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配电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4 05:08:16

供配电实训总结

供配电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供配电 实践教学 教学管理

1.引言

建筑供配电是楼宇智能化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一定数量的实验,理论教学结束后有一周的实训环节。针对近几年生源质量下降,理论课时减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和巩固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技能。因此在其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供建筑供配电技术由于其课程的应用性较强,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要全面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理论课程教学,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2.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楼宇智能化专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沿袭以往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重理论,轻实践。以往的建筑供配电实验和实训就是参观变压器室,或者认识一些低压电器,这种方式对实践教学帮助不大,体现不出高职特色。有些老师虽然认识到实训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工程上的建筑供配电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实践教学仍以演示为主,从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2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我们学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改制后,时逢高等教育连年扩招,实训基地建设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速度。高职院校为地方办学,它的发展往往受地方财政的影响。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添置和更新教学设施,以至于实验室设备老化陈旧,难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2.3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强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本科院校招聘而来,缺乏企业的实践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不强。这些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基础必然薄弱,在教学方面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实践教学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对实践教学进行统—管理,打破系(部)之间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全院实训设备进行统—的综合管理,以期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有些学校既开设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又开设了楼宇智能化专业。而电气自动化专业需要建工厂供电实训室,楼宇智能化专业需要建建筑供配电实训室,但是两门课程的内容有大量的重叠部分。这就可以考虑两个专业共同建立一个实训室,最大限度地进行有效配置,减少浪费。建筑供配电主要侧重低压部分,学生通过对相关项目的操作,教学效果有明显改善。

3.2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供配电实训是在大二第二学期期末进行,实训结束后,学生在暑期有三个月的顶岗实习。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与高校签署合作协议。校外顶岗实习是教学环节中很重要的实训环节,可以使学生亲临生产现场,使他们系统全面地了解整个生产的所有基本环节,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学校要加强同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联系,选择符合学院专业实习条件的单位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并聘请部分企业的骨干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以确保教学质量。顶岗实习结束后,有些同学会与实习单位签署就业协议。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一方面有助于实践教学,另一方面促进了就业。

3.3利用专业知识自行开发软件实验系统

随着我校计算机房的增加和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较以往越来越强,我们可以把软件实验的开发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在第三学年,学生有8周的毕业设计,对于毕业后有志于从事建筑供配电工作的学生,可以由老师指导学生针对某个硬件实验项目进行软件模拟,通过硬件实验的结果验证其正确性。这样不仅加强了本课程的学习,又提高了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

4.总结

建筑供配电实训教学是楼宇智能化专业一个重要的环节,其建立健全不但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多方面的协调,还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认真的实施。相信通过全体同行的共同努力,建筑供配电实训教学一定能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5.

[2]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王纪安.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

作者简介:

供配电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讨论“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教学现状,结合企业挂职锻炼经历,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不足和问题,分几方面提出该课程的改革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供配电;建筑照明;教学改革

引言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是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干课,主要讲授建筑供配电技术及照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作为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培养意义重大。

1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课程内容相对较多、涉及面较广。以往授课方式以讲授为主,提问及讨论为辅。经过几轮的教学,发现一些不足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有以下方面。

1.1 理论教学方面

适合应用型本科的可选教材较少,现有的知识体系受客观条件制约,知识点的选择和安排仍保留在传统教学思维上,与工程实际需求存在距离。

1.2实践内容方面

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学校难以将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讲授内容贯穿成一体。很多建筑施工公司出于自身运营、安全以及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不能接收大批学生到现场实习,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

1.3考核方式方面

以往考核方式主要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期末试卷题型包括填空、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以及综合设计题目。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才能鼓励学生主动接触行业新动态。

2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的调整

为使教学内容符合实际需要,学校深入行业进行调研,走访调研省内外多家建筑设计公司、建筑类院校,重新总结划分、调整当前课程教学内容,使其符合行业现状。

建筑供配电系统就像建筑的神经,建筑照明系统就像建筑的眼睛,供配电和照明系统使建筑充满生气。教师要教授给学生建筑供配电的整体规划方法与布局方法,通过民用住宅建筑的供配电与照明规划与布局案例将其贯穿到一起进行整体分析,以此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教学思路流程图如图1所示。

该思路不同与以往的教材,将各个知识点简单的罗列,而是根据工程实际项目的进展情况展开教学,避免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

2.2实践教学改革

(1)更新实训项目。实训是理论教学完成后的综合运用训练项目,能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检验理论教学效果,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手段。在原来实训内容的基础上,新增照明设计类题目,学生自主选题,分组完成,形成实物成果并进行答辩,分组完成的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企业实践。企业实践是学生实践环节的重要部分。企业实践的主要方式是а生到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参观。参观期间,有企业人员为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解;参观结束后,学生要提交考察日志和学习报告。企业实践可以让学生实地参加工作,深入了解企业,学习相关工程和管理知识,在工程实际中了解一线具体工作。

2.3重新安排教学环节

(1)课前预习。教师使用网络上传讲义、多媒体课件等相关教学资料,供学生下载,让学生能够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和互动讨论效果。

(2)课上教学。将重点内容融于案例中进行讲解,辅以多媒体视频教学、互动讨论等方式完成教学。教师根据每次课堂讲授的内容,事先安排相应的工程或实践案例,对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然后回答问题,针对重点难点集中讨论和讲解。

(3)课后巩固。课后布置任务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对实际问题给出解答或解决方案,完成设计报告并计入总评成绩。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交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思考能力。

2.4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是对学习效率的评定,是非常有效的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手段。课程考核实行多元化考核方式,由出勤、阶段测试、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实验报告、项目报告、答辩等方面加权平均得到总成绩。这样的多元考核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将所学内容贯穿理解,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并不多。作为一个跨领域的新专业,其需要教授的专业知识范围比较广,“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占较重比重。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整个专业建设有重要意义。每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设计最新案例,设计更符合实际需要的实训项目,使学生能储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及时掌握新技术,紧跟最新的行业动态,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娜.智能建筑信息设施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3(11).

