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范文

时间:2023-03-22 12:54:36

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范文第1篇

单目标化局势决策在灌区种植结构调整中的应用徐建新 张运凤 刘发 张泽中(5)

基于GSM和GIS的土壤水分信息远程采集与决策系统马景宇 潘瑜春 李翔 王秀 郑文刚 赵春江 王锦地(8)

烤烟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水的生理基础研究蔡寒玉 汪耀富 李进平 陈振国(11)

地膜覆盖灌水技术在北方地区的应用李援农 王丙英(13)

大棚温室作物需水量计算模型研究进展孙宁宁 董斌 罗金耀(16)

宁蒙引黄灌区田间节水潜力计算方法分析张霞 程献国 张会敏 胡亚伟(20)

应用改进的灰色GM(1,1)莫型预测阜新地区干旱发生年王英 迟道才(24)

城市中水系统纳入给排水系统综合规划的优化研究赵玲萍 邵敏(26)

河北省井灌区节水灌溉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李国正 苏晓虹 王玉娜(29)

厂东省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的综合分析杨飞(31)

阜新地区烤烟喷灌试验研究海东霞(33)

建立节水灌溉发展长效机制的探讨卓汉文 曲强 宋实 黄保全(35)

商丘试区水资源需求与粮食安全分析王国重 齐学斌(38)

城市居民小区中水回用可行性分析及对策蔡光全 瞿扬清(40)

浙江省部分缺水地区缺水程度分析王士武 郑世宗 温进化(43)

节水技术系统在高等院校中的应用左元斌 张焕林 仇立华(46)

玛纳斯河灌区渠道防渗改造的几点经验周吉军 张敏(48)

浆砌石土工膜防渗技术在渠道防渗中的应用孟丽萍(50)

U形混凝土渠道衬砌技术在宁夏农业综合开发中的应用汪秀琴 张智 周斌(53)

《节水灌溉》征稿及征订启事(54)

甘肃瑞盛·亚美特高科技农业有限公司(F0004)

温室黄瓜苗期灌溉上限指标的研究李清明 邹志荣 刘彬彬(1)

负压供水下盆栽大豆叶片的光合生理研究耿伟 王春艳 薛绪掌 王卫光(5)

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籽粒灌浆过程的影响研究肖俊夫 刘战东 段爱旺 刘祖贵 申孝军(9)

集对分析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邱林 唐红强 陈海涛 徐亮(13)

贵州喀斯特地区“三水”资源开发的技术体系范荣亮 苏维词 张志娟(16)

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进展于文颖 周广胜 迟道才 徐德增(19)

含水率差值法初探董艳慧 杨路华 卜卿 夏辉 高惠嫣(24)

基于ADAM5510和GSM的水渠水位远程测报系统研究王树东 冯磊 邓冰 高超 曹爱红 潘峥嵘(27)

轻型镁合金喷灌移动管道的研制李金山 黄修桥 郑庚石(29)

微灌灌水器自动检测系统的研制郭志新 黄修桥 王晓森 李辉(32)

内镶扁平紊流压力补偿式滴头的研制王栋(36)

浅谈对新疆棉花地下滴灌的认识段守明 仵峰 李富强(38)

滴灌棉花根系生长状况调查启示谭明(41)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灌区水资源管理研究孙美凤 蔡大应(43)

灌区特设量水设备水量监测误差分析吴彩丽 黄斌 谢崇宝(45)

“十一五”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工作全面启动(4)

2006年全国水利工作的4个特点(35)

2007年水利工作的总体要求(40)

2006全国水利工作的六大重要进展和2007年水利工作的五项重要任务(71)

欢迎订阅《节水灌溉》杂志(48)

休闲农业区节水灌溉类型及微灌工程设计邓丽 黄会明 吴涤非 邓梼(49)

园林灌溉对再生水回用的技术要求郝桂玉(52)

欢迎订阅《中国农村水利水电》(54)

喷灌技术在广东省经济作物灌溉中的应用邹战强(55)

水网络设计与优化在工业节水中的应用梁伟 苗磊 张洪林 张连红(57)

MBR在医院污水回用处理中的应用梁松雪(59)

变频调速水泵智能故障诊断方法舒服华(61)

14ZLB-70型轴流泵与ZS195柴油机的配合应用杨武 吴文标(64)

石拉渊灌区农业水费计收工作的实践和思考王立金 朱孔宪 刘辉(65)

青海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孙婉娟(68)

临汾市尧都区节水工程管理形式的探讨左文忠 刘吉萍 刘美婷 段清泉(70)

井灌区节水工程效益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王秉录(72)

试论农村税费改革对王屋灌区农业用水水价改革的影响于青云(74)

节水灌溉经济分析中几个问题的探讨陈小红 王立宏 吴涤非(76)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气象因子响应模型张瑞美 彭世彰(1)

灌溉强度与作物吸收率关系探讨马洪云 卢文喜 杨威 鲍新华 王红霞(4)

河北平原井灌区农户灌溉用水量差异的分析赵勇 王玉坤 张绍军 孟祥勤(7)

宽垄沟灌覆膜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初探马金宝 毕建杰 白清俊 杨荣光 张艳妮 项艳(10)

农田污水灌溉的危害研究进展与解决对策李洪良 邵孝侯 黄鑫 廖林仙(14)

湖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研究邹君(18)

棉花膜下滴灌比例混合变量施肥装置的研发与应用李富先 吕新 潘冬梅 王海江(22)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处置技术李志东 李娜 张洪林 九井裕司 中尾真一(25)

城市污水循环再生利用的环境效益及其应用状况史晓燕 肖波 李建芬(28)

基于GIS的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分析朱伟峰 马永胜(32)

基于自适应惩罚遗传算法的给水管网优化设计陈俊博 周荣敏 季广辉 万耀强(34)

基于Access的灌溉信息管理系统宋妮 王景雷 孙景生(37)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李滨勇 史正涛 董铭 王爱忠 刘波(40)

膜下滴灌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分析戴婷婷(43)

基于分形思想的灌溉系统李雪娇(45)

污水灌溉标准体系探讨沙鲁生(48)

基于灌区节水管理的孔口闸门设计研究赵登明 周和平 兰玉军 张彬(51)

高灌水均匀度防堵塞内镶贴片式地下灌水器设计研制及试验研究王栋(54)

特早熟棉区棉花膜下滴灌灌溉制度毛国新(58)

制定《北京城市园林绿地使用再生水灌溉指导书》的几点说明王艳春 古润泽 李延明(60)

超声波流量计在大型渠道测流中的应用王竹青(63)

“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24)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73)

2007年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点(79)

一种新型自动滴灌式的壁面绿化装置郑玉忠(65)

斜卧式潜水轴流泵在孤东泵站扩建工程中的应用张俊杰 赵长清 隋迎春 郭素敏(67)

抗冻混凝土外加剂掺量的合理化探讨曹四伟 王正中 李光宇 姚汝方 刘顺发(69)

浅谈灌区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重要性及效益评价杨宗国 孙所英 崔璇 姚庆锋 范军(72)

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马秀萍(74)

汶上县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现状分析与对策路敦珂 张相伟 辛慧(76)

梁山县引黄灌区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和建议陆萍 李吉娥(78)

河北辛集节水灌溉之我见刘允 赵西建(80)

半干旱地区集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集成总体模式研究程满金 郑大玮 张建新(1)

西北牧区干旱指标分析及旱情实时监测模型研究佟长福 郭克贞 佘国英 畅利毛 戴佳信 段恒荣 郭瑞萍(6)

