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22 08:55:08

广播电视学专业

广播电视学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广播电视学 课程体系设计 实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课程体系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选择的课程的总和及其进程,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质量,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是为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而选择的课程的总和及其进程。

广播电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方式有多种,如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平台,如校新闻中心、校记者团、校报、校广播站、校电视台等;组建学生社团;组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申报大创项目;组织策划、参与相关的活动和比赛,如微电影大赛、电视舞台化演出。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各种方式中,最重要的是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通过课程教学中的实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是有效而快捷的,是学生进入以上的其他实践平台的基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基础。

1我校广电专业的实验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课程是培养方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查阅我校广电专业的培养方案,其中教学进程计划表详细列出了学生在校的每个学期,在通识平台、文理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和实践平台上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目前,我校广电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173学分方能毕业。其中,与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相关的实验实践课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整个课程只有实验环节,理论融入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另一类是一门课程包含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实验环节所占的学时比例,不同课程有所差别。

这些课程的设置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出发,紧密结合社会、时代对广电专业学生的需求,在强化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科学合理的,从教学效果看,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技能,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特别是从就业单位反馈的意见表明,我们的学生基本能胜任相关的工作。但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我们的实验实践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广播电视学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在课程的开设上往往出现门数多、学时少的碎片化状态,一个学期(除第7、8学期)学生需要同时学习6门左右的专业课,大部分专业课涉及到实验实践内容,需要完成不同的繁重的学习任务,从而学习效果很难保证;

(2)现有实验实践课程不成体系。课程体系是围绕同一教学目标,不同性质的课程构成的课程关系网,或者简单说,是课程序列。从教学进程计划表看,我校广电专业专业技能培养相关的实验实践课程,除有统一的专业必修课外,还开设有大量的专业选修课,满足了学分制下课程设置的要求,甚至一门课程多位教师开课,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资源。但这些课程,一方面,不够全面,某些应该设置实验实践学时的课程没有设置,比如新闻实务基础、媒介融合以及一些新媒体相关的课程;另一方面,也没有注意这些课程的内部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先行关系,比如,在排课时没有谨慎地考虑其先后顺序,从而导致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3)课程内容出现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出现交叉的情况,如《电视节目学》、《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广播电视编辑》等多门课程都涉及前期摄像技能和后期剪辑技能,因为各位教师都是依据自己的教学大纲以及自身对该门课程的理解,开展教育活动,从而出现教师们都会讲解摄像部分和剪辑软件的知识,设计相关的摄像和剪辑实验,但由于课时等各方面原因,又都只讲解其中最为基础最为简单的部分,学生从而多有抱怨,教师们讲得都相同,都是最基础的,想深入学,却戛然而止;

(4)没有很好地组织专业课程实习。学院设置有专门的课程实践实习环节,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我校广电专业目前的做法是带领学生到电视台参观,此外还包括听讲座等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创作过程。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专业课程实习,课程教学走不出课堂、走不出教室,与社会生产生活脱节,与时代脱节。

2广电专业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设计

实验实践教学不是理论教学的附庸,它既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又独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2.1 广电专业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目标

广电专业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是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技能和能力具体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基本的采写编评;第二层次,摄影摄像和后期制作(含特效制作);第三层次,节目的策划、制作、营销到完成的能力;第四层次,企业管理与行业发展。我校广电专业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在体现上述技能目标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其民族特色。

2.2广电专业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的结构需从学习者、社会需要和知识本身三个角度来思考。围绕课程体系目标,首先考察为了实现以上目标,需要开设哪些相关课程,课程名称不一而论,重点是应该涵盖的知识点。笔者认为应该开设的课程包括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后期制作(含图片、音频、视频)、各种类型的节目制作、广告创意与制作、栏目与频道包装、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媒介融合。

其次,根据以上课程的相互关系组织各个课程在教学进程中的先后顺序。结合我校广电专业教学实际,笔者认为以上课程可按下列顺序开出:

(1)基本的采写评。具体课程有采访、报道(现场报道)、播音主持、新闻写作、电视脚本编写、评论,这些课程应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同一门课程通过设置基础部分Ⅰ和高阶部分Ⅱ,在多个学期开设,反复训练,强化学生的以上基本技能,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后期的综合创作中制作出高水平的作品。

(2)熟悉现有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不同学校广电专业实验室有不同的实验设备,虽然同类设备的操作方式是相通,但对于从未接触过广电设备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鲜而陌生的,他们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所以熟悉本校专业实验室的设备,掌握其使用方法,是后期学习的基础。为此,需要开设相关的课程,建议由实验室教师担任此类课程的教学,且开设在第一学年。

(3)基本的摄影摄像技能。

(4)后期制作技能。具体课程有图片处理、排版、音频编辑、视频剪辑、特效制作、新闻动画、网络编辑,涉及的相关软件包括Photoshop、方正飞腾、Premiere、Audition、After Effect、Flash、Dreamweaver等,涉及的后期编辑平台包括音频工作站、特效切换工作站、非线性编辑工作站(大洋、索贝、苹果)等,此类课程的教学以讲解软件操作为主。

