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农业范文

时间:2023-12-06 11:18:57

高品质农业

高品质农业范文第1篇

德国,位于欧洲大陆的中北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约为我国2个广东省的面积)。人口约8200万(2011年),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世界上排名第16位。入口密度229.348/km2,世界排名第55位。

德国的经济实力很强,长期位居世界第三(第一是美国,第二是日本);2005年由于中国的超越才退居第四。尽管如此,2012年德国的GDP仍达37078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人均GDP达4.52万美元。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在上个世纪前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尽管德国均为战败国,无疑的,战后也都承担和付出了巨额战争赔款(这是应该的、必须的)。但很快地,德国从战争的废墟中迅速崛起,经济迅速恢复,随后快速发展。不仅如此,德国还以其诚恳的忏悔和道歉赢得了欧洲和世界人民的原谅。又以其一贯的勤奋、刻苦和少有严谨制造出无数享誉世界的产品,从而赢得了市场,迅速成为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三的强国。以这种方式、态度和努力重新站了起来的民族,当他们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并肩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时,赢得的自然是世界的理解和尊敬——这与另一个死不认错的东方战败国恰成鲜明对照。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其制造业更是举世闻名。奔驰、宝马、大众,这些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都出自德国;德国在医疗领域和技术创新上也名列世界前列。德国是世界第二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三大商品进口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处于世界的绝对领先地位,被誉为“出口冠军”。

并非式微的德国农业

经过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德国已经成为一个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国家。2012年,其工业和服务业分别占到GDP总量的28.1%和71.1%,确实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国家。

在这么一个工业和服务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家,可想而知,其农业所占份额必定是微乎其微了(仅占0.8%)。然而,读者千万不要误会,以为德国的农业已经式微、可有可无了。倘若如此,可就大错特错了。尽管德国务农者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多点儿,但德国仍是欧盟国家中仅次于法国和意大利的第三大农产品生产国。像工业一样,德国的农业也很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其农产品可满足本国90%左右的总需求,扣除从国外进口的饲料,自给率高达80%。每位德国农民养活的人口达到124人——这是2002年的数据,现在肯定又提高许多了。

德国地势北低南高,呈阶梯状,可分为四个地形区:德国北部是平均海拔不到100米的平原,是波德平原(中欧平原)的一部分,临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势低平,气候夏季凉爽,冬季阴冷,土壤较为贫瘠,主要利用草场发展畜牧业,也种黑麦、燕麦和马铃薯。中部是由东西走向的高地构成的山地。西南部是莱茵河谷地区,莱茵河两旁谷壁陡峭的山地为森林和高山牧场。东南部是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河谷地带日照时间较长,土壤肥沃,盛产烟草和葡萄等水果和用于酿造啤酒的啤酒花,阿尔卑斯山脉中的楚格峰(海拔2963米)是德国境内的最高峰。

在德国的国土上,有近1/3(29.5%)的面积覆盖着森林,53.5%用于农业,12.3%用于居住和交通,1.8%是水域,其余的2.9%是荒地。

1995年,德国有农业用地面积1730万公顷;2007年共有农业用地1690万公顷,2012年德国农业用地面积1670万公顷,其中农田面积1190万公顷,饲料作物283万公顷,经济作物138万公顷。尽管农业用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由于在育种、培植等方面的优化,德国农作物产量却不断上升。2012年,德国的谷物产量同比增长6.8%,达到4470万吨。

德国农业的“六高”

德国农业高度发达,具体表现在“六高”上。

一是农业生产效率高。农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2%,农户不足60万户,平均每个劳动力养活124人。

二是农产品自给率高。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部分进口主要用于调剂品种或价格因素。

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高。全国有各种联合体1079个,各类合作社1万多个,覆盖了绝大部分农产品及销售、加工企业。实现了农工一体化、产加销一体化,保障了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四是农业科技含量高。建成许多重点实验室,且科研作风严谨,注重原始创新。特别是在转基因技术、新品种选育和种苗技术、新的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不仅为德国农业生产,也为世界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从播种到收获全部机械化,而且机械性能好,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农业生产。

六是农民收入高。德国的农业发展以中小家庭农场为主,大部分农场规模在50hm2以下,90%农户经营饲养业及普通种植业,10%农户是葡萄、啤酒花、水果、蔬菜、烟草等专业户,畜牧业是德国大多数家庭农场重要的收入来源,每户农民年人均收入6.3万马克。

德国农业结构的特点

一是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处于粮食紧缺时期,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农副产品的加工处于初始阶段。德国完成战后重建之后,农业生产发生了质的飞跃,其种植业结构调整进入了加工业指导种植业的市场经济运行阶段,走上了农业生产与加工业比例合理搭配,农牧结构合理搭配,自然条件下投入与产出的持续发展轨道。目前,农业结构总体态势是: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61%;畜牧业以养牛业为主,养牛业以奶牛为主。从区域布局看,德国北部农户经营种植业较多,南部则饲养业较发达。从各农场经营看,90%以上农户饲养业和种植业多元并举,真正专一生产某种农产品的农场很少,以减少风险投资。

二是农场规模不断扩大。早在多年前,德国制定了《农业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和出租,使原本规模很小、生命力不强的小农场转变为拥有10~20hm2或规模更大的“富有生命力的农场”。同时,制定实施《土地整治法》,调整零星小块土地,使之连片成方。其结果是农场规模不断扩大,超过30hm2,农场数量则减少到不足50万个。通过调整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跃居欧盟第五位,粮食总产量跃居欧盟第二位。在制定、实施法律和法规的同时,德国政府还利用信贷、补贴等经济手段来调整土地结构。政府规定,凡出售土地的农民可获得奖金或贷款,以帮助其转向非农产业;凡土地出租超过12年的,每公顷租地可获奖金500马克。这些措施促进了土地的自由流动,扩大了农场规模。德国政府用于土地整治的拨款达42亿马克。

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十分发达。农业生产的产品能否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能否使原始产品增值,加工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德国国民经济中,加工业占有重要地位,食品贸易额大约占整个零售业销售总额的26%,全德国从事食品业的大小企业万家,从业人员330万,农户所生产的产品85%作为食品工业用的原料。德国种植业中结构的比例与种植面积的大小、与产品加工水平和市场的消费量成正比,呈现出加工业引导种植业的特点,不仅稳定和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次级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德国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

德国对农业的功能有一个战略定位,这就是除了为人们提供食物、为工商业提供原材料、为能源部门提供能源外,更赋予其非常重要的保护自然资源的功能,特别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地下水、气候和土壤,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和休养的场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化学工业品在农业生产中普遍运用,为解决德国饥荒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德国也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给农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20世纪末,德国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使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保持平衡,尤其在工业产品的应用上尽可能保持物流的平衡和土壤生物多样性,避免掠夺式生产经营,同时把有机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为此,德国采取了许多措施,主要有:

禁止使用化学农药,采用与自然控制力相协调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包括利用抗病虫害品种、使用天敌益虫、采用物理措施等。

禁止使用化学肥料,采用农家肥,种植豆科植物,施用绿肥和缓释的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措施。

