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范文

时间:2023-03-18 12:59:30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范文第1篇

2.金相学史话(2):β-Fe的论战郭可信,GUOKe-xin

3.抗菌、消臭功能纤维的研究进展(1)——机理与前景材料科学与工程 萧耀南,曾汉民,XIAOYao-nan,ZENGHan-Min

4.La-Gd-Ca-Mn-O的磁性、电性和磁电阻效应刘宜华,岳龙强,徐丽,黄佶,季刚,王成建,张汝贞,胡季帆,梅良膜,LIUYi-Hua,YUELong-qiang,XULi,HUANGJi,JIGang,WANGCheng-jian,ZHANGRu-zhen,HUJi-fan,MEILiang-mo

5.银钠米粒子/二氧化钛复合薄膜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的研究赵高凌,韩高荣,ZHAOGao-ling,HANGao-rong

6.Bi3+、Ce3+离子极大增强铁石榴石磁光法拉第效应微观机制研究黄敏,赵渭忠,张守业,HUANGMin,ZHAOWei-zhong,ZHANGShou-ye

7.硼掺杂对非晶硅薄膜微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影响张溪文,沈大可,韩高荣,ZHANGXi-wen,SHENDa-ke,HANGao-rong

8.金属注射成形蜡基粘结剂的研究李笃信,黄伯云,曲选辉,李益民,林健凉,LIDu-xin,HUANGBai-yun,QUXuan-hua,LIYi-min,LINJian-liang

9.温压技术中的致密化机制李元元,项品峰,徐铮,倪东惠,吴苑标,LIYuan-yuan,XIANGPin-feng,XUZheng,NIDong-hui,WUYuan-biao

10.温压法制备铜铅轴承合金的研究程继贵,夏永红,CHENGJi-gui,XiaYong-hong

11.包覆型纳米SiC-Al2O3水悬浮液流变特性研究张巨先,高陇桥,ZHANGJu-Xian,GAOLong-qiao

12.CVD金刚石薄膜二次形核机制的研究黄元盛,刘正义,邱万奇

13.涂层梯度液相烧结的扩散与输运动力学分析邱长军,刘瑞林,刘兵

14.不同温度下Ag/Cu复合界面的扩散处理陈燕俊,孟亮,周世平,杨富陶,林德仲,CHENYan-jun,MENGLiang,ZHOUShi-Ping,YANGFu-tao,LINDe-zhong

15.MSb2型金属间化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蒋小兵,赵新兵,张丽娟,曹高劭,周邦昌,邬正泰,JIANGXiao-bing,ZHAOXin-bing,ZHANGLi-juan,CAOGao-shao,ZHOUBan-chang,WUZheng-tai

16.氢对位错运动的影响刘白,LiuBai

17.土壤盐浓差对碳钢/铝合金电偶腐蚀行为影响孙成,李洪锡,张淑泉,高立群,黄磊,SUNCheng,LIHong-xi,ZHANGShu-quan,GAOLi-qun,HUANGLie

18.表面光电压法研究抛光硅片制造中铁沾污的来源罗俊一,沈益军,李刚,刘培东,张锦心,包宗明,黄宜平

19.纺织纤维表面的X光电子能谱研究袁骏袁骏,YUANJun

20.用交流阻抗法研究碳纤维混凝土导电性陈兵,姚武,吴科如,CHENBing,YAOWu,WUKe-ru

21.MgO-SiO2-ZrO2-C系复合材料显微结构及其抗蚀性研究王立久,谢风琴,尚洁,WangLi-jiu,XIEFen-gin,SHANGJie

22.2,5-二烷氧基取代聚对苯撑热性能研究王海侨,刘艳林,曾繁涤,WANGHai-qiao,LIUYan-lin,ZENGFan-di

23.NiFe2O4纳米晶的制备及表面效应对其比饱和磁化强度的影响方道来,郑翠红,朱伟长,晋传贵,FANGDao-lai,ZHENGCui-hong,ZHUWei-chang,JINChuan-gui

24.低电阻率Si-C-O纤维制备——聚合物原丝的不熔化处理刘军,冯春祥,宋永才,LIUJun,FENGChun-xiang,SONGYong-cai

25.锡酸四丁酯[[Sn(OBun)4]水解缩合实验研究郭玉忠,黄瑞安,王剑华,GUOYu-zhong,HUANGRui-an,WANGJian-hua

26.硬脂酸凝胶法制备CeO2纳米粉体董相廷,麦世坚,张伟,刘桂霞,孙晶,洪元佳,刘景和,洪广言,DONGXiang-ging,MAIShi-jiang,ZHANGWei,LIUGui-xia,SUNJing,HONJGYuan-jia,LIUJing-he,HONGGuang-yuan

27.泡沫陶瓷制备工艺的探讨任雪潭,曾令可,王慧,RenXue-tan,ZENGLing-ke,WANGHui

28.C6A4MS与C11A7.CaF2的共存与转化关系研究马德伟,杨利群,徐先宇,MADe-wei,YANGLi-qun,XUXian-yu

29.液晶环氧/双马来酰亚胺共聚物的研究陈立新,王汝敏,蓝立文,张广成,李小刚,CHNELi-xin,WNAGRu-min,LANLi-wen,ZHANGGuang-cheng,LIXiao-gang

30.外加剂在锆基颜料中的作用机理初探文进,孙淑珍,焦新建,高升洲,朱志斌,WENJin,SUNShu-zhen,JIAOXi-jian,GAOSheng-zhou,ZHUZhi-bing

31.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的界面结构与控制张亚峰,龚克成,ZHANGYa-feng,GONGKe-Cheng

32.透明导电聚苯胺复合膜的研究进展王金库,陈军,LINWei-Wei,林薇薇

33.材料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用钙磷酸盐微晶玻璃李延报,沈鸽,程逵,翁文剑,韩高荣,J.DomingosSantos,LIYan-bao,SHENGe,CHENGKui,WENGWen-jian,HANGao-rong,J.DomingosSantos

34.纳米线研究进展(1):制备与生长机制张亚利,郭玉国,孙典亭,ZHANGYa-li,GUOYu-guo,SUNDian-ting

35.无机材料机械力化学研究进展吴其胜,张少明,周勇敏,方莹,WUQi-sheng,ZHANGShao-ming,ZHOUYong-ming,FANGYing

36.快速凝固高强高导铜合金的研究现状及展望张瑞丰,沈宁福,ZHANGRui-feng,SHENNing-fu

37.激光层裂法测量复合材料界面拉伸强度研究进展曾丹勇,张永康,於自岚,ZENGDan-yong,ZHANGYong-kang,YUZi-lan

1.“三”与“二”——丰富多彩与多变创新肖纪美

2.金相学史话(6):电子显微镜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郭可信

3.HEC/SiO2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钱军民,李旭祥

4.Al2O3浆料体系中偶联剂的选择含量及作用影响颜鲁婷,司文捷,苗赫濯

5.复合稀土锰氧化物材料电阻温度特性杨建辉,唐超群

6.复合膨胀掺合料对水化热和混凝土温升的影响詹树林,钱晓倩,王章夫,钱匡亮,孟涛

7.Fe基纳米晶粉芯磁致频移特性的研究方允樟,赵振杰,阮建中,刘龙平,杨燮龙

8.CaO-MgO-Al2O3-SiO2-F系可切削微晶玻璃的晶化机理研究李红,冉均国,苟立

9.超级活性炭储氢性能研究詹亮,李开喜,朱星明,宋燕,吕春祥,凌立成

10.氧化锆烧成体性能的匹配性及其应用周泽华,丁培道,陈蓓,易于

11.在Ca(OH)2碱性条件下亚硫酸钙对矿渣的激发作用研究姚建可,杨利群,蒋年平,徐先宇

12.层板复合材料的疲劳剩余寿命预报模型冯培锋,李海涛,杜善义,赵承杰

13.WC对CuNiSiB喷焊覆层材料耐气蚀性的影响康进兴,赵文轸,肖洁

14.ZA27合金部分重熔过程中组织的扫描电镜观察陈体军,郝远,孙军,狄杰建

15.温度对退火态6.5%Si-Fe热轧合金塑性的影响王聪,单爱党,林栋粱,陈家光,曹涵清

16.空气超音速火焰喷枪设计理论与数学模型的建立王志健,田欣利,胡仲翔

17.溶胶-凝胶法制备疏水型SiO-2气凝胶李伟,王霞瑜,张平,黄舸,贺小华

18.磁流变材料的流变性能研究司鹄,彭向和HttP://

19.影响掺矿渣的钢纤维砼强度的主要因素曹国娥,刘雅君,曹琪

20.Mn代替代对La0.67Ca0.33MnO3电磁特性和磁电阻的影响任清褒

21.SnO2膜导电玻璃性能的研究朱月秀,王德苗

22.新型磷化液的研制陈洁,陈晔

23.电流变体研究进展易新文,李飞,胡克鳌

24.金属诱导晶化法制备多晶硅薄膜研究进展王瑞春,沈鸽,何智兵,赵高凌,张溪文,翁文剑,韩高荣,杜丕一

25.聚酰亚胺基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进展任力,毛名飞,侯有军,沈家瑞

26.玻璃工业中的计算机应用沈锦林,汪志勤,宋晨路,童军民

27.液相包覆技术及其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雷景轩,马学鸣,朱丽慧

28.Ni|MH二次电池负极用贮氢合金的研究发展徐艳辉,陈长聘,王国元,王启东

29.先进结构陶瓷的发展及其钎焊连接技术的进展吴爱萍,邹贵生,任家烈

30.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性质及应用前景李强,林薇薇,宋春芳

31.包晶凝固研究进展王猛,林鑫,苏云鹏,沈淑娟,黄卫东

32.环氧树脂/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邓玉明,顾嫒娟,方征平

33.SHS陶瓷内衬复合管合成及陶瓷致密化技术赵忠民,叶明惠,杜心康,王建江,张龙

34.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施永明,赵高凌,沈鸽,张溪文,翁文剑,杜丕一,韩高荣

