持证上岗,所有食堂均有食品储存库,但有2家仓储库通风不良;所有病房的三餐均由护工送至病房,其中,5家配置全封闭运餐车,14家无全封闭装置,由护工直接送至病房,饭餐都是敞开式的。

老年护理病房的开设,解决了不少的社会现实问题和家庭矛盾,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存在的问题还不少,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1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病史记录是整个医疗文件中的重要内容,是医务人员行为规范和患者治病的真实记录,也是解决医患矛盾的重要依据,具有法律效力,但目前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病史书写不全、随意涂改、记录不全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坚持落实上级医师查房制、疑难病例和死亡病例讨论制,要规范病史、处方、医嘱的书写,及时完成病程记录、抢救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病危通知、家属谈话等等。护理工作是体现整个医疗质量的重要部分,有研究[1]显示,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着直接的联系,不少医患矛盾或事故的引发与护士的个人的素质与能力有关,因此,要坚持“三基、三严”训练,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认真书写护士记录,特别是危重及抢救病人的护理记录要及时完整,杜绝错记、漏写等现象,对智障、意识模糊、记忆力差、超高龄患者要加强日夜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告知;要建立健全老年病护理风险管理的应急预案[2],完善住院设施及风险预案的培训与落实。调查发现,老年护理病房的医护人员的配置严重不合理,医患之比、护士患者之比、护工患者之比都达不到国家制定标准,比例明显失衡,影响了老年护理病房的医疗护理质量,也是引发安全问题的重要根源,需引起卫生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应重新调整老年护理病房的医护力量,满足护理病房的工作需要,避免因缺少人员而引发的医疗安全问题。

2完善病房设施避免意外伤害

老年护理病房必须设置中心呼叫和床头按铃及卫生间的紧急呼叫装置,一旦患者出现问题,就能及时呼救。提倡中心供氧,或每个病区放置几个氧气瓶待用,杜绝氧气瓶存储于单独房间,更不能上锁和专人保管。加强生活用品的日常管理,特别像热水瓶、玻璃杯等这类危险的日常用品需加强管理,应配备专放箱子,放在较为隐蔽的地方,并加盖处理;对自带的家用电器设备应定期聘请专业人员予以检测,防止漏电,引发意外事件。食堂人员应注意食品卫生、保证食品质量和储藏室的通风保鲜,避免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应注重手卫生[3],提倡做任何操作都带手套,防止院内感染。运送食品时采用全封闭运餐车,减少二次污染的机会。

3加强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

普通老年护理病房中收治的一些精神障碍患者,在治疗上应请精神科医师及时会诊,制定治疗方案,必要时转精神病房治疗,在管理上参照精神科要求严格管理,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4加强护工队伍建设和管理

精神科检查报告范文第4篇

听完了病人的叙述,翻阅了病人带来的所有病历和检查项目结果,我心中有了底。在对病人作了精神检查和“抑郁症自我评定量表”测定后,证实了我的估计,病人得了隐匿性抑郁症。我对病人用了抗抑郁药。2周后,病情开始好转,睡眠明显改善。一个月后,病去体愈,恢复了健康。

抑郁症,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情绪低落抑郁、言语减少和动作减少的三种症状(俗称“三少”症状或“三低”症状)。但是,隐匿性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却十分特殊,它的抑郁症状“转化”成躯体症状。病人以大量的躯体不适为求医主诉,真正的抑郁,却被隐匿在繁多的主诉后面,使精神科以外的其它科医师不大容易及时发现,故得“隐匿性”之名。隐匿性抑郁症并不像普通抑郁症那样有典型的“三少”症状,而是以一般性躯体症状为主,常见的有头痛、头晕、失眠、胸闷、气短、腰酸、背痛、四肢发麻、阳痿、食欲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其中犹以头痛和失眠为常见,几乎80%的病人都有这两种症状。失眠以早醒为主,醒后不易再入梦乡。此外,隐匿性抑郁症的症状还有晨重夕轻的昼夜节律和春秋季重、夏季轻的季节性节律;大多数病人具有焦虑情绪,女病人在月经期间焦虑加重。一般的镇静、安眠药疗效不佳,而经抗抑郁药物治疗后,病情能迅速好转。这些都是本病的特点,而神经官能症等疾病都不具备这些特征的。

