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观察范文

时间:2023-03-03 11:30:08

道德观察

道德观察范文第1篇

道德观察 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 河南濮阳中原油田井下小学五一班 张戈 所谓“道德”,字典上的解释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段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但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道德”就是指人们的品质、品格、素质和修养。依我看现在社会上许多人就缺乏这种“道德”,而这种“道德”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雷锋精神”。以前我从报纸上看了一条消息,标题特别醒目,上面写着:雷锋出国了?!我心里一惊,又接着往下看,越看越惭愧,因为上面写了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比较:很多外国人天天做好事,可有些中国人天天干坏事,不讲诚信很自私。难道中国人真的把“雷锋精神”丢了吗?

不讲道德的人和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就连我们班也存在,我们班的同学正如老师说的那样,像个炮筒子,一点就燃。所以我们班同学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打架。这时,有些同学就好言劝架,有些同学则装着没看见,只顾干自己的事。这不就是一个很鲜明的对比吗?

有一次,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天晚上,一辆出租车停在酒店门口,司机刚准备开车回家,突然从旁边冲出几个醉汉要乘车,他不肯,几个醉汉便要告他拒载乘客,他没有办法只好拉上他们走了。刚走到半路,一个乘客突然伸出一把亮晶晶的匕首,要司机交出钱来,司机一点儿也不怕,与他们博斗起来。路上围了好多行人,可没一个人帮这位司机。最后他被捅成了重伤,这几个凶手也逃跑了。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一天,一个阿姨在逛街时包被几个歹徒抢了,她大声呼救,可是行人很多却没一个帮她的,只有一个理发理正在给客人理发,听见喊声就立刻冲出去与歹徒搏斗。最后歹徒砍伤了理发师的胳膊跑了。后来当记者采访理发师时他坦然地对记者说他不后悔做这件事。现在是法制社会,但有些人为了钱财早已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美德置于脑后,不惜铤而走险,也使人的素质下降,不讲道德。

“雷锋精神”源泉于中国,勤劳勇敢、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等很多美德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雷锋精神”一定会回到我们身边,我们人人都是活着的雷锋! 指导教师:袁海霞

[推荐给朋友] [显示打印]

道德观察范文第2篇

所谓“道德”,字典上的解释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段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但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道德”就是指人们的品质、品格、素质和修养。依我看现在社会上许多人就缺乏这种“道德”,而这种“道德”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雷锋精神”。以前我从报纸上看了一条消息,标题特别醒目,上面写着:雷锋出国了?!我心里一惊,又接着往下看,越看越惭愧,因为上面写了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比较:很多外国人天天做好事,可有些中国人天天干坏事,不讲诚信很自私。难道中国人真的把“雷锋精神”丢了吗?

不讲道德的人和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就连我们班也存在,我们班的同学正如老师说的那样,像个炮筒子,一点就燃。所以我们班同学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打架。这时,有些同学就好言劝架,有些同学则装着没看见,只顾干自己的事。这不就是一个很鲜明的对比吗?

有一次,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天晚上,一辆出租车停在酒店门口,司机刚准备开车回家,突然从旁边冲出几个醉汉要乘车,他不肯,几个醉汉便要告他拒载乘客,他没有办法只好拉上他们走了。刚走到半路,一个乘客突然伸出一把亮晶晶的匕首,要司机交出钱来,司机一点儿也不怕,与他们博斗起来。路上围了好多行人,可没一个人帮这位司机。最后他被捅成了重伤,这几个凶手也逃跑了。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一天,一个阿姨在逛街时包被几个歹徒抢了,她大声呼救,可是行人很多却没一个帮她的,只有一个理发理正在给客人理发,听见喊声就立刻冲出去与歹徒搏斗。最后歹徒砍伤了理发师的胳膊跑了。后来当记者采访理发师时他坦然地对记者说他不后悔做这件事。现在是法制社会,但有些人为了钱财早已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美德置于脑后,不惜铤而走险,也使人的素质下降,不讲道德。

“雷锋精神”源泉于中国,勤劳勇敢、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等很多美德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雷锋精神”一定会回到我们身边,我们人人都是活着的雷锋!

