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0:18:25

话语艺术论文

话语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马森(MaryMason)在《西方的中国及中国人观念:1840—1876》(WesternConceptsofChinaandtheChinese,1938年)一书中曾对19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艺术作过总结:“从整体上说,西方人并不欣赏中国人的艺术作品。西方的评论家们用欧洲人的艺术原则作为一种标准来衡量中国人的艺术作品。把符合这一标准的中国作品称之为好作品。”①时时处处以西方艺术为衡量标准,“中国艺术”未能得到客观理性的认识与评价。即便是西方大学象牙塔内的学术研究,也无法克服此种偏见与误读,这一问题在19世纪以及20世纪上半叶均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柯律格分析到:“更确切地说,是强调中国与‘西方艺术传统’的差异,而在中国实践领域里跨时空的差异性显得不是那么重要。”②中西美术差异性的过多强调,代表着一种拒绝的姿态。此时的西方学者不愿意或者无法站在中国美术史独立自足的立场上展开研究。在中西美术初次邂逅之时,这种状况是不可避免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美术传统,尚未建立平等理性的对话平台。“中国视角”的探索正是西方汉学中国美术史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图像(Image)、材质(Material)、功能(Function)、类型(Type)、风格(Style)等方面的差异,使西方美术史的现成理论与研究模式难以贴切地运用到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之中。从中西美术的共性出发,或许能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西方美术史以雕塑与绘画为中心的“艺术”(Fineart)观念是行不通的,势必要扩大视域,采用一个中西美术兼容的艺术定义。柯律格将“自觉的审美意识”认定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并以此作为中国美术筛选、品鉴的标准。然而,必须明确指出的是,柯律格充分认识到了“自觉的审美意识”的复杂性,并没有依此僵化地确定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对象与发展脉络。一方面,对于任何民族的美术史而言,审美意识均有一个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美术史写作应该清晰地还原这一演变过程。要不然,以青铜礼器与墓葬为主的先秦两汉艺术就有可能被美术史研究拒之门外。因此,柯律格所讲述的中国美术史的起点是萨满观念所驱动的原始艺术,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另一方面,“自觉的审美意识”并非仅对专业艺术家而言。新一代的美术史学者抛弃了高雅艺术优越至上的傲慢,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术进行了更多系统化的研究。柯律格对宗教艺术、礼制艺术、宫廷艺术、民间艺术、艺术市场等诸多艺术领域均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就是要弥合精英与大众、职业与业余的艺术鸿沟。在重新定义“中国艺术”的基础上,柯律格超越了以艺术类型为标准的划分原则,而是根据艺术功能与使用环境的差异,将中国美术分为五大系列,分别是墓室艺术、宫廷艺术、寺观艺术、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它们进而构成了《中国艺术》叙事框架的五大部分。全新的分类原则,实际上是全新研究视角的建立,学者们开始对功能相似的若干艺术门类进行综合研究,为中国美术史研究开辟出了一条新路。例如,在讨论文人艺术的过程中,柯律格是将书法与文人画结合起来的,二者不仅在主题与风格上呈现出共同的美学特征,而且同为文人士大夫自我表达的工具。美国华裔美术史研究者方闻在《心印》一书中更加印证了书画综合研究的必要性。他指出:“对于文人艺术家来说,书法是比绘画更为天然的媒体。早在公元3世纪初,从汉代末年开始,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就已经完成了自身发展的全部历程,远在山水画之前就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形式。以后几个时期里,山水画艺术的兴起得益于艺术家的书法经验和书法知识。”③先行发展起来的书法对文人画的美学风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方闻甚至提出了“书法性山水画风格”的说法,并以此来描述“元四家”的画法与风格。其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暂且不论,但至少看到了书画综合研究的学术潜力。然而,“自觉的审美意识”也存在着致命的学理缺陷。首先,美术的视觉特征有被忽视或湮没的倾向。审美意识是所有艺术门类的共同特征,因此“自觉的审美意识”对美术而言是一个大而无当的概括。同时,柯律格的中国美术研究也频繁地使用了“图像”(Picture)这一术语,其著作《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PicturesandVisuali-tyinEarlyModernChina,1997年)就是以图像研究为中心的。但是,“图像”也比美术更加宽泛。对此问题,巫鸿论到:“新一代学者们并没有退入被重新定义后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缩小范围,而是把更大量‘非美术’的视觉材料纳入以往美术史的神圣场所,其结果是任何与形象(Image)有关的现象———甚至是日常服饰和商业广告———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对象。”④美术价值的描述与评判,是美术史研究的主要任务,当大量非美术的作品涌入进来,美术史的基本特色、发展轨迹与总体规律就会变得混乱不清。巫鸿、柯律格等学者虽然有学科反思,但在具体学术研究中却无法轻而易举地转向。其次,古今美术观念并未有效协调。审美意识是时移世易的,因此中国美术史写作存在着古代与现代两种视角。古代视角强调的是对中国美术史本来面貌的还原,而现代视角则表达了对中国美术史的重新评价,两者都是美术史研究的学术诉求。柯律格的《中国艺术》确实同时建构了古代与现代两个评价角度,但是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没有将两者有条不紊地呈现出了,留给读者的是混乱不清的印象。另外,《中国艺术》并未涉及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这也是一大缺憾。在古代文人的观念里,建筑仅是工艺而已。正如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所论的:“建筑在我国素称匠学,非士大夫之事,盖建筑之术,已臻繁复,非受实际训练、毕生役其事者,无能为力,非若其他文艺,为士人子弟茶余酒后所得而兼也。”⑤西方美术观念传入之后,国人已把建筑当作重要的艺术类型之一,因此有必要在中国美术史给建筑艺术留一席之地。

