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诗歌范文

时间:2023-02-28 01:11:38

春节诗歌

春节诗歌范文第1篇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春节诗歌范文第2篇

鞭炮声声驱走了严寒

欢歌笑语呼唤着春天

春天正在远方的地平线

迈着轻盈的脚步

走到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

快迎上去吧

让和煦的春风

轻轻的抚摸每一张笑脸

让春的使者舞起巨大的彩笔吧

给大地抹上嫩绿,涂上洁白

用斑斓的色彩渲染出生机盎然的巨幅画面.

在这缤纷的世界上

我们都很平凡

像田野中开放的小花

默默地点缀着春天

只要有一缕阳光

也会变得无比灿烂.

我们都很平凡

但生活这部宏伟的乐章

是我们弹奏着主旋

我们是母亲

多么希望让母爱的阳光

永远照耀那张稚嫩的笑脸

让那纯真的世界色彩斑斓

但我们的母亲终日劳碌

也满足不了孩子那一个又一个的企盼

母亲没有一双丰满的翅膀

把那颗天真的心带到更高更远

每当看到孩子那双失望的泪眼

那滴滴的泪水流进了母亲的心田

于是,我们的母亲把全部的爱和希望

都寄托在手中匆匆流过的一针一线.

我们是父亲

多么希望能用一双强壮的臂膀

撑起一个蓝蓝的天

让我们的孩子在这湛蓝的天空下

永远沐浴着阳光的温暖

可每当风雨交加的时候

我们这双有力的大手

却只能撑起一把单薄的伞......

我们是儿女

多么希望能用我们的拳拳之心

抚平老人一生的坎坷和磨难

让晚霞那绚丽的光芒

映照出老人青春的容颜

可每当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

锁住的双眉常常难以舒展

我们才深深的感到

我们的赤子之心离我们的绵薄之力

相距很远很远......

也许,生活给予了我们

太多的沉重,太多的艰难

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感叹!

或许,生活也同样给予了我们

许多希望和许多情缘

才使我们走到一起来

同悲欢,共苦甜

在清淡中笑得开怀

在辛劳中活得坦然

虽然卑微却顶天立地

头顶重负却脊梁不弯

生活是一杯陈年的佳酿

浓缩着人生的苦涩与甘甜

生活是一架失衡的天平

沉重的现实高高的托起理想和信念!

我们的理想

紧紧地系在企业巨轮的桅杆!

扬起理想的风帆吧

让时代的浪潮

开启我们企业的航船

扬起理想的风帆吧

让企业的航船

早日驶过这沉舟侧畔.

大海是多么辽阔

从遥远的彼岸奔腾到我们面前

那每一朵激荡的浪花

都澎湃着时代的呼唤

那绵延不尽的海岸线

再也没有风平浪静的港湾.

远航吧,大还在呼唤

任波涛汹涌雷鸣电闪

让我们握住现代化的舵盘,

任水天苍茫一片

让我们认清理想的航线,

任山呼海啸风云变幻

让我们锤炼搏击风浪的船员!

远航吧,大海在呼唤!

前面有希望也有险滩

洋人给予我们那陈旧的双浆

我们在平静的河面上徘徊了几十年

今天,当我们面对大海的时候

它再也经不起大风大浪的考验

我们要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就要造就自己的坚船利舰

我们不但要有博大的胸怀

来接纳那些舶来的瓦伦蒂诺和皮尔卡丹

我们更要有勃勃的雄心

把自己的旗帜高悬在大洋的彼岸!

前进吧,大海在呼唤!

举起壮行的烈酒

浪击豪情滔天!

前进吧,大海在呼唤!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面春满园!

前进吧,大海在呼唤!

