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半期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7 12:47:38

初中数学半期总结

初中数学半期总结范文第1篇

一、指导学生科学预习

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就没有预习的习惯,只是上课时一味听老师讲解,然后课后根据老师讲解的例子加以模仿练习,就能够考出挺不错的成绩。上高中后,保持原有的学习方式,认为预习可有可无,即使预习也是简单地阅读一遍课本,然后就开始听课。月考之后,面对自己的成绩,感到空前的失败,惊慌失措,痛苦不堪。主要是因为初中数学内容相对简单,大都以形象、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达,而高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就一下子接触到抽象的符号语言、图形语言、逻辑运算语言等,学生难以适应。同时,每一堂课的内容在“量”上也急剧增长,很多学生无法接受并消化。因此,课前预习对于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首先应该粗读课本,大概了解本节课要上的内容。其次要细读,认真阅读本节课的重要概念、重要公式、重要法则等,最好做到熟记。对于在预习中不理解的内容,要做好摘记,以便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评,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中用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旧知识,要进行补缺补漏,以减少听课的困难,提高思维能力。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监督落实,让他们能够长期坚持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

二、指导学生科学听课

良好的预习习惯,就是为提高听课效率服务的。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在知识的难度、深度、广度上都是一次质的飞越,在能力要求、思维方式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内容,听课质量的高低显得尤其重要。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听课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有时候很认真听,有时候不听也行,而且往往无法集中精力从头听到尾,由于初中数学内容相对简单,因此考试成绩还过得去。但是,高中数学较深奥,知识内容之间联系紧密,一旦哪一节课的内容没掌握好,便直接影响到后续内容的学习,因此,每一节课的内容不分轻重,都很重要。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听课时要反复强调,要求学生提高听课的韧性,能够做到全神贯注地听好45分钟,提高听课效率。指导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要认真听老师对知识讲解的过程,弄懂知识的来龙去脉,以便熟练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要认真听好老师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的分析,特别是自己在预习中记下来的不理解的内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认真听好老师对例题的讲解思路及所用到的思想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要认真听好老师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以丰富自己的解题手段和解题技巧;要勤于思考,多动脑筋,特别是一个题目解完后,要进行及时反思、总结,提炼方法与技巧,达到“解一题会一片”的效果,以摆脱题海之苦,有效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三、指导学生科学笔记

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手段就是做好笔记。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只听不记,有些学生却只记不听,这些不良的听课习惯都不可能达到好的听课效果。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地记笔记,记笔记就是为了提高听课效率。所以,记笔记要服从认真听课,在适当的时候记录;要重点记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解题方法、解题技巧、解题思路,以便启迪自己的解题思维,开阔解题视野,培养解题能力,提高解题水平;要记好课堂上未听明白的问题,以便下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把问题弄明白,不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要认真记易混易错的题目,并用彩色笔加以标记,引起自己对这些题目的重点关注,特别是考前要做重点复习,保证自己在考试中不出错;要认真对待笔记本中的每一道典型例题,经典解题方法,巧妙的解题技巧,做到完全理解,让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今后的学习中熟练运用。

四、指导学生科学解题

“解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得如何,归根结底都要通过解题得以体现。俗话说得好:“学好数学要做大量的题,但反过来做了大量的题,数学不一定好。”不能以做题多少论英雄,而是要提高解题的有效性,做题目的在于检查你所学的知识、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好,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时,要让学生明确不能为了解题而解题,而是要通过解题,对自己做过的题目进行反思、总结,提炼出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技巧,做到知识成片,问题成串,并在今后的练习或考试中加以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半期总结范文第2篇

为什么初中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就有“亲子活动”效应呢?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具备如下特点:

第一,能够恰当挖掘青少年的智力潜能,启发青少年的智慧.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模式是设计问题——假设推测——活动验证——作出总结.如:测量学校操场边的大榕树高(不用爬树也不用砍树),教师可引导学生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来设计方案.

方案一如图:

学生可根据学过的相似三角形知识,作出假设推测,计算出树高,然后以小组活动为单位去实地测量计算,检验假设与实际是否相符,最后作出总结.(包括活动计划、测量方法、测量原理、活动心得).

通过这一活动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同时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又能促进学生体验到成功与愉快的感觉,就如父母与孩子参加亲子活动体验成功与愉快的感觉.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活动,教师不再是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指手划脚,而是辅导学生完成活动,这样就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活动.