产生隐匿性抑郁症的病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外因常见有工作不称心、压力大,婚姻不满意,升学问题,亲人的生离死别,罹患重大疾病,事业负担过重,产褥期,环境突然改变等,使其原先固定的生活规律突然发生改变,一下子又不能适应,产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从而发生了以躯体症状为表象的隐匿性抑郁症。

对于患有“神经症”“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又久治不愈的病人来讲,怎样来辨别自己是否得了隐匿性抑郁症呢?这里,介绍一种“抑郁症自我评定量表”供读者自我评定参考。

精神科检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关心得过分就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和行为。疑病症就是一种过多关注自己身体情况的心理疾病。

有疑病症的病人,他们确信自己已患病,到处寻医问疾,可是又拒绝相信检查报告正常的数据,坚持要求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不断地挑选和更换医生,渴望寻求医生的关注,只有当他的症状和痛苦被认可后才表示出放心,但不久又会出现症状而且开始了新的怀疑。这些人一般不会去看心理医生,更不愿去看精神科医生。他们常常在内、外、妇等各科室间辗转诊治,总是处在过分警戒的紧张和焦虑之中。对于自己的病史和症状历历在目,许多细节都记得十分清楚,但他们始终存在着“还有问题没有搞清楚”的疑虑。他们在诊疗过程中既渴望能被医生认同自己的症状,但对医生客观的判断和没有明确躯体疾病的结论抱抵触和反对的态度,这使得很多医生对他们感到十分棘手和为难。

疑病症在精神科中属于躯体化型障碍的一种表现,是疑似躯体疾病的一种状态。许多这样的患者都伴有焦虑或抑郁。疑病既可因焦虑和抑郁引起,也可加重焦虑和抑郁,构成不易自行解脱的恶性循环。

对于疑病症病人的诊疗,用一般劝说的方法去帮助他们消除躯体症状十分困难。使用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以及心理治疗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有一点可以肯定,疑病症病人的各种症状即使不加任何处理,随其持续存在,也不会导致病残或死亡。

(吴杰)

没心没肺,活着不累

俗话说:“没心没肺,活着不累”,郑板桥还说过无比透彻的一句话:“难得糊涂”。

一是说傻里傻气、糊糊涂涂活着,就没有活得太累的感觉;二是不过分的要脸面,善做凡人,就能活得寿命长。这两句俗语,我觉得都有一定道理。人要长寿,脸皮就应该厚一点。就是做了“坏事”,犯了错误,也不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多少人因脸面上过不去走向极端。在人生路上,谁也难免做“坏事”,就看做了“坏事”能否接受教训,由“坏人”变成好人了。“人要脸,树要皮”本来这是做人的美德,但不能过头,过分的要脸面,有时也会害了自己。人不要脸,就是不要对健康有害的脸面。

活着被人看得低一点,由官变成平民也好,由富翁变成穷光蛋也好,为了保证健康,就得有点“卧薪尝胆”的精神,不要因为顾及没有用处的脸面,而毁了自己的生命。要达到这个目的,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

①泼辣一点。人活的泼泼辣辣,遇事少一些羞羞答答,就能在生活中打开局面,在社会上干好一番事业,不但生活上富裕,身体也能健健康康。特别是女人,凡泼辣者的人都过得较好,活得长远而幸福。

②潇洒一点。把心扉敞开,想怎么乐就怎么乐。不要自己约束自己,有的老人穿新衣不敢大胆地亮相,新的穿在里面,旧的套在外面,这就是不够潇洒的表现。有了钱,吃好穿好玩好,我觉得没有什么毛病,何乐而不为呢?大大方方地干事,潇潇洒洒的活动,这应是日常生活的态度。

③羞耻感少一点。就是从封建思想的圈子中跳出来,不要羞于参加社会上的某些活动,如跳舞、男女交友,正正派派地做事,不怕有人反对、说坏话,更不要自己产生羞耻感,导致精神不佳,损害健康。

