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19 01:05:14

关于学习的诗歌

关于学习的诗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重要性

小学语文诗歌主要以基础的诗歌作为参考依据,并要符合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老师还要考虑诸多因素,从而进行全面的诗歌选材。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选用

首先,诗歌的选取主要就是通过老师对学生学习阶段的了解,而且也要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挑选合适的诗歌进行学习。诗歌本身就具有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文学底蕴的特点,而文学功底是要一步一步培养的,因此在合适的阶段选择正确的诗歌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具有一定作用。而老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学习。

1.老师要确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学生的识字情况,从基础开始的,一年级小学生对于所学的字还是有限的,对于语文欣赏的功底也较弱,因此就需要选择较简单的诗歌,就像是《悯农》、乐府诗歌等等理解起来较简单的诗歌,当然这也可以帮助学生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积累知识就像是建造房子一样,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建筑更好的房子。

2.小学教材的选用也需要老师了解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想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看学生的回答情况就可以大体知道学生的学习速度与学习质量。当然,老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后时间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看法,因为在教学与学习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老师既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安排诗歌,也需要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选用诗歌作为学习的教材。

3.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用还需要学校对每个阶段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学校主要就是对学生的教材进行采购,对于老师积极创新教材的方法学校要给予一定鼓励,这样也可以促进老师对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学校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用还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二、诗歌选用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诗歌主要会选用一些更好理解,情感更加明显的诗歌,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其语文基础能力,而选用教材的工作也不能只是和原来一样。我国现在教育制度不断变革,教学方式与教材内容也要随之进行改变,而正确选用合适的诗歌作为小学生学习的教材,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正确选用合适的诗歌教材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其语文的学习能力,而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就会带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其次,就是老师正确选择教学教材对于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种肯定,老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肯定,就会不断创新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对于我国教育事业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改变这种教学方式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老师也要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能力,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教材的正确选用,尤其是教材中诗歌的正确选用,这也是考验老师教学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关于学习的诗歌范文第2篇

关键词:开展活动;古典诗词教学;兴趣

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一书,人教版选修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三个单元全都是中国古典诗词篇目。唐诗宋词就是我国文学上的瑰宝,选进教材的都是极具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但即使再美的诗词,在连续的为备考进行的教学中学生不免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觉得乏味。而课程标准关于诗歌“课程目标”第一点就提到要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该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诗词的勃勃兴致呢?本人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认为可以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常态教学中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诗词综合实践活动,多角度、多层面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浓厚兴趣。下面以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下面简称“粤选1”)为例谈谈古典诗词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想与实施。

一、“命名取号”酝酿蓄趣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课程目标”的阐述要求学生尝试组织文学社团,其实在班上也可组织成立缩微的“文学社团”,如某个专题方面的学习小组等。所以,在正式进入诗词教学前可发动组织学生成立“诗词学习小组”。即在班级要求全体同学以4~6人组合成立一个诗词学习小组,所有同学均要参加,组员尽量包含“各有专长”的同学,如语文综合素养较高、会绘画或唱歌、能制作课件等。选好组长,并取一个有诗意的组名。同时,建议每个组员各取一个有个性的字或号以显“诗意人生”。在整个过程中,诗词学习小组不能任意变换组员,以保证后续开展活动时诗词学习小组的整体合作及统一。

一般来说学生在分组后为小组取名的时候都很积极,许多小组成员常常为一个字展开激烈的讨论,就怕自己组的名没有其他组的有意蕴。同学们最后定的组名,有些取自古诗词名句,有些融进组员的名字,有些结合组员的兴趣爱好等,每次总能出现许多“出彩”的富有诗意的组名,如“疏星淡月”“鸿雁单秋”“梦圆唐朝”等。而在给自己取字号的时候,如果出现不够积极的情况我就借机渗透古代文化常识,借力激趣。我在简单介绍古人取字与号的基本知识时,就特别向学生强调:字,也叫“表字”,古时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并非所有成年人都有字,是有一定学识、身份、地位的成年人才有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普通的平民百姓不再有表字,表字成为地位的象征;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这个时候学生就积极起来了,全班出现一股势不可挡的“查词典,定雅字,取美号”的热潮。

而@些都为接下来的诗词学习铺设道路,酝酿蓄趣,营造学习氛围。

二、“古代诗歌我来讲”自主鉴赏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的“课程目标”阐述中提到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诗文。还指出:选修课程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古代诗歌我来讲”自主鉴赏活动就是指在老师的示范讲解下,学生自主鉴赏诗词,然后选择自己喜欢又感觉理解最透彻的诗作给同学们讲授,学生每人都有一次走上讲台当小老师的机会。

粤选1将唐诗宋词元曲中大家们的作品编为基本阅读课,其他名家的作品按题材内容分类编排为拓展阅读课,这样的框架有利于突出重点。教师先把不同题材的作品与名家典型代表作列为自己示范重点讲授的专题课与名家学习课。专题授课讲明诗词常识,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的分类鉴赏。名家学习课精讲最能体现诗人风格的诗篇。除了这些,其它的篇目则可让学生进行自主鉴赏。学生与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轮流穿行。如杜甫诗五首,都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和高度成熟的诗歌艺术技艺。教师可只讲《月夜》,而其余四首诗让学生自主鉴赏。

三、“寻觅收集”深入研究

新课标指出,诗歌课程应有较大的阅读量,在此基础上精选重点学习篇目,进行作品鉴赏,即鉴赏研读是建立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的。要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势必要找到相应的契机,给予相应的阅读任务,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去阅读鉴赏。

