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天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3-02-21 21:31:15

关于冬天的诗词

关于冬天的诗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诗词;云雾雨雪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文中有许多描述自然现象的优美诗句。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等。自然景象是人们熟悉的场景,正因如此,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感觉并用某些自然现象来衬托个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人生理想。在关于远古时期,我们先人对云雾雨雪何时出现的猜测进行过探究,如: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郭沫若《卜辞通纂》;在《周易》中:“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暑。”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到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再到可以成为“诗的国度”的唐代,都是诗人笔下经久不衰的意象。

一、诗词中某些佳句是阐释自然产生过程

关于云雨的产生和用途在诗句中也有描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说到了春季,大片的云彩汇集在一起,产生飘浮在空中的水蒸气,当空气承受不住大量汇集的水蒸气的时候,就会下雨。此时的云,不管是对流云还是层状云,一般情况下都是云层较厚,含水量大,也就是在垂直方向积分含水量大,此时太阳的短波辐射不能直接穿透云层,所以陆地上看,灰黑色的云居多。冷空气在减弱的趋势中与暖空气频繁地进行着较量,既不甘退出主导的地位,也不肯收去余寒。更为此时的雨,提供了条件。由此,万物复苏的春季,天空中的云已为古人(如杜甫等)所熟知,这是一条较为准确的雨情信息。

二、诗人感官地对待自然现象

诗人从他们自己独特的角度和感观来对自然现象下定义。国际上对雨有一套分类、方法和定名,气象观测上对云的定名、特性、编码也有规则,二者之间是不一样的,如何彼此理解和沟通,应该是有意义的。对于雨,相似地有:朝雨、夜雨、春雨、秋雨、过雨、宿雨、新雨、积雨;从大小及浓度上说有烟雨、微雨、轻雨、丝雨、小雨、暴雨、倾盆雨、密雨;还有寒雨、冷雨、飞雨等等。

诗词中普遍能见到的密雨、微雨、急雨、细雨、杏花雨、小雨、飞雨等。例如:

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涧底松摇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

从中可以分析:

(1)以上小雨、微雨、轻雨、细雨等雨都是属于小雨,在现代气象上,就是指雨量小于2.5 mm/h的雨。雨滴大小倒是没有明确规定,从云物理学来看这种小雨雨滴的直径一般应在0.4 mm以下。但上述几种小雨,彼此间还是有区别。

(2)烟雨或许是雨滴最小、浓度较大的雨,在诗人眼中,经常是烟雨蒙蒙,能见度较差,眼前的状态,景物忽隐忽现,朦朦胧胧,好比眼前有一层雾。这种烟雨的雨滴直径的平均值小到10-150lam (0.O1-0.015mm),它大小则是雨滴定义直径中的下界附近。

(3)轻雨、微雨、丝雨应该是在烟雨和细雨之间,可算是毛毛雨,就是雨滴小、浓度大的3种雨。它们对物体、草木、树叶只是稍微打湿,其平均直径约在150-250lam,雨量在0.2-0.4mm/h。

三、以雪为题的感情释放

中国古诗词中还有大多是以雪为题的诗篇,在诗中诗人常常以雪为背景,在描述中加入情景,把关注点放在后半段的诗词主题上,大都是借题发挥,寓情于景。下面我们只以雪等为例,剖析诗人是怎么借题发挥的。

关于雪的诗有: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农谚中说,瑞雪兆丰年。黄河流域冬天下了雪,来年庄稼会有好收成,冬雪可冻死害虫,到春天雪融后,湿润土壤,有利于春耕播种、植物生长,这是一般的说法。但农业上的丰收,其因素很多,气象上风调雨顺是一个因素,冬天的一场雪,并不能代表来年从春到秋的风调雨顺。丰收也与农业上的耕作、培育有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社会因素、治国的因素。所以1-2次瑞雪不一定能保证来年的丰收。

古诗中描述的北方,行走在路上很难,白天尘土飞扬,下雪天路上积雪很厚,只会下马艰难地步行。这就是北方与江南不同,江南绿树青山,灰尘较少,即使是下雪的天,雪也是细小的不大,随下随融,有雪也会是浅浅的一层。

综上所述,云、雾、雨、雪等自然现象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文人们把这些自然现象作为意象运用到诗词创作中来,一方面可以点明诗词创作的地域特征和季节气候特征,另一方面文人也可以假借这些意象来传达自我独特的某些情感,增添诗词的内涵和深度。

参考文献

[1]工岚选.中华诗词名句鉴赏[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

[2]黄美元,徐华英,等.云和降水物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中国古代诗文经典选本).史礼心、史海阳、张洪夔等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关于冬天的诗词范文第2篇

一、诗词巧拟文题

我们都知道“好题一半文”的说法,读者阅读一篇文章,首先闯入视线的就是题目,因此在首因效应上,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会让人先给这篇文章定下基调。其次,题目还是一篇文章内容的最精练概括,是“文眼”所在,乃精粹之笔。这样看来,经过自己精心思考而拟定了一个好题目,就等于是文章成功了一半。如写母爱的文章,完全可以直接用《谁言寸草心》《不敢叹风尘》为题;写思念家乡的,则可以选择《明月何时照我还》《今夜月明人尽望》《人不寐》等为题。当然,这类命题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是在作文需要作者自拟题目时方能适用。如写一篇以“活力”为话题的作文,要求自拟题目,那就可以抓住这个展示文采的机会,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诗词素材,用一句诗词作为题目,如以《谁家新燕啄春泥》为题就能够写自己家庭中的活力幸福生活;再比如拟作《为有源头活水来》,题目中的“活水”和话题中的“活力”照应,含蓄委婉地点出“活力产生动力”的立意,是一个相当出色的题目。

二、诗意开创意境

如2011年中考安徽卷作文题目是《在我们这个年龄》,属于命题作文,在一篇满分作文中,开篇这样写道:“辛稼轩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而其实,在我们这个年龄,是能够彻底体会到成长,彻底体会到成长的滋味的……”在开篇引用诗句,既是一次文学气息的吐露,在内容上“少年”也与“我们这个年龄”相吻合,与题目范围一致,同时,课外诗词的引用也能获得阅卷老师的认同。

2012年中考江苏南京卷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一考生在首段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词总把我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诗句的引用,既勾画出江南的美景,又自然地引出自己的江南之行,引起下文。

