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7 08:03:36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范文第1篇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或作评价。②预习课后练,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完成时间:2分钟)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画拿到组里解决,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完成时间:4分钟)

3.质疑探究(完成时间:20分钟)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提示: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3)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个别学生朗读全文,听读课文后,进行朗读评价。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安排时间:17分钟)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完成时间:2分钟)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风筝教案范文第2篇

何谓教案?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教案还列有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投影、录像、录音等)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後自我分析等项目。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在多年的教学中,教师已经将教案的内涵固定、模式化了,完全埋没了教案真正的要义――“没有固定的形式”而变得“食古不化”,具体模式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归纳小结、作业安排。这一套模式与新课标完全脱节,教案强调的是“教”,而淹没了“学”;大部分教师在多年以来在备课中只不过把他人教案抄上一遍,应付检查,根本起不到备课的作用,反而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走教案”的现象;其次是在开放性课堂下,学生课前都要熟悉课文,查找许多与课文相关的材料,教案根本无法比较全面、详细地记录备课内容;况且在教学中经常出现生成性,“样板教案”根本无法应付。这都期待变革。

近几年来,又兴起了一种叫“学案”的备课本形式。学案“课时卷”(以每课时所学内容的知识点编成一份试题)为载体,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它的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学案可分为:学习目标、诊断补偿、学习导航、知识小结、当堂达标测试五个环节。它的弊端是完全应试化,被大多有识之士所诟。

从上可知,无论是教案还是学案,它们都偏于一端。前者过分“主导”,后者过分“主体”都不能符合新课标的贴切要求。要求因此我们需有一种新的“备案”,必须包括“教”与“学”,这就是“课案”,我们在备课中必须改“教案”为“课案”,并且具备以下这些内涵。

首先,体现新课标精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第二,要破除“样板教案”的权威,要求课案因人、因课程、因教学内容而异,倡导书写个性化、创新性设计。它不需面面俱到、而应准而精,找到学情与文本的最佳教学点;它不是约束教学活动的范式,而是体现课程设计的一个案例。第三,体现教学的互动性,要注意生成性预设,内容上不须过于详尽,形式上不用过于琐碎,结构上不能过于封闭。第四,要能体现能力训练与习惯培养。

下面以鲁迅的《风筝》为例,试析如何进行课案设计,设计思路:一、破题式(先破后立)题:题目;二是中心突破式(抓住一点,全面开花)中:中心思想。

《风筝》课案(常态课,学生没有预习)

一、起课

自习:生先用10分钟粗读课文,理清新词成语

析作者:师或生简介鲁迅,或有有针对性详说

破题:看到题目,似乎是一篇描写风筝的说明文,但本文是吗?(不是)既然不是,那它肯定是借风筝表达着什么,那究竟在表达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要想知道文章表达什么,我们先得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像本文,就写了两件事情。(这一过渡,提示一种文章学习方法)

二、呈现

师对于写事的追问引出:学习体裁――记事散文

可选取文中“第一件事”来学习,掌握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利用表格填空形式)

师出示:

背景介绍旧中国(民国以前)的儿童受的教育,对我思想的影响

中年后看到的讲论儿童教育的书,因书中无具体书目,故引用一到两本书中文段

引导体会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师引:怎么写的?――表现手法

如:

景物描写―――开头、结尾(目的:体会对于文章的作用)

细节描写――对小兄弟的动作、神态描写(目的:体会观察的特点)

对比手法――从前及后来对“放风筝”的看法(目的:领会情感变化及原因)

修辞手法――(目的:体味用词的特点)

师引: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背景介绍鲁迅〈救救孩子〉的思想、中国一九二五年社会现实及教育现状

本文写作的目的

三、作业

回去读鲁迅全集第二卷的相关篇目(具体点明)

风筝教案范文第3篇

一、引领开展问题研究

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面对保教工作的千头万绪,往往束手无策:家长接送环节,不知道怎么和家长沟通,导致家长怀疑老师是不是不喜欢自己的宝宝;集中教育活动时很难组织好幼儿,往往摁下葫芦起来瓢,难以达到活动目标;碰到特殊的幼儿、难缠的家长更是不知所措……为此,他们时常感到茫然、困惑、委屈。

