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配电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8 02:26:31

供配电设计论文

供配电设计论文篇1

关键词:变电所,配电所,存在问题,规范

 

10、6 kV配电所及10、6/0.4kV变电所设计,是工程建设中非常普通又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其规范性和技术性都很强,许多方面涉及到国家强制性条文的贯彻落实。要做好变配电所设计既要执行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和规程,又要满足当地供电部门的具体要求,否则会出现种种问题,影响设计质量和工程进度。为了做好变配电所的设计,现将本人在我院变配电所设计图纸时发现各种问题中的一部分整理出来,进行简要的分析,与大家相互交流,以便共同提高。

1.对土建的要求在GB50053-94《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变电所所址选择和对建筑等有关专业的要求,在执行中我们还存在不少具体问题,现仅列举以下几例略加分析,今后设计时应予以重视。

1)牱阑鹛糸埽撼导涓缴璞涞缢选用油浸电力变压器时,有的未在变压器室大门的上方设置防火挑檐。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GB50053-94的第6.1.8条,规定“在多层和高层主体建筑物的底层布置有可燃性油的电气设备时,其底层外墙开口部位的上方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m的防火挑檐”。

2)牥踩出口:有的设计在长度大于7m的配电室仅设一个出口或设两个出口但靠近同一端。这不符合GB50053-94第6.2.6条的规定,规范要求“长度大于7m的配电室应设两个出口,并宜布置在配电室的两端”。

3)犃焊撸河械纳杓圃诳悸鞘夷诰桓呤蔽醇萍傲旱母叨取S捎诒渑涞缢的跨度较大,有时梁的高度可达800mm左右,故在提土建条件层高时应考虑梁的高度。

4)犞蛋嗍遥河械纳杓平值班室设在交通不便的里角。这不符合GB50053-94的第4.1.6条规定,该条规定“有人值班的配电所,应设单独的值班室。高压配电室与值班室应直通或经过通道相通,值班室应有直接通向户外或通向走道的门。”

5)牭缋鹿担河械谋涞缢内双排布置的低压配电屏仅在屏底和后侧设置地沟,两排屏的沟之间互不连通。为了方便电缆的进出和今后线路的调整,宜将所内所有主电缆沟和控制电缆沟均连通。

2. 推荐选用D,yn11结线变压器最近十年,在TN系统中采用D,yn11结线组别的变压器已很普遍,但还有不少工程仍选用Y,ynO结线组别的变压器,其原因主要是不清楚前者的优点。论文格式,存在问题。在GB50052-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中第6.0.7条规定:“在TN及TT系统接地型式的低压电网中,宜选用D,yn11结线组别的三相变压器作为配电变压器”。这里“宜选用”的理由,主要基于D,yn11结线比Y,ynO结线的变压器具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抑制高次谐波电流。三次及以上高次谐波激磁电流在原边接成形条件下,可在原边形成环流,有利于抑制高次谐波电流,保证供电波形的质量。

2)有利于单位相接地短路故障的切除。因D,yn11结线比Y,ynO结线的零序阻抗小得多,使变压器配电系统的单相短路电流扩大3倍以上,故有利于单相接地短路故障的切除。

3)能充分利用变压器的设备能力。论文格式,存在问题。论文格式,存在问题。Y,ynO结线变压器要求中性线电流不超过低压绕组额定电流的25%熂鸊B50052-95第6.0.8条牐严重地限制了接用单相负荷的容量,影响了变压器设备能力的充分利用;而D,yn11结线变压器的中性线电流允许达到相电流的75%以上,甚至可达到相电流的100%,使变压器的容量得到充分的利用,这对单相负荷容量大的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论文格式,存在问题。因此在TN及TT系统接地型式的低压电网中,推荐采用D,yn11结线组别的配电变压器。论文格式,存在问题。

3.断路器选择与短路电流计算在低压配电系统中用作保护电器的有断路器和熔断器两种。目前我们使用最多的是断路器,用它来作配电线路的短路保护和过载保护。但是,在选用低压断路器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没有进行短路电流计算。配电线路短路保护电器的分断能力应大于安装处的预期短路电流。选择断路器应先计算其出口端的短路电流,但有的设计者却没有进行短路电流计算,所选短路器的极限短路分断能力不够,不能切断短路故障电流。要确定断路器安装处的短路电流,可按设计手册进行计算,但比较烦杂;也可以采用“短路电流查曲线法”来确定计算电流,比较简便。现将由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设计、浙江瑞安万松电子电器有限公司断路器产品资料中提供的一种“短路电流查曲线法”附在后面。通过查此曲线,可以较方便地求得任意安装位置的短路电流近似值。所举例子的短路点仅为假设,实际工程设计中最常用的短路点是选在保护电器的出口端。论文格式,存在问题。

4.断路器与断路器的级联配合低压配电线路采用断路器作短路保护时,断路器的分断能力必须大于安装处可能出现的短路电流。但是有时不能满足此要求。例如:C45N、C65N/H微型断路器的分断能力仅分别为6kA、10kA,但其安装处出口端的短路电流有时可达15kA甚至更高。论文格式,存在问题。这时可用两路办法来解决此问题,第一是改用短路分断能力高的塑壳断路器;第二是仍选用微型断路器,利用其与上级断路的级联配合来实现短路保护。但是,进行级联配合的上下级断路器的选择须满足下列条件:

1)先决条件是上级断路器的固有分断时间比下级断路器的全分断时间短。论文格式,存在问题。也就是说下级断器出口端短路时,下级未来得及切断短路电流,上一级先行切断了短路电流。论文格式,存在问题。