再比如《作文》2013年第1期刊登的《书香人生》一文,古诗词的运用也非常成功,“绵绵的细雨淋湿了易安的小令,比黄花瘦的发簪别离愁于发间,藏吹过千万遍《阳关》的短笛于红袖,独坐西楼……”该句涉诗词长河,拈浪花数朵,撷取词句“人比黄花瘦”,摘引《阳关三叠》,运用意象“西楼”,化用古典诗词,渲染出别离时的深深哀伤与不尽忧愁,又与下文要表述的“古诗词的熏染,赋予我多愁善感的性格和古典婉约的气质”相呼应,使文章读起来极富韵味。

三、诗情贯穿主体

2011年中考甘肃卷作文,一考生在满分作文《一季幸福》中这样写道:“在这样的冬天,或许有那么一两个多愁善感的女孩子,依然惦念着秋天的故事――人比黄花瘦;或许还有春天,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两句透露出秋和春气息的诗词灵动地彰显出极具浪漫情怀的气息。还有写冬日的旧年:“旧年里,这时候只怕已是漫天大雪,纷纷扬扬……想起白居易的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作者选择了一个关于幸福的最有诗意的视角来写,生动地描绘出如梦似幻的一季幸福!

再如2011年中考河北卷题目是《陪伴》,一考生大胆选取了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悲剧作为写作题材,诠释了“爱情”这个话题。行文中,考生引用李清照的诗词,倾情泼墨,自由挥洒。“‘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窗外,微风细雨,梧桐落叶,风骤起,吹皱一池秋水,吹来了满地的荒凉。”……“曾忆,我俩戏水溪畔,我是那个误入藕花深处的少女”……“曾忆,我俩书信之乐。鸿来雁往,总会捎来你的祝福,还记得当年我一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却迎来你一叠书信”……“我是易安,却无处可安。没有你的陪伴,终日伴随我的只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伤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哪儿才是属于我的天空,我的归宿?”文中,作者紧紧扣住主题,在爱情故事的前后反差中突出中心,在厚实积累中狂放恣肆地展示着自己在这份古代爱情悲剧中的想象和联想。易安的词,中学积累可谓丰厚,但能在文中运用到这种程度,实在让人击掌赞叹!

四、诗词凝练收束

2011年中考浙江宁波卷作文题目是“_____,不普通”。其中一考生以《他,不普通》为题,再现了乌江水畔霸王别姬的场景,文章最后收束时写道:“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你放下戟,抱起虞姬带有余温的尸体朝乌江走去,南风吹,乡愁起,岸边野花摇复止。霸王尚在,英姿犹存。”此文结尾余韵绵绵,典雅优美,在诗词的墨香翻卷中,勾画出一幅清冷场面:爱人已死,泪痕犹在,南风骤起,慨英雄末路;花儿摇曳,叹红颜薄命。留给读者这幅定格的画面,让我们不禁对这个爱情悲剧故事感慨唏嘘,也对作者的灵动妙语赞不绝口。

关于冬天的诗词范文第3篇

1.榜样引领,背诵古诗词。要当先生,先当学生。要指导好学生背诵古诗词,教师必须自觉背诵古诗词,经常吟诵诸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千家诗》或编入课文的古诗词,逐渐培养自己的背诵兴趣和背诵能力。教师在古诗词方面的积淀,必然会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来。如,教育学生刻苦努力,往往脱口而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描述早春原野,自然想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见桂花随风飘下,不禁吟诵:“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教师对古诗文的热爱不知不觉中会感染学生,机不可失,就教孩子们背诵吧:“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师生共爱,师生同背,书声琅琅。

2.零敲碎打,背诵古诗词。时间对任何人来说总量不变,但“具量”却是变化的。也就是说,三五分钟的空余时间人人有,经常有。学期初始,老师便要有个统筹安排,这学期要背诵多少首古诗词。当然不光课内的,也还有课外的。用除法细分到周,然后写上小黑板,摆放在显眼地方,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看见。谁先做完作业,就鼓励谁读背,谁到校早,就鼓励谁读背,课间不出去休息的学生也鼓励他们读背,晨读夕诵,见多了自然熟悉,读多了自然会背。这叫古诗词随身“带”,见缝插针,有空学起来。

古诗词背诵要持之以恒,在朝读夕诵中,诗词里那些精神理想、道德情操、儒雅书卷,会“润物细无声”,成为学生的思想底色。童年受到的诗教,会影响孩子一生。

3.方法多样,背诵古诗词。新颖有趣的方法才能激起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兴趣。教学中不妨采用配乐吟唱、背诵擂台赛、诗词故事会、猜诗谜等形式来进行。

(1)配乐吟唱。学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可用《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吟唱:学了《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可用的《卜算子・咏梅》的曲调来吟唱;诵读了陆游的“湖上新春柳,摇摇欲唤人。多情今夜雨,先洗马蹄尘”,可用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谱来吟唱。教师还可以把当地的一些民歌曲调移植过来,套用在古诗词中进行吟唱,也可以自己动手来谱曲。

(2)背诵擂台赛。教师担任擂主,确定一个时间,让全班同学做好准备,全体参赛。学生背出一首诗词,教师相应背出一首。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打胜这个擂台。但从策略和教学角度讲,还是让学生赢,把奖品颁发给他们为好。

(3)诗词故事会。许多诗词背后,都有故事作背景。譬如《七步诗》,是哥哥曹丕为了王位之争而借作诗威逼弟弟曹植。如果不是弟弟思维敏捷,才高八斗,接下来就是血淋淋的谋杀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跟“安史之乱”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言志诗,数十年后,“土木堡之变”印证了诗人高尚的气节。陆游的《钗头凤》词写的就是诗人和表妹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本身就是故事。教师讲,也让学生到书报或网上收集了来讲。通过诗词故事会,进一步增进学生学习和背诵古诗词的兴趣。

(4)猜诗谜。猜谜是一项益智活动,很受学生欢迎。教师说诗谜让学生猜,学生也可说给老师猜。如唐朝李峤关于“风”的诗谜:“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还有关于“雪”、“画”、“梅花”、“雨”等的诗谜……这样做,谜也猜了,诗也背了,趣也生了,一举三得。

4.创设情境,背诵古诗词。许多古诗词,是作者受特定情境触动而作。尽管历史久远,但古诗词描写的情境仍然会穿越时空的隧道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为我们创设情景学习古诗文提供了可能。例如,春日带学生漫步花园、蹊径观景,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的名句便会涌上心头:“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领学生秋游,来到田野,漫步垄陌,遍地染金,蛙声四起,此情此境和当年辛弃疾所见“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般,我们的心也仿佛和作者融成一片。冬天,雪花飘落,银装素裹,让学生临窗眺望,雪入眼帘,情生于心,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此时可带领学生诵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只要留意,随时可以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古典诗词背诵教学。

作者单位

关于冬天的诗词范文第4篇

那是在天天六岁那年的三月,那天,是个周末,我带天天到桂湖公园玩。路上,天天说:“爸爸,给我讲个故事吧!”

