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范文

时间:2023-03-04 01:21:41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范文第1篇

这是总理五次推荐的大师巨著,也是台湾著名学者、《国富论》译者谢宗林的权威全译本。

亚当・斯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代表作《国富论》为国人熟知。但是他本人最喜欢的却是另一代表作《道德情操论》,在他活着的时候就改版了6次,甚至在《国富论》首页上还着重标明“《道德情操论》的作者”。其目的就是向世人强调:道德和正义对于社会乃至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多么的重要。

“情操”这个词,在汉语中多用来指高尚的道德情感,但是斯密这本书并不是道德说教或是励志的读物。在斯密那个时代,道德情操有着特定的含义,它是指一个在本能上是自私的人克制私利的能力。《道德情操论》阐述的核心问题就是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怎样控制他的感情和行为,以及怎样建立一个有行为准则的社会。这些准则有的是成文的规定,有的则属于行为约束的“软制度”,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亚当・斯密所认同的道德情操。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的核心是同情心理论,“同情心”也无关心肠好坏,而是一种情感上的换位思考能力。换句话说,将心比心、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尽管人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但是,一个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也还存在另外一种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于是,他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人人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权力,但这种追求是在一个审慎、有序、公正的道德基础上进行的。

在揭示人类行为和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过程中,亚当・斯密用“看不见的手”来形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神奇力量。他认为,同情仍是利己,隐藏在人性中,但最终能导向宏观上好的结局。“是什么促使人为了他人更大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呢?它是一种在这种场合自我发挥作用的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一种更有力的动机。它是理性、道义、良心、心中的那个居民、内心的那个人、判断我们行为的伟大的法官和仲裁人。每当我们将要采取的行动会影响到他人的幸福时,是他,用一种足以震慑我们心中最冲动的激情的声音向我们高呼: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之一,丝毫不比任何人更为重要;并且高呼:如果我们如此可耻和盲目的看重自己,就会成为愤恨、憎恨和咒骂的合宜对象。”

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经济学家,似乎更不能容忍社会的不和谐与不公正。总理在跟文学艺术家的一次“谈心”中,特别提到《道德情操论》里的话,即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里,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

道德情操论范文第2篇

在自由和平等的条件下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 2008年,两千年前的古希腊名著《沉思录》骤然走火,一年之间出了16个版本,其共同的宣传语是:温总理读了百遍的案头书。而2009年另一本西方名著、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也在几个月里冒出了11个版本,这次的封面上写着:温总理五次推荐的大师巨著。

总理推荐《道德情操论》是在访英期间。在剑桥大学演讲时和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时他都引述了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的论述:“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后来在新华网与网友交流时总理有一次引用了这段话。

时值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温总理多次引用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这段话,普遍被解释为对这种金融危机起因的分析或者说批判。确实,在剑桥大学演讲时引述这段话时明确说到:“有效应对这场危机,还必须高度重视道德的作用。……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我们应该倡导: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作为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就是《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但是这两本书在其身后的命运却大相径庭,在中国也是如此。《国富论》1902年就被严复以《原富》之名译介到中国,这一年也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学诞生之日,而《道德情操论》则到1997年才有中译本。

《国富论》中的利己主义人性假设和《道德情操论》中人类同情心的人性假设看似互相矛盾,所以历来被视为斯密悖论。但这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就说: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人们只看到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却相对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从而曲解、误读了亚当斯密学说。

但是我们也不可把温总理对《道德情操论》的偏爱仅仅当作是一种“时事评论”,事实上,早在2004年接受《爱尔兰时报》助理总编采访时他就提到了这本书:“他(亚当斯密)在这本书(《道德情操论》)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此后在2005年到2007年间他还多次在不同场合谈到这本书,其交谈对象有参加两会的代表,有《财富》论坛的企业家,有文学艺术家,也有人大青年学生。可见温总理对这本书和这段话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以温总理最近两次谈到《道德情操论》而言,在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有网友提及“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太大的问题,一些垄断行业收入非常高”,总理以《道德情操论》里的这段话开头,表示“我们非常关注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而在《金融时报》采访时,这段话更是用以回答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总理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也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我们要建立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让每一个人在自由和平等的条件下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阅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的原因。”