④脸皮厚一点。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做每一件事也许能遇到麻烦或阻力,甚至受到攻击谩骂,此时就不要太顾及脸面,脸皮应当厚一点。不然心里不痛快,事业干不好、甚至中断,自然也会损害健康。

精神科检查报告范文第6篇

1.1法制教育

将“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安全是效益、安全是质量”的理念贯穿于岗前教育、护士大会、护士长例会、科室会议等全过程。通过组织学习《护士条例》、《医院感染管理》、《消毒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使护士学法、懂法、不违法,遵章守纪,规范行为,时刻把病人安危放在心上。让每位护理人员都明白,在护理的各个环节上都可能存在不安全的隐患,如果掉以轻心或心存侥幸,可能给病人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同时,强化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以适应法制社会。

1.2高危人群重点教育

从护理人员自身因素看,近年来医院床位扩编,护理人员数量逐年增加,从业人员低龄化。同样,我院护龄5年以下的护士占护士总数的2/5,占三班倒护士人数的2/3。她们临床经验不足,技术操作欠熟练,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易发生护理差错。因此她们是安全教育的重点人群,也是规范化培训的重要内容。

2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建立各种应急预案

2.1建立和完善护理各项工作流程

根据专科特点和医院的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项护理工作流程,如入院出院护理流程、各种急救流程、约束带使用流程、急诊住院病人与病区交接流程、“三无”病人收治流程等。

2.2完善各种应急预案

针对精神专科的特点,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制定专科应急预案。如精神病人可能发生的噎食、出走、自杀倾向应急预案,输液、输血反应应急预案等。并定期组织演练,保证突况及时有效启用应急预案。

3护理安全贯穿护理全程

3.1住院的新病人

一级护理病人专人管理,一般观察5-7天,每天每班有精神症状监护评估观察记录,有每日3次生命体征的测量记录,保护约束病人有各班的观察巡视记录,使病人的一切活动在工作人员的掌控之中。对于二级护理病人,除执行常规的治疗护理以外,精神症状观察使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对30个项目进行评定。同时还使用了护士用简明精神病量表(N-BPRS),评定项目26个,使精神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精神病人的病情变化过程有一个客观的量化评价,使护理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对安全的防范有了科学的依据。另外,为了有的放矢地掌握病人伴发躯体疾病,我们每周对住院的病人常规测量血压1次,对阳性的检查结果和异常的检查报告进行筛查,有临床意义的进行登记,各班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和防范,使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实处。

3.2住院环境的安全管理

在整个精神科病区,每天每班有专人检查床头柜、床铺有无危险品,门窗玻璃有无破损,电源开关是否完好,各种警示标识是否落实。每个角落都不能放过,确保住院的病人在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中接受治疗和护理。

4强化制度执行和护理质控

4.1强化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

将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病房安全管理等制度纳入护理的质量考核,不但要知晓,而且要执行。病房安全管理制度的检查和执行与患者安全目标评价相结合、与应急预案相关联。护理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检查结果与科室奖惩挂钩,对存在问题有整改,使护理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4.2建立和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建立以护理质量委员会、科室质控小组成员为主体,全体护理人员参与的护理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形成护理部监控、科内互控、科室自控的监控网络,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各司其职。

4.3加强考核检查

护理部按照《护理质量考核及评价标准》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其结果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并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科室,科室将各级检查反馈内容在科室会议上分析原因,整改不足。同时把科室每月的质量考核结果上报到护理部,使全院的护理质量管理做到有检查、有反馈,有分析、有整改,保证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使护理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5安全管理纳入护士长日常管理工作

5.1科学排班

护士长应根据护理部工作的统一部署,采取科学管理的方法,按照分层使用的要求,结合科室护士的现状,结合护士的能力、资历、技术水平等,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注意新、老护士搭配,发挥传、帮、带作用。同时根据病人的需要,治疗护理的时间安排尽可能不影响病人的休息时间,在病人晨晚间护理和用餐时间段增加护理人员数量的投入,节假日、法定长假安排技术力量强的护理人员值班,为病人安全提供人力和技术上的保障。要注意在弹性排班的同时,还要避免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而发生差错。