利用土壤水动力学模型预测麦田土壤水分的研究周良臣(10)

隔畦灌溉初步试验研究王韶华 刘群昌 苏轶醒(14)

冬小麦、春玉米间作条件下作物需水规律高阳 段爱旺 刘浩 刘战东 申孝军(18)

土壤中水、燕、盐耦合运移机理与模型的研究进展万良兴 田军仓 郑艳艳 李全东(22)

压差施肥罐施肥时间解析邓兰生 张承林 郭彦彪(26)

控制替灌溉情况下土壤蒸发的预测研究李彩霞 陈晓飞 王铁良 杨国范 郑淑红 汪明霞(29)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果园土壤水分动态王健 吴发启(32)

谈水价在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张雪花 王银平 张宏伟 吴静波(35)

基于三标度法的模糊物元模型在湖泊水质评价中的应用祁兴会 陈晓楠 邱林 黄强(38)

信赖域法用子给水管网水力计算的研究储诚山 祈淑艳 路志强 张光 王蓓(41)

流域水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优化研究秦丽云(44)

东昌湖引水量计算研究许文杰 曹升乐(47)

产权理论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治理模式研究刘铁军(50)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动因的博弈解释周晓平 郑垂勇 陈岩(54)

园林喷灌系统支管管径优化研究朱常平 刘富峰 王强 田国红(58)

北京市设施农业雨水利用模式分新田金霞 肖华 姚少龙(60)

西安市纺织城区污水回用效益评估李冬梅 党志良 叶朝丽 张雄(62)

淠史杭灌区中稻受旱试验研究凌毅 吴珠明(64)

中国灌溉市场的公平竞争与中国灌溉企业的等级评定许复初(67)

节水灌溉产品认证技术标准体系建立探讨余根坚 高占义(70)

宁夏末级渠系改造与管理运行效果分析鲍子云 张建保 仝炳伟(74)

农民用水协会在组建及运行中的若干问题分析由金玉 汪志农 李瑛(76)

广州市“两涌一河”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崔玉炎(79)

塑材U形明渠工程技术设计与施工研究周和平 李平 禹锋(81)

堆山造景绿化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应用刘鸿俊(84)

银南灌区农田灌溉中溢出水分利用方法的探索班乃荣 张永宏 张伟 徐永霞(86)

校园水资源浪费及节水型校园建设初探杨子江 余迟(88)

清、污水灌溉铅、铬在夏玉米体内残留研究钟凌 蔡焕杰 王健 刘红英(1)

半结构多目标模糊优选理论在灌溉模式优选中的应用吴俊河 徐建新 马喜堂 张长江(4)

黑龙江省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程度评价及节水灌溉模式优选戚颖 付强 孙楠(7)

人工湿地脱氮性能优化分析及研究建议邓春光 蔡明凯(10)

东湖水环境污染因素与整治措施熊志平(13)

新兴绿色技术——水生植物修复技术任照阳 邓春光(17)

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贾娜 鄂卓茂(20)

微灌用沉沙池泥沙沉降计算方法试验研究宗全利 刘焕芳 汤骅 吴均(23)

固定宽垄沟灌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松垄作业的试验何进 李洪文 朱国辉 李问盈 张学敏(27)

基于AHP方法的农业用水资源综合评价与分析龚宇 王璞 王聪玲(31)

计算机技术在土壤水分运动模拟中的应用韩霁昌 罗林涛 侯宪东(34)

BP神经网络在农业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白雪梅 徐建新(36)

北京市节水技术的节能效应分析梁赛 王灿(39)

我国水资源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雷川华 吴运卿(41)

梯形与准梯形渠道冻胀有限元分析郭利霞 王正中 李甲林 张茹 钟凌(44)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实现张巍巍 刘喜峰 刘增进(48)

新时期基层灌溉试验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吕成长 陈苏春(51)

青海省旱作节水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文良 高文山(53)

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讨蒋伟(55)

节水灌溉发展现状与规划展望杨永红 武利江 王政章 李为虎(56)

桂林市节水灌溉工程模式探讨谢裕钦(59)

生物及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饶胜(61)

河南省山丘区集雨节灌工程模式及经济评价梁志宸(63)

江西省干旱成因分析与节水灌溉欧阳球林 李娜(65)

节水灌溉范文第2篇

《节水灌溉》(CN:42-1420/TV)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节水灌溉》读者对象:水利、农业、林业、花卉、园林等厅(局)及其科研设计院(所)、各项目单位、节水工程施工单位从事节水灌溉工作的业务主管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等。

节水灌溉范文第3篇

1我国的水资源现状与农业用水状况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X10rn3,占全球总量的6%,在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位居第4。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下来只有220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位居121位,是全世界13个人均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而实际上,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径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2X10m3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m3,并且分布极其不均衡。由于经济生活的迅猛发展,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降低了水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生活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绝大部分。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这个比重在逐渐下降,但是,过去几年农业用水的减少是以粮食产量的不断下降为代价的。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最根本的选择是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而由于单位用水量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递减,对粮食单产提高的需求使未来对灌溉用水的需求以更快的速度膨胀。而在目前以及未来发展的情况下,农业不可能再获取更多的水资源,就现有的农业灌溉水平和用水模式而言,我国的农业灌溉问题就更为突出。

2关于节水灌溉和节水灌溉技术

2.1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简单的来讲就是指采用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产率。换言之,节水灌溉是用尽可能少的水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出的灌溉形式。节水灌溉的内容大致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水工程技术;节水农业技术;节水管理技术。

2.2节水灌溉技术

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4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其中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该技术体系的核心,已相对成熟并得到普及,其它技术相对薄弱,急需加强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1)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雨洪利用技术。

(2)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抗旱点浇技术。直接目的是减少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

(3)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包括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优选抗旱品种、土壤保水剂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目前,农艺节水技术已基本普及,但生物节水技术尚待进一步开发。

(4)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包括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节水灌溉制度等。其中,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采用高标准的量测设备,及时准确地掌握灌区水情。

2.3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

(1)因地制宜,继续普及与推广喷、微灌技术。在节水灌溉模式中,喷、微灌应用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外喷、微灌技术正朝着低压、节能、多目标利用、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及运行管理自动化方向发展。任何一项节水灌溉技术都有其适用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普及与推广喷、微灌技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此外还有地下滴灌技术。

(2)灌溉渠系管道化。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新建灌溉渠系的大部分都采用管道化。美国约有1/2的大型灌区实现了管道化输水。我国已基本普及了井灌区低压管道输水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大型渠灌区渠系管道化,并加快相应大口径塑料管材的开发生产。

(3)现代精细地面灌溉技术。土地平整是改进地面灌溉的基础和关键,由于我国地面灌溉量大、面广,需要采用推广应用激光控制平地技术、水平畦田灌溉技术、田问闸管灌溉系统以及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等一切改进地面灌溉措施,逐步实现田间灌溉水的有效控制和适时适量的精细灌溉。

(4)研究和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非充分灌溉理论将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四水”转化理论等高新节水技术和理论相结合,创建新的灌溉理论及技术体系,它将对现有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及灌溉管理模式等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5)“3S”技术在农业节水中的应用。现代农业是以高新技术应用为标志。在西方发达国家,通过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球定位系统(GPS)及计算机网络获取、处理、传送各类农业信息的应用技术已到了实用化的阶段,中国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开始起步,如作物估产、土壤含水率分布的监测等,如果能在农业节水中推广应用“3s”技术,产生的节水效能将是革命性的。此外,国外还出现了地面浸润灌溉、坡地灌水管灌溉、土壤网灌溉、绳索控制灌溉等新的节水灌溉技术,都对我国的节水灌溉有积极的参考借鉴意义。

