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对“抢盐”事件新闻报道文本的解码分析

时间:2022-10-30 09:42:34

受众对“抢盐”事件新闻报道文本的解码分析

摘 要:2011 年3 月中旬,由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引发我国各省市地区大范围的抢购食盐事件。本文通过受众对“抢盐”事件新闻报道文本解码分析,认为影响受众对文本解读的因素众多,需要放在微观和宏观的社会结构中加以分析才能比较完善。同时,大众需提高媒介素养,理性分析大众媒介对信息的建构,才可避免遭受谣言的蛊惑。

关键词:解码;受众;抢盐事件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278-01

霍尔开创的三种解码模式有力的反驳了“皮下注射”等强效果理论,并将研究的重点由文本转向了受众。受众再也不是无法思考,任由大众媒介操控的的孤立原子,他们能够对文本作出多样的解答,凭个体的特性对文本作出具有自身特点的结构。以霍尔模型进行文本分析的论文堆积如山,他们大多对受众的主观性解读能力抱有过于乐观的态度,文本的意义因此不再是编码者给定,而由受众去解读产生。可以说霍尔的解码模型与受众的“使用满足“理论拥有共同的理论支点,即文本意义的产生最终由受众自己来完成。于是霍尔的三种解码模式:主导式解读,受众对文本的理解与编码者一致;妥协式解读,受众部分接受编码者构建的文本意义;对抗式解读,受众完全不同意编码者对于文本意义的解读。这三种模式中,大多学者更加关注受众的对抗式解读从而得出受众对于文本意义的生产握有决定权的结论。

一、主导模式与倾向性解读

作为信息传递的文本符号,无疑是一种被建构的产物,受众对于文本的解读纵然是多义性的,但是这种多义性也同样是被建构起来的多样性。信息的这种多义性导致了,各信息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这样就为部分信息的倾向性解读提供了可能。而霍尔提出三种解码模式也并没有指出受众面对文本的完全自由。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受众在进行解码时,那种机制的存在使得一种信息压倒了另一种信息从而产生了受众对于文本的特定解读方式;编码者通过什么手段来让受众可以“正确”进入他们对于特定意义的解读路径,令受众产生主导式的文本解读方式。于是,我们需要考虑两点:第一,大众媒介如何对节目进行了编码;第二,受众解读文本时自身所拥有的刻板成见是什么。

(一)中央电视台对“抢盐”事件的编码

在“抢盐”事件开始的第二天,央视新闻联播就播放了相关的新闻节目。新闻通过科学论证和客观事实等方法论证了抢盐的“非理性”。首先,新闻说明了日本的核辐射不会影响我国的盐产量,况且我国多以“岩盐”为原料,所以日本核辐射根本无法影响我过的盐生产安全。其次,新闻通过采访了相关的盐生产企业,以每日的生产量和目前的库存量说明了,我国完全不必担心盐的产量不足问题,相反,我国的盐产量更大部分还将用于出口。

无疑,央视的新闻具有一个特定的“框架”,受众往往只有在这个框架中对文本进行解读。受众看到以上新闻后,首先想到的便是盐的生产环节、盐的产量、盐的质量安全问题,而一般不会考虑到新闻背后的新闻剪裁、编辑等对新闻事实的加工。所以我们必须承受,意义生产与受众的脑海中,但他们的必须先看到材料,而这些材料是生产者预先挑选的、用特定方式组织的。即大众接受到的文本时在经过中央电视台新闻部加工后的产物,它的部分意义已经被排斥,而另一部分意义被凸显,它就是要让受众明白:不用抢盐。在这个主导模式的传播影响下,我们的解读被局限于盐到底够不够的框架内,其他例如为什么会涨价,投机商人,政府应对,政府公信力等问题因不在框架内,而被大多数受众所忽视。

(二)受众解读“抢盐”事件之前所具有的刻板成见

受众再接受文本之前已经具有了自身所属的诠释符码,这些符码由受众的生活经验和受教育程度等构成。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到,“我们的见解不可避免的涵盖着要比我们的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复杂的事物,因此,这些见解是由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起来的”。“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即被告知他们的模样,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想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莫利也认为“只有嵌入文本中的符码与不同受众群体所具有的符码产生互动时,意义才能产生”。所以受众既有的诠释符码会在受众接触文本时产生一定的影响。受近来物价连续上涨的影响,受众已成惊弓之鸟,一旦有物价上涨的消息,就会很快触动他们的神经,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即物价一定会上涨成了他们解读文本的阐释符码。盐价上涨的消息正好与他们的阐释符码契合,于是他们很快采取了行动加入抢盐大队。