(5)综合技能训练。具体课程有电视节目制作、视听语言、纪录片创作、广告创意与制作、微电影创作、影视编导、政府公关与发言人制度、媒介英语、媒体副刊与文学艺术、新媒体、媒介融合。这些课程是以上基础技能在特定领域的综合运用,对于专业技能,是一个反复强化和综合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建议教师在讲解理论的同时,采取任务驱动、项目驱动和小组协同的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

(6)其他技能。广电领域新的发展对广电专业学生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应当体现这种变化,除了掌握专业内的知识和技能,还需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与技能,具体包括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产品开发、市场营销。

(7)专业课程实习。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模拟电视台、学校电视台、学校广播站、学校新闻中心,特别是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磨练,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8)作为民族院校,体现专业办学的民族特色,对于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有着特殊意义,这一点体现在实验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一方面,要求我们开设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课程,具体包括地方文化产业与传播、旅游文化与传播、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研究。这类课程建议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最好可以带领学生做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民族特色也可以贯穿于其他课程的实验实践环节之中,比如纪录片创作、微电影创作等课程就可以选用民族相关题材为内容。

2.3 广电专业实验实践课程体系的评价

课程体系的最终评价应在教学实施以后,通过测评数据,说明新的课程体系有没有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笔者此处对新的课程体系的评价仅关注它有没有解决现有课程体系中出现的问题。

新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各课程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围绕课程体系目标,在课程体系内部结构上,对应每一种技能培养目标,指出应该开设的相关课程,以及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有效地改善了专业课程过多、课程开设不全、先行关系混乱、内容低水平重复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一门门具体课程的落实,比如每门课程必须有公用的教学大纲,或教学进度计划表,即课程内容在考虑个性化的同时,要有一个基本的统一的要求,规定这个课程应该囊括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论部分与实验实践部分的比例关系,以及与其他课程的相互关系。

新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也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大创,结合学生社团和学生活动等,开展相关的实践,依托专业实验室平台,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在创作中收获快乐,在快乐中提升技能!

3结语

我校广播电视学专业旨在为民族地区培养广电专业人才,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求,我校已启动新一轮培养方案的调整,作为第一批试点专业,我们的培养方案在全教研室老师同心协力的努力下已初具雏形,比如某些课程的增减、总学分控制在150学分之内。

广播电视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校广电专业历来重视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如11级广电专业学生安娜、胡察两位同学创作的微电影《全力冲刺》获2014年金鸡百花微电影单元奖项。

实验实践课程体系设计是整个广电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中重要的一环,是教学改革“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体现。本文有笔者的思考,更吸纳了同事的建议和意见,我们期望我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在注重技能的基础上越办越好,为广电事业、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合格的人才!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QN0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贺新宇,任永波.新编教育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40.

[2] 崔小娟.浅谈广电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8):42-44.

[3] 张倩,弓力成,李慧.广播电视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华人时刊,2014(9):178.

广播电视学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学 现代汉语 教学改革

“现代汉语”课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是一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的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能力的基础课程。”[1]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诸如新闻、编导、广告等文科专业,为了使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开设现代汉语课。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教学普遍存在着照搬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及方法等现象,导致该门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教学目标缺少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对接;

第二,教学内容缺少与专业知识的衔接融合,缺乏实用性;

第三,教学内容重理论,缺少应用及实践环节的设计;

第四,教学内容缺少对当下语言现象的有效解读,语言材料相对陈旧;

第五,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灵活多变性。

由于以上主要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对现代汉语课不感兴趣,认为学习现代汉语课是没有必要的,对自身的语言表达及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对自己专业技能的提升没有帮助。针对现代汉语课在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探讨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及内容。

一、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准确进行课程定位,重新设置课程教学目标

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在广播电视机构以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访、摄录、编辑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该专业的毕业生除了需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现代汉语”课是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计划中为培养学生沟通及表达能力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设置为30―45学时,2或3学分。根据《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对我国语言文字工作“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任务的规定,按照现代汉语课在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课程定位要求,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路,重新设定教学目标。即“散点式的选择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理论知识理解、分析社会语言现象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上将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初步具有运用语言理论解读社会语言现象的能力。

二、根据教学目标及要求,有针对性的拟定授课计划

广播电视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散点式”的选择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何为‘散点式’;‘散点式’选择理论知识的依据是什么;如何‘散点式选择”是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散点”是与系统相对而言的。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现代汉语课要求系统的讲授语言理论、知识及技能。而在其它专业培养计划中,现代汉语课的课程性质、课程定位、课程功能、学时安排均决定系统讲授汉语言理论知识是不具备条件的,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些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首先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其次是现代汉语课教学内容自身的实践应用性;再次是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需要。基于以上三点的考虑,现代汉语课应选择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语言理论,选择与社会生活联系较紧密的语言知识,选择对专业技能的提升有奠基及助推作用的理论知识。集中体现为如下几方面:

第一,基于广播电视学专业普通话课与现代汉语课“语音”部分教学内容的重复,割舍“现代汉语”课语音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二,基于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重复的考虑,删减文字部分的笔画、笔顺、造字法等内容的教学。着重讲授规避异体字、繁体字、错别字等正确使用汉字等相关知识。第三,词汇部分删减掉与高中语文课重复的内容,重点讲解同义词辩词,同音词理论及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等知识。第四,语法部分讲解低一级语法单位构成高一级语法单位的语法规则,病句常见类型及识别方法。第五,修辞部分着重讲解不常用辞格的识别及运用。精简后的现代汉语课教学内容实用性较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或者具有向专业知识靠拢的空间及可能。易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展开及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割舍掉的教学内容并不是不讲授,而是做轮廓性的宏观概述,让学习者在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重点、详细地学习精简后的知识。