畜禽饲养中禁止使用抗生素,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生长调节剂,禁止使用转基因技术,限制单位面积畜禽饲养数量,实现饲料因地制宜自给自足。

采用合理多样的轮作和间作制度,每年7%的耕地休闲以此改善土壤的理化环境。

如今,生态农业已成为德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德国政府在政策上实施环境保护补贴,使得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在德国的一些州,如果参与环保项目还可以得到另一份补助。州农业局的任务之一就是核查申请有机农业种植的面积,落实补助金。目前有些州环保型土地已达2/3左右,农户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补助,各项补助费加起来,约占农业生产成本的70%左右。

德国十分注重对森林的保护。德国的森林总面积有1080万hm2,森林覆盖率为30%,森林生长量在欧洲属于最高水平,每年达到6000万立方米,但采伐量只有4000万立方米。严格的林业政策、林业标准,使德国森林对环境和人类的保护及其在疗养和休闲方面所具有的价值无法估量。德国采取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农业自然保护区及杂草保护区等措施,来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如今的德国农村,环境优美。不仅近1/3面积覆盖着森林,而且许多中小城市几乎处于森林的包围之中,使德国成为一个风景秀丽的花园国家。德国政府严格实施《土地整治法》,明确了相关村镇规划,划定自然保护区,改善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充分听取当地居民意见,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有效地保护了乡村自然风光。走进德国美丽的农村,你会感到既安静又整洁。那湛蓝如洗的天空,一望无际的田野,悠闲自在的牛羊,真的令人赏心悦目。

德国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扶持

德国农业之所以能如此发达,与德国政府的政策扶持分不开。正因为有政府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和政府补贴,农民激发出巨大的生产热情。

一是绿箱政策。欧盟模式是世界上三大典型模式之一(另两种是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而德国又是欧盟模式中的典型。欧盟和德国各级政府依据不同作物的面积和牲畜的头数以及休耕地面积进行补贴,人均高达4.5万马克,占农民年均收入的71.4%。这还不包括直接的农业投入部分以及用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欧盟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对重要农产品的产量限制、价格补贴、休耕补贴以及质量标准等来进行。

二是加大对农业企业及项目的补贴和融资支持。成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德国农业养老金银行,为农业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对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引进环保措施等投资提供补贴及贴息贷款。投资额1万~10万欧元的小型项目,提供偿还期10年、利率不超过5%的优惠贷款,最高补贴不超过1.75万欧元。5万~125万欧元的大项目,可申请利率不超过5%、偿还期20年的优惠贷款,政府进行贴息。企业还可申请直接补贴,最高补贴比例10%、不超过3万欧元。对山区、低产区及受地理条件限制、种植面积较小的农业企业进行补偿,每公顷补贴额在25~180欧元之间,每个企业最多可领补贴16万欧元。雇用员工2人以上的,每多1个雇员可额外得到8000欧元补贴。

高品质农业范文第2篇

产业优势明显 发展基础坚实

世界经济学“同一平台理论”是时风集团掌舵者刘成强总经理始终信守并坚持实施的重要原则。随着近年我国对“三农”事业的重视,国家针对三农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时风集团抢抓机遇,以服务中国“三农”为己任,做强做大时风集团。充分利用三轮汽车等产业发展搭建的制造、研发、营销等平台优势,进入低速货车、轻卡汽车、拖拉机、玉米收割机等相近的农业装备领域,培育和壮大每个产业并逐步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市场经济是第一的经济。时风集团充分利用同一平台理论,从当初的三轮汽车单一产品开始,先后拓展了低速货车、单缸发动机、拖拉机、轻卡汽车、联合收割机、轮胎和帘子布产品。时风的产业链不断延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创造了三轮汽车、低速货车、拖拉机、发动机四个全国同行业第一。

时风集团按照产业集群循环发展模式,大力度实施产业整合,建设了农用汽车产业园、农业装备产业园、化纤轮胎产业园、电动汽车产业园和热电产业园五大产业园区,形成了农用汽车、农业装备、电动汽车、化纤轮胎四大百亿产业的发展基础,为时风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发实力雄厚 研发体系健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时风集团始终坚持科技第一的原则,投巨资建成了雄厚的研发体系,加快时风农业装备产品升级。时风集团设立部级企业技术中心,这是农机行业首家部级的企业技术中心,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认定的,充分体现了时风研发实力在行业中的地位。

农业部农机动力与收获机械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农业装备技术实力最强的实验室,标志着一个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显著的优势,该实验室2014年落户时风集团。该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以及时风中央研究院充分融合,形成了农业装备行业最先进的研发体系,为高端农业装备产品研发打下了坚实基础。时风中央研究院设立农业装备研究所,拥有科研开发和专业技术人员2500余人,有1000多项科研成果和国家专利,为农业装备产品研发提供了坚强支持。

高端智慧装备 掌握核心技术

《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站在中国制造工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提出的重大行动纲领,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没有金钢钻,难揽瓷器活。“以工艺装备保证产品质量,以工艺技术提升产品质量”,这是时风集团坚持做强做大农业装备产品的质量方针。时风集团坚持创新驱动和智能转型,累计引进1000台机器人和3500台数控钻攻中心、数控加工中心、数控磨齿中心等高端智能设备,全面加快智能工厂建设。时风集团“走进高端智慧制造新时代”的理念的实践,与“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完全吻合,为产业转型和产品升级提供了根本保证。

时风集团建设了农业装备产业园和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园区,采用世界先进设备,建成了中大型拖拉机生产线、玉米收割机生产线,形成了年产20万台小拖、10万台中大拖以及2万台玉米收割机的生产能力。建立了世界最先进的11条自动化铸造生产线、曲轴壳型等零部件生产线,建成全国同行业最大的农业装备零部件铸造中心和中拖车桥配装中心,使农业装备主要部件全部实现自制。大批量应用机器人、大型数控加工中心等高端智能设备,加快工艺装备升级,以先进的工艺装备保证农业装备产品的“高质量、高精度和高附加值”。

产品性能优越 引领行业发展

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这是《中国制造2025》对农业装备产品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

时风现代农业装备,引领中国行业,走向世界市场。时风集团始终致力于服务中国“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同行业形成了强大的制造优势、研发优势、市场优势、管理优势和品牌优势,做强做大农业装备产业。时风农业装备形成了拖拉机和玉米收割机两大板块梯次产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近几年,国家提倡积极推进农机深松(深耕)整地,要求对平原地带等粮食主产的重点区域,以及种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的土地,要进行深松深耕。这为农业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时风拖拉机形成小型、中型和大型系列产品,深受广大用户欢迎,经过2014年打基础,2015年上台阶,具备了大发展的条件。小型单缸皮带传动拖拉机已经形成15-32马力共30多个机型,单缸直联拖拉机形成200L、220L、250L三大系列。中大型多缸直联拖拉机功率涵盖20到160马力,十大系列60多个机型,全部机型列入国家推广补贴目录。时风中大型拖拉机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时风拖拉机是“国家免检产品”。在大型拖拉机产品上,100-120系列大拖具有较高的性价比,采用进口德国LUK离合器,传动扭矩大,可选装GPS定位无人驾驶装置,可在夜间、雾天正常作业;130-160系列大拖采用多项专利技术,变速箱有64个档位,能够满足各种作业要求,可选装电控传感的悬挂提升系统,实现了人性化、智能化和自动化。