35.国内外混凝土碱集料反应研究综述莫祥银,许仲梓,唐明述

36.抗静电防眩膜研究进展吴春春,杨辉,袁骏,何新波,陆文伟

37.金属注射成形技术的研究现状李笃信,黄伯云

38.层叠复合材料加工技术新进展材料科学与工程 陈燕俊,周世平,杨富陶,林德仲,孟亮

39.金属表面激光合金化及熔覆处理的研究进展居毅,郭绍义,李宗全

40.碳纳米管的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技术孙洪强,刘吉平,廖莉玲

1.原位生成TiC粒子在快凝Al-Fe合金中变化行为的研究孙玉峰,郭建,沈宁福,王育人

2.γ-AlON-TiN复相材料稳定性能的研究张作泰,赛音巴特尔,李文超

3.溶胶-凝胶提拉法制备ZnO薄膜及其性能研究宋永梁,季振国,王泉香,向因,叶志镇

4.ITO纳米粉末爆炸压实烧结致密化陶瓷靶材研究李晓杰,张越举,王金相,李瑞勇,赵铮

5.低温化学气相沉积SiC涂层沉积机理及微观结构刘荣军,张长瑞,周新贵,刘晓阳,曹英斌

6.W-Mo-Ti系梯度飞片的显微组织特征李松,何小于,张同俊,员文杰

7.高质量小直径单壁纳米碳管的CVD法制备李昱,张孝彬,沈利华,徐军明,陈飞,孔凡志,陶新永,刘芙,涂江平,陈长聘

8.镍基复合材料在水环境中的摩擦学性能及磨损机理研究贾均红,吕晋军,周惠娣,陈建敏

9.用异醇铝溶液燃烧化学沉积α-Al2O3纳米晶张增志,许海凤,张利梅

10.仿生磷灰石涂层与钛基体结合强度的划痕法实验梁芳慧,王克光,周廉

11.新型含氨丙基聚硅氧烷基高温硫化硅橡胶的制备吴拥中,李红云,冯圣玉

12.Fe基非晶合金涂层的多晶型晶化过程研究向兴华,穆晓冬

13.碳纳米管的化学镀Au研究李霞,马希骋,李士同,温树林,伦宁

14.增强毡C/C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李红,孙晋良,任慕苏,周春节,张家宝

15.稀土对SiC纳米粉体机械合金化形成的影响揭晓华,程秀,蔡莲淑,谢光荣

16.SiC晶须和Ti(C,N)颗粒协同增韧Al2O3陶瓷刀具的研究兰俊思,丁培道,黄楠

17.Ga,In对Fe40Ni40P14B6共晶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甘章华,杨依强,肖建中

18.空气中周期管阵列的声波禁带研究赵宏刚,韩小云,温激鸿,王刚

19.纳米TiO2表面包覆致密SiO2膜的试验研究邹建,高家诚,王勇,李易东,文敏

20.旋转填充床中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超细硫酸沙丁胺醇实验研究马静,王玉红,梅,陈建峰,甄崇礼

21.冲击波在泡沫铝中的传播和衰减特性程和法,黄笑梅,薛国宪,周正存,韩福生

22.ZnO、PbO和SiO2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结构表征赵新强,周秋香,王延吉,张继炎

23.含1,4-萘基氯化聚芳醚酮酮无规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徐海云,程乐华

24.纳米ZnO掺杂对ZrO2(8mol%Y2O3稳定)电性能的影响研究黄英才,刘毅,劳令耳,袁望治

25.紫外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涂料的研制田志高,陈红艳

26.掺锆纳米TiO2制备表征及其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毕怀庆,袁文辉,韦朝海

27.La0.67Sr0.33-xCuxMnO3的室温磁电阻效应刘兴民,唐贵德,刘力虎,侯登录,高书侠,杨连祥,潘成福,聂向富

28.材料科学与工程 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杨祖华,王刚,王鸿灵,阎逢元

29.纳米ZnFe2O4的低温固相合成及其电磁损耗特性吁霁,庄稼,迟燕华,涂铭旌

30.表面修饰纳米ZnO对粘结固体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岳美娥,周惠娣,陈建敏

31.聚氨酯泡沫塑料吸能特性研究张海波,孙金坤,谭立伟,刘宏伟

32.新型抗静电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张洪波,苏春辉,李林

33.逾渗模型在计算材料学中的研究进展齐共金,张长瑞,曹英斌,吉洪亮,刘希从

材料科学与工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材料科学基础 教学

“材料科学基础”是研究材料的成分、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公共主干专业基础课。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拓宽专业口径、按专业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新专业目录,材料类的专业设置不再按传统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为此,各相关高校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上都进行了教学改革。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自2002年设立以来,就依据教育部的要求,将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大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所需的人才。故“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设置为介绍三大材料的基础知识,在教学模式、手段及课程配套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阐述了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以“奠定学科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为宗旨,开展“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发展历史、性质与定位

材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就是按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来划分的,可见材料对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贡献。与人类使用材料的漫长历史相比,对材料的研究即材料科学的历史比较短暂。19世纪中叶,开始采用金相显微镜研究钢铁,相平衡热力学和统计热力学则为建立材料的相平衡与相变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20年代,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提供了研究材料微观结构的理论,x射线衍射技术和电子显微技术为探索材料的微观结构提供了手段。20世纪50年代,金属学已初具规模。高校金属材料专业都开设了《金属学》课程。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的腾飞促使陶瓷学和高分子材料学建立,其代表作分别为wg金格瑞的《陶瓷导论》(introduction to ceramics)和pj flory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polymer chemistry and physics)。前者,wg金格瑞教授将金属学的原理应用于无机材料的结构、热力学、动力学、相变及性能分析当中,成功地指导了水泥、玻璃和陶瓷材料的生产和科研。而pj flory教授则主要围绕聚合物的合成过程、聚集态结构以及物理、化学等行为特征,阐述了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及性能。到今天,三大材料的研究相互渗透,研究方法相互借鉴,产生了21世纪的材料科学。

“材料科学基础”着眼于材料基本问题诸如材料的结合键、材料的晶体结构及缺陷、材料的相结构与相图、材料的凝固、材料中的扩散,材料的塑性变形、材料的亚稳态。从金属材料的基本理论出发,将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把握材料的共性,熟悉材料的个性。本课程横向融合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理论于一炉,纵向则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物理化学、材料力学等),并能连接后续的材料的分析与表征、材料物理、材料加工工艺学等必修课程及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等模块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选择

现代材料工业和技术的发展推动材料从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单一化向复合化、一体化发展,使培养大材料、宽专业人才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在此形势下,2002年暨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立并开始招收首届本科学生,确定了《材料科学基础》为专业基础课(必修,72学时,4学分)。本课程内容旨在以物质结构和结构形成为主线将三大固体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知识有机结合,构建大材料专业公共性专业基础课教学体系。该课程体系旨在强化对学生重基础的通才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共性教学,突出个性特点。为此。从选择教材着手,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基础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能力以及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 “材料科学基础”教材体系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沿袭“金属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少量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内容,往往侧重金属材料。这类教材基本上适合以金属材料为主导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第二类教材则是在增加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内容的同时,对该课程的所有内容进行了全新的组合,将它们有机地融入整个教材体系中,形成新的包含各种类型材料的教学体系。由于低年级本科学生的专业知识有限,这类教材在教学中要突出构建整个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避免学生掌握了各材料的个性,却忽视了各材料的共性,从而使整个课程陷入一个“材料学概论”的泥潭。为达到突出共性教学的目的,搭建一个合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知识平台,根据整个学科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我们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新教材《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教材,从教学目标出发,该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着重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便于在教学中掌握深度和广度。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培养方案的特点,在确立教材内容、体系与后续课程的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在保持课程自身体系的完整性的条件下,兼顾到不同材料的特点及知识体系与要素课程内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该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扬弃”,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

1 材料的结构。①微观结构:原子的排列方式、高分子链结构;②结构的完整性:晶体学基础、金属的晶体结构、合金、离子晶体结构规则、共价晶体结构、聚合物的晶态结构;③结构的不完整性:晶体缺陷、表面和界面、非晶态、亚稳态、准晶态。

2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①扩散:菲克第一、第二定律、扩散的热力学分析、扩散原子理论、影响因素;②高分子的分子运动:分子链的运动及其柔顺性、分子的运动方式及影响因素。

3 材料的组织结构变化。①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单晶和多晶体的塑性变形、回复和再结晶;②相图。单元系相图:凝固、形核和晶体长大;二元系相图:匀晶、共晶和包晶相图、混溶间隙、相图分析;三元系相图:相图基础、三元匀晶和共晶相图。