三、有效整合日常生活及传播媒介中的新鲜语料,将其融入现代汉语课程理论教学

纵观各种版本的现代汉语教材,教学举例及语言材料陈旧是不争的事实。语言课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实践教学、应用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只有教学材料鲜活、真实、贴近生活与专业实践,才能充分凸显语言理论的有效性及实用性,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此,现代汉语课应将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中鲜活、真实、积极、健康的语言材料补充进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去。将大众传播媒介及当下典范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作为现代汉语课的语言材料及语言资源。

由于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职业输出方向是广播电视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因此,现代汉语课应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广告、微博、微信等媒介上的语言事实作为该门课程教学的首选语言材料,并对选择的语言材料不断更新。例如,在文字的正确使用、同义词的辨析、新语词的发展、语法错例辨析、辞格的运用等理论知识的讲解中都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新闻媒介中的语料作为理论教学有利的论据,给予支撑。这需要教学者有意识地扩充知识储备,扩大阅读面,平时注意语言材料的搜集、积累,并对搜集来的语料不断的研究、分析及推敲。最后,才能将其应用于具体的理论教学中去。

四、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侧重实践及应用的“1+3”的教学模式

为了将日常生活及传播媒介中的新鲜语料有机融入教学环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凸显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加强课堂实践环节设置比重,笔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提出“1+3”的教学模式。“1”指的是一个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点。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打破系统讲授的惯例,采取“散点式”的理论知识讲解模式,虽然选择的每个知识点是整个语言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其在具体的授课中就是一个整体,具有独立性及自身相对的完整性的。“3”指的是语言理论知识运用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最基本的语言理论知识的识记练习。以常用的课堂练习题形式呈现。学生与教师对该呈现形式都较为熟悉,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该形式有利于测验学习者理论知识的识记数量及掌握程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强化记忆。第二个层面是分析社会语言现象的训练。即选取与所讲的一个理论知识点有关联的最新社会语言现象,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让学生对语言内容及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进行课堂谈论。此种训练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呈现的内容具象直观,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主要传达分析的思路及方法。该层面的语言理论知识运用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用语言理论分析社会及专业中语言现象的能力,并间接感知课程内容与专业学习及日常生活的关联度。第三个层面是运用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能力训练。在对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识记及分析练习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口头语言表达及书面语言表达中去,或者尝试性的在专业写作、新闻报道中有机地融入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该层面的训练,教师可进行灵活地课堂设计及教学组织。课后学生可与教师对使用效果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该层面的训练有助于提升学习者运用语言的能力,直接体会到语言知识的实用性。

五、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散点式”的教学理论知识安排,“1+3”的教学模式设计,要求广播电视学专业现代汉语课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班级授课、小组讨论,课外实践等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举例加讨论,示范加反馈,媒介语言实例辩论等教学方法。在语言知识积累,分析、运用语言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习者思维的灵活性及灵敏度,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注释:

[1]张先亮:《试论“现代汉语”课的定位、内容与方法》,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71―76页。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Z].2012.

[2]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81―85.

[3]张先亮.试论“现代汉语”课的定位、内容与方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1―76.

[4]韩书庚.高师“现代汉语”课程的教法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2):88-90.

[5]贺晓萍,谭莉芳.关于高师“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1):76-78.

广播电视学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课堂教学;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221-01

近几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一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并纷纷设立广播电视学专业。由于超常规的快速发展,招生人数猛增,造成了办学中的浮躁和粗放,使教学环节难以保证,教学计划难以落实,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出现了只重数量、不顾质量的情况,学生就业率逐年下滑。广播电视学专业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选择适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进而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办学方法和办学思路,体现新建本科院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建设的创新性和特色。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有必要进行调整和创新。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理论课堂教学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尽管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一的理论授课,但教材中的经典案例仅仅是对历史上组织行为经验与方法的总结与回顾,如果照搬,和我国现实实践也有一定的差距,对于现在90后学生来说,他们理解方式的碎片化、短暂性,让他们在学习中无法领悟理论要点,对学习不敢兴趣,认为这是和自己没有太大关系的事,使得教学效果不好。而体验式教学的重心在于关注学生学习中的体验,并围绕这一重心进行教学设计。因此,转变教学模式,学生的体验、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实践参与以及实践性思维成为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过程需要教师设计具体的情境与实践性问题,让学生在对这些情境的理解与问题的解决中实现学习体验,进而生成新的知识,提升实践性思维能力。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搜集资料,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时机,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合理地设计问题,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二、开放式教学理念

理论课堂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开放的,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要在课堂上开放,还要注重课下交流,是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的全方位开放。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学生更多地依赖互联网学习,以网络为平台,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地位,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控制权。在传授每个知识点之前教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专门的网络教学平台搜集资料完成自主学习部分,课堂上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和板书讲授重要知识点,由学生结合搜集的材料分析完成知识点的内化,课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区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查看课程内容、下载课件、提交作业等,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教师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管理评价。

三、多媒体加实物展示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手段,也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手段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求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现在几乎所有高校的广电专业都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教学中往往是学生对着PPT课件空想,无法联系实际,因此需要在理论课程中加入视频案例和实物案例,如《艺术概论课》中可把具体的作品带入课堂,用实物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理论,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当今媒介技术快速发展、媒介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广播电视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通过课堂教学创新法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索出人才培养新模式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就业率,培养出合格的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茹.网络时代《传播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5).