二、“原境”重构与中国美术史的学术转型

“中国艺术”在内涵上的重新调整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学术理念的启发,从而全方位改变了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以滕固、李朴园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美术史研究者,接受了温克尔曼(JohanWinkelmann)、海因里希·沃夫林(HeinrichWolfflin)等西方学者所创建之风格理论(StyleTheories)的影响,形成了以“风格”为核心的分析架构。在《艺术史的基本原理》(PrinciplesofArtHistory,1915年)一书中,沃夫林认为以视觉图形为基础的“风格”是艺术史研究的核心任务,而“风格”的发展变化主要受到民族、时代与个人三大要素的制约。其中,随着文化时期而不断演变的时代风格是艺术史理应关注的焦点。⑥风格理论超越了以具体艺术家、艺术品为中心的微观的印象式艺术批评,提供了更为宏观而理性的研究模式。这正是滕固等美术史家引入风格理论的初衷。在《唐宋绘画史》中,滕固首先批评了中国古典绘画史的研究方法,它未能“广泛地从各时代的作品抽引结论”,未能出现“较可人意的绘画史”,只“屑屑于随笔品藻”,然后倡导由“风格”统领的艺术史研究模式,“绘画的———不是只绘画,以至艺术的历史,在乎着眼作品本身之‘风格发展’”。⑦在图像分析与文化史的辅助下,滕固对“风格”的起源、发展、繁荣、衰落与转向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与阐释,并以此确立了中国美术史的分析视角与叙事线索。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风格理论成为了现代中国美术史学科的通行研究模式之一,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步伐,大量高品质的著作与论文已经清晰完整地勾勒出了中国传统美术的发展历程与演进轨迹。尽管如此,在后现代主义解构思潮的语境之中,以“经典”(Classics)为重心的风格理论及其研究模式,受到了新一代美术史家越来越多的质疑。实际上,英美汉学界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引领了这一次学科反思。巫鸿概括到:“新一代的艺术史家试图摆脱以艺术家和作品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方式,而把艺术品放在社会、经济、思想史的大环境中去观察,或在理论层次上把哲学、语言学、心理学及文学批评中发展出来的概念和理论用以分析和解释艺术的形象和表述。”⑧美术史不仅是按照自身逻辑发展演变的独立自足体,而且是不断与政治、宗教、哲学等外部要素交流互动的开放体。跨学科的审美维度因此对美术史研究而言是绝对必要的。巫鸿认为,美术史要注重艺术品“原境”(Context)的重构,要发掘“历史物质性”(HistoricalMateriality)与艺术品视觉属性的互动关系。⑨柯律格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和巫鸿有同样的研究思路。柯律格所主张的“借脉络来定位之术”(ArtofContextual-ization)⑩,实际上和巫鸿的“原境”重构是如出一辙的。对“原境”的关注与研究,使中国美术史研究顿时视野大开。首先,艺术活动的整个链条与诸种要素得到了全方位的观照。美国文艺批评家艾布拉姆斯(M.H.Abrams)在《镜与灯》(TheMirrorandLamp,1953年)中认为艺术具有四大要素,分别是作品、艺术家、世界与欣赏者,并以此确立了艺术批评的坐标体系。輯輥訛若依照同样的思路,我们就会看到,完整的美术批评应该综合四大要素对艺术进行全面的考察。但传统的美术史研究偏重于艺术品与艺术家,而忽略了世界与欣赏者这两大要素。此种缺漏在英美汉学界的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得到了弥补。比如,高居翰所著的《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ThePainter’sPractice:HowArtistslivedandWorkedinTraditionalChina,1994年)通过四大要素的交叉分析,具体而微地还原了中国传统画家的真实生活状态。高居翰解释到:“晚期世纪的中国收藏家和绘画爱好者常常以颇脱离作品原始情境的方式去欣赏绘画作品,以及写文章评述它们。这一中国绘画传统的审美化和非情境化,使得我们现在许多时候,均难以还原作品的本意和功能。”輥輰訛高居翰对中国传统收藏家与鉴赏家的艺术批评是不满意的,它们侧重于艺术品的感性分析,对艺术品的创造与流传有所忽略,因而显得过于主观随意。画家生涯的学术目标就是要还原传统书画的创作环境与传播状态。古典绘画的存在状态与传统画论所宣扬的“美学理想”是不尽符合的,事实真相要远为复杂多样。柯律格也有类似的文人画研究思路。在《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ElegantDebts:TheSocialArtofWenZhengming,1997年)一书中,他发掘出了文人画作为“社交性艺术”(SocialArt)的面向。文人画既是士大夫抒情言志的独立审美空间,又是世俗社会中应酬交际的礼物或者养家糊口的商品。艺术家不得不面对的两难处境,以及文人画可能具有的商品性,在传统画论与鉴赏之中是被隐没的。这些先期的理论与观念最终汇聚到了《中国艺术》之中,柯律格专门辟出“文人生活中的艺术”与“艺术市场”两章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生产与消费进行了详细解说。其次,“原境”的还原呈现出了艺术功能的多样性,拓宽了美术史的研究范围。柯律格在《中国艺术》一书的导言中对其艺术史研究理念进行了清晰的解释:“它站在自己的出发点利用背景材料,即创造和使用这些艺术品的社会与物质环境。关于这点的争议之一是,在中国艺术的研究中这一方面此前很少受到关注。事实上,在中国和西方的知识传统中,‘艺术’和功能的问题直到最近才有了相互独立的范畴。”輱訛輥传统的美术史研究是以“艺术性”为中心的。然而,除了审美价值,艺术品同时也具有宗教、哲学、日常生活等多层维度的实用价值。艺术与其诞生、传播的时代自始至终处于互动关系之中。20世纪50年代起在国内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也着力于这一互动关系的研究。但是,它展现的仅是呆板、肤浅而模糊的互动表象。在跨学科的视野中,英美汉学家们将视觉形式的分析与思想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将时代与艺术的深层联系揭示出来了。葛兆光曾高度肯定文物、书画对于思想史研究的价值:“视觉上的问题常常也是观念性的问题,图像的布局、设色、主题中不仅有审美的趣味也有生活的趣味,甚至思想史的内容。”輲輥訛严密而审慎的图形分析,既解释了艺术品美感的生成方式,又再现了一种被历史尘埃所湮没无闻的“历史”或“思想”。

三、中国美术史撰述模式的探索

和其他历史类学科一样,美术史最终呈现为一种叙事文体。美术史的撰述方式,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研究者的美术史观。后现代主义叙事理论拆穿了“历史叙事”客观公正的假面具。所有的“历史叙事”都带有某种程度上的主观性,撰史者若不依照特定标准对原本庞杂纷乱的历史事实进行筛选、梳理与重构,一部清晰完整的“历史”是绝对完不成的。恰如菲利普·史密斯(PhilipsSmith)所论及的:“为了理解世界,人们和机构会创造出关于世界的故事。这一类分析的目的,是详细描述这些故事的特点,用理论对其进行归纳,并考察它们的言外之意。”輥輳訛美术史便是一个拥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故事,对其叙事结构的深入考察,修史者的美术史观就会浮出水面。单从目录上看,就立马可见柯律格的《中国艺术》在叙事方式上的别出心裁。“组合”(Com-position)和“聚合”(Aggregation)是叙事框架的两大构成方法。前者是叙事单元内部诸多要素的历时性排列,而后者是若干独立叙事单元的共时性排列。美术史的通常写法是先“组合”、后“聚合”,即首先以时代为序将中国美术史划分为若干阶段,然后在某个阶段内则并列地对诸种艺术类型进行逐一解释说明。而《中国艺术》则独辟蹊径地采用了先“聚合”、后“组合”的叙事策略。本书五大部分的相互关系是“聚合”式的,墓室艺术、宫廷艺术、寺观艺术、文人艺术与商业艺术是依照艺术功能而区分形成的类型。而在某种功能类型内部,它遵循了“组合”的叙事原则,按照中国历史的朝代更迭对其发展演变史展开论述。美术史的传统写法着重考察时代与风格两大要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美术,因此社会历史的变迁往往带来美术史的跃进或转型。这一研究思路受到了19世纪法国学者丹纳(Taine)文艺发展“三要素”(即种族、环境和时代)理论的影响。随着丹纳的艺术哲学遭遇了越来越多的诟病,传统的美术史写法也变得问题多多了。陈平在《西方美术史学史》中论到:“丹纳单纯用种族、环境和时代来解释历史与艺术,易于导致循环论证和错误的结论,因为他所谓的‘三要素’,本身也是历史的产物,需要作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并不是终极原因。”輴輥訛换言之,时代的文化特征如何影响、表现于美术作品的视觉形式,始终是“三要素”理论没有完满解答的问题。相比之下,功能类型(TypeofFunction)是柯律格美术史研究思路中最为核心的概念。对功能类型的分析,详尽地再现了艺术品生产与消费的全过程,因此艺术品、艺术家、欣赏者与社会历史这四大要素全部囊括在这一分析架构中了。由此可见,柯律格以功能类型为中心的研究模式,要比丹纳“三要素”理论更为严密周全。在具体描述特定艺术功能类型之发展史的同时,柯律格间接地表达了颇有见地的中国美术史观。每一个叙事单元时间点的划定,都潜含着对中国美术史“延续”与“断裂”的独特判断。首先,为什么墓室艺术的历史只讲述到650年,唐、宋、明、清诸代的墓葬艺术却根本没有提及?柯律格并未着力于中国古代墓葬的研究,其相关论述大量地借鉴了巫鸿等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但是二者的关注点与结论是略有不同的。巫鸿在《黄泉下的美术》(TheArtoftheYellowSpring,2007年)等著作中对中国古代墓葬展开了共时性研究,其聚焦点位于墓葬艺术的观念性。他论到:“墓葬艺术千年不衰的一个原因在于它吸纳不同信仰和实践以丰富自身的能力。受到绵绵不绝的祖先崇拜和孝道的支持,它在中国古人的社会活动和艺术创造中保持了一个核心位置,在黄泉世界造就了变化无穷的建筑结构、图像程序和器物陈设。”輵訛輥基于墓葬艺术物质性、视觉性、叙事性三大层面的综合分析,巫鸿在思想史的视角上展现了中国文化“彼岸世界”的构建方式与思想支撑。而柯律格则历时性地重点考察了墓葬艺术的美学特质。在陈述完“昭陵六骏”的美学价值之后,他论到:“墓室是居住空间的观念现在已经稳固地建立起来,并且被视为个人的居住空间,个人的趣味在此之后将持续发展。”輶訛輥在先秦两汉,墓葬艺术风格的主导因素是,而到唐代,这已经转变为个人趣味了。其次,宋代在《中国艺术》的叙事框架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间点,柯律格将宫廷艺术、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繁荣发展的起点确立为宋代。稍显遗憾的是,柯律格并没有把这一趋势明确地概括出来。由唐入宋,中国历史发生了质的变化。日本中国史研究领域的巨擘内藤湖南指出,宋代社会结构呈现出一个自由而多元的格局,君主独裁政治更加巩固了中央皇权,科举制和文人政治赋予了文人阶层在政治与文化上的优越地位,平民的力量随着农业与商业的巨大发展而日益增长。輷訛輥力量逐步壮大的三大社会阶层,成为艺术品的潜在消费者。社会地位与理想价值的差别,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审美趣味,宫廷艺术、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便是其具体表现。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美术史意识也表现在微观层面的叙事方式之中。柯律格既然采纳了更为宽泛的“中国美术”定义与以功能类型为核心的分类原则,就必然在具体的论述中使用与传统美术史有所不同的撰述方式。不论西方读者,还是中国读者,在阅读完《中国艺术》之后都会有一个疑惑:到底哪些艺术家与艺术品在中国美术史中是一流的?这种状况一点也不难解释。因为柯律格完全舍弃了由“经典”排列而成的论述模式,将关注点投放在最能说明功能类型相关信息与特征的艺术家与艺术品之上。他更加重视的是对中国美术史艺术现象与规律的分析总结,而不是“经典”的展示,事实上后一方面的工作已经被传统的中国美术史完成了。功能类型是受制于艺术赞助模式的,柯律格对具体艺术品的鉴赏便充分地考虑了这一点。在西方美术史中,艺术赞助(SponsorshipoftheArts)是推动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尽管面对着赞助人对题材与风格的设定,艺术家不得不牺牲一些创作个性。那么,中国美术史有没有类似的艺术赞助制度呢?越是忠实地还原艺术品的生成环境,就越是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式的艺术赞助方式,它才是刺激诸种功能类型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因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国艺术》虽然观念性很强,但依然是一部饶有兴味的著作,因为它善于“讲故事”。英美汉学界的美术史研究擅长于原境分析(ContextualAnaly-sis),柯律格亦不例外。他尽其所能地以讲故事的方式去描绘艺术品的视觉图形与存在环境。栩栩如生的原境再现,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了中国古典美术创作与流传的原始语境。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学术理念是使中国美术史研究思路大开的关键,而对新理论的敏感与探索,恰恰是英美汉学界的优势所在。对英美汉学界学术成果的译介与分析,势必会极大地推动国内学界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然而,跨学科挪用而来的新理论与艺术理论并不是“亲密无间”的,能否客观而理性地对中国美术史的现象与规律作出解释,依然存在着诸多疑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话语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缺乏版画艺术创作的思想性挖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版画艺术创作语言的表达,更多流于版画形式,版画家缺乏对现当代艺术的来龙去脉的深层次研究和挖掘,没有从国际艺术视觉去审视我国当代版画艺术语言表达的深度和视觉艺术背后的思想和观念支撑。很多对版画艺术创作语言的表达相关的评论都处于冷漠和失语状态,版画艺术语言比较肤浅,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心理需求。