时风玉米收割机产品深受广大用户欢迎。时风玉米收获机是国家重点农机补贴产品,实现了大批量生产、大区域营销、网络化的高标准服务,其中4YZP-2D、4YZP-3B、4YZ-4L、4YZTB-6等产品,以切碎和剥皮效果好、籽粒损失低、适应强、可靠性高、性价比优等诸多优势,深受广大用户的信赖和欢迎。玉米联合收割机升级版、创新版具有整机体积小,强度高,性能稳定,投资效益好等特点,特别适合小型地块的不对行收割。重型三行4YZP-3B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配备无级变速系统,操控更方便;加重分体式驱动桥,承载能力强;前后双秸杆还田机,还田更彻底,更加适应用户需求。当前从农机补贴的角度来看,农机具在向大型化引导发展,但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小型、中型、大型仍然各有需求,市场的打开就是靠的小拖,现如今份额达到90%以上。在地块比较分散的地区,小型收割机更能适应需求,像有些地区,玉米种植仍然呈现一家一户特点,小型收割机仍然有广泛的市场。时风玉米联合收割机符合国家补贴政策、适应中国国情、受到用户高度认可,居全国玉米收割机行业等水平。

产品质量过硬 深受用户欢迎

时风集团积极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力打造农业装备良好品牌。在国内市场上,依托强大的时风营销体系和完备的售后服务支援中心,在全国设立1000余家经销网点,经销区域覆盖到全国各地。时风拖拉机赢得了西北、东北、华南、华中等用户的全面认可,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在国际市场上,时风拖拉机成为缅甸、印尼、巴基斯坦市场的第一品牌,在俄罗斯、埃及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在乌克兰市场销量达到4000台以上。时风拖拉机大批量出口埃及、缅甸、俄罗斯、乌克兰、巴基斯坦等50多个国家,多次中标巴基斯坦、阿富汗、斯里兰卡政府采购拖拉机项目。时风集团成为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农机物资项目重点供货企业。据海关出口数据统计,时风拖拉机出口连续五年位居中国出口拖拉机企业前列。

高品质农业范文第3篇

吉林省粟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坐落在长春市卫星大路与亚泰大街交汇南行200米(长春明珠东门),是九台雨田生态米业有限公司东北销售总部,面积为500多平方米,主要产品为绿色、有机大米和杂粮及绿色山珍系列产品。

粟,为谷物;盟,为商道。粟盟,打造中国有机绿色农产品第一品牌。

粟盟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农畜产品种植、养殖、收储、科研产销、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股份制公司。拥有九台雨田生态水稻生产加工基地和铁岭方兴有机绿色杂粮生产加工基地。粟盟原粮均来自于这两个中科院21世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九台雨田生态大米种植基地位于九台市西营城镇榛秸泡村,地处长春石头口门水库下游,是鱼米之乡,水稻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司拥有农户451户,固定生产基地500公顷,种植有机水稻225公顷,绿色水稻275公顷。农业机械80台套(履带拖拉机3台;30-160马力轮式拖拉机19台;农用运输车2台;水稻联合收割机10台;水稻插秧机18台;激光平地仪、喷药机和打耕机各1台;旋耕机等配套农具25台),智能式育秧大棚一套(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标准化大棚17栋,自制育苗大棚48栋,农机库房1200平方米,稻米加工生产线1套,年生产加工水稻近4000吨,稻谷库房500平方米,大米库房200平方米。2009年,公司水稻生产获得大丰收,产量达到4060吨,目前石头口门品牌大米营销网络正在逐年扩展,在长春、西安、山西、北京、上海都设有石头口门品牌大米经销处,销售优质生态大米1200吨以上。

铁岭方兴杂粮基地位于辽宁省铁岭县凡河镇,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种植面积200公顷,小米、绿豆、红豆等绿色有机杂粮50余种,榛蘑、木耳等山珍系列食品20余种。

2005年,粟盟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大基地产品获得中国有机产品认证、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粟盟农副产品绿色有机超市是粟盟股份的又一大亮点,将绿色有机的产品以超市的形式为媒介,使更多人认识绿色、认识有机,体验健康。超市中出售的产品全部为绿色和有机产品,并有相关的认证。农副产品绿色有机超市将按照全国连锁的形式发展,在短期内可形成自己的品牌和规模效应。

粟盟生态观光养殖园位于九台市西营城子镇,与雨田生态米业有限公司生产加工基地相邻,长吉高速公路九台出口处,距长春市32公里,是长春市与吉林市的经济连接点。粟盟生态观光养殖园占地30公顷,羊、鹅数量达到2000只,总投资为3432万元,是集养殖、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餐饮、度假、大中小学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养殖园建成后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又一大农业产业化亮点,对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以及改变农民面貌,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发挥巨大拉动作用。

高品质农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棉花生产 优质棉 机制创新

江苏是全国的主产棉区。1981-2002年江苏累计种植棉花1094万公顷,占长江流域的35%,位居该棉区首位,占全国面积的10%,列全国第五。江苏也是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自1999年以来全省年纺织用棉稳定在50万吨以上,目前年纺织用棉量发展到现在的130万吨左右,占全国的l/5。棉花生产对棉区农民的经济收人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棉花生产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江苏主动适应纺织工业多样化需求,在全省大力推广种植了适纺中高支纱、精梳纱的高品质原棉,给全省棉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活力。2005年全省棉田面积36.8万公顷,其中高品质棉8.67万公顷,占棉花总面积的23.6%。棉花质量水平也登上新台阶。但是在棉花产业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1)纺织企业对植棉和轧花环节缺乏信心,对生产基地和轧花企业能否种植和加工出符合要求的高品质棉表示怀疑,不愿与植棉基地和轧花企业进行紧密型的联合,不愿冒风险建立生产基地和订单生产。

(2)轧花企业对棉农的履约能力没有信心,担心签了订单却不算数,不是收不到棉花就是掺杂使假,怕亏本。

(3)农民选用高品质棉怕优棉卖不到优价。

2 提高棉花产业竞争力的几点对策

(1)优化棉花区域布局

优化棉花区域布局必须从总体上重点抓好下列四个环节:一是统一规划布局,建立优势生产基地。二是搞好高品质棉品种的宣传,提高统一供种水平。三是搞好订单生产,实施链式开发。确保与棉农签订订单合同率100%以上,与纺工企业或棉花企业签订订单95%以上。在建设生产基地过程中,积极探索“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型、“纺工企业十良种棉加工厂十农户”型、“棉农合作组织十农户”型等有效的产业化模式,健全利益机制,使生产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之间的自然松散的利益联结为契约式的紧密联结,促进生产基地的持续健康发展。

(2)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对棉花产业的带动能力

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首先应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把扶持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促进高品质棉产业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切实抓在手上。其次,培优做大龙头企业。积极鼓励轧花、纺纱、织布、服装企业进行优势互补,适度整合,通过设备、资金、人才、技术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以合作、股份等办法走集团化经营的路子。最后,引导龙头企业的发展。对高品质棉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引导,调动方方面面力量,发展高品质棉龙头企业。