今日笑迎潮头去

春节诗歌范文第3篇

迎春花开放

在火红的太阳底下

你听,那是百鸟的啁鸣

它们惊喜地叩响了

春天的第一道门扉

白云衔来温暖的思念

久违的问候

又为我们带来了新年的祝福

那些沉甸甸的欢笑

像父亲母亲的双手写满劳动和收获

一杯烈酒

盛满酽酽的乡愁

在迎风的早晨把我醉倒

漂泊的游子

不由得加紧了回家的脚步

我所热爱的少女

已经久未谋面

仿如故园里微微颤栗的蛛网

默默地长成了蚕茧

趁春风还早,我要快快赶路

好问心爱的姑娘一声

爱情她可会在这个春天,开出花来

清透的风,正从远处吹来

那里有少女的香味

带着野百合的私语

在一瞬间绽放

青涩地,爱人的手臂

温柔地缠绕,把你拥抱

拨动春天的琴弦

季节的距离如此强烈无法抵挡

如同大地孕育着希望

我看见乡亲们,在新年的日子里

谈论着往事的收成

细数三百六十五个日子和节气

说到春天

大家的眼里又开出了火焰

那个时候,玉米成串地挂在屋檐下

黄澄澄的喜气

飘满家园,让人看了心里

感觉兴奋而踏实

于是莫名地想起

多年前下着雪的某一天

亲人们合在家门照的一张全家福

碰落了第一滴露水

氤氲开来,它是七彩的

北方的冰雪消融

南方的树木吐绿

嘀嘀的汽车声里

一路开来,那是春天的婚礼

生命中注定抵达的幸福

你要在哪里醒来

倾听圣洁的歌唱

眼前美好的一切

顺手就能摸到的东西

像诗歌和水一样一见钟情

然后在春天里甜蜜地怀孕

可我还是会想起村庄

坐在一片田野上的村庄

向着河流的方向飞翔

莫非是那不停吹来的微风

引得我张望

初长成的小妹

她正站在家园的路口迎接

以一朵迎春花的姿势

春节诗歌范文第4篇

我用我诚挚的心和真情的诗篇,

为你们祝福

迎春花开放

在火红的太阳底下

你听,那是百鸟的啁鸣

它们惊喜地叩响了

春天的第一道门扉

白云衔来温暖的思念

久违的问候

又为我们带来了新年的祝福

那些沉甸甸的欢笑

像父亲母亲的双手写满劳动和收获

一杯烈酒

盛满酽酽的乡愁

在迎风的早晨把我醉倒

漂泊的游子

不由得加紧了回家的脚步

我所热爱的少女

已经久未谋面

仿如故园里微微颤栗的蛛网

默默地长成了蚕茧

趁春风还早,我要快快赶路

好问心爱的姑娘一声

爱情她可会在这个春天,开出花来

清透的风,正从远处吹来

那里有少女的香味

带着野百合的私语

在一瞬间绽放

青涩地,爱人的手臂

温柔地缠绕,把你拥抱

拨动春天的琴弦

季节的距离如此强烈无法抵挡

如同大地孕育着希望

我看见乡亲们,在新年的日子里

谈论着往事的收成

细数三百六十五个日子和节气

说到春天

大家的眼里又开出了火焰

那个时候,玉米成串地挂在屋檐下

黄澄澄的喜气

飘满家园,让人看了心里

感觉兴奋而踏实

于是莫名地想起

多年前下着雪的某一天

亲人们合在家门照的一张全家福

碰落了第一滴露水

氤氲开来,它是七彩的

北方的冰雪消融

南方的树木吐绿

嘀嘀的汽车声里

一路开来,那是春天的婚礼

生命中注定抵达的幸福

你要在哪里醒来

倾听圣洁的歌唱

眼前美好的一切

顺手就能摸到的东西

像诗歌和水一样一见钟情

然后在春天里甜蜜地怀孕

可我还是会想起村庄

坐在一片田野上的村庄

向着河流的方向飞翔

莫非是那不停吹来的微风

引得我张望

初长成的小妹

她正站在家园的路口迎接

以一朵迎春花的姿势

为你献上这首祝福的诗随着牛年新春的脚步将近,

我用我诚挚的心和真情的诗篇,

为你们祝福

迎春花开放

在火红的太阳底下

你听,那是百鸟的啁鸣

它们惊喜地叩响了

春天的第一道门扉

白云衔来温暖的思念

久违的问候

又为我们带来了新年的祝福

那些沉甸甸的欢笑

像父亲母亲的双手写满劳动和收获

一杯烈酒

盛满酽酽的乡愁

在迎风的早晨把我醉倒

漂泊的游子

不由得加紧了回家的脚步

我所热爱的少女

已经久未谋面

仿如故园里微微颤栗的蛛网

默默地长成了蚕茧

趁春风还早,我要快快赶路

好问心爱的姑娘一声

爱情她可会在这个春天,开出花来

清透的风,正从远处吹来

那里有少女的香味

带着野百合的私语

在一瞬间绽放

青涩地,爱人的手臂

温柔地缠绕,把你拥抱

拨动春天的琴弦

季节的距离如此强烈无法抵挡

如同大地孕育着希望

我看见乡亲们,在新年的日子里

谈论着往事的收成

细数三百六十五个日子和节气

说到春天

大家的眼里又开出了火焰

那个时候,玉米成串地挂在屋檐下

黄澄澄的喜气

飘满家园,让人看了心里

感觉兴奋而踏实

于是莫名地想起

多年前下着雪的某一天

亲人们合在家门照的一张全家福

碰落了第一滴露水

氤氲开来,它是七彩的

北方的冰雪消融

南方的树木吐绿

嘀嘀的汽车声里

一路开来,那是春天的婚礼

生命中注定抵达的幸福

你要在哪里醒来

倾听圣洁的歌唱

眼前美好的一切

顺手就能摸到的东西

像诗歌和水一样一见钟情

然后在春天里甜蜜地怀孕

可我还是会想起村庄

坐在一片田野上的村庄

向着河流的方向飞翔

莫非是那不停吹来的微风

引得我张望

初长成的小妹

她正站在家园的路口迎接

以一朵迎春花的姿势

春节诗歌范文第5篇

古诗凝练精致,字字珠玑,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久远,课堂上如何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孩子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让古诗在孩子当下的生活中复活?笔者以为应当依托文本、根植生活,寻找古诗中与孩子生活紧密结合的契合点,举象入境,通过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等方式,与生活合理链接。

一、链接生活,举象入境赏画面

对年代久远、言简意丰的古诗的学习感悟,不能仅仅停留在诗句的表面,教学中应举象入境,也即举起来,把象打开,把象还原,把象表现出来,让孩子们能够看得见。朱光潜说:“读书挺要紧的一个字就是‘见’,见什么?见象。”当然他是站在读者的角度,站在文本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有象在那里,你可以去看,你能看出那个象,看出那个意境就行了。课堂上,老师应充分利用这象的还原来拉近诗歌和儿童之间的距离。

以《元日》一诗的教学为例。儿童每年都要过春节,但当下的儿童和古代人过春节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教学中应让儿童不断想象,举象的目的就是为了解象,悟情悟理。《元日》一诗的教学试图突破传统的“先读准字音,读懂词句,再品味全诗”这种“疏通文句”“面面俱到”的翻译式的固有模式,在理解意思和感受画面意蕴之间寻求和谐的统一,采取一种“散而不乱、细而不碎”的处理,通过“燃爆竹”“饮屠苏”“曈曈日”“换屠苏”四个画面的想象描述来理解古诗,并巧妙地将生字的识写、词语的理解融于其中。

【教学片段举隅】

片段一:在引导学生想象“爆竹声中一岁除”这一画面时,依托“爆竹”这一凭借,链接学生生活中听到的“鞭炮声”。从声音的表象、给人的感受等多方面来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是“____的爆竹声”。此时学生脑海里呈现画面,心中感受喜庆,口中吟诵诗句,真可谓达到古人“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的要求。

片段二:对诗中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的理解,则创设情境,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想象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还可能会说些什么。“____(人物)____(表情)地说:“____。”从而品味饮屠苏时诗人身体之暖和内心之暖,再动情地吟诵诗句。

二、链接生活,联系背景悟情理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载体。每一首诗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与情感,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在诗中徜徉,透过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理解其中复杂的情感,作者的创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元日》一诗是王安石49岁那年被任命为宰相后推行新政时写的。从表面看,本诗是通过几个典型画面描述人们过春节时的习俗,实则是透过画面表达自己坚定的改革信念。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他内心暖意融融,那时那事那景那情,诗人不由吟诗抒怀,他坚信自己的新政一定能成功推行,从而实现他富国强民的愿望。

基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背景材料在课堂上的合理取舍、适切把握和灵活利用必须费思量。背景的呈现、利用如若过于“丰满”,显得累赘、多余,会给人本末倒置之感,让学生产生到底是学诗歌还是解诗人的困惑;若是过于“骨干”,就不能为学生理解古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也就不可能理解古诗深刻的寓意。只有在教学中适切把握诗人的创作背景,才能将教学引向深入。《元日》一诗的教学必须寻找到古人过春节和当下孩子的生活之间的最近契合点,在诗歌与儿童生活距离拉近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触摸诗歌的理趣。

【教学片段举隅】

教学《元日》一诗,在学生读懂古诗内容、读出诗歌画面的基础上,试图引导学生品出诗中“情理”:

1.引一引:引导学生关注王安石的写作背景,互相交流查找到的作者的资料。

2.读一读:出示王安石的相关介绍,重点关注他49岁时发生的事,初步感知其写诗背景。

3.迁一迁:王安石当时是国家宰相,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总理。让学生想一想,快过年了,我们敬爱的总理在想些什么?

