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防范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6:13

洪涝灾害防范

洪涝灾害防范范文第1篇

近日,我县东南一带普降大到暴雨,其中西口镇降雨量达108.6毫米,茅坪、关坪等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另据气象部门预报,受西风槽东移影响,我县从今天晚上到20日,有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为切实做好强降雨和洪涝灾害防范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县政府召开紧急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当前防汛防滑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暴雨洪涝灾害防范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及县城各防区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各项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各项防范措施,切实把防御暴雨洪涝灾害的各项工作做细做实,确保安全度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切实加强预测预报。气象、水利部门要密切监视天气、雨情和汛情发展变化,加大监测密度,提高预报精度。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搞好群防群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短信、锣鼓号等各种途径,及时向受威胁区群众灾害预警信息。

三、切实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各乡镇要把防御山洪灾害作为当前防汛工作的重点来抓,认真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切实加强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巡查。对受地震影响险情加剧和新增的地质灾害点,要逐一排查,制定和落实好危险区人员防抢撤预案。

四、切实落实各项防汛避险措施。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加强对地势较低的城镇、乡村、学校、重要工程设施的防洪安全检查,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对震损房屋进行鉴定,不能安全使用的,要尽快帮助群众予以拆除;需要加固的,要帮助群众落实加固避险措施,严禁学生和群众在危房中上学和居住。要切实做好城镇防洪排涝工作,及时疏通排洪沟渠和下水管道,防止局部强降雨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经贸部门要加强对有尾矿库的企业特别是米粮金矿坝体认真落实防汛措施,安全监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检查,严防发生不安全事故。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要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交通运输和通信安全畅通,确保电力供应。

洪涝灾害防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洪涝灾害;暴雨;大雨;变化规律;重庆万州

中图分类号 P426.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198-02

万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处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山区地带,长江贯穿全境,境内支流纵横,多年平均降水为1 243 mm[1]。但是,这些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尤其是暴雨往往会造成洪涝灾害,历史上洪涝灾害多次对当地的农业及生态造成了破坏,因此开展万州区洪涝灾害的相关研究,对于建设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保护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万州区历年发生的洪涝灾害统计资料分别来源于《万县地区五百年灾害研究》《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重庆卷》《重庆市气象灾害年鉴(2006―2010)》、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2-5];万州区1955―2013年逐日降水数据来源于万州气象局。为便于分析气象上的暴雨洪涝,按照气象部门的规定,24 h降水量为25.0~49.9 mm的为大雨,其中超过50 mm的为暴雨[6]。分年内和年际统计洪涝灾害与暴雨的发生频率,并统计洪涝灾害发生时仅有大雨的发生频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万州区洪涝年内分布

根据气象资料和统计历史资料,按12个月分别统计洪涝次数、暴雨次数、暴雨产生的洪涝次数、除暴雨外由大雨引发的洪涝次数,以及发生了洪涝但无大雨暴雨记录的次数,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万州区的洪涝灾害总数为288次,平均每年发生4.88次,但是年内分布不均衡,只发生在4―10月,其中6―7月最多,达到1年一遇。万州的暴雨发生了204次,平均每年3.46次,主要发生在5―9月。相应的由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在年内分布也呈现这样的分布,59年间达到了130次,平均每年2.20次;大雨引发的洪涝灾害总数为60次,平均每年1.02次;非大雨暴雨产生的洪涝灾害为98次,平均每年1.66次。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暴雨引发的洪涝占45.1%,大雨引发的洪涝占20.8%,其他因素引发的洪涝占34.1%,产生这样的结果原因可能是多因素的。一方面可能由于万州区面积较大,达到3 478 km2,气象站点不能反映境内所有区域的降水状况,可能会有某些乡镇在下雨成灾,但是气象站点记录的降水量还没达到暴雨甚至大雨的规模。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万州区沟壑纵横的山地地形导致,某些较小的降水在小河谷的汇集下形成山洪,往往会产生严重的灾害。另外,中国气象上规定,1 h降雨量16 mm以上或连续12 h降雨量30 mm以上、24 h降水量为50 mm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有可能短时间的暴雨造成的灾害无法达到逐日降水50 mm的标准,这使一些灾害的降水统计出现了误差。最后,长江贯穿万州区,在三峡水库蓄水前,较多的居民是沿江居住的,当上游降水较多的时候,产生的过境洪水也会对沿岸造成洪灾。

2.2 万州区洪涝年际分布

根据统计结果,分别作出万州区洪涝灾害次数、暴雨引发洪涝灾害次数、大雨引发洪涝灾害次数、非大雨暴雨引发洪涝灾害次数的年际间变化趋势图(图1和图2)。从图1可以看出,洪涝灾害近59年呈现几个不同阶段,1955―1975年平均每年发生6次洪涝灾害,高于59年的平均值4.88次;1976年和1977年则无洪涝灾害发生;1978―1989年为洪涝灾害发生最多的时期,平均每年8.25次;1990―2003年是洪涝灾害发生较少的时期,平均每年1.71次;2004―2013年洪涝灾害平均为3.90次。

由图2可以看出,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分成了几个不同的阶段,1955―1975年平均每年发生2.57次,略高于近59年的平均值(2.20次);1976―1978年无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1979―1991年平均每年3.00次,是暴雨引发洪涝最多的时期;1992―2000年平均为1.67次,这一时期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较少;2001―2003年无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2004―2013年平均每年发生2.20次,恰与近59年的平均值2.20次一致。

大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也分成了几个不同的阶段:1955―1973年平均每年发生1.37次,略高于近59年的平均值1.02次;1974―1978年无大雨引发的洪涝灾害;1979―1989年平均每年发生2.64次,是大雨引发洪涝最高的时期;1992―2013年平均为0.20次,这一时期除了某些年份偶尔发生1次大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其他年份均没有。

非大雨暴雨的其他因素引发洪涝灾害也分成了几个不同的阶段,1955―1973年平均每年发生2.42次,高于近59年的平均值1.66次;1974―1977年没有非大雨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1978―1989年平均每年3.08次,是其他因素引发洪涝最高的时期;1992―2005年平均为0.13次,是较少的时期;2006―2013年平均为1.63次,基本与近59年的均值1.66次一致。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除了1970年代后期可能因为干旱等原因没有出现过洪涝外,在1980年代及之前洪涝灾害比较频繁,1990年代之后洪涝灾害逐渐减少,但是2005年后洪涝灾害又有所增加。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变化幅度不大,大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以及非大雨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变化趋势与整体的洪涝灾害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产生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多方面导致的。一方面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1990年代以前农田水利防洪堤坝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大雨甚至是低于大雨标准的中雨都有可能引发万州区的洪涝灾害,而1990年代之后经济发展后,农田水利防洪堤坝建设减少了大雨产生洪涝的威胁。另一方面1990年代开始的三峡移民,使许多沿长江的两岸容易受到洪水影响的居民搬迁,沿江两岸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农田和居民点变成了消落带,某种程度上减少了1990年代之后的洪涝灾害次数。而2005年之后的洪涝灾害抬头,可能与全球气候暖化的大背景相关,据IPCC的报告,21世纪气温急剧增加,改变了全球的水文循环,极端的干旱洪涝事件频率增加[7]。因此,未来万州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和堤坝建设,从而抵御潜在的洪涝灾害风险。

3 结论

分析结果表明,万州区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占45.1%,大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占20.8%,其他因素引发的洪涝灾害占34.1%。在20世纪80年代及之前洪涝灾害比较频繁,90年代之后洪涝灾害减少,但是2005年后洪涝灾害又有所增加。产生这些变化有降水强度大小的因素,另外万州区气象站点与受洪灾区域不一致、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改变都会对洪涝灾害的发生产生影响,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气象站点的布局以及农田水利防洪堤坝的修建,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风险。

4 参考文献

[1] 程瑶,牟新利,刘贵强,等.万州区降水对农业面源污染变化趋势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3,30(9):10-12.

[2] 中共万县地委政策研究室.万县地区五百年灾害研究(内部发行)[Z].万州:万县日报印刷厂,1991.

[3] 马力.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重庆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4] 重庆市气象局.重庆市气象灾害年鉴(2006-2010)[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

[5] 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EB/OL].[2016-07-01].http:///sjzx/.

[6] 谷川,牟新利,毛晓贞,等.三峡库区滑坡灾害与降水关系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3,3(4):68-70.