我说好。可是不知道怎么的,肚子里故事倒是不少,适合给天天讲的实在太稀缺。《西游记》故事他也很熟悉,《三国演义》的很多我自己都记不清了,讲希腊神话吧,又记不住那些长长的名字,此刻附上心头的只有几首唐诗,于是“敷衍”天天:

“爸爸给你讲一个诗人写诗的故事好吗?”

“好好!”天天倒是兴致勃勃。

可是到底讲什么呢?我抬头四望,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指头新绿初绽,春意盎然,干脆就讲一首关于春天的诗吧!我开始给天天大声讲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唐朝有一个大诗人叫杜甫……”

我话音未落,天天马上大声插嘴:

“杜甫是诗圣,李白是诗仙!”

“嗯,说得真对!”我从来不放过对孩子表示赞许的机会,更欣赏他在我讲的时候随时插话,因为这说明孩子的小脑袋在跟着我一起转,也许有时会转到别的地方去,但如果没有自由的想象力,孩子怎么会“跑题”呢?

答应了孩子要讲故事,那么必须还是得有故事的样子,我心里想:把诗人写作诗歌时的背景连着诗歌一起介绍,不也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吗? “天天知道,杜甫是中国的大诗人,不过你知道吗,杜甫还在我们成都生活过几年呢!当时,他就住在爸爸带你去过的杜甫草堂。那时候,杜甫有个邻居,叫黄四娘,黄四娘有一个爱好,你知道是什么吗?”天天老老实实回答不知道。

我告诉他:黄四娘最喜欢养花了,她养了很多很多的花,有一年春天,就跟现在一样,她花园里面的花儿都盛开了,杜甫在花园里游玩,欣赏着这美丽的繁花,还有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小鸟在树梢上婉转啼叫,真是一幅美丽的画!

天天听得出神了,握着我的手,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努力想象一千多年前的鲜花。

我继续讲:杜甫心里就想啊,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一定要写一首诗记下来!于是,他就写了这首《江畔独步寻花》。我把诗歌给天天背了一遍,根本用不着多余的解释,天天就完全理解了这首诗。

而这次经历对孩子最重要的影响是,他从此觉得古诗很好玩。又好听,又有故事,一石二鸟,因此就开始经常缠着我要讲诗词故事了。

对很多人来说,古典诗词仿佛是供奉在神坛上的塑像,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些家长更是认为古典诗词距现在过于久远,一些语句连家长自己都不懂,怎么给孩子讲。其实这种观点不一定正确。从语言发展的角度上说,古文与现代文是一脉相承的,阅读古文会有一定难度,但是对大多数经历过正规教育的家长来说,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其次,适合儿童阅读的古诗一般语言都较为简单,没有太多的生僻字词,加之儿童古诗词读本大多有较为准确的注释,父母粗看一遍,理解意思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就这样直接给孩子讲,似乎情节性弱了一点,孩子也不会满意,所以,我采取的是背景加释义的方式,在讲一首诗之前,先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再将背景与诗歌内容结合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当然,有时候也会觉得有些“简陋”,不过这种情节上的简陋往往可以以诗歌的音韵、节奏、内涵之美来弥补,因此,孩子一般来说是比较满意的。

自从那次去游桂湖公园给天天讲了杜甫作诗的故事之后,天天对诗歌故事的兴趣陡然增加,天天睡觉前都要我讲诗词故事,于是,我就用这种方法,给天天讲了很多诗词。比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按照讲故事的要求,我先给天天讲了这首诗写作的背景――

唐朝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原来是个大官,后来因为被人陷害,就被贬到江州当一个小官了……

“江州是什么?”天天是个每个细节都要弄清楚的孩子。

我耐心给他解释:江州是一个小地方,这里也很穷,大家听说大诗人白居易来了,都很高兴,也都很喜欢他,白居易在这里也就交了不少朋友。

有一个冬天,天很冷,马上就要下雪了,白居易坐在家里,想:这么冷的天,干什么好呢?干脆喝酒吧!不过古代的酒跟现在我们喝的白酒啤酒不一样,是用米酿成的,刚酿出来的时候,上面浮着一层细小的泡沫,泛着绿色,跟小蚂蚁一样,好可爱的。而且古代人冬天喝酒的时候要用火炉温一下。

“这样就不会感冒。”天天从医学角度很老练地进行了解释。

我笑了:是啊,可是,一个人喝酒太孤单,白居易想请一个朋友来一起喝,于是他就想到了刘十九。白居易就想写一封信给刘十九,白居易是诗人啊,所以他的信也是用诗来写的:我刚酿好了美味的米酒,小小的泡沫浮在酒面上,就像绿色的小蚂蚁。我温酒用的,是一只小小的红泥的火炉。天晚了,看来要下雪了,我的朋友啊,你可以过来喝一杯吗?

我给天天解释了这首诗,又给天天读了一遍,没想到的是,他的好奇心还没得到满足:“后来呢?”

我楞了一下:白居易诗里面没有讲后来怎么样啊?不过为了不让天天失望,脆就根据诗意杜撰了:

“后来啊,刘十九看到了这首诗,高兴极了,马上跑过来和白居易一起喝酒,两人正在喝酒的时候,天就下起雪来了,外面天寒地冻,里面两个人喝着烫过的热酒,聊着天,真快乐啊!”