验证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对角线互相平分,过中心O任一条直线把平地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制作这一学具比较简单,关键是在制作过程中能使学生明白制作这一学具的原理(根据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形四边形),且这一活动的可操作性强,容易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可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能力,再进一步在活动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第四,综合实践活动给师生双方都带来乐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创造和成功的欢乐,也让教师体会到参与与交流的乐趣,从而改善畏师的关系,就像在亲子活动中既能让孩子体会到创造和成功的欢乐,如让家长体会到参与交流的幸福.

综合实践活动既能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又能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达到学生在学校“双学”目标——学做人,学文化知识.就如亲子活动能够启发孩子的智慧,又能使孩子顺利渡过青春判逆期,但是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设计问题要有悬念,创造悬念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兴趣,如上面提到教学“相似三角形”知识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谁能有办法测量我们学校操场的大榕树的高度呢?同学们顿时兴趣大发,争论不休,却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这时教师对同学们说:“我倒有几个很简单的测量方法(如前面提到的三种方案),不用爬树也不用砍树使其测出树的高度.”同学们哗然,产生悬念:老师是用什么方法呢?很自然产生了求知欲望,因此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盎然,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第二,要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和条件.这样才能使每个同学有事可做,能学到自己必须的知识;使同学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为展开讨论并注重合作前的独立思考前作准备.

第三,活动要用竞争与评价体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初中生的争胜好强的特点,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竞争,而且教学中不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能力如何,教师都要以亲切的语言给予评价和诱导,忌用简单、粗糙的语言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制定一些奖励措施及评价条例及奖惩制度,如亲子活动中评出最佳家庭及各项活动冠军、亚军、季军.

第四,活动要直观、可塑性强.如果活动抽象,让学生可望不可及,这样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动手操作能力又没有得到提高,更谈不上诱导学生对枯燥无味的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采用直观教具(自己制作)、投影仪、多媒体等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又如自制学具,不但能使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半期总结范文第3篇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等社会问题突显,学习的目的遭到质疑,读书无用论思想深深影响很多家庭,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读不读书没多少区别,娃娃不读书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更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如何培养,只有一味地跟风和盲从。很多地区和学校把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放在首位。以考试成绩考试分数作为评价老师和学生的重要指标或是唯一指标。不管方法不管过程,只看结果,忽略习惯的培养。加上教育资源不均衡,乡下的好生往城里跑,县上的好生往市上省上跑,贫困落后地区的优生往发达地区跑,这样学生累家长累,同时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就我所在的地区,绝大多数的学校优质生源很少,中等生和后进生比例太高,苦于生计,父母很多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儿童多,由于社会原因造成单亲孩子多。这些孩子缺乏监管,缺乏耐心细致地教育关怀和帮助,他们大多随性而为。而在小学的年龄段,活泼好动,兴趣点兴奋点太多且不稳定。如果没有家长的陪伴和长期良好的教育,他们很难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不容易。这种不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不良影响在小学的还表现不突出,因为小学的学习压力还不大,知识相对简单,对综合能力思维能力要求不高,即使在课堂上常分散注意力只要稍微调整就可以弥补。但上了初中就大不一样了,在初中所学的科目多,课程种类多从早到晚排满,各科的要求不一样,难度及综合程度提高非常大。学生玩的时间少了,整天都是除了上课还是上课,除了作业还是作业,课本上的、练习册上的、学习报上的、还有老师印发的、周考月考半期考期末考,随时有评比、处处是成绩,整天都在忙碌和筋疲力尽中度过。

在初中的学习中,数学给学生造成落差更大,小学轻松八九十分,初中不及格或二三十是常事。这是为什么呢?就我工作的地区,近十多年都是这样,原因很多,我认为主要是两方面:

(一)由于初中数学的特点所决定。众所周知,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同样,大家都熟知,数学又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严密的符号体系,独特的公式结构,形象的图像语言。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 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广泛应用。数学的这三个显著特点是互相联系的,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其逻辑的 严密性,同时又保证其广泛的应用性。

