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宇清:实施《物权法》应妥善处理两个重要问题

时间:2022-10-30 11:13:29

崔宇清:实施《物权法》应妥善处理两个重要问题

第一,要从根上解决登记制度的问题。关于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在《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阶段,就有较深入的讨论,即要建立一个具有实质性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这一制度应与登记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彻底分开。但是,现在无论是不动产登记,还是动产登记,都跟不同的行政机关的管理职能相挂钩,使得登记成为行政管理职能的附属品,在这种附属品的形式下,登记自然就成了分散状态,没有办法集中。另外,在登记制度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登记机关到底是实质审查,还是形式审查,如果是实质审查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要承担责任,登记机关拿什么来承担呢?国家赔偿是赔不起的。如果是形式审查,对民事主体来讲又缺乏一个保障,确定性就差。所以完善登记制度恐怕要从根上解决问题。

我国的抵押登记制度是以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为基础,结合动产物权登记制度发展起来的。根据商业银行实践经验,我国抵押登记制度存在以下问题:

(1)抵押登记机关不统一。目前,在中国负责不动产抵押登记的部门分别为国土资源管理局和房产管理局;负责动产抵押登记的部门有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海事局、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工商局、林业局、农业局、公证部门、车辆管理所、农机站等。登记部门大部分是行政管理机关,行政管理的职能被过分强化,忽视了为市场交易提供信息等服务功能,服务意识差,依法办事观念淡薄。结果是,不能很好地发挥担保物权登记的效用,不能很好地公示担保物权状态并使其具有公信力,难以保护交易安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交易的开展。

(2)抵押登记立法不统一。中国抵押登记制度行政色彩浓厚,抵押登记按照各部门对不动产和动产的行政管理部门职权划分而分别进行,相应的抵押登记立法工作也按照行政管理职能的划分而分别进行。目前,有关不动产抵押登记的法律法规有《担保法》、《土地登记规则》、《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7部,有关动产抵押登记的法律法规有《民用航空器法》、《海商法》、《机动车登记规定》等12部。由于抵押登记立法不统一,造成各地登记事项、审查原则、登记内容等差异较大,给当事人带来操作上的不便,也影响登记效率。

(3)抵押登记效力不统一。一是《担保法》第41条规定采用登记生效主义,而其43条和《担保法司法解释》第49条、第59条则规定采用登记对抗主义。二是《担保法》第41条规定抵押合同的成立自登记之日起生效,混同了抵押合同的生效和抵押权的设立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抵押合同的订立是在抵押交易的当事人之间形成抵押权的债权债务关系,是一种契约行为,只要经当事人合议,并符合《合同法》有关规定即为有效合同;抵押权的设立是保障抵押权人对抵押物的优先受偿权的行为,是一种物权行为,只有通过登记公示才能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4)登记机关审查责任不明确。有关抵押登记的法律法规都未明确规定登记机关在抵押登记时须对登记申请的有关事项进行实质审查,抑或形式审查。例如《机动车登记规定》关于抵押登记只规定了申请人应提交的申请材料,而未规定登记机关是应该对这些材料所记载的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实质审查,还是仅仅对提供的材料是否齐备等进行形式上的审查。

(5)抵押权优先受偿规则不明确,抵押权人无法确定自己在同一担保物上债权的优先受偿顺序,易使抵押债权悬空,导致金融机构信贷萎缩,经济发展缺乏动力。

第二,关于应收账款的问题。“应收账款”是会计学上的概念,由于其涵盖的内容比较宽泛且早已被国内外商业实践中广泛使用。《物权法》并没有确定“应收账款”的定义。一般理解为因提品或服务而产生的金钱债权,不包括票据化的债权。

为使应收账款登记制度能够顺利建立和实施,目前至少还需要弄清以下问题:

(1)如何理解《物权法》第228条规定的“信贷征信机构”的含义。

(2)如何理解《物权法》第228条规定“质权自信贷征信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

(3)应收账款的范围有多大?法律没有对应收账款进行定义,也没有规定范围,由于质权以信贷征信机构办理出质登记为成立条件,那么,登记机构就要判断出质的应收账款是否可以出质。这是登记机构难以承担的义务。

(4)信贷征信机构办理质押登记的形式如何选择?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法规部)

上一篇:应收账款融资的担保权益登记 下一篇:宋效军:《物权法》完善担保物权立法,优化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