为了在上述教学内容中力求共性教学,以最大限度地淡化三大材料各自的专业色彩,力求突出共性的内容。例如,相平衡与相图的内容,选择了相律、相平衡热力学理论、一元、两元和三元基本相图类型的阅读等为重点内容,而淡化与此相关的教材中有关金属材料的冶金和铸造

方面的内容。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上述教学内容的优化既得到了后续课程教师的肯定,又使学生学以致用,达到了奠定学科专业基础、培养科学思维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是“三多一少”,即叙述性的原理、规律多,需要记忆的概念、定义多,课程内容知识点多。理论计算少。因该课程内容枯燥、抽象,学生感到难学。具体表现在:不能很好地将数学理论应用到材料科学的基础课程、无法判定从而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点和实际的材料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做了一些探索:

1 突破传统的“一本教科书”的局限性。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授课的同时,综合多种中文教材、英文教材等,力图做到知识面完整、讲授描述通俗易懂。如针对本专业每年都有数目不等的海外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提倡采用台湾晓园出版社出版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补充性教材,提升外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同感和认知度。

2 探索课堂教学,有所为,有所不为。课堂讲重点、难点,讲思路,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难点和重点内容,尽量举出其应用实例,结合学科前沿知识,使学生知道该原理的用处,听课时不感到抽象、空洞,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而且,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务必做到举一反三,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以达到以点带面,进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3 注重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连通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能力。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预习,并将即将讲授的知识点与所学基础知识点的关联告知学生,使其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对部分关联度高的章节,采用课堂讨论、换位讲授等方法,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基础知识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从而提高他们通晓所学知识点的能力,达到全面提升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目的。例如,在相图的学习中,尝试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化学知识换位讲授一元相图和二元相图的基础,一方面使他们学会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演绎,另一方面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演讲技巧。

4 充分、恰当地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法,并辅之以动画,实现图、文、声、像的视听一体化教学。特别是对那些教学难点和需要丰富空间想象力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既直观又富动感,可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难学。因此,在课堂上应常采用启发式教育,常用提问、问答或引而不发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在讲授时使用ppt演示文稿,尽量多用教学模型、挂图、照片和曲线图表等形象化语言。涉及部分教学内容如位错运动等,应结合动画生动地用图像演示给学生,以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对于部分与前期知识关联度高的基本理论如单元相图,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seminar),并以学生发言为主,让他们直接参与教学。对需要运用较多数学知识且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扩散第一、第二定律,应多采用板书推导,加强逻辑性学习。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对那些需要有丰富空间想象力的晶体结构、金相组织的转变和识别、位错、位错增殖和缠结过程等知识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将先进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材料科学基础教学中,并让它们以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弥补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不足,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外,还可建立qq空间,在群聊中解决课堂中来不及解决的问题,通过师生交流,提高学生探索性自学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在“宽口径,大平台”培养模式下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 “材料科学基础”作为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突出共性教学是打好学科专业知识的必备条件。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合理选择及组织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其与教学内容相互协调,是构建新时代“材料科学基础”教学体系的关键。今后,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将继续围绕以符合时展、符合教育规律为中心开展课程建设,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成功培养宽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德珂,材料科学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1张联盟等,材料科学基础[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智恩,材料科学基础[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4]donald r,askeland,材料科学与工程[上下册)[m]台北:晓园出版社,1989。

[5]william d callister,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engineering[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胡赓祥等,材料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7]杨雄,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与建设[j],科教文汇,2008,(7)。

[8]董兵海等,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135):18—20。

[9]齐义辉,韩萍,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9(2):138—139。

[10]崔占全等,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7,30(1):53-57。

[11]靳正国等-大材料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改的认识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增刊):31—35。

材料科学与工程范文第3篇

Food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2,414p

Hardcover

ISBN9781405199223

Bhesh Bhandari等著

食品的材料科学是由食品物理学、食品学、食品加工学与工程等学科组成的有机整体。食品材料科学作为材料科学的分支,和我们熟知的金属材料科学、高分子材料与复合材料科学等其他分支一样,是研究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质、材料行为、生产流程、使用性能与应用的工程领域。不同的是,食品材料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和人们生活须臾不离、息息相关的食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材料科学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书着眼于近些年来在食品工程中应用的新技术,这些技术主旨是在食品生产、加工、贮存和运销等环节中提高食品质量控制及食品原料加工利用水平。换言之,就是利用新技术提高食品的附加价值,这对商业化的食品工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这些新技术有助于提高消费者更为关注的食品品质与食品安全性。在食品工程中引入材料学的研究方法,把传统的食品科学研究推向了在宏观、微观乃至纳米尺度研究食品材料结构与行为的新高度,促使我们对营养物质如何释放和传输等问题进行更深层的探讨。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研究方法将提高食品的质量、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全书共14章:1.食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概况;2.从微观到宏观尺度下的食品材料结构;3.食品的材料科学中的检测技术;4.结构食品中的界面现象;5.食品中的相变、状态转变以及相关现象;6.食品生物聚合物凝胶、微凝胶与纳米凝胶结构、流变学;7.基于材料科学方法的食品设计;8.食品的结构与营养物质的传输;9.新兴加工技术对食品材料性质的影响;10.食品中蛋白质纳米粒子的形成、性质及应用;11.食品纳米成分与饮料包装材料;12.食品配料系统中的封装技术;13.食品品质;14.冷藏与冷冻食品材料科学。

本书强调以材料科学的方法研究食品工程的问题,其中包含近些年来食品工程中的新技术,也包含食品工程的研究前沿,如食品加工与食品包装中的纳米技术。本书适合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生、教授阅读。

刘昊,博士生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Liu Hao,Doctoral Candidate

材料科学与工程范文第4篇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CN:33-1331/TJ)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通过对国内外新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成果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重点刊登钨、铜、镁、铝、钛合金材料,复合材料、特种钢材料、结构陶瓷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稀土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密封材料、材料动态性能测试、模拟与表征等科技领域创新研究的科技论文。

材料科学与工程范文第5篇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CN:43-1448/TF)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刊登粉体、粉末冶金以及材料学科的基础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检测技术及测试仪器等的具有创造性、探索性的学术论文,反映我国粉末冶金及材料科学的新成就和新进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范文第6篇

2.钨极氩弧重熔对电弧喷涂复合涂层组织的影响杜晓东,丁峰,从东锋,杨皓宇,DUXiaodong,DINGFeng,CONGDongfeng,YANGHaoyu

3.省煤器钢管的自保护膏剂渗硼工艺研究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何建军,罗贝尔,陈荐,任延杰,HEJianjun,LUOBeier,CHENJian,RENYanjie

4.铝合金齿轮泵泵体半固态挤压成形的数值模拟研究徐平,杨昆,于英华,XUPing,YANGKun,YUYinghua

5.中厚度铝合金激光-MIG复合焊接组织与性能研究谭兵,马冰,张立君,陈东高,王法科,明珠,TANBing,MABing,ZHANGLijun,CHENDonggao,WANGFake,MINGZhu

6.氧化温度对ZrB2-YAG-Al2O3复相陶瓷表面组成的影响宋杰光,李养良,潘东,纪岗昌,王芳,李伟,陈林燕,SONGjieguang,LIYangliang,PANDong,JIGangchang,WANGFang,LIWei,CHENLinyan

7.含钢内衬增强纤维缠绕筒横向抗冲击性能研究徐光磊,阮文俊,王浩,杨庆平,陈涛,石杏喜,XUGuanglei,RUANWenjun,WANGHao,YANGQingping,CHENTao,SHIXingxi

8.铜药型罩模锻成型的数值模拟研究张全孝,贾万明,姚懂,刘全利,路春梅,谭敦强,ZHANGQuanxiao,JIAWanming,YAODong,LIUQuanli,LUChunmei,TANDunqiang

9.相同强塑积薄钢板抗弹性能和破坏形式的研究肖红亮,时捷,雍岐龙,XIAOHongliang,SHIJie,YONGQilong

11.钨合金轧制变形强化的组织与性能研究刘桂荣,王玲,王广达,杨海兵,LIUGuirong,WANGLing,WANGGuangda,YANGHaibing

12.改性羰基铁粉在红外/雷达兼容涂层中的应用陈砚朋,徐国跃,郭腾超,胡晨,CHENYanpeng,XUGuoyue,GUOTengchao,HUChen

13.Al-Zn-Mg合金价电子理论研究明科宇,李松湖,邹积峰,集兴伟,MINGKeyu,LISonghu,ZOUJifeng,JIXingwei

14.泡沫铝/改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压缩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谢永亮,王瑞,林振荣,卢玉松,陈磊,XIEYongliang,WANGRui,LINZhenrong,LUYusong,CHENLei

15.双层金属靶板耗散刚体侵彻动能ALE算法分析赵一生,张煜,高志国,ZHAOYisheng,ZHANGYu,GAOZhiguo

16.氮化硅泡沫陶瓷浆料性能的研究张武,高晓菊,李金富,李国斌,李康,段关文,ZHANGWu,GAOXiaoju,LIJinfu,LIGuobin,LIKang,DUANGuanwen

