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社会问题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3:06:17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四 写作 技巧

一、前言

在专四考试中, Composition主要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内容是否切题,结构是否完整,语法是否正确,语言是否通畅,表达是否得体,所以系统地研究专四Composition部分对提供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很有必要。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依据

Composition的分数比例占15分,是难以攻下的部分,但这部分上升的空间也是最大的。

以上数据是我校10级专四第三次模拟考的Composition部分的成绩统计图。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分数段6~8分的人数占最多,12~14分的人数寥寥无几,满分更是屈指可数。这说明我们10级的写作只有中等水平,做到了基本切题,但是思想表达不够清楚,连贯性差,有语言错误多等问题。

(二)研究分析

分析2002年~2012年的专四真题卷,我们可以做出以下结论:

1.文章体裁。在专四考试中,大部分都是议论文。议论文中又分为原因分析型议论文、细节说明型议论文、举例论证型议论文。然而,这种分类有时候模棱两可,一篇文章中可能同时需要原因分析和举例论证等。如2011年的考题Should Private Car Owners Be Taxed for Pollution ?,2010年的考题Should College Students Hire Cleaners?这些题目是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的,这种题目需要学生回答题目中观点的对错,或者两者选其一,然后进行原因的阐述。另一种如2008年的考题The Benefits of Volunteering,2003年的考题The Importance of Keeping a Good Mood。这类题是以陈述的语气出现,需要解释其好处和重要性,或者优缺点。我们说体裁一般都是议论文,但是也有例外,2012年的考题The Dragon Boat Festival就是一篇说明文。很多学生平时都在练议论文,模板背得滚瓜烂熟,一看是说明文就不知从何落笔了。所以学生平时应该每种体裁都有练习,了解其套路。

2.文章内容。如图:2000年~2011年的大作文题目,2011,2009,2008,2007,2004,2001年都是关于社会问题,2010,2005,2000年是反映学校问题的,而2003和2002年是有关人生观的,2006年考题是反映价值观的问题。我们从上述饼图可以看到,反映社会问题的考题占比重较大,其次是关于学校类考题。由此我们可以着重关注社会及学校问题,扩充知识储备量。

3.文章模式。Composition 一般分为三段式。三段式第一段是引出话题,第二段是提出论点、论据,第三段是总结全文。首段开篇句要明确,要开门见山,不能模棱两可。中间拓展段要内容切题,论证严密,理据充分。句与句之间要衔接连贯,能熟练得运用过渡词,如moreover ,besides, therefore, meanwhile等,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逻辑性,条理清晰。结束段一般分为总结式,重申式和引申式。要总结中心思想,呼应主题,提出意见。按这个模式写,文章就有框架在,不会显得条理不清。

作文部分是客观题,又是考试的最后一项内容,学生在做了大量题后感到身心疲惫,没有充沛的精力思考写作内容。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在Composition出题特点的基础上,掌握其应试策略和技巧,就能使我们做到有备而战,顺利通过考试。

参考文献:

[1]杨亚东.解读英语专四作文阅卷标准[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9.

[2]纪小凌.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书面语中语体正式性的发展及其与写作得分的关系[J]. 山东外语教学, 2007.

[3]史湘君.论英汉语篇思维模式差异与TEM4写作[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4]职伊雯.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专四作文搭配失误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5]王明明.再谈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

[6]李娟.关于英语专业四级写作部分的探讨[J].知识经济, 2011.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范文第2篇

一、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课程一样,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它的根本性质在于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用一段话概括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这就是说,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那么,通过思想政治常识的学习,如何才能看到一个学生的思想素质,除了学生的言行外,我想对于一个政治常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即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需要老师根据所讲的课程内容结合当前的社会生活实际设定一些题目,让学生写一些政治小论文。这无疑是考查一个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好办法。如:我在讲授《政治常识》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时,为了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什么具有先锋模范作用?懂得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达到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目的”,给学生命了《我心中的中国共产党》论文题目,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谈谈认识。许多学生结合抗洪、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的救灾生动、感人的事例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和热爱,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通过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这样使政治课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内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只是表明一个人做事或从事社会实践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少走一些弯路,减少对社会的副作用,这固然重要,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文化常识、哲学常识去认识并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规律,运用思想政治常识的知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从而适应社会,最终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从议论文的特点看,议论文是说理的,它必须遵循严密的事理逻辑,必须运用抽象思维的形式,以概念、判断、推理、分析、概括、综合等手段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议论文十分强调论说的完整性和条理性。从议论文的作用看,写议论文本身能使人观察思考,多思敏感。它要求写作人员深入社会,挖掘事情真相,接触人和事,勤于观察和思考,对社会反映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热心关注,对现行政策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让见解和议论与时代合拍,而经常从事写作的人,就训练和养成了观察思考、多思敏感习惯。写作还能使人明辨是非,领悟人生。学生在写文章时要进行适当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生产实践以了解实际,有目的地进行广泛的阅读,亲自动手搜集材料,从而掌握大量的可靠的感性材料,在写论文时有针对性地列举典型论证事例,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透过现象揭示其内在本质和规律,从实际中引出理论,达到理论运用于实际、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懂得理论的来龙去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达到理论问题的实际应用的根本要求。所以重视政治小论文的写作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一个途径。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政治语言的表达能力及知识点的识记

政治小论文属政论文,它具有一般议论文的特点,语言要求:表达必须准确。因为议论文是讲道理的,要讲清道理,就必须有明确的概念、准确的判断和严密的推理。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除了一般议论文的特点外,还要求有强烈的理论性,以议论和说理为主,融议论与说理于一体,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政论文要求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文章的理论性越强,则语言的概括性要求越高。对于政治小论文一般是运用课本上所学的,以及党的重要文献、时事政治中的理论知识对社会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如果教师长期指导学生写政治小论文,能促使学生运用政治课本及时事政治上大量的理论知识点对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评论。政治高考的综合分析题所要求的答案,实际上是微型的小政论文,长期练习政治小论文不仅能强化知识的记忆,而且能锤炼学生的政治术语的表达能力,更能提高学生高考综合分析题的表述能力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如:江亚文同学写的《多难砺党》一文中,在对一些生动事例进行评述时用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归纳时用了“党坚持以人为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语言。这些语言准确,概括性强,且大都是课本上的原句。同学们写一篇政治小论文,需要反复地翻阅课本,因此必须认真学习书本的理论,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影艺术批评;主题域;文化内涵;表现手法

序言

电影艺术批评是电影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谓电影艺术批评是指从一定的思想立场和审美观点出发,对电影艺术作品所作理论上的鉴别、分析和评判。它包括对电影艺术家、电影艺术运动、电影艺术思潮和电影艺术流派等所作的研究、认识和评价。

当下电影艺术批评存在着欣欣向荣与繁冗复杂对垒的局面。一方面,影星海报、新剧介绍和影视评介在各种日报、周报和各种通俗杂志上屡见不鲜,批评和鉴赏性的文章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另一方面,这些文章内容多数是关于影视故事的粗陈梗概和八卦新闻,即使是一些批评文字,往往也囿于影视的主题分析和影视的后现代语境分析。也就是说,当前国内的一些电影艺术批评隐含着对 “语言”(电影艺术用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独特的 “电影语言”来进行情绪表达)的一种误读,有着繁冗复杂的一面。

为了拨冗去繁,有效地指导当前中国电影艺术批评的实践,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和充分认识当前世界电影艺术批评的现状。

本文以Pro Quest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ARL)和EBSCO host两个国际英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搜索到从2004年到2007年6月,关于电影艺术批评的学术论文119篇,并从中选取76篇以电影艺术批评为主题的有效论文,作为分析研究对象。按照作者属地分布、涉及区域、发表时间、相关媒介和主题域等分类,对这些论文进行分析,概括出近三年来世界电影艺术批评的研究动向和热点。

一、基本分类分析

(一)论文作者属地和包含区域

就论文作者单位所属国家而言,美国处于垄断地位,美国占38篇,法国占9篇。

从论文所涉及的区域来看,有11篇以发展中国家为社会背景,占总量的14%。这表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是电影艺术批评的主要研究背景。在描述亚洲国家社会文化的11篇论文中,关于日本的研究表现了突出的连续性和活跃性,共有3篇;关于韩国电影艺术批评研究的有2篇,关于印度、泰国等电影艺术批评研究的论文很少。