(3)加强机制创新,让棉农得到真正的实惠

一是建立高效务实的高品质棉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棉农合作经济组织应坚持引导不强迫、扶持不包办的原则,在高品质棉核心县重点建立一批法人型、规范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棉农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是建立新型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和规范合作组织内部运行机制,推进订单生产,实行产销直挂,逐步实现高品质棉产业化经营。应本着双赢、多赢的原则,明确各合作社成员的利益关系,以合同契约的形式连结基地和棉农、企业和基地、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是建立信用担保机制。在目前企业和棉农缺乏信任和沟通的情交由镇村合作经济组织来管理。在合同兑现后,返还给各方,以确保合同各方都信守承诺。通过定金、良种补贴、优价收购、利润二次分配等经济手段确保合同兑现,以满足企业对棉花质量和数量的要求,保证棉农真正得到实惠和稳定收益,使高品质棉生产真正形成市场决定生产,企业建立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化动作新机制。

(4)加强指导与服务,提升棉花产量和质量

在目前县乡财政比较紧张、基层农技服务网络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国家及省市财政应加大棉花技术服务经费的投入,支持农技推广人员针对生产实际研究推广高品质棉优质高产的配套栽培技术、棉田高效立体种植技术和棉田简化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等,确保正常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棉花栽培新技术的到位率,提高棉农的植棉水平,提高棉花品质和产量,提高棉田综合经济效益。

3 结语

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有利于提高棉花品质结构,提升原棉市场竞争力;有利于调整棉纺织结构,满足纺织工业多样化需求;有利于提高产业链各环节效益,全面提升棉花产业发展水平。它对于提高江苏省棉纤维质量水平,增加棉花附加值,全面提升棉花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和纺工企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珉.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棉花生产[J]. 现代农业科技(下半月刊) , 2005,(04)

高品质农业范文第5篇

一、从区域到国家的“品牌农业”建设

日本的“品牌农业”的发展通过创新和建立调动农民智慧的机制,注重发掘各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进行“品牌农业”建设。以1979年大分县开始的“一村一品运动”为契机,逐步创建了大分香菇、松板牛、高知酱油、富士苹果和越光大米等著名的农产品品牌。所谓“一村一品运动”,指发动各地村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出特色农产品从而发展农村经济的运动。日本“一村一品”品牌建设的经验就是“必须面向市场挑选最能体现当地优势”的产品,因此“一村一品”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最能占领消费市场;

(2)能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

(3)靠质量打响产品的知名度。我国各地打造农产品品牌时也应该思考是否满足了市场的条件。

随着“一村一品”运动的深入开展,日本各县都开始关注自身的区域特质,绝大多数县都制定了各自的“品牌农业”或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品牌”发展战略。如,山梨县因拥有日本最大的葡萄产地打造水果之乡的“山梨品牌”,拥有首都圈市场的千叶县着力打造蔬菜及特色水产的“千叶品牌”,日本茶叶产量最高的静冈县则重在确立自己的茶叶品牌。经过各县如火如荼的品牌战略实施,逐渐形成了由地方向中央扩展集中的态势。2001年,农林水产省决定致力于为本国乃至其他国家提供优质的“品牌日本”的农产品,加大农产品品牌战略规划的力度,提出了着力打造“品牌日本”的整体日本农产品品牌形象。由此可见,日本“品牌农业”战略的发展经历了由下自上从“一村一品”到各县确立农产品区域品牌,直至日本提出了“品牌日本”的国家农产品品牌战略,各级着力打造其优势品牌农产品的“品牌农业”建设之路。

二、日本“品牌农业”的建设特色

(一)强化高品质的品牌定位,通过不断创新,提高日本农产品品质

虽然日本农业生产仅能满足国内需求40%左右,但“品牌日本”战略规划提出”高品质”要求日本农产品生产不片面追求高产,而是不惜成本地提高产品的营养成分,改善口感等品质,从产品层面达到“品牌日本”的高附加值效应。例如,日本“松阪牛”品牌为追求高品质,其饲养程序极为严格,饲料必须是大麦、豆饼为主的混合饲料。牛长肥后,为了增进其食欲,每天要给牛喝啤酒,为牛按摩,甚至让牛听音乐、接受日光浴。尽管一头优质“松阪牛”的价格在四五千万日元,却仍然深受日本人的欢迎,拥有美国进口牛肉所无法取代的品牌形象。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农林水产省及相关机构开展了促进日本加工食品供给等技术开发等项目,调动日本各地的农产品品牌拥有者农协进行优质品种科技研发的积极性、对品牌农产品进行生产和管理,让农户按要求规范化生产,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品质创建品牌。

(二)推行品牌认证制度

日本“品牌农业”有关品质规范的另一途径是广泛健全的认证体系。日本农协不仅严格管理和控制品牌农产品的高品质,还注重品牌农产品品质可视化的符号标志,成为品牌有力的品质外部识别,为品牌传播和推广打好基础。由农林水产省制定推行在全日本范围内实施“本地本物”认证制度,并支持各县开展各种形式认证制度、健全认证标志使用。

1、日本的《本地本物》制度。农林水产省专设有负责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普及食育推进部,《支持建立地方食品品牌事业》报告书,明确提出《本地本物》认证制度明确、提高及正确标记以地方特色农产物为主要原料、经当地传统工艺生产加工的食品。这是指导及扶助财团法人食品产业中心制定的地方性食品品牌标记的标准制度。“本地本物”认证的一般认证申请的主体是参加者生产团体/制造企业等,由区域食品品牌表示标准审查委员会认定,区域食品品牌表记标准从名称由来、历史传统特色、品质卫生管理标准、加工工艺特征、原材料特质、第三方认证、产地范围、本地本物标志的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施行认定和管理。现今《本地本物》标志作为传统制造原料及制法的标记,已成为日本消费者安心品尝本地本物味道的信赖符号。

2、地方以县为单位的各种品牌认证制度。除了全国性的“本地本物”认证,日本各地方以县为单位,也开展了各种品牌认证制度。如,山梨县为了推动农产品品牌化、设立了特选农产品认证制度打造“山梨品牌”。该认证项目制定由认证委员会测定品种、味道、鲜度、原创性和安全放心的要求等准确评价、认定品牌的标准。千叶县为塑造“千叶品牌”,对千叶不使用农药和化肥的有机农产地及农产品进行认证,通过认证的农产品可使用「ちばエコ!!物标志。该认证制度和标志,提高了人们对千叶农产品环保安心的整体形象。在日本各县纷纷设立地方品牌认证制度的同时,认证制度的形式也出现多元化趋向,主要有委托第三方认证的道(北海道)产食品独自认证制度、设置委员会进行认证的长野县原产地呼称管理制度及三重品牌认定、组织任意团体制定品牌认定要领的长崎品牌品认定等。通过以上认证,日本政府和专业检测机构确保了农产品的高品质,通过认证的品牌农产品贴上相应的认证标签积极开展的认证营销,通过统一的认证标签和包装形成的具有品牌效用的认证品牌形象,强化了日本“品牌农业”的整体形象。