4.悟情理:再默读全诗,看看哪句诗最能体现王安石的心声。(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他坚定的信心?(总)

5.吟古诗:通过以上关注,引领学生感受宰相的胸怀远大,再吟诵古诗。

三、链接生活,适度拓展品文化

从文化的视野来看,《元日》一诗选入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与《春联》《江雪》等文本组合为一个单元,编者的意图就是对经典文化的继承。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和诗作相关的文化,诗歌固有的文化特点,也即诗歌语言审美特色中的“节奏”“押韵”“对仗”等,以及古诗内容涉及的相关文化“屠苏”“桃符”“元日”等,适度拓展,让学生享受一场文化的盛宴。

教学中,在学生感知古诗画面、体悟诗人内心情感后,由“元日”这一主题拓展开去,关注同一主题的诗句。其要旨不仅在于拓展学生的阅读,促进儿童深入了解我国春节传统文化习俗,更升华了学生对古诗主旨的理解,在吟诵的过程中爱上我国的传统经典文化。

【教学片段举隅】

1.引一引: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见证着我们成长的年年岁岁,从古到今,写春节的诗歌数不胜数。

出示诗句,教师引读,学生吟诵。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宋】毛滂《元日》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南宋】文天祥《除夜》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明】叶顒《己酉新正》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清】孔尚任《甲午元旦》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2.结一结:我们发现,无论哪个朝代,无论是快乐还是忧愁,春节里人们都会——品屠苏酒;都会——燃放爆竹;还会——在曈曈日里换桃符。

总结:爆竹声声辞旧岁,屠苏美酒喝到醉,新桃旧符映春晖,引着孩子再背诵古诗。发现:王安石相信——(人民一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自己的新政一定会成功……)

3.吟诵全诗,轻唱诗歌。

春节诗歌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化叙事短信诗歌创作旧体诗建筑设计文艺鉴赏

短信是现代人沟通信息的时尚形式,旧体诗是我国文学传统的瑰宝,两者的结合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刘作的旧体诗短信为此做了一个鲜活直观的案例。

20年前我和刘作相识。大学毕业,风华正茂。几个爱好诗歌的朋友引荐,想凑合一个在当时颇为时兴的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诗歌团体。聚谈了两三次的样子,拼酒赋诗,吵闹的一塌糊涂,但感觉与作诗技巧、艺术形式和文学鉴赏统共没有太多的牵连,纵论的多是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迷茫人生和感愤时事。刘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才气和激情颠覆了我对理工科学生的看法,于是不由得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个子不高但见西装挺括,声音稍哑无妨高谈阔论。

沧海横流中,摆渡最成功的可能就是刘作那厮了。这样的称谓,不全缘于羡慕嫉妒恨;相反倒是十分贴切的:他考研,留学,读博一气呵成,最后在日本学成了人精,归来便成了海龟一族。中日合璧,私下里自然可以名正言顺的称其为“刘作那厮”。其实,这也是对他爱国情感的褒奖,如果他要是留日不归,那我们只好不客气的函称他“留作那厮”了。一切看来皆有缘。20年后我和刘作那厮竟然又重逢在南阳这片沃土,并且相遇在理工学院的池塘春水里。我从一个中专混迹于大学――以谐音倒是很有些意味的:一个中不流球的鱼混迹于大而无当的窠穴中,深切地感受到仄棱的滋味,也明白了扑腾的危害。“池小难养鲸”,这对于理工学院和刘作那厮都无疑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幸而双方的接纳和包容,理工学院多了一个建筑设计系,刘作多了一顶官帽。我以为这种权衡大致公平,即便算是一场交易也是双赢。

在近四年的交往中,刘作显得比较义气,比较哥们。自编的短信,温情的祝福;古雅的诗意,时尚的形式;但决没有应景的敷衍和客套。这样的节日,有一个诗情画意的朋友唱和,如同活在唐诗宋词里。中秋共一轮明月,忽然忆起远方的朋友,正想赋诗遣兴,刘作的短信翩然而至:

《2009年中秋节贺》

中元一轮亮九华,人间团圆意景佳。

缘分不知源何故,深情依然心牵挂。

友谊温温暖冷寒,依靠切切化辛辣。

月色似水倾田园,祝福万千良善家。”

有时在一块儿聚谈,酒酣耳热,全没有这等斯文,正因为“友谊温温暖冷寒”,所以“依靠切切化辛辣”。他的话也特别乡土俚俗,坷垃伴的,完全不像一个喝过洋墨水和品味咖啡香的饱学之人;只是逢年过节偶尔发来的这些短信,看着新奇,嚼着有味。有些时候,我甚至有些飘飘然,何世修来的福分,竟然在遍地铜臭、世态炎凉的当下,还能品味令人神往的文化氤氲!再如2010年春节,他在故乡驻马店的乡下发来的《春节抒怀》:

金牛逢春月转轮,瑞虎呈祥福临门。

歌调高声笑语多,酒醉张狂心意沉。

家乡路边枯草香,故里竹下雪清纯。

一杯村酿辣如火,情知不是流浪人。

新春佳节“家乡路边枯草香,故里竹下雪清纯”,滋味可辨;谷雨节后“藤攀门墙丝须瘦,果生枝头毛桃小”,更清新宜人:

《七律 谷雨节后 》

2011-5-3

谷雨正好麦打苞,青青风波起浪涛。

池涸蛙唱声断续,雾薄露落光缥缈。

藤攀门墙丝须瘦,果生枝头毛桃小。

墒浅收成奈指望,苗弱亩产估多少?”

