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胆怯心理的形成

时间:2022-10-30 09:43:08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胆怯心理的形成

摘要:在体育课的教学实际中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教师要善于发现、分析、处理好学生的运动心理,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良个性心理,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引导他们热爱体育锻炼,自主学会健体。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锻炼他们健康的体育运动心理。

关键词:初中体育;胆怯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19-02

在中学体育课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既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在运动中的恐惧心理,让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迎难上的意志品格,也是保障体育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需要。

1.注意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学生参与的主动积极性是体育学习的心理动力表现,它对体育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所以实际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往,个体之间的情绪情感相互交流、互相感染,形成心理、情感上的共鸣。

⑴注意适当的教学方法,通过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进行交流。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自我调节,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⑵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有目的的创设某种教学情境,增加一定的运动量和动作难度,创造出一定的课堂心理气氛,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提高教学的感染力,达到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促进他们的集体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自尊和自信心。

2.注意体育课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调节

体育学习中的胆怯与恐惧是指学生由于缺乏运动能力而产生对某个动作或某个练习的害怕情绪。当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能和技术水平与练习要求差距较大时,害怕出现事故的胆怯、恐惧心理易产生,反之就很少。

所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是消除其胆怯、恐惧心理的良策。在体育教学中,针对性地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实践中进行了多方尝试。

在初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存在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强迫、紧张、恐惧等几个方面。通过体育教学对疏导这些心理障碍,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心理得以健康发展,首先要搞清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工作。

2.1 疏导学生心理障碍应遵循的原则。科学性原则。心理障碍的清除必须坚持方法和手段的科学性。疏导心理障碍,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健康地发展,因此在疏导心理障碍时,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要有令人信服的科学理论依据、灵活多样的形式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能耐心正确地研究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摒弃主观武断的做法。

主动性原则。疏导心理障碍的主动性包括审慎对待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体育教师要能敏锐地发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尽可能把工作做在学生心理冲突、心理障碍产生之前,做在问题行为形成之前。

信任性原则。成功地疏导心理障碍,在于信任。信任是一种感召力量,信任是双方的。体育教师在心理障碍的击破过程中,要真诚地站在学生的 立场上,为他们着想,理解和爱护他们,促其敞开心灵大门,自觉地接受心理障碍疏导,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疏导心理障碍的实效性。

2.2 疏导心理障碍的方法。形象转变法。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通常具有服饰保守、说话迟钝、走路畏缩等特点。从改变服饰、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是改变其心态和克服其心理障碍的一条捷径。据国外最近的实验显示,举重的时候如果大声喊叫、,人就能多使出15%的力量,举起更多的重量。因此专家认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特别注意改变自己的形象:穿整洁大方的服饰,养成讲话大声的习惯,走路昂首阔步,比平时加快10%的速度,等等。

语言激励法。语言是思想的暗示,语言是思维的有效刺激物,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我们可以有意地让学生用"我能行""我能成功"之类的积极语言为自己打气,或是在此基础上,让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一句鼓舞斗志的话,在上课之前或练习之前念上几遍,在语言激励后,再满怀信心地学练。

预演胜利法。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每当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就要求他们先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白日梦式的预演胜利法,对于帮助学生战胜面对困难时的恐惧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显著的效果。

扬长避短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如果一个人用己之短,而舍己之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欢乐。因此,疏导学生心理障碍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办法。

积累成功法。成功是自信的保证,自信是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之上的。科学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脑便有一种刻画的痕迹--动作模式的电路纹。当人重新唤起往日成功的动作模式时,人又可以重新获得那种成功的心情,从而消除心理障碍,充满信心。故此,在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时,为了能让学生也能生活在成功的体验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导他们建立成功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经常重温成功的喜悦,能使人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洗刷阴影法。失败的阴影是产生心理障碍的温床。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遇到的挫折与失败比一般学生要多得多。及时洗刷失败的阴影是克服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洗刷失败阴影的方法很多,较为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将失败当作学习的机遇,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学习和吸取教训;二是彻底遗忘,有意将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情彻底地忘记,或是用成功的经历去抵消失败的阴影。

另类比较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要认识自己可以拿别人来作比较。我们通常不提倡另类比较,即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但对患有"羡人之长,羞己之短"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说,采用另类比较,选择别人的短处作为比较的对象,对于疏导其心理障碍,达到心理平衡能收到一向不到的效果。

降低追求法。对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适当降低要求,让大的目标分解成无数小目标,做到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一来就每时每刻都有成就感。

上一篇:在阅读中享受语文乐趣的实践策略 下一篇: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与行为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