17.粉末冶金轴承外挡圈的研制高仲达,李慧云,GAOZhongda,LIHuiyun

18.燃烧法合成SrAl2O4:Eu2+,Dy3+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工艺优化研究孙文周,蒋亮,赵文娟,SUNWenzhou,JIANGLiang,ZHAOWenjuan

19.前处理工艺对AZ91D镁合金直接化学镀镍的影响毛泽旭,飞,郭锋,孙冉冉,MAOZexu,LIPengfei,GUOFeng,SUNRanran

20.Ni60B有氧烧结工艺的研究韩小云,丁小芹,梁翠,王贤瑞,游航,徐金富,HANXiaoyun,DINGXiaoqin,LIANGCui,WANGXianrui,YOUHang,XUJinfu

21.铝基复合材料耐磨特性的研究侯丽丽,HOULili

22.基于Teland模型的截卵形弹丸侵彻混凝土计算分析贺登高,贺虎成,HEDenggao,HEHucheng

23.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沉积技术在刀具上的应用研究张志伟,高平,王力杰,黄瑞芬,ZHANGZhiwei,GAOPing,WANGLajie,HUANGRuifen

24.SiC晶须改性紫外光敏树脂的研究朱丽梅,郭卫卫,王爱玲,刘永姜,ZHULimei,GUOWeiwei,WANGAiling,LIUYongjiang

25.影响铝合金MIG焊丝质量的因素分析明珠,王有祁,甄立玲,齐果,刘宏伟,陈东高,谭兵,陈巍,MINGZhu,WANGYouqi,ZHENLiling,QIGuo,LIUHongwei,CHENDonggao,TANBing,CHENWei

26.NdFeB磁性材料表面化学镀Ni-W-P实验研究王憨鹰,刘炜,WANGHanying,LIUWei

27.热处理工艺对20CrMnMo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苑淑敏,辛士进,吴洪海,YUANShumin,XINShijin,WUHonghai

28.镁合金板材轧制技术与工艺的研究进展张丁非,方霖,刘郭平,戴庆伟,ZHANGDingfei,FANGLin,LIUGuoping,DAIQingwei

29.微弧氧化研究进展段关文,高晓菊,满红,张武,姜光华,李金富,DUANGuanwen,GAOXiaoju,MANHong,ZHANGWu,JIANGGuanghua,LIJinfu

3.不同有源层厚度的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特性研究李阳,LIYang

4.含脱粘界面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弹性常数预报钟国辉,倪新华,刘协权,李宝峰,赵磊,孙涛,ZHONGGuohui,NIXinhua,LIUXiequan,LIBaofeng,ZHAOLei,SUNTao

5.非线性晶体KBe2BO3F2的深紫外输出特性宋春荣,赵建君,刘进,SONGChunrong,ZHAOJianjun,LIUJin

6.陶瓷湿敏电阻器稳定性研究江涌,魏杰,张秀霞,JIANGYong,WEIJie,ZHANGXiuxia

7.铂型IPMC的含水特性及静态拉力测试刘刚,王帮峰,卞侃,金宁,陈骐,熊克,LIUGang,WANGBangfeng,BIANKan,JINNing,CHENQi,XIONGKe

8.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DH36钢中的动态应变时效特性刘风亮,郭伟国,孟卫华,曾志银,邵小军,LIUFengliang,GUOWeiguo,MENGWeihua,ZENGZhiyin,SHAOXiaojun

9.基于模糊推理的复合材料柔性梁损伤识别研究黄烨,郑世杰,HUANGYe,ZHENGShijie

10.粉末冶金铍铝合金相界面微观应力场的有限元分析冯婷,马玲,焦旗,赵双群,FENGTing,MALing,JIAOQi,ZHAOShuangqun

11.单位线能量对搅拌摩擦焊接头形貌的影响李宝华,唐众民,鄢江武,陈莹,LIBaohua,TANGZhongmin,YANJiangwu,CHENYing

12.镁合金热喷涂Al2O3纳米陶瓷涂层性能研究马壮,邹积峰,李智超,MAZhuang,ZOUJifeng,LIZhichao

13.应变速率对8090铝锂合金动能吸收能力的影响赵一生,ZHAOYisheng

14.30CrMnSiNi2A钢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力学性能研究周义清,张治民,ZHOUYiqing,ZHANGZhimin

15.变形对双相钢相变行为及组织的影响王银凤,何宜柱,WANGYinfeng,HEYizhu

16.BST薄膜高介电调谐率和低介电损耗的设计蔡玉平,冯蒙丽,韩代朝,CAIYuping,FENGMengli,HANDaizhao

17.镍纳米晶体的微波辅助polyol法可控合成与表征章成文,刘先松,ZHANGChengwen,LIUXiansong

18.1Cr18Ni9Ti钢中温拉伸性能研究王淑花,徐家文,安秀娟,WANGShuhua,X(U)Jiawen,ANXiujuan

19.Mg-B2O3体系制备MgB2的研究吕桂财,刘德宝,L(U)Guicai,LIUDebao

20.极性小分子对Ni/TiO2核壳结构电流变液性能的影响谭锁奎,宋晓平,郭红燕,纪松,赵红,TANSuokui,SONGXiaoping,GUOHongyan,JISong,ZHAOHong

21.一种调质50SiMnVB钢Johnson-Cook本构模型的建立常列珍,潘玉田,张治民,薛勇,CHANGLiezhen,PANYutian,ZHANGZhimin,XUEYong

22.单级感应线圈发射器参数分析与动态特性计算李凤层,雷彬,李治源,LIFengceng,LEIBin,LIZhiyuan

23.Ar+及沉积气压对离子溅射制备铜钨复合膜结构的影响曾莹莹,艾永平,ZENGYingying,AIYongping

24.TiO2掺杂ZnSnO3气敏材料结构及气敏性能研究余龙,叶素芳,YULong,YESufang

25.激光毛化对镀铬层结晶位向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周重光,刘国孝,苗美润,贺勇,彭林华,阎洮,谢志萍,ZHOUChongguang,LIUGuoxiao,MIAOMeirun,HEYong,PENGLinhua,YANYao,XIEZhiping

26.高强变形镁合金的研究现状及展望宋鹏飞,王敬丰,潘复生,SONGPengfei,WANGJingfeng,PANFusheng

27.夹芯材料发展及防护结构应用综述杨益,李晓军,郭彦朋,YANGYi,LIXiaojun,GUOYanpeng

3.电场活化丙烯酸弹性体的应变特性鄂世举,朱黎辉,朱喜林,惠安峰,高春甫,EShiju,ZHULihui,ZHUXilin,HUIAnfeng,GAOChunfu

4.射流侵彻对45#钢靶板硬度影响的分析陈昊,陶钢,CHENHao,TAOGang

5.加添加剂水热法简易制备锐钛矿型TiO2薄膜及其表征张一兵,江雷,ZHANGYibing,JIANGLei

6.Cu包覆W粉体的制备工艺及表征陈,胡可文,石乃良,CHENWenge,HUKewen,SHINailiang

7.掺杂空穴传输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研究徐维,乔日东,尚福军,XUWei,QIAORidong,SHANGFujun

8.7A52铝合金双丝MIG焊接温度场数值模拟田红雨,陈芙蓉,解瑞军,郝永飞,TIANHongyu,CHENFurong,XIERuijun,HAOYongfei

9.硬脆材料超声波精密加工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肖强,李言,李淑娟,XIAOQiang,LIYan,LIShujuan

10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粉煤灰/Al-Mg合金基复合材料的实验研究曹银南,闵凡飞,王庆平,CAOYinnan,MINFanfei,WANGQingping

11.机械手表屏蔽罩材料的磁屏蔽特性研究鲍贤勇,李北,张鸣,唐海元,翁建寅,BAOXianyong,LIBei,ZHANGMing,TANGHaiyuan,WENGJianyin

12.TiB2-W-Cu复合材料的导电/抗烧蚀性能研究刘正伟,李明利,周宇松,吴敏,王耀军,郭红燕,LIUZhengwei,LIMingli,ZHOUYusong,WUMin,WANGYaojun,GUOHongyan

13.铸造成型局部加压补缩控制系统设计和应用实例吴岳壹,王进华,费良军,沈建明,陈敏,陈耘,周灵展,朱秀荣,WUYueyi,WANGJinhua,FEILiangjun,SHENJianming,CHENMin,CHENYun,ZHOULingzhan,ZHUXiurong

14.湿热老化环境对环氧树脂性能影响研究张晖,阳建红,李海斌,刘承武,ZHANGHui,YANGJianhong,LIHaibin,LIUChengwu

15.自紧厚壁圆筒静压强度模拟试验研究黄建文,钱学梅,田雨江,胡俊,吕彦,任泽宁,张贵才,信文君,HUANGJianwen,QIANXuemei,TIANYujiang,HUJun,L(U)Yan,RENZening,ZHANGGuicai,XINWenjun

16.感应等离子工艺参数对制备电容器级钽粉性能的影响梁栋,侯击波,殷涛,尚福军,史洪刚,黄伟,史文璐,LIANGDong,HOUJibo,YINTao,SHANGFujun,SHIHonggang,HUANGWei,SHIWenlu

17.中碳Ni-Cr-Mo钢中绝热剪切带的形成及其特征王勇,董恩龙,张起生,苏春霞,WANGYong,DONGEnlong,ZHANGQisheng,SUChunxia

