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2-08-10 11:24:06

高校教师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

摘要: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是事关国家民族发展的大事,高校教师则成为不可或缺的传播主力军。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以传播功能中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作为切入点,运用“把关人”理论进行了具体分析,强调了高校教师应重视自身的思想素养、文化内涵、信息把关能力,探讨了高校教师在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的把关作用、引导作用,表明了高校教师在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把关人;高校教师;中国文化传播

一、引言

邵培仁(2001)提出传播的实质就是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互动过程[2]。高校教师作为传播主体是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的主力军,对文化信息的传递和运行有主导作用。

二、传播功能与“把关人”理论

1948年,著名的传播学、社会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发表的一篇传播学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文中总结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并阐述了5W传播模式和传播学三种社会功能。5W指的是Who(谁),SayWhat(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对谁说),WithWhatEffect(产生什么效果)[3]。传播学三功能之一为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此功能也可理解为传承文明及文化。文化是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是建立在文明及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基础之上的。社会遗产和文化是人类经验与智慧的结晶,通过一代代人的总结与积累潜移默化地传播给大众。1943年,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莱文,发表了一篇名为《食物习惯背后的力量和改变的方法》的论文,文中提出了“把关人”(Gatekeeper)的概念。1947年,他出版了《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书中他再次系统论述了“把关人”这个问题,他认为群体传播中信息的流动是在部分含有“门区”的渠道中进行的,在这类渠道里,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即传播者会基于符合及匹配自身及社会群体规范和价值体系,筛选和过滤信息,这种筛选和过滤信息的传播行为称为把关(Gatekeeping),“把关人”便是这种行为的传播主体。在传播的过程中,“把关人”作为负责在渠道中向受众传递信息,并需要根据自身的立场和信息的客观属性负责信息的疏导和拦截。“把关人”对信息的取舍和加工直接影响了传播的实效性。

三、高校教师是在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讲到“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4]。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高校教师既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也是中国文化的“把关人”。从本质上来说,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也是一种传播方式。传播者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众产生影响,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分享与传递、达到培养受众家国情怀,提升受众文化素养的目的。陈力丹(2017)认为选择是任何传播不能避免的一种自然控制[4]。在中国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播内容,还必须筛选和过滤不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糟粕,实际上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人文渊薮,薪火相传,包罗万象。在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高校教师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递者,不同传播媒介和渠道的信息都汇集在教师这里,如何选择优秀的信息做好“把关人”,如何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是其作为传播主体应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传播者把关过程分为:搜集信息、过滤信息、制作信息、传播讯息四方面,从而到达受众手中。“把关人”自身的思想素养和文化内涵在对信息把关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作为传播主体,高校教师应筛选传递给受众的文化信息内容,并充分考虑到受众所能容纳的信息量。要将中国优秀文化与受众的思想道德修养结合起来,科学、系统、有效地进行广泛的信息收集、处理及加工。文化最深层次、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信仰和价值观。中国文化中的智慧哲学思想如生态意识、禅宗的妙悟学说、对自然的敬畏;中国文化中的创造与交流如汉字、中医、长城及其“精神”;中国文化中的艺术与美感如诗歌、书法、水墨画;中国民俗风情中的服饰、戏剧、美酒美食、蹴鞠、围棋等,以上方面都可成为信源,当这些信源发出信息如符号、文字、语言,传播者通过自身的编译,将信息把关,有效传播给受众并重视他们的反馈。在收集、加工、制作信息将优秀的中国文化信息符号化(编码)环节中,“把关人”要抓住主动权,牢牢把握传播中话语权,传播中国文化知识的同时,融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方式,帮助受众塑造完美人格。

四、高校教师是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引导者

陈力丹(2017)指出人类的行为不能简单视为对外部刺激纯粹的被动反应;其中存在主体的选择、加工。怎样对外界信息进行处理,与主体的认知结构密切相关[5]。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其重要职能之一为文化传承与创新,高等教育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高校教师作为传播者组合设计的符号与学生作为接受者个人的认知行为互动,其中,传播者掌握了选择权和话语权。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的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境、修辞等都会通过组合设计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高校教师不但是“把关人”更是引导者,对进入受众认识范围之内的中国文化进行梳理、取舍,筛查,通过鉴别后判断其最终能否进入受众学习研究和流通渠道。因此这对传播者作为“把关人”自身养成的文化和观念体系有了一定的要求。高校教师需提升思想素养,坚持立德树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充实自身的文化内涵,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发出中国声音,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高校教师就是在这种有形和无形的指引下影响学生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应强化高校教师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严肃的把关,并指出高校教师应加强中国文化教育并引导学生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在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传播行为和过程。高宁、王喜忠(2020)提出课程思政的内涵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洞察社会问题的现象与本质、明辨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把握历史趋势[6]。学生作为受众,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教师作为传播者在信源和受众之间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受众在多元文化中树立文化自信、保持独立思考、提升其批判思维的能力。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为例,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封建王朝所奉行的思想,且有一整套与之匹配的制度,而这些制度,在当今社会都已成为历史。如何正确并适当地向受众传播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依赖于传播者对于信息的把关。如谈及儒家哲学思想中的“天”,传播者通过“编码”方式,可结合现阶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奉行和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天为生命创造之源,君子“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中也包含技术因素,如传播者所掌握的技术水平及其使用的技术手段。后疫情时期,线上教学及新媒体对受众而言,意味着一种更为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传播理念。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涵盖面广,信息收集量大,一部分高校教师对社交新媒体及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不熟悉,在传播渠道中无法顺利地收集、筛选和传播信息,从而降低了这部分教师驾驭信息能力,并无法准确灵活地启发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由此看来,高校教师作为“把关人”和引导者,需要加强中国文化相关的信息收集筛选能力培养,善于利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让其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科研,并有效地利用传播媒介及教学教研平台表达自己对优秀中国文化的见解,力求将中国文化作为通识教育进行传播,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革新促进了大数据的发展,信息来源的渠道五花八门,学生在获取中国文化信息方面,有可能比教师拥有更多的渠道,可以更方便地获得信息,而5G技术的发展将持续推动师生之间的信息的平等互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交流模式也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交互式传播,得益于信息技术的革新,大数据的发展,并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模式,也给传播者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同样,高校教师也应注意,中国文化传播与信息引导把关之间是相得益彰、共为唇齿的。唯有把好文化传播的关,落后的文化信息方可最大限度地被淘汰被剥离出传播通道,保证在思想上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及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五、结语

中国五千多年文化源远流长,卓越辉煌,很多思想如“仁爱友善”“信义和平”“和而不同”至今依然熠熠生辉,仍然有很多值得高校教师去挖掘去发现的信息。高校教师是中国文化当仁不让的传播者,而学生责无旁贷的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和先锋力量。作为传播者的高校教师在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要有机地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文化传承,做好“把关人”和引导者,提升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话语权,信息把关过程中的技术条件和水平,保证传播渠道畅通,重视传播者的个人因素包含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传播方式如个人编码方式及个人传播能力。增强交互式传播,以互动性作为重要指标提高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2016-05-19(002).

[2]邵培仁.传播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刘毅阳,张闻宇.“5W模式”下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传播分析——以《人物篇》与《中国进入新时代》为例[J].声屏世界,2020(16):18-20.

[4]王春香.课程思政化视阈下英语教师思政素养提高的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6):149-150.

[5]陈力丹.把关人理论与传播的五种自然控制[J].东南传播,2017(04):20-23.

[6]高宁,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09):17-22.

作者:谭雅昕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上一篇:动画广告视觉表达研究 下一篇: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