[2]刘光英.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校内实践领域的探索[J].理论观察,2014(7).

作者简介:

于胜男(1982-),讲师,硕士,黑河学院人文传媒学院新闻传媒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理论;

朱红岩,副教授,黑河学院人文传媒学院新闻传媒系,研究方向:新闻学理论;

王 婵,助教,黑河学院人文传媒学院新闻传媒系,研究方向:传播学。

广播电视学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学 影视创作小学期 讨论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72-03

The Research of Operation Mode of Discussion Didactics in Radio & Television Short-term Practice of the University

Ma Xiaoliang

(School of Art and Literature, Shihezi Univerc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China)

Abstract:Short-term practice of film production is the important link of the practice instruction. The use of discussion didactics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degree and to promote their works, it’s also the needs of realizing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improving teaching efficiency. This paper respectively discusses the way and the key of using discussion method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three steps: choosing subject, production and post-production.

Key Words:Radio & television; Short-term practice of film production; Discussion didactics

论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开展讨论、进行相互学习与启发的教学活动,一般分为设计主题、讨论准备、组织讨论及总结4个环节[1]。在讨论前,由教师精心设计讨论主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提前安排学生做好讨论准备、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在讨论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在发言结束前进行总结,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讨论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指出其错误和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归纳学生的意见。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改变教学模式和讲授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创新意识。

影视创作小学期是高等院校广播电视学专业普遍采用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该环节设置在影视类课程教学完成之后,时间一般为2周以上,通常采用分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组为单位,以拍摄纪实类或创作类短片为训练内容,检验其影视创作知识、技能的学习效果。

影视创作小学期通常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选题策划为主要任务,要求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提交选题和详细策划案,并通过组内学生讨论提交该组的最终选题和策划;第二阶段以拍摄、粗剪为主要任务,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形成初片;第三阶段以包装、成片为主要任务,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影片制作的精剪、包装工作并提交最终作品。

1 分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分组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师的数量对学生平均分组,由一名教师指导一个小组的教学模式,在高校广播电视学影视创作小学期的分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指导主要贯穿于影视创作的选题策划、拍摄剪辑两个主要阶段,在选题阶段,由学生讨论选题,上报给教师,审核通过后进行拍摄,若审核不通过则继续讨论上报直至通过;在拍摄剪辑阶段,教师不定期地关注并检查学生的操作与进度,若出现困难,学生提出,教师予以指导;作品完成后,交由教师评定成绩。

在分组教学模式中,一名教师通常指导3~5名学生,人数不多,有利于教师的投入精力,学生积极参与,但从该模式多年的运作结果来看,学生作品的效果并不理想,通常存有选题范围普遍偏窄,作品立意较浅,对知识和技巧的运用存在常识性错误等问题,鲜有优秀作品出现。这些问题的产生说明分组指导的教学模式存在不足,需要改进。

在分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他们直接决定了学生选题的通过与否,同时也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作思路与创作方式,在选题阶段,虽然小组中的学生也进行讨论,但这种讨论缺乏教师的指导和掌控,学生所掌握的信息量较少,选题视野不够开阔,这就导致作品缺乏内涵,立意较浅。在学生选题屡次不被通过的情况下,教师通常会提供给学生选题,但师生双方在知识、视野、技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这一类选题,且经过屡次选题失败后,学生会急于开始创作,以赶上其他小组的进度,常不加考虑就接受教师的选题,这就造成了创作中困难重重和学生的浅尝辄止。在拍摄和剪辑阶段,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是观察学生创作和解答学生问题,在这个阶段,教师仍占有主导地位,教师提出的解决方案,学生都会不假思索的采纳,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创作中缺乏思考。教师的主导地位虽然能够保证教师的意见得到贯彻,但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创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容易造成学生懒于思考、作品缺乏创意、缺少亮点。

在分组教学中模式中,一名教师带一个小组,指导教师只为自己组的学生提供指导,不同组之间、不同教师之间没有交流,缺少各组之间的交流,学生无法分享到其他组的经验和教训,局限了思路;教师也无法及时探讨、解决小学期中的问题,不利于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