(一)收集意象典故活动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常用修辞手法,不知道诗歌中所用的典故,势必也会影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把握。在恰当的时候让学生归纳掌握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或典故,可以让学生构建诗歌的知识网络,积累较为丰富的鉴赏知识。布置学生搜集的时机应以教学进度为准,搜集的内容可以有四种:1.单个典型意象涵义的搜集。如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中三首有“月”的意象,所以可布置学生搜集整理带有“月”意象的诗句,探讨这个意象的寓意。2相同题材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学了第1课王维的边塞诗《观猎》及第6课的边塞战争诗之后,可以让学生收集边塞诗常见意象或典故的有关诗句,然后解说意象寓意和典故内容及含义。3.表现相同思想内容的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如学了第19课言情词三首后让学生搜集整理代表爱情的常用意象。4.名家常用的意象搜集整理。

学生自己搜集归纳比教师直接给资料会有更深印象,有时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二)寻觅“唐词宋诗”活动

尽可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风貌,是《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的预设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一定量的唐词和宋诗。教材中属于唐代的词人有温庭筠,执教唐诗最后一课咏史诗介绍温庭筠时,我重点强调温庭筠是晚唐时期诗人、词人,他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在惊诧于竟有“唐词”时让学生每人找一首唐词和一首宋诗。一些学生搜集到苏轼的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时,激动地说“这出自苏轼的诗,而不是词!我可从来没意识到这是宋诗!”“我几乎是又惊又喜了”。

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自主利用网络等工具去查寻有点被教材“忽略”的唐词、宋诗。学生在有点意外号晾喜中,增加了阅读量,既有助于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全貌,也为后面宋词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

(三)“寻觅节日诗情”活动

中国很多的传统节日都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教材中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都是有关元宵节的词。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写七夕的。在学习这些篇目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出现其它的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查找内容包括相关节日诗词,节日诗词相关的作家、年代以及背景等资料。学生通过自己制作课件汇报展示搜集结果。

学生在寻觅搜集有关节日诗歌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些本身是很具吸引力的,同时又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一脉相承,所以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在广泛阅读的时候,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热爱,阅读鉴赏能力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提升。

四、“尝试创作”提升写作能力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学生学了一定数量的唐诗与宋词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创作,以期能深入理解诗歌。可采取下列多种形式,如改写诗词:可在学过的古典诗词中选择一首诗或词进行改写,可以把诗改为词,也可以把词改为诗;填词:老师简单介绍填词的基本知识,然后要求每位同学试填一首词。可以给定主题:如以“校园生活”“艺术节”“学语文”为话题。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创诗词。

创作活动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写歌词:先让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首有关古典诗词的民乐、歌曲让同学们欣赏,之后要求学生以某一古典诗词为原型,改写成一首歌词。老师可以先教给学生简单的方法,如:挑选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词、曲,确定韵脚(与原韵可同也可不同);灵活变换句式,选用原诗中的意象,自由打散重组,设置一个具有现代意味的场景或背景故事,抒发现代人的思想情感,从而构成一首具有古典韵味又具有现代特色的词作。对于学生的作品,可以整理出版班级诗集。学生认真进行创作的风气不知不觉也渗透到平时的作文中去了。

五、“展演评比”提高鉴赏能力

课程目标关于诗歌提到要让学生“L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课程标准关于诗歌与散文的教学建议提到“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鼓励学生创办文学刊物。以上活动内容学生本来就有兴趣,如果再加上评比就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了。

(一)笔记展评

在开始诗词学习时即布置整理归纳笔记任务要求,同时预报在适当时候进行展示,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最后以“内容丰富,有助于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而且做到图文并茂,令人读来津津有味”为标准评选最受欢迎的笔记。例如一个同学在积累本上整理归纳历史上一系列的壮志难酬的英雄、士大夫有关诗句时,旁边画了一个仰天长啸的人并在旁边用艺术字写着“爱国忠君如是也”。在同学们整理出来的笔记中大都能包含“文学文化常识”“分类知识”“诗歌鉴赏术语例举”“鉴赏步骤方法”“传统意象集锦”这些内容,而这正是鉴赏诗歌所必备的知识。同学们笔记的内容各异,生动形象又活泼有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学了不少的诗词知识。

(二)专题朗诵表演

“专题朗诵表演”活动流程大概为:把粤选1作为范围,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并确定朗诵主题。按此专题搜集、整理相关诗歌,制作成课件,然后进行专题朗诵表演。学生在欣赏同学们表演时要作出准确的评价,小组同学人人参与,组与组同学互相观摩,互相评议。

学生最后确定的专题通常有“远游怀人”“军旅战争”“爱国情怀”“登临感悟”“爱的诗篇”“友谊如酒”“珍惜亲情”等等。各专题涉及面很广,准备过程可以说已达到了初步全面复习的目的。另外,当欣赏同学们的“倾情展演”时,也相当于把全书的内容分专题又复习了一遍,学生的分类鉴赏能力又得到一次长足的发展。

(三)手抄报、语文电子杂志评比

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中一路走来,点点滴滴,感悟与体验,进步与提高,给他们一个平台,让他们发挥所长,展示学习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展示方式主要有制作展示手抄报、编辑展演语文电子杂志活动。

活动还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选择展开对某一位作家或者某一题材、主题的诗歌进行阅读探究,每个学生把研究收获、心得写成文章。接着小组长组织有专长的组员把本组的文章整合制成“手抄报”或编辑成语文电子杂志。当“手抄报”全部制作完成时就在班上张贴展示,编辑制作成的语文电子杂志则在网上让同学们点击观看。

手抄报、语文电子杂志评比活动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自主读书中不断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关于学习的诗歌范文第3篇

