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学范文

时间:2023-06-16 11:07:09

高校创业教学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模式;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6?0047?02

实践教学则是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的一个依托。以实践性教学为主体,通过健全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和实践教学方式手段,能够形成创业教育的合力。本文通过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经验总结,进一步探索研究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充分实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从而推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深层发展。

一、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意义

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开发,能够丰富学生创业实践的领域,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和增强学生的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为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毕业后步入创业的行列提供帮助。

(1)建立健全完整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在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业流程训练,让学生掌握企业开办与管理的全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挑战、勇于创新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为其就业开拓广阔的空间。

(2)拓宽现有的创业实践教学方式。创业实践性教学在组织模式上具有灵活性的特点,配合多种实践性教学方式,并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式和教学手段运用到创业教育实践之中,提高创业实践教学的效果。

(3)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是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构成大学课程的两大体系。创业教育中,理论课程能够保证学生获取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实践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完善创业者的知识构成,多方面训练学生,增强和巩固学生创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实践性课程对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结构、创业心理品质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通过创业实践教学的开发,一方面使更多的教师有机会进行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将这些经验注入课堂的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使教师在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建设中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其科研能力。

二、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定位

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是连接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平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实践教学首先是对理论知识的回顾与应用。通过实践,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更加熟练应用理论知识。同时,学生通过实践模拟企业经营管理的流程,熟悉企业运作规范,对未来会减少适应实践工作的时间。实践教学不能取代实践,但是对实践最好的补充。因此,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创业教育,即增加了学生对创业理论和创业知识的熟悉,又可以通过模拟创业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创业的过程,以较少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组建创业团队,编写创业计划书,模拟创业流程,培养了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这也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见图1)。

[收稿日期] 2013-08-26;[修回日期] 2013-10-10

[作者简介] 潘玉香(1968-), 女, 吉林长春人,天津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会计与创业教育;魏亚平(195-),女,湖北省荆州市人,博士,天津工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创业教育,科技金融,企业投融资.

图1 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图

三、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

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在贯彻创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建立的,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和专业特点,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把突出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到实践教学系统之中[1]。

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课程的基础上,设计和完善综合实践环节,形成以课程为依托,体现专业内各课程知识以及跨专业的知识综合,展示创业教育与各门学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构建“阶段性、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学生的创业教育知识和活动架构,对于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见表1)。

表1 “阶段性、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方法途径

在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设计上,把课堂讲解式、开放式和体验式融合在一起,实践教学过程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提倡自主学习,学以致用。教师不再作为活动的主体,转向以指导、监控、考核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实践教学方法多样,采用课堂互动、模拟与实操相结合、案例教学及其写作、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思想[2]。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有创业实训课程;计算机软件模拟、沙盘演练模拟、情景再现模拟;有企业实际操作实训、顶岗实习;创业计划竞赛;网络平台教学;创业案例写作分析;课程设计等多种方式,满足了不同教学目标的需要,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思想。创业教育方法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发挥学习团队的作用与形成学习型组织。在实践课程中,学生成为主角,如同赛场上的运动员,而教师则扮演了教练员或者裁判员的角色,教师的主要任务从传授知识转变为策划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指导与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等。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实践教学实现传统手段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手工手段与信息技术手(网络技术)段相结合,模拟仿真手段与实操手段相结合,形成一套丰富多彩、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教学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建华,赵义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104-106.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业类课程;角色模拟;全天候课堂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83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1

2015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总理提出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政府施政的重要方针之一,创业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大趋势。许多高校也为此开设了SYB(Start Your Business,即“创办你的企业”)创业课程,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前的实操培训。然而,与积极开设创业类课程相对应的是,目前我国高校创业类课程在授课方式上,还明显落后于欧美高校,课程设计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这势必会影响到我国以创业促发展的大局。本文意在通过指出高校创业类课程在授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创业类课程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