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古代,诗歌本来就是诗人们用来记录人生经历、抒发个人感受的工具,从这个角度说,每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蕴含了诗人的一段人生经历,甚至折射了一个时代的背影。而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说,也只有了解了诗人的人生经历、思想特点、创作背景,才能够更直观深入地了解一首诗。而在给孩子讲诗歌的时候,将诗歌讲解与背景介绍适当结合,将单纯的意义讲解变成立体的背景、诗人、内容介绍,既比较全面地让孩子了解了诗歌,又更受孩子欢迎,何乐而不为呢?

只要我们注意阅读和积累,就会发觉,很多诗歌背后经常都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比如在讲了《问刘十九》之后不久,我又给孩子讲了《赋得古原草送别》。

那是一个冬日的周末,有成都难得的阳光。“爸爸,给我讲个故事吧!”

我索性让他自己“点菜”:天天说讲什么诗词吧?

他想了一下说:“讲那个白居易的什么古原草……”

我笑着说:“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吧?”

“就是就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天天应该是从他的诗歌碟子里听到这首诗的。不过看样子他对这首诗大致意思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如果我不给他一点新鲜货色,估计是无法让他满意的。因此我决定把与这首诗有关的故事讲给他听:

白居易还是个小朋友的时候,就十分喜欢学习,很爱看书。很小的时候,他还不会说话呢,他的奶妈抱着他,就指着屏风上的一些简单的字念给他听,后来他会说话了,居然那些字就都认识了。他小的时候,就很喜欢写诗。等他长大的时候,他的诗就写得很好了,后来他就到了长安去。按照当时的习惯,他要把自己的诗歌给当时最著名的诗人看,所以,他就来到了一个著名的诗人顾况的家里。

“我怎么不知道这个大诗人呢?”

天天觉得自己诗歌“造诣”已经很深了,对现在居然冒出一个自己都不知道的大诗人觉得很奇怪。

我笑了笑,继续讲:“顾况在当时很有名,不过现在不是那么有名了。白居易到了他家门前,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让仆人传进去,把自己的诗歌也托仆人带进去。谁知道啊,顾况看见白居易的名字就哈哈大笑说:“京城米价很高啊!白白居住恐怕不容易啊!”

“什么意思啊?”

六岁的天天一下子很没能明白这个文字幽默。我跟他解释:“白”就是不给钱,“居”就是居住,“易”就是容易,顾况把白居易的名字拆开了,意思就是白白居住很不容易,他在跟白居易开玩笑呢!天天明白了,也跟着咯咯地笑。

可是,当顾况笑过了之后,拿起白居易的诗歌一看,大惊说:“能写这么好的诗歌的人,在京城白白居住也是很容易的啊!”马上派人把白居易请进来,大家一起喝酒聊天。后来,白居易在顾况的推荐下,又结识了很多诗人,他自己后来也成为了一个大诗人。顾况称赞的这首诗,就是《赋得古原草送别》,我们一起背一下好吗?

我知道天天对这首诗已经比较熟悉了,答应得很干脆。于是,在车水马龙的街头,我牵着天天的手,一起大声背诵。我们刚背完,天天就着急地说:这首诗的前面我明白什么意思! “好啊,那你给爸爸讲一下好吗?”我说。

“好!”天天答应:“古原上生长着很多小草,每年会黄一次,枯一次,没有一次。也会生长一次。野外的火烧起来但是无法烧完它们,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又会生长出绿色美丽的小草了!”

“天天解释得真好!后面什么意思呢?”后面四句,天天却不是很明白。

“好的,爸爸来讲。草原上盛开着一些小小的花,这些小花啊,生长得很远,连古代留下的道路上都生长着它们;草原很宽广,草的绿色一直延伸到古代留下的城市里面。现在又要送我的好朋友离开了,这里的王孙就是指作者的好朋友,萋萋满别情就是说,我的心里就像这凄凄的春草,充满了离愁别绪啊!”

“哦,我明白了。”天天点着头说。我没有要求他,他自己又大声地把这首诗背了一遍,古人说,读书切忌太匆忙,涵咏工夫兴味长。天天倒是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这个理念了。

一般情况下,我并不要求孩子把我讲的诗歌背诵下来,但是我却发觉,天天还是能够很顺畅地背诵很多我讲过的诗歌,甚至一些很早以前讲过的诗歌他也能记得。现在天天已经13岁了,我也没有再给他讲诗词故事,更多的时候是他自己找喜欢的书来看。而对诗词的爱好却一点没有减少。读六年级的时候,他看完了原本的《三国演义》,自己把里面的很多诗歌背诵给我听,让我大为惊讶。我相信,最好的记忆绝对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其内容的基础上记忆,因此,有时候问他诗歌的时候,他首先想起的是我给他讲的诗词故事,然后再由故事联系到诗词,试想,这样的记忆能够不牢固,不久远吗?

关于冬天的诗词范文第5篇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说明中国古诗词有着强大的社会功能。杜甫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今人读诗,还可以体会到古人的真情与智慧。闻一多先生说:“诗似乎没有在第二个国度里,像它在这里发挥过的那样大的社会功能。”因有所感,谈几点心得。

乡音声声故园亲

贺知章回家一趟,得诗一首,乡情真挚,流传千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鬓毛衰”,估计大概已经80多了。壮岁离开老家,50年后回来,还是一口家乡话,真是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眷念故土是游子的乡愁,而乡音是游子的心曲,一听到乡音,距离就一下子拉近了。村童问贺知章:“您是从哪里来的,我怎么不认识你呀?”假如贺知章乡音已改,就会答错“问卷”,对不上乡情的“密码”。

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与宋之问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几乎是同一种心情。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辞官归隐,桑麻为业,他的田园诗,岂独田园而已,虽然误落尘网13年,仍然有一怀洁志,正如鲁迅所说:“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题未定”草》)他留给我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如面其人,其君子不器之志,仍作铮铮之声。

贺先生回乡走走看看,因为家乡有太多值得眷念的东西,山水、房屋、田野……“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唯有一声乡音,能使鬓发斑白的游子油然动情。

有人说,乡音是地域文化的名片,这话值得玩味。我看过许多名片,一张小纸片儿,印着很多字,有职称、职务、各种组织头衔乃至什么级别等,五花八门,和盘托出,而我觉得真正的“名片”,是这简单而又纯净、厚重的乡音,“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沧海桑田,很多事情都可以改变,唯乡音依旧,一代一代,不改其宗。无论走到哪里,一听乡音,就知道君从何处来。

