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委任职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0 18:49:24

监委任职报告

监委任职报告范文第1篇

第一条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省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财务管理和监督,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和《*省省属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总体方案》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省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授权经营的省属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资产经营公司)。

本办法所称财务总监是指省财政厅代表省政府派驻资产经营公司董事会履行财务监督职责的人员。

第三条省财政厅设财务总监办公室,负责拟订财务总监的管理规章、制度、办法和财务总监人员工作守则,并监督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审定省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需要委派的财务总监,负责财务总监的任免以及选拔、聘用、委派、培训、考核等管理工作。

第二章委派及任职资格

第四条财务总监委派采用委任和公开选拔两种方式。委任是指省财政厅从本厅在职国家工作人员中直接任命。公开选拔是指向社会公开选拔择优聘用。

第五条财务总监的编制在省人事厅单列。原属行政事业编制的,在职期间其行政事业编制在原单位予以保留。

第六条财务总监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熟悉并自觉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

(二)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廉洁自律,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具有财务、会计和宏观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比较熟悉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同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现任财政、审计、税务部门正处级职务3年以上或副处级职务5年以上;

2、财政、审计、税务以外其他主管部门现任财务处长职务3年以上,并从事财务管理工作10年以上;

3、现任大型企业(集团)总会计师或者财务、审计部长(经理)3年以上;

4、从事财政、会计、审计、税务专业教学研究工作,具有副教授或副研究员以上职称。

(四)身体健康,能胜任本职岗位工作,上任年龄应在57周岁以下。

第七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人员,不得担任公司财务总监:

(一)因贪污、贿赂、侵占挪用国有资产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等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5年;

(二)担任企业财务负责人,并对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而破产清算负有个人责任,自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3年;

(三)担任企业财务负责人,对企业违反国家财经纪律负有个人责任,被有关部门给予警告以上处分,未逾2年;

(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不宜担任财务总监的人员。

第三章岗位职权与责任

第八条财务总监依法进入企业的董事会,成为董事会成员,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履行财务监督职责,督促企业依法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一般不得兼任所驻企业以外的任何实职。资产经营公司内审工作可由财务总监协管。

第九条财务总监对省政府和委派单位负责,并定期向省财政厅报告工作情况。

第十条财务总监行使以下职权:

(一)参加资产经营公司董事会议,参与资本经营和财务决策的研究和制定,列席经营班子有关会议,并提出财务管理和财务运作方面的建议;

(二)对资产经营公司董事、经理、财会人员在经营过程中执行财经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

(三)监督检查公司财务运行情况;

(四)对资产经营公司属下全资、控股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五)省财政厅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一条资产经营公司及其属下全资、控股企业发生的以下重要事项,财务总监必须在资产经营公司作出最终决定前,及时向省财政厅报告:

(一)资产经营公司及其属下全资、控股企业的资产重组;

(二)资产经营公司及其属下全资、控股企业解散、关闭;

(三)资产经营公司及其属下全资、控股企业发行债券;

(四)资产经营公司增减资本;

(五)资产经营公司单项超过净资产10%或者5000万元以上的对外投资;

(六)资产经营公司单项超过净资产10%或者5000万元以上的对外担保;

(七)省财政厅要求报告的其他事项。

第十二条下列事项,必须由财务总监与董事长或总经理实行联签:

(一)资产经营公司的国有资产发生变动,包括资产经营公司及其所属全资、控股企业的改制、兼并、破产、解散、关闭、资产(产权、股权)转让、对外投资、发行债券方案以及对外贷款担保业务;

(二)资产经营公司大额资金流动,包括较大数额的资金、现金调拨和支付。

第十三条财务总监对公司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决策,不得无理拒签。

第十四条资产经营公司及其属下全资、控股企业发生的以下重要事项,财务总监事后必须及时向省财政厅报告:

(一)第十、十一、十二条所列重要事项的执行情况以及结果;

(二)董事、经理、会计人员在经营过程中重大违反财经法规以及企业章程情况;

(三)年度的经营状况、国有资产变动及保值增值情况和执行财经法律、法规情况的审核意见;

(四)省财政厅要求报告的其他事项。

第十五条财务总监在任职期间,除协助派驻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各项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外,同时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一)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二)严守派驻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商业秘密;

(三)不得超越职权范围;

(四)不得违规接受企业的馈赠;

(五)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第四章管理和待遇

第十六条财务总监实行轮岗制度,在同一资产经营公司连续任职不得超过3年。

第十七条财务总监实行回避制度,不得派驻到有直系亲属任资产经营公司或所属独资、控股企业董事长或副董事长、总经理或副总经理、总会计师、财务部长(经理)、审计部长(经理)等职务的资产经营公司任职。

第十八条以下情况之一,省财政厅对财务总监予以免职:

(一)违反本暂行办法规定,不履行财务总监职责或滥用财务总监职责的,委任人员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条例处理;聘用人员予以解聘;严重失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不能胜任本职工作,年度考核为不称职的;

(三)在任职期间因患病或其他原因无法坚持正常工作达3个月以上的;

(四)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

第十九条财务总监每年年终应向省财政厅作出述职报告。省财政厅每年对财务总监进行定期考核,考核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考核结果作为对财务总监委任、聘用、奖励和处罚的依据。

第二十条财务总监在日常工作中成绩突出,为维护国家利益做出重要贡献的,按政策给予奖励。

第二十一条财务总监不作为,延误时机导致公司经营损失,或公司发生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负直接责任。

省财政厅受理资产经营公司以及群众来信来访,反映财务总监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情况。并可组织调查及要求财务总监作出书面说明。

第二十二条财务总监任职期间的待遇:

(一)工资、补贴和奖金由省人事厅会同省财政厅参照相当副厅级行政级别公务员工资标准予以审定;

(二)医疗待遇享受相应行政级别并按国家社会保障规定办理;

(三)办公、出差、用车等工作待遇享受派驻公司副职待遇,经费由省财政厅按规定标准拨付派驻公司包干使用。

第二十三条省财政厅负责拨付、发放的财务总监在职期间的工资、奖金、补贴和办公、出差、用车所需费用,由省级财政预算安排。

第二十四条财务总监卸任或被解聘后,不再享受任职期间的待遇。回原单位或另行推荐工作;如到退休年龄,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

第五章派驻单位的责任

第二十五条公司应当遵循本办法的规定,配合财务总监履行职责,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二十六条公司的内审部门、财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主动配合财务总监做好工作,确保所提供材料的真实、完整、及时。

第二十七条公司要配合省财政厅做好对财务总监的考核等管理工作,对财务总监的德、能、勤、绩等情况,应定期向省财政厅报告。

第六章选拔聘用

第二十八条财务总监的公开选拔工作,必须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

第二十九条财务总监公开选拔工作的基本程序:

(一)编制选拔计划。省财政厅根据财务总监职位空缺制定选拔计划,并报省人事编制管理部门备案;

(二)选拔公告。通过媒体向社会选拔公告,公告内容主要包括:招考人数、对象和条件,报名时间、地点和所需证件及材料,考试科目、内容、方法和时间;

监委任职报告范文第2篇

一、财务总监委派制的理论依据

关于财务总监委派制的产生和发展,西方经济学和管理理论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理论、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式,为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一系列理想化假定基础上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在现实中越来越难以找到,现实的市场经济越来越无法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表现出市场机制的调节失灵。信息不充分性与不对称性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信息不充分性与不对称性,往往使得市场交易双方从名义上的平等变成事实上的不平等。委托-问题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情形。

(二)委托-理论

当一个经济当事人(如企业的所有者)把自己的事务委托给某个人(如企业的经营者)后,双方的委托-关系即告生成。

1.委托-问题的产生

企业委托-问题的产生,同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相伴而生,同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密切相关。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条件下,委托人需要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人,但无法完全观测到人的行动,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加之人与委托人目标不完全一致和契约不完备等原因,人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不会总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为目标而行动,道德风险也因此产生。

2.委托-问题的规制

一是实施激励与契约化管理。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必须设计激励机制以诱使人从自己利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所有者事先要制定一个契约,该契约应尽量把经营者努力结果与其所获报酬联系起来,以期激励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努力工作,从而使所有者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得以实现;同时,还要使经营者也愿意在接受契约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二是委派监督员监督。委托人花费监督成本,委派监督员代表委托人对人进行监督,以期将道德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于是,作为监督员委派形式的财务总监委派制应运而生。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形成了委托人与财务总监的委托-关系,又产生了需要规制的新的委托-问题。

(三)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式

国资委向国有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必须设计恰当的激励机制,促使财务总监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波特-劳勒综合型激励模式,为建立健全财务总监委派激励机制提供了借鉴依据。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式,是美国行为科学家爱德华·劳勒和莱曼·波特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综合激励模式说明:(1)先有激励,然后通过努力,最终才能取得绩效。激励决定了努力的程度、努力的方向及坚持努力的时间。(2)人的技术能力低、环境限制和角色概念不明,都会影响绩效。(3)绩效是奖酬的依据。绩效的评价既要客观又要准确。(4)奖酬是绩效所导致的奖励和报酬。奖酬分为内在性奖酬和外在性奖酬。(5)内在奖酬与外在奖酬加之主观上对奖酬的公平感糅合在一起,影响着人的满足感。内在性奖酬更能带来满足。(6)从激励到达满足,中间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环节。任何一个环节上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激励效果。

二、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现状考察

根据前述西方经济学和管理有关理论,目前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财务总监履职独立性受限

由于多头领导的管理体制,财务总监正常履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局限。主要表现:

1.多头领导的管理体制。目前,财务总监有的由国资委委派和管理,对国资委负责,在国资委领导下开展工作;有的对国资委和董事会负责,在国资委和董事会领导下开展工作;有的由国资委委派,对董事会和国资委负责,在国资委、企业董事会、总经理领导下开展工作。后一种形式财务总监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限制多。

2.选拔与委任方式不规范。在委托-关系下,以总会计师(或副总经理)转任本企业财务总监,或企业管理人员参加本企业财务总监选拔,不符合财务总监任职回避制度规定,不利于财务总监有效行使监督职责。

3.日常管理机构不完善。一是对委派财务总监的日常指导、监督和管理,没有设立专门机构统一协调管理。财务总监遇到问题和困难不知应该向谁反映和诉求。二是对企业贯彻执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检查监督不够。一些单位没有认真执行制度规定要求,影响财务总监工作开展。三是财务总监定期例会交流和报告工作制度未有效实行,财务总监后盾支持感不强。

(二)财务总监工作重心偏移

角色定位不准,财务总监职责与总会计师职责混淆,工作重心偏移。主要表现:

1.角色地位偏低。目前不少委派财务总监不是企业董事会成员,只是经理层班子成员;或既是董事会会员,又是经理层班子成员,既对企业董事会和国资委负责,又对总经理负责,在总经理领导下开展工作。财务总监与经营者形成事实的从属关系,难免会使财务总监的工作重心发生偏移,监督职能效果打折扣,甚至出现道德风险。

2.职责混淆不清。财务总监与总会计师的本质特征被混淆,人身兼财务总监与总会计师双重职责。财务总监既是监督者又是内部人,名义角色和实际身份尴尬。目前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的企业,一般不设总会计师职位,财务总监直接兼管企业财会工作。此外,财务总监兼任企业经营层其他实职现象普遍存在。财务总监既要代表委托人利益,又要为经营者利益服务。

(三)履职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受企业发展的惯性等因素影响,企业管理层对财务总监委派制认识不高,执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规定不力。主要表现:

1.对财务总监委派制认识不高。委派财务总监到企业任职,是一种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对企业来说,会对组织结构、业务规程等体系惯性产生影响;也会对企业领导及相关人员思维方法、工作习惯等个人惯性产生影响;也必然会受到来自这些惯性的阻碍。一些企业认为,董事会成员和总经理都是政府或国资委任命的,监事会是国资委委派的,没有必要委派财务总监。因此,难免出现消极对待、甚至抵触情绪,财务总监履职困难增多。

2.支持财务总监履职机制有待完善。企业应当结合董事会建设,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逐步规范企业主要领导人员、财务总监、财务机构负责人的职责权限,促进建立分工协作、相互监督、有效制衡的经营决策、执行和监督管理机制,积极支持配合财务总监行使职权。如调整领导班子分工和管理权责;调整财务部门负责人的职责和权限;修订和完善董事会、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制定财务总监联审联签实施办法等。

3.执行财务总监审批联签规定有待加强。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对财务总监打开工作局面非常关键。实行财务总监联审联签制度,需要修订企业财务审批流程、投融资操作规程和财务监督相关制度。但是,有些企业财务总监联审联签的制度迟迟不能出台;有些企业相关部门支持不力,财务总监联审联签制度不能有效执行。

(四)财务总监工作积极性不足

薪酬激励和业绩评价机制不完善,财务总监主观能动性作用发挥不足。主要表现:

1.业绩评价标准不够恰当。财务总监职责与经营者职责不同,业绩考核内容应当不同。但是,多数委派单位对委派财务总监的业绩评价,仍然离不开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而对财务总监履职专业评价等关键方面考虑不充分。由于经济利益的趋同,不可避免会加大财务总监的“道德风险”。

2.主观性评价方式不尽合理。主观性评价通常参照企业领导人员从德、勤、能、绩、廉等方面进行企业民主测评。民主测评包括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领导评价,其他班子成员等同事评价,财务人员、其他部门人员以及下属单位负责人等下级评价。有的还将企业班子整体测评结果纳入财务总监个人民主测评计分范围。这种主要来源于企业的测评,不利于财务总监从委托人的利益积极努力。