1 高校创业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学习过于理论化

当前许多高校创业类课程学习较为理论化,与实践脱节较大。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课程的实践性程度是影响课程效果的关键因素。有些高校创业类课程的教师虽然力求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实践相结合,但由于其缺乏创业经验及先进的教学经验,只能把教材上的理论转化为教师口头上的另一种理论,距离实践落地还有较大进步空间。

1.2 授课模式过于单一化

高校创业类课程目前在授课模式上相对单一化,依然沿袭填鸭式教学,主要由教师讲述,学生参与式教学相对缺乏。这对于讲求情境化、模拟实践的创业类课程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学生无法通过角色模拟扮演,体验创业中面临的决策问题,教师也没办法在此创业情境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和改进方案,因此教学效果不佳。

1.3 评价机制过于简单化

高校创业类课程在最终成绩评价上也过于简单,仍然是由教师掌握课程成绩的主导权,缺乏开放的、多样化的评价机制。与一般课程不同的是,创业类课程非常讲求创业体验和情境模拟,这决定了仅靠授课教师判断会受限于其自身的经验和认知。因此,加入其他来源的评价一定程度上纠正授课老师的单一认识,有助于更加客观地评价创业课程学习。

2 高校创业类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上述创业类课程面临的普遍问题,本文提出如下方式进行解决。

2.1 设置创业主题

授课教师应首先确定多个创业主题,尤其可以根据当前的大环境进行设定,如“近日,柴静的《穹顶之下》对雾霾问题的剖析将环保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治理雾霾既是一项挑战,更是一个重要机遇。如果你是一位创业者,在这一机遇中你将会做出何种判断?请给出一个完整的商业策划”,又如“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未来如何养老是许多年轻人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请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方案,以企业运营的方式来实现个人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发展,尤其须指出商业模式的创新之处”等。这些创业主题虽设定了相应的创业方向,但又不会过于限制学生,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策划提供了可能。

2.2 分组讨论

确定好主题之后,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的规模控制在8人以内。选择主题的原则是,各组按照自己的兴趣挑选,当出现多个组选择同一个创业主题时,采取抽签方式进行。同时,小组成员必须有清晰的角色分工,如果按照每组8个人的话,需要确定出首席执行官(CEO)、首席财务官(CFO)、首席运营官(COO)、首席营销官(CMO)、首席人力官(CHO)、首席信息官(CIO)、首席技术官(CTO)、首席公关官(CPO)这8个角色,如果少于8人,则可以酌情减少部分角色。每组由CEO带领大家进行创业项目策划与交流沟通,并在规定期限内将各组的创业策划书和演示PPT发给授课老师和其他各组同学。

2.3 项目调研与文案撰写

分组之后,就到了项目调研环节。要求每一个创业小组都要围绕着创业主题,通过调研和资料搜集的方式明确最终的项目,并在调研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创业策划书的文案撰写,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环境分析、战略定位、选址、竞争者分析、消费者分析、营销策略、Logo设计、客户关系管理、人员管理、可行性分析等。

2.4 项目路演

经过分组,每一个组既可以扮演创业组的角色,又可以扮演风险投资者的角色。在项目路演(Road Show)环节,创业组的同学根据各自角色分工分别阐述在项目策划中的内容,重点强调其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与商业模式的创新性,而其余各组则以风险投资者的身份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授课老师则承担主持人的角色。经过创业组和风险投资者之间进行数轮答疑之后,由创业组进行总结陈词,结束路演环节。同时,根据路演环节过程中风险投资者的提问或建议,创业组需完善其创业策划书,并将最终版本交予授课老师。

3 结 语

本文通过阐述高校创业类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与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亦可为相关授课老师和相关高校进行创业课程设计和规划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安仲森.基于SYB模式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的反思[J].鸡西大学学报,2011(12):9-10.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课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1−0058−03