洪涝灾害防范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望谟,暴雨;洪涝、防灾减灾

1、引言

望谟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间的斜坡地带,地势总的倾斜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山区丘陵、盆地(坝子)和河谷阶段相间分布。东西部岩溶地貌发育较典型,以石灰岩峰丛山地为主,西南为非岩溶地貌,呈立体状展布。全县地层岩性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分布最广,其中,碎屑岩占全部岩性的72.4%,县境各地均有分布。境内沟壑纵横,群山高耸,山谷相间,河溪交错的地貌景观十分分明。

土壤类型有红壤、红褐色土、黄壤、黄棕壤,石灰土、水稻土六个土类,其中,红壤分布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部以外的大部地区,是该县的主要土壤类型。全县土壤侵蚀面积占43.8%,喀斯特面积占49.1%,石漠化面积占6.5%。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良。笔者认为,提到地质结构并非无关。便于阅者参考并有兴趣者分析,为何该县近几年来洪灾如此频繁发生。主要原因何在?共同探讨,寻找减灾良策。

2、望谟县暴雨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

2.1.1灾害损失特征:灾害发生频繁,经济损失大,往往伴有人员伤亡。据资料统计,在1959―2011年这近53年间,该县共发生洪涝灾害240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6246.3万元。因暴雨洪涝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共造成死亡202人,失踪43人。

2.1.2时空分布特征,该县暴雨洪涝灾害多发生于每年的5―8月。尤其以6月发生最多,占总次数的34.3%,7月次之,总次数的21.2%。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范围广,县内西北部的打尖一带东北部的乐旺镇,中部的复兴镇、新屯镇和北部的打易镇等,是洪涝灾害多发区,其次是西南部的油迈乡(平卜)。

2.1.3时代特征,从灾害发生时代特征来看,2000年以后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情况远比1959年-1980年的要重。尤其是近几年来,特别是自2006年“6. 12”至2011年的“6.06”特大山洪灾害,六年出现五次暴雨山洪灾害。因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沿河两岸谈水色变,一旦有雷雨交加,就是一个不眠之夜。

3、望谟县暴雨洪涝灾害的防御

3.1建立有效的防御洪涝灾害的联动机制

3.1.1加强开展防治洪涝灾害的宣传教育力度

由于山洪和地质灾害突发性强,成灾快,特别是乡村人员居住分散,交通和通讯不畅,因此,人们的自我防灾意识非常重要。从近33年来造成人员伤亡的洪涝灾害个例来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应有的防灾意识和必要的防灾知识。因此相关部门要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重点宣传山洪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毁灭性,普及防治洪涝灾害的基本常识,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的自觉性,增强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尤其要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和灾害隐患地区的宣传力度。

3.1.2,制定防御和治理洪涝灾害的规划:县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国土、水利、防汛、环保、交通、气象、农业、林业、水文、通讯、电力等相关工作部门,制定洪涝灾害防御和治理的工作规划,明确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积极联合开展山洪灾害监测,预测预报系统建设。通讯预警系统建设,制定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和躲灾避灾方案,积极探索避灾躲灾的有效途径。

3.1.3建立健全防御洪涝灾害的责任体系。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部门防灾责任制和基层防灾责任制。山洪灾害从形成到发展,其预见期极短,而且极有可能因交通或通讯设施遭到破坏而与外界失去联系,因此,防灾避灾工作不适用常规指挥方式,而必须由最基层一级直接按照预案实施组织指挥。最关键的是在县及乡镇、村组一级应建立严密及严明的防汛责任制,如建立乡、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责任制。

3.1.4加强洪涝灾害跨区域的联防工作:县政府要高度重视洪涝灾害的联防工作,加强与上下游县如上游的紫云县乡镇的联系,建立有效的地质、气象、水文等信息互通机制,在山洪防御工作中形成合力。

3.2加快实施防治洪涝灾害的工程建设

(1)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巩固和加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做好水土保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2)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工程等建设步伐。(3)对受山洪和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要抓紧实“移民搬迁工程”。

3.3积极开展洪涝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3.3.1做好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日常监测。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山洪和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的排查工作(特别是每年的5-8月),做好地质情况的监测,加强日常巡查。

3.3.3加快落实,实施《望谟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是县水利局委托(受权)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的防御山洪灾害的系统工程。该《方案》的第6部分即:新建水雨情自动监测站点情况:“望谟县已建成自动监测站点共计46个,结合2011年洪灾为弥补站网点设的不足,考虑到望谟县山洪存在区域小、发生快,推进时间短,小流域降雨,暴雨集中,区域发生等特点,结合危险区域控制等原则,本次新建自动雨量站13个,自动卫星雨量站5个,自动卫星水位雨量站1个。即加上原有46个监测站点共计65个监测站点。

参考文献

[1]《贵州气象》2010年第4期,石昌军:黔南暴雨洪涝灾害情势及防御

[2]《望谟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11年8月

[3] 《贵州省自然灾害年表》贵州省民政厅编1992年5月

[4] 《望谟县国家基本气象站年月报表》1959-2011年8月

洪涝灾害防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平原地区;防汛;防范对策

Abstract: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flood damage and the city flood control problems,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scientific determination of flood control standard, the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of city flood control plan, improve the river environment, promote ecological river construction, establishment of city floo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of city flood contro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in plain area.

Key words: plain area; floo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U698.91

河流雨水在给人们提供美好生存空间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洪涝灾害。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床的淤塞,许多平原地区城市地面高度都低于河床,加之气候变化导致中国的暴雨、冰雹、台风等极端天气发生的频次和强度明显增加。但就目前城市防洪体系的建设等方面而言,还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城市防洪安全的要求。因此,探讨平原地区城市防汛的防范对策,与洪水和谐相处,使洪水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于人民生活。

一、洪涝灾害造成的危害

据环保部公布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气象灾害区域性极端暴雨(雪)等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500亿元。

1998年夏季,中国南方罕见的多雨、持续不断的大雨以逼人的气势铺天盖地地压向长江,加上东北的松花江、嫩江泛滥,中国全国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都遭受了这场洪灾,近500万所房屋倒塌,2000多万公顷土地被淹,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元人民币。

2007年7月18日17时至19日凌晨2时,济南市自北向南发生了一次强降雨过程,突然袭击的“7.18”特大暴雨洪灾,共造成37人死亡,171人受伤;5718户住房受淹,受灾群众约33.3万人,市区外倒塌损坏房屋1805间,淹没农田2.15万亩,全市直接经济损失12.3亿元。

1985年7月2日至24日,聊城市东昌府区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最大点降雨量达到327mm。全区22个乡镇、办事处有13个乡镇降雨200mm以上,市区20km2范围内,积水面积达90%,积水高峰达500万m3。环城大堤南部被冲毁,全区损坏房屋5600间,水毁水利建筑物151座,城市企业造成损失810万元。

以上所举的实例说明,对于城市防洪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平原地区城市防洪存在的问题

1.城市化对水文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土地利用情况的改变,如清除树木,平整土地,建造房屋、街道以及整治排水河道,兴建排水管网等,直接改变了当地的雨洪径流形成条件,使水文情势发生变化。城市化的发展直接或问接地改变着水文要素,这些变化往往加剧城市本身及其下游地区的洪水威胁。

2.排泄河道,堵塞淤积

由于对于城市防洪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排洪出路通道不顺畅。多数河沟发源于山区,源短流急,纵坡较陡,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在此淤积严重,沟道过水断面逐渐缩小,加之管理不善,河道内倾倒垃圾,填沟造地,堵沟建房,也造成河床堵塞。

3.市政规划不尽合理

我国许多城市的骨干排水系统是在老城区的基础上修建的,当时老城区面积小,只要将洪水排出市区外即可达到排洪效果。而目前随着城市发展,建设的面积已经远大于老城区规模,古老的排水系统已纳入新城市中并成为城市内部的主要河道。这不仅不利于洪水的排泄,反而将洪水导入城市内部。

4.防范洪涝的意识不强

除上述的问题之外,由于近10多年来没有经历大的洪涝灾害袭击,当暴雨发生时,人们防范洪涝灾害意识不强,对其危险性认识不够,没有及时躲避,自我防范和应对能力较弱;此外城市雨水情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滞后、洪水资源化利用的理念与措施不到位等也是加大洪涝灾害程度的因素。

三、平原地区城市防汛的防范对策

洪涝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并且在城市防洪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我们下面提出平原地区城市防汛的防范对策。

1.科学确定防洪标准

传统的防洪观念认为防洪标准越高对城市防洪越有利。因此,人们试图通过修建并加高加固堤防来抵御洪水之害。但是,堤防的高低在有些情况下是与损害成正比的,例如,法国的卢瓦尔河从13世纪就开始修建堤防,并逐渐加高加固,但近100年来人们还是多次遭受洪水灾害,而且堤防越高所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可见,仅靠加固堤防是难以完全抵御洪水侵害的。事实上,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并不把防洪标准定的过高,如日本城市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美国把50-100年一遇的洪水作为标准洪水。同样,我国武汉市在1998年洪水之后把城市的防洪标准定为50-100年一遇。其实,人类不可能完全控制洪水,这就要求在确定城市防洪标准时必须合理与适度,不应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标准。