3.激励与约束方式单一。财务总监委派制激励与约束方式,主要是薪酬安排和考核兑现。在实际工作中,财务总监薪酬兑现也难以与业绩考核结果挂钩。波特和劳勒认为,满足自我实现、成就需要的内在性奖酬更能带来满足。公平、合理的薪酬及福利安排,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技能与知识的提升、事业成就感、职业信誉、创造性体现等,正是财务总监委派制应关注的方面。

(五)财务总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财务总监职业队伍建设和培训教育滞后,财务总监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1.财务总监法制建设滞后。一是财务总监准入和退出认证机制不规范。没有对财务总监任职所需的条件和资格提出规范标准。二是认证主体不统一。财务总监有组织人事部门认定的、财政部门认定的、委派单位认定的,也有企业董事会认定的。三是财务总监职业队伍建设和教育规划不完善。四是职业道德和诚信体系建设不健全。

2.后续教育和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对财务总监的后续培训教育尚未建立专门制度,存在财务总监岗前培训不到位,委派到企业后指导关注不够,后续培训不能满足职能需求,日常交流学习机会较少,针对后续人才培养的机会更少等现象。

3.财务总监自身综合素质亟待提高。目前任职财务总监,有的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水平高,有的会计工作实际经验丰富,但领导能力、全局观念等综合素质不够强。在实际工作中,财务总监不当的工作方法,也直接影响履职效果。

三、完善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有效发挥财务总监的监督职能,提出以下改进和完善建议:

(一)健全财务总监管理体制,增强财务总监独立性

为了确保委派财务总监有效履行监督职责,必须赋予财务总监必要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健全委派财务总监的管理体制。

一是理顺委派与领导体制,增强财务总监的权威性。财务总监应由国资委委派,按法定程序成为董事会成员,对国资委和董事会负责,在国资委和董事会领导下工作。

二是规范选拔与委派方式,增强财务总监的独立性。根据财务总监任职回避原则,现职总会计师或其他管理人员,符合财务总监任职条件的,应按选拔任用程序,委派到其他企业担任财务总监。同时增加公开选拔财务总监工作力度。

三是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统一协调委派财务总监的日常考核、履职考评、薪酬管理、培训教育等工作;受理财务总监诉求和工作报告,协调解决工作困难和问题;关注财务总监工作动态,组织工作例会和经验交流;监督企业执行委派管理规定等。

(二)准确定位财务总监角色,强化财务监督中心职责

角色概念和努力方向不明,直接影响绩效。为了提高财务总监工作绩效,应当准确定位财务总监角色地位和职责权限。

一是授权参与董事会决策,提高财务总监角色地位。财务总监应当成为企业董事会成员,参与董事会决策。财务总监与经营者既是战略合作关系,又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共同对企业董事会和国资委负责。财务总监以独立身份参加经理层班子重要会议,发表专业咨询和独立监督意见。

二是以财务监督为中心,准确定位财务总监职责。财务总监以财务监督为其主要职责,不能涵盖或混淆总会计师职责,不宜兼任经营层其他实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由董事会授权财务总监分管,有利于发挥其监督职能。国资委在受理企业重大财务审批事项时,应要求企业提供财务总监的独立审核监督意见。

三是财务总监与总会计师职位合一现状的特殊考虑。为提高财务总监履行监督职责的独立性,应将组织企业会计核算、实施内部财务管理和为经营决策提供财务支持等职能,从财务总监职责范围划出并入财务部门负责人职责范围。调整后,财务总监职责主要包括:

(1)组织制定和监督实施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2)组织制定和监督实施企业财务战略,指导编制和审核企业财务预决算和利润分配方案;(3)组织制定和监督实施长短期融资方案,监督企业实施大额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4)组织开展财务绩效评价,评估监测企业财务收支和财务管理水平;(5)对企业改制重组方案、重大投融资计划、重大合同签订、资产处置等重大事项进行审核监督,并独立发表意见;(6)对重大财务事项与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实行审批联签等。

(三)加大委派制督导力度,改善财务总监履职工作环境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对委派制的认识。财务总监和企业经营者从不同方面共同对董事会和委派单位负责,使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三者形成有机整体,共同担负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委派财务总监是对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是加强国资监管的有效措施。

二是完善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财务总监职权。企业应当结合董事会建设,健全内部控制机制,调整领导班子分工,修订和完善董事会、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形成分工协作、相互监督、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管理机制。

三是加大对委派制度执行情况督查,支持财务总监履行职责。委派单位应及时监督检查企业执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情况,督导企业修订财务审批流程,完善财务监督管理制度,执行财务审批联签规定。

(四)完善业绩评价激励机制,提高财务总监履职积极性

激励决定努力的程度、努力的方向及坚持努力的时间。为了激励财务总监履职积极性,应从绩效评价标准的客观性、主观合理性以及奖酬的公平性着手,完善薪酬激励和评价机制。

一是以专业履职评价为主,确定业绩评价客观标准。财务总监业绩考核,应当以行为过程主导为主,兼顾履职效果;评价方法以定性评价为主,适当考虑定量评价方法。考核内容包括专业履职、企业经济指标完成、民主测评情况三部分。以专业履职情况评价为主。

二是以董事会和监事会测评为主,调整民主评价主体和权重。对财务总监进行民主测评,应当以国资委、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测评为主,辅以下属单位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测评,同时增加自我评估内容。企业班子整体测评结果不应纳入财务总监民主测评计分范围。

三是结合业绩评价结果,恰当设计薪酬标准。财务总监年薪包括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基本年薪应参照企业经营者基本年薪水平的一定比例或系数设计。绩效年薪应根据业绩评价结果确定。对考评结果称职以上的财务总监,年度实际薪酬总额,应以企业经理层副职平均实际薪酬总额为低限,以经营者年度薪酬总额为高限。

四是采用多种强化手段,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采用晋级提薪、赞许表扬、改善条件、学习深造、荣誉鼓励、问责批评、降级减薪、免职禁入等多种刺激手段,引导财务总监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五)强化职业队伍建设,建立中长期系统轮训机制

由于财务总监委派制越来越普遍,必须加强对财务总监职业化、科学化管理,提高财务总监个人技术能力和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加快财务总监法制建设。推进《财务总监管理条例》起草,规范财务总监管理;实施全国统一的财务总监职业认证制度、资格考试制度、注册登记制度;健全财务总监职业文化和诚信体系建设。

二是加强后续教育和人才培养。委派单位应加强财务总监岗前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不断满足职能需求。建议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建立财务总监中长期轮训机制。完善财务总监职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三是改善监督和工作方法。财务总监应准确定位自我角色,发挥好桥梁作用,寓监督于管理之中;应积极沟通,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应主动学习,提高管理和监督能力;应诚信公正,知人善任;应围绕企业工作重点,履行监督职责;应注意方法,讲求策略。

监委任职报告范文第3篇

从“‘善款长毛’事件”到“社监委风波”,再到最近的“挟器官以逼捐”质疑,几乎所有有关红十字会的新闻都成为热点,它的任何瑕疵都被放大。

在“社监委风波”之后,改革的掌舵者——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私下对人谈起改革,言辞悲观,“这样下去改不了。”

自调任红十字总会以来,赵白鸽一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她力图改变红十字会以往的形象,却无法减少此起彼伏的公信力危机事件;她亦坦言红十字会的官僚化之弊,但对于如何摆脱官办化困境,却又缺乏良策。

虽然在2012年7月底,国务院已改革纲领文件《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但是直到今日,红十字会始终未对自身改革的目标、进程、时间表完整披露。

在公众的质疑声中,红十字会也试图做出改变,包括由总会主导的信息公开系统建设、中层干部公开选拔、设置社监委等。但在一些观察者看来,这些改变并未触及根本,更多只是工作作风的转变,而非彻底的改革。

身为中国庞大群团组织体系中的一员,红十字会试图扮演改革先行者的角色——为数百万计“免登社团”的改革探路,并向中共十提出的社会体制改革目标靠拢,“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然而,在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压力之下,最初以“去行政化”为方向的改革探索,目前已经停滞,原本的改革设计大多都已悬空,红十字会更多转向“增量改革”,即在不触动既有利益的前提下,拓展业务,增强实力。

观察者认为,红十字会的改革之路重归混沌,到了一个重新寻找定位和路径的调整期。 高调改革 国务院文件颁布之后,红十字总会与综合改革小组的专家成员分六个组赴全国各地,一方面做改革动员,一方面实地调研,希望为改革寻找试点

2011年6月,“郭美美事件”令中国红十字会遭遇有史以来的最大信任危机。此后两个月,其捐款收入跌入冰点,乃至整个2011年,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共接收国内捐款17.78亿元,境外捐款2.14亿元,与2010年相比,下降幅度达到65%。

危机中,2011年9月26日,原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副书记赵白鸽空降中国红十字总会,出任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希望力挽狂澜,她决心,将红十字会打造成符合公众期待的新组织,重塑公信力。

第一步,赵白鸽要为改革寻找智囊。

2011年10月22日,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邀集各路专家召开研讨会,讨论红十字会改革。履新不足一月的赵白鸽得知后,连夜从外地赶回北京参会。“凌晨1点才赶到,第二天整整听了一天,午餐时间还在跟我们讨论该怎么改。”组织会议的该委员会理事长杨团认为,“她是真想改革。”

初步接触之后,赵白鸽邀请杨团率队进行改革课题研究。2011年11月,“红十字会改革与发展战略课题组”成立。同年12月30日,课题组提交报告,将红十字会定位为法定机构、公法社团,为改革寻找方向和定位,报告得到国家发改委综合体制改革司肯定,提议红十字会可以“社会组织改革”为题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这一动议得到了红十字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的支持。2012年2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发改委提出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思路。

红十字会地位特殊,并非一般的社会组织,其性质为免予政府登记的特殊社会团体。这类社会组织,国内共有20余家,除红十字会,还包括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等人民团体,以及残疾人联合会、宋庆龄基金会、欧美同学会等群众团体。

它们的体制与行政机构相同或类似,拥有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建制,接受财政拨款,人员纳入行政编制并参照公务员管理。与近50万个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相比照,免登社团的各级机构总数达到700万-800万个,人员以数千万计,占用了大量的经济社会资源。显然,如果红十字会能够先期进行社会组织改革试点,就有可能为数百万免登社团的改革提供经验。

改革号角已经吹响。2012年5月,赵白鸽撰文表示,主动参与改革试点将有利于促进红十字会的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其在国家改革发展大局中的地位。

2012年7月31日,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各相关单位理顺政府与红十字会的关系,积极推进红十字会体制机制创新。

到2012年底,主要借助外部专家力量组成的红十字会综合改革小组提交了多份综合改革研究报告和方案建议,并得到赵白鸽首肯。

国务院文件颁布之后,红十字总会与综合改革小组的专家成员分六个组赴全国各地,一方面做改革动员,一方面实地调研,希望为改革寻找试点地区。

国际红十字会也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动向表示关注。

2012年10月,国际红十字会对中国红十字总会进行了一次能力评估,评估体系还被总会推广到各地方红十字会。结果显示,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红十字会的独立性评分很低。“从评估结果能看出来,中国红十字会距离改革方案确定的目标很远,并非是一个非国家、非政府序列的公法人,其权力系统混同于政府。”杨团回忆。 行政基因 “理顺管理体制”的努力实质是红十字会在编制、拨款上的“扩权行动”

中国红十字会 “混同于政府”,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1894年甲午海战后,国际红十字运动开始在中国大陆传播。1904年3月10日,清朝商约大臣吕海寰、工部左侍郎盛宣怀等人在上海邀请中立的英、美、法、德代表,协商成立“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当年得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以及清政府的承认。1907年,这一机构更名为大清红十字会。

早期的中国红十字会虽然也接受清政府拨款,但并未进入政府序列,还是一个独立组织,此后数十年间,中国政权虽历经更迭,但红十字会仍保持着最初的架构。直到1949年后,大陆红十字会组织基本解体。根据的指示,中央政府将旧中国红十字会改组为新中国红十字会。1950年,红十字会被定位为“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人民卫生救护团体”,相应地,各级红十字会组织均被卫生部门收纳,成为其下辖处室、科室。

自此,中国红十字会开始走上了与各国红十字会相左的发展道路——完全按照行政序列设置各级建制,隶属于卫生部门,办公经费接受财政拨款,人员拥有行政编制。

反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红十字会出于特殊的人道、外交等职责,被认为是国家的助手,地位与一般慈善组织确实不同,但基本建制都独立于政府,很少接受政府直接财政拨款,而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接人道、医疗、援外等政府项目。

独立,一直是红十字运动的基本原则。1986年的日内瓦国际红十字大会就确定,红十字运动秉承人道、公正等七项基本原则,其中第四项就是独立原则。“虽然各国红十字会是本国政府的人道工作的助手并受本国法律的制约,但必须始终保持独立,以便任何时候都能按本运动的原则行事。”这意味着,红十字会与政府间,是彼此独立的平等合作伙伴,而非隶属关系。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红十字会也打出了“为独立而奋斗”的改革口号,但从未将“独立于政府”视为目标,追求的是“独立于卫生部门”,改革的具体措施,被称为“理顺管理体制”。

1999年12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要求中国红十字总会不再由“卫生部代管”,改由“国务院直接领导”。各地方红十字会也先后开始努力从当地卫生部门独立。

在过去隶属卫生部门之时,红十字会的财政拨款只能通过卫生部门下拨,受限较多,人员编制也少。作为“理顺管理体制”的成果,其行政级别提升了一级,并且开始有了独立编制、独立账号,政府拨款数额、人员编制数量也有提高。这意味着,红十字会在政府序列中的地位得到加强。