相关理论知识的缺乏和观念的老化

一种艺术的发展和不断更新与观赏者的眼光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当前,很多喜欢版画的批评家都保持了缄默态度,使我国当代版画艺术创作处于尴尬情境之中,如果版画艺术语言的表达得不到大家的评论,那么,当前所谓的艺术家是不是已经具备了一些版画艺术创作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时代观念?

对中国当代版画艺术语言上的表达反思

(一)版画家必须要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中国当代版画创作的发展和创新,最终还是要依靠热衷于版画事业的艺术家和版画家。现在由于版画艺术不能像我们的油画到市场上一卖而空,受到群众的追捧和关注,但是版画还是要发展,找出一条适合版画发展的路子来。我们知道,大部分版画家都不愿与时代同步,但是时代也确实影响到了版画艺术的发展。所以版画艺术家也不要抱怨时代赋予了市场的竞争,应该静心研究国内外艺术发展动向,在版画艺术语言的表达方面,要向多元化进行超越,从版画语言的多维度、多层面方面做出创新和探究,结合我国传统版画中的优势,使版画艺术在形式语言上,突出抽象和具体,以及唯美特征,寻找出我国当代版画艺术语言表达的发展空间,争取中国当代版画成为时代艺术发展中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语汇。

(二)让艺术语言表达与时代贴近

版画艺术语言的表达,其发展的土壤就是时代环境和社会生活所需。如果艺术语言离开了人们生活的视域和脱离了人们生活环境,那么,再好的语言也是非人类的语言。同样,版画艺术语言也是一样的,要想让版画语言更具有丰富性和生动、趣味性,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的波动。版画家就要立足于时代,洞察人们内心世界,发掘版画艺术所要表现的艺术精神和内在思想,让艺术语言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让人们能够从这些语言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享受版画艺术的魅力。

(三)艺术语言要整合其他艺术语言

版画作为多种因素有机组成的艺术作品,它的创新决不是某一方面因素孤立的变革。如果把版画的艺术创作孤立于版画的领域,也许版画的发展还要探索很长时间。作为版画艺术创作者,要认真研究各种绘画艺术语言的表达,从其他艺术语言中吸取精华,结合版画创作自身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来改进和创新我国当代版画艺术语言的表达技巧。

小结

话语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护士语言的基本要求

1文明礼貌

中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孔子要求学生掌握的“六艺”中礼就为其首。约翰逊(美)这样形容礼貌的作用:礼貌像只气垫,尽管里面什么都没有,但却能奇妙的减少颠簸。对他人的礼貌,是对对方的尊重,同时也留给对方以亲切、可信赖的感觉,能在有限时间内迅速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进一步的沟通交流。对患者的礼貌,最基本的就是遵循优质护理服务礼仪中的“七有声”,即患者入院有迎声,治疗时有称呼声,与患者合作有谢声,操作失败有道歉声,患者咨询有解答声,接听电话有问候声,患者出院有送声;另外,牢记患者的名字,并根据年龄或职业使用尊称,也是礼仪的基本要求,切忌以床号或简单的代号称呼患者。

2真诚

真诚是有效沟通的前提,态度决定结果,真诚的态度能美化语言效应。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换位思考,学会用患者的眼光去看问题,用患者的心去感受问题,言语中体现对患者的理解和包容。真正履行“七不讲”,即不讲不耐烦的语言,不讲训斥对方的语言,不讲为难对方的语言,不讲挖苦对方的语言,不讲侮辱对方的语言,不讲庸俗的语言,不与患者发生争执。注重细节,无论事情大小,及时解决患者的难题,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一定不能敷衍了事,应取得患者的谅解后请求相关人员协助解决。

3主动性

优质护理强调主动服务,但一定不能单纯机械地操作,要带着爱心和责任心主动与患者沟通。主动询问患者的需要、感受,做到“询问在需求之前,服务在患者开口之前”。让患者在每时、每刻、每个细微的环节上都能感受到护理人员的贴切服务,处处被尊重、被关心、被重视、被理解。当他们的正常需求得到满足时感到满意,潜在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动,最终表现为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否则,再专业、再高超的技能也不一定能得到患者的认可和称赞。

4科学性与准确性

护士与患者交谈,对于涉及患者的诊断、治疗、病情和预后,必须使用科学的语言,使用有理有据、真实可靠和有事实根据的语言,切不可随便乱说或不懂装懂。对于涉及数量的解释,尽量避免用“多”、“少”之类的形容词。例如新生儿脱水热的护理中,对于“多喂水”这一要求,成人和儿童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只有根据患儿的体重及体温,计算出所需的水分,并以毫升数告知,对于老年患者,还必须以所使用的奶瓶容量为单位具体告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严谨性

保护患者的隐私及不在不适宜的场合讨论病情。特别是对手术中的患者,可能会把无意中听到的病情描述和自己联系到一起。曾有一位患者在剖腹产麻醉清醒后迫不及待的询问自己的子宫肌瘤和术中出血情况,原因就是在手术过程中模模糊糊的听到医护人员提到“子宫肌瘤、大出血”等字眼,虽然手术过程很顺利,手术医师讨论的是其他患者,且经过及时的解释也消除了患者的顾虑,但在医师进行解释前已经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了伤害,由此也会降低患者对医疗行业的慎独精神的评价。

6适当的反馈技巧

交谈中,注意观察对象的表情、动作等非语言表现形式,以及时了解对方的理解程度。尤其是对老人和儿童,应适当重复,对于术前或特殊检查前的准备,要及时评估对方的接受程度,必要时可请对方复述一遍,并适时插入“是的、很好”等肯定性语言,提升患者的自信感。当发现对方不正确的言行或存在问题时,应首先肯定对方值得肯定的一面,然后以建议的方式指出问题所在,易于接受批评和建议。

重视语言交流时的细节处理

细节处理包括体态、仪表、环境、声调、语气等。细节决定成败,沟通交流要取得满意的效果,细节的处理很重要。交流过程中注意运用合适的表情、动作和语调,并与所要传达的信息内容相配合。如在倾听的过程中注视对方的眼睛、不做无关的事情、及时反馈表示自己的专心,又如不在表示同情的时候说笑。