3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

3.1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的现状

根据《中国水利年鉴2005》的统计数据,截至2004年底,我国灌溉面积为0.615×los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0.562×loshm2,节水灌溉面积为0.203×los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6.1%;其中喷滴灌和微灌面积315.447Xlo4hm2,占节水灌溉面积的15.5%,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6%;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470.627×lo4hm2,占节水灌溉面积的23.1%;其余为渠道防渗和其他节水工程,占节水灌溉面积的61.4%。2005年的耕地面积为1.221×loshm2,由此看出,全国约有1/2的耕地面积没有灌溉设施;约2/3的有效灌溉面积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在节水灌溉面积中,采用现代先进节水灌溉方式的微乎其微,绝大部分只是按低标准初步进行节水改造,输水渠道的防渗衬砌率不到30%。

3.2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出现的问题

(1)节水法规制度建设不健全,未形成水市场,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虽然我国近期大力推动节能减排,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包括节水在内的节能条例,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节水法规制度方面的建设很不完善,尤其灌溉用水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其次,农用水价偏低,未形成水市场,调节手段单一。再就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优惠措施不到位,都不利于节水灌溉工作的实施。

(2)多头管理导致“水乱”,影响节水灌溉推广。地方水务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出现“城乡分割、职责交叉、多头治水”等弊端严重,在水资源与供水管理、排水与河道管理、河涌综合整治涉及的截污、堤岸建设和环境、绿化工程、城市供水与农村供水、涉水工程审批等环节上权责不明,政事和政企不分,严重影响了节水灌溉的推广。其次,重建设、轻管理仍然是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3)农民群众的认识程度低,不具备水资源危机意识。很多地方老百姓养成了“一条土渠一把掀,开个豁子随便浇”的大漫灌思想,认为“有河就有水,挖井就有水,水是用不完的”,对水资源缺乏认识不到位,没有水资源危机意识,节水意识淡薄,导致了抵触情绪。又由于节水灌溉将打破以往农作方式,这也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问题,因循守旧的思想促使着他们抵触此类工程。

(4)地方政府支持与否是节水灌溉推广的瓶颈。很多地区借节水灌溉的幌子骗取国家资金,这些工程往往是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往往是“领导来了放一放,领导走了盖起来”,甚至到最后不了了之,给当地的群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

新疆很缺水,群众普遍对节水工程有较高的认识,再加上兵团化的管理,对推广节水灌溉起到了组织保障。但对于有水灌溉的东部平原区来说,就没有那么高的积极性去节水灌溉。即使做了节水的工程,但也不会有节水的积极性。以灌区工程为例,灌区做了节水工程措施节水了,但直接的问题是灌区管理部门收缴的水费少了收入就少了,这个损失如何进行弥补?节约的水如果用到工业上会创造更大的价值,那就是全社会收益,应由政府主导来对灌区管理部门做补偿,但现在尚未建立一个有效的补偿机制。

(5)节水灌溉只适合规模化生产需要,投入很大。节水灌溉的工程一次性投资是很大的,以喷滴灌为例,教科书中说的造价约15000元/hm2,其实这个造价应该是说管网部分,而非全部工程。一个节水灌溉工程需要有动力源、水源、取水设备、水处理设备、输水管、分水的三通、多通、灌水器等多种设备。这里水源部分又有河水、泉水库水、方塘水、井水等,而这些拦蓄设施的造价是很高的。由于集中种植,又涉及到产品销售等问题,不适合散户发展节水灌溉。因此说节水灌溉只适合规模化土地种植采用。

(6)节水灌溉工程的技术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不到位。投资建设了节水灌溉工程,有时候却得不到足够的技术培训,甚至由于各种原因,得不到后续的技术支持因此,对作为使用者的农民群众来说,节水灌溉工程就等于毫无用处。

总之,资金、政策、管理、观念、技术支持等问题制约着节水灌溉的推广。

3.3逐步推广节水灌溉,循序渐进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节水意识。发展节水灌溉作为我国的一项国策,要首先在群众中建立起水资源有限和水危机的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节水,积极投入到节水灌溉的开展中去,有利于节水灌溉的快速推广,使农民节水增产增收。

(2)政策配套改革,加强引导。加快我国的节水法规制度的建设和健全,尤其加快水价改革措施,加强节水灌溉中的管理环节,逐步实现以水养水,达到节水的良性循环,通过管理降低成本,理顺体制,提高节水效益。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与节水,加强引导力度。

(3)快建立水市场,形成补偿机制。在加快水价改革的基础之上,更需要加快研究建立水市场,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来促进节水意识。而在水市场的框架内,建立合理、有效的补偿机制,形成“谁收益,谁补偿”的用水氛围,带动农民群众节水的主动性,进而促进节水灌溉工程的推广。

(4)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更有效推进节水灌溉。现在相当多的地方比如广州,已经开始成立统一管理涉水事务的水务局,类似这样的理顺的管理结构,将有利于解决水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与瓶颈,更能有效推进节水灌溉。

(5)优先在灌溉条件差地区进行推广。灌溉条件差的地区,粮食产量低,通过广泛推广节水灌溉工程,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增产,让农民增产又增收,农民致富,在区域性的范围内起到一个示范带头作用。

(6)以国家投入为主。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节水灌溉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改善生态环境等社会效益方面,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发展节水灌溉是不现实的。从现阶段的国情来看,除发展温室大棚或经济作物等高产出的节水灌溉,以业主或农民为主投入外,我国节水灌溉的投入应以国家为主。

(7)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切勿盲目。在发展节水灌溉采取的措施上,要打破常规,采取非常措施,改分散为集中、改小打小闹为战略安排、改单纯搞示范点、示范区为全流域综合治理,改以需定供为以供定需,改追求工程建设规模为出台重大管理举措,统筹安排,合理发展。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条件不同,作物类型有别,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发展节水灌溉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取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

(8)强节水灌溉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①对于节水灌溉设备而言,要组织力量进行技术攻关,研制低成本、使用环保材料、物美价廉的节水灌溉设备;②要发展一批以节水灌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具备咨询、规划、设计为一体的技术服务公司、营销与培训相结合的经济实体等多种形式组成的节水灌溉产业化技术支持体系。

节水灌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 节水 灌溉

节水灌溉是充分利用各种水资源,采取水利、农业、管等技术措施,使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总体利用率最高及其效益最佳。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是否节约灌溉用水,用水是否高效是以单位作物产量总耗水量(从水源算起直到田间)多少来衡量,或者,以单位耗水量所取得的产值多少来衡量。现在我国采用过的和正在研究或推广使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有数十种之多。各种技术都各有利弊,各有不同的适用条件。

1 在农村建设中发展节水灌溉的基本要求

我国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节水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低,中水回用率不高,水浪费严重,雨水、海水等利用空间大,节水潜力大。因此,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发展节水事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节水灌溉必须做到:①应以节水为中心,作到水资源高效利用,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②要与所在区域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农业区划等规划相协调。③要适应“两高一优”农业和现代化农业发展对灌区的要求,统筹考虑灌溉与农业措施的协调发展,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推进灌区农业现代化进程。④要与本地区长远发展规划相结合。⑤要在满足经济实用原则的基础上,注意采用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新方法,提高灌溉的现代化水平。⑥要从总体角度优化配置灌区的水土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⑦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改造的方向、重点、内容和措施,用较少的投资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⑧要在进行灌区工程建设的同时,研究提出灌区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等配套措施,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实现灌区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2 发展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