(二)由于学生的习惯所决定。在小学以前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我多年的工作经验,习惯不好的学生很难有好的比较稳定的成绩。从每届初一新生的第一堂课开始,就很抓学生的各种习惯,特别是长期耐心细致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初一很费力,初二好得多,初三就很顺手,经过三年的努力教学效果非常好。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任何好的教学设计和安排都得在课堂上完成实现。

从多年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了一条数学教学效果比较好的经验,那就是: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落实并抓好“321”。其中3指的是三心,即上课专心听讲,课后作业独立尽心做,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诚心改;2指的是二忆,即重要的知识常记忆,经常复习常回忆;1就是持之以恒,一直坚持走到底。教师在课前种种设想和各种准备工作都要在课堂上完成。所以上课专心听讲非常重要,就象师父教徒弟,不专心就会学不懂。作业就象实践,是所学技术的应用,只有自己独立地解决问题,才能掌握知识,光看别人做甚至照抄,那是别人的东西,自己是掌握不了的。在实践时出现问题出现错误很正常,只要诚心诚意地请教,调整好方法,肯定有收获。由于初中学科多,知识点多,难易程度不同,对重要的知识和关键问题常记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回忆。有了目标和方法,最后就是持之以恒,一直坚持走到底了。

初中数学半期总结范文第4篇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标准中大力提倡合作探究学习。我区从2010年10月起全力推进以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我校也积极参与到这一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我校初中三个年级共24个教学班全面开展以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从2010年10月8号起,我校每个班均由相邻的6名学生分成一组,把这6人的桌子拼在一块学生坐成一圈,每节课都以这样的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合作学习。按照这样的教学模式到2010年11月学校组织半期考试时,整个初中24个教学班的数学成绩全面下滑,其中有6个班的优生率下滑了20%以上,有9个班的及格率下滑了25%以上,其他各班均有不同层次的下滑。更谈不上学生主动参与、合理整合、克服依赖心理、乐于合作、互相帮助、养成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培养合作的意识和态度。鉴于这种情况我们立即进行反思,调查教师和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模式下教学的一些现状。并由此我们通过总结归纳出了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组建“HT”小组的策略。

二、组建“HT”小组的策略

通过我们对以上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组建“HT”小组实践研究,得出了下面的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组建“HT”小组的策略:

(一)数学课堂要组建单独的“HT”小组。由于学科间存在差异,导致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上的接受能力、分析能力、认知能力、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表现欲望都存在差异。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单独组建“HT”小组,每节课前让学生按数学的“HT”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二)数学课堂的“HT”小组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由组建。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认为: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所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行为标准行为准则,是一个群体能保持一致的基本因素,它是由价值观、心理、行为方面的相互接近达成一致而形成的。所以数学课堂的“HT”小组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由组建:首先教师把全班学生按已有的数学知识、数学发展能力、数学的思维能力等等分成A、B、C、D、E、F六个部分,由教师确定出组织能力较强的为组长,再由组长在其余的五组中分别各选取一个组成数学课堂的“HT”小组。只有这样才能使小组内部能团结一致、小组间能形成竞争活力,“HT”小组形成“群体动力”,使“HT”小组进行自我合作探究学习。

(三)组建数学课堂“HT”小组后要加强组内建设。根据“群体动力”理论: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所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行为标准行为准则,是一个群体能保持一致的基础,要形成群体规范就必须建立群体能够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和行为准则。所以组建数学课堂“HT”小组后要加强组内建设:首先在老师的引导下由组长组织本小组同学完成小组的命名(最能体现本小组精神、特色的组名如腾飞组、奋进组等等)、拟出小组的誓言(共同拟出能够提振本小组精神的誓言)、制订小组的目标(由小组同学共同订出本小组的奋斗目标)由此组建小组精神激发小组的斗志。再由小组同学对组内的同学进行分工,每位同学在组内都担任一种职务(如每科的学科负责人、学习管理、纪律管理、组织管理、监督管理等),让每位同学都能在小组中担任组织者和管理者,由此来提高每位同学在小组内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同时由小组成员定出本组的各方面的管理制度,让同学问进行自我管理和互相管理。

(四)教师要建立数学课堂“HT”小组间的竞争机制。根据人的本性,只有竞争才能使人进步,没有竞争就会使人意志消沉、缺乏斗志、不求上进。要让数学课堂“HT”小组间长期充满活力、不断进取、充分发挥数学课堂“HT”小组的作用,教师就必须建立数学课堂“HT”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在组建数学课堂“HT”小组后可采用小组间的加分制、竞赛制、抢答制、单个问题评价制、每节课堂评价制、每周的评价制、每月的评价制、小组连座制等等来建立小组间的竞争。