(三)充分发挥品牌专业机构的军师作用,进行专业规划

日本的广告及品牌相关公司在“品牌农业”的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品牌日本”品牌建设中的亮点和特色。日本“品牌农业”将农产品通过商标形成品牌实体,并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品牌的实体和相关信息,尤其通过品牌名称的传播提高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达到品牌忠诚。日本的农产品品牌传播主要通过农协、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委托广告公司等品牌传播机构完成。日本广告公司等品牌专业机构从“一村一品”运动时期即农产品品牌建立初期就参与其中,为其进行专业的品牌规划。如,作为日本著名的蔬菜品牌的博多万能葱在作为调料的青叶葱中,生!量和销售量都居全国第一,占到上市总量的50%左右。该品牌一开始就在日本著名广告公司博报堂九州分社的策划下,首先成立了“博多万能ねぎ”生产部会,为该品牌主体专门制定了“博多万能葱栽培基准”,指导相关生产部会农家的生产活动。公司还精心打造出“博多万能葱”这一品牌名称。“博多万能葱(博多万能ねぎ)”远非传统名优特产名称的现代翻版,而是专为市场量身定创的产品品牌名。“博多”作为福冈市过去的别称,现今一个区的名称,在全日本,散居着众多对博多深有体验的人。而且博多料理以玄海的生鱼片为地方味道特色,凸显“新鲜”;“万能”:表现了葱直接生吃也可以,煮食也可以,作调料也可以,各式吃法都是一种享受。把“博多”与“万能”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极具个性的品牌名称。日本的广告公司极其关注农产品品牌,为此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如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电通广告公司曾在东京、大阪两地针对317名已婚女性,进行生鲜食品的品牌消费志向的网络调查;东日本传播战略室通过网络进行了《购买生鲜食品时品牌影响度调查》;《地区加工食品品牌想起调查——品牌形象排名》等来了解日本农产品品牌化状况及品牌消费情况;通过这些调研明确区分界定了农产品品牌的同时,做了深入分析对日本农产品品牌构建主体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文本,还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意见。在此基础上各广告公司也很积极的开展农产品品牌诊断、策划项目。在农业发达的北海道的有主要为农业营销服务的广告公司,如株式会社グリ!ン!プラネット(Greenplante)就主要进行以绿色农业的广告计划和制作及农产品的营销调研。日本电通还展开的地域品牌支援项目abic,不仅从单一特产品牌来思考发展,更力图从休闲、旅游等多角度来思考区域品牌的发展模式,并注重开展相关培训业务,这也将给区域品牌中的农产品品牌发展带来更多建设性的思考和专业人士的培养。可见日本广告公司正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和行动,以品牌专家的角度成为农产品品牌建构中的军师,保证了日本“品牌农业”战略的有效实施。

(四)以整合营销传播的思路进行推广

日本国土狭小,人口众多,对农产品的需求旺盛,美国、中国等农业大国的农产品纷纷进入,市场竞争激烈。跟进口农产品相比,日本农产品因具有地利人和之势,特别更重视通过精心策划的品牌传播来创造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品牌传播注重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的现念,有策略的选择最有效的传播内容及方式,将品牌信息传递给本土消费者。因品牌传播往往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单个农产品企业或农协难以承担巨额的品牌宣传费用,日本的“品牌农业”传播,多以县为单位,借助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专题,结合多种公关活动配以一定量的硬广告来打造区域品牌形象。传播形式多为某某县区域品牌形象搭建平台,突出“一品”的区域特色品牌产品。针对进口农产品的相对廉价,“品牌日本”坚持高品质的品牌定位,以“高品质”、“安全”及“新鲜”等作为品牌传播主诉求信息,主要运用各媒体报道竭力赞扬本国农产品的安全性、美味。通过各县的区域品牌认证标志及品牌广告中经常可以看到“用心培育”等字样,并富有详细介绍该农产品是如何精心生产出来的,从而逐渐树立起了日产农产品“高品质、放心、美味”的日本“品牌农业”形象。注重使用多种媒介多种手法传播品牌信息。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农业!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机构则创办了“品牌日本”刊物,合力打造和传播“品牌日本”农产品的整体形象。并充分开发电视、户外看板、报纸、宣传册、广报、网络等等多种的品牌传播工具。其中,在东京、大阪等大都市中心地区开展试尝、试用、试食的推销活动,成为“品牌农业”农产品品牌促销活动方式的常规武器,如,每年利用研究开发的新材烹制佳肴开展“品牌日本”试吃会。还特别注重促销活动与与大众传媒公关、广告互动。同时注重周密的策划,促销与大众传媒互动,如博多万能葱在东京银座大街、北之丸公园等地,向行人发放产品。同时,NHK又进行现场采访,制作节目,然后向全国播放。促销与大众传媒互动为品牌的成长和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日本“品牌农业”农产品品牌建设对中国的启示

高品质农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养鸡模式:竹园循环

采用竹园养鸡、结合养殖基地内鱼塘,形成生态循环的立体模式,即种植竹园一园地养鸡一鸡粪肥园、养鱼一塘泥肥园一竹园培草一虫、草养鸡,形成鸡、鱼、虫、草、粪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利用竹园养土鸡,园地中的青草和小虫作为土鸡的饲料,提高土鸡品质,减少土鸡饲料用量;利用幼鸡粪便养鱼,节省了鱼塘饲料成本;土鸡啄食青草、小虫,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量,鸡粪培植土壤,保障竹园长势良好。采用竹园循环生态养殖模式,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增加土鸡养殖数量,提高了肉鸡品质,又解决了养殖业的面源污染,改善了土壤肥力,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基本情况、产业规模、产业水平

桐乡市中翼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4年3月,为本市最大的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8年来,按照《合作社法》和《合作社章程》要求规范运作,以农业产业化为发展方向,20lO年重点建设了示范养殖基地,对品牌建设以及养鸡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等方面进行了扎实措施,实行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带动作用明显。通过合理的内部机构设置、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建立的畅通的营销渠道,合作社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115万元,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2 产业发展优势与潜力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人们的肉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对高品质畜禽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倡导绿色禽产品市场消费新理念越来来越强烈。鸡肉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在我国有“无鸡不成宴”传统。目前我国禽肉在肉类结构中仅占20%,比世界平均水平差8%,人均禽肉占有量10―12千克,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鸡肉消费将不断增加,鸡肉生产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合作社生产的土鸡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与天然野鸡相媲美,合作社生产的“中翼”牌土鸡、土鸡蛋畅销当地市场,在杭嘉湖市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市场供不应求。因此,开发竹园循环生态养殖模式,进行养殖规模,利用竹园是天然的绿色屏障,减少土鸡发病率,减少药物用量,增加土鸡活动量,无论是禽蛋还是禽肉纯属绿色食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3 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条件