好莱坞电影代表着世界电影文化的主流,这种情况与学术研究过多关注非发达社会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在遭遇好莱坞技术主义冲击下,好莱坞不少的成功经验:类型片、产业化机制,都可以拿来学习。以好莱坞电影为参照系,反观自身社会文化,已成为时展的需要。

法国是电影诞生地。虽然法国电影在好莱坞电影巨大的攻势下有所“萎缩”,但它和保持着优秀电影传统的意大利电影同样不可忽视,它们在电影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世界电影爱好者和批评艺术家对法国和意大利电影艺术仍保持着永久的热情。

在亚洲,日韩电影尤其是韩国电影,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韩国电影产业良性的发展态势对于世界电影来说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自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电影工业基本以美国好莱坞电影消费市场为演变主导。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韩国电影的振兴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初期,每年都有一部绝无仅有的高票房电影。投资方、观众、制片方、发行方、院线,尤其是观众和制片方之间不断协调交流促成了韩国电影的票房奇迹。与此同时,韩国民众的“身土不二”和制片人的市场意识为韩国电影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市场氛围。在此基础上创作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精美细致的韩国电影吸引成千上万观众趋之若鹜的眼球,也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不难看出,亚洲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和电影产业呈现出日以千里的局面,这些均成为电影艺术批评的一个亮点。

面对全球化的发展,电影艺术批评通过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关注,展现着当代电影艺术的社会影响力。

(二)发表时间分布

从的时间来看,两个数据库搜索到的目标论文每年呈递增趋势。从2004年到2007年,关于电影艺术批评的论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说明电影艺术批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电影艺术批评不再是可有可无,它已经成为了影视产业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它能有效地推动电影产业的发展。

(三)关涉的传媒类型

从论文所涉及的媒介类型来看,专门研究报纸、杂志和广播等三大传统媒体的论文占7篇,计算机和互联网占的9篇,新媒介占10篇,其他56篇均为泛指的大众媒介。

从上述媒介构成特征来看,电影艺术批评不再把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等传统大众传媒作为研究的重点,其更多地把兴趣转移到互联网、数字技术和卫星传输技术促成巨大变化的媒介上面。

传媒全球化及本土化等话题,都适宜大众媒介与电影艺术批评的交叉研究。然而,更多的研究还是将特定群体放置于宽泛的大众传媒影响中,以混合媒介环境来探讨受众及政治、经济或文化问题。由此可见,传媒与电影艺术批评的结合仍处于拓展阶段,在专业化、精细化、程式化等方面尚待继续延伸、拓展和开掘。

二、主题域分析

从论文所涉及的主题来看,我们将这些论文分为文化主题、表现手法、形象塑造、表现社会问题、社会特定群体关注和其他等六个方面。

(一)有关文化影响下的电影艺术批评

涉及文化主题的评论共有26篇,其中有关文化对电影(电影评论)影响的18篇,有关中国文化的3篇。

随着“文化热”的到来,文化的种种讨论在所难免。很多人认为,离开了文化没有资格谈电影。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电影艺术的文化批评也“趋之若鹜”。

(二)有关电影表现手法的电影艺术批评

关于电影表现手法的评论共有18篇。电影是一门视听语言,理应用电影的语言去关照电影、鉴赏电影和分析电影。其中有关电影镜头运动语言使用的批评文章有8篇,有关电影艺术有声语言批评的有4篇,有关电影艺术画面语言批评的有6篇。从电影艺术批评的“语言”本体来关注电影,有效地推动了电影艺术批评的实践。

(三)有关电影形象塑造的电影艺术批评

关于电影中形象塑造的评论有5篇。电影艺术形象是电影很重要的批评对象。在国际电影艺术批评的研究视野中,关于形象塑造的电影艺术批评研究比率相对较低。

(四)有关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艺术批评

关于电影对社会问题反映的评论共有13篇。作为电影批评的有效方法论,女权主义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关于性的电影艺术批评的论文有8篇,而且扩展到同性恋、男性与拳击等方面。由于女性和同性恋群体在社会中的普遍意义以及女权主义的理论支撑,性别问题也成为批评与电影学对接的桥梁。反映社会问题的批评还表现在对吸毒、犯罪与个人心灵的自我救赎上,类似的文章有5篇。

(五)有关对社会特定群体关注的批评

关于电影中表现出的对社会特定群体关注的评论共有6篇。其中有4篇论文论及电影艺术批评对青少年的影响和意义。与此同时,主体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相似性的“社群”,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普遍问题。由于涉及的特殊群体,很多的评论具有首创性,该方法论彰显出优势和活力。

(六)其他电影艺术批评形态

世界电影艺术批评的视野相对较宽。其批评的视野有关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语境的3篇,但它只占了少数。有关电影艺术批评著作、电影艺术批评家、电影节以及电影奖的评价的文章都有1―2篇,内容相对来说比较丰富。

三、发表刊物

在目标论文中,被SSCI收录的共有论文26篇(占总量的34%)。其中主要的有: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 、 AMERICAN ETHNOL――OGIS、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NEW MEDIA & SOCIETY 、JOURNA OF COMMUNICATION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和COMMUNICATION THEORY 等。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电影艺术批评的国际在有关传播媒介研究刊物上的较多,而且刊物多种多样。在所有的发表的论文中,被SSCI收录的文章也多为有关传播媒介研究刊物。

也就是说,与传播媒介相关的刊物成为了影视批评和传播的“主窗口”。

四、结 论

根据上述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电影艺术批评的研究发展很快,近三四年来明显升温。

近年来,电影艺术批评在电影产业链条中居于重要地位,越来越受到传播学者和影视研究型学者的重视。

(二)无论从作者属地还是从所涉及的地域来看,美国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法国、意大利等老牌电影艺术国家有着电影艺术批评的一贯传统,亚洲的日韩电影艺术批评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很猛,大有赶超之意,备受关注。

(三)论文关涉的媒介新媒体化。

新媒介研究比较活跃,而对传统媒介的研究相对冷淡,表明电影艺术批评不再把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等传统大众传媒作为研究的重点,而是更多的转型,把兴趣转移到互联网、数字技术和卫星传输技术等促成巨大变化的媒介上。

(四)主题域方面。

文化传媒是当代电影艺术批评研究的核心和热点。性、特殊“社群”研究可能是中国很长一段时间电影艺术批评的突破区域。

(五) 国际电影艺术批评的视野相对国内来说,研究领域相对更宽、更广。

(六)电影艺术批评在国际刊物上的发表阵地很多,而且易于被SSCI收录,尤其易被有关传媒的期刊收录。

(七)在国际电影艺术批评研究逐渐升温而中国这一方面研究相当薄弱的情况下,针对国际刊物写作关于中国电影艺术批评的论文,既具有开创性意义,又有一定程度的现实影响。

总而言之,国际电影艺术批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术研究视野,引发电影艺术批评家的思考。为今后的电影艺术批评提供了相对广阔的话语空间,便于在国际学术领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同时,我们充分调动我们的本土经验,“用我手写我口”,不断开辟电影艺术批评的新方法、新途径,推动电影艺术创作和电影艺术产业走向新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 Thomson, DavidINFLUENTIAL FILMMAKERS Atlantic Monthly (1072-7825); Dec2006, Vol.298 Issue 5.

[2] Schrader, Paul CANON FODDERFilm Comment; Sep/Oct2006, Vol. 42 Issue 5.

[3] Gleiberman, Owen Ask the Critic Entertainment Weekly; 7/14/2006 Issue 886.

[4] Lowry, Brian Crix give thumbs down to attention-seeking profs Variety; 3/6/2006, Vol. 402 Issue 3.

[5] Gray, Timothy M The marvelosity of blurb-meisters Daily Variety; 1/6/2006, Vol. 290 Issue 4.

[6] Smith,Gavin Good,Better,Best Film Comment;Jan/Feb2006,Vol.42 Issue1.

[7] International Film Criticism Today: A Critical Symposium. Cineaste; Winter2005, Vol. 31 Issue 1.

[8] Globalization and Film Criticism Cineaste; Winter2005, Vol. 31 Issue 1.

[9] Schickel, Richard CHOICE CRITICS American Heritage; Nov/Dec2006, Vol. 57 Issue 6.