2.科学编制城市防洪预案

科学编制城市防洪预案,以后每年均于汛前根据城市当年实际状况进行调整、增补、完善。为做好防汛准备工作,城市每年汛前由政府组织召开防汛会议,根据水文气象条件和洪灾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思想动员、汛前检查和调整健全由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市、区两级防汛指挥部,审核、批准当年的防洪预案,各级政府领导和专业人员进行汛前检查,投入汛前准备工作。随着汛期水位上涨,按预案的水位分级组织防汛指挥人员、专业防汛人员和各有关部门人员按防汛责任到位,根据需要组建市、区防汛专业技术、物资、后勤、治安队伍和快速抢险队伍。

3.改善河道环境,促进河道生态建设

一些地市级城市由于经济欠发达,财政支出有限,导致一些重要河段多年未进行治理,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河道内倾倒垃圾较多,严重影响防洪功能。通过对河道的治理,在提高防洪能力的同时,改善河道景观,美化环境,促进河道生态建设。对于重要的分洪道,因其重要性及地理位置特殊,要在原有的工程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工程的进一步完善。对于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防洪工程项目,要纳入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减少洪水灾害。

4.建立城市防汛决策支持系统

城市防汛决策支持系统是针对城市防洪减灾,减少城市洪涝灾害损失而专门设计的一种决策支持系统。城市防汛决策支持系统作为城市防洪非工程措施的一种,它能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一定量的水文、气象信息的监测、采集和处理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计算机软件、硬件环境支持,为决策者提供当前和一定预见期内水文气象、洪水等有关信息,帮助决策者进行问题识别,明确所面临的问题,作出正确的防洪减灾调度方案,以便达到减免城市洪涝灾害损失。

平原地区城市一般缺少较强的调蓄能力,城市排水系统的调度对于减轻洪涝灾害损失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城市防汛与流域防汛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若只是简单地移用流域级别的防汛决策支持系统,不能实际反映城市地区的防汛需求。此外,各城市还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而使其防汛工作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但一般而言,城市防汛工作主要应包括天气形势分析、暴雨和洪水等的预报、排涝和防洪工程调度、工程抢护、人员和物资疏散以及防灾减灾等项工作。在进行每项工作前,都必须作出及时的分析和决策,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福旺,郭秀霞.菏泽市城市防汛现状及保障措施[J].山东水利,2010,(9)

[2]冯璐璐.浅析对城市防汛的认识[J].城市建设,2010,(19)

洪涝灾害防范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防洪排涝;城市;内涝;保障对策

1 城市防洪排涝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城市调蓄雨洪能力衰减,内涝问题越来越突出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许多建筑物都是建立在原来的绿地和水域上,从而导致城市区湖泊、洼地萎缩;另外就是在建设中,广泛的使用水泥进行铺面,使土地硬化程度提高;多种原因结合致使城市调蓄雨洪能力锐减。现在大部分城市建设往往忽视排涝工程的建设,排水管网配套建设滞后,或是排水系统年代久远,许多设施遭到破坏,排水标准往往达不到现有的标准;同时在小区建设中,新建居民小区未按标准新建排水设施,而是接入原有的市政管线,加大了排水负荷,所以一旦连续遇到大雨天气,城市排水能力往往体现不足,容易造成内涝。

1.2 城市防洪排涝技术落后

在防治城市洪涝灾害时,不仅需要的是工程的建设多么好,同时也需要合理的管理与先进的技术,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于技术方面(如: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新的3S技术),我国在城市防洪排涝中应用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对城市老管网的布设、抢险、探测还缺乏预先防范的手段和措施。

1.3 城市居民防洪排涝减灾常识贫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在我国防洪排涝建设中形成了“救为主,防为辅”的意识,这种防洪排涝减灾常识贫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这说明,对城市所存在的洪涝灾害风险宣传不够,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涝灾害风险认识不足,在发动城市居民投入防洪减灾方面存在严重缺欠。就目前,我国防洪排涝的主要是依靠修堤筑坝,对于发生严重地区的安全抢险工作,要依靠人民进行抢险确保社会的安全;在城市建设中,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涝灾害风险认识不足,只单一性的注重经济的发展,对防洪排涝减灾对策考虑严重不足,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时,往往十分被动,极易成为防洪减灾救助的对象,而非防灾减灾的生力军。

2 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对策

2.1 工程保障措施

2.1.1 适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

城市防洪标准既关系到城市安全,又体现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随着城市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城市地下设施和城市网络系统伴随着增加,但排涝标准往往偏低,造成了内涝灾害日益严重,因此,城市防洪排涝标准是防洪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一项重要依据。就效益与工程投资而言:标准越高,其防洪效益也就愈高,工程投资也就愈大;反之,效益和工程投资就越低。确定城市防洪标准要考虑城市的诸多因素,比如城市的规模、地形、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技术上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现行城市防洪标准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予以适当提高。

2.1.2 防洪排涝规划、建设与市政建设同步进行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是相互统一的关系,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考虑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同时也要考虑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两者缺一不可。实施城市建设的同时也要实施防洪排涝设施,明确其方向、总体布局、建设规模、防洪标准及主要治理措施。

2.2 行政管理措施

2.2.1 强化防洪排涝非工程措施建设

在城市防洪排涝的设施建设中,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一味地提高其设防标准,要相应的制定实施方案和应急方案,对超标准的洪涝水、风、潮制定完善的预案,建立城市排涝系统应急反应机制等非工程措施建设。

2.2.2 逐步建立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体制

进入新世纪,国家建设步伐加快,防洪管理体制也逐步迈向合理化、规范化,城市内部生命线系统规划与城市间网络联接保障机制将严重影响着城市秩序运行,是城市的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城市水灾脆弱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防洪排涝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建立健全针对突发性洪涝灾害的预警制度,目前,我国对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都是处于发展阶段,对预报的结果的传播和服务完全是一种被动性,于是导致遇到洪涝灾害时都是一种抢救的过程,而不是预防。为了保证城市居民在面对洪涝灾害不受恐慌,使损失最小化,首先就是要建立健全的预警制度,对内容、标准和流程进行规范,能够保证真实、准确、及时地洪涝灾害信息。这样城市居民在应对洪涝灾害时更多的是防范而不是抢救,同时也可以避免公众产生过多恐惧;另外,洪水保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洪涝风险管理手段。采用强制性和政策性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管理体系。

2.2.3 建立健全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我国防汛工作现行的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与各有关部门的《防汛岗位责任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组织方式,今后需要继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配套法规,强化组织管理体系;加强专业机动抢险队的建设,并做好充分的物资准备。特别需要加强水灾应急管理的基础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应急指挥与管理的能力。

建立健全防御洪涝灾害的应急管理体系,科学制定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在洪涝灾害情景模拟的基础上编制洪涝灾害应急预案,有助于减少水灾风险应急响应时间,使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由于应急预案的实施需要短期紧急调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此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义务与协调机制,以及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提高快速反应决策能力。

2.3 公众参与监督管理措施

防洪排涝减灾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共同承担防洪责任和风险。(1)要通过宣传手册、展板、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 对广大市民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普及洪涝灾害及其防御的常识, 增强城市居民防御灾害和灾中自救的本领, 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防洪减灾管理;(2)防微杜渐,倡导公民良好生活习惯,鼓励公众对乱排放行为进行监督,减少固体垃圾直接排放至下水道而导致排水能力下降甚至堵塞情况的发生。

2.4 科学技术措施

2.4.1 研究分散雨水收集、利用方式, 建立与完善水源联网调度系统

雨水能够很好的收集和利用,对于城市防洪排涝减灾有着明显的作用,现在就城市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的技术在国内外都有较成熟的发展,但我们还需要在此成熟的基础之上,针对城市所具有的特点,更多的研究与开发新技术、新措施,找出适合各个城市特点的、经济合理的收集、利用方式与调度模式, 建立并完善城市水源联网调度系统。

2.4.2 加强防汛排涝指挥系统现代化的建设

我国现代化的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正在发展之中, 从信息管理系统上升到决策支持系统的层次,应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可在有条件的城市建立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 这是一个模拟和防御系统, 在洪水发生的情况下, 为救灾决策和快速反应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为指挥抗洪救灾提供通讯保障, 并跟踪、反馈各项命令的执行情况, 以达到减少人员、耕地、财产和资源损失的目的。城市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充分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等高新技术, 可解决防洪救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其应用示范研究成果将对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城市及流域防洪指挥系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4.3 加强城市防洪减灾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推广