教材对诗歌的安排,一般是每册一首现代诗、两首古诗。这样的诗歌教学量,在教材中占的比例是非常少的,而且仅通过几个课时的学习也满足不了学生对诗歌学习的需求。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浩如烟海,从开拓眼界来说,国外的很多诗歌也非常值得学习。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把目光投向课外,以诗歌小课程的形式进行教学。小学一般在早晨安排40分钟左右的时间晨读,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20分钟进行诗歌诵读。

课程标准提倡“与黎明共舞”的晨诵项目是以适合学生的儿歌、优美的儿童诗及古典诗词为主的复合课程。晨诵诗歌教学的目的是让诗歌与学生建立起关系,丰富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晨诵的过程中与诗歌交融,沉浸其中,玩味其间,充分体验诗歌的丰富性。晨诵不提倡机械的背诵,而是将诗歌与学生联系起来,让诗歌真正成为润泽学生心灵的营养品。作为晨诵教学的内容,我们有很多合适的诗歌,但在小学阶段,还是应以儿歌、优美的儿童诗以及古典诗词为主。

晨诵,作为课内诗歌教学的有力延伸,选择什么样的晨诵课程内容很重要。儿歌、优美的儿童诗作为晨诵课程的重要内容,老师要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关于儿童诗,人们这样定义: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儿童诗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我们带给学生的儿童诗应总是带有饱满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以及天真的想象。这样的儿童诗是学生所喜欢的,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如这首《落叶》:蓝天中的美人鱼/跳着优美的舞蹈/在偌大的海洋中/打着旋儿,伴着风儿,潇潇洒洒/悄然无声地落下来/悠闲地静听着/大雁的别离歌。秋天是美丽的,片片落叶像彩蝶,像小舟,在诗人罗英的笔下,却又成了美人鱼,在蓝天这“大海”中跳着优美的舞蹈。多么奇特瑰丽的想象!作者把秋天的美写得酣畅淋漓,怪不得秋天被评为“万美之中秋为最”。这样的诗歌既有独特的想象,读起来又特别优美,作为晨诵的内容尤其受学生的欢迎。如果要设计以秋天为主题的晨诵课程,这首诗是很好的选择。

在儿童心理学中,儿童的年龄段很长,从初生至十七八岁都属于儿童。让小学高段的学生也像七八岁的孩子一样读相同的诗歌是不太合适的。在诗歌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带给学生快乐之外,还应该给学生带来思考,带来更多关于生活的启示,让学生明白,生活不仅有甜这种味道,还有很多其他的味道。因此,通过晨诵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要分阶段进行。

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通过“毛虫和蝴蝶”阅读项目组,对儿童的阅读心理进行了精彩的阐述:童年不是一个静止的房间,它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二年级和四年级,不是相近的两个教室,而是隔了几重天地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学生每一年的阅读,应该符合他们各自的不同特点。这段阐释与儿童的阅读心理相近,诗歌的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在小学低年级,我们可以以这样的儿童诗作为教学和阅读的重点,如金波先生的《云》:蓝天蓝,像大海/白云白,像帆船/云在天上走,好像海里漂帆船/帆船,帆船,你装的是什么?走得这样慢/不装鱼,不装虾,装的都是小雨点/雨点,雨点,请你快下来,帮我浇菜园。这样的诗歌浅显易懂,由一连串的想象构成,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洋溢着生机盎然的童趣。而到了中年级,我们可以以这样的儿童诗作为教学和阅读的重点:如贾尼·罗大里的《月亮海》:月亮海里,没人跳水嬉戏/那里没有一滴水/一条鱼儿也没有/不会游泳的人们/这是多么美好的海!这样的儿童诗除了语言非常优美之外,也很有意境,能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到了高年级,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就更深入了。特别是到了六年级,老师完全可以把更多的不同的诗歌推荐给学生。如金子美玲的《雪》:上面的雪/一定觉得很冷/轻盈地依偎着冰冷的月光/底部的雪/一定觉得沉重/负荷成百人的重量/中间的雪/一定觉得孤单/它既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这样的儿童诗和中低年级的儿童诗比起来就多了很多可以思考的内容,读起来意味深长。只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像泰戈尔的《飞鸟集》、狄金森的诗歌等,老师完全可以推荐给学生。

除了儿童诗,古典诗歌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晨诵。诗歌教学给学生带来了美,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用情品诗,用心读诗,走进了诗歌的世界。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带着学生向诗歌教学的更深处漫溯。

关于学习的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 教学方法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从小学阶段,学生就开始接触中国文学中的精华――诗歌。但是,由于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久远,语言的运用也和现代汉语有差别,怎样培养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增氧学生的诗词修养,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在现阶段正在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于这个问题也总结了几点建议,组织成文。

一、利用点滴时间对学生进行古诗教学

通常在学生早读的前几分钟,安排学生背诵一首诗词,首先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环节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其次,早上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好,好没有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扰,记忆的效果比较明显。利用早上的黄金时间段,利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一首新的古诗,既不会让学生感觉到压力,又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确实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做法。

而且对于诗词的选择也要尽量的选择一些有经典性的篇目,通常我会选择唐诗宋词三百首中的篇目和一些主要诗人的重要作品,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等等的诗词,还有李煜和李清照的诗词,而且在最初的阶段,对于诗词的选择往往是比较容易理解而语言韵律也相对比较优美的诗词,用来提升学生对于诗词朗读和背诵的兴趣。

二、古诗学习要有一定的目标性

具体说来,这个目标性就是指为学生规定古诗背诵的任务,而且要求学生按质按量完成,不能只求数量而不求甚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老师虽然也为学生制定背诵的任务,但是缺少监督性,背过的篇目不检查,也不复查,因此很多学生虽然背了很多的诗词,但是记忆效果往往不高,这也是一个需要注意,并且要加以避免的主要问题。