30多年前,我回过一趟老家,刚下洞庭湖,离老家还远着呢,乡音就“扑面而来”。船舱里,一群憨厚质朴的长者,一边抽着叶子烟,一边谈化肥、谈种子、谈庄稼……语音铿锵,抑扬顿挫,又不失温润亲切,我听着这地道的乡音,是那样熟悉和温馨,眼眶不禁湿润了。

现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变化,家乡小县城已成了通都大邑,商业中心,旅游景点。一眼望去,全是千城一面的新建筑。老屋已被征收,住老屋的亲戚,早已砌了新屋,两层楼,楼上楼下,共有六七间,一家人到齐,有满满的两三桌人。满桌的酒肉,满桌的乡音,最是令人陶醉。

不变的地域文化,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精神财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个民族最重要的资本,就是人民的精神品质”,保持这个民族的精神质量,是国家强盛不衰的保证。我想,这个认识,多少年后,会有更多的事实来说明。

贺知章写过很多诗,意境和情怀都很了得,如“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题袁氏别业》)平和冲淡,信手拈来,过目难忘,历经千年,情景如在眼前。他的回乡诗,自然能引起今天读者的共鸣,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外交微言传四方

《汉书・艺文志》:“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微言,即精微妙要的语言。关于赋诗言志,先秦文献如《左传》《国语》等有不少记载。

而以诗言志,只是赋诗,而非作诗,所赋的诗句,大都是诗经里的作品,用这些诗句,隐喻所要表达的意思,看似吟诗,实际上是思想的交锋。所以孔子说不作诗,无以言,在那种礼仪场合,对诗的内容,要有深刻理解,不能乱赋,否则就很丢面子。

《左传・文公十三年》,鲁文公归国途中遇到郑伯,郑伯想请鲁文公代为向晋国表示,愿意重新归顺于晋。鲁文公先拒绝,后又同意,双方交涉全凭赋诗。

在酒宴上,郑国卿相子家先赋《诗经・小雅・鸿雁》:“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意思是说郑国弱小,希望得到鲁文公的帮助。鲁卿季文子赋《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语气推诿,意思是我将要去祭祀先祖,此行不会去晋国,这个忙可能一时帮不到。子家于是又赋《墉风・载驰》,其中有两句:“控于大邦,谁因谁极”,意即我所以求归于晋,是因为看重鲁国的面子啊!文子听了,又赋《小雅・采薇》:“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意为:“那么我去祭祀,就不安居,折后而复至晋,帮你们把这事办妥。”郑卿子家纳头便拜,公答拜。

又如,《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国趁卫献公赴盟之时,拘禁了卫献公,事情闹得很大。为此齐景公和郑简公二人一同前往晋国,为卫献公说情。齐景公和郑简公的陪同大夫机敏地利用晋平公在宴会上吟诵《诗经》的时机,也用赋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渴望事件得到圆满解决的愿望。他们一边饮酒,一边赋诗,最终平和地解决了拘禁卫献公一事。

这种赋诗以喻其志,谋求邦交正常化的外交方式,具有中国特色。即使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也有古诗词文化遗产的足迹。“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样的诗句,已为很多外国朋友所吟诵。

此外,边塞诗也使我们看到战场的刀光剑影,烽烟滚滚。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流传千年。

古人的“心灵鸡汤”

童谣:“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匡鼎即匡衡。勤奋好学,对古诗词很下功夫。童谣说,没人讲解诗词,就请匡衡来,匡衡讲解诗词,妙趣横生,使人听得津津有味,很让人兴奋。

解人U,是讲解的艺术,对诗的理解很深透,就能讲解得生动、妙趣横生。还有一种解颐,就是给自己解颐,也叫自解颐。

宋朝的范成大,年轻时很快乐,但晚年生病了,体力不济,他在诗里自况:“乐天渐老欲谋欢,大似蒸砂不作团。已觉笙歌无暖热,仍嫌风月太清寒。气衰况复三而竭,心赏尤于四者难。”他说自己虽渐渐老了,还想要找回快乐的春天,但身体不行,像沙子一样怎么蒸它也不会成团了。歌曲听起来也没什么味道了,风月又是那样冷清。气也衰竭,四肢也不听使唤,感到力不从心了。但是邻居却邀请他去聚会,去还是不去呢?他很乐观,说:“却恐人嫌情太薄,聊将花作雾中看。”体力不好,权当雾里看花吧,不也是一番清雅的享受吗?对生活这样达观、热爱,真是不信春天唤不回!

清人汪士慎,左眼失明,还作画,写诗曰:“隐几宜晴画,挥毫仗小明。”到67岁,连一点“小明”也没有了,几乎完全失明了,他又琢磨写狂草,看来也是个乐天派。

目不见五色,却可找到恬静,懂得心灵的沟通比什么都可贵,懂得生命原本可以有不同的方式焕发春的生机。

疾病、灾难、失意、贫穷……可以使我们感受到冬天的寒冷,但春天并没有远去,我们有信心可以找回它。

我们有一双健全的眼睛,可以看得到的,都看到了。看到了春的绚丽,夏的火热,秋的落叶,冬的寒林;看到了人生美好的娇容,也看到死亡的哀愁……从这些所见,可以得到激励启发,但也可能使自己在人生的短途上趔趄不前,甚至过早地衰落,进入生命的冬天。

莎士比亚说得好:你是你母亲的镜子,她从你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芳菲三月天。艾青也说:季节是忠诚的,春天到了,连枯树也会发芽,连篱笆也会开花。这就是诗给我们的快乐、信心。

由此想到,无论身处哪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诗心、诗骨、诗魂,人的头脑,不应该只是一个收纳他人思想的口袋,应该是一个可以点燃的火炬,千千万万的火炬,延续千年万年,该是多么壮丽的人文史!