2)下级断路器虽不能切断短路电流,但下级断路器及其被保护的线路应能承受短路电流的通过。

3)越级切断电路不应引起故障线路以外的一、二级负荷的供电中断。论文格式,存在问题。论文格式,存在问题。

4)上下级断路器宜采用同一系列的产品,其额定电流等级最好相差1~2级,或根据生产厂提供的级联配合表来选择。现将施耐德电气公司提供的级联配合表附后。 由此表可见,C65N/H型断路器可与NS100、NS160、NS250型断路器进行级联配合,不能与更大的NS400、N630及以上的断路器进行配合,更不能直接接在变压器低压侧框架式主开关后的母线低压屏上。

综上所述,我们在变配电所设计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待今后改进。本人的简单分析和点滴看法,仅供参考。论文格式,存在问题。不当之处,请予以指正。

 

供配电设计论文篇2

关键词:高职;供用电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135-02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为此,结合我院供用电专业实训课程建设,进行以下探讨。

供用电专业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学生实习岗位较分散,很难做到所开设的实践课程完全与岗位能力要求相符。

第二,受到实训设备、实训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一方面,供用电设备投资大,动辄上百万,对于非电力类高职院校,购置经费很难满足;另一方面,校外实习基地虽然能解决实训设备等问题,但企业更多考虑生产发展,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紧密合作。

第三,供用电行业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如控制技术、通讯技术等,也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供用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建设思路

积极到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学习走访,使所开设实践课程尽量满足就业岗位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充分考虑课程的前后衔接,科学布局,有序推进;多方争取,合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行业及企业实践资源,做到资源共享。

(二)建设举措

供用电技术专业每年邀请行业、企业资深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充分论证,使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更符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供用电专业实践体系如图1所示。具体举措如下。

重视基础实践课程 基础类实践课程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形成基本技能,是后续实践课程的基础。为此,本专业在第二学期开设了一系列基础类实践课程,配套《电工基础》理论教学,开设了电工实习、维修电工考证实训、电工仪表装配调试实训;配套《工程制图》理论教学,开设了电气CAD制图实训课程。在第三学期,配套《模拟电子技术》、《数子电子技术》理论教学,开设了电子实习;配套《单片机技术》理论教学,开设了单片机实习;开设了《电气控制与PLC》(80课时)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以上课程的开设强化了学生基础实践能力,学生维修电工考证通过率达到100%。

加大专业专项能力实践课程比例 本专业专项能力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对学生的顶岗及就业起着决定性作用。本专业在第三学期开设《供配电技术》项目教学课程,把供配电实训室作为教学场所,学生实训使用真实的供配电系统,有利于建立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内外线电工》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在成套实训室开展教学(内线部分)。第四学期将学院35KV变电站作为主要授课地点(外线部分),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常发集团110KV变电站)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第四学期,还开设了《高低压电气设备运行与维修》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将教学地点设在高低压配电实训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边练,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外,随着现代社会智能电网建设,各种智能控制技术及仪表陆续投入使用,为此,本专业在二年级结束后的暑期开设了集表(远程抄表)、配电网调度(仿真)、微机保护等三门实训课程。集表实训系统的设计通过由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组与企业合作完成项目的方式完成,并起草了集表实训指导书。采取这一形式,一方面,可节约项目资金,另一方面,教师的工程能力可得到提高,对开展教学很有益处。配电网调度仿真实训在微机房进行,通过软件模拟变电站运行控制,实践形式新颖,很受学生欢迎,实践效果良好。微机保护实训借助常州工学院微机保护实训室完成,实训内容根据本专业教学及学生情况设置(我系微机保护实训室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投入使用)。另外,本专业还开设了小型设计项目《电力课程设计》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变配电小型设计,初步建立设计理念,掌握设计方法。

加强毕业设计管理,提高设计质量 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学院出台了毕业设计技术规范,严把选题关,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性质、难度、分量、综合训练、结合实际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紧密结合实际,全面反映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一人一题率达到100%。同时,教务处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从管理文件、管理人员、审题程序、指导教师、中期检查等方面,在毕业设计规范化、答辩组织与程序、评分标准、成绩公布、总结与归档等环节上严格进行管理,保证了较高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订单培养,提高顶岗实习的针对性及有效性 本专业与行业企业广泛接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已建立十多家实习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提高顶岗实习的针对性及有效性,也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目前已与两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职业技能鉴定融于课程 本专业与市供电公司培训中心紧密合作,将进网许可证培训的理论部分内容融于教学中,实践部分于培训中心现场完成,既节约了资金,又密切了校企关系。考证通过率每期均为100%。

实施效果

第一,深化了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及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培养融为一体,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以直接体验的形式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职业能力。

第二,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实践体系。各实践环节有序设置,层层深入,实践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紧密结合,实践教学形式丰富多样,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保证。

第三,校企合作初见成效。专业与多家企业及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桥梁;另一方面,为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毕业生受到企业欢迎。根据对第三方公司“麦可思”的跟踪调查,供用电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就业对口率高,薪资位于各专业前列,毕业生受到企业欢迎。

参考文献:

[1]吴金星,魏新利,王保东.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J].化工高等教育,2006(1).

[2]洪林.王爱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9).

[3]张茂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人才[J].黑龙江教育,2005(9).

[4]吕景泉.借鉴德国职教经验打造中国高职品牌[J].天津成人高校联合学报,2004(5).

