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学发展内驱力研究

时间:2022-09-17 10:47:13

新时代文学发展内驱力研究

摘要: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为文学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推动着中国文学不断发展,其中人文精神是推动文学发展的内驱力。人文精神能够增强文化发展的自信,弘扬好人文精神,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成为文学发展的价值追求。文章从新时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入手,分析人文精神能够促进文学发展的原因,认为文学发展要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寻求根源,要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同时也要紧跟时展的步伐,让文学发展体现时代特征,更要继承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凸显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化底蕴。

关键词:新时代;文学;发展;内驱力

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中国文学也一直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牢牢抓住时展脉搏,进行不同题材的文学创作。这样不但繁荣了文化市场,还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在文学创作中要反映国家意识形态要求,要自觉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文化产品在成为人们的消遣方式、娱乐大众的同时弘扬正能量,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一、新时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反映时展特征

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复兴的时代,是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时代,是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并且不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文学创作必须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强大,一定要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故事。在时代文学中要彰显国富民强的这一面,要反映出时代变迁。新时代文学要反映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突出人民群众面貌的变化,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富强、文明、美丽的特征。

(二)彰显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人文精神一直贯穿于文学发展的始终。文学创作要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在文学创作中善于引经据典,善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学作品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具体表现。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文学创作要以中国传统文学经典为模板,学习传统优秀文学经典的故事情节讲述,以及学习传统优秀经典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方式。在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要保留传统文学作品的固有教化与审美功能,而且要突出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促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饱满。

(三)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文学发展最终的价值追求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学作品的创新发展必须以人为本,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要关心人民群众的心理诉求。文学创作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弘扬现实主义叙事传统,同时也要发扬人文关怀精神。中国古代文学就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如《诗经》中描写了人民群众生活劳作的情景,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屈原的诗作则表现出自身忧国忧民的情怀,蕴含着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彰显着他的人格意识。文学作品体现人民群众的生活,让文学创作回归现实,可以拉近文学作品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让人民群众能够读懂文学,热爱文学。文学创作中的话语表达也要体现人民群众语言特色,因此要让文学作品语言表述更接地气,更生动形象。

二、人文精神促进文学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人文精神推动文学自觉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在魏晋时期,文学家在文学创作中,开始追求思想解放,开始彰显个体意识,开始释放审美追求。文学作品更多地表达出人们对生命意义、自我命运以及存在价值的思考,这也就迎来了文学创作的自觉时代。但是到了近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学创作缺乏活力。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伴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文学自觉蓬勃发展,中国作家开始讴歌革命、改革与建设时期的民族英雄,开始表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学作品唤醒沉睡中的大众,激励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敢于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创造。文学自觉的最根本特征,就是开始关注社会发展问题,开始关心人民群众的成长。文学创作者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做好传统与现代元素的有机融合,以此推动中国文学的不断发展。

(二)人文精神推动文学自信

中国文学发展历史悠久,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学也有了五千年的历史。从远古神话,到《诗经》、楚辞、汉赋,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文学作品依然充满生机,并且赋予了现代文学创作者内心的自信,让现代文学能够结合时展,促使现代文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增强了广大文学创作者内心的自信,让广大文学创作者更能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中汲取能量,创作出更多有震撼力的文学作品。

(三)人文精神推动文学自强

文学力量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学作品能够影响人、感染人,能够推动人的发展。尤其是在新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外文化冲击日益明显,不少国外文学作品震撼的内容与新奇的呈现形式,引起了广大青年人的兴趣,一些青年人热衷于国外文学,深受国外价值观的影响。为了让国内文学作品占领市场,更好地迎合广大青年人的精神需求,就需要文学自强发展。因此,创作者应在文学创作中融入中国梦,凸显中华民族的恢宏气概,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力量。文学创作中要有更多民族的元素,要彰显中国精神,要发挥现代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作用,让现代文学不但有民族印记,而且还具有时代气息。

三、人文精神推动新时代文学凸显人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

(一)新时代文学要凸显人民性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古代文学作品中就极其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礼记》中有“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的描述,重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老子》中提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些都体现了人本思想,都蕴含着朴素的人文精神。新时代文学创作者一定要传承好这种人文精神,在文学作品创作时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出发,寻找创作灵感,更要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让文学作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在故事情节构建中要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彰显人物性格,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精神更饱满。文学创作只有体现人民群众的呼声,只有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够实现文学创作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

(二)新时代文学要凸显民族性

文学创作一定要具有民族特性,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学创作一定要坚持弘扬主旋律,要宣传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文学创作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力量,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基因,做好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文化创造工作。

(三)新时代文学要凸显时代性

文学创作终归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让文学创作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从时代角度出发,顺应时展的趋势,开展文学创作。文学作品体现时代性就是要更多地挖掘真、善、美,就是要结合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创新文学作品表现形式。新时代呼唤新的文学作品的诞生,需要广大文学工作者从人民立场,从时代角度,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让新时代文学作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让新时代文学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发展。

作者:蒋国宣

上一篇:问题导向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 下一篇:消防救援与卫星通信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