关于冬天的诗词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唐宋诗词 景观意象 人生意蕴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而唐宋则在中国诗词的历史上拥有无可比拟的辉煌成就和最高顶峰。从王勃、骆宾王改造宫体诗,创造五七言律体,完善古风体;直至宋末萧立之、文天祥的晚宋词。无一不显示出或是委婉、或是凄凉、或是磅礴的风格。唐宋年间,诗歌达到了“长安无处不飞诗”的地位,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诗词在这一段时间从一种简简单单的文学体裁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的象征。然而在唐宋之间,唐诗词和宋诗词也有细密的不同:唐诗词韵胜,浑雅,贵酝籍空灵;宋诗词意胜,贵深折透辟。就内容,宋诗词较唐诗词广阔,就技巧,唐诗词较宋诗词精细。在唐宋三百余年的历史中,诗词则如浩瀚烟海,碧空繁星,所述意象更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诗人所处的环境、心情、感受的不同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诗句,对唐宋诗词中意象研究,归根结底是对诗人的探究,对唐宋社会背景的探究,以及对当时文学发展程度的探究。唐宋诗词的意象,大体说是以自然景物为主,以社会风情为辅。所以自然也应从景观意象谈起。

一、孤光照之秋水

秋天的水,是萧飒凄凉的水。唐宋诗词中的秋水自然也不例外,秋天是不得意的诗人,壮志未酬的诗人,怀才不遇的诗人感伤的独有的季节,秋天的水往往是他们情感的归宿。杜甫《梦李白》:“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对朋友的忧心忡忡表露无疑,那是在秋天;王维《归嵩山作》:“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对自己的前途未卜徘徊反恻,那是在秋天;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对人生的颠沛流离黯然长叹,那是在秋天;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对晚年的痴痴老矣无可奈何,那依然是在秋天。秋天的水,总是凉的。

二、凌绝顶之众山

山比起水来,就更多了一份雄奇壮观。气势最为宏大的莫过于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这种景物,似乎一定要用上大量的排比句式,万山叠翠,层峦架构,江山如此多娇,才能从容显示中国山的精神:刚毅、威猛、不屈,才能充分体现中国山的性格:倔犟、顽强、深沉而有气度。唐宋诗词中,最多的关于山的描写,也是如此:“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描写了山的碧绿苍翠;“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聆听了山的声音;戴书伦《转应曲》:“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天山合一,给人无穷尽延伸的思绪;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给山带来了动感的萧瑟;陆游《六月十四宿东林寺》开篇即是“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是对自己伟怀的最佳写照。而苏轼《行香子》:“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却是对自然的永恒以及美丽的礼赞。山在唐

宋诗词人的笔下有哲学上的意义,也经常是诗人的自比象征。

三、终破浪之长风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处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的《咏梅》表现了作者高洁,傲骨的文人精神。风在唐宋诗词中拥有多种意象,根据风的不同,也可以标志不同的思想情感。高荷写腊梅,却写道“只恐春风有机事,夜来开破几丸书。”打破咏物诗的局限,想象清新自然。春天的风如此的美好,而一到秋冬季节,风就变成另外一种景象:“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这还是秋天的北风,冬天则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骇人景象。其实冬天的风真的如此可怕?李白写下:“长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据考证就是冬天时节。这证明了无论自然景物为何,终究意象所表现的不是景物本身,而是诗人的思想。

四、任平生之烟雨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郭邵虞先生说:“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唐宋诗词中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雨中有欢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雨中有哀怨,“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雨中有雅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雨中有禅思,“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

五、无限好之夕阳

夕阳无限,情无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常常成为诗人骚客笔下寄托感情的景物。一个人不管白天如何坚强,到眼见残阳将逝,心中酸楚油然而发“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以“落日”表明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心情,倾泻出的伤感更为悲凉。正如宋人洪迈所评:“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有时夕阳则成为宁静的代言人,王维《鹿柴》中“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更触发人的幽静之感。

六、古难全之明月

曾几何时,明月就是思乡抒怀的象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纷纷表达了出门在外的游子心或者骨肉分离的痛苦情。《宿建德江》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本来是天下月共一轮,偏偏要写出故乡的月亮最明亮,这以幻做真的表现手法,无疑表示了对故土的怀念。更大一点的是对祖国的怀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和天下众多战时民众的心情是相同的。就是抒发自己的情感,月亮也可以拥有许许多多的意象,随着人与事物的改变而变迁。如李贺《苦昼短》“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抒发了苦于时日无多的复杂心情。张泌《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和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表现深沉曲折的感情。其实,无论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还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都拥有无穷动人心弦的力量。

中国诗歌中,唐宋诗词无疑是顶峰,诗词中意象浩如烟海,络绎不绝,从自然景物中选取出几组富有代表性的景物来进行描述,无疑是仅仅窥豹之一斑,林之一叶罢了。对于诗词中的意象研究也仅仅是浅谈而已。但是在以上意象的解析当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人生感悟,这不仅仅是从中得到美感,更应该找到一种心灵的宁静!现代社会不少人对物质狂热追求,使心灵愈来愈贫穷。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的心在隐隐作痛,我们痛苦:噪音、污染、腐败、生态失调……有时候,我们是多么向往那种生活啊:归隐于陶渊明的田园之内,在清风中抚琴低唱,在细雨里汲泉煮茗,过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惬意生活,让我们用心灵去读,让唐宋诗词永远与我们相伴,让唐宋诗词带给我们诗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陈植锷:《诗歌意象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6页

[2]、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14页

[3]、郭绍虞:《诗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

关于冬天的诗词范文第7篇

梅花的美在于凌寒脱俗的本性。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元代诗人王冕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梅花的美在于未动意先香。宋代人陆游在《卜算子・咏梅》里如此诠释:“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超越了生命的花季,梅属于冬天,却用火的青春与生命,向人们展示出春意里的情怀;梅花的美还在于形韵凝神质。“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笔下的《红梅》通过几个对比就将它的神韵一览无遗的反衬出来。

如果说雪是冬天的精灵,那么梅就是冬天的风骨。在诗人的笔下梅和雪往往相携出场,点缀着季节的意境。“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冬天因梅与雪的相依相伴,少了几许孤寂和冷清,而多了几许画意。同样是宋代诗人卢梅坡《雪梅》的另一首写道:"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寥寥几笔就将雪和梅的特性勾勒得淋漓尽致,梅风雪韵里的浓与淡,被一个“逊”一个“输”描得入木三分,又高雅脱俗,成就了冬季里最经典的颜色。