一、高校创业课程的特点

1. 综合性

创业是个复杂的过程,创业过程需要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会计学、广告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掌握经济学知识可以使创业者在开创某种经济关系,或在经济重大转型时期,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规律,实现小投入、快积累、高增长。创业时还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劳动合同法、安全生产法、知识产权法等,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当新企业创办起来之后,创业者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如企业战略管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把企业造就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创业型组织,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力。创业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所涉猎知识的多样性决定了创业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2. 实践性

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事业。任何貌似完美的创意、想法,只有放到实践中去检验,才能证明它是否行得通。这就意味着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仅仅单纯地传授创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是不够的。实践教学应该是创业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缺少了这个环节,就会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导致创业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状况。创业实践教学是指通过模拟创业使学生体验创业的全过程,而模拟创业是指大学生从寻找商机开始,到制定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融资和企业运营管理,都要进行全过程模拟,籍此运用和检验创业理论学习中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大学生模拟创业可以选择到创业实践基地或孵化企业实习,也可以通过创业模拟软件来演练。

3. 建构性

建构主义强调“对结构进行建构和解构,他们认为一切知识都是通过描写而得到的,在经过中介及被组织在话语中而领悟的”[1]。具体到知识和学习领域,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不是由教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原有的知识结构、经验、信念,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与现有知识相互作用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2]。创业是一个创业者的意志、目的与社会环境互动的“复杂性”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项集创造性、创新性于一体的开拓性事业。创业的复杂性、创造性、创新性使创业课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其他课程,创业课程具有建构性。这意味着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有意识地获取知识的过程;创业课程的建构性还意味着教学内容应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将以往知识与现有内容经过重组、改造、建构而获得;此外,创业课程的建构性还决定了这门课程需采用互动式、启发式、参与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特征,使学生在融洽、活跃、参与的氛围中培育创业精神,获取创业知识和技能。

二、高校创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过程简化

创业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营销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创业学的这种综合性和复杂性要求创业课程必须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成。然而,当前高校所开设的创业课程基本上都是公共选修课,这类型课程的特点是班容量大、课时数偏少,导致教学中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教学内容过多而教学时数有限,致使教学过程简化,难以满足能力型教学的需要;二是在上课过程中因学生数量过多,教师驾驭课堂困难,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2. 教学方法陈旧

当前高校中,创业课程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大多仍然停留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笔记”的模式,这种枯燥、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与创业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相悖。创业课程的建构性要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作用,注重情境特别是实际情境的作用,要注重协作学习,也即创业课程应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分组式、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头脑风暴等。

3. 实践教学缺位

创业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对于实现创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创业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业技能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理论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课堂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教学对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目前高校中开展的创业课程普遍处于这样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表现在要么实践教学缺位,要么至多是带领学生参观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器,这种停留在浅表的、简化的做法实际并没有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任何作用。

三、关于创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当前高校中开设的创业课程多为公共选修课,而公选课的特点就是选课者众多、班级规模庞大。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上课过程中学生数量过多,教师驾驭课堂困难,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然而,如果深层次剖析高校开设创业公选课的真正动机,就会发现这只是高校为了应和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应景之作,或是为了不至于在轰轰烈烈的创业大潮中被淹没而发出的一息声音罢了。由此导致各高校开设的创业公选课教学质量低下、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而流于形式。要想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改变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即在各专业学院中开设创业课程,突出专业特色,使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高校中的某些前沿学科如IT、通信、能源、生物制药等,如果能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不但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有效转化,还可以弥补大学生专业知识丰富而创业知识缺乏的不足,同时也能很好地解决创业公共选修课规模太大而带来的弊端。

另外,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应充分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个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环节,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前提下,应精心组织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课程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是否能恰当地做到这一点,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与教学艺术的标志。比如,在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创业的概念界定、创业者的动机、创业者的特质等内容可以适当精简,而把讲授的重点放到创业的三个关键要素方面,即创业机会、创业团队与创业资源。

2. 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的主体性是天然具有的,而非外界赋予的,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及新知识意义的过程。鉴于此,创业教师应注重采用多样化的参与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领会理论的精髓。高校创业课程常用的参与式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分组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教学法等[3]。