江苏南通市红十字会秘书长孟纬鸿曾公开称:“机构编制是最宝贵的执政资源。一个进入相应机关序列的独立机构,在同级党委政府重要会议、重要活动中才会有一席之地,才会有相应的话语权。”

因而,“理顺管理体制”的努力实质是红十字会在编制、拨款上的“扩权行动”,因其资源又多来源于同级政府,在资源匮乏的基层受到种种限制。直到今日,这项工作在县级以下仍只完成了一半。截至2010年9月,全国334个地市级红十字会中已有321个完成改制,“理顺率”达到96.1%,但全国2860个县区级红十字会中仅有1528个完成改制,“理顺率”为53.4%。

可以说,在“郭美美事件”之前,红十字会的主要改革目标,是依托行政资源的自我扩张。例如在陕西安康的石泉等县,当地红十字会近来努力将其系统延伸到所有下辖乡镇和村庄。在四川等省级红十字会,近年的一大政绩便是争取更多的“参公编制”名额。

“去行政化”的改革理想,因此,长期未出现在红十字会的改革计划中。 理想方案 国家部门和红十字会领导层既是体制改革的实际动力,也是改革的对象,二者存于一身,必然成为一场自我革命

中国红十字会免登社团的参公身份,与政府间过于紧密的联系,在“郭美美事件”中饱受质疑,公众普遍认为,这是红十字会透明度低、效率差的根本原因。

学者们认为,红十字会的从业人员分为公务员编制、事业编制和聘任制。会内观念陈旧,官僚习气严重,这些原本就严重存在的脱离基层、脱离社会、内部封闭的消极情绪在网络事件后更为严重。

在此轮改革的智囊们看来,脱离政府体制的“去行政化”,是改造红十字会的根本出路。

2012年12月,综合改革专家组提出,红十字会改革的核心是将计划体制下党政机关的附属物变为市场体制下的法定机构、公法人社团。

具体而言,“去行政化”涉及管理观念、政府资源的配置方式、编制实名制管理方式,乃至人员招聘、考核、升迁等一系列制度的改变。其中,政府资源的配置方式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要环节,至于如何“改变政府资源的配置方式”,简言之,就是要动根本,一是财务,二是人事。

当前,各级政府按人头向红十字会拨款,一一对应到人,办公经费、人员工资,皆从其中支出。在这一体制中,红十字会自身没有独立财权,人员工资按级别支出,不得增减,缺少激励。

首先便是要改变这一拨款方式,改之设立政府基金,由红十字会自行决定用途,其中的行政基金用于支撑人事费用和行政办公费,人道服务基金用于支持红十字会的核心业务。学者们设想,通过把行政资金由财政直接拨付转化为通过基金专户拨付的方式,将红十字会与政府部门从财务制度上相区别。

这项改革的效果可以实现“四两拨千斤”,因为它无需改变红十字会副部级参公单位的身份,也暂不用改变编制部门和人事部门对红十字会的现行政策。通过资源拨付方式的改变,实际授予了红十字会独立进行人事改革和行政改革的权力,牵制了政府的行政干预。

至于人事改革,则可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惯例,只要保持既有参公人员待遇不降低、身份不被剥夺,通过给新聘人员增加工资的做法,逐渐赎买其参公身份所带来的利益,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当旧体制内的人员全部退休,一个市场化的聘用体系就会出现。

根据当前体制,各级红十字会向同级政府负责,与上级红十字会仅有松散的联系,导致红十字总会对下级失去控制力,改革难以推行,缺乏监管,也有违国际红十字运动的统一原则。在改革设计中,只要红十字会能通过财务、人事的改革,逐渐脱离对政府的依附,便可以对于整体的组织制度分权与否以及分权的程度做出选择。

从这些设计中可以看出,如果上述改革目标全部实现,中国红十字会将彻底从政府序列独立出来,作为政府的平等伙伴自主运行,可建立类似欧美国家红十字会的治理结构。

但是,综合改革专家组学者们也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红十字会的改革是管理体制的改革,改革的对象一是国家行政管理和财政体制制度本身,二是由该体制规定下的红十字会各级领导和干部。这就是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所在。”

也就是说,国家部门和红十字会领导层既是体制改革的实际动力,也是体制改革的对象,二者存于一身,体制改革必然成为一场自我革命。 鸿沟难越 学者们设计的人事和财务改革,并没有写入国务院文件。这份文件对改革的描述颇为笼统

红十字会“去行政化”至今没有迈出实质步伐,尤其是学者设计中的改革“关键”——改财政拨款为政府基金并没有实际动作。

据《财经》记者了解,拨款制度改革已超越财政部及国务院的权限范围,要突破现有财政体制,需由全国人大作出决定。

由于红十字会被列入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拥有试错权,杨团曾就此咨询发改委体改司,对方答复,只要得到财政部支持,至少在红十字总会一级可以改革。

除财务制度之外,人事制度改革则要遭遇更顽固的现实阻力。一直以来,各级红十字会普遍成为安置退休政府高官的“自留地”,或干部“中转站”。“要提一个年轻人,本单位暂时提不了,就派到红十字会提一个副司局,这很常见。”杨团直言。

学者们设计的人事和财务改革,并没有写入国务院文件。这份文件对改革的描述颇为笼统,只提到“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人道主义原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理顺政府与红十字会的关系”,但在具体条款上,却强化了政府对红十字会的支持责任,比如:政府分管联系领导要定期听取红十字会工作汇报,各级政府加大对红十字事业的财政投入,逐步增加对红十字事业的经费投入等。

国务院文件部分认可了学者们设计的红十字会体系一体化,协同与垂直并举的理想,即“加大上级红十字会对下级红十字会的财务监督、业务指导、工作督查力度,下级红十字会主要专职负责人的任免提名要听取上一级红十字会的意见”。2012年5月,赵白鸽公开表示,红十字会体制机制创新,包括改善红十字会系统内部治理结构,重点是加强理事会-执委会的治理模式、探索协同-垂直管理体制。

但悖论在于,各级红十字会若无法“去行政化”、摆脱对同级政府的依附,那么重建协同-垂直体制就几无可能。

深圳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赵丽珍认为,现在分会是属地管辖,总会参与进来,怎样与地方政府调和,会让分会很为难,“总会对分会没有任何经济上的支持,分会肯定会以地方为主。”

杨团也认为,在现行体制下,红十字会改革只能“谁拨款谁改革”,各地各级分会有太多的财政主体,总会和分会无法同步改革。

按照现行体制,县以下每个单独建制的红十字会,皆可独立开展业务,且拥有公募资格,手握单独账号,募款并不汇入中国红十字会总账号,自行对财务负责。按照学者们的设计,为加强控制,红十字会内部治理改革第一步,就是清理县以下基层红十字会组织,全部转轨成会员或志愿者组织,不再是一级行政机构。保留的县级以上红十字会,则要建立完整的理事会治理结构。这一想法最终写入国务院文件,但目前并未付诸实施,也不再是讨论重点。 当前,各级政府按人头向红十字会拨款,一一对应到人,办公经费、人员工资,皆从其中支出。

2012年夏天,改革启动之初。在总会人员和专家下到地方调研和巡讲时,地方红十字会对“去行政化”激烈抵制。有省红十字会负责人甚至激烈表示,“你们这样做就是红十字会的千古罪人。”

此外,国务院文件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红十字会开展社会组织改革试点”,但至今“没有一个地方愿挺身而出”。有知情人士透露,红十字总会曾就改革试点与四川、青海两省红十字会有过接洽,终未谈拢。

经过一个月的全国巡讲,赵白鸽第一次感受到了切实的改革阻力。她曾对身边人说,“这样的改革方案太理想化了,做不到。底下都反对。”此后,赵白鸽又曾数次对媒体表示,对红十字会改革和创新的认识,不是所谓“去行政化”,更不是对原有“参公”身份的挑战。 社监委挫折 社监委的职责混杂,但实际上,这些委员都有本职工作,对事件的独立调查缺少精力,监督流于表面

如果说改革启动时,地方红十字会的抵制,让改革者第一次意识到触动既有利益之难。今年以来的“社监委风波”,则更让赵白鸽意识到改革的复杂。

国务院颁布的文件中明确提到,红十字会要建立社会监督委员会,对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按照社会组织的现代治理结构,会员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作为决策层;再由理事会任命执委会,作为执行层;会员代表大会独立选举产生监事会,作为监督方,彼此制衡。但现在的红十字总会,治理结构并不健全,理事成员约200人,多为荣誉性质,实际作用很小,“开会都召不齐”,也没有监事会,重大决策和执行,乃至监督,大部分任务都落在以赵白鸽为首的执委会层级上。

由于红十字会下一届会员代表大会要到2014年10月举行,作为过渡措施,2012年12月7日,执委会直接组建了社会监督委员会,并委任了16名委员,他们多为学者、律师、商人等知名人士。其中杨团、王振耀、金锦萍、邓国胜等人,本就是多年关注社会组织改革的学者,也曾与红十字会、红十字基金会有过课题研究、提供咨询等合作。

建立社监委,被认为是过去一年红十字会改革最具体可见的内容,也是赵白鸽的得意之笔。按照社监委的章程,其职责为“以第三方身份对中国红十字会有关工作进行监督”,还要“征集并转达社会公众对红十字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行动战略和工作计划提出建议”。

社监委的职责混杂,既要提供公众监督职能,对某些焦点问题独立调查,又要向红十字会提供专家咨询,做改革战略研究,还承担向公众解释红十字会作为的沟通职能。但实际上,这些委员都有本职工作,对事件的独立调查缺少精力,监督流于表面。“什么角色都混在一起,这些角色也不可能固定下来,谁有时间就做一点。”一位社监委委员称。

最终,公众对社监委是否能承担起监督者职责产生了质疑。

2013年5月2日,有网友披露,赵白鸽曾当选2013年中国十大品牌女性,评奖机构是品牌中国产业联盟,而该联盟的秘书长正是社监委委员王永,从而质疑其中存在利益输送。

接着,网友披露社监委委员袁岳曾承接红十字会的博爱家园评估项目,收取了6万元评估费。另一名委员王振耀也受到质疑,认为其所在的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曾接受过红十字会2000万元的捐款。最终,袁岳退还了6万元评估费。壹基金出面解释,2000万元捐款系由壹基金筹措,与红十字会无关。

6月9日,社监委在年中会议形成决定,今后所有社监委委员的监督都采用义务服务形式参与,不再与红十字会有任何利益瓜葛。当日讨论的《委员守则》还提出,委员在职期间及离任一年内,不得承担或参与红十字会委托的项目,不得为红十字会提供有偿服务,而且提出了社监委应定位于做公众与红十字会间的专业桥梁的概念。

在一次面对社监委委员的内部会议上,赵白鸽承认,在社监委的定位上,确实存在失误。另外,对于接受王永主持的中国十大品牌女性授奖,她也承认“错了”。 迂回能到达彼岸吗 若不改变红十字会权力主要来自政府行政资源的现状,红十字会就永远不可能真正转到向公众负责的道路上

“去行政化”改革坚冰难破,红十字会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增量改革”上。

所谓增量改革,是在不触动既有利益的前提下,拓展红十字会业务,增强实力。在一些学者看来,“增加政府对新业务的支持”,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在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葛道顺看来,改革设计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但“去行政化”在红十字会系统内部既无动力,也无共识。曾在政府部门任职的王振耀从现实层面出发,认为改革之初就提出“去行政化”口号是一个失误,“底下人一听要革他们的命,谁还跟你干。”

在王振耀看来,设计改革方案时,要协调被改革者的利益才能凝聚共识。他提出的路径是,放弃对人事、财政制度的触动,保留红十字会现有“免登社会团体”身份,并且,通过承接大型政府项目等方式,扩充自身实力,在项目中实现改革;另一方面,通过类似大病救助等项目的成效,扭转红十字会形象。

实际上,这条增量改革的路径,也是2011年底红十字会战略改革研究报告和2012年底综合改革试点建议中着重提出的,而且很明确地将其定位在强化红十字会的国际人道援助上。

红十字会已经着手尝试。近一年来,红十字总会频频和非洲红十字会接触,初步选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三国,展开援非项目,这些援助当地社区的项目包括水井、卫生服务站、太阳能设施,以及相应的志愿者队伍。

在红十字总会看来,自己与其他慈善组织有根本不同,除国家授权外,其同时接受国际红十字运动赋权,在国际人道救助上具备“政府助手”地位,开展援非项目,非但不必面对坚硬的利益改革,还能凸显红十字会特殊性。

但是,这种“增量改革”属于“扩充自身实力”之举,其是否能推动实质性的改革,具有不确定性。

王振耀认为,只要承接政府大型项目,红十字会必然要接受政府对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只要项目是面对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也要接受公众监督,自然可以使其作风转变、效率提高。目前,王振耀的团队正在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承接全国儿童大病救助提供论证。

也有学者认为,红十字会当前自身项目并不少,红十字会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不可回避,若不改变红十字会权力主要来自政府行政资源的现状,红十字会就永远不可能真正转到向公众负责的道路上。

监委任职报告范文第4篇

这次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会议,是经市委同意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回顾总结近年来全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在市委领导下,围绕总书记关于抓紧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坚持与时俱进,大胆实践,进一步推进全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质量,为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市委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市委领导同志将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各地、各单位要认真贯彻,抓好落实。刚才,6个单位的同志从不同方面介绍了他们近几年来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中的做法和体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希望大家学习借鉴。下面,我根据市委要求和部务会研究的意见,讲三个问题。