2 使用讨论式教学法的优势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符合广播电视学专业影视创作小学期的需要。首先,从影视创作的要求来看,其选题需要多样化,其创作思维、方式需要多元化。因此,教师不应禁锢学生的思维,而需要通过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后找到适合的选题。选择正确可行的创作方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策划,这就必须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形式,利用讨论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形成争论,带动思考与反思,形成学生自己的创作理念。其次,影视创作小学期是在学生完成影视类课程的学习之后进行的,此时,学生只掌握了影视创作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很少,没有完整地完成过一部较长的作品,必然在创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对此,教师既不能包揽学生的任务,也不能放任不管,因而,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符合该环节实践教学需要的方式,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够实现教师的有效指导。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能够提高影视创作小学期的运作效率。小学期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从选题到拍摄剪辑,再到包装成片的整个影视制作过程,时间相对较紧,如果学生在选题阶段耽误时间,就会严重影响创作的总体效率,只能在拍摄、剪辑、包装中降低标准来赶工,这就会导致作品质量的降低,如果在选题过程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由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讨论,就能调动全组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高该环节的运作效率。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实现影视创作小学期的教学目的。小学期要求学生通过训练,掌握影视创作的基本方法、技巧,提高创作能力,如果每个组与其他组没有交流,就不能了解其他组在创作中的问题、经验和教训,在创作中期进行讨论,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问题,思考更多问题,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取经验,在创作结束后进行讨论,能有效地总结经验、教训,并能对创作过程进行思考、提出问题,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3 讨论式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在广播电视学专业影视创作小学期的实践教学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法,需要以该实践环节中各阶段的不同特点为依据,调整每个阶段的讨论重点、范围和方式。

第一次讨论适宜安排在小学期开始后的2~3天内,这次讨论应着力解决选题策划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在学生接到任务、完成分组后,便应该安排其开始选题,此时,学生有较长的时间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前,教师须要求该组每位学生提交选题和详细策划方案,经过对学生选题和策划案的审阅,教师总结问题、设计讨论思路和重点。在讨论中,先由学生分别陈述选题和策划,再与其他学生相互点评,教师做补充和指导。在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商讨并最终确定选题。

此次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目的在于教师能够有效地控制讨论,保证学生的发言时间,对教师来说,在这次讨论中,“平等”是手段,“引导”是目的,在讨论中,教师要将自己作为讨论者中的一员,倾听学生的陈述并平等地参与讨论,“平等”的意义在于不过分干预学生的判断,如果教师在选题策划的讨论中过于强势,就容易左右学生的判断与选择,不利于调动组内全体学生的思维与积极性,讨论式教学法是双向教育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老师与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完成任务,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师生共同探索”[2]。“引导”的意义在于保证讨论的质量、拓宽讨论的广度、延伸讨论的深度,教师通过审阅策划归纳问题,在讨论中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通过启发、引导,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力求创造一种较为宽松的讨论环境,并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小组的讨论进展情况,一旦发现有僵局或离题现象时应积极引导,以保证讨论的实效[3]。

在讨论中通过的选题,学生可以开始拍摄,在讨论中没有通过的选题,教师要与学生商讨并提出修改意见,促使其经过修改后通过。

第二次讨论适宜于安排在小学期的中后期,即小学期时段的2/3处,这次讨论应着力解决拍摄、剪辑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时间,小组一般都能完成影片的粗剪工作。讨论前,教师应以组为单位安排学生梳理、总结并提交拍摄、剪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组教师在一起进行研讨,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最佳解决方案。在讨论中,首先由各组学生陈述问题,学生可借助片段和画面来阐述,再由其他组的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总结并提出最佳方案。讨论结束后,由教师整理并汇编该次讨论中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作为调整和改进影视类课程教W内容和方法的依据。

此次讨论全体学生应共同参与,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广泛地听取其他小组的问题,而不是局限于自己小组之内。对于教师来说,在这次讨论中,“交流”是手段,“解答”是目的,在讨论中,教师要善于协调和掌控讨论的局面,引导学生对其他组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同时,教师也要善于选择“解答”方式,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解决方案与最佳解决方案之间存在差别的原因。

经过这次讨论,各组的问题都会得到有效解决,每个组有足够时间进行镜头的补拍和精剪作品,这样能很大程度地提升创作效率和作品的质量。

第三次讨论适宜安排在小学期结束后的3天之内,此时学生还对实践经历和作品存在较强记忆,这次讨论着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讨论前,教师应组织观看和研讨学生的作品,提出问题并综合意见。在讨论中,教师安排学生相互观摩影片,鼓励学生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作品观摩完毕后,教师应组织学生针对此次小学期的运作过程提出意见和建议。讨论结束后,教师应汇总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改进小学期实践教学方法的参考依据。

此次讨论以全体学生为单位,目的在于强化和提升学生影视创作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所得经验。对教师来说,在这次讨论中,“鼓励”是手段,“提高”是目的,要鼓励学生敢于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在学生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提醒、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经过这次讨论,能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给教师提供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和资料。

4 结语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符合广播电视学专业影视创作小学期自身的需要,也是提高小学期实践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相长的需要,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需要结合小学期每个阶段的特点、要求,确定讨论内容、范围、方式并合理安排指导教师在不同阶段讨论中的角色和任务,这样才能有效弥补分组教学模式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马丹.讨论式教学法的组织与实践[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18):59-60.

[2] 刘闻滔.论讨论式教学法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中的应用[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6):200-201.