[10] Roddick, NickThe rise of the quote whoresSight & Sound; Jan2007, Vol.17Issue.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中国;体育社会学;科研

体育社会学是20世纪伴随着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体育现象扩大化与复杂化趋势的出现,传统体育理论已无法全面回答作为现实的体育运动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社会科学的进步和繁荣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它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社会视角和研究方法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体育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体育内部结构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的体育的发展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衡量体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的所作所为,它所形成的理论知识是不是结合或者比较好地结合了的具体实际,特别是本国体育运动的具体实际,为及时解答体育运动中发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做出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回答和表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它就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社会学已拥有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我国体育社会学作为新兴学科,发展时间较短。自80年展至今,虽已经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还不成熟,和国际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学术差距较大。本文旨在对中国体育社会学近十年的科研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其发展动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目前中国体育社会学科研现状作为研究对象,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综述梳理。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年来公开发表的与体育社会学相关的学术论文,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

数理统计法对1998--2008年期间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与体育社会学相关文章发表的数量、相关研究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逻辑分析法综合体育运动的人文、社会、文化的总体特征、影响因素、现状,根据社会学、体育社会学、逻辑学原理对部分相关问题进行推理分析。

2国内体育社会学科研现状

2.1体育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体育社会学在中国是一门建立较晚的学科。从50年代开始,中国的体育社会学科一直是以教育学为基础的。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体育科学体系的重建推动了体育社会学的兴起和发展。进入80年代后,中国体育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迅速崛起,并以较快的步伐进入社会,于是一部分过去从事体育教育理论教学的教师和体育管理人员转向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形成了一支逐渐壮大的队伍。

一些体育社会学研究会、教研室等相继成立。1986年《中国体育的社会学研究》课题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这也是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第一次被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理论学会中随之设立了体育社会学学组。然而,国内的研究尚处在摸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体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地位和影响相对较小。1990年我国第一本《体育社会学》专著问世,标志着我国体育社会学学科进入了独立发展阶段。此后陆续有5部《体育社会学》专著或教材出版。1994年我国成立了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1997年体育社会学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学科。一时间,体育社会学的学术活动频频举行,各体育类刊物发表众多体育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学科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2.2国内体育社会学相关研究内容

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后发现,在国内外体育社会学教材、专著中对体育社会学的论述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研究体育和社会的关系”,第二类是“研究作为社会事实存在的体育”。其内容主要包括: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及应用,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体育结构、组织形式、社会作用研究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伦理、教育、大众媒体、科学、艺术等社会现象的相互影响研究不同的体育形态研究体育运动与社会冲突研究体育运动与社会制度、社会过程的关系研究体育与社会问题等。

卢元镇在2003年1月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发表的中国体育社会学学科进展报告中指出,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3个方面:一是体育的社会结构、特点及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二是体育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和体育社会问题;三是不同体育形态的研究。

在中国期刊网体育类期刊中搜索从1998—2008年间与体育社会学相关的关键词和主题,共搜索到210篇有效性的文章。这些发表的体育社会学研究的主题范围广泛,而利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的难点是如何将每篇文章的研究主题进行合适的归类。首先在卢元镇与黄汉升等对体育社会学研究内容的论述的基础上,对国内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主题进行了分类,然后通过对摘要和关键词的分析来确定每篇文章的研究主题并对照主题分类表进行归类。每篇文章只归于一类,若某文章研究的主题不止一个则记录主要研究主题。然而,即便如此,由于体育社会学研究主题的多样性,若某文章的研究主题仍然难以确切归类,在此情况下,将其列入“其他”类。

从1998年到2008年十年期间,与体育社会学密切相关文章在期刊网上发表的数量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点,前五年和后五年所呈现的是两条相对较完整的抛物线,其中,与体育社会学相关的文章发表数量经历了2001年和2005年两次高峰,在其他的年份基本上是稳中呈上升趋势。研究发现直接以体育社会学为方向的宏观论文数量在减少,而与相关联的文章数量则是逐年增加的,所以非常明显的反映了体育社会学研究的范围、内容更加广泛而深入。

例如,有关体育社会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中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总共有48篇,所占的比例为22.9%,在这个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中,并非直接是以体育社会学为方向进行宏观研究的,许多文章是从各个方面,运用体育社会学或者是与体育社会学相关的学科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的。

在有关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中,共有23篇文章,所占的比例为11%,主要是对国外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的体育社会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还包括国内一些体育社会学专家出席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的总结报告,研究中主要是提出了借鉴国外研究方法及成果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社会学研究。这从一个侧面相对的表明了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体育社会学发展方面所占有的优势。

另外,所占比例较高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从体育社会学的角度对学校体育运动,不同人群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的研究,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2.4,13.3。学校体育运动主要从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以及体育社会学在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的。不同人群的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研究主要是指大众体育,主要包括:对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社区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伤残人体育等不同人群为了娱乐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的研究。

依据文章研究的侧重点,可以把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体育社会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体育伦理、价值观念;二是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体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运动、大众的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研究、体育功能、体育领域中的社会问题、体育与人的社会化、非参与性体育爱好者。从图1中可以看出,现阶段关于体育社会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比例为43.3%,而对于体育社会学的应用性研究占到了56.%成为体育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体育社会学在应用性和基础理论建设两个方面呈现应用性研究突出、二者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趋势,对社会各种体育现象及热点问题提高反映判断能力。

3对国内体育社会学科学研究成果分析

3.1取得的成果

首先表现在研究的内容广泛。中国体育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到至今,无论是从理论建设还是对体育社会问题的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从1998--2008年近十年的时间,体育社会学在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体育社会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体育伦理、价值观念、体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运动、大众的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研究、体育功能、体育领域中的社会问题、体育与人的社会化、非参与性体育爱好者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果。

其次,应用性研究成为中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体育社会学,在它逐渐趋于成熟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学科的自身建设,另一方面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大力加强体育社会学的应用性研究,突出体育社会学的实用价值,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理论,以发展性的思维解决体育运动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将是今后应用性研究的重点。

3.2不足之处

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在取得喜人成果的同时,也表现出某些不足。

第一相对于国外体育社会学的发展来讲,我国体育社会学起步晚,在很多研究方面依然存在争议,缺乏一批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和高水平的研究课题。据金育强等对1990—2001年发表的721篇体育社会学论文统计分析,“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对一些概念的阐述还缺乏统一性;尽管有的研究敏感地接触了体育领域中的一些新问题(如体育产业、体育市场、体育商业化、社会越轨等),但深层次的、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研究不多”。

第二整体而言,中国体育社会学在研究方法上较为单一,在运用社会学理论方面存在不足。据杨威对1990—1999年发表的体育社会学论文进行的统计,“其中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资料的占58%,呈现出由常规统计、单变量统计分析向多元统计分析发展,由理论性研究转向应用性研究,由描述性研究向解释性研究发展的趋势”。问卷调查法成为当今体育社会学微观研究的主流,而实证性研究尚欠缺。因此,今后在研究体育社会学中一系列微观社会问题的时候,应将实证性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4对国内体育社会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于体育社会学的发展,著名的体育社会学家科克利(coakley,1987)指出,在当前的学术场域内,体育社会学要获得学术界的认同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国际上公认的体育社会学创始人、著名的体育社会学家洛伊(loyjw,1996)也认为,虽然经过40多年的发展,但体育社会学仍然是一门不太成熟的学科(afledglingsubfield)e。也就是说,体育社会学这样一个后发学科,涉及到体育运动发展的诸多方面,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非常有发展前途的学科。他们对于体育社会学发展的判断同样适合于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以下是关于国内体育社会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4.1充分借鉴社会学相关学科理论及研究方法

体育社会学属于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体育社会学萌芽阶段,就是通过一些社会学者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体育现象而奠定了学科发展的基础,其后的发展中又运用各种社会学理论范式对体育社会现象进行深人研究和阐释,不断积累,形成体育社会学理论。今后中国体育社会学学科的发展要从培养更多具备社会学理论素养的体育社会学研究人员,从加强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研究人手,运用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体育自身发展、体育与社会的关系、体育社会问题等进行深刻而有实效的研究。图2简要说明了部分相关学科对于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领域不可或缺的作用.