特殊情境下的语言艺术

1临终患者及家属的语言技巧

死亡是人的自然归宿,每个人都无法超越自然规律,患者经过医护人员尽力抢救仍然无法避免死亡时,应帮助患者及家属坦然面对。切忌在死者及家属面前说笑、打闹、说不敬的话语,随便谈论死者病情及隐私。应避免使用人们忌讳的“死”“死亡”、“死了”等刺激性的词语,而使用“逝世”、“去世”、“走了”、“没了”等非刺激性语言。对家属过激言行要宽容、理解,对于明显干扰正常医疗秩序,影响其他患者的行为,护士则应指出、规劝这种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就事论事,最好不要将其行为归为“德行”如何而加以指责。

2发生纠纷时的语言技巧

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纠纷,因此时的患者正处于气头上,情绪比较激动,为自己辩解或者否定对方只会激化矛盾的发展。此时的当事者最好暂时回避,第一时间请上级主管部门协助处理。接待者先耐心倾听患者和家属陈述自己的不快和意见,同时最好将患者的意见和原话当着患者的面正规的记录,让患者感觉到他的投诉得到了重视,问题有人管,他的怒火会下来;然后根据情况主动的解释,同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如工作中确实有不对的地方,要及时向对方道歉,尽量给患者一个满意的答复,以化解纠纷。

话语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19世纪意大利学派杰出的声乐教育家弗•兰佩尔蒂曾说过“一个歌唱者身上即使集中了为取得高度艺术成就所必须的天赋资质,但他若没有掌握正确的咬字技巧,他仍会感到自己无活动能力,而且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境地。”①民族风格或民族化问题虽然包括很多内容,但它的中心问题仍是语言问题。而语言问题的基础就是声乐语言的学习和训练。

准确地说“台词”也好,“声乐语言”也罢都是语言艺术,但是侧重不同。“台词”最终要塑造鲜活的人物,“声乐语言”要字字珠玑,腔圆字正,充分表达歌曲的意境。每每提及声乐,人们往往想到的都是演唱一首首艺术歌曲,其实作为专业的艺术院校应当教会学生树立更远大的目标,也就是说能演唱单曲并将单曲唱好是必须的,作为一名歌唱演员最终还是要走向歌剧舞台,具备通过歌唱的方式塑造人物的能力。一个民族声乐演员必须具备全面完整的表现舞台艺术语言的技能与技巧,具有丰富的舞台艺术语言的修养。把声乐语言基础课仅仅局限在一般的“正音”范围显然是片面的。

在声乐语言教学中应当重视呼吸训练

(一)声乐语言教学中呼吸训练的重要性

提起语言课的训练手段,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绕口令。而对于声乐学习,我认为在基础阶段必需要使学生清楚人体的发声结构,并要扎实呼吸训练。正确的呼吸也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是歌唱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发声的准确与否、音质的优劣以及歌曲情感的表达是否准确到位,也都是与呼吸紧密相连的。

“如果学生具有好听的嗓音,但他不想按艺术的规则去训练他,不想透彻地掌握呼吸方法,那么他永远也不能使得自然慷慨赐予他的这些宝贵条件辉煌地显露出来,他不会成为一个具有风雅趣味的歌唱家,而只是一个叫叫喊喊的人……”②歌唱呼吸是属于意识范畴之内的,是一种带有目的性与技巧性的呼吸。它相对于生活呼吸而言具有更强的变化性,因为歌唱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情感,是唱给别人听的。演唱者在演唱时所面对的是广大的观众,需要将自己的歌声传达到每一位听众的耳中。因此,这就要求演唱者的声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与色彩的变化,而且还要有长时间的演唱能力,以及能够根据歌曲演唱内容的不同需要,不断地调整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的变化。这一切都是需要气息作为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因此,歌唱呼吸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与技术手段,有其自身特有的一套规律。那么在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它的重要性还要设置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使学生掌握呼吸的这套规律和技巧。古意大利的格言是: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训练。③

(二)关于胸腹联合呼吸

胸腹联合式呼吸是一种综合运用胸腔、横膈膜和腹腔肌肉来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方法。歌唱中的胸腹联合式呼吸方法,是建立在人们的自然生理机能状态上的。从生理机能看,人体本身为这种歌唱呼吸准备了有利的条件。因此,也可以说胸腹联合呼吸方法比其他呼吸方法更能充分地发挥人体的技能。它同时也是被目前中外声乐界公认并普遍采用的、科学的、合乎生理规律的一种呼吸方法。其特点在于:

第一,由于它既具有胸式呼吸的灵活方便,又具有腹式呼吸的深沉持久,同时它还能够使上下各腔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因而它能够全面地调动人体各呼吸器官的作用,能使胸腔、肋骨、肋间肌、横膈膜和腹肌等相互配合,协同来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由于吸气时下降横膈膜和张开肋骨同时并用,这样就会使胸腔全面扩大,气息容量也得到了增强。

第三,这种呼吸方式也使控制气息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呼气变得更为自然均匀、有节制,并能够合理而有效地控制声音的高、低、强、弱及色彩的变化。

第四,它还可以让演唱者明显地体会到呼吸的支点问题,使演唱者的音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并使高、中、低三个不同的声区获得整体的平衡与统一。这同时也就为演唱者在表现音乐作品时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声音效果与空间范围。通过对以上几种呼吸形式的初步认识,我们不难看出,当今世界上学习声乐的人为何大多推崇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因为它既克服了胸式呼吸法气息过浅的毛病,又克服了腹式呼吸法气息过僵、过死的弱点。

与此同时,胸腹联合部位的肌肉组织是很容易被人们操纵的,并有很大的弹力和伸缩性,是储存大量气息的理想区域,也是使气息强化的理想部位。此外,在气息的储存与控制上,这个部位比腹式部位更加灵活并富有弹性,比胸腔部位也更优越,不会出现由于强化气息的弹力而导致的喉部诸多肌肉组织的过度紧张,以致影响声音的质量。因而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如果单独地应用于我们演唱当中,显然是不合适的。而只有把这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才能有助于我们获得良好正确的演唱方法。

(三)具体呼吸训练方式

著名的声乐教授郭祥义先生曾撰文指出:“歌唱中的问题一般都出在呼吸上,气息上的问题有都集中在吸气上;吸气上的问题都出在上一句唱完马上抬胸吸气……因此唱歌的人应当懂得一个规律:歌唱时,上一句落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吸。落得高,吸得高;落得低,吸得低。”④具体到教学中我觉得几种可行的办法是奏效的。

提醒学生注意两种状态。我们将其称为“基状”及“肌状”。⑤“基状”即是“基本状态”,要求学生自然站立,两腿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肌状”即是“肌肉状态”,要求提颧肌,松颊肌,下颚微收,小腹微收,挺胸、立腰、肩颈松弛,牙舌喉均放松。

歌唱中的气息不能到达位置原因并不在气息本身,而是歌唱动力器官不协调所致。例如,歌唱的腔体没有打开,上口盖没有提起,使通道不畅;发声中没有上哼下探,站姿不正确等。因此,在呼吸训练之初必须强调这两种状态,通过训练使学生能达到一种下意识的准备状态,也为他们的歌唱打好基础。

一点要领:使气息慢慢进入犹如闻花香,直到两肋打开,好似皮球胀满,控制五秒再慢慢呼出。注意这里面提到的胀满状态实际上是一种橄榄球的状态,经常有一些同学在练习过程中将胃部涨得很大,这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训练方式是为了提高肋间肌、横膈膜的伸缩控制力,胃部鼓起,气息并没有到达肋间及丹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一点也是必需要注意的,在闻花香之前,要强调可以很自然地把气息吸到较深的部位,这也是合乎歌唱呼吸的要求的。在体验这个方法时,一是要注意控制气息的速度,既不要吸得过于急速,也不要吸得过于缓慢。如果吸得过快,就会使气流因过分地冲击鼻前庭而受阻,深入不下去;如果吸得过慢,就会造成气流的浅而散。

用“打哈欠”的方法来体会一下吸气的感觉。在声乐教学中这种方法之所以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运用,就在于这种方法完全符合歌唱呼吸的要求。因为人们在打哈欠时全身是处于一种最为自然的状态。在打哈欠时人们都会有一种软腭上提、喉头向下、声带张开、口腔向上打开,同时胸部与两肋向外扩张,膈肌随之缓缓下降的自然动作。正是这些最为自然的动作,才能把我们的呼吸器官调整到最佳的歌唱状态当中,为获得良好的吸气习惯与状态,而且还能为我们掌握良好的声音位置、音色以及获得良好的共鸣提供了正确而科学的方法。