非农家子弟看不清也悟不透这平实拙朴的农事、农民、农村景致,非深厚学识画不出也唱不来这自然恬淡的意境、意象、意韵风雅!2009年《教师节贺》亦属佳构:

金秋农时艳阳天,满目收成铺良田。

新菱皮苦肉嫌嫩,老谷味香籽稍甜。

暑假往复熬酷热,学期轮回忙耐烦。

过罢阳历九月十,恭敬教师待来年。

意象的罗织似漫不经心,但凡事即兴耐人回味,虽非苦心经营,自然超脱高迈。

这种乡土情结和职业情怀,其实非常诱人,不由让我想起了南朝的陶渊明。

我想,这份淡定除了缘于文学修养之外,也源于其丰富生活的历练。刘作已经46岁了,去年是他的“驴年”,他曾经为此感叹道:

《七律驴岁感慨》

2010-11-12

四十五岁曰驴年,万六千日九百天。

夕阳半挂离山近,明月斜照映海远。

前世过罢多眷顾,今生经由少流连。

初冬颜色近萧瑟,寒风吹雪竟何堪?

光阴荏苒,岁月不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2009年春节,刘作的感叹是“年岁更迭日月新,时间轮回父母老”,2011年春节“子丑寅卯说流年,又逢玉兔临凡间。春节那堪炮竹闹,岁月难掬江水还……”若按天来算计,流年似水,刘作45年确也度过了“万六千日九百天”。现在的光景,真可谓“夕阳半挂离山近,明月斜照映海远”了,这又让我想起了晚唐的夕照。

近年,刘作以短信的形式给我发有近20首诗,其中有些因手机故障或丢失没能保全,从现在可以找到的14首来看,刘作是一个富有才情的人,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热爱家乡泥土的芬芳,不断地絮叨着故乡的草木禾稼,诸如“家乡路边枯草香,故里竹下雪清纯”;“新菱皮苦肉嫌嫩,老谷味香籽稍甜”;“藤攀门墙丝须瘦,果生枝头毛桃小”。意象清新自然,韵味清爽可口,活色生香,沁人心脾。他珍爱家庭亲情,表达着眷念,也享受着天伦之乐。春节“家人欢聚红炉热,老母忙碌白发散。守夜添香独酌醺,俎豆案下几祝愿”,亲情殷殷,其乐融融。“红颜故事常伤感,紫燕老屋仍从容”抒写的是对家庭的眷顾和发妻的依恋。他关爱朋友,珍重友情。这不光表现在节日的祝愿上,字里行间温情暖暖情意切切。“缘分不知源何故,深情依然心牵挂。友谊温温暖冷寒,依靠切切化辛辣。”他钟爱自己的职业和工作,高调执教,歌颂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除了上面的《教师节贺》之外,尚有“幽幽寰宇生太昊,三古雅仪明人道。天地君亲师尊长,仁义礼智信誉高”的宣言,2010年秋的《七律 游固始,迎评估,行师道有感》更是如此:

处暑前节立秋是,初味他乡游固始。

西九华山绿染泥,东五岳崖青浸石。

佛理随雨润风声,儒学缘渠化俗事。

捡掇七十二行当,铿锵自豪为人师。

如果非要从内容上将这些诗体短信作一归类,不难发现,他的这些旧体诗约略分为五类。

一是节日抒怀。春节,中秋,教师节,甚或劳动节、国庆节,皆可作为触媒,借景抒情,乘兴遣怀。

二是歌咏风物。画田园山水,展民俗风情:固始“西九华山绿染泥,东五岳崖青浸石”;绍兴“水绕竹林飞白鹭,岸托廊桥歇乌篷”。春节“守夜添香独酌醺,俎豆案下几祝愿”;礼佛“虔愿心香供普陀,迷雾慈航渡厄灾”。

三是述行纪游。外出考察游历,纪行歌赋,所到皆有诗作。2011年春的一次出行,就有南京、上海、绍兴、普陀寺四首,有时醉意朦胧,有时病态可掬,从遣词造句中亦可见行程紧张和车船劳顿。如3月18日的《海上明月雾里花 风华不见唯铅华》:“此夕才何夜,是时三月前。不敌心凉处,还在魂魄间。乱思思绪稠,愁重重病缠……月冷星冰凉,魂醉酒潸然……”3月20日写的《七律 普陀山拜观音菩萨》从800年前传说写起,时空博大,境界壮阔。很有声势气度,特别明丽华美,也非常庄重虔诚:

扁舟帆落铁浪开,惠谔功德八百载。

海生福田千岛绿,波传潮音万里白。

紫竹园里种因缘,金莲座上观自在。

虔愿心香供普陀,迷雾慈航渡厄灾。”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闻一多认为诗歌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我认为文学特别是诗歌不外乎情感图式的言语搭载和语言材料的心智建构。意境、意象、意韵的形成都离不开天人关系中的物我感应。他的诗句有时是心为物役,有时则为境由心造,但都圆合浑然,情景交融。敦厚,率真,灵动,深情,不光是其建筑设计的特点,也是他诗歌艺术的质地。

四是酬唱应答。这一类最能表现他的才情和机敏。有时时间很短,他的应答就立马在手机上显现。2010年春节,我给远在驻马店的刘作那厮发去贺岁短信“金牛踏雪去,瑞虎衔玉来。素朴本天意,厚德载福分。坚韧牛气质,威武虎精神。爆竹辞旧岁,人间又一春。”刚刚发出不一会儿,刘作便又以顶针回环短歌唱和:“人间又一春,春芽柳更新。新雪随麦青,青山近淡云。云和村烟意,意在虎属寅。”

南国春色好多情,一夜一夜风。

水绕竹林飞白鹭,岸托廊桥歇乌篷。

红颜故事常伤感,紫燕老屋仍从容。

过客未曾有艳遇,总想咸亨孔先生。

刘作的这些旧体诗短信有着特定的审美价值和明显的艺术特质。首先,在旧体诗日渐式微,垃圾短信铺天盖地的今天,“刘作体”的短信一方面代表着对传统风雅精神的继承发扬,对国学传统的心仪神往,另一方面表达了对日渐颓废的短信阻拒和改良的愿望,利用流媒体的优质资源和时尚元素,推陈出新激浊扬清,在时下逼仄脆弱的文化生态里梦呓着诗歌传统,这是一种具体而微的担当

官方报道称, 刘作教授是日本国立大分大学博士,曾获2004年中国国家首届优秀留学生奖励。现为南阳理工学院建筑设计系主任,国家一级建筑师,担任国家注册验房师协会副会长等职,曾获得部级规划设计奖。他的成就主要在建筑界和教育界,文学只是一种爱好,他自己也不特别珍重,因为建筑远比艺术显然。