采用控制灌溉技术后,其节水最少能达到30%以上,对提水灌区和井灌区而言,节水就意味着减少提水成本,进而达到了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而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后相对干爽的稻田,还迫使水稻的根系必须向深处扎并相对发达,水稻相对较深的发达根系就一定是相对抗倒伏的;而潮湿环境下易发生稻瘟病和病虫害等灾害,在控制灌溉条件下这种灾害也减少了许多。

2.1 现有主要灌溉方式及特点

当前国内外农业节水工程井水灌溉方式主要有:渠道衬砌地面灌溉(简称渠灌)。低压管道输水地面灌溉(简称管灌),喷灌,微灌等。这些不同的灌溉方式均有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所以从经济角度看,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至今未臻完善,有待深入研究。在以地下水为灌溉水源的我国北方广大农田,多以管灌和喷灌2种节水工程为主要措施。

管灌是国际上发展最普遍的农业灌溉技术,作为几个节水灌溉系统,有投资较少,能耗较低,适应性强,管理方便等优点,但由于其配套技术尚不完善,也存在如下缺点:给水栓(出水口)种类繁多,铸铁材料易锈蚀,操作欠灵活,与田间移动式软管连接不便;目前使用的田间移动式管道多用改聚乙烯管,性脆易折裂,寿命短,不经济。同时因长度较大(一般长50m左右),移动困难,操作不便等。在配套不佳的情况下,很多地区田间仍保留土渠灌水。致使田问渗漏蒸发损失大,降低系统水利用率。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完善管灌配套技术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既能抗旱保苗,又能充分供水促产,从而开发一种新型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对于我国北方地区稳定农田水利工程布局,进一步提高节水效果,推动节水型农业建设,保障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大意义。

2.2 新灌溉方式技术体系及特性分析

我国西北沿黄干旱灌区,土壤瘠薄,当地(10种)优势作物均不宜重茬种植,研究其综合节水技术,决不仅是在一块土地上使用某种节水灌溉方式种植某种作物而求其效益,而是要考虑在一定年度内(5―6年以上),按当地优势作物(必须进行的)倒茬种植顺序,使用各种作物所适宜的不同灌溉方式进行综合节水研究。而以往布置的节水灌溉设施,由于作物倒茬而使设备跨年度间歇性闲置,造成浪费,为此在内蒙古磴口县境内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二实验场,设计配置了120hm2的集引黄灌、喷灌、管道灌溉于一体,配置地面设施后功能可扩展至微喷、滴灌的灌溉体系。

国内外在农田多功能灌溉设施中,转换不同灌溉方式、要求不同给水压力时,一般不将加压泵串接在管路中,因为在低压运行时,加压泵组件使水阻增加,很不经济,均使用手动闸阀控制或使用电磁阀控制,相应增加设备投资与设备耗损,其中使用手动闸阀,占用设备空间大,操作难度大,设备耗损大、折旧大,跑漏水严重,而使用电磁阀控制,设备投资大,配电控制复杂,维修困难。

2.3 技术和管理措施

充分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对渠道进行防渗和渠系配套,提高渠系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同时,加强田间工程配套,采取防渗和管理道输水,平整土地,规范田间畦规格,提高地面灌溉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田间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这是我国农业节水的重点,在有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许可的地区适当发展喷灌、策灌。

(1)加强节水工程管理。这是发展节水灌溉的中心环节。为提高节水工程的管理水平,采取宜分则分、宜合则合的方式,主要有3种管理类型:① 统分结合的区域性规模经营,即在不改变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行统一服务。② 土地适度集中的规模经营,即通过对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入股、反租倒包和“四荒”使用权拍卖,土地相对集中,成立集体农场或家庭农场,实行一体化经营管理。③ 节水灌溉工程自建自管形式,使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得到保证。

(2)开展节水高产灌溉制度的研究。积极进行灌溉需水测报及预报对缺水地区采用非充分灌溉,推行科学计划用水制度,提高水分生产率,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效益。

(3)不断完善水费制度。使过去按亩计收水费的灌区逐步过渡到按方计费,对水费较低的灌区,应逐步提高水价,运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使灌区逐步达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 结论与讨论

节水灌溉范文第5篇

1.1新建井灌区节水增效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按照“以水定井,统一规划,合理开采,严格管理”的原则,在新建的井灌区发展节水增效灌溉。以开采有稳定可靠补给来源的浅层地下水为主,将井灌建设和节水灌溉结合起来,建设成节水型井灌区,做到既促进农业的发展,又防止地下水超采、环境恶化的结果。这种模式是:合理布井,采用先进的成井工艺提高机井质量,配套小型移动式喷滴灌机等节水灌溉设施。红旗镇按照这种模式可建成中心灌区26.7hm2,辐射区80hm2,项目区建成后灌水定额将会明显下降,年节水预计10万立方米,在全部农田实现全生育期灌溉的同时,地下水将得到有效控制,灌溉期间地下水位将基本保持不变,可有效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由于取消了田间输水土渠,还可节省渠道占用耕地面积。

1.2灌区田间工程节水改造模式

由于红旗镇原输水渠道防渗衬砌率低,田间工程不配套,灌水方法落后,是发展节水灌溉的重点区域,特别是田间工程部分,由于以群众投入为主,是当前节水灌溉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这类灌区在对干、支渠等输水工程进行防渗的同时,对田间工程进行节水改造。改造的模式是:对斗、农渠进行防渗衬砌,平整土地,重新确定沟渠规格,采用小畦灌、沟灌、长畦短灌和波涌灌等先进的地面灌水技术,并通过开展非充分灌溉、水稻控制灌溉、降低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和采用覆盖保墒等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实现渠灌区全方位节水。

1.3节水抗旱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由于七台河市处在十年九春旱的季节性缺水地区,这类地区在农作物播种季节经常性地发生干旱,而在其他生长季节或生育阶段降雨可满足需水要求,如不采取抗旱灌溉轻者减产,重者绝收。对这类地区,采取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为:选用适宜当地的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如坐水种、软管灌溉、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等和植树种草培肥土壤、覆盖保墒、合理耕作、采取节水灌溉制度相结合。红旗镇可采用坐水种节水抗旱灌溉模式,利用行走式注水点播机,将开沟、注水、点种、施肥、覆土一次作业完成,主要用于玉米、大豆的抗旱点灌。

2推广对策

2.1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的节水意识

发展节水灌溉必须要加强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普及,实现干部群众观念上的变革。由单纯的浇地向浇作物、科学节水转变,用科学技术手段武装农业。同时,做好节水灌溉的科技交流,让群众认识到农业节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用先进的取水、输水设施,先进的微灌、喷灌机械,先进的滴灌、渗灌、微灌方法,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2.2政策配套,提高灌溉用水管理水平