这时候,年轻教师最需要扶一把。既然帮助就要切中要害、雪中送炭。每学期初我们都会开展问卷调查,主要问题有两个:你工作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本学期你最想得到的指导和帮助是什么?通过对问题进行梳理,第一年我们归纳了6个问题:特殊幼儿如何教育,幼儿家长怎么沟通,怎样做好家长工作,怎样组织教育活动,如何有效开展美术活动,科学活动怎样设计与开展。从梳理出来的问题可以看出,新教师困惑最多的是幼儿的组织与管理。我们把这6个问题变成了6个研究课题,指定骨干教师来牵头负责这些课题。比如特殊幼儿的教育,我们指定了一名经验丰富的骨干老师来负责,她首先围绕特殊幼儿的分类及其心理、特殊幼儿的教育策略、特殊幼儿的家园沟通等开展了系列讲座,然后通过召开案例分析会把自己班级的案例放到分析会上让大家来讨论、支着儿,最后通过写教育笔记的形式形成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都知道幼儿园的家长工作重要而复杂,处理不好就会使工作变得被动。我们园里的一名教师却能和每一届幼儿家长都处得像朋友一样,良好的家园关系一直是我们园里的标杆。确立课题后,这位老师对自己十几年来的家长工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总结,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跟年轻教师一起探讨如何才能做好家长工作。这种直接经验的传授和日常工作息息相关,和年轻教师的工作达到了无缝对接,很受年轻教师欢迎,较快地促进了新教师的成长。

二、主动开展问题研究

经过一年多的教研活动,有的年轻教师已经不满足于在引领下开展研究,自主探索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我们把学期初梳理出来的问题,也转化成6个研究课题: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问题儿童的教育与家园沟通,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音乐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语言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数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我们从梳理出来的问题欣慰地看到,老师们的视角开始从幼儿的组织与管理转向了课程,说明他们对事无具细的幼儿管理已经能驾驭了。我们对问题进行了公示,让年轻教师自己选择研究的课题。这其实对他们是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他们需要通过上网、看书等途径查阅资料,撰写讲座稿。为了配合讲座,幼儿园一方面分批次安排他们外出接受专题培训,另一方面开展听课活动。陆陆续续地,我园已经有7位年轻老师主持了讲座。实践证明,这个教研模式是老师们最喜欢的,也是促进他们成长最快的方法之一。老师们之所以对此情有独钟、乐此不疲,是因为它最大的优点在于“我探索的就是我需要的”。

三、聚焦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历练后,应该让年轻教师们更多地关注课程。于是,我们开始把教研的重点转向课程的研究。

我们首先开展了同题赛课活动,让年轻教师通过听课、评课、议课,深入理解幼儿发展与课程的和谐统一。今年3月份,两个分园联动,围绕绘本阅读开展同题赛课活动。赛课之前,幼儿园邀请南京的张歌老师来园做绘本的专题讲座,指导教师以儿童的视角研读绘本,挖掘绘本的内涵,帮助教师理解绘本环衬对主题的升华作用等。通过研讨,大家一致认为,绘本的魅力正是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师引领幼儿从图画走进立体的故事世界才是有效的指导。我们还注重引领年轻教师开发课程。在围绕主题活动开发课程方面,我们在今年春天开展了“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主题活动,历时一个月,大主题下分设了若干个小主题:“寻找春天”“我眼里的春天”“放风筝”“春天里的种植”等。活动前期,我们召开了沟通交流会,让年轻教师们领会活动的目标、要领,达成共识。会后年级组编写活动方案,上交给业务主任审阅、修改,然后设计活动教案、实施活动。其中“风筝节”是小班的得意之作。他们设计了四个板块:亲子参观风筝知识展板、风筝主题教育活动、亲子装扮风筝、亲子放风筝。活动不仅让家长和幼儿了解了风筝的知识,而且体验到了亲子放风筝的快乐。通过此次活动,年轻教师对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意识到课程就在孩子们的生活里。

我们还鼓励年轻教师把视角转向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秀美山川等更广阔的领域来开发课程。我们林州每年都要举办滑翔伞比赛,其中还有一些是国际性比赛,孩子们对滑翔伞运动也非常感兴趣。我们让年轻教师围绕这一题材设计教育活动,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为:体育活动“滑翔伞运动”,科学活动“滑翔伞”,美术活动“五彩滑翔伞”,延伸活动“参观滑翔伞俱乐部”。然后,小、中、大年级组设计各自的活动教案。在设计教案时教师就要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来设计活动目标、活动过程,这是提升年轻教师驾驭课程能力的有效途径。教案编写好后选定教师执教,再评议、修改。这些活动,有效地带动了年轻教师向教育教学的深水区发展,实现成为优秀教师的第一次蜕变。

三个层次的教研活动,既注重骨干教师的引领,又注重发挥年轻教师的能动性,变被动的教研为教师主动的探究,使年轻教师走上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风筝教案范文第4篇