作者简介:

供配电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电教学课程 供配电技术 模块教学 实践教学

作为机电专业的主干课程,供配电技术专业内容繁杂,涉及诸多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和实际的供配电系统有着紧密联系。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多是先讲解理论,再安排实践,由于理论和实践衔接不够紧凑,学生很难理解课程与课程、与实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至于专业教学质量并不理想。为此,需要对其加以改进。

一、采取模块教学,重视实践教学

模块教学,即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每一模块都代表一个专题,以一种微观课程的形式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供配电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因此,可将其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

1. 理论部分

理论部分有5个模块:①基础模块。主要涉及一些基本内容,如供配电系统的组成、职能,安全节约用电常识等,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掌握电力系统及供电系统;②计算模块。在选择相应的电力设备时,应对其负荷和无功补偿进行精确计算;③设备模块。配电系统是依靠相关电力设备运行的,电力设备是整个供配电工作的载体和执行者。因此,该模块的作用十分重要;④一次系统模块。主要负责电能的传输和分配工作;⑤二次系统模块。主要负责一次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通过对一次系统的实时监控和控制,保护一次系统能够安全高效地运行。

2. 实践部分

实践部分有2个模块,即课程设计模块和实验实训模块。前者是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整个供配电技术专业课程所做的设计工作,后者则是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问题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1. 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课程的基础,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其内容进行分类,实行模块教学法,并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以往的章节教学容易忽视整体结构的联系性,通过模块教学法,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内在的逻辑关系,可有效避免出现盲目学习的状况,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①项目引导法:将5大理论模块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分成多个项目,然后根据各个项目要求安排具体任务,并引进相关的学习情境。选择现场实例模拟的方法进行项目实施,教学过程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采取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及评价的模式。按照新课改要求,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则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在进行每一个项目教学时,情境都应按照由简单到复杂再到创新的层次进行设置,逐渐改变教师引导学习的局势,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②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是常被采用的一种新教学方法,既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培养其团队精神。因为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兴趣等因素的不同,学生在学习上有着很明显的层次差异,根据这种差异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个组内都有成绩较好和较坏的学生,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实现小组互助式教学。具体课程中,先由教师引导,制定目标、提出问题,然后组长带领小组展开讨论,听取每个人的意见,讨论结束后,派各小组代表发言,和其他组形成竞争,最后,教师对其表现做出评价,并指出其中的重点。

2. 实践教学

①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针对供配电内容设置的专题综合训练,在学生熟悉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培养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为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在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加以考虑,使用真实案例,因具有生活性和真实性,学生容易吸收。如某学院的设计课题为“供配电系统电气设计”,学生已熟悉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所以设计课题具有开放性,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发挥平台,教师只需给出设计标准、整体思路及重点注意事项即可。资料搜集、负荷计算、线路和设备的选择、一次二次系统的方案设计以及最终设计都由学生自己亲自操作,对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

②实验实训:此环节的目的是掌握足够的技术,能够用于实际供配电工作,如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的操作、维护检修,系统如何升级改造等。教学应利用已有的资源,对内容进行优化重组,编写符合实际情况的教材。同时教学过程中还应重点注意前期准备、过程指导考核、实训报告总结以及教师点评等环节。

三、建立共享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善,获得知识的途径也呈现多样化,因此有必要精选一些课程,建立起共享平台,实现课程的共享。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①共享性,共享平台首先要具备共享性,使学生能够在此平台浏览或下载所需要的课程资源;②多样性,课程的选择具有针对性,针对各类型、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与其相适应的课程资源,体现了其多样性;③动态性,为适应当前多变的环境,课程资源也应时刻保持着更新状态,及时补充新知识;④交互性,共享平台还应具备交互功能,如实现在线答疑,有单独的交流讨论空间,可在此进行学习交流。

四、结语

供配电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 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苏教财〔2012〕177号)

高职院校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强、创业与创新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关键,因此积极主动融入区域地方经济,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思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优势,进行广泛调研和详实分析,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在中央财政支持的自动化综合控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创新思路、大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本文就该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方案等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实践融日常教学与技能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大赛训练、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系统仿真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六位一体”,具备教、练、培、鉴、研、赛等功能,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区域资源共享、高校资源共享,充满企业文化工作氛围,积极发挥引导、辐射和示范作用的实训基地建设发展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分析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实践专业和学院第一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不仅沉淀了较好专业基础,多年来紧紧依托扬州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为扬州市和周边地区的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及“三新一网一书”等产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且与中石化下属多个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扬州嘉华电气有限公司、可瑞尔科技(扬州)有限公司等长三角地区的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子电气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实训基地项目启动奠定了良好基础。项目启动前期,对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产业发展的要求,产业发展对自动化技能人才的需求,需要建设功能完备的实训基地。近年来,扬州及周边地区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建筑工程三大主导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行业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现有实践性教学任务开出率和教学效果也迫切需要得到提升。

(二)订单培养的要求,提升“订单式”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设示范引领的实训基地。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南京工程公司等国内著名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组建了“中石化班”、“大众班”、“扬农班”,将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检验技术等纳入教学计划中,为确保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水平技能人才,确保学生成为拔尖技能人才,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非常重要。

(三)师资建设的要求,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和对外服务能力,需要建设理念新的实训基地。随着学院创建省级示范院校工作的启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科技项目开发等工作正在全面开展,要保证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与科研能力,对外服务能力是关键,需要完善的教学、研发、技术服务平台,需要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理念新的实训基地。

因此建设一个理念新、针对性强、满足现代电气自动化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职场化氛围浓厚的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是非常必要的。

二、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创新

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按照“职场化、情境化、生产性”的理念,围绕“一个核心”,遵循“四个原则”,突出“五类技能”培养,打造“六位一体”示范性综合实训基地是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一)一个核心: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以“突出重点、满足需要、资源共享、提高效益”为核心,围绕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依据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突出供配电技术、PLC控制技术、DCS控制技术等实训设备建设重点,满足教学与科研需要,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二)四个原则:实施“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基地建设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调一致、全面建设,面向岗位、改建结合,不断创新、形成特色的四个基本原则,以确保基地建设质量及成效。

(三)五类技能:突出关键岗位职业技能培养,通过三种典型控制技术形成的综合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在工厂供配电、生产过程控制、工艺流程监测、工件加工装配、系统运行维护操作技能,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体系。