一、近几年全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的简要回顾

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顺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根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提出的任务,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监督工作方面积极探索,为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在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改善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强化干部工作监督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努力扩大群众参与程度,在推进干部工作民主化上有了新的提高。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工作重点。我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认真贯彻这一要求,在干部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不断扩大了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在市、县两级领导班子换届考察中,对领导班子人选全面进行了全额定向推荐。为了保证选拔任用干部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民主推荐已成为选拔任用干部的必经程序,干部考察预告作为一项制度已在全市普遍推行。并进一步完善了民主推荐、民意测验和民主评议工作,努力扩大范围,改进方法,提高质量,使更多熟悉情况的人参加对干部的推荐、评议和测验,使推荐、评议和测验的结果更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干部的真实情况,更能反映干部群众的意愿。去年,我市将民意测验工作引入到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中,名干部群众对965名县处级领导干部进行了民意测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民意测验结果进行分析汇总,并将测验结果向领导干部本人进行反馈,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在干部任用上积极实行了任前公示制。许多地区和单位纷纷通过新闻媒体或内部张榜的形式对拟提拔的干部人选进行了任前公示,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对45名县处级干部、903名科级干部拟任人选进行了任前公示。实践证明,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同时也加强了群众监督,是把好选人用人关、克服用人上不正之风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是引入竞争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在实现干部工作科学化上有了新的进展。认真做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我市先后两次开展了公开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工作,通过竞争择优,18位德才素质较好、学历层次较高、年龄较轻的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此外,还公开选拔了东吴证券责任有限公司的两名副职领导。到目前为止,各县级市、区共有52名同志通过公开选拔走上了科级领导岗位。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拓宽了用人视野,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结合机构改革等工作,大力实施党政机关中层领导职位竞争上岗工作,截止去年底,市、县两级实行竞争上岗的岗位达793个,有784名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党政机关中层领导职位,今年上半年,仅市级机关又有名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进一步改善了机关干部队伍的结构,提高了机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竞争上岗,择优任用的氛围已在各级机关内部形成。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我市注重在改进干部工作方法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干部工作的科学性。积极开展了干部试用期、聘任制等工作,对新提拔的委任制县处级以下干部和竞争上岗中属提拔任职的干部普遍实行试用期,一些地方和单位还对干部试行了聘任制,为干部任用方式的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切实加大干部交流的力度,近年来我市进行易地易岗交流使用的干部,占到同期干部调整总数的30%以上,对所有县级市、区的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和绝大多数公安局局长实行了易地任职。这些做法,对提升干部素质、调动干部积极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是注重整体推进,健全各项制度,在干部工作制度化建设上有了新的加强。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对已经成熟的实践经验及时加以总结,尽快形成制度,改革的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在整体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取得了新的进展。我市于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等改革措施进行了规范。与此同时,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企业选人用人机制,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进程,积极探索对企业领导人员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以更好地适应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各地也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单一突破向配套实施推进,如将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试用期等改革措施配套实施,将改进考核内容、完善干部考核机制与干部任免、管理、教育、奖惩等方面措施结合起来使用等,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提高了改革的整体效果。

四是进一步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干部监督工作的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切实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研究制订了党政领导干部推荐考察任用工作责任制,加强对推荐提名、考察考核、讨论决定等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的监督,防止违反规定、不按程序办事的现象发生。各级组织部门加强了对各地、各单位贯彻执行《条例》工作的检查,进一步严格用人程序,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切实把好选人用人关。按照“主动监督、关口前移”的思路和“以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的原则,加强和改进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在领导干部中经常性开展勤政廉政教育,增强领导干部严格自律的紧迫感。建立健全了干部谈话诫勉制度,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主动监督。建立和完善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收入申报、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进一步健全了监督网络,坚持和完善组织部门与纪检监察等执纪执法部门的联系会议制度,健全举报制度,拓宽干部监督信息渠道,把干部置于组织和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

回顾近几年的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对照《纲要》提出的任务要求,与全国、全省一些先行地区的改革力度和发展势头相比,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差距。比如,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操作不够规范的问题;创新精神不足、等待观望、依赖上级出政策的问题;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得不到及时学习借鉴的问题;干部监督方法、手段不多,监督没有完全到位的问题;宏观指导力度不够,以典型推动面上工作开展做得较少的问题。上述这些问题,既有工作方法上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加以解决。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的主要任务

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保证党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保证我们的事业与时俱进,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安康,都要首先抓住干部队伍建设。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监督工作,建立和完善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制度,特别是抓紧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是历史赋予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神圣职责。中央重新修订和颁布的《干部任用条例》作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规章,其基本精神,就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党的干部工作的原则,用科学的制度、民主的方法、严密的程序、严格的纪律,选拔任用德才兼备、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党政领导干部。因此,把认真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坚持与时俱进,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结合起来,与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结合起来,与加强领导班子,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各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的主要任务。

一是要切实加强对《干部任用条例》的学习,增强贯彻执行条例的自觉性。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认真学习同志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按照各级领导干部熟悉条例,组织人事干部精通条例,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条例的要求,大张旗鼓地宣传好条例的意义、内容和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全面贯彻条例的良好社会氛围。要通过举办组工干部培训班、专题学习讨论等形式,抓好组工干部学习条例、贯彻执行条例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力争做到对条例了然于胸,熟练运用,抓紧落实到干部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监督检查。真正做到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不动摇,执行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不走样,履行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不变通,遵守干部选拔任用的纪律不放松。

二是要进一步加快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解决干部能上能下作为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坚持走制度创新的路子,用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来保障把人选准用准。要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在领导班子换届或届中调整考察时普遍实行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凡是没有经过民主推荐程序的,不能列为考察对象,凡是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不能提拔使用。同时,对群众的意见要具体分析,不能简单以票取人。对民主测评结果,逐步做到在一定范围内适度公开。要深入研究如何利用好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结果,使之与干部的教育、管理和任免挂起钩来。要进一步推进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把公开选拔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方式之一,逐步提高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在新提拔干部中的比例。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如何将引进公开、平等机制与坚持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等原则有机结合,如何改善考试方法,提高公开选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全面实行党政机关中层领导职位竞争上岗,研究制订具体实施办法,使竞争上岗成为党政机关中层干部选拔任用、职位轮换的一种基本方式。要不断完善干部考核制度。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职务的特点,探索比较具体、客观的考核指标,改进考核方法,增强考核结果的真实性,使之成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要加强干部考察工作,全面实行考察预告制,建立差额考察制,注重运用多种形式深入、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干部思想、工作、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情况。要普遍推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使任前公示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要积极试行地方党委任用干部票决制,研究制定有关办法,对党政领导班子正职建议人选,在全委会召开期间,由常委会提名,提交全委会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在全委会闭会期间,由常委会作出决定,并征求全委会成员意见。要继续加大干部交流工作力度,重点抓好县级市、区党政正职,以及纪检、组织、公检法等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的交流工作,认真抓好干部回避性和任职期满的交流工作,积极做好对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流工作。党政机关内设机构中层正职在一个职位任职满5年的,原则上要进行轮岗。要认真执行干部任职试用制度,认真做好干部任职试用期满的考核工作。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干部任职试用期的适用范围。要积极探索和完善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度。对选任制干部要严格执行任期规定,在同一职位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对委任制干部也要逐步实行任期制,在同一个职位上任职不得超过10年。对党政机关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位,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以试行聘任制。要在逐步试点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干部免职、降职和辞职制度,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和自愿辞职的内容、范围和程序,增强工作的操作性和合理性。

三是要积极推进国有和集体企业人事制度改革。要把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激励、监督机制作为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努力建立起一套与企业改革、发展相适应的领导人员管理制度。要以产权为纽带,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要逐步取消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行政级别,实行产权代表委任制和公司经理聘任制。要改革国有企业选人用人机制,通过组织推荐、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产生企业领导人员人选。对国有资产方推荐的新任职企业领导人员,要按照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不同特点,在相应的范围内通过一定形式进行任前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要积极试行企业经营管理者任职资格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取消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职终身制。要进一步加快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中心等中介组织建设,积极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要进一步完善企业领导人员考核办法,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激励机制。要坚持对企业领导人员实行年度考核、任期考核和重大经济事项考核,逐步建立一套以效益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标准的业绩考核制度,逐步建立企业领导人员业绩档案,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逐步建立一套与企业领导人员业绩挂钩的、公开透明的激励制度,做到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与经营责任、经营业绩和任期目标挂钩。要针对企业不同情况,继续推行和完善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积极稳妥地试行股权、期股激励。要强化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约束。要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的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实行“厂务公开”制度,根据产权关系,探索建立独立董事、外派监事制度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要以经济监督为依托,严格实行企业领导人员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国有资产重组等事项的经济责任审计。要建立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失职渎职造成企业重大经营损失以及违法违纪的企业领导人员,要依法追法追究其经济、行政直至法律责任,并不得继续担任或易地担任领导职务。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监督工作。干部监督工作是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重要内容,也是关心爱护干部、真诚帮助干部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干部监督在整个干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对干部本人负责的精神,按照“主动监督、关口前移”的思路和以“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的原则,把干部监督寓于干部工作的各个环节,为干部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尤其是对“一把手”的监督。采取有效措施,对领导干部在贯彻民主集中制、执行政治纪律、决策程序、选人用人、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要切实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要加大对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情况的检查力度,促进条例检查工作的经常化、全程化和制度化,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查处。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干部推荐责任制、干部考察责任制、干部任用决策责任制、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明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真正做到谁推荐谁负责,谁考察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谁监督谁负责。对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干部群众反映强烈以及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查处不力,导致用人失察失误的,要严格追究主要领导成员、分管领导成员和其他当事人的责任。要健全和落实干部监督的有关制度,认真执行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任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组织部门与执纪执法部门联系通报制度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等。要根据《关于对县处级领导干部实施提醒教育的暂行规定》,建立领导干部《通知书》、提醒谈话、诫勉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要进一步健全干部监督信息系统,积极发挥人大、政协、派、纪检监察部门和人民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监督作用,进一步健全全市组织部门干部监督信息网络,拓宽干部监督信息渠道,加强各个监督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最大限度地运用各个监督部门的工作成果,为多渠道、多触角、多层次地了解和掌握干部的真实情况提供扎实基础。要探索建立干部监督联络员制度,逐步建立一个覆盖面广、渠道畅通、反映灵敏的干部监督信息网络。要进一步加强干部监督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职能,充实力量,提高工作效能。

三、确保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各项任务全面落实的几点要求

《干部任用条例》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法规,维护条例的权威性、严肃性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政治责任,必须有坚强的组织保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监督工作,是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具体行动,同时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涉及到各种利益的调整,任务很重,难度很大,政策性很强,也必须通过坚强的组织领导来保证。

一是要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的领导,统筹规划,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认真按照条例的规定,研究和妥善解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准确理解和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严明工作中的各项纪律,保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组织部门作为党委主管干部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充分履行宏观指导的职责,督促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推行改革,切实落实各项监督措施。要善于发现、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加强督促检查,努力掌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的主动权。

二是要分类指导,稳步实施。要按照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统筹考虑,分类指导,稳步实施,整体推进。对已经出台的改革方案和监督措施,要认真贯彻执行,加强监督检查,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对通过试点和实践已经成熟的经验,要及时加以规范,形成制度,用制度来巩固改革成果,用制度来加强宏观指导;对尚无经验和需要探索的,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大胆试验和探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提出对策和办法,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富有生命力。

三是要加强宣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的舆论宣传,大力宣传这方面的典型经验,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围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监督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好,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正确对待改革,正确对待监督,以实际行动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不断深入发展。

监委任职报告范文第5篇

这次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会议,是经市委同意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回顾总结近年来全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在市委领导下,围绕总书记关于抓紧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坚持与时俱进,大胆实践,进一步推进全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质量,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市委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市委领导同志将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各地、各单位要认真贯彻,抓好落实。刚才,6个单位的同志从不同方面介绍了他们近几年来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中的做法和体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希望大家学习借鉴。下面,我根据市委要求和部务会研究的意见,讲三个问题。