后附:刘作短信诗选

七律《年之心曲―感谢》

2009年春节

幽幽寰宇生太昊,三古雅仪明人道。

天地君亲师尊长,仁义礼智信誉高。

年岁更迭日月新,时间轮回父母老。

子鼠养亲知感恩,丑牛慈爱谐同槽。

2009年中秋

中元一轮亮九华,人间团圆意景佳。

缘分不知源何故,深情依然心牵挂。

友谊温温暖冷寒,依靠切切化辛辣。

月色似水倾田园,祝福万千良善家。

新春抒怀

2010年

金牛逢春月转轮,瑞虎呈祥福临门。

歌调高声笑语多,酒醉张狂心意沉。

家乡路边枯草香,故里竹下雪清纯。

一杯村酿辣如火,情知不是流浪人。

回复刘作:

金牛踏雪去,瑞虎衔玉来。

素朴本天意,厚德载福分。

坚韧牛气质,威武虎精神。

爆竹辞旧岁,人间又一春。

刘作短歌唱和:

人间又一春,春芽柳更新。

新雪随麦青,青山近淡云。

云和村烟意,意在虎属寅。

七律 游固始,迎评估,行师道有感

2010-8-26

处暑前节立秋是,初味他乡游固始。

西九华山绿染泥,东五岳青浸石。

佛理随雨润风声,儒学缘渠化俗事。

捡掇七十二行当,铿锵自豪为人师。

七律教师节贺(2010)

金秋农时艳阳天,满目收成铺良田。

新菱皮苦肉嫌嫩,老谷味香籽稍甜。

暑假往复熬酷热,学期轮回忙耐烦。

过罢阳历九月十,恭敬教师待来年。

七律驴岁感慨

2010-11-12

四十五岁曰驴年,万六千日九百天。

夕阳半挂离山近,明月斜照映海远。

前世过罢多眷顾,今生经由少流连。

初冬颜色近萧瑟,寒风吹雪景何堪?

七律兔年祝福

2011年春节

子丑寅卯说流年,又逢玉兔临凡间。

春节那堪炮竹闹,岁月难掬江水还。

家人欢聚红炉热,老母忙碌白发散。

守夜添香独酌醺,俎豆案下几祝愿。

仿古乐府 南京见同窗小郁记

2011-3-17

小楼依青川,黛灰兼尔色。

城居金陵岸,冢麓措山崖。

六朝裂疆史,不抵伤秦淮。

师姝当年小,今见霜沾额。

感遇频举杯,谈笑咽声涩。

眷眷阡陌上,桑麻绿长在。

拳拳人间情,再会说几回。

海上明月雾里花 风华不见唯铅华

2011-3-18

此夕才何夜,是时三月前。

不敌心凉处,还在魂魄间。

乱思思绪稠,愁重重病缠。

弱冠胡须黄,豆蔻髻绒乱。

圣人常拙事,仙眷暂巧缘。

衷肠挂曲折,芷兰杂荒川。

雾霾下里巴,景破上海滩。

花繁掩枝头,叶茂失藤蔓。

月冷星冰凉,魂醉酒潸然。

再言无辞藻,挥手告别难。

七律 普陀山拜观音菩萨

2011-3-20

扁舟帆落铁浪开,惠谔功德八百载。

海生福田千岛绿,波传潮音万里白。

紫竹园里种因缘,金莲座上观自在。

虔愿心香供普陀,迷雾慈航渡厄灾。

七律 春分夜宿绍兴廊桥

2011-3-22

南国春色好多情,一夜一夜风。

水绕竹林飞白鹭,岸托廊桥歇乌篷。

红颜故事常伤感,紫燕老屋仍从容。

过客未曾有艳遇,总想咸亨孔先生。

七律 谷雨节后

2011-5-3

谷雨正好麦打苞,青青风波起浪涛。

池涸蛙唱声断续,雾薄露落光缥缈。

藤攀门墙丝须瘦,果生枝头毛桃小。

春节诗歌范文第7篇

1958年8月23日,我军为打击美帝的侵略气焰,惩罚蒋军对沿海渔民的骚扰,发起了炮击金门的战斗,于是厦门便成了作战前线。同年年底,我们北京炮兵学校30多名机关干部和教员,下放到驻厦门市郊的炮兵135团所属连队锻炼。当时我是政治教员,和另外两名教员一起被分配到团直属高射机枪连。

连里对过春节非常重视。党支部委员甚至开了一次专门会议。支部副书王炳礼说:“春节是咱们的传统节日,一定要让战士像在家里过年一样,吃好、娱乐好、高高兴兴,不哭鼻子。连里准备杀一口猪、宰一只羊、打捞百十斤新鲜鱼,每个排要糊一盏花灯,编些文娱节目,总之要有节日气氛,要有团结和睦气氛。”他讲完后问我有什么意见。我不假思索地说道:“是否还应当有点战斗气氛?”与会的支委们都哈哈笑了起来。连长幽默地对着我和王俊华说:“在咱们这里,最常闻到的就是火药味,那还不是战斗气氛吗!”会议最后确定,春节期间的活动由我总策划,并和王俊华一起编写文娱节目。

正当我考虑选什么题材、编什么节目的时候,一场炮战给我送来了素材。这就是1959年1月7日我到连队第10天的那场大炮战。

炮战的胜利也奏响了一支“迎宾曲”。中央、各省市慰问团接连不断来到战地慰问,举行演出。全国文联副主席田间率领的艺术团来了;广东省慰问团来了,赠给大家印有“人民英雄”字样的毛巾;山西省慰问团来了,带来了名酒“杏花村”,刘胡兰的妈妈胡文秀亲自到阵地打炮;湖南省慰问团来了,带着他们的传统剧目湘剧《拜月记》……官兵们高兴地说:“春节还没到,我们就提前过年了。”“祖国人民这样关心咱们,咱们一定要打得更好!”