4.2加强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建设

我国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在相对缺乏基础研究和具体研究成果支撑的背景下进行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与研究实际之间不可避免地会有某种剥离和不平衡。另外,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体育运动的发展,作为反映体育运动与社会关系,研究体育运动中各种社会问题的体育社会学,其理论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无论中外,没有也不可能有为体育社会学发展提供一个一劳永逸的理论体系。因此,我国体育社会学在其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强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建设,完善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

4.3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加强体育社会学的本土化建设

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起步较晚,因此要善于把国外的特别是西方国家体育社会学的研究理论、研究视点、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介绍到国内来,推动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另外,加强体育社会学本土化建设,也就是提高体育社会学对我国现实体育运动中社会问题的反应能力。须面对中国体育运动实际,以中国体育运动中发生的各种社会问题为切人点,及时对体育运动中发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和阐释,实现体育社会学研究本土化。在加强体育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过程中,注重应用性研究,把社会人群的体育普及程度、参与体育程度、体育健身效果与全民健康水平是否能得到协调、公平发展等体育社会问题,作为体育社会学未来学术研究成果的基本衡量尺度。

5结语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范文第5篇

新闻评论与议论文相同之处

两个的相同之处就在于,必须言之有物。这里的言之有物,及议论文中的论据。新闻评论是以最近的新闻事实为基础,而议论文需要博古通今,为了支持论点有事实依据。除了论据之外,论点论证也是必不可少。

从议论文和新闻评论的语言来看,他们的表达都是建立逻辑思维,大量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是需要完整的逻辑过程。

新闻评论与议论文“物”与“言”的区别

“物”的方面,新闻评论的写作对象是当前的重大新闻事件和问题,这就告诉我们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一样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今日事今日评,昨日事今日评,近期事近期评,似乎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议论文对于时效性的要求就没有那么强烈,只要有感,就可以写作,而且议论文中的“物”是距离我们很久远的历史典故,依旧可以拿出来评说。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问题和现象是第一性的,新闻评论是第二性的,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思想反映。议论文往往是逻辑演绎和推理,仅仅研究和传播一种理论。新闻评论需要有理论作支撑,但是,它必须反映事实反映时代,以社会生活为依托,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例如2010年10月24日的河北大学车祸案,《南方周末》于10月29日刊登笑蜀的新闻评论《微博神奇,但要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文章。河北大学车祸案肇事者李启铭那句“我爸是李刚”当时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被网友恶搞成各种版本。笑蜀的评论在这时候发表,恰到好处。在他评论的最后,作者说:“以眼下的河北大学车祸案而论,即不乏阴影:肇事者到底说过“我爸是李刚”没有?如果说过,到底是在什么语境下说的?受害女生张某是否真的因利益牵连而在镜头前三缄其口?怎样拔掉一个一个土围子,让最有发言权的知情人统统加入围观,让围观接通地气,这是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毋宁说,这是围观的最后一公里。要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可能比打通前面所有的路都难。”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微博在整个事件中的作用予以肯定,但是也说出了自己的担心,更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想法,这样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其实是可以给人启发的,也可以给当事人一些思考。

“物”的第二个层面就是新闻评论值得是重大的新闻事件和问题,而议论文中的“物”则是非常随意的人事物了。当下的新闻评论,都是对于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者是社会问题进行评析的,极少看到无病的文章。即使是在民国时期,无论是梁启超先生的“实务体”还是《大公报》上的评论都是就社会问题展开的,而且是最敏感的事最尖锐的观点。

新闻评论毕竟不是新闻报道,“物”是评论的基础,而“言”才能够体现出评论的思想内涵,也是一个媒体的思想内涵。新闻评论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媒体语言风格和思想倾向的文体。例如对于李双江之子打人这一新闻事件,《新京报》与光明网都发表了评论,但是风格截然不同。

《新京报》主要是讨论为何15岁的孩子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新京报》认为是父母对于孩子教育产生了偏差,是由于对孩子的溺爱。整个文章当中,李双江夫妇只是一对普通的父母,名人的称号并没有成为诟病二人的关键。但是在光明网的评论中,作者有意强调富二代官二代这样的身份名词,甚至有这样一段评论:“ 然而,假设一个社会有着一种良好的风尚,保持着良性发展的势态,精神文明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共同追求,那么,物质文明显然可以成为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说通俗一点就是,越有钱就可以越显示文明,所谓的“绅士风度”就包含了文明的举止和绅士的身价。”从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两个评论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新京报》作为都市类报刊,将视角放于普通百姓,而光明网的评论似乎有些上纲上线的味道,能否被普通人认可还有待考量。

“言”在议论文中可以表现得很抒情,很感性。但是在新闻评论中,语言还是要像新闻报道一样,理性客观。并不是说新闻评论需要像一个冷漠的机器人。相反,新闻评论是在新闻报道的基础之上,用理想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就是“物”与“言”的平台。议论文的平台十分广泛,从学生的作文到作家的文集,甚至博客微博。但是新闻评论的平台仅限于新闻媒体,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每一个新闻媒体都会有自己的言论板块。因为处在新闻媒体这一平台的局限,新闻评论就不能够想议论文“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新闻评论与议论文存在相似之处,但是这样的相似之处随着媒体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会显得越来越少。曾经有人将新闻评论归为议论文的一种,现在看来,这样的归类已经不能够准确的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了。在当下,新闻评论属于新闻这一观点更加贴切也更符合新闻评论自身发展的方向设定。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范文第6篇

宏观把握在理论实践上出新

立意在整篇文章中处于统领地位,“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的高低体现考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水平。纵观历年申论试题,给定资料多是一些报道性的信息材料,属于实践层面的感性素材。很多人只看到素材反映的表面现象,不能深入分析出产生问题的根源,也就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申论是考察考生从事公务工作的能力,从事公务工作就是代表党和国家施政,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所以,申论立意的政治高度是衡量考生行政水平的重要标尺。当前,全国上下正兴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科学发展观是解决我国社会发展难题的有力武器,是统领各项工作的核心价值观。申论资料所涉及的社会问题,都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难题,而且多数已经解决或者已经找到解决对策。写作申论时将科学发展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文章的立意就从社会价值观的宏观视角上得到了确立,许多社会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比如,国考2007年的申论试题是要求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如果仅仅针对土地资源的浪费提出加强监察、严厉惩处违法占地等手段,还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如果引入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文章立意就更宏观,论证也更有力。2010年国考申论资料,其考察的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应用。不妨从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切实加强海洋保护,统筹兼顾,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等方面去思考,使文章立意宏观,视角高远,并具有很强的政治气息,能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准确定位在角色转换上出新

申论文章的作者是报考公务员的考生,公务员担负着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责,所以申论文章的立意不能脱离这一特殊角色,必须准确定位,力求在角色管理上写出新意。给定资料大都在七八千字,由于受考试时间的限制,很多考生没有通读完资料就匆忙应战,结果定位不准,概括问题往往片面,观点也难免偏激,常常出现跑题现象。申论思维就是公务员思维,必须全面分析给定资料, 找出共性规律,并进行总结归纳,辩证分析,以淡定的态度平和申视问题,客观分析原因,才能提出不偏不倚的对策,形成申论平和中庸的文体风格。

申论是公务文章,要站在政府的角度看问题,视角要全面,立场要鲜明。申论的写作背景是公务活动,公务活动依附于各级公共管理工作,公务员的基本职责之一是代表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因此,申论文章的立意必须站在公务管理的角度,以妥善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开展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谨记职权范围依法行政,不可越权越位。找准公务员的位置,是目前很多考生特别是很多应届毕业生在申论写作中难以跨越的门槛。只有定位准确,切实以一个公务员的身份站在国家的高度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才能做到立场鲜明;否则,不是戴着墨镜看人,就是言辞偏激,难以客观地处理政务。

管理意识必须凸显主流思想。主流思想是一个时期占据社会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这种思想为多数人认同接受,并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牢固的群众基础。申论是公务文章,体现凸的是国家意志和政府形象,必须突显主流思想。然而,申论给定资料包罗万象,有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有的甚至故意设置干扰内容混淆读者的视线。面对琐碎、繁杂、无序的资料,只有做细致的分析归纳,才能提升出理性的认识,然后上升到观点,而且这些观点必须与社会主流思想相一致。