这里,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参加抢盐的大多是上了岁数,且收入不高的老人,而受过教育的大中小学生却没有参与。无疑,盐价上涨最先波及到的就是低收入人群,而低收入人群大多具有物价一定上涨的阐释符码,受过教育的学生由于受其他符码的影响,物价上涨的符码便被置于相对较弱的位置,加上其对各类信息的搜索能力更加弱化了物价上涨的符码影响,使得他们没有进行抢购食盐的行为。

二、解读语境对于受众解码的影响

上面我们通过围观的研究得出,主导模式和受众的刻板成见都会造成倾向性解读的产出,从而导致大众选择不同的解码方式。但单凭个人心理差异和孤立文本来解释受众的解码诠释差异是不够的,将他们建立在嵌入社会结构内进行宏观的研究才能得出更为完善和可信的结论。莫利认为,一个人对于特定文本的解读可能时而是对抗式的,时而又是倾向性的,所以我们需要对受众解码时的语境进行划分。

(一)特定环境对受众解码的影响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了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即同一个受众对于文本的解答因采访地点和周围情况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当我们对三个老人同时进行问卷调查时,他们都一致认为这是谣言,盐价不会上涨,但后来我们单独对一个老人进行采访时,她一改前面的回答,认为盐价可能会上涨,并且已经抢购了三袋盐。这一现象同样出现在对小学生的调查中,当我们对全班学习进行统一调查时,学生个个都说盐价不会上涨,可当我们对个别同学进行单独采访时,他们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盐价可能上涨。无疑,他们结论的改变都因语境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在人数较多时,他们通常隐藏自己的意见以获得群体的认同,避免出现被孤立的状态,这里出现的情况类似于“沉默的螺旋”,从众心理影响了他们对于文本的解读。所以人际传播对受众文本的解码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我们也关注到部分年轻人也参加了“抢盐”,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他们参加抢盐的理由大部分是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其中也老人居多),所以家庭这个小的交流环境影响了受众对于事件的看法,也许他们本人不相信盐会涨价,但是受其他的影响,他们同样被迫做出了抢盐的行为。家庭即一个小的场域,他以人际传播为主;那么在一个较大的场域内,个别受众对于文本的解码必定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确定语境,而不能简单的套用编码/解码模型。

(二)不同媒介对受众解码的影响

媒介是符号传播的中介,但不能简单的把它看做物质实体,它对意义的产生同样具有影响。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媒介的形态会影响我们对于特定文本的解读。各类媒介纷纷对“盐价会上涨”这个消息进行了辟谣,我们的调查发现,其中人们对于电视这个媒介的信任度最高而且他们首先想到要获取相关信息地方就是电视。其中一些受众起初从网络上获得了盐价将会上涨的信息,对此,他们得出了对抗式的解读,认为一定是谣言;可当他们听到亲朋好友通过口头或者电话、短信告知同样的信息后,他们马上采取了主导式或妥协式的解读方式,要么认为盐价的确会涨,要么就干脆加入了“抢盐”的行列。所以当我们讨论任何文本时,应该明白具体的语境和接收环境是什么,有时候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过了文本本身。

三、公民媒介素养与编码/解码模式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得知了众多对于受众解码产生影响的因素。如果我们被以上众多的因素所迷惑认为,受众的意义解读也许是无法探知的,那往往有点矫枉过正。它们只是提醒我们,受众对于文本的解读,需要放在微观和宏观的社会结构中加以分析才能比较完善。而众多因素都有影响,不代表它们不分主次,其中某些因素往往力压其他起到决定性作用。汤姆·拉尔为此提出,我们应该把体裁理解为一套意义产生的规则,这套规则控制着符码结合成为特定的体裁的过程,而这些体裁则限制着作者对文本的控制和受众对文本的解读。这就意味着,对于解码模型的三个符码,我们可以用一个更为进步的观念来取代,这个观念是体裁形式和文化素养的综合体。物价上涨的流言就是一种特定的体裁,我们要对这样的体裁作出合理的解读,就需要提高我们的素养,而我认为媒介素养是其中较重要的因素。如果大众能够明白,媒介对于特定事件存在一定的编码形式,通过理性的分析大众媒介对历次物价上涨信息的建构,那受众也许可以避免遭受谣言的蛊惑。如果大众的媒介素养无法提高,那么以上我们提出的各类影响因素便会乘虚而入,影响受众对于文本的解读,从而误导大众,带给大众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新华出版社,2005年.

上一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下一篇:出版社编校质量控制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