用“哭泣”的方法也是同样可以体会到吸气的感觉。在这里面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口鼻并用,因为长时间的口腔快速吸气,会导致训练者喉头有不必要的摩擦,反倒增加了咽炎的患病几率。这种训练方法有助于其克服胸部紧张与声音缺乏弹性的毛病。当人们哭泣时,下面的几对肋骨会自然地扩张,而上面的几对肋骨也会相应地扩大,同时整个胸腔的长度也在不断地增加,这就自然地为气息的深度与饱满提供了最佳的生理状态,同时也为我们歌唱的质量奠定了一个良好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活中的呼吸与歌唱中的呼吸是有着很大差别的。这是由歌唱的艺术特点所决定的。演唱者为了掌握持久、匀称、优美的声音,就必须学会持续、平稳、有节制、规律地控制气息。因此控制呼气的节奏,是这一阶段的要义。在呼气时,一定要注意吸气后不要马上吐气,而仍要有意识地保持吸气的状态,以免气息流失掉。呼气的关键在于能否对气息的正确控制和保持。同时,控制呼气的力量也要适度。如果“保持”的力量过大,就会把气息压在下面,致使气息不能顺畅地呼出;如果“保持”的力量过小,呼吸便保持不住,气息就很快地耗尽,也就没有了支持,声音就变得干涩,缺少穿透力。例如,我们在拉小提琴时,如果手中弓的力量太大,拉出来的声音就很嘈杂,听起来也是杂乱无章、不悦耳的。又如,当我们手中握着一捧沙,攥得过紧,沙反倒会从指间溢出。从上述的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气息的控制与保持上,应坚持适度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保持住了气息,又使气息的呼出显得匀称、自然、流畅。

扩充诗词朗诵的训练容量

诗词属韵文。诗词语言精炼,意境深邃。一首好诗使人感到韵味浓郁,诗意盎然,往往是由于它创造出了生动感人的意境。除无词的声乐作品之外,其他各种体裁的声乐作品本身就是诗词与音乐的有机结合。诗的语言形象为音乐创作提供了艺术构思的基础。诗的内容、形式、结构、韵律、节奏对音乐的表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声乐语言要想达到艺术的层面,必须要掌握表现语言的能力,否则声音或其他条件再好也无济于事。18世纪德国瓦格纳派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利里•雷曼曾论述:“许多人认识不到,他们应当首先有这样的老师教会他们的朗诵法:这些教师能够向他们表演怎样把元音发得纯美,把辅音发得正确而清楚,以使那些字有适当的音。任何人当他对本国语言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当他在说话时有许多可怕的毛病的时候,怎们能期望用外国语歌唱呢?我赞成把朗诵的学习当作一切歌唱的预备课来学。没人认识到:它将使歌唱教师的工作变得多么简单和有效。”⑥正因如此,训练说话的声音,使其能够正确地、清楚地朗诵诗歌而不感到吃力,应当把其做为声乐语言训练的主要学习内容。

意境是诗的灵魂。意境就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即形象鲜明,情景交融,使读者如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将诗词的意境之美深刻理解了,在演唱过程中才能够建立起内心的表演信念,眼神和肢体才不至于僵化空洞。例如林徽因的《一首桃花》,创作之初仅是一首小诗,后成为歌剧《再别康桥》的选曲。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魂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诗,很多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只关注了演唱的技巧,而忽视了对作品的理解与表达,往往看见他们的眼神是空洞无物的,你从演唱中很难看出桃花开在哪里,他要通过演唱表达一种怎样的情绪。

(一)教会学生把握诗词语言的目的性

“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就是作品的主题思想。作家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他的文学作品是在自己世界观的指导下对所反映的生活的评价。作家写作总是要有目的,通过对事物的阐述、描绘,表达自己对事件的态度。因此,我们拿到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阐明什么思想,宣扬什么,批评什么等。对以上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把作者的语言化为自己的感受。分析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分析上,要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内容,把对作品的理解变为自己的演说愿望,随着理解的不断深入,产生一种跃跃欲试再创作的欲望。对主题的分析,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加深理解。分析的目的,不只是弄懂,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

(二)使学生会理清作品层次

生活中说话也好,作家写作也好,往往不是把思想和盘托出,内在的思想活动要比说出来的话丰富得多。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语言精炼、含蓄,以一当十,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深刻的含意并没有写在面上,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暗示其中,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这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恰恰正是语言的思想实质所在。所以,我们必须深入挖掘、探讨语言的内在含意,反复推敲,找出那激发作者发表某些思想的真正意图,这样,说的时候,语言就有了内在根据,做到心中有数。分析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分析上,要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内容,把对作品的理解,变为自己的表达愿望,随着理解的不断深入,产生一种跃跃欲试再创作的欲望。

(三)教会学生如何构建内心视像

我常常和同学们交流,当前奏响起时实际上你已经进入表演。你在前奏里看到什么,将直接影响到你如何张嘴歌唱。生活中,每当我们讲述经历过的某件事或所熟悉的某个人,这些人和事就像放电影一样,重新在脑子里浮现。这些形象是随着人的思维活动而自然产生的,是具体、生动、丰富的,这就是表演术语中所说的“内心视象”。

因此要教会学生们在拿到歌词之初,必须先建立内心视象,令作品的艺术形象在我们心中活起来,心中有形才能言之有形。为此,我们必须反复认真地研究作品,从字里行间找出事物的特性。例如《你是这样的人》这首歌:这首歌曲饱满深情地赞美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歌唱家戴玉强演唱这首歌曲时,大屏幕不断闪回的工作、生活画面,音容笑貌如此亲切,歌唱家在演唱中字字珠玑令人动容。在欣赏这首歌曲的时候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戴玉强对歌曲的理解非常深刻,而对于二度创作的表现基调也把握得恰如其分。

讲述一个人,就要去揣摩这一具体人的外形和精神,他的举止言谈,内心感情,行为逻辑,熟悉他就像熟悉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人一样。这样,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才能说得具体、生动、形象鲜明。设身处地就是感受的过程,当然,这个“感受”绝不是一种主观的空想,它基于平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有赖于对作品的深入研究,对作品体会得越深刻,所产生的感情也就越强烈。诗词在艺术形式上的显著特点是: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这也是诗词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诗词是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换而言之,歌词与诗词实则同出一辙,都要讲究格律,主要是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

(四)教会学生朗诵中的表现力技巧

拿到诗歌也好,歌词也罢,在文中要画出轻重强弱,找准重音。生活中我们为了把一句话或一件事说清楚,往往把主要的词加以强调,以此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对方了解其意。语言中的轻重强弱,可以说是在每句话里都存在的,对语句的重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加重,强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加重增强音可以达到强调的目的,有时放轻减弱,同样也可以突出重点。在需要强调的词的前后运用停顿,也是一种方式,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在重音准确找出后还要能准确地掌握作品要表达的节奏。歌曲为歌唱者谱写了旋律,规定了节奏和节拍。而轻重缓急要演员内心的节奏来控制,戏曲中有“心板”之说,就是要求演员的心中有“板”,掌握好作家所描绘的事物的节奏。语言的节奏总是以情感为依据,是随着内心节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一般的生活情况中,内心节奏强,话就说得快,内心节奏缓弱,话就说得慢。但有时看来似乎也是矛盾的。实际上在艺术的表现上应当遵循“有机对抗”原则,正如“欲快先慢,欲慢先快;欲高则低,欲低则高”。

话语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是靠教师的语言艺术吸引而产生的。学生学习的本能和核心在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核心,在于教师在语言上的吸引、诱导和导向作用。我们只有把学生本能的学习动机开发出来,把学生的学习动机,本能的转化为更高层的主动学习、“自我”学习,那么学生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会收到良好效果。因此,体育教师的课堂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言艺术的要求

1、纯朴明了。教师的语言要有风格,纯朴明了是教师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更是语言表达的一种风格。这体现在:朴实的话语、丰富得体、自然大方、简单明了、语速适中、立意创新。

2、变序创新。教师的工作是复杂动态创新的,所以要求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必须具有创新性。教师必须真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点和启迪,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安排设计语言表达的顺序先后,让学生欣然接受。

3、反复强调。在教学中,关键问题教师必须反复强调提醒强调。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玩”上,这就需要教师反复多次地提醒、矫正、督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理解和掌握。