18.Ni/TiO2/Urea纳米核壳微粒电流变液的温度稳定性研究谭锁奎,宋晓平,郭红燕,纪松,赵红,刘东升,TANSuokui,SONGXiaoping,GUOHongyan,JISong,ZHAOHong,LIUDongsheng

19.试验速率及试样尺寸对铝合金7050T74性能的影响梁波,张宏,周玲,江韶军,LIANGBo,ZHANGHong,ZHOULing,JIANGShaojun

20.钇和铈对AZ91D镁合金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狄石磊,郭峰,张建华,高平,李进军,张文波,DIShilei,GUOFeng,ZHANGJianhua,GAOPing,LIJinjun,ZHANGWenbo

21.GH3039脉冲激光焊接头组织性能研究刘丰刚,成军,潘海莎,郑刚亮,LIUFenggang,CHENGJun,PANHaisha,ZHENGGangliang

22.应力退火下CoFeVSiB非晶薄带巨应力阻抗效应研究张延松,丁昂,钱坤明,纪松,ZHANGYansong,DINGAng,QIANKunming,JISong

23.前缸盖的间接挤压铸造技术研究马欣宇,范云波,陈敏,余艳,朱秀荣,侯立群,MAXinyu,FANYunbo,CHENMin,YUYan,ZHUXiurong,HOULiqun

24.板料拉深有限元模拟冲模速度研究施于庆,李凌丰,SHIYuqing,LILingfeng

25.碟簧断裂分析高彤,董霞,温炳福,吴瑞,GAOTong,DONGXia,WENBingfu,WURui

26.高温过热器管道开裂原因分析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王力杰,郝新,刘素芬,刘子瑜,WANGLijie,HAOXin,LIUSufen,LIUZiyu

27.SAE8620H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王伊敏,尹嘉明,郝丽萍,袁慧萍,孙鹏,侯彩云,WANGYimin,YINJiaming,HAOLiping,YUANHuiping,SUNPeng,HOUCaiyun

28.不同形貌纳米二硫化钼制备研究进展薛首峰,兰新哲,周军,宋永辉,张秋利,杨勇,任萍,XUEShoufeng,LANXinzhe,ZHOUJun,SONGYonghui,ZHANGQiuli,YANGYong,RENPing

材料科学与工程范文第7篇

2.7050铝合金喷水淬火表面换热系数的热模拟研究熊创贤,邓运来,张劲,张新明,XIONGChuang-xian,DENGYun-lai,ZHANGJin,ZHANGXin-ming

3.基于颗粒模型的狭小型腔粉末微注射成形刘煜,李益民,夏卿坤,何浩,王光耀,LIUYu,LIYi-min,XIAQing-kun,HEHao,WANGGuang-yao

4.Cl-在Al(100)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张蓉,黄开有,张攀,陈书涵,ZHANGRong,HUANGKai-you,ZHANGPan,CHENShu-han

5.粉末冶金Ti-1.5Fe-2.25Mo钛合金的热变形本构方程邱敬文,刘咏,刘延斌,刘彬,王斌,王玉林,汤慧萍,王雪晴,QIUJing-wen,LIUYong,LIUYan-bin,LIUBin,WANGBin,WANGYu-lin,TANGHui-ping,WANGXue-qing

6.铁钴铜复合草酸盐的热分解、煅烧和还原过程谢志刚,秦海青,王进保,蒙光海,蒋剑锋,XIEZhi-gang,QINHai-qing,WANGJin-bao,MENGGuang-hai,JIANGJian-feng

7.不同纳米相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刘贵民,李斌,杜建华,宋娅玲,LIUGui-min,LIBin,DUJian-hua,SONGYa-ling

8.固溶温度对Al-Zn-Mg-Cu系铝合金组织与应力腐蚀的影响陈送义,陈康华,彭国胜,方华婵,CHENSong-yi,CHENKang-hua,PENGGuo-sheng,FANGHua-chan

9.溶胶-凝胶法制备烧绿石型复合氧化物Sm2InNbO7及其光催化性能陈龙,叶红齐,唐新德,马晨霞,周晚珠,赵智,CHENLong,YEHong-qi,TANGXin-de,MAChen-xia,ZHOUWan-zhu,ZHAOZhi

10.放电等离子烧结Ti/(1-x)Ti3SiC2+xSiC层状材料的显微结构郑军君,倪东惠,谭文昌,谢珩,李元元,ZHENGJun-jun,NGAITungwai,TANWen-chang,XIEHeng,LIYuan-yuan

11.化学包覆法制备TiO2/SiO2复合物姚志通,夏枚生,叶瑛,YAOZhi-tong,XIAMei-sheng,YEYing

12.C/C-Cu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行为杨琳,易茂中,冉丽萍,葛毅成,彭可,YANGLin,YIMao-zhong,RANLi-ping,GEYi-cheng,PENGKe

13.Ar气流量对石墨表面CVDTaC涂层生长与表面形貌的影响张帆,李国栋,熊翔,陈招科,ZHANGFan,LIGuo-dong,XIONGXiang,CHENZhao-ke

14.烧结工艺对Cu-20Zn黄铜力学性能的影响黄钧声,赵欣悦,志田光明,HUANGJun-sheng,ZHAOXin-yue,ShidaMitsuaki

15.化学置换法制备核-壳结构(Cu-Sn)/Fe复合粉末周文艳,胡竞之,赵文,黄啸,彭俊,李松林,ZHOUWen-yan,HUJing-zhi,ZHAOWen,HUANGXiao,PENGJun,LISong-lin

16.渗铜剂成分对烧结钢渗铜性能的影响王林山,汪礼敏,徐景杰,张景怀,WANGLin-shan,WANGLi-min,XUJing-jie,ZHANGJing-huai

17.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水热法合成不同形貌羟基磷灰石宋江凤,刘咏,张莹,SONGJiang-feng,LIUYong,ZHANGYing

18.沉积温度和碳纳米管对CVDSiC涂层微观形貌的影响张翔,李军,廖寄乔,谭周建,ZHANGXiang,LIJun,LIAOJi-qiao,TANZhou-jian

19.高温还原对水雾化铁粉压缩性的影响李松林,徐从京,张德金,袁勇,崔建民,羊求民,LISong-lin,XUCong-jing,ZHANGDe-jin,YUANYong,CUIJian-min,YANGQiu-min

20.P型稀磁半导体材料的居里温度关玉琴,陈余,赵春旺,GUANYu-qin,CHENYu,ZHAOChun-wang

21.草酸盐共沉淀法制备Cu-Sn预合金粉末黄蓉,陈仕奇,HUANGRong,CHENShi-qi

22.行车试验中纳米WS2粉末的节能减排特性石深,毛大恒,李登伶,SHIChen,MAODa-heng,LIDeng-ling

23.机械化学法制备纳米碳酸钙杨海林,谢元彦,阮建明,白波,YANGHai-lin,XIEYuan-yan,RUANJian-ming,BAIBo

1.Cu纳米线的研究进展王世良,刘新利,张泉,喻博闻,涂敏,王超,贺跃辉,WANGShi-liang,LIUXin-li,ZHANGQuan,YUBo-wen,TUMing,WANGChao,HEYue-hui

2.反钙钛矿结构InNNi3的电子结构、弹性性质和化学键结合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施毅敏,SHIYi-ming

3.高岭石-C体系高温碳热反应过程王朝胜,邵珊,邹正光,龙飞,易茂中,WANGChao-sheng,SHAOShan,ZOUZheng-guang,LONGFei,YIMao-zhong

4.动态条件下PCC/PEG分散体系的剪切增稠及耗能行为杨海林,谢元彦,阮建明,周忠诚,邹俭鹏,伍秋美,YANGHai-lin,XieYuan-yan,RUANJian-ming,ZHOUZhong-cheng,ZOUJian-peng,WUQiu-mei

5.稀土-硼共渗预处理对YG6表面金刚石薄膜质量的影响魏秋平,刘培植,余志明,马莉,龙航宇,苏绍华,WEIQiu-ping,LIUPei-zhi,YUZhi-ming,MALi,LONGHang-yu,SUShao-hua

6.热处理及热挤压对Mg-10Gd-4.8Y-0.6Zr组织及常温力学性能的影响李慧中,郭菲菲,刘楚明,刘洪挺,王海军,梁霄鹏,LIHui-zhong,GUOFei-fei,LIUChu-ming,LIUHong-ting,WANGHai-jun,LIANGXiao-peng

7.Fe/S混合粉体的机械化学反应欧阳全胜,OUYANGKingsam

8.超细WCrCu30合金的电击穿特性曹伟产,梁淑华,马德强,王献辉,杨晓红,CAOWei-chan,LIANGShu-hua,MADe-qiang,WANGXian-hui,YANGXiao-hong

9.TiN涂层硬质合金在空气中的氧化行为王社权,陈康华,徐银超,祝昌军,谢灿强,陈响明,WANGShe-quan,CHENKang-hua,XUYin-chao,ZHUChang-jun,XIECan-qiang,CHENXiang-ming

10.Fe掺杂对纳米Ag-SnO2电接触合金润湿性及电性能的影响付翀,姜凤阳,王俊勃,杨敏鸽,刘英,蒋百灵,FUChong,JIANGFeng-yang,WANGJun-bo,YANGMin-ge,LIUYing,JIANGBai-ling