一、近几年全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的简要回顾

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顺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根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提出的任务,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监督工作方面积极探索,为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在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改善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强化干部工作监督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努力扩大群众参与程度,在推进干部工作民主化上有了新的提高。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工作重点。我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认真贯彻这一要求,在干部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不断扩大了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在市、县两级领导班子换届考察中,对领导班子人选全面进行了全额定向推荐。为了保证选拔任用干部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民主推荐已成为选拔任用干部的必经程序,干部考察预告作为一项制度已在全市普遍推行。并进一步完善了民主推荐、民意测验和民主评议工作,努力扩大范围,改进方法,提高质量,使更多熟悉情况的人参加对干部的推荐、评议和测验,使推荐、评议和测验的结果更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干部的真实情况,更能反映干部群众的意愿。去年,我市将民意测验工作引入到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中,名干部群众对965名县处级领导干部进行了民意测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民意测验结果进行分析汇总,并将测验结果向领导干部本人进行反馈,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在干部任用上积极实行了任前公示制。许多地区和单位纷纷通过新闻媒体或内部张榜的形式对拟提拔的干部人选进行了任前公示,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对45名县处级干部、903名科级干部拟任人选进行了任前公示。实践证明,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同时也加强了群众监督,是把好选人用人关、克服用人上不正之风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是引入竞争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在实现干部工作科学化上有了新的进展。认真做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我市先后两次开展了公开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工作,通过竞争择优,18位德才素质较好、学历层次较高、年龄较轻的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此外,还公开选拔了东吴证券责任有限公司的两名副职领导。到目前为止,各县级市、区共有52名同志通过公开选拔走上了科级领导岗位。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拓宽了用人视野,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结合机构改革等工作,大力实施党政机关中层领导职位竞争上岗工作,截止去年底,市、县两级实行竞争上岗的岗位达793个,有784名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党政机关中层领导职位,今年上半年,仅市级机关又有名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进一步改善了机关干部队伍的结构,提高了机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竞争上岗,择优任用的氛围已在各级机关内部形成。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我市注重在改进干部工作方法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干部工作的科学性。积极开展了干部试用期、聘任制等工作,对新提拔的委任制县处级以下干部和竞争上岗中属提拔任职的干部普遍实行试用期,一些地方和单位还对干部试行了聘任制,为干部任用方式的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切实加大干部交流的力度,近年来我市进行易地易岗交流使用的干部,占到同期干部调整总数的30%以上,对所有县级市、区的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和绝大多数公安局局长实行了易地任职。这些做法,对提升干部素质、调动干部积极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是注重整体推进,健全各项制度,在干部工作制度化建设上有了新的加强。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对已经成熟的实践经验及时加以总结,尽快形成制度,改革的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在整体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取得了新的进展。我市于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等改革措施进行了规范。与此同时,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企业选人用人机制,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进程,积极探索对企业领导人员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以更好地适应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各地也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单一突破向配套实施推进,如将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试用期等改革措施配套实施,将改进考核内容、完善干部考核机制与干部任免、管理、教育、奖惩等方面措施结合起来使用等,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提高了改革的整体效果。

四是进一步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干部监督工作的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切实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研究制订了党政领导干部推荐考察任用工作责任制,加强对推荐提名、考察考核、讨论决定等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的监督,防止违反规定、不按程序办事的现象发生。各级组织部门加强了对各地、各单位贯彻执行《条例》工作的检查,进一步严格用人程序,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切实把好选人用人关。按照“主动监督、关口前移”的思路和“以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的原则,加强和改进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在领导干部中经常性开展勤政廉政教育,增强领导干部严格自律的紧迫感。建立健全了干部谈话诫勉制度,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主动监督。建立和完善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收入申报、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进一步健全了监督网络,坚持和完善组织部门与纪检监察等执纪执法部门的联系会议制度,健全举报制度,拓宽干部监督信息渠道,把干部置于组织和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

回顾近几年的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对照《纲要》提出的任务要求,与全国、全省一些先行地区的改革力度和发展势头相比,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差距。比如,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操作不够规范的问题;创新精神不足、等待观望、依赖上级出政策的问题;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得不到及时学习借鉴的问题;干部监督方法、手段不多,监督没有完全到位的问题;宏观指导力度不够,以典型推动面上工作开展做得较少的问题。上述这些问题,既有工作方法上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加以解决。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的主要任务

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保证党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保证我们的事业与时俱进,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安康,都要首先抓住干部队伍建设。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监督工作,建立和完善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制度,特别是抓紧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是历史赋予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神圣职责。中央重新修订和颁布的《干部任用条例》作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规章,其基本精神,就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党的干部工作的原则,用科学的制度、民主的方法、严密的程序、严格的纪律,选拔任用德才兼备、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党政领导干部。因此,把认真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坚持与时俱进,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结合起来,与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结合起来,与加强领导班子,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各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的主要任务。

一是要切实加强对《干部任用条例》的学习,增强贯彻执行条例的自觉性。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认真学习同志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按照各级领导干部熟悉条例,组织人事干部精通条例,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条例的要求,大张旗鼓地宣传好条例的意义、内容和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全面贯彻条例的良好社会氛围。要通过举办组工干部培训班、专题学习讨论等形式,抓好组工干部学习条例、贯彻执行条例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力争做到对条例了然于胸,熟练运用,抓紧落实到干部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监督检查。真正做到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不动摇,执行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不走样,履行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不变通,遵守干部选拔任用的纪律不放松。

二是要进一步加快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解决干部能上能下作为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坚持走制度创新的路子,用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来保障把人选准用准。要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在领导班子换届或届中调整考察时普遍实行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凡是没有经过民主推荐程序的,不能列为考察对象,凡是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不能提拔使用。同时,对群众的意见要具体分析,不能简单以票取人。对民主测评结果,逐步做到在一定范围内适度公开。要深入研究如何利用好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结果,使之与干部的教育、管理和任免挂起钩来。要进一步推进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把公开选拔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方式之一,逐步提高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在新提拔干部中的比例。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如何将引进公开、平等机制与坚持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等原则有机结合,如何改善考试方法,提高公开选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全面实行党政机关中层领导职位竞争上岗,研究制订具体实施办法,使竞争上岗成为党政机关中层干部选拔任用、职位轮换的一种基本方式。要不断完善干部考核制度。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职务的特点,探索比较具体、客观的考核指标,改进考核方法,增强考核结果的真实性,使之成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要加强干部考察工作,全面实行考察预告制,建立差额考察制,注重运用多种形式深入、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干部思想、工作、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情况。要普遍推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使任前公示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要积极试行地方党委任用干部票决制,研究制定有关办法,对党政领导班子正职建议人选,在全委会召开期间,由常委会提名,提交全委会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在全委会闭会期间,由常委会作出决定,并征求全委会成员意见。要继续加大干部交流工作力度,重点抓好县级市、区党政正职,以及纪检、组织、公检法等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的交流工作,认真抓好干部回避性和任职期满的交流工作,积极做好对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流工作。党政机关内设机构中层正职在一个职位任职满5年的,原则上要进行轮岗。要认真执行干部任职试用制度,认真做好干部任职试用期满的考核工作。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干部任职试用期的适用范围。要积极探索和完善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度。对选任制干部要严格执行任期规定,在同一职位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对委任制干部也要逐步实行任期制,在同一个职位上任职不得超过10年。对党政机关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位,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以试行聘任制。要在逐步试点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干部免职、降职和辞职制度,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和自愿辞职的内容、范围和程序,增强工作的操作性和合理性。

三是要积极推进国有和集体企业人事制度改革。要把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激励、监督机制作为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努力建立起一套与企业改革、发展相适应的领导人员管理制度。要以产权为纽带,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要逐步取消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行政级别,实行产权代表委任制和公司经理聘任制。要改革国有企业选人用人机制,通过组织推荐、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产生企业领导人员人选。对国有资产方推荐的新任职企业领导人员,要按照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不同特点,在相应的范围内通过一定形式进行任前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要积极试行企业经营管理者任职资格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取消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职终身制。要进一步加快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中心等中介组织建设,积极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要进一步完善企业领导人员考核办法,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激励机制。要坚持对企业领导人员实行年度考核、任期考核和重大经济事项考核,逐步建立一套以效益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标准的业绩考核制度,逐步建立企业领导人员业绩档案,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逐步建立一套与企业领导人员业绩挂钩的、公开透明的激励制度,做到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与经营责任、经营业绩和任期目标挂钩。要针对企业不同情况,继续推行和完善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积极稳妥地试行股权、期股激励。要强化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约束。要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的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实行“厂务公开”制度,根据产权关系,探索建立独立董事、外派监事制度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要以经济监督为依托,严格实行企业领导人员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国有资产重组等事项的经济责任审计。要建立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失职渎职造成企业重大经营损失以及违法违纪的企业领导人员,要依法追法追究其经济、行政直至法律责任,并不得继续担任或易地担任领导职务。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监督工作。干部监督工作是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重要内容,也是关心爱护干部、真诚帮助干部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干部监督在整个干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对干部本人负责的精神,按照“主动监督、关口前移”的思路和以“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的原则,把干部监督寓于干部工作的各个环节,为干部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尤其是对“一把手”的监督。采取有效措施,对领导干部在贯彻民主集中制、执行政治纪律、决策程序、选人用人、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要切实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要加大对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情况的检查力度,促进条例检查工作的经常化、全程化和制度化,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查处。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干部推荐责任制、干部考察责任制、干部任用决策责任制、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明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真正做到谁推荐谁负责,谁考察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谁监督谁负责。对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干部群众反映强烈以及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查处不力,导致用人失察失误的,要严格追究主要领导成员、分管领导成员和其他当事人的责任。要健全和落实干部监督的有关制度,认真执行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任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组织部门与执纪执法部门联系通报制度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等。要根据《关于对县处级领导干部实施提醒教育的暂行规定》,建立领导干部《通知书》、提醒谈话、诫勉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要进一步健全干部监督信息系统,积极发挥人大、政协、派、纪检监察部门和人民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监督作用,进一步健全全市组织部门干部监督信息网络,拓宽干部监督信息渠道,加强各个监督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最大限度地运用各个监督部门的工作成果,为多渠道、多触角、多层次地了解和掌握干部的真实情况提供扎实基础。要探索建立干部监督联络员制度,逐步建立一个覆盖面广、渠道畅通、反映灵敏的干部监督信息网络。要进一步加强干部监督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职能,充实力量,提高工作效能。

三、确保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各项任务全面落实的几点要求

《干部任用条例》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法规,维护条例的权威性、严肃性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政治责任,必须有坚强的组织保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监督工作,是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具体行动,同时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涉及到各种利益的调整,任务很重,难度很大,政策性很强,也必须通过坚强的组织领导来保证。

一是要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的领导,统筹规划,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认真按照条例的规定,研究和妥善解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准确理解和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严明工作中的各项纪律,保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组织部门作为党委主管干部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充分履行宏观指导的职责,督促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推行改革,切实落实各项监督措施。要善于发现、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加强督促检查,努力掌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的主动权。

二是要分类指导,稳步实施。要按照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统筹考虑,分类指导,稳步实施,整体推进。对已经出台的改革方案和监督措施,要认真贯彻执行,加强监督检查,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对通过试点和实践已经成熟的经验,要及时加以规范,形成制度,用制度来巩固改革成果,用制度来加强宏观指导;对尚无经验和需要探索的,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大胆试验和探索;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提出对策和办法,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富有生命力。

三是要加强宣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的舆论宣传,大力宣传这方面的典型经验,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围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监督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好,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正确对待改革,正确对待监督,以实际行动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监督工作不断深入发展。

