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景观更新设计研究

时间:2023-01-18 09:03:49

城市滨水区景观更新设计研究

摘要: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中人口聚集的公共开放空间,承担着娱乐、休闲的重要职能。城市滨水区景观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现,需要跟随城市发展的脚步日益更新。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城市滨水区景观的更新:城市滨水区景观的设定范围;城市滨水区景观公共性、多样性、历史文化性的设计特点;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化、人性化、地域性的设计方法;城市滨水区景观分为文化主题、生态主题、亲水主题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滨水区;景观;更新

随着当今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好,城市中供人们休息娱乐的滨水区也越来越重要。现如今,城市中的滨水景观更新设计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由于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缺少亲水活动,所以对滨水空间越发看重,希望可以增加亲水体验。但是,某些城市滨水区景观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要对滨水区景观进行设计更新。滨水景观设施的设计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滨水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可以在视觉和精神层面上给人们以舒心的感觉。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重要的构成要素,很大程度上展现了城市的自然人文风貌。因此,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外部形象和内部功能对城市更新来讲具有重要影响。

1城市滨水区景观更新设计概述

滨水区是城市中与河流、湖泊等其他水域相邻地区的统称,即陆域向水域过渡的空间,包括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它是城市中自然元素最集中的区域,也是城市中具有自然山水意境、公众亲近性、历史文化积淀相结合的区域,是自然生态与人工建设相结合的城市开放绿地空间。理论上滨水区的心理吸引力在1-2公里之间,一个人的平均步行速度一般15-30分钟,是人们步行在滨水区可以玩得最舒服的路程。滨水区划分的关键是方便人们能亲身感受到滨水环境的存在[1]。城市滨水区景观更新设计是基于滨水区更新设计概念的滨水区设计和施工模型。罗比·霍依尔在《滨水区更新》中指出,滨水空间的再开发趋势非常迅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价值体现。文中记录了相关学科的学者对滨水空间的更新提出的有关建议:可以将滨河空间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功能的开发,研究水域的空间形态演变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变迁,得出滨水空间的设计应更注重人的参与的结论。

1.1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特点

城市滨水区景观是由自然资源和人工建造而形成的,相较于城市其他景观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为水域的流动性使得地域与地域间文化、经济、社会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使城市不断发展、更新。

(1)公共性:城市滨水区本身的特点具有公共性,在与城市实体空间的对比中,它体现了视觉上的通透,也连接了城市其他的公共空间。在经济上,城市滨水区具有多样、丰富的休闲娱乐场地和设施,滨水区的道路、广场、小品、店铺等吸引了大量人流前来散步、购物、跳舞;在生态上,尽管人工不断介入和破坏,但是滨水区依然是保持城市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城市滨水区景观中得到了体现。

(2)多样性:城市滨水区一般是城市多功能体现的综合体,其中建筑、城市、景观3个层面相互融合,从而产生空间功能、用地类型、景观面貌等方面的多样性。其中,购物、运动、休闲等多种活动穿插其中,使城市滨水区景观更加具有活力和魅力。凯文·林奇将人们对城市的认识所形成的空间意向归纳为5个要素:意象、边界、区域、节点、地标。城市滨水区中水域是最显著、直接的通道和地标,承载了更多功能,所以需要对城市滨水区合理规划设计,充分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

(3)历史文化性:世界上很多城市大多是以水而建,也是城市中发展最繁荣的区域,在社会不断发展中使得两岸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码头、港口是人们进行商贸、运输的场所,而且承担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功能,逐渐形成兼容并蓄、自由开放的文化。在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不仅要体现现代科技设计,也要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可以满足人们追思历史的足迹,感受时代的变迁。

2城市滨水区景观更新设计的方法

城市滨水区景观更新设计存在地域差别,因为城市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影响,使得人们对城市滨水区景观更新设计的需求也不同,因此设计方法也有不同。

2.1生态化设计

生态化设计也称为绿色设计,城市滨水区景观更新设计最终目的是建造生态走廊。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更新设计时要更加注重环境因素。现如今,滨水区沿岸大多数采用传统的石砌护坡方式,优点是可以让滨水区景观看起来十分规整,防止水土流水,但这种方式对于生态环境有影响。例如,石砌护坡使空间缺乏亲水性,也会导致一些水生生物失去生存、栖息地,不利于自然循环。可以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水系,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循环,并将其理念贯穿其中,以减少人工建造对环境的影响。对于城市湿地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也有影响,增加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持续性。

2.2人性化设计

城市的滨水区对于城市居民是有吸引力的,因为很多之前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缺乏人们与水的接触,所以在更新设计时要从这个角度出发,调研、分析人们在滨水空间中的具体活动,这对于实用性设计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对城市滨水区景观更新设计的人性化设计就是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在现有建造中进行修改和增加空间的功能。对于城市人们缺少亲水的途径,可以将垂直或坡型护岸改造为自然型护岸,用来增加水陆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护岸形式更加丰富;也可以选择在水岸合适部分加入阶梯式护岸,让水域与陆域之间有缓慢的过渡,增加人们更多的亲水活动空间,例如人们可以坐在台阶上进行垂钓、观景,方便冬天溜冰等活动[2]。城市滨水区景观更新设计不仅仅包括平面规划,也要注重立体层次的设计。以往的设计师非常注重平面构成原理,追求平面图案的美观、线条的流畅。从人的视觉来讲,垂直方面的变化会比平面上的变化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景观更新中可以从软质、硬质景观方面进行设计:软质景观可以使用推土成坡的方法,根据植物自身的高度分为不同层次进行种植;硬质景观可以使用上下层面、道路高低等方法进行空间变化。结合陆域、水际线、水域中的元素让滨水区在三维空间中具有更强的层次感。