梅花是人间的使者,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 赏梅,写梅,画梅, 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梅花在王维的笔下演化成了故乡的象征、乡愁的载体。“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此诗的典故说的是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为的就是一睹梅的芳容。“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这是宋代王淇写的一首咏梅诗,通过对梅花特点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志趣。诗中提到的林和靖即林逋,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 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他《山园小梅》诗作里的“众芳摇落独喧艳,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咏梅的传世诗句。至于辛弃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临江仙・探梅》),陈亮“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的诗句,更是遗貌取神的感概之吟。酝酿了整整一个冬季,穿越风,穿越雪,穿越严寒。梅用傲骨让短暂的花季成为永恒的仰视,从而征服了无数文人骚客的笔和心。

梅韵飘香诗心铸,浓笔传世数千年。尘世痴梅爱梅的诗人就是梅的知音,生为梅花因有这样的诗人应无憾也。作为看客,在闲时把身心交给诗词里的梅韵濯洗,也不愧是一种心灵的疗养。

关于冬天的诗词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少教多学;散文;教学

针对初中语文新课改,语文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教师再不能以领导者的姿态独霸课堂,课堂上也不会再允许某些学生昏昏欲睡地似听非听。那种“你(学生)听我(教师)说”机械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就在教育工作者苦无头绪时,“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从新加坡被引进来。何谓“少教多学”?那就是:“要求全国教师教的少一点,以便使学生能够学的多一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工作的减轻,学生负担的加重。“少教多学”并不是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教得更好。它强调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有散文篇目55篇,其中七年级32篇,八年级20篇,九年级5篇,可以看出,散文在初中低年级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是教学的重头戏。联系中考目标,“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应用到散文教学实践中,更易于让学生领会语言的魅力,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

朱自清的《春》是经典的散文名篇,在《春》的教学开篇,我首先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通过各种各样的读,让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感受春的气息。接着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感悟作者的情感后,再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想象情景,酝酿情感。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有声地表达出来。在学生对文章有了理解,加上老师对其朗读的情感、技巧加以指导之后,采取多层面的朗读竞赛,便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完成课文诵读之后,引导学生感悟对课文具体语段、句子的领悟,加深对句子的理解。由于朱自清所写的是江南春雨,我启发同学们回忆掌握的关于江南春天的诗词,这样既可以回顾古诗词,又可以引导学生更快地进入朱自清所写的的江南春雨图。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忆了这些关于江南春雨的诗句,有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僧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回顾诗歌之后,我让同学们谈了自己在家乡感受到的春雨,把自己的感受与朱自清散文中的春雨作比较。我任教于北方城市,同学们也都是北方本土人,北方春雨来临之际正是风沙开始的时候,春雨伴随春风,置身期间的人们感受到的春雨是有泥沙气息的,桃花刚刚绽放之际,却委身泥土。所以同学们感受到的“春雨图”和朱自清所写不太相同。通过对北方春雨图的感受与南方春雨图的感受,加深同学们对于朱自清散文写法的印象,也扩展自己的审美视野。

老舍《济南的冬天》也是初中散文名篇,与朱自清《春》构成初中写景散文姐妹篇。朱自清情感细腻,老舍观察全面,朱自清文风婉约,老舍文风自然。在具体教学中,从阅读入手,加大阅读理解、合作探究的力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和拓展了学生思维。《济南的冬天》语言描写比较细腻、精美,更适合于表情朗读,因而我在范读之后,让学生充分地自由朗读,总体把握全文的基调。随后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画面的内容及特点。这样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把握了文章的重点内容。接下来师生对文章进行疑、赏析和品读,教师再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指导。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设置问题、引导讨论、互相疑的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的设置与解决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营造一种学生积极主动、师生合作互动的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拓展延伸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利用材料的能力,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通过相关内容的比较学习得以巩固已学知识的重要步骤。

《春》和《济南的冬天》是经典的散文名篇,朱自清先生和老舍先生以他们古典又现代的语言,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精致简约的篇章结构,实在是让学生感悟新文学魅力的绝佳机会,我在教学实践中,就特别重视这篇散文,让“少教多学”的方法真正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少教多学”的魅力,同时,也切实感受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美,并学会把内心感受到的美的情感诉诸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曦.“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07).

关于冬天的诗词范文第9篇

一、用心创设晨诵课堂教学意境

力求让教室里的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让每一块黑板都能传达一份诗意。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在晨诵的天空下”专栏,每天为学生提供一首经典诗文。每间教室的墙上都专门开辟出一片专栏――《我们的晨诵》,那儿会定期展示出班里同学的晨诵作业,那些精美的插画、隽秀的文字,见证着孩子生命成长的历程。

二、努力探索有效的晨诵教学模式

晨诵教学的模式一般是:开启诗+复习诗+新诗。开启诗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固定时间不断吟诵,从而成为一种仪式,唤醒沉睡的心灵,开启崭新的一天。关于“开启诗”,往往需要千挑万选,以及千百次地咀嚼玩味,同时,它们的数量也是极其有限的。而复习诗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反复地吟诵中获得新的感悟。新诗的学习,以诵读为主,不需要进行条分缕析,以免对诗歌的美好意境造成割裂。而诗歌的诵读,也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技巧性指导,更多的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和孩子们共同咀嚼、吟诵、玩味。比如儿童诗人钱万成的儿童诗《会飞的叶子》:谁都怕冬天/说冬天冷/小麻雀却说不/在光秃秃的树丫上/朗诵小诗/谁都说冬天难看/孤孤单单没有绿意/小麻雀站在枝头/给寂寞的老树/添上一片/会飞的叶子。

我的第一遍范读就把孩子逗乐了,接着孩子们自由练读,不一会儿,孩子们就读熟了,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让“一个勇敢的男孩读读第一节”,让“一个美丽的女孩读第二节”,再让所有“勇敢的男孩们读第一节”,让“美丽的女孩们读第二节”,就这样变换着形式,孩子们不知不觉已经把诗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了。最后,我把这首诗进行了改编:谁都怕冬天/说冬天冷/二(3)班孩子却说不/在明亮的教室里/朗诵小诗/谁都说冬天难看/孤孤单单没有绿意/二(3)班孩子用火一般的活力/给冬季的校园/添上一只只/会飞的蝴蝶。

让孩子们再次诵读,孩子读着这首送给自己的小诗,是怎样的一种自豪啊!他们情趣高涨,一张张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在每一个美好黎明里,我们在变得像童诗一样纯洁!

