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背影》中的一幅插图说起

时间:2022-10-30 09:58:56

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对朱自清的《背影》也在不断地产生新的认识,每有领悟,都更深刻地感觉到这篇文章的经典意义,同时又强烈地感觉到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理想境界。

这一次对《背影》的教学要从一幅图说起。当教学进入重点研读阶段时,我让学生仔细阅读父亲过月台为“我”买橘子一段,划出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从中概括出父亲背影的特点。在一段时间的阅读之后,忽然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觉得这个插图画得有点问题。”我问:“什么问题?”学生说;“这个月台是不是画矮了?”其实在课前我看到这幅图也有这种感受,因为图中月台的高度与文中父亲攀爬的动作所显示的月台高度不相符,但当时我也没有在意。此时听学生这样一说,我忽然找到了这一部分教学的突破口。于是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时,其他学生也有了热烈的反映,他们忍不住在下面大声说起了自己的理解,有的同学说:“攀!攀!”有的说“慢慢探身下去”等等。我示意学生们安静,请发现问题的同学们继续阐述自己的认识。他说:“‘攀’有向上的意思,说明月台至少与父亲肩膀平齐。”我接着问:“那图中画的这种动作用什么动词表示合适?”他想了想回答:“扶。”我请他坐下,又问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合适的词了,有同学说:“撑。”我高兴地肯定了学生的观点,表扬他们观察细、理解透。于是我又引导学生进一步找出能表现月台高而父亲动作困难的词语,学生迅速地找出其他有关动词。这时,这些动词在学生们的眼中已经形象起来,他们边说出这些动词,边分析出父亲动作的艰难与努力。

在此基础上,我又回到学生阅读之前提出的问题上来:由文中的这些描写,可以概括出父亲背影具有怎样的特点?大多数学生说“艰难”,还有的用“笨拙”“努力”“蹒跚”“肥胖”等词来概括。此时,我才抛出最重要的一问:“我们如果看到这样一个又胖又笨的成年人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在月台上爬上爬下,我们可能会笑起来。朱自清先前还嫌自己的父亲说话不大漂亮,按说这时更会觉得父亲不顾体面丢了自己的人。可相反的是,作者说‘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一时无人说话。我等了一会儿,待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考,让学生与周围同学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学生开始发言,他们的认识可以总结为三点:(1)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如此艰难,终于感动了作者。行动越困难,越能体现父亲爱子之深,朱自清就越加感动,终于流下眼泪。(2)祖母刚刚去世,父亲也已失业,在家境如此惨淡、父子又即将离别之时,父亲的爱更显得珍贵,触动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所以流下眼泪。(3)看到父亲已经年迈,想到父亲以前曾为自己做过的一切,想到父亲将来还要为了支撑一个家去艰难谋生,作者不忍又无奈,终于流下眼泪。

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第1、2点,当有学生说出第3点时,我发现学生们由发言时的热闹变得安静了,他们似乎也在想象着父亲的过去和将来,父亲由青年到年迈,父亲他沉默而又执着……我借此开始总结:“父亲是一个成年人,并做过烟草专卖局的局长,他应该是很重视体面的,但在这一刻,他忘记了什么体面,只一心一意地为儿子买橘子,儿子就是他生命中的一切。在失去亲人又失去工作时,在人生困顿、前途迷茫时,儿子就是他人生最大的安慰,最重的砝码,父亲的爱子之情表露无遗。此时的父亲虽已年迈,但为了支撑家庭,为了儿子上学,他还要去奔波谋生。想一想,这时的他,还能轻松找到工作吗?也许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也要这样“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甚至比这还要努力。这就是父亲啊,这个艰难、努力、笨拙、难看的背影里有父亲的慈爱与迂执,有父亲的困顿与挣扎,有父亲的艰辛与努力。这就是父亲一生奉献、拳拳爱子之情的浓缩。这时,课堂已变得非常安静,大家都被父亲的形象所震动。我说:“让我们再一起来把这一段文章读一遍吧。”学生们读得非常用心,动之以情,发之于声,已经完全沉浸到文章深沉的情感之中。

总结这一堂课的成功,首先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所谓自主、探究,是指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并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从了现一幅插图的问题开始,进入到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先是由此体会到“攀”字的意义和作用,由此理解了父亲背影的艰难和努力,然后通过讨论体会到作者流泪的原因,体验了“父亲”与作者的情感世界,并最终达到了共鸣。

同时,本课的教学也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本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指的是一个思想碰撞与心灵交流的过程。本课的教学就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不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展开了以学生为主的多重对话关系: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研读课文、朗读课文的过程)、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讨论、发表个人见解的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总结自己对文章认识的过程)……在这多重对话中,中心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中介。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不是等待老师给出正确的答案和最终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激活了曾经的生活阅历,经过个人感受体验的过程,终于领悟了父亲的深沉,完成了一次情感的升华,心灵的净化。

上一篇:如何提高学生写作应用文的能力 下一篇:读书穷理 识趣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