道德观察范文第3篇

苏格拉底生得丑,因此从不照镜子,但他鼓励别人照镜子;他曾递给醉汉一面镜子,以让他认清自己的尊容。

庄子只拿镜子作比喻,而墨子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说明他连镜子都没见过。

那喀索斯以水为镜,相信水中有他的灵魂存在,他投水而去,但没听说过有谁投镜自杀。

镜子分很多种,女王的镜子、神学的镜子、小姐的镜子、道德的镜子……柏拉图说,镜子可以照见人的灵魂。

青蛙的镜子是一口井,白云的镜子是一片水,西施的镜子是瘦西湖。我由此怀疑西施根本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

一只狗照不见自己,一只猫被镜子吓一跳,一只鸡对镜发愣,一只孔雀在镜前开屏。

两人各持一面镜,互相照着对方,并从对方看到自己。为了认识自己,柏拉图干脆以阿勒西比亚德作镜子。

也有两个人持镜互照,过于强烈的光使双方互相看不见。

关于什么是真,一面镜子不重要,重要的是眼睛;而眼睛又不止一双,我看到的并不是你看到的。因此,关于什么是真也不重要。

我不敢肯定那镜中人就是我,我需要李四来替我作证。但我又不敢相信李四的眼睛,他近视的度数与我相差太多。

如果不信任镜子,我便永远无法了解自己。为了了解自己,伦勃朗一生画了六十多幅自画像。

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眼睛长在了一张平面上,才需要一面镜子?如果长一双鱼眼或复眼,也许更方便了解自己?

镜子是真实的吗?两个镜子制造无限,三个镜子制造生活的迷宫。

一个人照镜子是常态,两个人照镜子是暧昧,三个人以上照镜子,称作集体照。

她在众人面前照镜子,说明她目中无人;他独自揽镜,说明他心中还有一个他。

《清异录》载:吴门王希默,简淡无他好,惟以对镜为娱,整饰眉鬓,终日无倦。以杜甫有“勋业频看镜”之句,作策勋亭。妙人也。

在幽居的日子里,我亦时常照照镜子,看心中是否生出了杂念。

而她摆脱窘境的方式是将镜子打碎。

我坐在镜子前,坦诚地批判自己在生活中所犯下的各种错误。

他太爱自己了,忍不住指出了镜子上的一点瑕疵。

我对着镜子作鬼脸,想看看在别人眼中的表情,结果把自己吓了一跳,赶紧恢复神经,并告诫自己:要尊重自己的内心!

那么丑陋的一张脸,镜子会给她带来什么样的阴影?

他了,以便照见尾巴;她左手持镜,为了迁就光线;为了看清右臀,她转颈180°。

她笑,镜中人亦笑;如果她哭,镜中人肯定也哭。但她从未尝试过哭着照镜子。

每天照镜子,为正衣冠;王阳明从来不照镜子,但他相信自己在变化气质。

有一天,我看见父亲对着一张犁铧,用一把镰刀在剃胡子。他从不照镜子,并非因为过于自信,而是过于不在乎。

小时候,我从未在镜中看到过自己;十三岁,对镜子有了印象。

灯下不可揽镜,母亲神秘兮兮地告诫我。但又不说原因,因此方成禁忌。

道德观察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 榜样教育;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

作者简介 肖浩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生

一、榜样教育的本义探源

“榜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楷模”,即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这表明榜样的言行举止具有积极正面的教育意义,它是褒义性的定义。

“榜样”在《辞海》中的释义是“作为仿效的例子”[1],该例子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它是中性定义。

社会学习理论重视榜样的作用。人的行为可通过观察学习来获得,但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在构建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中发现,有些榜样的言行举止具有正面积极意义,有些则具有负面消极意义,比较符合《辞海》对“榜样”的中性定义。基于此,本文取《辞海》的定义,即“榜样”是指作为观察者仿效的例子,该例子可以是好的、合乎德性的善,也可以是坏的、反乎德性的恶。

千百年来,人们对“教育是什么”的探问永未停息,试图揭示教育的本质,然而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曾引发国内教育界关于教育本质的论争。教育分为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和广义的教育。就广义的教育而言,教育是反映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活动。教育活动体现人类的价值追求,教育过程渗透着大量的道德因素,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方法都受到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2]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榜样教育”应该是指在广义的教育场域中,受教育者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言行举止,促进其身心不断发展的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滋养向善之德。

二、榜样教育的价值

英国哲学家曾敦促人们注意道德观念与关于道德的观念上的区别。[3]事实上,道德教育应该是个体道德观念的培养,且这种道德观念的培养明显不同于“关于道德的观念”的灌输,与后者相比,道德观念具有缄默性。情境中的观察模仿对于道德观念的培养意义重大,榜样教育的价值毋庸置疑。[4]