城市防洪减灾技术包括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技术, 城市雨洪蓄滞、渗透等工程处理技术, 城市超级堤防的建造技术, 城市建筑耐水化的处理技术, 城市各类生命线系统的防洪应急保护技术,城市发展与防洪减灾相结合的综合规划技术, 城市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技术, 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的优化调度技术等。

3 结语

洪涝灾害防范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临武 暴雨洪涝 风险 区划 评估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059-06

临武县位于湖南省南部的南岭山脉之中,是珠江流域与湘江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北江流域一级支流武水河的发源地,境内水系的70%为珠江水系。全境面积1 375 km2,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1960―2010年平均降水量1 415.8 mm。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之成为湖南省山洪灾害的高发区,尤其是近些年来,山洪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受灾程度都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湖南抗洪救灾的前沿阵地。为此,文章依据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灾情资料,应用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临武县暴雨洪涝灾害的特征及成因,以期为今后山洪灾害的防治提供现实参考。

1 资料来源和统计方法

文章使用的资料来源于临武县气象观测资料、临武县自然灾害史料、临武县志等。临武县气象局气象观测始于1959年3月,所以基本气象观测资料采自1961―2010年,并采取相应的数学统计方法,进行相应的资料处理,由此得出年、季、月降水量的相应序列和变化趋势。

四季划分:冬季(上年12月至当年2月)、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

2 临武地理

临武县因依武水河畔(北江一级支流)而得名。武水河发源于临武县西瑶乡境内的分水岭,从西向东穿过临武大部分地区,经宜章、韶关汇入珠江一级支流――北江。临武县位于湖南省南部,属南岭山脉中段,全县国土面积1 375.24 km2。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丘岗起伏。总体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山丘地貌。其基本特点是:西部是连绵的西山,最高峰天头岭海拔1 711.8 m;北部是东山山脉(香花岭),最高峰通天庙海拔1 594 m;东北部为南岭山脉的骑田岭;东南部为丘岗山地;中部是山间小盆地。全县总的地势是由北方向东南倾斜。临武县境最低点位于武水河出境处(临武县水东乡的五塘冲河床)海拨203 m,县气象局拔海高度292 m。

3 临武县的降水特征

3.1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临武县是湖南省雨水比较充沛的地区之一。1960―2010年的51年间平均年降水量为1 415.8 mm;从图1可以看出,临武县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很大,2002年降水量多达2 074.7 mm,而少雨的2004年只有942.1 mm,两者相差1 132.6 mm。半个世纪以来,临武县出现两个多雨时段和3个少雨时段,两个多雨时段分别是1968―1977年和1992―2002年;3个少雨时段分别是1962―1967年、1986―1991年和2002―2009年。

3.2 降水量的四季变化

临武县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春季(3~5月)最多,平均降水量为523.6 mm,占全年雨量的37%;夏季(6~8月)次之,平均降水量为506.5 mm,占全年雨量36%;秋季(9~11月)平均降水量为201.8 mm,占全年雨量的 14%;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最少,平均降水量为183.6 mm,占全年雨量的13%。冬季平均降水量只有春季平均降水量的35%(见图2)。

3.3 降水量的月际变化

临武县各月降水量月季变化非常明显,降水主要集中在4~6月,平均为636.0 mm,占年雨量的45%,其中6月份平均降水量最多,平均达240.3 mm。12月平均降水量最少,平均只有41.7 mm。各月最多、最少降水量的变化与各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一致(见图3)。

4 暴雨洪涝灾害的特征

暴雨洪涝是临武县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暴雨或局地强降水往往引发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水土流失严重,并导致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史料中就有“大水,漂流房舍无数,溺死者不可胜计”“大雨倾盆,山洪暴发,沿河尽成泽国,淹死百人”等记载。在1961―2010年的50年当中,共出现≥50 mm暴雨179次,平均每年3.58次,最多的2002年达11天之多。出现≥100 mm大暴雨31次,平均每年0.62次。一日最大降水量 211.9 mm,出现在1994年6月16日。特别严重的是1968年、1994年、2002年、2003年和2006年。1968年6月15~24日连降暴雨~大暴雨,10天雨量达511.1 mm,其中6月24日一天的雨量达161.0 mm,由于降水量多且强度大,使得还未完全竣工的长河水库出现重大险情。1994年6月13~17日连续5天暴雨到大暴雨,总雨量达454.6 mm,其中6月16日达211.9 mm,为临武有雨量记载以来的最大日降水量。由于连日暴雨,河水暴涨,武水桥头水深近1 m,沿河两岸尽成泽国,倒塌房屋5 000多间,8 000多人无家可归,因灾死亡和失踪27人。2002年8月7日,全县普降暴雨,其中金江一带大暴雨,导致山洪暴发、山体崩塌和泥石流,造成死亡和失踪人数达34人的重大自然灾害。另外,局地性的大暴雨也往往发生山洪暴发,并导致泥石流发生。如2003年5月13日,香花岭地区的三十六湾地区降水量达161 mm,山洪暴发导致泥石流,许多个体小矿的厂棚被夷为平地,造成死亡和失踪30人的重大灾难。

4.1 暴雨的年际变化

临武县暴雨出现次数具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1961―1985年之间,每年暴雨次数在1~6次之间波动,年际变化相对比较平和。1986年以后每年暴雨次数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最多的2002年达11次之多,而1986年全年无暴雨。

临武县暴雨出现次数也具有较明显的年代变化。≥50 mm暴雨20世纪90年代最多,达47次,平均每年4.7次,而20世纪80年代最少,平均每年2.7次,即90年代比80年代平均每年多2.0次。≥100 mm大暴雨20世纪60年代最多,平均每年1.0次,而20世纪80年代最少,平均每年0.2次(见表1)。

4.2 暴雨的季节性强

临武县在1961―2010年50年间的每个月都出现过暴雨,但主要发生在4~8月。4~8月的暴雨发生次数占总数的82.68%。6月份是发生暴雨最多的月份,占全年总数的29.61%(见表2)。

同样临武县大暴雨主要出现在4~8月,6月份最多,50年间共出现13次,占全年的42%。所以6月份也是临武出现洪涝灾害最多、灾害损失最大的月份。

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频次与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是相吻合的,4~8月既是临武县的雨水集中期和强降水频发的季节,也是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最多的季节。尤其是春夏之交的6月,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次数之多占全年的近30%。

从表3可知,临武县1960―2010年的51年间共发生46次山洪灾害,其中有43次发生在4~8月,这表明洪涝灾害在年内发生的时段性较强。另外,临武县山洪灾害发生时间早,结束时间晚。从4月初到10月底均可发生。从人员伤亡情况分析,发生重大人员伤亡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5~6月和8月,这也验证了造成临武暴雨洪涝灾害的天气系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5~6月是受西风带系统影响,8月多受热带系统(如台风)影响。

4.3 暴雨洪涝灾害有一定的周期性

从图4可以看出,临武县年降水量具有较明显的周期性。按每5年平均降水量划分,临武县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80年代前期和90年代5年平均降水量都出现峰值;70年代后期、80年代后期,5年平均降水量都出现低谷。在1960―2010年的51年当中,1992―1997年的年降水量达到最多,5年平均值达1 674.2 mm。

按每10年平均降水量划分,临武县降水量也具有较明显的周期性。20世纪90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多,10年平均为1 578.9 mm,其次是20世纪50年代。而20世纪80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少,10年平均为1 441.1 mm,次少是20世纪60年代。(见图5)

据查询统计(见表4),临武县自西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至1950年的2 129年间,有记载的山洪灾害有162次,大约13年一遇。1951―2010年的60年间,出现48次不同程度的暴雨山洪灾害,平均每年0.8次。其中1981―2010年的30年间,出现35次不同程度的暴雨山洪灾害,平均每年1.17次。尤其是2002年一年就发生4次暴雨到大暴雨的洪涝灾害,另有4年每年发生3次暴雨到大暴雨的洪涝灾害。

4.4 暴雨洪涝灾害地域性强

临武县暴雨洪涝灾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山区(尤其是矿区)是山洪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由于采矿造成地表疏松,矿石废料乱堆,一遇暴雨,常常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泥石流沿着山冲(山沟)一路冲刷,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件。如2002年8月7日,金江一带(煤矿区)大暴雨,山洪暴发、引发山体崩塌和泥石流,造成死亡和失踪人数达34人。又如2003年5月13日,香花岭地区的三十六湾一带(有色金属矿区)日雨量达161 mm,山洪暴发导致泥石流,造成死亡和失踪30人的灾难。河谷低洼地带也是临武县暴雨洪涝灾害的多发区之一,如1994年“6.16”特大暴雨洪涝灾害,洪水造成土地乡古城村等地27人遇难。

5 人类活动与洪涝灾害

(1)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促使全球气候变暖,最终将影响到洪涝的变化。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相同洪涝程度的条件下,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大。