由于节水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灌溉用水的市场机制不键全,农用水价偏低,不利于节水灌溉工作的开展。在推行节水灌溉中,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目前最不为人们重视的环节,重建设、轻管理仍是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当前,灌区的农田灌溉水的水价仅为供水成本价的1/3~1/2。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在水、种、肥农业生产投入三要素中,种子投入占27%,肥料占34%,而灌溉用水只占7%~9%。在一些引河灌区,水费支出仅占平均纯收入的2.1%。由于水价太低,导致农民不爱惜水,不舍得在购买节水灌溉设备上花钱;由于水价太低,灌溉管理单位收取的水费入不敷出,反而鼓励农民多用水;由于水价太低,水利工程难以维修更新,工程老化失修、带病运行,效益日趋下降。在节水灌溉管理中,加快水价改革是最重要的管理措施。1998年中央水利工程供水出库价或河道取水的渠首价平均1.3分/m3;地方水利工程的平均供水价格(批发价)为2.9分/m3;农业用水零售价5分/m3,适当提高水价,逐步达到成本水价,是水价改革的方向。目前不少灌区已开始适度提高灌溉用水的水价,但达到成本水价还很困难。为避免因水价上提,引起农业生产成本轮番上涨,应实行鼓励节约用水的科学水价制度,如容量和计量两部制水价和累进制水价,对于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实行惩罚性水价。此外,在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灌溉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也还远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对不同类型,特别是小型水利工程因地制宜地实行股份制改造、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租赁拍卖等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大中型灌区要积极推广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经验,通过提高水价和加强管理,逐步实现以水养水,达到节水的良性循环。要加强灌区内部管理,精简机构,分流冗员,落实多种形式的经营管理责任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3进一步强调因地制宜,克服推广中的盲目性

目前可供选择的节水灌溉技术有很多种,但都有一定的适宜范围,必须因地制宜,做好调查研究,进行充分论证和多方案比较,特别要考虑当地的实情,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尽管在发展节水灌溉的过程中,主管部门一再强调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但是当前各地在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中,仍然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做法。如:不按规律办事,行政干预较多,不根据需要和可能,不充分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沿国道成线、成片修建仅为供参观用的所谓样板工程或旅游农业;有的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本已有比较完整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又在上面重复修建喷灌工程,上级参观时开喷灌,实际生产时用管灌;有的井灌区已严重超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本应通过修建节水工程减少地下水用量,改善和恢复生态平衡,但却继续扩大灌溉面积,地下水开采量不但不减少反而增加等。造成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节水灌溉工程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而且还挫伤了农民发展农业节水的积极性或带来负面的社会效应。

3结语

由于红旗镇地域广阔,各村经济条件不同,作物类型有别,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发展节水灌溉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取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发展节水灌溉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农业措施与水利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形成各种节水技术的组装、配套与集成。发展节水灌溉还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增产、增收为目标,通过发展节水技术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各种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用显著的经济效益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发展节水灌溉。

参考文献

[1]吴景社,李英能,黄修桥,等.推广节水灌溉是中国现阶段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J].节水灌溉,2001(2):19-21.

[2]彭世彰,丁加丽.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比较与认识[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4):49-51.

节水灌溉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水资源;节水灌溉;有效利用

引言

节水灌溉是农村灌溉用水的一项重要工程,采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减少用水损失,以较少的灌溉水量满足作物正常生长要求的灌溉。它是指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水资源,采取合理的灌水技术和灌水方式,在保证灌水充足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与传统的灌水方式相比,节水灌溉在对灌水方式和灌水技术的要求不一样,在考虑某项灌水技术是否节水时,要以单位面积土地繁荣耗水量为评定标准来衡量。我国目前常用的灌水技术有很多,每种技术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节水灌溉技术。

1. 节水灌溉的基本要求

要发展新型的农村事业,就必须做到科学的灌溉,做到:①要有节水意识,推广节水灌溉,提供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率。②要把节水灌溉工程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促进经济整体的协调发展。③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合理规划灌溉节水工程,要符合农田灌溉 “两高一优”的要求。④节水灌溉要去地区的长期的经济发展趋势相比配。⑤要在现有经济条件下,进可能采用先进的灌水技术和灌水模式。⑥优化水资源的灌溉结构,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和再利用。⑦要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节水灌溉方式,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⑧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要采用先进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发现灌水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修改,逐渐完善节水灌溉体系。

2. 节水灌溉的措施

2.1 国内主要灌溉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灌溉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当前国内比较常用的灌溉方式有:渠道衬砌地面灌溉、低压管道输水地面灌溉、喷灌、微灌等。由于每种灌溉方式的原理不同,导致它们在实际应用时各有特点。

在我国北方,雨水资源稀少,所以主要以地下水为灌溉水源, 这种环境下,以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和管灌及喷灌3种灌水方式为主。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和管灌是现有农村灌溉技术中最普遍的农业灌溉技术,管灌的优点有:投资较少,能耗较低,适用范围广,适用简便。但由于其配套的设备和技术过于简便,也有一定的缺陷: 设备简陋,容易生锈;管道长,重量大,移动很不方便,缺少灵活性;塑料管容易被折裂,适用寿命短,不经济。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还要配套农田沟渠才能到达灌水的目的。这样会导致大量的水渗透到沟渠地下,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相对管灌投资大一些但减少了管灌,设备简陋,容易生锈;管道长,重量大,移动很不方便的缺点。在现有的灌水技术通常把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与管灌相结合减少了工程投资节约了水资源。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在完善灌溉配套技术的基础上,要选择性的扬长避短,在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充分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这就要求开发一种新型的、适合当代农业经济发展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要针对我国北方的特点,建设合适的节水灌溉工程,这对保障农作物的高产、高质有着重大的贡献。

2.2 新节水灌溉体系的优缺点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干旱、贫瘠、气候变化明显、季节性温差较大,决定了在当地不宜采用重茬种植的种植方式,在研究节水灌溉技术时,不能单一的考虑该灌水模式能实现某块土地上种植某种作物能够节水,而是要考虑在未来期间, 按当地优势作物倒茬种植顺序, 使用各种作物所适宜的不同灌溉方式和不同的灌水量来进行综合节水研究。简单的说,就是要考虑节水灌溉工程的长远价值,某项灌水技术在应用后,不仅能带来当前的经济利益,还要在未来的农作物种植过程中,能持续发挥作用,带来持久的经济效益。国内外在农田多功能灌溉设施中,转换不同灌溉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节水、高效、高产、投资少、使用方便。从喷灌上来看确实可以达到节水、高效、高产、使用方便,但投资较大适宜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及蔬菜等作物,在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低常常会出现设施冻裂冻坏现象经常需要设备维修和设备更换。从管灌的优点有:投资较少,能耗较低,适用范围广,适用简便。但由于其配套的设备和技术过于简便,也有一定的缺陷: 设备简陋,容易生锈;管道长,重量大,移动很不方便,缺少灵活性;软管容易被折裂,使用寿命短,不经济,每次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还要配套农田沟渠才能到达灌水的目的。这样会导致大量的水渗透到沟渠地下,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虽然比管灌投资大些但它不会出现管灌容易生锈;管道长,重量大,移动很不方便,缺少灵活性;软管容易被折裂,使用寿命短,不经济,每次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缺陷,比起喷灌来就么有灌溉灵和节水。

2.3 灌溉技术管理措施

在灌水工程建设中国家,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来完成渠系配套工作,全面提高水渠灌水的利用率。此外,还要加强田间工程配套,提高水渗透的防范和管理工作;在平整土地上面,要规范田间畦的规划,为提高节水灌溉工作的效率打下基础。农村节水问题时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根据现有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下,因地制宜,选择性的采用喷灌、管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灌溉技术。

