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思路

时间:2022-04-14 11:54:11

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思路

本文分析了学生深度学习的特点及数字化课程建设的现状,以我校“手工印染”课程为例,探讨了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路,提出从顶层设计规划思政嵌入式的平台资源、链路设计手机端公众号资源及细节设计的数字博物馆及课程学习空间站,通过层层规划,分析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方法,回归到课程资源建设的初心,“教服务于学,回归学生本位”,探讨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及推广性。

1深度学习与数字化课程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相对,最早源于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的实验教学法研究,按照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把学习者分为浅层加工者和深层加工者,即对应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强调知识的延续与螺旋递进;强调学以致用的灵活学习;强调探讨式的合作学习;强调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深度学习,可以充分通过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职业认同、专业收获及情感浸润,从而符合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与研究,旨在转变教学观念,结合专业课程特色,将数字化课程建设回归到本源,助力学生深度学习。近来来,通过数据的分析与整理,我们发现当前我校服装专业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个性化校本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亟待开发;(2)现有的教学资源没有统一规划,建设成果缺乏特色,无法推广;(3)教学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获取缺乏便捷性;(4)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中极少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课程资源缺乏交互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现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形式单一,手机终端的便捷性与推广未能体现;(6)数字资源的内容扩展性不够,无法满足学生的深度学习及品质课堂的高阶性、创新性及挑战度,更无法实现项目化的教改思路。显然,目前的服装课程的资源配置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因此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理性看待数字化资源发展与共享现状,是促进数字化课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思路

以我校“手工印染”课程为例,本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主要从课程所归属或服务的学科和专业出发,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课程的顶层设计——链路设计——细节设计层层规划建设,融入教学资源+思政资源的形式,开展数字化课程建设,从而进一步解决传统手工印染技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1顶层设计——思课程设计之妙,构建完善的思政嵌入式教学平台资源

数字化思政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首先要从顶层框架设计出发,从人才培养的长远视角梳理专业学习与资源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教材、教法及课程标准,将课程进行重组,划分项目化课程思政模块,梳理各模块间的逻辑关系,层层分解学生成长需求,依据顶层框架设计规划数字化课程建设。依据课程所归属的学科和专业,从课程模块划分,课程建设思路,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等方面体现顶层设计的特色,以顶层设计框架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构建课程思政平台资源库的框架。我校“手工印染”课程,将弘扬传统文化作为课程主线贯穿始终,重新整合划分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懂设计、精技术、善创新”的核心能力为目标,采用“分段推进”的教学思路将整体教学内容整合为三个模块,前后之间层层推进,难度螺旋提升,各模块中按照产品开发程序划分教学子项目。从面料改造的单纯印染工艺体验,提升到以服饰品设计制作为目的产品化教学,学生充分体验设计与制作的完整工艺流程。从认知层面认同——感情层面内化——行为方面转变,实现学生的体验感知、情感浸润、以文化人,强调对学生及学科的人文关怀及深度学习。而思政嵌入的课程资源平台,则是以此框架为基础,丰富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复习的各种教学资源,将手工印染名师、地方特色染坊、校本特资源等融入专题模块中,在数字化平台资源建设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形成,更加广泛而高效地传播非遗扎染文化。

2.2链路设计——思课程设计之拓,构建手机端公众号资源平台

课程链路设计即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之下,链接好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校内教学开发与校外辐射教学、教学人员教学与专业人员引领,思政教研挖掘与支部党建引领,充分开发手机端的资源操作及公众号资源平台。例如本课程团队教师在课程平台资源库中拍摄了一系列的手工印染项目作品制作视频,从课程平台资源中的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拓展到课后的社会实践,形成“宣传+学习”的公众号平台资源,从而建成效果良好的课程生态系统,学生通过手机端同样可以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资讯,充分激发学生的沉浸式学习及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同样会邀请一些手工印染的非遗大师,手工印染名师、企业技能大师走进课堂,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不断扩充平台资源的内容。最后将课程思政挖掘与支部党建引领融合,让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既有职业认同,又有情感浸润,达到以文化人的学习效果。