(2)毁林开荒的后果:陡坡山地过度开垦,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土地对水的涵养能力不断下降,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有的地方甚至发生泥石流。近些年来,有些地方对山地掠夺性的开发严重破坏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岩溶地区的石漠化现象凸显,极易出现旱涝急转。

(3)乱采滥挖的后果:临武县盛产煤炭和有色金属矿,前些年无序的矿产开发,山体千疮百孔,废矿尾矿堆积如山。一遇强降水,洪水裹挟着废渣尾矿顺山坡山冲滚滚而下,形成泥石流或废矿尾沙流,从而造成严重的灾害损失或人员财产损失。

6 暴雨洪涝灾害损失大

临武县是暴雨洪涝灾害的重灾区,也是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较多的区域之一,其原因除与强降水有直接联系外,还与其特殊的山地地形、松散的地表、矿渣的乱堆有一定的关联。一旦发生强降水或持续性大雨,往往容易诱发山体塌方或泥石流,造成重大洪涝和地质灾害,甚至发生人员群死群伤的重大灾害。1994年“6.16”特大洪涝死亡失踪27人;2002年“8.7”金江地区洪涝、塌方造成34人死亡失踪;2003年“5.13”临武三十六湾地区局地大暴雨引发泥石流造成死亡失踪30人和2006年“7.15”碧利斯台风造成重大灾害(死亡7人)就是如此。

从表5可知,在1961―2010年的50年中的46次暴雨洪涝灾害中有15次出现了人员死亡(失踪),共造成人员死亡和失踪159人,平均每年3.18人,平均每次洪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和失踪10.6人。其中一次性洪涝灾害死亡和失踪人员在1~3人的次数5次,占33.3%;造成死亡和失踪4~9人的次数5次,占33.3%;造成死亡和失踪10~29人的次数3次,占20%。一次性洪涝灾害造成死亡和失踪30人及以上的特大灾情2次,占13.3%。

从表6可知,在1961―2010年的50年中,洪涝灾害共造成人员死亡159人,平均每年3.18人。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是随着年代的推移而增加。20世纪60年代死亡3人占2%,70年代死亡10人占6%,80年代死亡12人占8%,90年代死亡30人占19%。进入21世纪以后,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和失踪的重特大灾害猛增,10年间死亡104人占65%,且重特大事件也明显增多,如2002年“8.7” 洪灾造成人员死亡和失踪30人,2003年“5.13”,洪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和失踪人数34人。

临武县耕地面积13 760 hm2。从表7可知,在1961―2010年的50年中,洪涝灾害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91 529 hm2,平均每年1 830.6 hm2,相当于每年有13.3%的面积的农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是随着年代的推移而增加。20世纪60年代受灾面积1 524 hm2占1.7%,70年代受灾面积4 318 hm2占4.7%,80年代受灾面积3 395 hm2占3.9%,90年代受灾面积27 196 hm2占29.7%。进入21世纪以后,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猛增,10年间受灾面积55 096 hm2占60.2%。

从表8可知,1961―2010年的50年间,洪涝灾害共造成倒塌房屋9 270间,平均每年倒塌185.4间,相当于50年间每一百人口因洪涝灾害倒塌房屋2.8间(2010年第六次全县人口普查,临武人口数331 871人,人口密度为240人/km2)。暴雨洪涝灾害造成房屋倒塌也是随着年代的推移而增加。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居民房屋倒塌明显增加,1991―2010年的20年间,共造成倒塌房屋8 792间,占所有倒塌房屋的95%,平均每年倒塌439.6间。其中1994年“6.16”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一次就造成倒塌房屋5 000余间,占所有倒塌房屋的54%。

从表9可知,1961―2010年的50年中,洪涝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4 548万元,平均每年损失3 691万元。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也是随着年代的推移而增加。进入21世纪后,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猛增,2001―2010年的10年间,共造成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3 741万元,占所以损失的83%,平均每年损失15 374万元。最为严重的是2002年“8.7”洪涝灾害,造成全县死亡和失踪34人,倒塌房屋229间,造成农作物成灾面积达7 063 hm2,该次灾害造成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41 000万元。

7 暴雨洪涝灾害区划评估

根据历年洪涝地质灾害发生地点、人员伤亡情况,考虑地形地貌、植被、人为因素(采矿)等,进行综合分析,对临武县洪涝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如下。

Ⅰ类:高山矿区:临武素有有色金属之乡和煤炭之乡的美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北有香花岭及周边的有色金属矿区,东北部是金江、水东等煤炭矿区。该区域山势陡峻,由于采挖严重,使得地表非常松散,且矿渣尾砂堆积。每遇暴雨极易发生山洪,甚至发生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极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是临武县暴雨山洪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

Ⅱ类:河谷地带:人类习惯于择水而居,河流两岸多为冲积平地,土地平坦肥沃,该地区耕地较多、人口稠密,是人类繁养生息和生活的首选之地。武水河两岸的地势低洼地区,包括城关、武水、花塘、南强、土地、汾市和金江、水东的大部分地区。该区域处于武水河及其支流两岸,地势低洼,每遇暴雨就容易出现洪涝,轻则冲毁河堤、淹没农田,重则淹没村庄,冲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所以河谷地带是临武县暴雨渍涝灾害重灾区。

Ⅲ类:山区:该地区包括西瑶、武源、大冲、镇南、接龙等乡镇及万水、双溪等乡镇的部分山区。该区域山高坡陡,遇暴雨后,洪水暴涨暴跌,洪水冲击力大,是山洪灾害的重点防范区。

Ⅳ类:丘陵区:该地区包括除Ⅰ、Ⅱ、Ⅲ类的其他乡镇,该区域多丘岗平地,地势较低,耕地面积大,人口稠密,比较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但造成人员伤亡事件较少。

8 暴雨洪涝灾害防御措施及建议

洪涝灾害是由暴雨或持续性强降水引发的,洪涝灾害危害的大小,暴雨是直接因素,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在随之增加。为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减少暴雨洪涝可能带来的危害,建议如下。

(1)加速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和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联防联动,提高防汛抗洪信息的科学综合能力。

(2)合理规划,合理避险,加大全民防灾避灾和抢险救灾的知识教育,不要在河道和行洪区建房、建厂,对在河道、行洪区及易发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村庄实行有计划的移民。

(3)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实施综合治理,严禁乱采乱挖乱垦,大力治理水土流失,大力施行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恢复森林水库功能。促进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好转。

(4)加强水利建设,维护保养好山塘水库等水利设施,疏通河道,加固河堤,提高水库山塘拦洪蓄洪能力和河道的泄洪能力,保持排水畅通,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秦大河,彭广,刘立成,等.洪涝(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M].气象出版社,2006.

[2] 高庆华,马宗晋,张业成,等.自然灾害评估[M].气象出版社,2007.

洪涝灾害防范范文第7篇

关键词:百色 城区 洪涝灾害 发生 成因分析 防御对策

百色市位于广西西部,跨东经104°28′~107°54′与北纬22°51′~25°07′之间。云贵高原余脉桂西山区,是云贵高原与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高,中间低。西北部为高原余脉,东南部具有两广丘陵特征,中部的右江河谷强烈下切,四周被低山丘陵环抱,呈盆地状,地貌类型以中、低山地为主,其次是丘陵、台地及平地。东南与南宁市的武鸣、隆安、天等、大新等县相邻;东北部与河池市的天峨、凤山、巴马等县接壤;北部以南盘江、红水河为界,与贵州省隔江相望;西部与云南省毗连;南部与越南交界。处于低纬度地带,北连大陆,南近海洋,北回归线贯穿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是大西南出海通道重要的铁路、公路和水路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共辖12个县(区),183个乡镇,总人口364万人,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

百色市各地降雨量充沛,多雨期与高温期一致。全市年平均降雨量在1300毫米左右,受地形影响较明显,南北部降雨量较多,右江盆地降雨量较少。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五月至九月为主要降雨期,一般可占全年降雨量的70.0%~85%左右,十二月至次年三月为少雨期,降雨量占全年的10%左右。

百色市各县(区)多年平均降雨量表 (单位:mm)