5.2学用结合

当使用新的医疗设备或开展新治疗方法、新药物应用时,要组织全体护士认真学习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在各种大型仪器上均挂上操作程序,以便护士熟练掌握和应用。

6建立通畅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6.1更新理念

美国医学会提倡:构建一个安全的卫生系统最大的挑战是改变理念;从指责犯错误的个体转变为视错误为促进安全性的机会[2]。差错发生后,简单地通过责罚医务人员的行为,不仅不能实现对护理安全切实有效的控制,甚至可能会产生相反的作用。真正需要做的是如何客观有效分析过错,找出错误的根源,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完善护理程序,通过环节上的设置来减少错误发生,增加安全性[3]。我们组织护士长学习和借鉴了这一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于差错分析,拓宽了思路,使各级管理人员能正确对待差错,发生差错及时报告,共同查找原因落实整改。

6.2建立科学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一个高效、畅通、无障碍的护理差错报告系统,对及时收集和反馈信息,促进护理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立上报系统的意义在于发现安全体系的薄弱环节,而不是单纯的评价不良事件的危害。当整个安全控制系统出现偏差时,不管是否造成损害,都要鼓励护士及时上报,在第一时间采取补救措施。目前,在我院制定了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和流程,鼓励医护人员及时、自觉上报不良事件,对及时、自觉上报当事人不追究、不处罚,营造积极的安全上报氛围。这使我们在不良事件发生后,并不仅仅关注谁犯了错误,而是通过系统客观地分析事件,提高护士的警觉性,消除护理安全系统疏漏,不让类似事件再次重现,有效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杜绝了护理纠纷。

7结语

精神科检查报告范文第7篇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一部分属于慢性精神患者,病程迁延,趋于精神衰退,缺乏主诉能力。另外,应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副反应严重,认知能力降低,生活质量下降。如生活习惯不良,懒散卧床,不讲卫生,孤僻退缩。牙齿健康问题常常被忽视。国内针对精神分裂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面报导较多,相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牙齿健康问题报导较少。于是笔者针对本院住院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口腔卫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共117例,采用《口腔内科学》第三版的标准进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我院住院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诊断标准,共117例,年龄22~76岁。

1.2 方法 口腔检查及诊断根据张举之主编《口腔内科学》第三版[1]中的标准进行。检查结果经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各年龄组患牙龈出血、龋病、牙齿脱落情况见下表。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表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牙龈出血率,牙齿脱落比例与我国正常人群相比情况严重。本组调查病例中35~44岁年龄组牙龈出血、牙齿脱落及龋病患者人数比例分别高于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2]结果的77.3%、37.0%、88.1%。65~74岁年龄组牙龈出血、牙齿脱落比例均高于全国口腔流调的68.0%、86.1%。另外,调查中发现齿垢普遍存在,与男性患者长期吸烟有关。患者刷牙习惯不良,85%以上患者不刷牙,极少数患者每天只刷一次牙,刷牙质量不能保证,简单刷几下或者漱口而已。调查结果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口腔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然而,精神患者的口腔保健的人力、物力、财力又十分有限。解决牙病问题的出路在于预防,培养患者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精神科医护人员要定期进行患者的口腔卫生检查,及早发现,并积极治疗。护理模式应该多加强健康宣教工作,从重点防患者自杀自伤等护理工作向多元化发展,从根源上降低发病率。

年龄患者人数牙龈出血患者人数(%)牙齿脱落患者人数(%)龋病患者人数(%)

35~44岁7180.364.890.1

65~74岁1776.588.282.3

参 考 文 献

[1] 张举之.口腔内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0-239.

精神科检查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误诊;神经症;原因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113-01

神经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1],由于种种原因,常造成误诊和漏诊,这不但给患者造成精神痛苦,而且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浪费了医疗资源。本文对74例被误诊为神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找出误诊的原因,减少误诊。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为我院2005年~2008年诊治的病人。男43例,女31例;年龄:14~50岁;职业:干部22人,教师16人,学生16人,工人9人,农民11人。