(1)加强节水工程管理。工程管理是所有项目建设中都必须重视的中心环节,在节水项目中国,要改善节水工程的管理水平,可以单独或者综合应用先进管理的技术。常用的管理类型有三种:充分结合的区域性规模经营、充分结合的区域性规模经营和节水灌溉工程自建自管形式。每种方式都其独特的特点,可以取长补短,结合个各自的优点,集中对节水工程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保证整个节水体系的正常运行。

(2)要加强对高产灌溉的研究。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日常的工作中,要积极进行灌溉需水测报,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灌溉体系,提高水分生产率,研究现代化的灌溉技术,实现农作物的高产。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研究的同时,确保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

(3)要完善水费制度。传统的灌溉方式主要用数量为主要的计费方式,这就导致了部分农民的节水意识薄弱,随便滥用水资源。针对此现象,要完善水费制度,在一些水费较低的地方,要适当性的提高用水价格,运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来培养农民的节水意识,使农村灌溉朝良性方向发展。

3. 新节水灌溉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新灌溉技术研究要对以往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了喷灌、管灌和渠灌在粮田灌溉中的优缺点。并且针对北方地区管灌面积较大的特点,有待配套完善的情况下,提出了“喷一管结合,管-渠结合,扬长避短,择优施灌”的田间灌水新技术体系。通过配套部件研制、测试及田间对比试验和投资、能耗分析,认为这一体系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它具有如下明显的优点: (1)是一种多功能的节水灌溉体系,根据实地把喷、管、渠有机的结合起来,可抗拒异常的天气变化,优于单纯的管灌和喷灌及渠灌,并且操作灵活方便。(2)新技术体系与半固定喷灌及并接全移动喷灌相比,投资低廉。由于前期喷灌后期管灌,装机少,能耗低,其管理费用也比喷灌低,效益显著。(3)在我国电力紧张的情况下,在已有灌管地区无须电力增容, 在新建地区可减少变压器容量,易于发展。(4)此灌溉技术增产作用明显,能够维持较高的水分生产效率。

综上所述,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符合我国农村缺水地区的发展要求,是一项节水、节能、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4. 结语

节水灌溉是发展新农业的趋势,在灌溉过程中,要有节水意识,结合当地的地形特征,选择适合的灌溉技术,做好节水工作,以加快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步伐。在实际中,还要不断积累节水灌溉经验,完善节水灌溉体系,切实的解决农村的水资源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涛,柳伟等.大力发展节水型地面灌溉技术[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6)

节水灌溉范文第7篇

【关键词】节水灌溉;做法

大武口区处于第二农场渠下游,有灌溉面积4.6万亩,农村人口4.03万人。我区年平均降雨量仅192毫米,而年平均蒸发量为1740毫米,是宁夏干旱县区之一。干旱一直是严重制约我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目前,全区支渠砌护率达到90%,斗渠砌护率达到20%。节水改造面积达到2万亩。2007年,在全区干旱的情况下,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为全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夺取丰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加快了质量效益型农业的发展。

一、出台了新政策、采取重大举措,推动节水灌溉事业发展。

1、出台新政策。对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实行“谁受益、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有偿使用”的新政策。对于国家和群众共同投资建设的节水工程,则交给用水协会管理,本着“谁投资,谁使用,谁管理”政策,使节水灌溉工程缩小使用成本,延长使用寿命,充分发挥节水灌溉工程的效益。

2、采取的措施:

(1)在渠系已形成网络的自流灌区和高扬程提灌区,选择投资最省,群众最乐于接受的节水措施。如大力推行渠道衬砌、田间工程配套,大块改小畦,合理征收水费等的常规节水方法。

(2)在完成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上:一是把好施工计划关,二是把好质量关。各项工程施工均选择具有水利资质的施工队伍,并由成立的工程检查小组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督,并分阶段进行验收,对不符合设计标准要求的,立即责成返工,施工队自己承担经济损失。

(3)采用到村组给农户免费授课,发放节水灌溉技术资料和小册子等办法,提高他们的认识,取得农民的信任,使农民尝到了节水灌溉甜头,自觉地投身到节水工程建设和采用节水技术上来。

二、开展节水灌溉工作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1、积极宣传,全面推广,增强全民的水患意识。我区唐徕渠水管所给我区的配水量比往年用水量缩减了36%,我区又在唐徕渠的下游,面临水量不足和高扬程灌溉的情况,通过电视、广播、传单等宣传教育,唤起我区人民的水患意识。在水利建设中,一方面积极进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另一方面大抓节水工程,使全区出现了节水灌溉大好局面。

2、多方筹措资金,建立激励机制,实现节水灌溉资金投入多元化。节水灌溉建设,投入是关键。采取国家补助一点,地方补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方法,筹措节水改造资金。为使节水灌溉广泛推广,市(区)都建立一个好的激励机制,就是让广大农民在节水灌溉中获得利益,使投资者得到回报。市政府每年专门设立150万元“以奖代补”的资金,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引导和鼓励各地县(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为特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区每年设立的30万元“以奖代补”激励资金,把节水灌溉和灌渠节水改造作为第一项优先奖励的农田水利项目,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3、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探索适合我省的节水灌溉技术模式。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我们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含量和高效益,我区主要是推广田间“U”型渠槽预制技术,这种方式投资较少,运输、安装方便,易于推广,可以稳定高产农田的粮食生产。真正达到节水、增产、增收的效果。

4、积极建立节水示范区。为了使群众改掉浪费水的不良风气,我区在兴民村和隆湖开发区节水改造项目区树立示范项目区,组织群众参观项目的建设,给群众讲解节约水的目的和用意,以及水资源缺乏后的粮食生产问题,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效果显著。

5、抓综合节水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区三个农业区地形、气候、水土资源条件差异较大。其中隆湖地势低洼,盐碱地严重,长胜、长兴办事处地势高,土质为沙土。为了使全区的节水灌溉同步发展,我们根据各地的情况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采用了渠道衬砌、田间配套、大畦改小畦、管道输水、地膜覆盖、调整种植结构等多种工程和农业综合节水措施,取得了良好的节水、增产效果。据初步统计,全区每年除完成各类节水工程面积近5000亩,其中粮食作物4000亩,经济作物800亩,日光节能温室200亩。

三、与“十五”相比,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模式得到推广,节水灌溉系数得到提高。

通过节水灌溉工程,每年少抽取地下水100万立方米。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提高0.5个百分点,通过常规节水,亩年节水25立方米,渠系水利用系数由过去的0.4可达到0.65左右;对于井灌区,以推广管道输水灌溉或U型渠输水灌溉比较合适,亩年节水50立方米,水的有效利用率可达80%以上;经济作物尤其是设施农业,配套滴灌设施最好,不仅节水效果显著,减少病虫害,提高了产量和质量,而且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今后的节水灌溉工作树立了样板。如兴民村、长胜村、隆湖开发区共完成的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有原来的每亩用水量850亩/方下降到每亩825亩/方,亩节水25方,年用水从1700万m3下降到1600万m3,年节水100万m3,年末增加粮食50万公斤。通过节水灌溉,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全区夏秋比例已调整到49.5:50.5,粮经饲比例调整到68.9:26.2:4.9。隆湖开发区在2007年以前,粮经比例为70:30,农业用水矛盾十分突出,由于宣传到位,今年粮经草蔬菜种植比例已调整为44:30:6:20,通过结构调整,隆湖开发区的蔬菜种植在我区已成为主要生产基地,并已成为平罗、银川等地的蔬菜供应基地。