(四)六位一体:完善基地功能,按照“生产型、职场化”的理念建成集日常教学与技能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大赛训练、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系统仿真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的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

三、实训基地建设内容设计

实训基地以综合控制为目标,包含了自动化的核心控制技术,主要有供配电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PLC)、集散控制技术(DCS),因此整个实训基地主要由供配电控制、生产线控制、生产工艺控制三个控制室和综合中心组成。其框架结构图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框图

(一)供配电控制室:对变配电系统进行操作控制,主要包括变电站的送电与停电操作、断路器就地及远方自动分合闸、倒闸操作等,可完成变配室值班电工技能培训,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监控系统及模拟屏可实时监控操作过程。

(二)生产线控制室:以典型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为技能点,完成供料单元、加工单元、装配单元、分拣单元、输送单元等的安装,通过可编程控制技术进行系统控制功能设计、调试与维护,可进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培训等,监控生产线全过程。

(三)生产工艺控制室:以典型的工艺流程为控制对象,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通过先进的DCS技术实现工程项目组态,调试与运行维护,可进行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培训,职工技能培训与化工仪表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可实时监控生产工艺全过程。

(四)综合控制中心:将三个分控制室的监控系统,通过先进网络技术、通信手段等接入控制中心的总监控系统,通过供配电模拟屏、生产线监控屏、生产工艺流程监控屏实现对每个控制室工作的实时监控。

通过自动化综合控制实训基地建设,对工业生产工艺(过程)即可实现单独的供配电设计与操作、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艺流程控制与运行调试,而且也可实现从电能配与变、过程控制、流程监控、工件(产品)装配、系统调试与运行维护等一体化功能,集中了电气控制、自动化控制的核心专业知识和技术,将有效提升学生综合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总结

(一)基地投运后,实践教学质量提升。不仅已成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的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基地,同时是学生进行“化工仪表自动化”、“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基地,是学生获取中、高级维修电工,仪表维修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基地,更是学生进行科技作品设计、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每年可承接电气自动化专业(群)300多人次的技能实训,且可承担本校其它电类、化工类专业近600多人次的技能培训;学生荣获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主持建设多项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成绩,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二)基地投运后,社会服务效果突出。由于系统装置的工业化、职场化氛围浓厚、生产线的真设备与真产品、过程控制的真系统与高仿真装置,完全符合化工、电气、电子等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已成为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投运使用以来,DCS系统先后完成了DCS应用技术工程师培训、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泰兴中等职业学校全国化工仪表自动化技能大赛培训等工作,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合作和申请专利多项等,提高了对外服务能力,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基于师资队伍及先进设备,将为更多专业的学生、更广泛的制造业行业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基地投运后,示范引领作用增强。本实训基地运行以来,学校电气类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向校企无缝化对接的步伐更加深入迈进,进一步满足了上海大众、中石化金陵石化公司、江苏曙光光电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工程公司等现代化大型企业生产一线自动化人才的需求,不仅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更是一个立足扬州,辐射全省的特色化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其社会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为全省电气自动化及相关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开创了有效路径,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利平.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6):19-21

[2]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3(07):48-52

[3]魏林.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2):61-62

[4]周兰菊,顾青.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14):40-42

[5]张述敬.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3(9):95-97

供配电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教学方法;实践意义

1.大学光电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学习的概述

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同步教学法是打破理论课、试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 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该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加以运用,可以打破传统"学科型"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 节的弊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溶于一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提高学习效率。

专业理论教学是大学教育具有职业性 特点的体现。专业理论课因专业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课程,但不管什么课程都要合理地安排课时;要有针对性,服务于应用;要有实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它以文化课为基础,又是专业技能课的基础,如果没有专业理论课作为技能课的基础是学不好本专业的,即使学好本专业的技能,也仅仅是掌握了操作而异,如同师傅带徒 弟,不利于未来所从事专业的发展。

专业技能教学也是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现,是大学院校质量和生存力的表现,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学生高素质 的重要标志。专业技能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提高的保证,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是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过程,技能的操作易于 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技能课也因专业的不同而不同,是专业理论课在实践中的应用环节。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一线的技术工人即高素质的劳动者,就得有过 硬的专业技能,走出校门可以顶岗操作,不用再培训和重新定级。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建立理论教学体系,以专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实训基 地为基础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线并行,既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又通过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实践教学以生产项目为 载体,以生产实际为主线编排教学内容。

2.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方法

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性质的专业课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实践“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 的双向同步教学法”教学模式,努力贯彻“按需施教,学用一体”的原则,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新路子,不断研究和尝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 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大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2.1启发式教学

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我们把它归纳为由浅入深式启发、思考性启发、实践性启发、总结式启发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举出浅显的例子启发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采用提问的方式巧妙地引入新课;在课内实训中,由实际现象启发学生去理解课堂教学中的理论问题;而课堂小结、阶段总结总能启发学生进行温故知新的回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融合式教学

融合式教学是融“理论、演示、练习、反馈”于一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比如《单片机技术及应用》课程就是在实验教学中,运用仿真软件,让学生编程 并运行,观察内部RAM的内容变化以及内部寄存器的内容变化,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中;在视频展台,展示老师在演示实验中的运行效果,以演示来直观地反映教学 内容;在实训教学中,运用单片机仿真器和接口目标板,仿真运行接口程序,通过练习掌握学习的难点,加深对硬件的了解和学会简单的编程。

2.3行为导向式教学

行为导向式教学就是通过规范的实训,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专业技能。比如《设备电气控制与维修》课程中,由专业教师自行研制的40台实训柜,为学生实践技 能训练创造了规范、仿真的教学环境。教学实施过程中,既有理论教学、随堂实践教学,还有专用实践训练周。其中,随堂实践教学方法灵活、课时充足,实践技能 训练按照“简单—复杂—综合”的顺序进行。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达到了1:1,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充分的结合,学生在该项知识技能方面基本可以实现零距 离就业,用人单位对该课程的教学表示满意。

2.4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就是通过举一反三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演绎能力。