广播电视学专业范文第5篇

要找准问题、坚定信心。总的看,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有较好基础,已形成了一个基本轮廓和雏形,目前主要的短板还是农广校建设没有跟上,各地发展不平衡。一是办学体系不够健全。全国还有40个地(市)和近500个有农业的县(市、区)没有农广校;地(市)级校非独立办学的有79所,县级校非独立办学的有468所,分别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有的省全省基层农广校始终建不起来,还有的省地(市)撤并农广校问题比较严重等等。农广校的不健全和削弱,必然影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有效构建。二是条件建设滞后。全国县级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显示,条件相对比较好的1400多所A级校和B级校,也不同程度存在设施设备不足和老化陈旧问题;400多所C级校和D级校,基本是没有办学场地、缺设备。三是办学队伍能力亟待提升。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短缺,基层校长队伍的开拓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与事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2013年7月,农业部专门印发农科教发〔2013〕7号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一些地方在贯彻落实中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沟通协调不到位、具体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没有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和全局上,充分认识加强农广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的地方觉得农广校条件差、人员力量弱,建设难度大,信心不足;有的地方认为没必要建设农广校,可以直接利用其他资源。对此,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我们一定要看到,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国家和各级都在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广校建设正当其时,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势在必行。

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农业部7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以增强教育培训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各级农广校建设,这是农广校性质和承担的任务所决定的。农广校建设的目标是,力争在5年内实现全国所有地(市)和农牧业县(市、区)农广校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全覆盖;积极争取各级专项支持,农广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基本配套,全面改善县级校设施条件;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县级校(中心)实训基地覆盖率达到100%;专兼职教师队伍扩大到10万人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各级校长(主任)和办学人员队伍实现全员培训,办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此,加强农广校建设要着力把握以下四个重点:

一是进一步完善办学体系。要保持农广校相对独立完整的办学体系。没有农广校建制的,或者原来有但被不合理撤并和挤占的,要通过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争取建立或恢复农广校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一时难以建立农广校的也要保证设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二是强化公益性职能定位。农广校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是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和地方教育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各级农业部门要主动加强协调,确保农广校(中心)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要在机构设置、职能定位、岗位编制、人员聘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制度规范,强化职能建设。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承担农民教育培训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职能,把农广校(中心)办成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宣传推进中心,受委托承办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

三是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中央校要抓紧编制全国农广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规划,各地要积极争取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农广校现代化进程。2013年,部里为100所A级校配备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2014年,计划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项目主要调整为新型职业农民流动课堂项目。中央校要尽快制定各级农广校建设规范,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能任务、设施条件、办学机制等方面提出最基本要求,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各省、市、县都要相应制定建设规范,越往下应越具体,要求应更高。同时要建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督导检查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通过建设不断加强,通过规范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四是加强办学队伍建设。教师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实施体系队伍建设工程,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对校长、教学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分级开展轮训。要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训基地培训相融通,培养一支既有理论会讲课,又有技术能动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注重把一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去,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快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和农民教育培训导师制度;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有一个好的校长,就有好的理念,就可以建设一支好的队伍,形成一套好的管理理念,凝聚一股好的力量。因此,校长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要努力打造一支思路清晰、勇于开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校长队伍。

要教学为本、服务为重。教学是农广校的立校之本,服务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农广校的中心任务。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要切实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协调、汇聚、集成各方面力量,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教育、大培训格局,实施分类、分层,多目标、多样化的教育培训。

一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务农农民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开设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等新兴专业,重点培养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通过增设家庭规模生产经营等新兴课程改造传统农科专业,兼顾培养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继续推进中专后和合作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农业职业技能人才。促进职业培训、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乃至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

二要深入开展农民职业培训。改变以往单一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培训方式,特别是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创业培训,要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分产业、分类型进行经常性、系统性、全程性培训。要严格按照培训指南和培训规范,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尤其要强化培训管理,凡是整合利用农技推广机构、农机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相关资源开展培训的农广校,要严格落实培训环节,牢牢抓住质量这条生命线,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

三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教育内容上,要紧跟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实际需求,创新教学课程体系,改专业教学为产业教学,依据农时季节和农业关键生产经营环节,针对关键技术和核心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减少理论增强实操,突出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要尊重农民意愿、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和学习特点,改农民进校门为教师到家门,采取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等灵活方式,方便农民结合生产就地就近就需学习。在质量评价上,要立足生产经营实际,将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和生产经营考察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从一次性单一结果检验转为过程检验与结果检验相结合,把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后的实际生产经营效果也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四是搭建基础平台做好公共服务。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重点,切实发挥各级农广校(中心)职能作用和服务功能,上联政府及教育、财政、农业等行政部门,横联农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企事业单位,下联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和协作协同,形成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农广校要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增强抓落实、见成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要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广校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农广校各项工作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列入农业部门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要像抓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一样,下大力气抓好农广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健全联合办学的领导体制机制,建立抓落实的绩效考核责任机制。要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着力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体系。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广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及农广校建设发展和作用发挥等重大问题。各省厅科教处要与省农广校密切协作,在领导中加大扶持,在指导中加强服务,全力支持农广校开展各项工作,要把办好用好农广校纳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工作要求。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重视和加强对农广校(中心)的领导指导,主管部门的主管领导和科教部门的负责同志可以兼任农广校(中心)相关领导职务,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大工作力度。

要积极争取加大投入。农业部农科教发〔2013〕7号文件下发后,部党组高度重视,部科教司、中央农广校与发展计划司、财务司一起,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积极沟通协调,争取农民教育培训及体系建设重大工程项目,推动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出台。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将农广校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安排专门工作经费,完善与办学要求相匹配的公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落实农广校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财政预算经费,保证各类重点培训工程项目的优先安排及重点支持。