作者简介:

苏伯贤(1973—),男,江苏武进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供用电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为供用电技术。

供配电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信息化配网 DSCADA系统 PMS 精细化管理

引言

中低压配网是是供电部门连接用户的纽带,也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处于电力网络的末端,但由于其直接面向广大的用户,中低压配网的建设、改造以及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力部门的经济效益和广大电力用户的供电质量,同时对供电部门的各项指标也起着支撑作用。中低压配网的重要地位、公司自身发展需要、同业对标以及客户标准的提高对公司配网管理水平的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建设电网可靠、客户满意、管理高效、业绩优秀、务实创新、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供电服务企业,供电公司需要推行配网精细化管理。

信息化配网是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配网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和支撑。长期以来,中低压配网庞大的规模、复杂的网架结构、繁杂的设备以及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资料缺失为其信息化进程带来很大难度。近年来随着电力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PMS(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的深入应用以及同期进行的台帐整理等数据搜集和统计工作的开展,公司的配网信息化取得了很大进展。另一方面,现有成熟的SCADA系统、DSCADA系统的建设、新农村项目的开展又提供了更多深入到中低压配网的实时信息,进一步实现了配网信息化。

如何充分挖掘现有PMS、SCADA系统以及建设中DSCADA系统所具有的数据搜集整合、流程改造能力,在现有信息化配网基础上实施配网精细化管理成为供电公司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此作了初步分析和探讨。

一、PMS、DSCADA简介以及信息化配网的构架

1. PMS系统简介

(1)PMS

PMS系统以专业GIS图形和商用数据库为载体,除了提供电网地理信息直观显示以及设备资料的管理查询功能外,还集成了电网属性信息、拓扑信息、用户信息以及业务信息,包含设备运行管理、调度运行管理等模块,实现巡视、检修、缺陷、台帐、铭牌、停电停役、故障抢修等各项生产工作的管理功能,是公司日常生产运行工作管理平台和图数一体的电力网基础核心数据平台。

(2)PMS特点

PMS具有以下特点:

①强大的数据整合与分析功能:系统网络同步平台保障了用户并行、协同的工作环境。

②扩展性较好:流程设置、规则编辑等功能允许不同的单位和部门对PMS进行个性化设置以满足工作需要,模块化的设计也为更多功能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③系统具有一定分析功能:系统能够实现停电范围、电源点查找、可靠性统计等基础功能。

2.DSCADA系统简介

DSCADA系统的建设以现有10KV基本配置保护或故障指示自动化装置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微机保护在信息采集输出上的优势及电力电缆屏蔽层载波通信技术的成熟,实现10KV配电站的信息采集并传输至控制中心,以基于两层(主站层、配电终端设备层)模式的、多种通信混合的、数据库拓扑方式在10kV配电网中实现配网信息化,覆盖配电站、街坊站、箱变、环网柜,改变目前配电站信息盲区的现状[1][2]。DSCADA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分两期进行:初期实现配网三遥,与PMS结合判断故障,人工隔离,在建立主站数据库的同时同步建立拓扑结构数据库;二期建成基于IEC61968的配电自动化系统。

通过DSCADA系统采集的配网自动化信息主要包括:K型站内断路器位置信号、相关保护信号以及通道状况信号等,P型站内的馈线仓高压熔断器故障信号、电缆故障指示器动作信号等;采集的测量数据有母线电压、线路三相电流等;同时对整个DSCADA系统进行诊断告警(包括变位、越限、遥测不变化、结点工况、厂站工况、通道工况等)。

3.信息化配网的构架

随着电压等级的降低系统中电气设备的数量成级数递增,中低压配网的设备众多,随着DSCADA的建设,反应中低压配网运行状况的实时信息是海量的,信息化配网的构架也更为重要。

出于生产管理的需要,PMS、SCADA、DSCADA乃至CIS等系统间需要打破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但各系统间的数据又应保持一定的独立以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灵活性。建议可实施图1所示的数据管理结构,SCADA、DSCADA等所采集的10千伏配电网实时信息接入“电网实时信息平台”,而各系统间的信息则通过综合数据平台以及接口系统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不同于事务型数据库,出于数据备份和安全的考虑,经过综合数据平台加工和集成后的数据存入数据仓库后不再修改或尽量少修改。

图1 信息化配网的构架

二、中低压配网精细化管理

配网信息化的发展为中低压配网的精细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1.线损精细化管理

实际运行中把用电能表计量统计出的供电量和售电量之差称为统计线损,而通过对电网中相应时段内运行参数和设备参数的理论计算得出的由当时电力网的负荷情况和供电设备的参数决定的损耗电量称为理论线损。统计线损与理论线损所差之值即为管理线损,用户的违章用电和窃电在其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3]。理论线损计算是线损管理工作的重点,是用电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网络结构和运行方式均很复杂,同时由于表计配置不齐备、运行数据收集不全、网络的元件和节点数太多,使运行数据和结构参数收集整理很费事,中低压配网的理论线损计算相当困难。因此实际工作中,理论线损的计算频度比较低,覆盖面也较小,难以满足日常生产的需要,也使得线损管理工作更多的停留在指标统计、分析与事后控制的层面上。

信息化配网的推进改变了数据搜集困难、供电范围不明等不利状况,为大范围、深入细分的理论计算提供了数据来源,提高了理论线损计算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为线损状况的监控以及线损精细化分析和管理创造了条件,也为线损考核指标的制定和业绩评估提供了依据。通过理论线损与统计线损分压、分线、分台区的比对和诊断,同时结合历史数据比较和常用的电量分析手段,可以及时找出造成高管理线损的原因、杜绝配电网管理上的漏洞,减少不明损失。通过线损理论计算,可以确定配电网的可变损耗与固定损耗比,进而根据负荷预测情况对线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线损的预控。

另一方面,DSCADA等系统的建设所实现的海量实时数据采集也为理论线损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和参考。从运行角度看影响理论线损的因素主要包括负荷曲线、无功补偿、负荷分布、电压质量等。通过对实时数据的分析整理,及时计算出各出线负荷特性系数,寻找出劣质负荷曲线并加以改进;找出负荷分布不均的线路和区域,通过开环点的调整等平衡负荷分布,对于难以通过运行方式进行调整的热点地区和线路通过规划新增布点、负荷割接等手段加以解决;寻找出三相负荷不平衡的线路并加以调整;而深入到各配电站、街坊站的DSCADA系统直接就可以对电压质量进行监控,在此基础上采取调整低压侧无功补偿等措施。并且通过局部的线损理论计算,可以对所采取的降损技术措施效果进行分析并加以反馈修正,从而选择出经济合理的降损方案。