利用教学电梯进行案例教学,为提高 学生对PLC技术的应用能力,专门编制了3层3站简易教学电梯的实训课题,结合电梯生产厂家的实际生产图纸,培养学生对PLC课题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 对照教学电梯,学生很容易了解电梯的控制原理,明白控制要求,能够按要求编制控制电路梯形图,提高了学生学习PLC的兴趣和系统调试能力。

运用机床电气排障柜进行案例式教学,为了使学生能在模拟的实践环境中练习机床电气控制线路中常见故障的排除,以实际机床控制线路为例,进行故障排除的分析 和练习。例如,采用M7120平面磨床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以及照明电路和信号电路、C650-2车床电气原理图等实际控制电路进行分析,并在实训柜上进行配 线,实现相应控制,使学生能结合实际直观地进行演练。

在工厂供电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在介绍完基本的供配电系统设计和计算知识以后,我们以我校新实训楼供配电系统为实例,借用学校档案室的图纸,让同学了解实训楼的供配电系统组成,相关设备,如:变压器、母线等的选型办法,供电线路等。并结合对工厂配电站现场的参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总之,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教学原则,又是教学方法.切实抓好理论教学,就要抓好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它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是加深理解, 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好方法,教师可借助具体事物或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使学生掌握比较完全的知识,从而用来指导实践。通过对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双向同步教学的研究,可以推动大学院校光电专业的快速发展,使课程体系更加合理,教学模式更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使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比例恰当,教学方法更加灵活生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全面系统,科学规范掌握专业知识,使学生在理论与技能两方面同时提高,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为我国技能短缺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庆强.光电与网络信息技术在水泥生产设备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1.1:33-34.

[2]卢庆儒.数字电源控制以高灵活性逐渐取代传统模拟技术[N].电子资讯时报,2006.8:13-14.

供配电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职电气类专业 工厂供电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课程改革基于的理论依据或现实问题

工厂供电是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研究如何向工厂用电设备提供电能并保证其安全、可靠、优质、经济运行的一门科学,要求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运行、安装、维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具有设备的运行维护能力。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职能教育,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术的人员。结合此目标,教师在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时需将内容渗透于实践当中,但工厂供电课程所需要的实践的设备电压等级高、价格高、外形结构较大型、也不便让学生操作,且电工作业为特殊工种,使该门课程的实践训练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只能采取以理论课为主,结合图形辅助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极易导致高职教育向学科型教育靠拢,而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而高职学生本身具有基础较差,学习约束力较弱等特点,最终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对课程没有根本的认识,甚至对于基本的高低压器件都没有根本的认识,导致达不到教学目标,学生不具有到相关供电单位实习的能力。

结合工厂供电课程教学的现状,学生学习后不能直接适应劳动岗位的要求,为了改变一味传输式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状况,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为了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锻炼学生的计算、设计、绘图、实践等能力,必须对工厂供电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2 改革的意义

本项目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并以此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为宗旨,达到“动手快、后劲足”的目标;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主线,构建以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中突出实训环节占更大比例,学生都有亲自动手练习与操作的机会的特点。通过对工厂供电教学改革与实践,使学生系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运行、安装、维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具有设备的运行维护能力,最终显现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强的特点,更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专家针对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改革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行为引导教学法逐渐成为职业教育教学论中的一种新思潮,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的专家所推崇。行为引导,是指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策略,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提出三段式教学方法即课前的预习自学、优化课堂教学和加强实践环节这三个阶段,改变以往课堂上采用的“直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孙琴梅根据所在学校实验实训条件和地区特点,对工厂供电课程进行分析,找到合适项目,提出项目教学法,注重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整体设计根据本课程与生产实际的关系找到一个或两个具体的工程项目,找到一个能贯穿课程的工程项目,要完成该项目,可通过几个贯穿整个项目的能力训练模块(即能力训练项目)来实现,而能力训练项目中所用的知识就是本课程的知识要求,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以上这些教学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一系列方法都忽略了课程设计环节,没有将课程设计结合到整个教学任务中,本项目以课程设计为导向,结合行为引导、项目任务教学法,将课程设计各部分设定为每一个任务并与实践充分结合,建立模拟化教学,完成所有任务即完成整个课程设计,使学生真正地对工厂供配电流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研究。

4 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改革研究的是工厂供电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针对工厂供电课程特点,结合课程设计要求,即工厂负荷计算和无功功率补偿、变配电所及主变压器的选择、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选择、变配电所及柴油发电机房的布置与结构设计、供配电线路设计、防雷保护和接地装置设计,设计图纸的绘制等,在整体组织上,吸取项目驱动的特点,以问题或任务为导向、围绕每一个单项行动(任务),展开相关技能的教学,一步一步,环环相扣,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最后将整个设计模拟化,在模拟工厂的供配电房中完成,采用实例和“真实环境”方式教学,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充分锻炼学习与思考能力,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绘图的能力,并能够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学生的责任心、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模拟工厂、各种实物等教学环境与教具,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5 课程改革目标

改变一味传输式的教学,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勤于动手,动手、动脑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走出传统课堂,但又不完全脱离课堂,采用模拟化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作用也从知识的传授者进而成为一个指导者,达到教学双赢目的,同时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实现高职学校职能教育的目标。

6 改革创新之处

本项目以课程设计为导向,结合行为引导、项目任务教学法,将课程设计各部分设定为每一个任务并与实践充分结合,建立模拟化教学,完成所有任务即完成整个课程设计。以“学院10kV变电所的运行与维护”为例,以学院10kV变电所为主线,从变电所的选址,主结线、高低压开关柜到继电保护,基本包含了工厂供电课程的全部内容,将课程按综合项目进行分解,即分解为若干项目任务,将课程中的知识纳入到各项目中去。使学生积极参与,清楚了解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真正地对工厂供配电流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研究。建立模拟实验室,不同于以往的供配电实验室,变电所模拟屏、变电站模型、变压器模型等,实现动态模拟配电装置仿真,使学生在实训室内可以完成认识高低压设备、一次、二次保护设备等各类器件,完成设计、计算、定址、绘图、组装与维护等内容,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录像讲解供电安全、防雷知识等,提高教学效果。