语言的艺术技巧

1、声调变化。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除了要丰富、自然外,还有一个语音语调的变化。如果教师的表达能力较差、呆板,没有变化,学生就会觉得教师说话没有水平,这就直接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要有抑扬顿挫,声调变化。让学生觉得真挚、恳切、生动愿意接受。

2、语速变化。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做到语速适中,语言流畅自如,有自己的表达特点和风格,要把握好快慢、重轻、停顿等等。

3、语态变化。语态变化在体育课中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要做到大方高雅、入理入情、和谐自然、动情动听、入化传神、富有感染力。但体育教师仅仅依靠口齿伶俐还不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要把肢体语言、心理语言与生动明了、准确自然、恰到好处地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有艺术魅力。

4、风趣幽默。幽默(hunour)是外来词,意识是语言、动作有趣,招惹人笑。从语言艺术方面来看,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品质。教师高品位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影响力不仅仅是博人一笑,还会使人获得精神,加深记忆,活跃教学气氛,保持良好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语言。语言是人人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在现代社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从猿古人到人类,中华民族经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使语言得到了充分完善和升华,并且固定为普通话。语言的固定化,使人与人之间沟通更加和谐,情感得到升华。

教师的语言是一门学问,教师必须修整、简练自己上课时的语言。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自己的语言表达风格、语言的特点、特性,并且了解学生心理想法。恰到好处地得运用教学语言,会让学生容易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并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话语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开放时代》2015年第4期

>> 市场经济体制下凉山彝族家支、习惯法与彝区社会治安问题研究 彝家新寨建设与大凉山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意义分析 凉山彝区与欧美地区“外游”客源间的双向禁忌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凉山彝区出现的传染疾病及预防对策 意义生产、文学话语及历史结构 凉山彝族传统家支道德的现实突围 凉山彝区犯罪心理的成因及防控措施研究 浅析教育对凉山彝区新农村乡风文明道德建设的影响 凉山彝区尔普文化中社会性别状况的教育解读 教育视野下改革开放后的凉山彝族家支尔普文化解析 从旁观到参与:主体介入的意义生产 云南小凉山彝区村落空间生成研究 浅谈凉山农村彝区教师流失问题 决胜小康,决不能让凉山彝区掉队 破解凉山彝区精准扶贫困境 论凉山彝族“家支”制度文化 贵州彝区的《赛特阿育》与云南彝区的《董永记》 简析凉山彝族地区彝文信息传播的进程与发展瓶颈 彝民团对凉山民族工作的影响与作用 戏剧影视作品接受过程中观众群体的意义生产与误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凉山彝区家支结构下的疾病应对与意义生产 凉山彝区家支结构下的疾病应对与意义生产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周如南")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开放时代》2015年第4期

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因疫病、童工与的泛滥,被长期贴上“野蛮”、“落后”和“愚昧”的标签,而这只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困境的一个缩影。但在面对现代性裹挟下强势的国家主义和科学主义话语时,中国的少数民族并非一味地忍让,其传统的社会结构与文化系统在族群整合方面依旧发挥着重要影响。本文以凉山彝族村落“无艾滋病歧视”的现象为例,通过剖析当地传统文化语境中的疾病歧视建构过程及其背后的思维认知体系,试图对上述问题做一个澄清。首先,作者以凉山彝族对霍乱、麻风病和狐臭的疾病认知为切入点,指出当地特有的家支结构对彝族人疾病歧视的影响:霍乱是家支聚会聚餐的非预期后果,依附于家支结构,而麻风病和狐臭则是个体化顽疾,故而霍乱病人并不会遭到当地人的歧视,患有麻风病或狐臭的彝族人却恰恰相反;其次,作者强调艾滋病的感染、传播与治疗同霍乱类似,是嵌合在固定的社会位置和流动的社会网络中的,故而在处理艾滋病感染者的过程中,家支内部其他成员对患病者具有不可推脱的关怀义务,这种义务以一种家支荣誉和责任的方式被施加到了每个人的身上;最后,作者不无担心地指出,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家治理力量的进入,凉山彝族地区开始出现歧视艾滋病人的现象,而这种歧视的生产与应对,正是全球化与地方性之间、彝人与汉人世界之间、城市与乡村社会之间、科学话语与本土知识之间张力与冲突的体现,值得研究者保持进一步的观察。

话语艺术论文范文第7篇

>> 最贵的鱼・最贵的螺 免费是最贵的 最贵的土菜 做最贵的生意 最贵的项链 最贵的时间给谁 最贵的脑子等 最贵的是“笨蛋” 美国最贵的城市 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史上最贵的胡萝卜 最贵的100名CEO 最贵的法国大选 最贵重的是生命 最贵的蛋是“笨蛋” “最贵州”的产业力量 史上最贵的错别字 善心是最贵的贵人 我买过最贵的东西 最贵的矿泉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最贵作家和最贵文学的未来 最贵作家和最贵文学的未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姚玮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唐家三少”的长篇小说《绝世唐门》

如果说2014年网络文学还是陈天桥、侯小强、吴文辉三个男人的恩怨,2015年这个市场已经开始书写马化腾、马云、李彦宏的故事了。

2014年底百度文学成立,对纵横中文网、熊猫看书、百度书城等网络文学品牌和内容进行整合。本来是盛大、腾讯、百度三足鼎立,结果腾讯文学合并了与自己斗得一地鸡毛的盛大文学,成立阅文集团。然后就是阿里进军网文。

BAT就此全部进场。

根据易观智库2014年第三季度数据推算,两强联手,阅文集团占据的市场份额至少在六成以上。更主要的是,比较BAT的起点,阅文集团拥有最强大的作者资源――旗下几大平台号称有400万注册。

于是,阿里文学总编辑周运提出:“我们将推出颠覆性版权合作政策,给予合作作者和版权商最大幅度让利,愿意将作品的出版、动漫改编、游戏改编、影视改编的版权利润全部让给合作方。”

对作家如此大幅度的让利,也被外界解读为“挖神大战”。

相比之下,百度文学虽有强势渠道资源,却缺乏内容,收购纵横中文网后的近一年内几乎没有什么大动作。所以刚刚传出腾讯接洽收购百度文学的说法,只是被两家辟谣。

总之,出于控制产业链上游产业的目的,网文作家水涨船高已是不争的事实。

“唐家三少”连续3年坐庄网络作家富豪榜第一名:2012年是2650万元、2014年是3300万元,2014年是5000万元。

传统作家方面,2014年“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榜首是张嘉佳、1950万元,2013年是江南、2550万元,2012年郑渊洁、2600万元。虽然业界对此多有质疑,但传统作家与网文作家的身价差异大体如此。

在天价书酬的另一面是天量读者。特别是随着今天网络文学读者的成长,网络文学对于中国人思想、意识和生活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它通过手机,把上亿不读书的中国人带入到文学的世界。

此前广电主管部门《关于印发 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的通知》亦称,积极引导网络文学讲品位、重格调,弃粗鄙、戒恶搞;建立网络文学内容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健全作品抽查、阅评制度,完善符合网络文学作品出版特点的审读流程及管理办法。

显然,现在的网络文学还是一种青春文学:励志、创业、魔幻、校园都是畅销主题。网文作家也更愿意迎合读者,或者说重视“读者体验”。

结果传统作家因此批评他们“过分商业化”,而且从来不愿意把这种特殊创作模式作为一种正式的文学流派或改革。

一位著名作家、评论家,《长篇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马季曾如此表达他的担忧:“现在的问题是理论批评界对网络文学的关注不够,传统的批评话语一时又难以准确‘描述’网络文学的现状。”

在他看来,虽然有大学开设“网络文学研究”的相关课题,但在网络文学现场几乎听不到批评家的声音,“网络文学的批评体系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形成,它一定是在作家、批评家和读者的磨合中慢慢培育出来的。”

话语艺术论文范文第8篇

赵志强 王冬梅

[摘要]调侃语是现代电影中常见的表达形

>> 大家都来制作 画面具有电影影调效果的技巧 争议大片:公众心中的国产电影调查 命脉的影调 琉璃时空的影调 国产3D电影与观众认同:一次观影调查的思考 打印迷人的灰色影调 窦文涛:调侃别人的,必然被调侃 分式求值的常用技巧 汉英口译的常用技巧 会面常用的小技巧 婚姻的另类调侃 烘托主题的影调色调 唢呐常用的演奏技巧探析 数学求值题的几种常用技巧 常用食物的冷冻与解冻技巧 浅谈提高CAD使用的常用技巧 浅谈常用调料的投放技巧(二) 浅谈常用调料的投放技巧 (一) 浅析古代诗词常用的艺术技巧 整式乘法运算的几种常用技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电影调侃语的常用技巧 电影调侃语的常用技巧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电影调侃语的常用技巧――以冯小刚的电影为例