有一些老师,他们特别,他们知识渊博,他们给我们非常重要的精神滋养。苏叔阳先生的这篇怀念老师的文章,一定会让你深深钦佩文中的这位身残志坚、精神高尚的老师。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何时、为什么截去,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氏补天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 “……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被摔到地上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了历史学系,和刘老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案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然而,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放风筝。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当没有大风、而且晴朗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长可丈余的蜈蚣,而最妙的便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一架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蹿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也没有袭上校园的上空,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参观他放风筝。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我们说笑。甚而至于,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不见到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退休了。也许,这时候又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子孙,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去。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被断腿钉到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希望他不至于如此,可以依旧地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然而,倘使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

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风筝教案范文第5篇

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在北京举办,实现了中国人的百年期盼,百年梦想。在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接这一盛会到来之时,我参与了一个“倍感光荣的任务”,这就是“残奥会”开幕式前的演出活动。

根据演奏的需要,乐队领导派我拉中胡,该声部在乐队中是起辅助作用的。首先从心态上要有正确的定位,不要突出个人,不能表现出个性,要注意听别的声部,要达到完美的融合。这一点和我以前学的有所不同,要克服自己平时爱自由发挥的毛病。中胡比二胡在音质上更难控制,在训练上就要多下功夫。通过认真苦练,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认可,还担当了本声部的首席,并且帮助其他演员排练。

相信在北京残奥会开幕的那一天,一曲优美的“北京喜讯传边寨”将会在国家体育场奏响,我将为圆满完成这一“倍感光荣的任务”而感到无比自豪。

残奥会志愿者培训师……朱轶琳

为残奥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直是我的心愿,而参与残奥会最大的途径莫过于成为残奥会志愿者。今年的3月,我就参加了奥组委残奥会志愿者师资培训。经过了一期的学习和最后考核,一纸证书使我如愿以偿。

从6月开始,我和其他5位志愿者培训师共举办了11期培训,培训了2000人。培训对象广泛,不仅有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还有城市志愿者以及奥运定点接待单位的服务员。他们当中有的是只比我小几岁的同龄人,有的是年近半百的长辈,是奥运会和残奥会让我们走到了一起,让我们向着同一目标而前进。

“请不要触碰盲人的盲杖,因为那是他的眼睛。”在志愿者引导盲人前行时我轻轻地提醒他。

“放松心情,不要紧张,把他当作你的朋友,你和轮椅上的朋友。”在一位推轮椅时有些紧张的志愿者面前,我微笑地告诉他。“推轮椅其实是一门艺术,它像驾驶汽车一样,如何使坐在车上的朋友感到舒适和安全,就要看你的驾驶技艺了。”

在每一次培训前,我都认真备课,教案改了又改,力求将我对残奥会的情感,将“平等、真诚、尊重”带到每一位志愿者心中。我想,我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解释什么是“用生命影响生命”。

残奥会志愿者……郭炳禄

跟北京市的很多残疾人一样,我也是一个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志愿者。一开始,我只是参加值班或开着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帮助居委会给各个志愿者服务站送绿豆汤等清凉饮料什么的。我家住在北京市中心的天桥地区。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有世界文化遗产天坛,有著名的古代祭祀建筑先农坛,有中外驰名前门商业街……每天都有许多前来参观游览的外国运动员和游客。人家不远万里来到咱们中国,人生地不熟的,免不了要问个路什么的。可是我们这里的很多志愿者都不会外语,遇到外国运动员或游客问路,显得力不从心,甚至特别尴尬。看到这种情况,我就向残联和居委会的领导请战,利用自己会英语的特长,担任起了给外国运动员或游客指路的工作。

为了完成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尽管自己具有大学四级以上的英语水平,但我还是认真练习口语,熟练掌握附近一些风景名胜的确切位置及英文名称,努力为外国友人服务,尽一个东道主的责任。每当我工作在志愿者服务站的岗位上,我都感到我代表的是中国,代表的是热情友好的北京奥运会东道主。每当外国运动员或游客,特别是外国残疾人运动员向我表示感谢的时候,我觉得特别的幸福。虽然我不能像残奥会运动员那样以优异的运动成绩为国争光,但作为一个残疾人志愿者,我同样为奥运会和残奥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残奥会编外志愿者……郑大权

作为一名退役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我对残奥会情有独衷。我做风筝、放风筝已经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了。记得因工致残,失去双腿的时候,我也曾悲观失望过,是风筝唤起了我童年的梦想,是风筝给了我生活的希望。我利用风筝,在各种场合宣传奥运会、残奥会。在参加中华世纪坛举办的首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展示会上,我利用自己制作的风筝向社会各届宣传奥运会和残奥会,受到好评;我在社区为中小学生举办了两期寒暑假风筝制作培训班,用风筝向小朋友宣传残奥会,让他们知道什么叫残奥会;我风筝向大学生宣传残奥会,鼓励他们争当志愿者,为残奥会服务;我向外宾宣传残奥会,让他们知道中国举办残奥会的决心和能力!