监委任职报告范文第6篇

一、试行范围党的机关参照试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范围是:(1)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工作部门、办事机构和派出机构;(2)街道、乡、镇党委机关。上述党的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之外的工作人员(简称"党的机关工作者"),参照试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各级纪委派驻的纪检机构的工作人员,实行所在部门的人事管理制度。二、职务设置与人员分级党的机关设置领导职务序列和非领导职务序列。各级党的机关选任的领导职务的设置、任免,按照和有关规定办理。非选任的领导职务序列为: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局长、副部长、部长。设置其他名称的领导职务,与上列职务层次相对应。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常委,地(盟)委委员、省辖市(州、直辖市的区)党委常委,县(市、旗、省辖市的区)党委常委,分别为副省级、副地级、副县级职务。非领导职务序列为:办事员、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助理调研员、调研员、助理巡视员、巡视员。设置其他名称的非领导职务(如纪律检查员等),与上列职务层次相对应。党的机关工作者的级别划分,参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执行。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是:(1)中央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一级;(2)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纪委书记:二至三级;(3)中央各部部长,省(自治区、直辖市)委书记,中纪委副书记:三至四级;(4)中央各部副部长,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副书记、常委,中纪委常委,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书记:四至五级;(5)中央各部局长,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各部部长,地(市、州、盟、直辖市的区)委书记,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副书记,巡视员:五至七级;(6)中央各部副局长,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各部副部长,地(市、州、盟、直辖市的区)委副书记,地、盟(市、州、直辖市的区)委委员(常委),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常委,地(市、州、盟、直辖市的区)纪委书记,助理巡视员:六至八级;(7)处长,地(市、州、盟、直辖市的区)委各部部长,县(市、旗、省辖市的区)委书记,地(市、州、盟、直辖市的区)纪委副书记,调研员:七至十级;(8)副处长,地(市、州、盟、直辖市的区)委各部副部长,县(市、旗、省辖市的区)委副书记、常委,地、盟(市、州、直辖市的区)纪委委员(常委),县(市、旗、省辖市的区)纪委书记,助理调研员:八至十一级;(9)科长,县(市、旗、省辖市的区)委各部部长,乡(镇)党委书记,县(市、旗、省辖市的区)纪委副书记,主任科员:九至十二级;(10)副科长,县(市、旗、省辖市的区)委各部副部长,乡(镇)党委副书记,县(市、旗、省辖市的区)纪委常委,副主任科员:九至十三级;(11)科员:九至十四级;(12)办事员:十至十五级。各级党的机关中与上述职务相对应的其他职务,适用上述规定。党的机关工作者的级别,按照管理权限由主管部门参照国家公务员的定级办法确定。党的机关各部门,根据其机构层次、工作性质和人员构成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比例的非领导职务。党的机关的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要在规定的职数限额内设置,并与机构规格相一致。任命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要严格任职条件,并按照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办理。各部门原任命的非领导职务,要在新确定的非领导职务职数限额内重新认定。三、招考与选调党的机关录用工作人员,采用招考与选调两种方式。中央和省级党的机关录用科级以下(含科级)工作人员和地级以下(含地级)党的机关录用一般工作人员,实行公开招考,或实行有限竞争性考试,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择优录用。党的机关工作者的录用考试,参照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有关规定办理。中央和省级党的机关副处级以上(含副处级)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出现空缺时,地级以下(含地级)党的机关副科级以上(含副科级)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出现空缺时,可从本机关内部晋升,也可从党的机关其他单位或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中择优选调符合任职条件者担任。必要时,经主管部门批准,也可采用公开招考的办法择优任用。招考和选调党的机关工作者,须经严格考核,在编制限额内进行,并按照管理权限办理。四、纪律处分对党的机关工作者中党员的违纪行为的惩处,按照规定执行。必要时可给予降级、开除公职等行政处分。对党的机关工作者中非党员的违纪行为的惩处,参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五、管理与监督党的机关工作者的义务与权利、职位分类、考核、奖励、纪律、职务升降、职务任免、培训、交流、回避、工资保险福利、辞职辞退、退休和申诉控告等,从党的机关的实际情况出发,参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中央组织部负责全国党的机关参照试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工作的综合指导、监督和管理。县以上地方党委组织部负责本地区党的机关参照试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工作的综合指导、监督和管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新华社北京8月20日电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已经中央批准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并在通知中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党委),军委总政治部,各人民团体党组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全文如下:我们即将跨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在今后10年中,为实现我们党和国家确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目标,抵御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战胜各种困难,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关键在于我们党要按照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包括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干部、科学技术干部和其他战线干部在内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治本之策。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展开,并取得了重大进展:提出和实行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建立公务员制度;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推进以“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党政干部制度改革,有力地推进了新时期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特制定2001—201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一、基本目标和方针原则1.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通过不断推进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到2010年,要建立起一套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干部人事制度,为建设一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制度保证。基本目标是:——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完善干部人事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有效调控的宏观管理体系;——形成符合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建立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健全干部人事管理法规体系,努力实现干部人事工作的依法管理,有效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实现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合理配置。2001年至2005年“十五”期间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以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为重点,以初步建立起一套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干部人事制度为目标,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2.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服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成败与得失的根本标准。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坚持和发扬我们党长期形成的干部人事工作的优良传统,勇于改革一切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制度和方式方法。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结合,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各部门探索创新。——必须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以素质论人才,重实绩用干部。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实现领导班子成员新老交替制度化。——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同时,适应新的情况积极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坚持群众公认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扩大群众对干部工作的参与和监督。——必须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通过加强立法和健全制度不断巩固改革成果,引导和推动改革逐步深入。二、党政干部制度改革3.党政干部制度改革的重点和基本要求推进党政干部制度改革,重点是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推进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通过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全相关制度措施,形成正常的更新交替机制;逐步实现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交流、监督等工作的规范化,从制度上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及法官、检察官制度,提高党政机关干部人事管理法制化、科学化水平。4.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1)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制度。把民主推荐作为确定考察人选的必经程序,适当扩大参与人员的范围,改进民主推荐的方法,提高民主推荐的质量。在干部考核中,普遍运用民意测验、民主评议的方法,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探索将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的结果适时适度公开的做法。凡是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不能提拔任用。(2)推行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在3至5年内,地厅级以下领导干部(特殊岗位除外)的选拔任用,普遍实行任前公示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这项改革逐步进行规范。(3)推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逐步提高公开选拔的领导干部在新提拔同级干部中的比例。规范程序,改进方法,降低成本。加快全国统一题库建设,完善公开选拔工作的配套措施。实现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4)健全党政领导干部选举制度。正确处理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关系,改进党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工作。积极探索在差额选举的条件下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充分发扬民主的方式方法。保护代表参加选举的权利和热情,提高代表参与的能力和水平。总结和推广一些地方扩大基层民主,做好选举工作的成功经验。(5)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抓紧制定任期制法规。在严格执行《中国共产程》和有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完善选任制干部的任期制。县以上党委、政府工作部门和其他工作机构的委任制领导干部,也要逐步实行任期制。(6)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对新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委任制干部,逐步实行试用期制。试用期满,经考核胜任者正式任职,不胜任者解除试任职务。(7)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制定实施办法,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自愿辞职、责令辞职、引咎辞职等制度。坚持和完善退(离)休制度。完善对退(离)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保障和服务管理的办法。(8)进一步完善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的制度和办法。制定和细化有关标准、程序,加大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工作的力度。对不称职、不胜任现职或相形见绌的干部,除按规定免职、降职外,可实行待岗制,或采取改任非领导职务、下岗学习、离职分流等多种办法予以调整,妥善安置。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努力拓宽渠道,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9)根据各类干部不同特点,建立和完善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党干部的相关制度。(10)修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制订配套法规或实施细则,逐步形成党政领导干部管理的法规体系。5.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定期考核制度。普遍实行届中和届末考核。在建立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党政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规范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考核举报、考核申诉、考核结果反馈等制度。改进实绩考核方法,加大考核结果运用的力度。研究制定防止干部考察失真失实的对策。拓宽考察渠道,广泛听取意见,不仅了解干部工作方面的情况,而且要了解干部思想、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有关情况。重视核查知情人提供的情况。对在考察中群众反映强烈、情况复杂或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要深入进行专项调查。根据实际情况试行考察预告制。探索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标准及其考察方法。6.推进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办法,对培养锻炼流、回避流、任职期满交流,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对一些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实行跨地区、跨部门交流。逐步健全党政领导干部交流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把干部交流同培养使用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政策导向,引导干部向艰苦地区和艰苦岗位交流。妥善解决干部交流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完善配套政策。严肃干部交流工作纪律。配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逐步加大东西部干部交流的力度。制定和实施与西部大开发相配套的干部交流规划,有计划地选派西部地区的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7.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建立和完善干部谈话制度、诫勉制度、回复制度、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制度、廉政鉴定制度、任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以及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上级党委对下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建立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改进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拓宽监督渠道,积极支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评议监督和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等各方面的监督。研究制定有关法规和制度,明确各有关监督主体的权利、责任,规范监督行为,实行依法监督。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并加强督促检查。试行巡视员制度,严肃查处用人中的违纪违法案件。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探索实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明确选拔任用工作过程中推荐、考察、决定等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依照有关纪律和法律规定追究责任。8.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及法官、检察官制度加强对《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等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防止和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抓紧研究制定《国家公务员法》、《国家机构和编制法》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党政机关干部人事管理的法规体系。坚持和完善党政机关干部考试录用制度,改进考试考核方法。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党政机关内设机构中层领导职务出现空缺,提倡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确定任职人选。对部分领导职位试行职务聘任制,对技术性、操作性、辅的职位试行聘用制。严格执行奖惩、降职、辞退等制度,实行优胜劣汰。根据党政机关不同职位的特点,制定分类管理办法。严格按照核定的编制员额和职数合理设置职位,规范职位管理。改进年度考核工作,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机关工作人员,并运用考核结果对工作人员实行奖惩、升降。加大党政机关干部轮岗的力度。9.改进和完善干部培训制度完善干部脱产学习、在职自学和中心组学习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试考核制度。坚持办好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培训班和专题研究班,推进党校、行政学院的教学改革,提高办班质量。有计划地选拔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干部出国培训和到高等院校进修,培训后备人才。在重点抓好任职前培训和脱产培训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建立培训考核档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着力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10.探索符合党政机关特点的工资福利制度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变动,相应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建立动态增长机制。加强对工资分配的宏观管理,保障退(离)休人员退(离)休费和有关待遇的落实,防止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工资分配差距过大。探索和完善符合党政机关特点的工资分配方法。改善工资结构。充分发挥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结合机关后勤管理制度的改革和住房、养老、医疗、保险等制度的改革,逐步将福利分配货币化、工资化。加快建立机关工作人员的医疗、养老、待业保险制度。三、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11.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基本要求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以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激励、监督机制为重点,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把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完善体制,健全制度,改进方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新机制。12.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中央和地方党委要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骨干企业领导班子加强管理,制定具体办法。各级政府授权的投资机构(包括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大企业、企业集团、资产经营公司、控股公司,下同)的领导人员,原则上由哪一级政府授权,就由哪一级党委管理。政府授权的投资机构所属企业的领导人员,由投资机构管理。明确管理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职责,避免一个班子多头管理。取消国有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的行政级别,研究制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享受有关待遇的相关办法。13.改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方式实行产权代表委任制和公司经理聘任制。各级政府授权的投资机构及所属企业的产权代表,由政府和投资机构按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任命,经理由董事会聘任。通过组织推荐、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产生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人选,择优任用。按照《中国共产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进一步完善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负责人选举制度。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逐步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中心等中介机构。组织、人事等部门要加强对人才评价推荐机构的指导,发挥人才评价推荐机构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14.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考核办法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实行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根据岗位职责的特点,确定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重点考核经营业绩和工作实绩。改进考核方法,研究制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在国有企业中逐步推广。建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业绩档案。15.健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激励机制研究制定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的具体办法。对经营业绩和工作实绩突出,为企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导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探索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选择具备条件的企业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推行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改革的指导和监督。16.强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党组织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企业领导人员和厂务公开等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建立健全监事会,依法行使职权。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建立国有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实行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凡是由于企业领导人员失职、渎职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并不得继续担任或易地担任国有企业领导职务。17.健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培训培养制度制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教育培训规划。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培训工作的管理,明确培训管理部门的职责任务,避免多头培训。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形成科学的培训网络。建立国有重要企业后备领导人才培养制度。对后备人才实行动态管理。18.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用人机制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实企业用人自。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全面推行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改革分配制度,按实绩和贡献多劳多得,易岗易薪。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素质。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到国有企业工作。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19.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基本要求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适应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逐步建立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和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机制,建设高素质的科学技术干部队伍。20.推行聘用制度破除事业单位目前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单位与职工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制定《事业单位聘用制条例》。保障单位用人权和职工择业权的落实,保护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合理安置未聘人员。21.建立和推行岗位管理制度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区别情况分别实行聘任、选任、委任、考任。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中引进竞争机制。建立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和聘任期限,竞聘上岗,择优聘用。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对教师、医师等专业技术岗位,推行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建立政府宏观指导和管理下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化评价机制。以岗位职责和聘用合同为依据,建立适合不同专业技术工作特点和岗位特点的考核指标体系。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度。制定职员条例,规范职员的聘用和管理。22.改革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将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积极进行按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的试点,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23.建设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适应知识经济、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大力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整体素质,优化队伍结构。以培养优秀拔尖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年轻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加大人才培养投入,推动人才培养投入主体多元化和市场化。全面推行以提高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制度。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奖励表彰制度。大力发展并规范人才市场,建设全国性的人才信息网络,逐步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的社会化。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制定优惠政策,在稳定西部地区现有人才队伍的同时,鼓励和吸引各类人才向西部合理流动。五、加强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24.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宏观指导,组织部门要做好牵头和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的职能,充分发挥作用,形成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合力。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本纲要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分阶段的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25.加强对改革的分类指导对已经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要认真贯彻执行,并加强监督检查;通过试验和实践已经成熟的经验,要及时加以规范,形成制度;尚无经验和需要探索的,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大胆试验和探索;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认真研究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对策和办法,推动改革不断深入发展。26.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舆论宣传,为推进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干部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统筹协调,搞好配套改革,妥善解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

监委任职报告范文第7篇

一、基本目标和方针原则

1.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

通过不断推进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到2010年,要建立起一套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干部人事制度,为建设一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制度保证。基本目标是:

——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完善干部人事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有效调控的宏观管理体系;

——形成符合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建立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

——健全干部人事管理法规体系,努力实现干部人事工作的依法管理,有效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实现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合理配置。

2001年至2005年“十五”期间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以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为重点,以初步建立起一套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干部人事制度为目标,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2.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方针和原则

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服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成败与得失的根本标准。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坚持和发扬我们党长期形成的干部人事工作的优良传统,勇于改革一切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制度和方式方法。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结合,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各部门探索创新。

——必须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以素质论人才,重实绩用干部。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实现领导班子成员新老交替制度化。

——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同时,适应新的情况积极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坚持群众公认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扩大群众对干部工作的参与和监督。

——必须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通过加强立法和健全制度不断巩固改革成果,引导和推动改革逐步深入。

二、党政干部制度改革

3.党政干部制度改革的重点和基本要求

推进党政干部制度改革,重点是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推进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通过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全相关制度措施,形成正常的更新交替机制;逐步实现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交流、监督等工作的规范化,从制度上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及法官、检察官制度,提高党政机关干部人事管理法律化、科学化水平。

4.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1)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制度。把民主推荐作为确定考察人选的必经程序,适当扩大参与人员的范围,改进民主推荐的方法,提高民主推荐的质量。在干部考核中,普遍运用民意测验、民主评议的方法,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探索将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的结果适时适度公开的做法。凡是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不能提拔任用。

(2)推行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在3至5年内,地厅级以下领导干部(特殊岗位除外)的选拔任用,普遍实行任前公示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这项改革逐步进行规范。

(3)推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逐步提高公开选拔的领导干部在新提拔同级干部中的比例。规范程序,改进方法,降低成本。加快全国统一题库建设,完善公开选拔工作的配套措施。实现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4)健全党政领导干部选举制度。正确处理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关系,改进党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工作。积极探索在差额选举的条件下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充分发扬民主的方式方法。保护代表参加选举的权利和热情,提高代表参与的能力和水平。总结和推广一些地方扩大基层民主,做好选举工作的成功经验。

(5)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抓紧制定任期制法规。在严格执行《中国共产程》和有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完善选任制干部的任期制。县以上党委、政府工作部门和其他工作机构的委任制领导干部,也要逐步实行任期制。

(6)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对新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委任制干部,逐步实行试用期制。试用期满,经考核胜任者正式任职,不胜任者解除试任职务。

(7)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制定实施办法,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自愿辞职、责令辞职、引咎辞职等制度。坚持和完善退(离)休制度。完善对退(离)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保障和服务管理的办法。