激烈的战场场景,喜悦的节日氛围,激起我编写节目的灵感。短短10天时间,我编出3个节目:快板《炮声隆隆贺春节》、对口词《咱为阵地送弹药》和小合唱《夸班长》,另外,还创作了一首《五湖四海寄信来》的诗歌。所编节目在同住地村民举行的军民迎春联欢会上演出,受到好评。后来有两个节目参加团部调演,均获二等奖。所写的诗歌,转送给诗人田间,在当年河北文联刊物《蜂蜜》4月号上刊出,并收入军委炮兵所编的《东海凯歌》诗集中。

2月8日是农历大年初一,连队驻地张灯结彩,鞭炮声声,新老战士喜气洋洋。正当全连官兵聚集在操场上准备团拜的时候,团长刘宝堂中校率团部机关的拜年队来了,顷刻间,锣鼓喧天,笑声朗朗,相互敬礼祝贺。刘团长特地走到我们3位下放干部跟前询问情况,表示慰问,叮嘱我们巩固成绩,再接再厉。接着他向全连官兵致词拜年,会场上呈现一片亲切、祥和、团结、喜庆的气氛。全连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歌声飘扬在晴朗的天空。

春节诗歌范文第8篇

一.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节令诗的分类

所谓节令,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后来发展为二十四节气。而在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节令诗中,作者借其所描写的不同节日与风俗,表达了自己不同的思想情感。教材中的节令诗(广义上词也属于诗歌,所以节令诗词可简称为节令诗),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教材中的节日诗词

苏教版语文教材写节日的诗词有五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上册)、《清明》(三年级下册)、《元日》(四年级上册)、《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均为七年级上册)。所提及的节日按照先后顺序分别有春节、中秋和重阳。清明既是节气又兼节日,虽为节日,但主要作为时令的标志,因此将清明归入时令一类,此处不再赘述。首先看古诗里对春节的描写。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新正、元日、元旦、正旦等,是夏历的一岁之首。春节表现了中华民族注重家庭和睦、五谷丰登等美好愿望,时间为夏历的正月初一,辛亥革命后,为了与世界历法同步,我国开始推行公历纪年,定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夏历一月一日为春节。春节广义上并不是指正月初一当天,从祭灶到元宵约二十天期间皆可称为春节。从节俗看,春节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包括贴春联年画、吃团圆饭、放爆竹、亲友贺年等。教材中所选的北宋王安石的诗歌《元日》(四年级上册)就描写和反映了这一习俗。诗题《元日》所指的就是正月初一。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交代了当时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另一习俗是饮屠苏酒,诗人于是写到:“春风送暖入屠苏”,古代的习俗是正月初一这一天,全家人先幼后长,来饮屠苏酒(美酒名)。[1]末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交代了古时春节的另一习俗,在正月初一这天,人们用新的桃符换下旧的。“桃符”是用桃木写的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旁,以之来压邪,与现今的贴春联年画有些类似,王安石的诗歌说明在北宋时期民间便有这种习俗了。换新桃符表达了人们渴望新年万象更新的美好祝愿,也有希望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家人平安的寓意,其次是对中秋节的有关描写。中秋节作为我国另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合家团圆的心愿,包括对月亮的特殊情感。但中秋成为法定节日的时间较晚,北宋太宗时才定为官方节日。具体时间是夏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恰逢三秋之半,仲秋之中,故亦称为“仲秋节”;又因为此节在八月,适逢秋季,所以又称为“秋节”和“八月节”。节俗有赏月咏月,吃月饼,家人团圆。苏教版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七年级上册)一诗,其中有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正说明了当时中秋赏月的习俗。北宋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七年级上册)序是一首著名的咏月词,开头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句已经家喻户晓。之前的小序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交代了写作背景。此次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大约四十一岁,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来山东密州做地方官,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未见。此时正值中秋,作者醉酒诗兴大发,于是赋词表达与手足深情,又表现出中秋应当赏月和团圆的节俗,还提及了赏月时饮酒的习俗。古代,人们庆祝中秋由来已久。《周礼•春官•竽章》中云“中春、昼击土鼓,咏诗以避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2],即在周朝时期,其节俗已经初露端倪,当时每逢秋分会举行迎寒和祭月的活动。从汉魏到南北朝,中秋的节俗才从祭月发展到赏月。如汉代枚乘《月赋》、南朝梁沈约《咏月诗》等[3],都说明了当时社会赏月之风盛行,而现在的节俗是唐宋以后才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最后为重阳节的民俗描写。在古人的观念中,九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所以称为重阳[4],节俗有登高、赏菊和佩茱萸等。重阳登高大约萌芽在汉代,其原始意义是驱邪免祸消灾。登高野宴也成为了主要的内容。[5]届时,人们登临高山或其他高处,饮茶酒,插茱萸,形成复合型的节俗活动,所以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或茱萸节。王维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上册),诗句后两句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体现了佩茱萸和登高这两个重要的节日习俗。此外重阳节正值秋季,正在盛开,因此还有赏菊和饮菊酒之俗。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就说明了这一点。

2.教材中的时令诗词

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时令诗词有五首:《春夜喜雨》和《春晓》(均为二年级上册)、《清明》(三年级下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观刈麦》(均为七年级上册)。先看对“雨水”的描写。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历史上很早就有相关记载,《礼记•月令》中有“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6]时间是公历二月十九左右,物候是气候回暖,雨水连绵。杜甫的《春夜喜雨》(二年级上册)反映了这一节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明在雨水前后有大量降水过程,天气渐暖,预示春天已经到来。此外民间又有“以雨水为二月节”的说法,即把雨水作为农历二月的开始。再看“清明”这个时令。民俗节日中,节气兼节日的唯有清明,因此显得十分特别。由于还有插柳和祭扫祖先的节俗,因此清明节又被称为插柳节和拜扫节。时间大约是公历的四月五日,物候有气温升高,雨量增多,适宜春耕春种。晚唐的杜牧长于近体诗中七绝这一艺术形式,被选入教材的诗歌是《清明》(三年级下册),有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就说明了降雨的物候。节俗有:扫墓祭祖,春游踏青。祭祖扫墓是清明时的主要节俗,包括坟前祭拜和培修坟墓两个方面。唐玄宗鉴于当时寒食上墓风气之盛,下令民间在寒食扫墓;又由于两者时间相近,所以寒食节的部分节俗与清明发生关联,后来清明扫墓就沿袭下来。[7]清明正值暮春,人们把扫墓和郊游巧妙地结合,使得踏青也成为一项重要节俗。踏青时有放风筝、荡秋千等娱乐活动。杜牧所写的“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处,一语双关,说明人们祭拜祖先时庄严神圣而心情沉重;绵绵春雨又使人们更为愁苦,如同“断魂”一般,这是时令引起的人们情绪上的变化。最后谈谈“芒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因为此时适宜种植如稻、麦等有芒的农作物,所以称之为“芒种”。[8]时间是公历六月六日左右,物候有:炎热潮湿,梅雨不断;节俗有:夏收夏种,饯别花神。白居易在《观刈麦》(七年级上册)中写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芒种时节小麦成熟,人们忙于在入梅前收割小麦。此处讲的就是芒种节气前后农民收麦时的农忙场景。此外,芒种节气过后,春花多凋谢零落,预示着花神退位,因此民间也有饯别花神的节俗。[9]