(一)行不言之教

“不言”,其字面意思指“不依靠语言”。《管子?心术上》有言:“故必知不言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传统经典文献中所载的“不言”,都含有不依靠语言,以德政感化民众之意。

考察我国道家经典《道德经》,在第二章就提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开篇即表明何谓“圣人”,以及不言之教的重要性。在第七十三章则进一步强调:“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其意在表明,天道虽不言,但人们仍能感应。其实,老子所谓的“不言之教”,是指藉由观察自然,人们能够学习到宇宙自然现象中恒久不变的道理,遵循这些不言的自然法则所显示的客观规律,作为人们行事的准则。

“圣人”当然可作为“榜样”,“圣人行不言之教”意指通过榜样示范行不言之教,这充分体现了榜样教育的重要价值:行不言之教。

(二)促进个体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指个体对社会规则的内化,主要是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习得超越所观察到的特定反应之上的规则或原理。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观察者要抽象出榜样行为的共同要素,并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其它情境中去,尽管观察者并未看到过榜样在这些情境中做出这种行为。

大多数人的学习都发生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习得新的行为。人们可以通过对他人的观察,获得新的知识、规则、技能、策略、信念和态度,还从环境中的榜样那里了解到某个行为的实际功能和适宜程度,以及了解到榜样行为的结果。[5]

班杜拉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学习,能够增强具有攻击性倾向男孩的社会适应性[6],观察能提供个人与世界的信息,并揭示出世界是如何运行的,该怎样生存于世。[7]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对榜样的观察来获取新行为的信息,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内化社会规则,而不必经过漫长的试误来逐渐形成这类规则。即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学习,构成了人们特别是儿童适应社会或进行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8]这充分体现了榜样教育的重要价值: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三)养向善之德

榜样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榜样的成就,会使有志于取得相同成就的青少年感受到成功者的喜悦与满足,但这种心理上的满足仅停留于想象之中。他们渴望能够亲历其境,这就促使主体把渴望转化为实际行动。榜样的形象是外在的,但只有当这种外在的力量内化为主体的自觉追求时,榜样的力量才能真正体现出来。这种因榜样的威望而焕发出来的力量,是一种心理上的激励作用,能够不断强化青少年对外在形象的高层次追求。[9]

榜样教育能实现对个体潜在行为的唤醒,使个体自觉地以榜样的言行来衡量和要求自己,并能动地作用于学习生活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贯重视运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和激励学生,特别是树立同伴榜样,即选取在学习、纪律、卫生和体育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作为榜样。因为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思想、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方式等更具有相通性,利用同伴榜样对其他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则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更容易被学生接受。[10]

青少年由于阅历浅,对于道德概念缺乏具体的感受,但青少年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通过对生动具体的榜样的观察学习,他们容易受其感染,继而跟着学、跟着走,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11]父母、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无不利用榜样教育来指导青少年通过观察模仿,获取知识和行为方式,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充分诠释了榜样教育的重要价值:养向善之德。

三、榜样教育何以可能

(一)榜样的示范性力量:观察模仿

道德观察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109-01

一、图意分析法

图意分析法是中学思想品德课常用的方法之一。因为中学思想品德课以图示型课和图文型课为主,而且中学学生的认识特点也带有明显的形象直观性。图意分析法的主要特点是: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形象直观性。

1、形分析法的主要形式

(1)看图回答问题。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图的内容提出问题,然后肩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分析、理解图画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看图编故事。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一幅图或几幅图,启发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图意,然后组织学生根据对图意的理解编小故事。故事的主题可由教师来确定,也可由学生自己确定。(3)图意辨析。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分析图意,使学生对图中所体现的道德观点、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作出正确的判断,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明确行为要求。

2、运用图意分析法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学中涉及的每幅图深入进行研究,全面准确地把握每幅图的内容,以及图意所体现的道德观点、道德规范和准则,要准确地把握图与图之间的内在联系。(2)教学中要向学生提出观察图画的目的和要求,防止学生观察图画、分析图意的盲目性和随意性。(3)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认识和理解图画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图意所体现的道德观点、道德规范和准则,以达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目的。

二、故事讲读法

故事讲读法在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教育影响寓于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进人教学情境中,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感染力。