1.2 误诊情况:全部病例在本院就诊之前均接受过2家以上综合医院诊治,但均被误诊。误诊时间4个月~3年。以心悸、胸闷、胸痛等心血管症状为主要表现者误诊为心肌炎、冠心病、心律失常29例;以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症状为主要表现者误诊为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17例;其他误诊为:偏头痛7例,梅尼埃病6例,周期性麻痹3例,障碍2例,心境障碍(抑郁发作)10例。

1.3 诊断标准:按《中国精神障碍的诊断分类标准(第三版)》(CCMD-3)的诊断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与心境障碍等。

1.4 诊断结果:焦虑症19例,强迫症10例,恐惧症9例,疑病症15例,神经衰弱21例。

2 讨论

神经症原译为神经官能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由于神经症的症状在精神症状异性最差,可出现类似多种躯体疾病的症状,因而常导致误诊。本组病例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2.1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诊疗观尚未建立。神经症的发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但一些医生的诊疗观念还没有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忽视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是造成误诊误治的重要原因。再者,神经症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加之文化背景和世俗偏见[1],绝大多数不愿去精神科或精神病医院就诊,而到综合医院非精神科看病,就更增加了误诊的可能性。

2.2 医生缺乏精神医学知识,对神经症症状的复杂多样性认识不足。神经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患者大多对自己的病情极为重视,唯恐医生不重视、不相信,因此,叙述病史时只谈躯体症状,忽视情绪问题,在描述躯体症状时情感丰富,描述详细,甚至带有夸大色彩,将医生注意力引向躯体疾病,给各科医生识别本病带来困难[2]。如果医生经验不足,缺乏足够的精神医学知识,对神经症状的复杂多样性认识不足,不能识别躯体化了的情绪障碍,过分注意某些躯体征状,就会草率地作出器质性疾病的诊断。

2.3 病史不完整或对病人迁就造成误诊。前者的原因一是医生不能耐心倾听病人的叙述。因为神经症患者主诉繁多,病史较长,部分医生认为患者“嗦”,不适当的打断病人的陈述。二是有些病史涉及“隐私”,患者不愿透露,尤其是某些患者与医生熟悉,有意隐瞒病史而致误诊。后者因为有的患者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或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类患者一般不愿暴露和探讨自身心理问题,而坚持寻找躯体方面的原因。也有的出于某种目的夸大或隐瞒甚至编造病情,就诊时自我诊断或提出一些治疗检查要求。而医生不加分辨,迁就病人,被动诊治,导致误诊。本组资料中2名教师、3名干部的误诊均因接诊医生与病人熟悉而迁就病人,按患者意见反复进行多种仪器检查而导致。

2.4 过分依赖实验室及其它检查结果。某些医生忽视病史和体格检查,片面依赖辅助检查结果,只凭一纸实验室及其它检查报告就轻易否定神经症的存在而诊断为躯体疾病,这也是误诊的重要原因[3]。这是因为:①多种原因可能会导致辅助检查结果有这样或那样的误差;②某些神经症患者可能伴有轻微躯体疾病;③精神因素本身也会导致某些异常,如心律失常等。本组11例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或一过性心电图改变而在基层医院被误诊为心肌炎和冠心病。

2.5 过分相信既往诊断。本组全部病例均接受过2家以上综合医院的诊治,却一误再误,其原因之一是接诊医生对其他医院特别是上级医院的诊断过分相信,一味盲从,人云亦云,诊断思路受首诊医生的影响,不再详细询问病史,有时虽也看出一些诊断不符的地方却不敢大胆怀疑,结果导致以讹传讹,继续误诊。

2.6 思维定势造成误诊。①神经症患者多首先到综合性医院非精神科就诊,而接诊医生长期接触本专科疾病,会对躯体疾病的诊治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再遇到类似的病人或相似的情形,便不自觉地处于这种心理准备状态,按照过去的经验模式和思路去思考和判断,思路狭窄,多考虑专科疾病,很少考虑其他疾病而造成误诊。②有的患者出于对某医生的信任或别的原因,反复在同一位医生处就诊,而医生具有先入为主的思想,不愿改变依据最初病史和症状作出的初步诊断,尽管后来的临床资料不支持这个诊断。这也是一种思维定势,是导致误诊的一个因素。③诊断的思维原则之一优先考虑器质性病变,以免延误器质性病变的诊断,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亦不能走极端,把所有的躯体不适都按器质性疾病诊断,而忽视神经症。有的医生认为神经症误诊关系不大,器质性病变误诊不得,对躯体疾病宁信其有,不信其无,这种思想也是误诊原因之一。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既不能把神经症的诊断扩大化,亦不能把器质性病变的诊断扩大化,而应当实事求是,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杜鹃,孙悦吉,张新宇.综合医院内科门诊的精神障碍现状及对策[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1):111~112