比如,上面说的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背诵一首古诗,但是,并不是说今天背过的就再也不检查,而是要定期对学生的记忆效果进行一个评估。这个评估即使对上一阶段学习的总结,也是加强重复记忆,让背过的诗词在头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以七天为一个周期,每周的周一要总结上一周的背诵情况,以督促学生复习背诵为目的,还要进行一些相关的测试,不仅要涉及到默写,还要设计关于诗词含义和中心思想。然后再以两个或者三个星期为另一个阶段,深化复习的内容,这样不停地向前"倒带",就能很好的督促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诗词进行一个总结和不停复习,最终将诗歌记牢。

而且这种背诵的任务还要落实在笔头上,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下来一遍比单纯的朗读记忆加深效果更加的明显。而且将诗词写下来也是培养学生的书写水平的一个主要的方法。老师定期抽查学生的诗词背诵作业也在无形中加强了对于学生诗词学习的监督作用。

三、引起学生的课堂兴趣

老调长谈的一句话就是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这句话应用在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正确,如果老师可以引发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兴趣,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能更加顺利的完成,课堂的氛围也会非常的积极和活跃。如果老师缺乏必要的教学手段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学生的听课效果不佳,教师的教课过程也会痛苦万分。因此,精心的设置课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对于古诗的教学来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就是,诗词的写作往往都有一个"背景",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这个写作背景讲给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知识积累有效方法。

比如,在学习《静夜思》的过程中,我就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作者的相关写作背景,一是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再者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四、保持课堂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开始阶段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课堂学习不是几分钟而是四十分钟,怎样在这四十分钟内保持住学生的兴趣,才是对于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考验。

为了坚持不断的的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利用诗歌的内容或者诗歌营造的情境来做文章。

比如在学习孟郊的《慈母吟》时,我首先让学生集体将诗歌朗读了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诗歌的大意,当然这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从题目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就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就是对于母亲慈爱的一种歌颂。然后根据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诗歌内涵,我提问学生在自己的诗歌积累中还有没有类似歌颂亲情的作品。学生会想起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背诵这首诗歌。

针对这个主要的诗歌中心我还会提到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然后让学生将这首诗和《慈母吟》一起进行背诵记忆。

总之,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充分的小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兴趣和利用学生的记忆特点,合理的运用教学的手段,穿心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诗歌的记忆效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单永贵.浅谈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0(9).

[2]邵侠.视听觉媒体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魅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8).

[3]郑淑红.关于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05):18-19 .

关于学习的诗歌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必修教材;诗歌;自主性

一、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诗歌单元的认识

必修教材一共分为五册,为了方便记叙,这里就简称为“语文1到语文5”,其中“语文1”到“语文4”有诗词单元,在这4册中“语文1”诗歌的主要题材是现代诗歌,而关于古代诗词是在“语文2”到“语文4”这三册教材中。古代的诗歌部分都在这三册教材第二个单元,每册书的整个单元都是选取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篇目,每个单元安排4课,共计22首词。在这其中前三课都是要求精读,最后一课要求是略读,所以在每个诗词单元侧重点也不同。从整个教材来看大概有以下几个朝代的特点。

1.“语文2”反映了先秦到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代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诞生一种新的文学表达方式叫“诗歌”,代表作品《诗经》,然后是一部惊世之作的节选《离骚》,它是战国时代最有成就的诗词。《孔雀东南飞》又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品《短歌行》《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这就是当时比较突出的作品,讲解这些诗歌让学生感受到诗在中国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进而对诗产生兴趣。

2.“语文3”讲唐代诗

我相信关于这个朝代的诗不需要做过多的介绍,学生都应该知道,“诗圣”杜甫、“诗仙”李白都是耳熟能详的诗歌大能者,几乎统治了唐代诗歌的半壁江山,唐代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让诗词在这个时展到了巅峰,第二单元选取了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三首短诗,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和李商隐的《锦瑟》《马嵬(其二)》。

3.“语文4”:宋词

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第四册第二单元主要是将词分为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进行赏析,选取了这两种风格的典型代表,婉约派有柳永的《望海潮》《雨霖玲》,李清照的《醉花阴》《声声慢》;豪放派的有苏轼《定风波》《念奴娇》,辛弃疾的《水龙吟》《永遇乐》,两种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都展现了各自的魅力。

二、诗歌单元的教学实践

1.通过“补、增”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加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语文教材以必修教材为核心,增补语文读本和配套辅助练习册的内容,对诗歌单元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以把诗歌的类型整合成一类,把表达的思想整合成一类,把诗歌表现的时代背景作为一类,这样就把整个单元都联系起来了。教师根据学生适应的方法来进行讲解,能够得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比如《诗三首》选材的时间跨度比较大,从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到曹操的《短歌行》再到《归园田居》,将导学中的《西北有高楼》作为古诗十九首的补充,希望学生能够理解“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的普通情感,让学生理解其现实主义风格。

2.采用形成“吟咏+鉴赏+背诵”的教学模式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讲究效益的活动。诗歌的教学实践就是一节课40分钟,怎么才能上出诗歌的效率呢?我们把这种教学模式称作“一二一”教学方法。

“一二一”教学方法主要是将课堂四十分钟进行切割,使每个时间段都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利用,保证效率,在各个时间段选择吟咏或鉴赏或背诵的学习方式。诗歌主要以言情方式居多,情感的载体往往是通过相关的物象来转达,从诗歌当中找到物象是鉴赏的第一步。第二步试图描绘诗歌中的意境,用主观的情感倾向进行描述,第三步挖掘诗人在诗歌当中隐藏的情感,这个环节占用课堂二分之一的时间。我们通常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要让学生不断地去吟诵,反复体会其中的意境以及诗人在什么情况下来进行创作的,对理解诗歌整个部分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个过程占据课堂四分之一的时间。最后的一个四分之一的部分应该留给学生进行自由的背诵,课堂中老师大胆地退一个身位,留给学生一席之地,往往就是独立自主的开始。目的在于力求上完一节课就有一首诗牢记在心里的效果。