案例教学法是将社会上或身边发生的情景、事例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理解,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有趣,避免了传统的“师——生”知识授受方式的枯燥乏味。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当中,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某一个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便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教师使用讨论法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与所讨论问题相关的基础知识,另外讨论的问题必须具有吸引力;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最后还要做好讨论小结。讨论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分组教学法就是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项任务,小组成员之间经过研究、讨论、交流后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的成员之间最好存在异质性,即个性、气质、兴趣、性别、学习程度之间应当有差异,组员之间可以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教学节奏,对小组进行巡回指导,适度点拨与评价。

角色扮演法就是设定某种情境和题材,以任务的完成为主要目标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使学生在真实的模拟情景中,体验某种行为的具体实践,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参与情境、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游戏教学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汲取知识。一种高深的原理、规律、理论,如果只是通过教师单纯的说教和传授,学生的接受度可能并不会太好。但如果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则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受到启迪,领悟道理。

3. 大力开展实践教学

一是开展创业实验模拟。创业教学中的实验模拟是指学生通过创业模拟软件,了解创业的整个流程,感受创业的真实情境,以培养创业意识、提升创业技能。这种方法可以与前面的课堂教学相结合,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引导学生在软件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模拟性的创业实践。目前比较受欢迎的创业模拟软件有“创业实训系统”和“创业之星”,这两种软件通过对真实创业环境的逼真模拟,帮助学生掌握在真实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与经营决策,并对出现的问题和运营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估,从而使学习者对创业有更真实的体验与更深刻的理解。这两种软件的表现形式是:运用3D引擎与动态建模技术,逼真再现企业场景,使学习过程生动、形象、有趣、直观。

二是搭建创业实践实训平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构建创业实训平台,是落实创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创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和坚实基础。高校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努力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创业实践实训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虚拟的网络空间,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资讯获取、学习交流、彼此借鉴的空间。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了全国首家创业教育师资网站——中国创业师资网( www.省略);中南大学则创建了全国首家大学生创业综合网站——中国大学生创业网(www.省略)。搭建创业实践实训平台和孵化平台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创业场所,并且在政策支持、注册流程、资金扶持、企业管理等方面都给予指导。如200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了“双实·双业”基地,中山大学则依托科技园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2008年南开大学与天津“青果园”创意创业凌奥示范基地签署共建协议,成立南开首个学生校外创业实训基地。这些创业实践实训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及优惠的创业政策,可以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2]张传燧,吕达.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第4篇

(1)创业教学的地位不明确(要不要教)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在理论上的定性并不意味行动中的落实。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社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可学校似乎更关心各种创业比赛的结果和荣誉,而对具体的创业教学本身并无多少兴趣和改革动力。这可能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较好,学校尚未感觉到就业的压力;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考核指标,而对创业率并无相应要求;三是高职院校刚从传统的浓缩型本科教学模式转型过来,致力于强化和完善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体系,无暇探索相应的创业教学模式。

(2)创业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往什么方向教)

所谓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与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不同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很难凭借专有技术获得成功,创业所涉及的领域多以技术门槛低、资金投入少的行业为主,与所学专业的关联度也不是很大。据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王玲老师的问卷调查,75.5%的高职学生会选择“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较低的行业”作为自己的创业领域,80.9%的高职学生认为创业愿意与所学专业“有关系但不太大”或“基本没关系”。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学的目标应立足于对学生寻求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创新冒险精神和事业开创意识、经营管理基本能力的培养。

(3)创业教学的课程不明确(教什么)

基于高职院校在创业教学上存在地位不定、目标模糊等问题,学校自然难以形成明确、有效的课程体系,导致创业教学不知教什么。虽然现有的实践教学和就业指导课程以及专业技能比赛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因其过于强调专业岗位技能,从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各种创业计划比赛也能培养学生的计划和决策能力,起到良好的创业教学效果,但作为第二课堂,不能像毕业设计那样有规范的教学安排和考核标准;又因其精英取材和功利导向,难以对全体学生形成广泛、深远的影响,进而去培养“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