2.可靠性精细化管理

供电可靠性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规划、设计、检修计划安排、故障停复役等诸多方面,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PMS将日常的停电停役、故障抢修、设备管理、检修管理、缺陷管理等纳入了统一的工作平台,为多个部门协作进行可靠性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条件。

生产运行中可靠性的精细化管理主要通过故障抢修和计划检修这两个直接影响到用户停电户和停电时间的环节进行:

(1)故障抢修

PMS电网故障抢修管理模块进一步规范巩固优化后的流程;而设备运行部门、承询部门等则可通过查询此模块中故障抢修进程目视看板以及资源管理功能了解事故处理情况和资源使用情况,合理分配抢修资源同时更好的服务用户,提高可靠率和用户满意度;PMS的供电范围分析、电源点查询等功能以及丰富的设备台帐、地理信息、以及建设中的DSCADA系统对配电站、环网柜等设备的监测则为调度员迅速定位和隔离故障提供了条件。

(2)计划检修

计划检修是设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考虑在现行设备管理中加入设备级别评定的环节,通过对PMS等系统中设备历史运行数据、故障记录、缺陷记录等对设备的可靠性级别进行评定,在此基础上结合通常所考虑的负荷状况、上下级、地理位置等因素对计划检修进行安排,从而提高检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加合理的利用检修资源,提高供电可靠性。

通过数据挖掘等数据处理方法还可提取出设备故障时的运行数据特征、故障前相关负载、设备的运行状况之间的关联关系等,分析电力设备负载度、高负载时间同故障之间的关联关系,并通过这些相关信息建立出设备监测的模型库[4],与实时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对比,提供调度员及设备主人作为巡视和辅助决策的参考,实现设备可靠性的预控。

同时,通过PMS可靠性管理模块,可以精确的统计故障抢修及计划检修工作的影响用户数、等效停电时间等数据,保证可靠性数据的及时准确完整并支撑可靠性评估管理体系。

3. 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 建立在信息化配网基础上的中低压配电网精细化管理是项庞大繁琐的工程,以下几点值得关注和探讨。

(1)数据的加工处理:PMS、DSCADA等系统采集到的数据是海量的,实施时应通过对数据的处理提取出运行管理的关键数据,同时通过着色处理、曲线绘制等方法增加亲切度和直观度,避免冗余数据对管理人员的干扰

(2)流程的合理设置:精细化管理涉及到的部门和生产运行环节都相当多,流程设置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推进时各部门工序间衔接配合的顺畅度,因此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任一模块前都应经过相关人员的仔细讨论和推演,同时在实施时充分利用PMS的流程管理和规则设置等功能及时对流程加以修正

(3)资源的配置:精细化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极大,因此需要将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准备与公司日常的工作结合起来。

四、结语

配网建设的发展、电力市场的推进等内外各种因素使得配网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成为必然趋势,而以PMS、CIS、SCADA以及建设中的DSCADA等系统为核心的配网信息化建设则为配网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条件,相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也将进一步提升供电部门的管理水平,成为公司向一流供电服务企业发展的一大助力。

作者简介:

吴丹(1981-),男,硕士研究生,工程师、技师,现在国网浦东供电公司从事运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蓝毓俊.现代城市电网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电网10kV配电站自动化技术原则[s].2004

[3]吴安宫、倪保珊.电力系统线损.1996年第一版.中国电力出版社

[4]曹阳、姚建国. XML技术在电网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探讨【J】.电力系统自动化

供配电设计论文篇4

(一)重构课程内容

依据高等职业学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供配电系统的能力要求,确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就业面向为工业企业供配电设备运行维护、供配电设备的生产制造等岗位。为此,对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把供配电专业知识、工程计算、工程设计、工程绘图穿插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用有限的时间传授供配电最核心的知识和能力。

(二)建设教学环境

建设适合理论、实物展示与操作,以及供配电工程设计穿插式教学的专用实训室。实训室分为三个功能区:理论知识讲授区、低压配电操作区、工程设计工作讨论区。学生边看边学,边学边做。通过现场教学、工程仿真设计、实物演练和操作,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接触设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得到保证。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了课程知识和技能,做到学了就用、用时不懂就学、多做则巩固,课程改革有了质的变化。

(三)开发教学资源

以供用电控制设备的运行维护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以学习情境为课程结构,以“双师”教师为课程主导,以新型供配电设备技术为课程视野。

二、工厂配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一)采用工程设计与课堂教学同步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的整合,在工程设计与课堂教学同步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整个教学活动分为几个阶段:(1)拟定易于实施的工程设计案例。本课程拟定“某集团公司机工车间供配电工程设计”为教学载体;(2)根据工程设计,分解设计步骤,每一步骤插入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3)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查阅识读相关电气设计国家规范、标准图集和产品技术数据,做到教材所说有依据,电气设备选择有样本;(4)引入主流电气设计软件(天正电气CAD)的学习和应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二)教学评价

本课程共分五个项目进行训练,每个项目均按项目评价表的内容进行过程考核。项目评价主要由职业素质、任务分析、电路搭建及程序设计、技术文档编写及成果汇报5部分组成。

三、改革的成果与收效

(一)形成了全新的教学理念

多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的培养方面。纯理论的专业课“教中学,学中教”得到有效实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充分发挥。项目化教学、工程设计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二)构建了高职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

根据“理论够用、实用为度,突出工程实践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的高职教学原则,构建了适用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提高了课堂效率

通过把主流电气设计软件引入课程教学,课程综合化中每一模块都是知识和技能的融合体,相应的教学过程是现场教学或工程设计,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一体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培养相关的职业能力。