3.发挥学生学习诗歌的自主性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态度分成几个小组,5至6人一组为宜,有学习强和学习弱的一组,这样每个小组水平就相当,大家可以对诗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不能够理解再去问老师。在学习完一篇新的诗歌,大家可以相互抽查背诵的情况,形成良性竞争的关系。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再对每个小组进项总结,比比哪个小组表现是最好的,这样形成了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都有一种不怕输的精神,提高了学生学习诗歌的自主性,不仅是自己诗歌鉴赏水平提高了,也带领同一组的同学一起提高。

关于学习的诗歌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新课改 诗歌教学

通过新课改后的语文诗歌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了“对话互动”课堂教学对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性。但在语文课堂诗歌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对话互动”的教学很不容易,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语文诗歌教学必须以师生“平等、对话、互动”的方式进行

很多人认为,语文诗歌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可是他们没有说如何“教”又如何“学”,即使说到了语文诗歌教学,也不过就几个步骤,先让学生学会读诗歌,再是让背诵诗歌,记住作者的简介,这就完事了。可以说,传统的语文诗歌教学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这不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应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不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教师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传授知识的过程只是简单地把别人的作品展现给学生“读、背、记”而已,完全没有把自己和学生都融入诗歌之中。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语文诗歌课堂教学应该以“平等、对话、互动”的方式进行。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自己的观念和角色,从金字塔顶部的传道者过渡到和学生对话互动的诗歌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诗歌的助手,和学生共建对话、互动的教学关系,让学生充分想象。

二、为学生学习诗歌创设良好的情境

在传统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很难生动形象地描述出诗歌的背景。因为任何一篇诗歌的创作背景几乎都是过去式,和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往往有巨大差别,所以有时候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在下面听得不以为然,因为没有诗歌情境,学生很难进入诗歌场景中。原因很简单,教师单从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两方面讲解很难描绘出真实的诗歌创作情景。

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创设诗歌教学情境呢?百闻不如一见,必须让学生看见诗歌背后的场景,才能准确体会诗歌的内容,才能融入诗歌情境中,最终达到学习目的。如何让他们看见呢?运用现代媒介平台,平时下载、剪辑一些关于诗歌背景的科教短片,到时候让学生观看,这样再结合老师的讲解,其诗歌背景和诗歌描述的情境就非常深刻了。当教师在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就不用再思考虚幻的诗歌情境,而是思考当时的社会等更深刻的问题。以前我在讲《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时,学生面无表情,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可是当我把这首诗的背景情境通过视频让同学们看完,之后再讲解,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他们想什么我没有一一询问,但是能够让他们思考,我觉得这就足够了。当他们积累了学习诗歌的原动力,教师再加以引导,这样学习的诗歌就比较深刻,诱发学生思考和结合他们成长实践的感悟。

在语文诗歌教学中,老师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诗歌情境,否则学生很难学到诗歌的骨髓,而学到的诗歌很浅显,只是皮毛而已,诗歌教学是很失败的。

三、拓展诗歌空间,让诗词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诗歌素养是每个学生的内心体验,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和感悟才能得以提高。因此,老师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

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名家赏析的文章、背景知识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等。在诗歌学习中,一些基本的方法讲解要加强,比如从课内向课外扩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涵泳中感悟陶冶。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探索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象与情感、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书刊,让学生走近经典,走近名家大师,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开阔视野,培养大气,提升自我。指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研究一些作家的传记,走进历史,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折射,从而潜入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和宇宙哲理。

关于学习的诗歌范文第7篇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物质体现形式,它以具体的内容和直观的形式体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订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通过必修课教材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的诗人是令世人称赞的伟大的诗

人,中国古代的诗人更是世界史诗上颗颗璀璨的明星。自古以来,诗都是最含蓄、最委婉的表达方式,诗文的意蕴又有令人回味无穷的绵长,诗人或用诗来表达对爱情的渴望、对亲人朋友的思念,或用诗来阐述诗人远大的志向、报国的忠心等等。作为读者的我们,读诗也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会随着诗人精炼的字句走进诗人丰富跌宕起伏的情感世界,或怡然自得,或凄凉失落,或欣喜愉悦,或壮志难酬,这些都能透过最具表现力的诗流露出来。因而,这样一种精粹的文体在语文教材中必然占据重要的位置,那么,就让我们主要对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关于

古代诗歌的编写做一定的了解,去看看它是怎样编排的?为什么这样编写?有什么好处?

二、必修本古代诗歌内容选编与特点分析

必修教材“语文1”至“语文5”共五册,其中“语文1”至“语文4”有诗词选编的单元,而在这四册中“语文1”的诗歌选取的是现当代诗歌,所以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编写重点便落在了“语文2”至“语文4”这三册教材中。究竟这些诗词在这些教材中是怎样选取归类的、课文讲解部分又是如何安排、鉴赏提高又是从哪里体现的呢?这便需要对教材做进一步更深的了解。

1.必修本古诗内容选编

“古代诗歌”部分在必修“语文2”至“语文4”中均位于阅读与鉴赏模块的第二单元,每册书的整个单元全部选取的是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篇目,每单元都安排4课,共选诗词22首,是每册书所有单元中课节最多的一个单元,足见语文课对诗歌教学的重视。每单元的4篇课文中都有精读和略读之分,一般都是前三篇精读,最后一篇略读,这便体现出了教师教学的重点。然而每册中诗歌的选取并不是随意、没有一点规律的,它们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能代表一个朝代特色的优秀诗作,有明显的年代界限。