2.3细节设计——思教学设计之巧,构建特色体验馆及课程空间站

细节设计即在顶层设计和链路设计的引领下,深挖课程中的教学模式、建设思政嵌入式教学资源库、打磨思政元素、开发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增值性评价体系,从而关注学生的得艰励同,即得到学习成效、艰苦学习过程、激励学习动力、获得学习认同。(1)深挖教学模式,贯穿平台资源建设“手工印染”课程以扎染服饰品的创作流程为线,以任务和项目为逻辑纽带,按照CDIO教育模式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全流程划分工作任务,并将工作任务融入于课程平台建设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兼顾不同层次及学生个体需求,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匠心精神的形成。(2)提炼思政元素,融入平台资源例如在专题项目中,文化衫定制(成衣扎染)项目中,项目以“冬奥会文化衫设计”及“江海文化地域文化衫设计”为主题,从项目文化载体,项目主题、创作元素、构思创意来渗透思政教育,植入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怀,串联手工扎染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作品创作。在平台资源中,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资源库的现有资源,技法学生的深度创作,从作品转化为产品,融入双创理念。(3)展示文化底蕴,数字VR博物馆建设我们的数字化课程建设中,除了思政嵌入教学平台的建设,同时还开发了数字VR博物馆结合课程框架中的溯源篇—传承篇—立新篇,制作手工印染VR博物馆,展现手工印染的传承与创新。(4)开发特色课程资源,课程学习空间站建设基于专业素养及岗位职业,结合CDIO的教学模式,采用闯关挑战的方式,开发课程学习空间站,例如在学习“扎染叠扎法”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局限于叠扎法的作品制作,而是采用倒推挑战的方式从市场产品及成品推导作品所用的方法、工具及配色图案设计等,通过层层闯关,充分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结合“三教改革”,思考学生乐于接受的课程教学模式,融入数字化课程建设中,让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真正能够辅助课堂,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感。(5)深度评价增值性,提升高阶思维结合量化考核、质化考核及感性维度的评价方式,从课前、课中、课后平台数据分析,形成多维度、过程式、立体化的增值性评价,运用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空间,利用大数据分析、人机交互等技术通过记录学习过程、识别学习情境、感知学习状态,并进行实时统计与分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智能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包括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方式方法、学生学习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学生学习资源的智能化选择和推送等关涉学生个体的学习信息。通过“审美表现能力、技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展示表现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效果,及时跟进课程的更新、优化,给予评估与调整,使学生能够在不同阶段认知不足,形成符合学生本人起点的动态评价标准,克服了过去静态单一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在评价中找出问题,收获自信。

3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将数字化课程的资源建设与学生的深度学习建立联系,将“教服务于学,回归学生本位”,强调学生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思想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思维创造性。建设品质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数字化课程的资源建设必不可少,但资源的建设仍需以学生为出发点,为课程服务,同时采用增值性的数字化课程建设,才能回归初心。个性化、人性化、拓展化的数字资源建设,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内化并升华。(2)以学生深度学习的特点为基调,开发符合课程特色的数字化资源,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及自主学习中能够“做中学、做中思、做中享”。结合课程数字化资源,让学生“做中学”——学习者身体的参与,通过动脑和动手相结合,实现主动和全面的学习;“做中思”——学习者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中从职业岗位素养的角度思考问题、内化问题,实现技道融合;“做中享”——学习者成果的分享,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展示分享学习成果,进而形成学习的增值性评价,让学生在每一个阶段能够认识自我,不断提升。数字化课程资源建构流程应为学习者建模、内容建模、推送机理、目标建模。课程资源的内容不应仅由专家和教师决定,而应让学生参与建构。开发时,引导学生讨论这门课程学什么、如何呈现学习内容,通过按学科结构建构课程,促进课程建构与深度教学融合。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以教材、教法、及学生为出发点帮助教师管理教学活动、增值教学资源、展示教学成果、分析教学数据、提高教学质量,更提升了学生的深度学习;而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让课程的“教”更适应于学生的学,回归初心本位,而不再是华而不实。

作者:张晶镜 李娟

上一篇:全媒体时代跑团品牌化建设途径 下一篇: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