四、结语

本教学改革通过一轮的教学运行,教学实施效果良好。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或者协作分工完成了项目,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学到了应有的知识点,更重要是掌握了供配电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模拟应用,而且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意识。教师作为组织者、协调者、顾问,在制订项目过程中,在组织学生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在解答学生疑难问题过程中,也培养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更新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师生关系得到进一步的融洽。

供配电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高层民用建筑、防火、低压供配电系统、可靠性、两回路供电、末端切换

1.概述

高层民用建筑的特点是:建筑面积大、单体投资高、人员密集或者是重要的建筑,因此对供电的要求较高,若供电不可靠,一旦发生火灾就不能及时扑救,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及使国家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所以,高层民用建筑的供电很重要,一定要可靠,国家也制订了相应的规程规范来加以保证。

为了便于分析论证,现将国家颁布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中有关对供配电的要求摘录下来:

负荷等级:

高层民用建筑的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消防电梯、防烟排烟设施、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和电动的防火门、窗、卷帘、阀门等消防用电,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工业与民用供电系统设计规范》[2]的规定进行设计,一类高层建筑应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二类高层建筑应按二级负荷要求供电。

配电要求:

高层建筑的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消防电梯、防烟排烟风机等的供电,应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置自动切换装置。

高层民用建筑的高压供电系统一般都比较简单,在很多书中都有详细的论述,且都能满足规程规范对供电的要求,这里就不再讨论。再加上有了发电机组,电源问题已有保证,供电的可靠与否,关键就是低压系统了。

本人在多年工作中,参阅了大量的书籍与资料,均发现低压供配电系统存在不少的问题,基本上都没能满足国家规程规范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现分析讨论如下。

2.原有低压供电方案分析讨论

在很多书中对低压系统也有详细的论述,有的书和设计手册(《高层建筑电气工程》[3]和《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及电气设备选择手册》[4])还给出了几种典型的供配电方案,供选择使用,但在实际应用时,均发现其存在一定的缺陷,现把其推荐的六种方案中认为是最好的方案(见图2-1)拿出来分析讨论:

将负荷分组,按消防负荷,重要负荷及普通负荷三大类来组织母线,备用电源采用末端切换。

该系统的运行特点是:

(1)K1和K2手投,机械及电气联锁;

(2)K3与K4手投,机械及电气联锁;

(3)K5和K6手投,机械及电气联锁;

(4)正常情况下,K1与K3、或K1与K4合闸,K6合闸,K2、K5、K7均处于断开位置;

(5)非消防停电时,备用柴油发电机自动送电.消防负荷分别经过切换装置供电,此时若认为有必要向重要负荷供电时,可手动断开K1,然后闭合K2和K4,向重要负荷供电。

消防时,切断市电,此时K7将在火警信号作用下延时断开,以便保证消防设备的正常启动及供电。当任一消防设备的备用电源的配电回路发生故障时,可强迫K7合闸,然后将K6、K1断开,闭合K2与K5,利用市电回路向切换箱供电。

此方案从表面上看虽能满足《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消防负荷的两回路电源均在末端切换,但仍然存在与方案四同样的缺点,由(1)可知K1和K2联锁,即不能同时投入,所以由市电供电时,发电机母线是不带电的。另外,从上面的叙述知道,该系统比较复杂,故障的可能性也会增大;操作控制繁琐,容易造成误操作,从而降低了供电的可靠性。所以说,该方案还不够可靠,也不是真正的末端切换。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上述表面上看能满足《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消防负荷的两路电源在末端切换,但实际上当市电出线至消防负荷末端切换箱的线路故障时,由于市电未停发电机不会启动,消防负荷还是停电,还是不能保证消防负荷供电的可靠性。因此,低压供配电方案必须加以修改,使其满足《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的要求,方可使用。

3.低压供配电方案的改进

本人通过虚心学习,消化吸收有关的供电方案,总结修改出几个较简单、供电也比较可靠的方案供大家参考使用。

该方案的运行特点具体如下:

(1)正常供电时,两个外电源同时供电,K1、K2、K4、K7合闸,K3、K5、K6分闸;1# 电源供I、Ⅳ段母线,2# 电源供Ⅱ、Ⅲ段母。

(2)若其中一个电源停电,其进线开关失压自动跳闸,母联K3自动合闸,由另―电源供全部负荷(此时必要时可适当拉掉部分不重要负荷),若该电源恢复供电时,K3自动跳闸,其进线开关自动合闸。

(3)若两个外电源均停电时,K1、K2失压自动跳闸,母联K4、K7失压自动跳闸,停电信号(从K4下端取出)通过控制电缆使发电机自起动,经10―15秒,发电机运行正常,K5、K6自动合闸,由发电机供Ⅲ、Ⅳ段母线的消防负荷。

(4)若外电恢复供电,K1、K2自动合闸,发电机自动停机,K5、K6失压自动跳闸,K4、K7自动合闸,恢复正常供电。

可见该方案完全满足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的要求,消防负荷的两回路电源完完全全、真真正正做到了在末端切换。

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也许对规程规范理解不够,讨论分析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请专家们批评指正,并希望专家们能提出更好更可靠的供电方案,以便于日后在实际中应用。

供配电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低压配电 配电线路 导线截面 节能 降损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们知道,电力网在输送电能的过程中,电能损耗是十分惊人的,在这巨大的电能损耗中低压(380V/220V)配电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原因是低压配电网电压低、电流大,特别是负荷功率因数低,更加大了电能损失。若能有效降低低压配电网的线路损耗,对于提高整个电网的经济运行将具有重大意义。在进行输电线路设计时,选择导线截面的传统方法是:按导线机械强度、允许电压降和导线长期允许安全载流量等因素而定。但从节约能源的原则出发,应将“电能损耗大小”作为配电线路选择导线截面的依据之一。即在经济合理的原则下,适当增大导线截面积以减少输电线路电能损耗,从而达到在不增加发电能力的情况下而增加供电能力的目的。