(1)“语文2”:先秦到南北朝时期

在“语文2”中主要选取的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提到诗,那得从诗的源头说起,所以首先给大家介绍的便是伟大的诗歌作品《诗经》,然后是一部惊世之作的节选――《离骚》,它是战国时期最有成就的诗词著作,《孔雀东南飞(并序)》又是我国古代最长

的叙事诗,接下来是魏晋时期的作品:《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这样可以让同学们深深地体会到诗的魅力,感受到诗在中国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进而对诗产生强烈的兴趣。

(2)“语文3”:唐代

“语文3”整个第二单元中所选取的诗作全部都是唐代的诗

歌,唐代是诗歌发展最为繁荣的巅峰时代,出现了大批有才华的诗人,呈现出大量堪称完美的作品,所以用一个单元来讲唐诗并不为过。那么,说到唐代,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不可略过,有“李杜”之称的李白、杜甫,李白选取了《蜀道难》,杜甫则选了三首短诗。编者在众诗人云集的唐代又选编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和李商隐的《锦瑟》《马嵬(其二)》。

(3)“语文4”:宋词

“语文4”的着眼点是宋代,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本册第二单元主要将词分为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进行赏析,更选取了这两种风格的典型代表,豪放派有苏轼的《念奴娇》《定风波》,辛弃疾的《水龙吟》《永遇乐》;婉约派的有柳永的《望海潮》《雨霖铃》,李清照的《醉花阴》《声声慢》。两种迥异的风格展现不同的魅力,从词的流动中感受文字的精粹华美,体会词的集中凝练。

2.必修本知识安排及特点分析

(1)单元导读部分

在学习每个单元之前编者都为教师和同学们设计了单元导读部分,使得学生在学习之前对本单元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如“语文4”导读部分就对词作了简要的介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是选的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不仅如此,导读部分还介绍了一些学习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能让同学们能更好地掌握学习的重点,这样简单的介绍与引导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所要学习的知识,为诗歌学习做铺垫,起到一种概括引领的作用。

(2)正文解读部分

正文应该是没有什么特别有创意的编写,无非是把这些诗词原文谨慎地排进去,但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在附诗文的同时还相应地搭配了一些彩色的插图,或是诗人的画像,或是诗词所描绘的情景,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展开想象,更准确、生动地勾画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并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图画的辅助作用只是一小部分,教材编者在原文比较难懂的地方注上标号,在原文的下方以注释的方式对一些生僻、多义的词语进行解释,这样对学生的理解有大大的帮助。当然,每首诗首先要解释的便是诗本身的一些具体情况,如诗作的出处、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等等。往往课下注释要比原文多得多,非常详尽,但并不冗长,教材中古代诗歌编写部分的注释编写是非常必要的。

(3)研讨与练习部分

必修教材中的古代诗歌是“阅读与鉴赏”模块中的单元,学习诗歌必然要懂得如何鉴赏,而古代诗歌对鉴赏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研讨与练习部分。教材在每一课正文的后面都会配上一套适合的课后练习,让同学们掌握所学知识。如“语文2”《诗经》两首的习题:《采薇》这首诗中的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得出来;“语文3”《蜀道难》的习题: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潘称本诗“夸之奇”,试以第一段为例,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夸在何处?

这些问题的设计与安排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而且在研讨与练习部分往往还会补充很多与所学诗歌相关的诗词语料,以扩大、丰富学生的知识量,甚至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正文的理解。

总之,必修本这种知识安排的三部曲形式,不但简单明了、结构清晰、逐层深入,而且完全符合高中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单元导读”部分主要针对该单元进行概括性地描述,给学生一个大体的了解;“正文解读”部分选取优秀的有代表性的诗文让学生

去研读、感受,理解诗文中所饱含的情感,学习诗文中独特的为文方法;“研讨与练习”部分则是加强巩固的阶段,通过一些与诗文相关的问题、相关资料、学习活动来加深理解,以达到学以致用的良效,提高同学们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所以,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

能够看出人教版语文教材编者这样的设计与安排完全顾及到了各方面的因素,“人文性”在这本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且这三个环节的安排类似于科学的、常用的阅读教学的过程:“导读―研读―运用”。由教学、互学到最后的自学,是一个能力提高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瞬间,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与历练的。然而,这样的知识构成又恰恰最终锻炼了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充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方向

关于学习的诗歌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方式;教材

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老师讲明、讲深、讲透课内知识,还需要补充一些和课文知识点有关的课外知识,这一课堂教学环节我们称之为知识拓展或课外延伸。比如,在教授人物散文时,我们就会相应地给学生补充一个课外环节,就是小结讲授人物散文专题;在讲授文化散文时,会补充文化散文的阅读等等。

一、教材和教学问题分析

高中语文学习中,诗歌占据了很大一块,说实话,诗词的讲授很考验一个老师的功底,它需要一个老师有深厚的积累。诗歌学习的主要问题在于:(1)把握不好每首诗歌的讲授重点,本来以为诗歌的讲授无外乎抓住其思想和表现手法,但是后来才知道不同的诗歌讲授的重点其实是不同的,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能很好地意识到这一问题;(2)教授方法的选择,既然每首诗歌的学习重点不同,那么讲授诗歌的方法自然也应该是不同的,关于这一点的认识,我是在讲授柳永的《雨霖铃》之前意识到的。