7 改革拟解决的问题及其他

供配电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气专业 课程教学 存在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4-169-02

在高职院校的电气技术专业中,《供配电技术》是一门主要的专业课程。《供配电技术》学习内容,在工矿以及建筑企业实际工作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高职院校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批的人才,所以,专业学习程度对社会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供配电技术》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虽利于施教,也有较好的教学可控性,但是却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掌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较欠缺。所以,对传统教学的改革显得尤为突出。

1 高职院校《供配电技术》传统教学存在问题

1.1课程教学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课程教学理论方面。《供配电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其涉及的内容很多且范围非常广泛,而且理论学科又非常的抽象。要达到理想中的教学目标,不能光靠枯燥的理论讲授。现在很多的高职院校都仅仅开设了该专业的理论教学,没有涉及到开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图文并茂教学,使学生的理论记忆不强,并且缺少必要的实践动手能力。

其次,课程教学实验方面。《供配电技术》因其课程的特殊性,因而与很多的工程实际相互联系,而且也涉及到了大量的高低压设备的使用,所以有较高的实验设备要求。同时,近几年高职院校的人数也在不断的上升,所以对教学实验设备的要求也在逐年的上升。当前高职院校的实验教学任务,普遍存在着投入资金少、实验设备缺乏,设备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导致了教学任务中一些操作性、设计性实验难以实现。

1.2学生学习方面存在问题

由于该课程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面广、概念也比较抽象不易掌握,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枯燥,难以理解。使大部分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认识到该学科的重要性,从而没有达到树立“我要学”的学习热情,导致了该专业的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十分欠缺,最终影响到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学效果。

2 高职院校《供配电技术》教学改革措施

对高职院校《供配电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注重建立培养学生能力发展为根本的人才培养理念,要对学生的潜能开发、能力培养以及各方面素质进行全面的发展。教学方法改革要彻底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现象,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以及勤于动手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培养学生检索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1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1)重视绪论讲解,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动机。高职院校的供配电课程,一般面对高年级段的学生开设,高年级段的学生对专业都有较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将从事的职业也有一定的预期性。但是,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及学习能力都会有差距,对自身的定位也有所不同。部分学生认为不需要学习过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只要掌握其专业基本技能或者是能满足基本的工作需要就足够了,所以,普遍的存在学习动机不强烈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专业教师在该课程讲演之前,可以首先介绍本学科的优势以及发展空间,并结合部分本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示例,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讲解《供配电技术》课程绪论时,首先说明电力系统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电力系统发展空间巨大等,然后结合专业优秀毕业生的工作经历与成绩,也可以列举出电力系统事故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等,使学生认识到该专业的重要性以及自身承担的责任,带着较强的求知欲以及责任感进行学习。

(2)开展形象教学,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开展实物教学模式,具有直观性、真实性等优点,可以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开展实物形象教学。为了增强学生对工程应用的感性认识,在继电器保护教学中,结合课程实际内容,准备各种继电器实物,开展实体形象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各种继电器的外观特征,根据外观区分异同点,然后根据手中的实物进行继电器的原理特征、技术参数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的讲授,最后引导学生自行操作。学生在边听、边看、边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继电器的知识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第二,开展教具演示形象教学。这个主要是针对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学方面。例如:在10KV的电力线路中,经常使用GL型感应式过电流继电器来进行继电保护,对于没有配电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很难想象其中的工作原理,更不知如何进行整定校验。针对以上问题,专业教师在讲课前可以先设计一个演示模拟线路,通电调节好。课程开始时,结合课程实际教学内容进行边讲解、边演示的形象教学,让学生边观察、边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形象的演示了整个教学过程,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创建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根据实际课程创建一种教学环境,可提升教学效果。在课堂氛围内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情感倾向。在进行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课程中的变配电所的送电操作讲解时,可以引进下面一段教学情景:在高压侧装有隔离开关,低压侧装有刀开关的电路中,为了满足隔离开关不能带负荷操作的要求,可以提供出几个开关闭合方案供学生选择。这个教学情景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从而产生不同的意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自己选择方案的理由。通过具体的示例来创建教学情景,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课堂气氛,同时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记忆,具有较好的效果。

2.2完善教学实验,重视课程设计

(1)完善教学实验。《供配电技术》课程是一门较特殊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需要大量的实验课程来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一般该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主要包括:高低压电器实验以及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实验等。除此之外,在进行实验教学时,还应当适当考虑增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之类的实验项目,从而起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

(2)重视课程设计。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变配电所设计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来抓,从而使课程内容项目化、案例化。如:在讲解到负荷计算与短路计算课程时,应该先提出供配电设计中的对供电电气设备、导线、电缆等的如何选择,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安装地点的电流、电压及容量的因素进行考虑,从课程的负荷计算以及短路计算中得出实验数据,从而总结出实验的步骤及计算方法等。抓住了该课程内容主线,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时有清晰的思路,而且可以学知所用。

2.3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完成教学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学习记忆量为15%左右,通过视觉学习记忆量为25%左右,但是同时进

行语言视觉教学记忆量可达到65%左右。现代多媒体技术是一种集图文、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的表现手法,能够将各种实验的过程具体、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同时可以带给学生一种鲜明的感性认识,大大降低学生理论学习的难度。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教学想结合的教学方式,来对该课程进行系统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该课程的学习效率。

2.4对教师的教学思路进一步的进行完善

教师的教学思路完善主要就是指:改变过去“灌输式”及“填鸭式”教学方式及思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的教学模式进行启发与引导,要使抽象的内容清晰化、难理解的内容简单化。将教学环节中的课堂讲授、现场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等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互结合,使学生更容易学习。

对《供配电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教学部门应当将“强调实践、注重应用”作为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对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并结合相关的工程实际情况,从教学大纲、教学实验、实践教学等各个方面来完善该课程的教学,其具体的教学思路有以下几点:

(1)对教学大纲进行精心制定并及时完善,从而适应社会需要、科技需要、人才需要等。

(2)对课程教材进行认真选择,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及时的对相关的行业动态进行调查分析,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课程反应出社会的新技术、新标准规范。