总之,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合理整合、克服依赖心理、乐于合作、互相帮助、养成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培养合作的意识和态度。通过师生和生生的对话与交流,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自己获得的信息、创意和探究取得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就必须进行精心设计“HT”小组的组建,只有把数学课堂“HT”小组组建好以后才能充分发挥“HT”小组的作用,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南区木洞中学校)

初中数学半期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 数学课堂 师生互动 效率

在数学《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相互交流的和谐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师生的共同舞台。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转变成为一种动力,乐于与老师一道共同探讨新的知识。

当前,农村初中课堂教学大部分存在着教师手把手地教,而学生言听计从跟着学,甚至是老师写一个字,也跟着写一个字,连写一个符号也不放过的这种格局。这样就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自学的自觉性。尤其是在数学这一科目中,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图形?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函数图象的性质及规律?我经过调查,相当多的学生说:“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按课本一一进行吧!”甚至一部分的同学摇摇头说:“怎么学也学不懂,不知老师在说什么。”由此来看,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全部依赖老师的讲解及课本上的固有框架进行学习的,从而使学生缺乏了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很难学到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对数学的学习感到厌倦。

如何提高农村中学数学教学师生互动效率,这关键到农村数学教学能否有一个质的飞跃,一个重大的突破。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我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作几点见解,不妥之处,敬请广大同仁给以指正。

一、师生之间应建立平等关系,才能使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得以顺利进行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心胸应博大而宽旷,不能高高在上,要有一颗博爱之心,不能让学生敬而远之,甚致讨厌。我们一定要与学生建立平等互信关系,一定要获得学生的好感,不能辜负了学生对我们的热望。这样,在课堂中会自然协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活力,让学生对我们从“怕”到“喜欢”的角度转变。

农村初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比较贫寒的家庭,一部分是一些留守儿童。他们的性格相对来说比较内向,有自卑感,他们对老师虽有一种崇敬,同时又带有一些胆怯心理。因此,要想和这些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应主动地与学生沟通。特别是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歧视或忽视弱势群体的学生或平时违纪的一些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说服他们。同时,教师要信任学生,平时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及课余生活,让学生放下所有的思想包袱,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中来。

二、师生互动的形式要多样化

以往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单调,部分只是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并且提出的没有带实质性的问题。我听一位老师上八年级一节《因式分解》的公开课教学时,教师边做边问学生:“ab+ac+bm+cm=a(b+c)+m(b+c),这样对不对呢?”学生回答:“对”,然后老师又写“a(b+c)+m(b+c)=(b+c)(m+a),最后的结果是不是这样呢?”学生又回答:“是!”。整堂课虽然气氛比较浓,学生回答得比较响亮,但这样只是简单地提问“对或错”“是或不是”,根本不能让学生知道其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转化等,不但使学生不能解开迷团,反而让学生做出机械式无关紧要地回答,使学生陷入更深的误区。

怎样改变师生互动之间的单调性呢?

首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出学生感兴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师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下促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情谊,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其次,课堂教学中适当分组,让学生们互相探讨寻求共同的结论。在活动中,教师要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其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总结出来的结论,要充分加以肯定,不能因不符合题意或错误,直截了当地否认学生们的参与成果。

其四,科学合理地让学生们进行探讨,让每一个学生个体参与其中,同时在提问或总结中,尽量不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语言,应把它演化为“经过…得出…”或者“为什么…”之类的语言上来,以讲道理的形式,充分让学生学得进去,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三、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

当前,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特别是数学科的教学用具及各种参考资料缺乏比较严重,只有几幅尺子、圆规等,相对其他的图形模型几乎全无。加上农村中学班级学生人数多,显得比较拥挤。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期望不能太高,更不能为应付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的思考、探究、练习等环节。

另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本的例题有些相对农村地区来讲比较抽象,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把相关的知识转化到当地的实际问题来解决,这样让数学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和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活力。

四、课堂教学中,应遵循“三个原则”和“两要”