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我对教授的知识做了一定的修改。所以在讲授后面的诗歌、复习诗歌专题时,我不但注重学生对于课内这首诗歌的理解,还会更加重视让他们通过学习一首诗歌,学习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这也是我本文中要讲的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知识的学习有时候需要全面,但是全面地讲尚且不易,而学生是否能全面地接受那就更不用说了,那么与其教给他们很多但是每一次都只是点到即止,还不如每一次都选择一个点作为重点让他们掌握,效果会更好。以下,我将就必修四第三专题的诗词来具体讲一下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二、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课外知识的补充穿插不但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二次消化课内的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的知识。穿插恰当的话,教学重点会更加突出,学生也就会相对更加明白自己需要掌握什么。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有很多种,以下,我将从文本切入来讲。

1.手法角度切入艺术

首先接触到的是李白、杜甫的两首诗歌,李白《蜀道难》的学习重点应该放在诗人怎样表现蜀道难上,而不是将重点放在研究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本诗运用的手法主要有衬托、夸张、烘托、动静结合。说多不多,但是四个手法说少也不少了,所以在穿插课外知识的时候,我主要还是将每一种手法作为一个切入点,找来其他运用了相同手法的诗歌带着学生一起赏析。

2.诗人诗歌角度切入

杜甫的诗歌《登高》看看只有四联八句,但是学习的内容真得很多,整首诗的主要特点就是由写景和抒情共同组成,所描写的景物中无处不渗透着作者的悲情。这些都是课内知识的教授。那么这种情况下,课外拓展就可以考虑从同一诗人的诗歌切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同时也可以穿插讲一下律诗的特点。

3.具体意象切入

《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雨霖铃》很好地运用了悲景写悲情、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但是在选择这首词的课外拓展时,我没有选择这些手法进行巩固,而是选择词中出现的几个意象进行课外拓展分析。

《雨霖铃》中表现愁绪的这些意象,都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本词不过是集中表现了出来,正因为这众多意象的运用,渲染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绪,使《雨霖铃》成为离别诗词的代表作品。所以解读本词,应先领悟这些意象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我选取了其中的寒蝉、长亭、兰舟、暮霭、酒、杨柳和月这些古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进行了扩展,主要是通过这些意象出现的诗句赏析,让学生知道诗人采用这些意象主要用来表达什么情感。

以上诗歌课外知识拓展的方法是本人在讲授诗歌专题时的一些小小体会,其中还有很多不足和不完备的部分,将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补充。综上所述,诗歌课外知识的拓展其实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但是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求切入的角度恰当而有效。

参考文献:

崔宏伟.江令君诗歌校注及创作考论.江西师范大学,2011.

关于学习的诗歌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教学内容;课本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远在文字还未出现以前,诗歌就以口耳相传的方式留存了下来。因此,千百年来,诗歌自然而然地成为承载和记录中华悠久文明的载体。那么,通过一定数量的古诗词的鉴赏,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素养就成了我们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点也可以从近几年教材的编写中明显感到。可是,在现实的诗歌教学中,纵然师生愿为之“衣带渐宽”却也难得其中真味。基于这种情况,笔者对于当下的古诗词教学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也许能够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于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课本内容并不是教学内容,它只为教师提供用以教学的材料,因此,即便是同一首诗,不同的教师也会有截然不同的教学设计。这是语文教学的现实。虽然一篇诗词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设计,但这并不能成为教学内容不确定的理由。教学内容不仅应该是确定的,还要有整体性。因为,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还表现在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是一个螺旋循环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说,进行语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是重复的,但同时又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如果第一次接触到一个知识点,可能讲到其中的一部分,而剩下的我们可以通过后续的学习不断完善,能力得到逐渐的提升。比如,关于描法,我们会在必修一《沁园春・长沙》中学习关于景物描写的色彩、俯仰的视角、炼字,在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我们还会接触到景物描写的动静,回顾并加深初中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的白描手法,必修三《琵琶行》中会了解到景物描写的侧面烘托作用,在《蜀道难》我们还会学习到景物描写的点面结合、侧面描写……随着我们的学习,学生对于描写的手法就是一个不断重复而又向上发展的过程。所以,鉴于此,我们不必指望通过一首诗歌的教学让学生比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后续的学习通过已学知识的回顾、关联,然后达到完善。而我们在一首诗歌的教学中也不必纠结于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态度的取舍问题,大可对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古诗词学习做一个整体的规划。通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从宏观层面探明高中古典诗歌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将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与选修课文“诗歌与散文”中提出的课程目标,分解到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去。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读教材中所有古典诗歌选文,把握每篇选文的特点,明确每篇选文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预设每篇诗歌的教学目标时,找到课程目标、模块(或单元)教学目标与文本的契合点,进行整体的设计安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或学习发展需要,随时做出适时的改动。这样,就能使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成为一个一以贯之的整体,有助于高效地提升学生能力。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

所谓的“专业性”,是指古诗词鉴赏的理论知识、阅读知识。我国古代有非常丰富的诗词鉴赏理论知识。既然要鉴赏古诗词,自然应该有一些相关的知识储备,这样学生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就可以更好地传承我们的古典文化,吸收其中的精髓。虽然新课标中有“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说法,但必要的诗歌理论、诗歌阅读知识还是需要的。比如,古诗词为了押韵、平仄的需要,或是为了新奇的表达效果,有时会颠倒语序,让人读不通,当我们掌握了这一诗歌阅读的基本知识,对于这一现象就容易理解了。又如,在必修四第二单元中柳永的《雨霖铃》中比较突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词的上阕运用了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实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实写让我们沉浸在离别的愁绪里,那么下阕的虚写就通过设想酒醒之后见到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将这种离愁别绪更进一层。而显然诗歌中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所抒发的离愁别绪,实际上是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体验相一致的,此刻我们和诗人产生了共鸣,那么对这首词的理解也自然而然的更深刻。所以,我们除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言积累之外,还要让学生掌握最低限度的基础知识。而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在高三复习阶段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因为我们综观近几年的高考,各省诗歌鉴赏基本上都会考查一些基础的诗词鉴赏手法。因此,无论从哪方面看,适当的诗歌鉴赏知识都是必需的。