1、故事讲读法的主要形式

(1)教师讲故事。(2)学生讲故事。(3)听录音故事。

2、运用故事讲读法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为学生有目的地、正确地理解故事内容作必要的心理准备。如让学生知道故事的主题、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故事等等。(2)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故事的内容,设计几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以便使学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观点、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要突出教学的重点,要联系学生的实际。(3)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对故事内容作适当的扩展和延伸,使学生能够把故事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跳出故事情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4)在选择教材以外的故事时,所选故事的主题要与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一致,并要具有补充和扩展作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讲故事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讲完故事后教师应作必要的总结和说明。

三、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的主要特点是:符合中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使学生在榜样人物的示范和感召作用下,调节和规范自己的言行;榜样人物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完美性和典型性,容易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榜样的示范作用可对中学生的认识和行为起到强化(正确的)或抑制(错误的)的作用。

1、榜样示范法的主要形式

(1)教材中人物行为分析。对教材中提供的榜样人物的具体行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进而认识榜样的内在特征,学习榜样的精神实质。(2)提供与教学相关的榜样。把与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要点相一致的现实生活中的榜样提供给学生,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教育影响得到强化。(3)不同榜样人物的综合。把具有某一方面思想品德的不同榜样综合在一起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受到不同榜样的同一方面的示范影响。

2、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了解中学生模仿的特点。中学生善于摸仿自己熟悉的、经常和自己在一起的人物行为,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发展到可以模仿自己不熟悉的、远离自己人物的行为;从模仿榜样的外部特征而产生类似的行为,逐步发展到能够认识和理解榜样的内部特征而产生一致的又带有独创性的道德行为;从带有盲目性的模仿,逐步发展到可以对榜样的行为作出评价,自觉地对榜样的行为作出选择。为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在给学生树立榜样时注意区别对待,并给予相应的具体指导。

四、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头脑中的模糊认识得到澄清,使道德观点、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学生的意识中更加清晰、明确,使思想品德教育的信度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

1、对比分析法的主要形式

(1)设想对比。(2)事例对比。(3)联系实际对比。

2、运用对比分析法应注意的问题

道德观察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国农村;道德秩序;《西北农村道德观察书》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8-0152-03

一、当代中国农村面临的道德困境

中国当代农村社会正处于迈向现代化社会的大发展时期,经济转型、社会转轨、观念转变,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在裂变。在此情势下,如何面对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与社会生活分化这样的现实境遇,如何使传统与现代化相互批判又相互为用,沿乡土走向完美的结合,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当代人的使命。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安身立命之依凭的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遭遇了强劲的挑战,工业文明和城市化的急遽发展,改变了传统道德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条件,现代的政治批判和曲折的意识形态解构,加剧了这一变化所引带的效应,使得传统道德伦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疏离。从目前国内道德问题的研究成果看,大多注重理论导证和逻辑推演,容易流于道德善恶的简单化甄别,而忽视田野调查和实证分析。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看,对区域性伦理关系及道德规范的研究方面,显得比较薄弱。尤其对农村社会伦理关系的变迁与道德流变等问题的研究偏于空疏,鲜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西北农村道德观察书》无疑在新形势下农村道德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该著的出发点是西北农村地区的道德问题,落脚点却是整个中国农村社会道德秩序的重构。

道德的演进是一个长期自发演进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相对独立性。我们也要看到,从更开阔的理性视野来构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道德,仍有重大现实意义。面对新的道德场景和现实伦理难题,中国当代农村社会如何将传统伦理道德的优良成分最大可能地融入人类文明的普世性追求及其路向之中,并在高度融合的普遍主义伦理观念中保存并凸显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无论政府、民间还是学术界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西北农村地区的道德传统虽然延接并归属于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谱系,但由于远离中原腹地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多宗教特点,决定了该区域道德现象的多变性、丰富性和复杂性。《西北农村道德观察书》(以下简称《观察书》)以考察改革开放30年来西北农村地区道德流变中独具特色的轨迹为进路,全方位梳理这一特定时段内西北农村地区道德现象的丰蕴状貌,提出西北农村不同于中原的中介性特征;分析儒家伦理、宗教伦理、世俗伦理等相互交叉又相互作用的伦理机制,并且作出从局部到全局的拓展式研究;将道德考量与西北农村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联结起来,面对特定的新的道德场景和普遍意义上的现实伦理难题,通过审慎思考与研究,对目前中国的社会道德建设有所助益。