县(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全市

19.1

23.1

35.1

77.6

176.1

235.8

229.1

231.1

124.9

86.9

47.5

18.4

1304.6

右江区

18.3

19.0

34.4

66.0

162.8

184.2

179.8

186.7

110.3

75.0

39.5

13.4

1089.4

田阳

17.3

20.8

30.4

59.3

147.7

202.6

166.9

188.3

114.5

68.0

45.2

14.7

1075.7

田东

20.1

24.5

34.8

73.9

173.7

202.4

178.3

207.7

112.2

85.7

47.7

18.1

1178.8

平果

26.1

34.3

48.7

98.3

169.4

228.0

213.4

235.4

126.3

92.4

49.9

26.6

1348.8

德保

23.1

28.4

39.6

79.5

186.3

248.5

243.6

268.9

153.1

99.6

52.6

22.5

1445.7

靖西

27.5

32.1

44.7

94.2

208.2

290.4

284.1

305.5

152.8

97.1

48.4

24.2

1609.2

那坡

16.8

19.1

34.1

67.4

163.8

249.5

256.3

282.7

156.8

91.6

50.7

18.8

1407.6

田林

14.6

17.2

30.6

82.3

180.9

218.2

204.9

212.0

108.2

67.5

45.2

15.5

1197.1

隆林

17.5

21.5

29.3

74.6

161.4

224.0

207.8

185.4

111.4

80.9

44.6

17.7

1176.1

西林

16.1

19.2

28.8

67.9

150.8

193.9

193.2

173.9

89.7

79.4

51.1

16.9

1080.9

凌云

13.9

18.9

30.1

87.6

233.8

347.8

369.3

290.3

140.0

101.2

48.5

16.1

1697.5

乐业

17.8

22.4

35.3

80.1

174.3

240.5

251.2

235.9

123.7

104.1

46.3

16.6

1348.2

百色市山岳连绵、河溪纵横;众多河流源出高山峡谷,滩多水急,落差大;岩溶地区地下伏流普遍发育。境内地表河流分属两大流域、两大水系:属珠江流域的有西江水系,主要为西江干流上游南盘江红水河、西江主要支流郁江上游——右江;属红河流域的有西南国际水系百都河,经越南流入北部湾。

二、洪涝灾害的发生及对国民生产的影响

百色市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特别是山洪灾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灾害出现。由于我市都属亚热带季风区,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全市的河流都是典型的山区河流,河床陡,洪峰形成时间短,持续时间也短,经常发生山洪暴发,几乎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从洪涝灾害统计中,每年汛期各县(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发生,给我市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2001年7月我市受当年三号台风“榴莲”的影响,从7月2日晚上开始,全市局部出现降雨,后扩大成全市大面积降雨,造成山洪暴发,全市江河水位暴涨,至使右江发生八十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百色水文站出现了自1937年建站以来的最高洪水位和最大流量,从7月3日4时起,百色水文站水位从111.40米涨起到4日23时30分达到最高洪水位123.86米,超警戒水位9.45米,洪峰流量8270立方米/秒。右江沿岸的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县城被淹,一些地势较低的村庄被淹。“7.4”洪灾,是我市有史以来淹没面积最大,淹没损毁民房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洪涝灾害。全市12个县(区)182个乡镇受灾,受灾面积4624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95万人,成灾148万人,被困村庄1584个30.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8.3万人,倒塌民房3.12万间,造成无家可归5.17万人,全市直接经济损失39.58亿元;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308.8千公顷,成灾面积86.6千公顷,绝收面积31.6千公顷,因灾粮食损失7518万公斤,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4.12亿元;造成停产工矿企业578个,铁路中断1条次,公路中断1373条次,损坏输电线路1159.69千米,损坏通讯线路474.44千米,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8.6976亿元;有38座中小型水库不同程度水毁,有12座出现险情,经过紧急抢险的有5座,损坏堤防48处4.03千米,损坏护岸1038处606千米、机电井292眼、水文测站3个、机电泵站585座、水电站11座,水利水电设施直接经济损失2.94亿元;其它直接经济损失13.8亿元;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三、我市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造成我市严重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由于我市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连大陆,南近海洋,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容易受海洋台风登陆的影响,南北气流活动频繁,容易产生强降雨天气过程,加之我市山区面积大,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大,全市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2条,河流都是典型的山区河流,河床陡,洪峰形成时间短,持续时间也短,从而导致了我市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在人为因素方面,一是水患意识不强。随意在河道采砂,向河道倾倒废渣、垃极,回填河道滩地建房,圈地建厂,筑坝建池,人为的乱改河道流向,填河造地侵占河道行洪断面,严重地阻碍了洪水的渲泻。二是毁林造田,严重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三是城镇、乡村盲目扩建,不论证,不规划,盲目建设,防洪标准不一致,缺乏有效的管理,河道行洪能力大大降低。四是水利工程防洪抗洪能力低。我市现有水库314座,总库容19.1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5座,小型水库298座。但这些水库大都建于50~70年代,由于多年来在水利工程使用中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维护养护资金存在严重不足,大多数工程都已老化失修、带病运行,使防洪标准大大降低;根据小型水库正常使用年限20~30年的标准,大部分小型水库都已进入报废期,是我市防汛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隐患。

四、百色市洪涝灾害的特点

1、时间短,强度大,突发性强。山区暴雨一般都是降雨强度大,而历时又短,由暴雨产生的超产渗流,使雨水来不及渗入到土层深部即可成为地面径流,导致河流径流汇集,水流湍急,河水陡涨,极易形成陡长陡落、峰高量小、历时短暂但却防不胜防,危害较大的洪涝灾害。

2、季节性、多发性、区域性。由于我市独特的地形地貌,南北部山区的年降雨均大于河谷地区,主要降雨集中在汛期五月至九月,因此,我市的洪涝灾害的发生都是出现在汛期,而每次降雨都会造成局部的洪涝灾害。

五、防御的对策及主要措施

在长期的抗洪防灾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防灾减灾的工作,把防御洪涝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提高我市的防汛抗灾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深入开展防御洪涝灾害的宣传,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采取多种途径,广泛宣传洪涝灾害的危害性,加强全民水患意识,让全社会深刻认识到水患不除,市无宁日,民无宁日的观点,普及防御知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御能力。尤其是我们山区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更要清楚地认识到洪涝灾害特别是山洪灾害的突发性、多发性及损失的严重性,从思想上牢固树立抗洪灾、防山洪的思想。

2、建立建全防汛首长负责制体系。多年的抗洪斗争工作证明,防汛抗洪,落实责任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都严格落实了以行政首长负责为核心的防灾抗灾责任制,明确政府一把手为第一防汛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防汛责任人,并层层签订了防汛责任状。建立建全我市的防洪预案,明确各职能单位的防汛责任。

3、建立高效的洪水测报和雨量实时测报系统。组建了大型水库澄碧河水库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并经过专家验收,经过澄碧河水库的洪水调度,大大减轻了下游的损失:2001年7月5日,澄碧河水库入库流量为444立方米/秒,实际出库流量为20.8立方米/秒,削峰达95%,拦蓄洪量为2.047亿立方米,如果没有澄碧河水库的有效调节控制,右江河水位在峰值上要多上涨0.35米,沿河的损失会更大,减免了经济损失1600万元。今年,我们市防汛办还和百色市水文分局共同建立了雨量实时测报网络,可以直接调用查看全市各雨量站的实时降雨雨量,为做出正确的防汛调度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还从上级财政争取到100万元用于水库防汛通讯建设,确保全市水库安全度汛。

4、做好避灾躲灾的工作。近几年来,会同国土部门对全市的滑坡体、泥石流易发区的定点核查工作,摸清底子,每年汛前、汛中都组织人员进行实地核查,制定防御灾害预案,各项责任制落实到最基础,同时加强对易发区干部群众的培训和宣传教育,群众的防灾意思和自我防范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目前,正在组织力量,对全市的山洪易发区进行排查摸底,根据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的大小进行分类,明确重点,同时组织技术力量,做好防治山洪灾害的规划,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洪涝灾害防范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广饶县;洪涝灾害;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 P333.2 文献标识码: A

1 基本概况

广饶县南北长46.2公里,东西宽60.1公里,行政区域面积1137.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76万亩。县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底,地面高程在29.0—1.6米之间。水系分布以小清河分洪堤为界,以南为小清河流域,支流多以南北向汇入小清河后入海,流域内地势比降大,受山洪暴雨影响,汇流急,易积涝成灾,农田灌溉南部以井灌为主,北部以引河灌溉为主;以北为支脉河流域,支流多以东西向交汇入支脉河后入海,流域内地势平缓低洼,地下水位高,受海潮影响,洪涝灾害频繁,农田灌溉以引黄、引河为主。

广饶县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四季变化分明,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集中、气温湿热;秋季气温急降、雨量骤降、秋高气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气温12.6℃,极端最高气温41.5℃,极端最低气温-23.3℃.多年平均风速2.9m/s,实测最大风速28m/s。多年平均降雨量562.2mm,多年平均蒸发量1796.56mm。降雨与蒸发年际变化较大。时空分布不均,旱、涝、汛、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是制约工农业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多年来,广饶县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兴修水利,狠抓抗御自然灾害的基础工程建设和防范措施的完善,修建、疏浚、治理了以12条主要排水河道,2座平原水库(中型),10座拦蓄滞洪闸坝和3条防潮堤为骨干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农田防洪除涝综合治理措施不断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2 历年洪涝灾害状况