11.喷雾干燥工艺对NiFe2O4-10NiO/xM型复合陶瓷粉料特性的影响曹卓远,张雷,祖利国,周科朝,CAOZhuo-yuan,ZHANGLei,ZULi-guo,ZHOUKe-chao

12.喷雾干燥-氢还原制备超细/纳米晶W-10Cu粉末及其烧结行为朱松,范景莲,刘涛,田家敏,ZHUSong,FANJing-lian,LIUTao,TIANJia-min

13.轻质烧结316L不锈钢纤维夹芯板的冲击行为王建永,汤慧萍,奚正平,李程,朱纪磊,敖庆波,支浩,陈金姝,张庆明,WANGJian-yong,TANGHui-ping,XIZheng-ping,LICheng,ZHUJi-lei,AOQing-bo,ZHIHao,CHENJin-mei,ZHANGQing-ming

14.金刚石辅磨料对混凝土锯片使用寿命和切割效率的影响张绍和,马欢,ZHANGShao-he,MAHuan

15.气雾化参数对316L不锈钢粉末粒度的影响朱盼星,张少明,徐骏,朱学新,赵新明,ZHUPan-xing,ZHANGShao-ming,XUJun,ZHUXue-xin,ZHAOXin-ming

16.短炭纤维增强C和SiC双基体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破坏机理姜四洲,李专,熊翔,肖鹏,JIANGSi-zhou,LIZhuan,XIONGXiang,XIAOPeng

17.水热反应法制备13X分子筛赵世伟,武波涛,何捍卫,ZHAOShi-wei,WUBo-tao,HEHan-wei

18.LaNi5对机械合金化合成Mg2FeH6基复合物放氢性能的影响汤盛龙,李松林,方于虎,刘燚,周伍喜,崔建民,TANGSheng-long,LISong-lin,FANGYu-hu,LIUYi,ZHOUWu-xi,CUIJian-min

19.激光制备NiCrBSiCoWC熔凝层的特性樊湘芳,邱长军,袁波,何彬,FANXiang-fang,QIUChang-jun,YUANBo,HEBin

1.纳米结构Fe3O4制备与应用的研究进展焦华,JIAOHua

2.一个简单实用的模拟工具:通用综合烧结曲线果世驹,GUOShi-ju

3.电解银粉的制备及其电结晶任同兴,曹华珍,王志伟,郑国渠,RENTong-xing,CAOHua-zhen,WANGZhi-wei,ZHENGGuo-qu

4.电场活化烧结制备Cu-10Cr-0.5Al2O3复合材料张寅,李小强,叶永权,杨俊逸,ZHANGYin,LIXiao-qiang,YEYong-quan,YANGJun-yi

5.微电子封装用SiCp/Al复合材料的中温钎焊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常玲玲,何新波,吴茂,曲选辉,CHANGLing-ling,HEXin-bo,WUMao,QUXuan-hui

6.机械合金化制备Zr50Al15Ni10Cu25非晶合金粉末的非晶化机制欧阳雪琼,龙卧云,唐武彪,李婧,卢安贤,OUYANGXue-qiong,LONGWo-yun,TANGWu-biao,LIJing,LUAn-xian

7.真空烧结Fe-Al多孔材料的元素挥发及其对孔结构的影响陈刚,沈培智,高海燕,贺跃辉,黄伯云,徐南平,CHENGang,SHENPei-zhi,GAOHai-yan,HEYue-hui,HUANGBai-yun,XUNan-ping

8.CeO2对Mo/Al2O3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刘俊涛,常春,余大江,姜江,LIUJun-tao,CHANGChun,YUDa-jiang,JIANGJiang

9.不同试验模式下C/C-Cu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特性杨琳,易茂中,冉丽萍,廖亚平,李文军,YANGLin,YIMao-zhong,RANLi-ping,LIAOYa-ping,LIWen-jun

10.掺Mo6+附Ag纳米TiO2在可见光下降解酸性大红3R张鹏飞,赵甜香,闻立时,ZHANGPeng-fei,ZHAOTian-xiang,WENLi-shi

11.C/C坯体密度对熔融渗硅法制备的C/C-SiC复合材料摩擦行为的影响彭可,葛毅成,杨琳,易茂中,PENGKe,GEYi-cheng,YIMao-zhong,YANGLin

12.激光烧结成形结合熔渗制备钨铜射孔弹药型罩陈锋,姜德义,谢湛,李瑞迪,CHENFeng,JIANGDe-yi,XIEZan,LIRui-di

13.化学镀工艺制备Co/Fe核壳结构复合粉末林俊峰,曹顺华,黄倩芳,LINJun-feng,CAOShun-hua,HUANGQian-fang

14.镁合金表面电化学阳极沉积氧化镁膜及其耐腐蚀性欧阳春,雷霆,唐炜,李年丰,周乐山,OUYANGChun,LEITing,TANGWei,LINian-feng,ZHOULe-shan

15.SiC晶须的原位生长及其在C/C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中的应用李军,张翔,廖寄乔,谭周建,LIJun,ZHANGXiang,LIAOJi-qiao,TANZhou-jian

16.液相沉积制备TiO2/Al颜料及其在自清洁涂料中的应用蒯勤,叶红齐,高莹,KUAIQin,YEHong-qi,GAOYingHtTp://

17.球磨对雾化铁基合金14YWT粉末烧结性能的影响刘东华,刘咏,刘祖铭,王斌,LIUDong-hua,LIUYong,LIUZu-ming,WANGBin

18.α-SiC的粒度对铜基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孟康龙,姚萍屏,MENGKang-long,YAOPing-ping

19.微波烧结W-Ni-Fe高密度合金的变形现象及显微组织周承商,易健宏,罗述东,彭元东,王红忠,ZHOUCheng-shang,YIJian-hong,LUOShu-dong,PENGYuan-dong,WANGHong-zhong

1.助焊剂的研究及发展趋势刘文胜,黄国基,马运柱,彭芬,崔鹏,LIUWen-sheng,HUANGGuo-ji,MAYun-zhu,PENGFen,CUIPeng

2.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紧耦合气雾化流场结构突变过程的数值模拟欧阳鸿武,王琼,刘卓民,OUYANGHong-wu,WANGQiong,LIUZhuo-min

3.Ti-Al系电子结构及Mn掺杂对TiAl3室温脆性的影响李燕峰,徐慧,夏庆林,宋招权,LIYan-feng,XUHui,XIAQing-lin,SONGZhao-quan

4.反应烧结SiC/Co-Si体系的润湿性及界面反应李树杰,王川宝,宋旻键,贺跃辉,付春娟,LIShu-jie,WANGChuan-bao,SONGMin-jian,HEYue-hui,FUChun-juan

5.混合稀土掺杂硬质合金刀具工作表面稀土富集相的能谱分析吴厚平,张立,赵晓兆,陈述,黄伯云,WUHou-ping,ZHANGLi,ZHAOXiao-zhao,CHENShu,HUANGBai-yun

6.淬火介质对2519铝合金抗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李慧中,梁霄鹏,卫晓燕,王海军,刘洪挺,郭菲菲,LIHui-zhong,LIANGXiao-peng,WEIXiao-yan,WANGHai-jun,LIUHong-ting,GUOFei-fei

7.飞机炭刹车盘刹车压-刹车力矩特性研究谷立民,肖志超,苏君明,彭志刚,邢如鹏,GULi-min,XIAOZhi-Chao,SUJun-Ming,PENGZhi-gang,XINGRu-peng

8.C/C-Cu复合材料表面等离子喷涂钨涂层葛毅成,彭可,杨琳,冉丽萍,易茂中,李文军,彭芬,GEYi-cheng,PENGKe,YANGLing,RANLi-ping,YIMao-zhong,LIWen-jun,PENGFen

9.95W-5(Ni/Fe)合金的延、脆性断裂行为及热处理影响周伟,高翔,周永贵,罗丰华,ZHOUWei,GAOXiang,ZHOUYong-gui,LUOFeng-hua

10.超细WC-Co复合粉的原位反应合成及烧结致密化魏崇斌,宋晓艳,赵世贤,张立,刘雪梅,刘文彬,WEIChong-bin,SONGXiao-yan,ZHAOShi-xian,ZHANGLi,LIUXue-mei,LIUWen-bin

11.煅烧预处理对胶态成型用BeO粉体性能的影响罗玉林,王小锋,彭超群,王日初,李婷婷,刘兵,LUOYu-lin,WANGXiao-feng,PENGChao-qun,WANGRi-chu,LITing-ting,LIUBing

12.高性能SiCp/Al电子封装壳体的近终成形何新波,张政敏,任淑彬,董应虎,曲选辉,HEXin-bo,ZHANGZheng-min,RENShu-bin,DONGYing-hu,QUXuan-hui

13.第二组元对铁基高温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韩云娟,刘咏,刘东华,刘祖铭,HANYun-juan,LIUYong,LIUDong-hua,LIUZu-ming

14.稀土对FeNi30粉末触媒合成金刚石的影响赵文东,徐骏,张少明,赵新明,朱学新,ZHAOWen-dong,XUJun,ZHANGShao-ming,ZHAOXin-ming,ZHUXue-xin