道德情操论范文第3篇

我们尊敬的总理始终提倡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更倡导读书活、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是人的一种内在心灵需求,在读书中学做人应该成为领导干部热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是一种高尚精神的思想境界和追求。把读书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去读,去思考的读;读出精神,读出人生智慧,明智的去读书,读出做人之道理,读出立身处世;书本中传递出做人智慧和经验,带着强烈的时代感去读书,全心全意读书,全心全意做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感觉影响我以后人生的好书是《道德情操论》。

今天,我们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之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事业单位转制改革、房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三鹿奶粉事件后,国家质检部门对所有奶粉进行检查,发现有奶粉问题的多系人们认为完全可以信赖、绝对安全的名牌企业和免检产品,于是人们的安全心理大厦立即倒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不仅只是奶粉产品和企业,而是整个奶制品以至整个食品安全,不仅只是对企业的信任危机,而且产生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了《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受到剑桥学子热烈欢迎。演讲中,他批评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在于道德缺失,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并进而倡导: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无论是三鹿奶粉事件还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它使得某些行业某些企业某些个人道德的丧失和情操的低下被暴露无遗,说明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千万不能丧失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否则,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因为斯密设想和倡导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有道德的市场经济,没有同情、仁慈、公正、责任心等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富之路”与“德之路”必须统一。

弘扬道德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道德情操可以没有上限,但是不能没有底线,作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更加要注重加强道德情操的修养。目前公务员队伍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之处,道德失衡、情操失守、行为失范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表现有:公仆意识淡化、创新精神失落、本位主义严重、腐败现象蔓延等。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和当前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紧迫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当作全社会职业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来加强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道德是衡量人思想境界的试金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如果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积跬步,以至千里;汇小溪,以成江海。只有从一点一滴做起,践行道德规范、增强道德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正确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注意实际行为的锻炼,在实践中增强道德情感和意志力,才能真正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任何一个大国崛起都经历三个阶段:准备,争议,接纳。而我们所处的中间阶段是最危险的,很多大国都是在这一阶段败下阵来,所以我们务必警惕。目前我们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大国,而只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我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崛起,更加需要道德上的崛起,只有这样,我们这个国家、民族才能真正崛起并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之林,诚如斯密期望,经由市场达致富国裕民,必须与道德的维系和提升一致起来。只有我们每一个人素质的提升,才能有社会整体素养的提升,才能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

道德情操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道德;同情;利己;合宜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036-02

一、两本巨著――致富与行德的统一

说起亚当・斯密,几乎所有人都拜读过他作为经济学鼻祖的神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又称《国富论》)。它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成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18世纪结束以前,《国富论》就已经出了将近十个版本。人们以“一鸣惊人”来形容《国富论》的出版,并一致认为亚当・斯密是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斯密的另一本巨著《道德情操论》中所倡导的,是一个对弱者同情,爱别人像爱自己一样,拥有着正义、仁慈、同情的人间。这仿佛与他在《国富论》极力推崇的“利己主义”完全背道而驰,特别是在《国富论》的风头远远盖过《道德情操论》的背景下,斯密努力倡导的道德规范似乎并没有太大吸引力。

其实则不然。这两本巨著是亚当・斯密思想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互为支撑,缺一不可。首先,在分析两本书关系的问题上,不少国内外学者认为由于《国富论》完成时间晚于道德情操论,所以表达的观点更成熟。然而,《道德情操论》出版于1759年,斯密自出版来共修订六次,甚至在逝世之前仍在进行一次最重大的修订。1776年《国富论》问世,在创作《国富论》的时间里,斯密共修订四版《道德情操论》。这无疑告诉我们这本书是斯密非常关注的著作。其次,斯密并非持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以证明自己的客观不偏不倚,而是因为在当时,经济学并非已独立出来作为单独的学科,经济学与哲学、心理学交融在一起,若以现在的学科专业化来要求两百多年前的古人,未免太牵强。从经济的角度看,所谓“经济人”即指以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但从道德的角度看,现实的经济人不应当是单一地谋求利益最大化的人,他也有非理性地偏离最大化的一面。对此,斯密从经济哲学的角度对两者如何在统一于市场行为者的现实活动中进行了分析。《道德情操论》所阐述的主要是伦理道德问题,而《国富论》所阐述的主要是经济发展问题,作为斯密道德哲学的基础部分的伦理学,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美德究竟是什么?二是美德依托人们心理的哪些机制才能形成,我们为何赞许某一种行为,又会责备另一些行为?总体说来,《国富论》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增加国民财富,《道德情操论》关注的是如何使人民行德。斯密整个写作计划和学术思想体系是由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构成的。《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两部巨著是交替修订完成,是当时学术理论界两本辉煌的巨著。两部巨著互为犄角,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是教民致富与行德的统一。