[2] 陈玉民,王陶丽,杜宏群,等.综合医院抑郁性神经症68例误诊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2002.28(4):293

[3] 王绍芙.44例小儿神经症误诊为心肌炎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2.20(9):519

[4] 穆稳,韩翠萍.神经症误诊为躯体疾病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5):708

作者单位:476100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

精神科检查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老年性痴呆;流行病学;调查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Alzheimer Disease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in Hebei Province.Li Keqing, Jiang Qinpu, Cui Lijun, et al. The MentalHealth Center of Hebei Province, Baoding 0710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valence of dementia, especiallyAlzheimer disease (AD) in residents aged 65 years or over in the urban and rura l areas in Hebei Province. Methods From Oct.2004 to Mar.2005, S tratified multi-stage cl uster randomization was used to identify 2 158 subjects ≥65 years of age in Heb ei Province. A total of 2 158 elderly were interviewed. The participant aged wasinterviewed face to face with th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for scre ening, and diagnosised with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 rder. 4th ed.(DSM-Ⅳ). Results The overall current rate of deme ntia was 10.25%.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dementia was obviously higher in womenthan in men(P0.05). Accom panied with the lower education level, the prevalence goes up. The overall preva lence of Alzheimer's dementia was higher than the vascular dementia(7.81%, 2.46 %. P

【Key words】 Alzheimer disease; Epidemiology; Investigation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老年性痴呆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1] 。据统计 ,目前我国已有1.29亿人口超过60岁,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10.15%,从而使我国提 前成为老年型人口的国家。痴呆是老年期常见的脑器质性综合征,致残程度高,给家庭和社 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为进一步了解老年痴呆的患病情况,较客观和全面的掌握河北省重点精 神疾病的患病率及其特点和规律,我们于2004年底在全省范围内对23个县区共2158例65岁 以上老人进行了老年性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患病情况及其对策作初步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3年底河北省总人口为6769万[2],参照河北省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 查的研究设计,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调查[3]。以2003年底人口数为基准, 对河北省23个县区共2158人年 龄在65岁以上(1939年10月1日以前出生者)的老年人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使用河北 省公安部门提供的电子版户籍登记系统。具体按行政村(居委会)户数多少顺序编号,分65 岁~、70岁~、75岁~3个年龄组,分别进行随机抽样。这样保证了样本在各乡镇中的覆盖面 ,也修正了因不同年龄组的人口基数不同所致的样本数偏差。抽取结果样本数为2158人,实 际访视计2126人,失访者计32人,失访率1.48%,实访样本和抽样的年龄、性别分布基本相 当。在2126名被测者中,诊断痴呆218例,其中女性125例(57.3%),男性93例(42.7%);平均年 龄74.58±6.10岁;正规教育年限1.76±2.69年;从未结婚4例(1.8%),已婚127例 (58.3%) ,再婚3例(1.4%),丧偶84例(38.5%);居住方式:独居40例 (18.3%),集体宿舍1例(0.5%) ,与亲属同住177例(81.2%);职业:农民/渔民151例(69.3%),离退休/病退30例(13.8%), 无业/失业4例(1.8%),家庭妇女33例(15.1%);医疗来源:自费198例90.8%),公费医疗8例( 3.7%),医保11例(5.0%),其他1例(0.5%);居住地:城市41例(18.8%),农村177例(81. 2%)。

1.2 方法 以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和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SSD)[4]为本次调查老年痴 呆的筛选工具,以《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诊断标准[5] 。在流调开始前 对所有参加流调的医生护士进行了为期4周的培训,诊断的平均ICC达到0.96。现场调查采 用入户单独面谈的方式进行。