(4)创业教学的方法不明确(怎么教)

与社会现实脱节、与市场运作脱节、与培养层次脱节是高职院校创业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创业比赛设计都只是为了迎合专家学者及评委的喜好,而不是立足于社会投资者和初次创业者的要求,忽视了市场运作的可行性;实践教学和就业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而忽视了对创业者必需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综合协调能力的培养。此外,更有一种虚荣和浮躁的心理在创业教学中弥漫,即乐于鼓励学生志存高远和抱负远大,仿佛只有肯德基、微软之类的丰功伟业才是创业经典,而不屑那种服务社会、自食其力的平凡经营。

二、思考与建议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提倡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据麦可思研究院的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层次和工资收入普遍低于本科毕业生,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2.2%)却远高于本科毕业生(1.0%)。最新的麦可思调查更显示,受经济形势的影响,2013届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签约率为35%,低于上届同期9个百分点,降幅为高等院校毕业生之最。因此,改革和完善创业教学模式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对高职院校而言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首先,高职院校要以务实的精神给创业教育以准确的定位,将创业教学置于与技能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也是创业教育,创业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是为了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自主创新和自食其力的能力,关乎高职毕业生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速度将由快趋稳,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会逐渐增加。高职院校应将创业教育视为通识教育,把创业课程定位为公共基础课并覆盖所有专业,而不仅仅是作为项目培训。同时,要对各类创业竞赛进行学分和课时换算,提高师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其次,高职院校创业教学要面向中小生产服务型企业。高职院校强调生产一线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理论教学上主张“必须、够用”,因此在个人创业上很难有技术和设计上的突破或创新,加之创业资金的困窘,高职毕业生的创业大多会从中小生产服务型企业开始。

根据麦可思的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最集中的专业为物流管理,占4.2%。造成这种状况并非因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相反,由于近年来我国物流业蓬勃发展,毕业生供不应求,资金投入少、技术门槛低和行业准入容易才是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原因。第三,在创业课程的设计上应着力于对毕业生创业所需基本素质的培养。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高职院校创业课程的设置应侧重于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企业管理常识的认知,如在基础课层面开设具有专业特征的产业经济基础和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类课程,培养学生捕捉市场机会的商业敏感性和小微企业管理的基本能力。一个人如果缺乏基本的市场识别和企业管理能力,即使有再好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也最多只能成为优秀的员工。相关研究表明,理工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优势群体”,因为他们拥有一技之长或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方面的优势,而前者又多局限于学历层次较高的大学生群体。

三、总结

在创业教学的方法上要注重理实结合。大学生创业最终是要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故在创业层次上要高于社会其他创业群体,这就要求我们基于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广泛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内两种教学基地和教学师资,为毕业生的毕业创业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字:高校教学活动;创新创业能力;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14-03

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十二五”期间,所实施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将培养、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在国家教育部的号召下,全国各高校都积极开展多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为社会提供实践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值得人们探索与研究。

一、创新创业能力对高校大学生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科技将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历史使命。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家的需要,同时对自身的发展也具有着重要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21世纪全球各国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占有了主导地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技水平的提升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创新是民族进步、国家发展的动力及源泉。要想建立创新型国家,应有相应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培养要从“创新”、“创业”两方面开展。

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能从事创新活动的思维和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有创造性特征,自我开发、自我实现性质的,以智力为核心的特殊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是将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创业能力为主,同时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新创业能力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