四、节水灌溉工程管理体制现状

我区灌溉工程的管理由园林和农牧水务局宏观管理,各用水协会管理自己受益的工程,建设一处,合格一处,移交一处。竣工验收后,交给用水协会管理。协会接受工程后,纳入固定资产,并派专人看护。不足之处就是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每年的清淤组织投工投劳有一定影响。

五、节水灌溉取得的成效

截止2007年底,完成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亩平均节水25立方米,年可节水100万立方米,节灌后,与漫灌对比,粮食2万亩增产50万公斤,蔬菜增产30万公斤,总增效益80万元。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区农业向现代型、科技型、节水型、效益型快速发展,将为加快我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良好的水利保障。

六、存在的问题

通过节水灌溉项目的建设,在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发展节水灌溉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尚未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很多村民对节水灌溉意识不强,没有把节水摆到应有的位置给予重视。

2、现有的节水灌溉面积中大多数工程标准低,科技含量不高。

3、节水的政策法规不健全,还没有走上法制化、正规化的轨道。

4、节水灌溉多渠道资金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健全,上级部门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少,而地方财政又非常困难,致使节水灌溉工作滞后,浪费水资源,给管理带来困难。

七、建议

1、建立健全节水管理组织和服务体系,完善节水管理规章制度,总结交流推广先进经验,举办节水技术培训班,普及节水科技知识,加强节水宣传,使节水观念深人入心,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自觉行动。特别要重视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农民是直接用水者,应通过各种形式让农民参与灌溉用水管理,使其在节水灌溉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完善落实政策,为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提供保障

落实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群众自筹为主体、以信贷资金为补充的投融资政策。积极争取国家节水灌溉补助资金、国债资金、国家节水贴息贷款等方面的节水投入,同时加大改革步伐,探索新的投资机制,保证节水灌溉补助资金足额到位,落实奖励政策,推行以奖代补。

3、科学规划,合理确定节水灌溉模式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综合节水,务求实效”的原则,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种植结构等因素,科学确定节水灌溉方式。

4、把好“四关”,推行“三制”,实行项目管理,把好项目论证评估关、规划设计关、施工关和验收关。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和招标投标制,使各项水利工程落到实处。

节水灌溉范文第8篇

关键词:节水灌溉;推广;农业

一、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缺水国家,尤其北方广大地区水资源供给已严重不足,在未来30年内,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业供水只能维特在目前的4000亿m 2水平上,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节水灌溉,提高水的利用。节水灌溉还存在以下问题:(1)基础研究滞后,节水灌溉效益最后的利用和调控,需要建立在一些基础研究上,而我国基础研究相对比较滞后,总体比国外落后了3~5年。(2)设备欠完善。主要表现在缺乏系列化,标准化,配套化差,产品的水利功能及耐用寿命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从在较大差距。(3)综合性不够。节水工程技术单打一的较多,缺乏与农业技术的综合。(4)对现有工程的利用重视不够。许多荒原只修建了干渠主干工程,田间工程不配套,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5)管理跟不上。法制不健全,缺乏鼓励农业综合,水的高效利用和调控手段。

二、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

1.因地制宜,继续普及与推广喷、微灌技术。在节水灌溉模式中,喷、微灌应用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外喷、微灌技术正朝着低压、节能、多目标利用、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及运行管理自动化方向发展。任何一项节水灌溉技术都有其适用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普及与推广喷、微灌技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此外还有地下滴灌技术。

2.灌溉渠系管道化。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新建灌溉渠系的大部分都采用管道化。美国约有1/2的大型灌区实现了管道化输水。我国已基本普及了井灌区低压管道输水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大型渠灌区渠系管道化,并加快相应大口径塑料管材的开发生产。

3.现代精细地面灌溉技术。土地平整是改进地面灌溉的基础和关键,由于我国地面灌溉量大、面广,需要采用推广应用激光控制平地技术、水平畦田灌溉技术、田问闸管灌溉系统以及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等一切改进地面灌溉措施,逐步实现田间灌溉水的有效控制和适时适量的精细灌溉。

三、逐步推广节水灌溉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节水意识。发展节水灌溉作为我国的一项国策,要首先在群众中建立起水资源有限和水危机的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节水,积极投入到节水灌溉的开展中去,有利于节水灌溉的快速推广,使农民节水增产增收。

2.政策配套改革,加强引导。加快我国的节水法规制度的建设和健全,尤其加快水价改革措施,加强节水灌溉中的管理环节,逐步实现以水养水,达到节水 的良性循环,通过管理降低成本,理顺体制,提高节水效益。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与节水,加强引导力度。

3.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更有效推进节水灌溉。

4.优先在灌溉条件差地区进行推广。灌溉条件差的地区,粮食产量低,通过广泛推广节水灌溉工程,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增产,让农民增产又增收,农 民致富,在区域性的范围内起到一个示范带头作用。

5.以国家投入为主。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节水灌溉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改善生态环境等社会效益方面,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发展节水灌溉是不现实的。从现阶段的国情来看,除发展温室大棚或经济作物等高产出的节水灌溉,以业主或农民为主投入外,我国节水灌溉的投入应以国家为主。

6.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切勿盲目。在发展节水灌溉采取的措施上,要打破常规,采取非常措施,改分散为集中、改小打小闹为战略安排、改单纯搞示范点、示范区为全流域综合治理,改以需定供为以供定需,改追求工程建设规模为出台重大管理举措,统筹安排,合理发展。

7.强节水灌溉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1)对于节水灌溉设备而言,要组织力量进行技术攻关,研制低成本、使用环保材料、物美价廉的节水灌溉设备;(2)要发展一批以节水灌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具备咨询、规划、设计为一体的技术服务公 司、营销与培训相结合的经济实体等多种形式组成的节水灌溉产业化技术支持体系。

总而言之,节水灌溉工程推广,任重而道远。通过节水灌溉的逐步推广使用,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开发,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上中下游均衡发展。制定和推动合理的水价政策和水费计收机制。要利用各种媒体,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引导农民投入发展节水灌溉,使节水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孔 达 潘 晓 梁吉顺:黑龙江省半干旱地 区节水技术与可持续性发展[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8,35(4):110—113.

[2]陈芝键:水利工程灌区节水技术思考[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14(5):404—405.

[3]许 迪 李益农:精细地面灌溉技术体系及其研究的进展[J].水利学报,20O7,38(5):529—535.

节水灌溉范文第9篇

一、水资源短缺整体态势严峻

我国北方年降雨量一般少于800mm,干旱地区的降雨量为100~200mm,有的地方终年无雨,而蒸发强烈,造成严重的干旱和土壤盐碱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全国约有11亿亩耕地面积没有水利设施,农村还有2400多万人饮水困难没有得到解决。全国城市、工业年缺水约60亿立方米,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建制市668个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08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人口有1,5亿人的日常生活因缺水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建立节水型农业的紧迫性

我国农业用水面临着水资源短缺严峻形势,因此大力推进节水灌排已成为21世纪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曾把节水列为资源节约的首位,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

三、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面对严峻的缺水形势和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需求,农业节水必须放在首位,因此建立节水型社会,搞好农业节水是重中之重,农业生产只能在节水中求发展。一方面要重点加强灌区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改造,另一方面要重视干旱地农业集雨节灌技术的推广。未来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现代科技的运用,而且取决于节水投入和节水政策。