二、关于课本

学生普遍有个误区,认为语文考试和平常上课没关系,语文考试内容和课文没关系。其实,之所以会有这种印象,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课本的使用没有做到和考纲的充分结合。这种现象也表现在高三复习中。复习诗歌鉴赏的一些必备知识时,有的学生对于某些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就好像从不了解一般,而我们的课文实际上是涉及过的。因此,充分、合理利用课本很重要。

比如,之前提到的描法,通过课本中选取的几首诗词就可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又如,“叠词”的表达效果,在必修一《采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必修三《登高》、必修四《雨霖铃》《声声慢》中都比较典型,通过这几首诗词的学习,对于叠词的增强韵律感、增加音乐美,在摹状、拟声、绘色上,对景物的特征可以做出传神的描绘,抒写情感更细腻生动、绵密曲折、加深程度、强调范围等作用了解全面。

由此可见,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舍近求远,虽然各个版本的语文课本对古诗词的选择不尽相同,但是这些所选择的诗词能够成为学生学习诗词鉴赏基本知识、体现鉴赏能力的载体。只要我们在学习中将这些手法清楚地让学生了解,那么我们在高三复习时就不必再像新知识的讲授那样,学生接受起来也就会容易很多,我们的复习效率就能得到提高。

关于学习的诗歌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语文诗歌;教学模式;探索

在传统的诗歌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讲解,帮助学生应付考试,指导学生熟练背诵诗歌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实际上,这些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诗歌的学习,带领学生探求诗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并获得情感的升华和美的享受。要实现这样的教学任务,就需要从分析现存语文诗歌教学的问题入手,逐步摸索探索诗歌背景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有深入诗人的生活背景,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一、营造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语文诗歌教学课堂上,教师忽视了对于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实际上,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就需要透过诗歌的表面含义,来探索创作背景知识,并体会诗人丰富的人生际遇和内心世界。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展开联想的氛围。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诗歌创作时代和背景的了解,体会诗歌创作的深层原因。

例如:教师在讲解《枫桥夜泊》这首诗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水上夜景的视频和图片,也可以让学生听一段关于这一主题的歌曲。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培养起学生对诗歌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并引感的共鸣。

运用高科技设备辅助诗歌教学,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诗歌和音乐往往有着密切的关系,合适的背景音乐,可以发挥表达诗歌意境的功能。

二、关注时代背景

诗歌创作的背景,通常包括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等,而这二者又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讲解古代诗歌时,进行充分的背景知识传授,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深入体察诗歌的主旨、核心内容以及诗歌背后所体现的心情。这对于增添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许多诗歌创作于动乱时期。在这些特殊的历史时期中,战争频繁爆发,百姓被迫离开家乡,到处流浪。许多著名的诗人也由于历史事件的爆发,而被贬到遥远的地方,失去了官位和故乡的亲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影响下,诗人很容易联想到自己坎坷的遭遇,进而将家国的忧思寄托于诗词当中。

例如:《将进酒》就抒发了洒脱的感情。在讲解这首诗歌之前,教师要首先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李白怀有一腔才华和报效祖国的热情,但是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政治腐败,读书人想要实现仕途的顺利,是十分困难的。李白曾经多次努力,但是终究没有机会,因此看透了时代的黑暗。这首诗歌的语言表面上十分欢快,但如果体察了创作背景,学生就会理解,这是作者洒脱心情的形象反映。如果学生不知道这样的诗歌背景,而直接进入诗歌本身的学习,就难以理解作者的心情,也难以领会到作者在经历了坎坷的遭遇之后,彻悟人生的心理状态。

三、教学联系生活

许多诗歌产生的年代比较久远,看似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没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但实际上,只要发挥联想,深入作者当时所处的境地,就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相似的场景,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人在创作时的心情。因此,在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通过这样的思维迁移活动,来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思念故乡的一些诗歌时,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在外求学、远离家乡和父母时的心情,并让学生分享这些体会。这样的话题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调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联系诗歌所描述的意境,可以将学生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融汇到诗歌中去,强化诗歌学习的长期效果。

四、引发感情共鸣

所有的诗歌都会抒发一定的感情,体现作者一定层次的心灵世界。诗歌中简练的语言,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情感,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挖掘。有的诗歌会比较直接地体现出诗人的情感,但是有的诗歌蕴藏的感情比较深入,诗词的语言又比较委婉,这就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研究。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诗歌本身,而不去体察诗人在诗歌中融入的心情,就达不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要将对于情感的体验融进诗歌教学中,就要采用引发共鸣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诗歌中关键性的意象,如代表离别之情的柳枝、代表思念之情的月亮等,并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诗人,从而深入到诗人的情感层面,升华情感境界。例如:在讲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指引学生设想作者的处境,并体会作者失意、思乡的心情。

五、结语

在语文教学体系中,诗歌教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语言精练、意境深远的古代诗歌,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然而,如果不能深入诗歌的创作背景,详细考察诗歌所代表的时代特色、作者品格等,就无法真正理解诗歌的精神实质。因此,教师要设置专门的课堂时间,带领学生研究诗歌的背景内涵,从诗歌的语言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和文化品格。转变诗歌教学模式,对于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印象,都有着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程启旺.共情技术在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1(12).

[2]王凌.试论语文诗歌教学的创新方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7).

上一篇:诗歌总集范文 下一篇:爱国主义的诗歌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