3.1 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发展效益农业的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桐乡农业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由过去的种植业为主,逐步调整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竹园循环生态养模式的建立,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调整了产业结构,符合桐乡农业发展方向,对农业增产增收、满足广大群众对高品质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需求、促进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发展标准化农业的需要。目前桐乡市土鸡仍以农户散养为主,养殖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普遍存在生产设施简陋、养殖技术落后、品种改良滞后等问题,由此带来周围环境的面源性污染和土鸡抗病能力的下降,从而制约了土鸡和土鸡蛋产量的增加和品质的提高,制约了土鸡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桐乡市土鸡养殖业走向产业化、标准化,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三是改善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需要。目前桐乡肉鸡以集中圈养、喂食饲料为主,品质较差,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鸡肉产品的需求,而采用竹园放养,增加鸡的活动量,食用竹园中的青草、小虫,并应用中草药防疫技术及中草药饲养技术,提高土鸡肉质,坚持发展绿色生态养殖,走安全、高效、优质化路子,合作社的“神仙鸡”、“神仙蛋”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四是合作社非常重视标准化农业的发展,基地内鸡舍、围栏、管理房等基础设施完善,具备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合作社2010年3月至12月组织实施了桐乡市土鸡养殖技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项目以桐乡市畜牧兽医局、屠甸镇农经中心为技术依托,实施竹园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具备了实施的的技术条件;合作社建有健全的管理制度、饲养制度、防疫制度和财务制度,对饲料、用药严格把关,不管是苗鸡还是商品鸡均符合国家规定的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

六是桐乡市中翼养殖专业合作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依靠科技与创新、实行规范运作,在农民增收、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都取得良好的成效。桐乡市中翼养殖专业合作社2006年被嘉兴市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验收;合作社注册“中翼”牌商标的2007年被评为嘉兴市著名商标;

高品质农业范文第7篇

高档水果在国内市场上的希缺

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样的水果才称得上是高档水果,大致有这么四个方面:1.品质上乘,口感好;2.绿色有机;3.非常新鲜;4.外观漂亮。通过传统渠道(批发和零售等多层次渠道)销售的水果是根本达不到其中的任何一个标准,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市场供应希缺的原因:

1、栽培理念的积重难返。“产量越高越好”似乎成了生产方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如果有人说“产量要降低,再降低”,没有人会理会他的“歪理邪说”。水果的产量太高营养自然就跟不上,结出的果实就口感不好。浙江某地的葡萄就是个很好的例证,一味的追求产量,结果是把一个优秀的“巨峰”葡萄种得很难吃,让很多消费者误以为这个品种口味不行。同一个品种,严格控制产量的上海马陆葡萄却是口感很好。

2、多重销售渠道的弊端。传统渠道的多层次决定了水果从采摘到消费者购买的时间会比较长,这就直接影响了水果的新鲜度。另外,水果越成熟就越容易腐烂,水果在渠道间折腾的时间又比较长,在加上在水果店里也要保存一段时间,这就决定了水果在不太成熟就采摘下来,这样自然又给水果的品质打了折扣。

3、栽培技术的瓶颈制约。高档水果的栽培需要运用各种栽培技术,如在葡萄栽培中的套袋技术、根域限制技术、大棚与避雨棚技术等精细化农业技术,还有施肥和病虫防治等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是普通果农难以掌握的,有些技术要根据经验来领悟,就连大学的农学教授也没把握。

正因为以上几个原因,国内市场上才会出现“买高档水果难”的局面,这也为高科技农业企业提供了一条崛起之路。

开拓高档水果市场的有利外部条件

开发高档水果市场的有利条件除了供应一方高品质水果希缺外,还有消费者的需求强劲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大力扶持。

1、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一方面,中产阶级及以上的富有人群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要求。他们对健康和享受的更高要求,使得他们对高档水果消费的质量和数量不断提高。据笔者与采摘葡萄的客人进行的交流,他们对葡萄的营养保健价值比较看重,只是了解得不够全面。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用高档的新鲜水果作为礼物送给客户、上司、朋友和亲戚等,以表达和联络感情。这与现今礼品市场上消费者对各类保健品的信任度逐渐下降有关,而对高档水果的健康和美味享受的特性则是完全信任的,因而高档水果完全可以在礼品市场上有所作为。目前,国内农产品的包装实在是不敢恭维,高档水果的包装也体现不出档次和品质来,设计和制造精美包装的这笔钱是绝对不能省的。

2、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政策支持。中央的建设新农村政策为农业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扶持,确实给企业带来了多方面的好处。首先是媒体方面的免费宣传,中央和地方电视台都增加7台的新农村频道,只要是有特色的农产品都会得到至少是省级以下电视台的免费报导。在县市级的媒体(主要是电视和报纸)基本都可以得到长时间的免费宣传,笔者在浙江省设施葡萄研究所做销售时就有多家省级和市县级媒体主动来采访和报导。其次,可以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征地方面和宣传方面,当地政府都会大力支持。

高档水果的差异化营销之道

要在水果市场上脱颖而出,高档水果需要围绕“高档”二字来进行差异化营销,以攫取行业中利润最丰厚的一块市场。从上面的原因分析和笔者的营销实践可以得出我们的营销思路,下面用营销4P框架来阐述营销之道:

1、产品。产品是营销4P中的核心部分,水果的品质直接决定了整个营销操作方式。通过严格控制产量来大幅提高水果的品质,对一些串状的水果(如葡萄等)要进行疏穗,使其串型漂亮,达到既美味又有观赏性。另外,与产品相关的品牌名和包装也很重要。高档水果需要有一个雅致的品牌名称,并配上设计良好的包装盒(最好是可以保鲜的包装)。

另外,果园中蕴藏着休闲娱乐的元素,对于都市白领和富人来说很有吸引力。围绕果园的水果来打造特色休闲场所和饮食,这样既可带动主打水果的销售,还能形成次要利润来源。同时,也为下面讲的直销方式提供了有力支持,实现休闲带动直销的销售模式。马陆葡萄建的葡萄主题公园和开发的葡萄水饺很有特色,浙江某地的杨梅采摘活动吸引了众多都市人的前往。

2、渠道。传统的批发―零售分销渠道的多层次特点给顾客便利的同时,也给水果的品质打了双重折扣(不新鲜和不成熟)。采用直销的分销方式则可以同时解决新鲜和成熟这两个难题,还能为客户定制化装箱。这种直销方式的一个特点在于客户下订单之后,果园的果农才根据订单进行定制化的采摘,水果在当天就可达到客户的手中。直销的配送有两种方式:客户直接来果园购买和专车配送。对于单位采购的大客户可以专车配送,小客户则自己直接来果园休闲和采购。

3、促销。营销传播围绕水果的高品质和果园的休闲美食来开展,介绍高档水果的各种提高品质的栽培技术和方法,以及果园的特色休闲活动和美食。由于高档水果采用的是直销渠道,对大客户(好的企事业单位)要进行有针对性沟通,如宣传单夹报送到单位的办公室就成本很低效果好。公共关系比广告更重要,这就要充分运用和争取得到免费媒体的报导,国家的新农村建设政策为农业企业提供了很多电视和报纸报导的机会,这些以新闻或专题形式的宣传要比做广告更具影响力和可信度。