1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从世界范围而言。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灌溉工程是公元前3400年左右的埃及美尼斯王朝修建,各大文明古国都有着悠久的灌溉历史和先进的灌溉经验技术,20世纪初,美国就开始在西部17州进行灌溉为主的水利综合开发,1985年喷灌面积占总灌溉面积就达370%,沙漠国家以色列虽然干旱缺水,但有着世界先进节水灌溉技术,水利用效率很高。我国同样有着悠久的灌溉历史。建国后灌溉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修建了许多宏伟水利工程。但很多地方干旱缺水然而水利用效率不高。要大幅提高水利用效率、缩短与先进国家差距就必须吸收国外先进节水灌溉技术。

2加大节水灌溉科研投入

在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应该加大自身的节水灌溉科研投入以实现消除水旱灾害和利用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比如加大各大高校相关学科建设,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扶持高校在采用更先进的排水措施和灌溉措施在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和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方面的实验研,因为这些方面的研究都直接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作物的产量。

3农业用水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各省、市、自治区应当在总用水量指标中确定农业用水指标。各地区在分配水量指标内,应加强用水定额管理。节约的水量,有条件转让的,要按规定有偿转让;超指标用水的地区。当地财政要交纳农业用水调节费,用于发展农业节水。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建立相应的监督、审计和管理机构。

4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和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的绝大部分粮食都是各大商品粮生产基地生产,因此加大这些商品粮基地建设,率先在这些基地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做为其他地方的示范园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地区特色农业,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和土地的经济效益。之后将其成功经验技术推广开是十分必要的和有着很强的社会经济效益。农业节水工程要在明晰产权和受益对象的基础上改革管理体制。大中型灌区要积极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民主改革,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水户参与、灌区自主经营的良性运行机制:小型农业节水工程要在各级政府的宏观指导下,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形成政策引导、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用水户自主管理的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要制订扶持政策,支持农业节水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农业节水技术社会化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科技部门、企业单位和技术人员参与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制。

5加强节水工作领导,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业节水工作的领导,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水利部作为全国节约用水的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全国节水规划,节水技术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要健全节水管理机构,部署、协调、监督和检查推动各部门、各行业的节水工作,保证将各项节水措施落在实处,做到节水目标到位、计划安排到位、建设资金到位、管理制度到位。要利用各种媒体提高全民的“水危机”感与节水意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行全民节水。建立节水工作的社会监督体系。要组织社会公众参与节水工作。尤其是农业节水,要动员全社会支持农业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节水型社会,发展节水灌溉事业任重道远。新水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体制和机制上都突出节约用水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厉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方针和任务。通过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把解决水资源短缺和保障水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作为水资源管理的目标和各级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经济生活中共同遵守的指导原则,因此,我们要以贯彻落实新水法为契机,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开创节水灌溉的新局面。

节水灌溉范文第10篇

一、节水灌溉面临的问题

1.田间工程不配套,灌水方式落后。当前最主要的灌水技术仍是地面灌水法。地面灌水法有时造成灌溉不均匀,抬拉水管时易损坏庄稼,若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又造成水量的损失浪费和肥料的流失。

2.管理工作落后。由于节水意识较差,对田间已配套的节水灌溉设施的管理水平较差或管理跟不上,导致节水工程设施老化或人为破坏,以至于使节水工程不能发挥作用。工程管理队伍不健全,管理人员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对节水工程进行管理。统筹、统建、统管与农村现行生产经营体制不同步,导致节水工程只用不修,资金投入不够,加之管理跟不上,工程设备被盗,而导致报废。

3.灌溉规模不合理。依据当前农村的形式,原有的灌溉工程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农村形势的发展,在运行过程中造成资源的浪费,节水灌溉工程项目需要科学的灌溉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给水配水措施出台,充分利用水资源,达到节水兴农的目的。

二、节水灌溉规模连片的设想

1.自流灌区的节水开发。推广改u型渠道等灌溉技术,搞好田间工程,采用小畦灌溉,改变以往的灌水制度,采用更加合理的科学灌水制度,提高灌水利用率。

2.提站灌区的节水开发。以推广地埋低压输水管道及混凝土渠道技术为主,以地面软管输水为辅,改大水漫灌为管灌或畦灌,并对现有机井、机泵设备进行挖潜改造,使其充分发挥效益。

另外,在经济作物区要积极推广喷灌、渗灌、滴灌、微喷等节水技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节水灌溉方式,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实行轮作或间作套种,充分发挥大规模节水灌溉连片开发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高标准的节水增效。

三、水利工程的建设及管理对策

1.水利工程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工程管理工作做的好坏直接能影响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节水灌溉大规模的连片开发是一项面积广、投资大、标准高的工程项目,也是一项节水、节能并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工程,是一项促进农业再上新台阶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水利工程项目。

2.在工程实施中,要成立节水灌溉工程领导机构,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完成。要着眼于投入和产权制度的改革,实施投入上的股份制和管理上的业主制,推行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资或个人独立及联户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方式,变无偿用水为有偿用水,让投资者真正享有工程使用权、管理权、经营权。

3.工程完成后,组织专人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实行股份制的形式进行管理,国家投入部分作为集体股份,自筹资金部分作为群众股份,把节水灌溉项目区作为企业纳入管理。依据供水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用水制度、供水制度、水费征收办法、奖惩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明晰产权,确保管理工作上水平、上档次、出效益。依据气象、土质、墒情和作物结构,按照浇丰产水的要求,选择最优的灌水时间、灌水次数,建立科学的灌溉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灌水,使农业生产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真正做到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节水灌溉开发的目的。

4.在工程施工管理中,大力推行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工程产权,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和管理意识。建立章程和分红,管理办法,使节水工程建管并举,有偿经营,良性循环,逐步完善。

节水灌溉工程的连片开发,能够在现有工程的基础上,以建设节水、节能、高产、高效的节水灌区。有效的节约农业生产用水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单产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科技化,提高灌溉效益,使农业生产达到科学化,提高土地综合效益,推进节水农业的发展,以水兴农,使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

1.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的节水意识

发展节水灌溉必须要加强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普及,实现干部群众观念上的变革。由单纯的浇地向浇作物、科学节水转变,用科学技术手段武装农业。同时,做好节水灌溉的科技交流,让群众认识到农业节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用先进的取水、输水设施,先进的节水滴灌方法,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2.加强与之配套农机具的改造

指定专门农机具生产单位进行当地发展膜下滴灌技术配套机具的长期研究与开发,发展膜上点播精量机械,避免农民放苗现象;改造研究适应当地一体化的整地机械。一旦技术成熟,指定专有生产单位进行大量生产,做好技术人员的培训,给当地农民做好售后技术服务。

3.工程建设后,要做好技术指导与服务

滴灌工程应在高标准建设的基础上,还应做好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因工程建设后,用户对工程的设计理念、灌溉制度、设备操作规程等不是很清楚,就不能正确使用各类设备。因此工程建设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技术服务部门要负责运行一个时期,一般不应少于一年。且在运行服务期间,注意观察工程系统的运行情况,对设计中确定的灌溉制度是否符合实际,系统设备运行是否满足正常设计要求,工程设计与建设是否存在不足与缺陷,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排除与完善。同时在负责运行期间,注意对用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指定管理制度和运行操作规程。待工程运行切实正常,用户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后,工程才能交付用户管理使用。

4.由于地区地域广阔,经济条件不同,作物类型有别,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取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模式。发展膜下灌溉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农业措施与水利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大力发展节水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增产、增收为目标,通过发展节水技术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各种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发展节水灌溉。

上一篇:节能减排作文范文 下一篇:节能变压器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