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13 02:09:0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焦点。本文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指导,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着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引导、塑造、完善的作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228-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用某种思想、观点、规范,对其成员施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使他们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均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因此,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仅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会忽略教育对象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这就需要我们从教育对象的角度来思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种问题。

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指大学生对事物的渴望,是生命得以存在、发展的客观要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需要层次理论之一,它揭示了需要的一般规律,对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他于1943 年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将人的需要,分成五个不同的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从低到高就像阶梯一样,逐级递升,最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得以满足,不同人有不同的需要,同一需要在不同人身上也会有不同的体现。另外,一个人在同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需要,但是,其中必有一种需要是占支配地位的,它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

(一)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食物等。如果不能满足,人的生存就有问题。也就是说,它是必须的、基础的需要,也是推动人们产生各种行为的最强大动力。当这种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就不再是人体行为的最主要激励因素,它不会完全消失,但对人的导向影响会相对下降。

(二)安全需要。安全需要包括劳动安全、生活稳定等。对于生理需要而言,安全需要更高一级,一旦生理需要得到满足,这种需要就会凸显出来。每个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需要。

(三)爱和归属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渴望被接纳,并得到关心和支持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更细致,它和一个人的性格、经历、生活习惯都有着最直接的联系,这种需要是很难察觉的,也是无法衡量的。

(四)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人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希望自己的学识、能力等受人认可的需要;是人对尊严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他人。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一个人实现自己的愿望与理想,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并有所成就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被定义为人潜能的不断实现,是人对自身本性的充分认识与承认。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全神贯注地体验现实生活;具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能够竭尽所能,努力使自己趋于完美;它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超越自我,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有必要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全面、深刻的分析大学生的需要,同时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合理的教育方法,以便更有效的持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合理满足大学生的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本能需要。大学生的基本生理需要,一是饮食保障,鉴于大学生多处于独自生活的状况,高校应有针对性的提高饮食质量,同时注意营养的均衡搭配;二是住宿保障,整洁、清新的宿舍,能为大学生提供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三是经济保障,特别是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问题。对于那些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生入学时就应予以高度重视,尽快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贫困程度,落实高校相关的的帮困助学政策,努力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去除贫困生学习、成才的后顾之忧。

(二)保障校园稳定,满足大学生的安全需要

大学生对校园安全的担心最主要集中在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安全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会使大学生产生焦虑感。

大学生在初入校时,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与老师,大多会产生一定的不适应感,如若不能及时调节,则会影响学习,严重时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会使大学生对未来失去信心,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的增强其独立性。

在校生活期间,因外出学习、兼职等原因,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则凸显出来。这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需联络各方,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

随着毕业的临近,能否顺利毕业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摆在大学生的面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帮助大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给自身以正确的定位,又要帮助大学生分析宏观的就业形势,排解其不当的忧虑,鼓励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素质与综合能力。

(三)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满足大学生归属和爱的需要

大学生进入校园后,会建立起自己新的交际圈。从这个交际圈中找到归属感,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满足,所以,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则成为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的重要方面。人际交往的能力既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必备条件,也是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场所集中在寝室、教室等几个领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寝室多进行走访,使同寝室的室友加深了解,加强合作,团结互助,增加集体凝聚力。以四川外语学院为例,学校积极开展了“两查一访”活动,就是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走进寝室与教室,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了解学生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进而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更快更好的成长成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鼓励大学生有选择的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学生活动,拓宽自己的交际圈,提高交际能力。高校在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创造客观条件的同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慎重的交友观,避免交到不良的朋友;二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使其学会处理恋爱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三是当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给予关注与引导。

(四)改善教育方式,满足大学生的自尊需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身心均逐渐成熟,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长,他们渴望被认可,被信任,渴望成为群体的主角。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改善教育方式为切入点,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大学生入学后,不再愿意只作为单一的承受者,也不愿再被视为孩子,而是追求与成年人平等的人格对话,但现实是,他们还不足够成熟,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巧妙的运用各种方法,在激励大学生积极上进的同时维护他们的自尊。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先尊重别人,才更有可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当大学生的自尊受伤而又缺乏自我修复能力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大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分析与评价,重新建立起他们的自信。

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有朝气,有干劲,他们渴望释放自己的热情,展现自己的激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这股力量,使大学生成为教育主体,自主管理,自主服务,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与主人翁精神,从而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五)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满足大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

在大学生的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的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后,他们往往开始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当今社会是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普遍接触了多元的文化,他们努力寻求更多的学习机会,特别注重精神层面的价值。

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学习、学生活动、职务担当、人生职业规划和价值取向几个方面。在大学阶段,每一个学习目标的完成,学生活动获得的每一个奖项,抑或是顺利完成所在学生组织的每一项任务,都能够使大学生体验到个人价值之所在。人生职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对毕业后工作的计划,是与自身实际情况相联系的,因此,大学生自身规划的职业是可以胜任并且有一定价值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设想中就能够得到满足。价值取向是大学生自我形象的定位,具体是指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在社会中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他们认识人生的真正意义,同时强化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他们的成功动机。

自我实现属于最高层次的需要,并非每个大学生都能意识到或是具备;积极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树立人生理想,使他们通过自我预期来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通过一些成功的事例,发挥榜样、楷模的作用,激励大学生依靠自身的勤奋努力,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最终获得人生的成功。

个人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每个社会人都离不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个人合理需要的满足有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是维护校园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了解大学生的需要,给他们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并帮助大学生达到需要发展的顶端——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调动起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积极性,实现个体的自我发展与飞跃。

参考文献:

[1][美]美斯洛著.成明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2]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张耀灿,郑永廷主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赏石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回归传统 下一篇:受众对“抢盐”事件新闻报道文本的解码分析