三、积极构建晨诵诗歌与习作教学的共同点

如何让诗歌和孩子当下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如何让诗歌和孩子的生活相互关联?让学生在学习诗歌之后进行改写或创作,这样的策略,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同时学生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也自然形成。如程晗老师执教的《春天来了》告V我们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黄晓莉老师带孩子走进了《爱读书的树叶》,孩子出乎意料的精彩表现鲜活地给老师上了一课:别低估了孩子,孩子视角的独特和想象的丰富让一切所谓的方法都“遁逃而去”,不得不发出“孩子天生就是诗人”的感叹。

四、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

1.晨诵课上诵一诵

每天清晨的晨诵课,当预备铃响起后,由当天的领诵员组织学生开始课前三分钟的诵读诗文。我们的诵读主要依托于早读的“十分钟晨诵”,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诵读的效率。

2.晨诵作业秀一秀

每周的晨诵课结束后,老师都会将学生的晨诵作业收回批阅,并将优秀作业进行拍摄,导入PPT,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在下一周的晨诵课上进行播放展示。同时,在教室墙面的晨诵专栏内将学生的晨诵作业进行展示,并请全班同学对展示作品给予星级评价。

3.主题活动赛一赛

我们充分利用班队会课,开展特斯晨诵主题活动。如《四季诗歌创作大赛》,并将获奖作品向学校广播站、校报投稿;组织“诗词大擂台”活动,他们或吟诵经典诗文,或展示自创诗歌,或现场吟诗作赋,诗人的潜质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创造的幸福。

晨诵引领孩子们走进诗歌的殿堂,感受诗歌的奇妙世界;晨诵让孩子们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晨诵让孩子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落泪于天边的一丝流云;晨诵让学生和老师的生命编织在一起,让师生关系更为亲密,建立起信任;晨诵让学生更加乐于表达,更加热爱写作,一首首小诗、一篇篇习作,记录下自己成长的足迹;晨诵让师生更加热爱生活,更加感到教育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晨诵让师生的灵魂与精神因诗歌而舒展!

参考文献:

[1]薛宏军.构建晨诵课程,提升儿童生命质态[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4(12).

关于冬天的诗词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古诗文;多元拓展;开放型课堂

教师在教学时,仍然采用是“抠字眼、理解诗句的含义、总结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抑制了学生们的创造性需要。古诗是古人在面对美景或结合其境遇发表的感叹,每一篇古诗,都有诗人想表达的情感。这就要求学生们要在课前、课堂、课后积极去学习并了解古诗。本文就从这三方面讲解学生如何学好古诗。

一、课前收集,信息编码

学生学习知识除了教师传授这个渠道,也可靠课前或者平常的积累,其实日常的积累才是其学习的关键。学生们可以按照相关分类,收集古诗,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进行系统学习。

例如,学生们可以收集与季节相关的古诗。《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所写:“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其实是一首关于冬天的诗。表面是描写冬天的场景,白雪皑皑,千山叠嶂,山中的鸟儿都飞走了,路上没有一个行人。在附近江面的小渔船上,只能看到一个老渔翁在一个人钓鱼。诗中描写出了一种非常寂静、寒冷的意境,其实是暗示诗人此时的抑郁心情。学生们在读到这首诗时,会感觉到“冷”与“寂”。同样,另一首古诗《梅花》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写:“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虽然这也是一篇关于冬天的古诗,但是诗人却是从梅花的角度描写冬天。墙角有几枝梅花静悄悄地开放,从远处看去,这纯洁的梅花散发出阵阵的幽香。这首诗简单朴实,作者通过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来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这两首诗虽然看来都是写关于冬天的诗句,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却完全不相同,写作手法也不相同,这就要求学生们平时注意积累。

古诗,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学生在课前收集古诗,要比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古诗多得多,因此,学生们要学会系统总结,将收集以及了解到的古诗进行分类编码,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课堂交流,碰撞思维

学生们在课前收集的古诗,当然要在课堂中进行交流,每个人对同一篇古诗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思想碰撞出火花的过程就是认识深化、理解深化的过程。在这个交流的过程当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学会对古诗文进行不同的表达。例如,《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篇名作。这首诗是描写诗人拜访友人李凝但未遇到友人的故事。但这首诗中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看没有什么,但其实构思十分巧妙。诗人本人就“推”和“敲”字在诗句中的运用十分纠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两字进行理解,询问学生们到底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学生们有的说用“推”好,有的说用“敲”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分析用这两个字分别有什么好处,然后教师给学生讲解,既然诗人在诗句中运用了“敲”,就说明诗人认为“敲”字更好,一阵轻轻的敲门声,惊动了鸟儿,鸟儿不安地飞出窝后,旋转一圈又飞回了巢穴中,作者用“敲”就抓住了这一现象,刻画了环境的幽静,引人入胜,而用“推”就没有这个艺术感觉。

三、课后延伸,开阔视野

课堂的教学其实已经在悄然改变,教学并不仅仅只限制于45分钟的课堂学习,教师也经常强调学生们的课后延伸。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后,可以带着问题再进行思考,这是对知识的总结与巩固,也是思维的再创造。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古诗时,教师会讲解古诗所运用的一些艺术手法,学生们在学习了这些艺术手法后,当再分析其他的古诗时,就可以运用这些手法来分析。同样,学生们学习了古诗的艺术手法后,分析古诗时要看古诗是景诗还是抒情诗,当遇到写景诗时,要注意写景诗的色彩变化。例如,杜甫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中黄、翠、白、青,这些鲜艳的色彩就勾勒出一种欢乐轻松的氛围。而在抒情诗中,学生们要明白一些事物所代表的抒情涵义。例如,鸿雁代表思乡,飞鸟代表自由,代表着高洁的品质,杨柳象征着依依惜别,当学生在诗句中看到这些相关的词时,就大概可以了解诗人想表达的是什么意境。

综合来说,古诗不仅能培养学生语文方面的素养,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提升也有积极意义。学生在课前收集古诗,让自己拥有大量的知识基础,而在课堂中学习赏析古诗的技巧,在课后又运用技巧去鉴别其他古诗,这样学生就可以提升鉴赏能力,自己就可以判断古诗基本意境。

参考文献:

[1]王俊山.浅谈古诗词教学中的多元化[J].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4).

[2]胡春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初探[J].读与算(教育教学研究版),2012(22).

上一篇:新生寄语范文 下一篇:节日祝福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