风筝教案范文第6篇

一、巧妙引题――故事导入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往往课堂上老师讲十分钟了,学生们还沉浸在下课时的欢笑中,没有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因此美术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要巧妙地设计引题,故事导入法就是常用的方法。故事导入法就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新课的主题。小学生都有爱听故事的喜好,每当有故事可听的时候,就会静静地竖着两个小耳朵仔细听讲,这样就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十二生肖”的内容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是属什么生肖的吗?”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生肖。老师再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十二生肖故事的由来么?”学生可能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老师可以讲一下十二生肖的故事,成功地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然后引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激发兴趣――游戏教学法

近几年来,游戏教学法也深受广大教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广为运用。学生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新知识,接触到新事物,课堂氛围轻松活跃,也能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美术活动的乐趣,这样既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教师在带领大家学习“水墨游戏”的内容时,就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与本节课内容的题目相同,游戏的名字就叫“水墨游戏”:首先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在白纸上任意地泼洒墨水,这样就会形成一些形态各异的水迹,学生们再随意晃动手里的白纸,让墨水恣意地流淌。坐在第一排的学生做完以后,就交给第二排的学生,换清水后再照着原先的做法进行。经过两次作画以后,再把它交给第一排的同学,然后大家一起观察白纸上的变化,感受水墨画的乐趣,之后教师再教大家用毛笔作画。学生们对游戏教学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锻炼了学生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获知感悟――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也是美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美术就是把身边的事物、景物用画笔在纸板上表现出来,因此只有细心观察了身边的事物、景色后,画出的作品才会具备灵性和情感。情境教学法就是将课本的内容,放到一个真实的或者虚拟的环境中,增强同学们的理解与感悟。例如,在学习“走进春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下学校的校园,通过观察校园,感受春天的变化:花朵变红了、树木变绿了、鸟儿变多了、天空更加澄澈了,等等。回到教室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在纸上画出来。再如学习“写意动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达到情景再现的效果,让学生通过视频,观察动物的样貌特征或者生活习性,等等,然后再让学生们通过水墨作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各种姿态,通过观察动物的形态,学生的脑子里就会展现出一些动物活动的图像,在作画的时候,内容也就会丰富起来,画出的动物也会非常的逼真。

四、作品点评――激励教学法

教师对学生作品的点评,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恰当的点评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自信心。激励性教学法是指教师要肯定学生的优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时,不能只表扬好的而批评差的。例如,在学习“风筝”时,有的学生制作的风筝既漂亮又美观,有的学生别出心裁,设计了更为独特的风筝,但是有的学生,到下课时,手里还是只拿着个十字架,这时教师既要赞扬制作好风筝的同学,但是也不能严厉批评没做好风筝的同学,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要委婉地说一下没做好风筝的学生制作的速度有些慢,下课后,要继续完成,再交到老师这里来。另外,为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让大家评选出制作得特别好的风筝,挂在教室里,学生可以在下课后进行欣赏,交流制作经验,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作热情。

风筝教案范文第7篇

老人的指导引起了我的思考,广场上,人们希望通过线绳放飞一只只风筝,而课堂中,我们不也希望通过这一堂堂的课,放飞那一只只“风筝”吗?

一、 巧借东风――以“课标”为本确定教学目标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研读“课标”,就是“磨刀”,是把力气用在了“刀刃”上。只有加强“课标”的研读,确定恰切的教学目标,教学效能才能彰显。曾经听过两节《小露珠》一课的教学,两位老师分别在二年级和三年级执教,由于学段不同,教学的目标也就不一样了。其中有两个关于“朗读”的片段:

二年级:同学们,小露珠真可爱,不仅小动物喜欢她,连植物也很喜欢她呢!读一读课文第6自然段,看看有哪些植物喜欢小露珠,把句子画出来。

三年级:同学们,多么可爱的小露珠呀,小动物喜欢她,植物也很喜欢她呢!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植物和小露珠打招呼了?把它们的名字圈出来。默读的时候不要出声、不用手指着读。

“课标”中关于阅读中的“读”有以下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习默读。第二学段目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两节课中教师尊重了“课标”的要求,充分考虑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自己的教学有目标、有方法、有效益。

二、 善于放线――以学生活动为本展开教学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场所,是体验情感的场所,是感悟中华文字魅力的场所,更是人性飞扬的场所。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就要从钻研教材走向研究学生,使课堂教学聚焦于学生。

1. 设置合理情境,创设主动参与的氛围。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师则更多地成为了课堂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优于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创设合理的情景,鼓励学生演一演、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在实践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以《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教学片段为例:

师:同学们,要去参加泼水节了,你要带哪些东西去呢?