赵志强 王冬梅

[摘要]调侃语是现代电影中常见的表达形式,调侃语不能过于随意,有自己的固定模式和常用技巧。冯小刚的电影作品中,《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手机》等影片经常运用调侃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调侃语的运用上,共有8种方式,包括:诡谐、假设、引用、异语、对比、旁逸、示现、飞白等。在冯氏电影中,这些调侃技巧灵活地营造出一个又一个幽默诙谐的话语氛围。

[关键词]电影;调侃;技巧

调侃语是现代电影中常见的表达形式,好的调侃语是编剧或导演智慧的表现,调侃语也讲究技巧,并不是山南海北、随意为之的放纵行为,它有一些固定的模式。现以冯小刚的电影为例,说明其中的常用技巧。

一、诡谐

说话要合晴合理,不能违反逻辑或常理,这是人们在语言实践中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可是有时候故意说一些违反常理的话,却可以适应表达上的图书需要――诙谐。这就是“诡谐”。如《手机》中严守一对沈雪老师说的一段话:“今天早上我就招我们台长不高兴了,他让我写了一份检查,您要是急着用,我就先给你,错误虽然犯的不一样,但都是检查,先哄您得了。”哪有老师急着用检查的?严守一只是用这样的话语哄老师高兴,逗老师开心。再如《不见不散》中的一段对白,李清:“那天我在机场越想越冤,时差还没倒过来呢,怎么就回去了。后来我把心一横。”刘元:“把自己给卖了?”李清:“你怎么老挤对我呀?我把机票给卖了。”有钱回国,怎么还会把自己卖了,不合常规、出人意料的调侃,常常会产生滑稽离奇的表达效果。

二、假设

调侃有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嘴贫,话多。“假设”其实是电影人物故意找话说的一种表现。电影中的人物在话语中经常会受某些情景触发,设立一些假设,然后判断或推理在这种假设条件下可能会出有趣结果。《甲方乙方》中的姚远对书店老板说:“过过瘾就行了。和平年代真巴顿也得在家老老实实待着,撒野,警察照样抓他。”如果巴顿撒野,那会怎么样?新奇独特的假设激发起观众趣味横生的联想。再如《不见不散》中的一段对白,李清:“你这一年多都干吗呢?还在卖你的人寿保险呢?”刘元:“我现在卖墓地了。你要是打算把这把骨头埋在洛杉矶找我,哥哥我现在是玫瑰因墓地的agent。”一个“要是”带出一个不符合常规的假设,用假设来戏谑对方,往往会产生令人忍俊不禁的效果。

三、引用

创造性地引用现成的熟语或别人说过的话,以印证、补充、对照作者的本意。引用的作用因说话人的意图不同而不同,或精辟中肯,或风趣幽默,或生动形象。总之,能增强说话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梁亚洲⒆樱骸澳慊访靼?粘上毛你比猴子还精。你环明白?”(《一声叹息》)熟语“粘上毛你比猴还精”风趣地描绘出梁亚洲的精明,大大增加了话语的活力。再如,李清:“那天你喝多了,出租车亡你还吐了我一身。”摄制组工作人员:“他肯定还往你手上写电话号码来着,而且一边写一边说:‘妹妹,什么时候走了单,想着你在美国还有一哥。’”(《不见不散》)征引主角刘元的项常话语,戏谑了他醉酒后的离奇表现。

四、异语

异语是有选择地使用非汉语普通话语词《如外语词汇》,使语言表达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异语的作用在于增强作品的生活气息,反映某种异域的情调。如,姚远:“待会儿你被捕的时候,别忘了把这花瓶丢下去。”厨子:“干吗呢?”姚远:“给同伙发暗号啊。一切都得跟真的一样。”厨子:“要息(日语)。”(《甲方乙方》)再如,刘总裁:“别跟你阿姨说我给你的钱,go。”兰兰(保姆):“够了?什么够了?”刘总裁:“这是英语,来是come去是go,现在go。”(《天下无贼》)刘总裁把英语和汉语结合起来表达,“洋泾浜”式的语言,饶有趣味。

五、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事件或情况,并列地举出来,使它们相互比较,相互衬托。这样可以更加突出某一方面,让人在比较鉴别中感受更深。如,南茜:“尤优,泰勒想知道你是不是认为皇帝的一生是个悲剧。”尤优:“No,他有很多漂亮女人,可以每天换一个,而且不用花钱,都是朝廷养着。我只有一个女人,还跟我离婚了。我的一生才是悲剧的。”(《大腕》)把皇帝和尤优这个普通老百姓放在一起叙述描写,相映相衬中,使人感到分外的鲜明夺目、趣味横生,生动活泼地表现出尤优的“悲剧”生活。

六、旁逸

有时,电影人物说话时会有意地离开主旨,加以风趣的插说。如《不见不散》中刘元的超常联想,李清:“原来住在小台北,那个区报纸是中文的,电视是国语的……有时候我就想啊,我是不是移民到广州了。”刘元:“还是郊区,太冤了!我很同情你。”李清:“就是。”刘元:“有比你更冤的。”李清:“谁呀?”刘元:“巴顿啊,他老家就在你原来朱的那个区。你想啊,人巴顿将军把整个欧洲都打下来了,万万没想到几十年之后他的老家都被中国人占了。你说他要是活到现在还不得给活活气死。”两人正在谈李清移民的感受,而刘元却突然旁枝斜逸,联想到了“巴顿”,轻松调笑的旁逸增加了言语的风趣、诙谐。

七、示现

电影人物为眼前的情境所触动,把实际上不在眼前的事物,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这就叫做示现。欣赏一下严守一在开会时模仿同事打电话的一段话:“肯定是一女的打的,费老,对面说什么我能给您学出来。开会呢吧?对。说话不方便吧?啊,那我说你听,行。我想你了,噢,你想我吗?嗯。你昨天真坏,嗨。你亲我一下,嗯。那我亲你一下,啵。听见了吗?”(《手机》)同事打电话的情景勾起了严守一丰富的联想,他频繁地使用一些叹词灵活地再现了对话,给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的感受。

八、飞白

明知其错而故意表达,就叫飞白。电影中常有贫嘴言多的角色,用飞白逗趣。如《手机》中严守一的经典台词:“搁到宋朝,我们河南人得教你说话,一打开电视,所有的主持人说的都是河南话,从国家领导人宋徽宗到李师师说的都是这个。你们现在说的北京话那时候叫胡语,知道胡说八道是怎么来的吗?”宋朝怎么会有电视? “胡说八道”怎么能是这么来的?一系列荒谬悖理的话语给观众带来了爽朗的笑声。

话语艺术论文范文第9篇

>>

">华赛背后的荷赛身影

荷赛身后的华赛 华赛的东方视角与国际认同 “华赛”:一个国家品牌的使命 感受华赛评委观点的“同”与“异” “华赛”――又一扇展示世界新闻摄影的窗口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精神” 参加2011年华赛评选工作的一些感受 观战“华赛” 华赛离荷赛有多远 狂野飞车(华赛金奖) 雨中普京(华赛银奖) “华赛”合资运营存疑 青岛的“野心” LVMH的扩张野心 汇源的野心 成吉思汗的野心 野心的力量 王民的野心 低价酒店的野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华赛”的野心 “华赛”的野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1.战争与冲突类单幅金奖 《希腊-马其顿边界上的难民危机》 格尔吉・里克福斯基 欧新社2015年8月21日,马其顿南部城市盖夫盖利亚附近,等待在希腊-马其顿边境的难民在整夜滞留于无人区后,试图冲破马其顿特种部队组成的人墙,冲入马其顿境内。马其顿警察和难民发生冲突,儿童在警民冲突中痛哭。对巴尔干国家来说,这一事件标志着欧洲难民危机冲突升级。2.体育类单幅金奖 《撞网》 萨莎・福若姆 《图林根汇报》2015年5月10号,德国施泰格林山体育场。第三次足球联赛,红白埃尔福特足球俱乐部vs杜伊斯堡足球俱乐部,埃尔福特队的尤里・尤特试图拦截住对手球队的射球,摔落在球网上。3.日常生活组照银奖 《等待中的女孩》 萨迪・索里 伊朗摄影艺术联合会17岁的玛莎爱上了一个男孩,并有意要与他结婚,但玛莎的父亲反对这桩婚姻。有一天,她与父亲发生争执,在愤怒中用菜刀杀死了父亲。玛莎的兄弟们要求判她死刑或按同态复仇法处理。4.科技与文化类单幅金奖 《圣费尔明节》 阿尔瓦若・巴瑞奥特斯 美联社2015年7月8日星期三,西班牙潘普洛纳圣费尔明节的斗牛场,一头牛飞跃一群狂欢者。每年,在潘普洛纳,来自世界各地的狂欢者都聚集于此,参加斗牛的八天活动。5.经济类组照金奖 《希腊:经济危机》 丹尼尔・奥乔亚・德奥扎 美联社2015年6月26日,周五,希腊雅典。一名男子走在街上,背后是倒转的壁画。壁画灵感来自于“祈祷之手”,出自于文艺复兴艺术家阿尔布雷希特・杜勒。希腊和其国际债权人之间苦涩的僵局正在延伸至周末。几天之前雅典不得不面对重要的债务截止日期,这一日期将决定希腊是否破产并且被踢出欧元区。6.自然与环境类单幅铜奖 《熊猫们》 亚当・迪恩 帕诺斯图片社2015年12月1日,在中国四川省卧龙核桃坪大熊猫保护中心,身着熊猫服装的研究人员给一只四个月大的雌性熊猫做检查。研究人员穿上熊猫服装是为了确保野生大熊猫的生活环境不受人类影响。