挖掘本质在思维方式上出新

善于抓本质,是一个公务员归纳概括能力的基本要求。只有认真分析给定资料,经过缜密的思考,才能抓住本质,提炼出高屋建瓴的主题。经过思考,思想观点就有了深度,文章的立意就能打动人。

挖掘事物本质要明辨是非。文章的立意受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如果是非不明,判断有误,就不可能把握给定资料的主要思想倾向,也就难以挖掘出隐藏在资料背后的本质问题,文章的立意就不可能准确。立意要力求深刻,透过现象挖掘本质,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提升出对解决社会问题有实际意义和现实价值的理念,在一般认识上更进一步,给人以启迪。思想源于丰富的生活感受,对现实生活有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思想认识才会深刻,提出的见解才会独到。思想也来源于博览厚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深刻的思想来自于博览群书和敏锐的洞察力,很难想象一个从不读书、懒于思考的人会有深刻的思想境界。

立足材料在作文宗旨上出新

申论立意既有宏观把握,又有角色定位,具体到真实写作中不能“大而空”,而要“具体而现实”。如何处理好宏观与微观、大局与局部的关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立意必须立足于给定资料,否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申论文章属于议论文,很多人以为“申而论之”就是亮出观点、信马由缰,但是这样的申论文章总是难得高分。原因何在?从议论文的角度看,很多文章还是不错的,但作为申论文章,却不符合公务文书的写作要求。申论立意必须立足给定资料,可以引用相关的知识素材,但万不可脱离给定资料。申论考试大纲指出,申论是通过对给定资料的分析、提炼、归纳、加工,考察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发现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申论文章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其立意必须立足于社会现实,具体到写作,就是给定资料,给定资料框定了申论立意的范围。通过阅读给定资料解决现实问题,是申论立意的题中之义。公务员在现实工作中经常要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申论就是从宏观的角度论述解决某一问题的认识、策略或可行性方案,要求准确把握问题,全面分析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并对可行性方案加以论证。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立意,能够更加贴近申论文章的写作要求。申论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人才,替国家政府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能否解决问题,反映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申论写作不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而是要通过文章体现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反映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做得好能够透露出写作者较强的社会工作能力。很多考生在申论文章中空发议论,始终不能触及要害,更难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反映出社会工作经验的缺乏和对复杂事务应变能力的低下,这是难以适应公务员工作需要的。

变换角度在反映时代上出新

申论文章虽然指定一些范围或方向,但选取角度不同,写作效果也会不同。对申论问题应“多角度分析,小角度切入”,切入就是变换不同的角度,并化宏观为具体,化全局为局部。通过阅读可以得出多个观点,从多个观点中选取一个进行立意。根据材料特点,联系实际,选择一个比较有把握的小角度切入,即把话题落实到具体的人、事、物或具体的场景上,从而锁定文章的主题。从小角度切入不仅能迅速锁定中心,切入话题,而且能很快寻找到最佳的论述角度,有利于文章出新。

申论文章的立意还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把反映对象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中去考察、思索、表现。申论文章是处理公务的,社会现实中的各种事务,社会矛盾的突发事件,无不是申论资料的来源,要处理好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潮流,否则只能是隔靴搔痒。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范文第7篇

新闻评论定义外延之辨析

目前学术界对于新闻评论的定义出现了这样几种不同的表述,笔者现搜罗展示于其下:

(1)“新闻为事实的客观记载,评论为基于事实而发表的意见。”①――林大椿

(2)“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性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②

――范荣康

(3)“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③――丁法章

(4)“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文字,或声音,或音像结合,或图文并茂,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④――赵振宇

(5)“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类,它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⑤

――马少华

(6)“新闻评论,顾名思义是相关新闻的评述、议论。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它是针对新闻报道中重要事实或社会现象及人们思想中的突出问题等,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的具有一定倾向的言论,是新闻传播媒体的各种言论的统称。”⑥

――薛中军

要想下定义,首先要找准它的属概念。从逻辑上讲,下定义就是要明确被定义概念的属概念(外延),同时揭示被定义概念与其同一属概念之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内涵)。因此学者们对新闻评论所下的定义,无非也就是从新闻评论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来加以概括把握,引申得之的。根据观察,学者们对新闻评论概念的外延概括不外乎这样几种表述:评论文章、论说文、论说形式、言论、新闻文体、新闻体裁。我们把它们分为两组:1.评论文章、论说文、论说形式、言论;2.新闻文体、新闻体裁。然后逐组来进行分析。首先,第一组外延,根据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评论文章”、“论说文”、“论说形式”、“言论”这些表述除了语词形式和语义范畴的一些差别外,实际语义是基本相同的,但是“论说形式”和“言论”的语义范畴明显大于“评论文章”和“论说文”。换言之,“评论文章”、“论说文”一定属于“论说形式”和“言论”,但“论说形式”、“言论”不一定都属于“评论文章”和“论说文”。胡乔木同志曾经指出:“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结构,也就是形式。”⑦既然是评论“文章”、论说“文”,自然具有内在的文体结构。而“论说形式”和“言论”语义则比较宽泛,它们可以仅仅只是一些零星的观点碎片,不必言之成文。因此,从概念限定的精确性方面来考量,“评论文章”、“论说文”更适合于作为新闻评论概念的外延。

其次,再来分析第二组外延。“新闻文体”和“新闻体裁”仅仅只是所适用的语境不同,语义也是基本相通的。在中外新闻史上,学者专家们曾相继提出过各自对报纸的定义,其中大多关涉新闻评论。比如,1818年英国的《报纸法》就指出:“报纸系指揭载公报新闻事件、注释及观察之纸片,因贩卖而印刷……”就把极富评论成分的“注释”与对事件的“观察”记载并列提出,初步表示了报纸两大基本文体样式的端倪。中国著名报业史专家戈公振为报纸所下的定义也很具代表性:“报纸者,报告新闻,揭载评论,定期为公众而刊行者也。”⑧中国著名新闻学家甘惜分也表示:“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⑨由此可见,新闻评论早就是学者们公认的一种新闻体裁。而“新闻体裁作为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也是新闻内容最常用的分类方式,它往往依据新闻内容的基本性质对新闻进行分类,有消息、新闻通讯、新闻特写、新闻专访、新闻分析评论等”。⑩通过以上对历史和概念的梳理可以得知,把新闻评论归属于一种特定的新闻体裁或新闻文体,不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也符合当代新闻评论实践的发展,因而以新闻体裁或新闻文体来定义新闻评论概念的外延同样也是可行的。

再次,为了确保对新闻评论概念外延的精确限定,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评论文章”和“新闻体裁”之间的语义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交叉包含关系,相交领地就是:一切刊载在新闻媒体上的具有新闻价值的评论文章。因此,从新闻评论定义外延的层面上来考量,我们可以把那些不具备新闻文体特征的语录形式或碎片形式的言论意见拒之于新闻评论概念的门外。

新闻评论定义内涵之辨析

在这个限定的外延区域内,我们还能否对新闻评论概念的内涵做出更加精准的概括呢?为了便于具体分析,我们把学者们对新闻评论定义的内涵限定浓缩为这样几组关键词:

第二组评论客体:新闻事件、紧迫问题、社会现象、思想倾向

第三组表达形式:阐述观点立场、发议论讲道理、判断思考

第四组性质特征:政治倾向性、针对性、引导性

第五组传播载体:现代新闻传播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第六组服务对象:广大读者、广大受众

对于第一组、第五组、第六组关键词,学者们的观点比较统一,从学者们各自所下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他们所达成的共识。但是在第四组关键词“政治倾向性”的揭示上,就可以听到来自学界的不同声音,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政治倾向性应该属于政论文的特点,现代的新闻评论不必都具有政治倾向性。而且,随着当今新闻评论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专业评论基于从可读性方面考虑而自觉摒弃了政治性话语,如果我们再三强调以政治倾向性来统率新闻评论的话,就会画地为牢,扭曲新闻评论概念的本身,因此政治倾向性不应该成为拘囿现代新闻评论发展的枷锁。