生:桶、瓢、盆。

师:对呀,你们看,这就是桶,这是塑料桶,可是在很久以前,桶大多是用木头做的,所以是木字旁,而且桶一般都有个把手可以拎,所以文中说“提着桶”。

……

师:来,一起来读一读这几组词,(出示几组词语)能换个动词吗?

生:不能,因为工具不同,所以用的动词也不同。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老师正是充分关注到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合理情境,紧紧抓住课文中动词的特点,探寻和发现语言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感受到了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2. 鼓励质疑问难,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善于运用文中的空白点、矛盾点,鼓励质疑问难,以疑激思、以疑激趣。例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好好地默读课文,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生答略)

师:你找到了小女孩、小女孩的父亲以及爱因斯坦的语言及心理描写,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你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呢?

生:关于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小女孩、小女孩的父亲和爱因斯坦的看法各不相同,为什么?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师:是呀,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学习。

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无论是教师的导问,还是学生的质疑,都应该建立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力求每一处的导问、质疑都能恰到好处。

要使课堂教学有效,还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要科学、要艺术,要讲得生动,讲析简明扼要,点拨到位;讲得生动,讲析中要有知识的厚度、文化的厚度;要讲得细腻,条分缕析,力争精要;要讲得精美,意境开朗,生动简明。只有在关注学生学的同时,发挥教师“导”的作用,这“风筝”才能飞得高,飞得远。

三、 精于收线――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评价

如果说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的话,那么课堂教学永远不可能像教案设计那样一帆风顺。由于参与课堂教学的个体的特殊性和群体的多样性,造就了课堂教学生成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从掌控学生,走向成长引领。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评价尤为重要。我们要“关注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如可以于“愤悱”时进行评价,于“众说纷纭”时进行评价,于“似通未通”时进行评价,于“出现偏差”时进行评价……以《三打白骨精》一文教学为例,有学生认为白骨精一而再、再而三地变化,摆脱了孙悟空的追打,这叫“聪明、化险为夷”。这样的认知,显而易见,已经出现了偏差,此刻作为老师,我们可以这样来引导: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白骨精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变化模样吗?为什么孙悟空要打白骨精?

生:白骨精是为了吃唐僧肉才想了这么多办法的,而孙悟空要打它就是为了保护唐僧。

师:对呀,为了吃唐僧肉而想办法能叫“聪明”吗?你能换个词语吗?(狡猾)那为了吃唐僧肉而逃跑能叫“化险为夷”吗?

生:不能。

师:是呀,同学们,我们在用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境的恰切性。

其实评价的方式是多样,要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放飞风筝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教学同样是一门艺术。让我们努力掌握这门艺术,让语文课堂丰富起来,接千载之悠悠,隽永深邃;让语文课堂宽广起来,探苍穹寰宇,广博渊源;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启迪思维,迸发想象,喷涌情感,碰撞思维;让我们在课堂中放飞语文的“风筝”,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风筝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闭嘴”;“自由”;打破;激励;合作交流;“至法无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247

一直以来,笔者很庆幸是语文老师,因为笔者热爱中文专业,也很庆幸自己有一双“文学”的手,可以把自己的语文改革心得写下供反思供同行们参考,以求共同进步。

记得有位权威的学者说过这么一句:语文教学改革里最难得就是如何让语文老师“闭嘴”。它,给笔者的内心带来很大的震撼:语文课堂改革是势在必行了。而反思自己过去:“满堂灌”“ 填鸭式” 教学,“ 题海式作业”,把自己弄得疲于备课,疲于上课,疲于批改作业。堂堂课都由老师自己唱“独角戏”,事事包揽替代,把学生看成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学习过程只是一味接受而不能自己主动参与学习,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自由,创造性更是被束缚了。本来就几十方的课室,只有四堵围墙,两个门口,狭窄的空间的已经让困在里面的几十个学生觉得无趣,若课堂也枯燥无味,这势必形成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在教学中如何努力地闭上自己的嘴巴,如何努力地张开学生的嘴巴,如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是笔者在进行教学改革中至今仍在不断探讨摸索的方向。