2.3地域性设计

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环境创造了地域特色。在城市滨水区景观更新时要发现和继承当地的文化、自然资源和历史特征,加上协调自然和人共同发展理念进行设计,才能突出这个城市的特色。可以借鉴优秀的滨水区景观更新设计经验,例如外秦淮河滨水景观设计,它通过河岸的绿化系统和广场、桥梁等节点形成独特的风貌,结合六朝古都的历史文化,设计的风光带能充分展示其历史文化性。在河岸绿色系统中运用多种绿植、道路自然变化、小品新颖和美观等方式,多方面展示了现代结合传统的理念。地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通过旅游开发展示出来,开发有利于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推动文化成为产业,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的发展。城市滨水区中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可以成为文化旅游的元素,周边的景观可以带来大量人流,滨水景观更新无论是在商业、公共活动还是居住区等方面,都有强大城市中心的支持。后续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时代的优势提升知名度,打造“网红打卡圣地”焕发城市滨水区景观的活力,带动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的更新。

3城市滨水区景观更新设计的策略

从城市滨水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中汲取设计元素,结合现有空间形态,进行更新设计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功能。对于城市滨水区景观更新要根据水岸两侧地域特色资源的类型进行设计,使不同的分区有各自的主题内容和形象特色。根据人们的需求可以划分主题区:文化主题、生态主题、亲水主题。

3.1文化主题

当地的历史建筑与其承载的特色文化一直是当地人的记忆,对其进行保护、利用,能够触发当地人对场所的认同和依恋感。首先对范围内的历史遗存的建筑与古迹进行保护与传承,利用建筑具有的特色营造其场所氛围,强调其文化地位,树立特色文化形象,并对历史建筑价值的特色进行分析和利用。例如,对岸边的古庙进行修复,保留和改造周边的传统建筑,将道路与建筑风格进行统一的铺装,引入观景亭和流水,呼应建筑滨水的环境,运用水景建立内外联系。增加景观小品、解说设备、卫生设施等作为公共休闲场所,具有文化展示、科学展览的功能。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随着社会发展、生产力的变革,逐渐被现代技术所取代,在城市滨水区景观更新中可以运用景观小品等形式再现,吸引人们的场所认同感,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场所记忆。例如,在水岸空间中可以营造渔船捕鱼的场景,结合货物晾晒、售卖等场景,形成渔业文化特色;在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利用上,结合节庆与文创作品开展活动,向人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手工艺文化;将本地的特色雕塑、石像等与景观小品相结合,在细节中展示本地的特色文化,增加趣味性。

3.2生态主题

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水域植物营造层次丰富的水域景观,改变单一的色彩、形状印象。在城市滨水区景观更新中可以依次从陆域、水际线、水域选择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进行营造。例如,可以在水际线处种植挺水植物,既可以从空间上增加水岸的层次变化,使人们获得丰富的视觉感受,也可以从生态上建立自然驳岸系统,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生存。在考虑景观效果的同时,更要注重生态功能,多选用吸收有害气体的植物,也要考虑植物生长的季节性,保证一年四季都有景可赏,时移景异。滨水区驳岸的生态敏感性强,要维持生物多样性,建立滨水区驳岸生态可持续发展。可以选择草坡护岸种植耐水植物;卵石护岸耐冲刷,丰富岸线,增加亲水性,浅水区可种植水生植物;扦插护岸种植根系比较发达的植物,利用根系固土护岸,从而防止水土流失。城市滨水区景观的更新设计结合了生态理念,创造了一个更接近自然的空间,符合生态循环的观点。

3.3亲水主题

设计亲水空间的活动设施时,要从水域整体出发,将滨水区各个空间相互联系。根据水岸线形态结合特色资源,营造亲水景观氛围。利用外凸的岸线形态设置滨水节点,如码头、滨水广场等;内凹的岸线形态属于内涵形式,偏向于静态的空间环境,可以设置近距离的亲水活动。其中,包含亲水平台、滨水步道、滨水景观小品等。例如,可以利用渔船元素与现有岸线形态设置滨水木栈道,连接数个亲水平台作为节点空间,节点空间可以用渔船的形式呈现,作为人们的休憩场所。在水岸边缘安装步行通道,合理的道路可以将各个区域连接起来,方便人们欣赏各个不同的主题区。在材料的选择上,要在环保的同时,注重美观性,由不同的景观决定不同的形状及材料。亲水空间的设计是为了加强人和水域的联系,建立多层的滨水台面,增强亲水性,并给予水体较强的涨落浮动空间,为保证人们安全的同时,也保证水域环境。针对不同区域的堤岸性质分为不同的堤岸模式:涉水自然式、亲水台阶式、观景平台式。

4结语

滨水区景观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功能和美观等方面来分析滨水区景观设计,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生态建设的健康发展,还可以满足人们对城市现代化景观形象的需求。在进行城市滨水区景观更新设计时,通过人性化设计满足人们亲水的需要,通过生态化设计维持生态循环,再通过地域性设计凸显城市特色,发挥城市滨水空间对文化保护、旅游、生态多方面的作用。据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相关资料的查询,了解到更新设计是大势所趋。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每个区域的支持,希望能够找寻到更多解决更新设计的方法,提高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J].中国标识,2005(01):46-48.

[2]刘滨谊,王敏.景观规划设计中对自然景观要素的再认识—以合肥南艳湖生态景观区规划设计为例[J].规划师,2000(05):24-27.

作者:朱少华 张晴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 艺术学院

上一篇: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探索 下一篇: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