分歧最大的当数第二组:评论客体。范荣康、丁法章、赵振宇先生认为,新闻评论的对象包括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而马少华先生则认为新闻评论的对象是新闻事件。讨论至此,相关问题也就浮出水面。既然“一切刊载在新闻媒体上的具有新闻价值的评论文章”是成为“新闻评论”的一个要件,可以推导出,任何的“新闻评论”都必须刊载在媒体上,而且还须具有新闻价值。由此派生出来的问题是:在长期的新闻评论业务实践中,那些刊载在媒体上的关于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思想倾向的评论文章,究竟具不具有新闻价值?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回顾一下学术界对“新闻”定义的探讨。“新闻”定义在20世纪末经过新闻传播学者们的广泛探讨后,目前被学界一致认可的有三种说法,即“事实说”、“报道说”、“信息说”,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语用学范畴。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者董天策经过分析后提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只有信息才是新闻的属概念,也只有信息概念才能整合‘事实说’和‘报道说’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概念。”“完整的新闻定义应当是‘新闻是报道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11)如果以此认识基础来思考分析问题,那么“当前重大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思想倾向”都应该属于“新近变动事实信息”的范畴,或者说它们都是从“新近变动事实信息”的认识基础上推导或提炼出来的,因此也就天然地具备了新闻价值的某种要素,如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等,具备了新闻品格。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新闻评论客体当应包含“新闻事件”、“社会现象”、“思想倾向”、“社会问题”等这些包含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元素。

当然,学者们的观点产生分歧的还有第四组关键词,那就是“判断”是不是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我们知道,作为评论必须阐述观点、发议论讲道理、表达意见。但是,仅仅这几种表达形式还不能够揭示出新闻评论的本质规律。因为它们只是反映了论说文的一般规律,并没有揭示出新闻评论的特殊规律和特殊要求。任何一种显在的表达形式都对应着一种内在的思考路径,因而表达形式也是一个思考方式的问题。逻辑学告诉我们:思考的一个最有效的向度就是认识,新闻评论的表达形式应该也是一个合乎理性、合乎逻辑的认识过程,因此我们也就可以从认识论的层面上来把握新闻评论的特殊规律。

在认识论的层面上,“判断”这种表达形式,是否揭示了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呢?关于这一点,港台和大陆的不少学者都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比如郭步陶先生在讲到新闻评论的性质时说:“判断,‘这是评论最重要的部分’。”(12)台湾《联合报》的主笔王民先生写的《新闻评论写作》第七章的标准就是:“最重要的一课――判断。”他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新闻评论所讨论的问题,不外是真或伪的问题,是或非的问题,善或恶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判断问题。”(13)另一位台湾新闻学者林大椿在《新闻评论学》中把新闻评论的性能分为五种,其中第三种即为判断性,他说:“新闻评论对一切问题作评断,是一种最要紧的工作。”(14)中国人民大学新闻评论学者马少华也认为:“新闻评论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新闻进行认识,判断是新闻评论的核心价值。”(15)既然新闻评论不同于任何宽泛意义上的公民言说,那么它就必须符合一种“内在的文体自觉”,而“判断”正好是新闻评论文体表达形式上的一个特殊标志。

为了满足广大受众的认识需求,任何新闻评论都必须表达判断。对于那些评价具体新闻事件的评论,不但需要作者做出有力的价值判断,还需要作者做出及时的事实判断;而对于那些评价社会现象、思想倾向、社会问题等宽泛意义上的评论,如果不能做出事实判断,做出一定的价值判断是必要也是必须的,因而“判断”应该是新闻评论的立身之本。认准了这个基点,我们就可以把新闻评论和其他的边缘文体(如杂文)区分开来。新闻评论的结构遵循着严格的逻辑程序,有概念、有判断、有推理,有完整清晰的论证过程;而杂文的结构沿袭着形象思维的脉络,它不需要做出判断,也不需要完整清晰的论证过程。因此,在新闻评论定义内涵的层面上来考量,有无判断、有无内在论证结构则可以成为新闻评论和杂文等边缘文体的分水岭。

通过上述甄别分析,我们可以把在媒体上发表的这两种类型的评论文章纳入到新闻评论概念的范畴:1.针对具体新闻事件表达判断的具有内在论证结构的评论文章(如新闻时评、新闻述评)。2.针对当前重大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和思想倾向表达判断的具有内在论证结构的评论文章(如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等)。

结语

根据各位学者的观点,结合本文的语义学分析,笔者认为可以把新闻评论的定义概括为: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当前重要的新闻事实、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思想倾向表达判断、阐述自己观点、立场,具有内在论证结构的一种新闻体裁。

注释:

①③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范荣康:《新闻评论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④赵振宇:《论新闻评论的根本特性》,《新闻大学》,2006(1)。

⑤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⑥⑦⑧薛中军:《新编新闻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⑨⑩甘惜分:《新闻学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董天策:《新闻传播学论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12)(13)(14)(15)马少华:《时评的历史与规范》,《新闻大学》,2002(73)。

(作者为邵阳学院中文系新闻专业讲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3级新闻学硕士)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范文第8篇

1、总 纲

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学的最后1个环节。是对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的1次语言及相关科学研究的1次基本训练,因此,要求学生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此项工作。

做好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是整个大学教学和教育的重要和必要内容,也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1位教师都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投入到此项工作中去,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任务。

2、 毕业论文的阶段及要求(1)准备: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研究范围(语言、文学、文化、社会问题、应用英语、经济、贸易、科技、社会生活等),但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2)撰写提纲: 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和研究所采集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毕业论文提纲。同时也要求每1位指导教师在学生形成毕业论文提纲前1定要与每位被指导的学生进行讨论,毕业论文提纲应尽量做到全面缜密,理顺所要论述内容,避免以后反复修改。

(3)第1稿: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指导教师审定后的毕业论文提纲进行写作, 不可自行其是,随意更换主题。第1稿完成以后,指导教师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按照既定的提纲和思想在写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学生采取不认真的态度,指导教师应对其提出严肃的批评教育,拒不接受者,指导教师有权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或交学院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处理。如果指导教师不认真指导,随意放学生过关,以后阶段出现的问题由该教师本人负责。(5)第3稿:要求学生在文风、文章格式、修辞等方面有所提高。指导教师要对第3稿进行全面的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以保证定稿打印时所有的错误和疏漏都得到更正,错误率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同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在打印前再校对,以保证尽可能地将正确的版本打印出来。

(6)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的答辩是毕业论文工作的最后阶段,要求学生予以充分的准备和重视。论文答辩前,学生们必须充分熟悉论文,答辩时,要求学生能脱稿进行5~10分钟的毕业论文内容的陈述,并流利、准确地回答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在答辩过程中,参加答辩的教师要对答辩人的语言技能(语音、语法、词汇、语用)、口笔头能力、论文内容和答辩的表现进行认真纪录,客观公正地评分。

2、 毕业论文的内容:

毕业论文的内容可以涉及语言知识、与语言有关的问题(如,语言教学、文化等)和相关专业的知识和内容(如经济、贸易、管理、市场营销等)。其他内容,须经论文审题小组集体审定。学生有选择的论文内容的自由,指导教师可以提出建议,但不能代替学生做出决定。论文内容要能反映社会和时代特征,具有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有新颖性。论文可以对某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也可以是实践问题的解决。论文不仅要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要反映他们对相关问题的较为正确的论述,要有1定的独立见解。论文必须做到主题明确、论据清晰、内容具体而充实,切忌空谈。写翻译的论文,除实例分析外,还要提供原文的译文,以便弄清译论的依据。如果论文是实践性的,它必须提出1定的解决途径、方案。

3、 毕业论文的评审:

指导教师在对论文评定成绩时,要参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出的语言水平和专业8级考试的成绩,以正确衡量学生真实的语言和认识水平。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提出异议,如不被采纳,可提交学院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商议和仲裁。指导教师如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有抄袭现象,应及时向学生指出,学生若不接受批评,指导教师应提交到学院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处理,严重者取消论文资格。指导教师应杜绝送分的做法,也不可因个人原因影响对学生论文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4、 论文的格式:

论文的规格:正文长度 5,500—8,500 单词。

使用的语言:英语

论文分题目、引言、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

引文要注明出处。直接引用要加引号,间接引文要以转述的方式出现。然后以括号把引文来源写清楚:(作者名,年份,引文所在页码)

论文正文部分:

1、 题目大写,3号字,新时代罗马字,大写下面可写1个附标题,4号字;