4、定价。高价才能体现出高品质来,高档水果理所当然要比市场上普通水果的价格高得多。目标客户群的高收入特性决定了他们更重视水果的品质,对价格不太敏感,以送礼为目的的购买更是不会在乎价格。虽然客户对价格不太敏感,但占便宜的心理却很普遍,这一点可以用来吸引客户来果园休闲和采摘,如亲自采摘的水果给予8折优惠等方式来满足客户的占便宜心理。另外,如果开发了相关的休闲娱乐项目,则可考虑收取门票,将无利润的客户拒之门外。

高品质农业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技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按照“稳定面积、突出优质、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思路,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快粮食产业化步伐,开展粮食订单生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二)基本原则

1发展订单化粮食生产

针对市场对优质粮食需求的进一步加大,各种植区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同企业联间系,逐步在全镇推广订单化种植,提升我镇优质粮生产的价值潜力。

2加大优良品质种植

加大优质粮食的种植和筛选,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走高品质,无公害,深加工路线,在我镇的粮食生产中逐步发展成一些有规模的品牌粮食种植。

二、发展目标

到年,全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6万亩,总产量达到3.2万吨,其中小麦1.7万吨,玉米1.3万吨。优质专用粮食面积达到4.5万亩,产量达到2.3万吨,分别占粮食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75%和74%。

三具体实施

(一)、优质小麦

以益平为中心的,扩大优质小麦统繁统供面积达到3000亩,同扶风老牛面粉加强联系,实行订单种植,进一步扩大销售规模,压缩普通小麦种植面积,强化科技投入力度,千方百计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保证优质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品质逐年提高。

加强以宋村,晁村为中心的1500亩小麦良种繁育,同种子收购部门签定合同,推广优质种子的种植,以优质种子为重点,积极引进推广专用品种和配套栽培,加快标准化生产步伐,从种,收,晒,运等各个环节上,严把质量关,确保产品品质和商品率的提高。

以县良种厂300亩区域为中心,加强高产量,高品质小麦种子的种植和培育工作,积极开展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优质小麦种子的产量和质量,为小麦良种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好带头作用。

(二)优质专用玉米

以夏玉米种植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全镇2.5万亩优质专用玉米种植,大力推广高品质饲料专用玉米种植,为全镇畜牧业养殖提供优质饲料保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粮食工作一把手负责制的要求,切实做好我镇优质粮产业化经营工作的领导,引导我镇优质粮产业化发展方向,搞好服务,为粮食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共同推动我镇粮食产业化经营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抓住国家加大对农业投入力度的机遇,积极编报项目,争取各级的投入,

(二)落实扶持政策

认真落实各级粮食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管好用好各项农业投入资金,加大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计推广等项目,为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强化科技支撑

高品质农业范文第9篇

男,河北保定人,农业经济管理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流通。2010.01-2011.01在新西兰梅西大学做访问学者,2012.10-2013.02在日本九州大学做访问学者,联合开展国际农产品流通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在《British Food Journal》和《农业经济问题》等SCI和CSSCI期刊10篇。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广泛实施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我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近年来,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以及食物消费结构升级,人们逐渐从“吃饱”转向“吃好”,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发生重大改变。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将更加注重安全性和营养价值,品牌农产品将受到更多关注。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蔬菜112.5 kg,且高收入人群的蔬菜消费量明显高于低收入人群。然而,上述只是鲜菜的消费状况,罐头、饮料、蔬菜干等加工品的消费还未算入其中,由此可见,蔬菜的整体需求较高,此外在高收入群体中拥有巨大潜力,高品质的蔬菜将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品牌蔬菜有利于突出异质性,增强竞争力,给农民生产者和企业经营者带来收益。尽管如此,当前蔬菜的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薄弱,品牌管理能力不足,抑制了其产品在市场上长久发展的潜力。面对当前契机,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蔬菜的品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蔬菜品牌建设的含义及现实意义

1.1 蔬菜品牌建设的含义

蔬菜的品牌建设指品牌建设主体对蔬菜产品进行品牌的塑造、营销和管理等行为过程,这主体既包括企业、合作社等基本建设主体,也包括政府、农户等参与建设主体。因而蔬菜的品牌建设不仅仅是品牌的创立和申请,更应注重的是品牌创立后续的推广及管理。借鉴[1]对农产品品牌的分类,可从不同视角对蔬菜品牌进行划分,虽然有些分类在当前还不是完全适用,但随着今后蔬菜品牌建设的开展与完善,这些分类将得到广泛认可,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首先,按品牌影响力可分为区域蔬菜品牌、区域蔬菜名牌、国内蔬菜名牌和国际蔬菜名牌;其次,按市场地位可分为领导型、挑战型、追随型和补缺型;最后,按品牌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初创型、成长型、成熟型和衰退型。企业、合作社可以参照上述分类在开展蔬菜品牌建设的同时,瞄准市场、合理定位、从长远角度制定品牌战略。

1.2 蔬菜品牌建设的现实意义

①蔬菜品牌建设有助于企业和合作社获得长久的市场竞争力。蔬菜同质性程度高,市场趋近,消费者通常遵循就近购买的原则,而品牌的建设与推广有助于消费者对该产品产生良好印象和持续购买的动机,有利于企业和合作社获得广泛而稳定的顾客群体,扩大市场份额。在此基础上,适时适地推出新的高质量产品,将会有极为重要的渠道优势。

②蔬菜品牌建设有助于农户在大市场中获得更高和更稳定的收益。既然企业和合作社能获得长久发展,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那么为其提供优质产品的农户就拥有了可靠的销路,通过签订协议,农户将会随着市场行情的上升获得更多收益。

③蔬菜品牌建设有助于政府实现促进蔬菜产销流畅、环保健康的服务职能。近年来,菜价涨幅波动剧烈,产销流通不畅始终是政府极为关注和极力解决的问题之一,蔬菜品牌建设有利于保证农超对接的顺利,稳定采购量,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此外,高品质无公害的蔬菜使消费者吃得舒心、使政府管得放心。

2 蔬菜品牌建设的经验借鉴

2.1 日本以县为单位建立区域品牌

日本农产品价格高昂,但在国内拥有不可动摇的市场地位,这与日本政府、企业与协会注重品牌建设,打造品牌效应密不可分。张[2]提出在1979年日本开展“一村一品运动”的期间,各县即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选取具有当地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种类,创建品牌,加大宣传,不断提升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这种品牌建设方式以县为主,在确立区域性品牌的同时,通过认证委员会的第三方认证,保证农产品质量,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强化了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在营销方面,为发挥品牌效应,应对进口农产品的冲击,企业以及协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大众媒体进行新闻报道、专题录制等,使得产品在消费者群体中广为人知;此外,坚持强调“高品质”、“安全”和“新鲜”等特征,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与口碑。

2.2 台湾构建完整品牌建设体系,发展“三品农业”

台湾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享有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声誉,主要得益于它有一套完整的品牌建设体系,这套体系包括明确的目标市场、完善的配套设施、严格的标准管理以及全面的绩效评估四大方面。郑风田等[3]提出台湾农产品的主要外销对象为日本、中国香港和美国,从中即可看出其产品质量较高。在外销进程中,台湾逐渐从初级加工品转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力求发展注重品种、品质和品牌“三品农业”。通过大力发展农业技术以及企业化运作,建立了高标准的生产体系;通过区分市场地位,建立了休闲农业、食品工业和中式食品业的加工体系;通过开展“旗舰计划”,改善配送运销条件、建立快速配送路线等保证了农产品的高质量和新鲜度;通过举办国际综合食品展、台湾美食节、设立农业生物技术园区等大力宣传品牌及产品,不断提升知名度。