15.与GH4169合金配副的C/C复合材料与高强石墨的摩擦磨损性能彭可,易茂中,葛毅成,PENGKe,YIMao-zhong,GEYi-cheng

16.复合添加Zr,Cr,Pr对Al-Zn-Mg-Cu-Zr合金再结晶行为的影响叶登峰,陈康华,方华婵,YEDeng-feng,CHENKang-hua,FANGHua-chan

17.含炭纤维湿式铜基摩擦材料的性能严深浪,张兆森,宋招权,徐慧,YANShen-lang,ZHANGZhao-sen,SONGZhao-quan,XUHui

1.流变学的研究及其应用谢元彦,杨海林,阮建明

2.AIN陶瓷活性封接技术的研究概况李慧,秦明礼,钟小婧,张玲艳,贾宝瑞,曲选辉

3.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优化SiC/(Mo,W)Si2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彭可,易茂中,刘勋,葛毅成,杨琳

4.会议信息

5.TiAl基合金热包覆锻造过程中温降的数值分析王丽,刘咏,张伟,王辉

6.高速压制法制备90W-10Cu复合材料张启旺,王志法,余惺,姜国圣,阮涛

7.放电等离子烧结不同粒径匹配的WC-Co混合粉末赵世贤,宋晓艳,魏崇斌,刘雪梅,张久兴

8.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高温硫化性能及应用沈培智,高麟,高海燕,贺跃辉

9.多场耦合烧结Fe-2Cu-2Ni-1Mo-0.8C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李小强,唐愈,叶永权,梁华星

10.粉末冶金Ti-Al合金表面多孔氧化膜的制备曹华珍,朱施利,董虹星,郑国渠,贺跃辉

11.TiB2和TiC复合熔敷棒的制备及电火花涂层特性罗成,熊翔,董仕节

12.放电等离子烧结法制备金刚石/Cu复合材料淦作腾,任淑彬,沈晓宇,何新波,曲选辉,郭佳

13.机械合金化制备Zr50Cu40Ai10非晶合金粉末及其晶化研究朱艺添,刘咏,李飞,刘祖铭,吴宏

14.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熔盐电解法制备高纯钛粉翁启钢,周志辉,林洪波,袁继维,袁铁锤

15.纳米氧化物弥散强化铁素体合金的制备温玉仁,刘咏,刘东华,窦玉海

16.空心微珠热碱液活化化学镀银胡圣飞,张冲,赵敏,陈华

材料科学与工程范文第8篇

根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通过到企业调查走访、问卷调查、毕业生反馈等方式,收集了对课程体系设置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进行了模块化设置。也就是将课程体系设置为由若干个完整的课程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形式。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由材料制备基础、材料加工技术、材料的性能、材料的检测等四个模块组成。每一个模块又由若干门课程组成,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材料制备基础模块由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塑性成型理论、材料科学导论(双语)等组成;材料加工技术模块由热处理原理及工艺、金属塑性成型工艺学、现代材料制备技术、金属焊接工艺等组成;材料的性能模块由材料力学性能、材料腐蚀与防护、材料物理性能等组成;材料的检测模块由材料分析技术、失效分析、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应用等组成。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突破学科专业领域的界限,灵活地设计和组织具有不同作用的课程模块,从而构建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要。

2.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的整合和重组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长期的实践经验,对课程进行了整合与重组;在制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过程中,在原来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重新的整合和重组。在进行课程体系的整合重组过程中,打破了各学科领域的界限,增加金属凝固、塑性成型、焊接等内容,真正达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目的。同时不受原有课程和体系结构的束缚,对课程进行了实质性的有机融合和重新组织。具体而言,改变了以往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分类或按照等级结构设置课程的做法,打破了原有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摆脱了学科知识系统的束缚;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以跨学科的方式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和整合课程体系。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融合和新知识的吸收利用,保证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改变过于讲究学科自身结构而导致的课程设置过细、过多和缺乏整体性的状况;避免课程内容的脱节和交叉重复,精简课程门类,减少必修课比例。比如:将以往的《固态相变》和《热处理工艺学》整合为《热处理原理及工艺》,将《材料力学性能》和《材料物理性能分析》整合为《材料性能》,将《金属材料学》和《模具材料》整合为《金属材料学》,将《现代材料制备技术》和《热处理新技术》整合为《现代材料加工技术》等。并处理好理论与工程实践、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大力加强实践课程的体系改革。

3.结合企业需求,制订企业培养方案

企业学习阶段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不可或缺的阶段,是整个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将严格按照“3+1”培养模式,其中1年企业实践培养,着重完成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企业学习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基本掌握金属加工车间、热处理车间、锻造车间、表面处理车间、金属材料检测中心等部门的工作内容和基本生产操作技能,了解工程技术人员在热处理车间表面车间、检测中心等部门的作用及技术职责范围,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具有灵活运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与材料工程规范、团队协作、跨文化环境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热处理工艺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能力。所以企业培养方案包括:初步能力培养实训、专业基本能力培养实训、工程能力训练、行业领域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整个教学环节将依托企业、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开展,由校企共同参与培养过程,共同监控培养过程。

4.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备坚实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素质和工程能力,能在冶金、材料结构研究、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制备、金属材料成型等领域从事设计、研发、制备、加工、分析检测、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根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如图1所示。如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课程:大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能够为卓越工程师提供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第二学年第2学期和第三学年的课程: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热处理原理及工艺、金属塑性成型理论、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分析技术等,为卓越工程师奠定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校内的工程实训:金工实习、专题实验,让学生初步接触生产实际,使学生具备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初步技能;1年的企业工程训练项目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训、毕业论文等,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接触生产一线,体味企业文化,使学生逐步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习与同事相处、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专业后,与我省金属材料相关企业进行深入沟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原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坚持了“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体现了“优化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鼓励创新”的应用研发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要求,并体现我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在今后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将继续地完善和优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范文第9篇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04-03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是教育部、财政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2007年12月,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了部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近几年,我们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建设理念,推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建设,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有独特的经验,充分体现了专业特色,有力地提高了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特色培养方案

新材料是21世纪几大支柱产业之一,材料学科在不断发展与演化,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同时材料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多学科交叉是其重要特征。为了适应这种特点及其变化,我们以“宽口径、厚基础、多样化和高质量”为指导思想,明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基础和熟练掌握外语,受到较强工程技术和研究技能的训练,并掌握较宽厚的、系统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材料的性能改进、质量控制、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等工程科技工作和技术经济管理工作。

为此,立足于厦门大学在理科领域的传统和优势,我们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形成了以下三个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1)突出行业特色,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需求。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急切需求,重点培养航空航天材料、先进金属材料、能源材料、光电信息材料、绿色和环保材料等领域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2)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支持学生科研创新活动。(3)突出学生个性化培养: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社会需求选择课程、选择科研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模式。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推动计划,开辟拔尖优秀人才培养的新渠道。

二、优化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

(一)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质量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我们在深入研究和比较德、日、美等若干材料强国研究型大学材料类专业本科教育的教学体系以及结合我校材料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多次修订了教学体系,对本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通修课、方向性必修课和方向性选修课等组成模块式的课程设置,形成科学的、特色的课程体系。学科通修课程是由最为重要、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20门课程组成,新生入学后将不分方向,先修学科通修课程。从大二开始,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结合本科生导师的建议,选择专业方向,系统学习材料二级学科的基础知识,三学年将开设若干门选修课,鼓励学生选修主修课程外的跨二级学科课程、个性课程和服务地方经济的相关课程,到了大四最后一学年将进行生产实习、综合实验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或升学深造打下基础。

(二)重视课程建设,倾力打造材料特色的精品课程

学科通修课程纳入学校平台课程建设,要求由本专业最优秀的教师上课,并有计划、分批次地进行规划并建设成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同时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促进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共享。目前本专业有国家精品课程材料化学导论、福建省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以及两门校级精品课程无机材料物理性能和材料力学,同时还有5门校级平台课程建设计划,两门超星学术视频公开课。这些精品课程的课件、习题等学习资料将进一步开发出网络学习资源,实现课程开放与共享。

(三)加强教材建设,推进教学改革研究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通过精品教材建设,体现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研究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现已拥有8部自主编写的教材,其中《高分子科学简明教程》、《无机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导论(第二版)》等3部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并成为国内多所高校的专业基础教材。鼓励教师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教师已承担多项教改项目,并发表教学论文20多篇,涵盖课程教学、实验教学、教学体系等内容。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一)构建“全程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秉承“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对本专业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将实验课与理论课分离,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科研创新性实验,实验实践实训课程比例达到28%,构建了“全程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全程化”是指从大一开始,实践教学贯穿始终,四个学年不间断;“多元化”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以材料学科为主,且涵盖化学、物理、机械、电子等多学科,形式为课堂实验、实训训练、科研创新活动和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多层次”即为基本型、专业型、综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五个技能层次的培养。

(二)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我们重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近两年先后投入五百多万,极大地改善了中心的实验环境和仪器设备条件,使中心成为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平台,目前该中心已经拥有包括材料合成、加工、热处理、形貌观察、性能测试等14个实验室,实验室使用面积12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到一千多万元,24小时365天全面开放,与此同时,还将网络技术和现代材料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了实验数据的网络化管理和智能化实验室管理。