(8)进一步完善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的制度和办法。制定和细化有关标准、程序,加大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工作的力度。对不称职、不胜任现职或相形见绌的干部、除按规定免职、降职外,可实行待岗制,或采取改任非领导职务、下岗学习、离职分流等多种办法予以调整,妥善安置。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努力拓宽渠道,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9)根据各类干部不同特点,建立和完善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党干部的相关制度。

(10)修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制订配套法规或实施细则,逐步形成党政领导干部管理的法规体系。

5.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定期考核制度。普遍实行届中和届末考核。在建立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党政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规范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考核举报、考核申诉、考核结果反馈等制度。改进实绩考核方法,加大考核结果运用的力度。

研究制定防止干部考察失真失实的对策。拓宽考察渠道,广泛听取意见,不仅了解干部工作方面的情况,而且要了解干部思想、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有关情况。重视核查知情人提供的情况。对在考察中群众反映强烈、情况复杂或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要深入进行专项调查。根据实际情况试行考察预告制。探索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标准及其考察方法。

6.推进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办法,对培养锻炼流、回避流、任职期满交流,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对一些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实行跨地区、跨部门交流。

逐步健全党政领导干部交流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把干部交流同培养使用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政策导向,引导干部向艰苦地区和艰苦岗位交流。妥善解决干部交流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完善配套政策。严肃干部交流工作纪律。

配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逐步加大东西部干部交流的力度。制定和实施与西部大开发相配套的干部交流规划,有计划地选派西部地区的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

7.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

建立和完善干部谈话制度、诫勉制度、回复制度、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制度、廉政鉴定制度、任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以及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上级党委对下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建立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改进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拓宽监督渠道,积极支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评议监督和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等各方面的监督。研究制定有关法规和制度,明确各有关监督主体的权利、责任,规范监督行为,实行依法监督。

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并加强督促检查。试行巡视员制度,严肃查处用人中的违纪违法案件。

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探索实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明确选拔任用工作过程中推荐、考察、决定等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依照有关纪律和法律规定追究责任。

8.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及法官、检察官制度

加强对《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等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防止和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抓紧研究制定《国家公务员法》、《国家机构和编制法》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党政机关干部人事管理的法规体系。

坚持和完善党政机关干部考试录用制度,改进考试考核方法。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党政机关内设机构中层领导职务出现空缺,提倡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确定任职人选。对部分领导职位试行职务聘任制,对技术性、操作性、辅的职位试行聘用制。严格执行奖惩、降职、辞退等制度,实行优胜劣汰。

根据党政机关不同职位的特点,制定分类管理办法。严格按照核定的编制员额和职数合理设置职位,规范职位管理。改进年度考核工作,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机关工作人员,并运用考核结果对工作人员实行奖惩、升降。加大党政机关干部轮岗的力度。

9.改进和完善干部培训制度

完善干部脱产学习、在职自学和中心组学习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试考核制度。坚持办好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培训班和专题研究班,推进党校、行政学院的教学改革,提高办班质量。有计划地选拔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干部出国培训和到高等院校进修,培训后备人才。

在重点抓好任职前培训和脱产培训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建立培训考核档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着力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10.探索符合党政机关特点的工资福利制度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变动,相应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建立动态增长机制。加强对工资分配的宏观管理,保障退(离)休人员退(离)休费和有关待遇的落实,防止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工资分配差距过大。

探索和完善符合党政机关特点的工资分配方法。改善工资结构。充分发挥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

结合机关后勤管理制度的改革和住房、养老、医疗、保障等制度的改革,逐步将福利分配货币化、工资化。加快建立机关工作人员的医疗、养老、待业保险制度。

三、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

11.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基本要求

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以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激励、监督机制为重点,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把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完善体制,健全制度,改进方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新机制。

12.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

中央和地方党委要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骨干企业领导班子加强管理,制定具体办法。各级政府授权的投资机构(包括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大企业、企业集团、资产经营公司、控股公司,下同)的领导人员,原则上由哪一级政府授权,就由哪一级党委管理。政府授权的投资机构所属企业的领导人员,由投资机构管理。明确管理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职责,避免一个班子多头管理。

取消国有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的行政级别,研究制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享受有关待遇的相关办法。

13.改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方式

实行产权代表委任制和公司经营聘任制。各级政府授权的投资机构及所属企业的产权代表,由政府和投资机构按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任命,经理由董事会聘任。

通过组织推荐、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产生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人选,择优任用。按照《中国共产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进一步完善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负责人选举制度。

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逐步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中心等中介机构。组织、人事等部门要加强对人才评价推荐机构的指导,发挥人才评价推荐机构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14.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考核办法

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实行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根据岗位职责的特点,确定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重点考核经营业绩和工作实绩。改进考核方法,研究制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在国有企业中逐步推广。建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业绩档案。

15.健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激励机制

研究制定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的具体办法。对经营业绩和工作实绩突出,为企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导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探索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选择具备条件的企业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推行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改革的指导和监督。

16.强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监督约束机制

加强党组织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企业领导人员和厂务公开等制度。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建立健全监事会,依法行使职权。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建立国有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实行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凡是由于企业领导人员失职、渎职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并不得继续担任或易地担任国有企业领导职务。

17.健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培训培养制度

制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教育培训规划。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培训工作的管理,明确培训管理部门的职责任务,避免多头培训。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形成科学的培训网络。

建立国有重要企业后备领导人才培养制度。对后备人才实行动态管理。

18.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用人机制

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实企业用人自。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全面推行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改革分配制度,按实绩和贡献多劳多得,易岗易薪。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素质。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到国有企业工作。

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19.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基本要求

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适应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逐步建立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和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机制,建设高素质的科学技术干部队伍。

20.推行聘用制度

破除事业单位目前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单位与职工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制定《事业单位聘用制条例》。保障单位用人权和职工择业权的落实,保护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合理安置未聘人员。

21.建立和推行岗位管理制度

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区别情况分别实行聘任、选任、委任、考任。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中引进竞争机制。建立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

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和聘任期限,竞争上岗,择优聘用。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对教师、医师等专业技术岗位,推行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建立政府宏观指导和管理下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化评价机制。以岗位职责和聘用合同为依据,建立适合不同专业技术工作特点和岗位特点的考核指标体系。

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度。制定职员条例,规范职员的聘用和管理。

22.改革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

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将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积极进行按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的试点,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23.建设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适应知识经济、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大力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整体素质,优化队伍结构。以培养优秀拔尖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年轻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加大人才培养投入,推动人才培养投入主体多元化和市场化。全面推行以提高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制度。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奖励表彰制度。

大力发展并规范人才市场,建设全国性的人才信息网络,逐步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的社会化。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制定优惠政策,在稳定西部地区现有人才队伍的同时,鼓励和吸引各类人才向西部合理流动。

五、加强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

24.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宏观指导,组织部门要做好牵头和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的职能,充分发挥作用,形成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合力。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本纲要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分阶段的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25.加强对改革的分类指导

对已经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要认真贯彻执行,并加强监督检查;通过试验和实践已经成熟的经验,要及时加以规范,形成制度;尚无经验和需要探索的,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大胆试验和探索;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认真研究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对策和办法,推动改革不断深入开展。

26.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监委任职报告范文第8篇

我们即将跨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在今后10年中,为实现我们党和国家确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目标,抵御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战胜各种困难,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关键在于我们党要按照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包括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干部、科学技术干部和其他战线干部在内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治本之策。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展开,并取得了重大进展:提出和实行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建立公务员制度;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推进以“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党政干部制度改革,有力地推进了新时期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特制定2001-201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

一、基本目标和方针原则

1.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

通过不断推进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到2010年,要建立起一套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干部人事制度,为建设一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制度保证。基本目标是:

--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完善干部人事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有效调控的宏观管理体系;

--形成符合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建立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

--健全干部人事管理法规体系,努力实现干部人事工作的依法管理,有效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实现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合理配置。

2001年至2005年“十五”期间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以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为重点,以初步建立起一套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干部人事制度为目标,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2.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方针和原则

--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服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成败与得失的根本标准。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坚持和发扬我们党长期形成的干部人事工作的优良传统,勇于改革一切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制度和方式方法。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结合,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各部门探索创新。

--必须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以素质论人才,重实绩用干部。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实现领导班子成员新老交替制度化。

--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同时,适应新的情况积极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坚持群众公认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扩大群众对干部工作的参与和监督。

--必须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通过加强立法和健全制度不断巩固改革成果,引导和推动改革逐步深入。

二、党政干部制度改革

3.党政干部制度改革的重点和基本要求

推进党政干部制度改革,重点是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推进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通过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全相关制度措施,形成正常的更新交替机制;逐步实现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交流、监督等工作的规范化,从制度上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及法官、检察官制度,提高党政机关干部人事管理法制化、科学化水平。

4.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1)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制度。把民主推荐作为确定考察人选的必经程序,适当扩大参与人员的范围,改进民主推荐的方法,提高民主推荐的质量。在干部考核中,普遍运用民意测验、民主评议的方法,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探索将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的结果适时适度公开的做法。凡是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不能提拔任用。

(2)推行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在3至5年内,地厅级以下领导干部(特殊岗位除外)的选拔任用,普遍实行任前公示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这项改革逐步进行规范。

(3)推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逐步提高公开选拔的领导干部在新提拔同级干部中的比例。规范程序,改进方法,降低成本。加快全国统一题库建设,完善公开选拔工作的配套措施。实现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4)健全党政领导干部选举制度。正确处理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关系,改进党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工作。积极探索在差额选举的条件下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充分发扬民主的方式方法。保护代表参加选举的权利和热情,提高代表参与的能力和水平。总结和推广一些地方扩大基层民主,做好选举工作的成功经验。

(5)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抓紧制定任期制法规。在严格执行《中国共产程》和有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完善选任制干部的任期制。县以上党委、政府工作部门和其他工作机构的委任制领导干部,也要逐步实行任期制。

(6)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对新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委任制干部,逐步实行试用期制。试用期满,经考核胜任者正式任职,不胜任者解除试任职务。

(7)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制定实施办法,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自愿辞职、责令辞职、引咎辞职等制度。坚持和完善退(离)休制度。完善对退(离)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保障和服务管理的办法。

(8)进一步完善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的制度和办法。制定和细化有关标准、程序,加大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工作的力度。对不称职、不胜任现职或相形见绌的干部,除按规定免职、降职外,可实行待岗制,或采取改任非领导职务、下岗学习、离职分流等多种办法予以调整,妥善安置。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努力拓宽渠道,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9)根据各类干部不同特点,建立和完善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党干部的相关制度。

(10)修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制订配套法规或实施细则,逐步形成党政领导干部管理的法规体系。

5.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定期考核制度。普遍实行届中和届末考核。在建立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党政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规范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考核举报、考核申诉、考核结果反馈等制度。改进实绩考核方法,加大考核结果运用的力度。

研究制定防止干部考察失真失实的对策。拓宽考察渠道,广泛听取意见,不仅了解干部工作方面的情况,而且要了解干部思想、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有关情况。重视核查知情人提供的情况。对在考察中群众反映强烈、情况复杂或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要深入进行专项调查。根据实际情况试行考察预告制。探索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标准及其考察方法。

6.推进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办法,对培养锻炼流、回避流、任职期满交流,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对一些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实行跨地区、跨部门交流。

逐步健全党政领导干部交流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把干部交流同培养使用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政策导向,引导干部向艰苦地区和艰苦岗位交流。妥善解决干部交流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完善配套政策。严肃干部交流工作纪律。

配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逐步加大东西部干部交流的力度。制定和实施与西部大开发相配套的干部交流规划,有计划地选派西部地区的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

7.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

建立和完善干部谈话制度、诫勉制度、回复制度、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制度、廉政鉴定制度、任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以及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上级党委对下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建立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改进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拓宽监督渠道,积极支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评议监督和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等各方面的监督。研究制定有关法规和制度,明确各有关监督主体的权利、责任,规范监督行为,实行依法监督。

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并加强督促检查。试行巡视员制度,严肃查处用人中的违纪违法案件。

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探索实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明确选拔任用工作过程中推荐、考察、决定等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依照有关纪律和法律规定追究责任。

8.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及法官、检察官制度

加强对《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等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防止和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抓紧研究制定《国家公务员法》、《国家机构和编制法》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党政机关干部人事管理的法规体系。

坚持和完善党政机关干部考试录用制度,改进考试考核方法。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党政机关内设机构中层领导职务出现空缺,提倡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确定任职人选。对部分领导职位试行职务聘任制,对技术性、操作性、辅的职位试行聘用制。严格执行奖惩、降职、辞退等制度,实行优胜劣汰。

根据党政机关不同职位的特点,制定分类管理办法。严格按照核定的编制员额和职数合理设置职位,规范职位管理。改进年度考核工作,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机关工作人员,并运用考核结果对工作人员实行奖惩、升降。加大党政机关干部轮岗的力度。

9.改进和完善干部培训制度

完善干部脱产学习、在职自学和中心组学习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试考核制度。坚持办好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培训班和专题研究班,推进党校、行政学院的教学改革,提高办班质量。有计划地选拔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干部出国培训和到高等院校进修,培训后备人才。

在重点抓好任职前培训和脱产培训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建立培训考核档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着力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10.探索符合党政机关特点的工资福利制度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变动,相应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建立动态增长机制。加强对工资分配的宏观管理,保障退(离)休人员退(离)休费和有关待遇的落实,防止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工资分配差距过大。

探索和完善符合党政机关特点的工资分配方法。改善工资结构。充分发挥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