1.3 资料统计 调查资料在EPI Data下采用双人双重录入数据,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

2 结 果

2.1 不同年龄段老年痴呆的患病率 见表1。

2.2 与痴呆患病率的有关因素 见表2。

从表2中发现,痴呆的粗患病率与年龄、婚姻及许多社会人口学因素有关。性别:男女患病 率分别为8. 45%,12.18%,有显著差别(P<0.01);文化程度:文盲组、小学组和初中及以上组的患病率分别为13.47%,8.28%,4.74%,初中 或以上组基数较小,但文盲组患病率明显为高(P<0.01);婚烟状况:丧偶者患病率高于已婚且配偶健在者(11.70%,9.46%);未婚者患病率最高 (14.81%),因例数较少,较难肯定;家庭结构:以独居者最高为10.50%,其次为同配偶 子女居住者10.21%,居住集体宿舍者最低9.09%,但例数较少;居住地:城乡总的患病情况比较,农村高于城市(10.68%,8.76%),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2.3 城乡、性别之间痴呆的类别比较 在218例痴呆患者中,其中AD 166例,VD 52例,AD明显高于VD,有显著性差异(P <0.01) ;农村AD 134例,VD 43例;城市AD 32例,VD 9例。农村和城市比较,痴呆类别无显著性差 异(P>0.05),女性AD 98例,VD 27例;男性AD 68例,VD 57例,男女之 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2.4 不同性别之间年龄、读书时间痴呆患病情况比较 见表4。从表4中发现,女性患病年龄低于男性,但统计学结果无差异(P=0.759), 而读书时间女性明显少于男性,且有统计学差异(P=0.000),MMSE总分女 性低于男性,统计学结果无差异(P=0.113)。

2.5 影响因素 通过12个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痴呆的危险因素有读书年限0 ~6年(OR=8.343),收入0~5000元(OR=3.081),农民/渔民(OR=9.697),离退休/病退 (OR=21.118),无业/失业(OR=8.122),学生/家庭妇女(OR=25.081)。保护性因素有 汉族(OR=0.59),男性(OR=0.729)。

3 讨 论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例迅速增加,与老年相关疾病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自 八十年代起在中国已有许多关于老年痴呆的研究报告。北京1986年报告[5],在城 市社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重度痴呆患病率1.28%,65岁及以上1.82%。上海报告[6]60岁及以 上痴呆患病率为3.46%(1990)和4.21%(1993)。国内另有报道60岁以上为0.86%~7.05%,65岁 以上老年人痴呆患病率为5.99%[7-11]。本次调查发现65岁以上痴呆的患病率10.25%,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的患病率7.87%。 对AD和血管性痴呆(VD)的患病率,国内外的报道因地区差异患病率高低也不相同,在欧美 AD为主要痴呆类型,本次调查结果显示AD的患病率高于VD,有显著性差异,与欧美的报道相 符[12];而农村地区和城区未发现有差异性。国内有许多研究认为,性别对AD和VD 的患病率有一定的影响,但仍是意见不一,如高至胜等[13-17]报道,女性患病率 高于男性。而陈湛 [18]报道,AD无性别差异,VD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本调查显示,AD和VD的患病率未 发现有性别差异。有关痴呆的危险因素,我们调查发现男性是痴呆的保护性因素,而文盲和受教育程度低及无 固定职业者是危险因素,与大量国内外调查结果相仿。调查发现,痴呆患者女性文化程度明 显低于男性。上海5年随访(1987~1992)报告[19],年平均发病0.91%(轻、中、重度 ),教育程度对痴呆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文盲为危险因素,这与我们的结果一致。随着国 家老龄化的趋势,阿尔茨海默病(AD)及其它老年痴呆患者的绝对人数增加,已构成国家主 要的社会问题和保健内容。随着老年痴呆的发病率日趋增高,老龄人脑健康问题也受到社会的关注。老年期痴呆严重危 害老年人的健康,对日益老龄化的社会,希望社会及家庭加倍关爱老年痴呆的患者,需要提 供更多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 参考文献

[1]张明园.从流行病学的观点看中国痴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9

[2]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省经济年鉴2 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3]栗克清,崔泽,崔利军,等.河北省精神障碍的现况调查.中华精神科杂志,2007,1 :36-40