二、谈伦理思想――同情、利己及合宜

(一)同情是道德论的起点

同情作为道德论的起点,在亚当・斯密的伦理思想体系中更具有多重意义。斯密在《道德情操论》的开篇这样定义同情心:“无论人类被想成如何的自私,在他的天性中显然会存在一些原则,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并将别人的幸福看成与自己相关的,虽然他只是看到别人的高兴自己并无所得。这就是怜悯或者同情。”[1]3同情是怜悯,体恤他人感受的情感心理,这种情感并非只有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独享,即使是流氓与罪犯,也一样拥有同情。斯密列举生活中的大量事实,例如看到别人的腿被棍子击打,自己也会本能缩回自己的腿等细小而真实的情况来说明同情的普遍存在及其表现,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同情是指旁观者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激发当事人情感和行为的处境,产生与当事人一致情感的情感体验过程,达到赞同当事人情感和行为的结果。亚当・斯密的同情不只是情绪那么简单。一方面,他把同情看作是一种怜悯他人、关爱他人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他又把同情视为设身处地进行想象的情感能力、这是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或情感过程。只有认识和理解导致当事人行为产生的情感和原因一致之后,旁观者才能产生相似的情感,对当事人的行为认同。翻译将sympathy翻译成同情并不直观,同感可能更为贴切表达作者的原意。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更多的是把这种以我心推你腹的同情作为一种情感能力或情感的心理过程来看待和使用的。同情可以让人站在公正的旁观者的角度上对自身行为进行评价,强调了个体行为的道德价值。通过同情,我们学会了理解和关注他人的情感,并且尽力帮助他人,通过同情,我们可以控制自身的情感,抑制自私的行为。

斯密的同情理论与旁观者理论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斯密认为眼光的审查是判断我们行为是否合宜的重要标准。我们审视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不是实际地参与其中,而是悠闲地置身事外,运用我们的想象,根据我们想象的结果与他人实际所产生的结果进行比较来做出判断。当我们审视自己的行为时,会将自己分为两个人,一个我是审查者,另一个则是被审查者。一方面对于他人而言,我们是他人的旁观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评价他人的行为和品格;另一方面对于自己而言,把自己想象为自己行为的一个旁观者,从而评价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得失。“对斯密来说,同情在于一个人把他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能从‘公正旁观者’的立场来看待别人的能力。让一个人去同情另一个人的这一相同的想象能力,也让一个人从公正旁观者的客观立场去看待他自己。”[2]20在相同或相似的境遇里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情感,才能在情感上相互交流和相互评价,从而形成社会的伦理规范。同情作为一种情感能力或想象力,在亚当・斯密对道德生活说明中,俨然发挥着认识工具的作用。

(二)保持利己利他之心的均衡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作为生命的个体,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们的吃饱穿暖,衣食住行。这一切都需要人们自己去创造,大自然无法直接提供。所以利己和利他之心,是流淌在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我们无须讨论是人否只有利己或者利他之心,人类历史的发展早已告诉我们答案。人并非“单向度”,但纯粹具有利他之心又会是强权专制常用来蒙蔽公民的。马克斯・韦伯曾经较早区分开“社会领域”与“经济领域”。可以这样说,在社会领域,人们更多地应该展现出利他之心,以维护社会规则,捍卫社会正义。而在经济领域尤其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人们更多地表现为“利己之心”,以实现效率公平,增加财富回报。

以公正旁观者的视角,人的利己利他之心只要能够保持均衡即是恰当的,这种状态对社会而言也是理想的,过度的利己或利他在斯密看来都是不可“谅解”的。利己和利他天平的关键点在于约束利己心,公正的旁观者总是要求人能随时收敛起自私、傲慢之心,并把它压抑到别人能赞同的程度。约束利己心,最终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能得到保证。如何在公平公正的制度框架下实现自利与利他的平衡,或许可以成为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着力点,互利就是一种限制自利、实现利他的可行方式。由此,可以按合宜标准把平凡人的道德解读为,人基于对幸福和利益的关心和追求,产生了克己的美德。这样使得利己的经济人不会违背这一终极目标去盲目地、无节制地追求财富和利润。人不能损人利己或无须利人损己。由此看来,斯密所说的原始自私的感情,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自私自利,而是基于个人追求幸福的本能,这种本能受着住在心里“公正旁观者”的约束。“人性中宽厚的力量,大自然在人类心中点燃的微弱仁慈火光,是无法抗拒最强烈的自爱冲动的。这是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更为有力的动机在这类场合发挥的作用。他就是理性、道义、良心、内心的一个居住者,审判者,我们行为的伟大仲裁人。”[1]325在一个真正成熟的现代社会里,对人本身的道德期待应该是公平公正且不违背人的利己利他天性的。