二.低压配电线路导线截面选择

工程设计时,离不开电气设计,而电气设计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环境保护和其他公众利益,成功的导线截面设计,应当是安全、合理、经济和可行的。而导线截面设计则是电气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对电气方面要求就更加严格。因此,我们在低压配电线路导线截面设计中,不仅要使导线截面有足够的安全储备,而且要限制导线截面过大造成的经济浪费,来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低压线路导线导线截面设计,一般应根据以下几方面的要求来选择:

1.选择导线截面,首先满足发热条件这一要求,即导线通过的电流,不得超过其允许的最大安全电流。通常,当负荷电流通过导线时,由于导线具有电阻,导线发热,温度升高。当裸导线的发热温度过高时,导线接头处的氧化加剧,接触电阻增大;如果发热温度进一步升高,可能发生断线事故。当绝缘导线( 包括电缆) 的温度过高时,绝缘老化和损坏,甚至引起火灾。因此,导线应能够承受长期负荷电流所引起温升。各类导线都规定了长期允许温度和短时最高温度,从而决定了导线允许长期通过的电流和短路时的热稳定电流。选择导线截面时,应考虑计算的负荷电流不超过导线的长期载流量,导线的额定电流可以从工具书中查到。

2.为保证导线具有必要的机械强度,要求导线的截面不得太小。因为导线截面越小,其机械强度越低。低压线路的导线要经受拉力,电缆要经受拖曳。所以,规程对不同等级的线路和不同材料的导线,分别规定了最小允许截面。按机械强度选择导线的允许最小截面,可参考表一。

3.选择导线截面,还应考虑线路上的电压降和电能损耗。电压损失导线的电压降必须限制在一定范围以内。按规定,电力线路在正常情况下的电压波动不得超过正负百分之五临时供电线路可降低到百分之八。当线路有分支负荷时,如果给出负截的电功率P和送电距离L,允许的电压损失为ε,则配电导线的截面( 线路功率因数改为I) 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P为负载电功率,千瓦;

L为送电线路的距离,米;

ε为允许的相对电压损失,=;

C为系数,视导线材料,送电电压而定( 表二)

Kn为需要系数,视负载用电情况而定,其值可从一般电工手册和参考书中查到。

表二公式中的系数C值

例:距配电变压器400米处有1台电动机,功率为10千瓦,采用380伏三相四线制线路供电,电动机效率为η=0.80,COSΨ=0.85,Kn=1,要求, ε=5%应选择多少截面的铜导线?

解(1) 按导线的机械强度考虑,导线架空敷设铜绝缘导线的截面不得小于4平方毫米

(2 ) 按允许电流考虑,求出电动机工作电流( 计算电流)

从电工手册查得S=2.5平方毫米的橡皮绝缘铜线明敷时的允许电流为28 安培,可满足要求Ij=Ie

(3 ) 按允许电压降考虑,首先计算电动机自电源取得电功率

若选用铜线则C=77,Kn=1,求出导线截面为

为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可选用S=16平方毫米的BX型橡皮绝缘铜线

选择导线截面,一般来说,应考虑以上三个因素。但在具体情况下,往往有所侧重,针对哪一因素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就侧重考虑该因素。根据实践经验,低压动力线路的负荷电流较大,一般先按发热条件选择导线截面,然后验算其机械强度和电压降。低压照明线路对电压的要求较高,所以先按允许电压降来选择导线截面,然后验算其发热条件和机械强度。在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零线的允许截流量不应小于线路中的最大单相负荷和三相最大不平衡电流,并且还应满足接零保护的要求。在单相线路中,由于零线和相线都通过相同的电流,因此,零线截面应与相线截面相同。例如,对于长距离输电线路,主要考虑电压降,导线截面根据限定的电压降来确定;对于较短的配电线路,可不计算线路压降,主要考虑允许电流来选择导线截面;对于负荷较小的架空线路,一般只根据机械强度来确定导线截面。这样,选择导线截面的工作就可大大简化

三.结束语

虽然我国低压供配电系统设计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将会为我国的低压配电节能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发展基础,为了保证用户电器的正常运转,提高我国低压配电节能能力,可以实施独立的供配电系统,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各种应急措施,比如设置应急的电源,如此,可以在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时候,保证企业的供配电能够正常进行,对企业的财产形成更强有力的保证。在进行企业的供配电设计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建筑供电要求高,供电负荷复杂的特点,要在综合考虑整个企业生产设备和功能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设计工艺,严格设计流程,在企业相关各个部门共同的配合下,加强双方的沟通,保证供配电设计能够充分满足企业各方面的需求,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促进整个企业供配电系统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刘平甘 陈洪波 刘凡紫外检测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及其展望 [会议论文],2009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

[2]吴栩 冯鹏英 高压电气设备的在线检测技术 [期刊论文] 《中国房地产业》 -2011年8期

[3]张川 刘乃涛 贺福敏 李林 李成龙 高压电力设备的在线绝缘检测技术 [会议论文],2011 - 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第十届年会

[4]曾晓晖 聂端 基于绝缘在线检测技术的状态维修 [期刊论文] 《中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 -2005年9期

[5]陈伟球 赵吴鹏 尹忠东 周浩 张瑜 在线检测技术可行性分析 低压配电网无功负序不平衡现象的节能降损解决方案 [期刊论文]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09年7期

[6]文江林基于光纤荧光的电力设备温度检测系统的研究 [学位论文], 2005 - 沈阳工业大学: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

[7]曾晓晖 基于绝缘在线检测技术的状态维修 [会议论文],2004 - 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04年学术会议