2、 作者名,5号字,班级,学号

3、 指导教师名,5号字,职称

4、 摘要:用300词,5号字, 英文1页,中文1页

5、 关键词:不能用专有名词,词与词之间空4格(或1个Tab键),不加标点符号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III. 1.1.1, 1.1.2, 1.1.3/ 2.1.1, 2.1.2, 2.1.3, / 3.1.1. …

结论

7、 参考文献(Bibliography):先英文,后中文

作者名,出版年月,文章名/书刊名,出版社,地点

9、致谢(Acknowledgement)

5、 毕业论文质量标准

(1)选题恰当、与毕业生的知识水平与认识能力相当;

(2)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论证充分有力;

(3)观点正确、逻辑性强、无违反国家大政方针的观点;

(4)叙述清楚、层次清晰而丰富;(6)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无明显失误,修辞错误率控制在2%。

英语毕业论文 大纲

英语毕业论文大纲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战略环境评价(SEA);指标体系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00-02

2012年初,衡阳市发改委在制订衡阳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时正式提出大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的理论构想,而所谓的大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在行政区划上涉及衡阳市辖的南岳区全部,衡山县的萱洲、店门、开云、沙泉、福田、岭坡、望峰、白果、江东、东湖、马迹11个乡镇,衡阳县的樟木、集兵、岣嵝、界牌、石市、溪江6个乡镇,面积超过600km2。“旅游圈”的规划与建设无疑将为衡阳的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环境改善,现代服务产业结构优化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与此同时也将给衡阳旅游的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发展挑战。本文以大南岳旅游圈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为背景,对建立SEA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原则、方法以及指标类型进行了探讨,并建立能够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大南岳”旅游圈规划和开发建设政策的关注点和实施效果,并以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资源利用的程度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来说明“大南岳”旅游圈的具体作用程度的可选指标集,这一指标体系将为“旅游圈”规划和建设相关决策者及研究人员提供有力的协助,从而为湖南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有效的基础理论支持。

一、大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SEA指标体系的建立

鉴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实施SEA的成功实践经验,并结合湖南省的基本省情和衡阳市的基本情况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大致可以将SEA指标体系的构建总结为背景及战略分析――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界定――初步确定指标――指标筛选和补充――确定指标――构建指标体系等五个步骤(如下图1所示)。

图1旅游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

(一)背景及战略分析

背景调查是建立SEA指标体系工作的起点,其根本目的在于了解战略实施范围内的环境、经济与社会现状,为环境、经济、社会问题界定提供信息,而战略分析则包括战略一般分析和战略缺陷分析:其中战略一般分析从内容、组织和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而战略缺陷分析是在一般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内容失误分析、组织失效分析和执行失真分析。

大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是按照市委打造“旅游胜地”的总体定位和“南工北旅”的总体布局提出来的,根据规划设计,大南岳衡山旅游圈包括衡阳市城区、南岳区和衡阳县、衡东县、衡山县三县五区,围绕对接南岳、丰富南岳,重点发展旅游及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完善南岳产业链条,延长游客在衡停留时间,逐步形成以南岳为龙头,衡阳市城区为中心,湘江为纽带,衡山、衡东、衡阳三县为支撑的大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打造一个集祈福南岳、休闲衡阳、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康体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提出大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构想的大背景为整合大南岳衡山旅游资源,提升大南岳衡山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在南岳衡山龙头的强力推动下,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网络,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宾至如归的优质服务,南岳衡山周边做长、做全、做强旅游产业链条,共同打造的联动三县五区、辐射全省各地的“大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

(二)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界定

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界定是在背景调查和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的。界定常用技术为类比法、文献调查、地图叠加、矩阵法、公众参与和专家判断法。界定的目的是识别当前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战略实施可能引发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战略缺陷可能带来的风险。

基于对衡阳市基本概况的考虑,大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的设立,其基本的战略构想是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以度假休闲和观光旅游相结合的特大型综合性文化生态旅游基地。在客源市场定位方面。国际性市场定位要坚持宗教观光旅游这一核心板块,客源市场主要针对东南亚、日本、韩国和北美华人集中聚居地以及我国的香港、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国际市场定位上要注意文化认同和旅游目的地偏好。国内区域性市场要坚守华南地区客源市场,利用高铁交通优势,打造主要针对广东省客源市场的节假日度假旅游基地。地方性市场主要针对衡阳周边地区的长株潭城市群以及邵阳、娄底、永州、郴州等客源,这是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度假以及城乡居民进香旅游观光的基本客源保障。在开发项目定位方面。要打造部分国际性精品,满足高端市场的需要。保留和增加部分适合于中国国情和区情的普通城乡居民朝拜旅游产品供给。要大力发展适合于中等收入以上城乡居民休闲度假旅游和娱乐、饮食、购物的需要,这是相当长的一个阶段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方向,也是拉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

(三)初步确定指标

在背景和战略分析,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界定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查阅、数据收集和经验判断初步确定有关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指标。确定的指标要尽可能的全面以备进一步筛选。迄今为止将旅游规划与战略环境评价结合,尤其是关于旅游SEA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至今还少见报导,最早的实践是昆明市环科所在2001年完成了《昆明滇池部级旅游度假区西区总规修编战略环评》,对规划环评作了一些尝试。后来赵永峰的《基于 SEA 模式下的内蒙古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3.19)、王建春的《旅游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以章丘市锦屏山旅游规划为例》(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吴志华的《旅游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一以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为例》(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陈彤的《城市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李小梅和刘文伟等的《生态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案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3)、胡文海的《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池州学院学报,2009.5)讨。这些研究基本明确了旅游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系统结构和构成要素,根据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旅游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基本描述和具体指标的建设,我们了解到,虽然国内外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和内容大多有不同的理解,其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侧重点不同,但大多都是围绕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本文运用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选择在战略环境评价体系中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三个方面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构成预选指标体系。

(四)确定指标与构建指标体系

经筛选与补充后的各类指标依据一定的指标体系概念模型框架分组汇总后就构成了SEA指标体系。结合大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规划与建设实际情况,大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战略环境评估指标体系主要由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三个大的方面构成(如表1所示):

二、大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SEA指标体系中具体指标的阐释

衡大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SEA指标体系从社会、环境与经济三个方面综合评价了政策、计划和规划及其替代方案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该指标体系包含由于受行为变量环境的影响使得行为因变量社会和经济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包括总体发展水平、旅游发展水平、旅游开发指标、名誉度指标和社会文化指标产品模式;包括由于行为变量社会和经济的变化,从而使行为因变量环境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包括空气、土壤、水体、生态治理和生态环境。下文我们将从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对上述指标体系的主要指标进行阐述:

1.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2.人均GDP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与全部人口的比值。它是反映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活动和生产活动成果的统计指标或经济变量。

3.大气指标是衡量政策、计划和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实施对在实施区域及相邻区域内对大气影响的指标。其衡量指标主要有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空气质量指标。

4.人均GDP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

5.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指标是衡量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6.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的指标是反映旅游业在城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表征旅游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

7.旅游资源丰度的指标是反映城市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采用加权模型计算,一般取:旅游资源丰度=5N5+2.5N4,式中,N5代表5A级景点个数,N4代表4A级景点个数,5、2.5为权数。

8.游客总人数年均增长率指标是反映城市接待游客量的增长情况,该值若过高,则会超过城市旅游接待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9.规划项目设置与水源地保护区的临近度指标是表征规划建设旅游项目对地表水源地的影响程度;

10.规划项目设置与生态敏感区的临近度指标是表征规划建设旅游项目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程度;

三、结论与展望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不断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发展的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相当的变化,而这种发展价值观念的改变也正从各个方面迅速影响着经济、社会与环境等各个方面。就大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的发展战略来说,旅游圈战略的制定者与决策者们已经把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到了“旅游圈”战略的规划与实施中,然而系统的战略环境评价理论体系指导的缺位使得战略环境评价的作用大打折扣。也就是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现有的SEA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大南岳衡山旅游经济圈的规划和建设为大背景,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提出并分析了SEA概念框架;并基于此概念框架构建了旅游圈SEA指标体系。然而,虽然该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内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战略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但是,由于战略环境评价问题是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它涉及到政府行政策略、环境战略本身、公众参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非一篇篇幅有限的文章所能够论述的清楚的。因此,本文所提出的旅游圈SEA的思路,虽然是在尽量吸收现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一种探讨性思路,但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仍然有待于在实证分析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永峰.基于 SEA 模式下的内蒙古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223