1创设“ 放飞” 学生的自由平台,把课堂还给学生

笔者喜欢“自由”一词,喜欢把它还给困在四面是围墙的同学们,喜欢在课堂里设计一个个让学生“放飞”自己的平台。课堂里,笔者喜欢对学生说:老师喜欢听你们说话,你们想说就大胆地说。“请你”一词成了我的口头禅:请你说说你的理由,请你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请你用你所理解的情感朗读课文……它能带给学生一种民主、受尊重的感觉,为此,学生也喜欢回答笔者一句“let me try(我来)”!这成了我们共同的语言。在上课外阅读课《理想》时,笔者设计了一条问题“请你把你喜欢的诗句朗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同学们表现很活跃:“老师,我说一句行不行?……”,“老师,相同的一句行不行?……”,“老师,我有不同的意见……”到最后,笔者也忍不住凑热闹:“老师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看同学们认同不。笔者喜欢‘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一句。”笔者举了我们班数学老师带病坚持上课的例子,很是感人,同学们说他们也看见了,听老师一说有点想哭了。课堂里开设一个让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空间,把民主还给学生,把说话权利还给学生,它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达到让学生开口说话和动手操作的目的。为达到此目的,课堂里笔者都尽可能少说或不说。如在上《寓言四则》时,笔者让学生查找资料,小组讨论与童话的异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课文比赛,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讲故事比赛,小组讨论各则寓意(想说那则就说那则)。一节课里笔者占用的时间不到十分钟,做得最多的就是把同学们的寓意板书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而到下课了,同学们还说“我还要说……”。这就是我要达到的目的: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敢于打破陈规,勇于创新,课堂教学做到与时俱进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打破陈规,鼓励创新,课文不过是一个例子,如何让例子“活”起来并延伸开来,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方向。在教学里,笔者也不断地努力构思、探索、研讨: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必须要先扔掉自己原有的陈旧思维,老师必须先要革新自己。如在上《看云识天气》一课时,笔者并没有按照教学用书里的教案――用表格罗列,而是设计了一个“自由发挥”话题:请你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把各种云彩介绍出来,比一比谁设计得准确、生动、精彩。学生的设计真是妙趣横生,有的唱“彩虹妹妹哎哟哎哟……”,在课堂上一吆喝,同学们的兴致也来了,有的英文也来了“Ladies and Gentlemen,good morring,我的是彩色光环家族中的一名成员――华,I am smaller than halo(晕),I have a brother,we are twins(双胞胎)……”;有的设计成家庭式的“我是霞妈妈,我有两个漂亮的女儿,一个是朝霞,一个是晚霞,她们常帮我分担工作……”。很多同学都喜欢把自己的新奇创意毫无保留地和同学们分享,这样的课堂设计,比起简单的用表格罗列更受同学们的欢迎。如在上《我的叔叔于勒》《故乡》《孔乙己》《范进中举》等经典课文时,我把讲台设计成舞台,让把课文改编为舞台剧,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很感兴趣,课余时间都喜欢聚在一起探讨课文,揣摩人物形象,还时时来找我商讨如何能把人物演绎生动。在课堂上,学生们把唯利是图的菲利普夫妇、尖酸刻薄的杨二嫂、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虚情假意的张静斋、醉心功名的范进、趋炎附势的胡屠户等演绎得栩栩如生,让课本知识深深印在学生脑海里。这些大胆的课堂设计,不但能让学生啃透课本知识,而且能让他们自己设计的东西得到认同和表扬时,那种满足感和喜悦感更能让他们深受鼓舞,学生的创新思维会被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充分发挥出来。

现在,我们的课堂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我们把品画、听歌、唱戏、讲故事、看电影、配乐诵读、电视品读等引进课堂,一本书,一条教鞭,一张嘴主宰的课堂已经成为了历史,打破陈规,与时俱进,成为了我们语文课堂的主流。