要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深入总结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有效方法和实现途径,总结宣传基层的好做法好经验,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重视农民教育培训、支持农广校发展的良好氛围。各级农广校要通过多种渠道特别是主流媒体,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重要性、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紧迫性、农广校地位作用尤其是办学成效贡献的全方位宣传。要大力营造爱农重农强农的社会风尚,增强农业农村吸引力,让更多的农民成为高素质的新型现代职业农民。

广播电视学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全程式培养

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综合化程度高、技术业务革新快,[1]而实践能力是评价媒体从业人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地方高校在培养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成为众多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毕业生的通病。[2]按照全程式教育理念,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多渠道搭建符合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实践载体,并建立相应的实践能力培养保障体系,能有效培养出适应媒介融合时代要求的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

一、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全程式培养的内涵

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首先应包括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对全媒体新闻从业者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对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如果只是在某些课程中设置了一些实验和实践环节,学生获得的实践能力必然是碎片式的,不能融会贯通,无法满足媒介融合时代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新要求。为了真正做到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融合,实践能力培养4年不间断,根据学生从大学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多渠道搭建实践载体,并建立相应的实践能力培养保障体系,构建全程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能更好地促进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全程式培养模式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浅入深,从单一走向综合。学生在平时课程学习、实验和实训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些作业往往是碎片化的、粗糙的。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学生对作业进行精心的加工和再创作,使其更加成熟、丰富,成为作品,再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完善,成为产品,最后根据市场的需求,使其成为具有价值的商品。在“作业—作品—产品—商品”的转化中,学生实践成果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载体

(一)学校自办媒体: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专业化程度高、制播要求高,能接收的实习生数量非常有限。根据媒介融合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培养媒介融合人才,学校先后创办了网络视频制作部、《守望报》和“择优网”三大学生实践平台,主要用于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二学生的实践教学。三大实践平台分别着眼于不同的实践领域,《守望报》作为传统纸质媒体,主要培养学生新闻策划、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和报纸排版等方面的能力。“校园新闻聚焦”主要培养学生视频新闻的策划、采访、拍摄、剪辑等能力,让学生能与电视台新闻栏目实现无缝对接。“择优网”则融合纸媒和电视媒体的特点,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通过网络、手机的推送,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网络媒体的运维。

(二)广电节和记者节: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熔炉广播电视学专业每年举办广电文化艺术节和记者节活动,充分利用“两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和实践能力。“两节”的所有活动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将实践中获得的感悟和成果充分展示出来。广播电视学专业实践方向较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某一实践方向重点发展。“两节”让不同实践方向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展示。在实践过程中,小组成员彼此联系,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发挥了各自的潜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通过“两节”提炼出一批富有价值的实践作品,成为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熔炉。

(三)以赛促训: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推进器专业比赛是一种高层次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级各类专业比赛,学生与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同台竞技,有利于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比赛,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去。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往往缺乏开阔的视野,“走出去”的学生通过现场比赛、观摩其他高校的优秀作品、与其他高校学生面对面交流,会受到很大的启发,相互取长补短,也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潜能。专业比赛也有助于教师思考、定位实践教学,促进了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了实践效果。

(四)以作品代替论文的毕业设计: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举措传统的广播电视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以论文为主。由于本科生专业理论素养还不高,缺乏对问题的独立分析能力,鲜有独到的见解,所以理论性过强的毕业论文缺少实际价值,与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偏差。为提高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广播电视学专业应进行毕业论文改革,将微电影、新闻作品、三维动画、摄影作品等作为学生毕业设计内容。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最终提交的毕业设计材料包括作品成品、设计方案和设计脚本。小组完成的作品,要求每个成员按照分工的不同,撰写一份自己承担部分的工作思路和反思。

三、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

为保障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学院建立了“实验室开放制”“实践活动导师制”和“两级主体、多种方式”评价体系。实验室通过“全天、定时、预约”三种形式向学生开放,通过实验室的三种开放形式,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践锻炼。学校为每个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配备了两位实践导师,即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在评价方式上,改变传统的以单一考试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采用考试、考查、实践活动、观察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欧黔.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广播电视新闻学实践教学探索[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5):90-93.

[2]戴姝英.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性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8):89-91.

广播电视学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学;处境与现状;可持续发展

广播电视学的地位与处境随着高校教育改革以及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变并发展,高校教育制度的改变导致此行业与人才培养之间出现严重脱节,使本专业处于一个尴尬的处境。广播电视学的艰难处境最明显的表现便是其就业形势的严峻,这让部分学生在选择此专业的时候产生犹豫,要让此专业更好的发展下去,需要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一些专家学者也不断开始着手分析广播电视学的现实状况,不断进行探索,试图通过研究找到其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新闻学

广播电视学要坚持其发展道路,需要人们探索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高校广播电视学的设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广播电视是传播文化与消息的重要渠道,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高校设立广播电视专业正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人们群众对广播电视的需要。新闻学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文化,不仅传播了西方文化,又将祖国的文化发扬传承,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广播电视学有效的解决新闻传播的问题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就需要新闻学对此类事件进行报道与传播,为广大人民群众及时传送相关消息,扩大事件的影响,引起人民的关注,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