高校传统教学体系中,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视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学理念并不矛盾,它是在传统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从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为主要教学目的的教育体系。这种教学体系不仅丰富了传统教学理念,还提升原有的教学层次。在这种模式下,所培养出的大学生,有着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技术及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为他们自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虽然我国经济、科技正在蓬勃发展,但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却不能完全满足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由于高校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就业问题成为了热点的社会问题。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的教学活动,不仅能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还可以激励学生们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创业意识。这使得经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由此可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大学生自身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在我国,由于高等院校中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步较晚,所以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形成一个符合当前国情的完整、制度化的教育体系和模式。虽然当前的各高等院校都在积极主动地推广创新创业教育,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仍然有一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一)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就提出“创业教育”,但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却是从1998年开始的。在国内的高等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现在处于一个起步、摸索阶段,未能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禁锢,两者尚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数都处在“零散式”的教学模式,未能体现出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处在主导地位。受到其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形成受到束缚。

(二)学生自身创新意识薄弱

新时代的大学生,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他们应该有着较强的独立生存及创新创造的意识。但当今高校中的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自身的经历与经验,阻碍着他们对创新创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有不少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仅仅是一门课程,能够顺利通过考核就可以,而没有意识到,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要在创业设想中,通过对自身的正确评价、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最终实现梦想、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三)国内创业成功案例缺乏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着高校学生创业技能较差、创业成功率较低的情况。这使得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受到了影响。高校虽然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仍然不能彻底消除学生们对于创业的陌生感与恐惧感。不少学生缺乏自信心,不能学以致用。面对创业,仍然是不知所措。往往自己的创业想法,不能落实到行动上。

(四)教师队伍

在高等院校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队伍。高校教师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难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教师缺少创业经历及体验,无法使学生们从课堂中深刻感受创新创业的真谛。

三、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活动的探索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当今高校教育已从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转化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主。教学目标的改变,迫使传统教学活动也应该相应进行调整。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有机结合

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之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这条道路上,有很多值得摸索、探讨的地方。应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成功教育经验,对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进行完善。把创新创业教育深度的、有机的融入到传统教育模式,改变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一门课程的情况。在课程设置时,一方面要考虑到专业特点,充分考虑课程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要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形成完成的教学体系。

(二)提升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高校教师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起到了主导作用。高校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十分重要的。对在校高校教师应采取鼓励政策,提升其自身的创新创业素养;为其提供专业培训、行业交流等机会。在师资建设方面,还可聘请校外专家、企业家等具有较强创新创业意识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来扩充教师队伍。

(三)加强创新创业重要性的宣传

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大W生对创新创业重要性的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高,对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是十分有意义的。要想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可以通过校园网、宣传板报、校报等等途径,加强创新创业的宣传工作,使大学生感受到创新创业能力对自身今后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通过创新创业类竞赛提升实践能力

在多年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研究发现除了上述几点外,各类相关竞赛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有促进作用的。竞赛不仅是一个发现、选拔人才的途径,更是一个促进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加强团队协作的大舞台。通过各类竞赛能够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们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竞赛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促进作用如图1所示。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应强化竞赛的作用,鼓励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加适合自身的竞赛。在各类竞赛中取得的成绩,学校应给于学分奖励,与奖学金评定等建立有机联系,使得学生们充分感受到认同感及自豪感。

目前,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大赛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企业创业大赛等。这些大赛不仅体现了学生们的自我价值、明确了自身不足、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更主要是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通往自己创业梦想的桥梁、一个展现自我实践能力的舞台。

四、总结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第6篇

1.目标定位不清

我国的创业教育是党和国家在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社会发展对创业型人才迫切需求的背景下作出的战略决策。但目前一些人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定位上还存在偏差。一方面,有的人认为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就业出路问题,其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创业的方法和途径的教育。甚至有人认为创业教育是国家为了甩包袱,让少谙世事的大学生去自谋职业,是极其不负责的表现。还有的人认为,创业是学不来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到1%,高校搞创业教育完全是在瞎折腾。正因为如此,在一些高校,有些领导并不重视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开展只是开设了一些创业方面的讲座和简单的课程,但缺乏实施创业教育的整体性设计。另一方面,有的人把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在一起,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搞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