2016年3月25日,第十二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结果在成都揭晓。俄罗斯摄影师波诺马尔维斯的作品《彼岸》夺得年度新闻照片大奖。其它8个大项、16个类别的金银铜奖,分别被数十个国家的摄影师夺走,其中有18位中国摄影师获奖。

华赛从2005年创立之初就定下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在这样的基调下评选上一年图片记录的历史瞬间。与往年不同,本届“华赛”在参赛作品分类上也有些变动。原来的战争灾难类拆分为战争与冲突和灾难与疾病两大类,非战争灾难类新闻改为时事新闻类,另外取消新闻人物类和肖像类,添加了经济类新闻项目。

“华赛是国际新闻摄影界公认的专业性、权威性赛事,但又不仅仅是学术交流那么简单。”华赛组委会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徐祖根说,“推动人类社会的和平与进步,这才是华赛的最终愿景。”华赛的获奖作品通过新闻报道,巡回展览及画册、讲座等形式再次进行传播,促使人们进一步反思自身的行为,从而推动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及政治家们拿出具体的行动来,制止战争,促进和平,消除贫困,促进发展。

作为目前中国惟一的国际性新闻摄影赛事,历届华赛的评委阵容都非常国际化,像今年的十三位评委来自五大洲,均有着专业背景和业内影响力,可以确保奖项的专业、公平和权威。但华赛毕竟代表了东方的视角,从主题的确定、奖项的分类到评选规则的制定,均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持,这也提升了中国在世界新闻摄影界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华赛正通过年复一年的积累,逐渐平衡着长期以西方价值观为主导的新闻摄影观。

话语艺术论文范文第10篇

>> 我的死刑观 浅析死刑的存废 论死刑的存废 死刑的旁观 论死刑的限制 奇怪的死刑 论死刑的废除 死刑 对死刑适用的一些看法 一个“死刑犯”的复活 对于当代中国死刑的一些思考 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死刑 法官,请判我死刑 死刑的司法控制及国外死刑替代措施 死刑与刑罚的价值 废除死刑的新思考 死刑保留的意义探讨 死刑存废的文化语境 在良知的死刑台上 中西死刑思想的比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但《我的诗篇》一公映就遭受了“死刑” 但《我的诗篇》一公映就遭受了“死刑”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诤")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秦晓宇诗人,诗话作家,诗歌评论家,生于1974年12月,内蒙古呼和浩特人,199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在校期间创办同人文学刊物《创世纪》,担任《北洋人报》主编、北洋文学社社长,1996年刊印个人作品集《虚度》。2007年获刘丽安诗歌奖。编有《马雁散文集》、《今天・马雁小说选》,与诗人杨炼、英国诗人W.N.Herbert共同主编《Jade Ladder――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我像流水线一样辛苦的光阴,和最新款手机一起打包贩卖到大洋彼岸,等候下一个轮回。

――《打工仔》 许立志(富士康打工诗人许立志,2014年坠楼身亡时,年仅24岁)

跳楼自杀的富士康工人、开凿大山的爆破工、地心漫游的煤矿工――他们是中国工业文明的亲历者,在钢筋铁骨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他们也是当代社会转型的见证者,因为他们的另一种身份:诗人。工人诗人,这是一个本不该沉默的群体,让我们听听他们淤积了太久的呐喊!”秦晓宇曾在一篇夫子自道的文章中如此开篇――1月13日,由他和吴飞跃联合执导的纪录片 《我的诗篇》公映,这部充满诗意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电影呈现了六名漂泊于故乡与城市之间的打工者以及他们的诗歌。

在秦晓宇看来《我的诗篇》是一个关于平凡世界与非凡诗意的故事,“蕴含着对陌生人最深切的祝福。”他自言从未想过什么票房大卖,甚至曾以影片女主角邬霞在 《吊带裙》里表达的那样抒怀,“在某个下午或者晚上/等待唯一的你”。但现实则残酷得让诗句一语成谶:不是上午便是午夜的档期让电影与它的受众相互“失焦”,你甚至在电影票房排行上看不到它的身影,0.1%的排片率几乎让电影首周末公映的票房忽略不计。“现在的问题就是不给排片,我昨天知道在北京大概排了七场,基本都是满的。”秦晓宇说。

Q=《北京青年》周刊 A= 秦晓宇

Q:我注意到你在拍摄这部纪录片前其实一直是一位诗评人,作为导演,你如何看待这一工作方式的转变?

A:因为这部电影是和诗歌有关的一部电影,纪录片和故事片还不太一样,如果你了解世界电影史的话,世界电影史上很多优秀的纪录片都不是电影人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探险家,诗人,都有可能来做纪录片。纪录片的水平高低不是导演的水平高低,而是拍摄纪录片的人对要处理的题材理解得比较深入。我想如果有人想做一部关于中国工人诗人的电影,首先要涉及判断,要选哪些诗人,能不能找到这些诗人,哪些东西是这些诗人的生活和诗歌最相关的部分,然后怎么加以表现,这些可能都不是专业的学导演或学摄影的电影人能够了解的,这反而算是我的一个优势。我还有一些方面的劣势,比如说确实不太懂得部门之间要怎样协作才能完成一部电影,需要我在拍的过程中去加以学习,另外就是,我要请一些比较优秀的摄影师和录音师,有一些工作,他们可以帮助我来完成。

Q:发起众筹是电影拍摄之初的一个新闻,谈谈影片的拍摄立意?

A:众筹其实只是筹一个支持、筹一个人气,这部片子总共花了440万,拍了有一年多的时间,素材大概有100多个小时。减去了一些人物的素材还是比较心疼的,我们一开始就没想着要只讲一两个人的故事,想要通过一组群像来表现工人整体的处境,包括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就像一个骰子的六个侧面一样,我们想通过这六个人表达当代中国工人的整体处境,这是我们的创作诉求。

Q:我注意到你喜欢用“工人”这个语汇来定义片中的“诗人”,可当下社会对这一群体的称谓则是“打工者”,为什么?

A:我更喜欢用工人这个词,因为打工者的范围太大了,而且打工这个词是八十年代才开始流行,打工者并不像工人那样可以是厂子的主人。社会主义关于工人有一整套的叙述,他是主人翁,而且社会地位是高的,在社会上是光荣的,但是改革开放以后,这套话语逐渐让位给了另一套话语。比如在香港,不管你挣多少钱,是一个做体力劳动的人,还是一个白领,你都是一个打工者,这个工作的地方不是你的,你来到这里就是一个寄人篱下的打工者,不外乎工作和收入有所区别。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逐渐的市场化,这套话语到了内地,劳动力也变成了一种市场化的东西,我们发现劳动力被市场化,而且很多的诙力被廉价化了。

在当代中国,你要描述这样一个群体不用工人而用打工者,你有可能把所有人都涵盖在内了。打工和打工还是有区别,比如我们电影中表现的流水线上的兵马俑,很多人做的工作还有相对的创造性、相对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以及一种自我的尊严感,这和电影中表现的那些工人的打工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我不愿意用打工这个词的原因也在这儿。

Q:平心而论,很多人看到这些人的诗歌都是非常震惊的,有评论甚至指出他们才是真正续接上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道统,你怎么看?

上一篇: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下一篇:生活化教学理念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