3引导学生加强合作交流,张扬个性,达成共性认识为了更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课堂里我安排了四人学习小组,尽可能开设让小组成员互相合作交流的平台,并要求一切活动都由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荣誉患难”与共。这样,不但形成了“一帮一”的学习风气,也大大促进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如小组合作完成手抄报,看哪个小组设计得最有特色;小组进行诗歌朗读挑战赛,看哪个小组最棒;小组进行辩论赛,看谁嘴巴最厉害……通过合作交流,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得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记忆最深刻的是在上《风筝》一课时,笔者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风筝,进行放风筝比赛,看哪个组做得最好看放得最高,笔者到同学们在做风筝时热闹的场面,看到学生在足球场来回奔跑的欢快身影,我自己内心也感叹“自由多好”!课室的四堵围墙是围不住同学们的雀跃的心的!而许多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当我们的风筝高高飘扬时,我们是多么的兴奋多么的自豪,笔者反对《风筝》里的“我”压抑“弟弟”不许他放风筝,更是粗暴地毁坏他的风筝,游戏不但是儿童需要的我们青少年也需要啊……以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研讨的形式不但调动了一部分懒散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同学们的集体观念和荣誉感,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和共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提高。

时代在不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教育教学改革也应与时俱进。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语文老师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路,要想方设法“闭起”我们的嘴巴,而努力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让学生的手扬起来,让学生的脑袋“活”起来!也要善于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勇于改革创新,用愉悦的心态接受新鲜事物,还自己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著名语文教师董一菲说过这么一句:“永远追求语文教学的本色,追求至法无法”。的确,教师的教就该要“至法无法”。

参考文献:

[1]孔继芹浅谈有效利用激励评价手段[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6).

[2]陈宁无法・有法・无法[J].班主任之友,2011(5).

风筝教案范文第9篇

1.开放教学的必然。让学生在规定的方式,学同样的内容、听同样的分析过程……却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地区的差异性,用教师的四面墙把学生与外面的世界隔离,把物理与生活隔离,让一门从生活而来的学科脱离生活而存在,也就导致其失去了原有的魅力,这种教育也就意味着失败。只有冲破“教室四壁”,走进生活,使书本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样的物理教学才会有生命力,才是物理教学的真正出路。

2.开放式教学的特征。开放是为了融合,在融合中获得最佳效果。因此,开放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与封闭性课堂教学相对立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生命力正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地展现出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时,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对象,对自身现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进行调整、改造和变革,并将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而任何外来力量都无法直接进入学生的内心,并对其加以直接的改造。

3.开放教学的教学实践初体验。

(1)课堂变学堂,教案变学案。把教学的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为学习方案交给学生,再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学案,学生依案而学,教师导学释疑,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使水平有差距的学生在不同的起跑线上有机会参与、互学、互研、参与集体的讨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充满自信地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师成为引路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应沿着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是引路人(或教学活动中的主持人),倡导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疑问可先讨论学生的问题,不必强求完成教学任务。例:《交流电的产生及变化规律》教学中设问“什么能产生电”学生在纸张上画设计图,并请同学上台展示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之后设计可行性为主题展开讨论,再引出书本的模型。在分析设计可行性时,学生在不断的改进设计方案时,培养了思维的整体性。

(3)师生角色互换,开放性教学全新体验。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同时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因而,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适当的内容,把讲台让给学生,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备课、讲课,教师在台下当“学生”,并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既可以调控授课内容,又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救救急”,以保证讲课的顺利进行)。

(4)巧用生活实验,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不被关注的小实验,既可以使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变的紧密,让学生产生物理有用的观念,又可以使物理教学变生动和有趣。例:《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引入了弹弓演示,探讨子弹的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再加上与弹性势能有关如射箭、跳板跳水、蹦床跳等视频,使弹性势能变的真实而有趣。

(5)课堂教学向课外活动延伸。课堂的开放毕竟有限,课堂教学可向课外进行延伸,把课内无法完成的探究活动尽可能安排在课外,之后学生在课堂通过交流得出结论。例如在《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章节教学之后,我们安排了课外探究活动作业:请画出从自己所在教学楼沿不同路线到达家里线路图,要求:①至少标出途中三个点及到达该点的时刻。②至少画出二条。在第二节教学时,学生交流过程中获得时间和位移这两个物理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完成教学活动,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风筝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材;解析;课堂;教学个性;语文

教无定法,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本来就是一件较难的事。一直以来,语文教师囿于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参的影响,在语文课上放不开手脚,往往害怕自己在课堂上讲漏知识点,对一篇课文没有分析全面。因此在备课时往往苦思冥想,想方设法要把各个知识点串起来,追求面面俱到。其次,很多语文教师囿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解析课文时往往遵循导入、阅读、提问、得出文章主旨的教学模式。殊不知,这样做一堂语文课稳是稳了,但这样解析教材容易使课堂陷入僵化的模式,不能激发学生课堂上思维的火花,教师在课堂上也不容易产生教学灵感,这样的语文教学课堂是比较死板的语文课堂,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教师也教得毫无趣味。使本来一篇很吸引学生的好文章,在语文课上一上反而变得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应该说,语文课堂的这种尴尬,是困扰很多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

语文课要变得生动,语文课要吸引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喜欢语文,喜欢上语文课。那么,语文课应如何上呢?