2.师资匮乏

由于创业本身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进行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如果教师没有实践经验,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很难激起学生的创业热情,引起学生的共鸣。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适应创业教育教学的这种需求。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主要有二大来源:第一类是国内高校经过创业教育培训的“学院派”教师和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第二类是来自企业的创业导师。第一类教师一般能够在课前精心准备好讲授内容,但这些教师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创业经验,对市场、需求、预测、机会的把握等方面只能停留在理论化分析阶段,教学效果难以实现;第二类创业导师主要精力在自己的企业,有实战经验,但理论研究往往不足,无法完全替代专业教师进行创业教育。

3.教学内容和方法欠缺针对性和创新性

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是有效开展创业教育的前提。但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的组织和实施上存在以下问题:①一些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公选课,选课人数不予控制,致使有的课成了人数达到140人以上的大班课,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情景模拟,游戏环节等无法有效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②有些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完全是商学院管理学或经济学课程的移植,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创业教育不能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融合,与学科专业教育之间不能形成有机的联系。③从国外引入的KAB、SYB等创业教育课程,不仅丰富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同时也为我国高校教师如何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目前在创业教育中推广和普及的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深化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角色扮演等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对开展创业教育十分有帮助,但实际运用时,一方面案例数量有限,对实践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来说,无法全面深入地认识问题。另一方面案例的编写和设计上也存在不足,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的问题设计。

二、提升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思考

1.明确创业教育目标

国际劳工组织KAB创始人克劳斯认为,开展创业教育并不是要求学生去开办企业,而是教会学生具有创业的意识和精神,同时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模式。尽管不是每一个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都有能力创业,但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到企业工作后一定是一个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好员工。因此,在高校的创业教育中,让学生具有创业和就业的基本技能是基础,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是目标,使学生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模式是终极目标。要在明确的创业教育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学生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让学生具备发现新价值的敏锐思维、了解创造新价值必需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创造新价值的规律。同时,要认真研究创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改革教育方法,强化实践性,探索教育新途径。

2.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创业本身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创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化创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创业实践。一个有过创业实践经历经验的教师,将会对市场、需求、机会有更好的洞察和理解,如何找到自己的顾客、如何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如何实现盈利、广告如何投放等,这些切身的体验将极大地影响创业教学的效果。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兼顾近期急需与长远规划,现阶段应从多方面着手进行完善与建设。第一,要建立健全创业教师培养机制。不仅要鼓励教师多参加创业师资培训和交流,还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研究活动,增加创业实践经验。可鼓励教师离开高校进行创业实践,通过国际标准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和考核,培养既具备创业教学理论水平,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适合开展创业教育的创业教师;第二,鼓励教师开展创业理论研究,丰富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并指导教学实践;第三,聘请企业家、风险投资商等担任创业导师,以创业讲座、论坛等形式参与学校的创业教育;第四,要建立创业导师档案库,不断扩充创业教学师资储备,让创业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事业。

3.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

从社会未来的发展与需求来看,拥有专业背景的创业型人才更具备成长为新型企业家的能力,我们的社会更需要具备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专业化人才。实现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的融合必然是未来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能强化、促进专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一方面培养学生创业的意识和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产生专业学习的实际需求,从而进一步激发与增加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强化专业教育。高校应将创业教育彻底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使各学科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实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的有机融合,使大学生在现实创业中能够依托专业优势,实现创业竞争优势。

4.重视创业案例教学

当前,案例教学是我国创业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在开展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方面经验不足;另一方面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的创业教育案例缺乏。要鼓励并资助教师深入企业,收集、研究和撰写案例,建立创业教育案例库,并将正式出版的案例视同教学或科研成果。将案例教学和实践活动贯穿于创业教学过程。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要针对性地精选案例,另一方面要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学期学年的安排,通过对案例教学的有效规划与控制,达到灵活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激发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上一篇:化学防治法范文 下一篇:中学国防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