二.语文教材中节令诗的写作特点

教材中涉及的节令诗都比较通俗易懂,语言简练而生动。虽然描写的节令并不相同,但是都描写了相应的节日或者时令所特有的风俗与物候。

1.写作手法:白描为主,借景抒情节令诗的描写相对应节令的物候和节俗,通常都使用白描手法,如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或是王安石的“千门万户瞳瞳日”,都是直接描写物候和节俗,十分生动形象。此外,借景抒情也是主要的写作手法,不同的物候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正因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因此“路上行人欲断魂”;而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如同“月有阴晴圆缺”,也都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抒感的目的,例如,“雨纷纷”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借雨天表达了对祖先的悼念崇敬之情。此外如韩愈的“绝胜烟柳满皇都”,巧用对比,但相对白描和借景抒情来说对比的手法出现较少。

2.修辞艺术:使用多样,相得益彰节令诗喜用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夸张、通感等,都比较常见,这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精湛技艺。A.对偶:整齐悦耳,凝练和谐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常见的修辞手法就是对偶,如律诗的中间两联均要求对仗,节令诗中这种手法也有,如苏词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句既朗朗上口,又起到了比较的作用,人的离合如月的圆缺,更好表达出对于手足分别、人生无奈的感慨。又如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都是这种手法。B.比喻:生动形象,文采斐然在节令诗中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用本体、喻体的有关文字,找出了事物的相似点,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如“天街小雨润如酥”,意思与“润物细无声”类似,但是以“酥”喻春雨,更能表现出春雨滋润万物、使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强大力量,正因为如此,韩愈的这首七绝就令人耳目一新了。C.夸张:借助想象,引起共鸣夸张也是节令诗中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适当的夸大需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杜牧的“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既能表现出阴雨不断使行人心情沉郁,更能表现出扫墓时的庄严而神圣。D.通感:感同身受,真情流露节令诗中广泛运用通感。通感又叫“移觉”,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如苏轼的词句“高处不胜寒”,使用非常精妙,有空灵蕴藉之感。[10]作者虽未曾去过天上,但是通过想象之语使人如身临其境,通感能表达作者与笔下人物同样的情感。

3.语言风格:典雅含蓄,通俗质朴中国古典诗歌历来注重典雅含蓄之美,通过描写景物,创造意境,为表达情感服务,节令诗也是如此。“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借这种浪漫想象之语,表达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一般来说,节令诗多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语言不夸饰雕琢,而是朴实平易,如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直言明说,今天读来仍然通俗易懂。

4.形式体裁:古体近体,诗词兼具教材中诗歌的形式多样,如《观刈麦》(七年级上册)是古体的乐府诗,《春晓》是五言古诗,因为近体诗不押仄声韵。《清明》(三年级下册)、《元日》(四年级上册)、《十五夜望月》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均为七年级上册)等都是近体诗,且都是七言绝句;《春夜喜雨》(二年级上册)是五言律诗。除了诗歌,还有词作,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七年级上册)。

三.研究古代节令诗的现代意义

学习古代的节令诗词,不仅与今天的中小学生语文学习有关,而且对现代的许多读者都有启发意义,也有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1.拓宽学生与读者知识视野的意义

在节令诗的研究及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将文学的内容与民俗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联系起来,也会让同学们了解古代民俗的特点,甚至比较古今民俗的不同,这样就可以扩充语文教学知识的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可谓事半功倍。同时,对于成人读者来说,在阅读这些节令诗时,因为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识,也能促进人文学科不同知识的学习,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文学民俗,都会加以了解,从而拓宽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

2.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

当今现代社会,少数人重视物质财富,忽视精神生活,民俗节日的氛围不浓,逐渐式微;一些年轻人追究时尚,看重“洋节”,因此,保护传统的民俗节日迫在眉睫。学习节令诗词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能起到保护传统、传承文明的作用。这些节令诗词,有助于学生和普通读者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以及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特点,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之,节令诗是中小学语文古诗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多都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亲情和家庭和睦的思想感情,节令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关注节令诗的教学研究,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促进中小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也很有意义。

春节诗歌范文第9篇

我不懂诗,无法评价邵风华的诗歌,在我的印象中,他写高加索的诗歌大气豪放,而近期的诗歌则细致内敛,或许这构成了他诗歌风格的不同侧面。邵风华最近的小说可以说是典型的“诗人小说”,他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像他一样忧郁而敏感的人,小说主要写这样的人物在世俗生活中的遭遇,家庭的纠纷,婚姻的羁绊,工作的烦恼,等等。在邵风华的笔下,这样的主人公是“不成熟的人”,当然这是从世俗角度的命名,这些主人公都有自己的坚持与追求,在他们身上带有邵风华的某些特征,比如对诗歌的爱好等,在《不成熟的男人》中,邵风华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叙事,《春节》虽然以第三人称叙事,但是作者与叙述者的角度几乎是完全重合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篇小说的主人公与其说像故事中的人物,不如说更像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他们更贴近作家的内心,是从作家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的。当邵风华的“抒情主人公”从诗歌走入小说时,带来的不只是文体的变换,他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抒情主人公”在进入世界之后,会经历怎样的心灵冒险,在这个意义上,邵风华是在以小说的方式写诗,只是他所写的是更加复杂的诗,是“诗人”在尘世中的遭遇。

《不成熟的男人》中的主人公“我”是一个敏感细腻的人,会因为没有太阳而情绪不好,但是却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朋友牛一不择手段发财的梦想、路小铁关于开咖啡馆的幻想,妻子丁妍的闺蜜纳纳的故事,丁妍与前妻的儿子小蓄构成的家庭生活。这些因素组成的世俗生活,对他构成了一种压抑性的力量,他只能承受,只能发现生活的琐屑与无意义,当他打量眼前的这个世界时只能感觉陌生,恍如梦境,“让我吃惊的是,这张脸变得如此陌生;如果不是在同一张床上,我几乎已经认不出是谁。”――这是“我”在深夜看到妻子时的感受,而在故事的最后,他选择了逃离。