供配电设计论文篇7

关键词:建筑;供配电;节能

一、输送环节的节能设计

供配电系统由于属于电业局统一配送环节,笔者所属单位不具备独立供配电能力与要求。同时,独立的供电系统由于成本较高不符合节约成本的要求。因此与宏观建筑供配电系统的需别在于无法利用传统的提压手段对电能损耗做进一步处理,退而选择合理的供电设备与建筑内的传输途径来达到减少电能的无效损耗的目的。

此外,对于大楼的用电保障方面,输送环节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电力的输送方面主要存在高保险性、高安全性、高效性、节能性等诸多要求。纵观目前的输送手法主要有两种连接方式。

如图1与图2的两种连接方式是目前在保障建筑合理供电的前提下所被广泛使用的连接方式。连接方式的特点是由专线对建筑进行供电并结合稳压设备与后备供电系统而构成的。其中图2系统为独立发电机组提供专有线路。从节能的角度出发,第二种的连接方式采用公用线路的模式进行,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是由于双线路的供电设计保障了建筑内的供电安全,另一方面是备用电源与主电源之间的自由零差别的转换,保障了清洁能源的平缓接入。为后续清洁能源的架设与利用提供了输线基础。

二、耗电环节的节能设计

建筑的常驻耗能环节主要存在与照明系统、空调系统、设备待机系统等三个方面。

2.1 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

根据国际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规划,在耗电环节采用清洁能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以及利用自然条件与合理的电力使用方式对大楼照明体系的能耗进行有效的降低是建筑照明系统节能设计的总体规划与原则。具体的实施方案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合理的利用自然光源对建筑内部进行采光,进而降低正常环境下的电力消耗。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注意对自然光源的采集,并在建筑内部的天窗设计设计基于光敏理论的调节系统。充分利用白天的自然光源,并在采光较好的室外设计太阳能采集板,在白天的自然光源下用作建筑内的电能补偿,完成太阳能的转移工作。另一方面,在建筑内采用合理的照明方式进而避免不必要的光能损耗。具体做法如下:

(1)采用光敏与声控开关进行光能补偿调节,根据我国室内光强要求的规定,室内的合理办公光源照度为500Lux,走廊等活动光源照度为200Lux。在光敏开关的配合下,当照度达到室内光照要求时变停止对照明设备的供电。在指标低于照度要求时恢复供电。

(2)对于洗手间、楼梯等人流量较小并且不需要长时间提供照明的地点采用定时开关或者声敏开关等方式做到人来灯亮,人走等熄等方式来降低照明设备的使用时间,进而达到合理供电的目的。

2.2 通风、空调系统

空调与通风体系采用太阳能调节体系与单通性玻璃体系作为室内温度的基本调节手段,降低了由于空调系统而造成的能耗。具体实施如下:

一方面,太阳能发电以及太阳能制冷技术较为成熟。在上个实际九十年代我国已经有了成型的太阳能制冷设备。设备的主体以溴化银的见光分解吸收大量热量为主要原理对室内进行降温。而太阳能发电技术出现的更早。目前已经可以进行工业化生产,为可行性提供了技术保障。

另一方面,太阳能制冷技术安装以及原料成本较低。有研究表明安装24小时供电空调系统220V当量的太阳能电池板所需要的面积为120平方米,成本造假为30万元。完全符合建筑节能的要求。

玻璃建筑节能技术在可行方面具有较高的可实现性。主要表现在玻璃建筑节能技术在技术以及科学成果方面完全可行。普通玻璃的热传导是不具备指向性与方向性的。但是,在普通玻璃的基础上加入反射镀膜可以限制光反射的方向进而使得玻璃变成单透性的特殊传热体。同时针对大楼玻璃幕墙的施工建设理论与实践也相对完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采用阳面单透性玻璃的安装能够有效的调节建筑内的温度。具体表现为在需要提高温度时采用内向反光的玻璃,使得外部的阳光所携带的热能进入建筑而室内的热量通过反射无法散逸,进而达到了提高室内温度的目的。反之,则仅需要将玻璃反转,这在建筑设计上并不算是难题。而使得外向反光的玻璃,能够达到降低室内温度的目的。

2.3 设备待机系统

将大楼的供电系统进行区域划分,对于需要二十四小时通宵供电的区域进行集体划分,设计独立的供电系统,而对于不需要二十四小时全程供电的区域可以采用集约化管理模式,按照使用实践进行供电处理,而对于非供电施加则可以选择拉闸的方式来降低区域内的待机设备造成的能源浪费。

有研究表明在电气待机的过程中所产生了不小的能耗,此部分能耗主要用来进行设备的发热与发光。不仅对能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还对于设备有不小的损伤。以电脑显示器的待机电功率为例5W,全大楼折合拥有1000太电脑,则晚9点到早8点总计11小时,浪费电能55度。因此,对于全楼采用拉闸断电的方式来降低设备待机所造成的能源浪费是可行并有效的。但是,在执行的同时需要对特殊供电体系进行独立的供电,比如大楼的通风系统、消防系统、安保系统等等。

三、清洁能源的合理利用

在大楼内部不断完善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而完成大楼节能的供电体系的构建。比如前文提到的太阳能与单通道玻璃系统的室内空气调节系统之外,还可以利用大楼的高空资源对建筑的侧面墙体采用太阳能铺设的建设,或者在大楼顶部安装风能发电装置或者绿色植物装置等,一方面能够补贴由于节能而造成的大楼能源的缺失。另一方面是通过清洁能源的利用提升建筑的品味。

四、总结

本文分别从输送环节的节能设计、耗电环节的节能设计、清洁能源的合理利用等三个环节讨论了基于节能视角的建筑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希望为今后的施工与设计过程中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刘自华,汤光华,肖洪流. 大电流供配电系统节能改造研究与实践[J]. 仪器仪表用户,2009,(1).