数学课堂师生互动中,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学生能够记的老师不说;二是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三是学生能做的老师不做。如课本中各种建模,学生可以通过探讨,合作交流得出各种结论,从而可以归纳其中的有关性质。

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到“两要”: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诱发学生动起来的学习欲望。学生将自己的思考想象、手、脑、口全部运用起来,能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点。

2.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情感投入。俗话说:“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领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一些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上课,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太顺,而且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个性及自身的潜能。面对这些情况,作为数学老师,应与学生多沟通,要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才会默契。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新教材不断增加“思考”“探究”“归纳”及“数学活动”等内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要转变以往的“一支粉笔,一本教参书”的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参与教学互动交流,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这样,师生互动的课堂模式获得更大的教学效益,农村的数学教学才有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马复,章飞.《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数学半期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学生多问习惯 培养探索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许多初中数学教师都在积极探索探究性教学方式的有效实施步骤,而有疑问才是探究的开始,所以,先要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习惯。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多问的习惯,让学生想问,会问,敢问,积极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使学生“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假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毫无兴趣,上课就会得过且过,怎么可能会有疑问,会提问呢?应该说新的课程内容本身已经非常注重知识的趣味性、生活性,特别是七年级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让学生“想问”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而八年级和九年级的知识,由于与七年级的知识联系紧密,且难度有所加大,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会稍有减退,老师应想方设法改变课堂教学的一贯编排模式,不再是由教师从头讲到尾,而应让学生预习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左右,解决能解决的知识。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剩下的时间内则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探究能力,给学生探究的舞台,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研究问题。让学生讲知识重点、难点,谈自己的观点,方法等等,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解决问题的人,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灵感。

二、建立民主课堂,创设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老师左诱导右启发,课堂依然一片沉寂,或者只有几个思维最活跃的学生提几个零星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依然张不开嘴的情况。为什么?是学生无问题可问吗?当然不尽然。学生不向老师提问是因为他们不敢提,不愿意提。因为他们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所以,教师除了尽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内容,让他们有的放矢外,还应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学生,不嘲笑、讽刺,应耐心引导,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才会敢于提出问题。

三、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当学生克服了大胆提问的心理障碍,而且也开始对学习有了比以前更多的兴趣,可能还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那就是学会正确提问。如果学生总是问一些不得要领的问题,这就说明他们的正确思维能力还是没有很好地树立起来。所以,让学生学会问,掌握提问的方法,知道从何而问,问些什么,这个任务就落到了教师的身上,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从数学定义和性质的要素中发现问题。学生学习数学很多时候只是做题。对于课本中的定义与性质只是一眼看过不做深入探究。因此,教师要像学语文的课文一样引导学生阅读、分层。然后问学生有几个要素,怎样理解。最后再找关键词与字。如果经常强化这一观念,从七年级下半期开始,学生就会懂得自动带着问题去进行预习了。

2.从归类比较中发现问题。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因为数学的结论很多时候都是经过归纳和比较而得出来的。数学结论的得出很多都有相似之处,但是实质却有较大的区别(这在平行四边形一章中体现得较为深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相近的知识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许多问题。比如在讲到较大数和较小数时,教师可以对于较大数一节详细讲述,学生通过比较就可以自学较小数一节。这说明它们有类似之处,那么有没有不同之处呢,这样,就可以归纳出新的内容来。

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评价,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保障

初中数学半期总结范文第7篇

一、 建立信心,激发热情

学生到了九年级下半期大多会产生一些畏难情绪,特别是平时学习就比较吃力的学生到了这个时候往往会产生退避的心理,消极情绪往往会潜滋暗长,多给他们鼓励,找到他们在这一学科中的亮点给予更多的肯定、表扬,定会让他们信心大增。有了信心,才会有热情,才会有收效。

二、 研讨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明确了考试的范围、题型、试题难易程度、考试时间、分值等,认真研讨考试说明,在复习时才能做到“胸中有丘壑”,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才不至于出现偏、漏、超。

三、 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在认真、仔细研读了考试说明,明确了考试目标之后,要制定一份详细的、有条理的、具有实效性的复习计划,切忌走过场,敷衍了事。每个月、每个星期,甚至是每一天要复习的内容,要达到的目的,可能出现什么问题,该怎样解决,采取怎样的复习方法等都要落实。

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不慌不乱。当然,这计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中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适当的调整。