(3)加大供配电实验室设施建设,保障实验室教学质量,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操作,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利用相关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制作。

(4)开展实践教学方式,定期组织学生去工厂进行参观,包括工厂的生产车间、变配电所等,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对发电厂、大型枢纽变电站等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从发电到供电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对电力系统以及配电系统有一个真实的整体认识。

2.5对考试考核制度进行改革

加强对学生的考核力度,将学生的日常考核以及学习态度等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部分,日常考核以提问为主,期末理论考核以闭卷式的考试为主,所考核的内容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实验实训考核要将课程内容考核与实际实验操作考核相结合。每项的考核内容都要有侧重点,既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此达到学生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目标。

3 结束语

《供配电技术》是高职院校电气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课程,与工程的实际结合性强是该课程的主要特点,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满足社会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该课程所包含的知识面很广,而各个章节的学习内容又相对的独立,容易导致学生对该课程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为了给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笔者就该专业的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探讨,希望能通过采取以上教学方式及思路,充分的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供配电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海丽.机械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4).

[2]张立强,何若全.加强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高等建筑教,1999(02).

[3]高俊凯.实验教学要改革[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2(01).

[4]吴彩霞.激发兴趣导入门,师生互动探新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5]郑荣跃,林安珍,鲁保富.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加强全面素质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03).

供配电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供用电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135-02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为此,结合我院供用电专业实训课程建设,进行以下探讨。

供用电专业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学生实习岗位较分散,很难做到所开设的实践课程完全与岗位能力要求相符。

第二,受到实训设备、实训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一方面,供用电设备投资大,动辄上百万,对于非电力类高职院校,购置经费很难满足;另一方面,校外实习基地虽然能解决实训设备等问题,但企业更多考虑生产发展,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紧密合作。

第三,供用电行业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如控制技术、通讯技术等,也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供用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建设思路

积极到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学习走访,使所开设实践课程尽量满足就业岗位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充分考虑课程的前后衔接,科学布局,有序推进;多方争取,合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行业及企业实践资源,做到资源共享。

(二)建设举措

供用电技术专业每年邀请行业、企业资深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充分论证,使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更符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供用电专业实践体系如图1所示。具体举措如下。

重视基础实践课程 基础类实践课程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形成基本技能,是后续实践课程的基础。为此,本专业在第二学期开设了一系列基础类实践课程,配套《电工基础》理论教学,开设了电工实习、维修电工考证实训、电工仪表装配调试实训;配套《工程制图》理论教学,开设了电气CAD制图实训课程。在第三学期,配套《模拟电子技术》、《数子电子技术》理论教学,开设了电子实习;配套《单片机技术》理论教学,开设了单片机实习;开设了《电气控制与PLC》(80课时)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以上课程的开设强化了学生基础实践能力,学生维修电工考证通过率达到100%。

加大专业专项能力实践课程比例 本专业专项能力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对学生的顶岗及就业起着决定性作用。本专业在第三学期开设《供配电技术》项目教学课程,把供配电实训室作为教学场所,学生实训使用真实的供配电系统,有利于建立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内外线电工》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在成套实训室开展教学(内线部分)。第四学期将学院35KV变电站作为主要授课地点(外线部分),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常发集团110KV变电站)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第四学期,还开设了《高低压电气设备运行与维修》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将教学地点设在高低压配电实训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边练,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外,随着现代社会智能电网建设,各种智能控制技术及仪表陆续投入使用,为此,本专业在二年级结束后的暑期开设了集表(远程抄表)、配电网调度(仿真)、微机保护等三门实训课程。集表实训系统的设计通过由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组与企业合作完成项目的方式完成,并起草了集表实训指导书。采取这一形式,一方面,可节约项目资金,另一方面,教师的工程能力可得到提高,对开展教学很有益处。配电网调度仿真实训在微机房进行,通过软件模拟变电站运行控制,实践形式新颖,很受学生欢迎,实践效果良好。微机保护实训借助常州工学院微机保护实训室完成,实训内容根据本专业教学及学生情况设置(我系微机保护实训室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投入使用)。另外,本专业还开设了小型设计项目《电力课程设计》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变配电小型设计,初步建立设计理念,掌握设计方法。

加强毕业设计管理,提高设计质量 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学院出台了毕业设计技术规范,严把选题关,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性质、难度、分量、综合训练、结合实际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紧密结合实际,全面反映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一人一题率达到100%。同时,教务处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从管理文件、管理人员、审题程序、指导教师、中期检查等方面,在毕业设计规范化、答辩组织与程序、评分标准、成绩公布、总结与归档等环节上严格进行管理,保证了较高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订单培养,提高顶岗实习的针对性及有效性 本专业与行业企业广泛接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已建立十多家实习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提高顶岗实习的针对性及有效性,也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目前已与两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职业技能鉴定融于课程 本专业与市供电公司培训中心紧密合作,将进网许可证培训的理论部分内容融于教学中,实践部分于培训中心现场完成,既节约了资金,又密切了校企关系。考证通过率每期均为100%。

实施效果

第一,深化了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及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培养融为一体,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以直接体验的形式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职业能力。

第二,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实践体系。各实践环节有序设置,层层深入,实践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紧密结合,实践教学形式丰富多样,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保证。

第三,校企合作初见成效。专业与多家企业及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桥梁;另一方面,为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毕业生受到企业欢迎。根据对第三方公司“麦可思”的跟踪调查,供用电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就业对口率高,薪资位于各专业前列,毕业生受到企业欢迎。

参考文献:

[1]吴金星,魏新利,王保东.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J].化工高等教育,2006(1).

[2]洪林.王爱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9).

[3]张茂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人才[J].黑龙江教育,2005(9).

[4]吕景泉.借鉴德国职教经验打造中国高职品牌[J].天津成人高校联合学报,2004(5).