[4]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2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1-165

[5]美国精神病学会(庞天鉴).DSM-Ⅳ分类与诊断标准,2001

[6]陈昌惠,张维熙,沈渔村,等.精神分裂症流行学调查资料分析.中华神经精神科 杂志,1986,19(2):73-76

[7]高之旭,刘福根,方壅生,等.城市、城镇、农村老年期痴呆患病率的研究.中华 神经精神科杂志,1993,26(4):209-212

[8]张明园,瞿光亚,王征宇,等.痴呆和Alzheimer病的患病率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 990,70(8):424-428

[9]王道,卜时明.上海县老年性痴呆现状调查.上海精神医学,1995,新7(2):76-78

[10]沈渔村,李永彤,李格,等.Alzheimer性痴呆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华神 经精神科杂志,1992,25(5):284-287

[11]张新凯,何燕玲,张明园,等.老年期痴呆及Alzheimer病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初探 .上海精神医学,1998,新10(增刊):9-12

[12]Jorm AF, Hemderson AS. The prevalence of dementia: aquantitative in tegration of the literature. Acta Psychiatr Scand, 1987,76:465

[13]高至胜,盛小奇,单飞豹.湖南省长沙市老年期痴呆流行病学调查.湖南医学,19 94,11:195

[14]余金龙,冯容妹,方少心,等.广东省沿海地区农村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调查.中 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24:30

[15]吕书臣,余海民,陈勇华,等.海岛居民老年痴呆流行病学调查.舟山医学,1997, 25:1

[16]朱紫青,陈建新,张明园,等.痴呆和Alzheimer病患病率的5年纵向研究.上海精 神医学,1998,10:6

[17]唐牟尼,郭杨波,向孟泽,等.农村老年期痴呆和Alzheimer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9:20

[18]陈湛,张梁,来月霞,等.新疆石河子城区血管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的流行病学 调查.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1998,5:44

[19]高之旭,盛尤荣,严和,等.城市、城镇、农村老年期痴呆患病率的研究.中华 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2,18(5):278-280

精神科检查报告范文第10篇

读者 李木李木您好!

从您的描述来看,您父亲现在很可能已经处于抑郁状态,最好到专门机构请心理专业人员作出诊断。针对您的顾虑,我建议您父亲可以借助“心理CT”系统达到诊断的目的。

“心理CT”通俗地说就是通过人机(电脑)对话来测定一个人是否存在心理方面的疾病。它是基于国际著名的心理测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问卷(MMPI)”的理论研究开发而成,可以对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进行比较全面的测量。这套系统目前有200题、399题和566题三个版本,包括269个心理量表的结果分析,内容涉及感知觉、思维、情绪、意志行为、睡眠、心理发育、性心理、婚恋和家庭问题、心理防御机制、心身疾病和抑郁、焦虑、偏执、癔症和酒药成瘾等方面的相关心理问题,可全面了解受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试时由受测者回答问题,每个问题的每种答案对应不同分值,最后将所有问题的答案所对应的分值进行累加,最终得出受测者的心理评分。心理CT报告内容详尽,测查结果经过专家诊断系统的统计、计分和分析后,可以对每个受测者输出多达17页的心理检查报告,内容包括总体印象、辅助诊断、量表分析、因子分析、症状提示、危险行为预测等。

“心理CT”。系统采用的是人工智能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最大优点是它比传统的“医生提问患者回答”进行心理学评分的诊断模式更加客观,减少了医生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偏差,能够较容易地筛查出确有心理疾病者,系统还能够根据受测者的得分产生文字描述极为详尽的心理报告,可以方便直观地了解受测者的测试结果,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的意见。就像普通CT机能对人体心、肝、肾各部位进行层层扫描检查一样,“心理CT”系统也能对受测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多方面的报告分析。在受测者回答完问题后,该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自动计分并画出剖析图,经过整合分析对受测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多方面的报告分析,对其不良的心理状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描述,使以往精神科疾病诊断靠医生主观经验判断变成科学、量化的心理指标。

上一篇:检查检验报告范文 下一篇:出院检查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