(三)以合宜作为行为标尺

合宜(propriety)是亚当・斯密在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词汇,是对社会众人的行为和情感进行道德评价和价值判断的尺度。斯密并没有给合宜下一个标准式的定义,但却作为核心思想贯穿整本著作始终。“在当事人的原始感情与旁观者产生的同情感完全一致时,对于后者来说这样的情感必然是正确而又合宜的;相反,如果设身处地替对方考虑,发现对方的感受并不与自己的感受一致,那么这些情感对他而言一定是不合时宜的,与激起这些情感的原因格格不入[1]23。由此看来,斯密对合宜的分析是全面而深刻的,利害本身并非单独成为伦理道德判断的依据,判断每一种行为是否合宜都要从产生行为的动机,行为本身已经产生的结果结合在一起。斯密所倡导的美德,就是产生在合宜之中。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大量剖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反应,把合宜作为行为标尺,就一种行为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影响而言,合宜的标准分别是谨慎、正义、仁慈及自制。关注个人利益要求我们的行为谨慎、自制;出于维护他人利益之诉求我们的行为必须公正;增进他人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付诸更多的仁慈行为,所有这些都是同情原理之下的合宜行为,行为的谨慎、公正、仁慈、自制体现了人性的尽善尽美,都被打上美德印记。可是,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人无完人,尽善尽美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现实中的一般的合宜是一种具有消极色彩的伦理表达。如果对每个人都要求无尽的仁慈,只会造成假借道德名义侵害个体利益的事件发生。合宜性是对社会人的基本要求,对于达不到的我们要进行说服教化使之改正;对于表现完美的特殊者我们要大力称赞,并让他们成为大家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在斯密这里,合宜成为一种道德标尺,不仅仅是一种刻度,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为使社会朝着更完善和谐的方向前进而不断调整社会关系间的行为准则。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在享受物质所带来的美好的同时,也不免为传统伦理底线的一再被打破感到担忧。吃着精致昂贵的食物,依然忍受着精神的饥饿;住在豪华敞亮的屋子里,依然忍受灵魂的漂泊。“南京彭宇案”,“小悦悦事件”等发生后,公众对人性的冷漠感到不解和绝望。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忌、贪婪和背信弃义等黑暗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慷慨、正直、仁慈等温暖人性美德。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成了人类的另一种心灵鸡汤,引导人们穿越昏暗的私欲“丛林”,小心地呵护心中的道德星光。所有伟大的思想都会透过历史照进现实。两百年后的今天重读经典,心中不禁感慨,唯一比阳光还要灿烂的,只有道德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吕宏波,杨江涛,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3.

[2]Kennth Lux. Adam Smith’sMistake: How a Moral Philosop-

道德情操论范文第5篇

也许是由于作者的缘故,一个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作品应该与经济发展挂钩。但并意味着对青少年毫无用处。譬如,他指出的经营之道要讲诚信,这对我们就有点用了。

亚当斯密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本书告诉我们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风气和习惯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应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他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产生的影响。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只不过法律有强制力保证实施。

我是班长,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告诉我,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一件事情我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绝不要以微小儿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班长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大家的利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大家,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严控班级整体态势,加紧改革创新。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心血写成了这部至今唯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我们——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到道德的约束,不要伤害别人,而要帮助别人。总理推荐这本书,我想总理认为这对维持整个市场经济和谐运行,甚至民族强盛是至关重要的。

亚当斯密在书中说:“如果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地分到大众手中,那么他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他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而言,我必须考虑到我的计划要符合同学们的需求,不能有偏私的成分。今后,我的第一任务是解决班级较为突出的问题,重视公平与正义。

亚当斯密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其功绩是无法衡量的。这本书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不意味着只对经济有用,对任何一个人都有着巨大的帮助。

到最后我不把这读后感当成累赘了,反而谢谢他,因为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无论是个人还是以后的班级发展。

上一篇:道德讲堂范文 下一篇:道德模范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