二、考察农村社会道德问题的几个基本路径

细究起来,农村的道德问题关涉很多方面,但从大处看不外乎经济伦理、政治伦理、婚姻家庭伦理、人际交往伦理、职业道德伦理与环境伦理。抓住这六个方面,就能提纲挈领地抓住农村道德问题的关键。《观察书》正是从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入手的。该著的研究是从宏观视角打开,阐释了道德的本质属性、道德生态的概念及道德随社会发展流变的客观规律,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述评,历史地考察了西北农村地区的道德谱系,仔细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该区域道德生态的变化及其特点,指出该区域所面临的道德困境。

该著借鉴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成果,从经济伦理的角度,探索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制度或体制与伦理道德的变迁。作者通过对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制度或体制伦理的宏观历史考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各经济环节中伦理问题的中观研究,总结出这一地区农村经济伦理中的基本道德规范主要有勤劳、诚信、公平和节俭等,这些规范一方面表现为农牧民的德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农牧民的道德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研究可以看作是对农村经济伦理的微观研究。

该著对西北农村地区村民政治伦理即政治角色或政治身份认同、政治价值理念、权利和责任意识、政治情感和态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对这一地区村民政治伦理的变迁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国家与社会、公域与私域、政治与伦理不断分化,逐渐显现出比较清晰的界线;无论从政治的思想理念、价值追求来说,还是从政治的制度设计、制度运行以及政治主体的活动来说,都离不开伦理道德的规范和引导,对于正在进行村民自治的西北农村来说,村民将成为农村政治生活的最重要的主体,他们的政治伦理也随之成为决定这场政治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道德最有力量的支撑点是家庭。作为所有社会组织中反映社会生活变化最敏感、最迅速的单元,家庭结构以及相应的家庭伦理关系、道德规范对处于社会转型做出了相应的反映。该著指出,现代文化所表现出的多元化、世俗化、个体化倾向已经逐渐进入西北农村地区民众婚姻家庭构建过程中,这二者交融的状态使得当代西北农村地区民众的婚姻家庭伦理观显示出更加理智、务实的特点。

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大地的全面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毋庸讳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际交往伦理显得越来越复杂。《观察书》较为详尽地考察了西北农村地区人际交往伦理变化的特点及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动力及影响等。按费孝通先生的界分,中国社会的结构是因循“熟人社会”缔结的。市场经济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更多的是“陌生人”社会,诚信、公平、正义是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与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西北农村地区的人际交往关系从传统的重地缘、血缘、人情、面子、关系等逐步发展为重人品、利益、能力等,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的传统农村人际关系被改变,人际交往的对象、交往范围扩大,金钱交易与人情交易并存的新的农村人际交往关系出现。

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步入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农牧民阶层开始分化,这使得农村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异。对于农牧民阶层分化后所引带出的道德问题,以往的著述关涉偏少。《观察书》系统地考察了西北地区农牧民职业分化和西北地区农牧民职业道德的现状及不足,并对提升西北地区农牧民职业分化与职业道德提出了思考和建议。关注西北地区农牧民职业分化的速度和水平就是在关注西北地区农牧民的现代性,关注西北地区农牧民的职业道德就是在关注西北地区农牧民职业分化过程中的道德性。在加速农牧民职业分化、增强农牧民现代性的同时,不可忽视其职业道德的养成,这也是农牧民过渡为一个现代公民的关键。

人类塑造环境,环境也塑造人类。中国人的环境伦理观中,并不存在造物主与造物的截然对立。巨大的频发的各种灾难,映衬出人在自然面前的脆弱和渺小,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传统中国人的最高理想。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差,生态系统严重失衡,但人类生产生活又必须向大自然索取,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和自身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当下西北农村环境伦理的变迁过程及出现的问题、西北农村社会对于环境问题的管理模式及其所暴露的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仍然普遍淡薄,这是众所周知的。该著从态度与行为模式与社会重构、民间与政府的生态对话、民众的参与式管理以及需要应对的生态策略与文化教育的普及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社会行为观点。归根到底,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是最理想的价值目标。

不难看出,《观察书》阐述的是西北农村地区的道德如何重构,进而延伸到中国农村社会的道德如何重构。面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现实社会生活分化这样的境遇,要建立符合时代节律的农村道德新秩序,必须汲取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中的优良成分,借鉴异域优秀的道德成果,构筑农村社会的当代“文化场”,夯实经济基础,集合政治力量,实现农村人的全面发展。