[2]王建春.旅游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以章丘市锦屏山旅游规划为例.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吴志华.旅游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一以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为例.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陈彤.城市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李小梅,刘文伟,等.生态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案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3: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CNKI;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C9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73-02

我国学者对公共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公共管理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我国学者究竟是如何研究中国公共管理问题?我国研究者对中国公共管理领域中的哪些问题最感兴趣?在研究中国公共管理问题时主要采用哪些理论视角、运用哪些研究方法、研究区域有何分布特点?我国研究公共管理的学者有何特点?项目资金支持状况如何?本文试图剖析中国公共管理的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思考中国公共管理研究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研究内容

本文借助CNKI期刊数据库,基于2000-2012年间刊登在《中国行政管理》期刊上关于公共管理的文献,对其进行分类、比较,探究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现状。

(一)研究方法

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包括两类,分别是理论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在《中国行政管理》期刊中,在发表在该期刊的关于“公共管理”的148篇论文中,理论研究论文为146篇,占样本总数的98.6%,定量实证只有2篇,仅占样本总数的1.4%,因而得出结论:我国公共管理研究在方法上严重失衡,学者偏向于利用定性的理论研究方法对公共管理进行研究,很少利用定量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公共管理进行研究。

(二)研究主题

本文参照了张建民、江华等对于公共管理研究主题的分类方法[1],我们将公共管理的研究主题分为八类,分别为:政府与社会关系、理念概念与文化、行政组织管理与创新、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公共财政与人力资源、公共管理学科教育、其他。对国内研究论文主题的统计表明,论述“行政组织管理与创新”的论文57篇,占38.51%,居各种主题榜首,反映了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的特性,被用于研究实际的政府组织改革与创新;“理念概念与文化”主题的论文35篇,占23.65%,排第二位,反映了公共管理相关概念理论得到了学者的关注;“政府与社会关系”主题的论文11篇,排第三,反映了学者在公共管理研究中注重公民与社会的利益,但只占文章总数的7.43%;其次是“公共管理学科教育”主题论文8篇,占论文总数的5.41%,其他主题论文较少。这反映了我国目前学者公共管理研究内容偏重于公共管理的理念研究及其在政府组织管理与创新中的应用,这是符合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的特性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权利不断扩张、非政府组织的迅速发展及其政府“三公消费”公开等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这种学者关注公共管理偏重于组织管理与创新的现状应该引起学者的重视,公共管理研究不仅仅要研究政府组织其本身,更应该广泛涉及多个主题,以更好地发挥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作用。

(三)研究对象的区域分布

设置这个变量主要为考察我国学术界对公共管理的研究情况,回答学者重全国性研究还是地方研究,跨国研究情况如何?从统计结果看,对区域的研究存在比较严重的失衡现象,全国性研究多于地方性研究,分布为91.89%、8.11%;从国内外研究看,研究大部分在国内,国外研究非常少,只有为数不多的3篇,跨国(境)研究的比例非常少,这反映了学者局限于国内研究,研究缺乏国际视野,当然这也可能与期刊的定位和读者群有关。

(四)研究视角

美国政策学家内格尔认为,“广义的政策研究可被定义为对不同公共政策的性质、原因和效果进行的研究。所有的科学知识领域,尤其是社会科学都与这一研究有关。”在他看来,政策研究应当遵循“以政治学为基础的多学科性定量化的价值导向”,除了占重要地位的政治学以外,他还列举了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地理学、历史学、法学、哲学以及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各种学科对政策研究的影响[2]。据此,本文将公共管理的研究视角分为: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其他视角六种研究视角。对148篇论文进行分析发现,从管理视角出发的研究所占比重最大,占47.97%,从政治学视角出发研究公共管理所占比重为27.03%,研究中通常更多地从管理角度分析行政组织管理与行政改革,这与国际文献中的相关统计吻合,如Lan的研究显示:国际公共管理学期刊上以管理为视角的论文多达50%以上,政治视角的论文不到20%[3]。另外,研究中从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角度研究公共管理较少,反映了我国公共管理研究重政府管理与改革、强调公共管理研究的政治功能,轻社会问题、伦理价值以及较少运用经济计量的实证分析方法对公共管理进行研究。

(五)资金支持

从148篇研究样本发现,有项目支持的论文29篇,仅占19.59%,无项目支持的论文119篇,比重多达80.41%,这反映了我国公共管理研究中,较少得到国家地方部门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公共管理研究质量有待提高。

(六)学者类型

148篇论文中,作者单位主要是高校(含党校),计121人次,占总数的78.57%。其他作者单位为:学会/团体14人次、其他/无注明9人次、研究所5人次、政府部门/政府信息中心5人次,没有作者来自企业。这反映从事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学者绝大多数任职于高校(含党校),其次是学会或团体,企业人员基本不会研究公共管理问题。

二、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思考

我们在借鉴张建民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应该以国际化为基础、以科学化为支撑、以社会化为桥梁。三者可以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为国际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发展和知识积累做贡献。国内学者如何发展和提升国际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研究能力?我们在此提出一些设想,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国际化

研究的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研究设计上。无论是定量研究还是案例研究,深入了解和分析国际文献(国内外)中相关研究主题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是提高研究设计质量的前提。通常情况下,只有将研究建立在国际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对知识积累和发展做贡献。因此,大量阅读外文文献,提升国际文献检索和分析能力及研究设计能力是国际化研究的重要保障。研究的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国内学者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交流及合作研究上,除了在国际性学术期刊上外,更为现实和有效的途径可能是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面对面地与国际公共管理领域接轨。

(二)科学化

研究的科学化首先要求学者加强对方法论的认识。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研究局限于定性理论研究,很少定量的实证研究,因此,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不仅要学习掌握定性研究的方法,更要掌握定量实证研究方法,基于实地调查、数经济计量、统计分析软件等这些科学方法的运用,用科学的方法检验理论,进行公共管理研究,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对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研究方法论的教育,对其教授人文主义的定性研究方法之外,还要向他们开展定量实证研究方法的教育,比如如何开展个案访谈、调查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分析工具,变量测量的信度与效度及分析技术的恰当性等问题尤为重要。

(三)社会化

基于我国公共管理研究偏政府管理、偏政治导向,我们提出了公共管理研究社会化的要求。虽然,公共管理研究要求学者真正地关注中国公共管理体制转型和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学者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应该与此密切相关,但是,面对着现代“小政府,大社会”理论的深入民心,如何使公共管理研究体系其作为一门应用性理论的实用性,如何体现政府社会化理论,公共管理研究追求社会化的发展思路成了时代的必然要求。这首先就要求学者在制定研究规划时,应充分思考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及与实践的相关性,其次研究的社会化还意味着注重实证研究,只有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本土的经验数据和资料才能检验国际上现有理论在中国是否适用,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理论创新。学者对社会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时应特别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研究结论是否有效取决于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若没有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做指引,实证研究将陷于盲目的经验主义之中。总之,研究的社会化必须与国际化和科学化有机结合。中国目前在公共管理方面的改革与发展为学者们从事相关研究提供了丰沃的土壤。通过不懈的努力,国内学者定将促进公共管理学界的知识积累和发展,并指引和推进中国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结语

本文以2000-2012以来,《中国行政管理》刊登的关于公共管理的论文为样本,采用基于期刊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分析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现状,本文作为一篇关于公共管理现状的研究综述,对于总结公共管理研究现状具有一定意义,但是,本着科学思维的精神我们检讨本研究实证分析结论存在的不确定性,我们以CNKI《中国行政管理》期刊为样本推断整个中国公共管理的研究现状,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考意义,但是样本量较小难以达到准确测量的效果,这是本文研究的一个研究缺陷,因此,希望有志于此方面研究的学者能够参与到该领域的研究,为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江华.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公共管理的研究现状――论题、理论视角与方法[J].公共管理学报,2009,(2):1-11.

[2][美]斯图亚特・S.内格尔.政策研究:整合与评估[M].刘守恒,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264-268.

[3]LAN Z,ANDERS K K. A Paradigmatic View of Contempora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J]. Administration & Soci-

ety,2000,32(2):138-165.

上一篇:暑假社会实践论文范文 下一篇:初中综合实践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