作者简介:

苏伯贤(1973—),男,江苏武进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供用电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为供用电技术。

供配电实训总结范文第9篇

苏州和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公司供电专业按岗位,一般分为两大类,城轨高电压和城轨接触网,高电压工种,需要对城轨供电系统内变配电所进行日常的运行、检修,对电气设备进行试验,以及SCADA系统维护检修。接触网工种要求对城轨接触网及相关设备进行周期性维护、检修、调试,并能不断改进接触网检修工艺。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应能培养适应城轨运营一线需要的,具有必备的基础及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主变电所、牵引变电所和降压变电所的运行、检修、试验、调试、施工、调度、故障处理作业,SCADA系统运行维护,掌握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的维护、检修、调试、施工及事故抢修作业,能从事接触网工、变电检修工、变电值班员、SCADA系统检修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式与教学计划

1.培养模式目前轨道交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种,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岗前培训式三种。在国内,大中专院校中还没有正式设置地铁供用电专业,地铁供用电的专业人才大多来自电气化铁道供电,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而随着地铁项目陆续开工及投运,轨道交通人才呈现需求量大,专业性强的特点。苏州轨交1号线首批一线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了“订单式”培养模式,介于当时苏州本身不具备学生现场学习与实践条件,采用了外送至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地铁公司现场培训3到6个月的实践培训方式。截至目前,苏州已有两条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在与院校原有的合作培养经验及本身现有的运营经验基础下,具备了逐步完善和深化人才培养的条件,在人才培养的周期和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可以更具针对性和合理性。

2.培养课程计划结合苏州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对人才专业能力需求及校企合作的框架内容,经过校企双方专业负责人的交流及协商,确定了供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图如图1,主要分为四大模块。

(1)基础素质模块。该模块体现了高职教育对大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使其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外语、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

(2)核心岗位能力模块。分为专业基本技术、专业核心技术、专业方向技能三部分内容。

1)专业基本技术,要求具备机械基础、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机械零件等机械类和电工电子、电机、电气控制等电类专业基础知识,属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2)专业核心技术,体现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特点,通过各课程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结构、高压电器设备原理、变配电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监控系统的原理以及相关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

3)专业方向技能,体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两大专业岗位,高电压和接触网的专业技能。高电压方向体现了城轨供电系统高压设备及继电保护专业知识的应用,并要求熟悉城轨牵引供电系统专业的安全规则。利用院校高电压、供配电、及继电保护实训室内开展的实训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赴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进行高电压的认识实习,增加对现场设备的作感性认识,该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学生定岗实习前的一个学期,而到了顶岗实习期间,再到公司参加专业岗位的培训和实践来提升岗位工作能力。接触网方向体现了接触网(柔性接触网、刚性接触网和第三轨)的结构组成、作用,要求掌握接触网的受力力学分析和计算,掌握接触网结构中各种负载的分析计算方法、接触网平面设计的基本内容及一般技术原则,能够读懂接触网平面布置图、电气分段示意图和各种装配图,掌握接触网运营、检修和施工的标准及工艺。通过学校接触网实训室的实训来掌握常用接触网零件、设备与工具。通过接触网支柱的登杆训练适应将来现场作业中的登高作业。通过赴轨道公司参观、跟现场运营班作业进行接触网现场实习。

(3)综合应用模块,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高压进网作业许可证的培训及考核,该证是供电类专业进行高压作业的许可证,是城轨供电岗位的必备证书。同时需要完成毕业设计。

(4)拓展模块,通过选修课及专业讲座的形式,使得学生了解轨道交通公司的运营管理、公司内涵以及轨道交通供电应用的新技术。该课程可以通过轨道交通公司的人教部门和供电专业人员授课完成,这样利于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缩短学生入职适应时间。

三、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及实训基地的建立

教学资源共享。共享图书、教材、网络数据库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开发城轨供电类教材。共建专业教师团队。院校的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授课,苏州轨交公司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到校授课或开专业讲座。院校供电专业教师团队和轨交公司供电专业工程师组成优势互补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仪器市场上还没有专门针对城轨供电专业的实训仪器和设备,学校可以通过在传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实训设备上进行模块化改造,比如在供配电实训装置中,增加城轨牵引供电模块,再加以改造,使其成为地铁中典型的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装置。同时与当地轨道交通企业共建现场性强的接触网和高电压实训基地。给学生及在职人员提供实践与训练的场所,开展职业资格认定合作。学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利用假期下轨道交通公司运营一线,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跟踪最新的运营动态。

四、就业服务与保障

就业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而根本上是学生、学校、企业三者的关系。协调好三者关系,学生的就业服务就能做好。首先在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创造与轨道交通公司互动的条件,通过邀请城轨公司的工程师给已组成的“地铁班”定期进行企业文化和专业技术讲座,通过学生实习前纳入教学计划的认识参观实习,以及在学生下城轨公司顶岗实习期间组织专业教师的定期巡视,来完成过程性监督和保障。完善学生预就业实习阶段的意外保险与医疗。现有轨道交通公司对于实习的每个学生提供一定的住宿和生活补助,使其无后顾之忧。而对于城轨公司不予录取的学生,学校积极组织再推荐就业等都是作为该专业所必须的就业服务保障。

五、总结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加快,其专业人才需求呈现数量多,专业需求性强的特点。针对苏州轨道交通供电职业人才培养与实践的研究,希望可以对地方轨道交通供电人才培养起到借鉴作用。

供配电实训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保障机制;工作落实

作者简介:吴强(1961-),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高职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81-02

一、专业教学体系建设

(一)专业建设背景

改革开放30年,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力企业和相关产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利的是:地方电力企业大多被国家电网公司代管或控股,高职学生进入企业的渠道基本阻断。有利的是:随经济的发展,电力产业链的相关企业也有了大的发展,变配电运行管理、电器产品生产等企业,对电气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很大,地方高职院校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这为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二)人才培养定位设计

在新的背景下,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如何定位和发展,这给专业教学团队提出了必须很好解决问题。我们通过调研电力企业、电器设备生产厂、建筑业、工厂等企事业的用人需求,了解过去毕业学生的发展情况。从分析看,毕业学生从生产一线做起,需要经过3到10年的踏实工作,才能成为企业的骨干。在学生所学的课程、知识、技能在其发展中,主要用到的是基础的课程知识和宽阔知识面,能够发展的核心是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习能力和处事能力。