(三)以“天生我材创新基金”为抓手,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为配合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学院拨出专用经费,启动了“天生我材创新基金”,结合“厦门大学基础创新科研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挑战杯”竞赛等,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校企合作,在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是拓展实践教学空间、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有效地解决了高校工科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验设备水平滞后于产业技术发展、封闭培养环境与人才成长过程不适应等问题。目前与中航工业集团、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虹鹭钨钼工业有限公司、南平铝业、厦门翔鹭化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合作的企业在学院设立了专门奖学金,主要有:“鑫展旺奖学金”、 “大平―容华乃梅奖学金”、“海堡奖学金”、“OTI―利明奖学金”、“KPP鞋底科技奖学金”、“大洋气雾剂奖学金”、“三达奖学金”等,促进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优秀教学团队

(一)“点面结合”,建设一支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

“点”上抓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利用国家“”、“闽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学校高层次人才工程的有利条件,引进教学和科研等方面都很突出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团队建设,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骨干,并力争进入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面”上抓各类人员素质的普遍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建立和健全青年教师的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出国研修提升学历水平和国际视野;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并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传、帮、带,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二)建立稳定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献身教育事业精神的教学团队

采用课程组形式建制,由学科负责人担任基础课程组组长,精选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吸引年轻博士和博士后充实到教学团队,实现了师资队伍的年轻化、高学位化。其中材料科学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得福建省教学团队荣誉称号。

(三)通过“校企合作”,吸引一批骨干企业的技术高管作为兼职教师

利用与企业合作的良好关系,已聘请中航工业集团、厦门钨业、南平铝业、三钢集团、福耀集团、新加坡三达集团、烟台德邦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及其他骨干企业的9位技术高管作为兼职教授,并为本科生开设短课程或系列技术前沿讲座。

五、积极开辟 “第二校园”,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

(一)加强国际间人才培养的合作与交流

推进与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学生的互派、交流,大力支持本科生参加国际间的学术活动,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水平和国际视野。目前与美国匹茨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日本东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境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学生和学生互派的协议。每年通过国际(地区)项目合作、联合培养、短期交流等境外学习项目,选拔10~20个拔尖学生到境外一流大学进行短期学习交流,以此提高学生跨文化学术交流能力。

(二)建立海峡两岸高校材料学科合作机制

利用与台湾地区高校的地缘关系,积极推进与台湾高校的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与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元智大学、台湾中兴大学等多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开展互派交流生,实行学分互认,课程互选,进行联合培养;与台湾地区高校合办新材料周,双方教师互相到对方开展材料类系列讲学、开设材料前沿的短课程及高层次的学术研讨。

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厦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就。“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被列福建省高等教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获批“十二五”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有4个本科生项目获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在历届国家和省级“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多次获得金、银、铜奖,在台湾东元科技创意竞赛(国际性竞赛)中连续两次获得最高奖项――杰出奖。在厦门大学“景润杯”数学竞赛、物理知识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学业竞赛中屡创佳绩。人才培养效果好,毕业生认可度高。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位居学校各学院前列。

专业特色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我们将积极以产业需求指导教学,以学科发展带动教学,以行业实践促进教学,同时进一步依托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培养具有优势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泮洲,侯立松.浅议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4,(1):22-23.

[2]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3):47-49.

材料科学与工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 认识实习 实践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233-02

Education Reform and Thinking on the Cognition Practic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u Leihua Chen Hui Gu Yongqin Zhu Lei Ou Xuemei

(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Xuzhou Jiangsu,221116,China)

Abstract:Cognition practice is a important teaching link in the specialized training plan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analy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peciality cognition practice and found the problem that existed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we have reformed the design of practice and improved practical teaching.

Key Words: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gnition practice; Reform

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为航天、航空、信息、国防、交通等高新技术进步提供了有利的支撑作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物理学、化学为理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1]。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习是把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的有效途径,因而实习课程已经成为材料类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教学环节。

为了使课堂教学与生产需求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必须强化认识实习环节。大二结束时,大多数工科学生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开始转入专业课程的学习。此时,学生对该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未来的就业方向充满期待但又缺乏了解,认识实习作为学生了解该专业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窗口,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专业概念并激发其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爱好,为其未来两年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动力。因而,精心安排的认识实习对学生培养至关重要。

1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现状分析

在多年实习教学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开展实践教学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认识实习中常遇到或发生的问题主要有实习单位的落实,实习教学的模式以及学生思想重视程度等问题。

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行业不景气,相关企业的经济形势也非常严峻,有些甚至都停工检修。这些单位不愿意接纳本科生进行认识实习,而且在生产不旺盛的企业里实习,学生的收获非常有限,甚至会影响其学习该专业的积极性。有一年,认识实习在一个从事金属件热处理的工厂进行,该厂工艺设备陈旧,能耗高,工人作业环境恶劣。当时就听到有学生悄悄说到“材料专业毕业后就在这样的工厂工作啊, 真不该报考材料”。显然,实习单位的选择不当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一些企业出于安全考虑,对接受大学生参观实习缺乏积极性,不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很难与之建立起长效的合作机制。

由于材料专业人数众多,大多数实习单位场地局促,都是让企业负责人员带领学生参观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且生产现场噪音大,大多数学生反映无法听清工作人员的讲解,对生产流程中各个环节的运转掌握不到位,实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有些学生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而轻视实践教学,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在实习过程中,这些同学走马观花,无意于对生产流程的观察,也就很难对复杂的生产流程建立起整体印象,对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也难以建立感性认识。这也使得实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2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改革与思考

为了提高认识实习的效果,提高实习质量,我们从实习单位的选择,实习模式以及实习效果的考核等3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2.1 实习单位的选择

单位的选择应以学生为主体,按照本科生的培养计划,结合该专业特色来选择适合的实习单位,为学生了解专业的典型生产流程提供信息渠道。具体来说,实习单位的选择应本着能给学生产生良好、正面印象的原t。一些知名的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拥有先进技术和设备,往往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并且,这些企业重视其社会责任和企业形象,愿意支持与配合高校的认识实习工作,为认识实习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此外,实习单位的选择还应该考虑是否适合认识实习的开展。例如,一些大型企业,其自动化程度高,大多数生产过程都通过控制仪表来完成,现场少有人工操作。在这样的企业实习,学生无法观察生产线内部的流程和工艺,连续生产设备如同原料和产品之间的黑匣子,难以产生感性认识,对于专业的了解帮助不大。这类企业虽然技术先进,但并不适合认识实习。相反,一些中小型企业,由于自动化程度不高,学生可以深入生产车间参观生产流程,近距离观察各种设备,甚至是人工的生产操作,因而对原料到产品的生产过程有深刻的感性认识。所以认识实习单位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适合认识实习的开展,达到实习目的为根本。

为了更好地开展认识实习工作,我们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以及校友的力量在重型工程机械著称的徐州和经济活跃的常州建设了实习基地。实习单位涵盖了大中型国企,徐工集团,中车集团,德资Bosch-Rexroth公司以及中煤科工集团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家大中型国企外企下属的工厂和车间,为认识实习的顺利、高效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

2.2 改进实习模式

为了提高实习的质量,改善实习效果,我们对实习模式进行改革,一改以往直接把学生送到实习地点,学多学少都是学生自己掌握,无法保证实习质量,而是按照实习前准备―进厂实习―实习后总结的思路开展实习工作。实习之前,在学校召开实习动员大会,首先把即将参观实习的厂家企业提前告知学生,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实习单位的产品、工艺流程进行了解,以及对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实习过程中,到达一个实习单位,首先请实习单位的技术负责人介绍,使学生对实习对象有个理性的认识,然后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由一个企业技术人员和一个指导教师带队,参观和实习生产流水线,将所学理论放到实践中验证;参观完毕后,全体集合,对参观产生的疑问进行统一解答,从实践又回到理论。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思路,取得了最佳实习效果[3]。

2.3 改革综合考核措施

有效的考核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对认识实习的正确认识,在培养计划改革中,加大认识实习课程的学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认识实习课程的重视,在机制上起到促进和激励学生认真参与认识实习的作用。考核不仅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必要手段,而且能够促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深入钻研,琢磨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每个实习单位的参观完毕并不意味着实习的结束,我们要求学生对每一次参观有详细的现场实习日记,并转化成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的内容不仅包含所实习企业的基本概括,更重要的是要对现场技术人员讲解的生产原理、工艺流程、主要控制参数等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此外,实习报告中还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专业方向,结合实习的内容,阐述个人的理解和体会,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拓展思路。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鼓励他们与现场指导人员互动与交流,对生产流程提出问题,并及时记录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通过综合考核现场实习情况和实习报告,树立学生对实习的正确态度,来督促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以期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

3 结语

中国矿业大学历来重视学生的实习环节,近年来,学校加大对学生实习的经费投入,加强学生实习教学质量的控制和提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已经在徐州和常州初步建设一批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的实习基地。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我们丰富了实践经验,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视野,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但是,我们也意识到:实习质量的提高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用于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现有实习条件,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对专业方向的兴趣,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⒖嘉南

[1] 徐小燕,李岩,王德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2,40(23):162-164.

[2] 蔡敬民,董强,余国江.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9(2):77-78.

上一篇:装备模拟器范文 下一篇:营销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