四、 认真分析所在考区近几年中考试题

有经验的九年级数学教师,大多会做同一件事情:分析近五年所在考区的中考试题。通过分析了解这几年中考题中哪些知识点考得最多,哪类题出现频率最高,难度题主要表现在哪些知识点上,考点、题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考的最新走向是什么等等,这样,在复习中就更有针对性,也就更能做到轻松应对。

五、 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拓展延伸

教材是课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活动的凭借,教学内容的载体,其作用是任何复习资料都不可替代的。万变不离其中,教师在复习中必须重视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一定要让学生在理解识记的基础上学会熟练运用。当然,要想在升考中取得好成绩,仅仅能完成教材上的一些基础题还远远不够,老师还得进行拓展延伸,加大题的难度,变换题的类型。

六、注重课堂上的讲练结合

九年级下半期,复习内容多,复习时间紧,很多老师都会觉得时间不够用,要讲的东西太多,因而往往一节课从头到尾都在滔滔不绝地讲解,作业放在课后,让学生自行处理。其实这样并不一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九年级下半期各科都进入了复习最后阶段,每科老师都抓得特别紧,课后学生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数学练习,于是便可能出现应付了事的情况。学生对知识究竟掌握了没?掌握了多少?能正确答题否?就可想而知了,如果老师在课中能做到精讲,精心设计适量练习,让学生在课中完成,并进行评讲,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儿要提醒一点的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可能会影响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定期定时的测试十分必要

有老师认为,考试多了会浪费学生的复习时间,会让学生淡化考试成绩,其实不然。因为是测试,时间限制了,学生就会集中精力,不会像平时那样漫不经心地边商量边做,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测试也让学生对考试题型的把握度更高;通过测试后的试卷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问题会越来越少,成绩会越来越好。

在九年级数学后期复习中要充分做到:

适当的“解放”学生,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考、考,几乎所有的学生心身都会感到疲劳,如果把这种疲劳的状态带进中考考场,那肯定是个较差的结果。但要注意,解放不是放松,必须保证学生有个适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实践证明,适度紧张是正常或者超常发挥的最佳状态。

最后阶段的复习主要是对学生仍然模糊的或已忘记的知识让学生回归课本,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迎接中考,基本上不做难题,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奋斗历程,体验自己的丰收战果。此阶段学生的心理辅导占很重要的位置,同时,中考的练兵还是不要放松继续保持,只是在对待不同的学生模拟出来的不同成绩时要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让每个考生都感受到自己前几个阶段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力气,让每一个考生都做到胸有成竹,相信自己永远是最好。

当然,中考前总复习的时候,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复习的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开展教学,“顾两头,促中间”,就是说要注重尖子生的同时也要注重后进生,而中间力量是最有潜力的一部分,更要深入。

初中数学半期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 小学 数学 知识衔接

通过对中小学数学教师调查,我发现从认识上,大部分小学教师就长期发展与近期成绩来说,更注重长期发展,但从做法上来讲,许多小学教师又没有在学生的长期发展中去下功夫,有大部分小学教师对初中教材要求没研究过。而大部分初中教师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压力过大:素质教育的不正确实施加大了教师的精神压力和备课量,择校现象的日趋增生也加大了部分名校教师的工作量,使这些教师在对现有学段的知识传授中投入很大的精力,无暇再顾及其它学段的知识。好学校班额大,学生多,考评教师的主要是成绩,教师压力大,无时间和精力,偏远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也早就了有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干起来不出成绩,钻研课标和教材的热情明显不足

2.方法欠缺:许多教师不知道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数学知识的衔接:部分教师虽然通过座谈知道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但仍处于经验之谈,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不深入实际,自以为是。

3.部分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度不够,不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的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不能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水平,完成特定的任务。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认为数学的学习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小学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衔接:

1.立足长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数学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就要使学生有清晰的数学观念,有全面的、牢固的、结成网络的数学知识,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必须严格按规定授完全部教材内容,而且教学时概念必须交待准确,数理必须交待清楚,做到每个判断都有依据,每个推理都有道理。例如,对于图形的认识,小学阶段虽然不要求教师讲严密的概念,但也不能模糊起本质。不能随便拿一个厚纸板就说是一个圆,同样也不能说“一块厚纸板是一个长方形”,应该说这块厚纸板的正面是一个长方形,反面也是长方形。