2.3 日本和中国台湾品牌建设方式的启示

充分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少以及规模经营程度低的实情,借鉴日本和台湾两地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经验对大陆企业、合作社、农户及政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总的来看,日本和中国台湾企业、农协都以“高品质”产品为前提,在完善流通运销设施场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营销职能来进行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政府则扮演监督与管理的角色,主要体现在质量检测、品质认证及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在品牌建设的基本主体方面,企业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光需要对产品进行品牌创建及推广,对自身企业文化的构建和发扬同样必要。

日本主要发展了区域品牌建设并取得了佳绩。在这过程中,以县域为中心,政府、企业、农协和农户合理创建、推广与管理农产品品牌起了巨大作用。当前我国仍处在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环境中,而土地流转又受到限制,难以实现规模经营。此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使得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显著,生产的自给自足性较为显著,生产种植满足自身消费需求会阻碍规模种植及规模经营,如果同一地区种植品种分散多样,那么要开展区域品牌建设就更是天方夜谭。

3 如何开展蔬菜品牌建设

3.1 依托龙头企业,连结合作社与农户,实现组织化

当前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化模式是创建蔬菜区域品牌的基础条件。龙头企业拥有市场、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合作社发挥中间连接作用,将农户组织起来,增强其与市场的联系度;农户按照质量标准、凭借种植经验生产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的高质量蔬菜。龙头企业通过建立蔬菜品牌基地,销售高品质蔬菜,获得市场份额。在当前农户生产品种多而量少的情况下依托龙头企业实现蔬菜生产组织化,有利于引导当地农户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合作社实现规模化,为蔬菜的区域品牌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3.2 以村镇为单位,立足资源禀赋,加强区域品牌建设

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势严峻,蔬菜生产品种多样而量少,主要用于满足自身消费需求。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取得巨大成就,县域单位依据自身资源禀赋,选择高质量有特色的农产品作为主打产品,建立区域品牌,其后政府、农企、农协等多方集聚资源力量,坚持“高品质”、“有营养”等特征,大力推广区域品牌,实现资源的整合营销,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而借鉴日本经验,可以在依托龙头企业实现蔬菜生产组织化的前提下,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以一村或一镇为单位,推出高品质有特色的主打产品,注册地理标志,创建区域品牌,打出知名度。

3.3 引进品牌建设人才,全面构建品牌建设体系

蔬菜的品牌建设不仅仅是品牌的创建,后续的推广与管理更为重要,否则不光浪费了品牌资源,对企业的长久发展也将产生限制。因此,企业在加强品牌意识、创建区域品牌的基础上,还应该重视和引进品牌建设人才,为企业自身文化建设和产品品牌建设的“双建设”充实力量。企业也可借鉴台湾经验,将引进的人才致力于逐步构建一套全面的品牌建设体系,框架上具备目标市场的确定、配套设施的完善、绩效评估的建立、标准管理的运营等多方面的职能,内容上建设研发体系、推介体系、生产供应体系、配送体系,方式上实施质量监控、按需加工、强化配送、多方营销,牢牢树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优良形象。

参考文献

[1] .农产品品牌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2] 张.日本“品牌农业”的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J].现代商业,2012(7):98-99.

高品质农业范文第10篇

在现代农业市场运行中,对于农产品销售的“难”与“不难”,有时在同一个地方的同一品种之间发生,有的在同一品种的不同地域之间发生,而同地同类品种经历“冰火两重天”也时有发生,这些怪圈的出现,确实令人深思,必须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卖难”的问题。找出农产品“卖难”的原因所在,才能破解卖难,助农增收。

据报载,今年夏天,在四川省成都市有15万千克葡萄滞销,该市双流县白沙镇川心村3000多亩葡萄平均每亩减少3000~4000元收人。而该市双流县永安镇的葡萄还在树上就已被争抢一空。为何同是一个县,同样种葡萄反差这么大呢?原来,永安镇的3200亩葡萄全部推广避雨栽培、反光膜等多种新技术,园内深沟高厢,使用有机肥,实行控产。该镇聚友葡萄农庄的邓德顺种的25亩葡萄园拥有38个品种,还搞起了自酿葡萄酒。凭借葡萄的高品质及多元经营,邓德顺把握了价格主动权,他的葡萄均价高达40~50元/千克,每天能卖2000~3000元。他的玫瑰香葡萄卖到160元/千克。而川心村的葡萄产业以“巨峰”为主力品种,95%以上是露天种植。今年夏季由于多雨寡照导致葡萄酸味大、口感差,每千克只卖到6~8元。比去年跌了4元。早在2000年,也是雨水导致该村1000多亩葡萄患缩果病,损失了上千万元。

近些年,一些蔬菜、果品产业往往在生产销售中出现较大的价格反差,究其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产业化水平不高,二是信息化程度较低,三是流通体系建设不足。从整个农产品销售形势分析,卖难只是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的局部相对过剩。比如暴雨泥石流导致某地运输难,或某种农产品大量集中上市后导致局部区域卖难,这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拿水果来说,如果出现同一品种集中上市、供大于求的情况,那些品质差的肯定拼不过品质好的,好品质才能有更好的市场,更大的发展前景。如果农产品的种植不符合消费者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必然出现“卖难”现象。川心村的葡萄一遇雨水不是生病就是品质受影响。这是设施农业和技术水平不高导致的。除自然灾害之外,一些地方的“小生产”和“大市场”长期存在的矛盾导致农产品卖难频发。从生产来看,有的地方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足,农产品产业链较短,农业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生产值素质有待提高,生产方式亟待改变。种植结构仍需优化。此外,就是品种单一、品质低端,品牌化程度不高,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流通领域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重要一环。目前,分散性种植的农产品仍占市场主体,绝大部分农产品还是依靠各类农贸市场进行销售,单体规模普遍偏小,区域布局不够合理,集散辐射功能不强,市场信息化程度低。其次,农产品配送、运输等能力有待提高,成本仍需降低,而农超对接等对接机制有待完善,订单农业尚未形成,冷藏、保鲜、储存、冷链运输以及配套加工体系建设程度不高。因此,政府在解决农产品卖难方面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完善市场调控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比如农村信息化的“最初一公里”应该由政府主导,搭建权威高效的信息平台,通过培训等方式培养新型农民,扶持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支持探索新型流通方式,培育流通环节的大企业。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等等。

打造品牌,是未来农产品发展的必然方向。只有通过品质生产,品牌打造,才能促进产业良性升级发展的作用。品牌化对农户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他们掌握现代化、规范化的种养技术,成为新型农民。除此之外,还要合理规划生产,以市场需求来引导农业生产,避免市场产量过剩。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产品超过八成还属于分散式的“小生产”,只有提高种养户的生产技术,提高规模化、品质化生产水平,形成品牌,才能解决部分农产品在市场集中上市时的“卖难”问题。

上一篇:铁道建设范文 下一篇:市场统计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