其实,教学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发掘自身的智慧,把语文课上活、上生动。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感悟摸索到的一点教学经验。上好一堂语文课,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教师个人对于教材的解析把握。那么,如何解析把握好一篇教材呢?

一、首先,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参的束缚。教参对文章的分析虽然很透彻,但毕竟不同于教案,看了教材分析后容易受教参编写者思路的影响,从而左右自己的教学思路。其次,看了教参后,容易产生追求面面俱到的思想,患得患失,瞻前顾后。这样,在课堂教学上手脚就容易被束缚住,不能自由驰骋教师的智慧,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

有破必有立,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参的束缚后,语文教师必须建构自己的教学模式。首先,我觉得精读文章是很重要的。要透彻准确地理解一篇文章,语文教师自身的知识积累,深刻敏锐的感悟能力是很重要的。阅读一篇文章后要能敏锐地感悟到文章的思想内涵、写作风格、重点、难点,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对于这一切,语文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并在阅读课文时能在教材上做分析记录。语文教师自己非常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基础。

二、 教材理解了,然后我觉得应该考虑如何切入的问题。课堂上如何切入,可以说是上好一堂语文课很重要的一点。有时,好的切入,能使课堂生花,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切入呢?文章不同,教师的教学个性不同,切入点也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如文章的写作风格、整体的思想内涵、某个生动的句子、生动的情节等等,都可以是好的切入点。下面试举几个例子:

(一)鲁迅《风筝》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个别语句应该说都较深刻,对于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要全面透彻地理解它应该说是比较难的。为使学生轻松透彻地把握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我觉得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我”的小兄弟对风筝的感情是怎样的?“我”那时对待风筝的态度是怎样的?

2小兄弟这么喜爱风筝,“我”为什么不允许他放?

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出封建教育思想对人的精神毒害。这样,文章的主旨就抓住了。在探讨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可穿插很多文章中其他重要的知识点,如鲁迅传神、简洁的人物描写。通过探讨文中对小兄弟放风筝时神态动作的描写,“我”撕碎小兄弟风筝细节的描写,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描写的传神、简洁。做好了这一点,课堂可以说已经在教师的掌握之中了,教师对这堂课可灵活驾驭,自由驰骋,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智慧和教师的教学灵感。

(二)《皇帝的新装》这是一篇老课文,新老教材中都收录了它。我曾听过一些语文教师上这篇文章的公开课。他们基本上是这样的模式:阅读课文、根据小说情节发展要素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童话主旨这样的模式,可以说非常枯燥、刻板,使原本脍炙人口的一则童话变得单调乏味,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在教学中,我尝试了这样的切入:

骗子的骗术高明吗?如果骗子骗的是你,你会上当吗?

对这两个问题,学生可以说是争先恐后、各抒己见。有的说高明,有的说不高明。赞成高明者,认为骗子巧妙地抓住了皇帝及大臣们的弱点;赞成不高明者,说这个骗局显而易见,很容易看穿。在这样的讨论中自然而然地就直逼童话的主旨。同时,在这个探讨过程中,学生真正体现了自主学习的过程。所以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这则童话的兴趣被充分地激发了出来。

有了良好的切入后,我再深入引导学生探讨皇帝及大臣们愚蠢、虚伪、狡猾的本质特征,不仅使学生全面透彻地把握了这则童话的主旨,而且在整个课堂中,学生积极性都较高,能自己主动地思考,真正体现了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也真正体现了引路人的角色。

(三)胡适《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主要表现的是旧中国传统的贤妻良母的贤惠。胡适母亲是旧时代母亲,跟现在学生父母应该说有一定的差别。要让现在学生理解胡适母亲的所作所为,应该说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母亲是如何对待不是她亲生的我的大哥的?

2除夕时,别人来家讨大哥欠下的赌债,大哥回来时,母亲为什么不发怒?

3大嫂二嫂为什么斗气?母亲是如何对待她们的斗气的?

4母亲为什么不利用一家之长的地位压制二位嫂嫂?她为什么要在天明时哭一场?

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之后,学生就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努力要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在阅读和探讨中旧时代母亲的温良贤惠、克己让人,学生就能很贴切地感受到。同时,这一过程也可以说是对学生一次良好的思想熏陶。

从以上三个例子来看,良好的切入可以说是上好一堂语文课非常重要的一关。

上一篇:茶馆教案范文 下一篇:物理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