据记载,建国前广饶县洪涝灾害主要来自于黄河和山洪,1856—1937年间,黄河决口25年次,有8次流入广饶县;淄诃大的山洪广饶县成灾4次,其余11次主要是境外客水流入所致。解放后,1964年小清河、支脉河、淄诃、阳河流域暴雨成灾,境外客水下泄,内涝成灾,河水无不漫溢,全县5.67万公顷土地受灾,损失严重。1996年支脉河、小清河流域普降大暴雨,支脉河倒灌漫溢,花官、陈官、丁庄三乡镇1.7万公顷农田受灾,27个村2.6万人被水围困,倒塌房屋4000余间,损失严重。

广饶县涝灾约5—6年一遇,以夏涝、夏秋连涝较多较重,春涝较少。有记载的43年次大涝中,夏涝较重的年份有1961、1962、1964、1974、1978年,其中1964年为历史罕见。年内春雨不断、夏雨暴猛、秋雨连绵;09年5月10日大到暴雨,历史同期罕见,花官、陈官、丁庄三乡镇农田积涝面积达11.7万亩,损失较为严重。

3 洪涝灾害的成因

由于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变化气候影响和地理位置、地势条件等因素影响,广饶县洪涝灾害的形成主要是由境外客流、河道漫溢决口、海水倒灌、暴雨急聚所引起决定了广饶县洪涝灾害以夏季发生多见,秋季极端性突发灾害时有发生。[1]南部的大王、李鹊、广饶街道、稻庄、乐安街道等乡镇(街道),多以山洪、暴雨连续降雨积聚下泄,防御不利而成灾;北部的花官、陈官、丁庄及东部的大码头等乡镇地势低洼多以境外洪水下泄、漫溢倒灌,暴雨连续性积聚,受海潮顶托影响,洪涝、渍涝、风暴潮倒灌,强排能力低所形成。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防洪除涝工程标准低。广饶县现有主要防洪除涝工程多是六、七十年代所建,设计建设防洪除涝标准多是三至五年一遇,仅有小清河、支脉河、淄河中上游段、预备河、武家大沟等干流河道按二十年一遇防洪,五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了疏浚治理,但仍存在建筑物不配套,堤防不达标,下游河道未治理的问题,现状只能防御一般洪水,难以适应抗御极端性洪水灾害的发生。

(二)防洪除涝工程老化失修,淤积严重,阻水障碍多。由于受资金投入等方面原因制约、工程设施维修养护不及时,老化、退化,淤积严重,特别是支脉河马楼闸以下,淄诃大营村以下,及跨县区以上的河道边界河段淤积阻水问题极为严重。近年来,南部季节性河道行洪道内植树、占用公路边沟,建房经营的问题给行洪排涝设置了阻水障碍。降雨与蒸发年际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旱、涝、汛、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是制约工农业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农田排水体系不配套,强排能力低。近年来农田排水沟渠灌排混用,致使排沟淤积、乱扒乱堵,排水功能降低的速度加快,原有的小沟通大沟,小沟通大河的排水体系难以实施。行洪渡汛期间干流河道要上游洪水下泄,下游受海潮顶托,加上河道淤积阻塞的影响,高水位行洪,支流内涝排不出,河水满溢倒灌,强排措施能力低的问题,是造成农田积涝成灾的主要原因。

(四)一家一户各自为战,人水争地,围垦造田,水患意识淡化,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社会效益的问题,影响制约着农田防御洪涝灾害的进行。

(五)防洪除涝社会保障化体系薄弱,经营投入单一,设施保护滞后,极端灾害应急反应处置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避险防灾、抢险救助装备有待加强。

5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全面规划,增加投入,综合治理,提升防洪除涝基础设施标准。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财政投入,社会筹集,受益者按比例负担的资金投入方式,本着“先急后缓,分期逐年实施”的办法,逐项综合达标治理,提升防汛除涝基础设施标准,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极端洪涝灾害防御的需要。

(二)理顺完善防洪工程管理维护体制,建立健全维护管理运行机制。落实养护维修管理队伍和经费渠道,强化工程设施养护维修管理,不断更新、配套,维修老化退化病险工程设施,切实解决好河道淤积、填堵和清障问题,确保行洪排涝畅通。

(三)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以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为主,重点抓好水网绿化,植树造林。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和保水能力。[2]根据广饶县地形的具体特点,选择植被差的降雨量大地方进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四)调整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构建避洪、耐涝复合高效生态系统。依托资源优势,从防灾、抗灾、减灾增收和不损坏生态功能的战略目标出发,根据生态工程原理与水边湿地景观结构,把地理学研究空间关系与生态学研究结构功能所用方法结合起来,进行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避洪、耐渍适应型景观生态设计,分别建立适应浅水水体和渍害田的多种复合高效生态工程模式,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3]

(五)按照“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对小流域进行田、林、路、水综合配套治理,切实解决灌排沟渠混用、乱扒乱堵,工程设施功能降低、报废快的问题。在北部主要排水河道两岸,重点支流入口和低洼地域增设强排泵站,提高应急强排能力,切实解决农田积涝成灾问题。

(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依法维护管理、保护防洪除涝工程设施,落实“三预”(预防、预警、干预)措施,推广抗涝作物品种,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水患意识,促进防洪除涝设施安全运行和团结抗灾,维护大局,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1]王宗敏,张杰,赵红领,杨海波.城市暴雨内涝计算中降雨插值算法的选取[J]. 人民黄河. 2012(08)

[2]李辰.黄淮海平原中小城市内涝成因浅析——以河南省商丘市为例[J]. 河南科学. 2013(06)

洪涝灾害防范范文第9篇

关键词:防洪标准 自然条件 规划设计 防汛措施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洪涝灾害显著特点之一是内涝,即外河洪水位抬升,城区雨洪积水难以有效排除而致涝。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城市空间呈现出立体感,随着新城区地不断扩张,使得老城区更容易受到内涝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提出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对策,对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的主要任务

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位置以及江河洪水的特性, 在流域或水系防洪工程体系的框架下, 通过建设必要的防洪、除涝、排水等设施, 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并采取非工程措施, 改善和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管理水平, 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 发生超标准洪水时, 应有预案对策, 以保证社会稳定、人民生活与生产不发生大的动荡,使各类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因此, 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管理的总体对策是采取工程与非工程及社会综合性防洪排涝减灾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规范与指导人类的社会活动, 创造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 减轻城市的洪涝灾害损失。

2 城市防洪排涝存在问题

2.1城市防洪标准偏低。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和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城市规划和建设经验不足,多数城市在城市建设中优先考虑城市地上建设,对防洪、排雨等地下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导致现有的城市防洪标准与这些城市的社会经济地位不相称, 在遭遇大洪水时, 由于城市规模扩大, 人口增加和经济总量的扩大, 同样的洪水造成的灾害损失是过去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2.2城市调蓄雨洪能力衰减。由于城市地区湖泊、洼地萎缩、面积减少, 土地硬化程度提高, 而且大量的建筑建造在原来的绿地和水域上, 致使城市调蓄雨洪能力锐减,易造成内涝。另外, 许多城市的排水管网配套建设滞后,城区原有设计的排水管网很多都是建设年代已久、排放能力不够、排水标准比较低,很多新建居民小区未按标准新建排水设施, 而是接入原有的市政管线, 加大了排水负荷。

2.3城市防洪排涝技术落后。城市洪涝灾害防治除了依靠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以外, 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 如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新的3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GPS卫星定位系统)等,我国目前在城市防洪排涝中对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水平还不高, 特别是对城市老管网的布设、抢险、探测还缺乏预先防范的手段和措施。

2.4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备。很多城市应急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存在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薄弱, 预报预警信息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受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很多城市在城市建设和城市防洪管理上, 尚未考虑在遭遇大洪水时城市中可以被淹没的区域及设施, 受淹后又缺乏补偿机制。当遭遇超标准洪水时, 缺乏包括洪水保险、城市居民紧急疏散、撤离及救灾措施等内容在内的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

2.5城市居民防洪排涝减灾常识贫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由于对城市所存在的洪涝灾害风险宣传不够, 除遭受过洪涝灾害的城市居民对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有一定体验外,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涝灾害风险认识不足。部分地方领导干部既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 又缺少足够的防洪减灾知识,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时往往束手无策。

3城市防洪排涝在水文水利方面的计算模式

3.1假设暴雨计算。通过统计一地区的历史数据,查询相关的暴雨资料之后取平均时态,又或者是选择相对较恶劣的一个组合情形,将其作为暴雨的时空分布设计依据,通过暴雨可以间接推测、计算出洪水。