[2]曾益保. 供配电节能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科技信息,2011,(13).

[3]吴伟光. 供配电和照明系统节能设计若干问题[J]. 建筑电气,2008,(6).

供配电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建筑,供配电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72+.3 文献标识码:A

供配电设计是建筑电气设计的重要部分,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民用建筑电气设备的投资及其运行和管理,供配电设计不仅要做到保障供电可靠、确保人身安全、技术先进,而且检验设计成功与否的标准还要看设计在实际运行中是否经济、合理。

一、供配电系统设计的规范要点

供配电系统设计应贯彻执行国家的经济技术指标,做到保障人身安全,供电可靠,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在设计中,必须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按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工程特点,以及地区供电特点,合理确定设计方案。还应注意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设计中尽量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效率高、能耗低、性能先进的电气产品。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

电力负荷应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在政治、经济上所造成的损失及影响的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负荷。独立于正常电源的发电机组,供电网络中独立于正常的专用馈电线路,以及蓄电池和干电池可作为应急电源。二级负荷的供电系统,应由两线路供电。必要时采用不间断电源(UPS)。

二、供配电系统

(一)在设计中进线断路设备的装置部位不对

进线断路设备装置位置在配电柜设备的进线侧是最佳的,要是进线断路设备装置在配电柜设备的受电测,那么在工作中当断路设备运作到分断部位的时候,断路设备的下部接线位置会带电,和标准要求中断路设备应该在上部的接线处带电不一样,为了确保人身安全,要在配电柜设备的进线侧装置进线断路设备。

(二)联络柜(屏)内电度表选择不当

联络柜(屏)不仅能够受电,还可以送电。采用单向电度表时,只能计量受电方向,而不能计量送电方向。根据《电力装置的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GB/T50063-2008第3.1.7条“双向送、受电的电力装置回路,应分别计量送、受电的电量。当以两只电度表分别计量送、受电电量时,应采用有止逆器的电度表。”的规定,联络柜(屏)可不安装电度表,或安装两只有止逆器的电度表。

(三)供配电系统设计的配电设备不合理

为了节省资金,有些开发商提供落后的配电设备,这些设备有建设标准较低,变压器配置容量不足,线变损高,超期运行等问题存在,增加了安全隐患。还有些设备因为电负荷迅速增长,引起断路器、电能表与供配电线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电气负荷的需要,加速绝缘老化,造成故障频繁发生甚至出现事故。对于距离不太远但是比较重要的配电设备,没有从独立的变电所或者是开闭所的附属变电所直接进行配电,拉长了距离,进而减少了利用率。

(四)抗干扰设计

工业工程中供配电系统不断实施自动化,计算机系统、PLC系统等的使用会对电力系统造成了干扰,其中的电气功能模块有可能无法正常工作,最终导致整个系统的故障。此外,这些干扰信号还会通过传导、感应等方式进入到二次设备中,如果干扰水平超过了电子设备的耐受能力,这些设备就会出现不正常动作。因为干扰信号的产生以及对系统造成的干扰都非常复杂,所以解决起来非常困难。对于变配电所系统来说,在干扰作用下,各类开关设备和测量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都会受到影响。变配电所系统中的常见干扰有:电源干扰、电磁干扰与线路干扰等。频率和电压的干扰是电源引入产生的干扰,解决电源干扰的主要措施有:整流和滤波,变压和稳压等,这样不但可以降低集中供电的危险,公共阻抗与公共电源间的耦合也会得到缓解,有利于电源的散热。

三、消防系统

(一)消防报警系统不完善

自动喷淋系统湿式报警阀前的供水控制阀关闭信号未接至消防控制室,当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时,应通过输入输出模块接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防止检修湿式报警阀时,关闭此阀后为复位。

(二)疏散指示标志不当

疏散指示的疏散方向应按建筑疏散方向确定,且疏散指示标志应安装在疏散走道和其它主要疏散路线的地面或距地面1m以下的墙面上,这个范围符合一般人行走时目视前方的习惯,容易发现标志,如果疏散指示标志设在吊顶上有被烟气遮挡的可能,故在设计中应予以避免。

四、防雷与接地

防雷与接地问题是供配电系统设计中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目前,主要的防雷设备有:避雷器与接闪器。其中,前者在实现防雷功能时需要与相应的被保护设备并联,装设在设备的电源侧。在雷雨天气,线路上出现雷击过电压时,避雷器的火花间隙将会被击穿,过电压通过避雷器对大地进行放电,有效的保护了各种电气设备,阀式和排气式是两种主要的避雷器型式。后者直接接受雷击,避雷针是接闪器上接受雷击的金属,如果是金属线接受雷击,则被称之为避雷线;如果是金属带接受雷击,则被称之为避雷带。室外配电装置的防雷一般都是通过装设避雷针来实现的。此外,如果变配电所所处位置附近存在较高的建筑物,建筑物上的防雷设施能够对变配电所实施保护,就无需再单独为变配电所设置防雷保护。

五、节能

节能降耗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在建筑的配电设计方面,更要体现出节约用电的设计理念,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对民用建筑进行配电设计时,在考虑到供电稳定可靠的前提下,要最大程度的降低能源的损耗,采用经济合理的方式进行配电设计,实现节能的思想理念。

六、结束语

总之,为保证电气设计的合理性及系统的安全运行,建筑供配电设计者不但要向电气专业提供正确的设计基础资料外,设计中还要与电气专业的要求和特点相结合,为设备、线路的安装配置及运行维护提供必要的安全空间和通道,选择合适的位置和相互关系,并在建筑结构上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电气部分与建筑的其他各部分在检修或事故情况下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1]张莹,康淼.电气供配电系统设计的常见疑难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

[2]蒋妮妮.略谈建筑供配电设计常见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7).

上一篇:控制器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纺织行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