2.做好小学知识的延伸,为中学的数学学习做准备

(1) 适当延伸,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一般要借助实物、图形或者头脑中的表象来进行。例如:在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去考虑,用多种方法去解决,不应强求统一,但要注意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比较,采用最佳的方法解决问题。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细心捉摸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认真分析,不要轻易下结论。

(2)适时进行知识拓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例如:在图形的变换中,学生感知平移、旋转、对称、放缩现象时,实际上就是中学的全等、相似知识的前奏。还有,小学的“图形与位置”就是中学的“数对、坐标”,这些都可以适当渗透。

(3)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拓宽学生解题思路

比如“鸡兔同笼”问题在小学数学中是一个有名的探索规律的问题,教材中多以穷举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为主,是学生认为较难的一个问题,而用中学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集变得容易多了。因此,在小学解决此类问题时,渗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接受起来会更自然容易些。

(4 )教好简易方程,为初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做铺垫

例如,列方程解应用题不急于计算结果,首先把各数的位置摆好,然后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建立方程,用等式表达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的关系,然后解方程,求答数。列方程解应用题能解答复杂疑难的问题,是中学的主要解题方法 ,小学教学应该认真做好铺垫。

中学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衔接:

1. 加强交流,建立中小学教师相互交流的机制。

为了熟悉教材内容,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阅读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小学数学教师阅读初中数学教材;中小学数学教师加强研究和探讨,互相交流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摸清中小学数学脱节的知识点,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解读教材,在熟悉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重组、拓展等处理,使中小学数学教师对整个知识系统的衔接不断层。与此同时,中小学数学老师们更应该经常走进彼此的课堂,感受不同的学习气氛,领悟不同的教学方式,达到知识的融合、方法的统一。只有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统一了,才能使学生更自然地过渡。这样初中的数学教师做到了“瞻前”,小学数学教师同样也完成了“顾后”。

2.克服教学内容中衔接上的障碍,找到衔接知识的切入点。

(1)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衔接

在小学阶段虽有过两次数集的扩充:一次是引入分数后,自然数扩充为算术数,另一次是在小学六年级的下半期引入了负数,但对于负数的引入,学生仅限于肤浅的认识,对数的概念的扩充意义和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并不是很清楚,而七年级引入负数后,数的概念扩充为全体有理数,由于人们习惯于“收入”和“支出”,“盈利”和“亏损”,而现在要把“亏损200元”说成是“盈利负200元”,把“支出80元”说成是“收入负80元”是很不习惯的。因此,从算术数过渡到有理数是一大转折,使学生认识引进负数的必要性是七年级数学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难点。

(2)具体的算术数与抽象的代数式的衔接

七年级数学代数初步知识中,引进啦代数式的概念,进而研究了有理数的运算。实际上,代数知识是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抽象化合公式化。字母是表示数的,但不代表某个具体的数,这种从小学数学的特殊的、具体的数到中学的一般的、抽象的代数式,这是数学思维上的一次飞跃,也是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因此,在教学时,要逐步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

(3)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衔接,简易方程到复杂的一次方程的衔接

教师要有意选择一些用列方程解比用算术法解简便的应用题为范例,用两种方法对比讲解,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要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5、6年级,教材中也出现了简易方程,但小学里是由“得数与已知数的关系”来解方程,而中学里是根据同届原理来解方程,因此,七年级在讲授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要重视知识发生过程。要让学生始终参与审题、分析题意、列方程、解方程的全过程,了解解应用题的实际意义和解题方法,其中审题最为关键。

(4)做好几何方面的衔接

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命题,在小学教学中,可以把一个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中学在讲授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可以使用小学使用过的模型,启发学生学习辅助线的做法和思路,让学生有点感性认识,而后再进行推理论证。这样既回顾了小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很好地完成了小学知识到中学知识的过渡。

3.搞好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也是做好知识衔接的重要方面

刚从小学升上七年级,小学里的许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应该继续保持.如:上课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积极举手发言等.同时,在小学,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全,练得多,学生习惯以教师为中心,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了初中,由于内容多且抽象,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内讲得全讲得细,只能选择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一学生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习题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课外读物,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上一篇:教师半期语文总结范文 下一篇:学生英语半期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