3.2产流计算方式。这里提及的产流就是指在各流域里不同径流成分整个生成、整合的过程,就是水分处于垂直运行时,因受到各种综合性因素的影响,同样更是再分配降水量的一道工序。下垫面的条件不同其产流机制也会不同,而产流机制的差异会影响到整个产流的发展过程,出现一些不同的径流特色。因此根据产流机制的不同采取的产流模型计算也要因地制宜。

3.3汇流计算模型。它通常是遵循此流域最近一次降雨时的净水量分布规律,推导出流域进出口断层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数值。汇流的计算方式有很多种,依照流域的蓄泄关系可以划分为非线性以及线性的两种汇流模型;依照输入空间的分布差异可区分为集总和分布的参数两种模型;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坡面的汇流以及河网的汇流两方面计算城市汇流数值的。

4 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对策

4.1适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目前, 我国多数城市排涝标准偏低,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日趋严重。城市地下设施和城市网络系统的不断增加, 内涝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必然也不断增加, 因此提高城市排涝标准已成为我国城市防洪建设中的紧迫任务。

4.2防洪排涝规划、建设与市政建设同步进行。应处理好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间的关系, 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注意防洪排涝问题, 明确城市防洪建设的方向、总体布局、建设规模、防洪标准及主要治理措施, 防洪排涝设施与市政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4.3强化防洪排涝非工程措施建设。进一步从实际出发, 制定和完善防御超标准洪涝水、风、潮预案, 制定相应的防洪排涝调度实施方案和应急方案, 如绘制城市防洪风险图、界定风险区、引进风险管理, 加强洪水预报、调度、警报, 建立城市排涝系统应急反应机制等非工程措施建设。

4.4逐步建立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针对突发性洪涝灾害的预警制度, 洪涝灾害风险征兆识别、预报与预警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国对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 特别是预报结果的传播和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应建立健全预警制度, 对内容、标准和流程进行规范, 能够保证真实、准确、及时地洪涝灾害信息, 提醒城市居民注意自己身边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 使大家更好地防范洪涝灾害, 又可以避免公众的盲目恐慌和各种谣言的流传。

4.5建立和完善雨洪利用管理体系。城市雨洪资源利用不仅是水务部门和城建部门的任务, 同时还牵涉到气象、地质、水利、城市建设等其他众多部门, 具体实施时需与城市建设、市政管理、节水、建筑设计、环保和园林等许多部门通力合作。要有效推广城市雨洪资源利用, 必须建立有力的领导组织机构, 负责统一协调和管理包括防洪、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与配置、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等问题, 负责工程的建设管理和监督。

4.6建立健全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由于应急预案的实施需要短期紧急调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因此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义务与协调机制, 以及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 提高快速反应决策能力。我国防汛工作现行的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与各有关部门的“防汛岗位责任制”, 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组织方式, 今后需要继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配套法规, 强化组织管理体系。

4.7增加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与非工程建设资金投入。防洪排涝设施的建设必须按照防洪规划逐步完善和提高, 鉴于洪水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 因此要防止大灾大投入、小灾小投入、无灾不投入的被动局面。不少地方对防汛抢险舍得投入, 但对管理运行养护维修则往往投入不足; 对修建防洪工程设施可以按计划安排投资, 而对防洪的非工程措施建设则往往重视不够, 缺乏资金保证。国家在考虑防洪排涝工程与非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时, 不仅要考虑直接经济效益, 更须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及其全部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安排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同时, 充分考虑对管理运行、养护维修和非工程措施的投入。

4.8强化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通过宣传手册、展板、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 对广大市民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普及洪涝灾害及其防御的常识, 增强城市居民防御灾害和灾中自救的本领, 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防洪减灾管理。

参考文献:

[1] 吕旭东,刘磊.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01) .

[2] 杨剑生. 城市区域防洪排涝治理的思考[J]. 科技信息, 2011,(20) .

洪涝灾害防范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农业 气象灾害 作物产量 影响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296-01

前言:农业气象灾害是一种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不可抗因素,主要包括干旱、洪涝等,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异常的情况日益严重,农业气象灾害频频发生,也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满足我国人民对农作物的需求,提升农作物产量,农业工作者应全面掌握农业气象灾害特点,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农作物生长规律,采取有效防御措施,为农作物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

1 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1.1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冷冻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冷冻害主要是指冷害和冻害,其中冻害主要是发生在除夏季外的一种气象灾害,包括霜冻和寒潮,而冷害则主要是由作物发育期温度条件不足引发的、具有较强地域性的、发生在除冬季外的一种气象灾害。因其显著地地域性,也使冷害在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名称,例如在东北地区,6~8月份时,由于强降温所引发的冷害通常会被称之为“夏季低温”,而在华南地区春季出现的冷害则被称之为“低温烂秧天气”。

1.2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台风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台风灾害主要是在热带海洋的低气压接近地面风速超过17.2km・s-1时被引发,台风的破坏力极强,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大。目前,我国受到台风影响的一般是浙江以南沿海地区的作物,且影响其的台风主要是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

1.3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干旱灾害

干旱缺水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1]。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干旱灾害与一般的干旱灾害不同,主要是作物内部水分在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下逐渐流失的情况。一旦发生这一灾害,作物水分将会大量流失,且流失速度远远超过补给速度,导致作物内部水分的严重失衡,阻碍作物生长,严重影响作物产量,甚至出现绝收的情况。

1.4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洪涝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洪涝灾害是仅次于干旱灾害的第二大气象灾害,这一灾害主要可以分成洪灾、湿灾以及涝灾三种类型。引发洪涝灾害的原因众多,包括土壤结构、植被覆盖率等,降水是其中最为常见、影响最大的因素,尤其是夏季降水。一旦出现持续性的暴雨和特大暴雨,农田中会出现大量积水,若是这种形势无法得到控制,还极有可能出现河水上涨、堤坝决堤、洪水大面积破坏农田等情况,造成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2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使是无法有效控制的不可抗因素,对作物产量影响极大[2]。我国地域宽广,作物种类繁多,因而各种农业气象灾害对不同地域的作物影响也有所不同。

冻害主要发生在冬季,对于温度相对较高地域的作物影响并不显著,对于温度较低的作物影响则十分严重,例如东北地区。我国平均每年遭受冻害影响的作物高达364万hm2,据调查表明,东三省在冻害影响的年份中,作物产量损失均在100亿kg左右。

台风灾害也是影响我国作物产量的重要灾害之一,在我国登陆的台风平均每年可达到7个,因台风灾害所造成的作物产量损失处于世界前列。据相关数据表明,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受台风灾害影响的作物超出了300万hm2,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目前,全球气候都出现了异常变化,干旱、洪涝灾害逐渐增多,尤其是90年代以后,洪涝灾害出现频繁,仅2003年的淮河洪水便造成了35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直接导致当地作物绝收,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 缓解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影响的措施

3.1 提升灾害防范意识

目前很多农业从事人员的灾害防范意识较弱,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农业气象灾害防范知识的宣传力度,促进农业从事人员防灾减灾意识的提升,同时,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使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对农业气象灾害防范的重要作用,树立灾害防范便是提升作物产量的观念,尽快实现全民灾害防范意识的提升。

3.2 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

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是防范农业气象灾害的重要手段,相关人员应借助先进科学技术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实时掌控各种气象灾害情况,并对灾害影响进行科学评估,以为接下来的灾害防御措施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同时,要求农业从事人员能够充分了解各种农作物、农业气象灾害特征、灾害对作物的损害机理等,以保证所选制定的防御措施科学有效。

例如针对冷冻灾害,农业从事人员可以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增温助长制剂,依据气象信息数据,选择适当的时期予以应用,并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形成综合防霜技术体系。针对干旱、洪涝灾害等,农业从事人员可以根据本地区特征,发展非工程性节水农业技术等。

3.3 加强灾害防御设施建设

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农业气象灾害,农业从事人员应加强对灾害防御设施的建设,例如通过整修病险水库、江河改造、建立小型农田水利以改善水利灌溉等,提升本区域农田的防洪能力,并积极鼓励农民节水灌溉,节约水资源,避免干旱灾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保障作物产量。

3.4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灾害的发生多为人类带来环境的破坏,因此,在提升作物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农业从事人员发展林草,通过种植多种植被为农田建设保护屏障,不断改善当地农业生产环境,逐渐从根源上消除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结论

农业气象灾害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难点,农业从事人员应提升自身灾害防范意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加强灾害防御设施建设,进一步保障作物产量,促进我国农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友.针对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8(16):37-38

[2]田璐,高清源,韩颖,李爽,康晓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范措施分析[J].南方农业,2015,10(30):218-219

上一篇:农产品的营销范文 下一篇:医疗卫生基本法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