二、新闻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优秀中坚师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广播电视学的教师从数量上明显较少,师资力量匮乏;从专业知识上说,这些教师中大部分为普通讲师,教授级别很少,教师年龄较为年轻,缺少相关的教学经验,造成教学过程中出现阅历不足的情况。

2.缺少实践机会

高效教学一般较为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此专业所要求的实践性。学校没有给予学生实践较多的机会,造成实践与学习知识相脱节,专业人才较少,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3.教学方法单一

虽然高校教育制度在不断地前进,但是,一些高校的教学理念以及方法依然十分陈旧。在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继续用陈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出的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无法适应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而且枯燥的教学课程严重影响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4.就业形势严峻,严重影响学习者的选择

学生在面临专业选择时,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均将专业的未来就业趋势纳入考量,而新闻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目前并不乐观,这使很多具有此方面天分的人才放弃了对本专业的选择。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本专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三、关于新闻学可持续发展的探究

广播电视学的发展受到其问题与困难的阻碍,若想获得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打破其障碍,使问题得以解决,使新闻学走上正轨,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形成良性循环。

1.扩充教师力量,重视实践教育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主导力量。对于广播电视学也具有此作用,因此,无论从学校角度还是从政府角度,应当注重增强教师的师资力量,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能力。学校要多给教师实践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多掌握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技巧,将更多的、更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校不仅要加强教师实践,也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学习,对资金与实践设施进行投资,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锻炼出自己全面的能力。

2.使用具有特色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高校中的陈旧教育思想以及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应该得到变革,使其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学校及政府除了提高教师的能力与质量外,还应开发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促进教师思维的开拓,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与热情,不断追求创新的方式方法,掌握最新的前言知识,进行最新最有用的实践知识学习,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地革新与进步。

3.出台相关政策对广播电视学进行保护

为了促进传媒事业更好的发展,为了保证更好的向传媒领域输送更好更多的人才,在广播电视学的发展上政府的力量不可低估,对新闻学的发展,也必须给予帮助,出台相关政策帮助其进行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离不开新闻学的发展,只有坚持新闻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让社会的经济与文化长久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结语

我们的社会需要全面的发展,针对传媒领域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及时解决,使文化的媒体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符合社会主义的方向。针对广播电视学出现的尴尬处境,必须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消除问题,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刘薇娜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田春阳.广播电视新闻学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究[J].现代阅读(教版),2013(10).

广播电视学专业范文第8篇

问: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广播电视学要教会学生的主要本领是: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广播电视记者和节目编导,当然也会涉及影视节目的制作,如果有兴趣,大可在本科期间拍摄几部微电影,过过导演的瘾。

问:学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答:如果你是影视爱好者,对动态画面有良好的感知能力,欢迎你报考本专业。此外,本专业强调动手能力,希望考生在高中期间已经对摄影、视频制作有浓厚的兴趣,乃至有些实践尝试。另外我们十分欢迎兴趣宽泛,涉猎甚广的考生,因为对画面的感觉可以后期加强,但是对学科的兴趣和快速吸取知识的能力,却不是短期内能教会的。

小编插话:果然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要行动起来,用镜头来观察世界,用知识来武装自己!

问:社会上是否对广播电视学专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答:很多人以为,电视天天看,还需要学习吗?其实制作影视节目的流程相当复杂,属于团队合作型工作。例如制作一档综艺娱乐节目,需要编导、摄像、灯光舞美及后期制作等专业工作的综合配合,如《中国好声音》有27个机位、百余人的团队为之工作。

小编插话:原来一档节目需要这么多的工作人员合作完成,广播电视学要的是“团队合作”,而不是“个人主义”哦!

问: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核心、特色课程有哪些?

答:本科生课程大致分为大类必修课、大类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专业必修课包括电视节目编排与制作、影视编导理论与实践、新闻采访与写作、节目主持概论、节目策划与营销、西方电影史等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技术含量的课程。专业选修课包括纪录片创作、视听语言、新闻评论、媒介融合等。强调动手能力,培养专业性人才是课程的总体目标。

小编插话:想要做一名合格的电视人,可不是那么简单,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强调动手能力。感兴趣的同学,你们准备好了吗?

问: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什么行业?

答:最对口的行业是广播电视机构,还有影视制作企业。当然还有不少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媒介策划、公共关系方面的人才,我们在培养方案中兼顾了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类课程,毕业生也能应聘相关岗位。

问:看来广播电视学还是很有就业市场的,作为一名本专业的“资深学生”,你能谈谈自己的大学感悟吗?

答:(浙大研一学生 曾歌鸽)因为自小喜欢文学、音乐、影视等人文艺术,一直自我纠结于今后到底该如何取舍,而广播电视学这样一门综合性学科,恰恰能将我的诸种爱好完美结合,对我而言,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影视行业的人一直致力于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伟大作品,而好的作品确实具有此种魔力。他们观察社会,捕捉最真挚的情感,他们创造美,让人感受崇高,歌颂英雄,体味优美。虽然学生时代的我们离那样伟大的作品还有很长一段路,但广电确实让我们拥有了更宽广的视野,更深邃的思考与更高的精神享受,这也是我乐于毕生追求与学习的。

上一篇:广播电视工程范文 下一篇:广播电视编导创新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