按高职学校的办学定位,结合调研分析,我们的定位是:以工厂电工核心知识技能为平台,面对工矿企业、生产企业、电力企业,具有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安装、调试、管理等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掌握电力专业相关的运行、设计专门知识,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三)课程体系方案

结合毕业学生就业信息反馈和企业调研情况分析,决定以小型水电站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将学生带入供配电行业。以参观电站—学习电站—实习电站—设计电站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以维修电工、进网电工和电站运行值班人员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设计。

除学校要求开设的公共课程外。专业基础课程有:工程制图、电工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应用技术、电气CAD、电力内外线施工等;专业核心课程有:水电站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水电站综合自动化、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用电管理等。针对企业岗位需求课程有高电压技术及电气试验;针对学生到水电站运行管理安排有:水轮机及辅助设备;针对电气工程施工安排有:电气工程安装预算。

(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为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教学,我们构建了与课程体系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主要设备是利用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投资340多万,建设了与专业相关的电工实验室、电了实验室、电工电子仿真实验室、电工操作实训室、变压器电机维修实训室、触电急救实训室、机床电器维修实训室、电工智能考核实训室、配电屏、保护屏安装实训室、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室、微机保护实训室等。在校外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了:电力调度中心、开关站、变电站、火电厂等的参观实习基地;科友电器有限公司、天灵电器厂、泸州特种变压器公司等成套电器产品生产实习基地;流滩坝电站(3×6900KW)、富顺黄泥滩电站(3×6900KW)两个电站运行实习基地。

二、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教学质量,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在工程教师的工程项目经验方面,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利用毕业校友资源、企业资源开展师资培训,让教师到企业去学习、实习、在指导学生毕业实习、设计中成长,在参加小型水电站、变电站设计中,在参与企业技术改革中,特别是在市级科研项目《地方电网保护、调度管理与建设研究》、《造纸厂节能改造》、《郞酒集团二郞镇基地供配电系统改造建设的研究》等的研究中,进一步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知识应用水平,也为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更多的工程案例。

(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机制

通过人才需要调研,学生顶岗实习企业用人需求,以及学生就业信息反馈等,构建一年小调、三年大调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具体为:每一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通过当时的人才需求调研和当时的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情况制定的,课程教学第三年需要针对企业进行必要了的课程调整或增减,以及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来实现对学生的就业定位培养。方案的修改完善都需要按程序审批经,然后才能执行。

(三)课程、实践教学标准完善机制

为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门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实训项目制定了实训指导书,并制定了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质量体系过程管理的规定。教师课程教学中,需按要求备课、授课、辅导、考试,课程结束,需要进行总结、提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意见,进而补充完善课程标准。学生需求,课程认真预习、课中认真听课、记录、提问、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等,在学生考核成绩中,学习过程占总成绩的30%左右。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按指导书要求做好实践教学准备、落实项目具体安排和学习任务、参加现场项目指导、评估学生学习过程,评估学习实习报告、实习汇报,评定学生习成绩,写出项目实训总结和提出进一步完善意见。学生需要按项目要求做好预习、按要求认真完成项目、填写实习记录、写实习报告和总结汇报。学期结束,教师做教学总结汇报,教研组做专业教学情况汇报,系进行情况分析,提高下一级课程和实践教学完善意见,并进行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指导书目修改编写。

(四)学生管理体系建设

在学生管理方面,建设以党总支书、团总支书、辅助员、学生会、团委会、班委会为主线的学生管理队伍,在学院学生处、团委和系的领导开展工作。在学生行为规范方面是通过学习手册、学生守册,将要求落实到学习和生活中。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通过构建展示平台,让各级学生干部在开展活动和管理中成长,培养团队精神、合作协调意识。

三、专业人才培养的落实

(一)常规管理方面

强调教学规范的落实,学院和学系层面,要求教师按教学要求做好每一项目工作,并通过学院质量控制中心、学系教学督导小组对要求进行逐一落实。如开学前、中期、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师教案期检查;每四周要组织学生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期未要组织开展学生评,教师评同行评教;教研组要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开展说课程、课程竞赛等活动。学系每期要进行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教学成绩、遵守规章制度、教学纪律等方面的考核,考核成绩与津贴挂钩。以此,引导教师,认真各项教学工作,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二)教学方面

做好对本科、高职、中职教育的研究,在教学观念上,高职要制定以素质为本位的、以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标准和实践教学指导书。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用所掌握知识、技能和资源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要“授之以渔”, 而不“授之以鱼”。

在课程教学中,要思考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参与、学会应用知识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重在平时观察、考核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情况。要引导教师开展项目、任务、案例、情景、推理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特别要与学生沟通交流,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

(三)实践教学方面

教学观点是:项目任务驱、理实一体,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实现针对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

实践教学的做法是:结合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就业特点做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按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设计的实践教学项目分为课程单项实验和综合项目实训两个方面。在课程单项方面,主要有电工、电子、电机、电气设备、继电保护项目实验;在综合实训方面,主要有生现场参观教学,配电屏、保护屏安装、生产实训,电站变电站主接线设计,电站运行实习,电工技能培训,小型电站设计等。

现在也在思考引入“教学工厂”理念教学,注重在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并将两者紧密融合,以模拟、模仿和实际应用工程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中,学会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流程,并因此实现对学生的因人施教学、因材施教、个性化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素质方面

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要从课堂和课余生活两个方面综合设计。让学生学会承受压力、学会处事为人、学会承担责任、学会生存之道是必须要做的教育工作。

课程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制定课程标准中,除知识、技能目标外,需要有明确的素质教学目标。课程教学除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外,还需要学习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做PPT、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等;还需要学会按要求、流程做事,学会表达、听话,学会团队合作等,教师必须思考将这些要求融入到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第二课堂是出人才的主战场。一方面是利用学院和系搭建的人才培养素质平台,让学生在参加管理、活动中,培养管理、组织、协调、办事和沟通能力。一方面是利用专业学习的电工电子协会,让学生在兴趣引导下学习,通过参加电工电子竞赛、教师做的工程项目等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在人才培养中需要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就业核心与综合素质融入到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通过规范化的教学、学生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就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学生就会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杨培宏,张继红.电力系统自动化综合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30).

上一篇:钢筋工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收音机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