三、 探寻当代语境下中国农村道德问题研究的新视角

随着社会实践的日新月异,道德问题也发生了巨变,这需要研究者转换考量的视角。《观察书》的学术视野无疑是开阔的,该著借用现代生态学理论和文化生态环境的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道德生态”观念,并指出作为人类文化生态的一部分,“道德生态”是人类道德的社会性、历史性和综合性的生存状态。因此,在研究中不仅注重西北农村地区道德问题自身及其有形外观,更注重它们所依赖的结构性环境。该著从一些独特的视角透视了西北农村地区的道德生态:一是在考察道德伦理现象时,十分注重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结合,还注重西北农村地区伦理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及其各部分之间有机关系的考察;二是十分注重多民族、多宗教等民间多元文化之下西北农村地区道德伦理特质的考量;三是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后逐渐析离出的各个阶层,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管理者、农民工群体、本色农民、村干部等道德样式的考察。

《观察书》对西北农村地区道德生态既因循传统学理分为经济伦理、政治伦理、婚姻家庭伦理、人际交往伦理、职业道德伦理、生态伦理六个方面去考察,又创造性地对每个方面设计出衡量社会道德状况的各类指标,每一类指标再细分为若干项子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西北农村地区的道德生态变迁与现状进行考察。该著综合运用伦理学、经济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多角度透视分析,将宏观(群体)考察与微观(个体)考察结合起来,将现象考察与规律揭示结合起来,将机理考察与准则提炼结合起来,勾绘出西北农村地区独特的道德生态变易的视图,并将之置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场域下,置于中国社会建设运动寻求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其折射与碰撞的“汇聚点”。把道德生态的变迁放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运用社会文化变迁理论,细究该地区道德传统在演进中分离、佚散、流失的图式,深刻剖析其变迁、演化与消解过程。

从历史变迁角度看,西北农村地区的道德正处于农业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织互构过程中,其特点为道德主体由传统一元走向现代多元、从半封闭型走向开放型,道德意识由单向度走向多层化。从共时性的变化看,西北农村地区的道德正从重义轻利走向义利并重、从道德律令的刻板走向道德法则的宽容,道德价值取向从重整体本位走向集体与个体的统一,道德追求从内敛型走向积极进取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肯定集体主义伦理原则的前提下,承认个人追求自己经济利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与动力,充分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除集体主义伦理原则之外,西北农村地区经济伦理主要体现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更加讲求权利平等、机会平等、等价交换、契约信誉等伦理。经济与伦理的双向效应困扰着西北农村地区的道德建设,过度的逐利思潮侵蚀着西北农村地区的道德主体,西北农村地区的道德教化空间正被分割,农民阶层的分化加强了西北农村地区道德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较之于东部沿海地区、发达城市,西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的职业分化程度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分化的速度慢,影响西北地区农民职业分化水平的来自于农民自身的主观因素,该著对这一问题纳入职业道德的视野来考察和分析。善于面对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是该著在研究取向上很突出的优长之处。

研判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道德问题,必须将研究触角放置于社会文化转型的背景中,运用文化变迁的理论,客观辩证地评价西北农村地区道德传统的现实价值与时代适应性,分析现存道德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道德生态与地方社会发展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关系。难能可贵的是,《观察书》提出了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农村社会道德新秩序的几个动力,即文化动力、经济动力、政治动力、社会动力。这些新鲜而不失准确的论点很值得我们去关注。如果仔细归纳一下,《观察书》主要有五方面结论:其一,道德的流变既有客观根源又有主观原因,其中经济、宗教、阶层、主体需要等因素对道德流变的影响较大,必须站在“中观”立场,辩证地考量与推究;其二,要正确面对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与社会生活分化这样的现实境遇,使传统与现代化相互批判又相互为用,引发当代农村社会道德精神的内生力,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中的优良因子,借鉴多元文化的优秀道德成果,构筑适应时展的农村社会“文化场”;其三,诚信缺失是当代中国最具危害性的道德问题之一,要构筑以农村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人心工程”,重建农村社会信任结构;其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对待现代道德传统,保持良好的主位意识,守护、整合各类积极道德因子,多体共融,形成符合当代中国的道德体系;其五,道德的流变既是客观现象又有主观原因,其中经济、宗教、阶层、主体需要等因素对道德流变的影响较大,必须站在“中观”立场,辩证地考量与推究,寻求中国农村社会道德秩序的重构与超越。

[参考文献]

[1]符晓波等.西北农村道德观察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3]吴灿新.辩证道德论——道德流变的立体图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赵树凯.农民的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上一篇:道德底线范文 下一篇:道德风险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