《春节》写的是过春节的故事,其实所写的也是主人公“他”与妻子丁妍的矛盾、隔阂与疏离,到最后“他”仍然选择了逃离,一个人到北京去过春节。小说写了主人公与妻子之间关系变化的细微过程,以及“他”在这一过程中的细微感受,小说的写作方法介于纪实与虚构之间,中间甚至插入了一首诗和几篇日记,丰富了文体的表现力,看似随意,却具有一种散淡的诗意和游戏的美感,让我们在直面人生的尴尬、难堪之后,可以在其中发现行云流水般的随遇而安,及其带来的曲折游荡之感。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篇小说主人公的性格及其中的人物是相同的,这使这两篇小说具有“互文性”,我们可以从相同处看到作家的执著,而其差异处不仅让叙述更加丰富,也让我们有理由将它们看作同一个故事的变化与延续,而更加重要的是,在这两篇小说的最后,主人公所选择的都是逃离,我想在这里表达了邵风华的一种人生态度与写作态度:诗人在尘世中永远无法找到栖居之地,他只能永恒地行走在寻找的道路上。这让诗人既置身于世界之中,又置身于世界之外,他们是怀着乡愁行走于这个世界的人。

春节诗歌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文学 “文本解读” 教学策略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有幸参加了本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培训。本次活动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际教学上,都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撼。史家小学群文阅读的展示,农大附小对文体阅读的研究,不管是在教学方法还是在教研研究方面,都为我们以后的教学和研究起到了引领和指导性作用。活动中,两所学校为我们展示了6节课例,每位授课教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为我们呈现了一节节各具特色,不拘一格的课堂,让孩子们和听课的老师们在迷人的画面中,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中,解读文本,感受文本传达的情意。本次授课从不同文体出发,展示了寓言、童话、古诗和散文4种文体的独特魅力。不同的文体,在教学策略的处理上是有很大不同的,处理的方法也是从多种角度切入,有的放矢,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和剖析,然后去共同实现这种文学文本所要传递出的某种情感的最终目标,让学生经历一场情感的体验,正如暖暖春日,正是这百花盛开,百花齐放,只为这万紫千红的春天。那么,不同文体,改如何教?如何学?下面我从“文本解读”的角度,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简要阐述,浅析不同文体是如何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表情达意的。

一、散文文本解读策略

1.品味语言,构建意境。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的美丽体现在如诗如画的意境、强烈的情感宣泄、饱满的生命激情和清新隽永的语言以及以上一切优秀因素融汇而赋予的整体美感。几乎每一位阅读者都可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渴求和灵魂慰藉的需要,例如,我在听张聪老师的《生命 生命》时,张老师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读的很透彻、很到位,魅力的嗓音,极具张力,整堂课都使人沉浸在她所渲染的浓浓气氛当中,让人留恋,让人回味。通过各种对语言词句的品读,再现了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和“我”心跳动的不同画面,生动形象的煽情语言,如诗如画,绘声绘色,不禁让人引发对生命的深思和感悟。

2.联系生活,实现跨越。散文教学不仅要求读懂文章,而且还要求学生还能在原文本的基础能建立自己独特的感悟,文本不能成为约束心灵的羁绊,而应是再创造的依据。伽达默尔曾这样说过:“对一个文本或艺术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不仅新的误解不断克服,而使真义得以从遮蔽它的那些事件中敞亮,并揭示出全新的意义。”其实,也就是指阅读时能做到“见人之所不能见,感人之所不能感受。”这样的解读“不但是情感的宣泄,而且是灵魂的唤醒,是生命的超越。”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不同的老师展示了不同的策略。

其一,寻找文中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补写。正如赵红波老师在处理《祖父的园子》的最后一个环节时,并没有将本文情感停留在萧红的童年在园子中所感受的快乐中,而补充了在祖父病重甚至死后,失去祖父之后,萧红对园子的感受。赵老师主要是抓住了没有祖父就没有园子,没有爱就没有园子的情感这一主线,所谓失去的乐园才是最美的乐园,正是这份失去的伤痛才是最美的。这也符合了萧红写《呼兰河传》表达的整体的凄美的基调。这也正是赵老师对文本的把握最深刻的地方,这才真正表达出了作者写祖父的园子所要表达出的爱和情感,而不仅仅是童年时在园子里的快乐。

其二,介入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论的。散文更是作者对 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受流淌于笔尖的产物。因此,学习散文要鼓励学生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用心感受生活,接受多元的刺激。对于张聪老师的《生命 生命》一课,似乎就有流于表面的嫌疑,虽然对文本的把握和品读很透彻,但未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连。屈平老师的《北京的春节一课》中,为学生展示了多个大家笔下的春节,虽然没人的经历,视角,情感都因人各异,但毕竟春节是每个孩子所熟知的节日,让学生写属于自己的春节,还是很贴合孩子的实际生活的,不管是哪个角度,都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对春节的一种态度。

二、诗歌文本解读策略

诗歌含蓄的抒情传统,为“文本细读”批评方法的运用,提供良好的场所;凝练的语言特点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为“文本细读”提供了必备的载体。古典诗歌教学必须从文本语言出发,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带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层,这是古典诗歌真正有效解读的最重要环节。

1.寻意象,感意境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火柴擦亮后,出现的几个意象,“烤鹅”“圣诞树”和“奶奶”,就马上构建出一幅小女孩所向往的温馨幸福的画面,而灯光熄灭后剩下的那堵冰冷的“墙”,又让小女孩回到了那个真实而又残酷的现实环境下。另外,在古诗两首中,花、戏蝶、娇莺,游园不值中的“柴扉”“一枝红杏”等,几个意象就向读者展现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2.细品读,善想象,多比较

首先,文本细读,“读”为先。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典诗歌为抒情类文本,尤其需要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让学生不断地诵读,在声音的节奏和抑扬起伏中感受诗人的情怀。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老师通过学生初读,默读,齐读,反复读,体会诗意读,感受意境读等多种读法,以读促悟,让学生沉浸在声音的世界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直接感受诗人的爱恨情仇,就是还原诗人心声,让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世界,感受杜甫对春景的喜爱,和叶绍翁在“小扣柴扉久不开”后的失落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后的惊喜,都自在其中。

其次,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学生置身诗境,通过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和跳跃,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在《江畔独步寻花》教学中,老师对花多的引导上,引导学生想象花的颜色,形状,姿态,使意象更加的丰满。

第三,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更是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的一条简捷的通道。在《江畔独步寻花》和《游园不值》的处理上,授课老师进行了对比的策略,这两首都是写春天的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但是在表达方法上,通过一个“满”字,进行对比,将两首古诗的一实一虚完美地展现出来。

上一篇:关于老师的诗歌范文 下一篇:关于母亲的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