结合机关后勤管理制度的改革和住房、养老、医疗、保险等制度的改革,逐步将福利分配货币化、工资化。加快建立机关工作人员的医疗、养老、待业保险制度。

三、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

11.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基本要求

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以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激励、监督机制为重点,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把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完善体制,健全制度,改进方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新机制。

12.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

中央和地方党委要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骨干企业领导班子加强管理,制定具体办法。各级政府授权的投资机构(包括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大企业、企业集团、资产经营公司、控股公司,下同)的领导人员,原则上由哪一级政府授权,就由哪一级党委管理。政府授权的投资机构所属企业的领导人员,由投资机构管理。明确管理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职责,避免一个班子多头管理。

取消国有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的行政级别,研究制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享受有关待遇的相关办法。

13.改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方式

实行产权代表委任制和公司经理聘任制。各级政府授权的投资机构及所属企业的产权代表,由政府和投资机构按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任命,经理由董事会聘任。

通过组织推荐、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产生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人选,择优任用。按照《中国共产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进一步完善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负责人选举制度。

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逐步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中心等中介机构。组织、人事等部门要加强对人才评价推荐机构的指导,发挥人才评价推荐机构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14.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考核办法

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实行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根据岗位职责的特点,确定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重点考核经营业绩和工作实绩。改进考核方法,研究制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在国有企业中逐步推广。建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业绩档案。

15.健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激励机制

研究制定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的具体办法。对经营业绩和工作实绩突出,为企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导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探索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选择具备条件的企业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推行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改革的指导和监督。

16.强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监督约束机制

加强党组织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企业领导人员和厂务公开等制度。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建立健全监事会,依法行使职权。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建立国有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实行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凡是由于企业领导人员失职、渎职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并不得继续担任或易地担任国有企业领导职务。

17.健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培训培养制度

制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教育培训规划。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培训工作的管理,明确培训管理部门的职责任务,避免多头培训。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形成科学的培训网络。

建立国有重要企业后备领导人才培养制度。对后备人才实行动态管理。

18.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用人机制

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实企业用人自。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全面推行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改革分配制度,按实绩和贡献多劳多得,易岗易薪。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素质。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到国有企业工作。

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19.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基本要求

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适应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逐步建立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和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机制,建设高素质的科学技术干部队伍。

20.推行聘用制度

破除事业单位目前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单位与职工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制定《事业单位聘用制条例》。保障单位用人权和职工择业权的落实,保护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合理安置未聘人员。

21.建立和推行岗位管理制度

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区别情况分别实行聘任、选任、委任、考任。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中引进竞争机制。建立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

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和聘任期限,竞聘上岗,择优聘用。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对教师、医师等专业技术岗位,推行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建立政府宏观指导和管理下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化评价机制。以岗位职责和聘用合同为依据,建立适合不同专业技术工作特点和岗位特点的考核指标体系。

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度。制定职员条例,规范职员的聘用和管理。

22.改革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

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将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积极进行按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的试点,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23.建设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适应知识经济、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大力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整体素质,优化队伍结构。以培养优秀拔尖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年轻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加大人才培养投入,推动人才培养投入主体多元化和市场化。全面推行以提高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制度。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奖励表彰制度。

大力发展并规范人才市场,建设全国性的人才信息网络,逐步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的社会化。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制定优惠政策,在稳定西部地区现有人才队伍的同时,鼓励和吸引各类人才向西部合理流动。

五、加强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

24.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宏观指导,组织部门要做好牵头和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的职能,充分发挥作用,形成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合力。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本纲要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分阶段的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25.加强对改革的分类指导

对已经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要认真贯彻执行,并加强监督检查;通过试验和实践已经成熟的经验,要及时加以规范,形成制度;尚无经验和需要探索的,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大胆试验和探索;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认真研究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对策和办法,推动改革不断深入发展。

26.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监委任职报告范文第9篇

血案前的刘湘

1926年6月5日,中央和政府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组成庞大的8个军,于同年7月9日由广州大举北伐,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迅速攻克长沙、武昌,震惊全国。

当时,四川方面北洋政府任命的川康边防督办兼督办川康军务善后事宜的刘湘,通过唐生智与邓演达同国民革命军取得联系,并于8月13日联合赖心辉、刘成勋、刘文辉,由刘湘领衔发出讨伐吴佩孚的通电,表示愿意出师参加北伐。国民革命军进占武昌汉口之后,立即以总司令行营名义,任命刘湘、赖心辉、刘成勋、刘文辉分别为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军军长。12月8日,刘湘在重庆通电就职任军长之职。

刘湘在任职之前,曾派其军法处处长李子俊为代表,到江西牛行车站谒见,请派遣黄埔学生为刘湘整训部队,表示拥戴之意。11月7日攻克南昌之后,11月27日,又重新发表任命刘湘等4人为军长,同时委任刘湘为川康绥抚委员会主席,并派李仲公为第二十一军党代表,复命选派黄埔学生十余人随李子俊一同去重庆,协助刘湘。

刘湘一贯和北洋政府是一个鼻孔出气,对革命本来就缺乏正确认识。由于当时系武汉政府掌握大权,刘湘曾电邀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出任该军政治部主任,借以抬高自己,并向武汉政府表示好感,郭沫若当然不会允诺。当时重庆先后成立了两个四川省党部:一个是广东中央派吴玉章回川整党,以杨公、李筱亭、萧华清、陈达三等8人为执行委员会的莲花池左派省党部;另一个是在此之后,以吕超、卢师谛、石青阳、朱蜀痴、曹叔实等人组成的总土地省党部。由于刘湘初为武汉政府任命,兼之总土地方面为首的多系“一军系”旧人,与刘湘有宿怨,因此刘湘就先站在莲花池这一面。

在刘湘就职的那一天,莲花池省党部为他主持,举行了一个军民联欢大会。当场通过了解散总土地省党部、取缔反革命报纸、取缔国家主义派的麻痹教育、取缔反革命宣传、实行军队化党部化、实行工农政策、取消苛捐杂税、解散伪市工会等决议案,刘湘迫于形势,只好表示赞同。

刘湘为了装点门面,故作革命积极的姿态,就职不久,还在重庆夫子池成立了一个军官政治训练班,聘请莲花池省党部的杨公、李筱亭、萧华清、陈达三及漆树钡热宋教官,对其军官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营长以下的在夫子池受训,团、旅、师长等在机房街受训。每周星期一作“总理纪念周”,刘湘亲自主持,并经常邀请杨公、漆树钡热顺鱿讲话,军政机关的负责人都要出席,同时莲花池省党部在重庆组织了35个工会,以及学生会、妇女会、农会、商会、北伐四川国民后援会、工人纠察队、支援北伐运输队等社会团体。万县“九五惨案”发生后,随即成立了“万县九五惨案雪耻会”,并组织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机关停止办公等爱国活动;还举行了6万多人的反帝游行大示威。在、吴玉章、、、杨公等革命领导人的策动影响下,各军内部亦出现了不少进步革命军人。各地革命运动相继蓬勃发展,出现了顺庆、泸县浩浩荡荡的各路起义,涪陵地区还组织起了农民革命军。

但是另一方面,反革命势力也在暗中迅速滋长,刘湘的第三师师长兼江巴市卫戍司令王陵基、第七师师长蓝文彬(总土地省党部执行委员)等,因受到示威群众的指责,对革命极为仇视,与总土地省党部、国家主义派、地方军阀等互相勾结在一起,对革命进行阻挠和破坏活动。曾推派旅长杨云相去报告刘湘说:“政治训练和革命宣传搞得太过火了,我们的兵就难带了。”刘湘没有公开表示赞同,但对革命势力的迅猛高涨心中感到十分震惊。

12月25日,为护国之役云南起义纪念日,重庆各学校爱国青年,分组成立宣传队上街宣传。当中山学校宣传队正进行讲演时,突然有暴徒殴打宣传人员,并将受伤者二人拖到总土地省党部关押。这引起重庆工人、学生的愤怒,集队前往将该省党部的吊牌摘下,然后又到督办公署,要求释放学生和惩凶。莲花池省党部亦出面向刘湘提出:请实践就职通电四项诺言和军民联欢会上的各项决议,刘湘这才不得已,才勒令释放学生并明确命令撤销该省党部,逮捕这次肇事的执行委员宋绍增、王楸生等及查封所属不法报刊。王陵基、蓝文彬为此向刘湘提出辞职,刘湘只好暗加慰勉,面对革命势力的威胁,他实在已经深深感到忧惧。

就在这个时候,选派的黄埔学生王德清、李蕃、严登汉等十余人随同李子俊来到重庆。刘湘派其督办公署参议兼军党部筹委会干事乔诚,负责接待和联系工作。刘湘原以为这批黄埔学生会改组二十一军政治部,后因何北衡、陈学池等从中作梗,才以这批人及参议乔诚组成一个二十一军宣传委员会,刘湘自己兼任主任委员,于均为委员作为他与之间沟通的桥梁。该会成立后,常有南昌蒋方文电到来,论调显然与武汉国民政府和莲花池省党部不同。1927年1月3日,在南昌组织中央部和国民政府,2月16日,在南昌以中央委员会七十九次常委会名义,派向传义到四川调查并指导全省党务工作。向传义到重庆后,把今后意图转告刘湘,向的立场完全站在总土地省党部一边。刘湘尚未弄清楚情况,只是暗中支使蓝文彬、王陵基与总土地省党部勾结,所以该党部又恢复了活动。

血案时的刘湘

1927年3月23日,派到万县的黄埔学生戴弁,带了两个电报来到重庆,一个是武汉中央党政联席会议的决议,免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另一个是等以南昌中央委员会名义,通电解散武汉党政联系会议。当天派到重庆的黄埔学生等在宣传委员会内开会,推派戴弁、王德清、曹晴初、严登汉、李蕃为代表,带着两个电报去见刘湘,要刘湘表示态度。刘湘看了两个电报后,认为必将大有前途,便高兴地大声说道:“这才是真正的南土(当时鸦片烟盛行,以云南的为最好),过瘾!过瘾!”接着又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服从总司令的命令!”

从此,刘湘立即大转弯,完全倾倒向的一边,而这时的莲花池省党部全然不知。就在这段时间里,因为3月23日,江防军总司令程潜率领的第六军沿长江南岸向北挺进,于当日攻克南京。以英帝国主义为首的各国兵舰,为了扼制革命,炮轰南京,封锁长江江面,阻碍北伐军追击孙传芳,巴渝人民闻讯后义愤填膺。于是莲花池省党部约集二十一军政治部及有关机关、社团、学校开会,定于3月31日,在重庆的通远门内打枪坝,举行“重庆市工农商学兵各界群众反英大会”,并游行示威。莲花池省党部还组织男女学生及工农群众上街宣传讲演,贴标语、喊口号。在上街宣传时,有的人喊出:“打倒新军阀!”“打倒王陵基!”等革命口号。

与此同时,派来的黄埔学生和二十一军政治部的宣传队,也在街上宣传演讲,并高呼“拥护蒋总司令”等口号,双方形成对立,一时谣言四起,据总土地省党部传出的消息和刘湘手下搞到的情报说:“共产党要利用这一次示威,煽动群众打领事馆、打教堂、焚烧洋行洋货,以便引起外国兵舰炮轰重庆。同时约同平日早有联系的川军部队,趁机暴动,占领重庆。”这时的刘湘非常恐慌,立即在回水沟公馆召集高级幕僚和亲信师长开会,决定一面暗作军事部署,严加预防,一面派人向莲花池省党部建议,只举行大会,示威游行可暂时缓期。莲花池省党部为此邀请有关方面开会商议,二十一军政治部建议未通过,但作了周密的布置,以免发生事端。刘湘建议遭到否决,因此再次召开秘密会议,除对防止暴动作了具体布置外,还指定由王陵基、蓝文彬等负责破坏会场,制造混乱,阻止游行。

1927年3月31日那天,重庆市民满腔怒火集会于重庆通远门内的打枪坝,抗议英美暴行。四川军阀阳奉阴违,阴蓄异心,与正谋公开叛变的互相勾结,借端发难,镇压革命。那天到场群众2万多人,大会刚一开始,刘湘所部师长王陵基、蓝文彬,巴县团阀曹燮阳、申文英,以军警封锁要道,便衣特务突击会场。一时间,枪声四起,流弹横飞,刀棍并举,血流遍地,可怜的与会群众全都赤手空拳,事起仓促,奔避无及。突围者九死一生,翻墙者断腿折臂。当场被打死、踩死、打伤的群众、学生就有几百人,伤者上千。左派省党部监委陈达三惨遭枪杀,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漆南薰死于乱刀之下。遇难的还有中共地委组织部部长冉钧、《帝国主义铁蹄下的中国》作者漆树薄⒘花池省党部领导人杨公等。莲花池省党部,中山、中法等学校,重庆《四川日报》等部门,当天均被捣毁

第二十一军军党部筹备主任傅常,是老同盟会员,护国反袁时任熊克武的参谋长,一向思想进步,又与杨公是亲血老表,会前曾通知杨公不要去,杨因是领导人非要去主持会议不可,当天虽然脱险,后来化装乘亚东轮船离开重庆,被特务认出后并被逮捕,刘湘的手下对杨公下了“黑手”并将其尸体抛在佛图关下面。

整个“三三一”惨案――打枪坝血案,军阀刘湘是罪魁祸首,扮演了镇压革命群众的角色!

刘湘的得力“爪牙”王陵基解放后被逮捕归案,列为战犯,1964年特赦。

上一篇:教师任职报告范文 下一篇:任职检查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